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56例临床分析

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56例临床分析

一、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56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孙永锋,仙登沁,李煜环,刘会昭,石磊[1](2022)在《彩色超声对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彩色超声对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12至2018-12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和武警四川总队医院收治的32例重型颅脑损伤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采取超声检查的方法,诊断脑膨出的病因及进一步指导手术治疗方案。观察记录术中超声诊断脑膨出的病因类别、部位特点(包括例数)及指导手术后6个月时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ore, GOS)。结果本组中8例根据术前CT所示的颅骨骨折特点,推测术中脑膨出的病因可能为对侧出现迟发性颅内血肿,术中超声检查证实对侧颅骨骨折部位为迟发性硬膜外血肿及硬膜下血肿。本组24例术前难以判断脑膨出的病因,经术中超声检查发现:手术对侧硬膜外血肿或硬膜下血肿9例,手术同侧出现脑内血肿7例,手术区域临近及远隔部位硬膜外血肿2例、硬膜下血肿2例,手术同侧挫裂伤情况加重、广泛性脑肿胀4例。32例均在超声引导下手术清除颅内血肿或挫伤的脑组织,有效缓解脑膨出。术后6个月,按GOS分级为:恢复良好8例(25.00%),中度残疾9例(28.12%),重度残疾7例(21.88%),植物生存状态4例(12.50%),死亡4例(12.50%)。结论术中超声能准确诊断重型颅脑损伤急性脑膨出的病因及进一步指导手术治疗脑膨出,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

刘海兵[2](2021)在《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微循环和静脉循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微循环和静脉循环的DSA研究目的1.DSA检测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颅高压患者微循环、静脉循环时间,损伤局部静脉回流障碍、假性血管瘤与脑损伤进展是否有相关性。2.研究TBI后颅高压患者脑微循环及静脉循环时间与皮层大静脉数量、直径的相关性。3.探讨TBI后ICP升高,CCT改变可能存在的病理生理学机制,阐述TBI对颅内循环系统产生的影响。方法1.选取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15例作为试验组A,选取以脑挫裂伤损伤为主的患者18例作为试验组B,选取颅内未破裂动脉患者19例作为对照组C;利用DSA观察并比较三组患者脑动静循环时间(Cerebral Circulation time,CCT)、动脉期时间(T1)、微循环时间(Microvascular cerebral circulation time,MCCT,T2)、静脉循环时间(Venous cerebral circulation,VCCT)及皮质静脉的显影特征;由介入室两名主治医生测量计算皮层静脉数量,近桥静脉部测量皮层静脉直径,并计算总和;脑挫裂伤区域局部放大造影,观察是否存在外伤性血管瘤、静脉血栓;并定期复查头颅CT,统计分析存在外伤性血管瘤、静脉血栓与TBI进展是否有相关性。结果:1.TBI后颅内高压患者,颅内微循环、静脉循环时间明显延长;颅内微循环、静脉循环时间与TBI患者皮层静脉数量及总直径有密切关系,呈负相关;颅内微循环、静脉循环时间损伤侧明显比对侧延长。结论:TBI后颅内高压患者,颅内微循环、静脉循环时间明显延长;颅内微循环、静脉循环时间与TBI患者皮层静脉数量及总直径有密切关系,呈负相关;颅内微循环、静脉循环时间损伤侧明显比对侧延长。第二部分脑挫裂伤灶周围水肿区大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目的观察皮层大静脉区域与非皮层大静脉区域脑挫裂伤继发性脑水肿体积的差异。方法选取外侧裂静脉、Labbé静脉、Trolard静脉区域脑挫裂伤患者47例作为静脉组,选取其他部位脑挫裂伤患者66例作为非静脉组。回顾性收集患者入院时的临床及影像资料(GCS评分、年龄、性别、外伤类型、影像图像、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于入院后第6h、1d、3d、5d复查头颅CT(荷兰Philips Brilliance256层螺旋CT扫描仪,以听眉线为扫描基线,扫描范围自颅顶至颅底。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 V,管电流300 m A,层厚5mm,层距5mm),将头颅CT数据导入3D slicer软件计算脑损伤及水肿体积,并同时分别记录伤后6h内和第5d的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D-二聚体(D-dimer,D-D)指标,如病情进展并达到手术指征者不进行相关比较。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水肿体积比率的差异性。结果应用3D Slicer软件计算脑挫伤及血肿、周围脑组织水肿体积,伤后第5d外侧裂静脉、Labbé静脉、Trolard静脉区域脑挫裂伤周围水肿体积比率高于非静脉区域脑挫裂伤周围水肿的比率,有明显差异常性,P<0.05;在引起脑水肿物理与化学因素基本相同情况下,影响水肿最大的因素可能是不同部位的微循环及静脉循环。结论应用3D Slicer软件计算脑挫伤及血肿、周围脑组织水肿体积,伤后第5d外侧裂静脉、Labbé静脉、Trolard静脉区域脑挫裂伤周围水肿体积比率高于非静脉区域脑挫裂伤周围水肿的比率,有明显差异常性,P<0.05;在引起脑水肿物理与化学因素基本相同情况下,影响水肿最大的因素可能是不同部位的微循环及静脉循环。第三部分急性硬膜下血肿术中急性脑膨出患者术前影像资料分析目的回顾性分析术中脑膨出与硬膜下血肿厚度、中线偏移距离、CT值、环池受压、侧脑室受压等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7.01-2020.01创伤性硬膜下血肿急诊手术51例病人,术中脑膨出病人18例列为A组,术中未膨出病人33例列为B组。测量CT平扫基底节层面、半卵圆中心层面两个层面前中后三条均分线上灰质、白质的CT值(灰质测量处离颅骨内板内侧面或血肿内侧面10mm,白质测量处离灰质测量处15mm,测最面积约5mm2,如遇血肿或脑池脑沟结构,测量处可移动)、上矢状窦后1/3段轴位点(能充分辨认矢状窦)。根据术前头颅CT,准确测量中线移离距离(中线结构偏离最大层面到中线位置的水平距离),颅内血肿厚度(中线偏离侧血肿最厚层面,血肿皮层缘到颅骨内板缘的最大水平距离),并计算偏移距离与血肿厚度比值、计算偏移长度与血肿厚度差值。同时分析环池受压分级、侧脑室受压计分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探讨术中脑膨出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未膨出组患者硬膜下血肿厚度、血肿量稍大于膨出组,但无统计意义;膨出组中线结构移位明显大于未膨出组,且有统计意义;硬膜下血肿厚度与中线偏移距离差值,未膨出组明显大于膨出组,且有统计意义;术前上矢状CT值与术中急性脑膨出呈正相关性,基底核区层面CT值与与术中急性脑膨出呈负相关性。结论B组(未膨出组)患者硬膜下血肿厚度、血肿量稍大于A组(膨出组),但无统计意义;A组中线结构移位明显大于B组,且有统计意义;硬膜下血肿厚度与中线偏移距离差值,B组明显大于A组,且有统计意义;硬膜下血肿厚度与中线偏移距离比值,A组大于B组,但无统计意义;术前上矢窦CT值越高,发生术中急性脑膨出可能性越大,术前基底核层面灰质、白质的CT值越低,发生术中急性脑膨出可能性越大。环池受压Ⅴ级患者及侧脑室受压评分3分患者均发生术中急性脑膨出。

阳建国,钟兴明,吴利平[3](2020)在《颅内压监测下控制性减压联合预缝式关颅在重型颅脑损伤手术中的作用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颅内压(ICP)监测下控制性减压联合预缝式关颅在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州师范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sTBI患者136例,其中2018年2月及以前收治的患者57例(对照组)术中均采取ICP监测下常规快速血肿清除及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未采取控制性减压),2018年3月收治后的患者79例(研究组)术中均采取ICP监测下控制性减压联合预缝式关颅手术。对2组患者的术中低血压、急性脑膨出、迟发性颅内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脑组织暴露时间、关颅时间、颅骨去骨瓣情况、非计划再次手术及伤后6个月的GOS评分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研究,明确ICP监测下控制性减压联合预缝式关颅这种手术模式在救治中的效果。结果 2组患者的性别分布、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前GCS评分、术前瞳孔散大、影像学资料及初始ICP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中低血压、急性脑膨出及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脑组织暴露时间及关颅时间较对照组短,双侧颅骨去骨瓣率较对照组低,非计划再次手术率较对照组低,预后良好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死亡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P监测下控制性减压联合预缝式关颅模式的应用能降低sTBI患者术中低血压、急性脑膨出及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生率,能降低患者非计划再次手术率或双侧颅骨去骨瓣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张强[4](2018)在《创伤性脑膨出危险因素分析及双侧开颅平衡减压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创伤性脑膨出(traumatic encephalocele,TE)是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开颅术中发生的急性脑膨出危象,是指术中脑组织快速从骨窗缘膨出,超出骨窗缘,不能自行还纳回颅腔,可发生于术中硬脑膜剪开的瞬间、颅内损伤清除的过程中及清除完毕后。脑膨出进展迅猛,使丘脑、脑干等重要的中线结构发生快速摆动,造成严重的继发性损伤,同时膨出脑组织严重嵌顿于骨窗边缘,脑组织严重损伤,神经功能严重损害,给病人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致残率高,预后差,病死率高达60%~73%。TE不同于的单侧脑肿瘤、脑出血术中的脑膨出。脑肿瘤、脑出血时脑膨出前病灶对侧脑组织是正常的,而TBI具有多发性损伤及迟发性损伤的特点,TBI脑膨出前颅内可能已经存在头颅CT显示明确的损伤或头颅CT分辨不出来的潜在的损伤。TBI术中急性脑膨出较脑肿瘤脑膨出更严重、速度更快,发生率更高,可能与术前开颅对侧已存在或潜在的占位性损伤术中突然加重有关。Jorgen等在1977年发现一侧小脑幕切迹疝患者脑疝对侧侧脑室颞角呈扩张状态。但之后关于小脑幕切迹疝对侧侧脑室颞角扩张和消失的不同变化在TBI患者中的不同作用的研究罕见报道。小脑幕切迹疝对侧侧脑室颞角的形态、脑组织顺应性等间接占位征象的动态变化不仅能间接反应小脑幕切迹疝侧脑损伤的占位效应还能反应对侧的占位效应的变化。回顾国外文献,关于TBI术中急性脑膨出的相关性研究主要是关于术中急性脑膨出时开颅对侧硬脑膜外血肿形成的个案报道或小样本的回顾性分析,大样本病例的研究非常罕见,结论普遍认为术中填塞效应的解除及手术远隔部位颅骨骨折是开颅对侧硬脑膜外血肿形成的常见原因。但也有研究认为只有18%的开颅对侧合并颅骨骨折的患者出现硬脑膜外血肿,大部分合并颅骨骨折的患者并未出现硬脑膜外血肿及急性脑膨出,填塞效应解除并不是开颅对侧硬脑膜外血肿形成的主要原因。CRASH和IMPACT研究预测模型包含了中线移位距离、脑池的阻塞及血肿,但未包括颅内损伤的体积变化及占位效应的动态变化因素。也有单中心对脑外伤、高血压脑出血、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中脑膨出患者进行持续脑室内颅内压检测,结果分析表明这三组间术前颅内压间无显着性差异,行双侧开颅减压术后颅内压较术前均显着性下降。国内文献关于术中急性脑膨出危险因素的前瞻性研究很少,回顾性研究结论与国外报道基本一致,普遍认为开颅对侧远隔部位骨折及硬脑膜外血肿是术中急性脑膨出的独立危险因素。文献认为:开颅术中,颅内血肿、脑挫伤等占位效应病灶清除后,填塞效应的快速去除诱发开颅对侧硬脑膜外血肿的发生,特别是对侧有颅骨骨折,且骨折线与硬脑膜动脉走行交叉,宽度大于3mm时,对侧更容易迟发硬脑膜外血肿。手术远隔部位出血是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常见原因之一,术前脑疝、弥漫性脑肿胀、术前缺氧、脑干伤、受伤至手术的时间与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发生密切相关。但临床实践中多数患者没有典型的冲击伤侧骨折,无颅骨骨折的患者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情况并不少见,开颅侧是冲击伤侧即颅骨骨折侧也是临床上常见的,这时如何预测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发生是神经外科医生面临的挑战。关于TBI术中急性脑膨出危险因素动态观察及前瞻性研究更有助于脑膨出危险因素的评估,如何选择更具有普遍性的、能反应随颅内损伤体积变化而变化的危险因素以及如何制定预防术中急性脑膨出发生的平衡减压开颅手术策略,诸多问题亟待解决。脑外伤后颅内占位性损伤体积的变化是动态的,这种动态变化是开颅术中脑膨出的根本原因。占位效应同样随占位性损伤体积的变化而动态变化,同时动态的反映占位性损伤体积变化的发展趋势,而且能反应中线两侧占位性损伤体积的变化。准确把握颅内血肿、脑挫伤、脑水肿的动态变化及其引起的占位效应的动态变化特点,正确分析两者间的相互影响是术前评估脑膨出的关键。回顾性分析受固定资料的限制,不能准确反应颅内损伤容积变化及其占位效应动态变化的特点。文献中关于颅内损伤占位效应动态变化与术中急性脑膨出危险性关系的前瞻性研究罕见报道。本研究主要对颅内损伤容积的动态变化及其占位效应的动态变化与术中急性脑膨出危险性进行前瞻性研究。对不同因素引起的终极占位效应及脑组织顺应性变化如侧脑室颞角形态变化、中线移位距离与颅内血肿厚度差值,以及双侧颅内损伤、术前时间等进行前瞻性研究,这更有利于全面系统的评估TE的危险因素。首先观察中线偏向侧侧脑室颞角的形态、中线移位距离与中线偏离侧颅内血肿厚度的差值、双侧颅内损伤等因素在术前观察期间动态变化的趋势及术前的特点,应用单因素分析鉴别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可能危险因素,再通过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及哑变量分析探讨其与术中脑膨出的相关性,鉴别脑膨出的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为双侧开颅平衡减压提供理论支持。目的:观察脑膨出可能危险因素术前动态变化的特点,探讨TE的常见危险因素、术中脑膨出原因的快速诊断策略、预防TE发生的手术策略选择,为急性脑膨出的术前评估及手术预案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由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年龄≥18岁;有明确脑外伤病史;外伤至第一次颅脑CT检查时间在4小时以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分~12分;颅脑CT检查发现明确颅内出血或脑挫伤。排除标准:既往有神经系统相关疾病、合并严重的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疾病;近7天内应用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或有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计数≤50×109/L;双额叶脑挫伤、脑干挫伤或脑干血肿、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家属拒绝对侧开颅手术并死亡;开颅术中死亡;未行开颅手术的;处于妊娠期、哺乳期或过去30天内分娩:合并严重的复合伤需急诊行颅外手术的患者;有手术禁忌证或严重麻醉药品过敏反应者。(1)随机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颅脑损伤患者,根据美国第三版重型颅脑损伤救治指南指导临床治疗,入院后动态复查颅脑CT,观察术前中线偏向侧侧脑室颞角的形态、中线移位距离与中线偏离侧颅内向肿厚度的差值、双侧颅内损伤、脑池受压、术前GCS、术前瞳孔直径的动态变化特点。护士每隔30分钟记录一次患者的GCS评分及瞳孔变化,GCS每下降2分即复查一次颅脑CT。(2)最终选入675例开颅患者,根据术中有无脑膨出,分为脑膨出组及无脑膨出组。首先应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脑膨出组与无脑膨出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进一步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逐步回归分析卡方检验中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确立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危险因素。对危险因素进一步行哑变量分析,比较不同哑变量因素与脑膨出的相关性。比较脑膨出后颅脑CT检查组与彩超检查组患者的临床预后,总结急性脑膨出患者的术中有效可行的应急处理措施。(3)统计分析: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资料以χ±s表示。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单因素分析应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法分析,对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进一步行哑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以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为自变量,以术中是否发生急性脑膨出为因变量。以比值比(odds ratio,OR)表示两者间的关联强度(OR>1为危险因素,OR<1为保护因素)。检验水准取α=0.05。结果:脑膨出组患者共170例,均在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其中23例患者行同期双侧侧开颅颅平衡减压,147例患者在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后并接受对侧开颅,505例患者术中未发生急性脑膨出,行单侧开颅。单因素分析表明:脑膨出组患者的中线偏向侧侧脑室颞角消失、中线移位距离与中线偏离侧颅内血肿厚度的差值、中线偏向侧合并颅骨骨折、双侧颅内损伤、术前时间、弥漫性脑肿胀、环池受压、瞳孔散大与无脑膨出组比较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性别、三脑室受压、术前GCS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中线偏向侧侧脑室颞角消失(95%CI2.399-212.276,OR=22.569,P=0.006)、双侧颅内损伤(95%CI1.104-7.256,OR=127.506,P<0.001)、弥漫性脑肿胀(95%CI9.052-1796.089,OR=124.169,P<0.05)为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危险因素,中线移位距离与中线偏离侧颅内血肿厚度的差值(95%C/0.012-0.235,OR=0.053,P<0.001)、术前时间(95%CI0.032-0.389,OR=0.112,P=0.001)为保护因素。哑变量分析表明:中线偏向侧侧脑室颞角受压越重,术中脑膨出的危险度越高(OR值越大),侧脑室颞角变扁与扩张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表明颞角变扁与扩张不是脑膨出的危险因素。术前时间越长,术中脑膨出的危险度越低(OR值越小),4~6小时组(OR=33.465)与大于6小时组(OR=1.669)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4),表明4~6小时组及大于6小时组均是脑膨出的保护因素。170例脑膨出患者中23例直接行双侧开颅平衡减压,80例在术中发生进行性脑膨出,复查颅脑CT后完成对侧开颅,67例患者在剪开硬脑膜时就出现急性脑膨出,即刻行术中彩超检查明确脑膨出原因后行对侧开颅。3组脑膨出患者术后1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结果:直接双侧开颅组:术后2例死亡(GOSⅠ级),6例预后不良(GOS Ⅱ级和Ⅲ级),15例预后良好(GOS Ⅳ级和V级)。脑膨出后复查颅脑CT组:结果术后12例死亡(GOSⅠ级),41例预后不良(GOS Ⅱ级和Ⅲ级),27例预后良好(GOS Ⅳ级和Ⅴ级)。脑膨出后复查彩超组:7例死亡(GOSⅠ级),22例预后不良(GOS Ⅱ级和Ⅲ级),38例预后良好(GOS Ⅳ级和Ⅴ级)),3组间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术前时间大于4小时是术中急性脑膨出的保护因素:脑外伤后4小时内,颅内损伤多不稳定,常迅速加重,是观察颅内损伤及占位效应动态变化的最佳时间窗。脑外伤后4小时内动态复查颅脑CT能发现颅内损伤及其占位效应发生显着性变化,这段时间内因不可逆损伤开颅的患者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风险显着增高。(2)中线偏向侧侧脑室颞角扩张是术中急性脑膨出的保护因素:当术前颅脑CT显示中线偏离侧占位性损伤体积逐渐增大,中线移位距离逐渐增加,中线偏向侧侧脑室颞角呈直接扩张或逐渐扩张趋势时,术中急性脑膨出的风险显着降低。(3)中线偏向侧侧脑室颞角消失是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危险因素:当术前颅脑CT显示术前中线偏离侧占位性损伤体积逐渐增大,中线移位距离增加不明显,即颅内血肿厚而中线移位距离小,中线偏向侧侧脑室颞角呈直接消失或逐渐消失趋势时,术中急性脑膨出的风险显着增高。(4)中线移位距离与中线偏离侧颅内血肿厚度的差值越大,即在相同厚度血肿的压迫下,中线移位距离越大,表明中线偏向侧脑组织顺应性越好,术中脑膨出的风险越低,反之则顺应性越差,提示中线偏向侧有重度占位效应,术中脑膨出的风险显着增高。(5)当中线偏向侧侧脑室颞角受压消失,同时颅内血肿厚而中线移位距离小,或有双侧半球弥漫性脑肿胀时,术中急性脑膨出的风险显着增高,术前做好双侧开颅平衡减压的手术预案准备、合理设计开颅术式是预防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关键。

仇劲松[5](2018)在《对冲性颅脑损伤常规或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发生情况及预后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常规及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常规组(n=44,常规大骨瓣减压术)与标准组(n=56,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统计两组术中急性脑膨出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双侧血肿厚度及中线移位程度,记录两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颅内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的变化,比较术后3个月两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标准组术中急性脑膨出、切口疝、迟发型血肿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均<0.05);与术前相比,术后两组对侧血肿厚度明显降低,中线移位明显减少(P<0.05);标准组对侧血肿厚度及中线移位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3、7 d两组颅内压均明显降低、GCS评分均明显上升(P<0.05);标准组术后不同时间颅内压及GCS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P均<0.05);标准组GOS评分中轻度残疾例数高于常规组,死亡例数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可有效降低患者颅内压,减轻血肿及中线移位程度,预防术中急性脑膨出,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有助于改善其预后。

顾昕,朱伟一,郭俊,刘迟[6](2017)在《颅脑损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患者院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研究颅脑损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患者院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行开颅手术并发生急性脑膨出的颅脑损伤患者62例,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收集术前和术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术前和术后颅内压(ICP)、术前血糖、术前凝血功能、术后瞳孔变化、是否再次手术、术后并发症及脑膨出原因等数据,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62例急性脑膨出患者术后死亡45例,院内死亡率为72.6%。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开颅手术中急性脑膨出患者院内死亡与存活患者在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前和术后GCS评分、术前和术后ICP、术前血糖、术前凝血功能、术后瞳孔变化、术后并发症及脑膨出原因等11个相关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术前血糖、术后GCS评分、术后瞳孔变化及脑膨出原因均是急性脑膨出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颅脑损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患者的病死率较高。根据脑膨出原因,结合术后GCS评分确定治疗措施,积极控制血糖,有助于降低院内死亡率。

汪方正,陈卫民[7](2016)在《重型脑外伤患者行开颅手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诊断与治疗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重型脑外伤患者行开颅手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诊断与治疗。方法统计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5年9月收治的重型脑外伤行开颅手术发生急性脑膨出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对所有患者进行半年的随访,80例患者中,12例患者恢复良好,28例患者中度残疾,18例患者重度残疾,22例患者死亡,恢复良好率、残疾率、死亡率分别为15.0%(12/80)、57.5%(46/80)、27.5%(22/80)。结论临床应对重型脑外伤患者行开颅手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现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其进行积极预防,从而将其发生率降低到最低限度。同时,尽早做出诊断和治疗,从而促进患者预后的显着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极大提升。

陈劲飞,肖化选,钟燕华[8](2016)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及防治措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4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总结与回顾,对其临床表现进行观察与分析,并对其发病原因以及防治措施进行研究以及分析。结果经过研究发现,21例(52.50%)患者为迟发性的颅内出血,其中5例(12.50%)为同侧脑内血肿,3例(7.50%)为同侧硬膜外血肿,6例(15.00%)为同侧硬膜下血肿,3例(7.50%)为对侧硬膜外血肿,4例(10.00%)为对侧脑内血肿。12例(30.00%)为急性弥漫性脑肿胀;7例(17.50%)患者为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40例患者中,治愈8例(20.00%),中度残疾8例(20.00%),重度残疾10例(25.00%),植物生存8例(20.00%),死亡6例(15.00%)。结论开颅手术后出现脑膨出的原因多种多样,因此医护在术中应提高警惕,并对其危重患者的临床表现特别注意,对其脑膨出的发病原因进行确定,在确定病情后,再为其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提高救治成功率,减轻对脑部组织造成损伤。

谢国胜[9](2015)在《标准创伤大骨瓣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66例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标准创伤大骨瓣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66例在我院神经外科行标准创伤大骨瓣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结果 66例患者中经过有效治疗后14例恢复良好(21.2%),10例中度残疾(15.2%),19例重度残疾(28.8%),9例植物状态生存(13.6%),14例死亡(21.2%)。患者GCS评分越低其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概率越高,病死率越高,组间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肿胀和迟发性颅内血肿是标准创伤大骨瓣开颅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重要原因,GCS评分较低的患者较易发生脑膨出。术中需根据具体受伤机制,对患者进行GCS评分,并尽早实施相应处理措施,以便减少患者病死率。

李旭[10](2015)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行开颅术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5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包括60例患者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在此期间,对患者进行相关干预治疗措施。分析患者发生急性脑膨出的相关因素,并进一步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患者发生急性脑膨出的危险因素以及应对措施。结果入院GCS、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挫裂伤、脑疝、凝血功能异常,进展性颅内血肿、弥漫性脑肿胀、脑CT中线位移、大面积脑梗死、术中低血压以及脑组织缺氧与急性脑膨出的发生明显相关,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性颅内血肿、弥漫性脑肿胀、脑CT中线位移、大面积脑梗死、术中低血压以及脑组织缺氧是患者发生急性脑膨出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进展性颅内血肿、弥漫性脑肿胀、脑CT中线位移、大面积脑梗死、术中低血压以及脑组织缺氧均会加大急性脑膨出风险,临床上应该加强对该危险因素的控制,详细了解受伤机制以及影像学资料,以降低患者发生急性脑膨出的风险。

二、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56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56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彩色超声对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诊断及治疗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术前准备
    1.3 手术方法及术中超声所见
    1.4 观察指标
2 结 果
3 讨 论
    3.1 术中急性脑膨出发生的病因
    3.2 术中脑膨出者术前头颅CT特点
    3.3 手术注意要点及体会
    3.4 超声诊断及指导处理脑膨出的价值

(2)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微循环和静脉循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表
摘要1
Abstract 2
摘要2
Abstract 2
摘要3
Abstract 3
第一部分 急性颅脑损伤后颅内微循环、静脉循环的DSA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初步结论
    创新点
第二部分 脑挫裂伤灶周围水肿区大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初步结论
    创新点
第三部分 急性硬膜下血肿术中急性脑膨出患者术前影像资料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初步结论
    创新点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硬膜下血肿与颅内静脉循环的关系
        参考文献
    慢性硬膜下血肿与脑静脉循环的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论文

(3)颅内压监测下控制性减压联合预缝式关颅在重型颅脑损伤手术中的作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手术方法
    三、观察指标
    四、随访及评分标准
    五、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一、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
    二、2组患者的手术相关并发症及其他相关资料比较
    三、2组患者的预后情况比较
讨论

(4)创伤性脑膨出危险因素分析及双侧开颅平衡减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与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Ⅰ
英文论文Ⅱ

(5)对冲性颅脑损伤常规或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发生情况及预后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术中急性脑膨出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2.2 两组手术前后对侧血肿厚度及中线移位比较
    2.3 两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颅内压比较
    2.4 两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GCS评分比较
    2.5 两组预后评定结果比较
3 讨论

(6)颅脑损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患者院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收据采集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急性脑膨出患者的院内死亡情况
    2.2 急性脑膨出的院内死亡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2.3 急性脑膨出患者的院内死亡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7)重型脑外伤患者行开颅手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诊断与治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80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具体见表1。
    2.2 80例患者的预后分析
3 讨论
    3.1 颅脑损伤开颅术中的急性脑膨出发生的原因
    3.2 颅脑损伤开颅术中的急性脑膨出的诊断和治疗

(8)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及防治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40例在2014年5月至2 0 1 5 年5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患者,患者在入院后经全面的临床检查以及诊断,病情均得到了确诊。40例患者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10~70岁,平均年龄为(38.4±4.2)岁;共计2 0例车祸受伤,4例打击受伤,5例砸伤,6例跌落受伤,5例其他原因的伤害,所有患者均表现为直接的损伤。患者在手术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变化,其中22例患者GCS评分为3至5分,10例患者GCS评分为6至8分,8例患者GCS评分超过8分,手术前双侧瞳孔散大的患者为9例,一侧瞳孔散大的患者为26例,无明显变化的患者为5例。
    1.2 影像学表现
2 结果
    2.1 发病原因
    2.2 治疗效果
3 讨论

(9)标准创伤大骨瓣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66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10)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患者急性脑膨出相关因素分析
    2.2 患者发生急性脑膨出危险因素分析
3 讨论

四、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56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彩色超声对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诊断及治疗价值[J]. 孙永锋,仙登沁,李煜环,刘会昭,石磊. 武警医学, 2022(01)
  • [2]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微循环和静脉循环的研究[D]. 刘海兵.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颅内压监测下控制性减压联合预缝式关颅在重型颅脑损伤手术中的作用探讨[J]. 阳建国,钟兴明,吴利平.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0(05)
  • [4]创伤性脑膨出危险因素分析及双侧开颅平衡减压的研究[D]. 张强. 山东大学, 2018(02)
  • [5]对冲性颅脑损伤常规或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发生情况及预后比较[J]. 仇劲松.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04)
  • [6]颅脑损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患者院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 顾昕,朱伟一,郭俊,刘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7(06)
  • [7]重型脑外伤患者行开颅手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诊断与治疗分析[J]. 汪方正,陈卫民.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33)
  • [8]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及防治措施研究[J]. 陈劲飞,肖化选,钟燕华. 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6(07)
  • [9]标准创伤大骨瓣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66例的临床研究[J]. 谢国胜. 基层医学论坛, 2015(S1)
  • [10]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危险因素分析[J]. 李旭.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5(17)

标签:;  ;  ;  ;  ;  

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56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