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对老年患者上腹部手术后内分泌、呼吸及循环功能的影响

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对老年患者上腹部手术后内分泌、呼吸及循环功能的影响

一、老年人上腹部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对内分泌、呼吸和循环功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伟[1](2020)在《程控椎旁间歇注药对VATS术后镇痛及免疫反应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手术是治疗肺癌的主要手段,胸科手术创伤大,涉及皮肤、肌肉、肋骨、胸膜、肺脏等多个器官脏器组织及躯体和内脏感受器,开胸术后疼痛被认为是最严重的手术疼痛之一,目前胸科术后急性疼痛发生率达80-96%,其中约有40-50%患者可以发展成慢性疼痛,麻醉疼痛潜在的影响免疫功能,不利于残留肿瘤细胞清除,如何更加有效控制术后急性疼痛,减少副作用发生,并关注免疫功能的保护,是当前胸外科麻醉面临的重要课题。本临床研究立足一种改进型“程控胸椎旁间歇脉冲注药镇痛”,通过与“连续胸椎旁输注镇痛”和常规“持续静脉输注镇痛”方法相比较,系统论证其对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患者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和免疫应答的影响,评估改进型“程控胸椎旁间歇注药镇痛”模式,应用于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实施肺叶切除后临床镇痛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受电视胸腔镜外科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90例,进行不同术后镇痛方式的系统比较研究。1.研究分组:将90例行VATS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程控胸椎旁间歇注药镇痛组”,(简称程控组,P组,n=30);“连续胸椎旁输注镇痛组”,(简称连续组,S组,n=30)和“静脉持续自控镇痛组”,(简称静脉组,V组,n=30),术后分别应用相应镇痛方式。2.临床观察指标和时间点:观察术前(T0)、切皮后40min(T1)、切皮2h(T2)、术毕(T3)、术后 1h(T4)、术后 4h(T5)、术后 24h(T6)和术后 48h(T7)不同时间点静息和咳嗽时疼痛强度数字模拟评分(NRS)、Ramsay镇静评分、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参数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BP)、心率(Heart rate,HR)、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SpO2)、镇痛泵的实际按压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镇痛局麻药物罗哌卡因的消耗量、麻醉药品(舒芬太尼、瑞芬太尼、丙泊酚)的消耗量、术后不良反应、QoR-15恢复质量评分。3.免疫应答指标选择和监测方法:(1)流式细胞术延续分析淋巴细胞及亚群中总淋巴细胞、总T细胞、B淋巴细胞、辅助性T细胞(HelperTcell,Th)、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s,CTL)、NK 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比例在术前、切皮 2h 和术后24h(T0、T2、T6)动态变化;(2)基于吸附细胞因子特异抗体免疫微球的流式细胞术(Cytometric Bead Array,CBA),分析血浆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浓度在术前、切皮2h和术后24h(T0、T2、T6)动态变化。[结果]1.NRS疼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和血流动力学变化:三组镇痛方式下,静息和咳嗽时NRS疼痛评分方面,“程控组”(P组)[0.0(0.0)~3.0(1.0)]与“连续组”(S组)[0.0(0.8)~3.0(1.8)]和“静脉组”(V组)[1.0(2.0)~4.0(1.0)]分别比较,在术后4h、24h和48h(T5-T7)显着降低(P<0.05);Ramsay镇静评分方面,P组[2.0(1.0),2.0(0.0)]和 S 组[3.0(1.0),2.0(0.8)]与 V 组[3.0(1.0),3.0(0.0)]分别比较,在术后1h、4h(T4和T5)分别有显着降低(P<0.05);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参数方面,三组比较各时间点(T0-T7)无明显差异(P>0.05)。2.镇痛药品和麻醉药品消耗量比较:三种镇痛方式下,自控镇痛追加药物次数方面,P组[0.0(0.0)~2.0(3.0)]与S组[0.0(0.8)~3.0(4.0)]和V组[0.0(1.0)~5.0(5.0)]分别比较,在术后1h至48h(T4-T7)显着减少(P<0.05);在局麻镇痛药罗哌卡因消耗量方面,P 组[30.0(0.0)~525.0(37.5)]与 S 组[40.0(7.5)~540.0(40.0)]比较,在术后1h至48h(T4-T7)出现显着减少(P<0.05)。在阿片类药物(舒芬太尼,瑞芬太尼)消耗量方面,P组和S组与V组分别比较,均出现显着降低(P<0.05)。3.术后不良反应比较:主要包括心动过速和头晕症状,三组镇痛方式下,P组和S组与V组分别比较,发生率显着降低(P<0.05)。4.QoR-15 恢复质量评分变化:P 组(107.0±5.1,114.4±4.2)与 S 组(104.4±5.3,110.5±3.8)和 V 组(103.1±3.5,108.3±4.2)分别比较,在术后 24h 和48h(T6、T7)时分别显着增加(P<0.05)。5.对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浓度影响(1)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对总淋巴细胞、总T细胞、B淋巴细胞、辅助性T细胞、调节性T细胞、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NK细胞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切皮2h、术后24h(T0、T2、T6)三组之间分别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①总淋巴细胞、总T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组内比较出现显着差异(P<0.05):总淋巴细胞(P 组:22.1±6.0~6.3±2.0;S 组:25.4±7.5~6.4±1.4;V 组:25.0±5.5~6.2±1.4)各组在T0、T2、T6时分别比较逐渐降低;总 T 细胞(P 组:72.9±7.4~64.5±9.9;S 组:73.3±8.0~68.4±9.0;V 组:74.0±7.5~68.2±12.9)各组在T0、T2、T6时分别比较逐渐降低;辅助性 T 细胞(P 组:41.9±4.6~35.6±4.2;S 组:42.3±7.4~35.8±5.4;V组:41.6±7.6~35.1±10.6)各组在T0、T2、T6时分别比较逐渐降低。②B淋巴细胞和NK细胞组内分别比较出现显着差异(P<0.05):B淋巴细胞(P组:10.8±3.5~12.8±3.9;S组:9.9±2.8~11.1±4.0;V组:9.6±4.4~11.7±6.5)各组在T0、T2、T6时分别比较逐渐增加。NK 细胞(P 组:16.9±5.8~21.1±8.2;S 组:16.8±8.4~20.3±7.7;V 组:13.9±5.6~17.5±7.8)各组在T0、T2、T6时分别比较逐渐增加。(2)细胞因子变化:IL-2、IL-4、IL-6、IL-10、TNF-α、IFN-γ 在术前、切皮2h、术后24h(T0、T2、T6)三组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IL-6和IL-10分别组内比较出现显着差异(P<0.05):①IL-6(P:4.6±2.2~82.4±61.3;S:4.9±1.9~72.9±39.5;V:4.6±1.7~125.4±77.4)各组在T0、T2、T6时分别比较逐渐增高;②IL-10(P:3.8±1.4~5.4±2.0;S:3.3±0.8~5.2±2.4;V:3.4±0.8~6.0±4.3)各组在T0、T2、T6时分别比较逐渐增高。[结论]1.程控椎旁间歇注药镇痛通过脉冲式给药模式对于VATS术后具有良好的镇痛、镇静效果,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术后镇痛局麻药物的用量少,术后恢复质量好,适用于VATS术后镇痛。2.应用椎旁超前镇痛可以降低术中阿片类药物应用和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3.胸科手术及麻醉镇痛可以导致免疫抑制,程控胸椎旁间歇注药镇痛对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影响,并不比静脉镇痛具有优势,但是胸科术后免疫抑制现象值得关注和必要干预。

李明振[2](2020)在《氢吗啡酮复合罗哌卡因术后单次硬膜外镇痛对前列腺电切患者的影响》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又被叫做良性前列腺肥大,已成为老年男性患者中的常见多发的慢性疾病。。临床症状主要为尿频、尿急、排尿等待、尿滴、排尿困难等下尿路临床症状,尿动力学的主要症状为膀胱出口梗阻。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被认为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金标准”。膀胱痉挛是前列腺电切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它的发生常常与疼痛有关。盐酸氢吗啡酮(hydromorphone)是一种新型的阿片类纯u受体激动剂,属于半合成的吗啡类衍生物,具有起效快、镇痛作用强、不良反应比较少及代谢产物不具有生物活性等多种优点。所以盐酸氢吗啡酮在老年人镇痛中相对于舒芬太尼和芬太尼有明显优势,而前列腺电切手术患者多为合并多种疾病的老年人,所以相比较上述几种药物来说氢吗啡酮更适合前列腺电切术后的镇痛。盐酸罗哌卡因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新型的酰胺类局麻药,其作用机制与其利多卡因、布比卡因基本相同,主要通过抑制神经细胞钠离子通道,从而达到阻断神经兴奋与传导目的。同时它具有低浓度时感觉与运动阻滞分离的特点。当罗哌卡因复合阿片类药物时,不仅能够增强局麻药镇痛作用而且不增强加肌松效应。本研究旨在找到一种前列腺电切术后镇痛的方法,减少患者术后镇痛药物使用,减少或一定程度缓解术后疼痛,从而减少术后的并发症,同时观察盐酸氢吗啡酮联合罗哌卡因在椎管内镇痛的安全性。方法:纳入我院2018.06-2019.06拟行择期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的65-75岁老年患者90名,ASA分级I到III级,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各45例,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方式,麻醉间隙选择L3-4。术前开放静脉通路,麻醉前患者提前输入3ml/Kg的醋酸钠林格,麻醉过程中A、B两组均在蛛网膜下腔给予0.5%罗哌卡因等比重液2ml,留置硬膜外导管,15min后用针刺法确定麻醉平面。术毕,实验组A组在硬膜外腔给予浓度为20μg/mL盐酸氢吗啡酮+浓度为0.1%罗哌卡因混合液6ml,对照组B组在硬膜外腔给予浓度为0.1%罗哌卡因6ml,分别于术前30min(T0)和术后2h(T1)、6h(T2)、24 h(T3)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记录两者于术后2h(T1)、6h(T2)、24 h(T3)记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和镇静评分(Ramsay评分),改良Bromage评分,当患者术后VAS评分大于等于4分时,病房医师给与地佐辛治疗,并记录术后24h内镇痛药物使用剂量,以及术后膀胱痉挛、皮肤瘙痒及低血压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年龄、身高、体重及手术时长均无差别(P>0.05),并且术中低血压、心动过缓等也无明显差别(P>0.05),A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延长,两组疼痛程度均升高(P<0.05);Ram say评分和改良Bromage评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24h镇痛药物使用量少于B组(P<0.05);A组患者出现低血压,瘙痒,恶心呕吐等与B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痉挛发生率A组明显少于B组(P<0.05),与术前比较,2组术后各观察时点血清IL-6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同时点A组表达水平低于B组(P<0.05)。结论:小剂量盐酸氢吗啡酮复合罗哌卡因单次硬膜外镇痛可以安全应用于前列腺电切手术,缓解术后疼痛,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少术后膀胱痉挛发生率,减少了患者术后镇痛药物的应用,且并没有增加术后的不良反应。

张行[3](2008)在《丁丙诺啡硬膜外自控镇痛对IL-2和IL-6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丁丙诺啡硬膜外自控镇痛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镇痛效应及对血清IL-2和IL-6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妇科恶性肿瘤根治术的患者30例,年龄20-60岁,体重40-60kg,ASAⅠ-Ⅱ级,随机分为2组(每组n=15):丁丙诺啡研究组(B组)与芬太尼对照组(F组)。术毕均行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镇痛药物配方:0.00045%丁丙诺啡(4.5μg·ml-1)+0.2%布比卡因,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50ml,负荷剂量2ml+维持剂量0.05ml·kg-1·h-1+PCA剂量2ml/次;芬太尼0.0003%(3μg·ml-1)+0.2%布比卡因,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50ml,负荷剂量2ml+维持剂量0.05ml·kg-1·h-1+PCA剂量2ml/次。两组锁定时间均为20min,镇痛时间为48h。评估术后四个时点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观察并记录镇痛期间有无不良反应。两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2h,术后2h、1d、3d和5d采集外周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2、IL-6的水平。结果:丁丙诺啡研究组与芬太尼对照组硬膜外自控镇痛,均有较好的镇痛效果。两组术后镇痛各观察时点的IL-2水平与麻醉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且组间各观察时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IL-6水平术后2h与麻醉前相比显着升高(P<0.01),术后1d和3d与术后2h相比逐渐下降(P<0.01),仍高于麻醉前水平(P<0.05),术后第5d基本恢复至麻醉前水平(P>0.05),两组间相应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丙诺啡与芬太尼硬膜外自控镇痛均有效减轻或消除术后疼痛,围术期呼吸、循环稳定,不良反应少。两药对术后患者血清中IL-2水平无明显影响,能抑制IL-6水平的明显升高。提示两药用于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镇痛,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体内细胞因子及内环境的稳定,能减轻机体应激反应,减轻术后免疫功能抑制,利于患者康复。

苏美玉[4](2005)在《高乌甲素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胃癌术后镇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 疼痛是除了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外的第五生命体征,“消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目前广泛用于临床的是7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术后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 PCA),根据给药途径不同可分为硬膜外PCA(patient 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 PCEA)、静脉PCA(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 PCIA)、皮下PCA(patient controlled subcutaneous analgesia, PCSA)、和周围神经PCA(patient controlled nerve analgesia, PCNA)等,其中PCEA和PCIA是目前常用的手术后镇痛方法。PCEA和PCIA两种镇痛方式均能获得良好的镇痛效果。PCEA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免疫抑制,利于病人免疫功能的早期恢复。目前用于术后硬膜外镇痛的药物主要是局麻药和阿片类药物,两者镇痛效果确切,但后者不良反应较多,如何寻找一种术后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少的药物是目前研究热点。本研究通过观察氢溴酸高乌甲素(Lappaconitine, LA)复合罗哌卡因(Ropivacaine, Rop)用于胃癌根治术后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效果、不良反应及对血清β-内啡肽(beta-endorphin, β-EP)、P物质(substance P, SP)和皮质醇(Cortisol)影响,并与芬太尼(Fentanyl, Fen)复合罗哌卡因(Ropivacaine, Rop)进行比较,从而为临床胃癌病人手术后镇痛药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材料和方法 择30例ASA Ⅰ~Ⅱ级经腹胃癌根治术病人,其中男23例,女7例,年龄30~65岁,体重41~83kg。所有病人均在全麻复合连续硬膜外神经阻滞下完成手术。根据术后所用镇痛药物不同,随机分为三组,高乌甲素复合罗哌卡因组(LR组)、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组(FR组)、对照组(C组)疼痛时用曲马多,每组10例。术中连续监测病人血压(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电图(ECG)、脉搏氧饱和度(SpO2)。

胡东军,王金希[5](2003)在《老年病人上腹部手术后静脉和硬膜外自控镇痛的比较》文中提出目的 :比较老年人上腹部手术后静脉和硬膜外自控镇痛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6 0例年龄大于6 5岁择期行上腹部手术的老年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PCEA组 (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 +术后硬膜外布比卡因 +芬太尼自控镇痛 )和PCIA组 (单纯全麻 +术后静脉吗啡自控镇痛 )。观察术后镇痛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PCEA组安静和咳嗽时VAS评分比PCIA组低 (P <0 .0 1) ,病人满意度高 ,肛门排气时间 ,PCEA组 ( 34±11)h显着短于PCIA组 ( 4 6± 15 )h(P <0 .0 5 )。术后恶心呕吐PCEA组 5例 ,PCIA组 6例。两组血压、心率稳定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PCEA和PCIA均可安全地应用于老年病人术后镇痛 ,PCEA比PCIA镇痛效果更好

韩艺伟[6](2021)在《布比卡因硬膜外复合麻醉对犬的麻醉效果及相关指标的影响》文中提出本研究通过观察相同浓度、不同剂量盐酸布比卡因硬膜外复合全身吸入麻醉与单纯吸入麻醉对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及应激指标的影响,探讨动物临床麻醉中麻醉方案的合理选择,寻求有效调控手术应激的麻醉方法及布比卡因的合理使用剂量,以期为在动物临床手术中,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本实验以犬作为实验动物,将12只健康犬分成三组。A组为对照组,采用单纯吸入麻醉方式;B组为低剂量实验组,采用0.25ml/kg、0.5%布比卡因硬膜复合吸入麻醉方式;C组为高剂量实验组,采用0.4ml/kg、0.5%布比卡因硬膜外复合吸入方式。各实验组丙泊酚的诱导剂量均为6mg/kg。对照组A在诱导麻醉后,进行吸入麻醉;实验组B、C与对照组A进行同样的吸入麻醉操作,在麻醉稳定后,进行硬膜外穿刺。其中B、C组于T2时进行硬膜外穿刺,三组均于T4时进行开腹探查。各实验组均于气管插管后连接监护仪。以术前指标为基础值,分别于麻醉后5、10、15、20、25、30、45、60min、苏醒即刻监测各项生理指标,包括体温、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以麻前指标为基础值,各实验组分别于麻醉前、切皮后2h、切皮后6h、术后24h,采取外周静脉血,监测皮质醇(COR)、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细胞(NE);分别于苏醒即刻、术后1h、术后2h、术后4h,对三组实验犬进行疼痛监测。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各实验组麻醉后,随着麻醉时间的增加,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均受到抑制;布比卡因复合麻醉可以有效抑制动物在切皮后、苏醒时循环指标的波动;与对照组和高剂量实验组相比,低剂量实验组对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抑制作用较小;2.与对照组,各实验组在切皮后2h、6h均可有效降低术后应激、炎性反应;不同剂量布比卡因实验组对术后应激反应、炎性反应的抑制无显着差异。3.不同剂量实验组均可抑制术后疼痛反应;与低剂量实验组相比,高剂量实验组随着布比卡因剂量增加,术后镇痛时间延长。结论:1.低剂量布比卡因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可降低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抑制,可更好维持术中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稳定。2.等浓度、不同剂量布比卡因硬膜外复合麻醉均可有效抑制犬术后应激、炎性反应。3.与低剂量布比卡因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相比,随着布比卡因剂量增加,高剂量布比卡因硬膜外复合麻醉镇痛时间显着升高。综合结果表明,低剂量布比卡应硬膜外麻醉可有效抑制术后应激、炎性反应,缓解术后疼痛,对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影响小,可在犬腹部手术中推广应用。

罗继文[7](2021)在《持续肋间神经阻滞在开胸术后镇痛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开胸手术是纵隔、肺和食管等胸外科疾病的常见治疗方式,但开胸手术后常常伴发胸部切口疼痛。术后疼痛不仅可以引起应激反应,还可以严重影响胸廓运动、排痰和咳嗽等动作,使得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受到限制,最终可以导致患者发生术后肺炎和肺不张等并发症。因此开胸手术后良好的镇痛不仅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还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硬膜外腔麻醉是开胸手术后常见的区域镇痛方式,镇痛效果较好,但容易导致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尿潴留和低血压等并发症。肋间神经阻滞镇痛将麻醉药局部注入肋间神经沟以阻断肋间神经,具有操作简便安全且并发症少的特点,但单纯肋间神经阻滞的镇痛时效较短,且镇痛效果较差。开胸术后通过胸壁置管持续肋间神经阻滞镇痛是进一步提高肋间神经阻滞的镇痛效果的重要方法。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持续肋间神经阻滞与单纯肋间神经阻滞和持续硬膜外镇痛在开胸手术患者术后镇痛中应用效果,为临床上开胸手术后应用持续肋间神经阻滞镇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纳入120例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于我院胸外科进行开胸手术的患者,其中男60例、女60例,年龄40~77(58.10±7.00)岁。应用随机数表产生随机序列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40例。A组为持续肋间神经阻滞组,术后分组镇痛方案为通过穿刺装置持续泵入0.075%罗哌卡因(3m L/h)以持续阻滞肋间神经;B组为单纯肋间神经阻滞组,术后分组镇痛方案为单次注射罗哌卡因(0.25%,3m L)行单纯肋间神经阻滞;C组为持续硬膜外镇痛组,术后分组镇痛方案为通过常规术前置管持续泵入0.2%罗哌卡因(4-8 m L/h)行硬膜外镇痛。三组患者均接受基础镇痛方案+分组镇痛方案,其中基础镇痛方案为帕瑞昔布钠40mg q12 h i.v.+哌替啶1.5 mg/kg q8 h i.m,且当患者主诉疼痛时主诉疼痛时行追加注射哌替啶镇痛的补救镇痛方案。研究者通过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疼痛量表联合数字评分量表从术后6 h至术后第4d对患者疼痛进行评分,同时记录每组患者每日追加哌替啶用量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各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评分及追加镇痛药物的剂量,对三种镇痛方案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术后第0d,三组方案联合基础镇痛均能有效控制疼痛,且三组患者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三组患者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分别为A组(2.02±0.39)分、B组(2.13±0.75)分、C组(2.03±0.69)分。A组与C组患者疼痛评分在术后第0-2d和术后第3-4d均无显着性差异[(2.08±0.28)分vs.(1.93±0.53)分,(3.20±0.53)分vs.(3.46±0.47)分,P>0.05]。但各组患者术后第3-4d疼痛评分均显着高于术后第0-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3.20±0.53)分vs.(2.08±0.28)分,B组(3.95±1.07)分vs.(2.42±0.73)分,C组分(3.46±0.47)分vs.(1.93±0.53),P<0.05]。B组患者追加镇痛药物剂量显着高于A组和C组,差有统计意义[(343.33±119.56)mg vs.(220.00±64.08)mg,(343.33±119.56)mg vs.(225.38±78.85)mg,P<0.05]。但A组和C组患者追加镇痛药物剂量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0.00±64.08)mg vs.(225.38±78.85)mg,P>0.05]。三组患者住院时间相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住院时间分别为A组(12.85±8.57)d、B组(15.00±15.14)d、C组(13.95±13.29)d。结论:多模式镇痛是剖胸术后早期控制疼痛的理想方案。持续肋间神经阻滞在开胸手术患者术后镇痛中应用效果良好,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并减少补救镇痛的用药量,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王全亮[8](2020)在《不同时间点连续股神经阻滞对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观察》文中指出目的: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是治疗膝关节严重病变,恢复关节活动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TKA手术创伤及对机体生理干扰大,围手术期合理的麻醉管理对患者术后尽早进行康复训练及重建关节功能至关重要。连续股神经阻滞(continuous femoral nerve block,CFNB)已广泛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镇痛,但实施阻滞的时间点仍存在一定争议。本研究旨在观察在不同时间点给予连续股神经阻滞对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01月-2019年01月泗洪县人民医院90例65~75岁全膝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根据实施连续股神经阻滞的不同时间点,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Ⅰ组,n=30)、术前阻滞组(Ⅱ组,n=30)和术后阻滞组(Ⅲ组,n=30)。所有病人均行静脉全身麻醉。对照组患者不实施任何神经阻滞;术前阻滞组患者于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股神经穿刺给药并留置导管;术后阻滞组患者于麻醉、手术后,且患者意识完全恢复后行超声引导股神经穿刺给药并留导管。全身麻醉诱导药物选用依托咪酯0.1~0.2 mg/kg、咪达唑仑0.05-0.1 mg/kg、顺阿曲库铵0.2 mg/kg、舒芬太尼0.2~0.3μg/kg;麻醉维持:持续静脉泵注丙泊酚4~8 mg/kg/h、顺阿曲库铵1.5~2μg/kg/min及瑞芬太尼0.1~0.3μg/kg/min,BIS值维持在40-60之间。瑞芬太尼、丙泊酚的输注速度和舒芬太尼的追加根据BIS监测及患者疼痛应激反应进行。手术结束前30min停用顺阿曲库铵、前10min停用丙泊酚,手术结束时停用瑞芬太尼,根据患者肌力恢复情况应用新斯的明来拮抗肌松残余效应。连续股神经阻滞:超声引导下行股神经阻滞并留置无菌导管,与一次性PCA镇痛泵相连,配置20ml 0.75%罗哌卡因+生理盐水至100ml的镇痛液,作为后续持续给药。对照组术后行PCIA镇痛:舒芬太尼1.5μg/ml+生理盐水至 100ml。围手术期其它镇痛管理:所有患者入院后,口服200 mg塞来昔布,每日12次;术中由骨科医师行“鸡尾酒疗法”,即75mg/10ml罗哌卡因十倍他米松2mg稀释至30ml行关节腔多点注射;术后给予塞来昔布200 mg口服,每日2次。观察指标:麻醉药用量、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和止血带时间,静息VAS和运动VAS评分,简易智力状况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C-反应蛋白和皮质醇,首次下床时间及对镇痛的满意度,麻醉和手术中低血压、心动过缓发生率、术后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瘙痒、嗜睡等)发生率。观察时间点:术前1日(T0)及术后1h(T1)、24h(T2)、48h(T3)留取外周血标本检测CRP及Cor;术后以上各时间点随访并记录VAS评分;术前1日及术后第7日行MMSE评分。结果: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止血带时间、心动过缓发生率及低血压发生率等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丙泊酚、咪达唑仑、依托咪酯、顺阿曲库铵等药品总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Ⅱ组患者术中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的总量明显低于Ⅰ组和Ⅲ组,P<0.05;疼痛评分:三组患者术后1h、24h、48h各时间点静息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Ⅱ组和Ⅲ组患者术后1h、24h及48h运动VAS评分明显低于Ⅰ组,P<0.05;Ⅱ组和Ⅲ组两组患者术后同一时间点运动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RP及Cor含量:三组患者术后1h、24h、48h含量均高于手术前,P<0.05;Ⅱ组和Ⅲ组患者手术后各时间点CRP及Cor含量低于Ⅰ组,P<0.05;Ⅱ组和Ⅲ组患者术后同一时间点CRP和Cor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者术前1日、术后第7日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和Ⅲ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Ⅰ组,P<0.05;Ⅱ组和Ⅲ组患者的镇痛满意度优于Ⅰ组,P<0.05;Ⅱ组和Ⅲ组患者的首次下床时间短于Ⅰ组,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连续股神经阻滞等多种镇痛方法的联合应用有效缓解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比较术前和术后开始的连续股神经阻滞,术前应用可减少术中麻醉药用量、降低围手术期CRP和Cor数值,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增加患者满意度。

杨慧慧[9](2020)在《右美托咪定与硬膜外麻醉对老年胃肠癌根治术应激和免疫功能的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比右美托咪定与硬膜外麻醉对老年人在全麻下行胃肠癌根治术抗应激效果的不同,以及对免疫功影响的差异,选择最佳麻醉实施方案以达到老年人加速康复的目的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6月在我院进行腹腔镜胃肠癌根治术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全麻组(C组),右美托咪定+全麻组(D组),硬膜外+全麻组(E组),每组30例。三组患者分别于手术前(T0),气管插管前(T1),气腹后(T2),手术结束前30min(T3),手术结束时(T4)记录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血清中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血清皮质醇(COR)浓度、直向肿瘤红细胞花环率(DTER)及免疫黏附抑制因子(FEIR),并进行组间比较。记录各组手术时间、总出血量、肛门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中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量、术后三天内的VAS疼痛评分、术后呼吸抑制发生率、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结果:三组MAP及HR比较,三组在T0时刻MAP和HR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C组比较,D组T1、T2、T3、T4时刻的MAP及HR均显着降低(P<0.05),E组T1、T2、T3、T4时刻的MAP及HR显着降低(P<0.05);与本组T0比较,C组T3时刻的MAP及HR水平显着升高(P<0.05);与D组相比,E组T1、T2、T3、T4时刻的MAP及HR均显着升高(P<0.05)。D组及E组在T0、T1、T2、T3及T4各时间点的NE、COR、DTER及FEIR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T1时比较,C组在T2~T4时刻的NE及COR有显着升高,DTER及FEIR水平有显着下降(P<0.05),D组及E组在T2~T4时刻,NE及COR有明显低于C组,DTER及FEIR水平明显高于C组(P<0.05)。术前,各组VAS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C、D、E三组在术后第1d、术后第2d及术后第3d的VAS评分显着低于术前(P<0.05)。D组及E组第1d、术后第2d及术后第3d的VAS评分均显着低于C组(P<0.05),D组及E组在各个时间点的VAS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D组及E组的手术时长、总出血量、首次肛门的排气时间、首次下床开始活动时间、术中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量、术后三天内的VAS疼痛评分、术后呼吸抑制的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无显着差异(P>0.05),D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显着低于E组(P<0.05),D组及E组的手术时长、总出血量、肛门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三天内的VAS疼痛评分、术中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术后呼吸抑制的发生率、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显着低于C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与硬膜外麻醉对全麻下行腹腔镜胃肠癌根治术的老年人均可有效抑制应激反应,改善免疫功能,有效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相比于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右美托咪定操作简单,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降低,为患者舒适化医疗提供可能。

金泰宇[10](2020)在《单核苷酸多态性对舒芬太尼镇痛效果的影响 ——224例子宫全切术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基因突变位点多态性对舒芬太尼术后镇痛的影响,为舒芬太尼的个体化给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224例接受子宫全切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研究对象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每组均112例。首先对术后镇痛舒芬太尼消耗量与术前痛阈及耐痛阈的联系进行研究,指标包含两组患者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舒芬太尼消耗量及Bromage评分;其次探究ORRM1 A118G基因多态性对痛阈、耐痛阈及镇痛效果的影响,指标包含等位基因频率以及镇痛效应影响;最后研究CYP3A4对其酶活性及镇痛效应的影响。结果:(1)第一部分:①研究组的Bromage等级以及VAS平均值均显着低于常规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②研究组不仅平均消耗量显着低于常规组,并且舒芬太尼平均消耗量与体重比显着低于常规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③常规组术后即刻发生不良反应的评分以及第1个和第2个24h的不良反应分值均高于研究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第二部分:①OPPM1 A118G等位基因的野生型纯合子、杂合子以及突变型纯合子的分布与Hardy-Weinberg平衡相吻合,但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②比较三组患者之间的痛阈,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③比较三组患者之间的耐痛阈,A/A组显着高于A/G组,A/G组显着高于G/G组,其差异均比较显着,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④A/A、A/G以及G/G三组术后即刻以及术后24h平均VAS评分差异也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在术后24h舒芬太尼消耗量方面A/A、A/G以及G/G三组之间的差异较为显着,G/G组显着高于A/G组与A/A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⑥在术后24h舒芬太尼消耗量方面A/G与A/A组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P>0.05;⑦术后24h内舒芬太尼消耗量与OPPM1 A118G等位基因数最之间为正相关(r=0.20),且组间差异比较显着,P<0.05;⑧三组患者术后出现恶心、呕吐及其他舒芬太尼镇痛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无明显差异P>0.05;(3)第三部分:①CYP3A4*1G等位基因的野生型纯合子、杂合子以及突变型纯合子的分布与Hardy-Weinberg平衡相吻合,但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②CYP3A4*1/*1 型、CYP3A*1/*1G型及CYP3A*1G/*1G型三组术后即刻以及术后24h平均VAS评分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术后24h舒芬太尼消耗量方面CYP3A4*1/*1型、CYP3A4*1/*1G型及CYP3A4*1G/*1G型三组之间的差异较为显着,其中CYP3A4*1G/*b1G组显着低于余下两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④术后24h舒芬太尼消耗量与CYP3A*1G等位基因数量之间为负相关(r=-0.14),且组间差异比较显着,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OPPM1 A118G多态性与术前耐痛与下降有密切联系,且术后24h舒芬太尼消耗量与OPPM1 A118G等位基因数量之间为正相关。另外,术后24h舒芬太尼消耗量与CYP3A4*1G等位基因数量之间为负相关。因此,基因多态性可影响舒芬太尼消耗量及术后镇痛效果。

二、老年人上腹部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对内分泌、呼吸和循环功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人上腹部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对内分泌、呼吸和循环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程控椎旁间歇注药对VATS术后镇痛及免疫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研究目的
    2.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纳入排除标准
        2.4 主要药品和设备
        2.5 胸椎旁神经阻滞穿刺置管方法
        2.6 麻醉及术后镇痛方法
        2.7 观察指标
        2.8 免疫评估技术方法
        2.9 免疫检测原理、步骤
        2.10 疼痛、镇静、爆发痛和恢复质量评价标准
        2.11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患者纳入流程
        3.2 病人一般资料和分组情况
        3.3 三组镇痛方法在静息/咳嗽时NRS疼痛评分变化
        3.4 三组镇痛方法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3.5 术后Ramsay镇静评分情况
        3.6 三组镇痛方法镇痛泵实际按压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比较
        3.7 两椎旁镇痛组不同时点罗哌卡因用量差异
        3.8 术毕麻醉药用量变化
        3.9 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3.10 三组镇痛方法QoR-15恢复质量评分情况
        3.11 淋巴细胞亚群分析结果
        3.12 总淋巴细胞、总T细胞、B淋巴细胞变化
        3.13 辅助T细胞、调节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NK细胞变化
        3.14 血浆细胞因子浓度分析结果
        3.15 血浆IL-2、IL-4、IL-6、IL-10 浓度变化
        3.16 血浆TNF-α、IFN-γ浓度变化
    4.讨论
        4.1 程控间歇椎旁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
        4.2 镇痛对免疫反应的影响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手术和麻醉对免疫反应及肿瘤进展影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个人简介

(2)氢吗啡酮复合罗哌卡因术后单次硬膜外镇痛对前列腺电切患者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一般资料
    1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退出和终止标准
    2 主要实验药品、物品
    3.主要实验仪器
    4.实验方法
    5.观察指标
    6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实验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的比较:(表1-1)
    2 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术中不良反应的比较:表2-1
    3 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术中不良反应的比较:表3-1
    4 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IL-6的比较表:4-1
    5 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同时段观察指标的比较表:5-1
讨论
    3.1 良性前列腺增生治疗现状
    3.2 良性前列腺电切术后的影响
    3.3 麻醉方式的选择
    3.4 术后镇痛方式的选择
    3.5 超前镇痛的应用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盐酸氢吗啡酮在术后多模式镇痛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 VAS评分表

(3)丁丙诺啡硬膜外自控镇痛对IL-2和IL-6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丁丙诺啡硬膜外自控镇痛对IL-2和IL-6的影响
    主要英汉缩略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实验材料
        1.1 主要试剂与材料
        1.2 主要设备
    2. 实验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麻醉及镇痛方法
        2.3 镇痛药物的配伍
        2.4 观察指标
        2.5 血清中IL-2和IL-6的检测
        2.5.1 血清标本的制备
        2.5.2 血清中细胞因子IL-2和IL-6的水平的测定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比较
        3.2 各观察指标评定
        3.3 镇痛效果评定
        3.4 不良反应观察
        3.5 血清中细胞因子IL-2和IL-6的水平变化
    4. 讨论
        4.1 术后镇痛
        4.2 镇痛后患者血清中IL-2和IL-6水平的变化
        4.3 硬膜外自控镇痛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二、综述
    术后镇痛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1 术后疼痛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2 免疫功能常用检测指标
        3 镇痛药物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4 镇痛方式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5 展望
        参考文献
三、致谢

(4)高乌甲素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胃癌术后镇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部分
    高乌甲素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胃癌术后镇痛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
    疼痛和手术后镇痛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致谢

(5)老年病人上腹部手术后静脉和硬膜外自控镇痛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麻醉方法
    1.3 观察指标
        1.3.1 镇痛和镇静评分:
        1.3.2 胃肠功能恢复情况:
        1.3.3 低血压:
        1.3.4 呼吸功能评估:
        1.3.5 精神状态评估: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6)布比卡因硬膜外复合麻醉对犬的麻醉效果及相关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对照表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麻醉与应激
        1.1 麻醉概念
        1.2 动物麻醉研究进展
        1.3 动物麻醉方式的分类
        1.3.1 局部麻醉
        1.3.2 全身麻醉
        1.3.3 静脉麻醉
        1.3.3.1 单次静脉输注法
        1.3.3.2 持续静脉输注法
        1.3.3.3 靶控静脉输注法
        1.3.4 吸入麻醉
        1.3.5 复合麻醉
        1.4 麻醉药的使用
        1.4.1 诱导麻醉剂-丙泊酚
        1.4.2 局部麻醉药-盐酸布比卡因
        1.4.3 吸入麻醉药-异氟烷
        1.5 应激
        1.5.1 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
        1.5.2 麻醉与应激
        1.5.3 手术与应激
        1.5.4 麻醉方式与应激
    第二章 麻醉监护与疼痛
        2.1 麻醉监护
        2.1.1 动物麻醉的监护介绍
        2.1.2 麻醉分期
        2.1.3 对循环系统的监测
        2.1.4 对呼吸系统的监测
        2.2 疼痛管理
        2.2.1 疼痛定义
        2.2.2 疼痛后果
第二篇 研究内容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药品及试剂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准备
        2.2 实验动物的分组与处理
        2.3 术前准备
        2.3.1 禁食禁水
        2.3.2 静脉留置针放置
        2.3.3 穿刺区域准备
        2.4 麻醉与手术
        2.5 麻醉监测
        2.5.1 对循环系统的监测
        2.5.2 对呼吸系统、体温的监测
        2.5.3 对皮质醇的监测
        2.5.4 对血糖的监测
        2.5.5 对白细胞、嗜中性粒细胞的监测
        2.6 对疼痛的监测
        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
        3.1 三组动物一般资料
        3.2 麻醉各组对呼吸、体温的影响
        3.3 麻醉各组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3.4 麻醉各组对血浆皮质醇(COR)的影响
        3.5 麻醉各组对血糖的影响
        3.6 麻醉各组对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的影响
        3.7 麻醉各组对疼痛的影响
    4 讨论
        4.1 硬膜外复合全身吸入麻醉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4.2 硬膜外复合全身吸入麻醉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4.3 硬膜外复合全身吸入麻醉对手术的应激反应
        4.4 硬膜外复合全身吸入麻醉对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的影响
        4.5 硬膜外复合全身吸入麻醉对疼痛的影响
        4.6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不足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7)持续肋间神经阻滞在开胸术后镇痛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开胸术后疼痛研究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不同时间点连续股神经阻滞对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入选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仪器设备及麻醉药物
        2.3 麻醉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一般资料
        3.2 麻醉、手术中及术后观察指标
        3.3 疼痛及认知评分
        3.4 应激观察指标
    4 统计学方法
二、结果
    1 研究流程图
    2 一般资料
    3 三组患者术中观察指标
    4 三组患者的术中用药量情况
    5 三组患者的静息VAS评分和运动VAS评分
    6 三组患者MMSE评分
    7 三组患者C反应蛋白及皮质醇含量
    8 三组患者的术后不良反应及满意度
    9 三组患者首次下床时间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疼痛管理进展
    参考文献
英文对照缩略词

(9)右美托咪定与硬膜外麻醉对老年胃肠癌根治术应激和免疫功能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右美托咪定与硬膜外麻醉应用于老年胃肠癌患者围术期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10)单核苷酸多态性对舒芬太尼镇痛效果的影响 ——224例子宫全切术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第一部分 妇科术后镇痛舒芬太尼消耗量与术前痛阈及耐痛阈的联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
        2.2 两组患者的舒芬太尼消耗量及不良反应评分比较
    3 讨论
第二部分 OPRMI A118G基因多态性对痛阈、耐痛阅及镇痛效果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叶中OPRM1 A118G等位基因频;率
        2.2 OPRM1 A118G多态性对所有患者术前疼痛敏感性及术后舒芬太尼镇痛效应的影响
    3 讨论
第三部分 CYP3A4~*1G基因多态性对舒芬太尼镇痛效应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中CYP3A4~*1G等位基因频率
        2.2 CYP3A酶活性对所有患者术前疼痛敏感性的影响术后舒芬太尼镇痛效应的影响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舒芬太尼镇痛机制及其基因多态性研究
    参考文献
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四、老年人上腹部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对内分泌、呼吸和循环功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程控椎旁间歇注药对VATS术后镇痛及免疫反应的研究[D]. 刘伟. 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 2020(01)
  • [2]氢吗啡酮复合罗哌卡因术后单次硬膜外镇痛对前列腺电切患者的影响[D]. 李明振. 河南大学, 2020(02)
  • [3]丁丙诺啡硬膜外自控镇痛对IL-2和IL-6的影响[D]. 张行. 广西医科大学, 2008(10)
  • [4]高乌甲素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胃癌术后镇痛研究[D]. 苏美玉. 郑州大学, 2005(08)
  • [5]老年病人上腹部手术后静脉和硬膜外自控镇痛的比较[J]. 胡东军,王金希. 温州医学院学报, 2003(02)
  • [6]布比卡因硬膜外复合麻醉对犬的麻醉效果及相关指标的影响[D]. 韩艺伟. 吉林大学, 2021(01)
  • [7]持续肋间神经阻滞在开胸术后镇痛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 罗继文.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8]不同时间点连续股神经阻滞对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观察[D]. 王全亮. 苏州大学, 2020(02)
  • [9]右美托咪定与硬膜外麻醉对老年胃肠癌根治术应激和免疫功能的比较[D]. 杨慧慧.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10]单核苷酸多态性对舒芬太尼镇痛效果的影响 ——224例子宫全切术临床观察[D]. 金泰宇. 苏州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对老年患者上腹部手术后内分泌、呼吸及循环功能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