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分尺测定超甜玉米果皮厚度初报

千分尺测定超甜玉米果皮厚度初报

一、用显微测微尺测定超甜玉米果皮厚度初报(论文文献综述)

程玉静,王小秋,仇亮,翟彩娇,宋旭东[1](2021)在《糯玉米果皮厚度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糯玉米糯、甜、嫩、香,营养丰富,风味独特,深受到广大消费者青睐,其食味品质是决定品种优劣和经济价值的重要因素,果皮厚度直接关系到糯玉米的柔嫩性和皮渣感,是影响食味品质最为重要的关键因子之一。为进一步促进糯玉米的育种及生产,本文总结了糯玉米果皮性状、果皮厚度测定方法、果皮厚度影响因素以及遗传规律等4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糯玉米品质育种方面进行了展望。

周璇,郑精杰,韩凯,赵伟,吴刚,戴尚雨,纪薇[2](2018)在《施肥对户太8号葡萄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研究开花期施肥对葡萄生长的影响,试验选取12年生户太8号葡萄为材料,在5月12日施用安倍科有机-无机复混肥料(硫酸钾型)52 500 kg/hm2,通过滴定法测定总酸、Vc含量,通过切片观察果皮、叶片、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厚度,研究施肥对其果实品质及其枝、叶生理生长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后,户太8号葡萄果粒纵、横径(20.5,20.3 mm),果皮厚度(0.20 mm)均显着提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8.8%),p H值(5.3)以及Vc含量(2.9 mg/g)显着增加,可滴定酸含量减少(0.01%);施肥后,其叶绿素含量为0.30 mg/g、栅栏组织厚度为0.07 mm,均显着高于对照,但对其叶片、海绵组织厚度无显着影响;施肥后,其枝条的生长量(枝条长度为60.3 cm,粗度为5.3 cm)和产量(21 000 kg/hm2)显着高于对照。该研究可为葡萄提效增质栽培提供科学基础和理论依据。

陈婷婷[3](2018)在《湘农甜玉2号胞质效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甜玉米作为一种营养品质丰富的保健食品,深受消费者所喜爱。与此同时,由于甜玉米的经济效益高、栽培技术简单,也受到大部分种植者的青睐。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对甜玉米的需求量逐渐扩大,甜玉米栽培面积逐年增加,市场对优质甜玉米种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细胞质雄性不育作为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对甜玉米生产有重大意义。本研究通过对正常胞质的湘农甜玉2号和C型不育胞质的湘农甜玉2号两种胞质类型的甜玉米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品质性状等的分析比较,主要得到以下结果:(1)两种胞质类型的甜玉米春季种植条件下叶绿素含量、叶面积、干物质积累、产量和各农艺性状均高于秋季种植的;同一种植季节下,C型不育胞质湘农甜玉2号的各性状优于正常胞质湘农甜玉2号。(2)两种胞质类型甜玉米籽粒在授粉后,春季,湘农甜玉2号和C型湘农甜玉2号甜玉米籽粒授粉后果皮平均厚度分别为70μm、66μm,秋季为74μm和69μm;春季、秋季两类型甜玉米分别在授粉后20d、28d时籽粒可溶性糖含量最高,皮渣率最低;两季节中,正常胞质和C型不育胞质两类型籽粒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处于“低-高-低-高”的变化趋势;可溶性淀粉一直处于上升的状态;两季籽粒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在授粉后24d、32d时达到最大值。(3)两种胞质类型甜玉米春季的产量和各农艺性状均高于秋季的,且C型湘农甜玉2号甜玉米的产量和农艺性状优于湘农甜玉2号的值;春季湘农甜玉2号和C型湘农甜玉每公顷青苞重和净穗重分别相差2870.73kg、2146.71kg,群体差异显着;秋季湘农甜玉2号和C型湘农甜玉2号甜玉米每公顷青苞重和净穗重相差达到3654.21kg和2057.65kg,达到显着性差异。(4)结合两种胞质类型甜玉米在春秋季种植过程中的光合性状、干物质积累、籽粒品质性状、产量与农艺性状等指标,确定了两种胞质类型甜玉米春季适宜采收期为授粉后20d左右、秋季为28d左右;两胞质类型甜玉米籽粒在同一种植季节下籽粒品质之间差异不显着,表明C型不育胞质的湘农甜玉2号可独立运用于实际生产。

农华展[4](2018)在《国内外50个甜玉米杂交种主要性状的分析评价》文中指出我国甜玉米育种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进入21世纪以来,甜玉米遗传育种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甜玉米种质资源匮乏、基础性研究薄弱,限制育种业的发展。选育高产、优质、抗性好的甜玉米品种成为育种工作者的难题。本试验对50个国内外甜玉米杂交种(品种)的农艺性状、果穗性状和品质性状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探讨国内外甜玉米品种存在的具体差异,为我国甜玉米育种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结果如下:1.在农艺性状方面,国内供试品种的株高、穗位高、茎粗、地上茎节数、穗上叶片数、采收期等性状均显着高于国外品种,分别比国外品种高29.71%、88.85%、19.50%、30.00%、20.00%、6.62%;国内品种的平均采收期为79 d,而国外品种为74 d,国内品种表现为晚熟,达到显着水平。聚类分析结果也表明,国内与国外甜玉米品种可清晰的分为不同类群,说明国内外甜玉米品种在农艺性状上存在显着差异。2.在果穗性状方面,国内供试品种的鲜苞重、单穗净重、穗长、秃尖长、行粒数、穗粗等性状均显着高于国外品种(P<0.05),分别高出国外品种26.67%、22.73%、5.40%、126.00%、17.27%、7.90%;而穗行数则相反,表现为国内品种显着低于国外品种(P<0.05),平均少于2行;百粒重、轴粗差异不显着(P>0.05)。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国内外甜玉米品种可清晰划分为不同类群,说明国内外甜玉米在果穗性状上存在显着差异。3.在品质性状方面,国内供试品种的蔗糖含量、口感评分显着低于国外品种(P<0.05),国内外两个品种在还原糖含量方面差异不显着(P>0.05)。而国内甜玉米品种的果皮厚度显着高于国外品种(高24.00%)(P<0.05)。这表明国内甜玉米品质与国外还存在差距。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国内外甜玉米品种可分四大类,国内部分甜玉米品种的品质有了极大的提高,已划入国外品种类群。4.通过对主要性状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农艺性状相关性均呈现正相关,达到极显着水平。株高和穗位高最相关,相关系数为0.92;穗位高和穗上叶片数的相关性最小,相关系数为0.62。对于果穗性状,鲜苞重和行粒数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70;鲜苞重与穗粗的相关性次之,相关系数为0.68。对于品质性状,甜玉米口感与蔗糖含量以及果皮厚度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着水平。其中蔗糖含量与口感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9,果皮厚度与口感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8。此外采收的早晚也影响甜玉米的口感,二者呈负相关关系,并且达到显着水平。

郭丹丹[5](2017)在《甜玉米群体结构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农艺性状是甜玉米的重要研究内容,如株高和穗位高是株型育种和抗倒伏育种的两个重要因素,而穗上叶片数则影响光合作用,因此,挖掘控制农艺性状变异的位点可以为甜玉米育种提供理论支持。另外,籽粒果皮厚度作为甜玉米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甜玉米的口感息息相关,目前已成为影响甜玉米品质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所以,对甜玉米籽粒果皮厚度进行研究,挖掘控制该性状的有利等位基因,有助于甜玉米的品质育种。本研究利用144份甜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通过MaizeSNP50芯片进行基因分型,结合甜玉米株高、穗位高、茎粗、穗上叶片数、雄穗主轴长等5个农艺性状和果皮厚度的表型数据,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旨在筛选出相关联的SNP位点,为甜玉米的农艺性状育种以及品质育种提供重要依据。本研究结果如下:1.对所构建的关联群体进行表型鉴定,结果表明:株高、穗位高、茎粗、穗上叶片数、雄穗主轴长以及果皮厚度均符合正态分布。株高的均值为166.16 cm,变幅为105.11249.86 cm;穗位高的均值为50.76 cm,变幅为17.6092.28 cm;茎粗的均值为15.19 mm,变幅为9.8720.43 mm;穗上叶片数的均值为4.93,变幅为2.609.90;雄穗主轴长的均值为27.12 cm,变幅为17.4739.15 cm;果皮厚度的均值为98.05μm,变幅为43.75179.79μm。2.相关分析表明,穗上叶片数与茎粗、穗上叶片数与株高、株高与雄穗主轴长、株高与穗位高、茎粗与穗位高呈极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95、0.281、0.338、0.732、0.245;穗位高与穗上叶片数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80。3.通过Structure V2.3软件进行群体结构分析,将144个甜玉米自交系划分为六个类群,第一到第六类群所包含的自交系数目分别为:28,24,43,11,9,29。4.选取GLM(General Linear Model)和MLM(Mixed Linear Model)两种统计方法进行关联分析,共六种模型,通过判断与中心的偏离情况,在六种模型中MLM+kinship+Q的效果最好,故选定MLM+kinship+Q模型进行分析。5.结合MaizeSNP50芯片的基因分型数据对甜玉米自交系的株高、穗位高、茎粗、穗上叶片数、雄穗主轴长以及果皮厚度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检测到59个与穗上叶片数相关联的SNP位点,分别位于玉米的第1、2、3、4以及第10染色体上。

李水琴[6](2017)在《不同类型鲜食玉米主要品质形成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鲜食玉米营养丰富、适口性好,深受消费者喜爱,发展鲜食玉米产业是实现国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不同类型鲜食玉米主要品质的形成规律对选育优良鲜食玉米品种、推进鲜食玉米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化学分析方法和蒸煮品尝对普甜玉米、超甜玉米、加强甜玉米、糯玉米和甜加糯玉米5种类型共14个鲜食玉米品种在不同灌浆时期籽粒的营养品质和食用品质以及适宜采收期进行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在授粉后15-27d,不同类型甜玉米品种的可溶性总糖、蔗糖含量呈动态曲线变化,变化趋势都是先上升后下降;还原糖含量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在授粉后15-27d的甜玉米和授粉后17-29d的糯玉米,不同类型鲜食玉米的总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和支链淀粉含量随着籽粒的发育而不断积累上升;蛋白质含量变化幅度很小,变化趋势不明显;含水量呈不断下降的趋势;普甜玉米和超甜玉米的果皮的变化趋势是先增厚再变薄,加强甜玉米、糯玉米和甜加糯玉米的果皮是一直增厚。2.根据营养品质分析结果结合蒸煮品尝(甜玉米授粉后21-27d,糯玉米授粉后23-29d)结果,发现不同类型的鲜食玉米适宜采收期有所差别:所有甜玉米以及甜加糯玉米品种的适宜采收期应在授粉后21-25d;糯玉米品种的适宜采收期应在授粉后21-27d;部分品种的适宜采收期还可以相对延长。3.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授粉后21-27d甜玉米、甜加糯玉米的品尝评分与甜度、柔嫩性还有果皮厚薄呈极显着正相关,与可溶性总糖含量、蔗糖含量呈显着正相关,与还原糖呈极显着负相关;授粉后23-29d糯玉米的品尝评分与糯性、果皮厚薄呈极显着正相关,与果皮厚度呈显着正相关,与含水量呈极显着负相关。

田艳秋[7](2016)在《opaque-2基因对多隐纯合体甜玉米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及配合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选用3个含有opaque-2 (简称o2)基因的多隐性纯合体甜玉米自交系和3个不含opaque-2基因的多隐纯合体甜玉米自交系为亲本,按Grififing方法Ⅳ,用6个自交系组配成15个杂交组合,观测各杂交组合的主要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并对这些性状进行配合力分析,研究opaque-2基因对多隐纯合体甜玉米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主要性状的表现从抽雄期、散粉期和吐丝期3个有关生育期的性状来看,两个亲本都导入o2基因的杂交组合生育期延长,单个亲本导入o2基因的杂交组合生育期缩短。株高方面,单个亲本导入o2基因或两个亲本都导入o2基因的杂交组合比双亲均没有导入o2基因的杂交组合的株高、穗位高降低,表明o2基因导入有降低植株高度的效应。产量性状方面,单个亲本导入o2基因可以提高鲜穗产量,双亲均导入o2基因则有降低鲜穗产量的趋势。3类杂交组合的赖氨酸含量没有显着的差异。o2基因的导入会降低必需氨基酸含量、非必需氨基酸含量和氨基酸总量。表明对于胚乳含量极少的玉米种质通过导入o2基因提高赖氨酸含量的效应并不明显。o2基因的导入有增加乳熟期可溶性总糖含量的趋势。2.配合力分析必需氨基酸含量、非必需氨基酸含量、氨基酸总量和穗行数4个性状的Gca方差显着而Sca方差不显着,表明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的影响。抽雄期、散粉期、吐丝期、株高、穗位高、行粒数、穗长、秃尖长、鲜苞重、鲜穗重和可溶性总糖的Gca和Sca方差均达到显着水平,表明受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共同影响。性状测定值的大小与Gca和Sca效应值的大小并不完全一致,而与Tca效应值基本一致。3.遗传参数估计株高、穗位高、必需氨基酸含量、非必需氨基酸含量和氨基酸总量的加性方差大于显性方差,表明主要受加性效应的控制,这些性状狭义遗传率和广义遗传率均高于50%,可以进行早代选择。抽雄期、散粉期、吐丝期、穗长、秃尖长、鲜苞重、鲜穗重、行粒数、穗行数和可溶性总糖的加性方差小于显性方差,表明遗传受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共同影响,非加性效应占主导地位。这些性状狭义遗传率小于50%,广义遗传率(除穗行数外)均较高,有望组配出较强杂种优势的组合。4.主要性状的相关分析鲜苞重与株高、穗长和行粒数之间呈显着的正相关,与吐丝期呈显着负相关,而与主要的品质性状之间相关均不显着。可溶性糖和氨基酸含量之间的相关未达到显着水平。

杜彦超[8](2016)在《甜玉米染色体片段导入系构建和果皮厚度QTL分析》文中认为果皮柔嫩度指果皮抵抗咀嚼破碎的能力,一直以来是甜玉米品质及口感的一项重要指标,且与果皮厚度显着相关。作为近年来日渐走入千家万户的营养保健食品,关于甜玉米果皮厚度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多,但是对于甜玉米果皮的基因定位与研究仍较少。本研究利用课题组多年来所收集的果皮及各方面均有较大差异且亲缘较远的两个甜玉米自交系构建染色体片段导入系,并以此群体来探讨和定位甜玉米果皮相关的基因位点。在研究中,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的方法验证BC4F3代群体的染色体片段导入结果,并且筛选与果皮厚度相关的QTL位点。关于果皮厚度的测定,同时运用了冰冻切片、螺旋测微尺和果实硬度计三种方法进行测定。这些将为后续的甜玉米果皮厚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并且为果皮相关基因克隆打下基础,同时该群体也为将来甜玉米育种提供了材料基础。本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评估了甜玉米果皮厚度的三种测定方式,相关分析表明螺旋测微尺法同果实硬度计法结果显着相关,两季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26和0.188。其中冰冻切片法反映了甜玉米果皮实际厚度,更直观体现果皮的真实发育情况。但同一种方法在不同季节间的结果均表现为不相关。2.首次以SLAF技术对甜玉米进行了全基因组连锁图的绘制。共上图2964个标记,平均标记距离小于5 cM,得到总图距为3394.9 cM的遗传连锁图谱。并评估该了图谱覆盖深度、共线性、连锁深度等指标。3.获得了135份甜玉米染色体片段导入系群体。该群体共导入片段长18865.5 cM,相当于物种基因组总长的7倍。导入片段几乎覆盖了供体亲本的整个基因组。共计导入片段444个,均匀分布于甜玉米各个染色体上;导入片段数少于3的株系达62.9%,导入片段平均长35.9 cM,平均背景回复率95.91%。4.利用所构建遗传图谱与甜玉米果皮厚度数据进行连锁分析,共得到LOD值大于3的连锁标记119个,排除异常值,以标记位置距离合并共到QTL区域9个,其中位于第一染色体的有2个,第三染色体1个,第四染色体2个,第八染色体1个,第十染色体3个。平均贡献率达9.66%,其加性效应多为负值。

史振声,钟雪梅[9](2016)在《鲜食玉米新品种选育原理与技术技巧》文中研究指明从我国鲜食玉米产业的品种需求出发,分别从胚乳、糊粉层、果皮、胚等不同部位阐述一些特殊类型鲜食玉米的育种原理。介绍甜加糯、紫玉米、黑玉米、红玉米、花粒玉米及绿色玉米的选育方法,提出对鲜食玉米果皮适口性鉴定技术的改进方法。

于永涛,李高科,祁喜涛,李春艳,毛笈华,胡建广[10](2015)在《甜玉米果皮厚度QTL的定位及上位性互作》文中研究指明果皮厚度是影响甜玉米口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发掘果皮厚度的基因资源、了解玉米果皮厚度的遗传机制,是指导其育种的基础。本研究以日超-1(薄果皮,56.57μm)×1021(厚果皮,100.23μm)的190个BC1F2家系为作图群体,分别采用2种遗传模型检测QTL。基于复合区间作图(CIM)共检测到3个影响果皮厚度的QTL,位于3.01、6.01、8.05区段,分别解释8.6%、16.0%和7.2%的表型变异,其中3.01和8.05处QTL以加性效应为主;基于混合线性CIM模型(MCIM)共检测到5个影响果皮厚度的QTL,其中除8.05处QTL为加性QTL外,另有2对加×加上位性互作QTL,1对是2.01和6.05处QTL之间的互作,另1对则是5.06和6.01处QTL间的互作。这2对互作QTL分别解释了6.63%和12.48%的表型变异率。本结果表明,加性效应和上位性互作效应等都在果皮厚度的形成和遗传中起重要作用。能够检测QTL上位互作的MCIM模型更适用于果皮厚度QTL定位。本研究还在其中4个QTL的区域内分别检索到胚乳中色素合成以及细胞转变的相关候选基因,这些基因的表达是否与果皮厚度的变异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二、用显微测微尺测定超甜玉米果皮厚度初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显微测微尺测定超甜玉米果皮厚度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糯玉米果皮厚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糯玉米果皮的作用
2 糯玉米果皮厚度测量方法
    2.1 品尝鉴定法
    2.2 硬度计法
    2.3 测微计法
    2.4 显微测微尺法
3 影响糯玉米果皮厚度的因素
4 糯玉米果皮厚度遗传规律研究
5 展望

(2)施肥对户太8号葡萄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施用复混肥对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
    2.2 施用复混肥对葡萄叶片生理变化的影响
    2.3 施用复混肥对葡萄枝条生长量及数量的影响
    2.4 施用复混肥对葡萄公顷产量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3)湘农甜玉2号胞质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甜玉米的起源与分类
        1.1.2 国内外甜玉米产业概况
    1.2 甜玉米植株、籽粒品质的动态变化
        1.2.1 植株动态变化
        1.2.2 植株动态变化
    1.3 甜玉米雄性不育化制种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表型鉴定
        2.3.2 玉米植株样品采集
        2.3.3 玉米籽粒样品采集
        2.3.4 籽粒样品测定方法
        2.3.5 考种指标
    2.4 数据处理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胞质类型甜玉米的表型分析
        3.1.1 植株形态观察
        3.1.2 花粉育性鉴定
    3.2 两种胞质类型甜玉米不同种植季节下光合性状与干物质积累
        3.2.1 两种胞质类型甜玉米不同种植季节下SPAD值
        3.2.2 两种胞质类型甜玉米不同种植季节下单株叶面积
        3.2.3 两种胞质类型甜玉米不同种植季节下单株干物质积累
        3.2.4 两种胞质类型甜玉米不同种植季节下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动态
    3.3 甜玉米不同种植季节下籽粒品质性状
        3.3.1 两种胞质类型甜玉米不同种植季节灌浆期籽粒果皮厚度
        3.3.2 两种胞质类型甜玉米不同种植季节下灌浆期籽粒皮渣率
        3.3.3 两种胞质类型甜玉米不同种植季节下籽粒可溶性糖含量
        3.3.4 两种类型甜玉米不同种植季节下籽粒可溶性蛋白含量
        3.3.5 两种胞质类型甜玉米不同种植季节下籽粒淀粉总含量
        3.3.6 两种胞质类型甜玉米不同种植季节下籽粒可溶性固形物
        3.3.7 两种胞质类型甜玉米不同种植季节下籽粒可溶性糖总含量、可溶性蛋白、可溶性固形物与籽粒总淀粉含量的关系
    3.4 甜玉米在不同种植季节下产量与农艺性状
        3.4.1 两种胞质类型甜玉米在不同种植季节产量
        3.4.2 两种胞质类型甜玉米在不同种植季节的产量与农艺性状相关分析
第4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两种胞质类型甜玉米在不同种植季节下光合性状与干物质积累
        4.1.2 甜玉米在不同种植季节下籽粒品质性状
        4.1.3 甜玉米在不同种植季节下产量与农艺性状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国内外50个甜玉米杂交种主要性状的分析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甜玉米的发展历程及产业概况
        1.1.1 甜玉米的发展历程
        1.1.2 国内外甜玉米的产业概况
    1.2 前沿研究综述
        1.2.1 主要性状研究综述
        1.2.2 研究方法综述
    1.3 我国甜玉米研究面临的难题
    1.4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国内外供试甜玉米杂交种农艺性状的分析评价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点及条件
        2.1.2 试验材料及设计
        2.1.3 测定的项目及方法
        2.1.4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国内外供试甜玉米杂交种农艺性状方差分析
        2.2.2 国内外供试甜玉米杂交种农艺性状聚类分析
    2.3 讨论与小结
        2.3.1 讨论
        2.3.2 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供试甜玉米杂交种果穗性状的分析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点及条件
        3.1.2 试验材料及设计
        3.1.3 测定的项目及方法
        3.1.4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国内外供试甜玉米杂交种果穗性状方差分析
        3.2.2 国内外供试甜玉米杂交种果穗性状聚类分析
    3.3 讨论与小结
        3.3.1 讨论
        3.3.2 小结
第四章 国内外供试甜玉米杂交种品质性状的分析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点及条件
        4.1.2 试验材料及设计
        4.1.3 测定的项目及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国内外供试甜玉米杂交种品质性状方差分析
        4.2.2 国内外供试甜玉米杂交种品质性状聚类分析
    4.3 讨论与小结
        4.3.1 讨论
        4.3.2 小结
第五章 国内外甜玉米杂交种主要性状相关性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点及条件
        5.1.2 试验材料及设计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国内外供试甜玉米杂交种种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
        5.2.2 国内外供试甜玉米杂交种果穗性状相关性分析
        5.2.3 国内外供试甜玉米杂交种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5.3 讨论与小结
        5.3.1 讨论
        5.3.2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甜玉米群体结构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及其英汉对照表
1 前言
    1.1 甜玉米的遗传分类
    1.2 甜玉米育种概况
    1.3 玉米农艺性状研究进展
    1.4 甜玉米籽粒果皮厚度研究
        1.4.1 甜玉米籽粒的形成与形态结构
        1.4.2 甜玉米果皮厚度的评估方法
        1.4.3 玉米果皮厚度基因定位研究进展
    1.5 关联分析概述
        1.5.1 关联分析的原理
        1.5.2 关联分析的类型
        1.5.3 影响玉米关联分析的因素及其解决方法
        1.5.4 关联分析在玉米中的应用及发展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2.1.1 材料选择及群体构建
        2.1.2 主要仪器设备与试剂
    2.2 试验方法
    2.3 SNP基因分型
        2.3.1 DNA提取
        2.3.2 SNP基因型分型
    2.4 遗传多样性分析
    2.5 群体结构分析及LD的计算
    2.6 亲缘关系的计算以及性状的关联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表型数据分析
        3.1.1 农艺性状及果皮厚度的描述性统计
        3.1.2 农艺性状的方差分析
        3.1.3 果皮厚度的方差分析
        3.1.4 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2 关联群体群体结构分析
        3.2.1 SNP基因分型结果
        3.2.2 144个自交系的遗传组成及群体结构分析
    3.3 关联分析
        3.3.1 LD的分布
        3.3.2 关联分析的模型选择与候选基因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玉米群体结构分析
        4.1.2 穗上叶片数关联结果分析
        4.1.3 其他性状关联结果分析
    4.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不同类型鲜食玉米主要品质形成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鲜食玉米类型
        1.1.1 甜玉米
        1.1.1.1 普甜玉米
        1.1.1.2 超甜玉米
        1.1.1.3 加强甜玉米
        1.1.2 糯玉米
        1.1.3 甜加糯玉米
    1.2 鲜食玉米主要品质研究
        1.2.1 甜度
        1.2.2 糯性
        1.2.3 柔嫩性
    1.3 适宜采收期的确定
    1.4 鲜食玉米遗传基础研究
        1.4.1 淀粉合成代谢途径
        1.4.2 糯性wx基因
        1.4.3 甜性su_1基因
        1.4.4 超甜sh_2、bt_1和bt_2基因
        1.4.5 加强甜se突变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营养品质与含水量、果皮厚度测定
        2.2.1.1 试样制备
        2.2.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2.2.2 食用品质分析
        2.2.3 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评价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品质性状的动态变化
        3.1.1 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动态变化
        3.1.2 蔗糖含量的动态变化
        3.1.3 还原糖含量的动态变化
        3.1.4 总淀粉含量的动态变化
        3.1.5 支链淀粉含量的动态变化
        3.1.6 直链淀粉含量的动态变化
        3.1.7 蛋白质含量的动态变化
        3.1.8 含水量的动态变化
        3.1.9 果皮厚度的动态变化
    3.2 不同鲜食玉米的产量与适宜采收期
        3.2.1 不同鲜食玉米的产量因素分析
        3.2.2 适宜采收期的确定
        3.2.2.1 蒸煮品尝结果
        3.2.2.2 适宜采收期的确定
        3.2.2.2.1 普甜玉米
        3.2.2.2.2 超甜玉米
        3.2.2.2.3 加强甜玉米
        3.2.2.2.4 糯玉米
        3.2.2.2.5 甜加糯玉米
    3.3 品尝期品尝评分与不同性状之间的相关分析
4、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不同营养品质的动态变化
        4.1.2 不同类型鲜食玉米的适宜采收期
        4.1.3 品尝评分与不同性状之间的相关分析
    4.2 讨论
        4.2.1 灌浆期不同类型鲜食玉米营养品质的变化
        4.2.2 品尝评分与不同性状之间的相关分析
        4.2.3 适宜采收期的确定
        4.2.4 优良鲜食玉米推荐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取得的荣誉和科研成果

(7)opaque-2基因对多隐纯合体甜玉米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及配合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概述
    1.2 甜玉米的营养元素
    1.3 甜玉米的遗传及类型
        1.3.1 普通甜玉米
        1.3.2 超甜玉米
        1.3.3 加强甜玉米
    1.4 多隐纯合体甜玉米
    1.5 QPM育种与o2基因的研究进展
    1.6 甜玉米果皮的研究
    1.7 甜玉米自交系配合力的研究
    1.8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材料的种植与采样
        2.2.1 田间试验方案
        2.2.2 样品的制备
        2.2.3 田间观察性状
    2.3 主要品质性状的测定
        2.3.1 籽粒可溶性总糖的测定
        2.3.2 籽粒氨基酸的测定
        2.3.3 籽粒果皮厚度的测定
    2.4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各杂交组合农艺性状的观察结果与比较
        3.1.1 各杂交组合农艺性状的观察结果
        3.1.2 各杂交组合农艺性状的比较
    3.2 各杂交组合的产量性状测定结果与比较
        3.2.1 各杂交组合产量性状的测定结果
        3.2.2 各杂交组合产量性状的比较
    3.3 各杂交组合品质性状的测定结果与比较
        3.3.1 各杂交组合品质性状的测定结果
        3.3.2 各杂交组合品质性状的比较
    3.4 各杂交组合果皮厚度和果皮层数的测定与分析
    3.5 各杂交组合与对照超甜玉米华珍的比较
    3.6 各组合主要性状配合力的研究
        3.6.1 各杂交组合主要性状的配合力方差分析
        3.6.2 一般配合力(Gca)的分析
        3.6.3 特殊配合力效应的分析
        3.6.4 必需氨基酸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效应值差异分析
        3.6.5 可溶性总糖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效应值差异分析
        3.6.6 总配合力的分析
        3.6.7 遗传参数的分析
    3.7 各杂交组合主要性状的相关分析
        3.7.1 各杂交组合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相关分析
        3.7.2 各杂交组合主要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的相关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各杂交组合各个性状的表现
        4.1.2 配合力的分析
        4.1.3 各性状遗传参数分析
        4.1.4 主要性状之间的相关分析
    4.2 讨论
        4.2.1 opaque-2基因对田间农艺性状的影响
        4.2.2 opaque-2基因对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
        4.2.3 opaque-2基因导入多隐纯合体甜玉米的品质性状
        4.2.4 opaque-2基因导入多隐纯合体甜玉米后的果皮厚度
        4.2.5 导入opaque-2基因的多隐性纯合体甜玉米的配合力分析
        4.2.6 导入opaque-2基因多隐纯合体甜玉米主要性状的相关分析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甜玉米染色体片段导入系构建和果皮厚度QTL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甜玉米遗传分类
    1.2 甜玉米育种研究及其生产概况
    1.3 染色体片段导入系的概念及其特点
    1.4 染色体片段导入系的应用
        1.4.1 进行QTL定位及遗传效应分析
        1.4.2 QTL精细定位克隆
        1.4.3 进行杂种优势遗传效应研究
        1.4.4 片段导入系在聚合育种中的应用
    1.5 作物QTL定位研究概述
        1.5.1 分子标记的类型及特点
        1.5.2 QTL定位原理
        1.5.3 QTL定位的方法
        1.5.3.1 基于标记的分析方法
        1.5.3.2 基于性状的分析方法
    1.6 甜玉米果皮厚度的研究概况
        1.6.1 甜玉米籽粒的形成与形态结构
        1.6.2 甜玉米果皮厚度的鉴定方法
        1.6.3 玉米果皮厚度遗传研究进展
    1.7 本研究的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2.1.1 亲本选择及群体构建
        2.1.2 主要仪器设备与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农艺性状调查方法
        2.2.2 果皮厚度测量方法
        2.2.2.1 螺旋测微尺法
        2.2.2.2 改良冰冻切片法
        2.2.2.3 果实硬度计法
    2.3 DNA提取与简化基因组测序
        2.3.1 DNA提取
        2.3.2 群体纯度检测及简化基因组测序
        2.3.2.1 群体纯度检验
        2.3.2.2 简化基因组测序
    2.4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BC_4F_3群体核心材料筛选与鉴定
        3.1.1 群体核心材料筛选
        3.1.2 核心群体纯度检验
    3.2 SLAF-seq测序结果分析
        3.2.1 多态性SLAF标签应用
    3.3 染色体片段导入系的构建
    3.4 遗传图谱的构建
        3.4.1 上图标记的筛选
        3.4.2 遗传连锁图的构建
        3.4.3 连锁关系评估
        3.4.4 共线性分析
    3.5 果皮厚度QTL定位
        3.5.1 BC_4F_3群体果皮厚度频数分布
        3.5.2 群体果皮性状相关分析
        3.5.3 果皮厚度相关QTL定位结果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材料选择
        4.1.2 果皮厚度测定方法的选择
        4.1.3 群体连锁图的构建分析
        4.1.4 片段导入系的构建
        4.1.5 与前人果皮厚度基因定位的比较
    4.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鲜食玉米新品种选育原理与技术技巧(论文提纲范文)

1 鲜食玉米的特殊类型及其选育技术与技巧
    1.1 甜加糯型鲜食玉米的选育
    1.2 黑糯玉米的选育
    1.3 红糯和紫糯玉米的选育
        1.3.1 糊粉层型紫糯玉米
        1.3.2 粉层型红糯玉米
        1.3.3 果皮型红糯和紫糯玉米
        1.3.4 糊粉层、果皮二重叠加及糊粉层、果皮、胚三重叠加型紫玉米
    1.4 花粒型鲜食玉米的选育
    1.5 用白玉米组配紫玉米
    1.6 用两个白玉米组配出花粒玉米
    1.7 绿色玉米
2 鲜食玉米果皮适口性鉴定技术的改进

(10)甜玉米果皮厚度QTL的定位及上位性互作(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群体构建
    1.2 果皮厚度的测定
    1.3 基因型鉴定和连锁图构建
    1.4 QTL 定位及遗传效应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群体果皮厚度分析
    2.2 遗传连锁图谱
    2.3 QTL 定位及遗传效应分析
3 讨论
    3.1 果皮厚度的测定及其影响因素
    3.2 与前人 QTL 定位结果的比较
    3.3 果皮厚度的上位性互作与遗传机制
4 结论

四、用显微测微尺测定超甜玉米果皮厚度初报(论文参考文献)

  • [1]糯玉米果皮厚度研究进展[J]. 程玉静,王小秋,仇亮,翟彩娇,宋旭东.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1(08)
  • [2]施肥对户太8号葡萄生长的影响[J]. 周璇,郑精杰,韩凯,赵伟,吴刚,戴尚雨,纪薇. 山西农业科学, 2018(06)
  • [3]湘农甜玉2号胞质效应分析[D]. 陈婷婷. 湖南农业大学, 2018(09)
  • [4]国内外50个甜玉米杂交种主要性状的分析评价[D]. 农华展.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18(03)
  • [5]甜玉米群体结构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分析[D]. 郭丹丹.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6]不同类型鲜食玉米主要品质形成规律的研究[D]. 李水琴. 云南大学, 2017(05)
  • [7]opaque-2基因对多隐纯合体甜玉米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及配合力研究[D]. 田艳秋. 广西大学, 2016(02)
  • [8]甜玉米染色体片段导入系构建和果皮厚度QTL分析[D]. 杜彦超. 华南农业大学, 2016(03)
  • [9]鲜食玉米新品种选育原理与技术技巧[J]. 史振声,钟雪梅. 玉米科学, 2016(02)
  • [10]甜玉米果皮厚度QTL的定位及上位性互作[J]. 于永涛,李高科,祁喜涛,李春艳,毛笈华,胡建广. 作物学报, 2015(03)

标签:;  ;  ;  ;  

千分尺测定超甜玉米果皮厚度初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