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极化趋势及其对中国崛起的影响

多极化趋势及其对中国崛起的影响

一、多极化趋势及对中国崛起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张桂敏[1](2021)在《习近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重要论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步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发生深刻变革,新兴经济体国家群体性崛起,世界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秩序逐渐被打破,国际格局正发生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和调整,国际潮流不可逆转。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研究课题,有利于准确把握和分析当前国际形势,更好把握世界变局和中华民族变局,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格局的演变,无论是对世界还是中国来说都迎来了百余年来前所未有的变化。人类文明发展千年都是一个“变”字在做主导,在这样的国际体系中,经济、政治、科技、全球治理等领域都发生重大变革,因而把握新格局形成的过渡性特征和可能性样态也显得至关重要。当前,我国迎来史上发展最好的战略机遇期,这一时期蕴含着严峻挑战和重大机遇。中国在大变局中面临着传统世界秩序的坍塌,美国及其盟友合力围堵中国发展,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趋势明显,全球治理遭遇严重“瓶颈期”等严峻的外部挑战。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美国等传统西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陷入低迷、世界多极化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新冠疫情肺炎全球大流行等给我国发展所带来的机遇远远大于挑战。基于此,中国在大变局中要把握好重大历史机遇,始终坚持自己的战略定位,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持“一带一路”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引领作用;同时制定正确的外交战略,坚持发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呼吁中俄、中美、同第三世界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确处理好中日、中印、东南亚陆上以及海上邻国等周边国家的关系,打造新型国际关系,保持中国实力不断增强,使中国迈向世界舞台中心的步伐不断向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指日可待。

许少民[2](2020)在《国家利益、威胁认知与澳大利亚对华政策的重置》文中研究指明2000年以来,中澳关系长期保持了良好发展的态势。但自2016年起,双边关系出现大幅恶化。本文重点解释为何澳大利亚政府在2016—2018年间全方位"重置"对华政策。本文认为,澳大利亚国家利益应是理解澳大利亚政府"重置"对华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澳大利亚独特的战略地理、历史和文化来看,澳大利亚国家利益由内到外大体可分为四环:第一环是确保澳大利亚本土和通往澳大利亚的海上和空中航道的安全,第二环是维护周边地区的安全和稳定,第三环是维护亚太/印太地区的稳定和繁荣,第四环是维护"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2016—2018年,澳大利亚政策界普遍认为中国的战略意图发生改变,即中国致力于取代美国在印太地区的主导地位,而且认定中国的一系列政策和行动冲击了澳大利亚的四环国家利益,最终导致澳大利亚政府全方位"重置"对华政策,中澳关系进入"新常态"。因此,中澳有必要在"新常态"的基础上更加务实地处理双边关系。

王胜男[3](2020)在《中美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研究》文中提出“全球治理”一词在近现代国际政治语境中未曾见到。最早发明这一概念的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距今也不到30年。目前有关“全球治理”的内涵解释是多方面多角度的,但是共同的解释都聚焦于“全球化”与“全球困境”两个语境。换言之,“全球治理”是伴随新时期的“全球化”到来,引发了以往未曾见到或者是未曾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全球困境”产生而产生的。很显然,“全球治理”属于国际政治现象,涉及“体系、行为体、价值与目标”,应当说,国际政治的基本要素应有尽有,那么,与传统的国际政治相比,是不是能够完全独立于传统的国际政治理论,构成新的国际政治理论诠释?回顾国际关系领域的几大流派可以发现:国家间关系取决于国际体系、国家行为体与人性之间的互动,权力与利益成为国际政治的追逐目标,战争与和平、冲突与合作成为密不可分话语叙述。从发展历史来看,现实主义相对历史悠久,两次世界大战以后,自由主义理论在研究国家之间的预防战争与追求和平方面,延伸并扩大了有关国际体系与其他行为体的“角色”作用,个人、公民团体、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等“行为体角色”纳入讨论范围。自冷战结束以来,建构主义的出现,扩大了国际关系本体论研究视角,对权力、身份、观念与秩序进行了更广度的讨论,进一步将身份角色、观念角色等国际社会领域的概念纳入到国际关系中来,其中“安全共同体”的理念打破了传统国际关系话语权的垄断,但国家行为体作为传统国际政治的主导角色,国家安全作为“高级政治(high politics)”的叙事基本没有颠覆性的变化。进入21世纪,随着新全球化的到来,“全球主义”路径日渐浮现出来,但这一新视角并不意味着国家主导角色的丧失,其方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的图景,在新全球化背景下,全球治理理论从全球视角出发,作为研究国家关系新的理论现象与内容,既继承了上述传统理论的精髓,又提供了一种重新理解国家关系的方法与视觉,拓宽了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的广度和深度。同时,由于前所未有的“全球困境”的出现,以往被视为“低级政治”的非传统领域的东西变成了被优先考虑的“高级政治”的内容,如此次突发公共安全卫生事件,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导致全球各国紧密联动,全球治理、国际合作、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的重要性也不断提升。简而言之,现有的全球化的全面深化,打破了国家封闭的“海洋孤岛”,全球体系形成了彼此联系,相互依赖的网络,这种相互依赖性全球性结构导致合作越成功共同收益就越多,反之,对抗越激烈损失就越大。任何国家只关注自己国家内部事务,而回避与其他国家相互关联与互动,完全不参与现有的国际事务纷争之中,试图维持本身的“角色孤立”已经不尽可能。近30年来,面对全球治理困境严峻现实,大国在全球治理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引起学人的关注,并常常被放在全球治理的国际政治中心的位置。中美两国分别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全球治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角色认知、角色期望、角色需求,面对新一轮全球化的出现,中美在全球治理体系中表现出不同的“角色定位”。从全球治理动态发展来看,国家的“角色定位”具有多维度。每个参与者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会确定不同角色。而全球性大国在全球治理中“角色定位”的作用尤其突出。大国“角色定位”一旦形成,对全球治理的实践、体系结构的稳定影响巨大。可以说,中美两个大国在全球治理方面,如果减少“角色冲突”,全球治理体系就存在了一个持久性的基础,体现出来的一种稳定模式。反之,如果“角色冲突”加剧,全球治理体系也将处于不稳定状态。在彼此联系、依赖与博弈关系的全球治理的系统中,经过反复多次的“角色冲突”,中美在全球治理中的“合作性竞争”逐渐向“对抗性竞争”偏移。“对抗性竞争”危害在于将会全面延伸到其他领域,因此,中美之间如何相互认知适应、追求共同利益、规避对抗竞争、追求相对收益与共同收益就成为“合作优势”的基本动机。当然,相互依赖性结构没有根本改变竞争领导权的现实主义本质属性,但合作共赢的目标极大修正了对抗性竞争“零和博弈”的走向,因此,构建中美之间良性的“竞合关系”,就成为全球治理的当务之急。本论文研究,主要涉及了中美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认知、角色预期、角色定位、角色冲突、受众效应、角色嬗变与新时代“角色再构建”等多方面内容,按照国家主义、国际主义与全球主义三个路径方向,融汇现实主义、自由主义与建构主义三大理论,借用全球治理宏观理论,将角色中层理论与竞合关系的微观理论有机结合,集中在全球治理、区域治理与大国双边角色互动三个层面,同时,在全球经济治理、全球发展治理、全球环境治理、全球安全治理、全球公域治理和全球区域治理等六个主要领域展开多维度的研究。在新全球化时代到来的今天,国际政治不仅步入“百年未曾有的大变局”时代,人类也面临迄今未曾见到的全球治理困境。因此,如何构建中美两国在全球治理实践中的“合作性角色”,如何推动中美两国的良性的“竞合关系”,对两国关系健康发展,对国际社会的稳定,对全球治理困境的解决、全球治理机制的构建和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都具有重要意义。

张明新,游雯[4](2019)在《美国公众的“中国崛起”认知与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一项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的崛起"是人类历史上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必然转化和体现为国际公众头脑中主观认知的变动过程。本研究以在美国实施的全国性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客观评估美国公众的"中国崛起"认知及其对中美关系未来走向的判断。分析显示,"中国崛起"已是美国公众的一种普遍性认知状态,但他们对未来两国关系的判断,则是合作与冲突预期相互交织,双向增长。对于美国公众来说,了解和认可中国已经崛起的事实,虽然不会加强他们对未来两国合作的预期,却会使他们相信,两国在未来的冲突会减弱。本文的另一个重要发现是,美国公众的媒体接触与中国文化经验对他们关于两国关系未来走向的判断产生着相互背离的双重效果——既使他们认为两国今后的合作会加强,同时也使他们相信,两国在未来的冲突会更多。

千惠[5](2019)在《东亚秩序转型与中国国家定位》文中指出冷战结束导致两极秩序的解体后,东亚的地区秩序随着地区权力结构的调整、国际机制的发展、共同观念的出现不断演变,未能维持冷战后秩序。而中国的崛起,加剧了东亚秩序的变动。从2016的萨德危机,到2017年朝鲜半岛的核危机与2018年美国对中国发起的贸易摩擦,中国所面对的东亚形势十分严峻。中国国家战略的发展需要和平稳定的道路,需要东亚地区的安全稳定与经济开放。应推进东亚地区一体化的塑成,形成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平等、互利互惠的东亚秩序。本文以地区秩序和国家定位研究相结合,对冷战后东亚地区秩序转型因素和影响国家定位因素进行分析,对国际体系中的国家定位分析,分析未来的中国应走的大国之路,与东亚各国将以何种关系共处,并就中国出台东亚战略提供理论视角。在分析东亚地区秩序变迁的基础上,探讨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中东亚秩序转型中所处的角色、所起的作用、经受的影响。从华夷秩序转型到殖民秩序,中国从东亚秩序的核心主导国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两极秩序下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对国际社会从抗拒转向接纳。冷战后,中国作为东亚秩序中的关键因素,自我定位为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中国家,从现存体系的革命者逐渐转变为参与者、受益者和维护者。面对新时期,中国国家定位需要顺应自身力量的变化,地区秩序的发展与和平的需求。东亚当前的秩序难以满足新兴国家与中小国家的利益诉求,有进行秩序转型的必要,东亚需要向公平、合理、正义的方向推动转型。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国家定位是成为引领世界新秩序的主导型大国。结合东亚秩序转型的方向与国家定位,东亚战略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地区稳定与共同发展,大力促成东亚区域一体化,构建正义,平等,包容,互利的地区秩序,塑造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

陈静[6](2019)在《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构建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变幻莫测,大国关系关乎全人类福祉,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提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命题和战略。中国与俄罗斯作为两大重要国家,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不仅关乎双边,而且影响全球。学术界对于新型大国关系的研究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但对于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梳理和深入。因此,以十八大为时间节点,梳理了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构建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理论与实践历程,分析未来双方关系的提升路径。中俄新型大国关系具有丰富的内涵,是一种超越意识形态、追求合作共赢的国家关系发展新模式。其提出沿袭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发展脉络,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是基于两国国情、时代主题和国际形势全面而正确的判断,更是对中国历来外交政策的深刻总结。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构建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理论创新,表现为对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新论述、新定位和新判断。首先,对十八大前后中国共产党对中俄关系的战略认知和阐述进行了梳理。目前,中国共产党认为中俄是最好的一组大国关系、是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两国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其次,对经济、政治和人文方面做出了新定位,认为中俄两国应该加强务实合作、提升战略互信和推进人文交流;最后,展望未来做出新判断,指出未来中俄两国在经贸合作、外交政策和合作平台上大有前景可为。虽然在构建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过程中仍存在不少挑战,如彼此的战略互信不足、经贸合作存在阻力、双方固有观念的阻碍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外部势力的干扰等。但是双方在实践过程中也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如在国际事务中的协调性不断增强、合作的领域持续扩宽、人文合作普遍开花等。为了更好的推动中俄关系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对提升中俄新型大国关系路径进行了两方面的思考。一方面,要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实现战略引领,增加策略的灵活性、政策的稳定性和战略对接的联合性;另一方面要保持对话协商,推动务实合作,不断增信释疑。总之,对中俄新型大国关系进行梳理和研究,有利于更好的了解中俄两国关系,助推双边关系迈上新台阶,彰显中国外交智慧,助力国际新秩序的形成。

周方银[7](2018)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者对国际格局的认识与争鸣》文中研究说明国际格局是国际政治中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议题。对国际格局的性质和走向的判断,对于中国这样规模和发展阶段的国家,不仅是一个国际政治理论问题,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国际关系学者围绕国际格局问题进行了颇为深入、系统的分析、讨论。中国学者包括政策界人士认识国际格局的方式,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也产生了颇为深刻的影响。了解中国学者如何看待国际格局,以及如何就对国际格局的认识展开辩论,有助于理解中国学者如何认识自身所处的国际环境,也有助于了解中国学者思考国际问题的方式。

董柞壮[8](2018)在《国际体系转型与全球治理变革的互动机制》文中指出国际体系转型与全球治理变革是当前国际关系研究的两个热点议题。研究两者的互动机制,回答国际体系转型如何促发了全球治理变革,全球治理变革怎样深化了国际体系转型,不仅有助于明晰两者间的关联及其互动历程,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两者的互动历程始于1815年维也纳会议,此后全球治理实践的萌芽出现,国际体系的转型与全球治理的变革同时存在并相互影响。维也纳会议后至一战前欧洲的国际体系呈多极态势,为恢复欧洲均势,并在合作的观念下打破交往壁垒,欧洲形成了大国协调治理模式;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为重建和平、恢复经济,在理想主义的驱使下国际社会成立了国联,从而开始了国际治理模式;冷战期间,为巩固战后秩序、实现持久和平,反法西斯胜利国建立了联合国,带来了跨国治理模式;冷战结束后至今,两极对峙的结束以及全球化的发展,最终形成了当前意义上的全球治理。历史经验表明两者的互动存在复杂关联。一方面,国际体系转型能够促发全球治理的变革,表现为四个维度:一是体系的转型会对原有的治理安排构成挑战,从而促使国际社会改进治理机制的合法性与有效性;二是体系的转型也会带来新的观念,并与既有的治理观念竞争,带动治理观念的更新;三是体系的转型能够带来治理主体间关系的变化,并推动新治理行为体的出现,从而改变治理行为体格局;四是国际体系的转型会带来治理方式的变化,最终塑造新的全球治理模式。另一方面,全球治理的变革也会深化国际体系的转型,主要作用于三个方面:第一,通过改变崛起大国的挑战倾向,以及控制国际体系中的系统性风险,减少体系转型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第二,通过更新国际规范、协调大国互动,改变大国合作应对全球挑战的方式;第三,治理机制通过规制大国竞争,推动形成政策网络,能够调节国际体系转型的进程。然而,随着国际体系的转型,全球治理的变革也面临诸多挑战。历史回溯与理论分析表明,社会力量在全球治理中逐渐凸显,国际合作中的多边主义开始向全球主义过渡,全球治理的形态也渐趋成熟。这一结论有助于深化对国际机制及其作用的理解,并积极推动全球治理机制安排与国际权力分布相匹配,同时,也为中国推动全球治理变革提供了政策启示,包括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等。

沈朝永[9](2018)在《当今国际体系与中国崛起的互动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国际体系与中国崛起的互动关系问题是当前国际关系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系统深入地研究这一问题,对于我们充分把握当今国际体系的本质特征,推动当今国际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中国的进一步崛起创造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当今国际体系对中国崛起的影响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中国的飞速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今国际体系;另一方面,当今国际体系中一些不公正、不合理的因素也会对中国的崛起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中国崛起也将推动当今国际体系的不断转型和变革,这也是当今国际体系主导国美国对中国防范和警惕心理不断上升的根本原因。深入分析和处理好当今国际体系和中国崛起的互动关系,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成败,而且也深刻影响着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本文构建了一个当今国际体系与中国崛起互动关系的分析框架,将国际体系分为国际体系结构、国际体系制度和国际体系文化三个方面,并分别探讨了这三大要素与中国崛起的互动关系。当今国际体系结构、当今国际体系制度和当今国际体系文化对中国崛起既有推动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同时,中国不断崛起也将推动当今国际体系结构、当今国际体系制度和当今国际体系文化的变化和转型。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实践表明,中国崛起既不会对世界和平构成威胁,更不会推翻当今国际体系。相反,中国崛起将推动当今国际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也将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中国作为当今国际体系的建设者,要充分发挥其负责任的大国的作用,积极承担与自身实力相匹配的国际责任,向国际社会提供适当的公共产品,积极推动当今国际体系的变革与转型,为中国崛起创造更加和平与稳定的外部环境。

华倩[10](2018)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时代的演进,国际关系不断发展,其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也在明显增长。近代以来世界历史的发展表明,国际关系的演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大国关系的影响和作用,其客观规律性即在于此。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迅速发展的新兴大国。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也是实力最强的守成大国。中美两国面对世界局势及双方实力对比的变化,均认可中美合作将给两国和世界带来巨大机遇,中美对抗将给世界带来巨大损害。然而在理论上,美国部分人士从权力转移理论出发,渲染中美作为守成国和崛起国可能出现的冲突。由此判定中美会落入到所谓“修昔底德陷阱”中去,并最终会有一战。因此,有必要全面认知中美关系现状及未来走势。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构建需要突破理论上的束缚,运用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分析视角来研究。结构现实主义的分析框架主要是通过“权力-结构”的分析来解析中美关系,从中美间实力对比变化、权力转移趋势及国际体系变革的角度来分析强调中美关系的冲突可能。通过对权力转移理论的基本要素、逻辑推论及理论悖论的探讨,能够对中美关系的部分现状加以理解。权力转移理论和“修昔底德陷阱”并不能完全反映今天中美关系的现实。通过对从“权力-结构”视角分析出发的权力转移理论及“修昔底德陷阱”的辨析,能够使中美在某些领域避免落入到“陷阱式”的理论当中。除了结构现实主义的分析框架外,还能够运用“认知-互动”的动态分析视角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进行全面性的分析。将静态的“权力-结构”理论视角与动态的“认知-互动”理论视角相结合来审视中美关系,通过中美间权力与利益分配均衡化状态的分析,形成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才能真正实现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中美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中美实现稳定关系发展的现实需求是中美形成权力结构和利益结构均衡化认知和现状的基础。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明晰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提出背景及发展过程。中美关系发展的时代背景和现实需求,以及中美之间在各个层次的利益交融凸显了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必要性。中美实力对比的变化使得中美更是具有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迫切必要。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有利于中美两国和平发展,并为实现各自的国家发展目标而积极努力。由此共识出发,中美能够推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互动。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核心是中美形成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基本要素的认知互动。本文中讨论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四个基本要素,分别是内涵、实质、原则和条件。本文提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实质最核心的就是平等相待。而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原则除了国家间普遍性的国际法基本原则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还应该包括适合中美关系的特殊性的原则。同时,本文还探讨了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的主客观条件。总之,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基本要素的认知共识是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要素支撑。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客观认知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存在着的竞争性挑战。研讨竞争性互动是为了找到中美间权力架构和利益架构的均衡点。在权力架构与利益架构形成均衡化的条件下,中美间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就被大大降低,因此有必要对中美间的利益竞争领域进行分析。在竞争性的挑战领域,中美间互动应保持客观的沟通与交流,努力找寻彼此接近的立场。中美之间在认知领域存在着一定的理念分歧和利益冲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美间的互动就不能有效施展。正视分歧,加强沟通,是我们在未来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更需要推动构建中美间的合作性互动。合作性互动是为了扩大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基础。中美间的合作性互动主要包括战略互动、机制互动、利益互动和问题互动。中美间战略沟通的有效进行、合作机制的持续构建、复合利益的深度互动,尤其是中美间冲突风险的管控和协调均是中美合作性互动的构成要素。推动中美间的合作性互动不断深入,同时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冲突面进行针对性的危机管理是中美间合作性互动的基本途径。中美两国关系中的内政与外交两个方面是高度关联的。中国既要争取对方主张合作的力量,抵制主张对抗的力量,也要避免简单的两分法可能造成事与愿违的结果。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应遵循国际关系发展的普遍规律,国际关系的“质变”是有一定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一般来说,它的发展要经过一个不平衡的发展过程,必须经过一定的时间,由“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所以,作为新兴大国的中国和既有大国的美国关系的重塑,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也要遵循这一规律。中国在努力创造与美国的“新型大国关系”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掌握住这一规律,应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做长期打算,而不能指望它在一夜之间速成。

二、多极化趋势及对中国崛起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极化趋势及对中国崛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重要论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主要研究方法
        (二)本文创新之处
    注释
第二章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关基本问题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论断的提出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的背景
        (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的过程
    二、“格局”和“世界格局”的涵义
        (一)格局的涵义
        (二)世界格局的涵义
    三、世界格局变迁的相关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相关理论
        (二)毛泽东和邓小平相关理论
        (三)国际关系相关理论
    注释
第三章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内涵解析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百年未有”的涵义
        (一)世界意义上的“百年未有”
        (二)中国意义上的“百年未有”
    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变”之体现
        (一)世界经济重心之变
        (二)世界政治局势之变
        (三)新的科技力量之变
        (四)全球治理体系之变
    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局”之表现
        (一)新格局形成的过渡性特征
        (二)新格局形成后的可能性样态
    注释
第四章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面临的挑战
        (一)传统世界秩序面临坍塌
        (二)美国及其盟友联合制华倾向
        (三)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趋势
        (四)全球治理遭遇“瓶颈期”
    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面临的机遇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所蕴含的机遇
        (二)美国等传统西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陷入低迷所带来的机遇
        (三)世界多极化发展所带来的机遇
        (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所提供的机遇
        (五)新冠疫情肺炎全球大流行成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催化剂
    注释
第五章 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的应对策略
    一、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二)走深走实“一带一路”战略,努力形成合作开放高地
        (三)强化创新驱动战略引领作用,坚持科技引领未来
    二、坚持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发展外交新战略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
        (二)深化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为和平稳定打造中俄支柱
        (三)积极开展中美大国关系,共同主导全球治理
        (四)巩固和加强与第三世界的互利合作关系
    三、践行亲诚惠容理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周边外交
        (一)增进中日、中印的战略互信,开拓共处共赢之道
        (二)正确处理东南亚陆上及海上邻国关系,谋求全面合作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国家利益、威胁认知与澳大利亚对华政策的重置(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 言
二、 中澳双边关系下滑的多层次解释
    (一)中美实力对比与美澳同盟
    (二)“重置”对华政策的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
    (三)特恩布尔本人对中国崛起认知的深刻转变
三、 国家利益、威胁认知与对华政策的“重置”
    (一)澳大利亚四环国家利益
    (二)特恩布尔政府的对华威胁认知及其“重置”政策
四、 后特恩布尔时代的中澳关系
五、 结 语

(3)中美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二、文献分类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四、论文创新与论文不足
第1章 全球治理体系与全球治理理论
    1.1 全球治理体系的历史演变
        1.1.1 全球化发展与新全球化的出现
        1.1.2 全球治理体系的三个历史阶段
        1.1.3 全球治理体系演变的基本原因
    1.2 全球治理的基本内容
        1.2.1 全球治理的概念界定
        1.2.2 全球治理的构成要素
        1.2.3 全球治理的实践范畴
    1.3 全球治理的理论基础
        1.3.1 全球治理理论的现实价值
        1.3.2 全球治理理论的主要范式
        1.3.3 全球治理角色理论的框架
第2章 中美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角色定位”
    2.1 中美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角色认知”
        2.1.1 中国的“角色认知”
        2.1.2 美国的“角色认知”
    2.2 中美两国彼此之间的“角色预期”
        2.2.1 美国对中国崛起的“角色预期”
        2.2.2 中国对美国霸权的“角色预期”
    2.3 冷战后中美全球治理的“角色定位”
        2.3.1 中国全球治理的“角色定位”
        2.3.2 美国全球治理的“角色定位”
第3章 中美在全球治理实践中的“角色冲突”
    3.1 中美在全球治理实践层面的“角色冲突”
        3.1.1 “多元合作”与“单极霸权”的治理冲突
        3.1.2 “北京共识”与“华盛顿共识”模式之争
    3.2 中美在区域治理实践层面的“角色冲突”
        3.2.1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虹吸效应
        3.2.2 美国“印太战略”的对华遏制围堵
    3.3 中美在大国关系互动层面的“角色冲突”
        3.3.1 中美贸易战的冲突持续升高
        3.3.2 中美科技战的零和性博弈凸显
        3.3.3 中美核心利益的碰撞全面升级
    3.4 中美两国“角色冲突”的受众效应
        3.4.1 “角色冲突”带来不同的“受众效应”
        3.4.2 “角色冲突”引发的中美“角色困境”
第4章 中美在全球治理结构中的“角色嬗变”
    4.1 中国在全球治理结构中的“角色嬗变”
        4.1.1 “中国发展”推动了国际格局的演变
        4.1.2 “中国方案”影响着国际规范的导向
        4.1.3 “中国角色”促进了国际制度的发展
    4.2 特朗普政府在全球治理结构中的“角色嬗变”
        4.2.1 全球治理“举旗者”蜕变为“搅局者”
        4.2.2 霸权体系“保护者”蜕变为“讹诈者”
        4.2.3 自由秩序“灯塔国”蜕变为“破坏者”
    4.3 中美参与全球治理的“角色转换”
        4.3.1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角色转换
        4.3.2 美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角色转换
第5章 新时代中美在全球治理中“角色再构建”
    5.1 中美构建良性“竞合角色”的重要基础
        5.1.1 中美构建良性的“竞合角色”重要性
        5.1.2 中美构建良性“竞合角色”的新机遇
    5.2 中美在全球治理中“合作性角色”的实践积累
        5.2.1 全球经济治理合作
        5.2.2 全球安全治理合作
        5.2.3 全球公域治理合作
    5.3 中美在全球治理中“角色再构建”的路径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致谢

(4)美国公众的“中国崛起”认知与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一项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回顾
    (一)作为一个历史认知过程的“中国崛起”
    (二)美国公众对中美关系未来走向的认知
    (三)“中国崛起”认知对中美关系未来走向认知的影响
    (四)媒体接触、文化经验与美国公众的“中国崛起”和中美关系认知
三、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结构
    (二)变量测量
四、研究发现
五、结论与讨论

(5)东亚秩序转型与中国国家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目的与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内研究现状
        0.2.2 国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0.3.1 研究方法
        0.3.2 创新点
第一章 东亚秩序与国家定位相关理论阐释
    1.1 东亚区域的界定
    1.2 秩序与国际秩序
    1.3 国家定位的相关理论
第二章 东亚秩序的演变与转型
    2.1 冷战后东亚秩序的演变
        2.1.1 政治秩序演变
        2.1.2 安全秩序演变
        2.1.3 经济秩序演变
    2.2 东亚秩序转型:必要性及方向
        2.2.1 东亚秩序转型的必要性
        2.2.2 东亚秩序转型的方向
    2.3 东亚秩序转型的变量分析
        2.3.1 地区权力的分配
        2.3.2 共同观念的再生
        2.3.3 地区机制的发展
第三章 东亚秩序下中国国家定位的演变
    3.1 华夷秩序与中国国家定位
        3.1.1 华夷关系与朝贡体制
        3.1.2 华夷秩序时期的中国国家定位
    3.2 殖民秩序与中国国家定位
        3.2.1 条约时代与殖民秩序
        3.2.2 殖民秩序时期的中国国家定位
        3.2.3 殖民秩序转型过程中的中国国家定位
    3.3 两极秩序与中国国家定位
        3.3.1 非典型两极秩序
        3.3.2 社会主义中国对东亚秩序的影响
        3.3.3 两极秩序时期的中国国家定位
    3.4 后冷战时期与中国国家定位
        3.4.1 后冷战时期的中国国家定位
        3.4.2 “负责任大国”的建设
第四章 影响中国国家定位的主要因素
    4.1 国家实力与国际话语权的变化
        4.1.1 国内政治变化提升国家实力
        4.1.2 国家实力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4.2 安全保障与经济发展的相辅相成
        4.2.1 安全保障是中国在东亚和平发展的基础
        4.2.2 经济发展使中国成为东亚的和平力量
    4.3 传统文化与命运共同体观念的影响
        4.3.1 传统政治文化的积极引导
        4.3.2 民族主义与历史情结的制约影响
        4.3.3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第五章 国家定位指导下的中国东亚战略
    5.1 国际体系中的国家定位
    5.2 中国东亚战略的目标与原则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构建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概念界定
        1.3.1 新型大国关系的由来
        1.3.2 新型大国关系的定义
        1.3.3 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与特点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十八大以来中俄新型大国关系提出的科学依据
    2.1 十八大以来中俄新型大国关系提出的历史依据
        2.1.1 中国历来遵循和平发展的外交理念
        2.1.2 对建国以来处理对外关系经验的总结
        2.1.3 对以往周边外交政策的升华
    2.2 十八大以来中俄新型大国关系提出的理论依据
        2.2.1 民族国家的独立是合作的前提
        2.2.2 阶级性是国际合作的重要因素
        2.2.3 追求和平是国际合作的重要导向
    2.3 十八大以来中俄新型大国关系提出的现实依据
        2.3.1 基于两国国情的正确选择
        2.3.2 基于时代主题和国际形势的全面判断
第三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构建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理论创新
    3.1 十八大以来对中俄关系的新阐述
        3.1.1 中俄关系是最好的一组大国关系
        3.1.2 中俄关系是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
        3.1.3 中俄关系处于历史的最好时期
    3.2 对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新认知
        3.2.1 经济上务实合作,互利共赢
        3.2.2 政治上相互支持,高度互信
        3.2.3 人文上密切交流,借鉴融合
    3.3 对中俄新型大国关系前景的新判断
        3.3.1 经贸合作潜力大
        3.3.2 外交政策联动强
        3.3.3 交流合作平台广
第四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构建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具体实践
    4.1 经贸合作量质齐升
        4.1.1 能源合作走向务实
        4.1.2 农业合作持续升温
        4.1.3 地方合作成为新增长点
        4.1.4 金融合作迎来黄金时代
    4.2 人文外交普遍开花
        4.2.1 教育合作纵深发展
        4.2.2 新闻媒体交流成果丰硕
        4.2.3 医疗卫生合作稳步推进
        4.2.4 军事合作力度不断加强
        4.2.5 科技创新领域积极探索
    4.3 国际合作持续加强
        4.3.1 共同应对全球挑战,维护国际稳定
        4.3.2 重视安全问题,搭建合作平台
        4.3.3 战略对接稳固走实
第五章 进一步推进中俄新型大国关系面临的挑战和路径分析
    5.1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构建中俄新型大国关系面临的挑战
        5.1.1 中俄战略互信仍显不足
        5.1.2 经贸合作仍存在阻力
        5.1.3 双方固有观念的阻碍
        5.1.4 西方外部势力的干扰
    5.2 进一步推进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路径分析
        5.2.1 增信释疑,提升内生性
        5.2.2 务实合作,促进共荣性
        5.2.3 求同存异,增进互通性
        5.2.4 调整对俄策略,增加灵活性
        5.2.5 加强顶层设计,确保稳定性
        5.2.6 推动战略对接,增加联合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及成果)

(8)国际体系转型与全球治理变革的互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及意义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际体系转型中全球治理变革的表现
        二、国际体系转型中全球治理变革的动因
        三、小结
    第三节 研究方案
        一、概念界定与操作化
        二、研究方法
        三、章节安排
第一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际体系转型理论
        一、何谓国际体系
        二、国际体系转型
        三、国际体系与全球治理的内在关联
    第二节 全球治理变革理论
        一、治理、全球化与全球治理
        二、全球治理的理论范式
        三、全球治理变革的表现
第二章 国际体系转型与全球治理变革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欧洲均势体系与大国协调治理
        一、维也纳会议后的欧洲格局
        二、巩固战后格局与打破交往壁垒
        三、大国协调治理
    第二节 1918-1939 年间的多极体系与国际治理
        一、一战后的世界格局
        二、秩序重建与经济恢复
        三、战后治理系统的建立和运作
    第三节 冷战期间的两极体系与跨国治理
        一、二战后的两极体系
        二、经济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的出现
        三、联合国体系与全球治理
    第四节 冷战后的多极化与全球治理
        一、冷战后国际体系的变化
        二、全球问题的凸显与应对
        三、多元治理与多层治理
第三章 国际体系转型促发全球治理变革
    第一节 体系转型生发治理变革动力
        一、国际体系转型带来的治理挑战
        二、治理合法性的提升
        三、机制有效性的增强
    第二节 体系转型引发治理观念变化
        一、国际体系转型带来的观念压力
        二、观念的改变与治理机构的完善
        三、观念的改变与治理效果的提高
    第三节 体系转型更新治理行为体
        一、行为体间关系的变化
        二、非国家行为体的兴起与发展
    第四节 塑造治理模式
        一、全球治理实践的模式
        二、国家治理模式的变化
        三、非国家治理模式的创新
第四章 全球治理变革深化国际体系转型
    第一节 减少体系转型进程的不确定性
        一、体系转型中的不确定性
        二、消减部分国家对现状的不满
        三、减少系统性风险
    第二节 改变合作应对全球挑战的方式
        一、创新全球合作
        二、完善国际秩序
        三、调整大国互动
    第三节 调节崛起国与守成国家关系
        一、治理机制成为竞争焦点
        二、机制赋予崛起国家网络化权力
    第四节 深化体系转型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理念差异与制度兼容
        二、对未来治理的不同构想
        三、处理与非国家行为体的关系
        四、开创治理新模式
        五、国内政治问题
第五章 推动国际体系转型与全球治理变革的中国方案
    第一节 中国的持续崛起与国际体系转型
    第二节 全球治理变革的挑战和机遇
    第三节 推动全球治理变革的理论与实践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
        三、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 国际体系转型与全球治理变革的互动
        一、互动历程
        二、互动特征
        三、互动机制
    第二节 理论与政策启示
        一、理论价值
        二、政策启示
        三、不足之处
    第三节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一、中文部分
    二、英文部分
    三、互联网资料
附录
    附录一 1850—1914 年间召开的国际会议列表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当今国际体系与中国崛起的互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论文结构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当今国际体系结构与中国崛起的互动关系
    一、当今国际体系结构的界定
    二、当今国际体系结构对中国崛起的双重性影响
    三、中国崛起将推动国际体系结构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第二章 当今国际体系制度与中国崛起的互动关系
    一、当今国际体系制度的界定
    二、当今国际体系制度对中国崛起的双重性影响
    三、中国崛起将推动国际制度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第三章 当今国际体系文化与中国崛起的互动关系
    一、当今国际体系文化的界定
    二、当今国际体系文化对中国崛起的双重性影响
    三、中国崛起将推动国际体系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10)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背景
        一、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内学者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研究现状
        二、西方学者对中美新型国关系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路径与研究目标
        三、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分析视角: “权力-结构”与“认知-互动
    第一节 对权力转移理论的批判
        一、对权力转移理论的批判
        二、权力转移理论关于冲突领域的风险管控
    第二节 避免修昔底德陷阱是中美两国共同的历史使命
        一、“陷阱式”理论在美国对华政策中的角色
        二、合则两利: 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意义
        三、斗则两伤: “修昔底德陷阱”不符合中美关系现状
    第三节 “认知—互动”视角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分析
        一、“认知—互动”分析视角
        二、“认知—互动”视角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分析
第二章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提出: “认知-互动”的基础
    第一节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一、国际政治格局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方向发展
        二、促进发展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和各国政府的首要任务
    第二节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现实需求
        一、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调整与改革的需要
        二、亚太地区安全秩序构建和经济合作的需要
        三、中美两国各自繁荣和发展的需要
    第三节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提出
        一、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提出背景
        二、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提出和发展过程
第三章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基本要素: “认知-互动”的核心
    第一节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与实质
        一、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
        二、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实质
    第二节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原则和条件
        一、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原则
        二、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主客观条件
第四章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挑战: 竞争性“认知-互动”
    第一节 中美关系中的理念分歧
        一、中美两国对自己在世界秩序中未来地位的预设
        二、中美两国价值理念和政治文化的差异
        三、中美两国发展前景及实力预估
    第二节 中美关系中的利益冲突
        一、中美在全球秩序调整与改革中的利益冲突
        二、中美在亚太地区的安全冲突和经济竞争
        三、中美两国之间的利益冲突
第五章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路径: 合作性“认知-互动”
    第一节 基本前提: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共识与互信
        一、加深中美对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认知共识
        二、增进中美对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战略互信
    第二节 制度保障: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机制构建
        一、中美双边合作机制
        二、地区性及全球性问题中的中美合作机制
    第三节 内生动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共同利益
        一、经贸关系
        二、人文交流
    第四节 关键问题: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危机管理
        一、认知冲突的风险管控
        二、利益摩擦的理性协调
结论
    一、本文的基本观点
    二、中美关系短期走势和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
    三、中美长期关系走势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
    四、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中外文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四、多极化趋势及对中国崛起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重要论断研究[D]. 张桂敏.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国家利益、威胁认知与澳大利亚对华政策的重置[J]. 许少民.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20(05)
  • [3]中美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研究[D]. 王胜男. 吉林大学, 2020(08)
  • [4]美国公众的“中国崛起”认知与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一项实证研究[J]. 张明新,游雯.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 [5]东亚秩序转型与中国国家定位[D]. 千惠. 延边大学, 2019(01)
  • [6]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构建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陈静.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
  •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者对国际格局的认识与争鸣[J]. 周方银.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集刊, 2018(00)
  • [8]国际体系转型与全球治理变革的互动机制[D]. 董柞壮. 南开大学, 2018(03)
  • [9]当今国际体系与中国崛起的互动关系研究[D]. 沈朝永. 吉林大学, 2018(01)
  • [10]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研究[D]. 华倩. 武汉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多极化趋势及其对中国崛起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