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仿真动画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

计算机仿真动画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

一、计算机仿真动画在道路工程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润泽[1](2021)在《基于BIM技术的道路工程交安设施安全评价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道路工程是交通工程中用于客货运输十分重要的一环,要提高道路工程安全性并有效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仅注重道路本身的几何线形设计是不够的,必须重视交通安全设施(简称为交安设施)的合理设计及施工。交通安全设施是道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驾驶安全、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以及引导行驶的有效性和规范性。本文针对当前道路工程交通安全设施的设计、施工、.养护等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对其进行全面的现状分析,在此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经过比较分析提出运用物元模型法构建新的交安设施评价方法,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将BIM技术应用于交安设施评价方法中:首先在评价前准备阶段基于Visual Studio平台和C#语言二次开发实现了道路工程交安设施布置条件自动识别和快速建模,为评价过程中的BIM模型运用做好了准备;其次在评价过程中利用Civil 3D软件对道路模型的自动核算功能实现定量指标的全线自动核查,并对于道路工程交安设施数量巨大,设置原则多样且定性评价指标量化程度和可视化程度差的情况,将BIM技术与物元模型评价法相结合,实现对定量及定性指标的全面准确评价;接着依托于Autodesk平台中的BIM软件API开源的优势,基于Revit软件平台使用Visual Studio中的C#语言进行交安设施安全评价系统开发并在系统内融合物元模型评价法,实现了 BIM技术在传统评价方法上的深入应用。在此评价系统中发挥了 BIM技术信息化和可视化强的特性,实现了评价过程中数据信息双向流通和评价结果等级的可视化分色展示及评价扣分项目信息展示;最后依托实际工程省道S50进行交安设施安全评价实例应用及与传统评价方法的对比分析,确定了评价系统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贺俊[2](2021)在《基于蜂拥控制算法的智能车队综合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多智能体系统的蜂拥控制引发了各个领域的关注和研究,其对应的蜂拥控制算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分布式控制理论的发展,研究成果更是广泛的应用在海底自治潜艇、无人机编队、水下机器人编队等方面。蜂拥运动是有群体共同目标,大量个体相互作用的群体行为。本文针对智能车队通行效率与安全性问题,设计基于多智能体位置信息的多智能体蜂拥控制算法,然后将其应用于智能车队中,并设置了四种不同类型的典型场景联合仿真对算法进行分析验证。研究内容及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多智能体系统位置距离控制。基于BOIDS模型中的蜂拥准则,构造虚拟力及距离碰撞函数设计人工势能函数,并利用计算机仿真验证函数的可行性,实现蜂拥模型中的分离和聚合问题。2、多智能体系统速度一致性控制。在传统Olfati-saber蜂拥控制算法中,多智能体系统的所有智能体都能通过信息交流来获取其他智能体的位置信息和速度信息,但在道路车辆中很难实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研究是在保证系统中智能体的通讯能力有限且各个智能体通讯半径一致的前提下,运用分布式控制方法,利用人工势能函数解决智能体之间的位置距离关系,再结合一致性原理,设计一种基于位置关系的多智能体蜂拥控制算法。再基于李亚普洛夫稳定性判据对算法进行理论分析,并结合计算机仿真结果证明了算法的正确性。3、具有虚拟领导者的蜂拥控制算法。考虑系统中无领导者的蜂拥控制算法存在群体分裂的现象,在基于位置信息的多智能体蜂拥控制算法的基础上,添加虚拟领导者,提出一个具有虚拟领导者的多智能体蜂拥控制算法,并从理论上对算法进行了分析,最后从计算机仿真结果证明该算法可以使系统中所有智能体准确的跟随虚拟领导者。4、典型场景下智能车队的联合仿真分析。综合考虑智能车队在道路上行驶的实际情况,用参数化建模软件CarSim分别搭建了单车纵向场景、车队直行场景、三岔路口转弯场景及十字路口车队分流场景仿真,再结合Simulink对智能车队进行联合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本文中设计的蜂拥控制算法能实现智能车队跟随虚拟领导者行驶。

于华洋,马涛,王大为,王朝辉,吕松涛,朱兴一,刘鹏飞,李峰,肖月,张久鹏,罗雪,金娇,郑健龙,侯越,徐慧宁,郭猛,蒋玮[3](2020)在《中国路面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0》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公路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力地支撑了国家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近年来,与路面工程相关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结构、新材料等不断涌现。该综述以实际路面工程中所面临的典型问题、国家科技奖的技术创新内容、科技部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优秀中文权威期刊的论文、Web of Science中的高被引论文的关键词为依据,系统分析了国内外路面工程7大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具体涵盖了:智能环保路面技术、先进路面材料、先进施工技术、路面养护技术、路面结构与力学性能、固废综合利用技术及路面再生技术等。可为路面工程领域的研究人员与技术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吕慧丽[4](2020)在《触发类传感器实训装置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电子科学技术处于发展的阶段,随之而来的对专业技术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因此电子行业对于电子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则是需要培养出具有专业扎实和业务能力双优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为满足电子技术人员的实训需求,使他们通过实训能够更高效的掌握触发原理以及技术要点,充分应用现代电子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的结合,本文研制了一种触发类传感器实训装置,主要进行了如下研究工作:首先,结合现有研究对触发原理以及触发系统的必要因素进行了研究,其中,重点研究系列触发装置中现有几大类中常用的触发装置,逐一对触发装置的设计进行了分析说明。其次,通过对触发类传感器实训装置的需求分析,设计的触发类传感器实训装置是由实训装置的硬件电路实现和软件仿真系统实现两部分组成,其中,实训装置的硬件电路部分应用电子技术,结合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将传感器触发电路集成为传感器触发模块装置来实现功能从而进行触发类传感器实训装置的设计与制作。在系统设计上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将所需要呈现的内容以分为不同功能模块的组合来呈现,采用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极大地简化了电路的设计,还能方便学员了解实训装置的工作原理,从而掌握触发方式和条件。而软件仿真系统实现是采用交互式设计思想,运用交互式仿真软件Flash设计出Flash动画来实现的。动画模拟仿真形式的Flash动画,将实际硬件电路的模块以动画元素逐一展示。这一部分的设计将现代电子技术与现代教育思想相结合,通过仿真技术模拟真实的实训环境,让学员体验形象生动的实训现场环境。最后,本文对于触发类传感器实训装置的研制,充分运用传感器触发原理、电子技术知识以及计算机仿真技术,设计出硬件电路配合模拟仿真的实训装置,可极大地提高对电子技术人员的实操技能培训,使电子工程技术人员更好地将所学的电子技术知识得以实践与应用,已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王荔[5](2020)在《BIM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工程要求的不断提高,边坡工程得到了快速发展,超高边坡、复杂边坡和新型支挡技术不断涌现,边坡工程也更具个性和复杂性,这对边坡工程各阶段工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BIM作为信息化技术,将推动传统建设工程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在道路和桥梁工程的初步应用中已取得了重要成果。将BIM技术引入边坡工程中,也必然能够带来质量和效率的提升。首先,本文介绍BIM技术应用和三维边坡稳定性分析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总结了BIM的概念和优势,分析了国内BIM技术推广现状和面临的问题;针对各BIM平台的特点,对比分析了各平台的优势和适用领域;并结合边坡工程专业特点,研究了BIM技术在边坡勘察、设计和施工中的应用价值。然后,依托实际边坡工程项目,将无人机航测技术与BIM建模技术相结合,探究了航测数据的获取与处理,以及BIM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建立三维边坡模型的技术路线。结果表明,基于欧特克BIM平台的Civil 3D建模软件,利用无人机航测的地形曲面数据和克里金插值法加密后的钻孔数据,建立边坡三维地质模型具有很好的可行性。进一步,BIM软件与数值分析软件结合,将BIM模型转换为数值分析模型,采用三维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分析了开挖过程中和抗滑桩加固后边坡的稳定性,进行施工过程中边坡安全状况的动态评价,并结合监测数据验证了数值分析模型的适用性。最后,对比分析二维与三维边坡稳定性分析结果,得出端部效应对二者的差异影响显着;通过理论推导和ABAQUS数值计算,分析了粘聚力、内摩擦角和重度变化时,滑动面位置的响应情况;进一步探究了参数变化对二维和三维边坡稳定性分析结果差异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c、φ以相同的折减系数折减时,不会影响滑动面位置;当c值增大时,滑动面越深、越缓,滑体体积越大,端部效应越明显,二维和三维边坡稳定性分析结果差异越大;当φ和γ增大时,滑动面越浅、越陡,滑体体积越小,端部效应越弱,二者的差异越小。

张聪[6](2020)在《BIM技术在刚性加劲悬索连续钢桁架桥设计施工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公路交通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国家经济的大动脉,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加大了对公路市政建设的投入,使得我国公路桥梁的建设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期,而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引进使得一些跨度更大、结构更复杂、外形更美观的桥梁建设成为可能。建筑信息模型即建筑土木行业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的一种更新换代的新技术,它可以使建设各参与方相互之间的协作变得高效,提高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工作效率,减少以往传统建设中的一些无辜浪费,更好的控制工程造价,提高工程质量。本文以重庆市曾家岩嘉陵江大桥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整个项目的BIM模型,完成了BIM技术在大跨径刚性加劲悬索连续钢桁架桥设计和施工中的应用,通过优化总体方案、钢结构精细化设计、工程量统计、主桥施工模拟、可视化交底等方式节约了大量工程成本,项目成果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可借鉴性及推广价值。论文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对BIM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行研究,探究了近些年BIM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对国内外BIM标准进行了研究,总结了国内BIM标准构成体系;对BIM软件平台进行对比,选出了适合本文的BIM软件建模平台。2.对基于BIM技术的刚性加劲悬索连续钢桁架桥精细化建模方法进行研究,介绍了钢桁架桥模型精度概念、模型等级划分及模型深度的意义,完成了钢桁架桥参数化、模块化、PCL语言和Revit+Dynamo插件四种快速建模的方法。3.对BIM技术在刚性加劲悬索连续钢桁架梁桥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探究,优化了大桥的整体设计方案,完成了基于BIM技术的碰撞检测分析、交通流模拟分析、主桁节段受力分析、主桥防撞性能分析。探究BIM技术与其他高新技术的结合应用,根据“BIM+”的方式完善BIM技术的可扩展性。4.对BIM技术在刚性加劲悬索连续钢桁架梁桥施工中的应用进行探究,探究了BIM技术在施工组织模拟、可视化交底、数字智能加工等方面的应用;探究了BIM技术在进度、成本、质量、安全等方面的协同管理;探究BIM模型与有限元软件Midas的接口问题。最后完成重庆市曾家岩嘉陵江大桥在设计和施工阶段的BIM基础应用。

唐宗鑫[7](2018)在《车—路耦合作用下高速公路车辆运行安全性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公路通车里程和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交通出行便捷程度和货物流通效率不断提高。尽管我国的道路交通事故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交通安全水平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公路安全的影响因素众多,尤其是现在更注重将“人—车—路—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看待,从更多元的角度对公路交通安全进行考量。目前对公路设计及其安全性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对车型的最不利参数考量不够充分,主要体现在已有研究多采用小客车模型,模型采用的参数有待更新,较少考虑大客车模型,对大客车和货车模型的载荷工况的考虑不够充分;2)缺乏对公路车辆行驶安全敏感性的研究,已有研究对敏感性指标缺乏定量分析,即使发现路段存在问题,也很难给路段提出合理的提高安全水平措施。本研究采用车辆动力学仿真模拟方法,建立车辆—道路耦合模型,量化车辆动力学指标与公路设计指标之间的关系,以评价公路车辆行驶安全性及敏感性。研究首先确定最不利车型,考虑到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本研究充分挖掘公路行驶车辆数据。车辆类型分为小客车、大客车和货车等三种;车辆信息分为三维几何尺寸、动力参数、车体结构和悬架系统等四种。为能够充分表征大客车与货车的真实情况,本研究将大客车和货车的载荷工况设置为空载、1/4载荷、1/2载荷、3/4载荷和满载等五种。根据获取的车辆数据确定了各种车型的最不利参数。基于最不利参数,在车辆仿真模拟平台中建立了包括小客车、不同载荷工况大客车和货车的车—路耦合模型。根据文献调研,选定了可以表征车辆不同安全状态的车辆动力学指标,分别为表征车辆侧翻状态的横向载荷转移率(LTR)指标、表征车辆道路跟踪性的横向力系数(μ)指标和表征车辆径向行驶表现的车辆之间速度差指标。研究选取的几何线形指标包括平曲线半径、超高、纵坡坡度和坡长等。基于几何线形的空间叠加原理,分别生成了三维几何线形指标。通过车辆动力学仿真模拟,量化了车辆行驶动力学表现与几何线形指标之间的关系,并且分析了几何线形三维空间特性对车辆行驶动力学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LTR与μ值能够较好表征车辆在平曲线上行驶状态;车辆之间速度差则能较好表征纵断面指标对车辆动力学指标的影响。小客车、大客车和货车在相同路段具有不同的车辆动力学表现,即不同车型在相同设计指标路段的车辆动力学响应也不同。货车采用非承载式车身,车身整体性较差,因此在平曲线单元的受力情况更为复杂。此外,载荷工况也对车辆动力学表现有着一定的影响,对大客车车型,LTR与μ值的质量的系数均为负值,表明大客车载荷增大,会降低大客车在平曲线处的LTR与μ值;而货车LTR值的质量的系数为正数,表明货车载荷增加,LTR值增大。纵坡路段,载荷情况对大客车和货车的比功率值影响较大,影响大客车和货车在纵坡路段的速度与加速度特性,小客车与大客车和货车之间的行驶速度差能够较好表征纵坡路段的行驶安全性。基于建立的车辆动力学指标与三维几何线形指标之间的关系,采用边际效应方法,量化了两者之间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车型对车辆的运行安全敏感性有着较大的影响。量化的敏感性可供设计人员在进行公路设计时合理地选用设计指标,以使路段行驶安全表现最优。三维几何线形指标对车辆行驶动力学表现的影响及车辆行驶安全状态的敏感性通过实测数据及对历史交通数据的分析得到了验证。研究在G25东庐山段采集了路段车辆的运行数据,验证了仿真模拟得到的速度差的有效性。基于美国印第安纳州交通事故数据库,采用SUNB模型回归分析了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与线形指标之间的关系,通过量化车辆动力学指标与线形指标之间的关系,验证了采用车辆行驶速度差作为表征纵断面车辆行驶安全状态指标的有效性。与已有研究相比,本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点创新:1)考虑了各种车型的最不利参数,也考虑了大客车和货车的不同载荷工况,更加接近公路运行实际;2)研究考虑到几何设计指标的空间三维特性及车型、载荷工况等特性,揭示了车——路耦合作用下几何线形指标三维空间特性对车辆行驶动力学指标的影响;3)研究给出了行驶安全敏感性的定量关系,为设计人员进行高速公路设计时,在不同设计指标之间进行比选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黄莹[8](2018)在《基于虚拟现实的隧道内彩色路面视觉舒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汽车在相对封闭的隧道空间内长时间行驶时,驾驶员的视野被局限在一个单调的管状空间环境内,易引发视觉不适和视觉疲劳,导致判断错误,增加事故隐患。研究表明,一旦隧道内发生事故,产生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要比露天道路更加严重。路面结构是隧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面色彩、纹理构造、施工工艺、阻燃特性对于隧道视觉条件、照明节能、安全行驶、绿色施工及火灾二次灾害的发生具有密切的关系。近年来,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已被广泛应用于道路工程。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是否可以有效地提高道路可视度和驾驶员的视觉舒适度,是否能使驾驶员在长时间的隧道内驾驶过程中保持视觉舒适和警醒,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虚拟现实驾驶实验对隧道内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视觉舒适影响展开研究。首先,根据隧道交通视觉规律及路面反射率测试标准,本文给出一种新型的实验室内路面亮度系数测量装置。该装置采用高色温白光LED作为实验光源,利用点式亮度计进行测量。通过测量颜色路面样品,得到路面样品反射系数表,简称R表。同时,还得到了彩色路面样品的RGB色度坐标值和反射比。其次,通过理论分析,选用双侧对称布灯方式、对称照明配光,使用DIALux软件进行照明虚拟设计,得出一个符合视觉舒适指标要求的隧道中间段照明方案。根据已有的亮度系数、路面材质、颜色、灯具间距,对模型中的隧道路面材质进行设定,运用SketchUp和Lumion两款软件建立一个隧道内部环境计算机虚拟模型。第三,分别选用三种颜色(红、黄、绿)路面进行虚拟隧道中间段虚拟驾驶实验,采用眼动测量仪测试驾驶员眼动特征,实验后驾驶员填写主观问卷调查,对驾驶员在不同颜色彩色沥青混凝土隧道路面的行驶视觉体验和疲劳状态进行测试,探究不同颜色路面对受试者视觉舒适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三种颜色路面中,绿色路面最有利于受试者视觉舒适,其次是红色路面,黄色路面居末位。本文的研究可为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及其视觉功效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9](2016)在《中国交通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6》文中研究表明为了促进中国交通工程学科的发展,从交通流理论、交通规划、道路交通安全、交通控制与智能交通系统、交通管理、交通设计、交通服务设施与机电设施、地面公共交通、城市停车交通、交通大数据、交通评价11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交通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交通流理论方面综述了交通流基本图模型、微观交通流理论及仿真、中观交通流理论及仿真、宏观交通流理论、网络交通流理论;交通规划方面综述了交通与土地利用、交通与可持续发展、交通出行行为特征、交通调查方法、交通需求预测等;道路交通安全方面综述了交通安全规划、设施安全、交通安全管理、交通行为、车辆主动安全、交通安全技术标准与规范等;交通控制与智能交通系统方面综述了交通信号控制、通道控制、交通控制与交通分配、车路协同系统、智能车辆系统等;交通管理方面综述了交通执法与秩序管理、交通系统管理、交通需求管理、非常态交通管理;交通设计方面综述了交通网络设计、节点交通设计、城市路段交通设计、公共汽车交通设计、交通语言设计等;地面公共交通方面综述了公交行业监管与服务评价、公交线网规划与优化、公交运营管理及智能化技术、新型公交系统;城市停车交通方面综述了停车需求、停车设施规划与设计、停车管理与政策、停车智能化与信息化;交通大数据方面综述了手机数据、公交IC卡、GPS轨迹及车牌识别、社交媒体数据在交通系统分析,特别是在个体出行行为特征中的研究;交通评价方面分析了交通建设项目社会经济影响评价、交通影响评价。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10](2013)在《中国道路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3》文中研究表明为了促进中国道路工程学科的发展,系统梳理了国内外道路工程领域(包括路基工程、路面工程、公路支挡结构、道路几何设计)的学术研究现状、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首先对路基沉降变形特征、拓宽路基沉降控制、路基稳定性分析方法、特殊土路基处治技术等进行了综述;并对沥青及其混合料、水泥混凝土路面和多年冻土地区路面分别进行了分析;同时基于支挡结构特点,对公路常用支挡结构的适用条件、加固原理、设计计算理论等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最后对道路智能选线及3D道路设计技术、道路交叉设计、面向路线设计的汽车行驶特性预测技术、路线设计质量评价技术等新理念、新技术进行了剖析,以期为道路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二、计算机仿真动画在道路工程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计算机仿真动画在道路工程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BIM技术的道路工程交安设施安全评价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道路工程交安设施安全评价方法研究
    2.1 道路工程交通安全设施现状及问题
    2.2 基于建立物元模型的交安设施评价方法
    2.3 传统评价方法实例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BIM技术的道路交安设施安全评价方法研究
    3.1 基于BIM技术的交安设施安全评价方法
    3.2 BIM技术与传统评价方法的融合应用流程
    3.3 BIM技术在交安设施安全评价的应用优势
    3.4 基于CAD图纸的快速建模功能开发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交安设施安全评价系统开发研究
    4.1 交安设施评价系统功能架构设计
    4.2 系统功能模块分类
    4.3 数据层框架设计
    4.4 模块开发机理及代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评价系统的评价实例分析
    5.1 交安设施BIM核心模型建立
    5.2 BIM评价系统评价实例
    5.3 系统评价方法与传统评价方法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论文发表情况

(2)基于蜂拥控制算法的智能车队综合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蜂拥控制算法研究现状
        1.2.2 蜂拥算法在无人机及机器人编队中的应用
        1.2.3 蜂拥算法在智能驾驶上的应用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各章节安排
2 多智能体系统位置距离控制研究
    2.1 引言
    2.2 传统人工势能函数
        2.2.1 BOIDS蜂拥控制模型
        2.2.2 无界人工势能函数分析
    2.3 基于多智能体系统人工势能函数设计
        2.3.1 改进人工势能函数的设计
        2.3.2 仿真与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多智能体系统速度一致性控制研究
    3.1 引言
    3.2 多智能体系统模型分析
        3.2.1 一致性原理
        3.2.2 二阶多智能体系统模型构建
    3.3 基于位置信息的多智能体系统蜂拥控制算法设计
        3.3.1 算法设计
        3.3.2 稳定性分析
        3.3.3 仿真与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具有虚拟领导者的蜂拥控制算法
    4.1 引言
    4.2 具有虚拟领导者的蜂拥控制算法设计
        4.2.1 多智能体系统模型构建
        4.2.2 算法设计
        4.2.3 稳定性分析
        4.2.4 仿真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典型场景下智能车队的联合仿真分析
    5.1 引言
    5.2 单车纵向仿真
        5.2.1 整车模型搭建
        5.2.2 单车纵向场景道路模型搭建
        5.2.3 控制器模块搭建
        5.2.4 仿真与结果分析
    5.3 车队直行仿真
        5.3.1 车队直行场景道路模型搭建
        5.3.2 控制器模块搭建
        5.3.3 仿真与结果分析
    5.4 三岔路口车队转弯仿真
        5.4.1 三岔路口转弯场景道路模型搭建
        5.4.2 控制器模块搭建
        5.4.3 仿真与结果分析
    5.5 十字路口车队分流场景仿真
        5.5.1 十字路口车队分流场景道路模型搭建
        5.5.2 控制器模块搭建
        5.5.3 仿真与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3)中国路面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0(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 引言(长沙理工大学郑健龙院士提供初稿)
1智能环保路面技术
    1.1 自净化路面技术(长沙理工大学金娇老师提供初稿)
        1.1.1 光催化技术
        1.1.2 自清洁技术
        1.1.3 其他自净化技术
        1.1.4 自净化路面技术发展展望
    1.2 凉爽路面技术(长沙理工大学金娇老师提供初稿)
        1.2.1 路面热反射技术
        1.2.2 相变调温技术
        1.2.3 其他路面调温技术
        1.2.4 凉爽路面技术发展前景
    1.3 自感知路面技术(长安大学蒋玮老师提供初稿)
        1.3.1 基于外部手段的感知技术
        1.3.2 基于感知元件的感知技术
        1.3.3 基于自感知功能材料的感知技术
        1.3.4 自感知技术发展前景
    1.4 主动除冰雪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徐慧宁老师提供初稿)
        1.4.1 自应力弹性铺装路面
        1.4.2 低冰点路面
        1.4.3 能量转化型路面
        1.4.4 相变材料融冰雪路面
        1.4.5 主动融冰雪路面研究前景
    1.5 自供能路面技术(长安大学王朝辉老师提供初稿)
        1.5.1 道路压电能量采集技术
        1.5.2 道路热电能量采集技术
        1.5.3 光伏路面能量采集技术
        1.5.4 路域能量采集技术发展前景
    1.6 透水降噪路面技术(长安大学蒋玮老师提供初稿)
        1.6.1 透水降噪路面材料组成设计
        1.6.2 路面材料性能与功能
        1.6.3 路面功能衰变与恢复
        1.6.4 透水降噪路面发展前景
2先进路面材料
    2.1 自愈合路面材料(由长沙理工大学金娇老师提供初稿)
        2.1.1 基于诱导加热技术的自愈合路面材料
        2.1.2 基于微胶囊技术的自愈合路面材料
        2.1.3 其他自愈合路面材料
        2.1.4 自愈合路面材料发展展望
    2.2 聚氨酯混合料(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刘鹏飞老师提供初稿)
        2.2.1 聚氨酯硬质混合料
        2.2.2 聚氨酯弹性混合料
        2.2.3 多孔聚氨酯混合料
        2.2.4 聚氨酯桥面铺装材料
        2.2.5 聚氨酯混合料的服役性能
        2.2.6 聚氨酯混合料发展前景
    2.3 纤维改性沥青(哈尔滨工业大学王大为老师提供初稿)
        2.3.1 碳纤维
        2.3.2 玻璃纤维
        2.3.3 玄武岩纤维
        2.3.4 合成纤维和木质纤维
        2.3.5 纤维改性沥青发展前景
    2.4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哈尔滨工业大学王大为老师提供初稿)
        2.4.1 多聚磷酸改性剂的制备与生产
        2.4.2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性能
        2.4.3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
        2.4.4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改性机理
        2.4.5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与传统聚合物改性沥青对比分析
        2.4.6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技术发展展望
    2.5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长安大学王朝辉老师、长沙理工大学吕松涛老师提供初稿)
        2.5.1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的制备
        2.5.2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的性能
        2.5.3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相关规范
        2.5.4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发展前景
    2.6 桥面铺装材料(长安大学王朝辉老师提供初稿)
        2.6.1 浇注式沥青混凝土
        2.6.2 环氧沥青混凝土
        2.6.3 桥面铺装材料发展前景
3先进施工技术
    3.1 装配式路面(同济大学朱兴一老师提供初稿)
        3.1.1 装配式水泥混凝土铺面
        3.1.2 地毯式柔性铺面
        3.1.3 装配式路面发展前景
    3.2 智能压实技术(东南大学马涛老师提供初稿)
    3.3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技术(同济大学朱兴一老师提供初稿)
        3.3.1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理念
        3.3.2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要点
        3.3.3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技术发展前景
    3.4 大温差路面修筑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徐慧宁老师提供初稿)
        3.4.1 大温差作用下沥青路面性能劣化行为
        3.4.2 大温差地区路面修筑技术要点
        3.4.3 大温差地区路面设计控制
        3.4.4 大温差地区路面修筑技术发展前景
4路面养护技术
    4.1 路面三维检测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峰老师提供初稿)
        4.1.1 路面三维检测用于病害识别
        4.1.2 路面三维检测用于表面构造分析
        4.1.3 路面三维检测技术的发展前景
    4.2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智能养护(北京工业大学侯越老师提供初稿)
    4.3 功能性/高性能预防性养护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峰老师提供初稿)
        4.3.1 裂缝处治
        4.3.2 雾封层
        4.3.3 稀浆封层和微表处
        4.3.4 碎石封层和纤维封层
        4.3.5 薄层罩面和超薄罩面
        4.3.6 预防性养护技术发展趋势
    4.4 超薄磨耗层技术(华南理工大学于华洋老师提供初稿)
        4.4.1 国内外超薄磨耗层发展历史
        4.4.2 国内外常见超薄磨耗层技术简介
        4.4.3 超薄磨耗层材料与级配设计
        4.4.4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5路面结构与力学性能
    5.1 基于数值仿真方法的路面结构力学分析(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刘鹏飞老师提供初稿)
        5.1.1 基于有限元法的路面结构分析研究现状
        5.1.2 基于离散元法的路面结构分析研究现状
        5.1.3 未来展望
    5.2 路面多尺度力学试验与仿真(浙江大学罗雪老师提供初稿)
        5.2.1 基于纳微观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多尺度试验与仿真研究
        5.2.2 基于细微观结构观测的多尺度试验与仿真研究
        5.2.3 未来展望
    5.3 微观力学分析(浙江大学罗雪老师提供初稿)
        5.3.1 分析微观力学模型
        5.3.2 数值微观力学模型
        5.3.3 未来展望
    5.4 长寿命路面结构(长沙理工大学吕松涛老师提供初稿)
6固废综合利用技术
    6.1 工业废渣(武汉理工大学肖月老师提供初稿)
        6.1.1 钢渣再利用
        6.1.2 其他工业废渣
        6.1.3 粉煤灰再利用
    6.2 建筑垃圾(武汉理工大学肖月老师提供初稿)
        6.2.1 建筑固废再生骨料
        6.2.2 建筑固废再生微粉
    6.3 生物油沥青(长安大学张久鹏老师提供初稿)
        6.3.1 生物沥青制备工艺
        6.3.2 生物沥青改性机理
        6.3.3 生物沥青抗老化性能
        6.3.4 生物沥青再生性能
        6.3.5 生物沥青其他应用
        6.3.6 生物沥青发展前景
    6.4 废轮胎
        6.4.1 大掺量胶粉改性技术(东南大学马涛老师提供初稿)
        6.4.2 SBS/胶粉复合高黏高弹改性技术(华南理工大学于华洋老师提供初稿)
        6.4.3 温拌橡胶沥青(华南理工大学于华洋老师提供初稿)
7路面再生技术
    7.1 热再生技术(北京工业大学郭猛老师提供初稿)
        7.1.1 高RAP掺量再生沥青混合料
        7.1.2 温拌再生技术
        7.1.3 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洁净化技术
        7.1.4 热再生技术未来展望
    7.2 高性能冷再生技术(东南大学马涛老师提供初稿)
        7.2.1 强度机理研究
        7.2.2 路用性能研究
        7.2.3 微细观结构研究
        7.2.4 发展前景

(4)触发类传感器实训装置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现状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现状
    1.2 研究内容
    1.3 论文章节简述
第二章 触发原理介绍
    2.1 触发原理
    2.2 传感触发种类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训装置实现
    3.1 系统设计方案
    3.2 模块设计
        3.2.1 电源模块设计
        3.2.2 响应模块设计
        3.2.3 触发模块设计
        3.2.4 设计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仿真系统实现
    4.1 仿真系统设计技术基础
        4.1.1 计算机仿真技术
        4.1.2 交互式虚拟仿真软件
    4.2 交互设计理论
    4.3 仿真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BIM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BIM在建筑工程行业应用的研究现状
        1.2.2 三维边坡稳定性分析的研究现状
        1.2.3 现有研究的不足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BIM基本理论及平台对比
    2.1 BIM基本理论
        2.1.1 BIM的概念和定义
        2.1.2 BIM的优势
        2.1.3 BIM的应用现状及推广方向研究
    2.2 BIM平台的对比分析与选择
    2.3 BIM在边坡工程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2.3.1 BIM在边坡勘察中的应用价值
        2.3.2 BIM在边坡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2.3.3 BIM在边坡施工中的应用价值
        2.3.4 边坡工程中BIM技术推广及模型应用方向
    2.4 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技术
        2.4.1 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方法
        2.4.2 无人机航摄数据三维建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BIM技术的三维边坡建模
    3.1 工程概况
        3.1.1 项目背景
        3.1.2 滑坡体空间形态
        3.1.3 滑坡体基本特征
    3.2 无人机航测数据获取
        3.2.1 拍摄航线设计
        3.2.2 无人机航测数据提取与处理
        3.2.3 点云下采样
    3.3 建立边坡三维地质模型
        3.3.1 建立地表模型
        3.3.2 创建地层曲面
        3.3.3 生成地质实体
        3.3.4 勘查信息录入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BIM模型的三维边坡稳定性分析
    4.1 BIM模型编辑与导入
        4.1.1 BIM模型编辑
        4.1.2 导入数值分析软件
    4.2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
        4.2.1 强度折减法的基本原理
        4.2.2 边坡失稳的判断依据
        4.2.3 屈服准则
    4.3 开挖过程中边坡稳定性分析
        4.3.1 未支护路堑边坡稳定性分析
        4.3.2 不同台阶开挖时边坡稳定性分析
    4.4 抗滑桩加固边坡稳定性分析
    4.5 现场监测数据对比分析
        4.5.1 监测内容及方法
        4.5.2 监测数据与数值分析结果对比分析
    4.6 本章总结
第五章 二维与三维边坡稳定性分析结果差异研究
    5.1 二维与三维边坡稳定性分析结果对比分析
    5.2 参数对滑动面位置的影响规律分析
    5.3 土体参数对二维和三维边坡稳定性分析结果差异的影响规律分析
        5.3.1 粘聚力的影响
        5.3.2 内摩擦角的影响
        5.3.3 重度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BIM技术在刚性加劲悬索连续钢桁架桥设计施工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BIM技术在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BIM技术在交通行业发展现状
        1.4.1 BIM在设计阶段的发展现状
        1.4.2 BIM在施工阶段的发展现状
    1.5 钢桁架桥设计施工中的发展障碍与对策
        1.5.1 行业现状及钢桁架桥发展障碍
        1.5.2 应对的措施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BIM标准和钢桁架桥建模方法研究
    2.1 BIM标准介绍
        2.1.1 国际常用BIM标准
        2.1.2 国内BIM标准体系
    2.2 BIM软件介绍及本文建模软件选择
        2.2.1 BIM软件介绍
        2.2.2 BIM软件优劣对比
        2.2.3 本文核心建模软件选择
    2.3 钢桁架桥建模精细度研究
        2.3.1 模型精度概述
        2.3.2 模型精度划分
        2.3.3 模型精度的意义
    2.4 钢桁架桥快速建模方法研究
        2.4.1 参数化建模
        2.4.2 模块化建模
        2.4.3 PCL语言建模
        2.4.4 Revit+Dynamo插件建模
    2.5 章节小结
第3章 BIM技术在刚性悬索钢桁架梁桥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3.1 基于BIM技术的模型总体设计
        3.1.1 三维地质模型设计
        3.1.2 数字地形模型设计
        3.1.3 项目路线模型设计
        3.1.4 方案的比选及论证
    3.2 基BIM技术的结构参数化设计
        3.2.1 下部异型墩台参数化设计
        3.2.2 上部钢桁架结构参数化设计
        3.2.3 桥梁附属结构单元库设计
    3.3 基于BIM技术的校核及优化应用
        3.3.1 基于BIM技术的碰撞检测与管线综合
        3.3.2 基于BIM的交通流模拟分析
        3.3.3 基于 BIM 模型的出图
        3.3.4 基于BIM的主桥受力分析
        3.3.5 基于BIM的主桥防撞性能分析
    3.4 BIM技术与其它技术结合的应用探究
        3.4.1 BIM+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的结合应用
        3.4.2 BIM+激光点云扫描技术的结合应用
    3.5 章节小结
第4章 BIM技术在刚性悬索钢桁架梁桥施工中的应用研究
    4.1 基于BIM技术的施工阶段的应用
        4.1.1 施工组织模拟
        4.1.2 可视化技术交底
        4.1.3 数字化智能加工
        4.1.4 工程造价预算
        4.1.5 物料库存管理
    4.2 基于BIM技术的施工4D管理
        4.2.1 施工进度管理
        4.2.2 施工成本管理
        4.2.3 施工质量管理
        4.2.4 施工安全管理
    4.3 基于BIM模型的结构有限元分析
        4.3.1 BIM模型向有限元模型的转化
        4.3.2 基于BIM模型的有限元模型
    4.4 章节小结
第5章 基于BIM技术的重庆市曾家岩嘉陵江大桥设计和施工中应用
    5.1 工程概况
    5.2 项目精细化建模
        5.2.1 钢桁架主桁设计
        5.2.2 异形桥墩设计建模
        5.2.3 附属设施设计
    5.3 基于BIM技术的设计施工阶段的应用
        5.3.1 数字地形模型设计
        5.3.2 平纵线形设计
        5.3.3 施工场地布置
        5.3.4 施工方案模拟
        5.3.5 三维技术交底
        5.3.6 碰撞检查分析
    5.4 章节小节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车—路耦合作用下高速公路车辆运行安全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2.1 车型数据获取和车—路耦合模型的建立
        1.2.2 设计指标及其耦合作用对车辆运行安全性的影响
        1.2.3 多设计指标耦合作用下车辆运行安全敏感性分析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车辆类型划分与关键参数
        1.3.2 三维几何线形指标及其耦合对车辆运行安全性影响
        1.3.3 多设计指标耦合作用下车辆运行安全敏感性分析
    1.4 研究价值
    1.5 章节安排
    1.6 技术路线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公路行驶车辆数据获取与最不利车型参数
    2.1 小客车
        2.1.1 数据获取
        2.1.2 数据分析
    2.2 大客车
        2.2.1 数据获取
        2.2.2 数据分析
    2.3 货车
        2.3.1 数据获取
        2.3.2 数据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车—路耦合模型构建及车辆动力学指标选取
    3.1 车辆动力学仿真模拟平台比选
    3.2 整车模型构建
        3.2.1 ADAMS数据结构分析
        3.2.2 车体结构模型
        3.2.3 悬架系统
        3.2.4 轮胎模型
    3.3 整车模型构建
        3.3.1 最不利小客车整车模型
        3.3.2 最不利大客车整车模型
        3.3.3 最不利货车整车模型
    3.4 车—路耦合模型
        3.4.1 道路模型构建
        3.4.2 车—路耦合模型构建及主要参数初始化
    3.5 车辆动力学指标选取
        3.5.1 表征车辆侧翻行为的动力学指标
        3.5.2 表征车辆道路跟踪性的动力学指标
        3.5.3 表征车辆径向行驶表现的动力学指标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速公路设计指标对车辆行驶动力学的影响
    4.1 几何线形指标与路段事故预测模型
        4.1.1 几何线形指标对路段事故数的影响
        4.1.2 路段事故水平对线形指标的敏感性分析
    4.2 平面线形指标对车辆行驶动力学影响
        4.2.1 平直线对车辆行驶动力学影响
        4.2.2 圆曲线对车辆行驶动力学影响
        4.2.3 车辆在圆曲线段行驶安全敏感性
    4.3 纵断面线形指标对车辆行驶动力学影响
        4.3.1 纵坡坡度与坡长对车辆行驶动力学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车辆行驶动力学表现与公路设计指标关系验证
    5.1 实测数据验证纵坡路段车辆行驶速度差仿真模拟有效性
        5.1.1 车辆运行数据采集
        5.1.2 实测数据分析与仿真模拟有效性验证
    5.2 历史事故数据验证纵坡路段车辆行驶速度差仿真模拟有效性
        5.2.1 回归分析模型
        5.2.2 数据分析
        5.2.3 回归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发表的文章
    参与或主持的课题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虚拟现实的隧道内彩色路面视觉舒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研究进展
        1.2.2 驾驶疲劳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1.2.3 虚拟现实技术在道路照明与视觉评价领域的研究进展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研究意义
第二章 隧道内驾驶相关理论研究
    2.1 驾驶员行车视认特征
        2.1.1 视觉机理
        2.1.2 驾驶员动态视觉特点
    2.2 隧道内行车光环境
    2.3 隧道影响区内驾驶行为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路面样品光学参数测量
    3.1 亮度系数定义
    3.2 测量方法
    3.3 彩色路面颜色选择
    3.4 路面样品反射比测量
    3.5 路面色度坐标测量
    3.6 简化亮度系数测量过程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测试模型建立研究
    4.1 隧道净空断面尺寸
    4.2 隧道照明光源
    4.3 灯具配光方式
    4.4 布灯方式
    4.5 测试模型建立
        4.5.1 建模软件介绍
        4.5.2 建模过程
    4.6 有关视觉舒适的道路照明评价指标
        4.6.1 路面平均亮度
        4.6.2 路面亮度纵向均匀度
        4.6.3 不舒适眩光
    4.7 隧道内虚拟光环境计算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眼动实验设计
    5.1 测试场景光环境
    5.2 测试理论
        5.2.1 眼动跟踪技术
        5.2.2 驾驶员疲劳状态下的眼动特征
    5.3 测试设备
    5.4 测试前准备
    5.5 测试流程
    5.6 测试结果
        5.6.1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5.6.2 眼动仪测试结果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结论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10)中国道路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3(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路基工程
    1.1 路基沉降变形特征
    1.2 拓宽路基沉降控制
    1.3 路基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1.4 复合地基处治技术
    1.5 冻土路基处治技术
2 路面工程
    2.1 沥青及其混合料
        2.1.1 改性沥青
        2.1.1. 1 SBS改性沥青
        (1) SBS改性沥青种类
        (2) 改性机理分析
        (3) 改性分析方法
        (4) 发展前景
        2.1.1. 2 胶粉改性沥青
        (1) 胶粉改性途径
        (2) 胶粉改性沥青性能评价
        (3) 胶粉改性沥青发展前景
        2.1.1. 3 其他改性沥青
        2.1.2 温拌再生沥青技术
        2.1.3 功能型沥青混凝土
        (1) 阻燃沥青路面
        (2) 排水沥青路面
        (3) 自愈合沥青混凝土
        (4) 导电沥青混凝土
    2.2 水泥混凝土
        2.2.1 水泥混凝土设计、施工与维修
        (1) 设计理论和方法
        (2) 施工、检测与维修技术
        2.2.2 连续配筋混凝土
        (1) 各国研究现状
        (2) 评价与展望
    2.3 多年冻土地区路面工程
        2.3.1 路面特殊要求
        (1) 路面材料的低温特性
        (2) 路面材料的抗变形能力
        (3) 路面材料的耐久性
        2.3.2 路面结构设计要点
        2.3.3 路面材料选择要点
3 支挡结构
    3.1 重力式、半重力式以及短卸荷板式等重力式挡土墙
    3.2 锚定板挡土墙
    3.3 土钉墙
    3.4 预应力锚索加固
    3.5 锚杆 (索) 挡土墙
    3.6 加筋土挡土墙
    3.7 抗滑桩
    3.8 其他支挡结构
4 道路几何设计
    4.1 内涵、理念及其演变过程
    4.2 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发展过程及进展
        4.2.1 设计速度方法和运行速度方法
        4.2.2 近年提出的路线设计新方法
        4.2.3 对规范和标准的修订以及旧路线形恢复
    4.3 道路智能选线及3D设计技术
        4.3.1 道路智能选线及优化设计
        4.3.2 道路三维设计
    4.4 道路交叉设计
        4.4.1 立交设计
        4.4.2 平面交叉口设计
    4.5 面向路线设计的汽车行驶特性预测技术
        4.5.1 汽车行驶轨迹/行驶速度的特性研究和预测
        (1) 行驶轨迹偏移特性
        (2) 行驶轨迹预测技术
        (3) 汽车行驶速度的特性研究和预测
        4.5.2 面向道路几何设计的场景漫游和驾驶仿真技术
    4.6 道路几何设计质量的评价方法、指标及其标准
        4.6.1 基于指标参量的设计质量评价
        4.6.2 基于事故预测模型的安全性评价
    4.7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热点展望
致谢

四、计算机仿真动画在道路工程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BIM技术的道路工程交安设施安全评价应用研究[D]. 王润泽. 宁夏大学, 2021
  • [2]基于蜂拥控制算法的智能车队综合控制研究[D]. 贺俊. 重庆理工大学, 2021(02)
  • [3]中国路面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0[J]. 于华洋,马涛,王大为,王朝辉,吕松涛,朱兴一,刘鹏飞,李峰,肖月,张久鹏,罗雪,金娇,郑健龙,侯越,徐慧宁,郭猛,蒋玮. 中国公路学报, 2020(10)
  • [4]触发类传感器实训装置研制[D]. 吕慧丽. 河南师范大学, 2020(08)
  • [5]BIM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 王荔. 长安大学, 2020(06)
  • [6]BIM技术在刚性加劲悬索连续钢桁架桥设计施工中的应用研究[D]. 张聪.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1)
  • [7]车—路耦合作用下高速公路车辆运行安全性评价研究[D]. 唐宗鑫. 东南大学, 2018
  • [8]基于虚拟现实的隧道内彩色路面视觉舒适研究[D]. 黄莹.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7)
  • [9]中国交通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6[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6(06)
  • [10]中国道路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3[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3(03)

标签:;  ;  ;  ;  ;  

计算机仿真动画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