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吸水性树脂生产、市场及发展概况

高吸水性树脂生产、市场及发展概况

一、高吸水性树脂生产、市场和发展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张春晓,葛玮健[1](2021)在《壳聚糖基高吸水性树脂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对壳聚糖基高吸水性树脂的合成方法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分析溶液聚合法、反相悬浮聚合法等高吸水性树脂合成方法的研究进展及优缺点,讨论在合成过程中各种因素对壳聚糖基高吸水性树脂性能的影响,并对壳聚糖基高吸水性树脂在吸水与抑菌等方面的应用进行分析和展望。

马欣如[2](2021)在《煤沥青基吸水树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作为煤资源大国,每年煤焦油的开发利用产生大量的副产物煤沥青,而其中煤沥青的多项应用均可能会对自然造成大量的污染。具体的常见应用为制备碳材料、浸渍剂、针状焦与筑路沥青等,但其过高的产量却远远超过这些应用的消耗。因此,关于煤沥青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是现如今亟待解决的一个大方向,研究人员便将主要关注点聚焦于寻求新的转化途径、拓宽常见应用范围、加大开发效率等。其中,利用煤沥青中较高的芳香程度可获得苯多酸类衍生物,但该类产物的分布范围较宽、提取操作较繁琐,均会给产物的后期分离带来困难,同时应用途径也较为匮乏。因此,如何有效使用产物内含有的大量羧酸基团与苯环结构,开发制备出多类新型实用材料是目前的研究重点。由于大量羧酸官能团可加大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水倍率,同时其高吸水性能可帮助在农林作物、医疗卫生、建筑以及废水处理等方面进行应用。其中,腐殖酸类树脂的较低耐碱性会限制其应用,并且腐殖酸收集成本较高、提取过程会对环境产生污染。由于煤沥青制备的苯羧酸与腐殖酸具有大量相似点,可选择其作为原料制备具有一定优异性能的新型高吸水性树脂。因此,该研究对于煤沥青的新型应用途径与吸水树脂的原料选择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本论文将煤沥青氧化后获得的液相产物内大量芳香羧酸物质作为切入点,将其作为功能添加材料制备高吸水性树脂材料,并对合成树脂进行制备与性能研究。主要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以煤沥青为原料,氧气为氧化剂,碱性水溶液为介质,考察了不同液固比(水:煤沥青)、固碱比(煤沥青:氢氧化钾)、反应时间及反应温度对煤沥青氧化失重率的影响。结果得知:煤沥青(30 g)、氢氧化钾(60 g)、去离子水(200 ml)、反应时间为2 h、反应温度为240℃,获得的煤沥青失重率为31.3%。使用红外光谱仪与扫描电镜仪进行煤沥青与氧化煤沥青的表征,氧化沥青的芳香程度与含氧官能团较煤沥青发生提高,孔隙结构与粗糙程度增多;而其中的煤沥青碱氧处理获得的液体产物与煤酸的表征可知,液体产物较煤酸含有更多的脂肪族羧酸、羟基、芳香醚或酯基等,粗糙度加大。2.利用丙烯酸质量的60%的煤沥青氧化液相产物,丙烯酸质量的3.8%过硫酸铵为引发剂,丙烯酸质量的0.2%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在反应温度为75℃下,通过溶液聚合法制备得高吸水性树脂。液体产物内含有的大量亲水性官能团加强了树脂对水溶液内的分子作用,在去离子水与生理盐水内于2小时达到饱和吸水倍率,分别为613.2 g/g与42.2 g/g。具体的实验部分有,吸水树脂的制备实验为单因素实验与正交分析实验,以此确定各因素对树脂吸水性能的影响与最佳反应条件;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及热重分析进行合成树脂的表征;推测合成树脂的具体反应机理分析;进行合成树脂的多项性能研究。树脂具有较多的刚性芳香环、酯基官能团以及亲水性羧基官能团等;粗糙度与孔隙结构进行了增加;具有较好的耐温性、耐碱性与重复适用性。3.选择煤沥青氧化液相产物、丙烯酸、丙烯酰胺、聚乙二醇(200)、过硫酸铵、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作为反应物(具体原料比为1.2:2:0.2:0.06:0.004),聚合温度为80℃,制备获得吸水树脂,在去离子水内与生理盐水内于1小时达到饱和吸水倍率(451.8 g/g与115.7 g/g)。具体的实验为单因素、正交分析、结构表征与性能研究,研究各反应因素对吸水性能的影响、确立最佳的反应条件、推测可能的反应机理、探究各项树脂性能。获得的树脂具有更多的芳香骨架-C=C-官能团与-CONH2、-COOH、-O-C=O等官能团,内含更多的孔隙结构,增大表面粗糙程度与比表面积,这些特点帮助提高树脂的耐盐性、减少达到饱和吸水倍率的时间、加强三维凝胶树脂的强度,同时具有较好的耐温性。

韩洪峰[3](2021)在《生物胶-聚丙烯酸复合材料的制备及保水固沙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土地荒漠化,沙漠化是我国乃至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每年荒漠化、沙化的土地面积也在逐年上升,严重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建设,降低国民生活环境质量。因此,防沙、固沙和治沙是我国亟待解决的一个环境问题。国家十四五规划也明确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中北方防沙带项目也被列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之一。目前采取的固沙方式基本还是以工程固沙、生物固沙、化学固沙为主。生物固沙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生物固沙见效慢且对环境要求高,化学固沙因其施工简单,见效快等特点在近些年得到了很快的发展。新型固沙材料不仅要有一定的吸水、保水性能,还要具备良好的粘结能力,这样才能将松散的沙粒紧密的粘结起来。本论文采用天然生物质、废弃油页岩半焦提取的白炭黑为主要原料,制备了两种保水固沙材料用于保水及固沙工程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沙蒿胶(SSG)为原料,接枝丙烯酸单体(AA),通过水溶液聚合法制备了一种高吸水性树脂(SSG-g-PAA)。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合成沙蒿胶基高吸水树脂的最优条件:m(沙蒿胶)/m(AA)=0.12,引发剂(APS)/AA=0.014,交联剂(MBA)/AA=0.003,丙烯酸中和度为65%时,该树脂在蒸馏水以及0.9 wt%Na OH溶液中的溶胀倍率分别为1025 g/g,139 g/g。FTIR分析显示沙蒿胶与丙烯酸单体接枝成功,通过SEM看出制备的树脂具有很好的三维网状结构。(2)以刺云实胶(TG)、丙烯酸(AA)、油页岩半焦基白炭黑(Silica)为原料,由过硫酸铵(APS)、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引发剂和交联剂,制备了TG-g-PAA/Silica高吸水性聚合物。结果表明刺云实胶、油页岩半焦基白炭黑与丙烯酸接枝聚合成功。考察了油页岩半焦基白炭黑掺入量、p H值、表面活性剂对复合吸水性树脂的溶胀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该吸水性树脂拥有良好的溶胀性能及p H稳定性。(3)以刺云实胶接枝丙烯酸/白炭黑(TG-g-PAA/Silica)复合吸水树脂作为一种新型的固沙材料,探究了固沙材料含量对固沙试样抗压强度的影响,并对固沙试样的受热稳定性、抗冻-融老化性、耐紫外线老化性能以及保水性能进行了测试。经测试,该新型固沙材料在持续20天的抗老化测试后,固沙试样的抗压强度仍旧能达到其初始值的90%以上。

李亚溪,林酿志,李传常[4](2021)在《高吸水性树脂基相变储冷材料及其在冷链运输中的应用》文中提出近年来,冷链运输受到高度重视,冷链运输技术及其相变储冷材料得到了快速发展.本文从高吸水性树脂基相变储冷材料的组成、制备及性能测试进行了综述;总结了高吸水性树脂基相变储冷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农产品冷链运输、血液和疫苗冷链运输以及海鲜冷链运输中的应用;最后,指出了高吸水性树脂基相变储冷材料的优越性.

胡健[5](2020)在《接枝改性聚丙烯酸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采用可溶性淀粉和硅藻土为改性原料,制备三种不同的复合型高吸水性树脂。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丙烯酸(AA)为单体,以可溶性淀粉(SS)为接枝改性剂,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制备淀粉接枝聚丙烯酸高吸水性树脂PAA-SS,考察了AA/SS质量比、AA中和度、APS用量、MBA用量对树脂吸水耐盐性能的影响。以AA单体质量为基准,AA/SS质量比4、AA中和度85%、APS用量0.15 wt%、MBA用量0.05 wt%时,在去离子水和0.9 wt%Na Cl溶液中吸水倍率和吸盐倍率分别为1365g.g-1和112 g.g-1。PAA-SS树脂对Pb2+的吸附容量为231.2 mg/g,对Cu2+的吸附容量为236.8 mg/g。(2)以丙烯酸为单体,引入无机粘土材料硅藻土(DE)改性制备硅藻土改性聚丙烯酸高吸水性树脂PAA-DE,考察了AA/DE质量比对树脂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当AA/DE质量比为15:1时,所制备的树脂表面呈现出交联密度适中,大孔状三维网络结构,树脂对0.9 wt%Na Cl溶液的吸盐倍率达128 g.g-1;吸附重金属性能较好:对Pb2+离子的脱除率为86.74%,对Cu2+的脱除率为91.57%。(3)以丙烯酸为单体,可溶性淀粉、硅藻土为改性剂,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制备复合改性的淀粉接枝/硅藻土改性聚丙烯酸高吸水性树脂PAA-SS-DE,研究其制备参数对重金属离子吸附性能的影响。AA/SS/DE质量比为15:4:1,APS用量0.15 wt%,MBA用量0.05 wt%,AA中和度85%的优化制备条件下,所制得的PAA-SS-DE树脂对Cu2+的吸附选择性优于吸附Pb2+,相应的吸附容量和脱除率分别为236.0 mg/g,94.43%和247.2 mg/g,98.89%。

杨亚天[6](2019)在《亲水凝胶共存下多菌灵的环境行为与转化归趋》文中研究表明农业生产中常用农药来增加农作物产量,然而大量农药的使用却严重影响着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创制高效环境友好型新农药或改良现有优质农药的剂型是目前实现农药减量增效、保障粮食与生态安全的重点方向之一。近几年来,采用亲水凝胶(super absorbent polymers,SAP)包裹型农药剂型是农药开发领域的发展热点。此外,利用SAP也常用于解决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保水问题。这意味着,亲水凝胶材料与农药在环境中共存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客观现象。而SAP通常含有-COOH、-OH、-NH2等官能团,在土壤环境中会通过化学和生物作用与农药产生分子间相互作用,与土壤基质竞争结合农药,进而会影响农药在土壤环境中吸附解吸、降解转归与生物效应等。因此,研究并阐明SAP与农药共存情况下农药的环境行为规律显得尤为重要。多菌灵作为一种杀菌剂,广泛用于防控水稻、棉花、烟等农作物病害。然而,国内外有关SAP与多菌灵共存下的农药环境行为研究迄今还鲜见报道。鉴于此,本论文以多菌灵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现代仪器分析技术以及高通量测序技术,从质量平衡角度,着重研究“亲水凝胶与多菌灵混施时多菌灵的环境行为与归趋”、“亲水凝胶包裹多菌灵在好氧土壤的环境行为与归趋”、“多菌灵与亲水凝胶共存时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规律”,以及“多菌灵与亲水凝胶共存土壤的结合残留的生物有效性”,旨在系统深入地阐明亲水凝胶共存下多菌灵的环境行为与转化归趋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可能的相关机理。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亲水凝胶材料与14C标记多菌灵混施条件下:(1)多菌灵可提态残留(ER)的变化。在100 d培养期间,多菌灵在中性黄松土S2和碱性盐渍土S3中的ER为6.9-11.4%,与其原药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别(p>0.05)。在酸性土壤S1中,混施处理组和对照组的ER分别占引入量的62.2%和70.2%,混施处理组显着降低了 11.4%,ER的降低与多菌灵母体加速降解有关。(2)多菌灵母体降解的变化。混施处理组在3种土壤(S1 S2和S3)中的母体半减期分别为100.5 d、19.4 d和18.3 d,而对照组分别为154.0 d、22.5 d和21.9d。与对照组相比,在S1中,多菌灵母体半衰期缩短了 50d(p<0.05)。(3)多菌灵降解产物种类与含量的变化。鉴定发现,多菌灵的降解产物种类无变化,主要为2-氨基-苯并咪唑(2-AB,Ml)和2-羟基-苯并咪唑(H-AB,M2)。较之对照组,混施处理组的M1含量显着增加且最高值提早出现。在S1整个培养过程中,Ml含量占总放射性含量的0.8-7.5%,至45 d时达到最大值(7.5%)。而对照组中,M1在培养至80 d达最大值(4.4%)。在S2和S3混施处理组中,Ml含量分别为1.1-8.8%和1.3-8.6%,均显着高于对照组(0.3-4.0%和1.8-6.0%)。混施组中M2(0.2-2.6%)与对照组无显着区别(p>0.05)。(4)多菌灵咪唑环开环矿化的变化。在S2和S3中,混施处理100 d后多菌灵矿化量分别为11.3%和7.7%,而在Si中不易矿化(0.19%)。对照组中在相应3种供试土壤中的多菌灵矿化量分别为18.1%、13.1%和0.18%。添加亲水凝胶材料显着抑制多菌灵在S2和S3中开环矿化且分别下降37.6%和41.2%(p<0.05)。(5)多菌灵结合残留(BR)的变化。至培养100 d,在3种土壤(S1、S2和S3)中混施处理组的多菌灵BR分别为40.5%、77.7%和82.3%,而对照组中BR分别为34.0%、69.8%和74.1%。SAP显着增加多菌灵在土壤的BR,相对增加量为11.1-19.1%。(6)多菌灵结合残留的生物有效性影响。在中性S2中,添加混施处理组来源的BR的土壤促进了菜心生长,培养至35 d时,混施处理组中的菜心植株可食部分干重(398.27 mg/plant.d.w)显着高于对照组(365.23 mg/plant.d.w)(p<0.05),而在碱性S3中,则反之。植株体内的14C-结合残留吸收与分布试验表明,S3培养21d,源于土壤的BR被混施组整个植株吸收量为4.09ug/g,显着高于对照组(2.67 ug/g)(p<0.05);可食部分含量水平(2.24ug/g)和根部(21.21 ug/g)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可食部分1.03ug/g,根14.59ug/g)(p<0.05)。较之对照,在S2培养21 d时也有相似规律。混施组整个植株吸收含量水平为4.19 ug/g,可食部分为2.03 ug/g,根部为21.51 ug/g,三者均高于对照组(全株2.90 ug/g,可食部分1.57 ug/g,根部11.02ug/g)(p<0.05)。在S2培养35 d时,混施处理组中仍残留在土壤中的结合残留量为38.57%,而对照组为61.76%,即前者的结合残留更易被释放转化,且释放量前者是后者1.6倍。S3中也发现类似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SAP和多菌灵混施以后在土壤中更易形成结合残留且更具生物有效性。(7)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添加SAP会显着增加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与丰富度,微生物Shannon指数显着增加且物种丰度和物种均匀度增加2-3倍。门类上,在S1添加SAP后,参与多菌灵降解的微生物Proteobacteria和Chloroflexi相对丰度增加2-3倍。S2中的Firmicutes相对丰度增加1倍。而S3中Proteobacteria和Actinobacteria相对丰度无显着变化,Firmicutes、Chloroflexi和Acidobacteria相对丰度显着增加1-3倍。种水平上,在S1培养过程中,较之对照组,混施处理组中主要菌群Protebacteria,Bradyrhizobium、Sphingomonas和Methylobacterium相对丰度显着增加2倍以上,而 Lactococus、Marmoricola、bacillus和 Firmicutes 下降 30-100%。S2 中,bacillus显着增加2倍,subgroup6norank减少45%且培养后期增加但无差异,Nitrosomonadaceaeuncultured培养后期增加但相对减少 30%。。S3 中,bacillus、subgroup 6norank 和 blastocatella 增加 1-4 倍,而 Sphingomonas、Nitrosomonadaceaeuncultured降低了 35%-70%。显然,添加SAP增加了微生物可利用的有机碳源,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微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进而会影响多菌灵的在供试土壤中的环境行为与后期土壤管理与作物种植。2.亲水凝胶材料包裹14C标记多菌灵在好氧土壤中:(1)亲水凝胶包裹多菌灵的可提态残留(ER)的变化。至培养100 d,在中性S2和碱性S3中ER分别占引入量的8.5%和16.9%,对照组中分别为8.5%和11.4%,二者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酸性S1中呈现出不同的规律,包裹处理后,ER显着减少了 18.6%。(2)亲水凝胶包裹多菌灵母体的变化。在3种土壤S1、S2和S3中母体半减期分别为70.7 d、14.8 d和13.5 d,而对照组中在相应土壤中的母体的消减速率分别为154.0 d、22.5 d和21.9 d,多菌灵母体降解率分别提高了 54.1%、34.2%和38.4%。(3)亲水凝胶包裹多菌灵的降解产物种类与含量的变化。包裹多菌灵的降解产物含量与种类均发生明显变化。经HPLC-Q-TOF-MS/MS分析,检测到6种降解产物,M1、M2、2-氨基-3-((氨甲基))-氨基)-苯酚(M3)、2-氨基-3-((羟甲基)-氨基-苯酚(M4)、3-(2-((甲氧基羰基)氨基)-1H-苯并[d]咪唑-1-基)丙酸(M5)、1-乙烯基-2,3-二氢-1H-苯并[d]咪唑-2-醇(M6)。其中,M1和M2是亲水凝胶包裹多菌灵主要降解产物。在整个培养期间,M1和M2分别占引入量的0.9-9.8%和0.6-5.8%,均显着高于对应时间点的对照组(P<0.05)。M5和M6仅在包裹处理组中出现,且含量分别为0.3-4.2%和0.9-1.7%。M3仅在S2和S3中检测到,含量为0.5-1.6%,而M4只在S1中检测到,最高值达5.8%。(4)亲水凝胶包裹多菌灵矿化的变化。亲水凝胶包裹多菌灵在好氧土壤中开环矿化量与土壤类型有关。培养100 d,在有机质含量高的S2和S3中较易矿化,且矿化量分别为30.4%和19.2%,而在S1中较难开环矿化(0.42%)。而对照组在相应3种土壤中矿化量分别为18.1%、13.1%和0.19%。与对照组相比,亲水凝胶包裹多菌灵在S2和S3中开环矿化量分别增加了 68.0%和46.6%。(5)亲水凝胶包裹多菌灵结合残留(BR)的变化。至100 d,在S2和S3中的BR显着降低,且相对减少量分别为15.2%和14.2%。亲水凝胶包裹处理显着削减了多菌灵在S2和S3中BR的形成。而在酸性S1中则呈现相反的规律,BR相对增加了 35%。(6)亲水凝胶包裹多菌灵结合残留的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在S2培养35 d,亲水凝胶包裹多菌灵处理组中的菜心植株干重和可食部分分别为930.10 mg/pplat.d.w和571.971mg/plant.d.w,显着高于对照组(植株544.00 mg/plant.d.w,可食部分365.23 mg/plant.d.w)(p<0.05)。在S3中也发现类似规律。植株体内14C-结合残留吸收与分布试验表明,S3培养21 d,源于土壤的结合残留被包裹处理组中整个植株吸收1.30 ug/g,可食部分为0.54 ug/g,显着低于对照组(植株2.67 ug/g,可食部分1.03 ug/g)(p<0.05)。此外,亲水凝胶包裹处理后的BR释放量为46.56%,与对照组(38.24%)无显着差异(p>0.05)。较之对照在S2培养21 d时也有相似规律。亲水凝胶包裹多菌灵处理组中整个植株吸收含量水平为1.05ug/g,可食部分为0.56ug/g,显着低于对照组(整株2.90ug/g,可食部分1.57ug/g)(p<0.05)。总体来看,相比于对照组,亲水凝胶包裹处理组中富集量较低,与BR释放率有关。对照组与亲水凝胶包裹处理组中BR释放率分别为51.66%和51.57%,无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亲水凝胶包裹多菌灵处理组在土壤中形成的结合残留量低且对后期种植作物菜心生长无不利影响。(7)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的变化。在S1-S3中,与对照组相比,亲水凝胶包裹多菌灵处理组Shannon多样性指数显着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均匀度和丰度提高1-3倍。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门类上,在S1中亲水凝胶包裹多菌灵处理组Firmicutes和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显着增加0.5-1倍。在S2和S3的培养过程中,Actinobacteria、Acidobacteria和Chloroflexi的相对丰度显着增加1倍。种水平上,在S1中,较之对照组,亲水凝胶包裹多菌灵处理组中Lactococcus、Bacillus 和 Sphingomonas 相对含量显着增加 2-3 倍,而Methylobacterium和Sinomonas下降了25-99%。在S2和S3中,相比于对照组,亲水凝胶包裹多菌灵处理组中,Bacillus和Marmoricola相对丰度增加1.5-3倍,而Comamonadaceaeuncultured下降了 70-90%。亲水凝胶包裹多菌灵提高了微生物的多样性并改变其群落结构,从而影响多菌灵在土壤中环境行为与归趋。本研究发现,多菌灵与亲水凝胶材料混施时,亲水凝胶显着改变了多菌灵在土壤中可提态残留、结合态残留、矿化量以及母体降解等环境行为规律,这意味着以多菌灵单独施用情况下的行为归趋来表征两者混施时多菌灵的污染演变规律和行为归趋特征可能会存在偏颇。研究还发现,亲水凝胶包裹多菌灵剂型可在中性和碱性土壤中通过减少结合残留的形成来削减总残留量,且更易通过咪唑环开环矿化彻底脱毒。而在酸性土壤中,包裹型多菌灵的行为与归趋呈不同的特征如母体降解加快但结合残留显着增加。研究结果表明,亲水凝胶包裹处理方式能够削减多菌灵在土壤中的残留,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研究结果还暗示,不能以多菌灵原药情况下的行为归趋来表征亲水凝胶包裹多菌灵剂型的污染演变规律和行为归趋特征。

郑文斌[7](2018)在《拟壳聚糖的半合成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壳聚糖是自然界中唯一稳定存在的碱性多糖,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价值,被誉为21世纪影响人类和科技进步的关键材料。壳聚糖安全无毒,具有良好的生物兼容性、成膜性、吸湿保湿性等性质,可生产高性能保水剂。壳聚糖目前是从虾蟹壳中通过酸碱提取和转化得到的,生产过程污染严重,成本高,制约了其应用。因此,探索以纤维素为原料,通过半合成工艺低成本合成拟壳聚糖很有意义。以合成的拟壳聚糖为原料合成其衍生物,评价其保水和粘胶性能的应用研究可以更好证明新工艺价值。本论文采用本课题组独创的三氧化硫/二氯乙烷(SO3/DCE)磺化新体系,以纤维等生物质为原料,首先合成了水溶性生物质硫酸单酯盐中间原料,再通过氨取代合成了 6-氨基拟壳聚糖。发现了羧酸盐对氨取代反应具有显着催化作用,摸索出了拟壳聚糖的最优工艺条件:反应温度160~180℃,反应时间为16 h,反应压力为1.2 MPa,在催化剂乙酸或苯甲酸或其盐存在下,在硫酸酯基:氨:羧酸盐优化摩尔比为1:2:0.1的条件下,催化剂可使氨取代度从0.24提高至0.70,反应收率从73%提高到81%,反应时间缩短8h。反应产物很容易从水溶液中沉淀出来,实现了与副产盐和原料简单分离;进一步以拟壳聚糖为原料在醇水溶剂中成功合成了水溶性极佳的羧甲基取代产物:6-N-羧甲基拟壳聚糖,而以天然壳聚糖为原料进行羧甲基化的取代产物主要是6-O-羧甲基壳聚糖。采用13C-NMR、1H-NMR、IR、元素分析、SEM、热重等分析手段对相关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和分析,证明了目标产物的生成。初步应用实验结果表明,6-氨基纤维素和6-N-羧甲基拟壳聚糖具有很好的粘接性能,可大幅提高苯丙乳液粘胶剂的胶合强度及耐水性能。当6-氨基纤维素添加量为20%时,混合物胶合强度可提高15%;当6-N-羧甲基拟壳聚糖添加量为20%时,混合物的胶合强度可提高30%,成功通过8 h耐水性实验,可用于开发无甲醛绿色胶黏剂。本文还以6-氨基纤维素为原料,采用溶液聚合法制备了6-氨基纤维素保水剂,吸水倍率为25倍,壳聚糖类保水剂的吸水率为30~50倍,原料6-磺酸基纤维素钙的吸水率为10倍;研究发现,将6-氨基纤维素与纤维素硫酸单酯中间体复配中和可得到吸水倍数高达31倍的新型互穿网络高分子凝胶,这与文献中壳聚糖类保水剂的吸水性能已经非常接近,甚至与聚丙烯酰胺相近,其生产成本远低于壳聚糖类保水剂,也低于聚丙烯酰胺型保水剂。拟壳聚糖及衍生物原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产物绿色环保,性价比优势明显,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本论文通过工艺优化和催化剂筛选开发了高取代度高收率制备拟壳聚糖及其系列衍生物的新工艺,可实现大规模、低成本生产,并发现了系列产品优异的保水和粘接性能。系列新产品独特的大分子结构和显着的性价比优势将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

马畅柠[8](2017)在《利用风化煤腐植酸改性高吸水性树脂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采用风化煤腐植酸合成腐植酸高吸水性树脂,不仅能提高树脂的吸水性能,还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本文采用硝酸氧解法从陕西黄陵风化煤中提取腐植酸。以提取的腐植酸为原料,分别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和反相悬浮聚合法合成腐植酸高吸水性树脂(HA-PAA),研究合成条件对腐植酸高吸水性树脂吸水倍率的影响,确定最佳合成条件。考察粒径和吸水时间对腐植酸高吸水性树脂吸水倍率的影响。通过对腐植酸高吸水性树脂进行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对比分析腐植酸的加入对高吸水性树脂的结构性能影响以及不同方法合成的腐植酸高吸水性树脂的差异。提取实验结果表明硝酸氧解提取腐植酸的最佳提取条件为酸煤比3mL/g﹑氧解水浴温度100°C﹑氧解水浴时间60min﹑碱液浓度0.5mol/L,腐植酸提取率为71.99%。合成实验结果表明水溶液聚合法合成HA-PAA的最佳条件为HA用量0.12g、中和度50%、MBA用量0.0008g﹑APS用量0.042g。HA-PAA的粒径为10-20目时,吸水倍率最大为1403g/g,吸水时间在360min基本达到饱和。反相悬浮聚合法合成HA-PAA的最佳条件为span-60用量0.26g﹑HA用量0.08g﹑中和度35%﹑MBA用量0.024g﹑KPS用量0.024g。HA-PAA的粒径为60-80目时,吸水倍率最大为1468.7g/g,吸水时间在120min基本达到饱和。FTIR谱图分析结果可知,HA-PAA都具有明显的-C=O和C-O吸收峰,腐植酸的加入可能使高吸水性树脂的-C=O和C-O吸收峰发生变化,说明HA-PAA是腐植酸与丙烯酸聚合物。TG谱图分析结果可知,水溶液聚合法HA-PAA在300℃以下热稳定性得到提高,但是在300℃以后热稳定性反而下降,反相悬浮聚合法HA-PAA的热稳定性得到提高。SEM分析结果可知,水溶液聚合法和反相悬浮聚合法合成的HA-PAA表面都比PAA的粗糙程度更深,腐植酸使高吸水性树脂比表面积增大。HA-PAA的耐盐性﹑耐温性﹑耐酸碱性﹑保水性﹑反复吸液性能明显优于PAA,腐植酸的加入使高吸水性树脂性能得到提高。对两种不同合成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水溶液聚合法合成的HA-PAA的耐盐性和保水性能比反相悬浮聚合法合成的HA-PAA更好,而反相悬浮聚合法合成的HA-PAA的耐温性和反复吸液性能更好,反相悬浮聚合法和水溶液聚合法合成的HA-PAA在其他方面的吸水性能大体一致。

李晓璐[9](2016)在《天然大分子基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吸水性树脂是一类具有吸水保水能力的高分子聚合物,能够吸收自身重量百倍甚至千倍的水分。纤维素类物质(CMC)作为天然大分子,来源丰富,且价廉易得。腐植酸类(SH)天然大分子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刺激植物生长。目前市面上常见的高吸水性树脂虽有不错的吸水能力,但重复吸释水能力弱、生产成本高,不利于大面积推广使用。将天然大分子引入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研究和开发吸水性能优良、重复吸释水能力强、适于干旱条件下使用的新型廉价高吸水性树脂意义重大。本研究在前期溶液聚合法制备纤维素基高吸水性树脂的基础上,引入腐植酸类天然大分子,制备腐植酸钠基高吸水性树脂和纤维素-腐植酸钠双骨架高吸水性树脂。实验结果表明,当引发剂用量为2.0%、腐植酸钠与单体配比为1:5时,成功制备出具有轻度交联的三维网络结构和良好热稳定性的腐植酸钠基高吸水性树脂,且该产物在蒸馏水、自来水和5wt%尿素溶液中的综合吸液性能最优,其在蒸馏水中的溶胀行为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腐植酸钠基高吸水性树脂含量为1%时,砂土的保水效果最优达47.52%,而含量为0.5%时,植物的生长效果最佳,且该产物具有一定的生物降解性。但与纤维素基高吸水性树脂相北,其吸水保水性能较差。纤维素-腐植酸钠双骨架高吸水性树脂的实验结果表明,CMC与SH质量比为1:3时产物的吸液性能较优可达401.93g/g,两种天然大分子表现出协同作用,而当其质量比为1:5时,产物的吸液性能较差,两种天然大分子表现出竞争行为。纤维素-腐植酸钠双骨架高吸水性树脂的实际应用效果优于腐植酸钠基高吸水性树脂。为了减少能量耗散、提高生产效率,采用微波辐射法制备纤维素基高吸水性树脂和纤维素-腐植酸钠双骨架高吸水性树脂。结果表明,纤维素基高吸水性树脂的最优反应条件为:微波反应功率350w,反应时间3mmin:纤维素-腐植酸钠双骨架高吸水性树脂的最优反应条件为:微波反应功率560w,反应时间5min。微波辐射法制备得到的纤维素基高吸水性树脂的各项性能优于传统溶液聚合法所得产物。优化后得到的纤维素基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水率、保水率和重复利用率较好。纤维素-腐植酸钠双骨架高吸水性树脂与纤维素基高吸水性树脂的微观结构存在差异,导致其最佳吸水率(665.3g/g)高于纤维素基高吸水性树脂(629.5 1g/g),但其重复使用性能和保水率均劣于纤维素基高吸水性树脂。

秦雪丽,徐敏强,胡枫霞,常春[10](2015)在《生物质高吸水性树脂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介绍了高吸水性树脂在国内外的发展,并着重综述了淀粉类、纤维素类、海藻酸类、壳聚糖类、蛋白质类等几种常见的生物质高吸水性树脂的性能和应用领域,并以淀粉和纤维素类高吸水性树脂为例介绍了反应原理。在淀粉类高吸水性树脂一章综述了几种常见制备方法,在纤维素类高吸水性树脂中概述了预处理的重要性并简单介绍了几种预处理的方法。最后,结合生物质高吸水性树脂的研究现状对其今后的发展加以展望。

二、高吸水性树脂生产、市场和发展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吸水性树脂生产、市场和发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壳聚糖基高吸水性树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壳聚糖基高吸水性树脂的合成方法
    1.1 溶液聚合法
    1.2 反相悬浮聚合法
    1.3 微波辅助合成法
    1.4 冷冻诱导相分离法
    1.5 有机-无机复合制备法
2 壳聚糖基高吸水性树脂的应用
    2.1 医疗卫生材料领域
    2.2 农业领域
    2.3 药物传输领域
    2.4 建筑行业
3 结论

(2)煤沥青基吸水树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煤沥青的种类、组成与应用
        1.1.1 煤沥青的种类
        1.1.2 煤沥青的组成
        1.1.3 煤沥青的应用
    1.2 煤沥青的氧化及氧化产物苯羧酸的相关研究
        1.2.1 煤沥青的氧化方法
        1.2.2 氧化产物苯羧酸的研究与应用
    1.3 高吸水性树脂
        1.3.1 高吸水性树脂的分类
        1.3.2 吸水树脂的吸水机理
        1.3.3 吸水树脂的应用
        1.3.4 高吸水性树脂的研究历史与前景
    1.4 腐殖酸类高吸水性树脂
        1.4.1 腐殖酸概念
        1.4.2 腐殖酸的分类
        1.4.3 腐殖酸类高吸水性树脂的研究现状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1.5.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剂
        2.1.1 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2 表征方法
        2.2.1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SEM)
        2.2.3 热失重分析(TG)
    2.3 高吸水性树脂吸液倍率的测定
    2.4 高吸水性树脂不同性能的测定
        2.4.1 耐盐性测定
        2.4.2 耐温性测定
        2.4.3 耐酸碱性测定
        2.4.4 树脂的重复使用性测定
        2.4.5 不同溶液内的吸液倍率测定
第3章 煤沥青氧化产物的制备与分析
    3.1 实验部分
        3.1.1 煤沥青碱氧法制备氧化产物
        3.1.2 煤酸P1 的制备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煤沥青碱氧法
        3.2.2 煤沥青与氧化煤沥青的表征分析
        3.2.3 煤沥青液相氧化产物(P)与煤酸(P1)的表征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P-PAA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吸水树脂P-PAA的制备
        4.1.2 空白对比树脂PAA的制备
        4.1.3 吸水树脂的吸液性能测定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1 合成机理
        4.2.2 各单因素对P-PAA吸水树脂的吸液性能影响
        4.2.3 正交实验对P-PAA吸水树脂合成条件的确立
        4.2.4 高吸水树脂 P-PAA 的表征
        4.2.5 高吸水性树脂P-PAA的性能评价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P-AA-AM-PEG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高吸水性树脂 P-AA-AM-PEG 的制备
        5.1.2 空白对比树脂AA-AM-PEG的制备
        5.1.3 吸水树脂的性能研究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5.2.1 合成机理
        5.2.2 各单因素对树脂P-AA-AM-PEG的吸液性能影响
        5.2.3 正交实验对吸水树脂P-AA-AM-PEG合成条件的确立
        5.2.4 高吸水性树脂P-AA-AM-PEG的表征
        5.2.5 高吸水性树脂P-AA-AM-PEG的性能评价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生物胶-聚丙烯酸复合材料的制备及保水固沙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沙漠化概述
        1.2.1 沙漠化的成因
        1.2.2 沙漠化的危害
    1.3 国内外固沙技术研究进展
        1.3.1 工程固沙技术
        1.3.2 生物固沙技术
        1.3.3 化学固沙
    1.4 化学固沙材料研究现状
        1.4.1 水泥浆类
        1.4.2 水玻璃类
        1.4.3 石油产品类固沙剂
        1.4.4 高分子类固沙材料
        1.4.5 有机—无机复合固沙材料
    1.5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沙蒿胶接枝丙烯酸高吸水树脂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2 材料的制备
    2.3 高吸水树脂的性能测试
        2.3.1 溶胀倍率的测试
        2.3.2 不同pH值溶液中吸水倍率的测定
        2.3.3 不同温度下样品保水性能的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SSG-g-PAA高吸水性树脂形貌和结构表征
        2.4.2 合成条件对吸水性能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刺云实胶接枝丙烯酸/白炭黑复合高吸水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2 材料的制备
    3.3 高吸水性树脂的性能测试
        3.3.1 吸蒸馏水、盐水倍率的测定
        3.3.2 不同pH值溶液中吸水倍率的测定
        3.3.3 不同温度下样品保水性能放入测试
        3.3.4 重复吸水性能的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TG-g-PAA/Silica高吸水性树脂形貌和结构表征
        3.4.2 合成条件对吸水性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刺云实胶接枝丙烯酸/白炭黑固沙材料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4.2.2 材料的制备
    4.3 高吸水性树脂的性能测试
        4.3.1 抗压强度测试
        4.3.2 模拟老化测试
        4.3.3 保水性能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TG-g-PAA/Silica高吸水性树脂形貌和结构表征
        4.4.2 合成条件对固沙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高吸水性树脂基相变储冷材料及其在冷链运输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高吸水性树脂基相变储冷材料
    1.1 材料的组成
        1.1.1 高吸水性树脂
        1.1.2 储冷功能体
        1.1.3 助剂
    1.2 材料的制备
        1.2.1 熔融/溶液共混法
        1.2.2 吸附法
        1.2.3 微胶囊法
        1.2.4 溶胶-凝胶法
    1.3 材料的性能指标及测试方法
        1.3.1 相变温度和相变潜热
        1.3.2 过冷度
        1.3.3 相分离
        1.3.4 循环稳定性
        1.3.5 储冷能力
        1.3.6 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液能力
        1.3.7 高吸水性树脂的保液能力
    1.4 高吸水性树脂基相变储冷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其性能评价
2 高吸水性树脂基相变储冷材料在冷链运输中的应用
    2.1 农产品冷链运输
    2.2 血液和疫苗冷链运输
    2.3 海鲜冷链运输
3 结 语

(5)接枝改性聚丙烯酸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高吸水性树脂
        1.1.1 高吸水性树脂的结构特点
        1.1.2 高吸水性树脂的性能
        1.1.3 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方法
        1.1.4 高吸水性树脂的应用
        1.1.5 高吸水性树脂存在的问题
        1.1.6 高吸水性树脂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
    1.2 聚丙烯酸高吸水性树脂的改性研究
        1.2.1 提高耐盐性
        1.2.2 提高凝胶强度
        1.2.3 改善降解性能
    1.3 淀粉接枝改性高吸水性树脂
        1.3.1 反应机理
        1.3.2 淀粉接枝改性对树脂性能的影响
    1.4 硅藻土改性高吸水性树脂
        1.4.1 反应机理
        1.4.2 硅藻土改性对树脂性能的影响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及主要内容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淀粉接枝聚丙烯酸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与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药品及设备
        2.2.2 淀粉接枝丙烯酸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
        2.2.3 高吸水性树脂性能测试
        2.2.4 高吸水性树脂微观结构及形貌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聚丙烯酸高吸水性树脂制备工艺的优化
        2.3.2 淀粉接枝聚丙烯酸高吸水性树脂制备工艺的优化
        2.3.3 保水性能
        2.3.4 吸附性能
        2.3.5 红外光谱表征
        2.3.6 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硅藻土改性聚丙烯酸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与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药品及设备
        3.2.2 硅藻土改性聚丙烯酸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
        3.2.3 高吸水性树脂性能测试
        3.2.4 高吸水性树脂微观结构及形貌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硅藻土改性聚丙烯酸高吸水性树脂制备工艺参数的优化
        3.3.2 丙烯酸与硅藻土质量比对树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3.3.3 保水性能
        3.3.4 吸附性能
        3.3.5 红外光谱表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淀粉接枝/硅藻土改性聚丙烯酸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与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药品及设备
        4.2.2 淀粉接枝/硅藻土改性聚丙烯酸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
        4.2.3 高吸水性树脂性能测试
        4.2.4 高吸水性树脂微观结构及形貌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淀粉接枝/硅藻土改性树脂吸附条件的优化
        4.3.2 淀粉接枝/硅藻土改性树脂制备参数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4.3.3 不同改性高吸水性树脂宏观性能比较
        4.3.4 红外光谱表征
        4.3.5 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情况

(6)亲水凝胶共存下多菌灵的环境行为与转化归趋(论文提纲范文)

术语与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高效吸水性树脂的研究进展
        1.1 高效吸水性树脂概述
        1.2 高效吸水性树脂的分类
        1.3 高效吸水性树脂的吸水机理
        1.4 高效吸水性树脂的应用
    2 农药缓释技术的研究进展
        2.1 农药缓释技术概述
        2.2 农药缓释剂型分类
        2.3 亲水凝胶包裹农药型剂型
    3 农药的环境行为研究进展
        3.1 农药使用现状概述
        3.2 农药在土壤中降解
        3.3 农药在土壤中的结合残留
    4 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4.1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概述
        4.2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分类
        4.3 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影响
        4.4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
        4.5 土壤微生物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5 多菌灵的研究进展
        5.1 多菌灵的基本性质
        5.2 多菌灵的环境行为
        5.3 多菌灵的环境毒理
    6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 亲水凝胶与多菌灵混施时多菌灵的环境行为与归趋
    1 仪器与材料
        1.1 标记化合物
        1.2 实验试剂
        1.3 供试土壤
        1.4 亲水凝胶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1.5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土壤培养实验
        2.2 样品的提取
        2.3 HPLC样品预处理
        2.4 HPLC-MS/MS分析
        2.5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14)C-多菌灵与亲水凝胶混施时在三种土壤中的质量平衡
        3.2 ~(14)C-多菌灵与亲水凝胶材料混施时可提取态残留的形成规律
        3.3 ~(14)C-多菌灵与亲水凝胶混施时母体的消减规律
        3.4 ~(14)C-多菌灵与亲水凝胶混施时降解产物与含量分布
        3.5 ~(14)C-多菌灵与亲水凝胶混施时结合残留的形成规律
        3.6 ~(14)C-多菌灵与亲水凝胶混施时彻底矿化CO_2的规律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亲水凝胶包裹多菌灵在好氧土壤的环境行为与归趋
    1 仪器与材料
        1.1 标记化合物
        1.2 实验试剂
        1.3 供试土壤
        1.4 仪器及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土壤培养实验
        2.2 样品提取
        2.3 HPLC样品预处理
        2.4 HPLC-MS/MS分析
        2.5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亲水凝胶包裹~(14)C-多菌灵三种土壤中的质量平衡
        3.2 亲水凝胶包裹~(14)C-多菌灵三种土壤中可提取态残留的形成规律
        3.3 亲水凝胶包裹~(14)C-多菌灵母体动态含量变化与半衰期
        3.4 亲水凝胶包裹~(14)C-多菌灵在三种土壤中的降解产物及降解途径
        3.5 亲水凝胶包裹~(14)C-多菌灵在三种土壤中的结合残留形成规律
        3.6 亲水凝胶包裹~(14)C-多菌灵在三种土壤中的矿化形成规律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菌灵与亲水凝胶共存时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规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记化合物
        1.2 实验试剂
        1.3 供试土壤
        1.4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土壤DNA提取与PCR扩增
        2.2 Miseq 250PE文库构建与测序分析
        2.3 生物信息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亲水凝胶与多菌灵共存时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
        3.2 亲水凝胶与多菌灵共存时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间差异分析的影响
        3.3 亲水凝胶与多菌灵共存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群组分影响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菌灵与亲水凝胶共存土壤的结合残留的生物有效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记化合物
        1.2 供试土壤
        1.3 亲水凝胶材料以亲水凝胶包裹多菌灵复合物
        1.4 供试植物
    2 实验方法
        2.1 供试BR土壤的准备
        2.2 亲水凝胶与~(14)C-多菌灵共存时的结合残留对菜心生物有效性试验
    3 结果与讨论
        3.1 ~(14)C-多菌灵BR对菜心幼苗生长的影响
        3.2 植物对土壤中~(14)C-多菌灵BR的吸收与分布
        3.3 结合残留量的释放
    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结论
    2 论文主要创新点
    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7)拟壳聚糖的半合成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壳聚糖
        1.2.1 壳聚糖的结构与性质
        1.2.2 壳聚糖的改性
        1.2.3 壳聚糖的应用
    1.3 羧甲基壳聚糖
        1.3.1 羧甲基壳聚糖的结构与制备
        1.3.2 羧甲基壳聚糖的应用
    1.4 粘胶剂
        1.4.1 粘胶剂概述
        1.4.2 粘胶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
    1.5 保水剂
        1.5.1 保水剂的性能
        1.5.2 保水剂的分类
        1.5.3 保水剂的制备
        1.5.4 保水剂的应用
    1.6 保水剂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1.6.1 合成聚合类保水剂
        1.6.2 淀粉改性类保水剂
        1.6.3 纤维素改性类保水剂
        1.6.4 壳聚糖类保水剂
    1.7 课题的提出与主要研究内容
        1.7.1 课题的提出
        1.7.2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6-氨基纤维素及其衍生物的合成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纤维素硫酸酯盐的制备
        2.3.2 6-氨基纤维素的合成工艺
        2.3.3 羧甲基拟壳聚糖的合成
        2.3.4 实验方案
    2.4 分析测试方法
        2.4.1 红外光谱分析(FT-IR)
        2.4.2 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分析
        2.4.3 6-氨基纤维素的元素分析
        2.4.4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2.4.5 热重-差热分析(TG-DTA)
        2.4.6 粘度分析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2.5.1 反应温度对氨取代反应的影响规律研究
        2.5.2 反应时间对氨取代反应的影响规律
        2.5.3 反应压力对氨取代反应的影响
        2.5.4 不同氨基化原料的氨取代效果研究
        2.5.5 氨化工艺中不同氨用量的优化探索
        2.5.6 氨化工艺中催化剂的优化探索
        2.5.7 氨化工艺中催化剂用量的优化探索
        2.5.8 氨化工艺中最优工艺条件的探索
        2.5.9 拟壳聚糖的反应机理分析
    2.6 结构表征与分析
        2.6.1 原料、中间体及产物红外光谱分析(FT-IR)
        2.6.2 原料及产物的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分析
        2.6.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2.6.4 热重-差热分析(TG-DTA)
        2.6.5 溶液粘度的测试
    2.7 小结
第三章 6-氨基纤维素产品的应用开发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6-氨基纤维素及其衍生物的粘胶性能测试方法
        3.3.1 试样的制备
        3.3.2 胶合强度的测试方法
        3.3.3 粘胶剂耐水性能的测试
    3.4 6-氨基纤维素保水剂的合成及工艺优化
        3.4.1 保水剂试样的制备
        3.4.2 保水剂吸水保水性能的测定
    3.5 实验结果
        3.5.1 6-氨基纤维素作为粘胶剂性能评价
        3.5.2 羧甲基拟壳聚糖作为粘胶剂的性能测试
        3.5.3 溶液聚合法合成制备6-氨基纤维素保水剂的性能测试研究
        3.5.4 直接复配制备6-氨基纤维素保水剂的性能测试研究
        3.5.5 几种不同保水剂的吸水保水性能比较
    3.6 成本估算
        3.6.1 6-氨基纤维素合成原料成本
        3.6.2 6-氨基纤维素制备保水剂的合成原料成本
    3.7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利用风化煤腐植酸改性高吸水性树脂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高吸水性树脂
        1.1.1 高吸水性树脂的性质
        1.1.2 高吸水性树脂的应用
        1.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4 高吸水性树脂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1.2 腐植酸
        1.2.1 腐植酸的性质
        1.2.2 腐植酸的来源
        1.2.3 腐植酸的提取
        1.2.4 腐植酸的应用
    1.3 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
        1.3.1 水溶液聚合法
        1.3.2 反相悬浮聚合法
        1.3.3 其他聚合方法
    1.4 腐植酸高吸水性树脂
        1.4.1 腐植酸高吸水性树脂的性质
        1.4.2 腐植酸高吸水性树脂的应用
        1.4.3 腐植酸高吸水性树脂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试剂的配置
    2.2 实验方法
        2.2.1 风化煤腐植酸的提取
        2.2.2 水溶液聚合法
        2.2.3 反相悬浮聚合法
        2.2.4 吸水倍率的测定
    2.3 表征方法
        2.3.1 红外光谱
        2.3.2 热重分析
        2.3.3 扫描电镜
    2.4 性能测试方法
        2.4.1 不同粒径测试
        2.4.2 吸水时间测试
        2.4.3 矿化度测试
        2.4.4 温度测试
        2.4.5 pH测试
        2.4.6 保水性测试
        2.4.7 反复吸液率测试
3 腐植酸高吸水性树脂的合成
    3.1 硝酸氧解提取腐植酸
    3.2 水溶液聚合法制备腐植酸高吸水性树脂
        3.2.1 正交实验
        3.2.2 不同粒径的吸水倍率测试结果
        3.2.3 吸水时间测试结果
    3.3 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腐植酸高吸水性树脂
        3.3.1 正交实验
        3.3.2 不同粒径的吸水倍率测试结果
        3.3.3 吸水时间测试结果
4 腐植酸高吸水性树脂的表征
    4.1 红外光谱结果
    4.2 热重分析结果
    4.3 扫描电镜结果
5 腐植酸高吸水性树脂的性能测试
    5.1 矿化度测试结果
    5.2 温度测试结果
    5.3 pH测试结果
    5.4 保水性测试结果
    5.5 反复吸液率测试结果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情况
致谢

(9)天然大分子基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高吸水性树脂的发展状况
        1.2.1 国外发展状况
        1.2.2 国内发展状况
    1.3 天然大分子基高吸水性树脂的研究进展
        1.3.1 淀粉基高吸水性树脂
        1.3.2 纤维素基高吸水性树脂
        1.3.3 腐植酸钠基高吸水性树脂
    1.4 有机-无机纳米复合高吸水性树脂的研究进展
        1.4.1 层状粘土类纳米复合高吸水性树脂
        1.4.2 金属/非金属氧化物类纳米复合高吸水性树脂
    1.5 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方法
        1.5.1 溶液聚合法
        1.5.2 反相悬浮聚合法
        1.5.3 辐射交联聚合法
    1.6 高吸水性树脂的应用
        1.6.1 卫生用品
        1.6.2 农林园艺及荒漠化治理
        1.6.3 生物医药
        1.6.4 污水处理
    1.7 课题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1.7.1 课题提出
        1.7.2 研究内容及方法
2 实验部分
    2.1 主要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2.1.1 主要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2 溶液聚合法制备腐植酸钠基高吸水性树脂
        2.2.1 腐植酸钠基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工艺
        2.2.2 腐植酸钠基高吸水性树脂制备的单因素实验
        2.2.3 腐植酸钠基高吸水性树脂的结构表征
        2.2.4 腐植酸钠基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液性能测定
        2.2.5 腐植酸钠基高吸水性树脂在蒸馏水中的溶胀动力学研究
        2.2.6 腐植酸钠基高吸水性树脂保水性能的测试
        2.2.7 腐植酸钠基高吸水性树脂的植物应用实验
        2.2.8 腐植酸钠基高吸水性树脂降解性能的测试
    2.3 溶液聚合法制备腐植酸钠-纤维素双骨架高吸水性树脂
        2.3.1 腐植酸钠-纤维素双骨架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工艺
        2.3.2 CMC与SH质量比对双骨架高吸水性树脂吸水率的影响
        2.3.3 腐植酸钠-纤维素双骨架高吸水性树脂的结构表征
        2.3.4 腐植酸钠-纤维素双骨架高吸水性树脂保水性能的测试
        2.3.5 腐植酸钠-纤维素双骨架高吸水性树脂的植物应用实验
    2.4 微波辐射法制备纤维素基高吸水性树脂
        2.4.1 微波辐射法制备纤维素基高吸水性树脂的工艺
        2.4.2 微波辐射法制备纤维素基高吸水性树脂的单因素实验
        2.4.3 纤维素基高吸水性树脂的结构表征
        2.4.4 纤维素基高吸水性树脂重复吸水性的测定
        2.4.5 纤维素基高吸水性树脂在蒸馏水中的溶胀动力学研究
        2.4.6 纤维素基高吸水性树脂保水性能的测定
        2.4.7 纤维素基高吸水性树脂的植物应用实验
        2.4.8 纤维素基高吸水性树脂降解性能的测试
    2.5 微波辐射法制备纤维素-腐植酸钠双骨架高吸水性树脂
        2.5.1 微波辐射法制备纤维素-腐植酸钠双骨架高吸水性树脂的工艺
        2.5.2 微波辐射法制备纤维素-腐植酸钠双骨架高吸水性树脂的单因素实验
        2.5.3 纤维素-腐植酸钠双骨架高吸水性树脂的结构表征
        2.5.4 纤维素-腐植酸钠双骨架高吸水性树脂重复吸水性的测定
        2.5.5 纤维素-腐植酸钠双骨架高吸水性树脂保水性能的测定
        2.5.6 纤维素-腐植酸钠双骨架高吸水性树脂的植物应用实验
3 结果与讨论
    3.1 溶液聚合法制备腐植酸钠基高吸水性树脂
        3.1.1 引发剂用量对腐植酸钠基高吸水性树脂吸液率的影响
        3.1.2 腐植酸钠与单体配比对腐植酸钠基高吸水性树脂吸液率的影响
        3.1.3 腐植酸钠基高吸水性树脂的结构
        3.1.4 腐植酸钠基高吸水性树脂在蒸馏水中的溶胀动力学
        3.1.5 腐植酸钠基高吸水性树脂的保水性能
        3.1.6 腐植酸钠基高吸水性树脂的植物应用实验结果
        3.1.7 腐植酸钠基高吸水性树脂的降解性能
        3.1.8 小结
    3.2 溶液聚合法制备纤维素-腐植酸钠双骨架高吸水性树脂
        3.2.1 CMC与SH比例对双骨架高吸水性树脂吸水率的影响
        3.2.2 纤维素-腐植酸钠双骨架高吸水性树脂的结构
        3.2.3 纤维素-腐植酸钠双骨架高吸水性树脂的保水性能
        3.2.4 纤维素-腐植酸钠双骨架高吸水性树脂的植物应用实验结果
        3.2.5 小结
    3.3 微波辐射法制备纤维素基高吸水性树脂
        3.3.1 微波反应时间对纤维素基高吸水性树脂吸水性能的影响
        3.3.2 微波反应功率对纤维素基高吸水性树脂吸水性能的影响
        3.3.3 纤维素基高吸水性树脂的结构
        3.3.4 纤维素基高吸水性树脂在蒸馏水中的重复吸水性能
        3.3.5 纤维素基高吸水性树脂在蒸馏水中的溶胀动力学
        3.3.6 纤维素基高吸水性树脂的保水性能
        3.3.7 纤维素基高吸水性树脂的植物应用实验结果
        3.3.8 纤维素基高吸水性树脂的降解性能
        3.3.9 小结
    3.4 微波辐射法制备纤维素-腐植酸钠双骨架高吸水性树脂
        3.4.1 微波反应功率对纤维素-腐植酸钠双骨架高吸水性树脂吸水性能的影响
        3.4.2 微波反应时间对纤维素-腐植酸钠双骨架高吸水性树脂吸水性能的影响
        3.4.3 微波辐射法制备纤维素-腐植酸钠双骨架高吸水性树脂的结构
        3.4.4 纤维素-腐植酸钠双骨架高吸水性树脂的重复吸水性能
        3.4.5 纤维素-腐植酸钠双骨架高吸水性树脂的保水性能
        3.4.6 纤维素-腐植酸钠双骨架高吸水性树脂的植物应用实验结果
        3.4.7 小结
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生物质高吸水性树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生物质高吸水性树脂类型
    1.1淀粉类高吸水性树脂
    1.2纤维素类高吸水性树脂
    1.3海藻酸类
    1.4壳聚糖类
    1.5蛋白质类
2生物质高吸水性树脂的应用
    2.1在农林方面的应用
    2.2在日常用品中的应用
    2.3在石油化工中的应用
    2.4在建筑行业的应用
    2.5其他应用
3展望

四、高吸水性树脂生产、市场和发展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壳聚糖基高吸水性树脂的研究进展[J]. 张春晓,葛玮健.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21(03)
  • [2]煤沥青基吸水树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马欣如.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3]生物胶-聚丙烯酸复合材料的制备及保水固沙性能研究[D]. 韩洪峰. 西北师范大学, 2021(12)
  • [4]高吸水性树脂基相变储冷材料及其在冷链运输中的应用[J]. 李亚溪,林酿志,李传常. 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2021
  • [5]接枝改性聚丙烯酸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胡健.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6]亲水凝胶共存下多菌灵的环境行为与转化归趋[D]. 杨亚天. 浙江大学, 2019(01)
  • [7]拟壳聚糖的半合成及应用研究[D]. 郑文斌. 厦门大学, 2018(04)
  • [8]利用风化煤腐植酸改性高吸水性树脂及其性能研究[D]. 马畅柠. 西安工程大学, 2017(05)
  • [9]天然大分子基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李晓璐. 陕西科技大学, 2016(03)
  • [10]生物质高吸水性树脂的研究进展[J]. 秦雪丽,徐敏强,胡枫霞,常春. 广州化工, 2015(16)

标签:;  ;  ;  ;  ;  

高吸水性树脂生产、市场及发展概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