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交快乐的朋友——城市高中生人际交往研究报告

结交快乐的朋友——城市高中生人际交往研究报告

一、快快乐乐交朋友——城区高中生人际交往研究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姚新华[1](2017)在《幸福心理结构模型建构及其跨群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幸福心理是主观与客观、体验与观念、形式与内容统一的复杂整体。幸福心理具有文化属性,个体对幸福的理解和感知受其所在文化环境的影响。幸福心理是动态变化的,是随着个体成长有规律的发展变化。然而,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回顾梳理发现,西方心理学关于幸福感的研究源于西方文化,受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局限,不能深入探索不同文化中幸福心理的具体内容,缺少幸福心理的动态过程研究。国内关于幸福心理的研究多是借用西方心理学的理论、概念,或整合已有研究,缺少植根于中国本土文化的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尝试采用质量结合的研究方式,自下而上构建幸福的心理结构模型,并分析本土文化中不同年龄阶段群体幸福心理的内容、特点及其成长变化。本文主要进行三个研究,研究1采用扎根理论的质化研究,综合考虑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变量,选择60人作为被试进行深入访谈,将访谈录音进行文字转录、逐级编码,归纳出幸福心理结构的维度和特点,建构整体的幸福心理结构模型;研究2采用量化研究方法,调查不同年龄阶段幸福体验程度的现状、特点;研究3采用开放性问卷进行调查、分析、描述各年龄阶段群体在幸福资源,幸福体验和幸福观念三个维度上的具体内容、特点及其成长变化。在研究过程中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19份,其中小学生433份、初中生362份、高中生292份、大学生333份、成年人299份。对有效问卷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采用t检验、单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各群体的幸福分数状况和差异,用Excel软件和Nvivo8.0质化分析软件辅助进行编码、归类和提及次数、频率的统计。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幸福心理结构包括幸福资源、幸福体验和幸福观念。幸福心理结构具有整体性,并伴随个体成长表现出动态变化的特点。(2)在幸福体验程度上:中小学生幸福分数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男生的幸福体验程度显着低于女生;中小学生幸福分数总体上存在年级差异,随着年级升高幸福分数逐渐下降;大学生幸福分数存在显着的年级差异,大三学生的幸福分数低于其他年级;成年人幸福分数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方面均不存在显着差异。(3)各群体幸福心理内容:(1)在幸福资源方面:小学生幸福来源主要是父母关爱,不幸福的来源主要是父母打骂、学习压力、家庭问题;中学生幸福来源集中在被关爱、家庭和睦、友谊,不幸福的来源主要是家庭问题、学习压力、缺少关爱、成长烦恼,高中生幸福来源逐渐扩展到爱情、梦想方面;大学生幸福来源主要是家庭、自我成长、生活充实,不幸福的来源主要集中在学业问题、人际交往、迷茫空虚、自我问题、担忧未来;成年人幸福来源主要是家庭和睦、亲人安康、孩子成长,不幸福的来源是家庭问题、健康问题、孩子问题、生活压力。(2)在幸福体验方面:小学生以愉悦感为主;初中生到成年人基本集中在愉悦感、归属感、被爱感、满足感,其次是价值感、平衡感、自主感、成就感和希望感;从高中生开始幸福体验更加丰富和深刻;大学生自主感逐渐上升;成年人男性更多的从目标成就中感受幸福,女性更多的从生活的细节中体验到幸福。(3)在幸福观念方面:小学生认为幸福是父母家人的关爱和快乐开心感受,从初中生开始对幸福的认识逐渐抽象概括;各年龄阶段提及的衡量幸福的标准最多的都是家庭和睦;关于如何获得幸福,小学生提及最多的是勤奋善良、好好学习、知足、爱、听话,初中生到成年人主要集中在知足乐观、努力奋斗、人际和谐,其次是珍惜发现、真诚善良、付出爱、自我成长等方面。(4)幸福心理随着年龄增长呈现动态变化成长的特点:小学阶段以体验为主,幸福观念在具体事件的感受中萌芽;中学阶段幸福体验更加深刻,并逐渐从体验转化成认知,对幸福从感性体验过渡到理性认知,正在形成幸福观念;大学阶段对幸福的体验更丰富,对幸福的理解更理性和概括,幸福观已经形成;成年时期已经形成稳定的幸福观,对于幸福的体验和理解更加稳定,幸福资源、幸福体验和幸福观念相辅相成。(5)各群体幸福心理内容具有共同之处:家庭是中国人体验和理解幸福的核心资源;关系和谐是幸福心理的重要内容;知足乐观的心态、善良仁德的品质和勤奋努力是获得幸福的主要方式。

孙军玲[2](2017)在《初中生自信心现状调查及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对自信心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大学生、幼儿、还有一些职业群体(比如运动员等),关于初中生自信心的研究并不多。初中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其自信心如何将会对其整个人生产生重要影响。当前初中生的自信心状况如何呢?可否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的提高初中生的自信心和心理素质呢?本研究旨在这些方面进行探讨。研究一,初中生自信心调查研究。采用罗鸿编制的《中学生自信问卷》调查河北省石家庄市1200名初中生的自信心水平,运用SPSS17.0对收集的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研究二,初中生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研究。在石家庄某中学随机抽取初中二年级的两个班,一个班随机抽取24名学生作为实验组。另一个班随机抽取30名同学作为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填写《中学生自信问卷》进行前测,运用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考察两个组的同质性。依据《中学生自信量表》的六个维度和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设计一整套初中生自信心团体辅导方案,实验组24人接受为期8周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干预,干预结束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填写《中学生自信问卷》进行后测,运用SPSS17.0对数据处理,考察团体辅导活动的有效性。每次团体辅导活动结束后,要求每位学生匿名写感受表上交,并给学生留家庭作业。每次活动开始前,解决学生每次提问的困惑。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1.初中生各维度自信心分数和自信总分处于中等水平,各自信维度从高分到低分依次排列为:整体自信、品德自信、人际自信、能力自信、学业自信、外表自信。2.女生在品德自信维度上自信水平显着高于男生。男生在外表自信和整体自信维度上自信水平显着高于女生。男女生在学业自信、人际自信、能力自信维度和总分上差异不显着。3.初中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业自信、人际自信、品德自信、自信总分上有降低的趋势。在外表自信维度上,初一年级到初二年级有下降的趋势,三年级自信水平又显着高于二年级。在能力自信、整体自信维度上不同年级的自信心水平差异不显着。4.独生子女的自信水平在学业自信、人际自信、能力自信、外表自信、品德自信、整体自信维度和自信总分上均显着高于非独生子女的自信水平。5.担任班干部的初中生自信水平在学业自信、人际自信、能力自信、品德自信、整体自信维度和自信总分上显着高于非担任班干部的初中生自信水平。6.自信心的团体心理辅导对提升初中生自信心水平效果显着。

杜文娟[3](2017)在《红雪莲》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陕西省委宣传部重点扶持作品国家电网公司重点选题东莞文学院签约作品李敬泽阿来刘醒龙贾平凹联袂推荐一、热血青年柳渡江并非孤儿,也不是穷得穿不起裤子的人家出身。他的父母高呼着"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口号,随大部队挥师南下。父亲的部队在渡江战役中所向披靡,顺风顺水先期到达南方,急着接收并管理南方的大中等城市。他随母亲和保育

邵立云[4](2016)在《中职学生幸福感现状调查及其积极教育策略 ——以Y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社会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增加,使得职校生群体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现代职业教育就是要让每一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让每一个职校学生享有幸福人生。那么中职学生的幸福感如何?影响因素有哪些?这就需要研究者结合当前时代背景和中职学生的特点进行研究和探索。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及调查研究法,对Y市两所职业学校学生的幸福感现状、特点、影响幸福感的因素等进行调查,并提出提升其幸福感的积极对策。本研究采用苗元江教授编制的《综合幸福问卷》量表,主要选取Y市两所职业学校的330名中职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剔除信息不全或无效问卷16份,其中有效问卷314份。运用SPSS16.0软件,对中职学生幸福感现状进行统计分析,调查发现:Y市的中职学生幸福感处于中上水平,但仍旧存在感受不到幸福的中职学生。在对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及访谈的基础上,归纳了影响中职学生幸福感的因素,如健康因素、认知因素、情绪情感因素、人格因素及环境因素等,并结合这些影响因素探讨了中职学生幸福感缺失的原因。针对这些原因,笔者汲取积极教育理论的先进理念,提出了积极关注中职学生身心和谐,提供积极自我展现舞台,塑造积极人格,丰富积极情绪体验,营造积极环境等提升中职学生幸福感的积极对策。

程青[5](2014)在《天使》文中指出序幕大清早接到吕非老的电话,问我当晚能不能去参加个饭局。他口气热情里透着亲切,就像昨天我们刚见过面般。吕非老本名吕非,因为聪明机灵早年间在北京的媒体圈混得八面玲珑人脉广博,二十几岁就被朋友和同行尊称为"吕非老"。我比他入行稍晚,在某次媒体见面会上和他相识,我们见如故,拍即合,度甚至好得如影随形。不过,接到他这个电话我还是颇觉意外,因为我们已经有三年多没有见过面了,差不多就算是相忘于江湖了。而且,现在我远没有从前那样热衷于饭局。我迟疑了片刻,在电话里问他:"啥好事呀?当

颜玉平[6](2013)在《共情训练对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文中认为共情能力是一种替代性的情绪反应能力,即个体能够以他人为中心,识别和接纳他人的观点并能够亲身体验他人情绪的一种心理过程。初一的学生刚进入一个新的环境,还处于一个适应的阶段,如何提高他们的共情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就成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已有研究证明共情能力可以通过短期的干预训练得以提升,因此本研究通过设计、组织和实施一系列的共情训练方案,提高中学生感知他人想法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进而促进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高。本研究将64名初一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2人,男女人数相等。对实验组进行8周的干预,而对照组不进行处理。干预前后两组都使用《人际反应性指标共情问卷》、《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问卷》、《人际敏感问卷》、《社交回避及苦恼问卷》四个量表进行测量,对干预前后两组在四个量表的得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共情训练后,相对于对照组,实验组中学生的共情得分显着提高,人际敏感度和社交回避及苦恼得分显着降低;2、实验组中学生共情能力的提高与人际关系水平的提高呈显着性的正相关,即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随着共情能力的提高而有所提高。同时结合学生的心得、教师的访谈和团体辅导评鉴表做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共情训练能有效地提升中学生的共情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因此,本研究可认为采用自行设计的共情训练方法进行训练后,能有效地提高初中生的共情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林在煌[7](2013)在《人际自立、人际归因、人际应激与心理症状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目前研究已证实自立人格系统中的人际自立是心理健康的保护性人格因素,人际自立可以通过应激作为中介影响心身症状,随着研究的深入,人际归因被认为在人际自立影响心理症状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中介作用,人际归因是个体对人际事件的归因,中国文化是集体主义(collectivism)文化因此对人际事件的归因可能比对非人际事件的归因更值得研究。因此分析考察人际归因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具有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双重意义。本研究采用文献法、调查法等对人际自立、人际归因、人际应激对心理症状的影响机制做了探索。首先,修订了Leftcourt等人(1979)编制的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归属分量表。本研究一调查了400个大学生,回收有效问卷328份,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最终得到问卷四个维度,在此基础上又发放4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52份,对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考察指标主要包括内部一致性信度、半分信度、结构效度、校标关联效度。其次,研究二调查了500名在校大学生,回收有效问卷448份,对在校大学生的人际自立、人际归因、人际应激和心理症状特点进行描述统计,考察了性别、年级、专业、家庭居住地等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研究二进一步考察了人际自立、人际归因、人际应激和心理症状的关系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修订的人际归因量表经过信效度验证,可以使用测量人际归因状况,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人际归因有4个维度。(2)人际归因的成功内归因状况在专业类别差异显着,理科生的得分最高,工科生最低,成功内归因维度在家庭居住上差异显着,农村大学生的平均得分要高于城市大学生(3)人际责任特质状况在年级上差异显着,其中大一学生的平均得分最高,大四学生的平均得分最低,说明大学低年级学生比高年级学生更愿意去承担人际交往中的责任。人际责任特质状况在专业类别上差异显着,文科生的平均得分最高,工科生的平均得分最低;人际责任特质状况在家庭居住地上差异显着,城市大学生的平均得分要高于农村大学生的平均得分。(4)心理症状状况在性别上具有显着差异。女生显着高于男生,表明女生比男生存在更多的心理症状问题。心理症状在年级上具有显着差异,得分最高的是大四学生,最低的是大一学生,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存在更多的心理症状。(5)人际归因在人际自立和心理症状之间起到一定的中介作用,人际独立和人际开放可以通过人际归因中的失败内归因负向预测心理症状,人际独立和人际责任可以通过失败外归因负向预测心理症状;(6)人际应激在人际自立和心理症状之间起到一定的中介作用,人际责任和人际独立可以通过人际应激作为中介负向预测心理症状。

郑芸[8](2012)在《单亲家庭高中生人际交往障碍及心理干预个案研究》文中提出现今社会离异家庭越来越多,单亲子女的数量也成逐年上升的趋势。家庭的残破给孩子的伤害是巨大的,来自个人、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多重压力,使他们产生认知、人格、情感和能力障碍,继而影响到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高中生正处在人生转型期,渴望人际交往的他们却有着离异环境给人际交往带来的障碍。如果这些障碍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除,势必会影响他们健全性格的形成,妨碍健康品质的塑造。本研究以单亲家庭高中生为对象,分析他们人际交往障碍的特征和形成原因,并结合相关理论,施行相应的心理干预以期对单亲家庭高中生的人际交往提供可行性参考。

安华珍[9](2011)在《团体心理辅导改善高中生情绪实验研究》文中认为该论文做团体辅导改善高中生情绪的研究。团体辅导应用广泛,以往研究已经证实团体辅导对改善教师和初中寄宿生的情绪有显着作用,情绪,尤其是积极情绪,不仅可使人保持身心健康还可以提高大脑的活动效率,提高记忆力和思维能力,使工作和学习更有效率。如果学生在高中阶段能有一个好的情绪状态,那么高中生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还会获得其他的益处。期望通过本研究验证团体辅导对改善高中生情绪是否有效。研究方法是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曲阜一中自愿参加本研究的高二学生进行测试,对该量表情绪因子分进行统计并选出得分超过18分即有情绪问题的高中生32名,将这32名高中生随机分成实验组和控制组,采用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对实验组进行八次团体心理辅导,这八次辅导分别为快乐相逢、认识自己、情绪万花筒、快乐大磨盘、快乐催化剂、情绪潘多拉、我的快乐和快乐分别,涉及到最佳拍档、大风吹、价值大拍卖、情绪蛋糕、情绪传染圈、击鼓传花、信任圈、心情晴雨表、快乐卡片、欢乐竞猜等活动。实验前后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用《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进行前后测,分别统计实验前后实验组和控制组正性情绪得分和负性情绪得分,并通过SPSS17.0分析实验前后实验组和控制组正性情绪得分和负性情绪得分差异是否显着。预期结论是实验前后实验组和控制组正性情绪得分和负性情绪得分差异显着,即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明显改善高中生情绪,实际结果是实验前后实验组和控制组正性情绪得分和负性情绪得分差异不显着,即团体辅导对改善高中生情绪没有显着作用。经过分析与讨论,部分排除团体辅导方案不合理及团体领导者能力不足的因素,找出了影响该实验结果的几个因素,包括期中考试、个体和环境因素、积极错觉、家庭因素、师生关系等。结论是虽然团体心理辅导作用大、用途广,但不是改善高中生情绪的最好办法,情绪调节有很多方法,包括注意力转移法、情感宣泄法、升华调控法、音乐调控法、理智调节法和情景想象法等。

陶丽[10](2010)在《第三空间下青少年自我认同及与生命态度关联性的探究》文中认为本文探讨的是第三空间对于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影响,而青少年的自我认同又将与他们的生命态度产生怎样的关联性。所谓第三空间是指网络化的虚拟社会;本研究中的青少年是正处于高一、高二年级的男女学生;良好的自我认同是指能够理智地看待并且接受自己以及外界,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积极地为之努力,在奋斗的过程中能体验到自我价值以及社会的承认。不会一味地屈从于社会与他人的舆论,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人际关系有很好的适应和调节能力;所谓的生命态度是指对他人的爱与关怀程度,对自我及他人生命的珍惜程度和对价值的积极创造程度。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时期的关键性难题是“同一性形成”,青少年只有通过寻找自我、肯定自我才能达到自我同一性,否则就会陷入同一性扩散的境地,因此12-18岁的青少年极易陷入“同一性危机”期,而互联网导致的信任危机和风险又对青少年的自我认同产生强烈冲击。基于这种境地,本文选取QD高级中学高一、高二各三个班级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学生运用手机上网的时间、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都与学生的自我认同得分显着相关,而男同学在这方面的关联性更为显着。在此基础之上,本文试图通过自我认同与生命态度的相关性分析,强调自我认同对于青少年的重要意义。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我们发现生命态度诸多指标和维度都与自我认同存在正相关,同时,学生的自我认同得分对于生命态度两个分指标的同情心、感恩、自然生命态度和价值生命态度维度等的得分均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基于数据分析得出,被测学生的自我认同情况并不理想,而自我认同对生命态度的影响度极大,就亟需探讨如何更好地改善学生的自我认同。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将青少年自我认同低下的影响因素分为人口学变量方面的因素、网络卷入度方面的因素和集体方面的因素以及集体方面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二、快快乐乐交朋友——城区高中生人际交往研究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快快乐乐交朋友——城区高中生人际交往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幸福心理结构模型建构及其跨群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西方幸福心理研究
        1.1 幸福感研究兴起与发展
        1.2 幸福心理结构研究
        1.3 西方幸福心理研究存在的问题
    2 国内幸福心理研究
        2.1 国内幸福心理研究的文献分析
        2.2 国内幸福心理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
    1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1.1 幸福心理的构成及成长问题
        1.2 幸福心理研究的本土化问题
        1.3 幸福心理研究的方法问题
    2 研究问题与思路
        2.1 研究问题
        2.2 整体思路与流程
第三部分 具体研究
    研究 1 幸福心理结构模型建构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结果与分析
        1.5 讨论
        1.6 小结
    研究 2 幸福体验程度的跨群体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问题
        2.3 研究方法
        2.4 研究结果
        2.5 讨论与分析
        2.6 小结
    研究 3 幸福心理内容的跨群体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问题
        3.3 研究方法
        3.4 研究结果
        3.5 讨论与分析
        3.6 小结
第四部分 综合讨论与建议
    1 幸福心理是动态的整体结构
    2 中国人幸福心理的特点
    3 教育与政策建议
    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 访谈保密协议
    附录Ⅱ 访谈提纲
    附录Ⅲ 访谈编码手册
    附录Ⅳ 幸福分数测验(样例)
    附录Ⅴ 幸福心理结构开放性问卷(样例)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2)初中生自信心现状调查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有关自信心的综述
        1.1.1 自信心的概念
        1.1.2 自信心的结构
        1.1.3 自信心的影响因素
        1.1.4 自信心的测量
        1.1.5 自信心研究综述
    1.2 团体辅导综述
        1.2.1 团体辅导的概念
        1.2.2 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
        1.2.3 团体辅导的发展方向
2 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
    2.1 问题提出
    2.2 研究假设
3 研究一初中生自信心水平现状调查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工具
    3.4 研究程序
    3.5 研究结果
        3.5.1 全体被试自信心水平整体状况
        3.5.2 不同性别的初中生自信心水平的差异检验
        3.5.3 不同年级的初中生自信心水平的差异检验
        3.5.4 是否独生子女的初中生自信心水平的差异检验
        3.5.5 是否担任班干部的初中生自信心水平的差异检验
    3.6 讨论
4 研究二初中生自信心干预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工具
    4.4 研究流程
    4.5 团体辅导方案的理论依据
        4.5.1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4.5.2 团体动力学理论
        4.5.3 社会学习理论
        4.5.4 人际关系理论
    4.6 团体辅导方案的主要内容
    4.7 研究结果
        4.7.1 实验组前测与对照组前测自信心水平比较
        4.7.2 实验组前测与实验组后测自信心水平比较
        4.7.3 对照组前测与对照组后测自信心水平比较
        4.7.4 实验组后测与对照组后测自信心水平比较
    4.8 团体成员在团体活动中的感受与收获
    4.9 讨论
        4.9.1 团体心理辅导对初中生自信心水平的干预结果讨论
        4.9.2 团体心理辅导对初中生自信心水平干预有效性的原因分析
5 总讨论
    5.1 研究一与研究二的相关性
    5.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5.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5.4 运用团体辅导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中职学生幸福感现状调查及其积极教育策略 ——以Y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 让学生幸福是职业教育的必然追求
        (二) 中职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三) 提升幸福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选题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对以往研究的分析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幸福感的理论视角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 中职学生
        (二) 幸福感
        (三) 积极教育
    二、积极教育理论的基础
        (一) 人本主义心理学——积极教育的沃土
        (二) 积极心理学——积极教育的催生剂
    三、积极教育理论对提升中职学生幸福感的启示
        (一) 树立师生积极的认知方式
        (二) 培养师生积极的体验
        (三) 培养中职学生的积极人格
        (四) 创建积极的环境氛围
第二章 中职学生幸福感的现状调查——以Y市为例
    一、Y市中职学生幸福感的调研设计
        (一) 调查目的
        (二) 调查内容
        (三) 调查对象
        (四) 调查工具
        (五) 调查实施
    二、Y市中职学生幸福感现状的调查结果
        (一) 中职学生幸福感水平不高
        (二) 中职学生幸福感知不强
        (三) 不同学生群体幸福感存在差异
    三、Y市中职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一) 健康因素
        (二) 幸福认知因素
        (三) 情绪情感因素
        (四) 人格因素
        (五) 环境因素
第三章 中职学生幸福感缺失的原因探析
    一、影响中职学生幸福感缺失的认知因素
        (一) 不合理的幸福观
        (二) 幸福感知能力不强
    二、影响中职学生幸福感缺失的情绪情感因素
    三、影响中职学生幸福感缺失的人格因素
        (一) 自我迷失,同一性水平低
        (二) 偏颇的自我认识,自我效能感低
        (三) 渴望人际交往,缺乏交往技巧
    四、影响中职学生幸福感缺失的环境因素
        (一) 社会对中职教育的偏颇认识
        (二) 家庭教育的失误
        (三) 中职学校管理不当
第四章 提升中职学生幸福感的积极教育策略
    一、积极关注身心和谐:幸福实现的基础
    二、提供积极自我展现舞台:幸福获取的重要途径
    三、塑造积极人格:体悟真实幸福的关键
        (一) 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二) 构建积极的人际关系
    四、体验积极情绪:幸福持续发展的动力
        (一) 增加积极情绪体验
        (二) 疏通消极情绪体验
    五、营造积极的环境:幸福生活的场域
        (一) 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二) 营造幸福的校园文化环境
        (三) 社会多渠道积极关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天使(论文提纲范文)

序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尾声

(6)共情训练对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文献综述
    1.1 共情的概念及成分
    1.2 共情的测量
    1.3 共情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
    1.4 共情训练的相关研究
    1.5 问题的提出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1 研究目的
        1.6.2 理论意义
        1.6.3 实践意义
2、研究方法
    2.1 实验设计
    2.2 研究假设
    2.3 研究对象
    2.4 测试工具
    2.5 共情训练方案
        2.5.1 共情训练方案的理论依据
        2.5.2 共情训练的内容
        2.5.3 训练方案大纲(具体训练方案见附录7)
        2.5.4 共情训练方案的修订
    2.6 实验程序
        2.6.1 共情训练的时间与步骤
        2.6.2 数据统计
3、研究结果
    3.1 实验组和对照组四个量表的前测检验
    3.2 实验组和对照组四个量表的后测检验
    3.3 两组四个量表前后测的差异性比较
    3.4 实验组共情训练效果对人际交往能力的预测作用
    3.5 共情训练团体评鉴表结果
        3.5.1 第一次团体辅导评价表的结果统计
        3.5.2 第八次团体辅导评鉴表结果统计
    3.6 学生心得和教师访谈分析
4、讨论
    4.1 控制组和实验组在四个量表上的差异性比较
    4.2 共情训练效果对人际交往能力的预测作用
    4.3 共情训练效果的质性分析
5、结论
6、研究不足及展望
    6.1 研究不足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7)人际自立、人际归因、人际应激与心理症状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问题提出
    1.2. 相关概念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 以往研究的不足
    1.5 本研究内容及假设
    1.6. 本研究的意义及创新点
2. 研究一:人际归因问卷的修订
    2.1 问卷的形成
    2.2 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3 研究二人际自立、人际归因、人际应激和心理症状的关系研究23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工具
    3.3 被试
    3.4 研究程序
    3.5 统计分析
    3.6 结果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6 本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单亲家庭高中生人际交往障碍及心理干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本研究相关概念界定及心理干预的含义
        1、单亲家庭
        2、人际交往
        3、人际交往障碍
        4、心理干预
    (三)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研究的目的
        2、研究的意义
    (四)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国外研究状况
        2、国内研究现状
二、个案调查
    (一) 个案家庭情况简介
    (二) 个案介绍
    (三) 心理医生对个案的评估与诊断
        SCL—90(90症状清单)心理与行为问题评估
    (四) 个案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分析
        1、内因
        2、外因
三、个案干预过程
    (一) 对个案王津津本人
        1、采用认知疗法,改变不合理认知
        2、建立与人交往的意识
        3、学会人际交往的基本方法
        4、采用行为放松训练,放松心灵
        5、教师帮助制造交往机会
    (二) 对母亲王珊
        1、矫正认知,促进父女感情的建立和发展
        2、关注情绪变化,加强亲子交流
        3、生活丰富多样化,加强人际交往能力
四、个案干预效果与反思
    (一) 干预效果
    (二) 反思
        1、争取做到防微杜渐,减少伤害的形成
        2、家长的影响不可小视,尤其是负面影响,应予以指导
五、结语
参考文献

(9)团体心理辅导改善高中生情绪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二、文献综述
    1. 情绪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1) 情绪研究的简单回顾
        (2) 心理学关于情绪研究的消极倾向
    2. 高中生的情绪状态
    3. 国内外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回顾
        (1) 团体心理辅导在国外的发展
        (2) 团体心理辅导在我国的发展
    4. 团体辅导干预情绪的研究
三、研究假设、预期结论与研究创新、意义
四、研究方法
    1. 被试
    2. 实验过程
    3. 团体心理咨询效果评价
五、结果与分析讨论
    1. 本研究的结果
    2. 主观评价
    3. 本研究的分析与讨论
六、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招募海报
附录二:团体活动方案
附录三: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附录四: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
致谢

(10)第三空间下青少年自我认同及与生命态度关联性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一) 互联网:急速蔓延的第三空间
        (二) 青少年:互联网时代的主力军
        (三) 自我认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点
        (四) 生命态度:"90后"亟需得到关注的教育面
    二、研究综述
        (一) 关于互联网对使用者影响的研究
        (二) 青少年自我认同感危机的凸显
        (三) 自我认同差异性的研究
        (四) 生命态度测量的研究
    三、概念界定
        (一) 第三空间
        (二) 青少年
        (三) 自我认同
        (四) 生命态度
第二章 研究设计和研究过程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和工具
        (一) 研究对象选取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工具
    三、研究思路和框架
    四、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一) 量表测评情况
        (二) 访谈情况
第三章 研究结果
    一、被测学生的自我认同差异性检验
        (一) 自我认同的人口学变量差异性检验
        (二) 自我认同的网络卷入程度差异性检验
    二、变量间的相关性
        (一) 网络卷入程度与自我认同存在负相关
        (二) 自我认同与生命态度存在显着正相关
        (三) 生命态度对自我认同的预测作用明显
第四章 提升自我认同的对策和建议
    一、为何需要提升学生自我认同状况
        (一) 被测学生的自我认同情况并不理想
        (二) 自我认同对生命态度的影响度极大
    二、提升自我认同状况的原因和相应对策
        (一) 人口学变量方面的原因和对策
        (二) 网络卷入度方面的原因和对策
        (三) 集体方面的因素和对策
    三、本论文的不足和后续研究
        (一) 论文的不足之处
        (二)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快快乐乐交朋友——城区高中生人际交往研究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幸福心理结构模型建构及其跨群体研究[D]. 姚新华. 吉林大学, 2017(09)
  • [2]初中生自信心现状调查及干预研究[D]. 孙军玲. 河北师范大学, 2017(09)
  • [3]红雪莲[J]. 杜文娟. 红豆, 2017(05)
  • [4]中职学生幸福感现状调查及其积极教育策略 ——以Y市为例[D]. 邵立云. 扬州大学, 2016(02)
  • [5]天使[J]. 程青. 当代, 2014(02)
  • [6]共情训练对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D]. 颜玉平. 湖南师范大学, 2013(S1)
  • [7]人际自立、人际归因、人际应激与心理症状的关系研究[D]. 林在煌. 西南大学, 2013(12)
  • [8]单亲家庭高中生人际交往障碍及心理干预个案研究[D]. 郑芸. 四川师范大学, 2012(07)
  • [9]团体心理辅导改善高中生情绪实验研究[D]. 安华珍. 曲阜师范大学, 2011(12)
  • [10]第三空间下青少年自我认同及与生命态度关联性的探究[D]. 陶丽.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3)

标签:;  ;  ;  ;  ;  

结交快乐的朋友——城市高中生人际交往研究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