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公平等于不公平

不公平等于不公平

一、不公平等于不太平(论文文献综述)

滕肖澜[1](2020)在《心居》文中认为一清晨六点,顾士宏推着那辆老式的凤凰自行车,走出单元门。初冬天气,早晚已凉得很了,夹克衫里只穿件长袖T恤,有些抵不住,脖子一缩,把领口那粒扣子系紧。环保袋往车龙头上一套,骑上去。遇见邻居,老远便打招呼,"顾老师,这么早买小菜啊!"他忙不迭点头,腾出一只手挥动着,一笑,嘴角的皱纹挤出来,"礼拜六老规矩,聚餐。"

文汀[2](2020)在《独立海岛群能量生产输运若干关键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海岛的和平开发与利用是国家整体海洋战略的重要一环,而海岛的能源供给又是海岛开发不可或缺的基础保障。从地理位置上讲,所有海岛均为独立海岛,而从供能系统角度,除了少数具备条件与大陆电力系统建立连接的海岛,绝大多数的海岛也均为独立海岛。对于独立海岛,传统上一般采用就地化的柴油发电机组发电进行供电,与当前倡导的绿色高效能源供给利用理念显着背离。事实上,绝大部分海岛都具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蕴藏,如果能对其进行合理开发,并形成以可再生能源为主要电源的绿色供能模式,替代以柴油发电机组为主力电源的高污染、高排放、高成本的供能模式,既是对人类社会可持续绿色发展理念的成功践行,而对于大量远离大陆、能源补给不便且成本极高的远洋海岛,这也是更为合理的海岛能量供给系统构建模式。对于这种全新的海岛能量供给模式,目前仍存在诸多理论和技术问题亟待克服和解决。为此,本文围绕独立海岛能量供给系统的源储定容、独立海岛群中的孤立发电系统如何参与电力市场、包含这类孤立发电系统的海岛电网如何进行全局最优的运行调度、乃至如何调动闲置的移动式储能船舶对能量调度进行优化等制约独立海岛能量生产输运和交易的若干关键问题开展研究与探索,主要内容包括:在独立海岛源储一体化定容方面,基于国家建立供能系统基本保障、并引导社会力量对海岛能源供给进行补充的前提,建立新能源发电方与储能系统方的新型电能交易非合作博弈模型,并研究各参与方的容量配置问题。在证明该问题存在纳什均衡解的基础上,基于最优反应分析策略,迭代搜索找出各参与方容量配置的纳什均衡点。基于均衡点,对各参与方的收益支出进行分析。算例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博弈模型既能提高新能源的渗透率,一定程度上解决新能源机组出力与负荷需求不平衡的问题,同时也能保证各方的收益,令各投资主体方在纳什均衡意义下实现利益最大化,保证资源综合高效利用,有效提高各投资方参与建设新能源机组和储能系统的积极性。在独立海岛群中的孤立发电系统如何参与电力市场方面,首先论证了在独立海岛能源系统中构建电力市场的合理性,澄清了独立海岛群电力市场中售电方、购电方及独立系统运营机构的角色定位。继而,探讨对于那些无法通过电缆与负荷中心岛直连的资源富集岛,如何通过与多功能船舶运营商联合参与独立海岛电力市场的模式,并基于该模式建立了相应的双层决策模型、负荷中心岛日前市场统一出清模型等。通过对模型进行求解,形成电力市场环境下的发电和输电调度策略。最后,通过算例仿真,验证孤立发电系统参与电力市场的可行性。在含孤立发电系统的海岛能源供给系统全局最优运行调度方面,首先分析了仅基于电力市场的海岛能源供给模式在关键元件建模和调度全局最优方面存在的不足,探讨了一种可以实现同时计及能量无线输运和调度全局最优的独立海岛电网调度新模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计及孤立发电系统的电力调度简单套用传统调度模式的缺陷,提出适当延长调度周期,以适配各种不确定性场景下对以能量包形式存在的最灵活能源资源的合理应用需求,并由此构建计及低能量密度产出时段的独立海岛群能量调度模型,最后通过算例验证所提策略的有效性。在计及共享全电船舶参与的海岛电网日前调度方面,针对远洋海岛呈现源荷空间逆向分布的特征,提出一种计及共享全电船舶(Shared Electric Vessel,SEV)参与的海岛电网日前调度策略。首先,提出SEV概念,利用电动旅游班船的闲置储能的共享化,实现岛际能量的转移。进而,根据SEV的时空转移特性,建立了精确的SEV模型。在此基础上,以系统运行成本最小为目标,构建了计及SEV参与的海岛电网日前调度模型,并通过Shapley值法对运营利益在SEV方和海岛电网方进行合理分配。仿真结果表明,基于SEV的远洋海岛能量供给系统在兼顾客运需求的同时实现了灵活的新能源消纳和负荷支撑,通过“共享”实现了“双赢”。

谈笑[3](2018)在《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之契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之契约(简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是指从鸦片战争始,经晚清、中华民国北京政府、中华民国南京政府,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间,由中国政府、各地方政府、中国政府各部门、由政府所有或得到政府担保的官办(国有)公司等为代表的主体与外国银行、中外合办银行、国际银行团、以银行为主要参与方的国际辛迪加以及代表外国银行(财团)的个人等外国私人之间确定、变更、终止权利义务关系的意思表示一致的法律行为。绪论部分主要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定义及研究意义,指出其与近代条约制度的关系,认为研究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需要涉及到准条约、政府涉外经济契约、国家契约、国际贷款协议、BOT特许协议等现当代法学概念。并从历史、法律、经济三个方面阐述本论文的研究创新之处。同时回顾了近代以来关于政府涉外经济契约的研究状况。第一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法律关系。分析中外间银行契约法律关系中外主体性质和类别。并根据该法律关系客体和内容的不同组合,将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法律关系分为借款、工程建设、合伙、买卖、租赁、特许经营等类型。指出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属于包含涉外因素、公法因素、经济因素的私法契约。第二章将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涉外经济契约)与契约、条约进行法理概念上的比较,讨论契约与条约、政府涉外经济契约与准条约、政府涉外经济契约与近代条约体系的关系。并从法的形式(分为法的渊源、法的分类、法的效力);法律关系(主体、内容与客体);法的实施(法的适用、法的遵守、法律责任)三大层面进行系统比较。指出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所隐含的极为复杂的法律原理。第三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发展分期,分为晚清时期、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三个阶段,介绍各个时期契约订立的时代背景,契约特点以及演变情况。第四章分析契约主体外国银行在近代条约体系下的特殊法律经济地位。指出近代在华外国银行与国际政治、领事裁判权、中国国内经济金融政策的关系,认为其优势地位的取得与近代条约制度密不可分,属于近代历史上在中国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外国私法人,而不是受中国法律管辖的内国法人。第五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与国际政治的复杂关系。在广义上,外国银行与中国政府的订约行为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关系的影响。从狭义上看,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受到近代中外条约关系的直接制约,属于近代条约制度的一部分。第六章论述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契约的过程。分为中方决策、外方决策、中外交涉三个层面。指出中方政府政治决策和外方企业市场决策的特点,并分析近代中外交涉交易的过程和特点。第七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核心部分——近代中外间国际贷款契约。根据法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对近代外国银行与中国政府订立的国际贷款契约进行分类整理,对契约的结构、条款进行解剖分析,指出近代国际贷款契约的发展变化和特点。第八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类型之一——近代中外间国际工程建设契约。重点分析近代铁路投资领域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财团订立的国际工程建设契约。指出其类别、条款和有关特点。第九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类型之一——近代中外合资合作经营契约。对其定义、类别、条款及内容特点进行分析。第十章以1887年李鸿章与美国费城辛迪加订立的中外合办华美银行契约事件为例,论述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财团)进行经济合作,在国际与国内,政治与经济各个方面所受到的影响,展示近代中国政府涉外经济活动所面临的困难处境。

张金国[4](2018)在《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族工作是民族国家社会结构中国家——民族二元互动关系的载体,体现国家民族问题治理的道路选择、制度设计和国家意识,是国家民族问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多民族国家制度重建的变动时期,民族工作事关民族社会内部关系的重构、政治秩序的稳定和国家权力的整合。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的实践处于转型为基础的国家重建的关键时期,即建国初期与改革开放初期,这两个时期党和国家面临的任务有所不同,但需要突破的具体困境则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即均需完成政治秩序的重建。习仲勋作为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之一,他不仅仅是新中国缔造者之一,更是新中国在民族地区进行社会改造与国家政权建设的执行者、重大政策制定者、重大事件的参与者。他本人在民族宗教工作方面的独特观点、理论,他所倡导的民族宗教工作方法,他在民族工作方面的成功实践,尤其是在建国初期的西北民族地区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层层障碍,在国家初创之际积极推进西北民族地区的政权建设与社会改造,理顺了民族与民族、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有效地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地区的社会治理。可以说,正因为习仲勋开创性的民族工作思想才使得西北区域社会没有成为初生国家的包袱与负担,避免了历史上西北民族宗教问题阻碍国家建设的悲剧重演,其意义不仅仅在建国初期西北民族地区的一隅一地,更给整个国家建设中的民族问题的治理提供了具有全局性的指导意义。理论上的任何一种解读、研究乃至重新建构都是由现实的实践所激发的,研究习仲勋建国初期与改革开放初期民族工作的思想,尤其是建国初期民族工作思想,一方面在于追求真实的中国共产党在民族问题治理上走过的艰难历程,另一方面在于通过历史的镜鉴寻求对当下国家民族问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借鉴意义,因为习仲勋所处的时代,其实离我们并不那么遥远,他基于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理论、观点、思想,实际上对我们今天极力解决的民族问题,依旧极具针对性、指导性。论文分为七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是按照既定的行文规则概述选题的缘由与选题理论与现实意义,整理和评述既有的文献资料与学术研究成果等。对于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的研究,不能单纯地聚焦于他本人在特定时期、特定阶段的特定行为与思想,而必须放眼他的时代与时代所赋予他的时代文化与社会背景,这样才能了解他的思想何以产生、为什么会产生。纵观世界人物思想研究,就个人思想而言,不可能单纯地就理论而理论地认识、了解一个人,必须把个人放在社会与时代的关系之中,为此,论文的第一章主要是结合大的时代与社会背景,对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与思想渊源结合习仲勋的生平,做一个全面的纵向梳理,以期揭示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形成、发展的内在逻辑,深化对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的认知。一种思想的萌芽、产生、发展都是一个辩证的社会化过程,如果简单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剥离出来,那么离开历史发展过程的理论就是抽象的,就必然是僵死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论文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的发展历程即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的三阶段,展示其民族工作思想是在中国革命这一大的社会场域中不断发展、不断升华的过程。任何一种思想理论的形成都有其理论架构的视角或向度,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重要内容的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也不例外。习仲勋从社会人到政治人的转变,尤其是早期家庭的熏陶与后期革命实践的深刻影响构成了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的基本向度。论文的第三部分对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的基本向度进行了剖析,即以民为本的群众观是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的根基、实事求是是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的基本路径、团结发展是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的终极目标,三个基本向度构成了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的理论根基、根本底色、价值追求(出发点、实现什么、怎么实现)。恩格斯指出,研究这些思想动机“是能够引导我们去探索那些在整个历史中以及个别时期和个别国家的历史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的唯一途径。”(1)可以说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研究的动机正是要体现作为一种理论在国家构建与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论文第四部分围绕习仲勋在民族区域自治、民族统战、民族社会改造、宗教工作等方面的若干重要观点、思想展开研究,也正是这些理论与观点建构了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的体系内容。方法论之所以在一定语境中被上升为“原则”或“根据”,是因为它们能以某种方式规定研究的方向,从而排除显然会使所说明的问题陷入“困境”的方向。基于此,论文第五部分以习仲勋在民族宗教工作方法论上的若干重要提法展开研究。一种理论与思想的强大力量,不在于理论与思想的深邃莫测,而在于它对实践的指导,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虽然具有某种历史性和阶段性特点,但由于他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因为它赖以成长的社会土壤、社会发展阶段、民族发展阶段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此它必须面对自己所处的时代,而不是面对自己既有的结论。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同样需要与时俱进,同样要指导实践,它要根据新时期民族的新问题,总结新的经验,得出新的结论,因此,文章结语部分主要内容是结合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研究,深刻挖掘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和启示作用。

曹万平[5](2017)在《侗族民间美术研究》文中认为侗族民间美术在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各方面都有鲜明的民族样式,有鼓楼、风雨桥、戏楼、飞山庙、萨坛等特色建筑,有堪称活化石的传统染织与服饰,有诙谐有趣、形式多样的民间雕塑,有土中见雅、寓意美好的民间绘画,有形式特别、种类丰富的民间手工艺。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民间美术门类最齐全、保留最完整的民族之一,研究侗族民间美术对认识中国民族民间美术具有典型意义。本文以侗族民间美术为研究对象,从整体视角出发,利用研读文献和田野调查等多种方法,分析了侗族民间美术的历史面貌、生成环境和当下形态,探讨了侗族民间美术的主题、造型手法和主要特征,并为传承和保护侗族民间美术提出看法。全文共分三大部分,以七章展开论述,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三章,主要阐明生成背景和侧重于形而下的样态分析;第二部分包括第四、五、六章,主要侧重于形而上的思想观念发掘与归纳;第三部分为第七章,主要对传承与保护提出看法。第一章,介绍了侗族概况和侗族民间美术概况,并对民间美术概念作了界定。提出侗族民间美术的文化源头是高庙文化并作了论证,以已有文物为依据从历时性角度梳理了侗族民间美术的历史概况,以当前遗存状况为凭借从共时性角度分析了侗族民间美术的现状特点及南北差异。第二章,从自然条件和文化习俗两方面入手,分析了侗族民间美术的生成环境,提出侗族民间美术传统样式遗存丰富的原因是社会发展滞后,侗族民间美术独具特色的原因是文化习俗奇特。第三章,分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四个类别阐述了侗族民间美术的当代形态,并对各类别下民间美术诸样式的历史记载和子类特征作了探讨。第四章,是本研究的主要创新成果之一,对侗族民间美术的主题进行了归纳,提出侗族民间美术的主题有资生、人本、求美、自由、共享、耐久。资生是建立在万物有灵观念上的共生世界,人本是以身度物的造物准则和价值追求,求美是建立在实用之上的形式美化,自由是慰藉心灵的自在表达,共享是利人利己的快乐践行,耐久是经世致用的造物准绳。第五章,是本研究的主要创新成果之二,提出侗族民间美术的主要造型手法有拟、渗、臆、比、创、拿、承。拟是率意的取象,渗是想象的联系,臆是心灵的流露,比是多意的象征,创是心物的统一,拿是民族之间相互借鉴,承是对传统的庚续。第六章,是本研究的主要创新成果之三,首先对侗族民间美术四个类别的特征进行了概括,然后对侗族民间美术的共性特征进行了归纳,提出侗族民间美术特征有多重表现:文化脉络上,远古的高庙文化基因仍然有迹可循,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随处可见。思辩特征上,粗略混沌的思维,万物有灵的逻辑若隐若现。精神内涵上,知足常乐的人生境界、自强不息的求生精神、和谐共生的处世之道四处洋溢。风格特点上,侗族民间美术风格丰富多样,其中以疏野、豪放、奇僻特点尤为突出,疏野是朴拙天然的表现,豪放是旷达不羁的气度,奇僻是集体表象的物化。社会特征上,侗族民间美术表现为农耕典型的“场”,稻作文化的“诗”,发展滞后的“果”,侗族民间美术折射出物质生活贫乏而精神生活富足的社会特点。第七章,对侗族民间美术的传承和保护进行了讨论,认为当前侗族民间美术保护现状总体上表现为喜中存忧,喜在政府重视民间努力,保护和恢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忧在这些保护行动多以发展旅游经济为驱动,未免出现文化保护为经济开发让位现象。认为民俗活动是民间美术应用的主要场域和生存土壤,主张风俗的赓续是民间艺术生存的关键,提出保护民间美术的关键是保护民俗活动。侗族民间美术之所以独具民族个性,缘于生发于相对封闭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环境闭塞使风俗习惯保持着相对独立性和发展滞后性,这是侗族民间美术较好地涵养古代文化基因和民族文化历史样式的原因。侗族民间美术的特点既是侗族文化和民族个性影响的特点,也是侗族社会发展滞后于时代形成的文化落差特点。

薛晓阳[6](2016)在《乡土依恋与农民德性:农民德育的道德想象——基于乡土文学研究及其乡村社会的实地调查》文中提出在农业文明面临瓦解、村庄社会解体的情况下,现代文明在困惑中呼唤乡村世界的意义。在这种反思和困惑中,文学作品似乎比社会学更敏感,在怀旧情绪中叙述乡土依恋的情怀——田野想象、小城情结和村庄眷恋。这种现代性的图景是我们思考农民德性及其道德教育的起点。乡村生活包含着农民自己的王国梦想,乡土依恋不仅是一种生活情感,更是一种道德信仰,包含着乡村世界完整的价值体系。这是基于美好人性的道德设计,也是基于乡土依恋的教育立场。乡土依恋并非作为离土者或文学家情有独钟的浪漫情思,而是深藏于农民德性中的一种集体意识。这既是农业文明的道德遗产,也是乡村世界留给农民的道德本性。作为农民文化自信的依据,乡土依恋是农民德育的必要前提,也是农民德育道德认同的可靠基础。城市的"福利"、乡村的"精神"是新农村农民德育的道德计划,也是新农村农民德育的理想图景。

陈新林[7](2015)在《港英政府时期华人公务员群体研究(1914-199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往对香港公务员的研究多侧重于制度本身优越性的探讨,相对而言,对香港公务员群体,特别是对港英政府时期华人公务员群体的研究较为薄弱。这种研究方式虽有其内在的价值,但却未能反映香港公务员制度变迁的历史脉络,也很难从深层次把握香港公务员制度的构建与形塑过程。本文主要以香港港英政府时期的华人公务员为着眼点,着重研究华人公务员群体在香港公务员制度的形成与治理过程中所担当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香港公务员制度最初由英国移植而来,但因香港公务员制度中不可避免的“殖民”色彩,早期华人公务员并未真正走进港英政府“体制”之内,而是孕育出另外一套截然不同的体系,具有鲜明的“一种制度、两种体系”的特点。两种体系的差异不仅体现在职位高下,而且也表现在薪酬待遇的悬殊,这导致香港公务员群体内部一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张力,也促使华人公务员为改变这种不公平的现象不断向港英政府施加压力。因此,一战之后华人公务员就不断发起加薪运动,促使港英当局在公务员制度方面作出某些调整;二战后华人公务员要求改善待遇的运动更加高涨,并最终撬动香港固有的公务员制度。华人公务员改善待遇之运动并非仅仅表现为单纯的经济现象,而且赋予了这种运动在整个香港公务员制度变迁中的重要角色,在这种运动式的抗争中,香港公务员“本地化”不断推进,薪俸支取规则、薪金调整机制以及等级制度、聘用方式都有了实质性的进展,甚至可以说通过华人公务员的不断抗争,不仅使香港公务员制度逐渐改变了“两种体系”的运行模式,而且也让华人公务员逐渐融入香港公务员制度。在香港公务员制度初步形成之后,伴随着香港经济社会的发展,香港公务员队伍中也出现了严重的贪腐问题,严重影响了香港的可持续发展。1940年代后期,港英当局开始注意公务员领域暴露的种种问题,实施了包括制定反贪污法规、在警务处之下设立反贪污部门等措施遏制贪污的蔓延。但由于港府始终认为贪污仅仅存在于华人公务员以及欧籍下级公务员群体中,并未真正下决心惩治贪污,再加上负责反贪污的警务处又是香港贪腐最严重的机构,反贪也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二战后二十多年港英政府断断续续的反贪工作并未取得显着的效果,相反却造成了贪污之风的盛行。同时,无论是港府还是华人公务员团体也并未采取措施加强公务员的自律,在遏制反贪污问题上更是乏陈可述,也使公务员贪污更加肆无忌惮。1960年代后期,受政治事件之影响,港英政府委任取缔贪污咨询委员会调查香港贪污情形,并派专员考察新加坡、锡兰等地反贪污的经验,收紧惩治贪污的政策,不仅积极向社会通报查处贪污的统计数字,而且新订《防止贿赂条例》加大对贪腐问题的惩处力度。在此期间,华人公务员亦通过公会对此法案提出意见,强调在制定新法案的同时强化反贪污的监督机制,对香港此后反贪污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港府始终没有将反贪污部门独立建制,反贪污工作并未出现突破成效,直到1973年“葛柏事件”的发生,引起香港社会各阶层的极大愤怒,香港各界纷纷呼吁反贪污部与警务处分离,才最终推动了港府设立廉政专员扑灭贪污问题。此后通过实施“肃贪”运动,并颁布一系列约束公务员的法律法规,逐渐将公务员群体的治理纳入法制轨道,形成了香港公务员体制建构与内部治理同时并举的机制,初步建立了公务员廉政监察体系,使大规模的贪腐问题得以有效遏制,为“廉洁高效”的公务员队伍建设奠定了基础,也为香港公务员服务香港提供了条件。随后华人公务员在香港教育、医疗、市政等社会问题上持续发声,为香港的建设作出了独特的贡献。而在1980年代中期香港进入“过渡期”后,香港华人公务员及其团体组织也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过渡时期香港的各项政策筹划与制定中,在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与公务员队伍的廉洁和社会管理工作的执业效率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龙爱仁(Aaron Kalman)[8](2014)在《《希伯来圣经》与《太平经》的思想比较 ——以生死观为主要考察对象》文中提出《希伯来旧约》为犹太人智慧的结晶,亦是中东轴心文明的代表。《太平经》作为中国道教的开创着作,将中国在轴心时代的学说宗教化。鉴于两个宗教的经典着作在历史地位、社会影响及对宇宙人生探索上的某些思想方面都具有诸多的相似相通之处,故本文拟从生死观着手,探寻二者在道德伦理、社会公义、永生、医术、婚姻、死亡和对未来的乌托邦想象等各方面的异同。《希伯来圣经》和《太平经》的基本问题是解决生活中神(耶和华、道或皇天)与人的关系,并为此提供种种伦理道德规范标准。二者有很多相近之处:耶和华或皇天面前,人要仁爱、作善止恶,这一道德伦理是绝对的,不容质疑的。古希伯来社会和古中国社会都有本体论为其法律戒规提供合法性的来源。如为实现社会公义,《希伯来圣经》提供了相关的教规,并严格实践于司法系统,以此维护弱势群体的权利;而《太平经》更依赖于自然规律和道德责任来处理这类问题。次则,长生是两个民族共同关注的问题,《希伯来圣经》认为决定权在耶和华,长生与否决定于是否尊顺耶和华的意图为标准;《太平经》则认为长生不死的主动权主要掌握在个体手中,即寿命长短以个体善恶、求道与否为标准。再则,医术与犹太教、道教皆有密切的关系。《希伯来圣经》提出疾病是耶和华对不虔诚的希伯来人的惩罚;《太平经》则试图通过推崇道教养生的方案求防病治病。两者虽然采取不同治病的手段,但在根本上它们都是本宗教信仰发挥作用的工具。又则,两者都重视人的养生、性关系及男女之间各方面的社会关系,只是《希伯来圣经》把婚姻的重点放在入与耶和华的“圣约”的关系上,而《太平经》的重点则放在自然养生之道。在死亡问题上,《太平经》的理论中,不仅以“不死成仙”为基本要义,还将“冥界”与“鬼神观”纳入其宗教框架,并成为重要部分。人鬼关系的互惠互予行为,成了早期道教的主要信仰之一。《希伯来圣经》的思想中,死亡意味着进入黑暗的地下世界,即所谓"Sheol"(“沉默”、消极)。本质上,《太平经》和《希伯来圣经》对人的认识实暗含着它们对“死后世界”的不同认识,而且它们皆属“入世型”的学说。前者因追求“长寿不死”而只在死者死后才进行葬礼准备,而后者对入葬之前的“礼节”却尤为重视,如在《希伯来圣经》中,“葬礼”具有“神圣化”的地位,人的死亡受到“圣约”的规范,死者更能坦然接受。这与《太平经》中人们对“死亡”的敬畏之心以及在阴阳调和的状态下保持与鬼魂的互惠的期望有着实质上的不同。此外,《太平经》与《希伯来圣经》的代际报应观虽表面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实质上不然。前者“承负说”依赖于“天道”理论,属于自然循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后者的善恶报应模式是受神耶和华的控制。不过在涉及未来的乌托邦时代,无论是道教的“太平”还是犹太教的"Shalom"都有着共同之处,即能够设想一个由外在祸福正确地反映人们本性的时代。

聂方红[9](2013)在《地方政府涉政公共事件处置行为分析》文中指出地方政府应对涉政公共事件的行为受多重因素影响,常常会在主动担当处理型、被动应付了事型、消极拖延等待型、强制打压驱散型之间相机抉择。地方政府应注意通过对话化解对抗、引导走向主导、及时赢得有时、主动防止被动、依法找到办法、公平实现太平、关心获得民心等行为细节来提高处置效率。

胡鞍钢,王磊[10](2012)在《中国转型期的社会不稳定与社会治理》文中提出中国进入空前的经济繁荣时代,同时也进入社会矛盾凸显期和社会不稳定时期。其突出表现为:由于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经历了世界最快的发展与最大规模的社会转型,因此出现世界前所未有的产业结构调整,世界前所未有的失业人口群,世界最突出居民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和不平等,世界最大范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赤字,以及各种腐败猖獗,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刑事犯罪率持续上升,劳资关系更趋紧张,集体上访等群体性事件迅速增多,这表明在经济空前繁荣背后还存在日益突出的社会不稳定和社会危机。目前看来,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矛盾凸显并存将成为今后较长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的基本特征。本报告专题讨论中国转型期的社会不稳定与社会治理问题,这是顺利实现经济起飞、实现长治久安的核心问题。为此,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和回答五个问题:1.中国当前社会转型的特点是什么?这一背景对社会稳定提出了哪些挑战?2.如何判断我国当前的社会稳定形势?3.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是什么?这些因素是如何作用于社会稳定的?4.不同时期的领导人如何认识和处理社会不稳定问题?我们从中获取了什么经验?5.当前的社会矛盾主要是什么性质?我们应当如何应对这些矛盾冲突?笔者的主要结论是:中国正处在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化时期,同时也进入新的社会不稳定期;经济快速增长背后的社会不公正、不平等、不公平是导致社会不稳定的根源,而政府主要是地方政府不恰当的社会治理方式有时会激化社会矛盾、加剧社会冲突;我国各类社会矛盾几乎都是人民内部矛盾,既是主要矛盾,又是普遍矛盾,而真正属于对抗性的敌我矛盾是极其次要矛盾,也是极个别矛盾;保持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实质是在社会利益多元化条件下正确处理和协调人民内部矛盾;解决社会转型期的社会不稳定问题的治本之道是树立"以公民为本""以制度建设为中心"的动态、全面、协调的新稳定观。

二、不公平等于不太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公平等于不太平(论文提纲范文)

(1)心居(论文提纲范文)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2)独立海岛群能量生产输运若干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海岛电力系统规划定容的研究现状
        1.2.2 电力市场相关研究现状
        1.2.3 独立电力系统能量调度的研究现状
    1.3 独立海岛能量生产输运交易面临的若干挑战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2 面向多利益主体的清洁能源化独立海岛源储一体化优化定容
    2.1 引言
    2.2 多主体参与的独立海岛供电模式
    2.3 风、光可再生能源电站及储能系统容量配置博弈行为分析
        2.3.1 风、光可再生能源电站及储能系统容量配置博弈模型
        2.3.2 新能源发电方支付函数和运行模型
        2.3.3 储能系统支付函数和运行模型
        2.3.4 运行约束
    2.4 博弈模型纳什均衡点存在性说明和求解
        2.4.1 博弈模型纳什均衡点存在性说明
        2.4.2 离散有限策略集求解纳什均衡点存在性说明
        2.4.3 博弈模型求解
    2.5 算例分析
        2.5.1 算例原始数据说明
        2.5.2 仿真结果
        2.5.3 结果分析
        2.5.4 岛内原有常规机组容量配置对博弈均衡解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源储合作的孤立发电系统参与电力市场的模式探讨
    3.1 引言
    3.2 独立海岛群电力市场运营模式构建
        3.2.1 孤立发电系统参与电力市场的可行性
        3.2.2 独立海岛群电力市场架构
    3.3 无线资源富集岛联合多功能船舶参与电力市场的双层决策模型
        3.3.1 多功能船舶服务费分析
        3.3.2 无线资源富集岛联合多功能船舶的运行模型
        3.3.3 负荷中心岛日前市场统一出清模型
    3.4 双层模型求解
        3.4.1 下层模型的KTT条件
        3.4.2 模型线性化
        3.4.3 求解方法
    3.5 算例分析
        3.5.1 电力市场仿真
        3.5.2 船舶服务费变化对各方份额及收益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独立海岛群能量生产输运最优调度策略研究
    4.1 引言
    4.2 柴油发电机组精细建模的必要性分析
    4.3 独立海岛群多方合作供电模式
    4.4 独立海岛群能量最优调度模型
        4.4.1 目标函数
        4.4.2 约束条件
        4.4.3 全局最优调度模式下调度前瞻周期延拓的合理性分析
    4.5 基于非线性约束线性化的CPLEX求解方法
        4.5.1 基于辅助变量引入的线性化方法
        4.5.2 非线性约束条件线性化后的表达式
        4.5.3 求解算法
    4.6 额外收益的分利模型
    4.7 算例分析
        4.7.1 合作模式的优越性初步分析
        4.7.2 前瞻周期延拓的合理性分析
        4.7.3 新型调度策略和分利模型优越性验证
    4.8 本章小结
5 计及共享全电船舶参与的海岛电网日前调度研究
    5.1 引言
    5.2 独立海岛综合的理想能源供给模式
    5.3 SEV运营模式
    5.4 SEV模型
        5.4.1 SEV建模基础
        5.4.2 SEV模型
    5.5 计及SEV参与的海岛电网日前调度模型
        5.5.1 目标函数
        5.5.2 约束条件
    5.6 算法求解
        5.6.1 双线性量的处理
        5.6.2 求解方法
    5.7 算例分析
        5.7.1 仿真环境
        5.7.2 不同调度方案效果评估
        5.7.3 方案经济性对比
        5.7.4 多主体利益分配合理性验证
    5.8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完成的学术论文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研究情况

(3)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之契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定义及研究意义
        一、定义及有关概念解释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近代中国政府涉外经济契约研究综述
        一、1949年前政府涉外经济契约有关研究
        二、1949年后近代政府涉外经济契约研究
        三、小结
    第三节 研究创新
        一、研究内容创新
        二、研究方法创新
第一章 中外间银行契约的法律关系
    第一节 法律关系的主体
        一、中方主体
        二、外方主体
    第二节 法律关系的内容与客体
        一、借款法律关系
        二、建设工程法律关系
        三、合伙法律关系
        四、买卖法律关系
        五、租赁法律关系
        六、特许经营法律关系
        七、其他类型法律关系
    第三节 法律关系的特性
        一、公私混合主体
        二、私法性的内容
        三、公法性的内容
        四、契约涉外因素
        五、国际经济因素
第二章 政府涉外经济契约与契约、条约之比较
    第一节 概念辨析
        一、契约与条约
        二、准条约与政府涉外经济契约
        三、政府涉外经济契约与条约体系的关系
    第二节 法理比较
        一、法的形式比较
        二、法律关系比较
        三、法的实施比较
第三章 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发展分期
    第一节 晚清产生发展成型期(1840年至1912年)
        一、1840年至1870年
        二、1870年至1894年
        三、1894年至1912年
    第二节 民国北京政府泡沫期(1912年至1927年)
        一、时代背景
        二、时代分期
        三、契约特点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消亡期(1927年至1949年)
        一、时代背景
        二、时代分期
        三、契约特点
第四章 近代条约体系下外国银行之地位
    第一节 近代外国在华银行的法律地位
        一、“治外法权银行”概念
        二、外国在华银行与条约制度
        三、约束外国在华银行的法律制度
    第二节 近代外国在华银行特殊地位的取得
        一、晚清的金融商业政策
        二、晚清及民国的银行货币制度
    第三节 近代外国在华银行的优势地位
        一、法律地位优势
        二、经营实力优势
        三、优势地位的丧失
第五章 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与国际政治
    第一节 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国际强权的基石
        二、国际争霸的魅影
        三、外交开路的投资
        四、政治优先于经济
    第二节 中外关系的制约
        一、国际条约的直接制约
        二、外交承认与契约继承
        三、交战状态与契约终止
        四、外交敌对与契约履行
第六章 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订立
    第一节 影响契约订立的因素、订约人员及交涉方式
        一、影响订约的因素
        二、参与订约的人员
        三、订约交涉的方式
    第二节 中方订约程序——以政府决策为中心
        一、中方决策的特点
        二、中方决策的过程
    第三节 外方订约程序——以市场决策为中心
        一、外方决策的特点
        二、外方决策的过程
    第四节 中外交易程序——经济与政治的互动
        一、询盘
        二、发盘
        三、还盘
        四、接受
第七章 近代中外间国际贷款契约
    第一节 定义与演变
        一、定义
        二、形式演变
    第二节 契约结构
        一、契约首部
        二、契约尾部
        三、契约附件
        四、契约正文
    第三节 主要条款
        一、财务条款
        二、管理条款
        三、格式条款
第八章 近代中外间国际工程建设契约
    第一节 定义、分类与特性
        一、定义
        二、分类
        三、特性
    第二节 契约产生背景与演变历史
        一、舰炮与条约奠定的基石
        二、早期国际工程建设草案
        三、政治斗争与国际工程建设
    第三节 主要条款
        一、一般性条款
        二、法律条款
        三、技术及商务条款
        四、附件和补充条款
第九章 近代中外间合资合作经营契约
    第一节 定义与类别
        一、定义
        二、分类
    第二节 主要条款
        一、一般条款
        二、法律条款
        三、商务技术条款
第十章 案例研究——以华美银行契约为例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举办银行的思潮
        二、清政府内部争议
        三、主要参与人物
        四、“轰传世界”的华美银行协议
    第二节 中美双方往来经过
        一、中美合作的缘起
        二、美方在中国的活动
        三、中方赴美谈判
        四、中外媒体有关报道
    第三节 内外政治经济矛盾与契约订立
        一、清政府内部强大的反对力量
        二、美国政府的局外人态度
        三、广泛的外国反对力量
        四、失败的内部及客观原因
    第四节 事件后续
结语
    一、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是一种法律关系
    二、同一法律现象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解读
    三、政府涉外经济活动与政治的互动关系
    四、终止履行政府涉外经济契约的方式与结果
    五、客观看待政府涉外经济契约的公法性质
    六、倒影民族资本处境的一面镜子
附录
    一、1887年华美银行事件稀见史料
        (一) 李鸿章致美国国务卿巴夏的信
        (二) 《李鸿章咨周馥盛宣怀马建忠文》英文件
        (三) 李鸿章致美国费城商人黄腾派克的两封信
        (四) 美国驻天津总领事致米建威的信
        (五) 美国驻上海总领事为马建常(马相伯)开具的介绍信
    二、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之契约目录表
        (一) 说明
参考书目
    一、档案文献、资料汇编、文集
    二、报刊
    三、历史政治类着作论文
        (一) 着作
        (二) 论文
    四、法律经济类着作论文
        (一) 着作
        (二) 论文
    五、外人论着
        (一)中文
        (二)英文
后记

(4)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不足
第一章 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的渊源和社会历史条件
    第一节 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形成的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二、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与实践
    第二节 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西北少了一个工业,多了一个民族问题
        二、宗教是生活的盐
        三、中国共产党西北民族工作的实践
第二章 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的萌芽阶段(1922-1936年)
        一、进入立诚中学:初步接触马克思主义
        二、参加学运,狱中入党:接受马克思主义
        三、投笔从戎,创建根据地:实践马克思主义
    第二节 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形成阶段(1936-1945年)
        一、学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二、实践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第三节 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成熟阶段(1945-1952年)
        一、习仲勋民族工作的西北重要实践
        二、总结了西北民族工作的出发点
        三、规范西北民族工作的原则、方法
        四、提出了西北民族工作的干部政策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的理论内涵
    第一节 以民为本的群众观: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的理论根基
        一、“人民就是江山”
        二、“江山就是人民”的群众立场
        三、“群众路线要在群众中实践”
    第二节 实事求是: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的基本路径
        一、“实事求是就是最大的党性”
        二、“真理必须到群众中去找”
    第三节 团结发展: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的价值取向
        一、“民族团结是西北的政治问题”
        二、“民族团结是西北工作的原则”
        三、“谁离开民族团结问题,谁就不是从西北工作出发”
第四章 习仲勋民族工作上的若干重要提法
    第一节 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若干重要提法
        一、提出“民族的民主联合政府”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必要准备阶段
        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必须采取“有准备、有步骤”的方针
        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要反对两种“偏向”
        四、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原则、条件、目的
    第二节 关于民族统战工作的若干重要提法
        一、“站在民族纠纷之外解决民族纠纷”
        二、“西北的统战工作就是在民族与宗教问题上与敌人竞争”
        三、民族统战要突出党性,“麻烦就是革命工作”
    第三节 关于民族社会改造的若干重要提法
        一、“西北工作要照顾民族和地区特点”
        二、“群众要土地粮食,我们要农民群众”
        三、民族干部必须是土改的执行主体
        四、“联合一部分封建反对另一部分封建”
        五、民族地区土改的“八不动”原则
        六、民族地区土改中的“两个不能变”原则
        七、“两个不完全”思想,建立最广泛的宗教统一战线
    第四节 关于宗教工作的若干重要提法
        一、“克服‘左'的思想防止‘右'的倾向”
        二、“该松绑的松绑,该捆死的捆死”
        三、“宗教工作必须服从于国家政治任务”
        四、“要以理服人,不要以力服人”
        五、“宗教工作三分书本知识,七分实践知识”
        六、“宗教信仰自由,但走不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政治问题”
        七、“群众路线是宗教工作的基础”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习仲勋民族工作方法论上的若干重要提法
    第一节 慎重论:民族工作不要急
        一、“慎重论”的提出
        二、慎重论的理论内涵
        三、“不怕慢,只要搞对”
    第二节 求同存异论:“大同”“小异”的民族统战方法
        一、求同存异、和谐共生
        二、“小异”“大同”就是统一战线
        三、尊重差异,但不强调差异
    第三节 规律论:少数民族地区工作须根据民族特点办事
        一、民族工作需掌握民族特点
        二、民族工作需尊重民族特点
        三、依据民族特点做好民族工作
    第四节 和平论:“民族问题不是武力充足不充足的问题”
        一、和平论的提出
        二、和平也是斗争的方式
        三、“和平论”对现实的指导性
    第五节 “团结论”:团结上层,争取下层
        一、团结论的提出
        二、求团结不是“给上层撑了腰”
        三、坚持团结但不强调趋同
结语
    一、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的理论内涵、突出贡献
    二、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的当代价值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致谢

(5)侗族民间美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现状与意义
        一、选题源起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前期准备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主要创新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主要的创新之处
第1章 侗族及侗族民间美术概况
    第一节 侗族概况
        一、分布概况: 偏远而自由的三省交界
        二、历史概况: 王化缓慢的边缘性历程
    第二节 民间美术概念界定
    第三节 侗族民间美术概况
        一、探本溯源:高庙文化源远流长
        二、历史寻踪:悠久而零散的记忆
        三、当今遗存:南丰北寡参差不齐
第2章 侗族民间美术的生成背景
    第一节 自然与社会条件
        一、依山傍水的自然条件
        二、相对滞后的社会发展
    第二节 风俗与文化环境
        一、古老的风土人情
        二、奇特的文化习俗
        三、强大的文化引力
第3章 侗族民间美术的形态
    第一节 建筑
        一、侗寨: 侗族民间美术场域
        二、鼓楼: 侗寨的标志性建筑
        三、花桥: 沟壑与心灵的桥梁
        四、寨门: 防卫到象征的转变
        五、民居、粮仓与禾晾
        六、庙坛
        七、戏楼
        八、凉亭
        九、古井和井亭
        十、石料路桥、保寨林等
    第二节 雕塑
        一、建筑装饰雕塑
        二、家具装饰雕塑
        三、宗教雕塑
        四、食材雕塑
        五、工艺品雕塑
    第三节 绘画
        一、建筑装饰绘画
        二、年画
        三、宗教绘画
        四、农民画
    第四节 工艺美术
        一、侗族染织与服饰
        二、侗族器具工艺
第4章 侗族民间美术的主题
    第一节 中国民间美术的共通主题
    第二节 侗族民间美术的典型主题
        一、资生-万物有灵的共生世界
        二、人本-以身度物的价值追求
        三、求美-实用之上的形式美化
        四、自由-慰藉心灵的自在表达
        五、共享-利人利己的快乐分享
        六、耐久-经世致用的造物主张
第5章 侗族民间美术的造型手法
    第一节 拟-率意的取象
    第二节 渗-想象的联系
    第三节 臆-心灵的流露
    第四节 比-多义的象征
    第五节 创-心物的统一
    第六节 拿-相互的借鉴
    第七节 承-传统的庚续
第6章 侗族民间美术的特征
    第一节 分类形式特征
        一、侗族建筑特征
        二、侗族雕塑特点
        三、侗族绘画特点
        四、染织服饰特征(工艺特征之一)
        五、器具工艺特征(工艺特征之二)
    第二节 文化内涵特征
        一、文化基因的传承
        二、粗略混沌的思维
        三、万物有灵的逻辑
        四、知足常乐的境界
        五、和谐共生的希望
        六、自强不息的精神
    第三节 艺术风格特征
        一、疏野-天然朴拙的表现
        二、豪放-旷达不羁的气度
        三、奇僻-集体表象的物化
    第四节 社会历史特征
        一、农耕典型的“场”
        二、稻作文化的“诗”
        三、发展滞后的“果”
第7章 侗族民间美术的传承与保护
    第一节 保护价值: 文化多样性的典型
        一、侗族民间美术具有典型性
        二、手艺的人文价值不容忽视
    第二节 保护现状: 探索实践喜中存忧
        一、喜: 政府重视民间积极
        二、忧: 急功近利低质同化
    第三节 保护建议: 保护促进民俗活动
        一、保护需要系统性考量
        二、民间美术的生存动力
        三、保护和促进民俗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研究侗族民间美术完成的田野调查
    二、田野调查工作剪影
    三、图例目录
    四、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业绩
后记

(6)乡土依恋与农民德性:农民德育的道德想象——基于乡土文学研究及其乡村社会的实地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民德性的文化反思:乡土依恋作为一种德性品质
    (一)关于农民德性的本质认识:乡土依恋不仅是生存依赖而且是精神依恋
    (二)关于乡土依恋的伦理解读:乡土依恋不仅是情感纠结而且是道德选择
二、农民德育的可能依靠:作为道德基础的乡土依恋
    (一)美好人性的设计:基于乡土依恋的教育立场
    (二)农民德育的认同建构:乡土依恋作为文化自信的依据
三、农民德育的道德回归:作为作为方法论的乡土依恋
    (一)乡土依恋对城市社会:大小共同体的博弈与重建
    (二)农民德育的道德规划:城市的“元素”加乡村的“价值”

(7)港英政府时期华人公务员群体研究(1914-199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学术文献回顾
    三、研究视角与基本思路
第一章 港英政府公务员制度与华人公务员概况
    第一节 港英政府早期的公务员制度
    第二节 港英政府华人职员群体概况
        一、香港公务员的范围
        二、早期香港政府中的华人公务员
        三、港府华人公务员规模和待遇
    第三节 香港政府华人公务员的团体及组织运行机制
        一、香港政府华员会的筹备与成立
        二、香港其他主要华人公务员团体
        三、香港政府华人职员团体的组织运行机制
第二章 二战前香港公务员制度构建中的华人公务员——以加薪运动为中心
    第一节 “一战”后港府华人文员加薪之呼吁与公务员薪金调整
    第二节 华人公务员加薪运动与薪金调查委员会的设立
        一、1920年代后期华人公务员调整薪俸制度之呼吁
        二、文员薪金调查委员会之成立与工作开展
        三、公务员薪金之调整与华人公务员之反应
    第三节 裁员减政委员会之设立与香港公务员本地化政策的发端
第三章 华人公务员团体改善待遇运动与香港公务员制度本地化(1946-1950)
    第一节 改善待遇运动之兴起
    第二节 公务员薪俸调查委员会之设立与公务员本地化政策
        一、公务员本地化政策的进展
        二、公务员薪俸调整委员会之设立
        三、改善待遇运动之再起与华人公务员之联合
    第三节 公务员制度调整与公务员之反应
        一、公务员薪俸调整方案的出台
        二、公务员对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反应
第四章 华人公务员与香港政府的“肃贪”运动
    第一节 二战后香港公务员的贪腐与反贪
        一、断断续续的反贪与公务员贪腐的泛滥
        二、《防止贿赂法案》与华人公务员之反应
    第二节 独立反贪污机制的建立与“肃贪”运动的再出发
        一、“葛柏事件”与廉政公署的成立
        二、“肃贪”运动与“四大华人探长案”
    第三节 “肃贪”运动中的公务员廉政制度之重构
第五章 华人公务员与香港公共事务之参与
    第一节 华人公务员与香港政府公共事业建设
    第二节 华人公务员与香港政府市政建设
    第三节 华人公务员与香港的对外宣传
第六章 华人公务员与过渡时期的香港
    第一节 华人公务员与过渡时期香港公务员政策
        一、基本法的制定与实施
        二、华人公务员对公务员政策的支持
        三、华人公务员与内地的互动
    第二节 华人公务员与“过渡期”香港走向
    第三节 华人公务员的自为抗争以“长俸计划”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8)《希伯来圣经》与《太平经》的思想比较 ——以生死观为主要考察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希伯来圣经》与《太平经》的现实生活伦理观
    1.1 《太平经》的伦理观
    1.2 《希伯来圣经》的伦理观
    1.3 《太平经》伦理观之核心:“仁爱”观
    1.4 《希伯来圣经》伦理观之核心:“圣爱”观
    1.5 《希伯来圣经》和《太平经》的伦理观之异同
2 《希伯来圣经》与《太平经》社会公义思想之异同
    2.1 《太平经》的社会公义观
    2.2 《希伯来圣经》之社会公义观念
    2.3 《希伯来圣经》与《太平经》的社会公义观的异同之处
3 《希伯来圣经》与《太平经》的“不死”观
    3.1 《太平经》与先秦道家对于“死亡”之共同之处
    3.2 对于“永生”、“升仙”思想的解读与考察
    3.3 《希伯来圣经》“永生”思想——以伊甸园为例
    3.4 对于“长生”观念的比较与考量
    3.5 《希伯来圣经》之长生思想——以尊顺耶和华的意图为标准
    结语
4 《希伯来圣经》和《太平经》的医术观之比较
    4.1 《太平经》的疾病观和医术观
    4.2 《希伯来圣经》的疾病观和医术观
    4.3 《太平经》与《希伯来圣经》的疾病观和治疗法的异同之处
        4.3.1 人的本质问题
        4.3.2 “天医”信仰及疗法的系统性
        4.3.3 疾病预防及相关理念
    结语
5 论《希伯来圣经》和《太平经》中的两性与婚姻思想
    5.1 “阴阳”学说与两性关系
    5.2 《希伯来圣经》的“造人”故事与两性的关系
    5.3 《希伯来圣经》和《太平经》的“造人”、两性观的联系
    5.4 《太平经》的阴阳学说与婚姻的关系
    5.5 《希伯来圣经》中的“契约”与婚姻的关系
    5.6 《太平经》之“自然婚姻观”与《希伯来圣经》的“契约性婚姻观”的异同
    5.7 《太平经》中的民族、种族之间以及两性平等的自然婚姻观
    5.8 男女的洁净和非洁净的性关系,即“圣民”与“异族”之关系
    5.9 《太平经》跨民族、种族的自然婚姻观与《希伯来圣经》的洁净的“婚洁观”的异同
    5.10 《太平经》中之“男尊女卑”的合理依据与“男女反形”的关系
    5.11 《希伯来圣经》中的婚姻、财产分配与“洁净”的关系
    5.12 结语:《希伯来圣经》和《太平经》两性观的核心异同
6 《太平经》与《希伯来圣经》的死后世界之比较
    6.1 《太平经》的死后世界
        6.1.1 人的本质与鬼的关系
        6.1.2 “黄泉”、“土府”为象征的阴间
    6.2 《希伯来圣经》的死后世界
        6.2.1 希伯来人的本质——“Nephesh”与复活的关系
        6.2.2 希伯来人的“Sheol”与“Obot”观
    6.3 《太平经》丧葬之教义
    6.4 希伯来人的丧葬礼仪
    6.5 《太平经》与《希伯来圣经》对“死后世界”“丧葬”观点的异同
7 《希伯来圣经》与《太平经》善恶报应思想之比较
    7.1 《太平经》的善恶报应理论
        7.1.1 《太平经》独创的“承负”学说
        7.1.2 承负说与《太平经》生死观的关系
        7.1.3 人为罪过源头的承负
        7.1.4 自然为罪过源头的承负
        7.1.5 “皇天”、“道”与“承负”理论
    7.2 《希伯来圣经》的善恶报应思想
        7.2.1 耶和华对子民的神显模式
        7.2.2 “宗族”的整体性报应思想
        7.2.3 “非自然”的善恶报应
        7.2.4 善恶报应的个人化
        7.2.5 以西结先知对“整体报应”的否定
    7.3 “承负”理论与《希伯来圣经》“报应”观的不同之处
    结语
8 《希伯来圣经》与《太平经》的乌托邦思想之比较
    8.1 《太平经》的天、地、人的乌托邦观
    8.2 《太平经》的民族之间财富分配的乌托邦
    8.3 《太平经》的人自身和谐的“乌托邦”
    8.4 《希伯来圣经》之弥赛亚观
        8.4.1 “Shalom”的群体与完整性特征
        8.4.2 “Shalom”与可实现的非乌托邦的理想状态
        8.4.3 Shalom与乌托邦的关系
    8.5 《先者书》与《太平经》共同的“乌托邦”目的
    结语
结语
后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与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9)地方政府涉政公共事件处置行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地方政府涉政公共事件处置行为模式
    1. 主动担当处理型。
    2. 被动应付了事型。
    3. 消极拖延等待型。
    4. 强制打压驱散型。
三、地方政府涉政公共事件处置应把握的原则
    1. 对话才能化解对抗。
    2. 引导才能走向主导。
    3. 及时才能赢得有时。
    4. 主动才能防止被动。
    5. 依法才能找到办法。
    6. 公平才能实现太平。
    7. 关心才能获得民心。

四、不公平等于不太平(论文参考文献)

  • [1]心居[J]. 滕肖澜.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0(05)
  • [2]独立海岛群能量生产输运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 文汀.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3]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之契约研究[D]. 谈笑.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4]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研究[D]. 张金国. 兰州大学, 2018(03)
  • [5]侗族民间美术研究[D]. 曹万平.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3)
  • [6]乡土依恋与农民德性:农民德育的道德想象——基于乡土文学研究及其乡村社会的实地调查[J]. 薛晓阳.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1)
  • [7]港英政府时期华人公务员群体研究(1914-1997)[D]. 陈新林. 华中师范大学, 2015(12)
  • [8]《希伯来圣经》与《太平经》的思想比较 ——以生死观为主要考察对象[D]. 龙爱仁(Aaron Kalman). 浙江大学, 2014(01)
  • [9]地方政府涉政公共事件处置行为分析[J]. 聂方红. 理论导刊, 2013(03)
  • [10]中国转型期的社会不稳定与社会治理[A]. 胡鞍钢,王磊. 国情报告(第八卷 2005年(下)), 2012

标签:;  ;  ;  ;  

不公平等于不公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