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网站网络课程建设研究

教育网站网络课程建设研究

一、教育网站中网络课程建设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卢菊艳[1](2021)在《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网络舆情是网民在网络空间中对某一热点事件所表达出的情感、情绪、态度、意见的综合反映,其在治理目标、传播主体、内容以及功能上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在信息化背景下,网络舆情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一方面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教育手段、教育功能和教育资源带来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也对其教育环境、教育工作、教育内容以及教育者权威产生消极影响。基于此,构建网络舆情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具有重要意义。依托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和传播学的把关人理论,从网络舆情传播的社会环境之维、网络舆情治理的高校工作之维、网络舆情引导的教育者之维和网络舆情应对的大学生之维四个维度出发,提出以网络治理、法治建设和舆论引导为抓手,规范和优化网络舆情传播的社会环境;通过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优化高校的网络舆情引导队伍以及健全高校的网络舆情管控机制,促进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工作体系的完善;着眼于教育者育人理念、施教本领和教学成效上的转变与提升,实现教育者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强化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法治教育,培养其信息意识、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

杨赫[2](2021)在《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与评价体系研究》文中提出爆发式增长的用户基数、游戏理念的不断进步和商业资本的推波助澜,逐渐剥去包裹在电子竞技外部饱含隐秘和禁忌色彩的坚硬外壳,使之成为富有时代特征的数字竞技项目。而作为风靡世界的文化符号,电子竞技同样引发媒介的高度关注,并且已经成为中国网络媒体传播中的“新势力”。现阶段,“电竞热”仍然在持续升温,但表面的浮华却难掩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的现实困境,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各利益相关主体需求的日益增长,初期依靠资本植入的粗犷式发展已经开始后继乏力,客观上出现了传媒实践先于理论指导、平台发展与价值定位模糊不清、评价模式不够完善等问题,而其症结则在于学界和业界对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理论建构、影响因素和评价体系的认知与实践不足。现阶段,电子竞技和网络媒体传播分别回应了当前中国社会不断突显的竞争意识、时间性和效率思想,以及人们普遍对于身份流动、自由连通和共享叙事的渴望,两者不断融合、相互补充,形成了一种极具张力的统摄性娱乐装置。具体而言:一方面,随着盈余时代的到来和技术赋能的不断提升,用户的主体性不断增强,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的游戏表象进一步突显,趣味性、个性释放、自我选择与控制的外显表征也更加具体;另一方面,随着平台资本主义下隐性剥削机制的逐步建立,数字产消者逐渐取代“受众商品”,主导着网络传播中的商业化思维和价值攫取。换言之,平台与用户之间的关系正在演变成为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的新秩序。本文以传播游戏理论、游戏批评理论体系和框架理论为指导,以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的理论建构、影响因素与评价体系为研究主线,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扎根理论分析法、德尔菲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实地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等,阐释网络媒体传播效果的发生机制与内涵结构,分析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梳理中国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的现实问题,构建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的评价体系,并且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实证评估,最终提出具有指导性、层次性的优化策略。力求能够在传播学视域下,完善电竞传播研究的理论体系,为中国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实践提供参考和依据,从而强化其服务大众的功能,实现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的同步提升。研究认为:(1)在传统框架理论视角下,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源自于媒介框架和受众框架之间的相互博弈。首先,在框架的背后存在网络媒体商业化趋势、电子竞技的青年亚文化特征两大“隐形推手”;其次,博弈的维度是以具身体验为基础的“认同”和因数字劳动所引发的“消费”;最后,博弈的结果则表现为经由具身体验产生情感认同、行为认同和身份认同,以及在数字劳动中形成符号消费、权力消费和空间消费,并且它们分别具有形塑网络商业思维、建构网络文化关系的功能。由此可见,在网络媒体商业化、平台化,受众数字化、用户化的环境中,“体验”与“劳动”之间的相互置换成为用户的身体感知与价值生产的源动力,结合现实语境分析,两者又分别指向了游戏的经验性和资本化,并且推动了以文本变革为核心的网络电子竞技传播游戏化进程。(2)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本质上是因信息流动引起受众认知、态度和行为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综合影响。通过考察电子竞技网络媒体传播的游戏范式,并且询唤出用户作为玩家的主体性,从而赋予了其传播效果更为明确的指向性,即文本呈现、主观体验和价值生产3个维度:首先,从游戏表象的视角分析,作为具备生产复数化故事的超叙事系统,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兼具控制与规则等核心游戏元素,并且整合了游戏文本设计理念,故参照游戏批评的第一向度,将文本呈现效果(用户对于文本的感知与理解)解构为叙事叙述效果、机制创设效果、审美匹配效果和技术应用效果;其次,“双环境化”造成用户角色与行为双重性,此时符号的功能只存在于游戏之内,但是符号的感知与识别却来源于现实经验,所以用户通常在功利性或抵抗性的活动中不断寻求自我价值,故主观体验效果具体表现为情感沉浸、交互体验和自我实现;最后,用户作为游戏玩工所进行的劳动,兼具非物质劳动和数字劳动的双重属性,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依靠数字秩序,赋予并改造了用户新的身份政治和身体关系,客观上形成了以“生产-流通-消费-再生产”为核心的价值链,并且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具备创造价值的能力。而在上述价值链中,前两个部分可以被概括为是劳动成果,后两个部分则分别对应价值转化效果与经验塑造效果。(3)运用扎根理论分析法,经由三级编码,得出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包括用户差异、环境条件、平台建设、盈利能力、责任意识和创新实践6个主范畴与其下属的24个子范畴。将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作为一个整体,其盈利能力属于目标导向性因素,责任意识属于环境制约性因素,创新实践属于竞争动力性因素,能够直接影响其传播效果;而用户差异、环境条件和平台建设则是形成上述三个主范畴的前提条件,故能够通过对于三者的作用,进而影响网络媒体电子竞技的传播效果。通过理论对话发现,本文的影响因素模型在内涵与关系层面,能够展现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发生机制的要素与特征,并且具备了解释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游戏范式的能力,客观上同第三章的理论基础形成呼应。与此同时,该模型也符合“O-S-O-R”研究模式中两次对于受众差异(两个“O”)的认知,并且与游戏化设计模型中,以“感知-意图-行为”为主线的用户体验路径关联度较高。本文以该影响因素模型为问题分析框架,从商业创收、责任履行和创新扩散三个层面,分别对现阶段网络媒体电子竞技的传媒实践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资本植入过度、内容良莠不齐、专业性仍需强化、文化定位尚需明确、用户媒介素养和电竞形象构建有待提升等问题,进而围绕刺激用户生产、塑造文化氛围、注重文本互动三个维度,总结得出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的趋势特征。(4)基于文本呈现、主观体验和价值生产的传播效果内涵结构,经由理论推导、文献分析和走访调查初拟评价体系,进而采用德尔菲法和加权平均法,通过两轮专家咨询完成评价指标的筛选,并且对每一项指标进行赋权,最终构建起由3项一级指标、11项二级指标、29项三级指标组成的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以游戏化传播为基础,从网络媒体的视角出发,深入考察用户参与电竞传播过程中的感知、体验与行为趋势,从而实现对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的衡量与评判。本文利用该评价体系,基于问卷调查数据,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T体育媒体英雄联盟S10传播效果和H直播平台2020CF全明星赛传播效果进行评价,得出的结果分别为3.5295(较好水平)和3.0238(一般水平)。进而通过对于评价结果纵向的相互比较,以及横向的综合比较,认为其基本符合现实情况,说明该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在机制、审美、价值生产和负面效果等评价维度仍然需要改进。进一步分析,将该评价体系同业界的工作总结与观赛报告进行比较,发现其与现阶段网络媒体的电竞传播实践具有较高的契合性,并且其所包含的用户主观评价,能够有效弥补业界算法程序评价的不足,但在过程评价、趋势预判和市场衡量等方面的精确度与适配性也有待进一步提升。(5)总体而言,网络媒体应以中国“政府+产业”的电竞产业模式转型为契机,促进本土电竞文化由资本催化向文化自生转变,并且参考游戏化传播的研究成果,重点关注电竞传播过程中的游戏化叙事、游戏化体验和游戏化规制;具体而言,网络媒体应不断提升文本的完整度和新颖性,进一步强化复合现实的情景体验,加快平台化转型发展的速度,保证用户认知的正向性、情感输出的积极性和生产的时间与效率;从长期发展的视角分析,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的优化并非仅仅需要媒体平台自身的努力,而是要依靠政策的支持与政府的调控,紧密结合中国电竞产业链中的各个主体,引导优质人才的培养方向,以规范化管理促进用户媒介素养的提升。

田珺璐[3](2021)在《网络地图在高中生地理空间认知能力培养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地理教育国际宪章2016》中着重指出“地理学是唯一关注空间分异的科学”,明确了地理空间认知能力的重要性。高中地理学习中许多重点内容如“地球的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等一些运动原理复杂或时空尺度大的知识需要较高程度地调动学生地理空间认知能力,培养高中生地理空间认知能力是高中地理教学的关键任务。《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营造更加直观、实时、生动的数字化地理教学环境”,体现了信息技术辅助地理教学的必然趋势。因此,本研究以培养学生地理空间认知能力为落脚点,探讨网络地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对网络地图在高中生地理空间认知能力培养中的应用进行研究。首先,梳理和总结了地理空间认知能力、网络地图的发展与教学的研究现状。结合诸多学者提出的观点,对网络地图和地理空间认知能力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根据网络地图特点及高中生地理空间认知思维特点提出网络地图教学可行性及设计原则。进而,通过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了解高中生地理空间认知能力发展状况、地理教师对课堂教学网络地图应用感受及对学生地理空间认知能力培养的看法。最后,总结网络地图教学策略,归纳教学一般流程,结合教学案例进行教学流程展示。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从新课标提出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新要求及地理空间认知能力是高中生必备的重要思维能力,说明网络地图应用于高中生地理空间认知能力的培养切实可行。网络地图可为高中生学习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轨迹和较大时空尺度地理事象模拟真实地理情境,增强学生空间感知力。第二,通过资料搜集和文献分析对网络地图概念进行界定,即:网络地图是通过互联网或地图软件进行传播与使用,能够实现实时更新、空间测算、交互查询和多维度展示等功能,并打破时空尺度,营造出形象直观地理情境的电子地图。如百度街景地图、谷歌地图及其他在线地图等。结合高中地理学习内容体现的地理空间思维及重要性,将地理空间认知能力划分为地理空间定位能力、地理空间构想能力、地理空间推理计算能力三个维度,并以此为依据分别设计了学生调查问卷、测试题、教师访谈及教学案例。第三,与多位专家、高中地理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确定调查问卷的设计角度,后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完善,最终确定问卷题目设置。根据调查结果,发现学生普遍认同网络地图对学习比较抽象的考验地理空间认知能力的知识更有帮助;但存在教师在展示网络地图时时间过短,信息庞杂,来不及提取有效信息等问题。被调查教师中普遍认为网络地图相比传统地图教学具有多重优势,但实际课堂教学中使用网络地图教学的教师比重不高,主要原因在于课堂时间有限、操作不熟练、教学设备滞后等。基于以上调查结果,结合一线地理教师建议,提出网络地图教学策略,并梳理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既体现出对地理空间认知能力的考查,又适用于网络地图教学的学习内容。第四,基于地理空间定位能力、地理空间构想能力、地理空间推理计算能力三个维度对地理空间认知能力考查的不同侧重点,提出相应的网络地图教学策略,并归纳教学一般流程。分别选取Celestia、百度街景地图、Google Earth三个网络地图软件,结合对学生地理空间认知能力的培养,进行教学设计,验证教学一般流程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旨在优化网络地图地理教学。通过问卷调查收集高中地理教师对三个教学案例可行性、适切性及可接受性的意见反馈,调查结果表明,教师们认为教学案例设计合理,能够较好完成教学任务,且乐于尝试。但部分教师由于受教学设备及教学时间限制,利用网络地图教学存在一定困难。

贺钟玉[4](2021)在《0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及引导策略研究 ——以陕西高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起,00后一代逐渐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习性特点,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其网络行为愈加丰富多彩,也随之呈现出新的特点,探讨00后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帮助0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行为观念,规避网络失范行为,在此基础上提出引导00后大学生适应性网络行为的策略,为高校思政工作者网络育人提供详细资料,也为培育祖国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00后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特点为目标,从国内外研究网络行为的文献研究基础上,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论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大学生行为管理理论为理论起点,通过对陕西高校的00后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和纵向实证收集,分析00后大学生在网络中的基本行为情况以及网络学习行为、政治参与行为、道德行为、消费行为、交流与交往行为、文娱活动与传播行为等六大行为的结果,梳理其中的特点。并分析其网络行为特点的成因,为树立00后大学生正确网络行为价值取向,提高网络素养,规范网络失范行为提供引导策略。0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具有以获取信息为主的需要动机多样化、与主流价值相符的价值取向多元化、以享乐为主的行为选择娱乐化、强烈自我意识下的责任淡薄化、优劣并存的网络素养部分失范化的特点,其中,00后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存在网络需要功利、价值取向动摇、责任意识薄弱、网络素养失范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匿名开放的网络信息时代、相对宽松的网络媒体话语环境、复杂多样的家庭成长环境、缺乏监管落实的高校教育、多元变化的社会环境、00后大学生的内在特征的综合影响。因此,本研究提出对0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策略。一是发挥社会优良风气的规范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监督、大力宣传网络法律法规以及构建正面的网络舆论导向;二是重视高校教育与管理的实施效果,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教育管理、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提高现实存在感、创新网络育人的工作;三是通过维持良好的家庭关系、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尊重子女的适应性网络行为、构建学习型家庭环境,从而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四是强化自我教育管理,强化自身辨析信息的能力,理性平和的心态以及自律自控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网络素养。

冯亚菲[5](2021)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探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级各类学校利用互联网平台展开了各个学科、各个门类课程的教学资源开发和建设,网络中不乏有许多优质的教学资源,这为全国各地学生,特别为偏远地区学生共享优质教学提供了可能。网络教学资源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是一门时效性、社会性较强的学科,因此网络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无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学习形式,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促进教师多媒体信息素养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将网络教学资源如何有效地应用到中学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中,日益得到思政课教师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同时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从网络教学资源对于高中思想政治课(以下简称为思政课)课堂教学辅助的层面上,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高中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文章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对于网络教学资源的含义、特点以及应用的理论依据进行了具体阐释,系统地论述了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网络教学资源的优势和重要意义,为后文论述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实证研究部分,主要以河北省石家庄市两所重点中学为调查对象,通过对网络教学资源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进行深入细致调查,对所收集的调查数据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高中思政课应用网络教学资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三部分:在分析高中思政课网络教学资源应用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特别提出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应用网络教学资源时,应注意对于网络教学资源的鉴别与筛选、与课堂教学重难点相结合、与学生实际状况相结合等参考性思路。

李靖[6](2021)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道德失范问题防范化解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但网络道德面临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网络道德失范现象主要包括网络谣言、反转新闻、网络暴力、色情低俗等现象,这些网络道德失范现象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如果没有及时解决,必定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针对网络道德失范的研究迫在眉睫。网络技术的进步助力经济发展,但如何将网络技术更好地运用到为社会服务中,这是人类当前面临的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在一些网络平台中,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引起了专家和相关人士的关注。本文以网络道德为视角,对一些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展开分析,探究引发这些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原因。通过研究分析发现,网络用户道德素养不高,缺乏道德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是做出道德失范行为的重要原因。其次,网络异化引发网民心理问题和群体极化现象,使得网民在网络上失去理智判断的能力,将网络环境变成自身不满的发泄地,这是造成网络道德失范现象频发的诱因之一。最后,外部监管体系不够完善,法律法规没有充分发挥具有强制约束性的“他律”作用,这也导致网络道德失范现象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全面加强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络道德建设能够提高网络平台的从业规范,提高网络从业人员的素质,保证网民能够接受到正确的舆论导向。本文对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和成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络道德失范现象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分析指出网络道德建设需要的不仅是网络从业者、参与者个人素质的提高,更需要社会大环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因此,本文从新时代网络道德的公民思想建设、新时代网络道德的环境建设和新时代网络道德的法律体系建设三方面展开构思,旨在为我国网络道德的健康发展,乃至互联网体系的发展提供一种有益的探索和研究模式。

李国庆[7](2021)在《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研究》文中指出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教育引导对策研究,是新形势下新媒体迅猛发展与大学生道德教育发展新阶段的需要。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水平关系到全社会主流道德意识的发展方向。研究本问题有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综合道德素质,同时在互联网+大背景下,维护网络安全、构建教育强国离不开大学生群体。因此,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以及相应教育对策尤为迫切。本文通过阅读、研究大量的文献资料,系统掌握当前最新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调查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希望达到“了解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分析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影响因素,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引导对策”之目的。论文通过厘清网络道德的相关概念,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借鉴,通过科学界定相关概念,对相关概念和关系进行确定和澄清,阐述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借鉴。并对当前中国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现状进行梳理,归纳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网络言行道德失范、网络交往道德失范、网络学术道德失范等基本表现。通过问卷调查,准确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为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教育引导对策奠定基础。然后,分析和阐释当前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道德问题的影响因素,并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影响因素进行数据分析,进而掌握影响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网络社会自身特性、学校教育不足、社会外部环境以及家庭中父母的教育缺失等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为提出科学的对策奠定基础。梳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教育引导目标和原则,将培育理性网络行为,维护网络社会和谐稳定,作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引导的目标,提出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教育引导的原则。最后,对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教育和引导对策做出诠释,分别从网络社会、大学生自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监管角度提出具体的、实践性的对策建议。当今的中国社会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西方国家网络意识形态的威胁,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殷切嘱托,将大学生培养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栋梁。

林丛珊[8](2020)在《网络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应用研究 ——以小学语文为例》文中认为基于新课程改革带来的课堂变化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内在要求,网络课程资源逐渐成为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关键性参考与借鉴,关于网络课程资源的应用问题,不仅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更是教育研究者关注的热点话题。语文作为基础性学科,在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养成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而信息化教育又普遍为学生所认知。因此,重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用网络课程资源对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与发展、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完善网络课程资源的相关理论有重要意义。网络课程资源即信息化课程资源,作为课程资源的下位概念,结合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背景,将课程资源发展成为大众化的方便获得的资源,扩大了课程资源的来源,突破了课程资源使用的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并且以“校本化”为应用网络课程资源的必要条件,在遵循国家课程的意志之上,根据学校具体条件及学生发展情况进行网络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应用。在教学中,教师应用网络课程资源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并不是单一的作为拓展性的资料随意补充给学生,也不是利用多媒体照搬课本内容,而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迎合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教学资源。有效的开发利用网络课程资源资源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条件。网络课程资源的范围与内容十分复杂,而对其应用还需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对网络课程资源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通过检索、梳理文献,对文献的研究方向进行分类,从而将网络课程资源的研究划分为四个方面,即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建设与应用,本研究从这四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理论总结与实际调查。本研究笔者选取山东省Q市的一所小学进行实地调查,由于山东大部分小学并没有普及“智慧课堂”,所以笔者在选择学校的时候,将研究对象限定在具有完善的多媒体设备与校园网的学校,具有普遍代表性。通过调查发现,在网络课程资源的整合方面,教师们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当前网络课程资源不能满足教师的需求,这是由于教师在选择网络课程资源的过程中面临的资源庞杂、付费以及与更新速度慢等;在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方面,学校对于教学资源库的认识趋向片面化,未认识到当前建设教学资源库的重要性,这一方面是由于上级部门的各种检查、评比占用了教师过多的精力,教师对于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有心无力,另一方面是由于各个学校的教学资源库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网络课程资源的应用方面,教师面临的问题是在课上应用网络课程资源的形式单一化,这与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学素养有直接联系;还存在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是教师对于学生合理使用网络课程资源缺乏正确的引导,这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以及教师的引导方式有关。针对于出现的各种问题,笔者通过对SECI模型的研究,与网络课程资源之间建立了密切联系,基于SECI模型建立起网络课程资源校本化应用的模型,分别在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建设与应用四个方面,分别是基于教师个体认知的网络课程资源开发设计、基于资源共享性的网络课程资源整合设计、基于学科教学资源库的网络课程资源建设设计、基于课堂教学的网络课程资源应用设计。最终的应用结果又重新成为教师的个体知识,即网络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应用过程是螺旋上升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基于SECI模型建构的网络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应用模型又为网络课程资源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指导性建议,针对当前网络课程资源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教师层面、教育管理部门层面、学校层面、学生与家长层面以及课堂教学层面的相关对策。不断提升既是自身的综合素质以促成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加强教育管理部门对网络课程资源的管理与监督;实施校际之间多样化的网络课程资源共享模式;引导学生与家长正视网络课程资源的作用;丰富网络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形式等,对整个系统中不同角色进行分析发现,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朱华建[9](2020)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支撑环境,也是课程内容的重要来源,还是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条件。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实施的必要保证。网络课程资源作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具有丰富性、开放性、便捷性和共享性等优势。随着互联网与教育的逐渐融合,中学历史教学中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提高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转变学习方式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以“中学历史教学中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为题,从概念、意义、原则、途径和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本论文除去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四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学历史教学中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探讨:第一章,网络课程资源的相关概念界定。从最基本的概念分析入手,主要围绕着课程资源、历史课程资源、历史网络课程资源三个概念分别进行界定和探讨。第二章,中学历史教学中网络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主要从有利于提高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转变学习方式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三章,中学历史教学中网络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主要从目标性原则、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适用性原则和精选性原则五个方面进行阐述。第四章,中学历史教学中网络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和方法。在通过互联网获取历史课程资源方面,主要介绍了如何使用搜索引擎、访问相关网站、利用网络社交平台获取历史课程资源。在利用网络教学工具整合历史课程资源方面,主要从制作和使用Flash动画与视频短片丰富教学、制作和使用PPT课件优化教学、制作和使用微课辅助教学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刘奕[10](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二、教育网站中网络课程建设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育网站中网络课程建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1.4.1 研究重难点
        1.4.2 研究创新点
2 网络舆情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概述
    2.1 网络舆情概念及其相关概念的理解与辨析
        2.1.1 网络舆情的概念
        2.1.2 网络舆情相关概念辨析
        2.1.3 网络舆情的发展过程及其特征
    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界定及其特征
    2.3 网络舆情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2.4 相关理论基础
        2.4.1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
        2.4.2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
        2.4.3 传播学的把关人理论
3 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3.1 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3.1.1 实现教育主体多元化,推动全员育人
        3.1.2 创新教育手段,拓宽教育阵地
        3.1.3 凸显主流价值,发挥引领功能
        3.1.4 丰富教育资源,提升教育成效
    3.2 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3.2.1 侵蚀教育环境,弱化教育影响力
        3.2.2 加大教育难度,阻碍教育工作的开展
        3.2.3 冲击教育内容,影响价值认同
        3.2.4 挑战教育者地位,削弱教育效果
4 网络舆情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消极影响的原因分析
    4.1 社会环境负面因素的影响
    4.2 高校思政工作体系不健全
    4.3 教育者教育方法缺乏针对性
    4.4 大学生网络素养不足
5 网络舆情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
    5.1 规范与优化:网络舆情传播的社会环境之维
        5.1.1 加强网络治理,维护网络安全
        5.1.2 推进法治建设,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
        5.1.3 强化主导声音,引导舆论走向
    5.2 完善与把关:网络舆情治理的高校工作之维
        5.2.1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
        5.2.2 优化高校的网络舆情引导队伍
        5.2.3 健全高校的网络舆情管控机制
    5.3 转变与创新:网络舆情引导的教育者之维
        5.3.1 切实转变育人理念
        5.3.2 着力提升施教本领
        5.3.3 努力提升教学成效
    5.4 教育与提升:网络舆情应对的大学生之维
        5.4.1 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信息意识
        5.4.2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
        5.4.3 推进网络法治教育,增强大学生法治素养
结语
参考文献

(2)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与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电子竞技风靡世界:认可与质疑并存
        1.1.2 电子竞技媒介传播成为新的研究议题
        1.1.3 影响因素与评价体系是指导电竞传播实践的重要抓手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厘定
        2.1.1 电子竞技
        2.1.2 网络媒体
        2.1.3 传播效果
        2.1.4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
    2.2 核心理论
        2.2.1 大众传播的游戏理论
        2.2.2 游戏批评理论体系
        2.2.3 框架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国外关于电子竞技与游戏化传播的研究
        2.3.2 国内关于电子竞技媒介传播的研究
        2.3.3 国内外关于网络媒体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与评价体系研究
        2.3.4 文献述评
3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的形成与结构
    3.1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发生机制
        3.1.1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发生机制的构成要素
        3.1.2 具身体验视域下的网络商业思维形塑
        3.1.3 数字劳动视域下的网络文化关系建构
        3.1.4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发生机制的反思与启示
    3.2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同游戏的范式勾连
        3.2.1 盈余时代与电子竞技娱乐本质之间的关系建构
        3.2.2 互联网“下半场”的受众变革与媒体转型
        3.2.3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的社会性与时代思维
    3.3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的内涵结构
        3.3.1 文本层面:游戏表象中的文本呈现
        3.3.2 体验层面:“双环境化”的主观体验
        3.3.3 劳动层面:主体询唤下的价值生产
        3.3.4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的结构与性质
    本章小结
4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
    4.1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过程
        4.1.1 研究方法的选择——扎根理论分析法
        4.1.2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背景
        4.1.3 访谈提纲的拟定与专家选择
        4.1.4 访谈过程与资料整理
    4.2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影响因素的三级编码结果
        4.2.1 开放式编码
        4.2.2 主轴编码
        4.2.3 选择性编码
        4.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4.3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影响因素模型阐释
        4.3.1 用户差异
        4.3.2 环境条件
        4.3.3 平台建设
        4.3.4 盈利能力
        4.3.5 责任意识
        4.3.6 创新实践
    本章小结
5 基于影响因素的理论对话与问题分析
    5.1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影响因素模型的理论检验
        5.1.1 同“发生机制”与“O-S-O-R”模式的理论对话
        5.1.2 同“游戏范式”与游戏化传播模型的理论对话
        5.1.3 同电子竞技与体育传播效果影响因素的理论对话
    5.2 基于影响因素的中国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问题分析
        5.2.1 商业创收层面
        5.2.2 责任履行层面
        5.2.3 文化创新层面
        5.2.4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实践的趋势特点
    本章小结
6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的评价体系
    6.1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的基础
        6.1.1 建构方法的选择——德尔菲法
        6.1.2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评价体系中的操作性定义
        6.1.3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的背景
        6.1.4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6.2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的过程与结果
        6.2.1 初拟指标体系
        6.2.2 咨询专家基本情况
        6.2.3 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与指标修正
        6.2.4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与确定指标权重
    6.3 评价体系的使用方法、指标内涵与关系阐释
        6.3.1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评价体系的使用方法
        6.3.2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评价体系的指标内涵
        6.3.3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评价体系的关系阐释
    本章小结
7 基于评价体系的实证评估与比较研究
    7.1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的评价过程
        7.1.1 评价方法的选择——模糊综合评价法
        7.1.2 评价对象的介绍
        7.1.3 相关材料的收集与整理
        7.1.4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评价的操作步骤
    7.2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的评价结果
        7.2.1 T体育媒体英雄联盟S10 传播效果评价结果
        7.2.2 H直播平台2020CF全明星赛传播效果评价结果
        7.2.3 评价结果的现实审视
    7.3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评价体系的比较研究
        7.3.1 硬性量化指标已是兵家必争之地
        7.3.2 “玩法”的效果呈现愈发受到重视
        7.3.3 品牌构建的能力认定关注度升级
        7.3.4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评价体系的优势与不足
    本章小结
8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的优化策略
    8.1 观念层面:网络媒体应构建符合现实情境的电竞传播理念
        8.1.1 摆正心态,认清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的现实处境
        8.1.2 打牢基础,理解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的文化内涵
    8.2 路径层面:网络媒体应参考游戏理论设计电竞传播思路
        8.2.1 提升文本呈现的完整度和新颖性,保证用户认知的正向性
        8.2.2 强化复合现实的情景体验,保证用户情感输出的积极性
        8.2.3 坚持平台化的媒介转型,保证用户生产的时间与效率
    8.3 要素层面:培育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的优质环境
        8.3.1 塑造媒介文化,加强自我完善
        8.3.2 依托政策支持,配合政府管理
        8.3.3 加强行为监督,提升用户素养
        8.3.4 拓展外部渠道,强化产业融合
        8.3.5 针对现实需求,培养优质人才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建议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研究不足
    9.3 研究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实践调查走访提纲
    附录2:扎根理论分析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3:相关调查文本材料(节选)
    附录4: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评价体系专家咨询表(R1)
    附录5: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评价体系专家咨询表(R2)
    附录6: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调查问卷(样张)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学习经历

(3)网络地图在高中生地理空间认知能力培养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地理空间认知能力
        二、网络地图的发展
        三、网络地图教学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创新点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地理空间认知能力概述
        一、概念内涵
        二、构成要素
    第二节 网络地图概述
        一、概念内涵
        二、类型
        三、特点
    第三节 网络地图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情境认知理论
        三、多元智能学习理论
    第四节 网络地图教学可行性与必要性
        一、符合高中生地理空间认知能力发展阶段及特点
        二、顺应地理空间认知能力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要求
第三章 高中地理课堂网络地图应用现状与地理空间认知能力调查
    第一节 调查目的与内容设计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的内容设计
    第二节 调查实施与结果统计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实施情况
        三、调查结果统计
    第三节 现状评述与原因探析
        一、现状评述
        二、原因探析
第四章 基于地理空间认知能力培养的网络地图教学设计原则与策略
    第一节 网络地图教学设计原则
        一、聚焦学情,设计难度适宜、符合学生认知的原则
        二、围绕重点,紧扣教学目标、贴合教学主题的原则
        三、直观形象,突出重要特征、凝练关键信息的原则
    第二节 教学策略
        一、地理空间定位能力教学策略
        二、地理空间构想能力教学策略
        三、地理空间推理计算能力教学策略
第五章 基于地理空间认知能力培养的网络地图教学流程与案例
    第一节 教学一般流程
    第二节 适用范围
    第三节 教学案例
        案例1 运用Celestia进行宇宙空间定位——以“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为例
        案例2 运用百度街景地图识别城市功能区——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为例
        案例3 Google Earth在地理计算中的应用——以“昼夜交替和时差”为例
    第三节 案例分析与教学反馈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中生网络地图应用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2 高中生地理空间认知能力测试题(学生卷)
附录3 高中地理课堂中网络地图应用现状及对学生地理空间认知能力培养的调查(教师卷)
附录4 高中教师对学生地理空间认知能力培养的看法与课堂中网络地图应用现状访谈(教师卷)
附录5 调查问卷效度专家反馈表
附录6 关于教学案例的高中地理教师反馈意见调查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4)0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及引导策略研究 ——以陕西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4.3 评析
    1.5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网络行为的定义与类型
        2.1.2 本研究网络行为与类型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2.2 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论述
        2.2.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
        2.2.4 行为与行为管理理论
第三章 00 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调研结果及分析
    3.1 00 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状况调查
        3.1.1 调查对象
        3.1.2 研究方法与工具
        3.1.3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编制
    3.2 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3.2.1 问卷发放及回收结果
        3.2.2 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3.2.3 调查对象上网基本情况
        3.2.4 00 后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结果分析
        3.2.5 00 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结果分析
        3.2.6 00 后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结果分析
        3.2.7 00 后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结果分析
        3.2.8 00 后大学生网络交流与交往行为结果分析
        3.2.9 00 后大学生网络文娱活动与传播行为结果分析
        3.2.10 00 后大学生不同群体网络行为比较分析
    3.3 00 后大学生手机APP使用时间及使用类型调查
    3.4 个案访谈内容及分析
        3.4.1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3.4.2 访谈问题及内容整理
        3.4.3 访谈分析
第四章 00 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及成因分析
    4.1 00 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
        4.1.1 以获取信息为主的需要动机多样化
        4.1.2 与主流价值相符的价值取向多元化
        4.1.3 以享乐为主的行为选择娱乐化
        4.1.4 强烈自我意识下的责任淡薄化
        4.1.5 优劣并存的网络素养部分失范化
    4.2 00 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的成因分析
        4.2.1 匿名开放的网络信息时代
        4.2.2 相对宽松的网络媒体话语环境
        4.2.3 复杂多样的家庭成长环境
        4.2.4 缺乏监管落实的高校教育
        4.2.5 多元变化的社会环境
        4.2.6 00 后大学生的内在特征
第五章 00 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策略
    5.1 发挥社会优良风气的规范引导作用
        5.1.1 把握主流方向,营造良好社会文化环境
        5.1.2 加大惩戒力度,严格监管网络媒体
        5.1.3 创新运用新媒体,大力宣传网络法律法规
        5.1.4 以网络优势为抓手,构建正面网络舆论导向
    5.2 重视高校教育与管理的实施效果
        5.2.1 线上线下相结合,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5.2.2 加强行为管理,深化学生思想行为教育
        5.2.3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现实存在感
        5.2.4 打造高素质队伍,创新网络育人工作
    5.3 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5.3.1 促进良好的家庭关系,增强安全感
        5.3.2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念,增强理智感
        5.3.3 尊重子女的适应性网络行为,增强责任感
        5.3.4 构建学习型家庭环境,增强充实感
    5.4 强化自我教育管理
        5.4.1 强化辨析信息的能力,形成正确观念
        5.4.2 塑造自尊自信人格,促进理性平和心态
        5.4.3 加强自律自控的能力,提升网络文明素养
第六章 结语
    6.1 结论
    6.2 不足之处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5)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的研究评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特色与创新
第一章 网络教学资源的理论概述
    第一节 网络教学资源的相关概念
        一、网络教学资源的含义
        二、网络教学资源的类型
        三、网络教学资源的特点
    第二节 网络教学资源应用的主要依据
        一、网络教学资源应用的理论依据
        二、网络教学资源应用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 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网络教学资源应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教学中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现状调查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思路和对象选择
        二、调查结果分析
    第二节 教学中网络教学资源应用问题分析
        一、网络教学资源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三章 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对策
    第一节 教学中网络教学资源应用中注意的原则
        一、课堂教学中应用教学资源需要注意的原则
        二、课外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的措施
        (一)建立并完善本校学科资源库
        (二)建立合理的教学资源共享机制
        (三)建立激励制度,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第二节 教学中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创新
        一、落实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统一
        二、立足“六个要”,推动教师队伍建设
        三、建立创新型的评价机制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关于高中思政课堂中网络教学资源应用的调查问卷(教师版)
附录二 关于高中思政课堂中网络教学资源应用的调查问卷(学生版)

(6)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道德失范问题防范化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与重难点
第一章 网络道德、网络道德失范与突发公共事件理论概述
    第一节 网络道德
        一、概念界定
        二、网络道德的特征
        三、网络道德的原则
        四、网络道德的功能
    第二节 网络道德失范
        一、概念界定
        二、网络道德失范的一般表现
        三、网络道德失范的影响
    第三节 突发公共事件
        一、概念界定
        二、突发公共事件的特征
第二章 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
    第一节 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道德失范的现实案例解读
        一、“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解读
        二、“新型冠状病毒”事件解读
    第二节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虚假信息与负面舆论
        一、传播虚假网络信息
        二、从众心理,是非观念模糊
    第三节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道德缺失与信仰危机
        一、网络社会中道德情感冷漠
        二、网络道德的信仰危机
    第四节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络暴力与侵权行为
        一、网络暴力行为
        二、侵权行为
第三章 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
    第一节 公民道德修养方面
        一、缺乏道德自律意识
        二、缺乏个体责任意识
    第二节 网络环境失衡方面
        一、网络环境问题引起心理异化现象
        二、网络异化现象引起群体极化
    第三节 外部法律监管方面
        一、监督评价机制不到位
        二、法律监管机制不到位
第四章 加强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道德建设的建议
    第一节 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强化公民意识形态建设
        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引领
        二、强化公民网络道德的自律意识
        三、强化公民网络道德的责任意识
    第二节 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强化网络环境建设
        一、构筑新时代网络文化环境建设体系
        二、净化网络空间,坚持正面的舆论引导
        三、加强网络技术管控,构建稳定的网络环境秩序
    第三节 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强化法律体系建设
        一、建立健全网络道德监管制度
        二、全面提升网络道德法制观念
        三、系统丰富网络道德监管形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7)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的相关概念
        2.1.1 网络与网络社会
        2.1.2 道德与网络道德
        2.1.3 失范与道德失范
        2.1.4 道德教育和道德引导
    2.2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指导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道德教育理论
        2.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道德教育思想
        2.2.3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道德教育的思想
    2.3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
        2.3.1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
        2.3.2 舆论引导理论
        2.3.3 道德建设理论
        2.3.4 理性行为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和特征
    3.1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调查
        3.1.1 问卷调查设计及调查目的
        3.1.2 问卷调查思路及问卷内容
    3.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
        3.2.1 大学生网络言行道德失范
        3.2.2 大学生网络社交道德失范
        3.2.3 大学生网络学术道德失范
        3.2.4 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失范
    3.3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特征
        3.3.1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相对普遍性
        3.3.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象隐蔽性
        3.3.3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层次性
    3.4 本章小结
4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影响因素
    4.1 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4.1.1 身心发展阶段的特殊性
        4.1.2 极端崇拜网络信息的心态
        4.1.3 追逐经济利益的心态
        4.1.4 人格特征与网络成瘾
        4.1.5 网络法律道德意识淡薄
    4.2 同伴关系因素
        4.2.1 不良交往对象
        4.2.2 不良交往内容
    4.3 家庭因素
        4.3.1 家庭教育的缺失
        4.3.2 父母的负面样板效应
    4.4 学校因素
        4.4.1 学校重视力度不够
        4.4.2 师资力量比较弱
        4.4.3 教育管理缺位
    4.5 社会环境因素
        4.5.1 局部社会道德的失范
        4.5.2 部分消极舆论的引导
        4.5.3 网络信息行政部门监督管理不足
        4.5.4 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4.6 网络社会因素
        4.6.1 网络社会的开放性
        4.6.2 网络社会的多元性
        4.6.3 网络社会的时效性
        4.6.4 网络社会引导的规范性
        4.6.5 网络道德规范的约束力
    4.7 本章小结
5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教育引导目标和原则
    5.1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引导的目标
        5.1.1 培育理性网络行为
        5.1.2 维护网络社会的和谐稳定
    5.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教育引导的原则
        5.2.1 疏导与治理并重原则
        5.2.2 内化与外化并重原则
        5.2.3 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原则
        5.2.4 网上教育与现实教育相结合原则
        5.2.5 科学灌输与隐性渗透相结合原则
    5.3 本章小结
6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教育引导对策
    6.1 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网络道德素质
        6.1.1 增强自身的道德意志
        6.1.2 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
        6.1.3 养成自身良好的道德习惯
        6.1.4 培养自身的网络文明素养
    6.2 强化网络道德的家庭教育
        6.2.1 合理引导大学生同伴交往
        6.2.2 强化家庭网络道德教育
        6.2.3 发挥父母的示范作用
    6.3 加强学校网络道德教育
        6.3.1 加强诚实守信教育
        6.3.2 完善德育微平台建设
        6.3.3 开设网络道德课程
        6.3.4 更新网络道德教育形式
    6.4 优化网络道德的社会环境
        6.4.1 营造良好社会道德氛围
        6.4.2 积极引导社会舆论
        6.4.3 树立正确价值观取向
        6.4.4 改变网络社会不良风气
        6.4.5 净化网络空间
    6.5 政府管理层面的治理举措
        6.5.1 政府行政部门加强监督管理
        6.5.2 立法机构健全法律法规
        6.5.3 司法机构从严执法
        6.5.4 网络信息机关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构建网络安全体系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教育引导对策研究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8)网络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应用研究 ——以小学语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1.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变化
        3.将网络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化应用刻不容缓
    (二)文献综述
        1.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3.研究述评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案例分析法
        3.访谈法
        4.课堂观察法
    (四)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一、网络课程资源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一)网络课程资源的内涵
    (二)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
        2.非正式学习理论
        3.系统科学方法论
二、网络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应用的必要性及原则
    (一)网络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应用的必要性
        1.网络课程资源是教师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
        2.网络课程资源是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助推力
        3.网络课程资源是未来课堂教学的指向标
        4.网络课程资源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催化剂
    (二)网络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应用原则
        1.针对性原则
        2.适应性原则
        3.经济性原则
        4.开放性原则
        5.发展性原则
三、网络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应用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二)教师对网络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应用现状分析
        1.教师对网络课程资源的整合现状
        2.教师对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现状
        3.教师对网络课程资源的应用现状
    (三)网络课程资源校本化应用存在的问题
        1.网络课程资源的质与量与教师需求之间的矛盾
        2.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政策要求与学校实际实施之间的矛盾
        3.资源应用形式单一化与教学环节多样化之间的矛盾
        4.学生网络课程资源的使用与缺乏教师合理引导之间的矛盾
四、网络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应用模式设计与对策建议
    (一)网络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应用模式设计前端分析
        1.学情分析
        2.语文学科特点分析
        3.支撑模型分析
    (二)网络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应用模式构建
        1.基于教师个体认知的网络课程资源开发设计
        2.基于资源共享性的网络课程资源整合设计
        3.基于学科教学资源库的网络课程资源建设设计
        4.基于课堂教学的网络课程资源应用设计
    (三)网络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化应用的对策建议
        1.提升教师自身综合素质以促成网络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
        2.加强教育管理部门对网络课程资源的管理与监督
        3.实施校际之间多样化的网络课程资源共享模式
        4.引导学生与家长正视网络课程资源的作用
        5.丰富网络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形式
五、网络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应用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9)中学历史教学中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基于互联网与教育逐渐融合的时代发展趋势
        (二)基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
        (三)基于中学历史网络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综述
        (一)关于网络课程资源的研究综述
        (二)关于中学历史教学中网络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综述
    三、研究价值及意义
        (一)理论价值及意义
        (二)实践价值及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案例分析法
第一章 网络课程资源相关概念界定
    一、课程资源
    二、历史课程资源
    三、历史网络课程资源
第二章 中学历史教学中网络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三、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
第三章 中学历史教学中网络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一、目标性原则
    二、思想性原则
    三、科学性原则
    四、适用性原则
    五、精选性原则
第四章 中学历史教学中网络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和方法
    一、通过互联网获取历史课程资源
        (一)使用搜索引擎
        (二)访问相关网站
        (三)利用网络社交平台
    二、利用网络教学工具整合历史课程资源
        (一)制作和使用Flash动画与视频短片丰富教学
        (二)制作和使用PPT课件优化教学
        (三)制作和使用微课辅助教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四、教育网站中网络课程建设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卢菊艳. 浙江大学, 2021(01)
  • [2]网络媒体电子竞技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与评价体系研究[D]. 杨赫.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3]网络地图在高中生地理空间认知能力培养中的应用研究[D]. 田珺璐.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4]0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及引导策略研究 ——以陕西高校为例[D]. 贺钟玉.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5]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探究[D]. 冯亚菲. 青海师范大学, 2021(02)
  • [6]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道德失范问题防范化解研究[D]. 李靖. 北方民族大学, 2021(09)
  • [7]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研究[D]. 李国庆.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8]网络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应用研究 ——以小学语文为例[D]. 林丛珊.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9]中学历史教学中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 朱华建.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10]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标签:;  ;  ;  ;  ;  

教育网站网络课程建设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