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中学入学考试成绩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普通中学入学考试成绩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通用中考成绩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教育部[1](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付曜华[2](2020)在《基于微服务架构的数据分析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教育的快速发展,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分析中考数据成为了教学机构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学生和家长们都想深入了解各个高中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为这些是影响着学生未来发展和择校的关键因素。中考数据分析平台实现了自动化数据分析,简化了数据处理流程,方便家长和老师浏览信息。平台提供了各种功能,比如个人信息展示、学校分析、成绩分析以及数据信息管理等,可以帮助家长更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用户量较少,功能较为单一的平台,使用传统的单体应用架构就可以快速开发出所需功能。然而随着系统整体业务的不断拓展,单体应用架构的程序代码需要不断添加新的功能。业务的增加使平台程序变得复杂繁重,导致系统的可拓展性降低、维护困难、性能变差、更新需求困难。而随着微服务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逐渐采用微服务架构来代替传统的单体式软件架构。因此本课题将采用Spring Cloud微服务架构技术对平台前后端进行开发,据此令中考数据分析系统具备高扩展性、高可用性、低耦合性、高稳定性、可快速开发等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实现基于微服务架构的数据分析平台。本论文研究内容如下:1)本论文提出了解决搭建中考数据分析平台采用单体系统架构时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方案,使用微服务技术解决单体式架构弊端。2)设计并实现了基于微服务架构的数据分析平台。本论文从高稳定性、高扩展性、低耦合度、高容错性等方向阐述了对微服务的理解。为了方便业务的敏捷开发,将整个业务拆分为几组单体微服务,并利用Spring Cloud微服务技术进行整合与实现,这相对来说提高了安全性,大大降低开发的难度。通过各个微服务协同工作,整个平台实现了更加复杂的功能,提高了平台的运行速度。3)数据分析系统利用自定义Ribbon负载均衡相关技术提高系统的运行性能,通过修改默认负载均衡策略优化了系统的运行效率,提升了微服务间的响应速度。4)使用Feign和Hystrix组件协同工作实现微服务信息的全局传递,并通过其容错机制同时提升了平台的容错率和可靠性。最后,本文对中考数据分析系统的进行了测试,同时验证了自定义负载均衡策略的可行性和微服务间信息的全局调用。本文提出的技术和取得的成果对于实现数据分析微服务平台相关方向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刘奕[3](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肖月[4](2020)在《城市教育资源资本化效应的动态演变 ——以杭州市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居民在选择居住地时尤为关注住宅周边的城市公共品。出于传统中国人“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住宅小区的教育配套已成为人们购房决策的关键依据。但是,学区房价格高企、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等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困扰着广大百姓。遗憾的是,我国教育资源的资本化效应尚未得到全面的探索。大部分国内研究主要通过特征价格模型估计得到教育资源的一个静态、平均的资本化效应,与西方研究相比尚存提升空间,比如对资本化效应的动态跟踪有待加强、对样本空间属性的关注有待加深等。因此,本文基于特征价格理论、城市公共品理论和市场细分理论,从时间—空间—社会三个维度切入,深入研究城市教育资源对住宅价格的动态影响,并探索其空间异质性和社会异质性。本文以杭州市六个主城区作为研究区域,利用2007年至2017年的住宅数据,构建特征价格模型、空间计量模型(空间滞后模型(Spatial lag model,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patial error model,SEM))、地理加权模型(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和两阶段空间分位数回归模型(Two-stage spatial quantile regression,2SQR),并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得到以下四点结论:(1)从全局维度考察,小学质量、初中质量和邻近大学的价值已显着资本化入住宅价格中。2007年至2017年,小学和初中质量每提高1个等级,对应学区内的住宅价格将分别上涨 2.3%至6.1%(约 460-1,219 元/m2)和 3.0%至6.3%(约 600-1,259 元/m2),并且初中的资本化效应略高于小学的资本化效应;大学在2011年及以后能为周边1km内的住宅价格带来2.5%至4.4%的增值(约500-879元/m2);个别年度中幼儿园的邻近性能较小程度地提升住宅价格;而各年中,小学距离、初中距离和邻近高中不能显着影响住宅价格。研究发现,住宅样本间存在显着的空间自相关作用,空间计量模型通过控制数据的空间效应提高了传统特征价格模型的解释能力。(2)从时间维度考察,小学质量、初中质量和邻近大学的资本化效应日趋增长。从2007年至2017年,小学质量和初中质量的资本化效应分别显着增长了 161%和90%;从2011年至2017年,邻近大学的资本化效应缓步增长了 23%。说明近年来购房者对小学和初中的学区质量以及邻近大学居住的需求和支付意愿日益增加。(3)从空间维度考察,各阶段教育资源的资本化效应存在显着的空间异质性。GWR结果显示,2010年及以后小学质量和初中质量的资本化效应在绝大部分城市区域显着存在;而幼儿园、高中和大学的邻近性仅显着影响城市小部分区域的住宅价格。这些结果揭示了不同地区的购房者对各阶段教育资源表现出不同的偏好和支付意愿,反映了杭州市教育资源在空间上可能存在配置不均衡等问题。此外,小学质量的资本化效应从2011年起演变为在城市中心较强并向周边递减的规律,初中质量的资本化效应从2015年起一致地在城市西部呈现峰值。实证结果显示小学和初中资本化效应的空间集聚作用日益显着,说明购房者的以房择校意愿日渐明显。(4)从社会维度考察,各阶段教育资源的资本化效应存在显着的社会异质性。2SQR结果显示,近年来小学质量和初中质量对绝大多数分位点的住宅价格存在显着正向的影响,说明不论社会阶层或收入水平高低,大部分购房者都十分重视小学和初中质量。并且自2014年起,中低分位点的住宅受小学质量的影响较大,而较高分位点的住宅则受初中质量的影响较大;各年间幼儿园的邻近性仅对部分中低分位点的住宅价格存在显着的资本化效应;2011年开始,大学的邻近性对部分中高分位点的住宅价格有显着正向的影响,而各年间邻近高中几乎在住宅价格的全部条件分布上都没有显着的影响。这些结果揭示了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不同价格住宅的购房者对各阶段教育资源表现出不同的需求和支付意愿。实证结果还显示,小学质量的2SQR回归系数在各分位点保持平稳,而初中质量的2SQR回归系数在2012年后大致呈现出向上倾斜的走势,说明来自更高社会阶层的较高价住宅的购房者对于初中质量表现出更强的偏好和支付意愿,可能会引起社会维度上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等问题。本文得到的基于时间—空间—社会多维度的实证结果有助于客观了解各年间各阶段城市教育资源的实际价值和教育资源对住宅价格的异质性影响作用。研究发现,在当下房地产高度市场化的背景下,原本旨在禁止择校、促进教育公平的就近入学政策,可能导致作为城市公共品代表之一的教育资源的排他性和竞争性日益明显。本文系统分析了教育资源资本化效应的形成机制,并为政府有关部门进行教育政策改革、促进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保障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实证依据与政策建议。同时,本文的多维度理论研究框架和计量经济模型体系能为国内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城市公共品与住宅价格之间的关系,深化对我国城市公共品价值的认识和研究。

张春雨[5](2020)在《大规模在线考试考务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及国家考试制度的不断改革,考务工作面临着各种新的问题亟待解决。传统的考务管理由于人工参与过多拥有工作量大、效率低下等缺点,无法满足考务工作的现实需要。为有效解决考务管理中工作量大、管理难度高等问题,更好更高效的完成各类考试的考务工作,加强考务的管理,本论文结合用户需求,使用Spring MVC、Hibernate以及Oracle等计算机软件技术,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大规模在线考试考务综合管理系统,对各类考试考前、考中和考后的业务进行全面管理。在用户方面该系统分为市、区、校三级用户,在系统功能方面,该系统提供了考前业务管理、数据上报、报表打印、监考人员管理、在线电子巡查以及用户管理等模块。考前业务管理模块包含考试项目、考点、当次考试的考点、考场设备、考场资源和考场安排等基础信息的维护。数据上报为考试期期间考生的缺考和违规违纪行为服务。报表打印模块提供了考场桌贴、考场门贴、考场存根和对照表打印等功能简化报表的打印工作。监考人员管理提供了考务人员库管理、当次考试工作人员维护和考场自动分配监考人员等功能,自动分配监考员是本系统的核心功能之一。为提高分配监考员工作的效率,模块提供监考员自动分配算法,为保证分配监考员的合理性,该算法主要考虑主监考员与副监考员、男女搭配原则、监考员的分配概率、同时间不能监考多场考试、同一考场不能连续监考等因素进行设计与实现。在线电子巡查是本系统的另一核心功能,支持考场在线巡查、基于考生的快速定位以及推送录像查看。考试期间,可使用考场在线巡查功能监控考场中考生的考试情况,并支持视频录像以及录像推送。此外系统提供一种作弊行为信号源定位算法,识别手机等通讯设备的作弊行为位置,快速定位到作弊考生。另外为提供面向大量用户的正常服务,保证对大规模数据的处理能力,该系统从Web服务器负载均衡和数据库集群两方面进行了解决。大规模在线考试考务综合管理系统为考试提供了一个综合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很大程度的减轻了考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保证考务人员能高效、高质量的完成各项工作,有非常高的推广价值。本文对系统的开发进行了全面的设计与实现。

郑程月[6](2018)在《我国考试招生政策演进研究(1977-2017) ——以高考、中考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高考、中考直接关系着我国新时代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影响着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1977年以高考恢复为发端带动了中考和整个考试招生政策的复苏,整个教育领域焕发了崭新气象。可以说,1977年我国考试招生政策的恢复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是中国教育领域与社会制度变迁的关键转折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国家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这是我国考试招生政策发展的法律保障。考试招生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而高考与中考是我国现今最主要的两大升学考试,区别于其他类型的考试招生。第一,高考与中考是我国人才选拔与培养的主要方式,是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输送人才的主渠道,同时还对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第二,高考与中考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方面,两者的制度设计与政策实施往往都是统筹进行的,中考改革必须配合并适应高考的改革。另一方面,两者都服务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多样化需求的这一根本目标。简言之,高考与中考改革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在整个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始终处于首要地位。因此,本研究以高考与中考政策恢复40年来的历史演进为研究内容与逻辑脉络,通过历史研究视角对其演进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窥探我国考试招生政策40年来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进程。本研究立足历史回溯、政策内容分析与现实关照的三重维度,通过对高考、中考政策演进的全面、系统的分析,完整地审视40年来我国考试招生政策的发展演进。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历史研究以及教育政策的内容分析法,基于“政策演进主线—政策改革主旨、内容特征聚焦—影响因素与价值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融合与审思—展望与建议”的分析思路与阐述方式,首先通过对高考、中考现实状况的关注,以及对既有相关文献的梳理述评,发现有价值、可挖掘的研究视域,明确本研究开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然后对我国考试招生政策进行历史溯源,扩大必要的历史视野,为深入研究夯实历史积淀,随后密切结合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变迁,在历史的回溯中对高考与中考的政策文本进行梳理,通过考试科目设置、考试内容、考试形式以及录取体制等方面的细致剖析,归纳出高考、中考政策的演进主线与内容特征,再然后分析阐述高考与中考政策演进发展的影响因素与价值取向变迁,进而总结40年来高考、中考政策演进的历史经验,并进行政策演进发展的趋向审思,最后对高考、中考政策演进的历史贡献进行总结,并进行新时代的政策展望和提出改革建议。本研究得出以下重要认识:公平选才与科学选才是考试招生政策改革的根本坚守;政策改革既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要关注人的特殊化、个性化发展,既要突出普适性又要秉持选拔性原则;考试招生模式由统一走向多样化是政策创新的必然选择;考试招生政策的规范化与法治化是发展的必然。40年来高考与中考政策的演进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贡献,高考、中考具有长期存在的合理性、必要性,同时高考、中考政策改革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历史需要还原,并且通过回顾历史,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通过对40年来我国高考与中考政策演进历程的梳理描绘,有利于促进新时代下我国高考与中考的改革完善与深度创新。针对当前高考与中考政策改革所面临的形势,可采取的适切性举措建议包括:推动国家考试法的出台,深化考试招生法治化建设;扩大办学自主权,推进招考分离与特殊人才选拔;推进异地考试招生政策完善,补齐教育短板;全面构建分类考试、综合评价与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政策体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多措并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适才选择”,立足人才结构的调整,健全招考机制;凝聚改革共识,综合施策,构建教育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构建科学评价标准,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与国际接轨进行考试招生政策改革,培养国际化人才。

玉琨[7](2018)在《口腔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成绩分析评价》文中认为目的:采用信息化的手段管理口腔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工作,为解决当前国家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与考官培训基地(口腔类别)还是通过手工方式进行口腔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管理工作。同时对系统采集到的考生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价,分析报考人员情况和考试通过率,为进一步推进和完善我国的口腔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制度提供依据。方法:使用信息化通用标准形式规范口腔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管理标准体系,提出完整的信息化标准体系。分析和设计口腔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管理系统总体框架、技术方案和建设方案。利用软件工程、信息资源规划和SQL数据库对系统整体规划、框架设计、数据库设计,结合考务管理使用者的管理需求,设计了对应的功能,获取相应的数据。通过统计学方法讨论了口腔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管理系统的应用效果,(1)按考试报名信息中的地域变量,分析出广西各地口腔考生分布情况;(2)按考生学历、试用期工作单位级别分类分析其与实践技能考试合格率的关系;(3)按考生年龄段划分,统计描述实践技能考试合格率与考生年龄的关系;(4)对第一站(病史采集、病例分析)、第二站基本操作技能和体格检查、第三站(医德医风X线片、实验室检验等)考试的单项通过率进行分析。结果:1.按照软件工程的通用要求,对系统进行需求分析、分析系统基本功能、设计出整个系统总体框架方案,并对系统中各功能模块进行详细设计,最后利用Powerbuilder(PB)面向对象数据库开发的高级编程语言编码实现了一个基于局域网的客户端/服务器实践技能考试管理系统。2.2014至2017年实际使用口腔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管理系统过程中,获取了大量数据,我们对获得的考生基本数据,进行了导出,对数据进行了清洗、整理,变量转换等。成绩分析:比较不同年龄、性别、学历、工作(或实习)单位、年限考生的考试通过率。采用EXCEL2013透视表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本研究开发完成口腔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并广西唯一国家级口腔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基地进行了应用,成功解决了人工管理效率低、无秩序等问题。并通过系统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真实,指标体系可信度较高,全面实用、可参考性强,可作为我国口腔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管理系统开发和研究参考,可作为口腔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管理系统参考标准,为口腔医考考务工作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依据。为推动口腔医学本科教育,倡导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方法,按照针对性、适用性原则改革实验教学和临床教学模式,提高口腔本科生临床技能和培训水平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张治[8](2017)在《大数据背景下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文中指出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两依据一参考”的高考改革基本方向。新一轮的改革聚焦综合素质评价,力图从评价环节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因此,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成为当下高考综合改革最热的话题之一。但是,综合素质评价在社会共识、实践操作、政策效应、技术支持等方面还缺乏深入研究,教育各方亟待更为明确的方向引导。全面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对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与生涯规划、对高中学校办学改进、对高等学校科学遴选和社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都至关重要。从“素质”到“综合素质”,对学生评价的研究一直在发展。如何运用学习科学和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为学习者创造能充分反映学生生活和未来实际的评价体系,这是国内外教育系统面临的巨大挑战。教育与新技术的创新融合,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基于大数据技术的评价系统不但是改进学习的关键,而且将为各类教育机构改革提供数据支持。在面对新生代学习者和以大数据技术为核心的信息社会背景下,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和内容都发生了深刻变革,评价的内容和形式是否也需要变革?大数据如何用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呢?该做什么才能把综评政策的理想化成全体教育相关人的共同愿景?这是事关我国新时期教育综合改革成败的大事。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本项目以大数据技术背景下的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在学业水平考和高考的制度体系下再推“综评”?政策背后的价值导向是什么?大数据技术如何支持综合素质评价?从博弈论的视角分析政策的效应,分别从政策视角、学术视角、技术视角论证综评该做什么、怎么做、评价结果怎么用等问题。本研究以上海市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行动为研究场景,理论研究与实践行动相结合,采用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力求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创造性解决问题。研究中通过文献梳理和理论分析,探寻综合素质评价的内涵与本质,通过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案例剖析等方法,透视综合素质评价的推进现状、得失成败,通过访谈活动和问卷调查了解高等学校对综评的基本态度和应用方法,通过软件工程设计等方法进行了基于大数据的综评模型构建。研究发现:1、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概念存在多种解读,综评必须在共同愿景的基础上变非合作性博弈为合作性共生,博弈局中人必须以学生的健康、个性、全面、可持续发展为共同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2、上海市的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是建立在学生成长记录册基础上的电子变体,政策试行下的综合素质评价是可见的、易测量的、有规模的结构化数据,可以实现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写实性记载,初步汇聚成学生成长数据系统,实现从无到有、从纸质到电子的跨越,在“政府保真、高校保用”的机制下,充分发挥了综评的引导功能,促进了学生公益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等课程的开展,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3、研究发现上海市的综评制度在数据的全面性和学生个性诊断方面存在制度和技术性问题,平时成绩的权重加大,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在形成性评估、个性发展和生涯规划方面尚未形成有效机制,不利于形成分类基础上分层遴选。4、研究认为虽然上海的综评注重高中学校特色指标的建立,但是高中学校相对比较被动,综评在服务学校办学改进和形成特色方面作用有限,在促进政府基于数据的教育治理上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在系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尝试构建一个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理想化的综合素质评价模型——多源多维综合素质评价模型,该模型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面向新生代的学习者,将科学决策思维、综合素质评价与在线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数据相整合,通过对多个维度的结构性数据和非结构性数据的获取和处理,实现面向过程的学习分析和教育服务监控,基于科学可用的数据模型和技术工具,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和教育大数据应用的双重价值融合,最终实现技术支持下的评价变革愿景。模型还结合已有的信息技术平台案例分析了学生综合素质成长大数据采集、分析和挖掘表达的可行性。本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导论部分介绍开展本研究的背景,分析研究目的与意义,提出研究问题,并陈述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概念界定与基本假设,通过梳理理论,论证了综合素质评价的概念、本质和意义,结合普通高中定位的分析,提出研究假设。第三章综合素质评价的政策演变与发展,从学理上、从社会和教育背景下分析其教育价值导向和政策形成脉络,并比较研究国际经验,为开展综评的实践寻找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第四章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基础,以上海市综评制度改革实践为案例,剖析了上海市综评制度设计、技术实现、取得成效和存在问题。第五章基于大数据的综合素质评价模型构建,尝试设计了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多源多维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模型,并通过相关技术案例论证模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模型构建的基础上,分析了综合素质评价操作模型的使用条件、方法、政策和技术建议等。第六章简述了本研究的基本结论、研究创新点及未来展望。

骆增翼[9](2017)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研究 ——以G初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对以教师为核心的优质教育资源的诉求日益强烈,立足于学校层面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尤为突出,通过学校组织变革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素养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围绕这一课题,在反思以往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组织变革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的研究思路,聚焦研究问题。选择典型的G初中作为分析样本,以管理学、教育学、组织行为学等多学科的视角和理论,运用文献法、行动研究法等方法,全面、深入、持续考察G初中成立以来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而进行的组织变革真实运行图景。通过分析真实图景,进一步挖掘组织变革背后的影响因素,借鉴约翰·科特“领导变革八步法”,反思与探寻同类型或类似学校组织变革中可能具有的一般逻辑和实践方法。本文主体部分包括六章(除绪论和结语外)。第一章,从一般意义上考察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组织的关系,教师专业发展出现从注重个体到关注全体、从学科知识到综合知识、从外在培训到校本研修的变化,但学校组织存在的行政化组织关系、工具化教育取向、分割式学科划分等问题却不能适应这种变化。为适应这些变化,学校组织必须以“专业”、“成人”、“发展”为取向,在组织结构、组织技术和组织文化等方面进行全面变革。第二章,G初中成立时学校组织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制约,在调整组织结构、更新核心技术、创设合作文化方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又产生了新的挑战:多部门交叉管理导致教师专业发展缺乏系统性支持;强迫式的技术改造不易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分数为取向的评价文化难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整体提升。第三章,G初中在组织结构改造中,将明确的分工协作体系、规范灵活的工作标准、柔性化的运行机制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学校组织结构的要素,坚持稳定性与创新性相结合、集权与分权相配合、正式性与非正式性相结合的学校组织结构改造原则,进一步评估学校变革环境,实行轮岗制、整合职能部门、优化管理人员、修订完善组织运行制度、积极培育非正式组织。第四章,在“互联网+”背景下,G初中一方面积极推进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技术融合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行为,增强教师教学实施、评价与科研能力和教师信息化素养;另一方面,为建构通畅及时的信息管理平台和培育类型多样的网络学习共同体提供信息化管理技术支持。第五章,G初中在秉持彰显人的价值、注重顶层设计、持续稳步推进的文化理念指引下,确定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精神、由精神到制度再到器物的文化改善路径,以营造学术型的学习氛围、支持反思性的教学常态、提供多元化的展示平台、建构人性化的评价体系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文化改善着力点。第六章,以全景式的视角来回顾和反思G初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所实施的组织变革,分析变革中的经验与不足,尝试建构学校组织变革的一般逻辑与实践方法,明确学校组织变革需要关注的基本问题、厘清变革中的几对关系、秉持几种变革意识以及采取变革的环节与步骤。

何江[10](2016)在《基于决策树的教学信息挖掘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在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随着信息技术运用的深入和广泛普及,产生了大量需要存储和再利用的数据,这就引出了一个崭新的“大数据时代”。面对如此巨大的数据,就出现了数据挖掘技术,该技术就是为了找到数据与数据之间的联系和数据内部隐藏的秘密。在我国数据挖掘起步较晚但进步较快,一些大企业、高科技企业已经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初步的商业运用,取得了许多成绩。在大数据和数据挖掘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等初级教育单位应对却有些滞后,每年的大量投入还是花在硬件装备的更新上,很少会去分析数据更不要说数据挖掘。而现代学校要想发展,就必须要有新技术的变革,靠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落后,而数据挖掘技术的出现正可以为现代教育变革的强大引擎。首先,本文从大数据的产生背景和数据挖掘技术发展历程入手,通过对数据挖掘技术的ID3、C4.5、CART三种常用算法的工作原理的研究及其优缺点的比较分析,论证了该技术在教学信息系统中应用的可行性。根据所在学校的现状,完全可以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来推进学校的办学质量。其次,分析了学校的数据特点,一般数据量不会太大,特征值也不会太多的情况,结合数据挖掘技术,抽取少量样本数据对ID3、C4.5进行比较,在生成效果差不多的情况下,决定采用相对复杂度不高的ID3算法来构建学校的决策树模型。但是ID3算法本身也存在缺点:它通过信息增益选择特征时,一般选出的都是属性值多的特征作为分割特征,但这些特征不一定就是最好的选择;另外信息增益的计算太过于复杂,当样本量比较大时给计算带来不小的负担。针对这此问题本文对ID3算法进行了小的改进,设计了采用等价无穷小和用户兴趣度概念来简化计算公式和特征取值的偏向问题。通过实际样本测试改进后的新算法对比ID3算法实现了在选报特征值一样的情况下,信息增益的快速计算并且特征值选取也符合预期。再次,针对学校特点采用B/s结构对系统进行设计,数据库mysql,编程语言python。系统分为登陆、数据输入、学生管理、班级管理、数据预处理、决策树生产模块。对各模块的功能和结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本文选择了2012年入学的两个班学生三年的样本数据,抽取了学生入学情况、初一期末成绩、初二期末成绩、初三中考成绩、班级学生管理、教师配备初三中考、提优补差等特征进行数据的泛化处理,然后通过改进后的ID3算法得到决策树,通过计算过程的演示,可以看出这种改进算法提高了决策树的生成速度,避免了特征选择时选报偏向的问题。

二、通用中考成绩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通用中考成绩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微服务架构的数据分析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章节安排
第二章 相关技术
    2.1 微服务研究现状
    2.2 Spring Boot柜框架
    2.3 Spring Cloud框架
        2.3.1 Spring Cloud特性
        2.3.2 Spring Cloud关键组件
    2.4 Mybatis简介
    2.5 Redis数据库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及方案设计
    3.1 微服务架构需求分析
    3.2 基础微服务功能需求分析
        3.2.1 微服务注册发现设计
        3.2.2 微服务网关设计
        3.2.3 服务熔断、限流与降级设计
    3.3 业务功能需求分析与概要设计
        3.3.1 用户登录模块
        3.3.2 个人信息模块
        3.3.3 高中学校分析模块
        3.3.4 志愿分析模块
        3.3.5 信息管理模块
第四章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4.1 微服务架构的设计与实现
        4.1.1 服务注册与发现功能实现
        4.1.2 Zuul网关功能实现
        4.1.3 分布式配置功能实现
        4.1.4 自定义Ribbon负载均衡策略的实现
        4.1.5 客户端Feign和Hystrix实现全局信息传递
    4.2 业务模块设计与实现
        4.2.1 用户登录微服务
        4.2.2 个人信息微服务
        4.2.3 高中学校分析微服务
        4.2.4 志愿分析微服务
        4.2.5 信息管理微服务
    4.3 系统搭建流程
    4.4 非功能性需求的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验证
    5.1 测试目标与环境
        5.1.1 测试目标
        5.1.2 测试环境
    5.2 微服务组件功能测试
        5.2.1 服务发现
        5.2.2 Ribbon负载均衡测试
    5.3 业务模块功能测试
        5.3.1 用户登录测试
        5.3.2 个人信息服务测试
        5.3.3 高中学校分析服务测试
        5.3.4 志愿分析服务测试
        5.3.5 信息管理服务测试
    5.4 性能测试
        5.4.1 系统高并发测试
        5.4.2 Hystrix监控测试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4)城市教育资源资本化效应的动态演变 ——以杭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1.3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标、内容与概念界定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2.3 概念界定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与章节安排
        1.4.1 研究创新
        1.4.2 章节安排
2 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城市公共品理论
        2.1.2 特征价格理论
        2.1.3 市场细分理论
    2.2 模型基础
        2.2.1 特征价格模型
        2.2.2 空间计量模型
        2.2.3 地理加权模型
        2.2.4 分位数回归模型
    2.3 教育资源的衡量指标
        2.3.1 投入和产出指标
        2.3.2 可达性指标
        2.3.3 分级指标
    2.4 教育资源的资本化效应
        2.4.1 教育资源的全局性资本化效应
        2.4.2 教育资源的异质性资本化效应
        2.4.3 教育事件对住宅价格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数据的获取与量化
    3.1 教育资源背景概述
        3.1.1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教育发展
        3.1.2 杭州市教育资源的配置情况
    3.2 研究区域
    3.3 变量选取
        3.3.1 因变量的选取
        3.3.2 自变量的选取
    3.4 变量量化
        3.4.1 数据来源
        3.4.2 教育特征的量化
        3.4.3 其他特征的量化
        3.4.4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3.5 本章小结
4 教育资源资本化的平均效应:基于时间维度的整体分析
    4.1 基于特征价格模型的实证
        4.1.1 特征价格模型的设定
        4.1.2 教育特征变量的选取
        4.1.3 回归结果与讨论
    4.2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
        4.2.1 空间计量模型的设定
        4.2.2 回归结果与讨论
    4.3 资本化效应的动态演变:基于两个模型的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教育资源资本化效应的空间异质性:基于空间—时间维度的动态演变
    5.1 地理加权模型的设定
    5.2 空间异质性初步分析:基于GWR的回归结果
    5.3 空间分布及动态演变:结合GIS的可视化结果
        5.3.1 幼儿园
        5.3.2 小学
        5.3.3 初中
        5.3.4 高中
        5.3.5 大学
    5.4 本章小结
6 教育资源资本化效应的社会异质性:基于社会—时间维度的动态演变
    6.1 两阶段空间分位数回归模型的设定
    6.2 社会异质性初步分析:基于2SQR的显着性情况
    6.3 社会异质性分布及动态演变:结合2SQR的系数趋势图
        6.3.1 幼儿园
        6.3.2 小学
        6.3.3 初中
        6.3.4 高中
        6.3.5 大学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形成机制
    7.3 学术意义与应用价值
        7.3.1 学术意义
        7.3.2 应用价值
    7.4 研究不足与展望
        7.4.1 研究不足
        7.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2011年至2019年教育资本化相关文献回顾
    附录2 2007年至2017年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5)大规模在线考试考务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与本课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系统相关技术状况
第2章 考务综合管理系统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2.1 系统需求分析
        2.1.1 功能需求分析
        2.1.2 系统环境分析
        2.1.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2.2 系统总体设计
        2.2.1 系统构架设计
        2.2.2 功能结构设计
        2.2.3 数据库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考务综合管理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3.1 考前业务管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3.2 缺考数据上报模块设计与实现
    3.3 违规数据上报模块设计与实现
    3.4 监考人员分配模块设计与实现
        3.4.1 首科随机分配监考员算法
        3.4.2 自动分配其他科目监考员模块设计与实现
    3.5 报表打印模块设计与实现
    3.6 在线电子巡查模块设计与实现
        3.6.1 考场在线巡查与推送录像查看模块
        3.6.2 考生快速定位模块设计与实现
    3.7 用户管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3.8 大规模并发服务的设计与实现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考务综合管理系统的测试
    4.1 系统测试环境
    4.2 系统的功能性测试
    4.3 系统的非功能性测试
        4.3.1 兼容性测试
        4.3.2 安全性测试
        4.3.3 压力测试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我国考试招生政策演进研究(1977-2017) ——以高考、中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问题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一) 丰富与完善我国考试招生政策的理论研究
        (二) 多维度探究我国考试招生政策演进历史逻辑,丰富政策研究范畴
        (三) 推动现代考试招生政策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四) 协同推进高考与中考政策改革完善,统筹构建人才选拔与培养体制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政策与教育政策
        (一) 政策
        (二) 教育政策
        二、考试与招生、考试招生政策
        (一) 考试
        (二) 招生
        (三) 考试招生政策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我国考试史的相关研究
        二、我国考试招生政策发展史的相关研究
        (一) 对科举考试制度的重新审视与探究
        (二) 对民国时期考试招生政策的研究
        (三) 对1949至1977年考试招生政策的研究
        (四) 对1977年高考政策恢复以来的研究
        三、对高考、中考政策改革及政策具体内容的研究
        (一) 对高考与中考政策改革的研究
        (二) 对高考与中考政策具体内容的研究
        四、异地考试招生政策的相关研究
    第四节 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历史研究法
        (三) 内容分析法
第二章 我国考试招生政策的历史溯源
    第一节 先秦至清末时期考试制度的发展与特征
        一、考试制度的萌芽:先秦时期的举贤选能
        二、古代考试制度的雏形:汉代察举制与课试
        三、古代考试制度的演变:科举的创始、发展与终结
        (一) 科举考试的诞生与发展
        (二) 科举考试的革废与新式考试的兴起
    第二节 民国时期考试招生政策的确立与发展
        一、民国考试招生政策的确立与发展
        (一) 高校从单独考试、联合招考到统一招考的演进
        (二) 中学考试权的变化与会考制度的建立
        二、革命根据地考试招生政策的发展
    第三节 1949至1977年考试招生政策的确立与变革
        一、高等学校统一考试招生政策的确立、反复与废止
        二、中学考试招生政策的逐步规范与废止
第三章 40年来考试招生政策的演进脉络与内容特征
    第一节 高考政策的演进与内容特征
        一、恢复重建阶段(1977-1984年)
        (一) 考试科目设置从文理分科到考试科目的逐步稳定
        (二) 全国统一招考形式的确立
        (三) 以知识立意考查为主
        (四) 摒弃“血统论”,确立参照政治表现、全面衡量的录取标准
        二、尝试改革阶段(1985-1992年)
        (一) 缩减考试科目,丰富考试科目组合形式
        (二) 由知识立意到侧重于能力立意的考查
        (三) 尝试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权,实行保送生与自费生政策
        (四) 考试招生工作管理制度化与法治化建设的起步
        三、基调摸索与初定阶段(1993—1998年)
        (一) 由“双轨”到“并轨”改革的完成
        (二) 素质教育理念逐渐纳入考试内容
        (三) 综合能力测试的探索与试点
        (四) 现代信息技术在招考工作中的初步应用
        四、大力改革与调整完善阶段(1999-2009年)
        (一) “3+X”考试科目设置的确立与调整
        (二) 从知识与能力立意转向素质立意的考查
        (三) 考试机会的增加与分省命题的推行
        (四) 报考条件的放开与“阳光录取”制度的建立
        (五) 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机制的建立
        (六) 考试招生政策法治化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七) 政策倾斜力度逐步加大,多措并举实施地区招生协作计划
        五、全面创新深化改革阶段(2010年-至今)
        (一) 新一轮考试招生政策的深化改革酝酿期(2010-2013年)
        (二) 新一轮考试招生政策深化改革实施期(2014年-至今)
    第二节 中考政策的演进与内容特征
        一、中考政策恢复与酝酿改革期(1977-1997年)
        (一) 重点中学的恢复与发展
        (二) 因地制宜推进中考改革
        (三) 考试管理权的逐步下放
        二、中考政策的改革推进期(1998-2009年)
        (一) 开启改革试点,探索特色与多样化考试模式
        (二) 均衡分配教育指标,实施指标到校
        (三) 以等级制方式替代唯分数的评定办法
        三、中考政策的创新与全面深化改革期(2010年-至今)
        (一) 确立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考试评价体系
        (二) 多元录取招生体系的构建
    第三节 高考与中考改革的互动关系
        (一) 高考改革基于顶层设计牵引中考改革的主方向
        (二) 中考改革体现了对新高考改革的全面回应
第四章 40年来考试招生政策演进的影响因素与价值取向
    第一节 考试招生政策演进的影响因素
        一、外部因素: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发展演变
        (一) 经济与政治是影响考试招生政策演进的主导因素
        (二) 社会发展变革推动考试招生政策的演进
        二、内部因素: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与考试招生政策的自我完善
        (一) 人才选拔倾向与培养目标的转变
        (二) 考试招生政策自身的调整与完善
        三、价值因素:协调价值冲突与平衡利益博弈
        (一) 协调公平与效率的价值冲突
        (二) 平衡不同主体的利益博弈
    第二节 考试招生政策演进的价值取向
        一、从单一的国家、社会本位到统一于国家、社会发展下的“以人为本”
        (一) 人才选拔、培养的国家与社会本位
        (二) “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确立与强化
        二、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高质量发展下的公平
        三、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发展
        (一) 保证入学权利的基本均衡
        (二) 优质均衡的推进与发展
第五章 40年来考试招生政策演进的历史经验与趋向审思
    第一节 考试招生政策演进的历史经验
        一、把考试内容与考试形式作为政策改革的重点
        二、不断完善考试评价与录取机制以发挥政策功能
        三、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来推动政策改革
        四、优化人才选拔与培养始终是政策改革的主要目标
        五、从招考合一到招考分离以推动科学选才
        六、把强化考试监管与法治建设作为规范考试招生的根本
        七、基于国情坚持顶层设计、试点先行与逐步推进是政策改革主要模式
    第二节 我国考试招生政策演进的趋向审思
        一、教育扩大与普及化进程中的政策演进
        (一) 政策改革与高等教育大众化、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化相适应
        (二) 与教育扩大、普及进程相适应,推进政策的规范化、法治化
        二、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进程中的政策演进
        (一) 推动政策改革,引导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
        (二) 正确发挥“指挥棒”作用,实现由招分到招人的转变
        三、从公平选才、科学选才的“钟摆”到和谐统一的过渡
        (一) 政策改革要兼顾公平选才与科学选才的需要
        (二) 推动公平选才与科学选才的和谐统一
第六章 新时代我国考试招生政策的展望与建议
    第一节 40年来考试招生政策演进的重要贡献
        一、为人才选拔构建了科学有效的制度化渠道
        二、推进了教育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三、不断扩大了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
    第二节 对我国考试招生政策改革的认识及未来发展的建议
        一、理性认识我国考试招生政策的存在价值与意义
        二、考试招生政策改革的重要性、复杂性与长期性
        三、考试招生政策改革的展望与建议
        (一) 推动国家考试法的出台,深化考试招生法治化建设
        (二) 扩大办学自主权,推进招考分离与特殊人才选拔
        (三) 推进异地考试招生政策完善,补齐教育短板
        (四) 全面构建分类考试、综合评价与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政策体系
        (五)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多措并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六) “适才选择”,立足人才结构的调整,健全招考机制
        (七) 凝聚改革共识,综合施策,构建教育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
        (八) 构建科学评价标准,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九) 与国际接轨进行考试招生政策改革,培养国际化人才
参考文献
致谢
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

(7)口腔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成绩分析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考试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2 实践技能考试信息化管理标准框架研究
    2.1 研究目标
    2.2 基本原则
        2.2.1 分析和总结实践技能考试管理需求
        2.2.2 深入框架体系完善
        2.2.3 统一协调标准
        2.2.4 科学适用原则
    2.3 建立标准信息化框架模型
    2.4 系统信息化体系框架基础标准
3 实践技能考试信息化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3.1 实践技能考试信息化管理业务流程分析
        3.1.1 实践技能考试考前管理分析
        3.1.2 实践技能考试信息化报到流程分析
        3.1.3 实践技能考试考中信息化管理流程分析
        3.1.4 实践技能考试考场安排分析
    3.2 用户权限需求分析
    3.3 管理指标需求分析
        3.3.1 实践技能考试管理指标需求分析
        3.3.2 综合性管理指标需求分析
4 实践技能考试信息化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实践技能考试管理系统设计目标介绍
    4.2 实践技能考试管理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4.3 对关键功能模块算法进行设计分析
        4.3.1 同一考站内自动排考算法功能设计和实现
        4.3.2 考生考试状态实时监控一览表算法设计
    4.4 开发环境构建
    4.5 系统实现相关函数的引用
    4.6 考生报到功能的实现
    4.7 考生考站内流动管理功能的实现
    4.8 考生档案审核离开考场管理功能的实现
5 实践技能考试管理系统应用效果分析和评价
    5.1 实践技能考试考生情况及其成绩分析
    5.2 对象与方法
    5.3 结果
6 讨论
    6.1 系统研究开发总结分析讨论
    6.2 实践技能考试管理系统应用和分析效果讨论
7 系统研究结论及相关建议
    7.1 本项研究创新总结为以下三方面
    7.2 研究不足及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附录1 数据标准及接口规范
    一.数据标准及接口规范
    二.数据标准
综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研究生期间科研经历/临床工作经历
查新报告和课题合同
软件着作权登记证书
发表与课题相关研究文章

(8)大数据背景下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普通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成为高考改革的焦点之一
        二、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在理论认识和实践操作层面亟待正本清源
        三、现代信息技术为开展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提供了技术的支撑
        四、公共政策的效能必须在博弈论的背景下来分析和设计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内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现状
        二、国外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评述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问题及思路
        一、研究问题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内容概念图
        五、研究可行性分析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法
        二、政策理论分析法
        三、问卷调查法
        四、统计法
        五、访谈法
        六、案例分析法
        七、软件工程方法
第二章 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论基础及研究假设
    第一节 综合素质评价相关概念的内涵解读
        一、何为“素质”
        二、何为“综合”
        三、何为“综合素质”
        四、何为“评价”
        五、何为“综合素质评价”
    第二节 普通高中功能的一般分析
        一、高中的定义
        二、高中的教育功能定位
    第三节 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
        一、完善人才选拔制度:分层与分类
        二、完成学校职能的有效对接:高中与高校
        三、促进高中特色办学目标的实现
        四、推动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落实素质教育
        五、具备五个比较优势
        六、普通高中开展综合素质评价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分析
    第四节 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论基础
        一、哲学基础
        二、脑科学基础
        三、心理学基础
        四、教育评价学基础
        五、我国综合素质评价政策与经典理论的对比分析
    第五节 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假设
        一、社会各界对综合素质评价的概念理解上存在显着差异
        二、学校在综合素质评价的操作层面存在显着差异
        三、个体与组织在公共政策面前存在激烈的博弈
        四、综合素质评价在已有的评价政策之间存在复杂的互补和重叠关系
        五、高中综评政策的理想实现需要架构在合适的政策体系内
        六、综合素质可测可评,大数据技术为实现综评的理想提供了可能
第三章 综合素质评价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综合素质评价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社会背景——综合素质成为新的社会通行证
        二、教育背景——基于素质的教育改革逐步展开
    第二节 国内综合素质评价政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一、酝酿与奠基阶段(1985-2001)
        二、形成与推广阶段(2002年-2013年)
        三、反思与深化阶段(2013年至今)
    第三节 国外“综合素质评价”的启示
        一、国外“综评”:学业考试与质量监测制度
        二、国外“综评”:糅合在高等学校招生制度中
        三、国外“综合素质评价”典型案例对我国的启示
    第四节 我国综合素质评价的价值导向
        一、落实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评价机制问题
        二、改进高考招生中的信度和公平问题
    第五节 我国综合素质评价与学业水平考试之间的关系
        一、学业水平考试的产生背景
        二、学业水平考试的发展历史
        三、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的关系
第四章 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现状调查——以上海市为例
    第一节 我国各省市已有的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分析
        一、各省市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比较
        二、国内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困境与问题
    第二节 上海市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开展的基础调查
        一、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二、问卷调研对象分析
        三、问卷调查结果的对比分析
        四、问卷调查数据的归类分析
        五、问卷调查数据的建模分析
        六、问卷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新时期上海市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策略选择
        一、《上海市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指导实践
        二、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
        三、加快高校招生模式转型
    第四节 上海市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现状分析
        一、信息系统客观记录学生综合素质信息
        二、高等学校对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应用的态度与诉求
        三、三方博弈推动综合素质评价发展
    第五节 上海市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成效与问题
        一、上海市高中综评方案的探索成效
        二、上海市综合素质评价存在的潜在问题分析
第五章 基于大数据的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模型构建
    第一节 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一、必要性分析
        二、大数据技术用于综合素质评价的可行性分析
    第二节 多源多维综合素质评价模型的理论框架
        一、数据采集系统:大数据采集的“上帝之眼”
        二、数据的清洗
        三、数据的挖掘分析模型
        四、数据的利用和挖掘
        五、学习结果性数据模型——以SOLO评价法为例
        六、评价结果分类使用——学生、教师、高校、学校、政府
    第三节 模型实施的技术路经
        一、技术支撑体系
        二、技术实现框架
        三、数据中心构建
        四、指标体系构建
    第四节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多源多维综评模型实践案例分析
        一、支撑平台介绍
        二、平台探索成果
    第五节 多源多维综合素质评价模型实施建议
        一、实施条件
        二、模型应用面临的问题
        三、未来展望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厘清综合素质评价的本质内涵:综合素质评价的概念需存异求同
        二、系统梳理综合素质评价历史使命与政策价值导向
        三、全面审视上海市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实践工作进步与局限
        四、初步构建了基于大数据的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多源多维模型
        五、透视围绕综合素质评价展开的博弈现实与演变规律
    第二节 研究创新
        一、研究主题的创新
        二、研究内容的创新
        三、研究方法的创新
    第三节 研究展望
        一、应该充分发挥政策指挥棒的正效应,期待更多机制体制的创新
        二、智能数据激发深度学习的未来刚刚展开,亟待技术的突破
        三、综评大数据的深度应用刚刚开始,期待深度挖掘
参考文献
    一、学术期刊
    二、学位论文
    三、专着
    四、外文文献
    五、其他类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关于《上海市学生成长记录册》的问卷调查(教师问卷)
    附录二: 关于《上海市学生成长记录册》的问卷调查(学生问卷)
    附录三: 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高校招生负责人调查问卷
    附录四: 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同济大学各学院负责人调查问卷
    附录五: 上海市建议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学科类奖励或证书项目
    附录六: 上海市建议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体育比赛项目
    附录七: 上海市建议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艺术比赛
    附件八: 上海市建议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科技比赛
    附录九: 上海市学校记录管理工作一览表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9)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研究 ——以G初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教育工作实践的反思
        二、个人研究旨趣的聚焦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关于学校组织变革的研究
        二、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三、核心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教师专业发展新变化对学校组织的挑战
    第一节 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变化
        一、从注重个体到关注全体
        二、从学科知识到综合知识
        三、从外在培训到校本研修
    第二节 原有学校组织不适应新变化的表现
        一、行政化的组织关系
        二、工具化的教育取向
        三、分割式的学科划分
    第三节 新变化对学校组织变革的新诉求
        一、以“专业”为取向的扁平化组织结构
        二、以“成人”为取向的技术运行机制
        三、以“发展”为取向的自主合作文化
第二章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阶段实践
    第一节 G初中成立时学校组织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制约
        一、G初中成立前后的概况
        二、G初中成立初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表现
    第二节 G初中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变革十年实践
        一、G初中组织变革的阶段划分
        二、G初中组织结构的调整
        三、G初中核心技术的更新
        四、G初中合作文化的创设
    第三节 G初中组织变革中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新困境
        一、多部门交叉管理导致教师专业发展缺乏系统性支持
        二、强迫式的技术改造不易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
        三、分数为取向的评价文化难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整体提升
第三章 立足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结构改造
    第一节 组织结构与学校组织结构
        一、组织结构理论与内涵
        二、学校组织结构特征与类型
    第二节 G初中学校组织结构改造的目标与原则
        一、促进教师发展的理想组织结构
        二、学校组织结构改造的原则
    第三节 G初中学校组织结构改造的内容
        一、学校组织环境的评估
        二、2011年G初中组织结构的改造
        三、2014年G初中组织结构的再改造
第四章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技术改进
    第一节 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组织技术
        一、“互联网+教育”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二、“互联网+教育”下的学校组织技术
    第二节 G初中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技术融合
        一、课程改革面临的技术诉求
        二、教师教学行为的技术改进
    第三节 G初中促进教师发展的管理技术更新
        一、建构通畅及时的信息管理平台
        二、培育类型多样的网络学习共同体
第五章 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文化改善
    第一节 教师文化与学校组织文化
        一、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文化
        二、教师文化与学校组织文化
    第二节 G初中学校组织文化改善的方法
        一、学校组织文化改善的理念
        二、学校组织文化改善的路径
    第三节 G初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文化着力点
        一、营造学术型的学习氛围
        二、支持反思性的教学常态
        三、提供多元化的展示平台
        四、建构人性化的评价体系
第六章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逻辑
    第一节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关注的基本问题
        一、学校组织变革的内容
        二、学校组织变革的主体
        三、学校组织变革的方法
        四、学校组织变革的评价
    第二节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需厘清的关系
        一、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学校发展关系
        二、问题导向与优势挖掘的关系
        三、变革愿景与变革行动的关系
        四、科层式管理与专业自主的关系
        五、变革频率与变革效果的关系
        六、内部参与与外部支持的关系
    第三节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的意识与行动
        一、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坚持的意识
        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环节
        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步骤
结语 在教师专业自主发展中凝聚学校组织变革的动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后记

(10)基于决策树的教学信息挖掘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发展历史和现状
        1.3.1 国外发展历史和现状
        1.3.2 国内发展历史和现状
    1.4 本文工作
    1.5 论文内容和结构
第2章 基础概念和相关原理
    2.1 知识发现的概念
    2.2 数据挖掘的概念
    2.3 KDD数据挖掘过程
    2.4 数据挖掘所要解决的问题
    2.5 数据挖掘决策树技术
        2.5.1 决策树的定义和结构
        2.5.2 决策树的工作原理
        2.5.3 决策树生成过程
    2.6 决策树的特征选择
        2.6.1 去掉取值变化小的特征
        2.6.2 信息增益
        2.6.3 信息增益比
    2.7 决策树的算法
        2.7.1 ID3算法
        2.7.2 C4.5 算法
    2.8 小结
第3章 面向教学信息挖掘的ID3算法的改进与应用
    3.1 ID3和c4.5 比较
    3.2 ID3算法改进一
    3.3 改进算法验证
    3.4 ID3算法改进二
    3.5 小结
第4章 教学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4.1 学校面临的问题
    4.2 教学信息挖掘系统需求问题说明
    4.3 小结
第5章 教学信息管理系统框架及结构设计
    5.1 总体框架设计
    5.2 登陆模块
    5.3 数据输入模块
    5.4 班级管理模块
    5.5 学生管理模块
    5.6 数据预处理模块
    5.7 决策树生成模块
    5.9 小结
第6章 教学管理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决策树分析
    6.1 运行环境
    6.2 数据库设计
    6.3 登陆界面
    6.4 程序框架结构
    6.5 数据导入
    6.6 数据的泛化处理
    6.7 决策树计算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照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习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通用中考成绩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2]基于微服务架构的数据分析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付曜华.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4]城市教育资源资本化效应的动态演变 ——以杭州市为例[D]. 肖月. 浙江大学, 2020(01)
  • [5]大规模在线考试考务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张春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6]我国考试招生政策演进研究(1977-2017) ——以高考、中考为例[D]. 郑程月. 天津师范大学, 2018(12)
  • [7]口腔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成绩分析评价[D]. 玉琨. 广西医科大学, 2018(08)
  • [8]大数据背景下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D]. 张治.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4)
  • [9]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研究 ——以G初中为例[D]. 骆增翼.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5)
  • [10]基于决策树的教学信息挖掘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何江. 吉林大学, 2016(11)

标签:;  ;  ;  ;  ;  

普通中学入学考试成绩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