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胁迫对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叶片蛋白质和核酸含量的影响

干旱胁迫对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叶片蛋白质和核酸含量的影响

一、干旱胁迫对不同生育时期冬小麦叶片蛋白质及核酸含量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叶玉秀[1](2021)在《水分胁迫影响糯玉米产量形成的生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探明水分胁迫影响糯玉米籽粒产量的生理机制,试验于2014~2015年以国家南方糯玉米区域试验对照品种苏玉糯5号和渝糯7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时期[开花期(抽雄-吐丝)、籽粒建成期(授粉后1-15 d)]水分胁迫(干旱或渍水)对糯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并从物质积累及转运、抗氧化系统、内源激素、光合作用、碳氮代谢相关酶活性方面分析了其影响产量形成的生理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产量及物质积累与转运开花期和籽粒建成期水分胁迫降低了糯玉米每穗粒数和粒重,进而降低产量。苏玉糯5号的籽粒产量在开花期干旱(DW1)、开花期渍水(WW1)、籽粒建成期干旱(DW2)和籽粒建成期渍水(WW2)下分别降低了 15.15%、20.17%、27.35%和35.52%;渝糯7号分别降低了 11.95%、15.97%、21.70%和30.26%,表明渍水对糯玉米籽粒产量的影响程度大于干旱,且籽粒建成期水分胁迫对产量的影响程度大于开花期。不同时期水分胁迫均降低了籽粒干重,而籽粒含水量在DW1、DW2和WW1下均显着降低,WW2处理下籽粒含水量21 DAP前高于对照,21 DAP后低于对照,表明灌浆进程受抑。水分胁迫显着增加了糯玉米花前营养器官转运率和花前营养器官转运量对籽粒产量贡献率,降低了花后营养器官同化物转运量、花后营养器官同化物对籽粒产量贡献率以及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表明水分胁迫条件下产量对花前营养物质转运量的依赖性增强。2光合荧光特性水分胁迫(干旱或渍水)降低了叶片含水量、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光化学猝灭系数(qP),抑制了叶片光合速率(Pn)、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PSⅡ光化学效率(Fv/Fm),提高了叶片胞间CO2浓度(Ci),增加了叶片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渍水对光合参数的影响程度大于干旱,且水分胁迫对苏玉糯5号的影响大于渝糯7号,表明苏玉糯5号对水分胁迫更加敏感。不同时期水分胁迫表明,籽粒建成期水分胁迫对各指标的影响程度大于开花期。复水后,各指标均能得到不同程度恢复,其中开花期水分胁迫下的各指标基本能恢复到CK水平。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Pn、Tr、Ch1 a、Ch1 b以及Car呈极显着正相关,而水分胁迫降低了叶片的Pn、NPQ以及光合色素等光合参数,增加了 Ci,进而影响糯玉米物质生产过程。3抗氧化酶和渗透调节物质水分胁迫提高了叶片和籽粒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O2-的产生速率,增加了叶片中可溶性蛋白、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和可溶性糖含量。水分胁迫对强势粒的影响小于弱势粒,而渍水对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程度大于干旱,从而能更有效的清除活性氧,减轻细胞膜损伤。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SOD、POD和CAT活性呈显着正相关,与MDA、Pro、O2-含量呈显着负相关。4内源激素干旱或渍水增加了叶片和籽粒中脱落酸(ABA)含量,提高了乙烯释放速率(ETH),降低了赤霉素(GA3)、玉米素和玉米素核苷(Z+ZR)和3-吲哚乙酸(IAA)的含量,水分胁迫对强势粒的影响程度小于弱势粒。籽粒建成期水分胁迫对各指标的影响程度大于开花期。复水后,各指标均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开花期水分胁迫下的各指标基本能恢复到CK水平。水分胁迫对苏玉糯5号的影响程度显着大于渝糯7号,表明苏玉糯5号对水分更加敏感。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叶片、籽粒中ABA、IAA及Z+ZR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与GA3和ETH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下较低的GA3、Z+ZR以及IAA含量和较高的ETH释放速率可能是粒重下降的重要原因。5碳氮代谢相关酶籽粒中ADPG焦磷酸化酶(AGP)活性、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活性、叶片和籽粒中蔗糖含量、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蔗糖合酶(合成方向)活性、谷氨酸合酶(GOGAT)活性、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以及蔗糖合酶(分解方向)活性随着灌浆进程先升后降。叶片中淀粉含量、AGP活性、叶片和籽粒中蛋白质含量和硝酸还原酶(NR)活性随着灌浆进程逐渐下降。籽粒中淀粉含量随着灌浆进程逐渐上升。干旱或渍水使叶片和籽粒中淀粉、蔗糖和蛋白质含量减少,且渍水的下降幅度大于干旱;干旱或渍水显着降低了淀粉合成相关酶、氮代谢相关酶、SPS、以及蔗糖合酶(合成方向)活性,提高了蔗糖合酶(分解方向)活性,影响以9 DAP时最大,且渍水影响程度显着大于干旱,籽粒建成期的影响程度大于开花期。复水后,各指标均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开花期各指标基本能恢复到CK水平,而籽粒建成期水分胁迫处理在复水后14 d仍然恢复不到CK水平,表明籽粒建成期水分胁迫对植株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叶片和籽粒淀粉含量、蔗糖含量、NR、GS、GOGAT、SPS、AGP、SSS以及SBE酶活性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这表明较高的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及蔗糖合成相关酶活性有利于籽粒中营养物质的积累,进而提高产量。

孙海丽,王文佳,刘梦兰,丁位华,梁静[2](2020)在《小麦抗旱鉴定指标的研究现状与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干旱是影响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一个主要非生物胁迫因素.植物的抗旱性可通过抗旱性指标来体现.在小麦抗旱鉴定及抗旱品种培育的过程中,简便、可靠、快捷的鉴定指标具有重要意义.归纳了近年来国内外小麦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研究现状,从小麦抗旱的外部形态特征、内部生理指标及产量指标三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分子育种技术在小麦抗旱育种中的应用及进展进行了简要总结,可为深入研究小麦抗旱性、培育抗旱种质资源提供有利信息.

孙红梅[3](2020)在《桑树(Morus alba)三个干旱诱导基因的表达规律及MaCDSP32基因的功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桑树(Morus alba)根系发达,枝繁叶茂,生命力旺盛,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在我国,桑树作为生态防护林选用树种,可起到防沙固土,减少地表径流,保持原生态土壤结构的作用。另一方面,因桑树生长迅速,地上部分生物量大,被应用到自然生态修复系统中,例如修复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多石的贫瘠荒漠以及戈壁沙漠化区域等。桑树具有顽强的生存能力,源于其所拥有的独特生理特性,近年来在植物遗传学应用领域备受关注,涉及桑树抗逆基因资源挖掘及开发利用等研究。本研究从桑树中克隆得到3个干旱差异表达基因:叶绿体干旱胁迫诱导蛋白编码基因(chloroplast drought-induced stress protein of 32 k Da,Ma CDSP32),IAA-氨基酸水解酶编码基因(ILR1-5(IAA-amino acid hydrolase ILR1-like 5,Ma ILR1)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corbate peroxidase,Ma APX2))进行基因克隆、表达分析及基因功能分析,通过对目标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表达特性分析、转基因植株的抗逆性分析以及在干旱胁迫下的转录组数据分析,实现对目标基因在植物响应环境胁迫条件下分子功能的探索,为在未来以生物技术工程为手段改善植物的环境适应性和在实际生产中发挥桑树品种质资源优势等工作铺垫基石。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三个基因的克隆及亚细胞定位桑树中Ma CDSP32、Ma ILR1和Ma APX2基因的编码区长度分别为909 bp、1302 bp和750bp,分别编码303、434和250个氨基酸。预测结果显示,三个编码蛋白的亲水性和稳定性良好。Ma CDSP32编码的蛋白质定位在叶绿体基质中;Ma APX2编码的蛋白酶定位在细胞质内,主要富集在细胞膜和细胞核附近;Ma ILR1编码一个膜蛋白,为分泌型蛋白,定位在细胞膜上。2.三个基因在不同生长条件下的表达模式Ma CDSP32基因主要在桑树成熟叶片中表达,在桑树不同种间具有表达偏好性,但与基因组倍性无关;一天内,Ma CDSP32在15:00时达到表达高峰,呈生物钟节律表达规律;非生物胁迫和外源激素可诱导Ma CDSP32表达水平发生变化,但在叶片和根中表达模式不同。Ma ILR1基因主要在幼叶中表达,在桑树不同种间具有表达偏好性,但与基因组倍性无关;Ma ILR1无明显生物钟表达规律;非生物胁迫和外源激素可诱导Ma ILR1表达水平发生变化,但在叶片和根中表达模式不同。Ma APX2基因在地上部分表达量一致,在桑树不同种间具有表达偏好性,但与基因组倍性无关;一天内,Ma APX2在12:00时达到表达高峰,呈生物钟节律表达规律;非生物胁迫和外源激素可诱导Ma APX2表达水平发生变化,但在叶片和根中表达模式不同。3.Ma CDSP32瞬时表达桑叶的基因功能研究瞬时过表达Ma CDSP32的离体桑叶相比于未转化桑叶,在自然晾干过程中失水量增加。PEG模拟的水分胁迫下,桑叶中Ma MRSB、Ma P5CS、Ma PRX、Makds A、Ma DREB和Ma MAPK基因的表达水平以及ROS的积累量受Ma CDSP32过表达影响发生改变;盐胁迫下,桑叶中Ma WRKY、Makds A、Ma DREB和Ma MAPK基因的表达水平也受到Ma CDSP32过表达影响发生改变。这些结果表明Ma CDSP32会影响胁迫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并参与植物非生物胁迫应答过程。4.Ma CDSP32在转基因烟草中的基因功能研究Ma CDSP32稳定转化烟草获得的转基因株系(OE-2和OE-7)与野生型烟草相比,在自然晾干过程其离体叶片失水量增加。转基因烟草对干旱敏感性增加,叶片中ROS积累和MDA含量增加,多种抗氧化酶活性降低,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积累减少;但复水后转基因植株的生长恢复能力增强,ROS积累减少,MDA含量减少,多种抗氧化酶活性增强,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积累增加。胁迫期间,转基因植株中Nt CAT、Nt ADC2、Nt LEA5和Nt MSRB基因的表达水平相对野生型发生改变。此外,Ma CDSP32通过促进转基因烟草种子和幼苗中Nt MSRB表达上调,减少ROS积累,显着增加了种子在渗透胁迫下的萌发率和幼苗生长。在盐胁迫下,叶绿素含量在Ma CDSP32转基因植株中增加,而在野生型植株中减少。这些结果揭示Ma CDSP32主要是通过参与氧化还原途径调节植物的抗逆性。5.Ma CDSP32在转基因拟南芥中的基因功能研究Ma CDSP32转基因拟南芥株系(OE-3和OE-9)与野生型拟南芥和At CDSP32突变拟南芥株系(mt-1和mt-2)相比,在干旱胁迫期间OE株系萎蔫较严重,ROS积累和MDA含量较多,SOD、POD和APX抗氧化酶活性较低。但OE株系相比野生型和突变体株系,在复水后成活率较高。在干旱和盐胁迫下,植株中不同Ma CDSP32或At CDSP32表达水平会影响At SOD、At POD、At CAT、At PRX、At APX2和At GR基因的表达水平。盐胁迫处理后,突变体株系的叶绿素含量相比野生型和OE株系降低。在渗透胁迫下OE拟南芥种子的萌发率较野生型和突变体种子显着增加。此外,OE拟南芥株系出现早花现象,其中At SOC1基因表达较野生型和突变体显着上调。这些结果表明Ma CDSP32主要是通过参与逆境应答的氧化还原途径影响植物的逆境生理和种子萌发过程,且Ma CDSP32通过影响At SOC1基因表达参与植物开花时间调节。6.Ma CDSP32过表达烟草干旱胁迫转录组学分析转基因烟草的转录组数据分析显示,在干旱处理期间,OE与WT株系差异表达基因主要集中在催化活性、核酸结合转录、转录因子活性、光合作用相关膜组件、糖类代谢进程和肽链内切酶调节因子酶活性等生理过程方面;复水后,OE与WT株系差异表达基因主要集中在高分子生物合成、氮化合物生物合成、催化活性和水解酶活性等生理过程方面。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在苯丙素的生物合成、光合作用-触角蛋白、角质素,软木脂和蜡质的生物合成、核糖体和光合系统的固碳作用等通路中上调基因最多;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在内质网蛋白加工、半乳糖代谢、倍半萜和三萜生物合成和脂肪酸延伸等通路中下调基因最多。此外,与WT株系相比,OE株系中在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代谢途径、淀粉和糖类代谢途径、油菜素类固醇代谢途径、植物激素信号传导代谢途径和光合元件固碳作用代谢途径,以及抗氧化酶活性、脯氨酸合成代谢和糖合成代谢等方面所涉及的差异表达基因均出现干旱期间下调而复水后上调的变化趋势。推测这些差异表达基因是Ma CDSP32基因在干旱期间和复水后参与调节植物抗旱性相互作用的关键位点。综上,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结果表明,桑树中的干旱持续表达基因Ma CDSP32通过参与植物抗逆过程中的ROS代谢调节过程,增强了植株的抗旱性,揭示了Ma CDSP32参与提高植物旱后恢复能力的分子机制。这项研究为桑树品种质资源优势的开发利用筛选了基因资源,为以分子生物技术手段改善植物的环境适应性和生存能力提供了新思路。

陈露倩[4](2020)在《黄瓜CsPIP2;4基因克隆分析及遗传转化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瓜(Cucumis sativus L.)是我国重要的设施栽培蔬菜,干旱导致其生长发育延迟,产量严重下降,果实品质变差。遗传转化验证作为当今研究基因功能、现代分子育种的重要方法,建立一套稳定的黄瓜遗传转化体系可为运用过量表达等技术进行黄瓜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以黄瓜PIP2;4基因为研究对象,克隆了PIP2;4基因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和遗传转化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生物信息学表明,CsPIP2;4长852 bp,编码283个氨基酸,CsPIP2;4蛋白具有疏水性、无信号肽段、有跨膜结构,是定位在质膜的内在蛋白,以无规则卷曲和α-螺旋结构为主,具有典型的水通道蛋白结构功能域,属于MIP超家族;蛋白质同源比显示,CsPIP2;4与甜瓜PIP2;7的亲缘关系最近。q PCR结果表明CsPIP2;4表达受干旱诱导,可能参与干旱胁迫的调控。(2)构建了由Ca MV 35S启动子调控的表达载体p CAMBIA 2300s-PIP2;4;对黄瓜‘9930’不定芽和根诱导进行选择压的筛选,最佳筛选浓度为150 mg/L Kan,而‘新泰密刺’生根培养基的最佳浓度为100 mg/L Kan;共同培养后对外植体进行脱菌处理能抑制农杆菌大量繁殖,提高外植体存活率;不进行预培养可显着提高黄瓜抗性芽诱导率;分化培养基p H值为5.6时,可提高黄瓜外植体再生芽率;黄瓜‘新泰密刺’组培苗最佳生根浓度为0.5 mg/L IBA;生根培养基中添加MES与对照组相比,根系POD活性呈极显着性差异,叶片呈显着差异。采用优化后的遗传转化体系,以‘新泰密刺’为材料,过表达PIP2;4黄瓜植株的转化率为4.13%;以‘9930’为材料,过表达PIP2;4黄瓜植株的转化率为2.89%。本试验优化了黄瓜遗传转化体系,获得了过表达PIP2;4黄瓜转基因株系,为黄瓜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和基因功能验证提供了基础。

曲善民[5](2020)在《烯效唑缓解大豆淹水胁迫的效应与机制》文中指出如何打破短期积水对大豆的胁迫伤害,是农业科研攻关的重要课题之一。本研究以大豆垦丰14和垦丰16为试验材料,R1期淹水胁迫,叶喷S3307为调控手段,采用盆栽控制试验,平行测定了两品种大豆生物学性状与产量构成、光合作用参数与物质积累、关键保护酶活性与内源激素含量、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与糖类含量、大豆籽粒氨基酸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并观测了大豆根部与叶部的超显微结构,综合分析了大豆转录组系列数据,着重研究了S3307对大豆缓解淹水胁迫的调控效应和作用机理。主要结果如下:1.从生产性能看,R1期淹水胁迫降低大豆单株荚数、百粒重、干物质积累量,升高瘪荚率、瘪粒率,叶片容易早衰脱落,根量减少,造成大豆产量显着下降,减产幅度21.95%39.58%。R1期淹水胁迫,叶面喷施S3307与正常供水CK相比,大豆垦丰14与垦丰16产量相近,S3307个别处理组生产性能甚至高于CK。叶面喷施50mg/LS3307可以显着遏制大豆瘪荚率、瘪粒率上升(p<0.01),促进干物质累积,生产性能方面具有明显减损作用。2.从生长发育看,R1期淹水胁迫主要通过降低大豆根系侧根数量,减少根系伤流量,减少植株有效花果数,缩短功能叶片寿命,显着抑制了大豆的生长发育。R1期淹水胁迫,叶面喷施S3307与正常供水CK相比,大豆垦丰14与垦丰16株高均低于CK,但分枝较多,有效花果数较高。S3307调控组两个品种大豆叶片寿命均最长,光合时间最久,叶片持留性最好;根量最多,根系最发达;茎秆木质素、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最高;叶面喷施50mg/LS3307可以显着提高大豆灌浆能力,利于大豆健康生长,具有缓解淹水胁迫的作用。3.从生理指标看,R1期淹水胁迫,显着降低了大豆叶片气孔导度、叶片净光合速率、SPAD值、光合电子传递速率,造成大豆光合性能显着下降。淹水胁迫后,叶面喷施S3307两个大豆品种叶片净光合速率增加了15.36%48.12%,光合电子传递速率随着光强增加上升最快,呈S型曲线递增。S3307调控组两个品种大豆SPAD值、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叶片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均有淹水+S3307组>CK组>淹水胁迫组的排序规律。叶面喷施50mg/LS3307对大豆减损具有生理保护作用。4.从生化指标看,R1期淹水胁迫,显着降低了大豆体内抗氧化酶活性、大豆叶片相关蛋白质丰度水平低下、三羧酸循环关键酶丰度水平较低、可溶性糖含量下降、激素水平失衡、糖类含量较低。S3307调控组两个品种大豆蔗糖、可溶性糖、果糖、淀粉含量均显着提升(p<0.05),抗氧化酶SOD和POD活性显着升高(p<0.05),MDA含量明显降低,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增加。叶面喷施50mg/LS3307有利于促进淹水胁迫下大豆三羧酸循环关键酶丰度增加,MDH、IDH、PDH丰度排序依次有W+S>CK>W;促进了GA3、IAA、ABA的应激响应。5.从显微结构看,淹水胁迫大豆根部细胞膜、各种细胞器完整性均不同程度受到破坏,细胞壁变薄,形成层细胞排列不规则,基粒紊乱,多数细胞核降解,线粒体撕裂破碎状增多,细胞器多以残体为主;S3307调控组大豆根部细胞膜完整性、各种细胞器完整性具有良好的保护效应,线粒体、质体,相对规则有序。淹水胁迫大豆叶部叶肉细胞、栅栏组织、细胞膜完整性均不同程度受到破坏,叶绿体类囊体肿胀破损,基粒紊乱,多数细胞核降解,一些线粒体嵴消失,叶绿体内、外膜消失,叶绿体撕裂破碎状增多,细胞内叶绿体、线粒体以残体为主;S3307调控组大豆叶部叶肉细胞、栅栏组织、细胞膜完整性、各种细胞器完整性具有良好的保护效应,叶绿体、线粒体、淀粉粒小而多,规则有序。6.从转录组分析看,垦丰14共有11974个基因受到激素和淹水胁迫影响,上调表达基因5454个,下调表达基因6519个。垦丰16共有9787个基因受到激素和淹水胁迫影响,上调表达基因5102个,下调表达基因4685个。喷施S3307之后,大豆有很多上调表达基因被富集在光合作用通路、脂代谢通路、抗氧化相关代谢途径;并发现丙酮酸激酶更多表达,减少了大豆厌氧代谢的乙醇积累,减轻自毒伤害;苯丙素类和黄酮类合成基因上调表达,抗坏血酸结合能力上调,增强细胞内细胞器修饰与功能运转能力;而在下调基因表达当中,碳代谢、氮代谢和脂质代谢都受到了严重影响,这与生产、生理、生化数据是吻合的。由qPCR分析,大豆不同处理组丙酮酸激酶基因的表达量:淹水+S3307组>正常水分CK>淹水胁迫,S3307对于减少丙酮酸生成乙醇路径具有调控作用;DNA损伤修复途径主要由核苷酸切除修复模式来主导完成;在FC≥2且FDR<0.01范围内高差异性目标表达基因中筛选功能描述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基因4个Glyma.15G221300/Glyma.02G104600[垦丰14],Glyma.02G156800/Glyma.01G198100[垦丰16],推测上述4个DEGs是造成提高净光合速率显着差异表达,产生抗逆性的原因所在。综上所述,施用S3307加强了对淹水大豆的定向调控水平,调节大豆良好生长发育,改善大豆生产性能,为大豆抗逆效应稳定表达起到了针对性作用,有效对冲淹水胁迫的危害性,最终实现大豆短期淹水胁迫下的抗逆机制的响应,施用S3307抗逆栽培前景广阔。

江梦圆[6](2020)在《干旱胁迫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机理及模拟研究》文中指出在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趋多增强的大背景下,我国区域降水和河川径流变化波动明显增大,干旱发生频率和程度日渐严重。关于干旱灾害对冬小麦的影响研究,前人大多基于干旱控制试验使作物维持某一稳定强度的干旱,这制约着干旱持续发展过程对冬小麦生长影响机理的认识。本研究于2018-2019年冬小麦生长季在泰安农业气象观测站进行,观测站内设有自动控制遮雨棚和水分控制场,以“济麦22号”为试材,在水分关键期(拔节-开花期)设计4个水分梯度处理,W1、W2、W3、W4分别按照正常补水量(75mm)的80%、50%、25%和0%进行一次性灌溉,并以正常灌溉管理的大田冬小麦为对照(CK),开花期复水直至冬小麦成熟,对冬小麦光合特性、抗氧化指标、叶面积、干物质积累及分配和产量进行观测。利用历年冬小麦资料和干旱胁迫试验数据实现WOFOST模型对冬小麦生长模拟和干旱影响模拟参数优化订正,建立不同等级干旱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影响的定量评估,以期为区域干旱影响评估提供数据支持。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花前干旱胁迫降低冬小麦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叶绿素含量,胁迫程度越重降幅越显着;干旱胁迫导致冬小麦叶片SOD、POD、CAT活性、MDA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升高,胁迫程度越重升幅越明显;随着干旱时间延长和胁迫加剧,特旱(W4)处理的胞间CO2浓度升高,SOD、CAT活性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下降。开花期复水后,中旱(W1)和重旱(W2、W3)处理冬小麦叶片气体交换参数、抗氧化酶活性和MDA含量逐渐恢复至对照水平,而特旱(W4)处理的光合能力和抗氧化能力无法恢复。重旱(W2、W3)及特旱(W4)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在恢复期间仍显着低于CK,降幅为8.1%~30.4%,而特旱(W4)处理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在恢复过程中降幅增大。(2)花前干旱胁迫导致冬小麦叶面积、总干重、穗干重下降,胁迫程度越重影响越明显;开花期复水后叶片生长受到激发,中(W1)、重旱(W2、W3)条件下叶面积恢复至对照水平,而特旱(W4)处理叶面积始终显着低于CK,复水恢复17d后的降幅为8.7%。干旱胁迫降低叶器官干物质的分配比,增加茎、穗的分配比,对叶鞘的影响不大;而开花期复水减弱前期干旱对干物质分配格局的影响。同时花前干旱胁迫增加冬小麦茎、鞘对籽粒贡献率,从而提高了茎、鞘的转运效率。干旱胁迫下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及转运的变化,导致冬小麦穗粒数减少,不孕小穗率增加,最终产量下降;而胁迫促使茎、鞘向穗部籽粒转运,因此千粒重影响不大。(3)利用历年泰安农业气象观测站发育期和产量数据和干旱胁迫试验数据,实现WOFOST冬小麦生长模型本地化应用以及干旱模拟订正。基于WOFOST模型分别模拟不同发育期、不同等级干旱的冬小麦生长指标,从地上部总干物重(TAGP)模拟情况看,拔节期和开花期干旱影响最大,轻旱15d以上和中、重旱10d以上的降幅均超过10.0%,其中TAGP损失最大的是拔节期重旱持续20d,降幅高达57.8%;出苗期干旱的影响次之,轻、中旱20d和重旱15d以上的降幅均超过10.0%,降幅在10.3%~28.5%之间。从总穗重(TWSO)模拟情况来看,开花期的干旱影响最大,轻旱10d以上的降幅为20.1%~49.9%,中、重旱5d以上的降幅均超过10.0%,其中TWSO损失最大的是重旱持续20d,降幅高达86.4%;拔节期干旱的影响次之,中旱20d和重旱15d以上的冬小麦TWSO降幅在23.1%~57.9%之间;出苗期干旱的影响较小,冬小麦在出苗期经历短时间的轻旱胁迫后,总穗重(TWSO)反而呈现轻微增加的趋势。对冬小麦总叶重(TWLV)、总茎重(TWST)影响最大的干旱时期分别为出苗期、拔节期,降幅分别在5.2%~61.4%之间以及4.2%~68.1%之间,而开花期作为作物生殖生长向营养生长的分界线,开花期干旱对冬小麦总叶重(TWLV)、总茎重(TWST)基本没有影响。从最大叶面积指数(MAXLAI)模拟情况来看,出苗期干旱影响最大,轻旱20d、中旱15d以上和重旱5d以上的降幅均超过10.0%,其中MAXLAI损失最大的是重旱持续20d,降幅高达44.5%降幅;冬小麦MAXLAI的大小取决于冬小麦抽穗期,因此开花期干旱对MAXLAI没有影响。

封富[7](2020)在《冬小麦品种幼苗抗旱性差异的代谢组学分析》文中认为我国冬小麦约70%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播种季节及苗期易遇到干旱胁迫,严重影响小麦幼苗的生长,最终引起小麦产量和品质下降。因此,深入理解小麦苗期抗旱机理可以为品种选育和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耐旱性不同的品种——偃展4110和焦麦266为实验材料,研究干旱胁迫下不同品种小麦幼苗生理、生化及代谢响应上的差异,利用GC-MS测定代谢物,进一步明确不同品种之间代谢物与代谢途径上的差异,对今后小麦抗旱品种的筛选培育具有重要意义。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干旱胁迫下两个品种的生理生化分析发现,干旱胁迫下偃展4110与焦麦266的气孔导度、净光合速率变化趋势一致,均随胁迫时间延长逐渐降低。而偃展4110的气孔导度、净光合速率均大于焦麦266。从膜离子渗透率来看,胁迫下焦麦266的膜离子渗透率高于偃展4110,表明焦麦266膜质氧化程度更高,受伤害程度更重。根中抗氧化酶CAT和POD活性在干旱胁迫下升高,偃展4110中显着高于焦麦266。2.通过GC-MS手段对小麦叶片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发现,干旱胁迫下,两个小麦品种的有机酸和脂类含量均大幅下降;糖类与氨基酸类代谢物在两个小麦品种间差异较大。在偃展4110中,大部分寡糖,包括松二糖、塔果糖、麦芽糖、左旋葡聚糖、龙胆二糖、1-蔗果三糖等含量增加,而在焦麦266中含量变化不明显。偃展4110中,大部分氨基酸含量升高。而焦麦266中,氨基酸代谢物仅有缬氨酸和N-氨基甲酰基L-天冬氨酸含量上升,其他代谢物含量下降。3.通过对胁迫后代谢路径的分析发现,重度干旱胁迫下,偃展4110与焦麦266在代谢途径方面存在差异。两个品种膜结构物质鞘胺醇的合成加强,以维持细胞膜结构的功能与稳定。但偃展4110还加强了淀粉和纤维素的分解代谢,将大分子的多糖向寡糖转化,以降低细胞的渗透势。另外,偃展4110维生素B6和抗坏血酸合成代谢加强,维持较高的的抗氧化功能。相比之下,焦麦266在胁迫过程中,大部分代谢路径降低,部分代谢反应维持不变。这表明偃展4110在胁迫期间能量主要用于细胞质及功能酶的保护。焦麦266在胁迫期间,保护功能较差,胁迫损伤较为严重。

崔桂宾[8](2019)在《干旱和PEG胁迫下小麦幼苗对褪黑素处理的生理响应及其蛋白质组学分析》文中提出干旱严重影响的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研究抗旱机理是小麦种质资源创制和新品种培育的重要基础之一。褪黑素是一种在植物中广泛存在的具有高度保守性的多功能小分子,近年来研究发现在植物非生物逆境胁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在小麦中的生理功能还少有报道,对小麦抗旱性的影响尚不明确。为了明晰褪黑素在小麦水分胁迫中的作用机理,本研究在对来自我国黄淮和北方麦区的116份小麦种质进行抗旱鉴定的基础上,利用同重元素标记的定量蛋白质组学(iTRAQ)技术并结合生理生化和细胞学研究方法分析了土壤干旱和PEG胁迫下褪黑素处理小麦的生理生化响应和蛋白质组学差异,探讨了两种胁迫下褪黑素对小麦苗期抗旱性的影响,构建了小麦响应水分胁迫和褪黑素处理的蛋白质网络,以期为小麦抗旱机理研究和抗旱育种提供借鉴。论文研究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筛选确定出了10份抗旱种质、3份耐生理脱水种质和1份褪黑素敏感种质通过对116份小麦种质资源材料在陕西关中地区杨凌和渭北旱塬永寿县进行两年的田间抗旱性鉴定,兰考矮早8号、177、98-10-30、PB1070、普冰945、渭科2号、小偃92、新9408、XNCW3和XNCW4表现出良好的抗旱能力,可以作为小麦抗旱育种的种质资源。烟2801、XNTC1和XNZK22具有较好的耐PEG胁迫和生理脱水能力,可以用于小麦苗期抗旱生理机制研究。PEG胁迫下烟995对褪黑素处理最敏感,可以作为褪黑素生理功能研究材料。2.土壤干旱胁迫下褪黑素提高了小麦幼苗的抗旱性褪黑素通过提高细胞中谷胱甘肽-抗坏血酸代谢(GSH-AsA)和其它抗氧化酶的累积增强了小麦的活性氧(ROS)清除能力,减轻了干旱胁迫下ROS对细胞和叶绿体的破坏,维持了植株在胁迫下的有限生长;增加了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氨基酸等的生物合成提高了小麦的渗透调节能力,同时通过增大表皮细胞减小细胞间隙的方式降低了水分流失。3.PEG胁迫下褪黑素改善了小麦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褪黑素通过增加小麦幼苗根的平均直径和侧根数目,提高了根系的水分吸收能力;褪黑素通过提高细胞中GSH-AsA代谢和其它抗氧化酶的累积增强了小麦的抗氧化能力,维持了植株在胁迫下有限的光合作用;褪黑素增强了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氨基酸的合成,提高了幼苗的渗透调节能力;褪黑素诱导了小麦的细胞自噬和蛋白质的泛素化降解途径,降解受损的大分子物质和细胞器,延长了小麦在胁迫下的存活时间。4.干旱和PEG胁迫下褪黑素诱导的蛋白质表达谱具有显着差异两种胁迫下褪黑素均能诱导抗氧化和GSH-AsA代谢中关键酶的差异累积,但诱导的抗氧化酶类型不同,且干旱胁迫下褪黑素诱导的抗氧化酶更多。干旱胁迫下褪黑素能诱导小麦幼苗产生更多上调累积的蛋白,这些蛋白涉及到苹果酸代谢、柠檬酸代谢、乙醛酸盐的降解和乙酰辅酶A的合成,以及脯氨酸、精氨基、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甘氨酸和色氨酸的合成,而PEG则只诱导了与色氨酸、丝氨酸、鸟氨酸、缬氨酸和半胱氨酸合成相关的蛋白酶的累积。5.干旱和PEG胁迫诱导的蛋白质表达谱具有显着差异小麦对两种水分胁迫具有相似的胁迫响应,包括受抑制的光合作用、增加的ROS水平和渗透调节物质、增强的抗氧化代谢等。在蛋白水平上,干旱和PEG能选择性地增加MDH、DHAR、P5CS、P5CD、APX、GPX和GST等关键酶的积累从而增强苹果酸、脯氨酸、谷胱甘肽和抗坏血酸的合成与代谢,且干旱胁迫比PEG更能够诱导这些通路的激活。PEG特异诱导了精胺和亚精胺的生物合成,而土壤干旱特异诱导了鸟氨酸的生物合成。综上所述,本研究在筛选出10份抗旱种质、3份耐生理脱水种质和1份褪黑素敏感种质的基础上,证实了土壤干旱和PEG胁迫下褪黑素选择性诱导了抗氧化、渗透调节等代谢通路中关键酶的差异累积,增强了小麦的耐水分亏缺能力,为进一步研究褪黑素在增强小麦抗旱性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张旭东[9](2019)在《覆膜种植和施肥对半干旱地区资源高效利用及玉米生产持续性的影响机制》文中研究指明黄土高原是典型的半干旱地区,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一直以来,有限和高变异的降水威胁着该地区作物生产的持续性,常常导致粮食产量下降,甚至生产失败。同时,该地区春秋季的低温和养分管理不科学也限制着作物的生长和发育,进一步加剧了干旱对农田生产的胁迫。人口压力、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安全对我国粮食生产高效可持续的需要日趋迫切,如何促进半干旱地区水、热、光、养生产资源协同高效利用,实现农田的持续生产是黄土高原地区旱作农业面临的重要研究问题。针对黄土高原地区有效水分、热量和养分因素对农田生产的共同限制性及其驱动的作物生产力不确定性,本研究于2014-2017年在宁夏南部山区开展了连续4年大田试验。研究设置:1)三种不同覆膜种植方式(沟垄全覆膜RFF、沟垄半覆膜RFH和平作半覆膜FH,以平作不覆膜FN为对照),和2)沟垄全覆膜种植RFF和沟垄半覆膜种植RFH下5个施肥水平(N 0+P2O5 0 kg ha-1,CK;N 117+P2O5 59 kg ha-1,L;N 173+P2O587 kg ha-1,M;N 229+P2O5 115 kg ha-1,H;N 285+P2O5 143 kg ha-1,SH)两项大田试验,分析了覆膜种植方式和施肥量对土壤温度和水分、玉米生长发育和光合特性、植株养分含量和吸收量、籽粒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探讨了覆膜种植提高水、热、光、养资源协同利用的土壤水温驱动机制和施肥量对覆膜种植水、养资源利用和生产力可持续的影响机制。研究可为了解作物水热生理响应、作物建模、完善覆膜种植技术、农业区划和水肥优化匹配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覆膜种植驱动的土壤热响应特征和玉米的生长发育覆膜种植提高了10 cm处土壤温度,RFF、RFH和FH玉米生育期日平均温度较对照FN分别提高了2.9℃、1.9℃和FH 1.5℃。随玉米生长覆膜种植增温幅度呈降低趋势,在苗期、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分别提高2.4℃、2.3℃和1.8℃。覆膜种植在夜间(20:00-08:00)的保温效果强于白天(08:00-20:00)的升温效果,引起昼夜温差降低0.7-1.3℃,缓和了土壤温度的骤变,以RFF最强,FH次之,RFH最弱。统计土壤温度和气温数据,分析发现覆膜种植在低气温区间5-10℃表现最强的增温能力,增温幅度达2.5℃,同时提高了土壤温度在20-25℃区间的分布频次,降低了在5-20℃区间的分布频次,改善了玉米生长土壤热环境。覆膜种植通过提高土壤温度加速了玉米的生长发育,缩短了其生育期2-17天,并使出苗(VE)、拔节(V6)和吐丝(R1)分别提前2.5-6天、4-10天和4-13天,提前和缩短能力依次为RFF>FH>RFH。覆膜种植缩短了玉米营养生长期(8-13天),但相改善了生殖生长期,其中RFF缩短3.5天,FH缩短2天,RFH延长2天。(2)覆膜种植驱动玉米高效光合的土壤水分时空动态变化策略覆膜种植显着改善了土壤水分状况,驱动了高效的水分利用策略—土壤时空湿干交替行为。时间角度,覆膜种植土壤在播后0-50天、50-130天和130-160天较不覆膜种植分别呈相对湿润、干燥和湿润的交替变化趋势;空间角度,覆膜种植于播后50-130天在0-20 cm、20-120 cm和120-200 cm土层较不覆膜种植分别呈现土壤相对湿润、干燥和湿润的交替变化趋势。相对于半覆膜RFH(中湿-微干-微湿)和FH(微湿-强干-微干),全覆膜RFF随玉米生长土壤呈强湿(土壤含水量SWC提高0-2.0%)-中干(SWC降低0.4-1.5%)-微湿(SWC提高0-0.9%)变化趋势,表现更强的水分平衡能力。虽然覆膜种植降低了水分敏感期土壤平均湿度,但驱动了水分定向运动与作物生长生理相匹配,维持了作物水分敏感期关键的浅层土壤水分,显着提高了玉米净光合速率12.4-52.9%、蒸腾速率12.6-59.2%、气孔导度17.9-120.5%,以及叶面积生长和干物质累积。(3)覆膜种植对水、热、光、养资源的协同利用机制和玉米生产力的影响覆膜种植改善了水分耗散结构,提高了作物捕获热、光、养资源的总量,光合有效辐射截获量提高6.3-11.8%、土壤有效积温增加129-389℃d,氮吸收量提高8.8-21.7%,资源捕获能力以RFF最强,RFH和FH次之。覆膜种植通过驱动积极的土壤热响应为玉米营造优良的生长热环境,在提高水分有效性的基础上进一步驱动了高效的水分利用策略,提高了土壤水分与作物需水匹配度。受热效应影响覆膜种植缩短了玉米的营养生长期但维持(甚至延长)了相当的生殖生长期,改善了玉米物候,促进了水、热、光、养资源向玉米生殖生长中心富集,驱动半干旱研究地区资源的获取和优化配置,以及资源转化为生物材料(尤其是籽粒)的过程。与RFH、FH和FN相比,RFF籽粒产量分别提高24.6%、20.4%和42.7%;水分利用效率(WUEGY)分别提高24.0%、21.7%和42.5%;热量利用效率(TUEGY)分别提高15.0%、12.0和20.2%;光能利用效率(RUEGY)分别提高19.7%、15.6%和34.8%;养分利用效率(NUE)分别提高17.4%、12.7%和26.5%;经济收益分别提高69.0%、50.0%和1.5倍。(4)RFF和RFH覆膜种植下施肥量对玉米生长发育和水肥吸收的影响RFF较RFH加速了玉米生长,玉米生育期平均缩短17天。两种种植方式下,施肥延长了玉米生育期(主要是生殖生长期),在L、M、H和SH下分别延长了9天、11天、14天和15天,同时显着改善了玉米光合作用,促进了玉米株高、叶面积生长和干物质,但超过H水平后再提高施肥量则不再显着改善。施肥主导了年际间的光合特性差异,可能使限制玉米光合作用的因素逐渐由气孔导度因素向气孔密度和质量因素转移。四年平均,RFF玉米生育期蒸散量(ET)较RFH平均提高8 mm,低于在休闲期蓄墒量增加值15.7 mm,表现相对高的水分平衡能力。施肥显着增强了玉米对水分的吸收,随施肥水平提高ET平均由CK水平的433.3 mm逐渐提高到最高H水平的479.0mm,较生育期平均降水404.8 mm高出28.5-74.2mm。然而,休闲期土壤蓄水量仅32.9-51.2 mm,难以平衡ET和降水之间的差异,导致水分失衡,土壤含水量逐渐下降,并随着施肥的增加而加剧。与RFH相比,RFF植株氮磷吸收总量显着提高而养分含量呈降低趋势,平均降幅为氮9.8%和磷6.9%,但均降幅随施肥水平提高逐渐减小。施肥显着改善了RFF和RFH下植株氮磷养分的含量并提高了氮收总量1.0-2.4倍,磷吸收量0.6-1.3倍,在SH施肥水平达最高,但与H水平无显着差异。提高施肥量会逐渐降低氮磷收获指数。(5)RFF和RFH覆膜种植下不同施肥量玉米产量、水肥利用效率、水肥优化匹配、水分亏缺预警和经济效益RFF较RFH显着提高了玉米籽粒产量21.8-43.9%和WUEGY 21.6-42.4%,且随施肥水平提高增幅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随施肥水平提高,玉米籽粒产量呈增加趋势,拟合发现RFF模式下于N 226.8+P2O5 113.4 kg ha-1达到最高值8741.3 kg ha-1,RFH模式下于N 295.7+P2O5 147.9 kg ha-1达到最高值6931.9 kg ha-1。因此,RFF较RFH呈现“减肥(幅度:N 68.9+P2O5 34.5 kg ha-1)、增产(幅度1782.4 kg ha-1,25.7%)”效应,表明了种植方式的高效性。WUEGY与产量表现类似的趋势,并表现明显“减肥、高效”效应。RFF较RFH氮的利用效率(NUE)、吸收效率(NUPE)、生产效率(NPE)和肥料利用率(FUR)分别提高24.8%、13.4%、33.4%和8.0%,磷的分别提高5.2%、27.8%、33.7%和32.2%。随施肥水平提高RFF和RFH对养分的利用效率呈下降趋势,至H和SH水平大幅降至低水平;肥料利用率和肥料产量贡献率呈先升高后降低水平,在M和H水平达最高,表明了M至H施肥水平养分策略的可推荐性。ET与施肥量、籽粒产量、WUEGY和播前底墒(SWSS)均显着正相关,但是施肥量与SWSS显着负相关,表明协调施肥量与SWSS获得合理的ET有利于水分的可持续利用和作物的可持续生产力。虽然在较高的施肥水平(H或SH)能够获得最高的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由区域降水决定的土壤水分平衡能力要求施肥必须与之匹配。随施肥量提高年土壤水分平衡由盈余逐渐转为亏缺,RFF和RFH分别在N 180.9+P2O590.5 kg ha-1和N 121.0+P2O5 60.5 kg ha-1获得水分平衡临界点,并可分别实现各自模式产量潜力值的97.7%和78.3%。此外,为保证水分可持续利用和玉米可持续生产,还需要在关键时期保证有效水分供应,RFF播前底墒、播前底墒+播后30天降水、播前底墒+播后60天降水、播前底墒+播后90天降水的亏缺阈值分别为441.1 mm、488.3mm、558.8.3 mm、624.3 mm;RFH以上四个时期的水分亏缺阈值分别为367.3mm、426.1 mm、505.3 mm、564.1 mm,有效水分低于预警阈值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补灌措施,以避免玉米生长受限、甚至生产失败。虽然RFF(较RFH)和施肥(较不施肥)增加了生产投入,但会更大幅度提高产出价值,因此表现更高的净收入。但是,在覆膜种植下,农田水肥应得到谨慎管理,水肥不匹配会降低经济效益,甚至导致严重经济亏损。在RFF种植条件下,与区域降水相匹配的水分平衡施肥量N 180.9+P2O5 90.5 kg ha-1与经济效益达最高的施肥量N 206.3+P2O5 103.2 kg ha-1较接近,也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证明了平衡施肥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特征,可作为推荐施肥。综合考虑,RFF较RFH可以在更高施肥量下维持基于当地降雨的土壤水分平衡,并表现可持续的水肥耦合增产、增效、增收效果,因此推荐RFF+N 180.9+P2O5 90.5 kg ha-1作为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高效种植管理方案,并关注播种0-90天内有效水分量。更长期(>4年)的高效管理方案或覆膜种植与其它农艺措施结合的水、热、养管理需建立在土壤质量研究证据和农田生产设施改善的基础上。

吴洮男[10](2019)在《滴灌条件下不同水肥组合对温室番茄产量、品质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以番茄品种“英石大红”为材料,研究了在滴灌条件下不同水肥处理对日光温室番茄生长及其生理的影响,旨在为日光温室番茄化肥减施及节水栽培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设3个灌水上限,即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W1)、80%(W2)、90%(W3),灌水下限统一设定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50%;N、P、K施肥设3个水平,分别为低肥F1[N(228kg/hm2)、P2O5(132kg/hm2)、K2O(300kg/hm2)]、中肥F2[N(285kg/hm2)、P2O5(165kg/hm2)、K2O(375kg/hm2)]和高肥F3[N(342kg/hm2)、P2O5(198kg/hm2)、K2O(450kg/hm2)];对照组(CK)为当地传统水肥处理[(342kg/hm2 N、198kg/hm2 P2O5、450kg/hm2 K2O),大水漫灌]。取得如下主要结果:1.在水肥一体化条件下,番茄植株的地上部干鲜重、地下部干鲜重、根冠比除F3W1(高肥低水)处理外均显着高于传统水肥CK;根系活力除F1W1(低肥低水)处理外均高于CK,其中以F2W3(中肥高水)处理为最高,且与CK相比差异显着(P<0.05);以F2W2(中肥中水)处理过的番茄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达到最高,分别较CK高15.4%和14.12%,且与CK差异显着。2.番茄叶片的叶绿素含量、Pn、Gs、Tr等均在F2W2(中肥中水)处理下达到最大。在水肥一体化条件下,结果初期叶绿素含量除F1W2、F2W3、F3W3处理外均大于传统水肥处理CK,结果中期除F3W3处理外均大于CK,结果后期除F1W3处理外均大于CK。而胞间CO2浓度(Ci)在F2W3处理下达到最大,与F2W2处理无显着差异,但相较CK差异显着。同样,在水肥一体化条件下番茄叶片的最大光化学速率(Fv/Fm)、实际光化学速率(φPSⅡ)、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均在F2W2处理下达到最大,且显着高于(CK),而光化学猝灭系数(qP)在CK下达到最大,但与F2W1(中肥低水)、F1W2(低肥中水)、F2W3(中肥高水)无显着差异。3.番茄果实品质中VC、番茄红素、可溶性糖含量均在F2W2(中肥中水)处理下达最高,相比CK增加了236.6%、81.1%、102.3%,且与CK相比差异显着,并随灌水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在F2W3(中肥高水)处理下达到最大,相较CK增加50.3%,但与F2W2处理无显着差异;有机酸含量在F3W1处理下达到最大,为0.342%,相较CK增加了87.8%,且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呈逐渐减小的趋势;硝酸盐含量在CK处理下达到最大,为25.51mg/kg,并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大。4.灌水和施肥对温室番茄叶片各生育期抗氧化酶活性均有显着影响,SOD、POD、CAT酶活性在各生育期均以F2W2处理的酶活性最大,与CK相比差异显着(P<0.05),适量灌水更有利于番茄叶片中抗氧化酶活性的提高;而各生育期MDA含量均在F2W2处理下为最低,且显着低于CK,合理的灌水与施肥有利于降低番茄植株中MDA含量,减少逆境胁迫对植株的伤害。番茄叶片各生育期的抗氧化酶活性和MDA含量在水肥交互作用下差异呈显着水平。5.各生育期番茄叶片的氮代谢相关酶活性以F2W2处理较其他各处理要高,且显着高于CK。水肥交互作用对NR、GS、GOGAT、GDH、硝态氮含量在各生育期有显着正影响。适量的灌水和施肥有利于番茄叶片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的提高。番茄叶片糖代谢中的蔗糖合成酶(SS)活性在各生育期均在F1W3(低肥高水)处理下为最大,但在结果中后期较F2W2处理无显着差异,而相较CK差异显着(P<0.05);在结果初期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和中性转化酶(NI)在F2W3(中肥高水)处理下酶活达到最大,而结果中期两种酶在F2W1(中肥低水)下活性达到最大,结果后期于中肥中水(F2W2)处理下酶活最大,相比较CK均达显着差异;酸性转化酶(AI)在结果初、中期均以F2W3处理下活性达到最大,结果后期在中水中肥(F2W2)达最大。综合分析表明:灌水上限为80%(W2)即总灌水量为3686.691m3/hm2,施肥量为F2[N(285kg/hm2)、P2O5(165kg/hm2)、K2O(375kg/hm2)]为本试验的最优水肥处理,相比传统水肥处理表现增产15.4%、节肥20%、节水54.84%。

二、干旱胁迫对不同生育时期冬小麦叶片蛋白质及核酸含量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干旱胁迫对不同生育时期冬小麦叶片蛋白质及核酸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水分胁迫影响糯玉米产量形成的生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水分胁迫对糯玉米籽粒产量及物质转运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测定指标与方法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水分胁迫对糯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2 水分胁迫对糯玉米籽粒粒重的影响
        3.3 水分胁迫对糯玉米籽粒中水分含量的影响
        3.4 水分胁迫对糯玉米物质转运的影响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水分胁迫对糯玉米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测定指标与方法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水分胁迫对糯玉米叶片含水量的影响
        3.2 水分胁迫对糯玉米叶片光合色素的影响
        3.3 水分胁迫对糯玉米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3.4 水分胁迫对糯玉米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3.5 产量与光合特性参数的相关性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水分胁迫对糯玉米抗氧化系统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测定指标与方法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水分胁迫对糯玉米籽粒抗氧化酶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3.2 水分胁迫对糯玉米叶片抗氧化酶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3.3 产量与抗氧化酶、渗透调节物质的相关性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水分胁迫对糯玉米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测定指标与方法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水分胁迫对糯玉米籽粒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3.2 水分胁迫对糯玉米叶片内源激素的影响
        3.3 产量与内源激素的相关性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水分胁迫对糯玉米碳氮代谢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测定指标与方法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水分胁迫对糯玉米籽粒碳氮代谢的影响
        3.2 水分胁迫对糯玉米叶片碳氮代谢的影响
        3.3 产量与碳氮代谢的相关性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第七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1 主要研究结论
    2 创新点
    3 存在的不足及今后工作方向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2)小麦抗旱鉴定指标的研究现状与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小麦抗旱的外部形态特征
    1.1 地上部分形态特征
        1.1.1 胚芽鞘长度与抗旱的关系
        1.1.2 茎杆与抗旱的关系
        1.1.3 叶片与抗旱性关系
    1.2 地下部分与抗旱性关系
2 小麦抗旱的内部生理生化指标
    2.1 酶类与抗旱关系
    2.2 丙二醛(MDA)含量与抗旱关系
    2.3 叶绿素含量及荧光参数与抗旱关系
    2.4 蛋白质和核酸含量与抗旱的关系
    2.5 细胞的渗透调节能力与抗旱关系
    2.6 脯氨酸含量与抗旱关系
3 小麦抗旱的产量指标
4 分子育种技术在小麦抗旱育种中的应用
5 展望

(3)桑树(Morus alba)三个干旱诱导基因的表达规律及MaCDSP32基因的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干旱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2 植物抗旱性的研究进展
        1.2.1 植物的抗旱性与旱后复水恢复生长的调节机制
        1.2.2 植物的抗旱性评价体系及提高植物抗逆性的需求和措施
    1.3 植物非生物胁迫下的氧化还原调节系统
        1.3.1 非生物胁迫对植物氧化还原系统的影响
        1.3.2 非生物胁迫下植物细胞中ROS的产生和代谢
    1.4 植物硫氧还蛋白家族(Trxs)及其广泛作用
        1.4.1 Trxs功能概况
        1.4.2 叶绿体中的Trxs系统
        1.4.3 叶绿体中一种类硫氧还蛋白-CDSP32
    1.5 植物胞质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研究进展
    1.6 植物生长素氨基酸水解酶家族(ILR-like)研究进展
    1.7 参与植物抗逆性几种胁迫应答因子的研究进展
        1.7.1 脯氨酸参与抗逆性的研究进展
        1.7.2 甜菜碱参与抗逆性的研究进展
        1.7.3 可溶性糖类参与抗逆性的研究进展
        1.7.4 脱落酸(ABA)参与抗逆性的研究进展
        1.7.5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参与抗逆性的研究进展
    1.8 桑树抗逆性及资源应用研究进展
        1.8.1 古老的桑树物种及其生存能力
        1.8.2 桑树资源应用发展现状
        1.8.3 桑树抗旱性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1.9 本研究前期工作基础和技术依据
        1.9.1 前期工作基础
        1.9.2 技术流程
第二章 桑树中MaCDSP32、MaILR1和MaAPX2 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
        2.2.1 植物材料
        2.2.2 主要仪器设备
        2.2.3 主要试剂及菌株
    2.3 试验方法
        2.3.1 桑树叶片总RNA提取与鉴定
        2.3.2 桑树叶片cDNA合成
        2.3.3 基因克隆
        2.3.4 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桑树中三个基因编码区克隆及测序
        2.4.2 核酸和氨基酸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4.3 编码蛋白的系统发育树分析
        2.4.4 GO(Gene ontology)数据库预测目标基因功能
    2.5 小结
第三章 MaCDSP32、MaILR1和MaAPX2 的表达模式分析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
        3.2.1 植物材料与胁迫处理
        3.2.2 主要试剂耗材及仪器
    3.3 试验方法
        3.3.1 总RNA提取和反转录cDNA
        3.3.2 基因定量引物设计
        3.3.3 实时荧光定量qRT-PCR
        3.3.4 叶片含水量测定
        3.3.5 脯氨酸含量测定
        3.3.6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3.3.7 多克隆抗体制备
        3.3.8 多克隆抗体效价检测
        3.3.9 数据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基因在桑树地上部分组织的表达规律
        3.4.2 基因在不同桑树品种中的表达规律
        3.4.3 基因在桑树中的生物钟节律表达规律
        3.4.4 盐胁迫对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3.4.5 高温胁迫对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3.4.6 水分胁迫对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3.4.7 施加外源ABA对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3.4.8 施加外源乙烯利对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3.4.9 施加外源水杨酸对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3.4.10 氨基酸序列的抗原性分析
        3.4.11 基因表达与蛋白纯化
        3.4.12 多克隆抗体效价检测
    3.5 小结
第四章 MaCDSP32、MaILR1和MaAPX2 的瞬时表达分析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
    4.3 试验方法
        4.3.1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4.3.2 重组质粒转化农杆菌
        4.3.3 基因瞬时转化桑叶的处理方式
        4.3.4 qRT-PCR检测基因表达量
        4.3.5 叶片中H_2O_2和O_2~-的含量测定
        4.3.6 转化烟草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4.3.7 数据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基因瞬时转化浸染后离体桑叶的状态
        4.4.2 基因产物的亚细胞定位
        4.4.3 瞬时表达MaCDSP32 基因对离体桑叶持水能力的影响
        4.4.4 MaCDSP32 瞬时表达离体桑叶的自然失水情况
        4.4.5 NaCl胁迫下离体桑叶气孔开度的变化
        4.4.6 PEG胁迫下离体桑叶气孔开度的变化
        4.4.7 PEG处理下胁迫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变化
        4.4.8 NaCl处理下胁迫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变化
        4.4.9 基因产物的亚细胞定位确认
    4.5 小结
第五章 桑树MaCDSP32 转化烟草的功能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材料
        5.2.1 植物材料和生长条件
        5.2.2 主要试剂和耗材
        5.2.3 主要仪器
    5.3 试验方法
        5.3.1 叶盘法转化烟草及转基因烟草鉴定
        5.3.2 MaCDSP32 表达产物亚细胞定位
        5.3.3 转基因烟草非生物胁迫处理
        5.3.4 转基因烟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处理
        5.3.5 丙二醛、脯氨酸、可溶性糖和甜菜碱含量测定
        5.3.6 叶片中ROS的组织定位和含量测定
        5.3.7 SOD、APX、POD和 CAT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5.3.8 光合作用气体交换参数测定
        5.3.9 叶绿色素含量测定
        5.3.10 数据统计分析
    5.4 结果与分析
        5.4.1 CDSP32序列在桑树和烟草中的同源性比对
        5.4.2 阳性转基因烟草PCR鉴定
        5.4.3 MaCDSP32 表达产物的亚细胞定位
        5.4.4 MaCDSP32 对转基因烟草抗逆性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桑树MaCDSP32 转化拟南芥的功能研究
    6.1 引言
    6.2 试验材料
        6.2.1 植物材料和生长条件
        6.2.2 主要试剂和耗材
        6.2.3 主要仪器
    6.3 试验方法
        6.3.1 构建MaCDSP32 过表达拟南芥植株
        6.3.2 突变体拟南芥T-DNA插入鉴定
        6.3.3 转基因拟南芥种子胁迫处理
        6.3.4 转基因拟南芥植株非生物胁迫处理
        6.3.5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6.3.6 拟南芥叶片气孔开度测量
        6.3.7 数据统计分析
    6.4 结果与分析
        6.4.1 MaCDSP32和AtCDSP32 序列同源性分析
        6.4.2 AtCDSP32 突变体拟南芥植株鉴定
        6.4.3 转基因拟南芥株系在非生物胁迫下的抗逆性分析
        6.4.4 干旱胁迫对转基因拟南芥气孔开度的影响
        6.4.5 非生物胁迫对转基因拟南芥抗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6.4.6 非生物胁迫对拟南芥抗氧化物酶编码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6.4.7 渗透胁迫对拟南芥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6.4.8 MaCDSP32 过表达拟南芥植株的早花现象
    6.5 小结
第七章 MaCDSP32 转基因烟草干旱胁迫转录组数据分析
    7.1 引言
    7.2 试验材料
        7.2.1 植物材料
        7.2.2 胁迫处理方式及取样
    7.3 试验方法
        7.3.1 样品转录组文库构建
        7.3.2 上机测序
        7.3.3 信息分析流程
    7.4 结果与分析
        7.4.1 OE和WT烟草干旱样品转录组数据总体分析
        7.4.2 OE和WT烟草干旱转录组样品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7.4.3 OE和WT烟草干旱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维恩图
        7.4.4 OE和WT烟草干旱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聚类热图
        7.4.5 OE和WT烟草干旱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
        7.4.6 OE和WT烟草复水差异表达基因KEGG通路分析
        7.4.7 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代谢途径差异基因KEGG通路分析
        7.4.8 淀粉和糖代谢途径差异基因KEGG通路分析
        7.4.9 油菜素类固醇代谢途径差异基因KEGG通路分析
        7.4.10 植物激素信号传导代谢途径差异基因KEGG通路分析
        7.4.11 光合元件固碳作用代谢途径差异基因KEGG通路分析
        7.4.12 硫代谢途径差异基因KEGG通路分析
    7.5 干旱和复水相反生理参数涉及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
    7.6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本研究总结
    8.2 本研究创新点
    8.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4)黄瓜CsPIP2;4基因克隆分析及遗传转化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文献综述
    1.1 植物对水分亏缺的响应
        1.1.1 植物叶片形态结构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1.1.2 植物叶片生理代谢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1.1.3 干旱胁迫对植物叶片蛋白组的影响
    1.2 水通道蛋白对水分亏缺的响应
    1.3 黄瓜转基因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1.4 展望
2 表达载体pCAMBIA2300s-PIP2;4 的构建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及处理
        2.1.2 黄瓜总RNA的提取与质量检测
        2.1.3 cDNA的获取
        2.1.4 克隆载体的构建
        2.1.5 表达载体的构建
        2.1.6 生物信息学分析
        2.1.7 CsPIP2;4表达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黄瓜总RNA的获得
        2.2.2 目的片段克隆
        2.2.3 大肠杆菌PCR鉴定阳性单克隆
        2.2.4 表达载体与目的基因的检验
        2.2.5 生物信息学分析
        2.2.6 CsPIP2;4基因在干旱诱导下的表达分析
    2.3 讨论
3 黄瓜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培养基种类
        3.1.3 转基因黄瓜的获取
        3.1.4 试验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转化试验之前对Kan选择压的筛选
        3.2.2 脱菌处理Carb浓度及时间对农杆菌的抑制作用的影响
        3.2.3 AS浓度及预培养时间对黄瓜“9930”再生芽率的影响
        3.2.4 黄瓜“9930”分化培养基pH对黄瓜转化效率的影响
        3.2.5 不同试剂对黄瓜生根的影响
        3.2.6 2-吗啉乙磺酸(MES)对黄瓜幼苗POD活性及培养基p H的影响
    3.3 讨论
4 转基因黄瓜植株的检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PCR检测方法
        4.1.3 qPCR检测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PCR检测
        4.2.2 qPCR检测
    4.3 讨论
5 新泰密刺T1代植株鉴定及初步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新泰密刺’T1代种子与野生型发芽分析
        5.2.2 T1代植株PCR检测
        5.2.3‘新泰密刺’T1代植株中CsPIP2;4 基因的表达分析
        5.2.4 干旱胁迫下T1代与野生型表型分析
        5.2.5 T1代植株中CsPIP2;4基因在干旱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5.3 讨论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烯效唑缓解大豆淹水胁迫的效应与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淹水胁迫对植物形态学的影响
        1.2.1 淹水胁迫对植物宏观形态特征的影响
        1.2.2 淹水胁迫对植物组织显微结构的影响
    1.3 淹水胁迫对植物生理生化相关指标的影响
        1.3.1 淹水胁迫对植物光合作用及相关指标的影响
        1.3.2 淹水胁迫对植物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1.3.3 淹水胁迫对植物抗氧化酶的影响
        1.3.4 淹水胁迫对植物激素调节的影响
    1.4 淹水胁迫植物相关应答基因的研究概况
    1.5 植物逆境胁迫有关转录组学的研究进展
        1.5.1 转录组学简介
        1.5.2 转录组技术
        1.5.3 转录组测序分析在植物逆境伤害研究中的应用
    1.6 S3307 调控植物抗逆性研究进展
    1.7 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大豆品种
        2.1.2 供试植物生长调节剂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大豆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测定
        2.3.2 大豆株高茎粗及生物量测定
        2.3.3 大豆植株伤流量测定
        2.3.4 大豆相关光合参数测定
        2.3.5 大豆叶片光合电子传递速率的测定
        2.3.6 大豆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2.3.7 大豆品质指标的测定
        2.3.8 大豆根部及叶部组织细胞超显微结构的观察
        2.3.9 转录组样品制备
        2.3.10 转录组文库构建和测序
    2.4 数据处理及分析
        2.4.1 大豆常规生理生化及生产数据处理
        2.4.2 大豆转录组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S3307 对淹水胁迫下大豆生物学特征性状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3.1.1 不同处理组大豆株高与茎粗的响应
        3.1.2 不同处理组大豆瘪荚率与瘪粒率的响应
        3.1.3 不同处理组大豆产量的响应
        3.1.4 不同处理组大豆生物量的响应
        3.1.5 不同处理组大豆植株基部特征及宏观性状的响应
        3.1.6 不同处理组大豆根系特征的响应
        3.1.7 不同处理组大豆茎秆结构性物质含量的响应
        3.1.8 不同处理组大豆品质的响应
    3.2 S3307 对淹水胁迫下大豆光合、渗透调节物质及相关鉴定图谱的影响
        3.2.1 不同处理组大豆叶片光合性能的响应
        3.2.2 不同处理组大豆伤流量的响应
        3.2.3 不同处理组大豆可溶性蛋白与脯氨酸含量的响应
        3.2.4 不同处理组大豆叶片三羧酸循环相关蛋白质图谱分析
    3.3 S3307 对淹水胁迫下大豆抗氧化指标、内源激素、糖含量及关键酶鉴定图谱的影响
        3.3.1 不同处理组大豆SOD酶活性的响应
        3.3.2 不同处理组大豆POD酶活性的响应
        3.3.3 不同处理组大豆MDA含量的响应
        3.3.4 不同处理组大豆关键激素水平的响应
        3.3.5 不同处理组大豆三羧酸循环关键酶图谱分析
        3.3.6 不同处理组大豆糖类物质含量的响应
    3.4 S3307 对淹水胁迫下大豆根部与叶部超显微结构的影响
        3.4.1 不同处理组大豆叶部超微结构的影响
        3.4.1.1 正常水分条件下大豆叶部超显微结构特征
        3.4.1.2 单纯淹水胁迫下大豆叶部超显微结构的影响
        3.4.1.3 淹水胁迫下 S3307 对大豆叶部超显微结构的影响
        3.4.2 不同处理组大豆根部超微结构的影响
    3.5 S3307 对淹水胁迫下大豆转录组的影响
        3.5.1 转录组测序总RNA质量检测评价
        3.5.2 关于qRT-PCR的分析验证
        3.5.3 R1期S3307 处理后淹水胁迫下大豆不同处理组基因表达水平比对分析
        3.5.4 大豆差异表达基因Pathway功能的分析
        3.5.5 S3307 处理后淹水胁迫下大豆差异表达基因聚类分析
        3.5.6 大豆KEGG光合通路与氧化磷酸化通路分析
        3.5.7 丙酮酸代谢路径差异表达基因及q PCR分析
        3.5.8 核苷酸损伤修复模式
        3.5.9 S3307 处理后淹水胁迫下垦丰14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5.10 淹水胁迫下垦丰14 差异表达基因GO注释分析
        3.5.11 S3307 处理后淹水胁迫下垦丰14 差异表达基因GO注释分析
        3.5.12 S3307 处理后淹水胁迫下垦丰14 差异表达基因KEGG通路分析
        3.5.13 淹水胁迫下垦丰14 差异表达基因KEGG通路分析
        3.5.14 S3307 处理后淹水胁迫下垦丰16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5.15 淹水胁迫下垦丰16 差异表达基因GO注释分析
        3.5.16 S3307 处理后淹水胁迫下垦丰16 差异表达基因GO注释分析
        3.5.17 胁迫下垦丰16 差异表达基因KEGG通路分析
        3.5.18 S3307 处理后淹水胁迫下垦丰16 差异表达基因KEGG通路分析
        3.5.19 转录组分析小结
4 讨论
    4.1 淹水胁迫对大豆生长和光合参数的影响及S3307 的调控效应
    4.2 淹水胁迫对大豆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及S3307 的调控效应
    4.3 淹水胁迫对大豆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及S3307 的调控效应
    4.4 淹水胁迫对大豆产量、品质、激素的影响及S3307 的调控效应
    4.5 淹水胁迫对大豆超微结构的影响及S3307 的调控效应
    4.6 淹水胁迫下大豆转录组分析及S3307 的调控效应
5 结论
6 创新与展望
    6.1 创新点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干旱胁迫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机理及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干旱胁迫对作物生长生理特性的影响
        1.2.2 干旱胁迫-复水后的补偿机制研究
        1.2.3 作物模型发展及干旱影响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设计及研究方法
    2.1 试验场所及设计
        2.1.1 试验背景
        2.1.2 试验场所
        2.1.3 试验设计
    2.2 测定项目及方法
        2.2.1 发育期及土壤水分
        2.2.2 气体交换参数
        2.2.3 保护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
        2.2.4 叶绿素含量
        2.2.5 单株叶面积
        2.2.6 干物质积累、分配及转运
        2.2.7 产量结构及产量
    2.3 数据处理及分析
    2.4 WOFOS模型及研究数据
        2.4.1 WOFOST模型结构
        2.4.2 研究数据
        2.4.3 模型模拟精度评价方法
第三章 冬小麦叶片生理生态特性对干旱胁迫及复水的响应
    3.1 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对干旱胁迫及复水的响应
    3.2 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及MDA含量对干旱胁迫及复水的响应
    3.3 叶片叶绿素含量对干旱胁迫及复水的响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冬小麦植株生长及产量对干旱胁迫及复水的响应
    4.1 冬小麦单株叶面积对干旱胁迫及复水的响应
    4.2 冬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对干旱胁迫及复水的响应
        4.2.1 总干重
        4.2.2 穗干重
    4.3 冬小麦各器官干物质分配比对干旱胁迫及复水的响应
    4.4 冬小麦各器官物质转运对干旱胁迫及复水的响应
    4.5 冬小麦产量结构及产量对干旱胁迫及复水的响应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WOFOST模型在冬小麦生长及干旱影响模拟中的应用
    5.1 WOFOST模型的参数校准
    5.2 WOFOST模型对冬小麦的模拟与检验
        5.2.1 冬小麦发育期的模拟与检验
        5.2.2 冬小麦产量的模拟与检验
        5.2.3 冬小麦干旱条件下的模拟与检验
    5.3 WOFOST模型在冬小麦干旱影响模拟中的应用
        5.3.1 冬小麦干旱影响模拟试验设计
        5.3.2 出苗期不同干旱等级模拟分析
        5.3.3 拔节期不同干旱等级模拟分析
        5.3.4 开花期不同干旱等级模拟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1.1 冬小麦叶片生理生态特性对干旱胁迫及复水的响应
        6.1.2 冬小麦植株生长及产量对干旱胁迫及复水的响应
        6.1.3 WOFOST模型在冬小麦生长及干旱影响模拟中的应用
    6.2 讨论
        6.2.1 冬小麦叶片生理特性对干旱胁迫及复水的响应
        6.2.2 冬小麦植株生长及产量对干旱胁迫及复水的响应
        6.2.3 WOFOST模型在冬小麦生长及干旱影响模拟中的应用
    6.3 特色与创新
    6.4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冬小麦品种幼苗抗旱性差异的代谢组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水分胁迫下膜结构的损伤与修复
        1.1.1 活性氧的产生
        1.1.2 活性氧的功能
        1.1.3 活性氧的伤害
        1.1.4 抗氧化系统
    1.2 渗透调节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1.3 植物代谢组学的介绍与研究进展
        1.3.1 植物代谢组学的常见检测方法
        1.3.2 植物代谢组学的分析
        1.3.3 代谢组学在植物胁迫中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不同冬小麦品种对水分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特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处理
        2.1.3 实验土的处理:
        2.1.4 小麦种子的预处理:
    2.2 生理指标测定
        2.2.1 株高根长的测定:
        2.2.2 光合参数的测定:
    2.3 细胞膜通透性的测定
    2.4 丙二醛、SOD、POD、CAT、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4.1 提取液的制备
        2.4.2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测定
        2.4.3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2.4.4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
        2.4.5 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4.6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5 数据处理
    2.6 结果与分析
        2.6.1 干旱胁迫对植物长势的影响
        2.6.2 干旱胁迫对小麦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2.6.3 干旱胁迫对小麦幼苗叶片损伤的影响
        2.6.4 干旱胁迫对小麦幼苗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2.6.5 干旱胁迫对小麦幼苗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2.6.6 干旱胁迫对小麦幼苗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2.6.7 干旱胁迫对小麦幼苗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2.7 讨论
    2.8 小结
第三章 干旱胁迫对偃展4110代谢变化的影响
    3.1 材料与仪器
        3.1.1 材料
        3.1.2 仪器
    3.2 代谢组的测定
        3.2.1 样本提取
        3.2.2 色谱采集
    3.3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5 讨论
第四章 干旱胁迫对焦麦266代谢变化的影响
    4.1 结果与分析
    4.2 小结
第五章 不同小麦品种代谢物差异分析
    5.1 数据结果与分析
        5.1.1 相关性分析:
        5.1.2 特有代谢物分析
        5.1.3 代谢物含量差异分析
        5.1.4 差异代谢物KEGG功能注释及富集分析
    5.2 讨论
        5.2.1 氨基酸类代谢物参与重度干旱胁迫下的关键机制
        5.2.2 多糖向寡糖的转移可以增强重度干旱下的耐旱性
        5.2.3 干旱胁迫对不同小麦品种光合进程的影响
        5.2.4 维持细胞膜的稳定是重度干旱胁迫下的主要机制
        5.2.5 胁迫下品种间代谢途径变化的差异与产量之间的关系。
    5.3 结论
    5.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8)干旱和PEG胁迫下小麦幼苗对褪黑素处理的生理响应及其蛋白质组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抗旱鉴定研究进展
        1.1.1 小麦抗旱性形成的形态学基础
        1.1.2 小麦抗旱性形成的生理及分子生物学基础
        1.1.3 小麦抗旱性鉴定方法
        1.1.4 小麦抗旱性鉴定指标
    1.2 褪黑素在植物逆境胁迫中的生理功能研究进展
        1.2.1 褪黑素的理化性质和测量方法
        1.2.2 褪黑素在植物体内的产生
        1.2.3 褪黑素在干旱胁迫中的作用
        1.2.4 褪黑素在盐胁迫中的作用
        1.2.5 褪黑素在高温和冻害胁迫中的作用
        1.2.6 褪黑素在其它非生物胁迫中的作用
        1.2.7 内源褪黑素含量与逆境胁迫的关系
    1.3 植物蛋白质组学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小麦抗旱种质筛选与鉴定指标评价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小麦全生育期抗旱性鉴定
        2.1.2 小麦苗期抗旱性鉴定
        2.1.3 褪黑素敏感型材料筛选
        2.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小麦全生育期抗旱性鉴定与筛选指标评价
        2.2.2 小麦苗期抗旱性鉴定与种质特征评价
        2.2.3 褪黑素敏感型材料筛选与评价
    2.3 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土壤干旱胁迫下外源褪黑素对小麦苗期生长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和盆栽条件
        3.1.2 处理方法
        3.1.3 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3.1.4 水分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测定
        3.1.5 质膜透性和ROS含量测定
        3.1.6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3.1.7 谷胱甘肽和抗坏血酸含量测定
        3.1.8 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测定
        3.1.9 小麦叶片中的内源褪黑素含量测定
        3.1.10 蛋白质提取和iTRAQ蛋白质定量
        3.1.11 叶片微观结构与超微结构观察
        3.1.12 qRT-PCR验证关键基因的表达
        3.1.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浓度的MT对干旱条件下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
        3.2.2 褪黑素对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3.2.3 褪黑素对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3.2.4 外源褪黑素对质膜透性、活性氧含量和内源MT含量的影响
        3.2.5 褪黑素对谷胱甘肽-抗坏血酸代谢的影响
        3.2.6 褪黑素对叶片结构和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3.2.7 褪黑素对小麦叶片中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3.3 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PEG胁迫下外源褪黑素对小麦苗期生长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小麦萌发试验
        4.1.2 小麦苗期试验和处理
        4.1.3 小麦根系生长测定和观察
        4.1.4 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4.1.5 水分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测定
        4.1.6 质膜透性和ROS含量测定
        4.1.7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4.1.8 谷胱甘肽和抗坏血酸含量测定
        4.1.9 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测定
        4.1.10 小麦叶片中内源褪黑素含量测定
        4.1.11 蛋白质提取和iTRAQ蛋白质定量
        4.1.12 qRT-PCR验证关键基因的表达
        4.1.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褪黑素对PEG胁迫下小麦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4.2.2 褪黑素对小麦根系生长的影响
        4.2.3 褪黑素对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4.2.4 褪黑素对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4.2.5 外源褪黑素对质膜透性、活性氧含量和内源MT含量的影响
        4.2.6 褪黑素对谷胱甘肽-抗坏血酸代谢的影响
        4.2.7 褪黑素对小麦叶片中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4.3 讨论
    4.4 结论
第五章 干旱和PEG胁迫下褪黑素诱导的差异蛋白比较和关键代谢通路分析
    5.1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5.1.1 数据来源
        5.1.2 数据分析与作图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蛋白质差异倍数和P值的选择
        5.2.2 蛋白质的表达差异概述
        5.2.3 褪黑素在干旱和PEG胁迫下共同诱导的差异蛋白的功能分析
        5.2.4 褪黑素在干旱和PEG胁迫下特异诱导的差异蛋白的KEGG分析
        5.2.5 干旱和PEG胁迫下褪黑素诱导的碳代谢
        5.2.6 干旱和PEG胁迫下褪黑素诱导的氨酸酸生物合成
        5.2.7 干旱和PEG胁迫下褪黑素诱导的抗氧化和GSH-AsA代谢
    5.3 讨论
    5.4 结论
第六章 干旱和PEG诱导的差异蛋白比较与关键代谢通路分析
    6.1 数据来源与方法
        6.1.1 数据来源
        6.1.2 基因表达分析
        6.1.3 数据分析与作图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蛋白质差异倍数和P值的选择
        6.2.2 蛋白质差异表达概述
        6.2.3 干旱和PEG胁迫共同诱导的差异蛋白的GO和KEGG分析
        6.2.4 干旱和PEG胁迫特异诱导的差异蛋白的GO富集分析
        6.2.5 干旱和PEG胁迫特异诱导的差异蛋白的KEGG富集分析
        6.2.6 干旱和PEG胁迫下的碳代谢
        6.2.7 干旱和PEG胁迫下氨基酸的生物合成、脯氨酸和多胺的代谢
        6.2.8 土壤干旱和PEG胁迫下的谷胱甘肽和抗坏血酸代谢
        6.2.9 土壤干旱和PEG胁迫下木质素、淀粉和蔗糖的生物合成
    6.3 讨论
    6.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9)覆膜种植和施肥对半干旱地区资源高效利用及玉米生产持续性的影响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水分、土壤温度(及积温)和养分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1.3.2 沟垄覆膜种植对土壤环境和作物生长的影响
        1.3.3 旱地水肥耦合对土壤特性和作物生产的影响
        1.3.4 沟垄覆膜种植与施肥互作下水分利用和作物产量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区自然概况
    2.2 试验设计和田间管理
        2.2.1 不同覆膜种植方式试验(单因素)
        2.2.2 种植方式与不同施肥量交互试验(二因素)
        2.2.3 田间管理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土壤温度测定
        2.3.2 土壤水分测定
        2.3.3 玉米生长发育进程
        2.3.4 玉米个体(地上与地下)形态指标测定
        2.3.5 玉米叶片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测定
        2.3.6 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测定
        2.3.7 光合有效辐射(IPAR)截获、分配和利用效率计算
        2.3.8 土壤有效积温(TTsoil)、分配和利用效率计算
        2.3.9 农田水分蒸散量(ET)、分配和利用效率计算
        2.3.10 植物养分含量测定和吸收量、利用效率(利用率)计算
        2.3.11 生产经济效益计算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覆膜种植下土壤温度变化影响的玉米生长发育
    3.1 不同覆膜种植方式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3.1.1 土壤日(00:00-23:00)逐时温度
        3.1.2 土壤逐日昼夜温度和昼夜温差
        3.1.3 土壤温度对气温的响应特征
    3.2 不同覆膜种植方式对玉米物候的影响
    3.3 不同覆膜种植方式对玉米株高的影响
    3.4 不同覆膜种植方式对玉米叶片生长的影响
    3.5 不同覆膜种植方式对玉米干物质累积的影响
    3.6 不同覆膜种植方式对玉米收获期0-60 cm土层根重密度的影响
    3.7 讨论
        3.7.1 覆膜种植与土壤温度
        3.7.2 覆膜种植与作物生长发育
    3.8 小结
第四章 覆膜种植下土壤水分变化影响的玉米光合特性
    4.1 不同覆膜种植方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4.1.1 0-200 cm土壤水分含量(SWC)
        4.1.2 覆膜驱动的土壤时空“湿干交替”
        4.1.3 土壤水分平衡
    4.2 不同覆膜种植方式对玉米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的影响
    4.3 不同覆膜种植方式对玉米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4.4 讨论
        4.4.1 覆膜种植与土壤水分
        4.4.2 覆膜种植与作物光合特性
    4.5 小结
第五章 覆膜种植水、热、光、养资源协同利用机制及其玉米生产力特征
    5.1 不同覆膜种植方式对生产资源(水、热、光、养)的“再分配”
        5.1.1 辐射截获及其分配
        5.1.2 热量捕获及其分配
        5.1.3 土壤水分消耗和分配
        5.1.4 植株养分吸收和分配
    5.2 不同覆膜种植方式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5.2.1 籽粒产量、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的影响
        5.2.2 穗粒数和百粒重
    5.3 不同覆膜种植方式对玉米生产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
    5.4 不同覆膜种植方式对玉米生产经济效益的影响
    5.5 讨论
        5.5.1 覆膜种植的资源捕获与分配
        5.5.2 覆膜种植的籽粒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
    5.6 小结
第六章 沟垄覆膜种植下施肥量对玉米生长发育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6.1 沟垄覆膜种植下施肥量对玉米生育进程的影响
    6.2 沟垄覆膜种植下施肥量对玉米形态生长的影响
        6.2.1 株高
        6.2.2 叶面积
        6.2.3 干物质累积
    6.3 沟垄覆膜种植下施肥量对玉米叶绿素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6.3.1 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
        6.3.2 玉米光合特性
    6.4 沟垄覆膜种植下施肥量影响的光合特征参数相互关系
    6.5 讨论
        6.5.1 覆膜种植施肥影响的玉米生长发育
        6.5.2 覆膜种植施肥影响的玉米光合特性
    6.6 小结
第七章 沟垄覆膜种植下施肥量对土壤水分和玉米养分吸收的影响
    7.1 沟垄覆膜种植下施肥量对土壤 0-200 cm 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7.1.1 苗期0-200 cm土壤水分
        7.1.2 拔节期0-200 cm土壤水分
        7.1.3 抽雄吐丝期0-200 cm土壤水分
        7.1.4 灌浆期0-200 cm土壤水分
        7.1.5 成熟期0-200 cm土壤水分
    7.2 沟垄覆膜种植下施肥量对土壤水分平衡的影响
        7.2.1 玉米生育期土壤水分平衡
        7.2.2 休闲期土壤水分平衡
        7.2.3 土壤水分收支平衡(年水分平衡)
    7.3 沟垄覆膜种植下施肥量对玉米植株养分含量的影响
        7.3.1 全氮含量
        7.3.2 全磷含量
    7.4 沟垄覆膜种植下施肥量对玉米养分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7.4.1 全氮吸收与分配
        7.4.2 全磷吸收与分配
    7.5 讨论
        7.5.1 覆膜种植下施肥量影响的土壤水分
        7.5.2 覆膜种植下施肥量影响的作物养分
    7.6 小结
第八章 沟垄覆膜种植下施肥量对玉米水肥利用效率和生产可持续的影响
    8.1 沟垄覆膜种植下施肥量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8.1.1 籽粒产量、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
        8.1.2 穗粒数和百粒重
    8.2 沟垄覆膜种植下施肥量对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8.3 沟垄覆膜种植下施肥量对玉米养分利用的影响
        8.3.1 养分利用效率
        8.3.2 肥料利用率
        8.3.3 肥料产量贡献率
    8.4 沟垄覆膜种植下施肥与区域降水匹配
        8.4.1 沟垄覆膜种植下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水分动态
        8.4.2 籽粒产量、WUE、ET、SWSS、生育期降水量、施肥量相关性
        8.4.3 沟垄覆膜种植下施肥量与区域降水匹配
    8.5 沟垄覆膜种植下玉米生产的水分亏缺预警
    8.6 沟垄覆膜种植下施肥量对玉米生产经济效益的影响
        8.6.1 生产投入
        8.6.2 生产产出和净收入
    8.7 讨论
        8.7.1 覆膜种植下施肥量影响的玉米产量
        8.7.2 覆膜种植下施肥量影响的玉米水分利用效率
        8.7.3 覆膜种植下施肥量影响的玉米养分利用
        8.7.4 覆膜种植施肥量与区域降水匹配
        8.7.5 覆膜种植的水分亏缺预警
        8.7.6 经济效益
    8.8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滴灌条件下不同水肥组合对温室番茄产量、品质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水分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3 肥料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4 水肥一体化研究进展
        1.4.1 水肥一体化的概念
        1.4.2 水肥一体化对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1.4.3 水肥一体化对蔬菜品质的影响
        1.4.4 水肥一体化对植株光合特性的影响
        1.4.5 水肥一体化对植物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1.4.6 水肥一体化对植物氮代谢的影响
        1.4.7 水肥一体化对植物糖代谢的影响
    1.5 本文需要研究的问题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试验方法
    2.5 测定项目与方法
        2.5.1 产量指标的测定
        2.5.2 品质的测定
        2.5.3 根系活力测定
        2.5.4 光合特性指标的测定
        2.5.5 番茄叶片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2.5.6 番茄叶片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的测定
        2.5.7 番茄叶片糖代谢相关酶活性测定
    2.6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灌水和施肥量对番茄植株生长的影响
    3.2 不同灌水和施肥量对温室番茄根系活力的影响
    3.3 不同灌水和施肥量对植株光合特性的影响
        3.3.1 不同灌水和施肥量对番茄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3.2 不同灌水和施肥量对番茄叶片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3.3.3 不同灌水和施肥量对番茄叶片荧光参数的影响
    3.4 不同灌水和施肥量对温室番茄产量的影响
    3.5 不同灌水和施肥量对温室番茄品质的影响
        3.5.1 不同灌水和施肥量对番茄果实VC含量的影响
        3.5.2 不同灌水和施肥量对番茄果实番茄红素含量的影响
        3.5.3 不同灌水和施肥量对番茄果实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5.4 不同灌水和施肥量对番茄果实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5.5 不同灌水和施肥量对番茄果实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3.5.6 不同灌水和施肥量对番茄果实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3.6 不同灌水和施肥量对番茄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6.1 不同灌水和施肥量对番茄叶片SOD活性的影响
        3.6.2 不同灌水和施肥量对番茄叶片POD活性的影响
        3.6.3 不同灌水和施肥量对番茄叶片CAT活性的影响
        3.6.4 不同灌水和施肥量对番茄叶片MDA含量的影响
    3.7 不同灌水和施肥对番茄叶片氮代谢的影响
        3.7.1 不同灌水和施肥量对番茄叶片NR活性的影响
        3.7.2 不同灌水和施肥量对番茄叶片GS活性的影响
        3.7.3 不同灌水和施肥量对番茄叶片GOGAT活性的影响
        3.7.4 不同灌水和施肥量对番茄叶片GDH活性的影响
        3.7.5 不同灌水和施肥量对番茄叶片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3.7.6 不同灌水和施肥量对番茄叶片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3.8 不同灌水和施肥量对番茄叶片糖代谢的影响
        3.8.1 不同灌水和施肥量对番茄叶片蔗糖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3.8.2 不同灌水和施肥量对番茄叶片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3.8.3 不同灌水和施肥量对番茄叶片中性转化酶活性的影响
        3.8.4 不同灌水和施肥量对番茄叶片酸性转化酶活性的影响
    3.9 主成分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水肥一体化对温室番茄生长、产量以及品质的影响
    4.2 水肥一体化对温室番茄光合特性的影响
    4.3 水肥一体化对温室番茄叶片抗氧化酶活性以及 MDA 含量的影响
    4.4 水肥一体化对温室番茄叶片氮代谢的影响
    4.5 水肥一体化对温室番茄叶片糖代谢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四、干旱胁迫对不同生育时期冬小麦叶片蛋白质及核酸含量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水分胁迫影响糯玉米产量形成的生理机制研究[D]. 叶玉秀. 扬州大学, 2021(02)
  • [2]小麦抗旱鉴定指标的研究现状与进展[J]. 孙海丽,王文佳,刘梦兰,丁位华,梁静.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4)
  • [3]桑树(Morus alba)三个干旱诱导基因的表达规律及MaCDSP32基因的功能分析[D]. 孙红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4]黄瓜CsPIP2;4基因克隆分析及遗传转化体系研究[D]. 陈露倩.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5]烯效唑缓解大豆淹水胁迫的效应与机制[D]. 曲善民.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08)
  • [6]干旱胁迫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机理及模拟研究[D]. 江梦圆.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2)
  • [7]冬小麦品种幼苗抗旱性差异的代谢组学分析[D]. 封富.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8]干旱和PEG胁迫下小麦幼苗对褪黑素处理的生理响应及其蛋白质组学分析[D]. 崔桂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
  • [9]覆膜种植和施肥对半干旱地区资源高效利用及玉米生产持续性的影响机制[D]. 张旭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
  • [10]滴灌条件下不同水肥组合对温室番茄产量、品质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D]. 吴洮男. 甘肃农业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干旱胁迫对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叶片蛋白质和核酸含量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