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珠膏治疗感染性皮肤病110例

龙珠膏治疗感染性皮肤病110例

一、龙珠软膏治疗感染性皮肤病110例(论文文献综述)

赵媛[1](2021)在《泻黄清胃散联合红蓝黄光治疗玫瑰痤疮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若伊[2](2020)在《升阳龙胆汤治疗特应性皮炎的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及网络药理学分析》文中认为研究背景: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遗传过敏性疾病。据估计,全球特应性皮炎患病率接近2.3亿,被认为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该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其所带来的巨大社会经济负担,使其成为必须解决的卫生健康问题。研究目的:通过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观察升阳龙胆汤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探究升阳龙胆汤治疗特应性皮炎的可能机制。研究方法:研究一:通过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门诊连续招募患者,纳入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特应性皮炎患者,进行以升阳龙胆汤处方为主的临床治疗,应用问卷调查收集特应性皮炎患者人口学资料、病史、皮损分期、BMI等基线资料。设定回访点为初诊(0周)与用药第2、4、6、8、10、12周。主要观察指标为皮损面积、皮损评分、瘙痒及睡眠评分、SCORAD评分,安全性观察指标为口服及外用药物不良反应。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疗效与病史、皮损分期、BMI等基线资料,无效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探索性分析,观察升阳龙胆汤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疗效结果。研究二:基于网络药理学,通过检索TCMSP筛选升阳龙胆汤中药有效成分,建立有效成分靶基因数据库。检索GeenCard和OMIM数据库建立疾病靶点数据库,筛选升阳龙胆汤治疗特应性皮炎关键靶点,应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进行GO与KEGG分析。对筛选出的通路进行文献检索,寻找文献支持,初步探究升阳龙胆汤治疗特应性皮炎的可能机制。研究结果:研究一:1.受试者纳入情况:本研究共纳入32例患者,其中25例患者全部完成临床治疗,7例患者因疗效不理想脱落。一般情况方面,入组患者中,男性9名,女性23名。平均年龄42.22±19.61岁。2.用药情况:入组32例患者,共97诊次。口服药物中,中药汤药使用97诊次,盐酸西替利嗪片使用12诊次,氯雷他定片使用6诊次。外用药物中,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使用28诊次、青鹏软膏使用11诊次、外用草药使用11诊次、尿素软膏使用7诊次、他克莫司使用4诊次、皮肤康洗液使用5诊次、龙珠软膏使用2诊次、丁酸氢化可的松使用1诊次、重楼解毒酊使用1诊次。3.疗效评价:3个月治疗周期截止,临床痊愈率71.88%,愈显率75%,有效率78.13%,无效率21.87%。1月内复发1例,1月后复发1例,2月后复发1例。临床痊愈患者中,平均治疗周期为4.91±2.81周。治疗前后皮损面积有效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皮损评分变化趋势:治疗前后皮损红斑评分逐渐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治疗前后皮损水肿/丘疹评分逐渐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治疗前后及各个回访观察点皮损渗出/结痂评分改善不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534>0.05)。治疗前后苔藓样变评分逐渐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治疗前后干燥评分逐渐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瘙痒及睡眠改善情况:治疗前后瘙痒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治疗前后睡眠评分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治疗前后SCORAD评分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4.病史与疗效评价探索性分析结果随着合病特应性疾病史数量的增加,痊愈率逐渐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9<0.05),Gamma系数=-0.692,二者呈较强负相关关系。5.疾病情况与疗效评价探索性分析入组患者全部为轻度和中度患者,轻度特应性皮炎患者痊愈率高于中度特应性皮炎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0.05),Gamma系数=-1.000,二者呈强负相关关系。6.无效患者临床特点探索性分析无效患者与有效患者相比,SCORAD评分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7<0.05)。苔藓样变评分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0.05)。研究二:升阳龙胆汤干预特应性皮炎的可能机制有糖尿病中的AGEs-RAGE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松弛素信号通路、C型凝集素受体信号通路、Th17细胞分化、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研究结论:研究一:1.3个月治疗周期截止,临床痊愈率71.88%,愈显率75%,有效率78.13%,无效率21.87%。1月内复发1例,1月后复发1例,2月后复发1例。本研究尚未说明升阳龙胆汤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需设计高级别对照实验进行验证。2.升阳龙胆汤可有效改善皮损面积、红斑、水肿/丘疹、苔藓样变及干燥情况,但对渗出/结痂评分改善不明显。升阳龙胆汤可有效改善瘙痒及睡眠情况。3.随着合病特应性疾病史数量的增加,治疗难度变大。4.轻度患者较中度患者治疗效果好。5.无效患者SCORAD评分较高,且皮损多偏于苔藓样变。研究二:升阳龙胆汤干预特应性皮炎的可能机制有AGEs-RAGE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松弛素信号通路、C型凝集素受体信号通路、Th17细胞分化、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

黄恩惠[3](2020)在《中医“祛邪扶正”序贯疗法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研究中医“祛邪扶正”序贯疗法对复发性生殖器疱疹(RGH)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临床诊断为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2组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中医“祛邪扶正”序贯疗法,即在该病的发作期予以口服龙胆泻肝颗粒剂联合安慰片剂,连服7天,恢复期服用知柏地黄丸,连服28天;对照组Ⅰ予以连服阿昔洛韦片剂配合安慰剂(颗粒剂)7天,随后口服知柏地黄丸28天;对照组Ⅱ予以口服阿昔洛韦片剂配合口服安慰剂(颗粒剂)7天,随后口服安慰剂(丸剂)28天。比较以上3组患者治疗7天后的症状及体征积分,判定各组的近期临床疗效,同时记录用药35天后患者的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并且电话随访12个月,比较各组的复发率及判断其远期疗效。结果:1、治疗前3组患者症状及体征评分相近(P>0.05),治疗7天后3组评分均较前下降,差异明显(P<0.01),治疗组的评分相比于其他2组明显要低,具有可比性(P<0.05);2、治疗7天后3组愈显率分别为90.0%、60.0%、55.0%,对比可见治疗组愈显率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即治疗组近期疗效优于其他2组;3、后期随访12个月期间,3组愈显率分别为82.35%、55.56%、41.18%,治疗组愈显率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治疗组远期疗效优于其他2组;4、各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医“扶正祛邪”序贯疗法中先服用龙胆泻肝颗粒可明显改善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症状和体征,后服用知柏地黄丸可明显减少该病的复发频数,且用药期间及之后无明显不良反应,两味中药合用相比于单纯用西药或中西药合用有显着优势,其疗效确切,值的临床借鉴使用。

李璐瑒[4](2019)在《医疗机构制剂芙蓉软膏治疗疮疡的药效学、安全性和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制药水平落后,药品供给有限,医疗机构制剂是对市售药品的有效补充,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亦是如此,并且很能够体现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作为在北京中医医院使用数十年的医疗机构制剂,芙蓉软膏系根据北京中医医院名老中医赵炳南的验方研制而来,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临床用于疮疡肿毒之热毒蕴结证,使用广泛,疗效确切。近年来,相关政策对医疗机构制剂的管理越来越严格,对于像芙蓉软膏这类临床应用历史较长、疗效深受认可、但缺少基础研究资料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有必要进行系统的、规范的研究,包括从组方理论到药效学、安全性和临床疗效,从而为其在临床的安全有效应用提供依据,这既是对传统中药制剂的传承和发扬,也符合临床中药学的学科研究方向。研究目的通过对医疗机构制剂芙蓉软膏进行组方分析和药效学、安全性以及临床疗效的研究,为其在临床安全有效的应用提供依据,并形成关于该制剂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基础研究资料,从而进行更深一步的药学机理研究。研究方法1.以“芙蓉”为名的外治方剂统计分析:通过中医e百、药智数据(yaoZH)、中医世家等中医药古籍搜索引擎或数据库检索“芙蓉膏”、“芙蓉散”信息的古代文献,以其公开出版物的原始文献为准查询核对原文后,对结果进行筛选、汇总归类后,进行药味种类、用药频次等信息的统计分析;在药智数据(yaoZH)、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数据库全文检索“芙蓉膏”、“芙蓉散”、“芙蓉软膏”等信息的现代文献,汇总并考证本研究芙蓉软膏处方组成和制剂标准,并对结果中其他以“芙蓉”命名的外治法方剂进行筛选、汇总归类后,进行药味种类、用药频次、功效主治等信息的统计分析。2.药效学研究:通过小鼠耳肿胀和大鼠棉球肉芽肿增生两个经典抗炎药理试验,观察芙蓉软膏的抗炎消肿作用,通过大鼠模拟疮疡试验观察芙蓉软膏对治疗红肿热痛的阳性疮疡症状的作用。耳肿胀试验以扶他林软膏(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为对照药,将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模型组(黄凡士林基质),阳性药对照组(扶他林7.50g/kg)、芙蓉软膏高剂量组(2.80g生药/kg组),芙蓉软膏中剂量组(1.40g生药/kg组),芙蓉软膏低剂量组(0.70g生药/kg组)。肉芽肿增生试验以扶他林软膏(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为对照药,将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模型组(黄凡士林基质),阳性药对照组(扶他林5.00g/kg)、芙蓉软膏高剂量组(1.12g生药/kg组,芙蓉软膏中剂量组(0.56g生药/kg组),芙蓉软膏低剂量组(0.28g生药/kg组)。模拟大鼠疮疡试验取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百多邦组5.00g/kg、芙蓉软膏组0.70g生药/kg。除空白组外,用刀片在大鼠背部脱毛区划“十”字切口,致其感染出现红肿热痛的阳性疮疡症状,观察并记录大鼠生理、行为特征,创面形态及死亡情况,具体包括体重、进食情况、毛色、活动情况、疮疡处组织情况、伤口愈合率、愈合时间、体表温度等,并于给药前及给药后第4、7d进行血常规的测定。3.安全性试验:选用家兔,将芙蓉膏3g、、2g、、1g及赋形剂(凡士林)分别涂抹于完整皮肤及破损皮肤,观察药物对皮肤的刺激反应情况。选用豚鼠,脱毛后涂抹药物,用2,4-二硝基氯代苯丙酮液作为阳性对照,观察药物对动物的皮肤过敏反应。选用家兔,将芙蓉膏涂抹于脱毛后的完整皮肤,一日2次,芙蓉膏高、低剂量组累计给药剂量分别为8g/kg、、4g/kg即1.6g生药/kg、0.8g生药/kg,分别相当临床拟用量(0.0166g生药/kg)的96倍、48倍,观察给药后短期内对动物产生的毒性反应,并连续观察14d。4.临床疗效观察:中医疮疡概念广泛,本部分研究选取一类特定疮疡疾病——疖,对应西医诊断为毛囊炎,用Excel软件RAND函数产生随机数字,将60例明确诊断为毛囊炎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采用芙蓉膏治疗,对照组采用莫匹罗星软膏(百多邦)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应用SPSS软件对病例观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以“芙蓉”为名的外治法方剂用药规律及功效主治统计分析:古今以“芙蓉”命名的外治方剂众多,大多因含有木芙蓉而得名。木芙蓉的药用部位以叶为主,与本研究中芙蓉软膏使用木芙蓉叶一致。古代文献中的其他“芙蓉膏(散)”外治方剂与本研究中的芙蓉软膏组方配伍无一致之处;现代文献收载的其他“芙蓉膏(散)”外治方剂中,本研究中芙蓉软膏的成分木芙蓉、大黄、冰片、黄柏、黄芩、黄连、泽兰使用频率较高,排名前6位(其中两味并列第6位)。对现代文献中其他“芙蓉膏(散)”外治方剂所有功效进行统计,发现“清热”、“止痛”(其中一方为镇痛)、“消肿”(其中一方为退肿)、“解毒”出现频率较高,排名前四位,与本研究中芙蓉软膏的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一致,在方剂主治方面,亦与本研究中芙蓉软膏的主治“疮疡肿毒之热毒蕴结证”基本一致。2.药效学研究结果:模型组小鼠左耳涂抹二甲苯后,耳片明显肿胀,与模型组比较,扶他林组小鼠耳片肿胀度明显降低(P<0.05),芙蓉软膏0.70g生药/kg、1.40g生药/kg组小鼠耳片肿胀度明显降低(P<0.05)。大鼠植入青霉素G药敏纸片7d,肉芽组织增重。与模型组比较,扶他林组大鼠肉芽重量明显降低(P<0.05),芙蓉软膏0.56g生药/kg组大鼠肉芽肿明显降低(P<0.05)。模拟大鼠疮疡试验中,与空白组比较,各组大鼠体温均明显升高,芙蓉软膏组大鼠的进食量增加,符合中医阳证疮疡的证候学特征。与模型组比较,芙蓉软膏组和百多邦组给药3~7d,大鼠疮疡分值明显降低,两组疮疡愈合动物数明显多于模型组,疮面愈合率也相应提高。在血液学指标分析方面,与模型组比较,给药后百多邦组和芙蓉软膏组WBC、MCH均显着降低,芙蓉软膏组Hgb显着升高。3.安全性试验结果:芙蓉膏各剂量组及赋形剂组经家兔完整皮肤多次性涂抹给药,去除药物及赋形剂1h、24h、48h、72h后,皮肤刺激强度均为无刺激性;芙蓉膏各剂量组及赋形剂组经家兔破损皮肤多次性涂抹给药,芙蓉膏高、中剂量组去除药物1h、24h后,低剂量组去除药物1h后皮肤刺激强度均为轻度刺激性,芙蓉膏高、中剂量组去除药物48h、72h后,低剂量组去除药物24h、48h、72h后皮肤刺激强度均为无刺激性;去除赋形剂1h、24h、48h、72h后,皮肤刺激强度均为无刺激性。芙蓉膏经多次涂抹给药,对豚鼠有轻度致敏性。家兔经完整皮肤给药后,结果家兔全部存活,饮食正常,体重增加,家兔外观、行为、分泌物、排泄物等均正常,毛发和眼睛无变化,给药局部皮肤无水肿,给药组未见明显皮肤毒性反应。4.临床疗效观察:本研究中百多邦组中治愈者有5人(15.2%),显效者有11人(33.3%),有效者有16人(48.5%),无效者有1人(3.0%),芙蓉膏组中治愈者有7人(25.9%),显效者有11人(40.7%),有效者有7人(25.9%),无效者有2人(7.4%),两组在治疗前后疗效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疗效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本研究的两种药物对毛囊炎的治疗效果无差异。结论1.以木芙蓉叶为主药的制剂或成方在中医外治法的应用非常广泛。本研究中的芙蓉软膏并非由古方化裁演变而来,而是与现代多数以“芙蓉”命名的方剂用药品种和功效主治较一致,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本研究中的芙蓉软膏组方合理,功效主治明确。2.芙蓉软膏具有抗炎消肿和抑制急性炎症反应的作用。3.芙蓉软膏对完整皮肤无刺激性,对破损皮肤有轻度刺激性,说明其比较适用于阳性肿疡。局部有皮肤破溃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4.芙蓉软膏多次涂抹给药有轻度致敏性,说明对本品过敏者及过敏体质者应慎用。5.芙蓉软膏经完整皮肤给药后无明显皮肤毒性反应。6.芙蓉软膏外用治疗毛囊炎,疗效可靠,体现传统中药外治疗法的效果。

曹婷[5](2019)在《带状疱疹病例分析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危险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统计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专业量表和中医证候,调查分析带状疱疹临床特征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尽早干预,尽可能达到减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病率的目的。方法:收集2017年10月-2018年9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皮肤性病科门诊或者住院带状疱疹病人,填写带状疱疹病例表,统计患者的一般个人资料(性别、年龄、民族、BMI值、烟酒史、运动量、性情、饮食习惯及合并基础疾病史)、发病前情况(是否首次发病、医学气象学资料)、此次发病情况(发病诱因、首发症状、初诊时间、首次确诊、疼痛性质、累及脊髓节段、皮疹分型、院前治疗史、疼痛评分、皮损面积、皮疹专科情况、中医证候评分、ERSG评分、HAMD评分、此次治疗情况、疱疹评价指标及并发症等)。将皮疹消失3月后仍有疼痛等症状的病例分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组,反之为带状疱疹组。统计全部病例的资料,分析带状疱疹的临床特点,并将两组资料两两进行单因素分析,对于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再次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大部分病例来自于住院病人;女性病例是男性病例的1.6倍;超过60%的病人患病年龄>60岁;52%的患者BMI值正常,超重和肥胖的病例占47.40%;有吸烟史的占21.56%,有饮酒史的病例占20.18%;有合并基础疾病的占86.70%,共涉及到188种相关疾病,其中频率最高的高血压,其次是高脂血症、糖尿病、脂肪肝等;绝大多数患者均为第一次患病;一年四季发病率相对平均,每个季节发病率无明显差别;有63.3%的患者有明确的发病诱因,劳累为最主要的发病诱因,其次是情绪因素;57.14%的患者先出现疼痛再出现皮损,29.49%的患者皮损和疼痛同时出现;患者第一次就诊确诊率为81.65%;首诊时间为4.15±2.975天;疼痛性质主要为针刺样疼痛、烧灼样疼痛及刀割样疼痛,疼痛程度以中、重度疼痛居多,VAS评分均值±标准差为6.07±1.858分;病毒累及神经最多的是胸段,其次是颈段、腰段和骶段,左右两侧无明显差异;绝大部分的皮疹为寻常型,面积为2.08±1.147%;中医证型最常见的是肝胆湿热证,其次是肝经郁热证、脾虚湿蕴证、气滞血瘀证等,最常见的舌质是红,其次是舌质淡红、舌质暗红、舌质红绛等,最常见的舌苔是薄黄苔,接下来依次是黄腻苔、黄厚腻苔、白腻苔、薄白苔等;脉象最常见的是滑数脉,其余依次是弦脉、细涩脉、弦滑脉、濡脉、沉滑脉、弦细脉等。中医肝脏象情绪量表评分均值±标准差为33.34±5.917分,其中情绪异常组136例。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均值±标准差为7.14±4.274分。占比最多的是没有抑郁症状,其次是可能有抑郁症状。绝大多数患者治疗多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38.07%患者有并发症,出现占比最多是皮损处感染。2、经过单因素分析,患者是否合并肿瘤病史、院前是否治疗、是否中医治疗、是否使用抗病毒、镇痛、营养神经等药物、皮损面积、中医证候积分、ERSG评分及等级(肝经因子、抑郁因子评分)、HAMD评分及等级、疼痛评分、此次治疗情况(是否抗病毒、镇痛以及使用激素类药物)、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以及缓解时间等因素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存在差异。再将上述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皮损面积、肝经因子以及HAMD等级P<0.05,两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将这3个因素再次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皮损面积、HAMD等级两项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与皮损面积和HAMD等级有关。皮损面积回归系数为0.397>0,P=0.023<0.05,Exp(B)=OR=1.487>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前提下,皮损面积每增加1%,病人患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概率增加1.487倍。HAMD等级回归系数为1.721>0,P=0.000<0.05,Exp(B)=OR=5.591>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前提下,HAMD等级每增加1级,病人患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概率增加5.591倍。

张晓林[6](2019)在《清消法治疗湿热型面部皮炎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面部皮炎是发生于颜面部的非感染性炎症性皮肤病的总称,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特别是近年来化妆品滥用和环境气候异常等,使得面部皮炎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目前面部皮炎的治疗可分为中西医两大部分。西医主要以内服或外用抗组胺药、抗炎药、免疫抑制剂等处理为主。相对于西医,中医治法则更加灵活:首先,在中医整体观与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四诊合参,三因制宜,通过不同的方药组合,标本兼顾治疗面部皮炎;其次,还可配合使用中药湿敷、中药熏蒸、中药面膜、针灸以及耳穴等传统中医疗法,局部对症处理。中医治疗注重整体与局部结合,标本同治,临床疗效显着,从而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受到越来越多临床医生的重视。研究目的:苋榆湿敷方为本科室治疗湿热型面部皮炎的经验方,经临床检验,临床疗效值得肯定,为满足临床治疗的需求,结合临床治疗湿热型面部皮炎的经验,拟以“清消”法为基本治则,在2013级硕士研究生张晓岑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苋榆外敷经验方从药物组成及剂型两方面进行优化,以提高疗效,方便患者使用,并验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应用和推广提供数据支持。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予优化苋榆外敷方湿敷,对照组予3%硼酸洗液湿敷,两组均内服自拟面部皮炎颗粒方,并在湿敷后外涂科内自制氧化锌软膏,两组均连续观察治疗2周。在治疗前、治疗1周及2周后,记录FDCSI、DLQI及皮肤屏障功能检测指标(SCH、SEB)。治疗结束后2个月时,进行随访,记录FDCSI。研究结果:两组综合疗效对比:治疗1周后,试验组总有效率56.67%,对照组总有效率50.00%,二者统计学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2周后,试验组总有效率80.00%,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二者统计学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单项疗效对比:两组组内治疗后(1周、2周)较治疗前皮损单项疗效(红斑、丘疹、肿胀、瘙痒)积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治疗1周及2周后皮损各单项疗效积分比较,差异均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皮肤屏障改善对比:两组组内治疗后(1周、2周)较治疗前SCH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治疗后(1周、2周)较治疗前SEB均无明显改善,差异均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治疗1周及2周后的SCH、SEB 比较,差异均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发率对比:治疗结束2个月后,试验组复发率为20.83%,对照组复发率为40.91%,二者统计学无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优化苋榆外敷方与3%硼酸洗液在治疗湿热型面部皮炎急性期方面疗效相当,二者皆可显着改善患者红斑、丘疹、肿胀、瘙痒及皮损面积,明显提高SCH,但对SEB的改善不明显。

冯大鹏[7](2019)在《加味黑布膏治疗中重度痤疮的临床观察及对大鼠血清中IL-6、TGF-β1调控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加味黑布膏治疗中重度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疗效,及其对SD大鼠血清中IL-6、TGF-β1调控的实验研究,探讨其治疗中重度痤疮及减少瘢痕形成的机理。方法:1临床疗效观察:将纳入符合标准的72例门诊痤疮患者随机分为:加味黑布膏治疗组36例,维A酸乳膏对照组36例,治疗组患者皮损局部使用加味黑布膏,对照组患者皮损局部使用维A酸乳膏,两组均口服盐酸米诺环素,共治疗6周。每2周记录患者病情改善情况,在治疗结束1个月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患者痤疮复发情况。2动物实验研究:将6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造模组52只,造模组使用油酸均匀涂抹于大鼠双侧内耳导管处,并隔日于大鼠耳廓皮内注射痤疮丙酸杆菌菌液,建立复合痤疮模型。造模成功后,将造模组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维A酸乳膏阳性药物对照组、加味黑布膏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治疗4周后,观察各组大鼠耳廓皮损形态情况、组织病理学的改变,以及检测SD大鼠血清中IL-6、TGF-β1的含量水平。结果:1临床疗效观察(1)治疗组中患者总有效率为94.28%,其中有7例患者痊愈,18例显效,8例有效,2例无效;对照组中患者总有效率达91.17%,其中痊愈患者4例、显效16例、有效11例、无效3例。两组患者的总体临床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在治疗2周、4周、6周后的皮损积分均下降,表明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周期疗效显着(P<0.01)。(3)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2周、4周、6周后,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在治疗中重度痤疮过程中,可减少痤疮继发瘢痕的产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治疗结束1月后,治疗组25例痊愈和显效的患者中,有3例患者病情复发,复发率为13.64%,在对照组20例痊愈和显效的患者中,有8例复发。两组在病情复发情况上,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5)两组患者在使用外用药膏后,共有15例出现轻度不良反应,其中治疗组2例,对照组13例。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动物实验研究(1)SD大鼠耳廓皮损形态:与模型组相比较,维A酸乳膏阳性药物对照组、加味黑布膏各剂量组耳廓皮损情况都有所改善,其中阳性药物对照组和加味黑布膏中、高剂量组恢复较明显。(2)SD大鼠耳廓局部组织病理学观察:与模型组比较,维A酸乳膏阳性药物对照组、加味黑布膏中高剂量组角质层与纤维组织厚度变薄,皮脂腺肥大减轻,炎性细胞浸润显着减少。(3)SD大鼠血清中IL-6、TGF-β1含量检测:与模型组相比较:阳性药物对照组、加味黑布膏中、高剂量组中IL-6、TGF-β1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阳性药物对照组、加味黑布膏中、高剂量组对SD大鼠血清中IL-6、TGF-β1含量具有调控作用。结论:加味黑布膏和维A酸乳膏在中重度寻常型痤疮治疗方面的总体临床疗效相当。在复发率、不良反应及继发痤疮瘢痕方面,加味黑布膏效果更佳。在减少痤疮瘢痕形成方面,其机制可能与血清中IL-6、TGF-β1含量降低有关。加味黑布膏可通过调控炎性介质及减轻炎性反应,同时在表皮修复过程中可调控TGF-β1含量,从而达到减少痤疮瘢痕的形成的效果。

夏甜[8](2018)在《痤疮面膜联合内服中药治疗寻常痤疮疗效评估》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痤疮面膜联合内服中药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及评估,为寻常痤疮患者探求一种疗效高、痛苦及副作用小、易于接受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美容皮肤科门诊就诊的痤疮患者,共66例,并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以痤疮面膜联合内服中药治疗的患者作为治疗组,共33例;以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联合内服中药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共33例。在首次治疗前(第1天)与治疗4周后(第28天),根据痤疮皮损的形态、数量以及疼痛程度等进行痤疮疗效积分评估,疗效判定以寻常痤疮积分得出的疗效指数作为标准。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愈显率分别为为69.7%与33.33%;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94%与72.7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3.13%与10.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结论:痤疮面膜联合内服中药治疗寻常痤疮这一治疗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且优于对照组(P<0.05)。痤疮面膜这一特色疗法值得进一步研究并推广。

邹国发[9](2018)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金葡菌皮肤感染模型研究及多枝雾水葛干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了制定皮肤病动物模型技术标准和多层面的动物模型评价体系,本研究模拟临床皮肤感染建立常见皮肤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动物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建立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筛选出优质的动物模型,并以习用药材多枝雾水葛为例,将构建的模型应用于中药药效评价,从而为感染性皮肤疾病的防治研究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方法:1.细菌计数方法的确定:首先开展了固体培养基培养条件下金黄色葡萄球菌计数方法的相关性研究,主要是麦氏比浊法、平板计数法、血球计数法和金葡菌浓度的相关性比较研究。然后,利用OD值法结合平板计数法制定了OD值与细菌浓度的标准曲线。2.皮肤感染动物模型评价体系的确定:首先经过动物皮肤感染模型评价指标调研,初步筛选综合评价指标,经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层次结构,专家咨询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及制定各评价指标的评分标准。3.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动物模型研究:(1)小鼠皮肤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脓肿模型研究:88只SPF级昆明种小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对照组、低浓度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分别皮下接种0.1ml/只的0.9%NaCl、1×109CFU/ml、1×1010CFU/ml、5×1010CFU/ml金葡菌的方式建立模型。(2)小鼠皮肤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溃疡模型研究:198只SPF级昆明种小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方形、圆形及刮伤的对照组、低浓度组、高浓度组等9各组,分别在伤口接种0.1ml/只的0.9%NaCl、1.36×109CFU/ml、1.36×1010CFU/ml金葡菌的方式建立模型。(3)大鼠皮肤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溃疡模型研究:108只SPF级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成溃疡直径分别为1.5cm、2cm的对照组、低浓度组、高浓度组等6各组,动物背部脱毛区剪下直径为1.5cm、2cm的全层皮肤,分别接种0.2ml/只的0.9%NaCl、1.18×109CFU/ml、1.18×1010CFU/ml金葡菌的方式建立模型。各模型分别采用体征变化、皮肤病变外观、病原学检测、形态学观察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4.动物模型在多枝雾水葛软膏(PZO)药效评价中的应用:多枝雾水葛(Pouzolzia zeylanica(L.)Benn.var.Microphylla(Wedd.)W.T.Wang.)是荨麻科雾水葛属药用植物,其主要功效为解毒消肿,接骨,用治疖疮炎肿等感染性疾病。我们利用上述构建好的皮肤微生物感染动物模型,按照中药新药临床前药理研究方案对其软膏制剂进行药效评价:(1)小鼠皮肤脓肿模型药效评价:84只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基质组、PZO-低组(0.25g/kg)、PZO-中组(0.5g/kg)、PZO-高组(1g/kg)、龙珠组、百多邦组,分别皮下接种菌量为1.0×109CFU建立脓肿模型,采用体重变化、脓肿体积变化、皮肤细菌逆培养、皮肤病理切片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2)小鼠皮肤溃疡模型药效评价:72只小鼠随机分为基质组、PZO-低组(0.25g/kg)、PZO-中组(0.5g/kg)、PZO-高组(1g/kg)、龙珠组、百多邦组,动物背部脱毛区剪下直径为1.5cm的圆形全层皮肤,接种菌量为1.54×109CFU建立溃疡模型,采用体重变化、溃疡面积愈合率、皮肤细菌逆培养、皮肤病理切片、羟脯氨酸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3)大鼠皮肤溃疡模型药效评价:96只大鼠随机分为基质组、PZO-低组(0.05g/kg)、PZO-中组(0.1g/kg)、PZO-高组(0.2g/kg)、龙珠组、百多邦组,动物背部脱毛区剪下直径为1.5cm的圆形全层皮肤,接种菌量为2×109CFU建立溃疡模型,采用体重变化、溃疡面积愈合率、皮肤细菌逆培养、溶菌酶、白介素-10和肿瘤坏死因子、皮肤病理切片、羟脯氨酸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在固体培养条件下,传统细菌计数方法比较结果:显微计数法>平板计数法>比浊法;OD600值和平板计数法二者之间成呈线性相关,线性回归方程为Y=28.98601X-0.17331,OD600值(X),菌液浓度(Y×107CFU/ml)。2.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动物皮肤感染脓肿模型评价指标及权重分为动物体重变化(0.02)、进食率(0.01)、动物精神状态(0.02)、皮肤红肿及脓性分泌物(0.11)、脓肿体积变化(0.13)、溃疡率(0.04)、组织病理切片(0.26)、重要器官大体观察(0.04)、血液细菌培养(0.12)、皮肤细菌培养(0.25);皮肤感染溃疡模型评价指标及权重分为动物体重变化(0.02)、进食率(0.02)、动物精神状态(0.01)、皮肤红肿及脓性分泌物(0.05)、溃疡面积(0.14)、溃疡愈合时间(0.09)、组织病理切片(0.26)、重要器官大体观察(0.07)、血液细菌培养(0.09)、皮肤细菌培养(0.25)。3.小鼠皮肤感染脓肿模型:小鼠皮下感染脓肿模型综合评分1×1010CFU/ml组>5×1010CFU/ml组>1×109CFU/ml组。小鼠皮肤感染溃疡模型:小鼠皮下感染溃疡模型综合评分圆形组>方形组>刮伤组。大鼠皮肤感染溃疡模型综合评分1.5cm圆形组>2cm圆形组。4.小鼠皮肤感染脓肿模型药效评价:经过多枝雾水葛软膏治疗后,小鼠的体重逐步增加、活动增多;给药后第6天,中、高剂量治疗小鼠脓肿体积具有显着性差异;给药后第3天,高剂量皮肤细菌逆培养具有显着性差异,给药后第8天,低、中、高剂量皮肤细菌逆培养具有显着性差异;小鼠皮肤感染溃疡模型药效评价:经过多枝雾水葛软膏治疗后,小鼠的体重逐步增加、活动增多;给药后第3天,中、高剂量治疗小鼠溃疡面积愈合率具有显着性差异;给药后第8天,中、高剂量皮肤细菌逆培养具有显着性差异;给药后第8天高剂量显着增高皮肤羟脯氨酸的含量;大鼠皮肤感染溃疡模型药效评价:经过多枝雾水葛软膏治疗后,大鼠的体重逐步增加、活动增多;给药后第5天,低、中、高剂量溃疡面积愈合率具有显着性差异;给药后第6天,低、中、高剂量皮肤细菌逆培养具有显着性差异;中、高剂量显着降低白介素-10的含量,低、中、高剂量降低皮肤肿瘤坏死因子的含量,与空白组比较,具有极显着差异。低、中、高剂量增高皮肤羟脯氨酸的含量,与空白组比较,具有极显着差异。结论:1.层次分析法是一个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小鼠皮下注射金葡菌量在1×108CFU1×109CFU之间能构建稳定性好、重现性高的小鼠皮肤脓肿模型,维持时间在1221天;小鼠皮肤圆形损伤方式接种金葡菌量1.0×108CFU1×109CFU能构建稳定性好、重现性高的小鼠皮肤溃疡模型,维持时间在14天左右;大鼠皮肤在直径为1.5cm圆形损伤方式接种金葡菌量2×109CFU能构建稳定性好、重现性高的大鼠皮肤溃疡模型,维持时间在16天左右。2.多枝雾水葛软膏具有良好的消肿排脓疗效:低、中、高剂量对小鼠皮肤感染脓肿都表现出良好的抑制作用;对小鼠、大鼠皮肤感染引起的溃疡具有明显的抗感染及促进皮肤愈合的作用,且存在量效依赖关系;其抗感染作用与抑制细菌生长、抑制炎症因子合成或释放有一定的关系。

孟晓霞[10](2017)在《局部封闭和电火化及中药坐浴治疗慢性肛周湿疹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亚甲蓝混合液局部注射、电火化及中药坐浴疗法治疗慢性肛周湿疹临床疗效的观察,并与单纯亚甲蓝混合液局部注射加电火化法的疗效相比较,以探求治疗慢性肛周湿疹的综合疗法、更有效的治疗方案,为临床推广慢性肛周湿疹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数字依据。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1月在山西省孝义市人民医院肛肠科就诊,且被确诊为慢性肛周湿疹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试验组患者采用亚甲蓝混合液局部注射配合电火化及中药坐浴法;对照组单纯应用亚甲蓝混合液局部封闭配合电火化疗法,比较两组术后2周在皮损变化、瘙痒程度、渗液情况这四方面的疗效。结果:(1)在一般资料方面,2组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可比。(2)在症状积分方面,治疗前2组之间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对照组和实验组有差别(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3)在观察指标方面,疗后两组的皮损变化积分较疗前均有所下降,试验组下降较对照组显着(P<0.05)。两组治疗后瘙痒程度均减轻,试验组比对照组明显(P<0.05)。疗后两组的渗液症状积分较疗前均有所下降,试验组下降较对照组显着(P<0.05)。结论:试验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亚甲蓝混合液局部封注射加电火化及中药坐浴法治疗慢性肛周湿疹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试验组患者在皮损面积及形态、瘙痒、渗液这四个观察指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该综合方法治疗慢性肛周湿疹效果显着。

二、龙珠软膏治疗感染性皮肤病11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龙珠软膏治疗感染性皮肤病110例(论文提纲范文)

(2)升阳龙胆汤治疗特应性皮炎的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及网络药理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综述
    综述一 中医学对特应性皮炎的辨证论治
        1 古代对特应性皮炎的辩证论治
        2 现代对特应性皮炎的辨证论治
        2.1 婴儿特应性皮炎
        2.2 儿童特应性皮炎的辨证论治
        2.3 青少年及成人特应性皮炎的辨证论治
        2.4 特应性皮炎的总体辩证
    综述二 特应性皮炎的西医研究进展
        1 临床表现
        2 病史特点
        3 暴露因素
        4 共病与并发症
        5 发病机制
        5.1 免疫学
        5.2 菌群
        5.3 遗传
        5.4 屏障
        5.5 微量元素
        6 治疗
        6.1 基础护理
        6.2 局部治疗
        6.3 系统治疗
        7 健康教育
        8 特应性皮炎临床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升阳龙胆汤治疗特应性皮炎的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
    前言
    1 研究对象
    2 治疗方案及疗程
    3 研究方法
    4 研究指标标准
    5 统计学方法
    6 研究结果
        6.1 病例筛选纳入情况
        6.2 基线情况
        6.3 用药情况
        6.4 疗效结果
        6.5 疗效评价探索性分析
        6.6 无效患者与有效患者临床特征差异的探索性分析
        6.7 临床不良反应观察
    7 讨论
        7.1 病例系列研究特点
        7.2 升阳龙胆汤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理论基础
        7.3 入组情况
        7.4 用药情况
        7.5 疗效评价分析
        7.6 探索性分析
        7.7 无效患者与有效患者临床特征差异的探索性分析
    8 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升阳龙胆汤的作用机制
    前言
    1 研究所用数据库及软件
    2 研究方法
        2.1 筛选升阳龙胆汤中药有效成分
        2.2 建立升阳龙胆汤有效成分靶点数据库
        2.3 建立特应性皮炎疾病靶点数据库
        2.4 筛选升阳龙胆汤治疗特应性皮炎关键靶点
        2.5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构建
        2.6 GO分析
        2.7 KEGG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升阳龙胆汤有效成分ADME筛选结果
        3.2 建立升阳龙胆汤有效成分靶点数据库
        3.3 建立特应性皮炎疾病靶点数据库
        3.4 筛选升阳龙胆汤治疗特应性皮炎关键靶点
        3.5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构建
        3.6 GO分析
        3.7 KEGG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升阳龙胆汤治疗特应性皮炎临床观察表
附录二 升阳龙胆汤有效成分表
附录三 升阳龙胆汤有效成分靶点数据库
附录四 特应性皮炎靶点数据库
个人简历

(3)中医“祛邪扶正”序贯疗法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试验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一般资料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退出及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评分标准
    2.4 疗效判定
    2.5 安全性指标
    2.6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三组临床症状评分相比
    3.2 三组中医证候评分相比
    3.3 三组治疗的近期临床疗效相比
    3.4 三组治疗的远期临床疗效相比
    3.5 不良反应
4.讨论
    4.1 西医对生殖器疱疹(GH)的认识与研究
        4.1.1 生殖器疱疹(GH)的诱因及其发病机制
        4.1.2 生殖器疱疹(GH)的相关治疗
    4.2 中医对生殖器疱疹(GH)的认识与研究
        4.2.1 中医病名及病因病机
        4.2.2 中医治疗
    4.3 中医“祛邪扶正”序贯疗法的运用分析
        4.3.1 龙胆泻肝颗粒方药分析
        4.3.2 知柏地黄丸方药分析
5 临床疗效分析
结论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龙胆泻肝汤在皮肤性病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4)医疗机构制剂芙蓉软膏治疗疮疡的药效学、安全性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疮疡概述及疮疡外治法相关研究进展
        1. 历代对疮疡的认识及病名考证
        2. 疮疡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3. 疮疡外治法的理、法、方、药
        4. 芙蓉软膏组方中的药物治疗疮疡的相关研究
        5.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芙蓉软膏相关研究进展
        1. 芙蓉软膏概述
        2. 芙蓉软膏相关基础及临床研究进展
        3. 芙蓉软膏组方药味的临床应用及药理作用
        4.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古今以“芙蓉”为名的外治方剂用药规律研究
    1. 本研究芙蓉软膏处方组成、制剂标准及药味品种考证
    2. 古代文献中的其他“芙蓉膏(散)”外治法方剂统计分析
    3. 现代文献中的其他“芙蓉膏(散)”外治法方剂统计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芙蓉软膏治疗疮疡的药效学和安全性研究
    试验一 芙蓉软膏抗炎消肿的药效学研究
        1. 研究背景
        2. 抗炎消肿试验
        2.1 耳肿胀试验
        2.2 肉芽肿增生试验
        3. 结果讨论
    试验二 芙蓉软膏对大鼠疮疡模型影响的药效学研究
        1. 研究背景
        2. 模拟大鼠疮疡试验
        3. 结果讨论
    试验三 芙蓉软膏安全性试验
        1. 研究背景
        2. 皮肤刺激试验
        3. 皮肤过敏试验
        4. 急性毒性试验
        5. 结果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芙蓉软膏临床疗效观察
    1. 研究背景
    2.研究内容:芙蓉裔治疗毛囊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3.研究方法: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4. 研究结果
    5. 结果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简介及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带状疱疹病例分析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蛇串疮的病因病机及治疗
        1、病因病机
        2、蛇串疮的治疗
        2.1 中药内服
        2.2 外治法
        3、祖国医学对致病因素的认识
        参考文献
    综述二、带状疙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及治疗
        1、定义
        2、危险因素
        2.1 年龄
        2.2 皮疹发生的部位、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
        2.3 性别
        2.4 精神心理因素
        2.5 机体免疫情况
        2.6 其他因素
        3、发病机制
        3.1 周围神经发病机制
        3.2 中枢神经发病机制
        4、预防
        4.1 疫苗
        4.2 早期积极治疗带状疱疹
        5、治疗
        5.1 药物治疗
        5.2 局部治疗
        5.3 神经阻滞治疗
        5.4 心理干预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带状疱疹病例临床特点
    一、资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
        2、研究内容
        3、研究方法
    二、结果
        1、病人一般资料
        2、发病前情况
        3、此次发病情况
        4、本次诊疗情况
    三、讨论
第二部分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危险因素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
        2、研究内容
        3、研究方法
        4、统计方法
    二、结果
        1、单因素分析
        2、Logistic回归分析
    三、讨论
        1、年龄
        2、性别
        3、基础疾病史
        4、治疗是否及时
        5、疼痛评分
        6、皮损面积
        7、激素使用
        8、中医治疗
        9、肝主疏泄功能
        10、心理因素
总结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带状疱疹病例登记表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中医肝脏象情绪量表
    带状疤疹病例汇总表
致谢
个人简历

(6)清消法治疗湿热型面部皮炎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学对面部皮炎的研究进展
        1 面部皮炎的中医病因病机
        2 中医对面部皮炎的内治疗法
        3 中医对面部皮炎的外治疗法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西医学对面部皮炎的研究进展
        1 面部皮炎的西医病因病机
        2 面部皮炎的西医内治疗法
        3 面部皮炎的西医外治疗法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皮肤屏障检测与临床研究
        1 皮肤屏障的概念
        2 皮肤屏障检测的观察指标及原理
        3 皮肤屏障检测的应用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方案
        1 研究目的
        2 病例资料
        3 研究方法及内容
        4 临床评估指标及方法
        5 统计处理
    研究结果
        1 基线比较分析
        2 疗效比较
        3 不良反应报告
    讨论与分析
        1 一般资料分析
        2 疗效分析
        3 不良反应分析
        4 药物分析
        5 本研究优势与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加味黑布膏治疗中重度痤疮的临床观察及对大鼠血清中IL-6、TGF-β1调控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终止标准
        2.6 病例脱落与处理
        2.7 质量控制
    3 临床研究方案
        3.1 试验设计
        3.2 病例分组
        3.3 治疗方法
        3.4 观察指标
        3.5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资料的比较
        4.2 疗效分析
        4.3 两组总体临床疗效比较
        4.4 两组痤疮患者病情复发情况
        4.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比较
    5 临床研究结论
        5.1 总体疗效方面
        5.2 治疗前后皮损总评分情况
        5.3 每组组内周期皮损症状疗效评分方面
        5.4 治疗后继发痤疮瘢痕周期评分情况
        5.6 复发率方面
        5.7 不良反应方面
        5.8 其他情况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用药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建立动物模型
        2.2 实验分组
        2.3 实验给药方法
        2.4 实验指标及检测方法
        2.5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SD大鼠耳廓皮损形态学观察
        3.2 SD大鼠耳廓组织病理学观察
        3.3 SD大鼠血清中IL-6 的含量
        3.4 SD大鼠血清中TGF-β1 的含量
第三部分 讨论
    1 对痤疮的认识
        1.1 现代医学对痤疮的认识
        1.2 中医学对痤疮的认识
    2 加味黑布膏的组方分析
        2.1 黑布药膏原方
        2.2 加味黑布膏
    3 SD大鼠复合痤疮模型的建立
    4 实验动物指标的选取
    5 对照药物的选择
        5.1 0.025%维A酸乳膏
        5.2 米诺环素
    6 加味黑布膏治疗痤疮及减少痤疮瘢痕生成的疗效机制探讨
第四部分 结语
    1 结论
        1.1 临床试验研究
        1.2 动物实验研究
    2 问题及展望
        2.1 临床观察部分
        2.2 动物实验部分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痤疮面膜联合内服中药治疗寻常痤疮疗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诊断标准
    3 痤疮分级标准
    4 病例选择标准
        4.1 纳入病例标准
        4.2 排除病例标准
    5 剔除、脱落病例标准
        5.1 剔除标准
        5.2 脱落标准
    6 治疗方法
        6.1 治疗组
        6.2 对照组
    7 观察标准
        7.1 主症
        7.2 次症
    8 疗效评价
        8.1 疗效评价方法
        8.2 疗效评价标准
    9 统计方法
结果
    1 结果
        1.1 病情程度对比
        1.2 评分对比
        1.3 疗效对比
    2 疗效分析
    3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痤疮发病的原因
    2 痤疮面膜作用分析
        2.1 面膜中药功效
        2.2 作用机理
    3 清热除湿消痤汤组方分析
    4 研究的不足与对未来的期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9)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金葡菌皮肤感染模型研究及多枝雾水葛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皮肤磨损伤口感染动物模型
        1.1.1 针头刮伤感染模型
        1.2.1 刀片刮伤感染模型
        1.3.1 胶带剥离感染模型
        1.4.1 砂纸磨损感染模型
    1.2 皮肤切除伤口感染动物模型
        1.2.1 浅表性切口感染模型
        1.2.2 深层性切口感染模型
    1.3 皮下注射感染动物模型
    1.4 皮肤烧伤感染动物模型
        1.4.1 沸水烧伤感染模型
        1.4.2 乙醇烧伤感染模型
        1.4.3 气体火焰烧伤感染模型
        1.4.4 加热金属烧伤感染模型
    1.5 小结
第二章 基于固体培养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计数方法的相关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菌种复苏
        2.1.3 菌种活化
        2.1.4 传统细菌计数比较
        2.1.5 OD600值与平板计数法的线性研究
    3.1 实验结果
        3.1.1 传统细菌计数比较
        3.1.2 OD600值与金葡菌活菌数的线性研究
    4.1 讨论
第三章 皮肤感染动物模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动物皮肤感染模型评价指标权重的建立
        3.1.1 权重确定方法的选择
        3.1.2 AHP法的方法和步骤
    3.2 实验结果
        3.2.1 评价指标的确定
        3.2.2 权重计算过程
        3.2.3 动物皮肤感染脓肿模型各指标两两比较
        3.2.4 皮肤感染脓肿模型评价指标权重
        3.2.5 动物皮肤感染溃疡模型各指标两两比较
        3.2.6 皮肤感染溃疡模型评价指标权重
        3.2.7 评价指标赋分准则的设定
        3.2.8 动物感染模型评价方法
第四章 层次分析法对小鼠皮肤感染溃疡模型的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动物和实验菌株
        4.1.2 实验器材和试剂
    4.2 动物模型制备
        4.2.1 小鼠分组
        4.2.2 感染菌液
        4.2.3 模型制备
    4.3 样本的采取
        4.3.1 血液样本的采集
        4.3.2 皮肤病变部位的取材
        4.3.3 皮肤脓肿匀浆液的制备
    4.4 检测项目及方法
        4.4.1 体征变化
        4.4.2 皮肤病变外观
        4.4.3 病原学检查
        4.4.4 形态学检查
    4.5 实验结果
        4.5.1 体征变化
        4.5.2 皮肤病变外观
        4.5.3 溃疡面积愈合率
        4.5.3 病原学检查
        4.5.4 形态学观察
        4.5.5 综合得分
        4.5.6 雌雄比较
    4.6 讨论
第五章 层次分析法对大鼠皮肤感染溃疡模型的研究
    5.1 实验材料
        5.1.1 实验动物和实验菌株
        5.1.2 实验器材和试剂
    5.2 动物模型制备
        5.2.1 大鼠分组
        5.2.2 感染菌液
        5.2.3 模型制备
    5.3 样本的采取
        5.3.1 血液样本的采集
        5.3.2 皮肤病变部位的取材
        5.3.3 皮肤脓肿匀浆液的制备
    5.4 检测项目及方法
        5.4.1 体征变化
        5.4.2 皮肤病变外观
        5.4.3 病原学检查
        5.4.4 形态学检查
    5.5 实验结果
        5.5.1 体征变化
        5.5.2 皮肤病变外观
        5.5.3 病原学检查
        5.5.4 形态学观察
        5.5.5 综合得分
        5.5.6 雌雄比较
    5.6 讨论
第六章 层次分析法对小鼠皮肤感染脓肿模型的研究
    6.1 实验材料
        6.1.1 实验动物和实验菌株
        6.1.2 实验器材及试剂
    6.2 动物模型制备
        6.2.1 小鼠分组
        6.2.2 感染菌液
        6.2.3 模型制备
    6.3 样本的采取
        6.3.1 血液样本的采集
        6.3.2 皮肤病变部位的取材
        6.3.3 皮肤脓肿匀浆液的制备
    6.4 检测项目及方法
        6.4.1 体征变化
        6.4.2 皮肤病变外观
        6.4.3 病原学检查
    6.5 实验结果
        6.5.2 皮肤病变外观
        6.5.3 病原学检查
        6.5.4 形态学观察
        6.5.5 综合得分
        6.5.6 雌雄比较
    6.6 讨论
第七章 多枝雾水葛对小鼠皮肤溃疡的作用研究
    7.1 实验材料
        7.1.1 实验动物
        7.1.2 实验菌株
        7.1.3 实验药物
        7.1.4 实验器材和试剂
    7.2 实验方法
        7.2.1 模型制备
        7.2.2 实验分组及给药
        7.2.3 检测指标
    7.3 实验结果
        7.3.1 体重变化
        7.3.2 溃疡面积愈合率
        7.3.3 皮肤细菌逆培养
        7.3.4 羟脯氨酸含量
        7.3.5 皮肤病理切片
    7.4 讨论
第八章 多枝雾水葛对大鼠皮肤溃疡的作用研究
    8.1 实验材料
        8.1.1 实验动物
        8.1.2 实验菌株
        8.1.3 实验药物
        8.1.4 实验器材和试剂
    8.2 实验方法
        8.2.1 模型制备
        8.2.2 实验分组及给药
        8.2.3 检测指标
    8.3 实验结果
        8.3.1 体重变化
        8.3.2 溃疡面积愈合率
        8.3.3 皮肤细菌逆培养
        8.3.4 IL-10和TNF-α含量
        8.3.5 羟脯氨酸含量
        8.3.6 病理切片
    8.4 讨论
第九章 多枝雾水葛对小鼠皮肤脓肿的作用研究
    9.1 实验材料
        9.1.1 实验动物
        9.1.2 实验菌株
        9.1.3 实验药物
        9.1.4 实验器材和试剂
    9.2 实验方法
        9.2.1 模型制备
        9.2.2 实验分组及给药
        9.2.3 检测指标
    9.3 实验结果
        9.3.1 体重变化
        9.3.2 脓肿体积变化
        9.3.3 细菌逆培养
        9.3.4 皮肤病理切片
    9.4 讨论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研究结论
    10.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局部封闭和电火化及中药坐浴治疗慢性肛周湿疹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4.讨论
    5.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B 附表
知情同意书
致谢
作者简介

四、龙珠软膏治疗感染性皮肤病11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泻黄清胃散联合红蓝黄光治疗玫瑰痤疮疗效观察[D]. 赵媛.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2]升阳龙胆汤治疗特应性皮炎的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及网络药理学分析[D]. 王若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中医“祛邪扶正”序贯疗法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临床观察[D]. 黄恩惠.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4]医疗机构制剂芙蓉软膏治疗疮疡的药效学、安全性和临床研究[D]. 李璐瑒.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5]带状疱疹病例分析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危险因素研究[D]. 曹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6]清消法治疗湿热型面部皮炎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D]. 张晓林.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7]加味黑布膏治疗中重度痤疮的临床观察及对大鼠血清中IL-6、TGF-β1调控的实验研究[D]. 冯大鹏.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9
  • [8]痤疮面膜联合内服中药治疗寻常痤疮疗效评估[D]. 夏甜.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金葡菌皮肤感染模型研究及多枝雾水葛干预作用[D]. 邹国发. 广东药科大学, 2018(01)
  • [10]局部封闭和电火化及中药坐浴治疗慢性肛周湿疹的疗效观察[D]. 孟晓霞.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龙珠膏治疗感染性皮肤病110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