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行业管理新进展

气象行业管理新进展

一、气象行业管理有新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一飞,崔晓军,成秀虎,吴明亮[1](2021)在《2000—2018年中国气象行业标准的动态演变·体系对比和发展展望》文中研究表明采用中国气象标准化网公布的2000—2018年我国气象行业标准数据,采用时间序列的趋势性分析与检验方法和文本挖掘方法,对2000—2018年中国气象行业标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气象行业标准发布数量在2000—2018年整体呈现出增加态势,尤其是2010年后增加迅猛,2007、2015和2018年中国气象行业标准发布数量出现增长峰值,分别达到42、59和67个,中国气象行业标准需求在未来将进一步稳步增加。中国不同领域气象行业标准相差较大,尤其是气象观测仪器和气象防灾减灾类的标准发布相对较多,反映了气象观测服务和防灾减灾服务需求增加。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气象防灾减灾、雷电灾害防御和农业气象4类气象行业标准占总体气象行业标准的56.26%。在气象行业标准归口单位上,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雷电灾害防御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农业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全国卫星气象与空间天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管理气象行业标准最多,其他单位较少。气象行业标准在"一带一路"倡议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下亟须兼顾国内和国外大局,以气象行业标准助力国家战略和建设,促进走出国门提升中国标准和中国创造的品牌效应,夯实软实力。

杨琳[2](2020)在《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促进气象行业社会管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简政放权、改革创新的时代洪流中,简政放权意味着放开前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市场失灵意味着必须管住后端,维护市场秩序。当传统的行政管制逐步解除时,传统的市场监管工具逐步失效,事中事后监管需要"信用"这一有利抓手,通过公示信用信息,增强市场自律,鼓励社会监督,形成有约束力的惩戒机制,保证市场环境公平有序。

姜浩[3](2020)在《基于智慧气象的宁夏石嘴山市气象局暴雨灾害预警服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城市化、工业化高速推进,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引发全球气候变暖,进而导致极端气象灾害呈现多发频发的趋势。气象灾害不仅会给金融市场特别是大宗商品价格带来剧烈冲击,而且会造成社会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严重威胁社会秩序稳定和地区公共安全。因此,提升气象灾害预警服务能力,为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防灾减灾赢得时间,最大限度减轻或者避免气象灾害造成的生命及财产损失已经迫在眉睫。事实证明,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气象服务需求,原有的灾害预警和服务方式不足之处逐渐显现。近年来,国内外部分城市以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技术为基础,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智慧气象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防灾减灾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和新挑战,当前城市气象灾害防御和应对措施有哪些问题和不足,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气象科技竞争,应当如何抓住云计算、大数据高速发展有利契机推进城市防灾减灾智能化、集约化、信息化的现代演变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以石嘴山市气象局暴雨灾害预警服务为例,立足实际,指出发展智慧气象是提升暴雨灾害预警服务能力的关键。运用危机管理理论、协同治理理论等基础理论,采用文献分析法、深度访谈法、案例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以及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全面分析了基于智慧气象的石嘴山市气象局暴雨灾害预警服务存在的问题,同时借鉴国内外智慧气象预警服务体系、系统以及移动APP的先进经验,结合石嘴山市气象局智慧气象业务发展实际,从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强化部门间信息共用共享、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完善人才队伍建设和加强智慧气象宣传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对国内外其他城市开展智慧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健,李楠,赵飞[4](2019)在《“互联网+”背景下气象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探析》文中研究表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气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亟需培养具有"互联网+"思维的复合型人才。通过重构气象学科专业结构,加强高校和行业企业之间的协同培养,共享优质气象资源,可以重新塑造气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模式。气象行业和高校都应该紧跟"互联网+"时代的潮流,加强宏观政策引导,探索"互联网+"治理机制,加大资源建设,共同推动气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李骄杨[5](2019)在《H市气象局人才流失困境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企业人才流失问题做过许多研究,但是对国家事业单位,尤其是气象部门的研究还不充分。本文以H市气象局为例,通过访谈等方法了解该局人才流失情况,基于心理契约理论分析深层次原因,并提出减少气象人才流失的多种对策,为各级气象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管理制度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首先从人才在气象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入手进行文献调研,结果表明我国气象部门硬件建设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但人才梯队建设等软件制约其整体实力。接着分析H市气象局在编职工的来源和离职特征,结果表明职工来源较单一,主要来自于国内开设气象专业的高等院校;H市局自2012年以来每年均有职工流出,离职率约为17%。然后以H市气象局离职人员为样本,采用访谈法与离职人员交流,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汇总与分析,总结离职职工特征:籍贯对离职影响较大,所有离职员工均非H市籍;离职员工多数选择继续留在气象行业;离职员工的年龄普遍在30岁以下。离职原因多为家庭、待遇及超预期工作强度,采用心理契约理论剖析其离职过程:在理解歧义方面,部分离职员工对职业规划不清晰,对工作压力缺乏充分认识,对工作稳定性的认同感低;在无力兑现方面,H市气象局无力兑现有竞争力的工资、福利,无法给基层配备更多招聘指标。最后通过讨论分析得到气象商业化、组织结构优化、招聘合适人才、激励机制优化、加强气象文化建设方面的对策,以期对H市及其它层级气象部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建设更高层次人才队伍有所帮助。

叶梦姝,王卓妮,赵亚南,蒋磊[6](2018)在《新时期气象专业继续教育增长点、痛点与难点》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新时期气象行业人才队伍的新特征出发,简要分析了新时期气象继续教育需求的增长点,列举了气象教育培训重点需求内容,简要分析了未来气象专业继续教育发展要解决的难点。为气象教育培训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气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供参考。

郭起豪[7](2017)在《保持行业特色 发挥行业服务价值——行业媒体融合发展实践和思考》文中研究指明行业媒体融合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关键期。在融合发展中,如何将行业特色做足寻求持续"卖点"、怎样更好地服务行业做好行业发展的"助推器"、如何借助行业优势挖掘潜力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专业的传播体系,是行业媒体必须解决好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行业媒体的一些实践、探索,结合自身的认识和思考,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以促进行业媒体深度融合发展。

丁雪松[8](2016)在《黑龙江省气象行业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对国家安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作用,对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前瞻性作用。黑龙江省是全国气象行业管理的重点省份,国内主要气象行业管理形式在黑龙江省均有体现,是我国气象行业管理工作的“试验田”。随着黑龙江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国家全面深化改革部署的推进,气象事业面临着巨大变革,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行业部门以及社会公众对气象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然而对照各方面需求,黑龙江省的气象行业暴露出诸多问题,需要通过不断加强行业管理进行调整。本课题通过文献研究法、访谈调查法和实证分析法,基于市场失灵理论、政府管制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首先分析黑龙江气象行业管理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基于黑龙江气象行业管理现状,深入剖析黑龙江气象行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其次,研究借鉴国内外气象行业管理经验,结合黑龙江实际情况,提出完善黑龙江省气象行业管理的对策。

孙大松[9](2012)在《气象科研项目管理系统与立项风险评估研究》文中提出气象科技项目管理评估系统是推动科技兴气象战略的重要手段,是气象经济和气象科技成果市场化、产业化的有力保障。为了降低气象科研项目的立项风险,就必须在立项前准确地评估科研项目的风险。同时科研项目立项管理工作繁重、项目评估还停留在专家手工评审、管理部门手工收集、整理汇总评估材料,不能体现气象信息化、科学化的要求。因此,有必要设计出一套气象科研项目立项风险评估指标及体系及建立在该体系基础上的立项风险评估子系统。客观地评估项目的风险,为科研项目立项决策提供依据。本文采用软件工程的原则和方法,对气象科研项目立项风险评估子系统进行需求分析,得出立项管理工作的业务流程、相关用户、所需功能模块。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NET框架技术进行B/S三层系统结构设计的总体解决方案,选择oraclelOg为系统数据库,并从数据库逻辑模型、数据流程等方面对数据库进行了详细设计,同时优化了数据存储、查询等方面,对系统的用户界面,系统的功能模块进行了详细设计实现,对系统的安全机制进行了部分探讨。系统已经投入试运行,状态良好。在开发系统同时,对立项风险评估的指标及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从围内外科研项目的评价标准、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进行了阐述和比较,并对项目风险以及项目立项评估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从风险因素的不确定性出发,提出对风险因素进行定量、定性评估分析。在分析国内外风险因素指标体系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项目决策树的5w出发,结合气象行业项目的特色。采用德尔菲构想法设计、确立指标,进行定性,将气象科研项目的风险要素大体分为技术风险,人员风险、管理风险、成果风险四个一级指标,并以此四个部分进行风险因素细分,最终确立包括10个二级指标和27个三级指标的指标体系,并对三级指标进行相互重要性判定,进行定量,采用改进层次分析法进行指标权重计算。提出一种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项目风险评估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最后对论文进行了总结,并对研究的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展望。

李北群[10](2011)在《我国高校气象本科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历史和现实的考量》文中研究指明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础,而人才培养则是高校永恒的主题。纵观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历史,高校的人才培养,尤其是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可谓居功至伟。反观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则显得相当薄弱和缺乏系统性,即便已有的研究也多从行业角度论述,较少学理性的分析。本研究从我国气象人才培养的历史、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入手,运用文献法、调查法、个案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借鉴历史上气象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立足于国内外新形势的发展尤其是中国气象事业未来发展的需要,并借助与国外高校气象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力求厘清我国高校气象本科人才培养在目标、过程、制度和评价等要素层面存在的问题,进而全面探寻我国高校为气象事业未来发展培养适用性本科人才的路径。借助人才培养的四要素理论,通过对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三所高校本科层次气象人才培养的案例分析,结合中国气象事业及人才队伍发展的趋势,并借鉴历史及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高校气象本科人才培养的经验,本研究认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和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日益增强,以及气象事业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高校气象本科人才培养在目标定位、过程实施,制度保障、评价机制等要素层面均不能适应中国气象事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而这种不适应性则主要体现在人才结构(既包括个体素质结构,也包括整体素质结构),而不是规模方面。鉴于此,本研究建议我国高校应适时启动气象本科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改革(已有高校,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开始这一尝试。),提升培养质量和水平,使高校气象本科人才培养与气象科技和业务服务需求紧密契合。首先,应根据国家气象事业发展需要及高校服务面向和学科专业实力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其次,应依据大气科学发展趋势和行业发展需求,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学科交叉复合,以拓宽专业“内涵”,增强学科自我调试能力。最后,应在整体知识观的指导下,更新课程内容,重新构建气象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以凸显气象本科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多元化和国际化特色。

二、气象行业管理有新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气象行业管理有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2000—2018年中国气象行业标准的动态演变·体系对比和发展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计算方法
        1.2.1 时间序列的趋势性分析与检验。
        1.2.2 词云图分析。
2 我国气象行业标准的年际趋势性变化特征
3 我国气象行业标准体系类别的对比分析
    3.1 气象行业标准的总体发展态势与对比
    3.2 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领域的行业标准变化
    3.3 气象防灾减灾领域的行业标准变化
    3.4 雷电灾害防御领域的行业标准变化特征
    3.5 农业气象领域的行业标准变化特征
    3.6 风能太阳能资源、气象基础与综合和空间天气领域的行业标准变化特征
4 我国气象行业标准归口单位分析
5 我国气象行业标准的文本挖掘分析
6 结论
7 讨论与展望
    (1)气象行业标准的分类体系的讨论。
    (2)气象行业标准走向全球的展望。
    (3)气象行业标准在国内发展的新机遇。
    (4)气象行业标准归口单位存在管理交叉。
    (5)气象行业标准的修订与废弃。

(2)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促进气象行业社会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气象行业社会信用建设的意义
    1.1 气象行业管理面临的新形势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1.2 信用建设是事中事后监管的重要手段
2 气象行业社会信用建设的外部环境
    2.1 在顶层设计上已经确立了长效工作机制
    2.2 气象行业管理中社会信用建设面临极好的机遇
3 气象行业管理中社会信用建设的主要内容
    3.1 找出气象行业进行信用监管的关键节点
    3.2 梳理行业管理方面的权力和责任清单
    3.3 实现信息共享,融入部门联动
4 气象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4.1 进一步理清职能
    4.2 完善气象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标准和制度体系
    4.3 加强气象行业信用信息平台建设
    4.4 启动气象行业信用评价工作
    4.5 推进信用奖惩机制建设
    4.6 加强气象行业诚信教育与宣传工作
5 结语

(3)基于智慧气象的宁夏石嘴山市气象局暴雨灾害预警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暴雨灾害
        2.1.2 气象灾害预警
        2.1.3 公共气象服务
        2.1.4 智慧气象
    2.2 理论基础
        2.2.1 危机管理理论
        2.2.2 协同治理理论
第三章 基于智慧气象的石嘴山市气象局暴雨灾害预警服务现状
    3.1 石嘴山市气象局暴雨灾害预警服务概况
    3.2 石嘴山市气象局智慧气象暴雨灾害预警服务现状访谈与调查设计
        3.2.1 对智慧气象业务系统建设相关负责人访谈设计
        3.2.2 对政府部门问卷调查设计
        3.2.3 对社会公众问卷调查设计
    3.3 石嘴山市气象局智慧气象暴雨灾害预警服务的机构和职能
    3.4 石嘴山市气象局智慧气象暴雨灾害预警服务的机制
        3.4.1 政府主导机制建设情况
        3.4.2 部门联动机制建设情况
        3.4.3 社会参与机制建设情况
    3.5 石嘴山市气象局智慧气象暴雨灾害预警服务的平台建设
        3.5.1 石嘴山市气象局智慧气象系统总体框架
        3.5.2 石嘴山市气象局智慧气象建设已实现的平台功能
    3.6 石嘴山市气象局智慧气象暴雨灾害预警服务的流程
        3.6.1 暴雨灾害性天气会商流程
        3.6.2 暴雨预警信号制作签发流程
        3.6.3 暴雨预警信号制作服务流程
    3.7 石嘴山市气象局智慧气象暴雨灾害预警服务的典型案例分析
        3.7.1 石嘴山市2018年“7·22~23”大暴雨灾害概况
        3.7.2 石嘴山市2018年“7·22~23”大暴雨灾害预警信息的发布
        3.7.3 基于智慧气象灾害预警服务的石嘴山市2018年“7·22~23”大暴雨灾害应对
        3.7.4 石嘴山市2018年“7·22~23”大暴雨灾害服务效果和社会评价情况
第四章 基于智慧气象的石嘴山市气象局暴雨灾害预警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石嘴山市气象局智慧气象预警服务存在的问题
        4.1.1 气象灾害部门协作联动效率不高
        4.1.2 气象预警服务信息传播渠道单一
        4.1.3 智慧气象数据分析处理功能尚未完全发挥
        4.1.4 智慧气象公众认识程度较低
    4.2 石嘴山市气象局智慧气象预警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政府统筹协调机制不完善,部门间存在“信息壁垒”
        4.2.2 智慧气象预警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4.2.3 智慧气象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不足
        4.2.4 专业技术人才相对匮乏
        4.2.5 智慧气象建设宣传不到位
第五章 国内外智慧气象暴雨预警服务的经验及启示
    5.1 日本:全球智能气象业务系统
        5.1.1 观测设备“现代化”
        5.1.2 暴雨预警服务“智能化”
        5.1.3 推进机制“协同化”
    5.2 美国:国家暴雨洪涝灾害预警服务系统
        5.2.1 暴雨洪涝灾害实时预警系统
        5.2.2 暴雨洪涝灾害精准服务系统
        5.2.3 智能网络科普系统
    5.3 贵州:“气象+大数据”助力防灾减灾
        5.3.1 灾前:提高预防与研判能力
        5.3.2 灾中:加强决策与救援力度
        5.3.3 灾后:提升评估与分析效果
    5.4 湖北:“e天气”APP
    5.5 对石嘴山市气象局智慧气象建设发展的启示
        5.5.1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保障智慧气象发展
        5.5.2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引入市场化机制
        5.5.3 努力提升气象科技含量
        5.5.4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准则
第六章 基于智慧气象的石嘴山市气象局暴雨灾害预警服务优化对策与建议
    6.1 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制定智慧气象科学发展规划
    6.2 建立协同联动的智慧气象技术体系,强化部门间信息共用共享
    6.3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智慧气象预警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6.4 大力发展气象科技,加快推进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6.5 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鼓励气象预警服务技术创新
    6.6 扎实推进智慧气象宣传工作,发挥气象宣传工作的导向功能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石嘴山市气象局智慧气象建设现状访谈提纲
附录B 石嘴山市气象局暴雨灾害预警服务调查问卷(政府部门)
附录C 石嘴山市气象局暴雨灾害预警服务调查问卷(社会公众)
致谢
作者简历

(4)“互联网+”背景下气象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气象人才培养面临的变革
    1.1“互联网+”对气象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影响
    1.2 气象人才培养规格和模式的变化
    1.3 气象人才培养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2 气象人才培养的问题审视
    2.1 学科专业设置相对滞后
    2.2 多方参与不够
    2.3 各类资源相对封闭
3 气象人才培养的突破路径
4 结束语

(5)H市气象局人才流失困境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2 气象行业人才流动特点与H市气象局人才流动概况
    2.1 气象行业人才流动特点
    2.2 H市气象局人才流动概况
3 H市气象局人才流失原因分析
    3.1 研究方法简介
    3.2 访谈结果
    3.3 离职原因分析
4 人才流失应对策略
    4.1 气象商业化建议
    4.2 组织结构优化
    4.3 招聘建议
    4.4 激励机制优化
    4.5 加强气象文化建设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H市气象局离职访谈提纲

(6)新时期气象专业继续教育增长点、痛点与难点(论文提纲范文)

1. 新时期气象行业人才队伍的特点
    1.1 部门外气象行业从业人数增加
    1.2 气象人才流动性增强
    1.3 气象服务人才缺口大
2. 新时期气象继续教育需求增长点
    2.1 面向政府部门的气象教育培训
    2.2 面向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气象教育培训
    2.3 面向商业气象服务公司的培训
    2.4 面向气象服务用户的培训
    2.5 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气象国际培训
3. 气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痛点”
    3.1 气象资料处理技术
    3.2 IT技术
    3.3 气象大数据研究技术方法
    3.4 气象服务技术方法
4. 对气象教育培训发展的思考
    4.1 气象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如何与时俱进
    4.2 专业继续教育如何更好地孵化科技创新
    4.3 专业继续教育如何沟通政府、高校、市场
    4.4 行业专业继续教育如何应用现代教育培训技术

(7)保持行业特色 发挥行业服务价值——行业媒体融合发展实践和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把行业特色做足,深挖关乎大众用户切身利益的“卖点”
做好行业发展“助推器”,把面向行业的服务做精做透
深度挖掘行业资源潜力,构建专业的传播体系

(8)黑龙江省气象行业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论文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访谈调查法
        (三)实证分析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
    本章小结
第一章 气象行业管理概述
    第一节 气象行业管理的相关概念
        一、气象行业
        二、气象行业管理
    第二节 气象行业管理的基本特征
        一、气象行业管理客体具有复杂性
        二、气象行业管理需求具有特殊性
        三、气象行业管理内容具有公益性
    第三节 气象行业管理的理论一句
        一、市场失灵理论
        二、政府管制理论
        三、核心竞争力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黑龙江省气象行业管理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黑龙江省气象行业管理的发展沿革
        一、初始准备阶段(1989 年—1990 年)
        二、中期发展阶段(1991 年—1999 年)
        三、规范管理阶段(2000 年至今)
    第二节 黑龙江省气象行业管理现状
        一、黑龙江省行业气象总体情况
        二、全省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现状
        三、气象行业管理协调机制现状
        四、全省气象业务资源整合现状
        五、气象法制及行业标准体系现状
    第三节 黑龙江省气象行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行业气象工作发展不平衡
        二、行业部门间协调力弱
        三、行业气象社会管理职能有待加强
        四、重点行业台站管理存在不足
        五、行业管理公众参与程度较低
    第四节 黑龙江省气象行业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行业管理意识欠缺
        二、行业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
        三、缺乏较高层次的综合协调机构
        四、改革对气象行业管理产生较大影响
        五、行业内部气象管理体制存在弊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气象行业管理经验的借鉴
    第一节 国外气象行业管理经验
        一、美国气象行业管理
        二、日本气象行业管理
        三、加拿大气象行业管理
        四、新西兰气象行业管理
    第二节 国内气象行业管理经验
        一、浙江省气象行业管理经验
        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行业管理经验
        三、海南省气象行业管理经验
        四、深圳市气象行业管理经验
    第三节 国内外气象行业管理评述
        一、注重高层气象事务的协调机构建设
        二、注重发挥社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的作用
        三、注重法制化管理为基础实现管理手段多样化
        四、注重利用改革有利时机解决管理体制弊端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完善黑龙江省气象行业管理的对策
    第一节 完善黑龙江省气象行业管理的发展理念
        一、树立行业意识,统筹规划,促进行业协调发展
        二、树立法制意识,落实政策,促进行业规范发展
        三、树立创新意识,开拓思路,促进行业全面发展
    第二节 完善黑龙江省气象行业管理协调机构和法规体系
        一、建立高层协调机构
        二、完善气象行业管理法规体系
    第三节 完善黑龙江省气象行业重点领域管理
        一、统筹气象事业发展规划,优化行业资源配置
        二、开展行台站标准化建设,提高行业标准化程度
        三、整合气象业务资源,提高行业整体业务水平
    第四节 完善黑龙江省气象行业其他领域管理
        一、创新分类管理方式,提气象行业管理水平
        二、创新社会化管理方式,提高社会公众参与程度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气象科研项目管理系统与立项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科研管理与项目风险评估现状
    1.4 文章主要研究内容及安排
        1.4.1 文章主要研究内容
        1.4.2 文章章节安排
第二章 系统研究的相关技术
    2.1 .NET框架
        2.1.1 C#与.NET Framework
        2.1.2 .NET应用程序开发技术
        2.1.3 ADO.NET数据库连接技术
    2.2 数据库系统
    2.3 VBA技术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3.1 需求分析
    3.2 科研管理系统需求分折
        3.2.1 系统运行图
        3.2.2 系统流程分析
        3.2.3 系统功能分析
        3.2.4 用户分析
    3.3 风险评估子系统流程分析
    3.4 风险评估子系统功能分析
        3.4.1 专家评估模块
        3.4.2 管理人员模块
        3.4.3 综合统计查询模块
        3.4.4 系统管理模块
第四章 科研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
    4.1 系统概念结构设计
    4.2 系统逻辑结构设计
    4.3 物理表设计及优化
第五章 系统设计实现
    5.1 系统三层结构设计
    5.2 风险评估子系统实现
        5.2.1 用户系统登录
        5.2.2 项目专家指派
        5.2.3 项目评估
        5.2.4 项目评估情况汇总
        5.2.5 用户管理
        5.2.6 指标管理
    5.3 项目建议书离线申报实现
        5.3.1 数据约束
        5.3.2 Word转换XML
        5.3.3 VBA数据接口
第六章 系统安全体系设计与测试
    6.1 系统安全体系设计
        6.1.1 用户登陆认证
        6.1.2 用户功能访问控制
        6.1.3 系统操作日志和审计
        6.1.4 数据加密技术
    6.2 系统测试
        6.2.1 压力测试
        6.2.2 性能测试
第七章 风险评估指标及体系研究
    7.1 风险评估理论基础
        7.1.1 风险概念与特征
        7.1.2 常用风险评估方法
        7.1.3 项目风险评估过程
    7.2 气象科研项目立项风险评估的定义
    7.3 指标体系建立与方法
        7.3.1 指标设计原则
        7.3.2 指标体系设计方法
        7.3.3 指标体系的建立
        7.3.4 指标权重的确定
        7.3.5 三级指标的评判标准
    7.4 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的实际应用
第八章 总结展望
    8.1 本文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10)我国高校气象本科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历史和现实的考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原因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思路与方法
    五、框架结构
    六、创新之处
第一章 我国气象人才培养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中国古代气象人才培养
        一、中国古代的气象科技成就
        二、中国古代的气象人才培养
    第二节 中国近代气象本科人才培养
        一、中国近代的气象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中国近代的气象本科人才培养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建国后气象本科人才培养
        一、建国后气象事业的现代化
        二、建国后的气象本科人才培养
第二章 我国气象本科人才培养的环境及需求
    第一节 影响我国气象本科人才培养的经济因素
        一、当前我国的经济制度
        二、当前我国的经济水平
    第二节 影响我国气象本科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因素
        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变革
        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
    第三节 影响我国气象本科人才培养的行业因素
        一、全球气象事业的发展趋势
        二、中国气象事业的未来走向
    第四节 我国气象人才队伍的现状及未来需求
        一、队伍规模
        二、队伍结构
        三、部分气象发达国家人才队伍状况
        四、我国气象行业人才需求状况
第三章 国外高校气象人才培养典型案例
    第一节 美国高校气象高等人才培养
        一、人才培养现状及趋势
        二、人才队伍现状
        三、气象人才培训与继续教育现状及特点
    第二节 俄罗斯高校气象高等人才培养
        一、俄罗斯气象事业的发展
        二、俄罗斯高校气象人才培养
        三、研究机构及气象高等人才培训
        四、其它形式气象人才培养
        五、俄罗斯水文气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六、俄罗斯高等气象人才培养对我国的启示
    第三节 日本高校气象高等人才培养
        一、课程设置
        二、师资管理
        三、校企合作
        四、项目交流
        五、跨学科建设
第四章 当前我国高校气象本科人才培养现状及个案分析
    第一节 我国高校气象本科人才培养现状概览
        一、培养规模
        二、培养质量
    第二节 我国高校气象本科人才培养个案
        一、北京大学
        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三、中国海洋大学
        四、个案点评
第五章 当前我国高校气象本科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原因
    第一节 当前我国高校气象本科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
        一、培养目标
        二、培养过程
        三、培养制度
        四、培养评价
    第二节 当前我国高校气象本科人才培养的原因探析
        一、高等教育准公共产品的特性
        二、高等教育市场化进程
        三、高等教育市场化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影响
第六章 我国高校气象本科人才培养的改革策略
    第一节 气象事业发展与新型气象本科人才培养的前瞻
        一、气象事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理论
        二、气象事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类型
        三、气象事业发展与人才培养规格
    第二节 我国高校气象本科人才培养的改革路径
        一、厘清人才培养目标
        二、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三、改革和完善课程体系
    第三节 我国高校气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的建立
        一、构建师资建设创新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二、优化教学与管理机制,完善学分制改革
        三、健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实施质量监控和评价
        四、创新实践课程管理机制,进一步强化实践环节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气象行业管理有新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2000—2018年中国气象行业标准的动态演变·体系对比和发展展望[J]. 王一飞,崔晓军,成秀虎,吴明亮. 安徽农业科学, 2021(13)
  • [2]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促进气象行业社会管理[J]. 杨琳. 科技与创新, 2020(07)
  • [3]基于智慧气象的宁夏石嘴山市气象局暴雨灾害预警服务研究[D]. 姜浩. 兰州大学, 2020(01)
  • [4]“互联网+”背景下气象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探析[J]. 李健,李楠,赵飞.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19(02)
  • [5]H市气象局人才流失困境及对策研究[D]. 李骄杨.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6]新时期气象专业继续教育增长点、痛点与难点[A]. 叶梦姝,王卓妮,赵亚南,蒋磊. 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2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气象高质量发展, 2018
  • [7]保持行业特色 发挥行业服务价值——行业媒体融合发展实践和思考[J]. 郭起豪. 新闻前哨, 2017(06)
  • [8]黑龙江省气象行业管理研究[D]. 丁雪松. 黑龙江大学, 2016(06)
  • [9]气象科研项目管理系统与立项风险评估研究[D]. 孙大松.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2(09)
  • [10]我国高校气象本科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历史和现实的考量[D]. 李北群. 南京大学, 2011(12)

标签:;  ;  ;  ;  ;  

气象行业管理新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