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南低渗油藏有机土酸体系的开发与应用

滨南低渗油藏有机土酸体系的开发与应用

一、滨南低渗透油藏有机土酸体系的研制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守鹏,方正伟[1](2020)在《低渗透砂岩储集层渗透性伤害的微观机理与改造技术——以济阳坳陷胜利油田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针对低渗透砂岩储集层岩石样品"组构要素"(骨架颗粒、填隙物和孔喉结构等)特征,研发了"分步溶解、溶离"酸化、酸压的增产增注改造技术并进行现场应用。影响低渗透砂岩储集层渗透性的主要因素有3种:①砂岩颗粒骨架间的泥质充填物阻塞渗流通道;②同沉积地层水在深埋过程中矿化度-溶解度变化、地层流体不均衡迁变引发矿物结晶沉淀占据孔喉空间;③岩石在上覆压力作用下逐渐深埋,骨架碎屑经压实更致密,渗流通道变窄。"分步溶解、溶离"酸化(酸压)改造技术以缓释酸为主体,以超分子溶剂取代盐酸溶解碳酸盐、利用氟化氢铵+氟硼酸+氟磷酸复合体系溶解硅酸盐,分步溶解、逐级实施,最终达到扩孔增渗的目的。使用该技术能有效溶解对孔隙中流体有明显阻滞作用的主要填隙物成分,并能将被溶解的填隙物反应残渣从岩石架构中分离出来,扩大有效泄流半径,实现单井增产增注。经矿场试验证实该技术可靠实用。图3参22

高嘉佩[2](2019)在《陇东油田高压注水井降压增注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注水采油是目前低渗透储层最常用的开发方式之一,而长期注水开发会引起储层堵塞,致使注水井压力逐渐上升,造成注水能效下降甚至欠注,进而导致原油采收率下降。针对这一问题,常见的措施有基质酸化解堵或注入表面活性剂进行降压增注,酸化解堵的优点在于见效快,但其长效性差,表面活性剂降压增注的效果虽然稍弱,但能长时间维持效果,并且目前针对两种方法组合应用的研究鲜有报道。因此本论文基于陇东油田ELHZ区块低孔-低渗型长3储层注水井增压欠注问题,开展了高压注水井酸化-表面活性剂组合降压增注技术研究。研究发现该区块长3储层的平均渗透率为4.52×10-3μm2,平均孔隙度为11.46%,属于低渗透型储层。生产数据显示89.70%的水井地层渗透率处于10×10-3μm2以下,165口注水井中有25口欠注。研究结果表明低渗透储层容易受注水不均衡的影响导致部分注水井欠注。导致该区部分水井严重欠注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储层自身的渗透率与孔隙度较低;二是储层中黏土颗粒运移或酸化后处理不当出现二次伤害,进而引起堵塞地层、注水能效下降;三是清水注入水与地层水不配伍,混合后产生碳酸钙垢堵塞地层。基于欠注原因分析结果,分别对酸化解堵与表面活性剂降压增注方式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药剂筛选、配方优化得到了多氢酸XS-1,该酸液具有良好的溶蚀、缓速性能,注入岩心后能有效提升渗透率至4.15倍,酸化后岩心孔隙的连通性较好,无二次沉淀产生。通过建立酸岩反应模型并依据岩心流动实验获得XS-1酸岩反应动力学方程为-rR=1.23586×10-4·C0.83102,反应速率常数较常规酸液小,表明酸液能有效增加反应时间与反应距离。其次,研究还得到一种表面活性复配体系XS-2A,该体系与注入流体配伍性良好,能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至3.11×10-33 mN/m,有良好的润湿反转性,有效降低注水压力约50.70%,驱油效率达42.18%,表现出良好的降压增注性能。最终采用酸化-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组合驱油技术,在采油现场对2口多次酸化且严重欠注井开展了现场试验,试验后欠注井的日注水量均有明显提高,达到各自日配注量的要求,且两口井的注水压力较措施前分别降低了1.2 MPa与3.5 MPa。

石彦平[3](2019)在《灰岩水井酸化增渗技术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酸化是指用酸或潜在酸处理油气储层,以恢复或增加油气层渗透率,实现油气井增产的一种技术,基质酸化作为碳酸盐岩油藏的开发过程中重要的改造和增产手段之一而得到广泛的应用。我国鄂北丘陵山区为严重缺水地区,针对于此将油气井增产的酸化技术应用于水井增产,开展基于水井增产的酸-岩间的相互作用机理研究。通过对基岩酸化形成蚓孔增大含水层渗透率,从而解决地区缺水问题,建立适合于碳酸盐岩基岩水井酸化增产酸液体系。常规的酸液体系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存在反应速率过快、腐蚀性强、难以形成有效酸蚀蚓孔等问题;而以螯合剂为代表的环保酸体系对于碳酸盐岩酸化虽然能够形成有效的蚓孔和对金属的低腐蚀性,却由于其与灰岩的螯合作用缓慢,在实际工程需要更多的时间形成蚓孔,影响工程进程。在此,我们基于对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地区宝塔组灰岩的理化性能进行研究分析,研究常规型酸液和环保型酸液对于低渗灰岩的相互作用机理并遴选出性能较优的酸液类型与浓度,构建适合基岩碳酸盐岩水井增产酸化工作液体系,为工程实际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论文分为六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简要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介绍了当前国内外碳酸盐岩基质酸化增产的技术水平,并说明了常规酸液进行酸化的弊端,提出了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技术路线。第二章分析实验所用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地区宝塔组灰岩的基本特征,对常规酸液和环保酸液的种类与应用进行了介绍,并评价了实验所用的螯合剂螯合能力。第三章研究了常规酸液对秭归宝塔组灰岩理化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常规酸中盐酸、甲酸、磷酸对秭归宝塔组灰岩具有较高的溶蚀率,但同时对金属试片有着较强的腐蚀能力。在岩心流动实验中盐酸更易对岩样形成端面溶蚀,难以深入酸化。而乙酸对灰岩具有良好的缓速效果,并表现出对金属试片较低的腐蚀速率。在岩心流动实验中秭归灰岩在乙酸酸化后形成直径相对较小的蚓孔,且不易生成端面溶蚀。通过对常规酸液体系的优选评价实验,确定了适合于秭归低渗碳酸盐岩储层基质水井酸化增产的常规酸液体系配方为:8%盐酸+6%乙酸+0.2%LVCMC+0.1%水溶性咪唑啉。其对秭归宝塔组灰岩的酸化前后其渗透率增加了100300倍,对标准金属腐蚀试片P110腐蚀24 h的腐蚀速率为0 g/(m2×h),缓蚀效果优异;利用CT扫描法对酸化后的岩样进行内部孔隙观察,发现该酸液体系明显增加了灰岩岩样的孔隙度,与前期实验结果基本吻合。第四章研究了环保型酸液对秭归宝塔组灰岩理化性能的影响。螯合酸GLDA、MGDA和可降解的有机强酸MSA(甲基磺酸)对秭归宝塔组灰岩具有良好的溶蚀效果。通过岩心流动实验对环保酸的实验研究发现:GLDA相较于MGDA更易在秭归宝塔组灰岩上形成蚓孔。通过对GLDA的浓度、p H值以及注入速度等对秭归宝塔组灰岩渗透率影响的实验研究发现:3%GLDA(p H=4,HAC)溶液在流速为1m L/min对秭归宝塔组灰岩的具有明显的增加渗透率的效果。通过对环保酸液体系的优选评价实验,确定了适合于秭归低渗碳酸盐岩储层基质酸化环保酸液体系为:7%MSA+3%GLDA(p H=4,HAC)。该体系对秭归宝塔组灰岩酸化后其渗透率增加了400倍左右,且在酸化后的岩样端面并未发现明显的端面溶蚀情况。其在不添加缓蚀剂的情况下,对金属试片P110仍具有良好的缓蚀效果。利用CT扫描法对酸化后的岩样进行内部孔隙观察,发现该酸液体系明显增加了岩样的孔隙度,与前期实验结果基本吻合。第五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提出了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和进一步研究思路。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有:(1)基于室内实验,研究了低腐蚀、可生物降解的螯合酸GLDA(谷氨酸N,N-二乙酸)和有机酸MSA(甲基磺酸)对秭归宝塔组灰岩的溶解机理以及对金属的腐蚀机理,并研究确定了螯合酸对秭归宝塔组灰岩的酸化过程中最佳流速和浓度。(2)从室内实验的角度,研究常规型和环保型酸液与低渗秭归宝塔组灰岩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依此构建出适合我国鄂北丘陵山区或其他地区代表性低渗碳酸盐岩基岩水井增产的两套酸液体系。

刘良[4](2019)在《注水井在线分流酸化技术》文中认为注水开发是砂岩油藏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注水井常因固体颗粒堵塞、微粒运移、化学堵塞等系列原因导致吸水能力下降。海上注水井为解决长期注水或多次酸化后,注水压力上升、注入量减小、酸化有效期降低、酸化半径缩短、储层的非均质性加强等问题,提出了在线酸化技术,可有效解决空间狭小、工艺繁琐、流程时间长、不易实施等问题,但该技术不能均匀酸化地层,无法有效改善地层的吸水剖面。本文提出的注水井在线分流酸化技术,以海上油田在线酸化为基础,增加了分流酸化的实施。该技术不仅高效简洁,对地层无伤害,还可对非均质地层均匀酸化,延长酸化有效时间。本文通过理论与室内实验研究,对酸液体系的配注比、酸液各项性能与分流性等性能进行研究,并对工艺参数进行优化。主要研究内容为:(1)根据H油田地质资料与注水井酸化现状,明确地层伤害来源;分析敏感性因素,通过分析往期酸化存在的问题提出酸液体系的性能要求。(2)设计了一种可与地层水良好配伍,腐蚀性较低,具有良好金属离子螯合性与沉淀抑制性的在线酸化酸液体系,通过室内岩芯酸化流动试验验证了其酸化解堵效果。(3)对表面活性剂变黏机理进行研究,从不同分子结构的分流剂中优选出与酸液体系配伍性良好,符合H油田注水井在线酸化条件的分流剂类型,并对其浓度与复配比例进行优化。(4)对在线分流酸化的工艺参数进行设计,并对一口注水井实施了在线分流酸化,通过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可为该技术的后续实施作出指导。

张峰超[5](2019)在《海上油田油井酸化自生酸体系研究》文中提出S油田为海上稠油油藏,该油田为砂岩储层,储层岩样胶结疏松,粒间孔发育,储层孔喉半径大,孔隙间连通性好,属于高孔高渗储层。常规酸液体系对储层岩石溶蚀率过高,容易使储层岩石骨架结构遭到破坏,形成新的伤害,且在多次酸化后,酸化有效半径减小。另外,酸化返排液中铁离子含量过高会造成生产流程中的脱水流程紊乱。酸化是解堵增产的有效手段,因此要求酸液体系需要具有适度溶蚀、深部解堵、注入和返排时低腐蚀性、有效抑制沉淀的性能。(1)目标储层特征分析该储层为高孔高渗储层,要求酸液体系对储层岩石溶蚀率不宜过高,溶蚀速度不宜过快,能有效抑制二次沉淀;考虑生产流程返排液处理现状,采用中性注入的自生酸体系;储层堵塞机理分析要求酸液体系需要解决的堵塞物成分主要以矿物颗粒和无机垢为主。(2)提出设计低伤害适度溶解性自生酸酸液体系。优选自生酸体系配方类型为:生酸主剂(12%A+6%B)+含氟盐(+5%SA-F1)+辅剂螯合体系(3%SA-HS)+1%SA1-7铁离子稳定剂+1%SA1-1破乳剂。(3)研究了自生酸体系的生酸量和速度,揭示了自生酸体系的缓速机理。自生酸中H+和HF的生成速度随温度、浓度、反应时间增大而加快;自生酸酸液中H+和HF是逐步生成的,HF的有效浓度比传统酸液体系中HF浓度低10~20倍。(4)自生酸酸液相比常规土酸体系对目标储层岩石骨架的破坏作用更小。体系有效作用时间较长,有效作用距离增加,穿透性能更强。腐蚀评价和抑制沉淀评价显示自生酸具有极好的缓蚀性能和抑制二次沉淀的作用。(5)自生酸酸液体系对人造岩心的改善效果良好。注入量增加和注入速度减小都可以增加自生酸的生酸时间和酸岩反应时间,过酸后岩心渗透率都明显增大,岩心渗透率恢复值大于150%。(6)基于自生酸体系特点,完成施工工艺参数设计,并在现场进行试验,施工后作业井产液、产油量显着增加,解堵增油效果显着且并未造成油井生产平台脱水流程紊乱。通过研究开发了一套砂岩储层酸化自生酸体系,体系在地面呈现中性,注入地层后可以缓慢释放酸液、适度溶蚀矿物和有效解除伤害,返排液对管柱和流程腐蚀速率低,有效遏制了返排液中铁离子含量,从而解决了油水乳化严重问题,避免了返排液导致生产流程紊乱、无法脱水的问题。因此体系即可实现有效解堵,返排液又可以直接进入生产流程进行处理,为油井产能释放提供了技术支撑。

熊婷[6](2018)在《灰质砂岩油藏地质特征与酸化优化技术》文中提出胜利油田Z区块沙二、沙三组目的层为复杂岩性的灰质砂岩油藏。该储层的砂岩反应速率、酸蚀形态既不同于碳酸盐岩,也不同于一般砂岩,酸化时容易产生不匀均刻蚀,选择合适的酸性工作液和酸化工艺可以达到较好的酸化目的。油田资料显示,Z区块石英平均含量约41%,长石平均含量约16%,方解石和白云石含量约37%,属于复杂岩性的灰质砂岩油藏;采用X射线衍射、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对岩心的微观特性进行了研究,储层以灰褐色油浸含砾砂岩为主,长石、方解石胶结发育;通过岩心敏感性实验可知Z区块岩心不存在速敏和水敏、无盐敏、存在弱土酸敏感性、弱-中等偏弱盐酸敏感;依据以往酸化措施、酸化矿物特点、酸化孔渗分析,制定了砂岩基质酸化的初步酸化方案,选择常规土酸、有机缓速土酸两种液体体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室物理模拟,筛选出适合Z区块研究层的酸液体系。通过室内实验评价优选出了合适的主体酸(7.5%HCl+5%HAC+1.52.0%HF)和添加剂(缓蚀剂2%ZX-01和3%CT1-3+0.5%OP-7;防膨剂5%TX-1;助排剂0.5%OS-15和0.5%CH-06;铁离子稳定剂为CA;洗油剂5%JHJ和5%BN-5);对工作液体系配伍性、协同性进行了综合分析,性能良好。采用优选出的有机缓速土酸体系选择依据“最大排量压差法”确定合适的排量进行施工,并对现场施工效果进行评估。现场注水效果改善明显,注水量增加,注水有效期增长。形成了优化酸化设计,优选酸液体系和工艺方案在现场实施起到良好的酸化效果,对灰质砂岩层的酸化方案设计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张琪[7](2017)在《注水井暂堵酸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暂堵酸化是用携带液将暂堵剂带入井内封堵高渗层,然后挤酸,酸化中低渗透层或者将暂堵剂加入酸液中一起挤入地层,暂堵剂首先进入高渗透层迫使后来酸进入中低渗透层,从而达到暂堵酸化的目的。M油田是典型的低渗透致密油田,其渗透率低至几毫达西,高至几十甚至上百毫达西。在注水开发过程中,注水井附近的非均质性表现明显,若采用常规酸化技术,酸液一般优先进入高渗层,使得高渗层的渗透率更高,导致非均质性更明显。本文评价了现场常用的两种暂堵剂对M储层的暂堵性能及配伍性;通过室内实验,研制出了粒径可调、分散性好、悬浮时间长、水溶性好的颗粒型暂堵剂配方(以CCZD-1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及成胶强度>10000mPa·s,成胶时间在4-8h之间的酸溶凝胶型暂堵剂配方;对颗粒型和凝胶型暂堵剂,进行了暂堵性能及其与解堵剂配伍性的评价,经过室内岩心模拟实验以及现场需要进行暂堵酸化的注水井进行实际应用性实验,确定了经过实验调制的暂堵酸化配方用于M油田注水井是可行的。

董立超[8](2016)在《低效油区提高单井产量工艺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目前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中,属于低渗透油藏的已达四分之一以上,而已开发地质储量中,属于低渗透油藏的储量仅有十分之一。通过多年的生产实践,国内外各大油田根据不同的储层特征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特色低渗透增产技术。但是由于低效油田储层丰度低、物性差、非均质性强等特性,近三分之一的油井投产几年后单井产量下降至1.5t以下,出现老井低液面、低流压、采液和采油指数下降,而部分区块由于微裂缝发育,主向油井水淹速度较快,造成沿裂缝强化注水后,侧向油井压力上升后,油井基本不见效或见效周期长等问题。本文统计分析开发区块油井堵塞机理,完善并推广侏罗系边底水油藏小规模、小排量、小砂比压裂工艺技术,并对压裂配方体系、暂堵剂、化学堵剂、酸液体系的性能及适应性做出评价。在低效油田中运用化学堵水、小规模压裂、油层酸化、暂堵酸化深度调剖、电爆震解堵等技术提高低效油田单井产量;总结施工效果,完善并优化油井堵水技术,解决措施类型单一的局面,形成特色增产措施工艺技术体系。通过研究与推广,提高低效油田措施有效率和措施增油量。措施有效率提升至90%;老井措施平均单井增油1-1.5t/日;老井自然递减率控制在12%以内,综合递减控制在7%以内。

周泓宇[9](2014)在《W油田低产低效原因诊断及增产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W油田主力油组流三段砂体厚度大,储层非均质性强,注采井网连通性复杂,加上储层伤害等原因,导致较多数量的井低产低效,严重影响了油田开发。由于储层伤害机理等低产低效原因不明确,目前还未进行有效的治理措施。为了有效解决W油田低效井治理的问题,延长汕田稳产期,同时也为其它油田开发积累一定的经验和技术。本文以文献调研、室内静动态实验、数学模拟为主要研究手段,系统深入开展了w油田低产低效原因及相应的增产工艺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基于W油田前期地质油藏研究成果,同时结合生产作业特征,从储层条件、生产作业过程储层伤害等方而综合分析典型低产低效井低产原因,为储层低产低效原因诊断及增产工艺选择奠定了基础。2.根据W油田实际生产作业情况,在模拟地层温度、压力条件下,采用动态驱替与SEM定点扫描、X衍射、能谱分析等宏观、微观分析手段相结合方法,从多角度系统研究了注采过程中储层伤害类型、伤害机理和规律,结果表明:(1)钻完井顺序作业过程中,钻井液与射孔液不配伍,生成磷酸钙沉淀;(2)随作业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原油性质改变,易引起有机质沉积,导致岩面润湿性变化,降低其流动能力;(3)储层存在中偏强微粒运移趋势,近井地带流速的突变将导致储层伤害;(4)见水油井在弱酸性、弱碱性、微粒运移及无机垢存在条件下具有较强的乳化原油形成趋势;稳定乳化原油,即便是粘度较小的变化,也易导致储层严重损害;(5)地层水及各油井产出水在储层条件下具有碳酸钙结垢趋势,且与海水任意比例混合后均存在结垢趋势。3.在储层地质特征、储层伤害机理及低效原因分析成果基础上,提出了以具有强大自适应学习和非线性映射能力的BP神经网络系统为基础的低产低效主要原因智能诊断方法,利用该方法探寻了引起w汕田典型井低产低效主要原因,为低产低效井增产方案优化设计提供科学依据。4.基于W油田低产低效原因诊断结果,充分考虑储层强非均质性、井筒条件及海上作业环境,并结合各增产工艺自身特点,以有效解除储层伤害,控水稳油及改善纵向产液剖面为目标,研究提出了适宜的增产工艺及配套工作液体系。本论文完成的研究内容及所取得系列研究成果,为有效治理W油田低产低效井,产能恢复,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技术保障,而且为类似低产低效油田高效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思路。

兰夕堂[10](2014)在《注水井单步法在线酸化技术研究及应用》文中认为注水井酸化解堵技术是解除注水过程中造成的储层伤害,降低注水压力或提高注入量的重要技术手段。酸化解堵技术已在渤海湾各大注水开发汕田得到广泛应用;目前海上油田的注水井酸化主要采用常规酸化模式,典型施工程序依次为注入前置液、处理液、后置液三段液体,该酸化模式存在酸化设备占地面积大、酸化作业时间长、作业程序复杂、作业环境要求高和协调难度大等问题,且注水井多井次频繁酸化作业给海上油田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基于以上问题,本文开展新型、简易的注水井单步法在线酸化技术(SSOA),该技术最显着的特点是采用高效解堵、抑制二次沉淀能力强的单一酸液替代常规酸化三段式液体,显着简化酸化注液过程,同时将酸液泵注进入注水流程,随注入水携带在线注入地层进行酸化解堵;实时监测注入压力和流量,模拟计算表皮系数实时分析酸化改造效果,进而实时调整施工参数、优化注液量,保证最优酸化效果,从而大幅度节约海上油田注水井酸化作业时间、空间、费用和人力,提高酸化施工安全性,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深入分析B油田沙河街组储层岩性、流体特征,评价储层潜在伤害因素及敏感性程度,明确酸化解堵对象。2)明确目标储层伤害范围与伤害程度,研究注水井储层伤害机理,应用离子色谱仪、粒度分析仪、能谱仪分析注入水性质,明确注入水对储层造成的潜在伤害,使用X衍射仪与环境扫描电镜仪分析注水井堵塞物类型与成分,明确酸化解堵目标,进而设计出高效解堵的在线单步法酸液体系。3)围绕有效解堵、缓速、缓蚀、低伤害、高效抑制二次沉淀、与注入水配伍性等性能指标要求,开展单步法酸液体系研究与设计,设计出两套可以替代常规酸化三段式液体的单步法酸液体系,实现以“一”代“三”的功效。4)在线单步法酸化工艺施工参数设计,主要包括注酸速度、注酸强度施工参数的计算,优化注入水与酸液混配比例,编制一套酸化实时监测软件,形成一套在线单步法酸化工艺技术。5)研究成果在B油田沙河街组进行2口注水井在线酸化,成功率100%,增注效果显着,为海上油田注水井增注提供一种经济、高效的在线酸化技术。

二、滨南低渗透油藏有机土酸体系的研制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滨南低渗透油藏有机土酸体系的研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低渗透砂岩储集层渗透性伤害的微观机理与改造技术——以济阳坳陷胜利油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低渗透砂岩储集层矿物学伤害因素
    1.1 储集层中泥质和黏土矿物的伤害
    1.2 储集层组构中的结晶盐伤害
    1.3 压实作用对储集层的伤害
2 分步溶解、溶离增产改造技术
    2.1 分步溶解、溶离的技术内涵与特点
    2.2 分步溶解、溶离实验
    2.3 分步溶解、溶离增产原理
3 应用实例
    3.1 低渗透新开发区块
    3.2 低渗透老开发区块
    3.3 注水井解堵
4 应用前景与意义
5 结论

(2)陇东油田高压注水井降压增注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降压增注工艺简介
        1.3.1 酸化解堵技术
        1.3.2 表面活性剂增注技术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ELHZ区块油藏地质特征及欠注现状
    2.1 ELHZ区块油藏地质特征
        2.1.1 ELHZ区块开发概况
        2.1.2 ELHZ区块油藏地质构造
        2.1.3 ELHZ区块油藏物性特征
        2.1.4 ELHZ区块储层非均质性
    2.2 ELHZ区块高压注水井欠注现状分析
        2.2.1 ELHZ区块整体注水井井况归纳分析
        2.2.2 ELHZ区块完全注不进井井况分析
        2.2.3 ELHZ区块严重欠注井井况分析
        2.2.4 ELHZ区块多轮次酸化井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ELHZ区块高压注水井欠注原因分析
    3.1 实验部分
        3.1.1 ELHZ区块储层岩样测定
        3.1.2 ELHZ区块储层敏感性测定
        3.1.3 ELHZ区块注入流体水质测定
    3.2 储层岩性特征分析
    3.3 储层敏感性伤害因素分析
    3.4 区块注入流体水质分析
        3.4.1 含油量分析
        3.4.2 悬浮固体检测分析
        3.4.3 水质离子浓度分析
    3.5 区块流体配伍性分析
        3.5.1 注入水与地层水结垢趋势预测
        3.5.2混合流体配伍性实验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ELHZ区块降压增注工艺技术研究
    4.1 酸化实验部分
        4.1.1 多氢酸酸液配方筛选
        4.1.2岩屑溶蚀实验
        4.1.3酸岩缓速实验
        4.1.4岩心酸化流动实验
    4.2 酸化实验结果与讨论
        4.2.1 多氢酸酸液主药剂添加量确定
        4.2.2 酸液添加剂优选
        4.2.3 多氢酸岩屑溶蚀性能评价
        4.2.4 多氢酸酸岩缓速效果评价
        4.2.5 多氢酸岩心酸化效果评价
        4.2.6 多氢酸酸化后岩心端面形貌分析
        4.2.7 多氢酸残酸离子浓度分析
    4.3 多氢酸酸岩反应动力学特征研究
    4.4 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研究
        4.4.1 表面活性剂筛选
        4.4.2 表面活性剂复配
        4.4.3 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性能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ELHZ区块高压欠注井降压增注方案现场应用
    5.1 降压增注方案现场试验欠注井确定
    5.2 降压增注方案现场试验方案设计与实施
        5.2.1 降压增注方案现场试验方案设计
        5.2.2 降压增注方案现场应用试验
    5.3 降压增注方案试验效果评价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6.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致谢

(3)灰岩水井酸化增渗技术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常规酸液体系研究现状
        1.2.2 环保酸液体系研究现状
        1.2.3 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碳酸盐岩和酸化酸液特征概述
    2.1 碳酸盐岩特征概述
        2.1.1 矿物岩性分析
        2.1.2 微观电镜扫描实验(SEM)
        2.1.3 孔隙度实验
    2.2 常规酸酸液概述
    2.3 环保酸液概述
        2.3.1 环保酸基本特征概述
        2.3.2 螯合酸酸度曲线
        2.3.3 螯合酸螯合能力评价
    2.4 小结
第三章 常规酸液对秭归宝塔组灰岩物化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3.1 常规酸酸液对宝塔组灰岩的静态溶蚀率评价
        3.1.1 盐酸对秭归宝塔组灰岩的溶蚀率评价
        3.1.2 磷酸对秭归宝塔组灰岩的溶蚀率评价
        3.1.3 乙酸对秭归宝塔组灰岩的溶蚀率评价
        3.1.4 甲酸对秭归宝塔组灰岩的溶蚀率评价
    3.2 常规酸酸液对金属试片的静态腐蚀速率评价
    3.3 岩心酸化流动实验
        3.3.1 盐酸对秭归宝塔组灰岩的岩心流动实验
        3.3.2 乙酸对秭归宝塔组灰岩的岩心流动实验
    3.4 常规酸液对灰岩酸化效果评价
        3.4.1 静态溶蚀实验
        3.4.2 岩心流动实验
        3.4.3 缓蚀剂优选评价
        3.4.4 常规酸化体系性能评价
        3.4.5 CT扫描实验
    3.5 常规酸液对灰岩物化性能影响机理分析
    3.6 小结
第四章 环保型酸液对秭归宝塔组灰岩物化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4.1 环保型酸液对宝塔组灰岩的静态溶蚀率评价
        4.1.1 EDAT、HEDTA对秭归宝塔组灰岩溶蚀率
        4.1.2 MGDA、GLDA对秭归宝塔组灰岩的溶蚀率
        4.1.3 温度对螯合酸溶蚀灰岩影响
        4.1.4 MSA对秭归宝塔组灰岩的溶蚀率
    4.2 环保酸酸液优选的基础实验
        4.2.1 MGDA与 GLDA对秭归宝塔组灰岩酸化影响
        4.2.2 GLDA浓度和不同酸调节pH值对秭归宝塔组灰岩的酸化效果影响
        4.2.3 不同流速对灰岩的酸化效果评价
        4.2.4 MSA对秭归宝塔组灰岩的酸化实验
    4.3 润湿性对环保型酸液酸化效果的影响
        4.3.1 不同表面活性剂对灰岩润湿性影响
        4.3.2 表面活性剂优选
        4.3.3 表面活性剂对秭归宝塔组灰岩溶蚀率影响
    4.4 环保酸液对灰岩物化性能影响机理分析
    4.5 环保酸液对灰岩酸化效果评价
        4.5.1 静态溶蚀实验
        4.5.2 岩心酸化流动实验
        4.5.3 CT扫描实验
        4.5.4 缓蚀性能评价
    4.6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及创新点
        5.1.1 结论
        5.1.2 创新点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注水井在线分流酸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砂岩酸化酸液体系
        1.2.2 化学分流技术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储层特征与开发现状
    2.1 储层岩性分析
        2.1.1 岩石类型
        2.1.2 颗粒特征
        2.1.3 XRD全岩和黏土矿物分析
        2.1.4 岩石扫描分析
    2.2 储层物性特征
    2.3 油藏特征
        2.3.1 流体性质
        2.3.2 油藏温度和压力
    2.4 注水井酸化现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在线酸化酸液体系研究
    3.1 在线酸化酸液性能要求
    3.2 酸液体系研究
        3.2.1 酸液体系浓度优选
        3.2.2 酸液有效作用时间研究
        3.2.3 金属离子螯合能力研究
        3.2.4 沉淀抑制性研究
        3.2.5 腐蚀性能研究
    3.3 岩芯酸化流动效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分流剂优选
    4.1 表面活性剂及其变黏机理研究
    4.2 表面活性剂类型优选
    4.3 分流剂浓度优选
    4.4 分流酸对稠油降解性测定
    4.5 分流酸破胶实验研究
    4.6 分流性能测试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现场应用
    5.1 目标井生产历史与作业前产状
    5.2 参数优化
        5.2.1 注酸速度确定
        5.2.2 注酸强度确定
    5.3 现场实施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海上油田油井酸化自生酸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酸液体系发展现状
        1.2.2 酸化返排液处理现状
    1.3 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工作量
        1.3.2 技术路线
        1.3.3 本文取得的主要认识
第2章 目标储层认识和伤害机理分析
    2.1 储层岩性和物性分析
        2.1.1 储层岩性分析
        2.1.2 储层物性分析
    2.2 油藏特征
        2.2.1 油藏温度和压力
        2.2.2 流体性质
    2.3 伤害机理分析
        2.3.1 有机质伤害
        2.3.2 无机垢伤害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自生酸体系研究
    3.1 自生酸生酸作用机理
        3.1.1 亲核取代反应机理
        3.1.2 其它生酸反应机理
    3.2 自生酸体系设计
        3.2.1 生酸主剂酸母类型的确定
        3.2.2 含氟盐主剂类型的确定
        3.2.3 辅剂螯合物类型的确定
    3.3 自生酸体系优选
        3.3.1 自生酸酸母浓度初选
        3.3.2 自生酸酸母浓度及含氟盐优选
        3.3.3 HA-1比例对溶蚀作用影响
        3.3.4 螯合剂对溶蚀作用影响
    3.4 添加剂优选
        3.4.1 铁离子稳定剂优选
        3.4.2 破乳剂优选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自生酸体系综合性能评价
    4.1 自生酸体系生酸特性评价
        4.1.1 生酸量随时间变化研究
        4.1.2 氢氟酸生成速度研究
    4.2 自生酸体系溶蚀性能研究
        4.2.1 岩粉溶蚀性能评价
        4.2.2 堵塞物溶蚀性能评价
        4.2.3 适度溶解性能评价
    4.3 自生酸体系缓蚀性能研究
        4.3.1 自生酸体系缓蚀性能
        4.3.2 自生酸体系残酸缓蚀性能评价
    4.4 自生酸体系抑制沉淀能力研究
        4.4.1 金属氟化物沉淀抑制能力评价
        4.4.2 氟硅酸盐沉淀抑制能力评价
        4.4.3 氟铝酸盐沉淀抑制能力评价
    4.5 岩心流动模拟解堵实验
        4.5.1 岩心驱替实验方案
        4.5.2 岩心驱替实验结果及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现场应用
    5.1 施工参数设计
    5.2 现场试验
        5.2.1 生产简史
        5.2.2 施工效果评价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灰质砂岩油藏地质特征与酸化优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灰质砂岩储层地质特征与砂岩酸化技术研究现状
        1.2.1 灰质砂岩储层地质特征
        1.2.2 砂岩酸化工艺发展过程
        1.2.3 国内外砂岩酸液体系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Z区块灰质砂岩储层特征与酸化方案分析
    2.1 储层特征
        2.1.1 Z区块地质概况
        2.1.2 储层物性特征
        2.1.3 储层岩石矿物学特征分析
    2.2 Z区块储层敏感性分析
        2.2.1 流速敏感性评价
        2.2.2 水敏感性评价
        2.2.3 盐敏感性评价
        2.2.4 酸敏感性评价
    2.3 酸化背景与酸化方案分析
        2.3.1 以往Z区块储层酸化增注措施分析
        2.3.2 酸化层储层特点分析
        2.3.3 酸化方式选择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Z区块酸液体系研究
    3.1 工作液体系设计原则
        3.1.1 酸液体系设计原则
        3.1.2 主体酸类型的选择原则
        3.1.3 主体酸浓度的确定原则
        3.1.4 添加剂及其浓度的确定原则
    3.2 主体酸优选
    3.3 添加剂评价
        3.3.1 缓蚀剂评价
        3.3.2 粘土膨胀及防膨剂效果评价
        3.3.3 助排剂的优选
        3.3.4 稳定铁离子性能评价
        3.3.5 洗油性能评价
        3.3.6 添加剂优选结果
    3.4 工作液体系设计结果
        3.4.1 设计的主体酸及添加剂
        3.4.2 工作液体系的主要综合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Z区块储层酸化模拟
    4.1 短岩心酸化流动实验
        4.1.1 短岩心流动实验的设备及组成
        4.1.2 短岩心酸化流动实验模拟程序
        4.1.3 短岩心酸化流动实验结果分析
    4.2 长岩心酸化流动实验
        4.2.1 长岩心流动实验的设备及组成
        4.2.2 长岩心酸化流动实验模拟程序
        4.2.3 长岩心酸化流动实验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酸化增注现场施工效果评估
    5.1 单井优化施工设计
        5.1.1 井层的确定
        5.1.2 酸化方案的确定
        5.1.3 单井优化设计
    5.2 酸后效果分析
        5.2.1 施工过程中压力分析
        5.2.2 注水递减模拟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注水井暂堵酸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暂堵酸化机理研究概述
    1.1 暂堵酸化机理
        1.1.1 机理研究
        1.1.2 土酸酸化机理
    1.2 暂堵转向酸化技术
        1.2.1 机械转向技术
        1.2.2 化学转向技术
    1.3 转向酸化技术的新发展
        1.3.1 单级螯合剂基酸液体系
        1.3.2 Poly DMAEMA改性
        1.3.3 新型HF(高PH值)基酸液系统
第二章 低渗透油藏储层伤害机理研究
    2.1 低渗透油藏简介
        2.1.1 基本概念
        2.1.2 低渗透储层的成因类型
        2.1.3 低渗透油气藏常用酸化技术
    2.2 储层伤害机理分析
        2.2.1 储层伤害机理
        2.2.2 储层伤害因素分析
第三章 暂堵剂的研制与评价
    3.1 颗粒型暂堵剂的研制
        3.1.1 实验目的
        3.1.2 实验步骤
        3.1.3 实验现象及评价
    3.2 酸溶凝胶配方的初选
        3.2.1 凝胶的配制方法
        3.2.2 成胶剂与交联剂种类的初选
        3.2.3 酸溶凝胶配方的优选
    3.3 暂堵剂性能评价
        3.3.1 实验参数
        3.3.2 实验装置
        3.3.3 实验数据及分析
第四章 溶蚀解堵剂的研制
    4.1 溶蚀解堵液主剂的研制
        4.1.1 HCl浓度的确定
        4.1.2 HF浓度的确定
        4.1.3 HCl和HF配比浓度的确定
    4.2 添加剂的研制
        4.2.1 缓蚀剂筛选
        4.2.2 铁离子稳定剂的筛选
第五章 暂堵剂与解堵剂配伍性评价
    5.1 粉末状暂堵剂与解堵剂配伍性评价
        5.1.1 实验步骤
        5.1.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2 乳状液暂堵剂与解堵剂配伍性评价
        5.2.1 实验步骤
        5.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3 水溶性暂堵剂与解堵剂配伍性评价
        5.3.1 实验步骤
        5.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4 酸溶性暂堵剂与解堵剂配伍性评价
        5.4.1 实验步骤
        5.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第六章 室内岩心模拟实验
    6.1 实验仪器
    6.2 实验过程及参数
    6.3 实验结果讨论
        6.3.1 颗粒型暂堵剂
        6.3.2 凝胶型暂堵剂
        6.3.3 四种暂堵剂比较
第七章 优化注入工艺矿场应用
    7.1 暂堵剂注入轮次的确定
    7.2 暂堵半径的确定
    7.3 暂堵剂注入压力和注入速度的确定
    7.4 酸化暂堵剂注入工艺的优化
    7.5 现场应用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8)低效油区提高单井产量工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低效研究区开发概况
    1.1 地理概况
    1.2 各低效区块开发概况
        1.2.1 姬15低效开发区块
        1.2.2 樊学王盘山低效开发区块
        1.2.3 吴定合作低效开发区块
    1.3 低效区块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3.1 单井产能低,治理难度大
        1.3.2 油井见效后,见水和含水上升速度较快
        1.3.3 地层堵塞,产能下降
        1.3.4 注入水和油层水配伍性差
        1.3.5 压力保持水平低
        1.3.6 部分注水井吸水状况差
        1.3.7 油井措施有效期短
第二章 低效研究区储层特征
    2.1 低效研究区岩矿特征
    2.2 低效研究区储层物性
    2.3 低效研究区储层孔喉特征
    2.4 低效研究区储层敏感性特征
第三章 低渗透油田解除近井地带污染堵塞技术机理研究
    3.1 低渗透油田储层堵塞的原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3.1.1 低渗透储层堵塞的类型及成因
        3.1.2 低渗透储层堵塞的治理措施研究
    3.2 低渗透油田油水井堵塞特征分析及治理措施
        3.2.1 油水井堵塞机理研究
        3.2.2 油井堵塞特征分析
        3.2.3 水井堵塞特征分析
    3.3 油水井堵塞治理措施研究
        3.3.1 国内外酸化解堵技术现状
        3.3.2 压裂解堵技术现状
        3.3.3 低渗油田酸化解堵技术研究情况
第四章 低效油田提产增效措施研究及应用
    4.1 油井化学堵水优化
        4.1.1 DSJ-06化学堵水措施的研究及应用
        4.1.2 JDX-005型堵剂堵水措施的研究及应用
    4.2 底水油田压裂工艺优化
        4.2.1 延9油层压裂参数选定
        4.2.2 长2油藏压裂参数确定
    4.3 油层酸化工艺技术
        4.3.1 延长组油层酸化酸液体系选择原则和标准
        4.3.2 延长组油层适宜酸液体系筛选实验
        4.3.3 酸液体系添加剂的优选及评价
        4.3.4 酸液体系性能评价
        4.3.5 注水井深部酸化增注工艺方案设计
        4.3.6 长 4+5、长6油层酸化现场试验
    4.4 暂堵酸化深部调配工艺技术
        4.4.1 暂堵剂理论与选择原则
        4.4.2 酸化暂堵剂研制
        4.4.3 常规性能评价实验
        4.4.5 暂堵剂模拟封堵岩心实验研究
        4.4.6 暂堵酸化施工参数确定
        4.4.7 暂堵酸化选井依据
        4.4.8 暂堵酸化技术的施工工序
        4.4.9 暂堵酸化技术的现场应用
    4.5 电爆震解堵技术
        4.5.1 技术原理
        4.5.2 技术特征分析
        4.5.3 适用范围
        4.5.4 现场试验效果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9)W油田低产低效原因诊断及增产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低产低效原因
        1.2.2 低产低效井增产工艺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技术路线
第2章 W油田低产低效原因分析
    2.1 地质油藏特征
        2.1.1 沉积相特征
        2.1.2 储层岩性特征
        2.1.3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2.1.4 储层物性特征
        2.1.5 油藏特征
    2.2 生产开发简况
    2.3 低产低效油藏地质原因分析
    2.4 低产低效开发原因分析
        2.4.1 储层伤害
        2.4.2 优势通道致注入水窜,油井含水率快速上升,产量急剧下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储层伤害机理研究
    3.1 钻完井顺序入井液伤害机理研究
        3.1.1 工作液配伍性评价
        3.1.2 顺序工作液对岩心伤害程度实验研究
    3.2 有机质动态伤害评价
    3.3 微粒运移动态伤害评价
    3.4 原油乳化伤害评价
    3.5 无机结垢预测模拟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低产低效原因诊断技术
    4.1 BP神经网络原理
        4.1.1 BP神经网络结构
        4.1.2 BP神经网络学习过程
    4.2 BP神经网络诊断技术思路
    4.3 BP神经网络参数取值及训练
        4.3.1 输入参数
        4.3.2 输出参数
    4.4 BP神经网络建立及训练
        4.4.1 网络结构参数确定
        4.4.2 网络训练
    4.5 低产低效原因诊断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低产低效增产工艺研究
    5.1 增产工艺适应性分析
    5.2 配套工作液体系研究
        5.2.1 有机质清洗剂清洗效果评价
        5.2.2 酸液体系筛选及性能评价
        5.2.3 相渗改善剂
    5.3 低产低效井增产工艺方案推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10)注水井单步法在线酸化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单步法酸化解堵工艺技术
        1.2.2 单步法酸液体系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储层特征分析和研究
    2.1 储层敏感性矿物分析
    2.2 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分布
    2.3 储层流体性质分析
    2.4 储层敏感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注水井储层伤害机理研究
    3.1 注水井现状及注水损害情况分析
    3.2 注入水水质分析
        3.2.1 水样物理性质的测定
        3.2.2 注入水悬浮物粒度分析
        3.2.3 水中固体悬浮物成分分析
        3.2.4 注入水结垢趋势预测
    3.3 注水井堵塞物分析
        3.3.1 XRD堵塞物成份分析
        3.3.2 有机质含量测定
        3.3.3 堵塞物中盐酸可溶物含量测定
    3.4 注水井伤害范围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在线单步法酸液体系设计和性能研究
    4.1 在线单步法酸液体系性能要求
        4.1.1 砂岩常规酸化技术
        4.1.2 单步法酸液体系设计思路
    4.2 有效解堵的单步法酸液体系设计
        4.2.1 单步法酸液体系配伍性研究
        4.2.2 单步法酸液体系沉淀抑制性能研究
        4.2.3 单步法酸液体系溶蚀特性研究
        4.2.4 单步法酸液体系缓速性能研究
        4.2.5 单步法酸液体系腐蚀性能研究
    4.3 岩芯酸化流动效果及微观分析
        4.3.1 酸化流动实验方法
        4.3.2 实验条件和实验步骤
        4.3.3 土酸酸化流动效果
        4.3.4 有机土酸酸化流动效果及微观分析
        4.3.5 G-智能复合酸酸化流动效果及微观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在线酸化实施方案
    5.1 酸液配方的确定
    5.2 施工参数确定
        5.2.1 注酸速度、注酸强度影响因素研究
        5.2.2 注酸速度的确定
        5.2.3 注酸强度的确定
        5.2.4 注入水与酸液在线混配比例优化
    5.3 酸化实时监测
        5.3.1 计算方法
        5.3.2 系统框架
        5.3.3 实时监测程序编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现场应用
    6.1 生产简史及酸化前产状
    6.2 酸化效果分析
第7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滨南低渗透油藏有机土酸体系的研制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低渗透砂岩储集层渗透性伤害的微观机理与改造技术——以济阳坳陷胜利油田为例[J]. 张守鹏,方正伟.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02)
  • [2]陇东油田高压注水井降压增注技术研究与应用[D]. 高嘉佩. 西北大学, 2019(01)
  • [3]灰岩水井酸化增渗技术的实验研究[D]. 石彦平.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2)
  • [4]注水井在线分流酸化技术[D]. 刘良.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5]海上油田油井酸化自生酸体系研究[D]. 张峰超.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6]灰质砂岩油藏地质特征与酸化优化技术[D]. 熊婷.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7]注水井暂堵酸化技术研究[D]. 张琪. 东北石油大学, 2017(02)
  • [8]低效油区提高单井产量工艺技术研究[D]. 董立超. 东北石油大学, 2016(02)
  • [9]W油田低产低效原因诊断及增产工艺研究[D]. 周泓宇. 西南石油大学, 2014(02)
  • [10]注水井单步法在线酸化技术研究及应用[D]. 兰夕堂. 西南石油大学, 2014(03)

标签:;  ;  ;  

滨南低渗油藏有机土酸体系的开发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