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稠油油藏废弃限产的确定

超稠油油藏废弃限产的确定

一、超稠油油藏废弃产量界限的确定(论文文献综述)

张孝燕[1](2020)在《杜84块中深层薄互层超稠油蒸汽驱实施研究》文中指出为了延缓吞吐老井的产量递减,提高采收率,找到适合杜84块研究区域超稠油吞吐的挖潜措施,针对研究区域含水高、产油量低、油汽比降低等低效吞吐阶段的问题,开展了蒸汽驱生产井筛选、生产井网布置、蒸汽驱注汽参数优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进行了效果评价分析。结果表明:①蒸汽驱技术要求油层厚度在7~60 m之间,埋深为中深层、深层适宜,经过蒸汽吞吐开采后,井间平均剩余油饱和度基本在50%~60%之间;②注汽井和生产井开采层系需对应,组成完善封闭的生产井网,井间热连通程度较好,有利于蒸汽腔的扩展和注入蒸汽充分波及井间死油区,保证采注比在1.0~1.2之间;③蒸汽干度会随注汽速度提高而提升,有效提升蒸汽携带的热量,加热油层,并且保证油层低压状态,采出高于注入,杜84块注汽排量应控制在4~4.5 t/h,井底蒸汽干度不低于50%,合理采注比为1.1~1.2。以上认识对下步生产部署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陶光辉[2](2019)在《河南油田稠油老区开发后期技术路径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系统回顾河南油田老区开发技术路径的基础上,针对进入蒸汽吞吐后期暴露的储量失控、蒸汽波及和热利用率低等内在矛盾,依据剩余油分布特点,提出了沿低采高黏区→中采中黏区→高采低黏区分区推进实施的开发技术策略,为延长河南油田稠油老区开发生命周期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吴婧[3](2019)在《海上大跨度薄互层油藏高效开发模式研究》文中认为位于渤海湾中南部海域的P油田属于大跨度薄互层岩性-构造油藏,该油藏具有埋藏浅、储量丰度高的特点。在前期笼统合注-主力层分采开发模式条件下,油田开发暴露出一系列复杂问题,主要表现出“低采出程度对应高含水率,剩余可采储量高”的主要矛盾。对于这类具有多油组、含油井段跨度大、非均质性强和纵向均衡动用难度大的薄互层油田,层系重组是油田开发中后期减小层间干扰影响、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手段。从油田各种地质资料、实验室测试化验资料和生产数据入手,利用油藏工程方法和数值模拟技术开展了油田高效开发模式研究,论文取得了相应研究成果:(1)将钻取的储层岩心进行室内相渗实验测试,对储层油水多相渗流特点进行研究并分析了油水多相渗流、有效储层纵向高度分散性(渗透率差异、原油粘度差异和储层厚度差异)对油田高效开发的影响,确定了油田高效开发难点。(2)采用渗流力学油水两相非活塞驱替理论,研究了单层水驱过程中油水两相的渗流动态,按照流管分析法,将平面及纵向多流管水驱油动态进行等时叠加,得到了多层合采时生产井总的生产动态特征,研究了多层纵向非均质性对油田均衡开发的影响。(3)基于油藏薄互层强非均质性特点,建立具有实际地质特征的数值模拟非均质模型并对合采时纵向各油组动用情况进行分析,明确了影响油田均衡开发的层间干扰主要因素是“渗透率和原油粘度”。用典型井生产数据、实验室测得的流体高压物性数据和现场分层产能测试资料等,定量研究了层间干扰系数。(4)以P油田1区北为靶区,对目前开发方式和井网有效性进行系统性评价研究,从纵向均衡动用角度确定了分层系开发的必要性,引入并建立经济界限和厚度下限的开发层系重组综合评判数学模型,确定了油藏开发层系的调整界限,并以1区北为典型区块进行分层系划分重组方案设计和优选。(5)根据P油田1区北的实际生产数据资料,利用油藏工程方法和数值模拟开展了改善开发效果的技术对策研究,配套研究并提出井网井型、地层压力保持水平、采油速度、注采比等技术政策指标。

刘佳鹏[4](2018)在《锦91块于楼油层蒸汽吞吐后期水侵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文中提出锦91块为典型的中厚互层状边底水稠油油藏,于1984年投入开发,截止到目前,平均吞吐17.2个周期,已经进入蒸汽吞吐开发后期,生产效果越来越差,周期油汽比为0.19,平均单井日产油1.2t/d,已接近蒸汽吞吐经济极限水平,吞吐方式即将废弃,亟待转换开发方式。锦91块于I组蒸汽驱先导试验区于2008年5月底开始试验,取得了初步效果,因此准备在锦91块规模实施。但由于该块油藏非均质性较强,经过多年的吞吐降压开采,区块平面及纵向水侵严重,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不清楚,给规模蒸汽驱驱替层位、井网设计带来困难。为此开展“锦91块于楼油层蒸汽吞吐后期水侵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以便为目标油藏后续开发提供技术支持。本文使用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锦91块于I组83m、118m、167m等不同井距吞吐周期开发特点,包括不同井距周期产油量变化规律、周期油汽比的变化规律、周期回采水率变化规律、周期生产时间的变化规律。对该块的水侵构造位置、渗透率方向性、注采比、投产时间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平面及纵向水侵特点及规律研究;研究确定了于I油组各小层的平面、纵向动用情况,分析了油藏地质因素、热采工艺、井网部署等因素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以及于I油组各小层开发潜力区分析。结合以上研究内容,为该块后续进行蒸汽驱规模实施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李志政[5](2015)在《辽河油田超稠油水平井分层开发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辽河油田超稠油油藏主要集中在杜84块、杜229块,是“十二五”期间辽河油田保持产量稳定的主力区块。该油藏于九十年代初期采用蒸汽吞吐开发方式进行工业化开采,经过十几年的开发生产,规模已达290×104t。随着开发的不断深入,蒸汽吞吐开发矛盾日益凸显。杜84块、杜229块为巨厚、多层超稠油油藏,自1997年开始先后采用2套开发层系、70100m正方形井网直井蒸汽吞吐开发。多年开发实践表明,仅依靠直井开发已不能满足油藏开发需要。随着水平井的广泛应用,针对互层状油层井间、层间潜力,开展超稠油水平井分层开发技术研究,建立多元化分层开发模式。根据不同的油层条件,确定合理的水平井部署经济技术界限,部署了单砂体水平井和穿层水平井,对水平井轨迹进行优化设计,完善相关配套技术,确保水平井油层钻遇率,保证水平井正常生产,并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水平井分层开发可提高采油速度约0.5%0.8%,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对其它同类油藏开发也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王金洲[6](2015)在《稠油开采经济油汽比分析——以河南油田采油二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运用操作成本实物量的识别技术、成本实际支出分析与修正方法、相关因素法评价技术和统计规律分析法,探讨采油二厂稠油开采油汽比的变动规律。以开采周期的总成本支出等于总收益为原则推导出稠油开采经济油汽比的计算方法。通过对采油二厂稠油开采经济油汽比核算方法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稠油开采的经济油汽比与原油价格、原油商品率、固定成本支出、单位油汽成本以及单位操作成本密切相关。

郑凯[7](2014)在《蒸汽吞吐井参数优化及产量预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滨南油区单家寺稠油油田主要采用蒸汽吞吐开采,随吞吐轮次增加,逐渐出现周期产量降低、含水上升加快等问题,为改善吞吐开发效果、合理配产配注,亟需开展注采参数优化及产量预测研究,为稠油油藏高效开发提供理论支撑。本文以单家寺稠油油藏为研究对象,基于地质、流体物性、岩心及开发动态等资料,建立稠油区蒸汽吞吐井的单井及关联井单元数模模型,在历史拟合的基础上,通过油藏数值模拟技术,采用单因素法、正交试验设计方法,优化了注采参数,并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各因素的影响大小;以日产油量以及油汽比作为评价标准,注采参数作为影响因素,对数据库中的吞吐井进行聚类分析,绘制了不同油藏、井型条件下参数优选图版,为矿场工程实践提供了快捷、可靠的参数优选工具;综合应用解析计算、BP神经网络、递减规律预测等方法进行了产量预测,实例应用表明预测结果较可靠,所建模型可用于指导生产实践;通过开展稠油油藏开发效益界限分析,给出了目前经济技术条件下直井、水平井单井吞吐极限经济累产油和油汽比。本文的研究对单家寺稠油油藏的高效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李琳[8](2014)在《薄层超稠油油藏SAGD开发适用性研究》文中认为超稠油油藏开采难度大,常规水驱采油方法无法将高粘度超稠油从油藏中驱替出来。已发现但受技术条件制约不具有开采价值的较薄油藏,现已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如何将该类油藏动用起来是缓解储量压力、保持油田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SAGD技术具有与油层接触面大、单井控制储量大、注入油层热利用率高、产量高等特点,利用SAGD开采可将有工业价值的最小油层厚度降至最低,从而达到开发薄层超稠油油藏难动用储量的目的。本文研究了超稠油油藏SAGD开发的基本理论,针对双水平井、直井—水平井、单水平井三种布井方式,分别研究其蒸汽腔的扩展规律,并建立了双水平井重力泄油的蒸汽腔发育预测模型。运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双水平井SAGD启动阶段的循环预热和蒸汽吞吐预热方式,并对预热方式进行优选。在优选预热方式的基础上,针对原油粘度、油层深度、孔隙度等六个对开发效果影响较为显着的地质参数和流体参数,在现有概念模型基础上筛选出不同油价不同地层参数时适合双水平井SAGD开采的最薄油层极限厚度,为油田的生产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然后针对其布井参数和预热及开采阶段的注采参数进行优化研究。优化结果为:注采井距保持在3m,水平井段长度为400m较为合适;循环注汽速度80m3/d,循环注汽干度70%,循环预热30d左右时施加0.1MPa压差较好;SAGD注汽速度100m3/d,注蒸汽干度在80%,注汽压力为7MPa左右较好。

高宇[9](2013)在《红一6八道湾组加密调整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国内外稠油开发技术进步很快:蒸汽吞吐、蒸汽驱、碱驱、聚合物驱、混相驱、火烧油层、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以及水平压裂辅助蒸汽驱(FAST)等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其中蒸汽吞吐和蒸汽驱是目前稠油开采的主体技术。本文主要进行新疆油田红浅一井区红一6区块八道湾组开发后期调整研究。在生产动态分析、开发效果评价以及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八道湾组后期的开发调整方案,最终提供一套用于现场实施的推荐方案,为红一6井区八道湾组改善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提供技术支持。红山嘴油田红浅1井区红一6八道湾组稠油油藏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红山嘴油田西北部,平均地面海拔340m,中深540米。本区在自下而上发育的地层有三叠系克下组(T2k1)、克上组(T2k2)、侏罗系八道湾组(J1b)、三工河组(J1s)、西山窑组(J2x)、头屯河组(J2t)、齐古组(J3q)和白垩系吐谷鲁群(K1tg),目的层八道湾组埋深272m-735m,平均580m,广布全区。克下组和克上组基本处于未开发状态。八道湾组自下而上可细分为J1b42、J1b41、J1b3、J1b2和J1b1五个小层,其中、Jib2和Jib42为主要含油层位,砂体连续性较好,其余三个小层全区储层不发育。八道湾组已开发10多年,但目前采出程度仍较低。截止2012年2月,红浅1井区红一6区八道湾组油藏共有开发井114口,地质储量152.16×104t,采出程度17.26%,单井累积产油量192-10699t,差异极大,目前绝大部分井处于关井状态,仅开井12口。本文首先在红一6井区八道湾组油藏地质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生产动态分析。对初期生产状况、目前生产状况以及各周期的生产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总结,并与临区同层开发情况进行比较。之后分析总结了该地区地质特点和注采参数等对吞吐效果的影响。通过分析研究,找出了八道湾组前期影响吞吐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注采参数不合理,采注比太低。其次,基于油藏数值模拟软件CMG对全区以及单井进行了生产历史拟合,并分析其剩余油分布特征。结合国内外稠油油藏开发经验,对八道湾组能否进行吞吐转驱进行了可行性分析论证。并分别针对注汽强度、周期注汽强度、采液强度、井底干度及焖井时间几个参数应用正交设计方法进行了吞吐参数优选。在最优吞吐参数的基础上针对注汽速度、转驱周期、井底干度和采注比几个参数应用正交设计的方法进行了吞吐转驱的参数优选。研究了八道湾组整体井网加密、局部井网完善以及水平井和直井混合井型的开发效果,并根据现场汽窜的情况进行了蒸汽驱控制汽窜技术对策研究。最终结合各个方案模拟结果以及现场实际情况得到了用于现场实施的一套井网接替两套层系的开发方案。通过对红一6八道湾组加密调整开发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①八道湾组油层共有开发井114口,平均吞吐轮次为4.1轮,采出程度17.26%,采出程度较低,目前正常生产井12口,具有较大挖潜潜力。②八道湾组目前采出程度较低,仅为17.26%,油汽比0.22。平面上剩余油分布不均,主要富集于各井之间、低轮次井附近及井网不完善区域,纵向上主要分布于J1b42层。③影响八道湾组开发效果的因素较多,其中油层厚度、地层渗透率、吞吐参数等是关键因素。采注比太低是其开发效果较差的重要原因。后期开发调整应以提高单井产液量、增大采注比为目标。④若将八道湾组单独进行开发,则不适宜进行油藏整体加密和新打水平井,在井网不完善区域打新井及单井层位调整等措施,可以取得较好开发效果及经济效益。其最优开发方案为:局部井网完善方案。其优化参数为:再吞吐一个周期后转驱、井底蒸汽干度0.7、注汽速度取60m3/d、采注比1.2。方案预测到2017年6月,采出程度为25.76%,油汽比0.126。⑤采用正交设计对稠油蒸汽吞吐及吞吐后转驱转驱参数进行优化筛选可以高效快速地得到其最优参数组合,且可以分析各因素间的影响程度,避免了单一指标优化时的局限性。⑥若考虑八道湾组和克下组一起进行开发,则推荐八道湾组整体加密形成一套小井距井网,加密井先期吞吐开发克下组,后期上返开发八道湾组,吞吐一周期后转驱。八道湾组可建产13万吨,克下组可新建产能7.4万吨。

李星,黄郑,费永涛,胡德鹏,孙鹏[10](2012)在《过热蒸汽吞吐开采界限及注采参数优化研究》文中认为过热蒸汽吞吐相比普通湿蒸汽吞吐能够大幅度提高浅薄层超稠油油藏的开发效果,是提高该类油藏采收率的有效途径。建立浅薄层超稠油油藏三维地质模型,进行过热蒸汽吞吐数值模拟研究,确定了不同油层埋藏深度和油汽比条件下的厚度下限;研究原油产量与原油粘度的关系,确定了过热蒸汽吞吐原油粘度上限,并进行注采参数优化研究,优选出最佳的周期注汽量、注汽速度、焖井时间和最大排液量。从井楼油田过热蒸汽吞吐试验区的实施效果看,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大大增加了该类油藏的技术可采储量。

二、超稠油油藏废弃产量界限的确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稠油油藏废弃产量界限的确定(论文提纲范文)

(1)杜84块中深层薄互层超稠油蒸汽驱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开发概况及存在问题
    1.1 开发概况
    1.2 存在问题
        1.2.1 研究区域含水高,产油量低,油汽比降低
        1.2.2 研究区域处于低效吞吐阶段
        1.2.3 研究区域纵向隔夹层发育,油层厚度较薄,井间剩余油不能有效动用
2 蒸汽驱实施研究
    2.1 蒸汽驱基本原理
    2.2 蒸汽驱生产井筛选
    2.3 生产井网布置
    2.4 蒸汽驱注汽参数优化
        2.4.1 注汽基本条件
        2.4.2 注汽速度调整
        2.4.3 注汽干度要求
        2.4.4 控制合理采注比
3 效果分析
    3.1 试验区实施时间短,受效快,受效比例高
    3.2 开井率升高,年产油增加
4 结论

(2)河南油田稠油老区开发后期技术路径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河南油田稠油老区油藏地质特点
2 河南油田稠油开发技术路径回顾
    2.1 基础井网+常规吞吐阶段(1987—1995年)
    2.2 井网加密+组合吞吐阶段(1996—2008年)
    2.3 井网调整+热化学吞吐阶段(2009—2015年)
3 蒸汽吞吐后期浅薄层稠油油藏开发技术路径
    3.1 后期开发阶段面临和主要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3.2 蒸汽吞吐后期浅薄层稠油油藏开发技术路径
4 结论

(3)海上大跨度薄互层油藏高效开发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油田高效开发经验
        1.2.2 层间干扰研究
        1.2.3 海洋油气田开发与陆地油气田开发的区别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工作量统计及创新点
第2章 油藏地质特征及生产特征分析
    2.1 地理位置及构造背景
    2.2 地层层序和油组划分
    2.3 储层特征
        2.3.1 岩石类型
        2.3.2 物性特征
        2.3.3 非均质性特征
    2.4 油藏温压系统与流体特征
    2.5 油田生产特征分析总结
        2.5.1 油田开发简况
        2.5.2 区块开发暴露出的问题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储层油水多相渗流特点与油田高效开发难点
    3.1 储层油水多相渗流特点研究
        3.1.1 实验条件及方法
        3.1.2 实验结果总体情况分析
    3.2 油田高效开发难点分析
        3.2.1 油水多相渗流对油田高效开发的影响分析
        3.2.2 有效储层纵向高度分散性对高效开发的影响分析
        3.2.3 区块高效开发难点归纳总结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跨度薄互层油藏非均质性及层间干扰研究
    4.1 多层纵向非均质对均衡开发的影响
        4.1.1 单层水驱两相渗流动态
        4.1.2 多层纵向非均质性对均衡开发的影响
    4.2 多层油藏合采层间干扰的定性研究
        4.2.1 数值模拟非均质模型的建立
        4.2.2 层间干扰影响因素分析
    4.3 多层合采层间干扰层数的确定
        4.3.1 室内物理模拟实验
        4.3.2 层间干扰系数的确定
    4.4 层间干扰对油井产能影响分析
        4.4.1 定向井产能计算模型
        4.4.2 产能预测及层间干扰对产能影响程度分析
        4.4.3 水平井产能计算模型及采油能力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目前开发模式适应性分析及优化研究
    5.1 目前开发方式适应性评价
        5.1.1 储层天然能量评价及开采潜力分析
        5.1.2 油藏水驱开发潜力分析与合适的开发方式确定
    5.2 目前注采井网的有效性分析
        5.2.1 启动压力梯度与有效注采系统
        5.2.2 油藏启注压力分析
        5.2.3 开发层系组合的渗透率级差界限分析
        5.2.4 目前井网合注合采下的纵向动用分析
    5.3 开发层系调整界限研究
        5.3.1 层系划分原则
        5.3.2 综合评判模型及经济下限研究
        5.3.3 确定分层系开发地层跨度界限
        5.3.4 层系重组划分论证方法
        5.3.5 P油藏层系划分重组方案设计
        5.3.6 P油藏1区北层系划分重组方案优化论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合理工作制度优化研究
    6.1 生产井井型优选
    6.2 开发井网优化研究
        6.2.1 合理开发井网确定
        6.2.2 合理井距确定
    6.3 压力系统优化研究
        6.3.1 油藏地层破裂压力的确定
        6.3.2 油井最小井底流压确定
        6.3.3 油藏合理地层压力保持水平
    6.4 采油速度优化研究
        6.4.1 油藏合理采油速度确定
        6.4.2 不同开发阶段的合理采油速度确定
    6.5 油藏合理注水时机、注采比分析
        6.5.1 注水时机
        6.5.2 注采比优化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4)锦91块于楼油层蒸汽吞吐后期水侵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锦91块油藏地质特征研究
    1.1 地层特征
    1.2 油藏构造特征
        1.2.1 微构造发育特征
        1.2.2 断层性质研究
    1.3 沉积特征
    1.4 储层物性
    1.5 原油性质
    1.6 地层温度和压力
第二章 锦91块于楼油层蒸汽吞吐开发效果评价
    2.1 开发概况
        2.1.1 开发历程
        2.1.2 增产措施和效果评价
        2.1.3 开发特征分析
    2.2 递减规律分析方法
    2.3 蒸汽吞吐周期间生产特征分析
    2.4 不同井距蒸汽吞吐周期间生产特征分析
        2.4.1 167m井距生产特征分析
        2.4.2 118m井距生产特征分析
        2.4.3 83m井距生产特征分析
        2.4.4 三种不同井距蒸汽吞吐开发特征汇总
    2.5 蒸汽吞吐周期内生产特征分析
    2.6 蒸汽吞吐储层压力变化规律分析
第三章 锦91块于楼油层水侵规律研究
    3.1 单井水侵判断方法研究
    3.2 水侵方式分类研究
    3.3 水侵影响因素分析
        3.3.1 实际油藏油井水侵影响因素分析
        3.3.2 地质因素对水侵影响分析
        3.3.3 开发因素对水侵影响分析
    3.4 纵向水侵特点及规律研究
第四章 于楼油层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4.1 小层平面动用程度分析
        4.1.1 加热半径法分析平面动用程度
        4.1.2 数值模拟研究平面动用程度
    4.2 小层纵向动用程度分析
        4.2.1 多层蒸汽吞吐产量劈分法
        4.2.2 高温参数测试法纵向动用程度研究
        4.2.3 纵向动用程度研究
    4.3 剩余油分布主控因素研究
        4.3.1 油藏地质因素
        4.3.2 热采工艺条件
        4.3.3 井网部署的合理性
    4.4 小层平面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4.4.1 油藏各层剩余油储量统计
        4.4.2 各小层水淹储量分析
        4.4.3 于I油组各小层开发潜力区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5)辽河油田超稠油水平井分层开发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油藏地质特征
    1.1 概况
        1.1.1 油田地理位置
        1.1.2 区域地质概述
        1.1.3 勘探简史
        1.1.4 开发历程
    1.2 地层层序及层组划分
    1.3 构造特征
    1.4 沉积特征
    1.5 岩石相组合特征
    1.6 储层特征
        1.6.1 储层岩性
        1.6.2 岩石结构
        1.6.3 粘土矿物
        1.6.4 储层物性特征
        1.6.5 储层非均质性
    1.7 隔层分布特征
    1.8 油气水分布特征及油藏类型
    1.9 流体性质
        1.9.1 原油性质
        1.9.2 地层水性质
    1.10 地层压力与温度
第二章 水平井分层开发适应性分析
    2.1 水平井生产特点
        2.1.1 吸汽强、注汽速度高
        2.1.2 高产油量、快递减
        2.1.3 周期生产时间长、产油量高、油汽比高
        2.1.4 井.温度高、高温采油期长
    2.2 水平井在超稠油开发方面的优势
    2.3 水平井蒸汽吞吐适应性分析
        2.3.1 生产机理
        2.3.2 加密蒸汽吞吐适应性分析
    2.4 分层开发的有利条件和必要性
        2.4.1 油层物性好、厚度大、储量丰度高
        2.4.2 直井井网控制程度高,地质研究精细
        2.4.3 开发技术水平提高,进一步细化开发层系
        2.4.4 分层开发技术实施必要性
第三章 水平井分层开发技术研究与应用
    3.1 精细研究细化分层技术
        3.1.1 细化分层方法
        3.1.2 对比划分结果
    3.2 水平井部署技术界限研究
        3.2.1 经济技术界限
        3.2.2 技术界限优化
    3.3 动静结合整体部署技术
    3.4 水平井轨迹设计优化
        3.4.1 单砂体轨迹设计优化
        3.4.2 穿层轨迹设计优化
        3.4.3 入靶点轨迹设计优化
        3.4.4 防顶水轨迹设计优化
        3.4.5 防碰设计优化
    3.5 水平井完井技术研究
        3.5.1 井眼尺寸选择
        3.5.2 大斜度段技术套管设计
        3.5.3 稳斜段设计
        3.5.4 完井筛管优化
        3.5.5 分段完井技术
    3.6 水平井钻井跟踪技术
        3.6.1 钻井轨迹跟踪技术
        3.6.2 应用实例
        3.6.3 钻井井控安全技术
    3.7 水平井导向技术
        3.7.1 导向技术应用发展
        3.7.2 特殊导向技术
    3.8 水平井监测技术
        3.8.1 水平段动用程度监测
        3.8.2 井间热连通监测
        3.8.3 监测蒸汽腔发育
        3.8.4 井下温度、压力测试
    3.9 水平井开发方式转换
        3.9.1 SAGD采油机理
        3.9.2 SAGD先导试验区
        3.9.3 直井与水平井SAGD布井方式
        3.9.4 直井与水平井井距
        3.9.5 转SAGD时机
        3.9.6 气体辅助SAGD技术
        3.9.7 SAGD实施进展
    3.10 建立多元化分层开发模式
第四章 水平井综合效益评价
    4.1 特油公司水平井概况
    4.2 水平井评价指标
        4.2.1 水平井各项指标好于直井
        4.2.2 准确测算经济极限产量,有效控制风险投资
        4.2.3 分类细化水平井评价
        4.2.4 剖析水平井成本构成,明确成本控制重点
        4.2.5 准确测算水平井生产经济极限参数
    4.3 水平井分层开发经济效益及应用前景
        4.3.1 经济效益
        4.3.2 应用前景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6)稠油开采经济油汽比分析——以河南油田采油二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采油二厂稠油开采油汽比变化的基本规律
二、采油二厂稠油开采经济油汽比的推导
三、采油二厂稠油开采经济油汽比的核算与分析
四、结论

(7)蒸汽吞吐井参数优化及产量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区基本情况
    1.3 国内外稠油开发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项目研究思路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模型的建立及历史拟合
    2.1 建模方法及思路
        2.1.1 地质建模基础数据准备
        2.1.2 建模工作流程
        2.1.3 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建立
    2.2 历史拟合
第三章 蒸汽吞吐井注采参数优化
    3.1 正交试验设计方法
        3.1.1 方案设计
        3.1.2 最优参数的确定
        3.1.3 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分析
    3.2 单因素分析方法
    3.3 聚类分析方法
第四章 多种方法下的产油量预测研究
    4.1 蒸汽吞吐井产油量预测研究
        4.1.1 数学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4.1.2 数学模型单位说明
        4.1.3 实例应用
    4.2 BP神经网络方法预测产油量
        4.2.1 建立水平井产能预测模型
        4.2.2 神经网络实现方法
    4.3 递减规律预测产油量
        4.3.1 蒸汽吞吐井的产量递减规律研究
        4.3.2 递减规律的判断方法
        4.3.3 产量递减规律研究
第五章 开发效益界限分析
第六章 结论和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8)薄层超稠油油藏SAGD开发适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超稠油油藏SAGD开发理论研究
    2.1 超稠油油藏特征
    2.2 SAGD开采适用性分析
        2.2.1 影响SAGD效果的地质参数
        2.2.2 SAGD技术的油藏适用条件
    2.3 SAGD基本理论研究
        2.3.1 SAGD的基本原理
        2.3.2 SAGD的驱油机理
        2.3.3 SAGD过程特征
        2.3.4 SAGD布井方式研究
    2.4 SAGD过程中的蒸汽超覆
        2.4.1 蒸汽超覆现象
        2.4.2 汽液界面形状系数
    2.5 蒸汽腔扩展规律研究
        2.5.1 双水平井蒸汽腔扩展规律
        2.5.2 直井—水平井蒸汽腔扩展规律
        2.5.3 单水平井蒸汽腔扩展规律
    2.6 双水平井蒸汽腔发育预测模型
        2.6.1 质量守恒方程
        2.6.2 能量守恒方程
        2.6.3 地层散热模型
        2.6.4 模型求解
        2.6.5 数值模拟印证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薄层SAGD预热方式研究
    3.1 预热机理研究
        3.1.1 蒸汽吞吐预热机理
        3.1.2 循环预热机理
    3.2 预热转SAGD时机
    3.3 均质地层预热方式研究
        3.3.1 概念模型建立
        3.3.2 蒸汽腔发育
        3.3.3 井间热连通性
        3.3.4 转SAGD时机
        3.3.5 生产参数比较
    3.4 非均质地层预热方式研究
        3.4.1 渗透率级差均匀分布
        3.4.2 渗透率级差不均匀分布
    3.5 SAGD预热方式优选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薄层SAGD开发厚度界限研究
    4.1 界限研究的主要内容
    4.2 SAGD开发经济界限指标研究
        4.2.1 累积油汽比法
        4.2.2 累积产油量法
        4.2.3 动态财务净现值法
    4.3 油藏极限厚度界限筛选标准
        4.3.1 原油粘度界限标准
        4.3.2 油层深度界限标准
        4.3.3 孔隙度界限标准
        4.3.4 纯总比界限标准
        4.3.5 含油饱和度界限标准
        4.3.6 平均渗透率界限标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薄层SAGD开发技术政策研究
    5.1 双水平井布井方式优化
        5.1.1 注采井距优化
        5.1.2 水平井段长度优化
    5.2 双水平井注采参数优化
        5.2.1 循环预热注汽速度
        5.2.3 循环预热注汽压差
        5.2.4 SAGD注汽速度
        5.2.5 SAGD注汽干度
        5.2.6 SAGD注汽压力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红一6八道湾组加密调整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开采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生产初期生产状况分析
    2.2 目前生产状况分析
    2.3 蒸汽吞吐生产特点研究
    2.4 蒸汽吞吐开发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2.5 小结
第3章 数值模拟研究
    3.1 八道湾组数值模拟研究
    3.2 一套井网接替开发两套层系研究
    3.3 小结
第4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10)过热蒸汽吞吐开采界限及注采参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油藏地质模型的建立及历史拟合
    1.1 油藏地质模型的建立
    1.2 历史拟合
2 超稠油油藏注过热蒸汽吞吐开采界限研究
    2.1 油层厚度下限研究
    2.2 原油粘度上限研究
3 超稠油油藏注过热蒸汽吞吐注采参数优化研究
    3.1 注汽量优化
    3.2 注汽速度优选
    3.3 焖井时间优选
    3.4 最大排液量优选
4 现场实施效果
5 结论

四、超稠油油藏废弃产量界限的确定(论文参考文献)

  • [1]杜84块中深层薄互层超稠油蒸汽驱实施研究[J]. 张孝燕. 非常规油气, 2020(04)
  • [2]河南油田稠油老区开发后期技术路径的思考[J]. 陶光辉.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9(03)
  • [3]海上大跨度薄互层油藏高效开发模式研究[D]. 吴婧.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4]锦91块于楼油层蒸汽吞吐后期水侵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D]. 刘佳鹏. 东北石油大学, 2018(01)
  • [5]辽河油田超稠油水平井分层开发技术研究与应用[D]. 李志政. 东北石油大学, 2015(04)
  • [6]稠油开采经济油汽比分析——以河南油田采油二厂为例[J]. 王金洲.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5(01)
  • [7]蒸汽吞吐井参数优化及产量预测方法研究[D]. 郑凯.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4(05)
  • [8]薄层超稠油油藏SAGD开发适用性研究[D]. 李琳.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4(07)
  • [9]红一6八道湾组加密调整开发研究[D]. 高宇. 长江大学, 2013(03)
  • [10]过热蒸汽吞吐开采界限及注采参数优化研究[J]. 李星,黄郑,费永涛,胡德鹏,孙鹏.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2(06)

标签:;  ;  ;  ;  

超稠油油藏废弃限产的确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