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燕麦研究、生产和加工概况

内蒙古燕麦研究、生产和加工概况

一、内蒙古燕麦研究、生产、加工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李奇[1](2021)在《燕麦调理羊肉饼加工工艺研究》文中提出

符旺[2](2021)在《我国北方温带草原饲草产业发展分析 ——以锡林郭勒和呼伦贝尔草原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北方温带草原季节性、区域间的饲草供需矛盾加剧,在饲草产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资源、技术、模式等方面的难题。本研究拟探讨一种跨区域饲草企业经营模式,以实现牧民增收、草原增绿和企业增效,为我国北方温带草原的生态保护与饲草产业发展提供建议。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与锡林郭勒盟的8个旗市为研究区域,通过实地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对比分析两地饲草产业发展的生态、社会、经济、政策、技术环境,并使用筛选的草业产业化效益评价指标分析调研企业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情况,使用情景分析法模拟典型饲草企业在呼伦贝尔市的发展可行性。研究结果如下:(1)呼伦贝尔市饲草资源不足,牧民的饲草料支出占畜牧业支出50%以上,购买饲草料的需求与意愿不断加强;(2)锡林郭勒盟的饲草交易以私人贩草为主,呼伦贝尔市以饲草企业为主,发展机会更多,两个盟市饲草企业的综合效益都较好,均存在资源少与技术差等问题;(3)锡林郭勒盟的“内蒙古草都草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管理模式优质高效,企业及其“易牧连锁超市”经营模式的综合效益较高;(4)情景模拟“内蒙古草都草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呼伦贝尔市的发展前景得SO、WO、ST、WT发展策略,说明企业在呼伦贝尔市发展是可行的,其“易牧连锁超市”模式是值得在我国北方温带草原推广的跨区域饲草产业发展模式,可有效减轻呼伦贝尔市天然草地放牧压力、增加牧民畜牧业收益、推进饲草产业产业化建设。

张晶[3](2021)在《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β-葡聚糖复配体系的影响及抑制淀粉老化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燕麦淀粉与β-葡聚糖的相互作用在燕麦面团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淀粉存在易老化、抗剪切能力差等不足,限制了其应用范围。超高压处理通过作用于非共价键,从而破坏高分子物质的结构,引起大分子物质改性。为了探讨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β-葡聚糖复配体系的影响及其抑制淀粉老化的机制。本研究以燕麦中提取淀粉为原料,通过添加β-葡聚糖形成燕麦淀粉/β-葡聚糖复配体系,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度分析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核磁共振仪、流变仪、差示量热扫描仪等研究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燕麦淀粉/β-葡聚糖复配体系结构及特性的影响,建立超高压改变燕麦淀粉微观结构的模型,探讨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燕麦淀粉/β-葡聚糖复配体系老化影响的机制。结果表明:(1)燕麦淀粉提取的最优条件为料液比1:10(g/ml),pH 10,提取时间2 h,提取温度35℃,在此条件下,燕麦淀粉的提取率为72.37%;燕麦淀粉颗粒较小,形状不规则,为A-型淀粉;燕麦淀粉热稳定性和抗剪切能力较强,糊化温度较高,更容易发生重结晶;透光率较低,凝沉性较高,在反复冻融过程中,析水率较高,不适合应用于冷冻食品中。(2)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微观结构的改变经历结晶完善、结晶破坏和结晶解体糊化三个阶段。超高压处理压力较小(100~300 MPa处理15 min)时,燕麦淀粉颗粒表面变化不明显,粒径减小,晶体结构为A-型,相对结晶度升高,短程有序结构及双螺旋结构增多,无定形区占比变化不明显,为结晶完善阶段;当超高压处理压力适中(400 MPa处理15 min)、处理时间较短(500 MPa处理5 min)时,颗粒吸水膨胀,表面发生黏结,粒径变大,晶体结构仍为A-型,但相对结晶度降低,无定型区域增大,为结晶破坏阶段;随着压力的升高(500~600 MPa处理15 min)、处理时间的延长(500 MPa处理15~30 min),燕麦淀粉颗粒吸水膨胀,表面坍塌,黏结形成胶状连接区,颗粒粒径显着增大,晶体结构变为V-型,淀粉糊化,相对结晶度显着降低,短程有序结构及双螺旋结构减少,无定形区占比增大,为结晶解体糊化阶段。(3)超高压处理后燕麦淀粉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为:超高压处理压力较小时,由于压缩韧化作用,燕麦淀粉分子链间相互作用增强,晶体结构被完善,从而引起燕麦淀粉糊化温度、糊化焓、相变温度、G’、G’、剪切应力、SDS、RS含量升高,抗剪切能力增强;凝沉性、析水率、崩解值、水解率降低,稳定性提高。随着压力的升高、处理时间的延长,淀粉分子间的缔合状态遭到严重破坏,淀粉透光率、糊化温度、粘度、糊化焓、相变温度、G’、G’、黏弹性、剪切应力显着降低,稳定性减弱;凝沉性、析水率、崩解值、水解率、RDS含量升高。(4)燕麦淀粉中添加β-葡聚糖后,β-葡聚糖通过氢键与燕麦淀粉相互连接,形成均匀、致密、交联的网络结构,并对淀粉结晶区有一定的保护作用。β-葡聚糖添加后,复配体系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和抗老化性,表现出弱凝胶动态流变学特性;β-葡聚糖添加量为5%~10%的复配体系粘弹性较强,稠度系数较大,剪切变稀现象更明显。(5)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β-葡聚糖复配体系结构的影响经历结晶完善和结晶解体的过程。复配体系经300~400 MPa处理后,颗粒表面变化不明显,粒径减少,相对结晶度升高,短程有序结构及双螺旋结构增多,无定型区占比减小,为结晶完善阶段;进而导致相变温度、糊化焓、成糊温度升高,粘度、崩解值降低,稳定性提高。500~600 MPa处理后,大多数颗粒出现膨胀和变形,颗粒表面变得粗糙、黏结,粒径显着增加,短程有序结构及双螺旋结构减少,相对结晶度降低,无定型区占比增大,为结晶解体阶段;进而导致相变温度、糊化焓、成糊温度降低,粘度、崩解值升高,稳定性降低。(6)超高压处理能够抑制燕麦淀粉与燕麦淀粉/β-葡聚糖复配体系的老化。与燕麦淀粉相比,超高压处理及β-葡聚糖添加后,老化期间,凝胶体系硬度降低,短程有序结构、双螺旋结构减少,相对结晶度降低,老化延缓。老化动力学模型表明,超高压处理及β-葡聚糖添加后,凝胶体系n值升高,成核方式由瞬间成核趋近于自发成核,重结晶速率减小,直链淀粉相互作用形成晶核的过程延缓。水分子迁移结果表明,超高压处理及β-葡聚糖添加后,凝胶体系T2值减少,体系中结合水含量升高,自由水含量降低,水分子流动性减弱。(7)超高压处理和β-葡聚糖的添加通过延缓老化初期直链淀粉相互作用形成晶核的过程并降低体系老化过程中水分子的流动性和重结晶速率从而抑制燕麦淀粉的老化。抑制老化的机制为:超高压处理增强了燕麦淀粉颗粒内部直链淀粉分子的相互作用,减少了糊化过程中直链淀粉的溶出,β-葡聚糖添加后通过氢键与直链淀粉相互作用,抑制了老化初期直链淀粉相互作用形成晶核的过程,从而使支链淀粉以该晶核为中心形成晶体结构的过程延缓;此外超高压处理及β-葡聚糖的添加增强了淀粉凝胶体系对水分的束缚作用,导致体系中水分子流动性减弱,减缓了淀粉分子的迁移重结晶速率,从而抑制淀粉的老化。

刘红微[4](2021)在《牧区醪糟菌分离、发酵燕麦醪糟工艺及关键特征香气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牧区醪糟自然发酵存在着工艺水平低且参数不明确、现代化程度低、产品质量不稳定等问题。本研究从传统牧区醪糟中进行微生物分离与鉴定,利用获得的醪糟分离菌对燕麦醪糟进行接种发酵,并研究燕麦醪糟的发酵工艺,分析燕麦醪糟发酵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关键香气及其与微生物、氨基酸之间的相互关系,获得燕麦醪糟的发酵工艺参数,明确燕麦醪糟的关键香气成分、形成规律及产香因素,从而为燕麦醪糟规模化生产提供工艺参数,为实现燕麦醪糟关键香气的调控提供理论基础。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由牧区醪糟中分离得到六株菌,六株菌均有较好的耐高温特性;LZ4#、LZ3#、LZ6#在盐分为10%时,能够生长,耐盐性较好;六株菌对不同氮源、不同碳源及其他成分的利用情况各有不同;经16s r RNA鉴定知,LZ1#,LZ2#与LZ5#为乳酪短杆菌、LZ3#,LZ4与#LZ6#为枯草芽孢杆菌;LZ1#、LZ3#、LZ5#能够产生淀粉酶,六株菌均产生蛋白酶、脂肪酶。2、醪糟分离菌发酵燕麦醪糟的工艺参数为:燕麦粉添加量为30%;液化条件为玉米芽粉的添加量为10%、液化温度65℃、液化时间10 min;酵母菌与醪糟分离菌的比例为1:3;最佳发酵工艺参数为:接种量10%,30℃发酵24 h后,50℃继续发酵48 h。3、接种醪糟分离菌发酵燕麦醪糟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变化: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酯类物质的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醇类物质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酸类物质含量升高,醛酮类成分先下降后升高,杂环类成分先升高后下降,烃类成分先降低后升高;糖酸比与p H值呈下降趋势,总酸的含量缓慢上升,氨态氮先升高后降低,总氨基酸先上升后下降,为香气成分的形成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酵母菌、细菌的菌落数先上升后降低。4、自然发酵与接种发酵的对比分析结果:发酵结束后,接种发酵组燕麦醪糟p H值、糖酸比低于自然发酵组,总酸的含量、感官评分高于自然发酵组。自然发酵组燕麦醪糟发酵过程中没有酵母菌参与,细菌变化不大;接种发酵组燕麦醪糟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细菌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先升高后降低;自然发酵组与接种发酵组燕麦醪糟的挥发性香气成分分别为62、65种,接种发酵组燕麦醪糟酯类、醇类、杂环类、烃类成分的相对含量高于自然发酵组,酸类成分的含量显着低于自然发酵组(P<0.05)。同时,PCA揭示了两种发酵方式下,酯类、杂环类、烃类、醇类与燕麦醪糟挥发性香气高度正相关。5、燕麦醪糟中测得29种关键香气成分,包括9种酯类,7种酸类,7种醇类,4种羰基化合物,2种杂环类化合物,主要的关键香气依次为丁酸乙酯、己酸、戊酸、丙位壬内酯。主成分分析可知,燕麦醪糟不同发酵阶段的29个关键香气成分可由4个主成分进行区分,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7.026%。6、燕麦醪糟发酵过程中,各关键香气成分与微生物及氨基酸之间的相关性不同。乙酸乙酯、壬酸乙酯、辛酸乙酯与酵母菌显着正相关(P<0.05),乙醇与酵母菌相关性极显着(P<0.01);壬酸乙酯、丁酸乙酯、庚酸乙酯、辛酸乙酯与细菌相关性显着(P<0.05),反-2-辛烯醛与细菌相关性极显着(P<0.01);辛酸及己醛与氨基酸显着正相关(P<0.05)。

卢培娜[5](2021)在《菌肥与腐熟秸秆对盐碱地燕麦土壤微生态环境的调控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盐碱地土壤质量差,严重威胁粮食安全,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分别基于连续3年定位试验和室内盆栽试验,探究对照(CK)、菌肥(F)、腐熟秸秆(S)及腐熟秸秆配施菌肥(FS)4个处理燕麦形态特征、生理特性与土壤理化、生物学特性的变化规律,以及燕麦根际与非根际间和不同品种燕麦根际间土壤系统“分泌物—土壤—微生物”的互作关系,揭示各改良措施对盐碱土壤生态环境的调控机制,以期为盐碱地土壤质量提升和作物增产增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结果如下:(1)F、S和FS处理均能提高白燕2号和草莜1号燕麦植株K+、籽粒K+、Na+、可溶性糖(2016年),而显着降低两品种燕麦植株Na+、可溶性糖及有机酸含量(2017年),提高燕麦的耐盐碱能力;均显着提高燕麦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籽粒及鲜干草产量,其中以FS处理最佳,该处理还能显着提高燕麦植株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中洗和酸洗洗涤纤维含量;改良第2年,F、S和FS处理均显着提高白燕2号籽粒产量19.49%146.05%、鲜草产量56.13%104.60%及干草产量10.83%48.22%;F、S和FS处理均显着提高草莜1号籽粒产量56.98%140.69%、鲜草产量17.76%88.04%及干草产量28.99%120.42%;FS处理白燕2号的千粒重和籽粒产量最高,分别达21.6 g和1709.9 kg·hm-2。(2)F、S和FS处理均显着降低0-40 cm土层土壤pH、容重,提高土壤含水量、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且FS处理改良优势明显,但其显着引起较高电导率。经过连续定位改良和种植燕麦,CK、F、S和FS处理0-40 cm土层土壤阳离子(Ca2+、Mg2+、Na+)总含量较改良前降低8.24%82.78%,SO42-含量降低56.27%80.88%,土壤K+含量增加49.65%171.88%。依据土壤阳离子Ca2+、Mg2+、Na+和阴离子SO42-的降低幅度,FS处理改良优势最好,且该措施土壤水溶性盐离子含量对燕麦品质的影响程度降低,有效缓减盐碱土壤盐害,并提高燕麦籽粒和饲草品质。(3)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门、芽单胞菌门、绿弯菌门和真菌毛霉门、根霉属丰度较高,而细菌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真菌子囊菌门、被孢霉门丰度较低,且燕麦根际土壤pH较低,NH4-N、NO3-N和总有机酸(草酸、甲酸、苹果酸和乙酸)含量较高。F处理显着提高根际和非根际有机酸含量,提高根际真菌毛霉门和根霉菌属。FS处理显着提高燕麦根际和非根际细菌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和真菌子囊菌门相关的有害菌群,而显着降低细菌放线菌门、芽单胞菌门以及真菌毛霉门和根霉属等有益菌群。S处理显着提高土壤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而S与FS处理均显着降低土壤真菌丰富度和多样性。菌肥和腐熟秸秆对土壤含水量、NH4-N、速效钾、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可溶性糖及总有机酸含量均有显着影响,这些环境因子均显着驱动着土壤微生物真菌和细菌群落结构。(4)耐盐碱型品种白燕2号根际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多样性、细菌酸杆菌门和变形菌门(固氮菌、假单胞菌)和真菌赤霉素属、黄斑黄菌属、镰刀菌属、海草属和双极菌属均显着高于草莜1号,而分泌物(可溶性糖和有机酸)含量和细菌厚壁菌门显着低于草莜1号。F处理显着增加两品种燕麦根际细菌变形菌门和真菌根霉菌等有益菌群,降低细菌厚壁菌门和真菌子囊菌门等病原菌,均与有机酸(苹果酸和柠檬酸等)含量显着增加和土壤pH显着降低有关;S、FS处理显着降低草莜1号根际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多样性、变形菌门、酸杆菌门和真菌毛霉门和接合菌门(根霉菌)等有益菌,增加其根际土壤细菌厚壁菌门、真菌群落丰富度、多样性以及子囊菌门相关的病原菌,均与土壤盐分、速效养分(氮、磷、钾)含量显着提高和分泌物(可溶性糖和有机酸)显着降低有关,但FS处理并未引起白燕2号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的显着变化。综上所述,腐熟秸秆配施菌肥结合种植耐盐碱型品种燕麦更具改良优势,可作为当地盐碱地改善和作物增收的方式之一。

曲佳佳[6](2021)在《中国杂粮供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杂粮是指除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薯类等大宗粮食作物以外的其他小宗粮豆作物的总称。杂粮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促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杂粮产业发展有利于改善居民饮食结构,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杂粮供求的研究,有利于把握杂粮生产、消费发展的历史脉络,剖析杂粮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从而促进杂粮产业发展,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有利于激发乡村新业态,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农产品供需理论、农户生产决策行为理论,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多水平模型、比较分析和问卷调查等方法,研究杂粮供给和需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主要取得以下工作:(1)利用生产集中度指数,基于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杂粮生产年度和地区层面数据,分析杂粮的生产布局及其影响因素。从省域看,我国杂粮生产主要集中在内蒙古、云南、吉林、山西和河北,杂粮生产从黑龙江、江苏、安徽、辽宁等地向内蒙古、云南、河北、西藏、陕西、山西等省份集中;从南北方看,北方是我国杂粮的主要产区,杂粮生产有继续向北方转移趋势;从东中西部看,杂粮生产主要集中在中部和西部,并且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杂粮生产地位处于交替主导状态。总体来看,2002年以来杂粮生产的集中度明显提升,杂粮生产布局逐步优化。杂粮主产区的自然资源禀赋、生产比较优势和杂粮补贴政策共同影响了杂粮的生产及其布局变迁。(2)以农户的生产决策行为为视角,利用国家产业体系食用豆固定观察点的调研数据,建立多水平模型,实证分析杂粮生产的微观影响因素。首先,价格、生产成本等市场因素对杂粮种植户生产决策有显着影响,以食用豆种植户生产决策行为为例的研究发现,市场化、专业化程度不同的食用豆,种植户对其价格敏感程度也不同,但对食用豆生产成本都比较敏感;其次,家庭资源禀赋影响杂粮种植决策,家庭人口数越少的农户越愿意种植食用豆,食用豆是有利于农户从事非农生产的作物;再次,种植规模小的食用豆,种植户生产决策考虑自家饮食消费需求,食用豆生产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最后,气候因素是影响杂粮种植户生产决策的重要因素,种植户在生产过程中考虑食用豆“填闲补灾”的作用。(3)基于FAO和UN Comtrade数据库数据分析杂粮需求规模变化和结构特征,以及影响杂粮需求的因素。谷物类杂粮和食用豆的消费结构有较大差异,谷物类杂粮的饲用消费和工业消费占消费量比重大,而食用豆主要用于食用消费和饲用消费,工业消费量占比较小。谷物类杂粮中,谷子和荞麦处于净出口状态,高粱和大麦的进口需求量大;食用豆大多处于净出口状态,其中芸豆的出口量最大,但是豌豆处于净进口状态。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杂粮及其相关商品价格等影响我国杂粮的消费需求。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出台鼓励政策,对杂粮生产提供补贴;第二,优化种植结构,增加谷物类杂粮的饲用品种种植,提高食用豆的生产品质;第三,加强研发投入,提高杂粮的抗干旱、病虫害等风险的能力;第四,加强宣传引导,建立市场价格监测机制,加强对杂粮的市场监管,稳定市场价格,促进杂粮消费。

张若晨[7](2021)在《环县旱作燕麦栽培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甘肃省环县燕麦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但极度缺乏适合当地的燕麦栽培技术,基于此,本研究于2020年6月至12月在甘肃省环县的毛井镇和小南沟乡开展田间试验,以两种不同熟性燕麦(青海444和白燕7号)为研究对象,探究了不同氮(N)、磷(P)肥配施量和不同播量对燕麦生长的影响,并对不同生育期的燕麦田间病害进行系统调查。旨在筛选出适合环县当地环境气候条件的燕麦高产栽培技术,为环县地区栽培燕麦的增产增收提供理论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发现了不同品种燕麦的农艺性状对施肥量和播量的响应不同。青海444在株高、叶长、叶宽、穗长等方面优于白燕7号,白燕7号的茎节数多于青海444。燕麦的株高、叶长、叶宽与穗长均随N、P肥配施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最佳施肥配比下的增幅为10.79%-39.14%。且以上农艺性状均在150kg/hm2播量处理下达到最大值。燕麦有效分蘖数亦随N、P肥配施量的增加而先增加后减少,但播量和品种特性对其影响不显着(P>0.05)。2.明确了品种特性和生育期是影响燕麦病害发生的主要因素。燕麦红叶病、叶斑病以及锈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随生育期的推移而逐渐增加,乳熟期发病情况最严重。其中,红叶病是最主要的病害,整个生育期青海444发病较白燕7号严重,栽培措施在发病前期对红叶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影响较大,但在发病后期品种特性成为影响该病害发生的主要因素。叶斑病主要发生在毛井试验地,在开花期青海444叶斑病发病较白燕7号严重,而乳熟期时白燕7号病情更严重。锈病主要发生在小南沟试验地,整个生育期白燕7号发病较青海444严重。栽培措施对叶斑病和锈病发病情况无显着影响(P>0.05)。白粉病仅在小南沟试验地零星发病。3.发现了燕麦的鲜草产量、干物质产量与鲜干比随N、P肥配施量和播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燕麦品种和生育期亦对产量性状具有显着影响(P<0.05),白燕7号在鲜草产量和干物质产量方面明显优于青海444,青海444鲜干比略微高于白燕7号。开花期燕麦的鲜干比最高,乳熟期燕麦的鲜草产量与干物质产量最大。4.明确了在N3P3(施N量100 kg/hm2、施P量90 kg/hm2)和N3P2(施N量100 kg/hm2、施P量45 kg/hm2)施肥配比下两燕麦品种的干物质产量达到最大,青海444和白燕7号在毛井试验地的最大干物质产量分别为6.67和8.67t/hm2,在小南沟试验地分别为8.47和11.07 t/hm2;明确了在150 kg/hm2播量处理下,青海444和白燕7号在两地的干物质产量最大,可达5.53-6.80 t/hm2。

宋磊[8](2020)在《新疆不同收获期燕麦青贮品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筛选适宜石河子地区种植的优质青贮燕麦品种及其最佳收获期,本试验选取10个品种燕麦在四个生育期(抽穗期、乳熟期、蜡熟期、成熟期)刈割调制干草并测定营养品质,采用隶属函数评价牧草质量并筛选适合青贮的生育期。选取10个燕麦品种在筛选出的两个时期刈割(抽穗期、乳熟期)。将采回的样品分别调制干草和青贮。研究燕麦青贮发酵过程中0、3、5、9、15、30、45、60 d营养品质及发酵品质变化规律,以及其干草和发酵60 d青贮在瘤胃中0~72 h营养物质的降解过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收获期燕麦营养品质研究燕麦干草作为燕麦的主要调制方式因收获期而造成营养品质的差异,通过研究发现,燕麦在抽穗期、乳熟期、蜡熟期、成熟期四个时期中营养品质存在显着差异(P<0.05)。根据营养品质结果及隶属函数分析结果表明:1)各品种燕麦鲜草产量及CP含量在抽穗期最高,乳熟期干草产量及WSC含量最高,成熟期RFV值最高;2)爱沃在抽穗期、蜡熟期和成熟期干草产量最高分别为8.59t/hm2、11.51 t/hm2和10.50 t/hm2,乳熟期为领袖14.62 t/hm2;抽穗期CP含量高于乳熟期、蜡熟期和成熟期。爱沃在抽穗期、乳熟期和成熟期的CP含量在所有品种中均最高,分别为15.74%、13.57%、11.56%;3)通过隶属函数评价,抽穗期美达综合评价最高,乳熟期领袖综合评价最高,蜡熟期和成熟期均是爱沃综合评价最高。4)各品种鲜草产量峰值均出现在抽穗期和乳熟期,建议选择抽穗期及乳熟期进行青贮加工。2.不同收获期对燕麦青贮品质的影响燕麦青贮发酵阶段,生育期和青贮发酵时间对燕麦青贮品质均有显着影响(P<0.05)。发酵过程中,营养成分各指标随发酵时间逐渐降低,随着生育期推迟显着增加粗纤维含量而降低CP和WSC含量。对于发酵过程中的发酵指标而言,随发酵的进行p H值逐渐降低,有机酸含量增加,NH3-N/TN值逐渐增加。收获期对p H值变化影响程度减小,乳熟期的乳酸含量最高,乙酸含量最低,抽穗期NH3-N/TN最低。乳熟期燕麦青贮发酵品质较抽穗期好。本研究中各品种燕麦青贮品质乳熟期均优于抽穗期。较其它几个品种燕麦,领袖无论在抽穗期或乳熟期收获,青贮品质均最优。建议本地燕麦青贮种植品种为领袖,以该品种乳熟期收获为本地燕麦青贮生产的主要方式。3.不同品种燕麦青干草及青贮瘤胃降解率的分析及评价为进一步筛选出适合当地的推广的燕麦品种及收获期,本研究通过对10个品种燕麦两个收获期调制的干草及青贮进行半体外消化率分析及评价,并通过最小二乘法进行有效消化率模型参数的计算,并采用隶属函数评价得出以下结论:DMD越高家畜对燕麦饲草的采食量则越大,其ADF和NDF有效降解率与家畜采食量呈负相关。建议各品种在抽穗期刈割并青贮能够获得DMD更高的饲草,其中燕王、爱沃和领袖在抽穗期和乳熟期刈割并青贮均能够获得较高的瘤胃降解率;结合实验二结论建议以领袖和爱沃乳熟期收获为本地燕麦青贮生产的主要方式。

年丽丽,杨莹博,易显凤,亓琳,刘学录[9](2020)在《基于2010–2019年文献计量的燕麦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表明为深入了解燕麦(Avena sativa)研究现状,本研究利用CiteSpace软件对2010–2019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包括中文核心期刊、CSCD) 1 492篇、WOS核心合集2 283篇燕麦主题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探讨了燕麦的发展和研究热点问题。结果表明:1)近10年来对燕麦的研究总体呈现出上升趋势,就发文量来看,发文前五的国家为美国、中国、加拿大、巴西和波兰,发文量占比均超过8%;2)燕麦研究热点包括β-葡聚糖、育种、理化性质、抗性、产量及品质;3)目前,对燕麦β-葡聚糖的结构、性质、提取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已比较深入,今后应加强对其生理功能作用机制的研究;4)中国在燕麦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方面的研究较少,加强此方面的研究成为国内燕麦遗传育种工作者面临的重大任务。

孟繁泽[10](2020)在《燕麦杂豆面加工工艺及保鲜研究》文中提出为了改善杂豆面条的豆腥味,补充各类营养物质,丰富鲜湿面条的多样性。将燕麦粉与扁豆粉、豌豆粉及小麦粉以适量比例混合,制作燕麦杂豆面。对燕麦杂豆面添加食品改良剂(沙蒿胶、瓜尔豆胶),以感官评分为参考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优化最佳配方。由蒸煮品质和质构特性作为面条参考指标,加入酸浸液,通过确定浸渍pH、浸渍时间、浸渍温度来延长燕麦杂豆面条保质期。结果表明:由正交试验对最佳配粉比例进行分析,确定杂豆面粉中最佳配方为扁豆粉25%、豌豆15%、燕麦10%、沙蒿胶1%、瓜尔豆胶1%,此条件下杂豆面条的感官品质最高,且断条率、烹调损失率最低。以加水量、复合胶添加量以及醒面时间设计正交试验,研究燕麦杂豆面条的感官评分、硬度和断条率,由实验得出燕麦杂豆面条的最佳参数为:加水量44%、复合胶添加量0.5%(复合胶为瓜尔豆胶与沙蒿胶1:1)、醒面时间40min,制得的面条品质最佳。最优工艺下燕麦杂豆面条每100g的营养成分为:蛋白质9.37、水分37.33%、灰分0.43g、脂肪1.27g、膳食纤维1.85g;黄酮7.98g、多酚5g。使用酸浸渍处理后的最佳条件为:浸渍液pH值为3.5,浸渍时间为30s,浸渍温度为35℃,依照此条件下的处理方式更利于燕麦杂豆面条的储藏。依照上述条件在室温(20℃)的条件下可保藏3天;在冷藏条件下(4℃)条件下可保藏8天。

二、内蒙古燕麦研究、生产、加工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燕麦研究、生产、加工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北方温带草原饲草产业发展分析 ——以锡林郭勒和呼伦贝尔草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草畜平衡研究进展
        1.2.2 饲草产业相关研究进展
    1.3 科学问题
    1.4 研究目标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案
第二章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文献查阅与数据收集
    2.2 实地调研
    2.3 草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效益评价指标筛选
    2.4 SWOT与PEST情景分析
第三章 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概况及对比分析
    3.1 草地资源利用与畜牧业生产概况及对比分析
        3.1.1 呼伦贝尔草原
        3.1.2 锡林郭勒草原
        3.1.3 呼伦贝尔草原与锡林郭勒草原对比
    3.2 牧民生产、生活收支状况调研与分析
        3.2.1 呼伦贝尔草原
        3.2.2 锡林郭勒草原
        3.2.3 呼伦贝尔草原与锡林郭勒草原对比
    3.3 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饲草产业发展状况调研及对比分析
        3.3.1 呼伦贝尔草原
        3.3.2 企业案例分析
        3.3.3 锡林郭勒草原及两地对比
    3.4 小结
第四章 “内蒙古草都草牧业股份有限公司”案例分析
    4.1 “内蒙古草都草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4.2 草都企业效益分析
        4.2.1 经济效益
        4.2.2 社会效益
        4.2.3 生态效益
    4.3 易牧连锁超市
        4.3.1 易牧连锁超市概况
        4.3.2 易牧连锁超市经营效益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草都在呼伦贝尔市的发展分析
    5.1 呼伦贝尔市饲草产业环境的机会与威胁
        5.1.1 政治环境
        5.1.2 经济环境
        5.1.3 社会环境
        5.1.4 技术环境
    5.2 草都企业的优势与劣势
        5.2.1 企业优势因素分析
        5.2.2 企业限制因素分析
    5.3 草都入驻呼伦贝尔市的发展战略与前景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2 结论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3)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β-葡聚糖复配体系的影响及抑制淀粉老化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淀粉概述
        1.1.1 淀粉的结构及组成
        1.1.2 淀粉的相关特性
        1.1.3 淀粉的老化及控制
        1.1.4 淀粉的提取纯化
        1.1.5 淀粉的改性
    1.2 超高压技术及其应用
        1.2.1 超高压技术概述
        1.2.2 超高压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
    1.3 超高压技术在谷物淀粉改性方面的研究
        1.3.1 超高压处理对淀粉颗粒特性的影响
        1.3.2 超高压处理对淀粉分子结构的影响
        1.3.3 超高压处理对淀粉化学成分的影响
        1.3.4 超高压处理对淀粉溶解度和膨胀度的影响
        1.3.5 超高压处理对淀粉透光率、凝沉性、冻融稳定性的影响
        1.3.6 超高压处理对淀粉糊凝胶质构特性的影响
        1.3.7 超高压处理对谷物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1.3.8 超高压处理对谷物淀粉热特性的影响
        1.3.9 超高压处理对谷物淀粉流变特性的影响
        1.3.10 超高压处理对谷物淀粉老化的影响
        1.3.11 超高压处理对淀粉消化特性的影响
    1.4 燕麦淀粉研究现状
        1.4.1 燕麦概述
        1.4.2 燕麦淀粉研究现状
        1.4.3 燕麦β-葡聚糖的添加对淀粉影响的研究
    1.5 研究目的意义
    1.6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2 燕麦淀粉的提取纯化及性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及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燕麦淀粉提取工艺流程
        2.3.2 淀粉提取单因素和正交试验
        2.3.3 燕麦淀粉的纯化
        2.3.4 燕麦淀粉提取物成分的测定
        2.3.5 燕麦淀粉颗粒形貌的观察
        2.3.6 燕麦淀粉红外光谱扫描
        2.3.7 燕麦淀粉结晶结构的测定
        2.3.8 燕麦淀粉糊化特性的测定
        2.3.9 燕麦淀粉溶解度和膨胀度的测定
        2.3.10 燕麦淀粉透光率的测定
        2.3.11 燕麦淀粉凝沉性的测定
        2.3.12 燕麦淀粉冻融稳定性的测定
        2.3.13 燕麦淀粉凝胶质构特性的测定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单因素试验结果
        2.4.2 燕麦淀粉提取正交试验结果
        2.4.3 燕麦淀粉化学组成
        2.4.4 燕麦淀粉颗粒形貌
        2.4.5 燕麦淀粉短程有序结构
        2.4.6 燕麦淀粉结晶结构
        2.4.7 燕麦淀粉的相关特性
    2.5 本章小结
3 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微观结构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3 实验方法
        3.3.1 燕麦淀粉的超高压处理
        3.3.2 颗粒形貌的观察
        3.3.3 粒度分布的测定
        3.3.4 结晶结构的测定
        3.3.5 红外光谱的测定
        3.3.6 固态核磁的测定
        3.3.7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超高压处理压力对燕麦淀粉微观结构的影响
        3.4.2 不同时间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微观结构的影响
        3.4.3 水分对燕麦淀粉微观结构影响
    3.5 超高压改变燕麦淀粉微观结构模型的建立
    3.6 本章小结
4 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性质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及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燕麦淀粉的超高压处理
        4.3.2 化学组成的测定
        4.3.3 直链淀粉含量测定
        4.3.4 溶解度和膨胀度的测定
        4.3.5 透光率的测定
        4.3.6 凝沉性的测定
        4.3.7 冻融稳定性
        4.3.8 燕麦淀粉凝胶质构特性的测定
        4.3.9 糊化特性的测定
        4.3.10 热特性的测定
        4.3.11 流变学测定
        4.3.12 体外消化性
        4.3.13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不同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化学组成的影响
        4.4.2 不同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溶解度和膨胀度的影响
        4.4.3 不同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透光率的影响
        4.4.4 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凝沉性的影响
        4.4.5 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冻融稳定性的影响
        4.4.6 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质构特性的影响
        4.4.7 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4.4.8 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热特性的影响
        4.4.9 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动态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4.4.10 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静态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4.4.11 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体外消化特性的影响
    4.5 相关性分析
    4.6 超高压处理燕麦淀粉结构与特性之间的关系
    4.7 本章小结
5 β-葡聚糖的添加对燕麦淀粉微观结构及性质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3 实验方法
        5.3.1 燕麦淀粉/β-葡聚糖复配体系的配制
        5.3.2 微观结构的测定
        5.3.3 相关性质的测定
    5.4 结果与分析
        5.4.1 β-葡聚糖对燕麦淀粉微观结构的影响
        5.4.2 β-葡聚糖添加对燕麦淀粉性质的影响
        5.4.3 β-葡聚糖与燕麦淀粉的相互作用
    5.5 本章小结
6 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β-葡聚糖复配体系微观结构及性质的影响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
    6.3 实验方法
        6.3.1 超高压处理
        6.3.2 微观结构的测定
        6.3.3 性质的测定
        6.3.4 数据处理
    6.4 结果与分析
        6.4.1 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β-葡聚糖复配体系微观结构的影响
        6.4.2 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β-葡聚糖复配体系性质的影响
        6.4.3 相关性分析与主成分分析
    6.5 压力对复配体系结构与特性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7 超高压处理和β-葡聚糖的添加对燕麦淀粉老化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
    7.3 实验方法
        7.3.1 老化处理
        7.3.2 颗粒形貌的观察
        7.3.3 质构的测定
        7.3.4 短程有序结构的测定
        7.3.5 结晶结构的测定
        7.3.6 核磁共振波谱的测定
        7.3.7 水分子迁移的测定
        7.3.8 老化焓的测定
        7.3.9 老化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7.4 结果与分析
        7.4.1 超高压处理和β-葡聚糖添加后燕麦淀粉老化期间颗粒形貌的变化
        7.4.2 超高压处理和β-葡聚糖添加后燕麦淀粉老化期间凝胶质构的变化
        7.4.3 超高压处理和β-葡聚糖添加后燕麦淀粉老化期间近程分子的变化
        7.4.4 超高压处理和β-葡聚糖添加后燕麦淀粉老化期间结晶结构的变化
        7.4.5 超高压处理和β-葡聚糖添加后燕麦淀粉老化期间固态核磁的变化
        7.4.6 超高压处理和β-葡聚糖添加后燕麦淀粉老化过程中水分子的迁移
        7.4.7 超高压处理和β-葡聚糖添加后燕麦淀粉老化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7.5 超高压处理和β-葡聚糖的添加对燕麦淀粉老化抑制机制
    7.6 本章小结
8 全文结论
    8.1 实验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牧区醪糟菌分离、发酵燕麦醪糟工艺及关键特征香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燕麦的营养与功能特性
    1.2 谷物发酵饮料的研究现状
    1.3 醪糟
        1.3.1 醪糟的营养成分
        1.3.2 醪糟的功能
    1.4 发酵微生物
        1.4.1 酵母菌
        1.4.2 霉菌
        1.4.3 细菌
        1.4.4 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1.4.5 多菌种混合发酵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研究
    1.5 醪糟的挥发性香气成分研究
        1.5.1 挥发性香气成分的提取
        1.5.2 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分析
        1.5.3 重要香气物质的判定方法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7 主要研究内容
    1.8 技术路线
2 牧区醪糟中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其产酶特性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1.3 培养基
        2.1.4 微生物分离
        2.1.5 微生物生理生化试验
        2.1.6 不同温度对分离菌生长情况的影响
        2.1.7 不同盐浓度对分离菌生长情况的影响
        2.1.8 16S rRNA序列分析
        2.1.9 菌株产酶特性分析
        2.1.10 数据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醪糟分离菌菌株的形态特征
        2.2.2 醪糟分离菌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情况
        2.2.3 醪糟分离菌在不同盐分下的生长情况
        2.2.4 醪糟分离菌生理生化的结果
        2.2.5 16S rRNA同源性比对结果
        2.2.6 醪糟分离菌的产酶特性
    2.3 小结
3 醪糟分离菌发酵燕麦醪糟的工艺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1.3 燕麦添加量试验
        3.1.4 液化试验
        3.1.5 复合发酵菌的筛选试验
        3.1.6 发酵工艺的研究
        3.1.7 燕麦-黍米复合粉主要成分的测定方法
        3.1.8 水解液相关指标的测定方法
        3.1.9 燕麦醪糟相关指标测定方法
        3.1.10 挥发性香气成分的检测
        3.1.11 感官评价
        3.1.12 数据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燕麦添加量对醪糟品质的影响
        3.2.2 燕麦醪糟发酵前液化工艺的试验结果
        3.2.3 复合发酵菌的筛选结果
        3.2.4 牧区醪糟分离菌发酵燕麦醪糟的研究结果
    3.3 小结
4 燕麦醪糟发酵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1.3 样品制备
        4.1.4 pH值、总酸的测定
        4.1.5 挥发性成分分析方法
        4.1.6 氨基酸的测定
        4.1.7 氨态氮的测定
        4.1.8 数据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燕麦醪糟发酵过程中总酸、pH值、糖酸比的变化
        4.2.2 燕麦醪糟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变化
        4.2.3 燕麦醪糟发酵过程中氨态氮的变化
        4.2.4 燕麦醪糟发酵过程中总氨基酸的变化
        4.2.5 燕麦醪糟发酵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变化
    4.3 小结
5 自然发酵与接种发酵对燕麦醪糟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5.1.3 工艺流程
        5.1.4 pH值、总酸、还原糖的测定
        5.1.5 挥发性成分分析方法
        5.1.6 氨态氮的测定
        5.1.7 数据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两种发酵方式下燕麦醪糟总酸、pH值、糖酸比的差异
        5.2.2 两种发酵方式下燕麦醪糟微生物的差异
        5.2.3 两种发酵方式下燕麦醪糟氨态氮的差异
        5.2.4 两种发酵方式下燕麦醪糟挥发性成分的差异
        5.2.5 两种发酵方式下燕麦醪糟挥发性成分的PCA
    5.3 小结
6 燕麦醪糟关键特征香气成分的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6.1.3 样品制备
        6.1.4 挥发性成分分析方法
        6.1.5 关键香气气味活度值和贡献率的计算
        6.1.6 统计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燕麦醪糟关键香气成分
        6.2.2 发酵过程中燕麦醪糟关键香气成分的PCA
        6.2.3 燕麦醪糟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与关键香气成分的相互关系
        6.2.4 燕麦醪糟发酵过程中氨基酸与关键香气成分的相互关系
    6.3 小结
7 全文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7.1 全文结论
    7.2 创新点与展望
        7.2.1 创新点
        7.2.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菌肥与腐熟秸秆对盐碱地燕麦土壤微生态环境的调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菌肥和腐熟秸秆对作物的影响
        1.2.2 菌肥和腐熟秸秆对盐碱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1.2.3 菌肥和腐熟秸秆对盐碱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1.2.4 菌肥和腐熟秸秆对盐碱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1.2.5 菌肥和腐熟秸秆对植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根系分泌物的影响
        1.2.6 菌肥和腐熟秸秆对植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1.2.7 土壤微生态环境分泌物-土壤-微生物的互作关系
    1.3 本研究切入点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拟解决的问题
    1.6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取样与分析测定
        2.4.1 植株取样与测定
        2.4.2 土壤取样与测定
        2.4.3 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的测定
        2.4.4 高通量测序
        2.4.5 经济效益
        2.4.6 气象数据收集
        2.4.7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菌肥与腐熟秸秆对燕麦生长特性的影响
    3.1 结果与分析
        3.1.1 菌肥与腐熟秸秆对燕麦根系特征的影响
        3.1.2 菌肥与腐熟秸秆对燕麦渗透生理的影响
        3.1.3 菌肥与腐熟秸秆对燕麦产量的影响
        3.1.4 菌肥与腐熟秸秆对燕麦品质的影响
        3.1.5 经济效益分析
        3.1.6 燕麦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3.2 讨论
    3.3 小结
4 菌肥与腐熟秸秆对盐碱地的改良效果
    4.1 结果与分析
        4.1.1 菌肥与腐熟秸秆对盐碱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1.2 菌肥与腐熟秸秆对盐碱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4.1.3 菌肥与腐熟秸秆对燕麦产质量的影响
        4.1.4 土壤特性与燕麦产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4.2 讨论
        4.2.1 菌肥与腐熟秸秆对盐碱地土壤的改良效果
        4.2.2 菌肥与腐熟秸秆对燕麦产质量的影响
    4.3 小结
5 菌肥与腐熟秸秆对燕麦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5.1 结果与分析
        5.1.1 菌肥与腐熟秸秆对燕麦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分泌物的影响
        5.1.2 菌肥与腐熟秸秆对燕麦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环境因子的影响
        5.1.3 菌肥与腐熟秸秆对燕麦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5.1.4 菌肥与腐熟秸秆对燕麦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5.1.5 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与相关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5.2 讨论
        5.2.1 菌肥和腐熟秸秆对分泌物及土壤性质的影响
        5.2.2 菌肥和腐熟秸秆对土壤31 种碳源的影响
        5.2.3 菌肥和腐熟秸秆对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5.2.4 根际与非根际微生态环境“分泌物-土壤-微生物”的互作机制
    5.3 小结
6 菌肥与腐熟秸秆对两品种燕麦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6.1 结果与分析
        6.1.1 菌肥与腐熟秸秆对两品种燕麦生长的影响
        6.1.2 菌肥与腐熟秸秆对两品种燕麦根际分泌物的影响
        6.1.3 菌肥与腐熟秸秆对两品种燕麦根际土壤特性的影响
        6.1.4 菌肥与腐熟秸秆对两品种燕麦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6.2 讨论
        6.2.1 菌肥和腐熟秸秆对两燕麦植株形态和根系分泌物的影响
        6.2.2 菌肥和腐熟秸秆对两燕麦根际土壤特性的影响
        6.2.3 菌肥和腐熟秸秆对两燕麦根际细菌群落的影响
        6.2.4 菌肥和腐熟秸秆对两燕麦根际真菌群落的影响
    6.3 小结
7 主要结论、创新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1.1 菌肥和腐熟秸秆促进燕麦生长和提高产质量及经济效益
        7.1.2 菌肥和腐熟秸秆提高盐碱土壤质量
        7.1.3 菌肥与腐熟秸秆对燕麦根际与非根际微生态环境的调控机制
        7.1.4 菌肥与腐熟秸秆对两品种燕麦根际微生态环境的调控机制
    7.2 创新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中国杂粮供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杂粮供给的研究现状
        1.3.2 杂粮需求的研究现状
        1.3.3 杂粮国际贸易的研究
        1.3.4 文献述评
    1.4 概念界定和研究范围
    1.5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理论基础
        1.6.1 农产品供给理论
        1.6.2 农产品需求理论
        1.6.3 农户生产决策行为理论
第二章 杂粮生产分析
    2.1 杂粮生产结构
        2.1.1 杂粮生产规模变化
        2.1.2 杂粮生产品种结构
    2.2 杂粮生产特征
        2.2.1 杂粮生产规模相对较小
        2.2.2 谷物类杂粮具有更大的生产优势
        2.2.3 杂粮生产集中度高
    2.3 杂粮生产宏观影响因素
        2.3.1 自然因素
        2.3.2 经济因素
        2.3.3 政策因素
第三章 杂粮生产微观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3.1 调查样本选择
    3.2 样本特征
    3.3 变量选择和模型设定
        3.3.1 变量选择
        3.3.2 模型设定
    3.4 实证分析结果
        3.4.1 模型拟合结果
        3.4.2 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章 杂粮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1 中国杂粮消费需求规模变化
        4.1.1 中国杂粮总体需求状况
        4.1.2 中国杂粮重要品种需求状况
    4.2 杂粮消费结构
        4.2.1 谷物类杂粮
        4.2.2 食用豆
    4.3 杂粮需求影响因素
        4.3.1 人口因素
        4.3.2 收入因素
        4.3.3 价格因素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
致谢
作者简历

(7)环县旱作燕麦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燕麦概述
        1.1.1 燕麦分布范围
        1.1.2 燕麦形态特征
        1.1.3 燕麦生长习性
        1.1.4 燕麦营养成分
    1.2 栽培措施对燕麦生长的影响
        1.2.1 播量对燕麦生长的影响
        1.2.2 氮肥施用对燕麦生长的影响
        1.2.3 磷肥施用对燕麦生长的影响
        1.2.4 氮、磷肥配施对燕麦生长的影响
    1.3 燕麦主要病害
        1.3.1 燕麦红叶病
        1.3.2 燕麦叶斑病
        1.3.3 燕麦锈病
        1.3.4 燕麦白粉病
第二章 栽培技术对燕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2.1 材料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设计与试验小区规划
        2.1.4 试验测定项目
        2.1.5 数据分析方法
    2.2 不同施肥处理对燕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2.2.1 不同施肥处理对燕麦株高的影响
        2.2.2 不同施肥处理对燕麦有效分蘖数的影响
        2.2.3 不同施肥处理对燕麦叶长的影响
        2.2.4 不同施肥处理对燕麦叶宽的影响
        2.2.5 不同施肥处理对燕麦节数的影响
        2.2.6 不同施肥处理对燕麦穗长的影响
    2.3 不同播量处理对燕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2.3.1 不同播量处理对燕麦株高的影响
        2.3.2 不同播量处理对燕麦有效分蘖数的影响
        2.3.3 不同播量处理对燕麦叶长的影响
        2.3.4 不同播量处理对燕麦叶宽的影响
        2.3.5 不同播量处理对燕麦节数的影响
        2.3.6 不同播量处理对燕麦穗长的影响
    2.4 讨论
        2.4.1 不同施肥处理对燕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2.4.2 不同播量处理对燕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2.5 小结
第三章 栽培技术对燕麦病害发生情况的影响
    3.1 材料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材料
        3.1.3 试验设计与试验小区规划
        3.1.4 试验测定项目
        3.1.5 病情划分标准
        3.1.6 数据分析方法
    3.2 不同施肥处理对燕麦病害发生情况的影响
        3.2.1 不同施肥处理对燕麦红叶病发生情况的影响
        3.2.2 不同施肥处理对燕麦叶斑病发生情况的影响
        3.2.3 不同施肥处理对燕麦锈病发生情况的影响
        3.2.4 不同施肥处理对燕麦白粉病发生情况的影响
    3.3 不同播量处理对燕麦病害发生情况的影响
        3.3.1 不同播量处理对燕麦红叶病发生情况的影响
        3.3.2 不同播量处理对燕麦叶斑病发生情况的影响
        3.3.3 不同播量处理对燕麦锈病发生情况的影响
        3.3.4 不同播量处理对燕麦白粉病发生情况的影响
    3.4 讨论
        3.4.1 不同栽培措施对燕麦红叶病发生情况的影响
        3.4.2 不同栽培措施对燕麦叶斑病发生情况的影响
        3.4.3 不同栽培措施对燕麦锈病发生情况的影响
        3.4.4 不同栽培措施对燕麦白粉病发生情况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栽培技术对燕麦产量性状的影响
    4.1 材料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材料
        4.1.3 试验设计与试验小区规划
        4.1.4 试验测定项目
        4.1.5 数据分析方法
    4.2 不同施肥处理对燕麦产量性状的影响
        4.2.1 不同施肥处理对燕麦鲜重的影响
        4.2.2 不同施肥处理对燕麦干重的影响
        4.2.3 不同施肥处理对燕麦鲜干比的影响
    4.3 不同播量处理对燕麦产量性状的影响
        4.3.1 不同播量处理对燕麦鲜重的影响
        4.3.2 不同播量处理对燕麦干重的影响
        4.3.3 不同播量处理对燕麦鲜干比的影响
    4.4 讨论
        4.4.1 不同施肥处理对燕麦产量的影响
        4.4.2 不同播量处理对燕麦产量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新疆不同收获期燕麦青贮品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Abbreviation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燕麦简介及生长环境及加工方式
        1.2.2 不同收获期对燕麦青干草营养品质影响
        1.2.3 不同收获期对燕麦青贮品质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收获期对新疆石河子燕麦青干草营养品质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样品
        2.1.2 .试验内容及测定方法
        2.1.3 .RFV的计算公式
        2.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收获期对燕麦鲜草产量的影响
        2.2.2 .不同收获期对燕麦干草产量的影响
        2.2.3 .不同收获期对燕麦营养品质的影响
        2.2.4 .不同收获期对燕麦各指标的综合价值评价
    2.3 .讨论
        2.3.1 .不同收获期对燕麦鲜/干草产量的影响
        2.3.2 .不同收获期对燕麦营养品质的影响
        2.3.3 .不同收获期对燕麦隶属函数评价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收获期对燕麦青贮品质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区概况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内容及方法
        3.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品种不同收获期燕麦青贮感官评定
        3.2.2 .不同收获期燕麦青贮营养品质变化规律
        3.2.3 .不同收获期燕麦青贮发酵品质变化规律
        3.2.4 .不同收获期处理青贮燕麦各指标综合价值评价
    3.3 .讨论
        3.3.1 .不同收获期对燕麦原料及青贮的影响
        3.3.2 .燕麦青贮隶属综合评价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品种燕麦青干草及青贮瘤胃降解率的分析及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区概况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内容及方法
        4.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生育期对燕麦干草瘤胃降解率的影响
        4.2.2 .不同生育期对燕麦青贮瘤胃降解率的影响
        4.2.3 .不同生育期燕麦干草和青贮DMD
        4.2.4 .不同生育期燕麦干草和青贮NDFD
        4.2.5 .不同生育期燕麦干草和青贮ADFD
        4.2.6 .不同生育期燕麦干草和青贮OMD
        4.2.7 .不同收获期燕麦干草瘤胃降解率隶属函数评价
        4.2.8 .不同生育期燕麦青贮各项指标隶属函数评价
    4.3 .讨论
        4.3.1 .不同收获期燕麦发酵瘤胃降解特征
        4.3.2 .不同收获期燕麦干草及青贮发酵瘤胃降解隶属函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青贮60d部分燕麦感官评价
附录2 本文涉及到的各类标准曲线
致谢
作者介绍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10)燕麦杂豆面加工工艺及保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杂粮与杂豆
    1.2 杂豆中的营养物质
    1.3 燕麦资源概况
        1.3.1 燕麦的起源及分布
        1.3.2 我国燕麦种植面积与产量
        1.3.3 燕麦结构组成及主要营养素评价
    1.4 杂豆与杂粮面条的研究价值
        1.4.1 杂豆与杂粮面条的种类
        1.4.2 杂豆与杂粮面条的工艺制作特点
    1.5 品质改良技术的应用
        1.5.1 品质改良剂的种类
        1.5.2 品质改良的方法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步骤
    2.3 实验设计
        2.3.1 杂豆鲜湿面条最优配粉比例与添加剂的确定
        2.3.2 杂豆鲜湿面条保鲜技术的研究
    2.4 杂豆鲜湿面条品质评定方法
        2.4.1 面条蒸煮品质的测定
        2.4.2 面条的感官评定
        2.4.3 基本成分测定
        2.4.4 生物活性物质的测定
        2.4.5 面条的质构测定
        2.4.6 电子显微镜扫描观察单种胶与复合胶面团结构差异
        2.4.7 数据处理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燕麦对杂豆鲜湿面去腥作用
        3.1.1 燕麦粉添加量对面条蒸煮特性的影响
        3.1.2 加水量对燕麦杂豆面品质及质构的影响
    3.2 品质改良剂对杂豆鲜湿面条质构和品质的影响
        3.2.1 沙蒿胶添加量对面条质构和品质的影响
        3.2.2 瓜尔豆胶添加量对面条质构和品质的影响
        3.2.3 沙蒿胶、瓜尔豆胶复配添加量对面条质构和品质的影响
        3.2.4 正交试验分析
    3.3 单种胶与复合胶对面团微观结构的影响
    3.4 燕麦杂豆面条的保鲜条件
        3.4.1 浸渍液pH值
        3.4.2 浸渍液与浸渍时间
        3.4.3 浸渍液温度
        3.4.4 浸渍条件正交试验分析
        3.4.5 不同保藏温度对面条品质的影响
    3.5 杂豆面条营养成分与生物活性的测定
4 结论
5 创新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内蒙古燕麦研究、生产、加工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燕麦调理羊肉饼加工工艺研究[D]. 李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2]我国北方温带草原饲草产业发展分析 ——以锡林郭勒和呼伦贝尔草原为例[D]. 符旺.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3]超高压处理对燕麦淀粉/β-葡聚糖复配体系的影响及抑制淀粉老化机制的研究[D]. 张晶.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4]牧区醪糟菌分离、发酵燕麦醪糟工艺及关键特征香气的研究[D]. 刘红微.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5]菌肥与腐熟秸秆对盐碱地燕麦土壤微生态环境的调控机制[D]. 卢培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6]中国杂粮供求研究[D]. 曲佳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7]环县旱作燕麦栽培技术研究[D]. 张若晨. 兰州大学, 2021(11)
  • [8]新疆不同收获期燕麦青贮品质研究[D]. 宋磊. 石河子大学, 2020(05)
  • [9]基于2010–2019年文献计量的燕麦研究现状[J]. 年丽丽,杨莹博,易显凤,亓琳,刘学录. 草业科学, 2020(06)
  • [10]燕麦杂豆面加工工艺及保鲜研究[D]. 孟繁泽.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内蒙古燕麦研究、生产和加工概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