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北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风险规避研究

我国西北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风险规避研究

一、我国西北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风险规避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邓伟[1](2020)在《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能源资源的战略保障基地,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已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和国家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我国共有262座资源型城市,占城市总量的39.9%,其中将近79%已陆续进入成熟期和衰退期,普遍存在产业结构失衡、经济增长乏力的严峻问题。在实践中,一部分资源型城市在政府的财政补贴、政策扶持下完成了转型工作,但大多数尚未摆脱对资源的依赖,其经济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影响因素复杂、转型效果参差不齐、转型内生动力不足、主导产业方向不明等,成为困扰资源型城市的难点、痛点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以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研究对象,以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现状与存在问题作为切入点,沿着主体、内容、客体三条主要脉络,对转型升级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理论分析:通过对转型主体职能的定位,构建了创新驱动体系的主体结构,完善了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动力模型;通过对产业结构内在规律及其与经济增长、生命周期、区域经济、主导产业相互关系的分析,探讨了转型升级时机与模式的选择策略;通过分析主导产业在破解资源、制度和技术锁定效应中的关键作用,确定了主导产业选择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的重要地位。在实证分析中,本文运用分位数回归分析法(QR)和68个地级资源型城市的面板数据,对影响转型升级的4类8个指标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科技创新指标对转型升级的影响最为显着,且存在异质性;其中区域异质性表现为:对东部地区影响超过其他地区;发展阶段异质性表现为:除衰退型外,科技创新对其他三类城市影响均显着。此外,其他指标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区域异质性和发展阶段异质性。在案例分析中,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案例城市转型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对主导产业的选择及其投入是案例城市转型效果欠佳的关键因素。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比较案例城市35个部门的投入产出效率,对主导产业的优选次序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对于主导产业的选择,应从产业发展、竞争力、效益等角度,综合考虑其投入产出的效率值,并结合城市的产业基础、资源状况、发展阶段以及相对优势确定主导产业的优选次序。论文的创新点如下:(1)首次定义了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三大基本要素——主体、内容、客体。转型主体应包含一切利益相关者,尤其强调劳动者个人的作用,该主体在以往的研究中往往被忽视或依附企业主体存在。客体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资源型城市产业间形成的经济技术关系和数量占比关系、产业构成及资源在产业间的具体配置情况。内容指一切已经、或存在潜在可能性的,对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的总和。对三大基本要素的界定,明确了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畴,为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系统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有助于以此为基础搭建结构清晰的理论分析框架,有的放矢的对转型升级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2)提出了创新体系内部主体结构及职能地位的设计。本文通过对主体结构及职能地位的设计,强调了“科技创新人才”在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动力模型中的核心地位,完善了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动力模型,有助于解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创新驱动表面化和盲目化、动力源泉无法聚焦的难点与痛点问题。(3)本文将分位数回归分析法引入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分位数回归分析法克服了传统方法均值的局限性,给出被解释变量的全面信息,减小异常值对估计结果的影响。在应用中,一方面研究各影响因素在总体上的影响显着性及各分位点上的显着性,另一方面将分类样本代入模型,分析区域异质性和发展阶段异质性。这一方法从多个维度分析研究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影响因素及其异质性,使结果更加稳健有效、细致全面。

米童[2](2020)在《基于风险分担的中印尼镍矿资源合作开发利益分配机制研究》文中认为不锈钢产业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承接环节,其市场需求量与日俱增,并带来了镍矿的强劲内需,但国内镍矿储藏贫乏,企业必须将镍矿战略布局全球,寻求更合适的镍资源基地。“一带一路”作为契机,为拓展海外矿产资源起到了助推作用,国企、民企开始投资印尼镍矿项目。但由于地缘政治、全球矿产资源储配的特殊性、外汇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现有的海外矿产资源合作开发项目既有收益远低于预期。为此,有必要研究中印尼镍矿资源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与利益分配,提高海外镍矿合作开发成功率,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矿业市场品牌效应和竞争力。论文针对矿产资源合作开发中的利益相关方、利益分配等问题阅读了大量国内外文献,明晰了矿产资源合作开发的国内外现状,梳理了中印尼镍矿资源合作开发项目的利益关系,引入谈判能力、风险补偿等因素,利用Rubinstein博弈理论构建了基于风险分担视角的矿产资源合作开发项目利益分配模型,并对利益分配模型进行了Shapley值修正;其次,通过案例研究法整理了中印尼镍矿资源合作开发的关键风险清单,制定了合作开发项目风险分担基本原则与分配流程,揭示了矿产资源合作开发利益分配机制。最后以中钢集团苏拉威西省镍矿为案例,梳理了利益相关方、识别了项目风险,应用风险分担模型和Shapley值改进模型进行了风险分担水平计算;最后,提出了详细的政策建议。本文从中方企业立场出发,对中印尼镍矿资源合作开发的风险分担问题和利益分配进行了研究,意在助力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谈判博弈中更具话语权,而不是谈判席上的单方敲定。中方企业应从本设计模型中的各个参数入手进行优化,提升自身谈判实力。

李永乐[3](2019)在《自然资源中层管理人员胜任力关键因素识别与实证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面对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国家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在新的发展阶段有了新的使命。承担着国土资源管理、自然资源保护、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农业农村发展等职能的自然资源行政管理部门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对不同层级、不同地域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提出一定的挑战。然而,自然资源行政部门职能配置和管理人员胜任力与统筹自然资源管理战略要求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相关管理制度和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有必要通过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的方式开展自然资源行政部门管理人员的胜任力研究,对新时期发展形势下提升自然资源行政部门管理人员的胜任力和部门组织绩效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胜任力和行政管理绩效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以自然资源部人事部门和北京、山西、河北等省(市)自然资源行政部门及其下辖的部分市级自然资源中层管理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访谈、行为事件访谈、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对自然资源中层管理人员现状与胜任力辨析、胜任力关键因素筛选与识别、关键因素的有效性检验等开展实证研究,并提出了基于人岗匹配的自然资源中层管理人员胜任力提升路径,拓宽了自然资源行政部门管理人员工作绩效提升的思路,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借鉴案例。主要研究内容及其结论如下:(1)系统分析了自然资源中层管理人员结构,从年龄结构、学历层次、专业分布、职称分布和任职年限等方面统计分析了自然资源部门中层管理人员结构与胜任力水平。研究表明,中层管理人员任职年限相对均衡,年龄结构相差不大、且35岁以下的管理人员占有一定的比例,体现了年轻的管理人员在专业知识水平、实践能力、身心素质等方面的优势,但管理人员在学历、专业和职称方面存在一定的比例结构失调,对管理人员胜任力有一定的影响,需要针对性识别改进,进一步提升个人胜任能力和工作绩效。(2)综合采用问卷调查、行为事件访谈、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筛选出的22项胜任力指标对自然资源中层管理人员绩效变量的解释能力,通过逐步回归模型,进一步识别出耐性与毅力、身心健康、抗单调枯燥能力、对上对下服务意识、民主意识等5个胜任力关键因素对中层管理人员绩效水平有显着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耐性与毅力、对上对下服务意识等因素对自然资源中层管理人员绩效水平影响尤为显着。(3)采用实地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筛选了部分中层管理人员作为检验样本,并使用同时效度法和预测效度法两种检验方法,对识别出的中层管理人员胜任力关键因素进行了检验与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耐性与毅力、抗单调枯燥能力、对上对下服务意识等胜任力关键因素具有可靠性,样本群体的胜任力关键因素与岗位称职程度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同时,通过对中层管理人员的训练考核进一步证实了本研究筛选的胜任力关键因素有效可靠,且能产生优秀绩效。(4)充分考虑影响自然资源行政部门中层管理人员胜任力的基本素质、技能、外部环境、内部条件、激励效应等方面,以一致性模型检验结果为基础,通过开展胜任力与岗位的一致性匹配,从自然资源行政部门中层管理人员开发体系、人员特征应用体系、人岗匹配的绩效管理体系、人员聘任机制和人才战略规划五个层面提出了人岗匹配的中层管理人员胜任力提升路径,以此为自然资源中层管理人员整体绩效水平提升提供智力和动力支持。

孙琦[4](2017)在《煤矿区生态风险演化过程及防控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期,同时又备受资源环境的约束。煤矿作为重要的能源矿产,广泛分布于我国生态脆弱地区,采矿对环境造成巨大扰动,导致区域生态系统的退化。因此,有必要理清矿区生态风险发生、发展规律,研究新常态下矿区生态风险防控机制。本文采用野外调查、走访座谈、遥感技术、空间分析、统计分析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等方法对煤矿区自然—社会生态系统潜在风险表征进行归纳总结,以平朔矿区为例对土地损毁和复垦过程的生态系统时空特征进行分类并评估分析生态风险变化,构建防控机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矿区生态风险的发生、发展与人类活动造成的土地扰动有关,其具有自然生态风险和社会生态风险的复合特性。受外部和内部两种作用力影响,全球环境变化、经济发展政策等宏观因子和矿业生产活动方式及管理措施等,矿区生态风险类型可分为原生型、利益导向型和管理无效型。从自然环境分异区划和开采扰动两方面将全国煤炭聚集区划分为9个生态风险区,反映宏观空间下煤炭聚集区的生态风险分异特征。(2)借助遥感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平朔矿区1987-2015年采矿扰动区的NDVI指数变化进行特征分类,可知研究区内有、无植被覆盖的区域的比值因开采和复垦进度不同呈现阶段性波动。矿业开采造成地表无植被覆盖持续时长平均为11 a,植被恢复工程所需时间受前期排土场排土工艺和管理水平的影响,与复垦工作开始的早晚关系较小,植被恢复至原地貌水平的平均值为5.6 a。(3)矿区生态风险的动态变化与矿区开采速度、土地损毁面积大小、开采过程科学性和土地复垦措施密切相关。选取2001年和2010年两期数据,从土地损毁累积影响和生态脆弱度两方面构建评价模型得出矿区生态风险值。2010年土地损毁的累积影响范围比2001年增长了7095.17hm2;但随着矿区扰动区域的东移,采矿对研究区西部的影响在减弱;2001年处于中等风险及以下的区域占比为0.02%,到2010年增加为16.77%;基于OWA方法设置情景偏好,绘制“忽视”、“正常”和“重视”三类风险情景下的矿区生态风险图。(4)分析矿区扰动下的周边居民点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演变特征,构建压力-状态-驱动-响应模型揭示矿区“矿-地-人”困境的驱动力和管理路径。矿业开采是导致区域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恶化最直接的影响因素,而政府管理的缺失以及教育资源整合是造成村庄败落的重要原因。(5)矿区是一个由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共同作用的复合生态系统,本文从防范、监控和协调三个方面,针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不同尺度和不同的层次构建矿区生态风险防控机制。

李正山[5](2017)在《青海锂矿资源可持续开发路径研究 ——以柴达木一里坪项目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新能源汽车是新经济在工业领域一个标志性行业。特别是在一系列的政策引导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近年来实现“爆发式”增长,也带来了新能源汽车及电池的关键基础材料锂盐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青海省作为盐湖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的省份,其矿业开发已成为本省国民经济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青海省一里坪盐湖是国内目前少有尚未被开发的具有极高经济价值的盐湖资源,其锂、硼、钾、镁等资源的综合利用,符合柴达木循环经济园区总体规划的发展思路;符合中国五矿集团的资源发展战略,能培育战略型商品,可获得较好经济效益,为地方和国家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本文在实地调研、专家访谈以及文献查阅的基础上,通过多方面对矿产资源开发的了解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把握,阐述了锂矿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和作用;并针对青海省盐湖锂矿资源特性,具体研究了其开发技术和工艺,说明了青海锂矿资源产业在技术创新上的优势。在此基础上结合产业集群理论和发展模式研究成果,提出了跨产业链多结构可持续的技术创新型盐湖矿产资源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在研究青海省锂矿资源开发现状和收集相关数据信息的基础上,分析了盐湖锂矿资源产业开发与青海省经济发展的协同作用,对将本文所提出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应用到青海省锂矿资源的可行性做了论证。并在跨产业链多结构可持续的技术创新型盐湖矿产资源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下,提出了青海省可持续开发路径和具体构建机制,给出了青海省锂资源产业升级方法。在以盐湖锂矿资源开发模式结合青海省区域发展的深入分析基础上,以青海柴达木一里坪锂矿资源开发这一具体案例,从一里坪矿产资源条件、开发意义和前景和创新方案设计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最后本文得出针对青海省锂矿资源可开发路径,需要在跨产业链多结构可持续的技术创新型盐湖矿产资源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下,坚持开发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创新、资本运营创新、多方位多维度来实现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邱爽[6](2016)在《A公司海外投资风险规避策略研究 ——以VS项目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虽然放缓,但从长远看,毫无疑问,中国对资源的需求量仍然巨大。国内资源前期过度开采严重,对自然环境以及国家长期战略储备的影响显而易见,已经到了不得不控制的地步。基于此,国家再次将“走出去”战略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一带一路”和亚投行等国际战略随之浮出水面,中国对国际资源和国际影响力的渴望也展现无遗。南美矿山资源丰富,资源开发程度相对较低,前景极其广阔,目前已经成为欧美大型矿业的主要淘金地。尤其是委内瑞拉,以丰富的石油资源享誉世界,是世界上石油探明储量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其铁、铝、镍、金、金刚石、煤等矿产资源的蕴藏量也很丰富,此外还有铜、铅、锌、钒、钛、磷、石膏、长石、重晶石、石棉以及多种粘土和稀土矿物等矿产资源。加之该国对外资需求强烈,尤其是对中国投资推崇度相当高,中资企业进入的门槛更低,且容易获得中委两国政府支持,因此,进军南美,聚焦委内瑞拉,占领优质矿产资源,不仅符合国家整体利益,还能满足企业发展要求,完全是一条可取之路。本文作为案例分析研究的VS项目(委内瑞拉索萨门德斯金矿项目)是大型国企A公司在委内瑞拉的黄金开发项目;同时,该公司还关注南美的其它矿产。借助通过该项目运营所积累的实战经验,科学运用各种研究防范,本文期望能够阐发A公司VS项目的风险指标体系与风险等级分类,进行风险评估;并依据VS项目风险规避策略的结果检验,提出A公司规避海外投资风险的具体策略。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根据A公司的翔实资料,提出了VS项目的风险指标和风险分类方案,风险规避策略与实施保障;(2)通过将方案与策略应用于对VS项目进行分析,验证了其可行性与合理性,并通过实证分析得到启示,阐发了A公司海外投资风险规避策略,其结论对我国相类企业的海外投资行为提供了具有借鉴意义方案选择。

陈子瞻[7](2016)在《煤制油气产业竞争力分析》文中认为煤炭是中国最主要的能源矿产资源,在中国能源矿产资源储量中的占比超过95%,这样的能源禀赋决定了中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导地位。但是近年来中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北方地区因煤炭燃烧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致使“去煤化运动”的提案呼之欲出,旨在通过将煤炭等量代换成等热值的石油或者天然气资源,通过降低煤炭消费的比例,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减少燃煤导致的空气污染。煤制油气是一门将煤炭在特定的条件和容器内直接气化,生成天然气的工艺技术。本文基于调研得到的煤制油气、煤化工企业的生产数据、财务数据和环境数据,对煤制油气产业的成本、环境影响、市场条件和产业集群进行了深入分析,探索煤制油气在中国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大力加强煤制油气产业的相关建议。本研究通过多个实际案例分析煤制油气企业的总成本,包括生产成本、管理成本、税费成本和财务成本。当国际油价达到50美元/桶的时候,煤制油气便可以实现盈亏平衡,高于这个价格便可以实现盈利。煤制天然气的全成本约为2.32元/立方米,在目前的天然气市场价格下,只有微弱的利润。根据规模经济理论,只有当一个产业达到一定规模以后,才能降低成本,才具有一定的竞争力。根据迈克尔·波特的产业集群理论,在一个特定的区域聚集了相关的企业,企业间共享区域公共设施、市场环境和外部经济,降低信息交流和物流成本,形成区域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外部效应和区域竞争力。煤制油气本质上是煤化工产业的一个分支,应与煤制甲醇、煤制烯烃和火电等传统煤化工产业集聚在一起,形成煤炭产业集群,共享煤炭资源,共用如公路、共用管道等基础设施,并形成上下游产业。笔者认为大力发展煤制油气是中国能源安全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此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国原油市场对国外的依赖。同时,研究表明煤制成品油气相对于石油提取的成品油和常规天然气,具有更好的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清洁度,是一种相对更清洁更高效的能源。发展煤制油气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间接煤制油工艺对原料煤品质要求较低,中国煤类结构复杂,褐煤、低阶煤含量多,应优先发展间煤制油,尤其是接煤制油产业。

李刚[8](2016)在《基于资源租金的矿产资源权益金理论与计征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矿产资源为国家所有,政府能够凭借所有权取得资源租金收入。近年来,我国矿产资源领域税费改革不断深化,但一些突出问题和深层矛盾仍然存在,这导致资源租金流失。现有研究中,一是大多以地租理论和产权理论为基础提出建立矿产资源权益金制度,较少从资源租金的征收效率角度出发设计权益金征收制度;二是主要是按矿种提出从价或从量较为单一的权益金计征方法,较少综合考虑征收效率、经济效率、矿业权管理等因素;三是主要根据企业会计数据,采用销售利润率指标对于采矿业资源租金进行测算以确定权益金率,较少考虑资产价格变化、资本溢价、投资风险等因素。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构建了以资源租金为基础理论框架,以修正资本回报率模型为基础提出了资源租金的测算方法,设计了按矿山规模和矿种分类的差别化权益金计征方法。研究丰富了矿产资源权益金制度的理论框架,完善了权益金计征方法,改进了权益金率测算方法,主要结论和创新成果如下:第一,构建了以资源租金为基础的矿产资源权益金理论框架。构建以资源租金规模和征收效率为主要内容的理论框架,重点分析了产权制度、投资者风险偏好和矿产品价格对资源租金规模影响,从矿业权出让和矿产资源开采两个环节全面考查了不同类型权益金计征方法的资源租金征收效率。研究结果表明,矿产资源所有权界定不清晰,会引起资源租金流失;风险偏好越强,矿产品价格越高,产生的资源租金越大。不同权益金计征环节、方法和标准,对资源租金的实现效率也有所差异。这为我国矿产资源权益金计征环节和计征方法的设计,以及资源租金的估算提供了理论支撑。第二,以修正资本回报率模型为基础提出了资源租金测算方法。采用修正资本回报率模型对1995-2014年采矿业资本回报率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然后以工业企业资本回报率作为采矿业的机会成本,对超额采矿业资本回报率按照一定风险系数测算了行业整体资源租金水平。研究结果表明,除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外,我国采矿业均存在资源租金,但2009年以后有所下降。未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深化,采矿业资本回报率也将呈下降趋势。该测算结果为基础权益金率确定和动态调整提供了依据。第三,设计了按矿山规模和矿种分类的差别化权益金计征方法。通过识别影响计征的关键因素,然后按其将所有矿山企业进行分类,针对每一种类型特点综合考虑潜在的经济效率、财政收入和征管成本等后选择最优计征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应按矿山规模和矿种将矿山企业分为四类,采用矿业权竞争出让、按开采总量价值计征和按销售收入计征的差别化方法,这有助于提高资源租金征收效率和水平。同时,针对征收过程中,企业内部定价和销售收入为加工产品的问题,以钨矿为例构建回归方程,利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研究提出了加工产品市场价格和销售收入的折算数。

解玉磊[9](2015)在《复杂性条件下流域水量水质联合调控与风险规避研究》文中提出长久以来,人类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一直得益于水资源合理规划管理,持续的高强度人类活动增加了水资源系统不确定性因子并加剧了水资源水环境危机,不能实现预期目标的水资源系统已反映出规划和决策的失误以及有效处理水资源水环境系统不确定性的重要性。并且,水资源系统中不确定性因素也将进一步引发管理决策风险,系统表征水资源系统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以及规避系统决策风险,并将其融入到水资源水环境优化模型中已成为实现可持续水资源系统管理的关键。在全面辨识水资源系统特征及其复杂性的基础上,本研究旨在开发能够表征水资源水环境系统复杂性以及规避系统决策风险的不确定优化方法体系,构建基于风险规避的不确定性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以及水量水质联合调控模型,反映风险和系统收益之间的权衡关系,表征流域经济发展、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环境污染保护之间的复杂关系,以流域水资源水环境系统为案例来验证模型的科学性以及在实际水量水质调控决策中的有效性。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针对水资源系统中信息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等特点,在已有的不确定随机理论方法基础上,考虑目标函数中随机参数对风险的影响,以区间数学规划、随机方法和条件风险理论为基础,建立基于风险规避的区间两阶段随机水资源优配置化模型;(2)针对流域经济发展、水资源及水环境系统之间的互动性,基于不确定性随机理论和下方风险控制理论,建立随机下方风险水质水量联合调配模型,以处理水资源系统不确定性,平衡区域发展目标,规避水资源配置不均衡风险;(3)以南四湖流域为案例,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分析南四湖流域水资源水环境系统特征,针对流域水资源供需不平衡压力,建立南四湖流域多水源多区域多用户区间两阶段随机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实现水资源合理规划;针对流域水环境压力日益突出的问题,基于不确定性随机规划及下方风险控制理论,构建南四湖流域水量水质联合调控模型,均衡区域发展目标,指导流域污染控制政策下水资源水环境优管理。总体来看,本研究在对系统不确定性信息表征以及系统风险规避等方面较之传统确定性及不确定模型有一定的改善,同时提出基于风险规避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及水量水质联合调配模型丰富了不确定性水资源水环境系统优化理论,为实现社会、经济和水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撑。

赵壮天[10](2014)在《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研究 ——基于云南的实践》文中指出我国是世界陆地边界最长和陆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内陆边疆地区面积广大、自然资源丰富、民族结构复杂,战略地位十分显要。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了边疆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边疆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但是,受内陆边疆地区地缘政治复杂、地理环境特殊、民族成分众多、宗教文化多元以及边疆治理能力不足等多种因素影响,边疆地区与沿海发达省份、内地省份的发展差距持续拉大,各种新的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并已扩展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领域的方方面面。如何正确处理边疆地区这些特殊矛盾和问题,直接关系国家安全、国家稳定大局,关系广大边疆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长治久安。治国必治边,治边亦治国。在我国,中央政府是边疆治理的主导者和决策者,边疆地方政府是边疆治理的执行者和参与者。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的背景下,边疆省级政府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对边疆治理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鲜有学者从边疆省级政府行为的层面来研究边疆治理问题,尤其是对边疆省级政府如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处理边疆地区特殊矛盾和特殊问题的研究,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边疆省级政府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有些是边疆地区独有的,有些虽然与内陆省份共有但具有其特殊性、复杂性。由于缺乏处理这些特殊、复杂矛盾和问题的法定程序或者是可以从内地省份借鉴的经验,使边疆省级政府根据法律法规和中央政府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开展一系列自主创新实践成为必要和可能。边疆省级政府是如何认识和处理边疆地区特殊矛盾和特殊问题?边疆省级政府现有的治理实践能否满足国家的期待、能否实现边疆地区的利益诉求?边疆省级政府的自主性行为有什么规律可循,带来了哪些负面效应?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如何优化和调适?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思考,有助于厘清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的逻辑、特点、规律,有助于提升边疆省级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水平,并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重要参考。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在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的相关理论和逻辑入手,构建了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的分析框架,并从特殊性、重要性、代表性三个维度,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5个领域各选取了3个案例,在国家对边疆省级政府期待和边疆地区自身利益诉求双重约束下,对边疆省级政府的自主创新行为实践进行深入分析。本文研究过程中,贯彻了“提出问题——构建理论框架——经验性分析和讨论——导出政策含义”的思路。同时,以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的逻辑为主线,对15个案例进行深度描述和清晰勾勒,以使研究达到应有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分析边疆省级政府各领域自主创新行为实践的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以及通过对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相关要素的提炼,构建了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模式的动态框架,并由此引出了本文的研究结论:第一,边疆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导致了许多特殊的矛盾和问题,是边疆省级政府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一系列自主性行为实践的重要原因,而国家针对边疆制定的一些差异化政策措施使这些自主性行为实践成为必要和可能;第二,在国家对边疆省份的期待和边疆地区自身利益诉求的双重约束下,边疆省级政府的自主性行为具有内在的理论逻辑,并可分为动力来源、制约因素、创新实践、权益博弈、路径选择、优化调适、制度创新7个层次;第三,改善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的途径可分为授权调适和行为优化两条主线,授权调适主要针对边疆省级政府根据其职能职责应该做但做不到的情形,行为优化主要针对能够做但没做好的情形;第四,在当前体制环境下,边疆省级政府的自主性行为边界十分模糊,充分理解边疆省级政府“普遍”和“特殊”两类自主性行为,是从制度层面理顺中央政府与边疆省级政府关系、规范边疆省级政府的自主性行为边界和范围的重要基础。第五,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对完善国家治边政策体系、提升边疆省级政府治理能力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我国西北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风险规避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西北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风险规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问题、目标与意义
        1.1.1 研究问题
        1.1.2 研究目标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方法
        1.2.2 技术路线
    1.3 创新点
    1.4 论文结构安排与主要内容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经济增长理论
        2.1.2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2.1.3 生命周期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2.1.4 产业结构理论与主导产业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内外资源型城市相关的研究
        2.2.2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内容研究
        2.2.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方法研究
        2.2.4 文献评述
3 基于主体-内容-客体的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理论分析
    3.1 基本概念
    3.2 我国资源型城市及其产业结构的形成
        3.2.1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分布与分类
        3.2.2 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的形成与特点
    3.3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三要素的界定
        3.3.1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主体
        3.3.2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内容
        3.3.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客体
    3.4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成因分析
        3.4.1 转型升级主体职能定位产生的影响
        3.4.2 经济增长与生命周期等因素产生的影响
        3.4.3 资源型城市锁定效应产生的影响
    3.5 构建三位一体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分析框架
        3.5.1 构建主体明晰的创新动力模型
        3.5.2 确定转型升级时机的科学方法
        3.5.3 比较选择转型升级的适宜模式
        3.5.4 结合主导产业有效破解锁定效应
    3.6 本章小结
4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1 指标选择与模型构建
        4.1.1 评价指标选择与数据
        4.1.2 构建模型
    4.2 总体样本回归分析
    4.3 区域与城市异质性分析
    4.4 实证结果的进一步解析
5 转型效果评价与主导产业选择:以衡阳为例
    5.1 衡阳市的选择动因
    5.2 衡阳市转型效果评价
        5.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2.2 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
        5.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3 衡阳市主导产业优选分析
        5.3.1 主导产业优选模型的指标体系构建
        5.3.2 基于DEA的主导产业优选模型
        5.3.3 结果与分析
6 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清晰界定主体职能地位
        6.2.2 精准把握转型升级时机
        6.2.3 因地制宜选择转型升级模式
        6.2.4 科学评估确定主导产业
        6.2.5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总体策略
    6.3 论文存在的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基于风险分担的中印尼镍矿资源合作开发利益分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风险分担研究现状
        1.2.2 利益分配机制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矿产资源合作开发
        2.1.1 矿产资源合作开发概念
        2.1.2 矿产资源合作开发特点
        2.1.3 矿产资源合作模式
    2.2 利益相关方理论
        2.2.1 利益相关方界定
        2.2.2 利益相关方分类
        2.2.3 利益相关方合作基础
    2.3 利益分配机制
        2.3.1 利益分配机制的概念
        2.3.2 利益分配机制的特点
        2.3.3 利益分配机制的类型
    2.4 博弈论
        2.4.1 博弈论概念
        2.4.2 博弈模型分类
    2.5 本章小结
3 中印尼镍矿资源合作开发利益关系研究
    3.1 中印尼镍矿资源合作开发的利益相关方
        3.1.1 利益相关方的识别与分类
        3.1.2 利益相关方的基本特征
        3.1.3 核心利益相关方的需求
    3.2 中印尼镍矿资源合作开发的冲突及表现
        3.2.1 投入-收益冲突
        3.2.2 风险-收益冲突
        3.2.3 产品-战略冲突
        3.2.4 沟通阻滞及畅通
    3.3 中印尼镍矿资源合作开发的利益关系
        3.3.1 双边贸易利益关系
        3.3.2 地缘政治利益关系
        3.3.3 资源配置利益关系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风险分担的中印尼镍矿资源合作开发利益分配博弈模型
    4.1 中印尼镍矿资源合作开发的风险特征
    4.2 中印尼镍矿资源合作开发的风险识别
    4.3 中印尼镍矿资源合作开发的风险分担
        4.3.1 风险分析的目标及原则
        4.3.2 风险分担流程
        4.3.3 风险分担初步分担方案
    4.4 基于风险分担的中印尼镍矿资源合作开发利益分配博弈模型
        4.4.1 三阶段风险分担利益分配博弈模型
        4.4.2 利益分配博弈模型的Shapley值改进
    4.5 本章小结
5 中印尼镍矿资源合作开发的实证研究
    5.1 项目介绍
        5.1.1 项目概况
        5.1.2 项目历程
    5.2 调研工作说明
    5.3 项目利益相关方分析
    5.4 项目利益关系分析
        5.4.1 项目风险识别与风险初步分担
        5.4.2 项目三阶段讨价还价风险分担模型构建及数值分析
        5.4.3 项目风险分担基础上的利益分配
        5.4.4 结果分析
    5.5 政策建议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与结论
    6.2 局限性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海外矿产资源开发合作利益分配机制研究调查问卷》
    《符号说明表》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3)自然资源中层管理人员胜任力关键因素识别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对象与任务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述评
        1.2.1 胜任力研究现状与进展
        1.2.2 政府行政部门胜任力与绩效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进展评述
    1.3 自然资源行政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3.1 政府行政部门存在的问题
        1.3.2 自然资源行政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思路与方案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步骤
    1.5 论文结构
2 自然资源中层管理人员现状与胜任力辨析
    2.1 全国自然资源部门数量与人员结构
    2.2 自然资源中层管理人员结构
    2.3 自然资源中层管理人员现状调查
        2.3.1 问卷调查工作的设计
        2.3.2 问卷调查结果
    2.4 当前自然资源中层管理人员胜任力辨析
        2.4.1 中层管理人员胜任力的特征维度
        2.4.2 中层管理人员胜任力特征的主观描述
        2.4.3 当前中层管理人员胜任力的基本判断
    2.5 小结
3 自然资源中层管理人员胜任力关键因素筛选与识别
    3.1 中层管理人员胜任力特征因素识别路径
        3.1.1 胜任力特征因素识别依据
        3.1.2 胜任力特征因素识别路径
    3.2 与绩效相关的中层管理人员胜任力特征因素筛选
        3.2.1 胜任力相关因素筛选方法
        3.2.2 胜任力相关因素筛选方案
        3.2.3 胜任力相关因素筛选结果
        3.2.4 胜任力相关因素分析
        3.2.5 胜任力相关因素的因子分析
    3.3 变量分级与标准
    3.4 建模与分析过程
        3.4.1 建模方法
        3.4.2 因子分析
        3.4.3 回归分析
        3.4.4 胜任力关键因素辨析
    3.5 小结
4 自然资源中层管理人员胜任力关键因素检验与实证
    4.1 中层管理人员胜任力关键因素有效性检验与分析
        4.1.1 样本选择与检验思路
        4.1.2 检验程序要点
        4.1.3 检验结果
    4.2 中层管理人员胜任力关键因素可靠性实证与分析
        4.2.1 样本选择与检验思路
        4.2.2 实证检验
        4.2.3 实证检验结果
    4.3 小结
5 人岗匹配的自然资源中层管理人员胜任力提升路径
    5.1 建立自然资源中层管理人员胜任力开发体系
        5.1.1 开发需求分析
        5.1.2 制订开发计划
        5.1.3 开发系统实施与评估
    5.2 建立中层管理人员胜任力特征的应用体系
        5.2.1 理论基础:“柠檬市场”模型
        5.2.2 理论基础:信息传递模型和信息甄评模型
        5.2.3 胜任力匹配体系
    5.3 建立自然资源中层管理人员的绩效管理体系
        5.3.1 传统与人岗匹配的绩效管理体系对比分析
        5.3.2 基于岗位胜任力的绩效管理流程设置
    5.4 建立人岗匹配的自然资源中层管理人员聘任机制
        5.4.1 建立人岗匹配的中层管理人员配置机制
        5.4.2 中层管理人员的聘任流程
    5.5 制订基于人岗匹配的自然资源人才战略规划
        5.5.1 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
        5.5.2 加强人员综合素质培训
        5.5.3 建立健全人员有效激励机制
    5.6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
    6.4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4)煤矿区生态风险演化过程及防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矿区土地复垦政策发展
        1.2.2 生态风险相关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理论和矿区生态风险作用机制
    2.1 矿区生态风险相关概念
        2.1.1 矿区
        2.1.2 矿区生态风险
    2.2 矿区生态风险相关理论
        2.2.1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2.2.2 风险管理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共生理论
    2.3 矿区生态风险作用机制
        2.3.1 我国矿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2.3.2 矿业开发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关系
        2.3.3 矿区生态系统演变规律
        2.3.4 矿区生态风险问题发生和发展规律
    2.4 本章小结
3 我国煤炭土地损毁态势和生态风险分区
    3.1 全国煤炭开采土地损毁数据获取与方法
    3.2 全国煤炭开采土地损毁测算
        3.2.1 土地损毁系数确定
        3.2.2 土地损毁面积测算
    3.3 全国采煤土地损毁生态风险分区
        3.3.1 矿区生态风险区划识别因子
        3.3.2 矿区生态风险分区方案
        3.3.3 矿区生态风险分区结果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长时序NDVI变化轨迹分析平朔矿区土地扰动时空特征
    4.1 研究区概况
    4.2 数据来源与处理
        4.2.1 数据来源
        4.2.2 数据预处理
    4.3 矿区NDVI时序变化类型
        4.3.1 矿区土地扰动变化类型
        4.3.2 矿区NDVI时序变化轨迹分类
        4.3.3 矿区NDVI变化定量表征
    4.4 矿区NDVI时序变化轨迹特征
        4.4.1 矿业开采扰动植被恢复演变特征
        4.4.2 矿区开采扰动地表无植被覆盖时长特征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生态风险评价的平朔矿区土地损毁与复垦过程分析
    5.1 数据来源和研究范围
    5.2 矿区生态风险评价方法
        5.2.1 研究思路
        5.2.2 评价指标体系
        5.2.3 综合生态风险评价
        5.2.4 基于OWA方法的矿区生态风险情景设置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矿区土地损毁生态风险累积
        5.3.2 矿区生态脆弱度指标分析
        5.3.3 矿区生态风险空间异质性
        5.3.4 矿区生态风险情景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平朔矿区周边村庄演化特征、驱动力及管理对策研究
    6.1 研究区概况
    6.2 研究思路和方法
    6.3 矿地人困局的形成
    6.4 矿区村庄发展现状
        6.4.1 矿业影响区
        6.4.2 搬迁安置区
    6.5 矿地人困局形成机制与管理路径分析
        6.5.1 矿区村庄空心化动力机制剖析
        6.5.2 矿地人统筹管理路径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矿区生态风险防控机制
    7.1 矿区生态风险防范机制
        7.1.1 风险规避
        7.1.2 风险降低
        7.1.3 生态重建
    7.2 矿区生态风险监控机制
        7.2.1 识别预警
        7.2.2 统筹规划
        7.2.3 监督管理
    7.3 矿区协调发展机制
        7.3.1 相关利益主体的协调
        7.3.2 不同发展阶段的协调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青海锂矿资源可持续开发路径研究 ——以柴达木一里坪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锂资源的需求及应用前景
        1.1.1.1 电池领域的锂需求
        1.1.1.2 非电池领域的锂需求
        1.1.2 锂资源的分布情况
        1.1.2.1 全球锂资源分布情况
        1.1.2.2 中国锂资源分布情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问题
        1.3.1 盐湖资源的开发方法概述
        1.3.2 青海湖矿产资源开发现状
        1.3.4 青海省锂矿资源开发现状及问题
        1.3.4.1 青海盐湖锂资源开发现状
        1.3.4.2 青海盐湖锂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
    1.5 本文创新点
2 锂矿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和作用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矿产资源
        2.1.2 区域经济
    2.2 锂矿资源的特点
        2.2.1 矿产资源特征
        2.2.2 锂矿资源禀赋特点
    2.3 锂资源开发利用的市场潜力及典型案例
        2.3.1 锂矿资源供需分析
        2.3.1.1 锂电需求
        2.3.1.2 工业需求
        2.3.1.3 市场供应及增长前景
        2.3.1.4 供需情况及价格走势分析
        2.3.2 我国锂矿资源供给端分析
        2.3.2.1 我国锂产量概述
        2.3.2.2 锂加工原料为进口依赖型
        2.3.3 锂资源开发利用的典型案例
        2.3.3.1 智利阿塔卡玛盐湖
        2.3.3.2 美国银峰盐湖
        2.3.3.3 阿根廷霍姆布雷托盐湖
        2.3.3.4 玻利维亚乌尤尼盐湖
        2.3.3.5 美国大盐湖
        2.3.3.6 青海东台吉乃尔盐湖
        2.3.3.7 青海西台吉乃尔盐湖
        2.3.3.8 青海察尔汗盐湖
    2.4 锂矿资源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影响的机制
        2.4.1 资源稀缺理论
        2.4.2 效率利用理论
        2.4.2.1 矿产资源丰裕度与区域经济增长
        2.4.2.2 矿产资源开发力度与区域经济增长
        2.4.2.3 矿产资源依赖度与区域经济增长
        2.4.3 增长极限理论
        2.4.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5 锂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2.5.1 区域经济政策与锂资源可持续开发
        2.5.1.1 矿产资源管理体制的经济学分析
        2.5.1.2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非效率问题
        2.5.2 锂矿资源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2.5.2.1 锂矿资源禀赋影响区域分工
        2.5.2.2 锂矿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可以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2.5.2.3 锂矿资源的优势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2.5.2.4 锂矿资源开发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增加当地就业
        2.5.3 锂矿资源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
        2.5.3.1 可能造成环境污染
        2.5.3.2 可能造成生态破坏
        2.5.4 锂矿资源开发利用外部性影响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盐湖锂矿资源开发技术和工艺分析
    3.1 盐湖锂矿资源提锂技术
        3.1.1 分步沉淀法
        3.1.2 吸附法
        3.1.3 煅烧法
        3.1.4 盐梯度太阳池提锂法
        3.1.5 电渗析膜法
        3.1.6 纳滤膜法
        3.1.7 萃取法
    3.2 盐湖锂矿资源开发工艺
        3.2.1 低镁锂比盐湖卤水锂资源的开发
        3.2.2 中低镁锂比盐湖卤水锂资源的开发
        3.2.3 高镁锂比硫酸盐型盐湖卤水锂资源的开发
    3.3 盐湖锂矿资源开发的难点与存在问题
        3.3.1 盐湖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低
        3.3.2 盐湖资源开发定位不准确
        3.3.3 盐湖资源循环经济机制不完善
        3.3.4 地质勘查综合评价低
        3.3.5 盐湖采卤和盐田初级分离工艺落后
    3.4 盐湖锂矿资源开发低产能的原因
        3.4.1 卤水品质的复杂性
        3.4.2 高寒高原的局限性
        3.4.3 提锂工艺的低通用性
4 基于产业集群发展的盐湖锂矿资源优化开发模式研究
    4.1 产业集群理论和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研究现状
        4.1.1 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概述
        4.1.2 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研究
        4.1.3 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研究现状
    4.2 盐湖锂矿资源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构建和探索
        4.2.1 盐湖锂矿资源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必要性和模式选择
        4.2.2 盐湖锂矿资源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型驱动的主要特征
        4.2.3 盐湖锂矿资源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型驱动发展模式的框架内容(跨产业链多结构可持续的技术创新型盐湖矿产资源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5 青海省锂矿资源可持续开发路径分析
    5.1 锂资源对青海省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
        5.1.1 青海省的经济构成
        5.1.2 青海省锂矿资源赋存及产业优势
        5.1.2.1 资源储量情况
        5.1.2.2 卤水水化学特征及卤水性质
        5.1.2.3 青海省锂矿资源发展有契机
        5.1.3 锂资源对青海资源型行业的拉动与贡献力
        5.1.3.1 产业前景广阔
        5.1.3.2 产能正在提升
        5.1.3.3 潜力仍待释放
    5.2 青海经济发展对锂资源需求及可供性预测分析
    5.3 青海省锂矿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
        5.3.1 青海锂矿资源开发与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5.3.2 青海锂矿资源开发与地区社会可持续发展
    5.4 青海省锂资源可持续开发路径的构建
        5.4.1 构建产业绿色技术创新机制
        5.4.2 构建产业共生机制
        5.4.3 构建产业间联动机制
        5.4.4 完善政府的作用机制
        5.4.5 打造中国锂产业战略联盟
    5.5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青海锂矿资源优化开发方法
        5.5.1 构建产业创新系统,积极推进产业技术创新
        5.5.2 产业链精细加工环节延伸,提升产业价值链
        5.5.3 建立循环经济的资源型产业集群
6 青海柴达木一里坪锂矿资源开发实例
    6.1 锂矿资源条件
        6.1.1 柴达木锂矿资源的概况
        6.1.2 一里坪锂资源开发特点
    6.2 综合区位条件
    6.3 一里坪锂资源开发意义及前景
    6.4 一里坪锂资源的创新方案设计
        6.4.1 指导思想与原则
        6.4.2 开发设计方案
        6.4.3 创新盐田工艺
        6.4.4 优化工艺流程
7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6)A公司海外投资风险规避策略研究 ——以VS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
        1.2.2 评析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1.4.1 论文的主要内容
        1.4.2 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矿产企业
        2.1.2 海外投资
        2.1.3 风险规避
    2.2 基础理论
        2.2.1 FDI理论
        2.2.2 风险控制理论
    2.3 小结
第3章 VS项目的风险指标与风险评估
    3.1 VS项目简介
        3.1.1 投资现状
        3.1.2 存在的问题
    3.2 风险指标体系
        3.2.1 风险源分析
        3.2.2 风险结构
    3.3 风险等级分类和评估
        3.3.1 风险等级分类标准
        3.3.2 风险等级分类
    3.4 小结
第4章 VS项目风险规避策略与实施保障
    4.1 风险规避策略
        4.1.1 一级风险规避策略
        4.1.2 二级风险规避策略
        4.1.3 三级风险规避策略
    4.2 实施风险规避策略的保障
        4.2.1 领导与组织保障
        4.2.2 技术与财务保障
        4.2.3 文化保障
    4.3 小结
第5章 VS项目风险管理启示与A公司海外投资风险规避策略
    5.1 VS项目风险管理启示
        5.1.1 结果检验
        5.1.2 启示
    5.2 A公司规避海外投资风险的具体策略
        5.2.1 海外投资风险等级分类
        5.2.2 规避各级别海外投资风险的具体策略
    5.3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2015年A公司风险分析及应对方案征集表
附录B A公司2015年度风险信息数据库
致谢

(7)煤制油气产业竞争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项目支撑
        1.1.1. 选题依据
        1.1.2. 项目依托
    1.2. 研究目的任务和主要创新点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相关文献综述
2. 煤制油气的发展历程
    2.1. 煤制油发展历史
        2.1.1. 直接煤制油发展历史
        2.1.2. 间接煤制油发展历史
    2.2. 煤制气发展历史
    2.3. 两种液化工艺和煤制气工艺特征
    2.4. 煤制油气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3. 煤制油气成本分析
    3.1. 煤制油成本及构成分析
        3.1.1. 煤制油的总成本构成
        3.1.2. 项目投资及折旧成本
        3.1.3. 营业收入
    3.2. 煤制油成本与成品油价格对比
    3.3. 影响煤制油企业成本及收益的因素
    3.4. 煤制气成本及构成分析
        3.4.1. 煤制气的成本构成
        3.4.2. 项目投资及折旧成本
        3.4.3. 营业收入
    3.5. 天然气市场与价格
    3.6. 目前煤制天然气产业存在的问题
4. 煤制油气环境影响力分析
    4.1. 煤制油气对环境的影响因素
    4.2. 煤制油气及煤化工产业主要污染物分析
    4.3. 煤制油气的环保投资分析
    4.4. 煤制油气产业布局与当地生态容量
5. 煤制油气与水资源利用
    5.1. 内蒙古的水资源分布和用水量配给
    5.2. 新疆的水资源分布和用水量配给
    5.3. 煤制油气的水资源消耗与布局
6. 煤制油气产业集群
    6.1. 资源型产业集群理论
    6.2. 煤炭资源分布
    6.3. 煤制油气、煤化工产业煤炭消耗量
    6.4. 煤制油气产业布局分析
        6.4.1. 中国煤制油气及煤化工政策与规划概况
        6.4.2. 中国煤制油气及煤化工发展现状
        6.4.3. 中国煤制油气产业空间布局
    6.5. 产品消费市场与需求
7. 煤制油气产业的竞争优势研究
    7.1. 波特竞争理论
        7.1.1. 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
        7.1.2. 生产要素和技术可行性
        7.1.3. 市场需求条件
        7.1.4. 相关支持产业
        7.1.5. 机会与政府
    7.2. 煤制油与石化产业投资强度对比
    7.3. 煤制油气与煤炭其他用途对比
        7.3.1. 煤制油气与煤化工的关键参数对比
        7.3.2. 煤制油气与火力发电的转换效率对比
    7.4. 煤制油气的比较优势
        7.4.1. 煤制油气的产品性能
        7.4.2. 煤制油气产业发展前景
    7.5. 煤制油气SWOT分析
8.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基于资源租金的矿产资源权益金理论与计征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述评
    2.1 概念界定
        2.1.1 我国矿产资源权益金及相关制度
        2.1.2 国外矿产资源权益金定义及性质
    2.2 文献述评
        2.2.1 税费制度设计
        2.2.2 计征标准测算
        2.2.3 税费影响评价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矿产资源权益金的理论框架
    3.1 资源租金的产生及分类
        3.1.1 不同学派对于资源租金的分类
        3.1.2 矿产资源耗竭性与稀缺租金
    3.2 资源租金的决定因素
        3.2.1 风险偏好
        3.2.2 产权制度
        3.2.3 矿产品价格
    3.3 权益金的资源租金实现效率
        3.3.1 权益金与资源租金关系
        3.3.2 开采权益金的实现效率
        3.3.3 矿业权出让权益金的实现效率
    3.4 基于资源租金的矿产资源权益金理论框架
第4章 采矿业资源租金测算
    4.1 采矿业税负水平
        4.1.1 国外矿业有效税率分析
        4.1.2 我国矿业有效税率测算
    4.2 采矿业资本回报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4.2.1 采矿业资本回报率测算
        4.2.2 影响因素分析
    4.3 资源租金估算
        4.3.1 测算方法
        4.3.2 测算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权益金的矿产资源税费制度框架重构
    5.1 矿产资源税费制度的描述分析
        5.1.1 征管制度
        5.1.2 收入情况
    5.2 矿产资源税费制度的实践评价
        5.2.1 体系结构:出让阶段负担较重
        5.2.2 出让税费制度:投资收益挤占所有者收益
        5.2.3 开采税费制度:所有者收益形式不明确
        5.2.4 征收制度:计征方法不灵活
    5.3 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经济关系
        5.3.1 基本情况
        5.3.2 地质勘查业经济关系
        5.3.3 采矿业经济关系
        5.3.4 国家与矿业权人的经济关系
    5.4 基于权益金的税费制度框架重构
        5.4.1 国外矿产资源权益金实践
        5.4.2 税费制度框架重构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矿产资源权益金计征方法研究
    6.1 矿山企业分类标准
        6.1.1 影响因素分析
        6.1.2 计征分类标准
    6.2 计征方法选择
        6.2.1 计征方案设计
        6.2.2 选择的基本原则
        6.2.3 计征方法选择
    6.3 参数核定方法
        6.3.1 计征对象
        6.3.2 矿产品价格
        6.3.3 权益金率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与建议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主要科研成果

(9)复杂性条件下流域水量水质联合调控与风险规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流域水资源规划研究现状
        2.1.1 水资源配置管理研究
        2.1.2 水环境管理研究
        2.1.3 总结
    2.2 不确定性优化方法研究进展
        2.2.1 区间参数规划(IPP)
        2.2.2 模糊数学规划(FMP)
        2.2.3 随机数学规划(SMP)
        2.2.4 总结
    2.3 水资源系统风险研究进展
        2.3.1 风险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2.3.2 风险管理决策研究进展
        2.3.3 总结
    2.4 小结
第3章 流域水资源系统分析
    3.1 流域水资源系统
    3.2 流域水资源系统特征辨识
        3.2.1 流域水文过程的非一致性
        3.2.2 流域水资源系统的不确定性
        3.2.3 流域水资源系统管理的复杂性
    3.3 流域水资源系统的风险识别
        3.3.1 流域水资源系统风险
        3.3.2 水资源规划模型风险
    3.4 小结
第4章 不确定条件水资源配置风险规避模型研究
    4.1 研究背景
    4.2 研究方法
        4.2.1 两阶段随机规划
        4.2.2 基于风险规避的两阶段随机规划
        4.2.3 基于风险规避的区间两阶段随机规划
    4.3 案例研究
        4.3.1 系统分析及模型构建
        4.3.2 模型求解
        4.3.3 数据分析
    4.4 结果分析
        4.4.1 初始分配水量
        4.4.2 缺失水量及配水方案
        4.4.3 α和λ影响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随机下方风险水质水量联合调配模型研究
    5.1 研究背景
    5.2 研究方法
        5.2.1 区间两阶段随机规划
        5.2.2 下方风险理论
        5.2.3 区间两阶段随机下方风险规避模型
    5.3 案例研究
        5.3.1 研究案例概述
        5.3.2 模型构建
        5.3.3 参数说明及数据分析
    5.4 结果分析
        5.4.1 风险波动分析
        5.4.2 水资源优化配置结果
        5.4.3 断面水质优化控制结果
        5.4.4 系统收益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基于随机规划的南四湖流域水资源配置研究
    6.1 研究区域概况
        6.1.1 地理概况与自然资源
        6.1.2 社会经济概况
    6.2 南四湖流域水资源系统分析
        6.2.1 旱涝灾害
        6.2.2 水权争端
        6.2.3 水量短缺
        6.2.4 用水浪费
    6.3 南四湖水资源供需分析
        6.3.1 水资源量分析
        6.3.2 水资源需求
    6.4 南四湖流域水资源配置模型
        6.4.1 模型构建
        6.4.2 模型参数及变量说明
        6.4.3 模型求解过程
    6.5 模型输入数据分析
    6.6 结果分析与讨论
        6.6.1 独立水源地水资源配置分析
        6.6.2 公共水源地水资源配置分析
        6.6.3 外调水及回用水配置方案分析
        6.6.4 系统利润-费用分析
    6.7 小结
第7章 南四湖流域水量水质联合调控模式研究
    7.1 引言
    7.2 南四湖流域水环境系统分析
        7.2.1 水环境现状分析
        7.2.2 污染源分析
    7.3 南四湖流域排污总量控制分析
        7.3.1 国家宏观控制标准
        7.3.2 排污总量分析
    7.4 基于不确定风险规避的南四湖流域水量水质调控模型
        7.4.1 模型原理
        7.4.2 模型构建
        7.4.3 模型求解
    7.5 结果分析
        7.5.1 水资源分配方案
        7.5.2 不同风险水平下配置方案对比
        7.5.3 污染排放分析
        7.5.4 集中处理率及回用率对方案影响分析
        7.5.5 调水水价与回用水利用关系
        7.5.6 区域利润与风险波动关系
    7.6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10)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研究 ——基于云南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一、边疆治理对中国的特殊意义
        二、边疆省级政府面临的新挑战
        三、边疆省级政府的治理转型
    第二节 问题提出
        一、本文关注的主要问题
        二、国内外已有研究回顾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基本思路
        二、主要方法
        三、研究框架
    第五节 组织结构
第一章 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概念界定及理论逻辑
    第一节 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的概念界定
        一、地方政府
        二、地方政府行为
        三、地方政府自主性
        四、地方政府自主性行为
        五、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
    第二节 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的理论基础
        一、委托代理理论
        二、央地博弈理论
        三、地方自主性理论
        四、其它理论的考察
    第三节 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的理论逻辑
        一、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的相关问题
        二、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的逻辑框架
第二章 边疆省级政府在政治领域的自主性行为实践研究
    第一节 云南省级政府在政治领域的自主性行为概述
        一、云南省级政府政治领域自主性行为的界定
        二、云南省级政府政治领域的主要自主性行为
    第二节 云南省级政府政治领域自主创新的动力来源
        一、云南省级政府政治领域的职能职责
        二、国家对云南政治领域的要求和期待
        三、云南在政治领域自身的利益诉求
    第三节 云南省级政府政治领域面临的主要特殊问题
        一、特殊群体贫困问题十分突出
        二、民族团结进步面临较大挑战
        三、“三股势力”等造成的影响
        四、周边外事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云南省级政府在政治领域的自主性行为实践
        一、云南省级政府推进扶贫开发的自主性行为实践
        二、云南省级政府推进民族团结的自主性行为实践
        三、云南省级政府参与国际合作的自主性行为实践
    第五节 云南省级政府政治领域自主性行为实践分析
        一、中央与云南在政治领域的利益诉求对比及分析
        二、云南政治领域自主创新实践现存问题原因分析
        三、云南省级政府政治领域自主性行为的优化调适
第三章 边疆省级政府在经济领域的自主性行为实践研究
    第一节 云南省级政府在经济领域的自主性行为概述
        一、云南省级政府经济领域自主性行为的界定
        二、云南省级政府经济领域的主要自主性行为
    第二节 云南省级政府经济领域自主创新的动力来源
        一、云南省级政府经济领域的职能职责
        二、国家对云南经济发展的要求和期待
        三、云南在经济领域自身的利益诉求
    第三节 云南省级政府经济领域面临的主要特殊问题
        一、基础设施落后造成的问题
        二、传统发展方式带来的问题
        三、扩大沿边开放面临的问题
    第四节 云南省级政府在经济领域的自主性行为实践
        一、云南省级政府推进矿电结合发展的自主性行为实践
        二、云南省级政府推进烟草创新发展的自主性行为实践
        三、云南省级政府沿边金融综合改革的自主性行为实践
    第五节 云南省级政府经济领域自主性行为实践分析
        一、中央与云南在经济领域的利益诉求对比及分析
        二、云南经济领域自主创新实践现存问题原因分析
        三、云南省级政府经济领域自主性行为的优化调适
第四章 边疆省级政府在社会领域的自主性行为实践研究
    第一节 云南省级政府在社会领域的自主性行为概述
        一、云南省级政府社会领域自主性行为的界定
        二、云南省级政府社会领域的主要自主性行为
    第二节 云南省级政府社会领域自主创新的动力来源
        一、云南省级政府社会领域的职能职责
        二、国家对云南社会领域的要求和期待
        三、云南在社会领域自身的利益诉求
    第三节 云南省级政府社会领域面临的主要特殊问题
        一、特殊地缘环境导致的社会问题
        二、民族文化差异导致的社会问题
        三、极端宗教势力导致的社会问题
    第四节 云南省级政府在社会领域的自主性行为实践
        一、云南省级政府开展“禁毒防艾”的自主性行为实践
        二、云南省级政府社会组织管理创新的自主性行为实践
        三、云南省级政府推进宗教管理治理的自主性行为实践
    第五节 云南省级政府社会领域自主性行为实践分析
        一、中央与云南在社会领域的利益诉求对比及分析
        二、云南社会领域自主创新实践现存问题原因分析
        三、云南省级政府社会领域自主性行为的优化调适
第五章 边疆省级政府在文化领域的自主性行为实践研究
    第一节 云南省级政府在文化领域的自主性行为概述
        一、云南省级政府文化领域自主性行为的界定
        二、云南省级政府文化领域的主要自主性行为
    第二节 云南省级政府文化领域自主创新的动力来源
        一、云南省级政府文化领域的职能职责
        二、国家对云南文化领域的期待和要求
        三、云南在文化领域自身的利益诉求
    第三节 云南省级政府文化领域面临的主要特殊问题
        一、对民族文化保护的认识不足
        二、教育事业发展总体水平较低
        三、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模偏小
    第四节 云南省级政府在文化领域的自主性行为实践
        一、云南省级政府保护民族文化的自主性行为实践
        二、云南省级政府发展教育事业的自主性行为实践
        三、云南省级政府发展文化产业的自主性行为实践
    第五节 云南省级政府文化领域自主性行为实践分析
        一、中央与云南在文化领域的利益诉求对比及分析
        二、云南文化领域自主创新实践现存问题原因分析
        三、云南省级政府文化领域自主性行为的优化调适
第六章 边疆省级政府在生态领域的自主性行为实践研究
    第一节
    第二节 云南省级政府生态领域自主创新的动力来源
        一、云南省级政府生态领域的职能职责
        二、国家对云南生态领域的期待和要求
        三、云南在生态领域自身的利益诉求
    第三节 云南省级政府生态领域面临的主要特殊问题
        一、重点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
        二、边境落后地区加快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
        三、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问题
    第四节 云南省级政府在生态领域的自主性行为实践
        一、云南省级政府开展九湖水污染治理的自主性行为实践
        二、云南省级政府推进怒江水电开发的自主性行为实践
        三、云南省级政府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自主性行为实践
    第五节 云南省级政府生态领域自主性行为实践分析
        一、中央与云南在生态领域的利益诉求对比及分析
        二、云南生态领域自主创新实践现存问题原因分析
        三、云南省级政府生态领域自主性行为的优化调适
第七章 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模式的特点和规律
    第一节 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边疆省级政府面临的特殊矛盾和问题
        二、边疆省份与我国其它省份的主要差异
        三、中央对各边疆省份的战略定位和期待
    第二节 边疆省级政府自主创新的制度基础及影响
        一、边疆省级政府自主创新的合法性基础
        二、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的制度空间
        三、边疆省级政府与中央政府的权益博弈
        四、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的负面影响
    第三节 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优化及授权调适
        一、边疆省级政府授权调适的基本思路
        二、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优化途径
    第四节 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模式的动态框架
第八章 结论和建议
    第一节 基本结论
    第二节 主要建议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我国西北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风险规避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D]. 邓伟.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 [2]基于风险分担的中印尼镍矿资源合作开发利益分配机制研究[D]. 米童.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3]自然资源中层管理人员胜任力关键因素识别与实证研究[D]. 李永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4]煤矿区生态风险演化过程及防控机制研究[D]. 孙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12)
  • [5]青海锂矿资源可持续开发路径研究 ——以柴达木一里坪项目为例[D]. 李正山.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2)
  • [6]A公司海外投资风险规避策略研究 ——以VS项目为例[D]. 邱爽. 山东财经大学, 2016(08)
  • [7]煤制油气产业竞争力分析[D]. 陈子瞻.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8)
  • [8]基于资源租金的矿产资源权益金理论与计征方法研究[D]. 李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8)
  • [9]复杂性条件下流域水量水质联合调控与风险规避研究[D]. 解玉磊. 华北电力大学, 2015(01)
  • [10]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研究 ——基于云南的实践[D]. 赵壮天. 云南大学, 2014(07)

标签:;  ;  ;  ;  ;  

我国西北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风险规避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