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寒地区隧道建设谈青藏铁路施工设备配置与管理

从高寒地区隧道建设谈青藏铁路施工设备配置与管理

一、从高寒地区隧道施工谈青藏铁路施工设备配置与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田四明,王伟,杨昌宇,刘赪,王明年,王克金,马志富,吕刚[1](2021)在《中国铁路隧道40年发展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简要介绍中国铁路隧道建设发展概况,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铁路隧道建设取得的长足进步,在已建成运营的16 798座(总长约19 630 km)铁路隧道中,于近40年建成的就有12 412座(总长约17 621 km),占中国铁路隧道总长度的近90%。从隧道设计理论与方法、标准体系、支护结构体系、特殊岩土和不良地质隧道修建技术体系、风险管理体系、运营防灾疏散救援体系、隧道建造技术等方面总结中国铁路隧道取得的系列成就。通过列举标志性重点隧道工程,阐述中国铁路隧道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和技术特点。结合当前铁路隧道工程面临的技术难题和挑战,提出主动支护协同控制理念及技术、数字化勘察设计、智能建造和智能运维等发展方向。

王婧[2](2021)在《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由于我国水资源时空分配不均,大力建设长距离跨流域调水工程是解决水资源矛盾的重要举措。西北高寒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的影响,导致长距离调水工程的安全建设受到极大影响,而水工隧洞作为调水工程中最主要的建筑物之一,其施工中的安全性直接影响着整项调水工程的安全建设。因此,本文结合近年西北高寒地区工程建设情况,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横向工作任务分解结构及纵向风险分解结构两方面分别分析了水工隧洞施工阶段的安全风险因素,再通过耦合分析得到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因素清单,从而建立了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在参考相关规范,结合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划分了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等级,以可变模糊集理论为指导建立了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模型。结合工程实例,运用已建立的评价模型,计算各隧洞段施工中的安全风险等级,分析施工中的重难点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论文以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阶段的安全风险评价作为研究重点,内容主要包括有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因素的识别与分析、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等级的划分、风险评价指标的分级标准、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模型。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建立了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西北高寒地区隧洞施工安全风险因素的发生机理,从隧洞施工准备阶段、过程阶段、收尾阶段分析建立了工作任务分解结构,从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考虑建立了风险分解结构,结合两者建立耦合风险矩阵,详细分析隧洞施工中的安全风险因素,构建了包含24个评价指标的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2)划分了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等级。结合相关标准及规范,将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等级共划分为4级:低度风险(Ⅰ)、中度风险(Ⅱ)、高度风险(Ⅲ)、极高风险(Ⅳ),并结合资料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等级划分标准,根据风险接受ALARP原则,判断风险的可接受程度,以便于更好地提出风险控制措施。(3)构建了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模型。结合西北高寒地区施工安全风险因素特点,应用改进的G2法计算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应用改进的CRITIC法计算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通过博弈论组合赋权法优化两者权重,得到更为合理的评价指标综合权重。考虑到该风险问题为多指标多级别的评价问题,本文结合可变模糊评价法构建了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模型。(4)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模型的应用。以引大济湟北干二期工程7#隧洞为工程实例,分析了工程施工中的重难点,应用建立的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模型,得到了7#隧洞施工安全风险等级,验证了评价模型的合理性,并结合各隧洞段风险评价等级,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隧洞施工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李雨浓[3](2021)在《川藏铁路中小站区能源供给方式综合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铁路行业作为我国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拼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在铁路行业快速发展、铁路线路覆盖率日益增长的今天,越来越多的铁路中小站区地处高海拔偏僻山区、生态环境脆弱、配套设施覆盖率低,依靠传统供能方式不仅供能成本高昂而且供能效率低下,不能很好地满足站区的实际能源需求且在此过程当中往往伴随着因满足站区能源需求过度开发而导致的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这一情况在川藏铁路线路规划中许多中小站区位于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就显得尤为明显。因此,在保障站区实际能源需求的前提下,寻求合理利用川藏铁路沿线大量的清洁能源资源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站区能源供给成本,而且减少了站区运行过程当中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对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铁路有着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基于G1法及改进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在综合考虑川藏铁路中小站区具有的特殊生态环境条件及可利用的清洁能源种类的基础上,构建川藏铁路中小站区清洁能源供给方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G1法确定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利用评价固定产出的改进DEA模型确定客观权重。通过主观偏好系数的方法,合理融合两种主、客观权重,形成评价指标综合权重。最终,以效率指数的大小衡量清洁能源供给方式对中小站区的适用程度。首先,从两个维度出发,纵向分析得出川藏铁路中小站区应用清洁能源供给方式所需考核哪些指标,构建满足需求的清洁能源供给方式指标体系。同时,对于选取的清洁能源供给方式机组自身性能对于川藏铁路中小站区的适用程度进行横向比较。通过结合两套评价指标体系,从两个维度对各清洁能源供给方式对于川藏铁路中小站区的适用程度进行考量,提高川藏铁路中小站区选择适用于自身的清洁能源供给方式的准确性。其次,引入G1法通过主观比较各评价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为其进行主观赋权;引入改进评价固定产出的DEA模型,该模型通过构造虚拟最优决策单元及虚拟最劣决策单元,同时增加对虚拟最优决策单元的限制条件,使得在其效率指数为最高的情况下,达到最劣决策单元的效率指数最小的目标。即最大化期望产出,实现最劣决策单元即非期望产出效率指数最小的目标;引入主观偏好系数,合理的融合两种主、客观赋权方法。在充分凸显决策者主观偏好及重要指标作用的同时,使得最终的评价结果更为符合工程实际。最终,形成基于G1法和改进DEA模型的川藏铁路中小站区能源供给方式综合评价模型,并利用MATLAB软件对模型求解。最后,选取工程实例,运用本文所构建的川藏铁路中小站区能源供给方式评价模型进行运用研究,验证了所设计评价指标的适用性及评价模型的科学合理性。为川藏铁路中小站区选择适用度高的清洁能源供给方式提供了理论支持及实践思路。

陶伟明,曹彧,匡亮,周路军,蒋立,陈锡武[4](2021)在《川藏铁路隧道钻爆法机械化配套探究》文中研究表明人工钻爆法具有施工速度较慢、危险系数较大和超欠挖现象严重等缺点,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大型机械化配套施工有望取代传统的隧道施工配置。根据铁路隧道机械化施工的调研资料,同时考虑设备的使用年限和重复利用率,介绍国内外铁路隧道机械化配套施工的典型案例以及国内铁路隧道机械化配套施工的应用效果。将铁路隧道机械化配套施工的机械配套大致分为3类,依次为I型机械化配套、Ⅱ型机械化配套和常规机械化配套,并简单介绍隧道机械化施工流程,根据川藏铁路隧道的需求,介绍国内外新设备方案及应用情况。最后,分析川藏铁路隧道采用机械化配套施工的优越性,提出川藏铁路隧道机械化配套的建议方案,以期为川藏铁路建设提供借鉴。

魏利伟[5](2020)在《高海拔铁路隧道施工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国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全面加强高海拔铁路建设,受到连绵起伏的山脉影响,需要修建大量的隧道工程。然而,大多数隧道工程具有更复杂的典型地质条件、不利的气候条件、建设投资造价大、建设周期长等特点,致使高海拔铁路隧道施工较传统一般隧道施工风险更大。因此,有必要开展高海拔铁路隧道施工风险评价及控制研究。首先,统计了2005-2019年间比较典型的125起隧道施工事故,形成隧道施工事故统计表,在数据统计的基础上通过位置分布特征、区域分布特征、事故等级以及类型特征4方面分析归纳了事故类型、风险源指向、事故原因、事故规律等,为高海拔铁路隧道施工风险识别提供参考依据。其次,根据隧道施工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采用头脑风暴法对自然条件、典型地质、施工安全管理、隧道特征及结构设计、施工设备、施工技术以及施工人员7个方面展开风险识别,并构建了高海拔铁路隧道施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然后,结合隧道施工的相关风险评价与管理规范、文献研究结论、走访调查结论以及高海拔铁路隧道施工特征等,对高海拔铁路隧道施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等级进行划分,给出高海拔铁路隧道施工风险评价所采用的风险等级分级标准。根据建立的风险接受准则,对不同风险等级采取不同预控措施。最后,通过参考大量国内外有关风险评价方法研究的文献,结合高海拔铁路隧道施工特点,采用模糊网络分析评价法构建高海拔铁路隧道施工风险评价模型。通过某隧道施工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某隧道施工风险等级为Ⅰ级,与实地调查情况相符,并对较高风险源提出了控制对策。为同类别的高海拔寒区隧道施工提供参考。

殷怡[6](2020)在《高原环境对铁路工程施工人工工效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铁路运输作为交通运输力量的主力军,在连接我国内陆与沿海地区,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我国高原地区的极端气候条件,使在这种环境下开展的铁路工程项目的人工和机械效率较内陆地区明显降低,施工设备和建筑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受到不同程度影响。这一系列的问题,对建设工程项目工期进度、质量安全、造价控制以及作业人员的身心健康都会造成影响。本文对于研究高原环境对铁路工程人工施工效率的影响情况,并提出保障控制措施,具有一定参考借鉴价值。本文的研究重点,是根据工效学基本原理,识别出高原环境下影响铁路工程施工人工工效的因素,并构建分析影响因素的因果模型,得出各因素对人工作业效率的影响程度,筛选出其中的关键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保障措施。在这个过程中,本文在工效学原有的“人工-机械-环境”系统的基础上,强调了管理在其中的重要性,将施工工效系统分解为“人工-机械-环境-管理”四位一体系统,参考现有研究成果,围绕这四个子系统识别出高原环境影响铁路工程人工工效的18个因素。为有效分析这些因素对人工工效的影响程度,本文构建了以铁路工程管理人员、作业人员调研问卷为数据来源,以决策实验室分析法、解释结构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为数据分析工具的人工工效影响因素因果分析模型。结合青藏地区的实际铁路工程案例,编制铁路施工管理人员调研问卷,让管理人员判断各影响因素之间是否存在直接影响关系,利用决策实验室分析法和解释结构模型分析问卷结果,得到各因素在工效系统中的地位,为这些因素划分层次,筛选出关键因素。结合管理人员问卷分析结果和调研时收到的意见建议,编制作业人员问卷,让作业人员选择各因素在实际工作时对人工作业效率的影响程度,整理问卷结果并进行信度效度分析,将整理后的问卷结果引入Amos软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通过计算出的各因素间的路径系数,得到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各自对人工效率的影响程度。将作业人员问卷分析结果和管理人员问卷分析结果相比较,筛选出关键因素。结果表明,人工作业效率变化时,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作业人员的体力负荷、反应时间和精神状态的变化,而造成这些表现变化的关键因素,主要有作业人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从事相关工作的年限、施工的质量精度要求、施工企业的所提供的岗前培训、项目现场的设备物资布局以及工程所处地区的环境温度,本文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合理安排作业时间作业量、优化场地布局、加强技能培训等一系列措施,来提高铁路工程施工人工作业效率,和员工施工过程的安全性。

阮志刚,马世伟,黄晓瑞,邱永祥[7](2019)在《高原铁路隧道施工卫生学研究初探》文中认为针对高原铁路建设的特殊性,结合既往科研及经验,初步探讨高原铁路隧道施工卫生研究攻关方向和思路。从劳动能力评估、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职业卫生信息化等方面分析隧道施工卫生管理研究方向,从隧道除尘技术、隧道供氧技术、隧道高温防控技术等方面阐述隧道卫生技术研究方向,以期为高原铁路施工人员健康保障研究提供思路。

张旭东[8](2019)在《川藏铁路隧道钻爆法施工机械化设备选型初探》文中提出为解决川藏铁路隧道钻爆法施工机械化设备配套问题,结合隧道9条作业线,针对每条作业线对设备进行分类,从设备性能、结构参数与川藏铁路隧道断面大小、海拔高度、施工效应等方面对国内现行隧道机械化设备进行适宜性评价初探,提出隧道施工9条作业线配套的机械化设备。基于配套设备,初步提出川藏铁路隧道机械化配置模型,将隧道机械化配套划分为3种类型,即低海拔高配型(A)、低海拔低配型(B)、高海拔高配型(C)。A型是以"凿岩台车+混装炸药台车"为代表的机械化配套类型; B型是以"风枪+开挖台架"为代表的机械化配套类型; C型是以"凿岩台车+混装炸药车+高原型挖装设备+电动运渣设备+高原制氧机+移动式免维护空压机"为代表的机械化配套类型。

毛锦波[9](2019)在《天山胜利隧道施工组织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国内10km以上特长公路和铁路山岭隧道基本采用两洞方案,超长隧道要满足合理施工工期要求时,必须通过设置竖井或斜井等辅助坑道开辟新的辅助工作面从而实现长隧短打。乌尉高速天山胜利隧道全长22.035km,独头掘进距离长达11.0175km,而设计竖井时深度在500700m,设计斜井时长度在20003000m,通过竖井或斜井辅助主洞施工意义不大。同时本工程存在岩爆、断层破碎段、软岩大变形、涌水等不良地质条件,技术难度大、安全风险高。为了实现天山胜利隧道在要求工期内完成施工,首先,论文按照技术可行性列出可实施的施工方案,通过工期、安全、质量、经济以及现场施工组织等因素,比选出“3洞+3竖井”的施工方案。其中中导洞采用施工技术较为成熟的8.4m直径TBM施工,该直径的TBM在应对不良地质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处理措施和施工经验,技术可行性更强,施工安全更有保障。本施工方案充分利用8.4m直径TBM中导洞快速施工的超前优势,通过横通道开辟辅助主洞工作面,实现长隧短打。施工进度组织直接决定项目资源配置、临时用电设计、通风设计等,是关系项目成败的关键问题,论文通过“不同横通道处开辟主洞辅助工作面”的不同组合,在保证工期和满足最小设备费用投入等情况下进行方案比选,研究选择“每个横通道处开辟主洞辅助工作面”的施工进度组织方案,达到了成本、进度、质量、安全最优的目的。针对中导洞断面尺寸较小,主洞辅助工作面的全部物料经过中导洞运输,物料组织难度较大的问题,中导洞TBM出渣采用连续皮带出渣,能够最大程度发挥TBM的施工工效,加快中导洞施工进度,优化比选后的物料运输方案中导洞日车流量较小,物料组织压力大大降低。TBM施工材料采用多功能胶轮车(MSV)的无轨运输方式,能够满足进入狭小的TBM后配套完成物料运输的要求。论文还确定了合理的MSV车辆配置标准,同时根据MSV运输车辆技术参数计算确定出洞口段施工便道的最小转弯半径及转弯处便道最小宽度等。针对于中导洞运输能力评价方式模糊的问题,采用通行能力模型对中导洞运输能力进行了定量的评价,并通过应用UWB(超宽带)技术和红绿灯技术等,对中导洞车辆运输进行信息化管理,提高中导洞内物料运输效率。

刘罡,汪锋[10](2018)在《寒冷地区冬季施工措施》文中认为哈拉军水电站地处寒冷地区,冬季寒冷,夏季短促炎热气候的垂直差异显着,气温日温差较大,同时气温骤降较多,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选取合适的施工方法和施工安全保证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冬季前的精心施工组织安排,组织管理,新疆哈拉军引水隧道及明挖施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中引水隧道进口以Ⅲ类围岩为主(含部分Ⅳ类围岩),月均进尺为120m,出口以Ⅳ类围岩为主(含部分Ⅴ类围岩),月均进尺为93m。明挖施工月开挖达到3.5×104m3(2台1.2m3反铲)的喜人成绩,基本保证了关键线路工程在冬季的正常持续施工

二、从高寒地区隧道施工谈青藏铁路施工设备配置与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高寒地区隧道施工谈青藏铁路施工设备配置与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铁路隧道40年发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中国铁路隧道概况
2 中国铁路隧道发展的主要成果
    2.1 设计理论和方法不断发展
        2.1.1 以围岩稳定性评价和分级为主的设计方法
        2.1.2 围岩变形控制设计方法
        2.1.3 隧道机械化大断面设计方法
        2.1.4 隧道支护结构设计总安全系数法
    2.2 隧道标准体系更趋完善
        2.2.1 隧道修建环境越趋复杂,隧道结构类型日趋多样
        2.2.2 隧道建设标准进步快,标准体系更趋完善
    2.3 隧道结构体系持续完善
        2.3.1 隧道衬砌结构形式的统一和完善
        2.3.2 隧道结构防排水体系的发展完善
        2.3.3 耐久性设计及建筑材料的发展
    2.4 特殊岩土和不良地质隧道修建技术渐成体系
    2.5 隧道风险管理体系日趋健全
    2.6 隧道运营防灾疏散救援体系逐步建立
    2.7 隧道建造技术飞速发展
        2.7.1 信息化设计施工技术方面
        2.7.2 钻爆法隧道辅助工法方面
        2.7.3 钻爆法隧道机械化大断面施工技术
        2.7.4 盾构法隧道施工技术
        2.7.5 TBM法隧道施工技术
3 标志性重点隧道工程
    3.1 衡广复线大瑶山隧道
    3.2 南昆铁路家竹箐隧道
    3.3 西康铁路秦岭隧道
    3.4 石太客专太行山隧道
    3.5 狮子洋水下铁路隧道
    3.6 西格二线新关角隧道
    3.7 兰渝铁路西秦岭隧道
    3.8 郑西客专特大断面黄土隧道
    3.9 宜万铁路岩溶高风险隧道
    3.1 0 深港高铁城市地下车站隧道
    3.1 1 京张高铁新八达岭地下车站隧道
4 发展方向及展望
    4.1 基于隧道围岩主动支护理念,进一步完善隧道主动支护体系
    4.2 尽快打通BIM+GIS在隧道勘察、设计、施工、运维全生命周期中应用的关键环节
    4.3 稳步推进铁路隧道施工少人化(高风险工序无人化)的智能建造技术
    4.4 加快开发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隧道智能运维新技术
5 结语

(2)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安全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1.2.1 地下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管理的发展
        1.2.2 高寒地区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管理研究
        1.2.3 隧洞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研究
        1.2.4 隧洞工程风险理论研究发展趋势与不足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
2 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基本理论
    2.1 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理论
        2.1.1 风险的定义
        2.1.2 水工隧洞施工风险的分类
        2.1.3 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的特点
        2.1.4 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的发生机理
    2.2 西北高寒地区气候特点及对施工的影响
        2.2.1 西北高寒地区气候特点
        2.2.2 西北高寒地区施工难点
    2.3 风险识别
        2.3.1 风险识别定义
        2.3.2 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识别过程
        2.3.3 风险识别常用方法
    2.4 风险评价
        2.4.1 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内容
        2.4.2 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步骤
        2.4.3 风险评价常用方法
3 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3.1 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因素识别要求
        3.1.1 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识别依据
        3.1.2 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识别原则
        3.1.3 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因素分析
    3.2 基于WBS-RBS法的风险因素识别
        3.2.1 WBS-RBS风险辨识方法
        3.2.2 建立WBS工作任务分解结构
        3.2.3 建立RBS风险分解结构
        3.2.4 构建WBS-RBS风险识别矩阵
        3.2.5 编制风险因素清单
        3.2.6 构建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3.3 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等级划分
4 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模型
    4.1 组合赋权法
        4.1.1 改进G2 法
        4.1.2 改进CRITIC法
        4.1.3 博弈论组合赋权法
    4.2 可变模糊评价法
    4.3 可变模糊评价模型
5 引大济湟工程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
    5.1 项目概况
        5.1.1 引大济湟工程概况
        5.1.2 引大济湟工程地质条件
        5.1.3 引大济湟工程7#隧洞施工特点及难点
    5.2 引大济湟工程7#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
        5.2.1 样本初始数据的获取
        5.2.2 指标权重的计算
        5.2.3 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
    5.3 安全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5.4 施工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5.4.1 外部风险控制措施
        5.4.2 内部风险控制措施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改进CRITIC法指标相关系数表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川藏铁路中小站区能源供给方式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现有研究的不足及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技术路线
2 川藏铁路中小站区能源供给方式优选相关理论与方法
    2.1 铁路中小站区概述
    2.2 铁路中小站区能源供给方式相关理论
        2.2.1 铁路中小站区能耗特点
        2.2.2 铁路中小站区传统供能方式
        2.2.3 铁路中小站区清洁能源供给方式
    2.3 解决问题的相关理论与方法
        2.3.1 非参数评价方法
        2.3.2 G1 法基本理论
        2.3.3 DEA模型简介
        2.3.4 改进DEA模型
    2.4 综合权重计算方法
    2.5 效率指数
    2.6 本章小结
3 川藏铁路中小站区能源供给方式分析
    3.1 川藏铁路高寒地区基本概况
        3.1.1 川藏铁路高寒地区地域特征
        3.1.2 川藏铁路高寒地区总体生态环境
        3.1.3 清洁能源的定义及范围
        3.1.4 川藏铁路中小站区可利用的清洁能源种类
        3.1.5 川藏铁路中小站区概况
    3.2 传统铁路站区能源供给方式适用性分析
    3.3 清洁能源供给方式适用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川藏铁路高寒地区中小站区能源供给方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川藏铁路高寒地区中小站区能源供给方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4.2 评价指标因素识别
    4.3 满足需求的清洁能源供给方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4.4 清洁能源自身性能评价指标体系
        4.4.1 太阳能
        4.4.2 风能
        4.4.3 地热能
        4.4.4 水能
    4.5 本章小结
5 川藏铁路中小站区清洁能源供给方式综合评价模型
    5.1 基于G1 法的指标权重
        5.1.1 确定序关系
        5.1.2 相对重要性判定
        5.1.3 权重系数计算
    5.2 改进的DEA模型
    5.3 综合权重
    5.4 效率指数
    5.5 评价过程
    5.6 本章小结
6 实例分析
    6.1 站区概况
    6.2 指标得分情况
    6.3 基于G1 法的指标主观权重确定
    6.4 基于改进DEA法的客观权重确定
    6.5 综合权重的确定
    6.6 供能方式效率指数的确定
        6.6.1 地热能效率指数
        6.6.2 太阳能效率指数
        6.6.3 风能效率指数
        6.6.4 水能效率指数
    6.7 评价结果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川藏铁路隧道钻爆法机械化配套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工程概况
2 铁路隧道机械化施工研究
    2.1 国内外铁路隧道机械化施工现状
    2.2 隧道各作业工序常见机械配置
        2.2.1 开挖作业
        2.2.2 装运渣作业
        2.2.3 支护作业
        2.2.4 防排水作业
    2.3 钻爆法施工隧道新设备
        2.3.1 混装炸药设备
        2.3.2 除尘设备
        2.3.3 破碎机+皮带机出渣系统
        2.3.4 两臂湿喷机械手(图4)
        2.3.5 锚杆钻注一体机(图5)
3 川藏铁路隧道机械化配套方案建议
    3.1 影响机械化配套施工的因素
    3.2 川藏铁路隧道机械化配套施工的优越性
    3.3 川藏铁路机械化配套方案
4 结论

(5)高海拔铁路隧道施工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海拔铁路隧道施工风险评价理论
    2.1 典型隧道施工事故统计分析
        2.1.1 隧道施工事故类型分类
        2.1.2 区域分布特征
        2.1.3 位置分布特征
        2.1.4 事故等级类型分布特征
    2.2 风险评价理论
        2.2.1 隧道施工风险
        2.2.2 风险评价的基本原理
        2.2.3 隧道施工风险评价的步骤
        2.2.4 风险评价的主要方法及对应特征
        2.2.5 风险评价方法的选用原则
        2.2.6 模糊网络分析法在高海拔铁路隧道施工风险评价中的应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构建高海拔铁路隧道施工风险评价模型
    3.1 高海拔铁路隧道施工风险识别
        3.1.1 施工风险识别的定义
        3.1.2 施工风险识别的原则
        3.1.3 施工风险识别的流程
        3.1.4 施工风险识别的内容
    3.2 构建高海拔铁路隧道施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3.2.1 风险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3.2.2 高海拔铁路隧道施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3.3 风险等级划分及风险接受准则
        3.3.1 风险等级划分
        3.3.2 风险等级判定标准
        3.3.3 风险接受准则
    3.4 基于模糊网络分析法的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3.4.1 模糊网络结构模型
        3.4.2 构建评价因素集
        3.4.3 构建评语集
        3.4.4 确定模糊关系矩阵
        3.4.5 确定F-ANP权重
        3.4.6 确定高海拔铁路隧道施工风险评价结果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海拔铁路隧道施工风险控制研究
    4.1 风险控制的基本原则
        4.1.1 闭环控制原则
        4.1.2 动态控制原则
        4.1.3 分级控制原则
        4.1.4 多层次控制原则
    4.2 风险控制策略
        4.2.1 规避风险
        4.2.2 风险转移
        4.2.3 风险缓解
        4.2.4 风险自留
    4.3 高海拔铁路隧道施工风险预控措施
        4.3.1 自然条件风险控制措施
        4.3.2 典型地质风险控制措施
        4.3.3 施工安全管理风险控制措施
        4.3.4 隧道特征及结构设计风险控制措施
        4.3.5 施工设备风险控制措施
        4.3.6 施工技术风险控制措施
        4.3.7 施工人员风险控制措施
    4.4 高海拔铁路隧道施工风险监测与预警
        4.4.1 监控量测的内容与要求
        4.4.2 监测信息预警管理
    4.5 高海拔铁路隧道施工风险应急管理
        4.5.1 隧道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
        4.5.2 高原反应应急救援预案
    4.6 高海拔铁路隧道施工动态风险控制
        4.6.1 高海拔铁路隧道施工动态风险评价内容
        4.6.2 高海拔铁路隧道施工动态风险控制措施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海拔铁路隧道施工风险评价实例分析
    5.1 工程概况
        5.1.1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5.1.2 气象水文
        5.1.3 地质概况
        5.1.4 施工方案
    5.2 某隧道施工风险识别
        5.2.1 自然条件风险
        5.2.2 典型地质风险
        5.2.3 施工安全管理风险
        5.2.4 隧道特征及结构设计风险
        5.2.5 施工设备风险
        5.2.6 施工技术风险
        5.2.7 施工人员风险
    5.3 某隧道施工风险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5.3.1 调查问卷的设计
        5.3.2 调查问卷的数据获取与整理
        5.3.3 调查问卷信度检验分析
        5.3.4 调查问卷效度检验分析
    5.4 某隧道施工风险评估
        5.4.1 构建某隧道施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5.4.2 构建某隧道施工风险因素集
        5.4.3 构建某隧道施工风险评语集
        5.4.4 确定模糊关系矩阵
        5.4.5 F-ANP确定权重
        5.4.6 综合评价
        5.4.7 评价结果分析
    5.5 某隧道施工风险控制对策
        5.5.1 重要风险因素控制对策
        5.5.2 较重要风险因素控制对策
        5.5.3 次要风险因素控制对策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致谢

(6)高原环境对铁路工程施工人工工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选题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选题研究现状小结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与研究基础
    2.1 工效学基本理论
    2.2 铁路工程项目特点
    2.3 人工工效研究模型的理论基础
        2.3.1 决策实验室分析法
        2.3.2 解释结构模型
        2.3.3 结构方程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高原环境下的铁路工程项目特殊性分析及人工工效影响因素识别
    3.1 高原地区自然条件的特殊性
        3.1.1 高原地区的界定和分布范围
        3.1.2 高原地区气候特点
    3.2 高原地区施工条件的特殊性
    3.3 高原地区铁路工程施工人工工效影响因素的识别
    3.4 本章小结
4 人工工效因果模型构建
    4.1 模型概述
    4.2 调研问卷的设计编制
        4.2.1 设计问卷的原则
        4.2.2 管理人员问卷编制
        4.2.3 作业人员问卷编制
        4.2.4 问卷结果统计
    4.3 基于决策实验室分析法的影响因素筛选
        4.3.1 模型假设
        4.3.2 筛选过程
    4.4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可达矩阵构建和因素层次分析
        4.4.1 选取阈值λ
        4.4.2 划分系统层次
    4.5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影响因素因果关系分析
        4.5.1 构建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
        4.5.2 结构方程模型可视化
        4.5.3 模型识别和适配度评价及修正调试
    4.6 模型适用性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高原地区铁路建设工程实例分析
    5.1 案例基本情况
    5.2 调研问卷的编制和结果统计
        5.2.1 管理人员问卷编制及结果统计
        5.2.2 作业人员问卷编制及结果统计
        5.2.3 作业人员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5.3 人工工效影响因素的筛选
        5.3.1 案例假设
        5.3.2 影响因素的筛选
    5.4 构建可达矩阵并划分系统层次
        5.4.1 选取阈值λ,构建可达矩阵
        5.4.2 划分系统层次
    5.5 构建结构方程模型
        5.5.1 结构方程模型可视化
        5.5.2 模型识别和适配度评价及修正调试
        5.5.3 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高原地区铁路工程施工人工工效的保障措施
    6.1 对作业人员的建议
        6.1.1 保持身心健康
        6.1.2 在实践中积极创新,增强管理参与度
    6.2 对施工企业的建议
        6.2.1 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及作业强度
        6.2.2 规范作业姿势,改善操作方法
        6.2.3 合理配置人员,优化场地布局
        6.2.4 采取抗寒供氧防辐射措施,注重劳动保护
        6.2.5 加强后勤保障,构建团队文化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管理人员问卷
附录B 作业人员问卷
附录C 第五章可达矩阵划分层级过程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高原铁路隧道施工卫生学研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隧道施工卫生管理研究
    1.1 劳动能力评估
    1.2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
    1.3 职业卫生信息化
2 隧道施工卫生技术研究
    2.1 隧道除尘技术研究
    2.2 隧道供氧技术研究
    2.3 隧道高温防控技术研究
3 结束语

(8)川藏铁路隧道钻爆法施工机械化设备选型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机械化大断面法介绍
2 隧道机械化施工作业线设备适应性评价
    2.1 超前支护作业线
        2.1.1 设备配置
        2.1.2 适宜性评价
    2.2 开挖作业线
        2.2.1 设备配置
        2.2.2 适宜性评价
        2.2.2. 1 风枪适宜性评价
        2.2.2. 2 凿岩台车适宜性评价
        2.2.2. 3 装药设备适宜性评价
        2.2.3 工效分析
    2.3 装运作业线
        2.3.1 设备配置
        2.3.2 适宜性评价
    2.4 初期支护作业线
        2.4.1 设备配置
        2.4.2 适宜性评价
        2.4.3 工效分析
    2.5 仰拱施工作业线
        2.5.1 设备配置
        2.5.2 适宜性评价
        2.5.3 工效分析
    2.6 防水层施工作业线
        2.6.1 设备配置
        2.6.2 适宜性评价
        2.6.3 工效分析
    2.7 二次衬砌施工作业线
        2.7.1 设备配置
        2.7.2 适宜性评价
        2.7.3 工效分析
    2.8 沟槽作业线
        2.8.1 设备配置
        2.8.2 工效分析
    2.9 辅助作业线
3 机械化配套选择与隧道划分
    3.1 机械化配套分型
    3.2 川藏铁路隧道划分
4 结论与讨论

(9)天山胜利隧道施工组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长大隧道发展现状
        1.1.1 国内长大隧道发展现状
        1.1.2 国外长大隧道发展现状
    1.2 国内外长大隧道施工组织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工程概况
    2.1 天山胜利隧道工程概况
    2.2 气候
    2.3 工程地质条件
        2.3.1 地形地貌
        2.3.2 工程地质
        2.3.3 水文地质
        2.3.4 不良地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天山胜利隧道施工方案比选研究
    3.1 进度工效指标
    3.2 施工方案比选研究
        3.2.1 拟定方案
        3.2.2 3洞(1中导TBM+2主洞钻爆)+3竖井钻爆
        3.2.3 2主洞(1主洞TBM及扩挖+1主洞钻爆)+3 竖井钻爆
        3.2.4 2主洞钻爆+3竖井钻爆
        3.2.5 2主洞钻爆+3斜井钻爆
        3.2.6 2洞(1主洞TBM+1主洞钻爆)+3 竖井钻爆
    3.3 工期比较
    3.4 设备投入比较
    3.5 经济性比较
    3.6 安全质量比较
    3.7 综合评价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隧道施工进度组织技术研究
    4.1 进度工效指标
        4.1.1 隧道钻爆法施工工效指标表
        4.1.2 TBM工效指标
    4.2 施工组织优化研究
        4.2.1 拟定施工组织比选方案
        4.2.2 进度计划影响因素
        4.2.3 工期计算
        4.2.4 计划工期比选
        4.2.5 施工期内进度速率比较
        4.2.6 机械设备投入数量和费用比选
    4.3 综合比选方案确定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天山胜利隧道物料运输技术研究
    5.1 物料运输方案比选
        5.1.1 施工组织方案
        5.1.2 物料运输比选方案
        5.1.3 物料运输方案
        5.1.4 中导洞车流量计算
        5.1.5 经济性计算
        5.1.6 综合比选方案确定
    5.2 中导洞出渣运输
        5.2.1 中导洞断面布置
        5.2.2 出渣皮带机选型
    5.3 中导洞其他物料运输
        5.3.1 中导洞运输车辆选型
        5.3.2 MSV车辆配置
        5.3.3 MSV车辆便道要求
        5.3.4 TBM后配套内物料运输
    5.4 中导洞物料运输能力评价
        5.4.1 中导洞物料运输能力计算
        5.4.2 中导洞物料运输能力评价
    5.5 物料运输调度系统
        5.5.1 解决方案
        5.5.2 车辆定位
        5.5.3 车流控制
        5.5.4 车辆通行模式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寒冷地区冬季施工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工程简介
2 冬季隧道施工
    2.1 道内环境温度的保证
    2.2 隧道内施工用水的保证
        2.2.1 水源
        2.2.2 水罐
        2.2.3 供水管路保证
    2.3 隧道内施工用风的保证
    2.4 隧道内初期支护施工保证
    2.5 隧道内开挖机械的施工保证
3 冬季明挖施工
    3.1 人员的施工保证
    3.2 设备的施工保证
    3.3 其它措施
4 人员住宿区域的施工保证
5 安全保证措施
    5.1 施工人员安全保障措施
    5.2 车辆运输安全保障措施
    5.3 防火措施
7 结语

四、从高寒地区隧道施工谈青藏铁路施工设备配置与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铁路隧道40年发展与展望[J]. 田四明,王伟,杨昌宇,刘赪,王明年,王克金,马志富,吕刚. 隧道建设(中英文), 2021(11)
  • [2]西北高寒地区水工隧洞施工安全风险评价[D]. 王婧.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3]川藏铁路中小站区能源供给方式综合评价研究[D]. 李雨浓.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4]川藏铁路隧道钻爆法机械化配套探究[J]. 陶伟明,曹彧,匡亮,周路军,蒋立,陈锡武. 铁道标准设计, 2021(07)
  • [5]高海拔铁路隧道施工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D]. 魏利伟.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6]高原环境对铁路工程施工人工工效的影响研究[D]. 殷怡.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6)
  • [7]高原铁路隧道施工卫生学研究初探[J]. 阮志刚,马世伟,黄晓瑞,邱永祥. 铁路节能环保与安全卫生, 2019(06)
  • [8]川藏铁路隧道钻爆法施工机械化设备选型初探[J]. 张旭东. 隧道建设(中英文), 2019(S1)
  • [9]天山胜利隧道施工组织技术研究[D]. 毛锦波. 长安大学, 2019(01)
  • [10]寒冷地区冬季施工措施[J]. 刘罡,汪锋. 云南水力发电, 2018(S1)

标签:;  ;  ;  ;  ;  

从高寒地区隧道建设谈青藏铁路施工设备配置与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