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相机 2002

数码相机 2002

一、数字相机2002(论文文献综述)

褚楚[1](2021)在《基于激光干涉的高精度计量装置研发及路面轮廓量测的量值溯源》文中提出本文研发了一种基于激光干涉的路面轮廓计量装置,提出了路面轮廓计量的溯源体系,并对路面轮廓计量进行了量值溯源,填补了国内在路面轮廓计量溯源体系建设方面的空白,完成了一项标准仪器的建立。标准计量仪器是计量体系中用于量值传递的标准设备,研究和开发路面轮廓的标准计量仪器是实现路面轮廓计量量值传递的重要手段。在路面工程中,用于量值传递的标准仪器尚未建立,本研究开发的路面轮廓计量装置能够极大提高传统方式测量的精度,保证工程质量,节省测量成本。建立基于激光干涉条纹的计量校准方法和溯源体系,将完善路面工程的计量传递与溯源,为路面轮廓的三维测量提供重要的技术依据。本文基于干涉条纹轮廓测定法,结合理论分析和室内外实验,探索了提高测量精度的方法,并将该方法运用到路面轮廓的测量中,而后基于该方法设计并建造了路面轮廓计量装置,并以国家标准样件为基准对该装置进行了量值溯源。本文的路面轮廓计量装置可以为国内其他等级的路面轮廓测量装置提供校准和标定的依据。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基于干涉条纹的路面轮廓三维测量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通过试验,对影响系统测量精度的各系统参数(如干涉条纹入射角、条纹空间频率、纤芯距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入射角为13°时,三维重构的结果较好,该参数既能减小噪声对三维测量结果的影响,又能将扫描盲区限制在合适范围以内,可以将13°定义为最优入射角;系统测量精度随着条纹空间频率的增加而提高,但当条纹空间频率过高时,条纹对噪声的敏感度增强,将降低测量精度;当纤芯距为0.75mm时,条纹发射器能投射出较高空间频率的干涉条纹,且能保证干涉条纹的可识别性,使得远距离(500mm-1800mm)投射时仍保持较高的测量精度;2)根据精度影响因素的结论,改进了条纹发射器的构造,设计并制造了适用于测量路面轮廓的计量装置。该装置的扫描系统可以通过传动系统在三维笛卡尔坐标内的任意位置扫描被测路面,产生直径约在45.98-165.52mm之间的条纹图案,三维测量精度可达±0.1mm,分辨率可达0.053mm,填补了干涉条纹测量技术在路面轮廓测量中的缺失;3)从后处理的角度对三维图像重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探究了减少干扰信息的方法,改进了重构的算法,弥补光束发散角引入的误差,从而提高系统的三维重构精度。结果表明,采用单一分量法、分段线性变换、构建反高斯函数、小波降噪等来处理原始条纹图像,可有效修复条纹图像的余弦分布特征,滤除干扰信息,实现对路面三维轮廓信息的提取,优化后的算法可使得获取的三维数据更准确;4)探究了路面轮廓三维测量值与标准值之间的差异,分析了误差来源,对系统在不同测量高度下的误差进行了探索。完成了路面轮廓计量在量值溯源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将该路面轮廓计量装置溯源到了计量标准,计算了路面轮廓计量装置的标准不确定度;用该装置标定新制的路面裂缝标准件,计算了路面裂缝标准件的标准不确定度。而后对实际路面的轮廓进行了三维重构,结果显示该装置可以较准确地反应沥青路面的三维形貌。

扈媛媛[2](2021)在《基于视频PRNU噪声分条匹配的相机源检测算法》文中提出目前,现代网络通信中信息交流的主要载体为图像与视频组成的视觉信息。而随着视觉信息在网络中的频繁使用,各种图像与视频编辑软件也盛行起来。借助此类软件,普通人不再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即可对图像或视频进行编辑或篡改,而篡改后的图像或视频并不会留下明显的可视痕迹。这种情况便给不法分子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了契机,使得网络上传播的图像与视频的真实性与原始性遭受质疑。因此,视觉信息的原始性与真实性判别成为了法医界愈加重视的研究方向,而其中的视频取证技术由于视频拍摄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使其在法庭取证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文对稳定视频和压缩视频的相机源检测技术进行了研究。首先,文章解释了智能手机相机的成像过程,对于相机中普遍使用的视频校正技术给视频来源取证带来的影响展开讨论。然后,以卷帘快门校正技术为起点,提出本文的算法,以满足基于光响应不一致性(Photo Response Non-uniformity,PRNU)噪声的稳定视频来源取证技术的要求。最后,针对网络中广泛传播的H.264压缩编码的稳定视频如何提取和匹配PRNU噪声,提出改进算法,以解决压缩的稳定视频相机源检测的问题。本文具体创新点如下:(1)智能手机相机在对视频帧进行稳定化过程中,造成相邻视频帧的帧内帧间PRNU噪声信号错位,导致参考和测试PRNU噪声不能准确提取和匹配,针对这样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PRNU噪声重叠分条匹配的相机源检测算法。首先本文对传统PRNU噪声最大似然估计模型进行扩展,提升稳定视频的PRNU噪声预测与提取精度;同时,提出基于重叠分条的PRNU噪声匹配策略,有效降低PRNU噪声错位对检测精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与其它基于PRNU噪声的相机源检测算法相比,本文算法具有更好的检测性能。(2)对于压缩的稳定视频,本文算法在提取和匹配PRNU噪声两个方面与传统方式不同。常用的压缩编码标准实现了将大容量的视频压缩成较小的文件存储在一定区域内,比如H.264视频压缩标准。根据H.264编码标准的预测方式,在提取PRNU噪声时,使用未经过环路滤波的残差信息进行提取。一方面去除环路滤波器可以保持PRNU噪声的质量,另一方面从残差信息中提取PRNU噪声能够降低时间复杂度;在PRNU噪声匹配时,采取重叠分条的匹配方法,减少PRNU噪声视频帧内错位的影响。(3)在相机源检测的整个过程中,提取PRNU噪声占据大量的时间复杂度,所以在不降低准确率的前提下,为了提高效率,使用中值滤波来提取PRNU噪声时,以降低时间复杂度。

陈登旭[3](2021)在《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技术的高温材料形变测量》文中提出高温材料形变的测量是评价材料性能的一个重要参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温材料已经广泛应用于航空发动机,飞行器外壳等军事国防领域和其他基础制造业当中,所以对于高温材料形变的测试越来越重要。本文采用的数字图像相关方法(DIC)是一种非接触的光学测量方法,具有全场测量、精度高、对环境要求低的特点,满足高温环境对材料形变测试的要求。根据该方法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高温环境测量系统,成功在高温环境下测得了高温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并测量到了刚体位移和拉伸应变,最后与红外热像仪融合,同步测量材料的应变场和温度场。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介绍了数字图像相关方法的主要原理。提出通过整像素搜索算法和亚像素求解方法定位位移点。分析对比了不同算法在整像素和亚像素定位中的精度和效率,最终确定改进人工鱼群算法作为整像素搜索算法,曲面拟合法作为亚像素求解方法。2)研究了双目视觉成像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成像模型,极线约束关系和成像系统不同坐标系的转换。提出采用张正友棋盘格标定法进行相机标定,并且提出采用红外热像仪和传统CCD相机同步采集标定板图片实现联合标定。3)对于高温环境DIC测试会出现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是热辐射干扰,通过采用基于主动照明的滤光系统来消除热辐射;热气流干扰通过可控风机加灰度平均的方法来实现削弱;最后分析了高温环境下相机的曝光时间应该如何调整的问题。4)通过组建的高温DIC实验系统。在最高温度达到1200℃的条件下,进行了材料热膨胀系数的测量,验证实验系统的可行性。接着在1000℃温度下进行了高温刚体位移实验,测得的刚体位移符合100um梯度位移的设定,误差在10um之内。后续的高温拉伸颈缩实验得到指定线条在不同时刻的应变值。最后与红外热像仪融合,同步测量了试件在200℃环境下的温度场和应变场。

杨仪发[4](2021)在《数字影像艺术背景下手机摄影的技术变革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今天,数字化时代全面开启,如今越来越多的数字化产品在各项领域得以应用和普及,数字影像技术在今天已经被广泛运用在各个领域之中,在摄影、互联网、电影等领域更是无所不用其极,数字影像技术的每一次变革下,都会带动产业新的发展,在这种变革之中我们的视觉语言也在不断变化,并在不知不觉之中重塑我们对事物的获取手段和观察方式、思考方式及观念。在数字化的时代里,“世界成为了图像”,人们都生活在图像的世界里不能自拔。约翰·伯格在相机时代发问:相机是否已取代了上帝的眼睛?如今数字化浪潮席卷而来,在数字化时代里,影像如何颠覆图像,如何重构世界?我们已经进入了数字影像多元化的图景中,过去式的思考、阅读、谈论及聆听发生了转变,写作方式、摄影方式也不尽相同,在数字技术的发展下,传统摄影的方式和摄影观念被颠覆,并极大推动了摄影行业的发展。本文第一章是绪论,论述了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研究的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章论述了数字影像的发展现状,首先谈及了数字影像艺术的发展历程,而后,在第二小节谈到了数字下的影像发展,其中包括对数字相机的发展分析,然后是影像的多样化应用,最后谈到了手机摄影的兴起与发展。第三章阐述了数字影像与变迁,包括形式、技术以及文化的变化。第四章论述了数字影像艺术中手机摄影的特征;第五章是本文的结论及展望。手机摄影作为数字影像中一种新的表现形式,以其自身的特性丰富了数字影像艺术中的影像表现方式,拓展了全新的数字影像语言和视觉呈现形式。另一方面,影像的便捷获取和高质量呈现,使得艺术家、影像工作者可以不再拘泥于一种媒介或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主张,影像业已成为了屏幕生存之下的“电子包裹”,在这个屏幕生存的时代里,一种全新形式的屏幕美学悄然而生。另外,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摄影的功能也益发强大,可以满足越来越高的专业需求。这一切都悄然改变着摄影的未来。

吕冰雪[5](2021)在《可抵抗相机抖动的高动态图像生成算法研究》文中提出高动态成像技术在各种应用领域中越来越受欢迎,尤其是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目前存在的基于已配准JPEG图像的高动态图像生成算法应用场景有限,且JPEG图像在经过一系列的压缩处理之后丢失了很多图像细节信息,使生成的结果图像不能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相比于JPEG图像,RAW数据记录了图像传感器的所有原始信息,为图像提供了更大的动态范围。此外,低光环境下会导致拍摄的图像存在很多退化问题,影响图像的动态范围。在对真实场景进行拍摄时,难免会存在因相机抖动或者目标移动造成的图像模糊、光晕、伪影等现象。针对JPEG图像的缺点、低光环境,以及相机抖动造成的图像伪影、模糊等质量不佳问题,本文从多序列图像和单张图像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以获取可抵抗相机抖动的高动态图像,减少图像的退化,提高图像的动态范围。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创建了一个多序列RAW图像数据集,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序列RAW数据抵抗相机抖动的高动态范围图像生成算法。该算法以带有相机抖动的RAW图像序列作为输入,以减少图像原始信息的丢失,通过对RAW图像插值,然后对插值后的图像进行特征点检测、匹配、校正以及融合,并对所提算法进行了多方面验证。结果表明,采用RAW图像作为输入能够更多的保留图像的原始特征信息,使融合后的图像拥有更高的质量。(2)设计了一种单张低光可抵抗相机抖动的高动态图像生成算法。算法包含图像分解、光照预测、图像重构和拉普拉斯金字塔网络优化四个部分。图像经过分解、预测、重构生成一幅增强的低分辨率图像,然后采用拉普拉斯金字塔的超分辨率网络对图像进行优化,网络通过对低分辨图像多次特征提取和反卷积操作,提高图像的分辨率。该算法在增强图像亮度的同时,既增加了图像的动态范围,又提高了图像的分辨率,并且用单张图像避免了因相机抖动造成的图像模糊、伪影等问题。(3)在网络的训练过程中,设计了一个多任务损失函数,该损失函数包含重构损失、图像感知损失和颜色损失三个部分。重构损失函数用来计算重构后的图像与正常曝光图像之间的光照误差;图像感知损失函数用于调节图像的对比度;颜色损失函数用来丰富图像的细节信息,使增强的图像更接近真实世界的场景。

储君秋[6](2021)在《基于多孔径结构的多维成像系统及关键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视觉成像探测作为目标探测基础之一,因其非接触性、被动成像能力以及优良的环境适应性而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绝大部分成像信息来自于目标反射光的光强信息。然而,随着成像系统与目标探测环境的扩展,尤其在复杂环境下的远距离暗、弱、小目标探测中,由于背景干扰的存在以及目标特征不明显,成像效果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为避免光强成像中诸多因素的干扰并提升远距离目标的成像效果,可以通过提升成像维度来实现。光作为电磁波的一部分,蕴含着不同维度的特征属性,如强度、光场、光谱、相位和偏振等。当光与目标相互作用时,目标的特征信息被记录于不同维度之上。由于单一维度仅能记录一部分的目标特征信息,并且不同维度信息同时也具有不同的传输特性与抗干扰能力,因此在具体应用中,不同的成像维度对应着不同的探测场景与应用范围。为此,本文通过多孔径结构与光场、红外及偏振信息的结合,提出了基于多孔径结构的多维成像系统。根据不同维度信息的优势成像场景,以及各维度间信息的互补特性,利用多维信息的成像、融合与解算,丰富目标的特征信息,并实现目标多维信息的重构,提升光电探测系统在复杂环境下的目标成像能力。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提出了基于多孔径结构下的目标信息探测的具体实施方案,首先,通过利用成像系统整体结构及各维成像方法的优缺点的分析,实现系统的选型。其次,通过成像系统的结构标定、目标单维信息探测以及多维信息融合手段的流程分析,梳理系统的成像方法。最后,通过典型的系统成像场景分析,明确系统的具体应用场景及成像情况。(2)对近远距离下的成像结构内外参数标定手段进行了一定研究,通过分析在受到大气湍流、噪声、失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的远距离标定结果,对特征点的随机漂移问题做出了分析,并通过多种手段减小了复杂因素影响下的标定误差,提升了远距离参数标定的准确性。(3)基于多孔径结构,构建了多孔径光场成像模块,并以此实现对目标的数字重聚焦以及实验室与外场的目标三维尺度信息提取等内容。同时,通过亚像素配准方法,提高了远距离三维成像时的距离提取精度。同时,通过合成孔径成像与多孔径成像理论的结合,提高多孔径下成像系统的成像分辨率以及测量精度。(4)结合光场成像原理与相空间光学,利用维格纳分布与光学、图像等领域的联系,提出了基于维格纳变换的局域滤波、噪声相位提取,以及相位解包裹方法,并分析了这些方法基于硬件实现的可能性,为之后成像系统光场成像模块的发展做出一定的预研。(5)针对偏振与红外成像维度,研究并分析了偏振及红外对可见光成像的补充作用,并开展了部分验证实验,实验结果证明了多维成像系统在复杂环境下的成像能力,并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基于多孔径结构的多维成像系统可能性。

范文龙[7](2021)在《超长线阵红外焦平面探测器集成化处理电路设计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分辨率红外遥感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也是空间遥感领域用来探测和识别目标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多的应用机构迫切需要同时具有高地面分辨率、高辐射灵敏度和短重访周期的红外遥感仪器,宽视场的红外推扫成像相机成为必然选择。除了要求具有大口径的光学系统外,还需大规模、长线阵的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相配合,从而也要有同等规模的信息获取与处理电路与之配套,这势必造成系统资源需求庞大,与空间遥感仪器的资源限制形成了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以研究一款采用超大规模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的红外相机为依托,对信息获取与处理电路进行设计开发。采用四运算放大器的裸晶片和周边阻容元件研制了一款具有四路信号调理功能的集成模拟处理芯片LHB760,用来实现常规集成运放调理电路的模拟处理功能,具备针对不同类型D/A转换器的信号输入接口和LPF参数调整端子。通过对其带宽、功耗、噪声和其它电性能的仿真和测试,证明了其在保证常规电路性能的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节省系统资源。结合红外相机的研制目标,论文对LHB760在信息获取与处理电路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以LHB760为核心,研制了针对33000像元超长线列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的信息获取电路,对探测器输出的模拟信号进行了拼接、差分转换、A/D转换等处理。以FPGA为核心,对探测器的工作时序、多路开关选通、探测器供电芯片控制以及信息处理电路的数字器件的工作逻辑进行了设计,并将A/D转换后的并行数据转化为串行数据,经LVDS芯片传输至后端信息处理电路,从而完成探测器数据的采集、转换和传输整个过程。通过外景成像试验,获得了清晰的远景目标图像数据,验证了信息获取与处理电路的性能;在红外定标试验中,对红外相机在各种工作模式下的动态范围、噪声等效温差等性能进行了测试验证,不同工作状态下的动态范围高端可达324K~415K;在多种不同电路工作状态下的噪声等效温差优于50mK,均能满足研制目标,也进一步验证了信息获取与处理电路设计的合理性。

曹烽燕[8](2021)在《压缩超快成像及其超快光场测量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单次曝光实现光学场景空间、时间和光谱等信息的获取是光学成像领域研究者们一直追求的目标,这对于从多维度分析光学场景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和应用意义。快照式孔径编码光学成像(Snapshot Coded-aperture Optical Imaging,SCOI)技术利用编码孔径调制光场信号,然后通过图像重构算法还原待测场景,使光学成像技术从直接成像迈进了计算成像的新时代。按照目标物体成像维度的不同,SCOI技术目前可以通过单次探测实现包括空间二维成像、空间三维成像、光谱成像、超快成像和偏振成像等多维度成像目标。在众多不同维度的SCOI技术中,单次曝光超快成像因其具备探测不稳定或不可逆动态光学场景的能力而备受关注,而压缩超快成像(Compressed Ultrafast Photography,CUP)技术作为超快SCOI技术中的翘楚,近年来获得了巨大发展,目前其成像速度最高可达1013帧/秒,单次曝光最大成像帧数可达数百帧。该技术结合了压缩感知理论与时空转换成像技术,通过对动态场景进行空间随机编码、空间位置偏移和时空叠加探测,再结合压缩感知算法对采集数据进行还原,最终实现被动探测下动态场景的重建。然而,CUP作为一种单次曝光、只接收式的新兴超快成像技术,一方面其关键技术指标有待提升,另一方面其在超快光学领域的应用也比较有限。因此,本论文的工作主要是围绕着CUP技术成像速度的提升及其在超快光场测量领域的应用开展的。工作涉及理论和实验两个部分,具体如下:1.提出了气体分子排列辅助压缩超快成像技术(Molecular Assisted Compressed Ultrafast Photography,MACUP)的理论模型。在分子排列理论中,分子排列程度的变化会产生折射率梯度变化,因此利用泵浦光对气池进行激发操控的过程就等效于构建了一个气池偏转器,从而取代条纹相机实现压缩超快成像。基于对CO2分子偏转器的模拟,结合成像中的点扩散限制,MACUP能够在单次曝光中实现超过1.8×1014帧/秒的成像速度和约300帧的序列深度。我们模拟了MACUP对啁啾飞秒激光脉冲时空强度的测量,分析了演化过程中的图像重建精度。模拟结果表明,MACUP是一种具有潜力的单次超快光学成像策略,有望揭示超快原子和分子光学中的动力学过程。2.利用自行搭建的CUP实验装置对皮秒脉冲激光场进行了测量。在我们的CUP系统中,可测量的激光波长取决于条纹相机的光谱响应,可以覆盖从紫外(200 nm)到近红外(850 nm)的宽光谱范围。利用此CUP系统,成功测量了一些典型激光脉冲的时空强度演化过程,如800 nm皮秒激光脉冲、800 nm和400nm双色皮秒激光脉冲和超连续谱皮秒激光脉冲。实验结果表明,CUP技术可以很好地表征皮秒激光脉冲的时空强度演化信息。此外,其还具有单次曝光成像且不需要任何参考光的优点。3.研究了超快强度旋转光场的产生机理,自行搭建了旋转光场的产生光路,并且利用CUP实验装置对双瓣型超快强度旋转光场进行了观测。不同拓扑荷数的两束涡旋光在一定延时下的调制光斑会产生旋转过程。我们首先理论上根据CUP技术原理模拟了双瓣型光场旋转过程的观测,验证了实验的可行性,然后实验上利用CUP系统观测了两束皮秒涡旋光场分别在60 fs、120 fs、150 fs延时下调制出的双瓣旋转光场的时空演化,并且由此解析出了不同延时条件下的旋转角速度和周期。研究结果表明,利用CUP系统观测旋转光场,实现了单次曝光还原动态场景的同时突破了成像帧数的限制,揭示了CUP技术在探测复杂光场方面的巨大潜力。

崔怀森[9](2021)在《无人机摄影测量在河道划界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河流、湖泊以及水利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线划定的开展是新时期加强河湖管理、水利工程管理的一项必要基础工作。由于河道边线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受到洪水的冲刷、人为乱占、乱建等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因此定期进行河湖边界测量,对快速准确高效的河湖边界、河道确权等河道管理十分必要也十分迫切。随着测绘新技术的发展,传统测量方式已不适应新的河道划界工作的需要,传统的方法既费时费力而且造价也比较高,在一些山区段危险性也比较大。因此采用无人机摄影测量新技术势在必行。无人机摄影测量方法与传统测量方式相比,用时短、操作方便、大大减少了外业工作者的工作难度和强度。然而由于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在水利工程、以及近几年开展的河道确权工作方面的应用刚刚开始,还存在一些要研究和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文以嘉陵江河道管理范围线和保护范围线划定项目为依托,将现代化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运用于该项目中。首先总结和归纳了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系统的组成、分类和数据采集处理的原理。其次结合项目要求设计了无人机大比例尺测图的流程;分析验证了后差分PPK辅助空中三角测量的精度及相关成图要求以及使用影像数据处理软件PIX4Dmapper和地理信息采集软件航天远景MapMatrix相结合生产出嘉陵江地形图的关键技术,对无人机摄影测量生成的DOM、DEM以及DLG进行了精度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先锋”无人机摄影测量得到的嘉陵江地形图质量合格,可以用于嘉陵江河道划界。最后结合相关水文资料分析并计算了嘉陵江“十年一遇”洪水位线,划定了嘉陵江的管理范围线和保护范围线。

谈季[10](2021)在《面向高分辨光学相位三维测量的条纹分析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光学相位三维测量技术具有高精度,高分辨,非接触等优势,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娱乐,医疗等众多领域的表面三维形貌测量以及内部层析检测。在相位测量研究中,正弦条纹信号是建立光强和相位联系的重要桥梁,因此条纹分析理论与方法成为目前光学测量领域的研究重点。以应用场景划分,条纹分析方法可以分为单频条纹分析和混叠条纹分析。其中单频条纹分析用于以数字编码条纹技术(Fringe Projection Profilometry,FPP)为代表的表面相位测量,其能够实现复杂物体的三维轮廓高精度重构;而混叠条纹分析用于以波数扫描技术(Wavenumber Scanning Interferometry,WSI)为代表的层析相位测量,它可以对复合材料的内部相位场进行层析切片检测。尽管上述两种基于条纹分析的相位测量技术分别在表面测量和层析测量中展现出优越的性能和巨大的发展前景,但结合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1)工业流水线在线三维检测中,传统FPP系统往往忽略由参考面偏移导致的相位测量误差。2)在工业测量中常常会出现表面不连续且反射率不一的物体,这类物体将会使条纹图像同时出现阴影干扰和光强饱和现象,严重影响相位恢复质量。3)散斑噪声是波数扫描测量中不可避免的干扰因素,不仅影响相位提取的准确性,还会导致相位解包裹误差。4)在层析测量中,虽然扫描带宽增大能够提高深度分辨率,但同时也会引起波数非线性效应增强,导致混叠条纹信号相位提取误差增大。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分别对单频条纹和混叠条纹分析方法的原理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搭建了两套基于条纹分析的相位测量系统。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以下解决方法:1)提出一种基于参考相位重建的鲁棒FPP系统。该系统与传统测量系统相比,可以实现参考相位的实时更新与校正。同时,提出一种基于全变分最小化理论(Total Variation Minimization,TVM)的相位重建算法用于对参考相位进行高精度重建和平滑降噪,实现了参考相位与被测物相位的同步获取,因此该系统在参考平面发生移动或者偏移时,测量结果不会受到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达到经典相移法同等的精度水平,并且在工业环境下比经典相移法更具鲁棒性。2)提出一种结合背光照明和多次曝光的高动态范围FPP系统。该系统利用背光照明的特性实现了表面不连续物体的阴影补偿。经过阴影补偿后,在传统的单频条纹分析中可以不再使用相对耗时的时域相位解包裹算法,为简单高效的空域相位解包裹算法的应用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多次曝光的高动态范围成像可以降低多色彩物体反射率变化的干扰,实现快速鲁棒的三维测量。3)根据傅里叶变换(Fourier Transform,FT)和最小二乘优化(Least Squares Algorithm,LSA)在混叠条纹相位提取中的散斑噪声点判定的不同机制,建立了一种相位合成算法(Syncretic Fourier transform and Least squares Algorithm,SFLA)。该算法利用FT和LSA分别对散斑相位中的噪声点定位,将两种噪声结果融合为一个噪声点最少的相位。随后建立一种路线判定方法对该散斑相位进行解包裹。实验验证了该算法对散斑相位的降噪性能。4)将混叠条纹分析中的相位估计问题归结为多频信号盲源分离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盲分离的混叠条纹参数估计算法以实现深度超分辨性能。该算法以盲源信号分离为理论基础,利用波数序列中相邻三帧信号的关系建立方程,结合拉格朗日乘数法(Lagrange multiplier)进行迭代估计混叠条纹中的幅值,频率与相位。最终成功在极窄的波数扫描范围下实现突破理论深度分辨率的测量性能。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与传统FT方法相比能够准确地分离出FT无法分辨的多表面相位分布。

二、数字相机2002(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字相机2002(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激光干涉的高精度计量装置研发及路面轮廓量测的量值溯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绪论
    2.1 激光干涉技术的发展状况
        2.1.1 激光干涉技术在国外的发展状况
        2.1.2 激光干涉技术在国内的发展状况
    2.2 路面轮廓测量技术
        2.2.1 基于雷达测距的路面轮廓三维测量技术
        2.2.2 基于激光测距的路面轮廓三维测量技术
        2.2.3 基于三维结构光的路面轮廓三维测量技术
    2.3 量值传递与量值溯源
        2.3.1 量值溯源与量值传递的定义
        2.3.2 量值溯源与量值传递的必要性
        2.3.3 计量基准与计量标准
    2.4 存在的问题
    2.5 研究内容
3 准静态高精度路面计量装置的原理
    3.1 干涉条纹的产生
    3.2 CCD相机捕捉图像的原理
    3.3 获取三维信息的原理
    3.4 本章小结
4 准静态高精度计量装置的研发
    4.1 条纹发射器的设计
        4.1.1 分光器的选择
        4.1.2 光纤的选择
        4.1.3 激光器的构成
        4.1.4 输出端的设计
    4.2 系统参数的设计
        4.2.1 路面扫描方式
        4.2.2 镜头焦距的确定
    4.3 路面扫描装置的设计
    4.4 干涉条纹的调试
    4.5 对设计参数的验证
        4.5.1 相机与出射光的之间的夹角对条纹图像质量的影响
        4.5.2 改进的纤芯距对三维信息提取精度的改善
    4.6 路面准静态高精度计量装置的制作
    4.7 本章小结
5 路面条纹图像的处理
    5.1 数字图像处理
    5.2 对路面条纹图像的预处理
        5.2.1 路面条纹图像的获取
        5.2.2 预处理的原因
        5.2.3 灰度变换
        5.2.4 图像增强
        5.2.5 背景光强均衡化
        5.2.6 条纹图像的降噪
    5.3 图像预处理有效性的验证
    5.4 傅里叶变换法提取相位变化量
    5.5 相位解包裹
    5.6 相位信息转化为三维数据算法的优化
    5.7 本章小结
6 系统的测量误差
    6.1 不同测量高度下的误差
    6.2 误差来源的分析
        6.2.1 相位偏移对相位变化量的影响
        6.2.2 条纹的投射距离的测量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6.2.3 背景光强对误差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7 路面轮廓三维重构的量值溯源及实际应用
    7.1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
        7.1.1 不确定度产生的原因
        7.1.2 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
        7.1.3 合并样本标准偏差
    7.2 路面轮廓计量装置的溯源
    7.3 路面裂缝标准样件的溯源
    7.4 沥青路面的实测
        7.4.1 测量沥青路面样本1
        7.4.2 测量沥青路面样本2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基于视频PRNU噪声分条匹配的相机源检测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工作
    1.4 本文结构
第2章 视频相机源检测基础研究
    2.1 问题阐述
    2.2 视频取证
    2.3 手机相机成像原理
    2.4 数字视频来源
    2.5 光响应不一致性噪声
        2.5.1 数字图像相机源检测方法
        2.5.2 数字视频相机源检测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视频PRNU噪声分条匹配的源检测算法
    3.1 问题阐述
    3.2 基于分条匹配的相机源检测算法
        3.2.1 PRNU噪声的提取
        3.2.2 PRNU噪声的匹配
    3.3 实验设置
    3.4 结果分析
        3.4.1 算法可行性测试
        3.4.2 基于带宽检测实验
        3.4.3 与其他算法性能比较
        3.4.4 时间复杂度
    3.5 结论
第4章 H.264 编码稳定视频提取和匹配PRNU噪声的算法
    4.1 问题阐述
    4.2 H.264 视频编解码
        4.2.1 环路滤波
        4.2.2 预测编码
    4.3 基于H.264 的相机源检测改进算法
        4.3.1 PRNU噪声的提取
        4.3.2 PRNU噪声的匹配
    4.4 实验设置
    4.5 结果分析
        4.5.1 压缩对估计PRNU噪声的影响
        4.5.2 去除环路滤波器的影响
        4.5.3 算法可行性测试
        4.5.4 与其他算法性能比较
        4.5.5 计算复杂度
    4.6 结论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工作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一、发表学术论文
    二、其它科研成果

(3)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技术的高温材料形变测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数字图像相关研究现状
        1.2.2 高温DIC的应用与发展
    1.3 本文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2 数字图像相关方法
    2.1 数字图像相关的基本原理
        2.1.1 形变模型
        2.1.2 相关函数判据
    2.2 整像素搜索算法
        2.2.1 十字搜索法和爬山搜索
        2.2.2 改进人工鱼群算法
        2.2.3 人工鱼群算法与粒子群算法对比
    2.3 亚像素求解
        2.3.1 灰度插值法
        2.3.2 曲面拟合法
        2.3.3 Newton-Raphson偏微分方法
        2.3.4 亚像素相关搜索算法的比较
    2.4 本章小结
3 系统标定原理
    3.1 双目视觉测量系统的数学模型
    3.2 相机成像模型
        3.2.1 坐标变换
        3.2.2 相机成像模型
        3.2.3 三维重建
    3.3 相机的标定研究
    3.4 红外热成像与DIC联合标定
    3.5 本章小结
4 高温DIC关键问题的解决
    4.1 热辐射干扰
    4.2 高温散斑的制作
    4.3 热扰动干扰
    4.4 高温环境相机曝光时间研究
    4.5 本章小结
5 高温 DIC 系统构建及实验分析
    5.1 系统整体的设计
    5.2 高温材料的热膨胀实验
    5.3 高温刚体位移测试实验
    5.4 高温拉伸颈缩测试实验
    5.5 红外温度场和 DIC 应变场高温同步测量
    5.6 误差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数字影像艺术背景下手机摄影的技术变革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2 数字影像的发展现状
    2.1 数字影像艺术的发展历程
    2.2 多元化的影像发展
        2.2.1 数字下的影像发展
        2.2.2 影像的多样化应用
    2.3 手机摄影的兴起与发展
        2.3.1 手机摄影的发展历程
        2.3.2 手机摄影的优势和不足
        2.3.3 大众摄影生态
        2.3.4 每个人都是策展人
3 数字影像与变迁
    3.1 形式变化
        3.1.1 影像获取形式的变化
        3.1.2 影像呈现形式的变化
        3.1.3 影像艺术形式的变化
    3.2 技术变化
        3.2.1 成像技术的变化
        3.2.2 后期处理的变化
    3.3 文化变化
4 数字影像艺术的发展与应用
    4.1 复制解构
    4.2 时空跨越
    4.3 全息影像
    4.4 智能影像
    4.5 云端影展
    4.6 网络影像实验室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手机发展年表
附录B 各类与手机摄影有关APP资料
附录C 全球手机摄影大赛资料
附录D 全息影像技术发展年表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可抵抗相机抖动的高动态图像生成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多曝光融合的HDR图像生成算法研究
        1.2.2 基于单张低光图像增强算法研究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架构
第二章 高动态范围图像基础理论
    2.1 数字成像原理
    2.2 色调映射
    2.3 图像融合相关理论
        2.3.1 图像配准
        2.3.2 特征点检测
        2.3.3 特征点匹配
    2.4 深度学习简介
        2.4.1 神经网络概述
        2.4.2 卷积神经网络
    2.5 图像质量评价方法
        2.5.1 全参考图像质量评价
        2.5.2 无参考图像质量评价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多序列可抵抗相机抖动的高动态图像生成算法
    3.1 多序列RAW数据处理
    3.2 基于多序列RAW数据的高动态图像生成算法
        3.2.1 算法原理
        3.2.2 参考图像选择
        3.2.3 特征点检测与匹配
        3.2.4 图像校正
        3.2.5 基于拉普拉斯金字塔融合算法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数据来源
        3.3.2 对比实验
        3.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单张可抵抗相机抖动的高动态图像生成算法
    4.1 Retinex基本原理
        4.1.1 单尺度Retinex
        4.1.2 多尺度Retinex
    4.2 基于深度Retinex的低光图像增强算法
        4.2.1 算法原理及框架
        4.2.2 拉普拉斯金字塔超分辨率网络
        4.2.3 损失函数
    4.3 实验环境和网络训练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低照度图像增强算法与对比算法的主观评价
        4.4.2 低照度图像增强算法与对比算法的客观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工作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科研成果
致谢

(6)基于多孔径结构的多维成像系统及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
        1.2.1 光场成像理论及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偏振成像理论及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红外成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工作安排
第2章 多孔径多维成像系统结构与功能
    2.1 多孔径多维成像系统的结构
        2.1.1 光场成像模块的分析
        2.1.2 偏振成像模块的分析
        2.1.3 红外成像模块的分析
    2.2 多孔径多维成像系统的成像原理
        2.2.1 多孔径多维成像系统的结构参数提取
        2.2.2 多孔径多维成像系统的单维信息探测
        2.2.3 多孔径多维成像系统的多维信息融合
    2.3 多孔径多维成像系统的应用场景
        2.3.1 晴朗环境下的目标成像
        2.3.2 雾霾环境下的目标成像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孔径多维成像系统的标定
    3.1 相机标定原理
        3.1.1 相机成像模型
        3.1.2 成像投影模型
        3.1.3 标定理论与标定方法
    3.2 相机内参数标定误差的仿真分析及抑制方法
    3.3 实验室与外场场景下的成像系统参数标定实验
    3.4 标定实验的总结及方法改进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目标的光场信息提取
    4.1 基于多孔径成像系统的光场成像原理
    4.2 基于多孔径合成的目标增强
    4.3 基于多孔径亚像素匹配的远距离目标三维信息提取
        4.3.1 基于多孔径成像的三维测量原理
        4.3.2 三维测量的计算精度
        4.3.3 基于傅里叶亚像素配准的多孔径视差提取
        4.3.4 远距离目标测距的理论分析及实验结果
        4.3.5 实验分析及改进方法
    4.4 基于合成孔径成像与多孔径成像融合的高精度目标测量
        4.4.1 合成孔径成像系统和光场成像系统的融合
        4.4.2 实验设计、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相空间光学的光场成像理论扩展
    5.1 相空间光学的原理与应用
        5.1.1 相干光场的相空间描述
        5.1.2 维格纳分布的性质及优缺点
        5.1.3 一阶光学系统中的维格纳分布性质
    5.2 相空间密度分布函数的测量
        5.2.1 分时方法
        5.2.2 光场成像方法
    5.3 基于维格纳分布的局部噪声滤波
        5.3.1 基于维格纳分布的局域滤波原理
        5.3.2 滤波模型的建立与交叉项的约束
        5.3.3 滤波核的选择与交叉项的抑制
        5.3.4 实验结果与滤波质量评价
        5.3.5 实验总结及展望
    5.4 基于维格纳分布的带噪声包裹相位滤波并解包裹
        5.4.1 相位与相位噪声的维格纳分布性质
        5.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目标的多维信息探测及融合
    6.1 目标的偏振信息探测及应用
        6.1.1 偏振成像的原理与应用
        6.1.2 基于偏振成像的目标表面信息探测
        6.1.3 基于偏振成像的环境光滤波
    6.2 目标的近红外探测及应用
        6.2.1 基于红外成像的林木环境下的目标探测
        6.2.2 基于红外成像的杂散光环境下目标探测
    6.3 基于可见光光强、偏振及红外信息的融合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论文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超长线阵红外焦平面探测器集成化处理电路设计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缩写说明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空间遥感系统和红外探测器
        1.2.1 遥感成像原理
        1.2.2 红外探测器发展
        1.2.3 信息获取及处理电路
    1.3 国内外高分辨率遥感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安排
第二章 集成模拟处理芯片设计与研制
    2.1 集成方案比较与选择
        2.1.1 ASIC
        2.1.2 SoC
        2.1.3 SiP
        2.1.4 方案选择
    2.2 电路形式选择
        2.2.1 电路形式及功能接口
        2.2.2 电路参数计算
        2.2.3 电路仿真分析
    2.3 封装方案
    2.4 模拟处理芯片研制
    2.5 模拟处理芯片功能性能测试
        2.5.1 带宽测试
        2.5.2 噪声测试
        2.5.3 热性能
        2.5.4 抗辐照性能
        2.5.5 电特性测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信息获取与处理硬件设计与实现
    3.1 总体方案介绍
        3.1.1 系统简介
        3.1.2 红外相机技术要求
        3.1.3 信息获取与处理电路技术要求
    3.2 长线列红外探测器介绍
        3.2.1 读出电路
        3.2.2 电子学接口
        3.2.3 使用要求
    3.3 噪声来源分析
        3.3.1 光子噪声
        3.3.2 红外探测器自身的噪声
        3.3.3 读出噪声
        3.3.4 电子学噪声
        3.3.5 探测器非均匀性造成的噪声
    3.4 信息获取与处理电路设计
        3.4.1 信息获取与处理电路设计方案
        3.4.2 探测器供电电路
        3.4.3 探测器信号调理
        3.4.4 模拟信号拼接和差分处理
        3.4.5 A/D转换和并串转换
        3.4.6 FPGA及周边电路设计
        3.4.7 PCB设计
        3.4.8 接地技术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前端驱动软件设计
    4.1 软件功能介绍
        4.1.1 软件接口
        4.1.2 软件主要功能
        4.1.3 软件工作模式
        4.1.4 软件信息流
        4.1.5 软件资源分配
    4.2 FPGA软件设计
        4.2.1 系统复位模块
        4.2.2 探测器驱动时序模块
        4.2.3 CMD指令响应模块
        4.2.4 模拟处理电路控制模块
        4.2.5 图像输出模块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相机系统性能测试
    5.1 系统功能性能测试
        5.1.1 探测器性能测试
        5.1.2 电子学系统噪声测试
        5.1.3 噪声等效温差初测
    5.2 成像试验
    5.3 系统性能的红外辐射定标验证
        5.3.1 试验考虑
        5.3.2 系统噪声
        5.3.3 噪声等效温差
        5.3.4 动态范围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完成的研究工作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2.1 数万元级超长线阵红外焦平面信息获取的解决方案
        6.2.2 SiP的研制及应用
        6.2.3 高性能信息获取与处理电路
    6.3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8)压缩超快成像及其超快光场测量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快照式孔径编码光学成像的背景
    1.2 快照式孔径编码光学成像的分类
        1.2.1 x-y平面二维成像
        1.2.2 x-y-z空间三维成像
        1.2.3 x-y-λ光谱成像
        1.2.4 x-y-t时间成像
        1.2.5 x-y-p偏振成像
    1.3 压缩超快成像技术的发展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第二章 压缩超快成像技术简介
    2.1 压缩感知理论
    2.2 压缩超快成像技术中的关键模块
        2.2.1 编码器
        2.2.2 偏转器
    2.3 压缩超快成像技术的工作原理
        2.3.1 正向数据采集
        2.3.2 反向数据重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气体分子排列的压缩超快成像技术
    3.1 气体分子排列
    3.2 模型设计及参数计算
        3.2.1 模型设计
        3.2.2 参数设计
    3.3 理论模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压缩超快成像技术的皮秒脉冲光场时空测量
    4.1 激光脉冲的测量
    4.2 实验装置搭建及实验原理
    4.3 理论模拟
    4.4 实验结果及分析
        4.4.1 单色激光脉冲测量
        4.4.2 双色激光脉冲的测量
        4.4.3 超连续谱激光脉冲的测量
    4.5 实验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压缩超快成像技术的强度旋转光场测量
    5.1 旋转光场
    5.2 实验装置搭建及实验原理
    5.3 理论模拟
    5.4 实验结果
    5.5 实验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等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所参与发表的文章
    在学期间所参与申请专利
    参与项目
    获奖及证书
致谢

(9)无人机摄影测量在河道划界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现代化无人机的发展现状
        1.2.2 现代化无人机航测在大比例尺测图中的应用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章节安排
第二章 “先锋”固定翼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系统
    2.1 无人机介绍
        2.1.1 无人机系统组成
        2.1.2 无人机的分类
    2.2 “先锋”固定翼无人机系统组成
        2.2.1 飞行平台
        2.2.2 飞行控制系统
        2.2.3 遥感数据设备
        2.2.4 GNSS&PPK技术
        2.2.5 数据处理系统
    2.3 论文研究意义和背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摄影测量成图关键技术原理
    3.1 摄影测量坐标系统
        3.1.1 像方空间坐标系
        3.1.2 物方空间坐标系
    3.2 空中三角测量简介
        3.2.1 航带法空中三角测量
        3.2.2 光束法空中三角测量
        3.2.3 GP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
    3.3 无人机影像预处理和影像匹配
        3.3.1 畸变差纠正
        3.3.2 影像匹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无人机技术的河道划界研究
    4.1 研究区域
    4.2 无人机飞行方式的研究及应用
        4.2.1 像控点布设方案研究
        4.2.2 航线规划方案的研究及实验
        4.2.3 数据检查
        4.2.4 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4.3 基于PIX4D软件的DOM模型建立
        4.3.1 原始数据导出
        4.3.2 无人机POS数据解算
        4.3.3 基于PIX4D软件的数据建模
    4.4 基于MAP Matrix和南方CASS软件的河道地形图制作
        4.4.1 内业采集软件MAP Matrix
        4.4.2 外业地物属性调绘
        4.4.3 CAD&CASS软件内业编辑成图
    4.5 基于ArcGis软件的河道划界
        4.5.1 设计洪水位计算
        4.5.2 河道划界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精度分析
    5.1 精度分析意义
    5.2 低空无人机摄影测量误差来源分析
        5.2.1 数字相机的误差
        5.2.2 像控点和像片刺点误差
    5.3 空三加密精度分析
    5.4 DEM、DOM、DLG精度分析
        5.4.1 精度评价指标
        5.4.2 DEM高程精度分析
        5.4.3 DOM平面精度分析
        5.4.4 嘉陵江河道地形图精度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 B(硕士期间参与的项目)

(10)面向高分辨光学相位三维测量的条纹分析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与现存问题
        1.2.1 单频条纹分析方法
        1.2.2 混叠条纹分析方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基于条纹分析的相位测量系统
    2.1 基于单频条纹分析的相位测量技术
        2.1.1 数字编码条纹相位测量理论
        2.1.2 数字编码条纹相位测量系统搭建
    2.2 基于混叠条纹分析的相位测量技术
        2.2.1 波数扫描相位测量理论
        2.2.2 波数扫描相位测量系统搭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参考相位重建的条纹测量方法
    3.1 引言
    3.2 相位误差问题研究
        3.2.1 光强噪声
        3.2.2 投影仪及相机非线性
        3.2.3 色彩串扰
        3.2.4 运动误差
    3.3 参考平面相位误差研究
    3.4 基于TV最小化的参考相位重构方法
        3.4.1 传统FPP
        3.4.2 基于参考相位重建的FPP
        3.4.3 基于TV最小化的相位恢复方法
    3.5 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背光照明的高动态鲁棒条纹测量方法
    4.1 引言
    4.2 表面不连续物体的相位解包裹
        4.2.1 空域相位解包裹
        4.2.2 时域相位解包裹
    4.3 大范围反射率变化的HDR成像
        4.3.1 基于外加设备的HDR成像
        4.3.2 基于多次曝光的HDR成像
        4.3.3 基于自适应投影的HDR成像
    4.4 基于背光照明的HDR-FPP系统
    4.5 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4.5.1 轮毂测量实验分析
        4.5.2 彩色面具测量实验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相位融合的高分辨混叠条纹测量方法
    5.1 引言
    5.2 散斑噪声下的相位提取
        5.2.1 散斑噪声模型
        5.2.2 散斑相位提取问题
    5.3 基于相位合成的散斑降噪算法
        5.3.1 使用FT估计包裹相位
        5.3.2 使用LSA估计包裹相位
        5.3.3 相位噪声点定位
        5.3.4 包裹相位合成
    5.4 实验与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盲分离的超分辨混叠条纹测量方法
    6.1 引言
    6.2 深度分辨率极限与波数非线性问题
    6.3 基于特征值分解的混叠条纹参数估计方法
    6.4 基于盲信号分离的混叠条纹参数估计方法
    6.5 实验与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完成的论文和专利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和参与的项目
致谢

四、数字相机2002(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激光干涉的高精度计量装置研发及路面轮廓量测的量值溯源[D]. 褚楚.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2]基于视频PRNU噪声分条匹配的相机源检测算法[D]. 扈媛媛. 齐鲁工业大学, 2021(10)
  • [3]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技术的高温材料形变测量[D]. 陈登旭. 中北大学, 2021(09)
  • [4]数字影像艺术背景下手机摄影的技术变革与应用研究[D]. 杨仪发. 北京印刷学院, 2021(09)
  • [5]可抵抗相机抖动的高动态图像生成算法研究[D]. 吕冰雪. 郑州轻工业大学, 2021(07)
  • [6]基于多孔径结构的多维成像系统及关键问题研究[D]. 储君秋.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2021(08)
  • [7]超长线阵红外焦平面探测器集成化处理电路设计及应用研究[D]. 范文龙.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2021(01)
  • [8]压缩超快成像及其超快光场测量应用[D]. 曹烽燕.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8)
  • [9]无人机摄影测量在河道划界中的应用研究[D]. 崔怀森.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10]面向高分辨光学相位三维测量的条纹分析理论与方法研究[D]. 谈季. 广东工业大学, 2021(08)

标签:;  ;  ;  

数码相机 200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