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纺行业将继续进行战略重组

棉纺行业将继续进行战略重组

一、棉纺业将继续战略重组(论文文献综述)

汪瑞霞[1](2020)在《空间记忆与情境重构 ——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城镇化背景下江南村镇景观出现趋同化、表象化和空心化等异化现象,催生了一种普遍意义上的集体“乡愁”。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对设计学科的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的研究对象聚焦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设计,以期通过基于文化记忆的景观情境重构,将全民普遍存在的乡愁情感凝聚成促进当代村镇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内驱力,来处理好村镇保护与乡建发展之间的平衡关系,意义深远。本文从文化记忆理论视角,综合运用了设计学、景观设计学、建筑类型学、符号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从社会维度、时间维度、媒介维度、功能维度这四个层面形成一个立体多维的系统性研究框架。首先,社会维度,阐释了乡愁发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强调当代江南村镇空间文化记忆建构的社会意义与“融合共生”的价值取向,分析了文化记忆与景观设计之间融合共生的互动关系,提出了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设计策略的系统框架。其次,时空维度,深层研究水岸共生的自然环境、集社合一的经济社会和诗性融通的文化观念等多元要素对传统江南村镇景观形态生成的影响,从空间形态的视觉思维转向江南村镇文化记忆的特殊语境和地域性规律。再次,媒介维度,研究文化记忆与景观语言符号之间的设计转化方式,选择、分解和提取江南村镇文化记忆符号要素,组建一个具有地域感知的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语言符号系统,凝练具有江南文脉精神内核的延续性和凝聚性结构。最后,功能维度,阐述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情境重构“融合共生”的内在逻辑,以文化记忆为导向,针对生态型景观、生产型景观和生活型景观三大类型空间,提出指定类比式、象征隐喻式、语境约定式等多元融合的情境重构互通方式,完成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设计策略体系的建构。江南村镇空间的文化记忆与景观情境“融合共生”,这既是记忆建构的价值目标,又是一套具有生成性和未来指向性的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成果对当前江南乃至全国的村镇建设具有一定的学理支撑和实践参照价值。

许天成,瞿商[2](2020)在《迈入5G时代的“半工业化”》文中研究指明半工业化是传统手工业与近现代大机器工业的桥梁和纽带。当代半工业化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经济逻辑,并对中国的工业化作出了相应的贡献。当前,中国工业化进程仍在深化、完成的过程中。"劳动替代资本和技术"这个半工业化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并没有改变,但由于中国人口发展进程、经济结构性变迁等阶段性的现实影响,劳动已经显现出量价失衡。在5G通信和物联网等新技术冲击下,新时代劳动替代资本和技术的方式以及其适应性演化中展现的新特征值得密切关注。5G时代半工业化仍将继续存在,并将影响中国制造业乃至整个工业化进程后半段的适应性演化方向。展望半工业化在5G时代的存续与发展,有助于认识中国工业化后半程的内涵与可能路径,并据此作出相应的对策选择。

夏正华[3](2019)在《法国维护大国话语权的路径研究及启示》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旨在分析法国维护大国话语权的路径---作者认为,这条路径分别从政治、法律、文化、经济这四个维度铺陈开来,法国通过推进多位一体化的国家战略,对内巩固实力,对外展现并优化国家形象,维护其国际地位。作者从政治、法律、文化、经济这四个维度系统阐述现代法国从强化民族凝聚力、到对外输出价值观与制度(法律)建设意识、到巩固政经影响力并参与(乃至主导)全球新型格局建构的大国发展轨迹,研究该国以兑现大国目标为导向的国家战略实践的成效与得失。在当前呼唤国际治理的全球化环境中,法国在博弈的同时,倡导国家个体融入合作机制与多边法规,为构建新型规范的国际秩序和增强国际法实施效率贡献了智慧---这些在国际法语境中提供让全球不同国家受益的理念、制度与体系的创举,的确是扞卫本国话语权、刷出一流大国“存在感”的有效举措,个中经验(亦包括教训)值得分析。本论文围绕国别案例展开分析。作者认为:法国基于一套文化自醒与自信的思维脉络,前瞻性地把法律、文化优势纳入国家战略实践的核心资源之中,在国际社会发挥精神与道义引领力,这有利于在处理与他国交往的问题时施加自身意愿,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基础上调整与他国的关系(即减轻对外交往的阻力),同时又有助于引领国际规范与机制的创设进程,提升国际社会对本国政治主张、利益诉求、文化传播的认可度与支持度。当然,有着“文化终极归宿”之美誉的法国,确实把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核心的人本理念传递至国际社会各个角落,在倡导“国际社会网络构建及各国在该网络中互动需要规则”这一共识的达成上兑现了一个“大国”的承诺与责任,在推动国际法规则构建与实施中提供了方案与智慧,其中不乏独辟蹊径的创举,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法国范式。法国如何把强国战略放在国际多边合作舞台上去推进,特别是她如何在参与国际组织---一种特殊的国际法主体---的制度建设与运作中建立有利于自身的话语平台、为本国谋求发展机遇、增强博弈能力,这是本论文论证的核心。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尝试将文化、国家战略、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多个领域衔接起来,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这是本论文的创新点。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法国从强化政治影响力的路径维护国家话语权。通过分析法国在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论述法国如何强化自身地位、依托外交展现国家政治影响力。第二章:法国从实现法律感召力的路径维护国家话语权。通过分析法国数部有传世影响的法律文献,论述法国法律意识与制度建设的前瞻性,以及法国通过影响国际社会制度构建来巩固自身利益与价值观的强国路径。第三章:法国从巩固文化吸引力的路径维护国家话语权。通过分析法国在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代表的国际组织中巩固语言优势、展示文教活力、输出价值观,论述法国利用文化资源实现强国战略的内在逻辑与实践。第四章:法国从扞卫经济竞争力的路径维护国家话语权。通过分析法国在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国际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论述法国对于建设有序、公平的国际经贸环境的贡献,以及搭建能够切实推动本国经济发展平台的意识与努力。第五章:将法国营造优势地位与优良形象、把自身话语(观点与立场)通过制度外化的方式影响他者的经验,纳入到对我国新时代大国发展的思考中,总结有助于中国制定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启示,促进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地位的上升。

刘新[4](2018)在《金融支持新疆纺织业发展的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国内外关于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了,近年来,国内金融“脱实向虚”现象严重,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工信部五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制造强国建设的指导意见,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逐步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效果。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新疆成为我国开拓中亚和欧洲市场的“窗口”,新疆如何结合自身优势更好更快地发展地方经济也尤为重要。新疆是产棉大省,基于此资源优势,将纺织业定位为新疆地区发展的战略性产业,纵观纺织业在新疆发展的60余年,对新疆地区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但仍存在产业链不完善,发展不均衡等问题。纺织企业在这种大布局下也面临着挑战,诸如融资困难等问题,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因此以何种金融支持模式才能更好地服务新疆纺织业,是十分值得研究的。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应用了金融支持相关理论作为金融支持新疆纺织业发展研究的理论依据,通过分析新疆纺织业的发展现状及优势,说明了新疆发展纺织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通过对金融支持新疆纺织业的现状描述,分析得出金融支持新疆纺织业存在的几大问题。基于此,进一步对比探究了国内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并结合新疆纺织业的实际情况,探索性的提出了金融支持新疆纺织业的模式:即政策性金融与市场性金融并举的支持模式,通过政策引导强化比较优势,通过发挥市场化金融的资源配置作用打造优势产能从而实现供给侧改革、进而形成产业内生增长动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为了保证纺织企业金融支持模式的有效执行,本文制定了一系列保障措施,促使金融支持模式能在疆纺织企业的转型升级中发挥巨大作用。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以下两点:首先,本文选择新疆纺织业及金融发展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新疆属于欠发达地区,另一方面新疆纺织业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因此本文对于研究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支持以及对亟需产业调整的行业金融支持都具有参考意义;其次是研究结论的创新。通过本文的研究不仅仅是解决新疆纺织业金融支持模式的选择问题,同时对欠发达地区及亟需产业调整的行业的金融支持模式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吴攀[5](2017)在《我国供销系统企业并购重组研究》文中提出美国着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勒在《通向垄断和寡占之路一兼并》中提出为成长为大型企业,现代经济史上一个突出现象是企业通过兼并竞争对手的方式实现;在美国,没有依靠企业内部扩张起来的企业,所有大公司都是通过兼并收购的方式成长起来的。自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4年以服务农业为出发点。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部委也不断出台相关政策用于支持农业发展。我国经济贸易体系像一座高楼,供销系统企业就是高楼最重要最牢靠的地基,它立基在农村,与“三农”联系十分紧密,供销系统企业像桥梁联结着党和政府与农民,推动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着重对我国供销系统企业在现阶段改革中并购重组问题进行研究,寻找一条适合供销合作社体制下的改革模式,从而带动供销系统企业生产经营结构的调整,使企业经营管理得到改变,达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使供销合作社保持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本文作者在供销系统企业工作,对供销系统企业并购重组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供销系统企业的特点、并购重组的特点,阐述了供销系统企业并购的动因及必要性、分析了供销系统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结合所在企业并购重组案例分析,提出了推进供销系统企业并购重组的对策建议,为我国供销系统企业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陈为忠[6](2014)在《转型与重构:上海产业区的形成与演化研究(1843-1941)》文中提出学界前辈曾“寄希望于上海史与江南史的联动,开出区域史研究的新局面”。作者认同近代时期上海江南发展一体论的观点,但也认为开出新局面不仅需要区域联动,也需要新的理论视角,来揭示经济和空间增长的机理。论文研究表明近代的商埠区、产棉区、产丝区城市在地方生产网络与全球网络、地方根植性与非地方根植性、大宗生产与柔性生产方式交织下,已经形成新的具有地区生产专业化性质的工业空间——产业区。上海产业区在1895年之前局限于商埠区、产丝区:1895年之后随着棉纺织工业投资高潮的来临,又蔓延到棉产区;1920年代中期以后产业进入调整期,空间扩张止步。总之,该区域核心区已经由明清时期“七郡一州”的江南,进一步外延到通海平原、宁绍平原地区。论文对近代商埠区、产丝区、产棉区城市产业转型和地域分工的研究显示:1843年开埠以后,上海逐渐成为区域发展的增长极,通过集聚与扩散效应,不仅实现自身经济增长,而且也支配着周边产丝区、产棉区城市的产业转型。近代上海及其周边城镇的产业转型主要发生在棉纺织业、缫丝与丝织业、面粉业、烟草业、碾米业、造船业和机器制造业等领域。机器生产在面粉业、卷烟业、碾米业、新式造船、化工与制药等行业的普及较为顺利。大规模机器生产在上述领域的普及预示着转型的成功。相对而言,缫丝与丝织业、棉纺织业是地区传统优势主导产业,攸关国计民生,面临诸多利益纠葛,转型过程较为曲折、复杂。机器纺纱和机器缫丝优势明显,到清末民初,缫丝业和棉纺业基本实现大规模的机器生产,但丝织业和棉织业转型更为复杂。民国初年江南丝织行业开始引进普及龙头手拉机,一战期间上海、杭州、苏州等城市的丝织厂又引进电力织机,手拉机迅速向电力织机过渡;1920年代中期以后,电力织机开始普及,到抗战前夕电力织机数量已经超过手拉机。棉织业转型明显要慢于丝织业。棉纺行业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引进手拉机,但直到1925年前后才基本普及;铁木机在20世纪初就已引进,但直到1920年代才开始为布厂大规模使用。上海、无锡、常州等城市织布厂普及率较高,甚至开始改用电力铁轮机。通海、常熟等土布中心的手工生产也开始普及铁木机,但是仍处在分散的手工副业状态,转型不够彻底。总之,抗战前夕江南城市的缫丝与丝织业、棉纺织业领域机器大工业对手工业生产的优势已经非常突出,转型几近成功,但为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的统制经济和内战环境所打断。论文研究显示由于都市工业的发展,区域城镇体系和经济格局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上海为该区域最大的综合性工商业中心、金融中心,宁波、苏州、镇江、杭州为次金融中心和次贸易中心。上海、无锡、常州、南通为棉纺织工业城市,上海、杭州、苏州、湖州为缫丝与丝织工业城市。此外,都市工业主要在县城以上的城市区位、集聚,从而弱化了传统时期的丝、棉、粮商业集散中心与手工业中心市镇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也改变了原有的市镇发展格局。区域产业的分工与合作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机制。原有的苏州、杭州两个中控型城市体系转变为以上海为中心的聚合型城镇体系,逐渐出现上海为中心、周边城市为外围的核心——边缘的圈层结构,使得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规模初具。该都市连绵区存在一个经济地理横轴和两个成长三角:横轴为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翼三角为上海、杭州、宁波,北翼三角为上海、镇江、南通。从产业转型和经济增长的机制看,近代时期该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质是在地方性网络与全球性网络的对接后,国际市场竞争迫使该区域主导产业摒弃落后的生产工具、生产工艺转向机器大工业,从而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引致区域工业产值和经济总量发生几何级数的增长。区域经济增长是在各具比较优势的商埠区、产棉区、产丝区三区联动的机制下实现的。

郑春勇[7](2012)在《我国区域产业转移中的政府作用研究》文中指出区域产业转移,是当前国内的一个重要经济现象,也是一个为许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们所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本研究的核心旨趣在于从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的角度来考察政府在国内产业转移中的作用,总结其规律性,探讨政府干预对区域产业转移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关于政府如何更好地促进区域产业转移的建议。自建国伊始,政府干预区域产业转移的现象就一直存在。比较典型的是发生在计划经济时期的“三线”建设和转轨时期的“东锭西移”。这两次区域产业转移,虽然时代背景不同、政府干预的方式不同,但均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效果不甚理想。而当前国内正在发生的产业转移与以前的区域产业转移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因为,现在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正在逐步转型,主体功能区规划也正在付诸实践,同时,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破解产业同构和重复建设等难题也是现阶段我国政府已经着手的重点工作。但从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形势来看,我国面临的处境并不乐观:一方面,金融危机之后许多发达国家推行制造业再造和产业回归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顺利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另一方面,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竞争优势开始凸显,不仅发达国家争相到印度、越南等国进行投资,就连我国沿海省市的产业也纷纷向这些地区转移。由此导致我国陷入了东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总量减少、中西部地区可能错失发展机遇的困境。就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现状而言,呈现出北上、西进和区域整合的基本态势。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都不同程度地介入了产业转移,并采取了不少干预措施。在中央政府层面,从国务院、发改委、商务部和工信部的相关举措来看,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层次分明的立体式干预特点。同时,在干预方式上,注重树立典型;在干预手段上,偏重政策引导;在领域选择上,突出国计民生重点行业和特殊领域;在产业布局上,突出重点、错位发展;在方向顺序上,从东到西,中部试验、西部推行,中西并举。此外,在中央政府推动区域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由于政策传导路径的差异还形成了三种作用机制,大致为:中央政府——央企;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中央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在地方政府层面,产业转出地政府、产业承接地政府的表现区别较大,即使同为转出地或同为承接地,政府介入产业转移的力度也各不相同,由此,也就形成了四种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主动调整、被动适应、积极引进、消极承接。其中,前两种是产业转出地政府的行为模式,后两种是产业承接地政府的行为模式。但是,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又是在动态变化的。随着影响因素的变化,转出地政府的两种行为模式会相互转化,承接地政府的两种行为模式也会相互转化,甚至转出地政府的行为模式在一定条件下都有可能会转化成承接地政府的行为模式。政府干预对我国的区域产业转移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后果。在如何充分发挥政府在区域产业转移中的作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意大利、韩国等国政府推动本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做法。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的区域产业转移,应该处理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中央部委与省级政府的关系以及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具体来讲就是要分层定位各级政府的职能、促进部际协作、规范地方政府间竞争、加强省部合作、发展良性互动的政企关系。在操作层面,应该根据产业转移成熟度来选择政府干预的时机,在区域产业转移的不同阶段发挥不同的政府作用,同时,要加强转出地政府与承接地政府之间的合作。另外,为了更好地实施区域产业转移战略,还应该适当满足企业和企业家的合理诉求。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政府干预的合理限度。

杜鹏[8](2012)在《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研究 ——后发大国的视角》文中指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通过其跨国公司生产体系的纵向分离,将重心集中在产品的研发、设计和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与此同时将生产制造等低附加值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而形成了某一产品不同工序或环节在空间上分布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格局,全球价值链成为推动分工深化和协调产业转移的主导力量。在以利益分配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中,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利用自身的市场势力,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纵向压榨,获得了大部分的分工和贸易利得。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轨迹似乎验证了这个规律:从产业的空间变迁到产品的空间变迁,再从产品空间变迁到同一产品不同工序的空间变迁。专业化带来的收益推动着分工进入到某一产品的不同生产工序和环节;分工则开始进入到产品内部的分工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制造业依赖在规模和成本上的优势,通过承接全球价值链中的劳动密集型环节产业,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迅速成为全球的制造业大国。一直以来,常见观点是坚持以比较优势进入全球价值链低端,中国可以借鉴韩国、新加坡等成功经验,沿着“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链的升级”的路径实现产业升级。然而,单纯依靠以出口为导向的比较优势或全球价值链的产业升级思路无法解决我国制造业难以摆脱陷入全球价值链低端的困境。现有产业升级研究之所以缺乏足够的解释力和指导性,原因之一在于没有充分考虑国家规模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比较优势不能自动转化为竞争优势,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如果一直按照比较优势原则来参与国际分工,将永远成为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因为在科技创新突飞猛进的情况下,技术能力已经远远超越了资源、劳动力等传统比较优势的范畴,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才能获得竞争优势。如果这种竞争优势具有可持续性,才可能形成产业竞争优势,实现产业升级。因此,中国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企业战略以及相应的产业发展思路,以推进产业升级,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位置,谋取更大的利益。充分发挥后发大国的各方面优势,通过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学习吸收,依靠国内市场对技术引进和创新的强大推动作用,实施技术本地化战略、应该是中国制造业实现产业升级和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一条可行途径。本文在上述背景和研究思路下,探讨了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问题。全文共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在这一部分中明确了本文的现实和理论意义,对产业升级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与评论,进而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逻辑框架和研究方法,总结了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构建了全文的研究框架。第二部分,相关概念和理论简述。在这一部分中对本文研究的基础概念:制造业、产业升级和后发大国进行了定义;对后发大国经济发展理论和后发大国产业发展主要涉及到的比较优势、后发优势、生产力理论和大国综合优势等理论作一个简要的归纳、总结和介绍,为全文的研究进行理论铺垫。第三部分,制造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启示。在这一部分中总结了发达国家(英国、美国、德国、日本)、后发大国(俄罗斯、巴西、印度)、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制造业发展的经验,世界各国在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一大成功经验是充分、适度的发挥了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作用,而技术进步是各国制造业发展升级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资源的优势并不是制造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些经验从历史和现实角度为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模式和路径选择提供了帮助。第四部分,“后发大国”制造业产业升级框架构建。一国制造业产业升级问题,需要顾及产业升级的原则、方式、机制和路径。当前成功的制造业业发展模式有以下两种:传统发达国家的大国模式、新兴发达国家的小国模式。然而,由于所处环境、国情的不同,上述模式对后发大国并不适用。后发大国的产业升级应该选用开放自主的模式。这一模式的特点是在保持开放的前提下,从本国的利益出发,以培育、促进本国制造业的发展、壮大为目标。产业升级的本质在于产业内企业依据国内外市场机会和自身资源和能力状况进行动态的适应性调整。后发大国的产业升级应该提倡的是建立在本国市场基础上的多样化技术能力的提升。在上述前提下,后发大国的产业升级路径如下:引进国外技术(代工)→依托本土市场发展壮大,构建国内价值链→针对本土市场技术创新→国内外市场技术创新。第五部分,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必要性与障碍。通过相关数据分析,中国已经是世界制造业大国,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产品附加值低,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从国际、国内角度看,现有国际分工与贸易体系、发达国家对制造业的重新认识、国家政策的不足、国内市场的缺陷和国内技术创新能力落后对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造成不利影响。第六部分,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对策建议。针对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存在的障碍,从国家政策、国内大市场构建和国内技术创新的培养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第七部分,本文结论及研究展望。对全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同时对产业升级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相关建议。

赵伟[9](2011)在《近代苏南企业集团的一体化战略研究(1895-1937) ——以近代中国企业战略史为视角的探讨》文中提出19世纪末,世界工业企业掀起了一体化战略发展的潮流,大型企业集团纷纷出现。此时,中国的民营工业企业也出现了类似的趋势。苏南地区出现了八个重要的企业集团,即无锡的荣氏集团、周氏集团、杨氏集团、唐蔡集团、丽新纺织印染集团、永泰缫丝集团,常州的大成纺织印染集团和苏州的光裕集团。企业一体化发展的意识已经在近代中国产生。对此,企业实践者和理论者都有思考和认识,在企业家的发展构想和公司章程中也都有体现。在这种意识的指导下,1895年至1937年,苏南企业集团一体化战略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蓄力准备阶段,从1895年到20世纪初;第二阶段,从1914年左右到20世纪20年代前半期,是以实施横向一体化战略为主的发展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到1937年,为第三阶段,苏南企业集团一体化战略进入了生产纵向和横向一体化战略并重的阶段。近代苏南企业集团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可以分为横向一体化战略和纵向一体化战略两种类型。横向一体化战略有三种模式,即一元横向一体化战略、二元横向一体化战略和多元横向一体化战略。永泰缫丝集团实施的是对缫丝生产的一元横向一体化战略,经历了分别由薛南溟和薛寿萱主持的两次横向一体化战略高潮。拥有较完善的原料供应体系和跨国外销机构是其能实现缫丝生产区域垄断的重要原因。荣氏集团实施的是棉粉联营的二元横向一体化战略。自建、租办、并购是其实现战略的三种主要方式。较大规模供销部门的建立也是支持其横向扩张战略的重要纵向配合行动。荣氏集团的战略实施具有三大特点,即以无限公司作为战略组织形式,大举外债作为实施战略的主要资金来源,棉纺织生产和面粉生产部门实现关联经营。周氏集团、杨氏集团和唐蔡集团则都实施的是多元横向一体化战略。多元化战略的成效虽然有所显现,但总体来看完成质量不高,也不够成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纵向一体化战略有两种模式,即生产纵向一体化战略和产用纵向一体化战略。抵制日货对日纱垄断下细纱交易的冲击,民族纱厂细纱产能有限,以及细纱交易中存在的一般性问题,造成了近代中国细纱交易成本居高,从而促使了部分有实力的民族染织厂联营纺纱生产。由此,大成纺织印染集团和丽新纺织印染集团实施了纺织染联营的生产纵向一体化战略。比较大成和庆丰纺织漂染厂,纺织染联营的实现有两种不同的战略路径,即往返延伸和单向推进。当时棉纺织业环境下,往返延伸的路径更适合后发小资本的发展。光裕集团实施的是铁棉联营的产用纵向一体化战略,即棉纺织机器修造与棉纺织生产的一体化,并且其横向上兼营的房地产业起到了资金支持的作用。铁棉联营的产用纵向一体化战略挽救了大隆机器厂和苏纶纱厂,但其内部战略结构安排不当使整个企业集团存在隐患。一体化战略给近代苏南企业集团的发展带来了正向和负向的效应。横向一体化战略的正向效应包括,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内部协同互助、规避萎缩与分散风险以及改善和运用市场五个方面;纵向一体化战略的正向效应包括,节省交易成本、防止机会主义、缓解供产销矛盾、获得高利润率、提高差别化能力和产生防御效应六个方面。在获得正向效应的同时,负向效应也是客观存在的。横向一体化战略的负向效应有,管理成本增加、过度资源投入和不经济互助行为三个方面;纵向一体化战略的负向效应有,生产管理成本问题和生产平衡问题两个方面。面对负向效应,近代苏南企业集团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加以减弱甚至化解。一体化战略的正向效应是主要方面。总体来看,近代苏南企业集团的一体化战略具有追赶性、自主性、多样性的特点。追赶性体现了晚发落后弱小的中国民营企业积极进取的精神。自主性体现了近代中国企业发展的进步性,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进步。多样性展示了近代中国民营企业在困境中取得的显着成果。总之,一体化战略的实施推动了近代苏南企业集团的迅速发展。

王利中[10](2010)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变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工业变迁的历史是新疆工业化建设的真实写照,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广大军民在中国共产党和地方政府的领导下建设边疆的奋斗历程。通过研究这段历史,使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新疆工业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所存在的不足,可以从中汲取经验,为更好地建设新疆提供帮助。新疆工业发展的资源基础雄厚,但历史起点低。1949年以前,新疆工业发展水平低下,主要以传统手工业为主,机器工业发展缓慢。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带领新疆各族群众,在新疆创建了一大批现代工矿企业,并形成了新疆现代工业体系。新疆传统手工业也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成为新疆轻工业的组成部分。1978年后,改革成为了新疆国有工业企业发展的主线。非公有制工业企业的发展,使新疆工业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不仅有了巨大的发展,新疆地区的工业布局也发生了从南至北的转变,形成了以首府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工业分布。经过近六十年的发展,新疆工业逐渐成为了新疆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而且,工业的发展改变了新疆地区的产业结构,推动了新疆地区工业化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变迁呈现出一些独有的特征。新疆的现代工业是由人民解放军驻疆部队创办,在中央政府以及内地省市的支援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在发展过程中,新疆工业逐渐形成了中央企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企业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企业三大主体。这些都是不同于其他地区之处。虽然新疆工业发展成果斐然,但仍存在技术水平低、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体制条块分割、民营经济发展缓慢等问题,这些问题一直是困扰新疆工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反思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的变迁,可以认识到,中央以及新疆地方政府在新疆工业变迁过程中一直起着主导作用。新疆现代工业体系的建立是政府行为的结果。由于新疆工业基础薄弱,只能以政府为主来选择工业发展模式,中央以及新疆地方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主导产业投资、规划工业项目,来推动新疆工业的发展。但是,市场的作用并没有被排斥,在满足新疆本地居民的消费需求,以及国际市场需求上,市场依旧对新疆工业发挥着作用。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在新疆工业发展中的关系,将是未来新疆工业发展所要面临的问题。

二、棉纺业将继续战略重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棉纺业将继续战略重组(论文提纲范文)

(1)空间记忆与情境重构 ——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目的
    二、选题范围与主要概念阐释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四、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第一章 社会维度: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设计的价值导向
    第一节 源于乡愁的文化记忆
        一、乡愁记忆的文化属性
        (一)乡愁记忆与乡愁文化
        (二)乡愁记忆的隐喻价值
        二、传统中国乡愁文化的内涵与表征
        (一)传统中国乡愁文化的丰富内涵
        (二)传统中国乡愁文化的情感表征
        三、当代江南乡愁文化发生的多维视角
        (一)当代江南乡愁文化的现代性源流
        (二)当代江南乡愁文化的全球化语境
        (三)当代江南乡愁文化的地方性因素
    第二节 文化记忆理论与当代江南村镇空间记忆的建构
        一、文化记忆理论研究的兴起及视角
        (一)记忆研究的兴起
        (二)文化记忆理论视角
        二、当代江南村镇文化记忆建构的意义
        (一)江南村镇空间作为回忆文化的激活器
        (二)江南村镇空间作为文化记忆的媒介
        三、当代江南村镇文化记忆建构的价值取向
        (一)天人合一:江南村镇文化价值重塑的思想之本
        (二)文化认同:江南村镇文化价值重塑的内在力量
    第三节 文化记忆与景观情境之间融合共生的互动关系
        一、文化记忆与村镇空间的情境映射机制
        (一)文化记忆影响着景观情境的空间属性
        (二)景观情境与文化记忆是一个相互映射的共生系统
        二、文化记忆导向下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设计目标与评价
        (一)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设计的目标定位
        (二)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目标实现路径和评价标准
        三、文化记忆导向下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设计的系统架构
        (一)社会责任: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设计的出发点
        (二)融合共生: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设计策略系统框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时空维度:传统江南村镇文化景观多元融合的生成语境
    第一节 自然环境对江南传统村镇空间形态的影响
        一、地形地貌是成就江南村镇水乡格局的核心要素
        (一)多样性的地形地貌决定了江南村镇聚落择址的多态性
        (二)水岸互生是平衡江南动态变迁的内在要因
        二、运河贯通是维系江南村镇聚落兴衰的人工智慧
        (一)江南运河的疏浚沟通为江南村镇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大运河成为维系江南区域与国家命脉的重要枢纽
        三、水乡生态是影响江南农业景观变迁的重要条件
        (一)江南“塘浦圩田”农业景观的形成
        (二)江南水乡生态与审美观念变迁的依存关系
    第二节 社会环境对江南传统村镇景观形态的影响
        一、早期工业化与江南市镇
        (一)世界经济史大背景中的江南早期工业化
        (二)活跃繁荣市镇网络下的江南村镇
        二、传统工匠技术与江南老行当
        (一)传统工匠:江南产业技术理论的学科化
        (二)百业寻踪:江南老行当里蕴含的记忆密码
        三、集社合一的水乡市镇
        (一)宏观视野下城乡交融的江南社会
        (二)微观视角下集社结合的江南茶馆
    第三节 文化观念对江南传统村镇景观形态的影响
        一、江南文化之源的学理性依据
        (一)江南文化的原始发生与溯源
        (三)江南文化的审美诗性与通达精神
        二、影响传统江南村镇环境生态观生成的多元要素
        (一)多元互补思想观念下的江南村镇环境生态观
        (二)自给自足经济社会背景下的江南村镇环境生态观
        三、信仰习俗交融共生的江南村镇文化生态格局
        (一)江南民间信仰互动制衡的内外力量
        (二)习俗与信仰和谐统一的村落共同体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媒介维度:江南村镇文化记忆与景观语言符号的设计转换
    第一节 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语言符号的选择与转换
        一、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语言符号的类型选择
        (一)文化景观语言符号的选择原则
        (二)文化景观语言符号的基本特征
        二、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语言符号的转换设计
        (一)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语言符号转换设计的思维过程
        (二)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语言符号的系统分类
    第二节 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语言物质符号系统
        一、点空间:江南村镇文化景观的基本单位
        (一)传统江南村镇建筑形制及语言溯源
        (二)江南水乡古镇公共区域主要节点景观
        二、线空间:江南村镇文化景观的构成秩序
        (一)村镇结构演化规律
        (二)河街线性空间组合秩序
        三、面空间:传统江南村镇文化景观的平面组织
        (一)传统江南民居院落平面组合类型
        (二)传统江南村镇建筑立面结构要素
        (三)传统江南村镇区域网络系统
    第三节 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语言非物质符号系统
        一、意象系统与指示性景观语言符号
        (一)从心理认知地图到江南村镇文化景观导览地图
        (二)文化记忆导向下当代乌镇景观语言符号系统的建构
        二、文本系统与象征性景观语言符号
        (一)衷情江南耕读文化的园林造景
        (二)文字、图像中隐含的景观语言符号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号在景观中的应用
        三、仪式系统与体验性景观语言符号
        (一)诗意雅致的视觉体验
        (二)悠扬婉转的听觉体验
        (三)水晶晶的触觉与生活体验
        (四)江南美食的嗅觉与味觉体验
        (五)综合的感知与整体的体验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功能维度: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情境重构的内在逻辑
    第一节 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的设计策略
        一、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融合共生”系统的关联因素
        (一)记忆客体:“融合共生”的江南村镇景观空间
        (二)记忆主体:“融合共生”的乡建文化共同体
        二、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系统的情境重构策略
        (一)关联类比式:生态型景观的情理互通
        (二)语境约定式:产业型景观的情景互融
        (三)象征隐喻式:生活型景观的情境互生
    第二节 关联类比式:生态型景观的情理互通
        一、乡土景观与乡村基质的关联策略
        (一)乡土景观的自然生长
        (二)乡土建筑的跨时空链接
        二、文化景观与文脉原型的类比策略
        (一)文化原型保护
        (二)地域原型抽象
        (三)文脉类型转换
    第三节 语境约定式:产业型景观的情景互融
        一、当代江南村镇产业景观的结构转型与拓展
        (一)江南村镇产业景观结构的转型
        (二)江南城镇化关联空间的拓展
        二、现代农业景观文科融合的赋能策略
        (一)农业景观人文化
        (二)农业生态智能化
        (三)关联机制系统化
        (四)产业空间整合化
        三、工业遗存景观穿越时空的语境策略
        (一)传统工坊交互式语境
        (二)工业文化创意式语境
        (三)乡土技艺博物馆探究式语境
    第四节 象征隐喻式:生活型景观的情境互生
        一、乡愁时空:江南村镇空间记忆的唤醒策略
        (一)乡:乡愁文化记忆的物质性
        (二)愁:乡愁文化记忆的情感性
        (三)时:乡愁文化记忆的历时性
        (四)空:乡愁文化记忆的共时性
        二、回归日常:当代江南村镇生活型景观情境的互生策略
        (一)从物境到心境:典型江南村镇的“慢生活”模式
        (二)从乡情到乡恋:回归日常生活的“乡村民宿+”模式
        (三)从形式功能到人文精神:作为象征性景观的“乡村节庆”模式
        (四)从原生到腾飞:跨界融合的“校地协同”模式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迈入5G时代的“半工业化”(论文提纲范文)

当代半工业化的历史演化
    (一)改革开放前半工业化艰辛起步:“有传承”“有需求”“有目标”
    (二)改革开放后半工业化快速发展:“接得住”“吃得下”“跑得快”
    (三)迈入5G时代:半工业化仍然存在并继续发展
劳动-技术-资本:当代半工业化的逻辑基础
    (一)劳动替代资本和技术的历史逻辑
    (二)劳动替代资本和技术的经济逻辑
迈入5G时代的半工业化何去何从
    (一)劳动力量价背离的发展趋势及其对劳动替代资本的影响
    (二)新技术革命与产业转型升级下劳动替代技术的影响
    (三)迈入5G时代的“半工业化”的托底功能和瓶颈问题

(3)法国维护大国话语权的路径研究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 研究核心概念的界定与论文框架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法国从政治路径维护大国话语权
    第一节 联合国---法国重建大国实力的最佳阵地
        一 法国对于联合国组建以及《联合国宪章》制订的贡献
        二 法国在联合国的地位与作用
        三 法国在国际外交中的特色与影响力
    第二节 欧洲联盟---法国的“权力放大器”
        一 法国整合与影响欧洲的历史沿革
        二 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法国意志:从强大的欧洲到强大的法国
        三 法兰西文化中的“欧洲认同”与“欧洲观念”
    第三节 法语国家组织---法语传播力的核心阵地
        一 法国在法语国家组织中的主导性地位
        二 法语国家组织之于法国的特殊意义
        三 法语在法语国家组织中的作用
        四 法国与法语国家组织共迎挑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法国从法律路径维护大国话语权
    第一节 法国法律意识与制度建设的前瞻性
        一 罗马法对于法国法律制度的深刻影响
        二 大陆法系代表国家--法国
    第二节 《论法的精神》对世界法治文明的启蒙影响
        一 孟德斯鸠..西方法学理论与国家学说奠基者
        二 《论法的精神》---为世界立法者立法
        三 “三权分立”学说对于各国政体架构的原则性指导
    第三节 《拿破仑法典》---欧洲法治社会的基石与立法典范
        一 拿破仑与他的治国创举
        二 罗马法之集大成者
        三 《拿破仑法典》---现代法治社会的基石与立法典范
    第四节 法国人权观念的世界性普及
        一 法国人权观念及实践的创新性与普世性
        二 法国《人权宣言》对于国际人权公约及宣言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法国从文化路径维护大国话语权
    第一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文化软实力全方位展现的舞台
        一 法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 法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的软实力构建
        三 法语文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框架下的传播
    第二节 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法国复兴人文主义理念的竞技场
        一 推动现代奥林匹克复兴的法国社会人文环境
        二 “奥运之父”顾拜旦的“法式”人文情结
        三 法国在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地位与作用
    第三节 法国在文化全球化环境中的适应力与创造力
        一 文化全球化下的法语推广
        二 法语国家大学联盟的文化传播力
        三 法国高等教育国家战略融入欧洲高等教育区域整合的进程
        四 法国影视听传播网络的攻坚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法国从经济路径维护大国话语权
    第一节 法国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特点
        一 道德正义和实际利益的平衡
        二 法国“经济爱国主义”的执着与妥协
        三 在传统中寻求振兴经贸的创新点
    第二节 世界贸易组织---法式价值观在经济领域的普及
        一 《法英商约》--国际贸易自由化的雏形
        二 当代国际自由贸易框架下的“多样性”本色
    第三节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法国影响世界金融政策走向的阵地
        一 法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 法式思维在影响IMF决策能力上的体现
        三 法国推动“欧洲联合文化”,建构欧盟在IMF的影响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法国维护大国话语权对中国强国战略实施的
    第一节 法国国家人文吸引力战略对中国树立文化自信的启示
    第二节 法国国际政治生态观对中国外交话语体系建构的启示
    本章小结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金融支持新疆纺织业发展的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本人对综述的评价
        1.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2 对综述的评价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2 金融支持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金融支持的概念
    2.2 金融支持的相关理论
        2.2.1 金融结构理论
        2.2.2 金融抑制理论
        2.2.3 金融深化理论
        2.2.4 金融约束理论
3 金融支持新疆纺织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3.1 金融支持新疆纺织业发展的现状
        3.1.1 新疆发展纺织业的优势
        3.1.2 新疆纺织业的发展现状
        3.1.3 金融支持新疆纺织业的现状
    3.2 金融支持新疆纺织业发展的问题研究
4 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模式研究
    4.1 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一般模式
        4.1.1 市场主导型金融支持
        4.1.2 政策主导型金融支持
    4.2 国外金融支持模式的选择
        4.2.1 美国的模式选择
        4.2.2 日本的模式选择
        4.2.3 印度的模式选择
    4.3 国外金融支持模式对新疆的借鉴意义
        4.3.1 以政策引导为主的政策金融支持模式
        4.3.2 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市场金融支持模式
5 金融支持新疆纺织业的模式选择
    5.1 政策性金融与市场性金融结合的模式选择
    5.2 政策性金融与市场性金融结合模式的实施路径
        5.2.1 通过政策引导强化比较优势
        5.2.2 通过银行间接融资支持优势产能和结构调整
        5.2.3 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5.2.4 完善产业链融资
        5.2.5 加快金融工具创新
6 金融支持新疆纺织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6.1 政策性金融和市场性金融建立起信息共享的关系
    6.2 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建立新型银企关系
    6.3 加强政府监管力度,规范民间金融发展
    6.4 建设金融中介机构,提高融资能力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我国供销系统企业并购重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企业并购重组理论研究
    2.1 企业并购的定义
    2.2 企业重组的定义
    2.3 企业并购重组的类型
    2.4 企业并购动因理论
第3章 我国供销合作社及其所属企业发展现状概述
    3.1 我国供销社发展历程
    3.2 我国供销总社及其企业基本情况介绍
        3.2.1 供销总社情况介绍
        3.2.2 我国供销系统企业经营情况
第4章 我国供销系统企业并购重组的动因及必要性分析
    4.1 我国供销系统企业的特点
        4.1.1 我国供销系统企业的优势
        4.1.2 我国供销系统企业的劣势
    4.2 我国供销系统企业并购重组的特点
        4.2.1 政策性强,并购过于形式化
        4.2.2 优选龙头目标企业,并购注重地域性
        4.2.3 强强联合,实现互利共赢
        4.2.4 争取控股权,实现绝对控股
    4.3 我国供销系统企业并购重组的动因及必要性
        4.3.1 我国供销系统企业并购重组的动因
        4.3.2 我国供销系统企业并购重组的必要性
第5章 我国供销系统企业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5.1 我国供销系统企业并购存在的问题
        5.1.1 社有资产流失严重
        5.1.2 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滞后
        5.1.3 并购交易过程中存在较多风险
        5.1.4 中介机构发展缓慢
        5.1.5 同业竞争现象较多
    5.2 我国供销系统企业并购重组存在问题的原因
        5.2.1 缺乏企业并购法律法规
        5.2.2 并购交易操作不规范
        5.2.3 资产评估机构不规范
        5.2.4 缺乏高水平的并购管理团队
        5.2.5 选人用人机制不健全
第6章 并购重组案例分析
    6.1 横向并购案例分析-中棉公司并购新棉股份
        6.1.1 企业简介
        6.1.2 合作背景及合作的重要性
        6.1.3 并购过程
        6.1.4 并购的启示
    6.2 纵向并购案例分析-中棉公司并购XX纺织公司
        6.2.1 合作背景
        6.2.2 并购必要性与可行性
        6.2.3 XX纺织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6.2.4 并购的过程与问题
        6.2.5 并购的启示
第7章 规范我国供销系统企业并购重组的对策建议
    7.1 加强社有企业政策法规建设,保证并购操作有法可依
    7.2 健全社会保障法体系制度,保障员工权益
    7.3 加强中介机构在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作用,维护企业利益
    7.4 加快社有资产评估方法的研究,防止社有资产流失
    7.5 规范并购流程和协议,有效防范并购隐患
    7.6 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制度,逐步实现规模化经营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转型与重构:上海产业区的形成与演化研究(1843-1941)(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研究成果综述
    第三节 基本概念和研究时段的界定
        一、产业区(industrial district)
        二、转型、重构
        三、研究时段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篇章结构
第二章 区域发展环境的改善
    第一节 商埠制度、政治改良与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
        一、商埠制度与上海、宁波、镇江等港市的开放
        二、晚清以来的政治改良与投资开放
    第二节 中外资本共生关系和上海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
        一、中外资本共生关系的形成
        二、上海成为区域金融中心
    第三节 现代股份制公司制度的引进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商埠区城市工业的发展与地域分工的演化
    第一节 上海近代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地域分工的演化
        一、研究成果综述
        二、开埠通商的上海
        三、中西贸易与上海近代工业的起步
        四、上海工业投资的扩张与综合性工业中心的形成
        五、上海城市区域分工的变化:贸易、金融、工业中心
    第二节 宁波近代工业的发展与城市地域分工演化
        一、宁波近代工业的发展
        二、宁波近代工业欠发达的原因分析
        三、宁波金融业的发展
        四、宁波城市地域分工的演化
    第三节 镇江近代工业发展和城市功能演化研究
        一、近代镇江贸易的兴衰
        二、镇江近代西式机器工业投资
        四、丹阳近代工业的发展
        五、镇江城市职能与城市地位的变化
第四章 产棉区城市工业的发展与地域分工的演化
    第一节 无锡近代工业发展与城市地域分工的演化
        一、无锡近代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二、无锡近代工业的起步
        三、无锡近代工业的规模扩张
        四、近代时期无锡工业的发展水平和城市地域分工的变化
    第二节 南通近代工业的发展与城市地域分工的演变
        一、近代南通的工业投资
        二、南通近代工业投资的开始——大生建厂
        三、机制工业投资的高潮:大生扩张与多区位公司的出现
        四、南通工业的发展水平与遭遇挫折的原因分析
        五、南通城市地域分工的变化
        六、关于南通城市地域分工演化的外部因素
    第三节 江阴、常熟、太仓等县棉纺织工业的发展
        一、近代江阴棉纺织业的发展
        二、近代常熟棉纺织业的发展
        三、近代太仓棉纺织业的发展
    第四节 常州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地域分工的演化
        一、常州机制工业的发展
        三、常州近代机制工业繁荣的原因分析
        四、城市地位与地域分工的变化
    第五节 浙江慈溪、平湖、硖石棉纺织业的发展
        一、近代慈溪土布的发展
        二、近代平湖土布的发展
        三、近代硖石土布的发展
        四、小结
第五章 产丝区城市工业的发展与地域分工的演化
    第一节 苏州近代工业投资与城市地域功能演化
        一、苏州近代工业投资的开始
        二、新式工业投资的高潮阶段
        三、苏州丝织工业的发展
        四、苏州钱业的发展
        五、苏州土布加工业的衰落
        六、苏州城市地域分工的变化
    第二节 杭州近代工业投资与城市地域分工演化研究
        一、杭州近代工业投资的起步
        二、杭州近代工业投资的高潮
        三、杭州近代工业的发展水平
        四、绍兴近代机制工业的发展
        五、杭州城市地域分工的演化
    第三节 湖州、嘉兴近代工业投资和城市地域分工演化
        一、湖州近代工业的发展
        二、嘉兴近代工业的发展
        三、湖州、嘉兴城市地域分工
第六章 上海产业区的形成过程
    第一节 产业区的雏形:以丝为纽带的上海产业区
    第二节 产业区的扩张:以棉为纽带的上海产业区
    第三节 以金融为纽带的上海产业区
        一、钱庄金融网络
        二、近代银行体系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上海及其周边城市产业转型的机制与差异分析
    第一节 市场竞争与各城市棉纺织业转型
        一、市场竞争与棉纺业转型
        二、市场竞争与棉织业转型
    第二节 市场竞争与各地缫丝、丝织业转型
        一、市场竞争与缫丝业转型
        二、市场竞争与丝织业转型
第八章 结论
    一、上海产业区的经济版图超越传统江南范围
    二、缫丝与丝织业、棉纺织业转型功败垂成
    三、聚合型的城市空间取代中控型的城市空间
    四、市场竞争引致区域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我国区域产业转移中的政府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国外的研究
        二、 国内的研究
        三、 对相关研究的简单评价
    第三节 理论基础
        一、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论及其对本研究的指导意义
        二、 区域产业转移理论及其对本研究的指导意义
        三、 府际关系理论及其对本研究的指导意义
    第四节 研究框架
        一、 基本概念
        二、 研究思路和章节安排
        三、 研究方法
        四、 本文可能的创新
第二章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及政府作用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计划经济时代的区域产业转移:“三线”建设
        一、 “大三线”建设中区域产业转移的基本进程
        二、 “大三线”建设中区域产业转移的成效
        三、 “小三线”建设中的区域产业转移:以上海为例
        四、 “三线”建设中的政府作用及其反思
    第二节 转轨时期的区域产业转移:“东锭西移”
        一、 “东锭西移”的概况
        二、 “东锭西移”实施效益评估
        三、 “东锭西移”的个案分析
        四、 “东锭西移”中的政府表现及其评价
第三章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基本现状
    第一节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背景与动力
        一、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转型
        二、 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限制
        三、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
        四、 破解产业同构难题的任务
        五、 国际产业转移动向的影响
    第二节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目标、特点与路线
        一、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相关主体
        二、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目标
        三、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类型
        四、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特点
        五、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总体路线
第四章 中央政府在区域产业转移中的作用分析
    第一节 政府干预区域产业转移的依据
        一、 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二、 加快区域产业转移进程
        三、 减少产业转出的负面影响
        四、 降低承接产业转移的风险
    第二节 中央政府促进区域产业转移的主要举措
        一、 国务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指导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
        二、 发改委: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三、 商务部:实施“东桑西移”和“万商西进”工程、支持加工贸易梯度转移、设立产业转移促进中心
        四、 工信部:引导纺织产业转移、编制产业转移指导目录、举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
    第三节 中央政府干预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一、 中央政府干预区域产业转移的特点分析
        二、 中央政府干预区域产业转移的三种作用机制
        三、 中央政府干预区域产业转移的效果分析
        四、 影响中央政府干预效果的若干因素分析
        五、 中央政府干预可能会导致的问题
第五章 地方政府在区域产业转移中的作用分析
    第一节 区域产业转移中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及其转化
        一、 转出地政府的两种行为模式:主动调整与被动适应
        二、 承接地政府的两种行为模式:积极引进与消极承接
        三、 地方政府不同行为模式之间的转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节 地方政府干预的典型案例分析:广东“双转移”
        一、 广东推行“双转移”的背景
        二、 广东推行“双转移”的举措
        三、 广东推行“双转移”的成效
        四、 广东推行“双转移”的困境
    第三节 地方政府干预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一、 地方政府干预的对内效果
        二、 地方政府干预的外在效果
        三、 地方政府干预存在的问题
第六章 国外区域产业转移中政府作用的典型经验
    第一节 美国的区域产业转移
        一、 美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基本进程
        二、 美国区域产业转移中的政府作用
        三、 启示
    第二节 意大利北方向南方的产业转移
        一、 意大利区域产业转移的基本进程
        二、 意大利区域产业转移中的政府作用
        三、 启示
    第三节 韩国首都圈向地方的产业转移
        一、 韩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基本进程
        二、 韩国区域产业转移中的政府作用
        三、 启示
第七章 关于改善政府在区域产业转移中作用的探讨
    第一节 政府干预对区域产业转移的影响的总体分析
        一、 政府干预对区域产业转移距离的影响
        二、 政府干预对区域产业转移方向的影响
        三、 政府干预对区域产业转移领域的影响
        四、 政府干预对区域产业转移时机的影响
        五、 政府干预对区域产业转移效益的影响
    第二节 区域产业转移中的政府内部协调
        一、 分层定位各级政府的职能
        二、 促进部际协作
        三、 规范地方政府间竞争
        四、 加强省部合作
        五、 发展良性互动的政企关系
    第三节 政府介入区域产业转移的时机与限度
        一、 根据产业转移成熟度来选择政府干预的时机
        二、 在区域产业转移的不同阶段发挥不同的政府作用
        三、 加强转出地政府与承接地政府之间的合作
        四、 满足企业和企业家的合理诉求
        五、 把握政府干预的合理限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学术成果

(8)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研究 ——后发大国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文献综述
        1.1.4 文献述评和本文的出发点
    1.2 论文的内容安排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1.2.2 研究方法
    1.3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3.1 论文的创新之处
        1.3.2 论文的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和理论简述
    2.1 相关概念
        2.1.1 制造业
        2.1.2 产业升级
        2.1.3 后发大国
    2.2 相关理论简述
        2.2.1 后发大国经济发展理论
        2.2.2 后发大国产业发展理论
3 制造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3.1 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经验
        3.1.1 英国制造业发展的经验
        3.1.2 美国制造业发展的经验
        3.1.3 德国制造业发展的经验
        3.1.4 日本制造业发展的经验
    3.2 后发大国制造业的发展经验及其教训
        3.2.1 俄罗斯制造业的发展
        3.2.2 巴西制造业的发展
        3.2.3 印度制造业的发展
    3.3 亚洲“四小龙”制造业的发展经验
        3.3.1 亚洲“四小龙”制造业总体发展状况
        3.3.2 亚洲“四小龙”制造业具体发展状况
    3.4 制造业发展国际经验的启示
        3.4.1 制造业发展的必要前提条件
        3.4.2 政府在制造业发展中的作用
        3.4.3 技术在制造业发展中的作用
4“后发大国”制造业产业升级框架构建
    4.1 后发大国制造业产业升级模式选择
        4.1.1 现有产业升级模式及其局限性
        4.1.2 后发大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必然性
        4.1.3 后发大国制造业产业升级模式
    4.2 后发大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机制
        4.2.1 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内容和本质
        4.2.2 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动力机制
    4.3 后发大国制造业产业升级路径
        4.3.1 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案例分析
        4.3.2 案例评价与小结
        4.3.3 后发大国制造业产业升级路径的理论分析
5 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必要性与障碍
    5.1 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必要性
        5.1.1 中国制造业的整体评价
        5.1.2 中国制造业代表性产业分析——高技术产业
        5.1.3 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现状分析
    5.2 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障碍
        5.2.1 国际不利因素
        5.2.2 国内不利因素
6 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对策建议
    6.1 产业政策
        6.1.1 技术政策
        6.1.2 财政政策
        6.1.3 税收政策
        6.1.4 产业保护政策
    6.2 市场潜力的发挥
        6.2.1 市场机制的完善
        6.2.2 扩大内需
    6.3 技术能力的提升
        6.3.1 促进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的融合
        6.3.2 选择性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6.3.3 人才策略
        6.3.4. 扩大高技术产业资金来源
本文结论及研究展望
    1 本文结论
    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附件

(9)近代苏南企业集团的一体化战略研究(1895-1937) ——以近代中国企业战略史为视角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图表索引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状况
    三、概念界定
        1. 地域及时间范围
        2. 企业及企业集团
        3. 企业战略
        4. 一体化及一体化战略
    四、研究方法
        1. 相关资料
        2. 研究思路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战略形成——近代苏南企业集团一体化战略形成的历史环境和进程
    第一节 近代苏南企业集团一体化战略形成的历史环境
        一、世界各国企业一体化战略的潮流
        二、中国民营企业一体化战略的趋势
        三、企业一体化意识及近代话语表达
        1. 一体化意识的来源
        2. 一体化的近代认识
        3. 一体化战略模式和蓝图的构想
        4. 一体化意识的制度化体现
    第二节 近代苏南企业集团一体战略形成的历史进程
        一、第一阶段:蓄力准备
        1. 战略环境:发展氛围好转,经济基础雄厚
        2. 战略任务:资金转入,经验积累,模式初探
        3. 发展特点:传统经济盈利为主要来源
        二、第二阶段:横向为主
        1. 战略环境:市场需求普遍扩大
        2. 战略态势:横向一体化战略为主要形式
        3. 发展特点:摆脱政府依赖,实现自主发展
        三、第三阶段:纵横并重
        1. 战略环境:险象环生,机遇仍存
        2. 战略态势:棉纺织纵向和缫丝横向并重发展
        3. 发展特点:中型企业集团为主要规模级别
第二章 战略实施(上)——对近代苏南企业集团横向一体化战略的考察
    第一节 区域垄断:永泰缫丝集团的一元横向一体化战略
        一、战略发展的两次高潮
        1. 薛南溟时期(1896 年至1925 年)
        2. 薛寿萱时期(1926 年至1937 年)
        二、战略实施的特点
        1. 源供体系:一元横向一体化战略的扩张基石
        2. 跨国外销:一元横向一体化战略的产品出路
    第二节 棉粉联营:荣氏集团的二元横向一体化战略
        一、战略实施步骤:先粉后棉
        二、战略的具体实现
        1. 横向各单位的实现情况
        2. 横向一体化的实现方式
        3. 横向一体化的资金运作
        4. 供销纵向一体化的配合行为
        三、战略实施的特点
        1. 无限公司:二元横向一体化战略的组织形式
        2. 举债扩张:二元横向一体化战略的资金来源
        3. 棉粉联营:二元横向一体化战略的关联模式
    第三节 多角经营:周氏、杨氏、唐蔡集团的多元化战略
        一、周氏集团的战略实现及评价
        1. 战略的具体实现
        2. 战略实施的分析与评价
        二、杨氏集团的战略实现及评价
        1. 战略的具体实现
        2. 战略实施的分析与评价
        三、唐蔡集团的战略实现及评价
        1. 战略的具体实现
        2. 战略实施的分析与评价
        四、多元化战略实施的整体评价及展望
第三章 战略实施(下)——对近代苏南企业集团纵向一体化战略的剖析
    第一节 部分民族染织厂联营纺纱的动因分析
        一、细纱交易中存在的问题
        1. 抵制日货冲击日纱垄断下的细纱交易
        2. 民族纱厂细纱产能有限
        3. 细纱交易中的一般性问题
        二、民族染织厂的应对措施
        1. 折中式交易办法
        2. 欺瞒式交易行为
        3. 联营纺纱的战略
    第二节 纺织染联营:大成纺织印染集团的纵向一体化战略
        一、战略的选择及进程
        1. 以织布生产为战略突破口
        2. 建立纵向一体化战略体系
        3. 拓展纵向一体化战略纵深
        二、战略实施的特点及评价
    第三节 往返延伸与单向推进:纺织染联营的两种路径
        一、织布与纺纱:不同的战略入口
        二、往返延伸与单向推进:不同的战略线路
        三、反超与落后:不同的战略效果
        四、两种路径存在的多种情况
    第四节 铁棉联营:光裕集团的产用纵向一体化战略
        一、战略的具体实现
        1. 确立棉纺织机器修造的战略基点
        2. 建立产用纵向一体化的战略体系
        3. 扩大产用纵向上游和下游的规模
        4. 经营房地产业务的同步配合行为
        二、战略实施的分析及评价
        1. 困境之中的突围
        2. 成功背后的隐患
        3. 消除隐患的转机
        4. 战略选择的失误
第四章 战略评价——对近代苏南企业集团一体化战略效应和特点的分析
    第一节 正向效应分析
        一、横向一体化战略的正向效应
        1. 规模经济效应
        2. 范围经济效应
        3. 内部协同互助
        4. 规避萎缩与分散风险
        5. 改善和运用市场
        二、纵向一体化战略的正向效应
        1. 节省交易成本
        2. 防止机会主义
        3. 缓解供产销矛盾
        4. 获得更高利润率
        5. 提高差别化能力
        6. 产生防御效应
    第二节 负向效应分析及其应对措施
        一、横向一体化战略的负向效应
        1. 管理成本增加
        2. 过度资源投入
        3. 不经济互助行为
        二、纵向一体化战略的负向效应
        1. 生产管理成本问题
        2. 生产平衡问题
        三、应对措施
    第三节 战略特点分析
        一、战略特点:追赶性、自主性、多样性
        二、对追赶性的重点分析
        1. 选择追赶的必要性
        2. 实施追赶的可行性
        3. 进行追赶的机遇
        三、战略成就
结语: 对近代中国企业战略史研究的初步思考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二、关于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变迁研究的现状
    三、论文的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四、理论与史料依据
    五、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新中国新疆工业的资源基础和历史起点
    一、新疆工业开发的经济地理条件
    二、新疆工业开发的资源优势
    三、近代新疆工业的发轫
第二章 20世纪50—70年代的新疆工业
    一、新疆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与手工业的变化(1950—1957年)
    二、新疆工业的曲折发展(1958—1977年)
第三章 改革开放时期的新疆工业(1978年至今)
    一、新疆国有工业企业管理体制的变革
    二、新疆工业经济的发展
    三、新疆非国有工业经济的发展
    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制的恢复以及兵团工业的发展
第四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的工业布局与结构
    一、新疆工业布局的演变
    二、新疆工业结构的转化
第五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发展的特征
    一、现代工业发轫于驻疆人民解放军的大生产运动
    二、政府主导的、嵌入式工业开发方式
    三、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资源型重工业结构
    四、"内向型"部门占多数的工业部门结构
    五、区域内发展不均衡的工业布局
    六、"三分天下"的工业格局
第六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发展的成效
    一、新疆工业经济规模的增长
    二、新疆工业发展与社会经济结构变迁
    三、新疆的工业化水平
第七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变迁中存在的问题
    一、新疆工业基础薄弱
    二、以初级产品为主的新疆工业
    三、新疆工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
    四、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对新疆工业发展的制约
    五、新疆民营经济力量薄弱
第八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发展的反思与借鉴
    一、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发展模式的演化
    二、现代工业的崛起和传统手工业的嬗变
    三、政府对新疆工业发展的影响
    四、市场对新疆工业发展的影响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棉纺业将继续战略重组(论文参考文献)

  • [1]空间记忆与情境重构 ——当代江南村镇文化景观设计研究[D]. 汪瑞霞.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6)
  • [2]迈入5G时代的“半工业化”[J]. 许天成,瞿商. 探索与争鸣, 2020(03)
  • [3]法国维护大国话语权的路径研究及启示[D]. 夏正华. 武汉大学, 2019(06)
  • [4]金融支持新疆纺织业发展的模式研究[D]. 刘新. 西南财经大学, 2018(01)
  • [5]我国供销系统企业并购重组研究[D]. 吴攀.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7(02)
  • [6]转型与重构:上海产业区的形成与演化研究(1843-1941)[D]. 陈为忠. 复旦大学, 2014(12)
  • [7]我国区域产业转移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 郑春勇. 南开大学, 2012(07)
  • [8]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研究 ——后发大国的视角[D]. 杜鹏. 武汉大学, 2012(02)
  • [9]近代苏南企业集团的一体化战略研究(1895-1937) ——以近代中国企业战略史为视角的探讨[D]. 赵伟. 苏州大学, 2011(06)
  • [10]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变迁研究[D]. 王利中. 西北大学, 2010(09)

标签:;  ;  ;  ;  ;  

棉纺行业将继续进行战略重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