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研究与展望

心血管疾病研究与展望

一、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及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向超益,吴亚飞,方亚[1](2021)在《数据挖掘技术在心血管疾病预后研究中的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数据挖掘技术在心血管疾病预后研究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其中, 在脑卒中预后研究中更多涉及干预有效性的预测, 而在其他心血管疾病预后研究中, 主要关注自然预后和干预安全性的预测。相较于传统的统计方法, 机器学习方法尤其是以神经网络为基础的深度学习技术在预测心血管疾病预后方面有更好的性能表现, 值得进一步推广。本文梳理了近些年数据挖掘在心血管疾病预后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并对当前研究不足进行总结、提出展望。

沈美丽[2](2021)在《具有活性氧和剪切应力双重响应药物递送系统及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关键发病机制,可导致心肌梗死、心绞痛、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脑卒中、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即使在医疗水平十分发达的现在,心血管疾病在全球的死亡率依然没有降低,反而成为全球人口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主要原因。未来10年心血管病患病人数仍将快速增长,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参与到了这场遏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战斗”中。研究表明,炎症贯穿了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整个过程,脂质也为其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些因素赋予了动脉粥样硬化的特殊微环境,如高水平的活性氧(ROS)、高的剪切应力以及高含量的脂质,ROS和脂质水平的降低起到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进程的作用。本论文以高水平的ROS和高的剪切应力为研究对象,以红细胞(RBCs)作为仿生载体,探究了具有ROS和剪切应力响应的载药纳米粒子和载药胶束的构建方法,及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效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构筑了具有剪切应力和ROS双重响应的仿生纳米载药系统,该系统由动脉粥样硬化治疗药物阴离子型辛伐他汀酸(SA)、巯基修饰的阳离子型聚乙烯亚胺(PEI-SH)和RBCs组成,利用静电吸附得到了自组装式载药纳米粒子SA PEI,并将其吸附到红细胞膜上得到了SA PEI@RBCs。SA PEI的载药量为44.4±2.7%,能够响应ROS实现药物释放,体外剪切模型结果证明SA PEI@RBCs具有剪切应力响应。Fe Cl3模型结果证明SA PEI@RBCs具有最佳的治疗效果且拥有良好的体内安全性。(2)设计了负载辛伐他汀酸(SA)的交联树枝状大分子纳米粒子(SA PAM),并将其吸附于RBCs表面,成功制备了具有ROS和剪切应力双重敏感的给药系统SA PAM@RBCs,并将其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同SA PEI@RBCs相比,在SA PAM@RBCs体系中,纳米颗粒的载药量提高到65.3±2.1%,并能以H2O2触发的方式持续释放SA,能显着降低LPS刺激的RAW 264.7细胞中过量的H2O2水平。剪切敏感模型证明,在低剪切应力(20 dynes/cm2)作用下,SA PAM@RBCs上的SA PAM极少发生解吸附,而在高剪切应力(100 dynes/cm2)的刺激下,SA PAM的解吸附比较彻底,只有很少的SA PAM仍然吸附在红细胞上,表明SA PAM具有较好的剪切应力刺激下的解吸附能力。兔子的Fe Cl3模型和Apo E-/-小鼠模型均显示,SA PAM@RBCs具有比游离SA更好的治疗效果,并且在体内具有极好的安全性。上述结果表明,具有ROS和剪切应力双重敏感的仿生给药系统能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提供一种比较有前景的策略。(3)开发了可以同时响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处ROS和剪切应力微环境的智能响应系统(SV MC@RBCs),该系统由RBCs和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聚硫化丙烯(PGED-PPS)装载辛伐他汀(SV)形成的阳离子胶束(SV MC)组成。该载药系统同SA PEI@RBCs和SA PAM@RBCs相比,作为载体的PGED-PPS还具有降低ROS的作用,可以与辛伐他汀起到协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体外和体内实验结果表明,SV MC@RBCs可以有效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不仅避免了出血的风险,而且具有出色的体内安全性。这些结果表明,SV MC@RBCs是有望用于治疗ROS相关疾病的治疗性纳米药物。

廖振林,李倩滢,陈俊杰,杜李宇,王洁,方祥[3](2021)在《亚麻籽油组分的功能活性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亚麻籽油是一种天然的保健植物功能性油脂,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大的分别是α-亚麻酸和亚油酸,这两种多不饱和脂肪酸在机体代谢、生长发育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此外亚麻籽油中还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其他不饱和脂肪酸: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二十碳五烯酸(EPA)和前列腺素(PG)等;亚麻籽环肽、维生素E、亚麻木酚素和油酸、黄酮类等,也在机体中起着积极作用。本文主要论述了亚麻籽油对于人体具有的多种功能,如:α-亚麻酸和维生素E自身对机体的抗氧化效果、α-亚麻酸在体液和基因水平上的降血脂作用、协调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还有亚麻木酚素和亚麻籽环肽在免疫协调中的抗炎抗癌作用;多不饱和脂肪酸在防治心血管疾病、抗衰老和抗氧化、调节肠道菌群、增强视力和抗菌等方面发挥作用等。

李亚梦,崔美泽,孙婧,魏秋阳,刘明宇,张建伟,亓红香,赵丽丽,房辉,陈在浩,吕韶钧[4](2021)在《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冠心病治疗的新靶点》文中指出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和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可能是未来冠心病的重要诊断标志物,改善肠道菌群微环境有望成为治疗冠心病的新途径。作为肠道菌群参与合成的活性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N-oxide,TMAO)水平的升高与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全因死亡率的增加有关;基础研究表明TMAO可能具有促动脉粥样硬化特性;这些研究提示TMAO可作为预防和治疗冠心病的潜在靶点。文中分析了当前调控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TMAO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及基础性研究,以期为冠心病的治疗提供帮助。

王怡玫,张岩[5](2021)在《2020年中国心血管领域主要基础研究回顾》文中研究表明●引言心血管疾病是一种较为常见且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的疾病,连续多年位居中国居民死亡构成的首位[1]。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发布报告显示,从2000年起,缺血性心脏病造成的死亡显着上升。全球因缺血性心脏病造成的死亡人数由2000年的200余万升至2019年的近900万。2020年,因罹患缺血性心脏病导致死亡的人数占全球死亡人口的16%,是最主要的

刘佳[6](2020)在《基于智能马桶的血压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高血压(Arteriosclerosis)是人类生命的隐形杀手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全球因高血压而死亡的人超过1500万。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高血压患病人群正越来越趋于年轻化。因此,早期发现和预防对保证人们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为减少患病率、实现对全年龄段人群高血压健康状况长期监测,本文针对血压这个健康参数,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智能马桶平台的血压健康状况评估系统。本文将硬件系统、软件系统以及基于心电信号的一种血压评估分析方法三者相结合,构成了一种健康状况评估装置系统。智能马桶的硬件系统是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围的辅助电路与应用软件都是植建在此体系上,因此在系统上采用模块化设计,包括信号采集模块和嵌入式处理模块。第一,根据实际采集需要设计创新出一套智能马桶采集装置,在桶圈周围设计出“耳朵”并内置电极片,既可以如厕,也能手握住两边耳圈,进行信号采集。系统还包括了STM32最小处理器设计模块、电源电平转换设计模块、电源滤波放大电路模块、串口通信电路设计和电极片选型参考安排等工作。第二,软件平台则包括了开发平台环境、应用软件数据流等部分。开发平台环境使用的是集成开发工具IAR环境,搭建此平台需要进行系统内核配置、文件系统构建以及交叉编译环境兼容部署等任务,应用软件则是一款基于Android的个人用户信息数据系统,涵盖了实时采集的波形显示,血压(SBP/DBP)值等参数;第三,在血压计算方面,提出了一种基于心电信号的无创血压估计方法。首先,在时域上根据脉搏波与心电信号时程上的联系,提取R波和T波峰值点的时间间隔定义为相对脉搏波传导时间为特征,着重研究了相对脉搏波传导时间与传统脉搏波传导时间之间的相关性,并将提取的特征值与所测收缩压和舒张压进行线性拟合;最后提出了一种修正后的基于心电信号的血压评估公式。实验结果表明,相对脉搏波传导时间与传统脉搏波传导时间存在相关性且能够作为血压评估的特征参数,同时利用本文方法计算出的血压值和市面上电子血压计测量的血压值的平均误差较小,达到可实际应用的范围,在某些特定医疗环境下,具有显着的应用前景。综上所述,基于智能马桶平台的血压评估系统集如厕、血压评估功能为一体。一方面可用于日常家庭高血压的健康监护和长期监测;另一方面,提供了测试者的实验数据,有助于医生对高血压疾病患者做进一步的医学诊断,因此,未来在家庭、社区的应用市场前景一片光明。

戴世诚[7](2020)在《基于心音信号的血压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是人类生命的最大杀手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全球超过20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随着饮食结构的变化,心血管疾病患病人群正越来越趋于年轻化。因此,早期发现和预防心血管疾病对促进人们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为实现对全年龄段人群心血管健康长期监测,本文针对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以及动态动脉硬化程度等健康参数,设计并实现了基于心音信号的血压健康评估系统。本文将硬件系统模块设计、软件系统模块设计以及基于心音信号的血压计算模块相结合,构成了基于心音信号的血压健康评估系统,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款血压健康智能评估仪。血压健康智能评估仪硬件系统包括硬件采集模块和硬件处理模块,软件平台的应用软件开发基于硬件系统实现的。硬件采集模块包括基于硅材料的四通道心音传感器和指夹式脉搏波传感器;硬件处理模块为基于ARM Linux处理器的I.MX6ULLL核心板。软件平台在Linux环境下,基于QT C++进行应用程序的开发,整体设计包括开发工具Qt Creator交叉编译环境的搭建,信号采集、波形显示、数据存储功能的实现;在此基础上,对血压(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a O2)以及脉搏波传导速度(PWV)等常用心血管健康评估参数进行综合分析,并给出健康评分以及相关建议。在血压计算方面,提出2种基于心音信号的血压预测评估方法,重点研究心音与血压的关系。方法一建立基于支持向量回归(SVR)的血压预测模型,以第二心音时间序列作为特征输入,对应的电子血压计测量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作为目标输出,训练模型得到血压预测值。方法二根据血压与心音信号的关系,提取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峰值点的时间间隔以及第二心音的峭度作为特征,并与电子血压计测量的收缩压和舒张压进行线性拟合;根据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的时间间隔、第二心音的峭度与血压的线性关系,提出基于心音的血压计算公式。实验结果表明,血压与第二心音、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峰值点的时间间隔以及第二心音的峭度具有强相关性。方法一基于SVR的血压预测模型和方法二推导出的血压计算公式所得血压与商用电子血压计测量值的平均误差小于5mm Hg,标准偏差小于8mm Hg,2种方法实验结果均符合国际标准,可用于血压连续测量,在某些特定医疗环境下,具有显着的应用前景。综上所述,基于心音信号的血压评估系统集心率、血氧浓度、血压以及动脉硬化程度检测功能为一体。一方面可用于日常家庭心血管健康监护和长期监测;另一方面,提供了使用者的心音图和脉搏波,有助于医生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做进一步的医学诊断。

陈学平[8](2020)在《动脉血管疾病与血管形态特征改变的关系及相关血流动力学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心血管疾病(CVD)是当前全球致病死亡率最高的一种疾病,并且每年因为CVD死亡的人数占到所有因为疾病死亡人数的30%以上,尤其在老年患者当中更为突出。在所有因CVD疾病死亡的病例当中,占比最高的当属动脉粥样硬化疾病(Atherosclerosis)。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在临床上发病率比较高,因此吸引了大量的科研人员投入毕身心血专注于该疾病的研究。现有的研究揭示,动脉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形成的关键因素。科学界普遍认为,引起内皮功能障碍的因素非常复杂,复杂的血液动力学环境是引起内皮细胞紊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血流环境包括漩涡流,二次流和振荡剪切流等。由于复杂的血液动力学环境总是易发生在动脉分支周围,因此,研究分叉动脉血管系统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特性跟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之间的关系将具有非常重大的临床意义。随着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技术(CTA)硬件和软件的发展,近几十年来,CTA成像技术广泛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表征,可视化以及鉴定。应用CTA成像的三维重建技术,可以获得等同于真实血管精度的动脉血管分叉网络结构。基于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已有许多研究工作对血管树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包括健康个体与CVD患者之间,青少年人群与成年人群之间,男性人群与女性人群之间。然而,这些研究目前尚未完全弄清楚为何形态特征变化对血管有害或与血管疾病有关,也尚未弄清楚什么样的形态特征变化可能导致疾病相关的复杂流场产生,以及怎样充分利用血管形态特征变化来开发用于早期检测CVD风险的工具。针对上述存在的科学问题,本论文使用来自中国南方人群的冠状动脉CTA影像数据用于血管的三维重建(原始影像数据来自南方医科大学和广东省人民医院),健康的冠状动脉冠脉CTA影像来源于遗体捐赠体外灌注扫描(均已确认冠状动脉血管无病变)和患冠状动脉疾病(CAD)的CTA影像来自于患者体检。在本论文的开始部分,我们首先测量了患CAD疾病患者和健康个体的三维分叉形态特征。然后,基于最小能量工作原理,我们引入了Murray定律以评估动脉分叉结构与其最佳形态特征之间的差异。为了开发用于早期估计CAD风险的决策工具,我们进一步使用机器学习技术(逻辑回归(LR),决策树(DT),线性判别分析(LDA),最邻近(k-NN),人工神经网络(ANN)及三种不同的支持向量机(SVM)算法:Linear-SVM,Polynomial-SVM和RBF-SVM)来构建检测CAD疾病的模型。本研究发现,患有CAD疾病的冠状动脉分叉结构偏离其最佳结构的水平高于没有CAD病变的个体,并且偏离量与患病风险程度保持一致。此外,我们进一步得到两个最具潜力的形态学特征参数((?)和AER)可作为冠状动脉疾病诊断的独立风险指标。通过结合使用形态学测量数据及机器学习分类模型,我们进一步发现,形态学数据在心血管疾病风险估计方面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我们本论文的机器学习模型结合形态学测量方法在CAD疾病分类方面具有优良且稳定的性能,尤其是对于Polynomial-SVM模型。为了研究由血管分叉的形态特征变化引起患病血管中产生的不良血流动力学环境,在本论文接下来的部分中,我们设计了几组不同偏离最佳结构的分叉血管模型,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技术,进一步分析了血液动力学特征与血管形态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与最佳分叉结构相比,偏大角度的血管分叉比偏小角度的分叉更容易在分支部位产生复杂的血流环境。此外,具有较高不对称率和较大面积膨胀率的分叉血管在子血管中更容易易产生较低的血流壁面剪应力(WSS)、较高的流场振荡剪切指数(OSI)、较高的流体微元相对停留时间(RRT)以及较高的血流壁面剪应力梯度(WSSG)。此外,我们还系统性的研究了在不同狭窄率条件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处的血液流场分布随着来流雷诺数变化的情况。结果表明低水平的狭窄率和血流雷诺数可能会促进粘附细胞在血管斑块周围的附着,从而促使动脉血管斑块进行进一步的增生。此外,结果还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可能倾向于发生在斑块的根部,并且狭窄率较低的斑块通常更容易破损。最后,本论文进一步研究了不同环境影响因素对人主动脉血小板细胞粘附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稳态流,脉动流可以减少血管壁Catch-bond区域的面积,并且脉动频率越高,Catch-bond区域面积减少的越多,这说明脉动状态的血流对动脉血管起到了保护的作用。此外,结果还进一步表明血液流场受较大的体积力作用下会降低人体主动脉动脉壁中的血小板沉积率;并且血流中血红细胞比容及血小板浓度越高,血管壁面的血小板沉积率也越高。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通常与高水平的血小板沉积有关,因此,此部分研究内容可能为预测局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方面提供巨大的潜力。本论文的研究将有助于医学工作者和生理学工作者从血管拓扑形态学和血液流体动力学多方面的角度深入的探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机理机制,并可为血管性疾病的预测和诊断提供新的相关指导性思路。

郝纯澍[9](2020)在《GATA4+心脏成纤维细胞集落来源的外泌体治疗心肌梗死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GATA4(GATA binding protein 4)是维持心脏发育的关键性转录因子,在心脏形态发生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作为抗凋亡因子调控心肌细胞的存活。外泌体是细胞旁分泌单位的组成部分,可以部分复制其亲本细胞的特性并通过在细胞间传递来发挥机体修复作用。本课题旨在阐明GATA4对心脏成纤维细胞集落(c CFU-Fs)衍生外泌体的心脏保护作用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第一部分GATA4+心脏成纤维细胞集落来源的外泌体的提取及鉴定目的:分离、纯化Sca-l+心脏成纤维细胞集落,观察缺氧对c CFU-Fs中GATA4表达的影响。慢病毒转染GATA4,提取GATA4+c CFU-Fs和NC-c CFU-Fs来源外泌体,并进行鉴定。方法:1)取野生型的C57BL/6小鼠的心脏,参照Tang(1)等人的方法获得心脏来源的成纤维细胞集落,待扩增培养充分后,先采用免疫磁珠筛选法去除含有造血细胞表面标记的细胞,再利用Sca-1磁珠进行二次分选获得Sca-1阳性c CFU-Fs,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型。2)建立细胞缺氧模型,RT-q PCR、Western-blot检测缺氧对c CFU-Fs中GATA4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3)构建GATA4慢病毒载体以及negative control(NC)慢病毒对照载体,转染Sca-1+c CFU-Fs,利用细胞免疫荧光及Western-blot检测转染效率。4)超速离心法提取GATA4+c CFU-Fs和NC-c CFU-Fs外泌体,使用免疫电镜、纳米颗粒示踪分析法以及Western-blot对外泌体进行鉴定。结果:1)心肌组织充分消化、培养3周后组织块周围有大量“小,圆,亮”细胞聚集重叠生长,细胞团块数量较多时进行传代。显微镜下可见梭形细胞呈克隆样扩增。两次磁珠分选后,流式细胞仪检测c CFU-Fs的细胞表型。结果提示c CFU-Fs表面标记抗原Sca-1高度表达:92.10%,造血系特异性表面标记物呈阴性:CD34:2.44%,CD45:2.36%,由此我们获得了Sca-1+,CD34-,CD45-的c CFU-Fs。2)RT-q PCR、Western-blot结果表明,c CFU-Fs在缺氧24h后细胞内的GATA4表达明显降低。3)使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GFP-GATA4慢病毒感染c CFU-Fs的效率,结果显示c CFU-Fs的感染效率大于90%,Western-blot结果表明GATA4慢病毒转染后c CFU-Fs细胞内GATA4蛋白表达水平较阴性对照组明显升高。4)透射电镜显示超速离心法提取的外泌体是具有脂质双层膜结构的囊泡,Western-blot检测外泌体标记蛋白CD9、Alix及Tsg101表达呈阳性,Nanosight分析结果显示待测囊泡粒径位于50-200nm之间。结论:缺氧导致转录因子GATA4在cCFU-Fs中的表达下降。通过磁珠分选、纯化以及慢病毒转染,可以稳定获得GATA4阳性Sca-1+c CFU-Fs(c CFU-FsGATA4)和NC-Sca-1+c CFU-Fs(c CFU-FsNC)。利用超速离心法成功提取了c CFU-Fs来源的外泌体,建立了完善的Sca-1+c CFU-Fs体外培养和外泌体提取流程,获得了符合浓度、纯度要求的外泌体,为后续开展GATA4对c CFU-Fs旁分泌功能影响的相关研究打下了夯实的基础。第二部分GATA4+cCFU-Fs外泌体抑制细胞凋亡的体外和体内研究目的:观察cCFU-FsGATA4、cCFU-FsNC来源的外泌体对离体缺氧心肌细胞以及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功能影响的不同。方法:1)用PKH26标记外泌体并与H9C2共孵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细胞对外泌体的摄取情况。建立H9C2缺氧模型,分别与NC-Exo和GATA4-Exo共孵育,CCK8及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种外泌体对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2)将体重20g-25g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AMI组予以心脏冠脉前降支(LAD)结扎。NC-Exo组、GATA4-Exo组分别在梗死区域周围注射c CFU-FsGATA4和c CFU-FsNC来源的外泌体。伪手术组操作除LAD结扎外,余与AMI组相同。术后24小时行TUNEL染色评估梗死区域细胞凋亡数量,Western-blot检测心肌组织中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术后第28天予以多普勒超声检测心功能;术后28天处死小鼠,制备心脏石蜡切片,进行Masson染色观察梗死区域纤维化程度。结果:1)PKH26标记的外泌体与H9C2孵育12h后,免疫荧光镜下可见大量红色物质在胞浆聚集。CCK8结果提示,缺氧可以造成H9C2活力下降,与NC-Exo相比,GATA4-Exo共孵育可明显减少缺氧引起的细胞损伤。Western-blot结果显示,缺氧上调H9C2细胞中cleaved-caspase3(c-caspase3)的蛋白水平。NC-Exo、GATA4-Exo处理后,细胞内c-caspase3水平较对照组均有下降,其中GATA4-Exo的下调作用尤为明显。流式细胞凋亡检测结果表明,缺氧导致H9C2凋亡增加,H9C2与NC-Exo、GATA4-Exo共孵育后,缺氧诱导的细胞凋亡有所减少,且GATA4-Exo的抗凋亡作用更加明显。2)TUNEL染色结果发现LAD结扎导致心肌细胞凋亡增加,GATA4-Exo注射可以显着抑制心肌细胞凋亡,而NC-Exo的抗凋亡作用并不明显。Masson染色及心脏超声结果表明,GATA4-Exo比NC-Exo更有效的抑制心肌梗死后的纤维化程度及改善心梗后的心脏功能。结论:离体以及在体实验证明,与NC-Exo相比,GATA4-Exo的抗凋亡,抑制纤维化以及改善心功能作用更为明显。第三部分:离体水平探讨GATA4增强cCFU-Fs外泌体抗凋亡作用的机制目的:1)利用Affymetrix microRNA芯片,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阐明GATA4过表达增强c CFU-Fs来源外泌体抗凋亡能力的相关分子机制。2)在离体水平通过在H9C2中转染miR221mimic、miR221inhibitor和si PTEN证实PTEN-PI3K/Akt通路参与了miR221介导的GATA4-Exo的抗凋亡作用。方法:1)构建NC-Exo、GATA4-Exo两种外泌体的Affymetrix miRNA 4.0芯片,获得原始数据,采用GO、Pathway等生物信息学处理,筛选其中有关细胞保护及抗凋亡的miRNAs,并利用RT-q PCR进一步验证芯片结果。2)利用miRNA靶基因预测工具Target Scan,miRanda,microRNA.ORG预测miRNA靶基因。RT-q PCR检测miRNA对靶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进行miR221与靶基因结合位点的检测。3)转染miR221 mimic和inhibitor,检测miR221对靶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以及对缺氧H9C2细胞活力和凋亡的影响。4)建立H9C2细胞缺氧模型,分别予以GATA4-Exo、转染miR221 inhibitor和si PTEN处理:1利用RT-q PCR和Western-blot观察细胞内PTEN的表达;2利用CCK8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活力和凋亡情况;3Western-blot检测细胞内p-Akt,c-Caspase3的表达。结果:1)采用筛选标准为p<0.05,同时FC(abs)在2.0倍以上为具有显着性差异,芯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NC-Exo相比,miR6538,miR2137,miR221,miR6968-5p等10个miRNA在GATA4-Exo中表达明显升高,而miR7651-3p,miR539-3p,miR345-5p,miR7025-5p表达下降。其中,经GO、Pathway预测miR221与细胞抗凋亡功能相关。RT-q PCR验证结果与芯片结果大致相同。2)通过靶基因预测软件,我们挑选了10个miR221可能的下游调控基因,RT-q PCR结果表明miR221mimic对p21,puma,DKK,Foxo3,PTEN,TIMP3,DDIT4均有抑制作用。我们聚焦PTEN作为miR221靶基因在GATA4-Exo抑制细胞凋亡功能的作用。为进一步验证PTEN3’非编码区含有miR221作用的位点,我们构建含有PTEN mRNA与miR-221结合的种子区域碱基突变的报告基因质粒并转染T293细胞,并进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结果显示miR221mimic可抑制p GL3-PTEN-wildtype的表达,但对p GL3-PTEN-mutant的表达无影响。RT-q PCR和Western-blot结果表明miR221mimic可抑制PTEN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而miR221inhibitor作用相反,提示PTEN是miR221直接作用的靶基因。3)CCK8以及流式细胞凋亡检测结果表明,与NC-mimic相比,miR221mimic可以显着缓解缺氧导致的细胞活力下降,同时抑制细胞凋亡;给予miR221 inhibitor可导致细胞活力进一步下降且细胞凋亡百分率增加。4)在细胞缺氧模型中:1缺氧刺激上调H9C2中PTEN mRNA和蛋白的表达。2CCK8与流式细胞检测结果表明,GATA4-Exo可以缓解缺氧导致的细胞活力下降和凋亡增加;miR221inhibitor的效应与缺氧刺激一致,可以导致细胞活力下降,凋亡增加;转染si PTEN的效应与GATA4-Exo相似,可部分逆转缺氧引起的细胞损伤。3Western-blot检测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说明,H9C2缺氧后细胞内磷酸化Akt(p-Akt)水平下降,c-Caspase3水平升高,GATA4-Exo干预可以部分逆转缺氧引起的p-Akt和c-Caspase3表达变化,而miR221inhibitor的作用与GATA4-Exo相反,转染si PTEN后,p-Akt的表达较缺氧干预组明显增加,而c-Caspase3明显下降,其作用效果与GATA4-Exo一致。结论:GATA4过表达可以上调cCFU-Fs外泌体中miRNA221的表达,miRNA221通过抑制靶基因PTEN的表达,活化PI3K/Akt通路,下调caspase3,最终发挥抗凋亡作用。第四部分:在体验证miR221-PTEN-PI3K/Akt通路参与了GATA4-Exo的心脏保护作用目的:通过建立小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验证GATA4-Exo对心脏功能的改善作用是由miR221-PTEN-PI3K/Akt通路所介导。方法:1)建立小鼠心肌梗死模型,梗死区周围分别注射PBS、GATA4-Exo、NC-Exo,模型建立24小时后,1利用RT-q PCR观察心肌组织中miR221的表达。2利用Western-blot检测心肌组织中PTEN和c-Caspase3的表达。2)建立小鼠心肌梗死模型,梗死区周围分别注射PBS、GATA4-Exo、NC-Exo、miR221 mimic,GATA4-Exo+miR221 inhibitor,24小时后处死小鼠,1TUNEL染色评估心肌凋亡水平;2Western-blot检测心肌组织中c-Caspase3表达;28天后处死小鼠,1心脏多普勒超声评估心脏功能;2Masson染色评估心肌纤维化程度;结果:1)(1)RT-qPCR结果表明,给予NC-Exo和GATA4-Exo后miRNA221表达升高,且GATA4-Exo组升高的程度更为显着;(2)Western-blot结果表明,注射GATA4-Exo可以下调心肌组织中PTEN和c-Caspase3的表达,NC-Exo对PTEN和c-Caspase3的抑制作为并不明显2)(1)TUNEL染色结果发现,注射GATA4-Exo和miR221mimic后,心梗造成的细胞凋亡明显减少,miR221 inhibitor可部分拮抗GATA4-Exo的抗凋亡作用。(2)Western-blot结果表明,与PBS和NC-Exo组相比,GATA4-Exo与miR221mimic均可下调c-Caspase3的表达,而GATA4-Exo与miR221 inhibitor共注射对c-Caspase3的抑制作用并不明显。(3)心脏超声结果表明,心肌梗死可以导致心脏功能下降,给予miR221mimic与GATA4-Exo干预相似,可以提高心梗后心脏的EF值和FS值;若同时注射GATA4-Exo+miR221 inhibitor,则可以部分削弱GATA4-Exo产生的心脏保护作用。(4)Masson染色结果表明,LAD结扎可导致心肌纤维化产生,GATA4-Exo和miR221mimic注射均可以降低心肌纤维化程度,miR221inhibitor可以拮抗GATA4-Exo产生的抑制纤维化作用。结论:动物实验表明注射GATA4-Exo可以使心肌内的miR221水平表达增加,进一步通过对其靶基因PTEN的抑制,最终减少心梗后心肌纤维化程度和改善心脏功能。

林云伟[10](2020)在《南极磷虾油基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制备及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众多研究表明,富含EPA、DHA的南极磷虾油以及白藜芦醇能有效地保护心血管,预防心血管疾病。然而,南极磷虾油与白藜芦醇的不稳定性及疏水性极大地限制了二者在水基食品中的应用。纳米结构脂质载体作为新一代的载体系统,可以有效提高生物活性物质的稳定性和水溶性。因此,本研究通过制备南极磷虾油基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评价和研究,以期为提高南极磷虾油及白藜芦醇的稳定性和在水基食品中的溶解性,拓展二者的应用范畴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超声法制备南极磷虾油基纳米结构脂质载体以1,3-二硬脂酸甘油酯为固体脂,采用单因素实验法探究NLC在制备过程中工艺参数(均质时间、超声功率和时间)和配方因素(乳化剂种类和用量、脂相浓度及与磷虾油占总脂相比例)对其粒径和多分散指数的影响,进而优化制备南极磷虾油基NLC的条件。结果发现,均质时间、超声功率和时间、乳化剂种类和浓度,总脂相浓度及磷虾油占总脂相的比例均会影响南极磷虾油NLC的粒径和PDI。优化后制备南极磷虾油基NLC的条件为:均质时间2 min,超声功率380 W,超声时间8 min;乳化剂为卵磷脂,其最佳浓度为2%;总脂相的浓度为10%,其中固体脂和磷虾油各占总脂相的50%。此优化条件下制备出的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平均粒径112.4±0.4 nm,PDI为0.270±0.004,表明制备的纳米颗粒的粒径符合尺度要求,整个南极磷虾油基NLC体系具有良好的分散均一性和稳定性。(2)不同固体脂制备的南极磷虾油基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特性比较选取8种不同结构的固体脂,运用优化条件制备不同固体脂的南极磷虾油基NLC,以粒径、PDI值、形貌、热力学和结晶特性、EPA保留率为指标,解析各项指标和固体脂的种类和结构的内在关联。结果表明:3种不同碳链长度的脂肪酸类固体脂均不适合制备南极磷虾油基NLC。尽管单硬脂酸甘油酯、1,3-二硬脂酸甘油酯和三硬脂酸甘油酯中脂肪酸的碳链长度相同,但是只有1,3-二硬脂酸甘油酯和三硬脂酸甘油酯可以用于制备南极磷虾油基NLC。3种不同碳链长度的甘三酯类固体脂均可制备出粒径小于400 nm,并具有较好分散均一性的南极磷虾油基NLC,且随着甘油骨架上碳链从C12增加至C18,NLC的粒径从235.80±2.30 nm增加至340.50±2.20 nm,EPA保留率从88.72±0.47%降至72.86±1.06%。经过进一步分析甘油三酯类固体脂制备的NLC发现,碳链长度与粒径及EPA保留率之间、粒径与EPA保留率之间均具有很高的相关度。此外,成功制备的4种南极磷虾油基NLC(GTL-NLC、GTM-NLC、GTS-NLC、GDS-NLC),Zeta电位值均超过-30.00 m V,PDI值均小于0.30,表明4种NLC具有较好的物理稳定性;透射电镜显示4种NLC的形貌皆为球形,说明这4种固体脂对NLC的形貌无显着影响。XRD和DSC的结果表明,4种不同固体脂制备的NLC均具属于缺陷型的结晶结构,这为生物活性物质的包埋提供了更多的空间。(3)GDS-NLC的稳定性研究以1,3-二硬脂酸甘油酯制备的GDS-NLC为研究对象,对其物理稳定性、氧化稳定性和冻干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如下:GDS-NLC离心稳定性参数仅有1.07%,即GDSNLC具有优良的离心稳定性。GDS-NLC在4°C、20°C、40°C下储藏15 d后,平均粒径均出现增加的趋势,但分别只增加了4.77%、4.66%、5.49%,仍保持在110-120 nm范围内,且PDI值仍均小于0.3,说明GDS-NLC具有良好的储藏稳定性。通过比较南极磷虾油和GDS-NLC在4°C、20°C、40°C条件下储藏15 d的POV值变化,发现在4°C、20°C储藏条件下南极磷虾油和GDS-NLC的POV值随储藏时间变化缓慢。4°C条件下,NLC的POV值最低,最有利于保存NLC。40°C储藏条件下,虽然0-5 d GDSNLC的POV值大于南极磷虾油的POV值,但是5-15 d GDS-NLC的POV值均低于南极磷虾油的POV值,说明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NLC可以有效地保护磷虾油,防止其氧化,且40°C储藏条件下GDS-NLC的氧化过程更符合一级氧化动力学。通过检测40°C条件储藏下GDS-NLC的挥发性物质,未发现典型的Strecker降解产物,推测GDSNLC在实验的储藏过程未发生Strecker降解形式的非酶褐变反应。冷冻干燥实验发现,不同种类的冻干保护剂均可以提高GDS-NLC的冻干稳定性,2%(w/w)的蔗糖对GDSNLC的保护效果最佳。其复溶后粒径为162.4±1.3 nm,PDI值为0.228±0.003,说明其依然保持良好的稳定性,这为GDS-NLC在奶粉等固体粉末产品中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4)荷载白藜芦醇的南极磷虾油基R-NLC的性质研究以GDS-NLC为载体,制备荷载白藜芦醇的R-NLC。通过比较发现,R-NLC与GDSNLC的平均粒径、PDI值、Zeta电位无显着性差异,即表明白藜芦醇的引入对GDS-NLC的物理稳定性无显着影响。R-NLC中白藜芦醇的包埋率高达97.76±0.01%,这说明以磷虾油为液体脂,1,3-二硬脂酸甘油酯为固体脂制备的GDS-NLC具有荷载白藜芦醇的可行性。与白藜芦醇乙醇溶液相比,R-NLC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要高于白藜芦醇乙醇溶液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表明南极磷虾油基GDS-NLC可以有效保护白藜芦醇防止其氧化。R-NLC也可以起到缓释白藜芦醇的作用,在释放介质中,R-NLC中的白藜芦醇同时通过菲克扩散和骨架溶蚀两种方式进行释放,其释放规律更符合Ritger-Peppas方程。

二、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及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及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2)具有活性氧和剪切应力双重响应药物递送系统及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动脉粥样硬化的概述
        1.2.1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发展
        1.2.2 动脉粥样硬化的致病因素
        1.2.2.1 血脂
        1.2.2.2 炎症
        1.2.2.3 血液动力学
        1.2.2.4 血压
        1.2.2.5 糖尿病
        1.2.2.6 吸烟
        1.2.3 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1.2.3.1 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诊断
        1.2.3.2 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治疗
    1.3 纳米技术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应用
        1.3.1 纳米药物在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中的应用
        1.3.1.1 pH响应型
        1.3.1.2 活性氧响应型
        1.3.1.3 靶向递送
        1.3.1.4 光热敏感型
        1.3.2 纳米探针在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的应用
        1.3.2.1 近红外(NIR)荧光成像纳米探针
        1.3.2.2 光声成像纳米探针
        1.3.2.3 多模态成像纳米探针
    1.4 活性氧敏感型纳米载体的应用
        1.4.1 内源性ROS敏感药物释放
        1.4.2 外源性ROS敏感药物释放
    1.5 机械应力敏感型纳米载体的应用
        1.5.1 内源机械应力刺激型纳米载体
        1.5.2 外源机械应力刺激型纳米载体
    1.6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具有ROS和剪切应力双重响应的SA PEI@RBCs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主要仪器
        2.2.3 PEI-SH的合成
        2.2.4 SA的合成
        2.2.5 SA PEI的制备
        2.2.6 SA PEI@RBCs的制备
        2.2.7 SA PEI和 SA PEI@RBCs的表征
        2.2.8 SA PEI的载药量及药物释放
        2.2.9 SA PEI的血液相容性
        2.2.10 SA PEI的细胞毒性
        2.2.11 细胞内ROS的水平
        2.2.12 NR PEI@RBCs的细胞内吞
        2.2.13 体外剪切模型
        2.2.14 FeCl_3诱导的兔颈动脉血栓形成模型
        2.2.15 体内安全性评价
        2.2.16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SA PEI和 SA PEI@RBCs的制备与表征
        2.3.2 体外药物释放
        2.3.3 体外溶血分析
        2.3.4 细胞毒性
        2.3.5 细胞内ROS的含量
        2.3.6 细胞内吞
        2.3.7 体外剪切应力响应
        2.3.8 体内治疗
        2.3.9 体内安全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具有高载药量的 ROS和剪切应力双重响应的 SA PAM@RBCs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主要仪器
        3.2.3 4.0G PAMAM的合成
        3.2.4 PAM-SH的合成
        3.2.5 SA PAM的合成
        3.2.6 SA PAM@RBCs的合成
        3.2.7 SA PAM和 SA PAM@RBCs的表征
        3.2.8 SA PAM的载药量与药物释放
        3.2.9 细胞与动物
        3.2.10 血液相容性
        3.2.11 MTT
        3.2.12 细胞内ROS的检测
        3.2.13 流式细胞术
        3.2.14 体外细胞摄取研究
        3.2.15 体外剪切模型
        3.2.16 FeCl_3诱导的兔颈动脉血栓形成模型
        3.2.17 ApoE~(-/-)小鼠模型
        3.2.18 药代动力学
        3.2.19 安全性评价
        3.2.20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辛伐他汀酸、4.0G PAMAM和 PAM-SH的表征
        3.3.2 SA PAM和 SA PAM@RBCs的表征
        3.3.3 体外H_2O_2敏感性药物释放曲线
        3.3.4 体外溶血分析
        3.3.5 体外细胞存活率
        3.3.6 巨噬细胞中ROS的含量
        3.3.7 巨噬细胞对SA PAM@RBCs的体外细胞摄取
        3.3.8 剪切应力模型
        3.3.9 药代动力学
        3.3.10 FeCl_3诱导兔颈动脉血栓形成模型
        3.3.11 ApoE~(-/-)小鼠体内模型
        3.3.12 SA PAM@RBCs的体内安全性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具有ROS和剪切应力响应的仿生胶束药物递送系统通过消耗活性氧有效地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主要仪器
        4.2.3 PGED的合成
        4.2.4 PGED-PPS的合成
        4.2.5 SV MC@RBCs的合成
        4.2.6 SV MC@RBCs的表征
        4.2.7 体外载药量和药物释放曲线的测定
        4.2.8 活性氧清除能力的测定
        4.2.9 溶血试验
        4.2.10 体外细胞毒性试验
        4.2.11 剪切力诱导的FITC MC@RBCs的体外解吸附
        4.2.12 细胞摄取
        4.2.13 细胞内ROS的测量
        4.2.14 流式细胞仪分析
        4.2.15 动物
        4.2.16 体内FeCl_3诱导的颈动脉血栓模型
        4.2.17 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4.2.18 SV MC@RBCs体内生物安全性评价
        4.2.19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SV MC@RBCs的合成与表征
        4.3.2 体外药物释放曲线的测定
        4.3.3 活性氧清除能力的测定
        4.3.4 溶血试验
        4.3.5 体外细胞毒性试验
        4.3.6 体外剪切力诱导的FITC MC@RBCs解离
        4.3.7 SV MC@RBCs的细胞摄取
        4.3.8 细胞内ROS水平的测量
        4.3.9 SV MC@RBCs的抗血栓活性
        4.3.10 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4.3.11 SV MC@RBCs的体内生物安全性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3)亚麻籽油组分的功能活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亚麻籽油的功能应用
    1.1 调节血脂血糖、防治肥胖和糖尿病
    1.2 抗衰老和抗氧化作用
    1.3 对机体免疫的影响
        1.3.1 抗炎
        1.3.2 抗癌
        1.3.3 增强免疫功能
    1.4 抗心血管疾病
        1.4.1 抗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
        1.4.2 抗血栓
    1.5 调节肠道菌群及改善肠道功能
        1.5.1 直接增加肠道中的不饱和脂肪酸
        1.5.2 改变肠道微生物组成及丰度
        1.5.3 作为辅助剂与益生菌协同作用
        1.5.4 缓解结肠炎症和防治结肠癌
    1.6 其他功能
2 应用缺陷
3 总结

(6)基于智能马桶的血压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心血管领域研究现状
        1.1.2 血压检测方面研究进展
    1.2 论文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心电图知识与系统平台设计方案
    2.1 心电信号产生机制
        2.1.1 心电的产生和特点
        2.1.2 心电图波形特征
        2.1.3 心电噪声干扰
    2.2 系统开发平台介绍
        2.2.1 嵌入式系统
        2.2.2 Protel DXP在硬件电路中设计介绍
        2.2.3 Matlab在工程实验中作用
        2.2.4 STM32平台
    2.3 系统设计方案
        2.3.1 智能马桶平台硬件系统
        2.3.2 智能马桶平台软件系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智能马桶硬件系统
    3.1 平台概述及需求
        3.1.1 功能需求
        3.1.2 传统心电信号采集装置
    3.2 心电信号采集模块和最小系统设计
        3.2.1 设计目标
        3.2.2 心电信号传感器选型
        3.2.3 心电信号电路设计
        3.2.4 微处理器系统最小设计
    3.3 嵌入式系统外围电路介绍
        3.3.1 电平转换电路
        3.3.2 电源模块电路设计
        3.3.3 放大滤波电路
        3.3.4 无线通信模块
        3.3.5 串口数据通信电路
    3.4 采集平台设计和电极片选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交互软件和数据处理流的设计和实现
    4.1 开发软件平台
        4.1.1 ADO程序烧录
        4.1.2 Processing软件配置
        4.1.3 软串口功能设计
        4.1.4 AD数模转换功能设计
    4.2 上位机设计
        4.2.1 界面设计
        4.2.2 用户登录界面设置
        4.2.3 个人数据中心
        4.2.4 通信模块传输协议
        4.2.5 网络数据传输
        4.2.6 Socket通信
    4.3 血压算法模型实现
        4.3.1 算法流程图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心电信号的血压评估方法
    5.1 背景介绍
    5.2 基于心电的血压评估方法
        5.2.1 数据采集方案及平台
        5.2.2 数据处理
    5.3 心电与血压的相关性分析
        5.3.1 心电信号的特征选取
        5.3.2 心电信号与脉搏波信号时程关系
        5.3.3 实验结果优劣评价指标
    5.4 实验模型
        5.4.1 基于心电信号的血压估算模型建立
        5.4.2 基于心电信号的血压评估公式
    5.5 验证性实验
        5.5.1 根据如厕不同状态下血压和心电信号相关数据分析
        5.5.2 不同时实际测量血压值和评估公式计算结果对比
    5.6 结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7)基于心音信号的血压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1.2.1 心血管健康监测领域研究现状
        1.2.2 血压检测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1.3.1 主要内容
        1.3.2 创新点
第二章 心音信号和脉搏波信号特性
    2.1 心音信号产生机制
        2.1.1 心脏工作原理
        2.1.2 心音产生原理
    2.2 心音信号的特性分析
        2.2.1 不同听诊区心音信号特性
        2.2.2 心音信号时、频域特征
    2.3 脉搏波信号
        2.3.1 脉搏波产生机理
        2.3.2 脉搏波相关分析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血压健康评估系统设计与实现
    3.1 血压健康智能评估仪整体设计方案
    3.2 血压健康智能评估仪硬件系统
        3.2.1 嵌入式电路系统
        3.2.2 传感器设计
        3.2.3 硬件系统规格
    3.3 血压健康智能评估仪软件系统
        3.3.1 Qt系统移植
        3.3.2 应用软件开发
    3.4 心血管健康评估模型
        3.4.1 血压
        3.4.2 血氧饱和度
        3.4.3 动脉硬化程度
        3.4.4 健康综合评分
    3.5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基于心音信号的血压评估方法
    4.1 血压预测算法理论背景
    4.2 心音与血压相关分析
        4.2.1 心音信号与心电信号、脉搏波信号时程关系
        4.2.2 第二心音与血压的关系
    4.3 支持向量回归模型(SVR)原理
        4.3.1 支持向量机(SVM)与支持向量回归机(SVR)
        4.3.2 支持向量回归模型(SVR)原理
    4.4 基于SVR的血压预测方法
        4.4.1 心音信号分段处理
        4.4.2 核函数的选取
        4.4.3 基于SVR的血压预测模型
    4.5 基于HSTT和K的血压评估方法
        4.5.1 心音信号峰值点提取
        4.5.2 心音信号特征选取
        4.5.3 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峰值点的时间间隔(HSTT)与血压的关系
        4.5.4 第二心音峭度(K)与血压的关系
        4.5.5 基于心音信号的血压评估公式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结果与误差分析
    5.1 实验数据采集方案
    5.2 评价指标
    5.3 实验结果分析
        5.3.1 血压预测值和实际测量值对比结果
        5.3.2 评价指标统计结果
    5.4 不同听诊区心音血压评估效果对比
    5.5 血压健康智能评估仪血压预测算法选择
    5.6 血压健康智能评估仪血压计算测试与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8)动脉血管疾病与血管形态特征改变的关系及相关血流动力学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简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心血管疾病
    1.3 动脉血管系统
        1.3.1 主动脉
        1.3.2 颈动脉
        1.3.3 冠状动脉
        1.3.4 脑动脉
    1.4 动脉粥样硬化
        1.4.1 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分析
        1.4.2 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评估
        1.4.3 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和治疗
    1.5 医学影像技术在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1.5.1 超声心动图
        1.5.2 CT成像
        1.5.3 MRI成像
        1.5.4 放射性核素成像
        1.5.5 血管三维重建简介
    1.6 血管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1.6.1 动脉血管几何特征与疾病的关系
        1.6.2 血流动力学风险参数与疾病的关系
        1.6.3 动脉血管几何形态结构与血流动力学分布特征的关系
    1.7 机器学习简介及其在心血管疾病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1.7.1 人工神经网络
        1.7.2 支持向量机
        1.7.3 机器学习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检测
    1.8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人体冠状动脉血管在健康/疾病情况下的形态学测量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心脏CT原始数据采集
        2.2.2 原始数据测量
        2.2.3 Murray定律
        2.2.4 形态参数分析方法
        2.2.5 统计学方法
    2.3 结果
        2.3.1 冠状动脉血管几何形态学原始数据分析
        2.3.2 伴有CAD病变的冠状动脉血管更容易偏离其最优结构
        2.3.3 伴有CAD病变的冠状动脉具有更高的不对称率和更大的截面积扩张率
        2.3.4 伴有CAD病变的冠状动脉具有更高的分形维度
        2.3.5 形态学特征参数可以作为独立参数评估CAD疾病风险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CT影像的形态学测量参数及机器学习对冠状动脉疾病的检测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原始数据获取
        3.2.2 机器学习模型建立
        3.2.3 机器学习分类性能影响的因素
    3.3 结果
        3.3.1 Polynomial-SVM模型通过使用网格法参数寻优时检测性能最佳
        3.3.2 机器学习模型的性能不受数据采样方法的影响
        3.3.3 足够多的训练数据量是获得高性能分类模型的充要条件
        3.3.4 形态特征参数维度和组合方式会影响机器学习的分类性能
        3.3.5 血管分叉直径指数(n)和面积扩张率(AER)是CAD风险评估的两个关键特征参数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Murray定律的左冠状动脉血管分叉设计及其血流动力学机制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根据Murray定律,设计冠状动脉分叉结构
        4.2.2 基于人左冠状动脉血管CTA影像三维重建
        4.2.3 计算方法
        4.2.4 边界条件和计算过程
        4.2.5 血流动力学参数分析
    4.3 结果
        4.3.1 对称情况下,分叉角度变化对流场分布的影响
        4.3.2 对称情况下,分叉指数变化对流场分布的影响
        4.3.3 满足Murray定律情况下,血管直径比率改变对流场分布的影响
        4.3.4 血管分叉直径指数(n)、分叉角度(A)以及对称性的改变对血管分叉部位漩涡长度变化的影响
        4.3.5 基于人左冠状动脉血管CTA影像三维重建的血流动力学分析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动脉血管狭窄率及雷诺数对血管病变区域血流动力学影响的数值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计算模型
        5.2.2 计算方法
        5.2.3 边界条件和计算过程
        5.2.4 狭窄动脉血管壁面重要血流动力学参数定义
    5.3 结果
        5.3.1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导致血管内复杂流动产生的重要因素
        5.3.2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处血流动力学特征受Re和狭窄率共同调节
        5.3.3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阻力系数与狭窄率成正比而与Re成反比
        5.3.4 高狭窄率和Re将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下游的细胞促粘区域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人主动脉中血流动力学特征随Womersley数改变的数值模拟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和方法
        6.2.1 主动脉三维模型重建
        6.2.2 计算方法
        6.2.3 边界条件和计算过程
        6.2.4 数值计算方案设计
        6.2.5 血管壁面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脂蛋白指标定义
    6.3 结果
        6.3.1 脉动流数对主动脉壁表面血流动力学参数分布的影响
        6.3.2 血流动力学参数百分比分布图
        6.3.3 主动脉壁表面脂蛋白浓度的分布
        6.3.4 血流动力学因素对主动脉壁Catch-bond面积分布的影响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动脉内血流动力学因素对血小板近壁沉积的影响
    7.1 引言
    7.2 材料和方法
        7.2.1 主动脉三维模型重建
        7.2.2 计算方法
        7.2.3 边界条件和计算过程
        7.2.4 数值计算方案设计
    7.3 结果
        7.3.1 非牛顿流体与牛顿流体条件下主动脉WSS及血小板近壁沉积速率分布的比较
        7.3.2 不同积力条件下主动脉壁表面WSS和血小板沉积速率分布比较
        7.3.3 高Hct和高Φ_(P0)均可增加血小板沉积速率
    7.4 讨论
    7.5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本研究的创新性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GATA4+心脏成纤维细胞集落来源的外泌体治疗心肌梗死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绪论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GATA4~+心脏成纤维细胞集落来源的外泌体的提取及鉴定
    前言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GATA4~+cCFU-Fs外泌体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的体外和体内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离体水平探讨GATA4 增强cCFU-Fs外泌体抗凋亡作用的机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四部分:在体验证miR221-PTEN-PI3K/Akt通路参与了GATA4-Exo的心脏保护作用
    前言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文献综述 外泌体及其基因重组技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及前景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10)南极磷虾油基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制备及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概述
        1.2.1 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结构种类
        1.2.2 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制备
        1.2.3 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主要组成
        1.2.4 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应用
    1.3 南极磷虾油综述
        1.3.1 南极磷虾油的组成
        1.3.2 南极磷虾油的生物活性功能
        1.3.3 南极磷虾油的应用研究及前景
    1.4 白藜芦醇综述
        1.4.1 白藜芦醇的结构和理化性质
        1.4.2 白藜芦醇的生理功能
        1.4.3 白藜芦醇的应用研究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目的及研究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目的
        1.5.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超声法制备南极磷虾油基纳米结构脂质载体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制备
        2.3.2 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粒径和PDI测定
        2.3.3 数据分析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均质时间对粒径和PDI的影响
        2.4.2 超声功率对粒径和PDI的影响
        2.4.3 超声时间对粒径和PDI的影响
        2.4.4 乳化剂种类对粒径和PDI的影响
        2.4.5 乳化剂浓度对粒径和PDI的影响
        2.4.6 脂相浓度对粒径和PDI的影响
        2.4.7 磷虾油在脂相中的比例对粒径和PDI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固体脂制备的南极磷虾油基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特性比较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制备
        3.3.2 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粒径、PDI值、Zeta电位测定
        3.3.3 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形貌观察
        3.3.4 南极磷虾油脂肪酸组成分析
        3.3.5 纳米结构脂质载体中EPA保留率的测定
        3.3.6 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热力学分析
        3.3.7 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X射线衍射衍射分析
        3.3.8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不同固体脂制备产物结果分析
        3.4.2 四种南极磷虾油基NLC的电位比较
        3.4.3 四种南极磷虾油基NLC的形貌观察
        3.4.4 四种南极磷虾油基NLC的 EPA保留率测定
        3.4.5 四种南极磷虾油基NLC的 DSC分析
        3.4.6 四种南极磷虾油基NLC的 XRD分析
        3.4.7 甘油三酯碳链长度与南极磷虾油基NLC特性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GDS-NLC的稳定性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和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粒径、PDI值及Zeta电位测定
        4.3.2 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物理稳定性研究
        4.3.3 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氧化稳定性研究
        4.3.4 挥发性氧化产物的测定
        4.3.5 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冷冻干制剂的研究
        4.3.6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GDS-NLC的物理稳定性研究
        4.4.2 GDS-NLC的氧化稳定性研究
        4.4.3 磷虾油及GDS-NLC过氧化值氧化动力学
        4.4.4 GDS-NLC的挥发性氧化物分析
        4.4.5 GDS-NLC冷冻干制剂的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荷载白藜芦醇的南极磷虾油基R-NLC的性质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和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R-NLC的制备
        5.3.2 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粒径、PDI值和Zeta电位测定
        5.3.3 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形貌观察
        5.3.4 白藜芦醇包埋率的测定
        5.3.5 R-NLC的热力学分析
        5.3.6 R-NLC的X射线衍射分析
        5.3.7 R-NLC的体外模拟释放
        5.3.8 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测定
        5.3.9 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R-NLC的粒径、PDI值和Zeta电位
        5.4.2 白藜芦醇的包埋率测定
        5.4.3 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
        5.4.4 R-NLC的体外释放研究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及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数据挖掘技术在心血管疾病预后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 向超益,吴亚飞,方亚.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1(12)
  • [2]具有活性氧和剪切应力双重响应药物递送系统及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研究[D]. 沈美丽. 吉林大学, 2021(01)
  • [3]亚麻籽油组分的功能活性研究进展[J]. 廖振林,李倩滢,陈俊杰,杜李宇,王洁,方祥. 现代食品科技, 2021
  • [4]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冠心病治疗的新靶点[J]. 李亚梦,崔美泽,孙婧,魏秋阳,刘明宇,张建伟,亓红香,赵丽丽,房辉,陈在浩,吕韶钧. 生物工程学报, 2021(11)
  • [5]2020年中国心血管领域主要基础研究回顾[J]. 王怡玫,张岩.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1(01)
  • [6]基于智能马桶的血压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刘佳.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
  • [7]基于心音信号的血压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戴世诚.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
  • [8]动脉血管疾病与血管形态特征改变的关系及相关血流动力学机制的研究[D]. 陈学平.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9]GATA4+心脏成纤维细胞集落来源的外泌体治疗心肌梗死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郝纯澍. 东南大学, 2020
  • [10]南极磷虾油基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制备及性质研究[D]. 林云伟.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标签:;  ;  ;  

心血管疾病研究与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