分化型甲状腺癌再次手术的原因(附82例报告)

分化型甲状腺癌再次手术的原因(附82例报告)

一、分化型甲状腺癌再次手术原因探讨(附82例病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刘长瑞,孟凡华,朱见,王丹,贺青卿[1](2021)在《阿帕替尼治疗复发/持续性难治性甲状腺癌二例病例报告及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说明甲状腺癌的发病率持续升高,每年全世界新发病例约56.7万例,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9位[1]。在我国,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7位,2015年甲状腺癌发病率为22.56/10万人,居女性恶性肿瘤第4位,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发病率的5.1%,并呈逐年上升趋势[2]。对于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radioactive iodinere fractory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RAIR-DTC)及复发/持续性晚期髓样癌或未分化癌,

张凤艳[2](2021)在《能谱CT定量分析及影像组学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及颈部淋巴结转移预测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甲状腺乳头状癌CT诊断的多因素分析目的:探讨多种CT征象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组织病理学证实,且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甲状腺结节患者82人,共101枚甲状腺结节,包括49枚甲状腺乳头状癌、52枚结节性甲状腺肿(nodular goiter,NG)。在所有结节中分析并记录以下8种CT表现,包括结节位置、大小、形态、微小钙化、囊性改变、不规则低密度环征、边缘缺损征及增强后病变模糊征。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TC的独立危险因素征象,并计算单征象及多征象联合在PTC诊断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约登指数及似然比。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微小钙化、不规则低密度环征、边缘缺损征、增强后病变模糊征四种CT征象在PTC与NG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表明,不规则低密度环征、边缘缺损征及增强后病变模糊征均与PTC有关,比值比(odds ratio,OR)分别为27.374(95%CI 5.871127.636)、28.587(95%CI4.139197.460)和4.315(95%CI 0.85821.694)。单一CT征象来判断PTC灵敏度最高的是不规则低密度环征,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约登指数及似然比分别为87.8%,92.3%,90%,0.80,11.4。特异度最高的为边缘缺损征,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约登指数及似然比分别为75.5%,96.2%,86.1%,0.72,19.9。通过三种征象联合模型对PTC进行判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约登指数及似然比分别为87.8%,94.2%,91.1%,0.82,15.1。结论:不规则低密度环征、边缘缺损征及增强后病变模糊征在PTC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多种征象联合可以进一步提高PTC诊断的准确性。第二部分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超声和CT检查的meta分析目的:系统性评价超声、CT及其联合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性。方法:检索Medline(通过Pubmed)、Web of Science和Embase中使用超声和CT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研究。主要结果为基于颈水平或基于患者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比值比(diagnostic odds ratios,DORs)。次要结果是基于中央区和外侧区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DORs。结果:14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包括6167例患者,11601枚颈部淋巴结。基于颈水平分析,得出超声检查的合并敏感性、特异性及DORs分别是0.35(95%CI 0.34-0.37),0.95(95%CI 0.94-0.95),13.94(95%CI 9.34-20.82),CT检查的合并敏感性、特异性及DORs分别是0.46(95%CI 0.44-0.47),0.88(95%CI 0.87-0.89),7.24(95%CI 5.46-9.62),超声和CT联合检查合并敏感性、特异性及DORs分别为0.51(95%CI 0.49-0.52),0.85(95%CI 0.84-0.86),6.01(95%CI 3.84-9.40)。基于患者的分析中得到的超声检查合并敏感性、特异性及DORs分别是0.41(95%CI 0.36-0.46),0.92(95%CI 0.89-0.94),7.56(95%CI 4.08-14.01),CT检查的合并敏感性、特异性DORs分别是0.49(95%CI 0.44-0.54),0.91(95%CI 0.89-0.94),9.40(95%CI 5.79-15.27),超声和CT联合检查的合并敏感性、特异性及DORs分别为0.64(95%CI 0.57-0.71),0.83(95%CI 0.77-0.88),8.59(95%CI 5.37-13.76)。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术前CT在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颈部淋巴结转移方面起到了对超声检查的重要补充作用,尤其是外侧区和基于患者的分析。CT和超声检查都可以作为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有效影像技术。第三部分光谱CT定量参数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诊断价值目的:评价双层探测器光谱CT定量参数与常规CT形态学参数术前评价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术前行颈部光谱双能量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并经病理证实为PTC者,根据淋巴结选取标准,选取相应颈水平轴位短径>5mm的淋巴结。根据组织病理学结果将其分为三组,其中34例PTC病理证实有淋巴结转移,转移淋巴结95枚(组1),非转移淋巴结55枚(组2)。16例PTC病理证实无淋巴结转移,淋巴结63枚(组3)。另选取甲状腺良性病变15例作为良性增生组,淋巴结73枚(组4)。分析各组淋巴结常规CT形态学特点并比较平扫、动脉期、静脉期PTC转移、非转移性淋巴结及良性病变淋巴结的标准化碘浓度(normalized iodine concentration,NIC)、能谱曲线斜率(λHU)及标准化有效原子序数值(Z-effective normalized,Zeff-N)的差异。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曲线)得出转移淋巴结NIC、λHU及Zeff-N值临界值及其诊断效能,并与形态学参数的诊断效能进行比较。结果:1、PTC中转移淋巴结动脉期和静脉期测得的光谱曲线斜率(λHU)、标准化碘浓度(NIC)和标准化有效原子序数(Zeff-N)均明显高于非转移淋巴结。2、检测转移淋巴结的最佳参数为动脉期λHU和动脉期NIC,当动脉期λHU>2.945时,诊断转移性淋巴结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分别为0.811,0.906,0.875,0.855,0.717;当动脉期NIC>0.215时,诊断转移性淋巴结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分别为0.642,0.966,0.939,0.769,0.608。与形态学分析相比,动脉期λHU具有较高的灵敏度(0.811 vs.0.789),动脉期NIC具有明显增高的特异性(0.966 vs.0.521)。结论:光谱成像定量参数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第四部分CT影像组学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应用研究目的:评价影像组学特征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性能;探讨结合影像组学、CT主观诊断及临床危险因素对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价值,从而帮助临床医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方法:1、回顾性收集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我院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检查并经病理证实为PTC的患者147例纳入本研究,所有PTC均为单发病灶,按7:3的比例随机分组(训练队列:n=103例;验证队列:n=44例)。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是否并发桥本氏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腺瘤(Thyroid adenoma,TA)、结节性甲状腺肿(Nodular Goiter,NG)等临床资料。依据手术病理分为淋巴结(Lymph Node,LN)转移组和未转移组。2、由三名分别从事头颈影像诊断3年、7年及15年的医师根据CT征象独立评估PTC有无淋巴结转移,分为有转移,可疑转移和无转移三类。3、应用ITK-SNAP软件手动逐层勾画CT平扫、动脉期、静脉期的PTC癌灶感兴趣区域(ROI),提取基于高通量、多层次的影像组学特征(包括一阶强度特征、形状特征、纹理特征和高维小波特征,各期851个组学特征,每例病人共计2553个组学特征)。通过采用上采样,Z-score和均数标准化及皮尔逊相关系数法对特征数据进行预处理。方差分析和Kruskal-Wallis检验筛选特征。采用支持向量机(SVM)、多元Logistic回归和LASSO回归方法建立影像组学预测模型,CT主观诊断模型及联合模型,比较各模型的诊断效能。4、结合影像组学特征、CT主观诊断及临床危险因素,构建联合预测模型列线图(Nomogram)。采用校正曲线评估诺模图。采用决策曲线比较各预测模型在临床诊断中的预期受益。结果:1、一般资料及病灶特征:年龄、部位、包膜侵犯、前后径、左右径、纵横比、CT诊断1(15年经验医师)及CT诊断2(7年经验医师)在PTC患者LN转移组与无转移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520、7.554、15.650、18.693、15.506、13.924、30.093、11.552,P均<0.05)。采用具有统计学差异的特征构建3种临床模型。2、影像组学模型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中预测性能良好(训练和验证队列,P<0.01)。在验证组中,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和三期组合模型的预测性能优于医师的主观诊断(AUC,0.788,0.788,0.783,0.792vs.0.765)。组学与临床联合模型对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优于医师主观诊断及其他临床模型(AUC,0.848 vs.0.765,0.735,0.719)。3、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CT诊断1、年龄、前后径、纵横比是PT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指标(优势比分别为1.455、-1.301、2.544、1.456,P均<0.01),由此构建临床列线图。4、预测模型示:在临床因素构建的列线图中添加影像组学特征后提高了训练组中的预测效能(AUC由0.857提高至0.907);在验证组中得到了证实(AUC由0.783提高至0.835)。两个队列中校正曲线与标准曲线比较吻合。决策曲线分析表明,联合模型在预测PTC患者淋巴结转移状态方面提供了最大的诊断收益。结论:影像组学与临床因素联合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优于放射科医师;在临床列线图中添加了影像组学特征提高了PTC患者颈部LN转移的术前预测效能,CT影像组学为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评估提供了潜在无创的技术方法。

姚庆智[3](202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的回顾性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规律,进而为临床上行PTC颈部淋巴结清扫患者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临床参考数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甲状腺外科收治的符合标准的94例行甲状腺全切术加中央区及颈侧淋巴结清扫术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统计其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位置、病理类型、跳跃性转移例数、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目、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例数/个数)、II-V区淋巴结清扫个数、II-V区淋巴结转移(例数/个数),并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研究临床病理因素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进而采用logistics多因素分析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研究结果显示,本组94例患者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87.23%(82例)、跳跃性转移率约为12.77%(12例),II区转移70.21%(66例)、III区转移80.85%(76例)、IV区转移56.38%(53例)、V区转移20.21%(19例)。2.单因素分析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目与肿瘤大小有关(P=0.016);II区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位置(上、中/下)有关(P=0.024);II区淋巴结转移数目与年龄(P=0.037)、性别及病理分型有关(P=0.011);III区淋巴结转移率与性别有关(P=0.012),以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分析肿瘤位置(上、中/下)是II区淋巴结转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位于上极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II区淋巴结转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性别是II区淋巴结转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男性患者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III区淋巴结转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4.跳跃性转移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位置、病理类型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上所述,我们在行甲状腺癌侧颈区淋巴结清扫应包含II、III、IV和V区。针对肿瘤直径>1cm的患者应特别注意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是否彻底;肿瘤位于上极、男性、年龄≤45岁或病理分型为高细胞亚型患者术中应注重II区淋巴结清扫;同时男性患者还应着重清扫III区淋巴结。

李黎靖[4](2021)在《甲癌术后方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气阴两虚证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文中指出背景:甲状腺癌是一种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不断增长。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在西医“手术+促甲状腺激素(TSH)抑制治疗+131Ⅰ”的治疗模式下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延长了生存周期,但术后的甲癌患者也存在着一些非特异性的症状,如:TSH抑制治疗下可能会导致心血管不良反应和骨质疏松的发生,对于育龄期的女性可能还会影响到生育;有一部分病人会因喉返神经的损伤而有发音的改变;放射性131Ⅰ治疗可能会使得一部分病人腮腺受到损伤,严重时吞咽困难;对于大多数病人来说,都存在一个焦虑紧张的问题,术后“过度关注”自己的病情及复查情况等,这些症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学基于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思维模式,同时也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更加符合个体化的治疗要求。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病人的诊治,我们提倡进行多学科的协作,除外科、超声科、放射科、病理科、核医学科等西医科室,中医也可以参与进来,进行术后的规范化治疗和动态随访。在前期的工作中我们通过德尔菲法调查研究[6],创新性的提出了以术前、术后为标准对甲状腺癌证候进行区分,并对术前和术后的证候进行了归纳。随后对304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的证候进行聚类分析,发现气阴两虚证占比最多(53.9%),肝郁气滞证(36.8%)、脾肾阳虚证(2.6%)、瘀热伤阴证(2.3%)次之[5]。甲癌术后方是导师治疗甲状腺癌术后的经验方,以益气养阴、理气化痰为治则组方,在临床应用多年显示较好疗效。中医药传统的疗效评价是以临床症状的改善为主,具有一定主观性,也存在评价不全面的可能。我们在前期对甲癌术后患者中医证候研究的基础上,以《甲状腺癌血清标志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7版)》中的治疗反应作为主要的结局评价指标,结合适用于所有癌症患者的生命质量量表和中医证候来作为次要结局评估,是一种更加规范和多维度的评价方法。目的:①分析甲癌术后患者的临床特征;②评价甲癌术后方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中日友好医院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收集358例患者,通过患者服用与否甲癌术后方自然划分为两组,观察组119例,对照组239例。对照组是单纯服用左甲状腺素钠片(优甲乐),观察组是服用优甲乐+甲癌术后方,方药具体组成为:党参、麦冬、五味子、丹参、夏枯草、法半夏、郁金、白芍、当归、元参、黄芪、甘草加减。对两组患者随访10个月,将患者的一般资料、Tg、Tg-Ab、颈部超声、治疗反应、临床症状和生命质量量表等,记录在患者的病例报告表(Case Report Form,CRF)。使用SPSS26.0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采用多变量的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将性别、年龄、病理特征、病灶类型、基因突变、手术方式、131Ⅰ治疗、TSH抑制治疗的副作用风险分层、病灶大小、被膜外侵犯、淋巴结转移个数等33个影响疗效的因素作为协变量纳入该模型,按1:1匹配,成功匹配76对。以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治疗反应、中医证候、生命质量量表作为评价标准,评估甲癌术后方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基线:匹配前两组患者在性别、高血脂史、甲状腺疾病家族史、病理特征、病灶类型、基因突变、手术方式、131 Ⅰ治疗、术后病程、服药疗程项存在统计学上差异(P<0.05),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患者30个基线项:年龄、婚姻史、生育史、身高、体重、BMI、性别、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甲状腺癌家族史以及TSH抑制治疗的复发危险分层、高血脂史、乳腺增生史、甲状腺疾病家族史、病灶大小、是否被膜外侵犯、淋巴结转移个数、远处转移、TNM、TNM分期复发危险分层、病理特征、病灶类型、基因突变、手术次数、手术方式、131 Ⅰ治疗、术后病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基线均衡可比。(2)主要疗效指标:两组患者的治疗反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良好反应人数均较前增多。(3)次要疗效指标:两组患者的中医基线证候积分(随访前)和结束证候积分(随访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基线证候积分(13±6.61)约是对照组基线证候积分(3.87±2.69)的3倍,观察组结束证候积分(5.69±6.17)与对照组结束证候积分(3.21±2.72)差距缩小;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治疗前-治疗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变化(9.79±5.4)远高于对照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变化(-1.82±6.16);两组的疗效指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疗效指数(76.46±15.58)要高于对照组的疗效指数(25.13±35.71);观察组的临床痊愈、显效、有效依次为11.8%、56.6%、31.6%,均高于对照组的临床痊愈、显效、有效,依次为7.9%、10.5%、13.1%;观察组的总有效率(100%)远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31.6%)在临床症状的改善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生命质量量表的评估中观察组在情绪功能、疲倦感、总健康状况项优于对照组(P<0.05);在生理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恶心呕吐、疼痛、呼吸困难、睡眠障碍、食欲丧失、便秘、腹泻、对经济困难感知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及意义:甲癌术后方有改善中低危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临床症状的疗效,可以提升治疗反应中良好反应的有效性,无明确不良反应,适用于术后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和动态随访评估及管理。

严益兴[5](202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淋巴转移术后复发相关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侧颈淋巴结转移(N1b)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以期为N1b PTC患者术后复发风险的准确评估提供理论依据,协助早期发现N1b PTC患者治疗后复发的高危人群。方法:利用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 3个英文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3个中文数据库,检索关于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淋巴清扫术后淋巴结复发危险因素的相关文献,起止时间为2000年1月至2020年12月。经过人工及End Note X7文献管理工具剔除重复文献后,根据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es(PRISMA)[1]指南进一步对文献审查,采用双盲法,分别由2名评价员进行筛选,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当2名评价员筛选结果出现分歧时,则通过进一步集中讨论或由第三人裁定。并对最终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提取相关临床病理数据,导入Stata SE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比值比(OR)及其95%置信区间(CI)相应描述所筛选的二分类变量数据,各研究间的异质性采用Q及I2检验,利用Stata SE 12.0软件制作漏斗图,并采用Harbord法来评估纳入文献的发表偏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共纳入患者2041人,其中经术后病理证实为N1b期的PTC患者共357人。Meta分析结果示:年龄、性别、原发灶肿瘤大小、双叶受累、组织学变异的合并效应量OR和95%CI分别为0.92[0.48,1.77]、0.93[0.67 1.28]、0.39[0.14,1.11]、1.96[1.29,2.98]、0.55[0.15,1.99],经Z检验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灶性、淋巴血管侵犯、腺外侵犯三者的合并效应量OR和95%CI分别为1.55[1.07,2.24]、2.55[1.50,4.22]、1.80[1.37,2.36],经Z检验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认为原发灶多灶性、淋巴血管侵犯、腺外侵犯与N1b PTC患者术后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存在相关性。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原发灶多灶性、淋巴血管侵犯、腺外侵犯是N1bPTC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经术后病理证实为N1b期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当伴随原发灶多灶性、淋巴血管侵犯、腺外侵犯三者之一或兼有时,其术后更可能发生肿瘤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明确N1b PTC患者侧颈淋巴结清扫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有助于临床医师早期发现N1b PTC患者治疗后复发的高危人群,并进行密切的随访,及时早期发现复发转移灶。

郑皓[6](2021)在《18F-FDG在碘难治DTC患者中诊断效能研究与基因突变关联性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碘难治性DTC患者18F-FDG PET/CT诊断效能的系统评价[目的]系统评价18F-FDG PET/CT对Tg 阳性131I-WBS阴性的DTC复发患者显像的诊断效能。[方法]计算机文献数据库检索共1009篇文章纳入16篇1036例患者研究,采用 Meta-Disc1.4、RevMan 5.4.1 及 STATA12.0 进行 Meta 统计学分析,检验各研究间的异质性,绘制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用Z检验比较诊断性碘扫与治疗性碘扫组PET/CT诊断评价指标,分析同一碘扫下刺激状态与抑制状态PET/CT评价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18F-FDG PET/CT诊断Tg阳性131I全身显像阴性的DTC复发患者合并敏感度为 0.87(95%CI:0.82~0.91),特异度为 0.79(95%CI:0.68~0.86),阳性似然比为 3.76(95%CI:2.32~6.09),阴性似然比为 0.20(95%CI:0.14~0.27),诊断优势比为23.89(95%CI:13.23~43.12),S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05,Q指数为0.837;Z检验示诊断性碘扫与治疗性碘扫组PET/CT的Q指数未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同一碘扫下刺激状态与抑制状态PET/CT的Q指数未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8F-FDG PET/CT对Tg阳性131I全身显像阴性的DTC复发患者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诊断性碘扫与治疗性碘扫下PET/CT对DTC复发患者诊断效能相当,刺激状态18F-FDG PET/CT诊断效能不优于抑制状态。第二部分:18F-FDG联合PET-VCAR评估对碘难治性DTC患者诊断效能的研究[目的]探讨Tg阳性及131I-Rx-WBS阴性的DTC复发患者在不同TSH状态下Tg水平与PET-VCAR 代谢参数MTV、TLG、SUVmean、SUVmax、SULpeak间的相互关系,联合各代谢参数评估此类患者代谢特征及诊断效能。[方法]选取68例Tg阳性且131I-Rx-WBS阴性的患者,根据患者不同TSH状态分为刺激组与抑制组,刺激组根据不同Tg水平分为A组(<20ng/ml)、B 组(20~100ng/ml)、C 组(>100ng/ml),抑制组分为 A1组(<20ng/ml)、B1组(20~100ng/ml)、C1组(>100ng/ml)。刺激组与抑制组一般资料与代谢参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相同Tg水平不同TSH状态两组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不同Tg水平相同TSH状态三组采用Kruskal-Wallis H进行组内比较;Tg与各代谢参数相关性采用Spearman分析;绘制ROC曲线和AUC评估各代谢参数对DTC复发患者的诊断效能。[结果]刺激组TSH、Tg、SUVmean、SUVmax、SULpeak高于抑制组(均P<0.05);同一 Tg水平刺激与抑制组各代谢参数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不同 Tg 水平刺激 C 组、抑制 C1组TLG、SUVmean、SUVmax、SULpeak均高于刺激A、B组、抑制A1、B1组(均P<0.05);不同状态下Tg与TLG、SUVmean、SUVmax、SULpeak均存在正相关性(均P<0.05);刺激与抑制状态组18F-FDGPET/CT灵敏度为93%、88%,特异度为57%、60%,准确度为87%、84%;刺激状态组 TLG、SUVmean、SUVmax、SULpeak 的 AUC 分别为 0.881、0.893、0.810、0.938;抑制状态组 TLG、SUVmean、SUVmax、SULpeak 的 AUC 分别为 0.808、0.896、0.856、0.916。[结论]不同TSH状态下18F-FDG PET/CT显像对Tg阳性及131I-Rx-WBS阴性的DTC复发患者均有较好的诊断价值;Tg与TLG、SUVmean、SUVmax、SULpeak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其中SULpeak诊断效能最高,能更有效指导临床进行后续的评估及治疗。第三部分:18F-FDG对碘难治性DTC患者诊断效能的对比研究及与罕见基因突变病例的关联性分析[目的]比较系统评价与单中心18F-FDG PET/CT对Tg阳性131I-Rx-WBS阴性DTC患者诊断效能,并且结合病理分析与罕见基因的关联性。[方法]检索近10年文献数据库共1009篇文章纳入9篇566例Tg 阳性131I治疗性全身显像阴性的DTC复发患者,判断18F-FDG PET/CT诊断效能;单中心选取2017年~2021年68例此类患者,对比研究单中心患者一般资料与诊断效能。系统评价组与单中心组分别组间比较患者同一刺激状态与抑制状态下PET/CT的诊断效能,系统评价组与单中心组分别组内比较患者不同TSH状态下PET/CT的诊断效能且后者分析不同Tg水平与刺激状态下不同TSH水平对评价指标的影响。系统评价与单中心组DTC患者一般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独立样本χ2检验,二者诊断效能评价指标比较采用独立样本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检索TCGA基因数据库,单中心定性分析罕见基因TERT、DICER1与PET/CT及病理的关联性。[结果]系统评价组DTC患者年龄高于单中心(P<0.05),PTC占比低于单中心(P<0.05);系统评价组18F-FDG PET/CT评价Tg 阳性及131I-Rx-WBS阴性的 DTC 复发患者 SEN、SPE、AC、FPR、FNR、PPV、NPV 分别为 89%、77%、85%、23%、11%、90%、75%,单中心评价 SEN、SPE、AC、FPR、FNR、分化型甲状腺癌;甲状腺球蛋白;131I治疗性全身显像;PET-VCAR;诊断效能PPV、NPV 分别为 91%、58%、85%、42%、9%、91%、58%。单中心组内不同Tg水平及刺激状态不同TSH水平PET/CT诊断效能评价指标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系统评价与单中心组内不同TSH状态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而系统评价与单中心组间同一 TSH状态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TCGA数据库显示DTC中BRAF突变较为常见,而TERT、DICER1较为罕见,当TERT、DICER1突变时,肿瘤侵袭性更强且临床预后差,SUVmax显着增高。[结论]18F-FDG PET/CT对Tg阳性131I-Rx-WBS阴性DTC复发患者在刺激状态与抑制状态下都具有较高的病灶检出率,而且系统评价与单中心比较都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对于此类患者,应及时进行PET/CT显像及相关基因检测,充分指导患者后续治疗。

慕转转[7](2021)在《血清Tg用于评估分化型甲状腺癌伴远处转移患者131I治疗疗效系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 血清Tg用于远处转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131I治疗的疗效评估研究目的:探索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在决策分化型甲状腺癌远处转移(distant-metastatic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DM-DTC)131I 治疗反应及后续治疗中的意义。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PTC)合并肺转移患者(男20例,女42例,平均年龄38.06±15.90岁),根据131I治疗后全身显像(post-treated whole-body scan,Rx-WBS)判断转移灶是否摄碘,将其分为不摄碘组(n=25)和摄碘组(n=37)。分别比较两组经131I治疗的血清学疗效反应即Tg反应(包括Tg变化及变化速度),探究血清Tg水平与影像学进展的关系。为进一步探讨不摄碘患者再次131I治疗的获益,我们比较了该组131I治疗与否(再次131I治疗组vs仅随诊组)的Tg反应。采用t检验、χ2检验、Fisher精确检验和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进行临床病理资料及Tg反应的比较,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寻找Tg变化速度预测影像学进展的最佳界值。研究结果:经131I治疗后,不摄碘组Tg水平上升者达60.0%(15/25),而摄碘组仅21.6%(8/37)(χ2=9.417,P=0.002);不摄碘组Tg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中位上升速度达0.05μg/L/月,而摄碘组总体呈下降趋势,中位下降速度达0.18μg/L/月(u=265,P=0.005)。影像学反应与Tg变化存在明显相关(P<0.001),Tg上升速度>0.135μg/L/月时可很好地预测影像学进展。进一步探讨发现,不摄碘组的Tg变化及变化速度在131Ⅰ治疗和仅随诊两种不同治疗方案下并无显着性差异(X2=0.071,u=394;P=0.791,0.114),提示131I治疗对此类患者的获益有限。研究结论:血清Tg监测有助于灵敏地评估DM-DTC患者中实体瘤疗效评估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RECIST)无法准确判断的 131I治疗后微小变化。尤其对于不摄碘患者,动态Tg监测更有助于为考量131I治疗的必要性提供证据。第二部分 经验性131I治疗对甲状腺乳头状癌不摄碘肺转移患者价值探索研究目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PTC)肺转移但131I全身显像(131I whole-body scan,131I-WBS)阴性的患者是否可从经验性131I治疗中获益仍存在争议,本文旨在探究经验性131I治疗对PTC伴不摄碘性肺转移患者的必要性。研究方法:经筛选纳入45例PTC仅伴肺转移患者,比较清甲成功后再行清灶治疗后全身显像(post-treated whole-body scan,Rx-WBS)提示肺转移灶未摄碘的“经验性131I治疗”前后的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水平变化,以及同一个患者在经验性131I治疗和仅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抑制治疗两阶段血清Tg变化速度及影像学改变。据影像学改变,观察这部分患者在仅TSH抑制治疗时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研究结果45例PTC患者在经验性131I治疗后血清Tg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01)。经验性131I治疗和仅TSH抑制治疗两阶段患者的血清Tg变化速度(P=0.123)及影像学改变(P=1.000)均未见明显差异。仅TSH抑制治疗时患者的中位PFS可达到 54.4(46.5,66.2)个月。研究结论:经验性131I治疗对于PTC伴不摄碘性肺转移患者的疗效甚微,并可能适得其反,宜及时终止经验性131I治疗。第三部分 BRAFV600)E和TERT启动子突变对远处转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血清Tg反应的影响研究目的:探讨远处转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distant-metastatic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DM-DTC)患者中 BRAFV600E和端粒酶逆转录酶(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TERT)启动子突变对放射性碘(radioactive iodine,RAI)治疗后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反应的影响。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1 14例DM-DTC患者的原发癌灶或转移淋巴结的BRAFV600E和TERT基因突变情况,根据两基因的突变情况将患者分为四组:未突变组、BRAFV600E单突变组、TERT单突变组、双突变组。根据治疗后131I全身显像(post-treated whole-body scan,Rx-WBS)评价摄碘状态,并定义为初始即不摄碘(RAI-resistant initially,I-RAIR)、逐渐不摄碘(RAI-resistant gradually,G-RAIR)和持续摄碘(RAI-avidcontinually,C-RAIA)三种状态。动态评估血清Tg反应,平均随访时长为56.50个月(四分位间距,28.43-97.98个月)。研究结果:BRAFV600E和TERT突变的检出率分别为38.6%和21.1%,BRAFV600E和TERT双突变的检出率为14.9%。双突变患者在诊断时年龄较大(P<0.001)、多灶性较少(P=0.011)、组织学亚型更具侵袭性(P=0.011)、Ki-67指数更高(P=0.003)。无论与BRAFV600E单突变或两基因双突变相比,两基因均未突变患者的病灶都更易保留摄碘性(P=0.001,<0.001)。双突变的患者比未突变或BRAFV600E单突变的患者都表现出更差的Tg反应(P=0.001,0.013)。TERT单突变组的Tg无进展生存期(Tg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Tg-PFS)较未突变组短(P=0.021),且当同时存在BRAFV600E突变(即双突变)时,其Tg-PFS将更短(P<0.001);而BRAFV600E单突变与未突变组的Tg-PFS无显着性差异(P=0.890)。研究结论:BRAFV600E和TERT启动子突变共存可协同诱导DM-DTC病灶摄碘性的丧失,以及131I治疗后较差的Tg反应。与BRAFV600E突变相比,TERT启动子突变对Tg反应的影响更大。

庞璐璐[8](2020)在《甲状腺结节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与TI-RADS分级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 目的通过对甲状腺结节患者中西医临床资料的调查,总结甲状腺结节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中蕴含的规律。将甲状腺结节中医证型与超声TI-RADS分级相结合,探讨证型与分级之间存在的相关联系,丰富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为甲状腺结节的临床诊疗提供理论支持。2 方法收集222例就诊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的单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甲状腺彩超、甲状腺功能、肝功、血常规、血脂等。同时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取患者的中医证候,判定患者的舌苔脉象,根据证候及舌脉判定患者的中医证型包括肝郁痰凝证、痰瘀互结证、阴虚内热证、脾肾阳虚证四种。分析四种证型在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家族史等方面的分布规律。运用SPSS 22.0统计分析软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等)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中医证型与超声TI-RADS分级之间存在的相关联系。3 结果3.1 研究整体年龄分布的高峰在56~65岁之间,整体性别分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多于男性。3.2 四组证型分布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其中阴虚内热证分布最多(39.6%),肝郁痰凝证(22.5%)、脾肾阳虚证(22.1%)次之,痰瘀互结证(15.8%)分布最少;各证型在年龄分布上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脾肾阳虚证的年龄水平显着高于肝郁痰凝证;四组证治分型的性别构成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3 四组证型吸烟、家族史之间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有吸烟史的痰瘀互结证比肝郁痰凝证、阴虚内热证、脾肾阳虚证多,有家族史的肝郁痰凝证比阴虚内热证多;四组证型饮酒史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4 四组证型中血常规、甲功、肝功、血脂、BMI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5 各TI-RADS分级的分布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其中分布最多的是TI-RADS 3 级(70.27%),TI-RADS 2 级(13.96%)、TI-RADS 4a 级(8.56%)次之,TI-RADS 4b级及以上(7.21%)最少;各分级在年龄分布上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TI-RADS 3级的年龄水平显着高于TI-RADS 2级;各TI-RADS分级的性别构成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6各TI-RADS分级吸烟史、家族史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有吸烟史的TI-RADS 3级比TI-RADS 2级、TI-RADS 4a级、TI-RADS 4b级及以上多,有家族史的TI-RADS 2级比TI-RADS 4a级多;各分级饮酒史、BMI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7各TI-RADS分级甲功、肝功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TI-RADS 4b级及以上的FT4水平高于TI-RADS 3级,TI-RADS 4a级的AST水平高于TI-RADS 2级;各TI-RADS分级有关血常规、ALT、血脂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8四组证型的分布与TI-RADS分级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肝郁痰凝证的TI-RADS 2、3、4a级比痰瘀互结证、阴虚内热证多,肝郁痰凝证的TI-RADS 2、3级比脾肾阳虚证多;四组证型在结节数量、大小、回声、边界、钙化、血流、淋巴结的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结论不同证型与TI-RADS超声分级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联系,肝郁痰凝证分布的TI-RADS分级较低;证型分布上阴虚内热证分布最多,肝郁痰凝证、脾肾阳虚证次之,痰瘀互结证分布最少;年龄、吸烟、家族史是影响甲状腺结节中医证型分布的重要因素,肝郁痰凝证整体分布年龄较低,脾肾阳虚证整体分布年龄较高,有吸烟史患者分布在痰瘀互结证较多,有家族史的分布在肝郁痰凝证较多;TI-RADS分级上分布最多的是TI-RADS 3级,TI-RADS 2级、TI-RADS 4a级次之,TI-RADS 4b级及以上分布最少,年龄分布上,TI-RADS 3级的年龄水平高于TI-RADS 2级。

刘昕怡[9](2020)在《益养丸防治甲状腺癌术后TSH抑制治疗心血管不良反应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评价益养丸对甲状腺癌术后TSH抑制治疗引起心血管不良反应的改善作用以及安全性。方法:将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TSH抑制治疗患者,中医辨证属于气阴两虚证的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在原有TSH抑制治疗基础上加用益养丸干预的为治疗组,仅用TSH抑制治疗的为对照组,治疗3个月。编制病例报告表(Case Report Form,CRF),记录患者一般资料,治疗前后Holter、心电图、血压、甲功、肝肾功、血脂等检查结果,以及治疗前后不适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等指标。使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比较分析等统计方法。以治疗前后两组患者Holter、心电图所示心律失常的改善情况、血压、肝肾功能、血脂、血常规的变化及不适症状量表、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变化作为评价标准,评估益养丸对甲状腺癌TSH抑制治疗亚甲亢患者的心律失常的改善作用,甲状腺癌术后不适症状的缓解作用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结果:疗程结束后,治疗组心动过速、早搏等心律失常改善率(70.00%)显着优于对照组(37.50%),治疗组血压偏高改善率57.14%优于对照组33.33%,治疗组平均血压114.06/71.14mmHg低于对照组132.00/81.78mmHg,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益养丸可以一定程度改善心肌缺血。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血脂比较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适症状评分总分均明显下降,组内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其中治疗组治疗后总分平均4.9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2.08分,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各项症状中:脱发掉发、头晕耳鸣、眼干目痛、口干咽燥、颈部憋闷、声音嘶哑、痰多质粘、气短懒言、心悸不宁、神疲乏力、五心烦热、自汗盗汗、多食易饥、便干便秘、失眠多梦、闷闷不乐、烦躁易怒、手足麻木、腰膝酸软、体重增加20项症状,治疗后单项评分低于治疗前,治疗前后组内有统计学差异(P<0.05)。口干咽燥、心悸不宁、神疲乏力、自汗盗汗、闷闷不乐、烦躁易怒6项症状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分数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从治疗第一个月开始到疗程结束,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有显着差异(P<0.01),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明显优于对照组70%。两组患者组间比较治疗后甲功各项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组内比较FT3治疗前后有明显的差异(P<0.05)。SF-36生活质量量表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总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其中治疗组组内比较升高数值的差值较对照组更高。各个维度方面,治疗组PF、BP、GH、VT、SF、MH共6个维度分值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评分组间比较,其中VT项(P=0.019<0.05)有明显差异。结论:益养丸可以改善甲状腺癌术后TSH抑制治疗亚甲亢患者的心动过速、早搏等心律失常,降低血压,缓解甲状腺癌术后不适症状,改善患者身体健康,提升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石香玉[10](2020)在《甲磺酸阿帕替尼作为新辅助治疗在晚期甲状腺癌中的疗效及可行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系列研究旨在分析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晚期难治性甲状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同时研究阿帕替尼作为新辅助治疗用于晚期甲状腺癌的可行性及疗效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19年11月就诊于河南省肿瘤医院33例服用阿帕替尼治疗的晚期难治性甲状腺癌患者的资料,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并分析了就诊本院接受术前阿帕替尼治疗的3例晚期甲状腺癌患者的资料,观察其对阿帕替尼治疗的反应,分析阿帕替尼作为新辅助治疗在晚期甲状腺癌中的疗效及可行性。结果:在33例阿帕替尼治疗的晚期难治性甲状腺癌患者中,无疾病完全缓解(CR)病例,其中疾病部分缓解(PR)有14例,疾病稳定(SD)12例,疾病进展(PD)7 例,ORR 为 42.42%(14/33),DCR 为 78.79%(26/33)。中位随访时间为 17(4-36)个月,中位PFS(未达到),中位OS(未达到)。不良反应分别为手足综合征27.27%(9/33)、高血压 45.45%(15/33)、胃肠道毒性 27.27%(9/33)、乏力 6.06%(2/33)、蛋白尿15.15%(5/33)、白细胞下降6.06%(2/33)、牙龈出血3.03%(1/33)、低钙血症15.15%(5/33)。第二项研究共纳入3例晚期甲状腺癌患者,首次就诊时肿瘤的根治性切除均较困难,因此在手术前应用靶向药物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新辅助靶向治疗后,2例患者肿瘤大小均明显缩小,1例患者肿瘤稍增大。后予以手术治疗,2例患者术后继续阿帕替尼治疗,另1例因对阿帕替尼无反应,未继续服用此药。随访2例患者无复发迹象,1例患者出现进展。结论:甲磺酸阿帕替尼在晚期难治性甲状腺癌的治疗中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和生存获益,而且安全性较好,不良反应可控。阿帕替尼作为新辅助治疗对于晚期甲状腺癌患者是一种新的治疗策略,可能会缩小肿瘤的大小及降低肿瘤侵袭程度,并减少手术切除后残留疾病发生的风险,使不可切除的甲状腺癌变得可以切除,降低手术创伤及风险,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解决阿帕替尼用药时机、用药时间及间歇期等问题。

二、分化型甲状腺癌再次手术原因探讨(附82例病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化型甲状腺癌再次手术原因探讨(附82例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阿帕替尼治疗复发/持续性难治性甲状腺癌二例病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报告
2 讨 论

(2)能谱CT定量分析及影像组学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及颈部淋巴结转移预测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部分 甲状腺乳头状癌 CT 诊断的多因素分析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1.3 图像分析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及病灶特征
        2.2 影像学特征及单因素分析
        2.3 影像学特征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3 讨论
        3.1 概述
        3.2 边缘缺损征病理基础及影像表现
        3.3 增强后模糊征病理基础及影像表现
        3.4 低密度环征病理基础及影像表现
        3.5 不足之处及展望
    4 结论
第二部分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超声和CT检查的Meta分析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结局指标
        1.4 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估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纳入研究的特点
        2.2 超声和CT在颈水平分析中诊断的准确性
        2.3 超声和CT在基于患者的分析中诊断的准确性
    3 讨论
        3.1 主要结果及意义
        3.2 优势及不足之处
    4 结论
第三部分 光谱CT定量参数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诊断价值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淋巴结的选取及分组
        1.3 CT扫描参数
        1.4 图像分析与处理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及病灶特征
        2.2 良恶性淋巴结CT形态学比较
        2.3 良恶性淋巴结CT形态学诊断效能
        2.4 良性淋巴结各组间能谱定量参数比较
        2.5 良恶性淋巴结能谱定量参数比较
        2.6 PTC中良恶性淋巴结能谱定量参数诊断性能
        2.7 CT形态学及能谱定量参数诊断性能比较
    3 讨论
        3.1 能谱CT的发展及光谱CT优势
        3.2 CT形态学诊断性能分析
        3.3 光谱CT能谱曲线诊断性能分析
        3.4 光谱CT碘浓度诊断性能分析
        3.5 光谱CT有效原子序数值诊断性能分析
        3.6 光谱CT各参数在良性淋巴结中的比较及分析
        3.7 不足之处
    4 结论
第四部分 CT影像组学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应用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CT扫描参数
        1.3 原发灶一般形态学特征
        1.4 CT征象对LN转移的判断
        1.5 感兴趣区病灶分割及特征提取
        1.6 特征筛选降维
        1.7 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1.8 统计分析
        1.9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及病灶特征
        2.2 临床模型构建
        2.3 影像组学模型和联合模型
        2.4 临床模型、组学模型和联合模型的诊断效能比较
        2.5 临床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和联合模型性能的可视化
    3 讨论
        3.1 影像组学概述
        3.2 影像组学在甲状腺肿瘤应用中的流程
        3.3 影像组学模型的预测效能分析
        3.4 影像组学模型性能的可视化
        3.5 不足与展望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CT 影像学检查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及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诊断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的回顾性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方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清扫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甲癌术后方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气阴两虚证的回顾性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中西医治疗及随访现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测指标
        2.3.1 疗效性指标
        2.3.2 观察时间点及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价参数
        2.4.1 主要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反应
        2.4.2 次要疗效指标: 中医证候、生命质量量表
        2.5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病例完成情况:分组、入组情况
        3.2 协变量选取
        3.3 两组病例基线比较
        3.3.1 人口学特征
        3.3.2 既往疾病及家族史情况
        3.3.3 病理特征
        3.3.4 治疗情况
        3.4 两组疗效指标比较
        3.4.1 主要疗效指标
        3.4.2 次要疗效指标
        3.4.2.1 单项中医证候
        3.4.2.2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4.2.3 生命质量量表得分情况
    4 讨论
        一、甲状腺癌发病率高、生存期长,减少复发、改善生活质量是术后患者的主要治疗目标
        二、益气养阴、化痰散瘀是治疗甲状腺癌术后患者的主要原则
        三、术后患者的随访管理是一个动态和综合评估的过程
    5 结论
    6 本研究的特色与不足
    参考文献二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淋巴转移术后复发相关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转移的手术治疗及术后复发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6)18F-FDG在碘难治DTC患者中诊断效能研究与基因突变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碘难治性DTC患者~(18)F-FDG PET/CT诊断效能的系统评价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18)F-FDG联合PET-VCAR对碘难治性DTC患者诊断效能的评估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18)F-FDG对碘难治性DTC患者诊断效能的对比研究及与罕见基因突变病例的关联性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本研究不足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现状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血清Tg用于评估分化型甲状腺癌伴远处转移患者131I治疗疗效系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参考文献
2 血清Tg用于远处转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131)I治疗的疗效评估
    2.1 前言
    2.2 资料与方法
        2.2.1 患者资料
        2.2.2 研究方法
        2.2.3 统计学处理
    2.3 结果
        2.3.1 患者一般情况
        2.3.2 摄碘能力不同的DTC患者对于~(131)I治疗的血清Tg反应
        2.3.3 血清Tg水平预测影像学进展
        2.3.4 ~(131)I治疗对于不摄碘患者Tg反应的影响
    2.4 讨论
    2.5 结论
    2.6 参考文献
3 经验性~(131)I治疗对甲状腺乳头状癌不摄碘肺转移患者价值探索
    3.1 前言
    3.2 资料和方法
        3.2.1 一般资料
        3.2.2 分组和方法
        3.2.3 统计学处理
    3.3 结果
        3.3.1 一般资料
        3.3.2 经验性~(131)I治疗和仅TSH抑制治疗前后Tg变化和Tg变化速度
        3.3.3 经验性~(131)I治疗和仅TSH抑制治疗时病灶的影像学变化
    3.4 讨论
    3.5 结论
    3.6 参考文献
4 BRAF~(V600E)和TERT启动子突变对远处转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血清Tg反应的影响
    4.1 前言
    4.2 资料与方法
        4.2.1 一般资料
        4.2.2 Tg反应评估
        4.2.3 图像分析
        4.2.4 基因突变分析
        4.2.5 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临床分子特征
        4.3.2 BRAF~(V600E)/TERT突变状态对病灶摄碘性的影响
        4.3.3 BRAF~(V600E)/TERT突变状态与Tg反应的关系
        4.3.4 BRAF~(V600E)/TERT突变对Tg-PFS和结构性PFS的影响
    4.4 讨论
    4.5 结论
    4.6 参考文献
5 文献综述 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的识别
    5.1 引言
    5.2 RAIR-DTC定义的争议
    5.3 识别RAIR-DTC的现有方法
        5.3.1 ~(131)I-WBS
        5.3.2 ~(18)F-FDG PET/CT
        5.3.3 Tg相关指标
        5.3.4 基因相关特征
    5.4 识别RAIR-DTC的新型分子核医学方法
        5.4.1 以整合素为靶点的RGD成像
        5.4.2 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显像
        5.4.3 生长抑素受体显像
        5.4.4 胆碱显像
    5.5 总结及展望
    5.6 参考文献
缩略词/符号说明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甲状腺结节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与TI-RADS分级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对象选择
    1.4 证候调查
    1.5 实验室检测指标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整体年龄、性别分布比较
    2.2 证型分布比较
    2.3 TI-RADS分级分布比较
    2.4 证型与甲状腺超声的比较
    2.5 证型与分级的比较
讨论
    1 甲状腺结节患者年龄分布情况分析
    2 甲状腺结节患者性别分布情况分析
    3 甲状腺结节各证型分布情况
    4 各证型与分级的相关性
    5 甲状腺结节与情志
    6 甲状腺结节与糖尿病(DM)
    7 甲状腺结节的预防
    8 张珊珊副主任医师诊疗甲状腺结节的心得
结语
    1 立题新意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甲状腺结节中医证候特点调查表
致谢
附件

(9)益养丸防治甲状腺癌术后TSH抑制治疗心血管不良反应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甲状腺癌术后TSH抑制治疗不良反应研究进展
        1. 缓解术后TSH抑制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是研究热点
        2. TSH抑制治疗心血管不良反应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3 预防心血管不良反应重在“双风险评估”
        4. TSH抑制导致骨质疏松的防治研究
        5. TSH抑制治疗或可影响脂代谢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甲状腺癌术后中医药研究进展
        1. 中医对甲状腺癌的认识和治疗
        2. 甲状腺癌术后病因病机与辨证研究
        3. 甲状腺癌术后不良反应的中医干预研究
        4. 中医药降低甲状腺癌复发风险研究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1.4 分组与治疗方法
        1.5 观察指标及方法
        1.6 疗效判定
        1.7 伦理问题与风险对策
        1.8 数据录入及统计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基线比较
        2.2 心血管及血脂异常发生及治疗情况
        2.3 不适症状量表评分及改善情况
        2.4 甲状腺功能情况
        2.5 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变化
        2.6 安全性指标变化
    3. 讨论
        3.1 DTC术后TSH抑制导致的心血管不良反应以心律失常为主
        3.2 甲状腺癌术后证候及治法分析
        3.3 益养丸的作用机理
        3.4 甲状腺癌术后症状分析及评价
        3.5 甲状腺功能和甲状腺球蛋白情况
    4. 结论
        4.1 心血管不良反应干预
        4.2 症状改善情况
        4.3 甲状腺功能变化
        4.4 生活质量改善
        4.5 安全性指标
    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甲磺酸阿帕替尼作为新辅助治疗在晚期甲状腺癌中的疗效及可行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词缩略对照
第一部分 阿帕替尼治疗晚期难治性甲状腺癌的临床效果观察
    1.1 引言
    1.2 资料与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甲磺酸阿帕替尼作为新辅助治疗在晚期甲状腺癌中的疗效及可行性分析
    2.1 引言
    2.2 病例资料
    2.3 研究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晚期甲状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研究生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四、分化型甲状腺癌再次手术原因探讨(附82例病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阿帕替尼治疗复发/持续性难治性甲状腺癌二例病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 刘长瑞,孟凡华,朱见,王丹,贺青卿.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21(23)
  • [2]能谱CT定量分析及影像组学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及颈部淋巴结转移预测的应用研究[D]. 张凤艳.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3]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的回顾性临床分析[D]. 姚庆智.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4]甲癌术后方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气阴两虚证的回顾性队列研究[D]. 李黎靖.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淋巴转移术后复发相关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D]. 严益兴.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6]18F-FDG在碘难治DTC患者中诊断效能研究与基因突变关联性研究[D]. 郑皓.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7]血清Tg用于评估分化型甲状腺癌伴远处转移患者131I治疗疗效系列研究[D]. 慕转转.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8]甲状腺结节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与TI-RADS分级的相关性研究[D]. 庞璐璐.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益养丸防治甲状腺癌术后TSH抑制治疗心血管不良反应的临床研究[D]. 刘昕怡.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甲磺酸阿帕替尼作为新辅助治疗在晚期甲状腺癌中的疗效及可行性分析[D]. 石香玉. 郑州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分化型甲状腺癌再次手术的原因(附82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