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的多感官协调互动、再创造与学习:几何知识教学中的工具操作创新实例

数学的多感官协调互动、再创造与学习:几何知识教学中的工具操作创新实例

一、多感官协调互动 再创造学习数学——几何知识教学中学具操作创新例谈(论文文献综述)

梁小姣[1](2017)在《多感官参与下中班数学集教活动开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根据国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引导幼儿对感官的运用,教师在多感官下进行教学活动,让幼儿能够在其优势感官的作用下,调动其他各种感官的配合与协调,让其能更好的与周围环境进行互动而建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而当前幼儿园的数学集教活动教学形式单一,幼儿对于活动的参与度不高,更是需要一种新的视角指导教师的行为,从而改变单一的教学形式,引导幼儿被动的参与转化为积极主动的参与,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以期改善当前幼儿园数学集教活动存在的问题。在梳理与总结前人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运用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对多感官参与下的中班数学集教活动做了现状调查。其中,以问卷的形式了解幼儿园领导者对数学教学的重视与评估状况,教师是否运用多感官指导集教活动与区角环境的设置,并且存在一些什么困难;以访谈法了解教师对幼儿数学教学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是怎样设计、实施与评价集教活动的,并且是否在集教活动中运用了多感官;同时,也了解了幼儿园园长对于幼儿数学教育与多感官参与的理解,以及幼儿园数学教研活动的开展状况。通过现状调查之后,针对目前的现状运用个案研究法与行动研究法选择了A幼儿园做了实践与分析,最后再次查阅相关文献与实践分析对多感官参与下的数学集教活动做出了一些讨论。本研究分成五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绪论部分,首先从幼儿园数学活动与多感官的相关研究综述出发,从而引发了本研究所要关注的问题:幼儿园目前数学集教活动存在的问题,如何才能改善这些所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多感官参与的支持与指导,同时也介绍了研究设计与研究思路。第二个部分是对多感官参与下幼儿园数学教学的相关理论,论述了感官的重要性以及多感官运用对于幼儿数学集教活动的重要性,同时也论述了学习风格、信息加工等理论。第三部分是对多感官参与下中班数学集教活动的问卷调查分析,以及访谈分析——中班教师与园长。第四部分是多感官参与下中班数学集教活动的实践与分析,笔者在亲自实践之后分别做了课前设计、实施过程以及活动反思的分析。第五部分是多感官参与下数学集教活动的讨论,分别从教师、幼儿、幼儿园领导以及相关部分的讨论。

顾非石[2](2017)在《关于数学教师发展指导者的扎根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中小学有组织的教学研究与指导,已有60余年的经验积淀,尤其是数学教师指导者的工作,近年来受到各国教育界的瞩目。但是,此项工作往往停留于实践经验,缺乏真正意义的理性审视,其中有关教研指导的研究成果极其稀少。为了突破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当前已是探索构建中国特色教师指导理论的时候了。本论文仅是在这方面粗浅的尝试,研究思路分为理论建构与检验完善两个部分。一、在青浦实验经验、多地现场实录基础上,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取得关于数学教师指导者的初步理论及其工作模型。在论文第4至第6章中按如下三个层面表述。1.对经验材料的描述性登录。从我国教研指导的有效经验入手,通过扎根内在需求、扎根鲜活经验、扎根实践反思的教师发展行动路线,得出"以案例为载体、在更新理念与改善行为的循环中接受教育的在职指导范式"2.材料的概念化形成概念框架。借鉴教师专业知识的现有文献,设计现场实验工具并进行编码分析,发现教研指导中数学教学"实践知能"这个核心概念,按实务分类它包含前端分析、任务设计、过程测评、行为改进四个下属概念。3.基于概念联系的理论抽象。对四个实务概念间的联系作适度抽象,得出教研指导的工作模型,该模型揭示了:前分析与后测评的往复是教学目标达成的反馈调节过程,不断的设计与改进是教师专业化的根本途径。这些都是中国经验;分析为前提的设计、测评为证据的改进,可以大幅度提升指导工作的质量,这是需要提高与改进的方向。二、将初步理论及工作模型运用于不同实践情境的案例,通过多次的扎根检验和循环实证,使数学教师指导工作的理论进一步深化、精致与完善。在论文第7至第9章中分别表述。1.深化——我国教研指导的“变式”特征。数学教研,有明显的多角度理解概念和有层次推进问题解决过程的变式特征,体现了从牢靠基点朝前走的学习本质;这种变式指导还拓展到从现实到抽象、学生学习心理等不同维度。2.精致——指导者不同于一般教师的实务知识。在分析→设计方面,指导者至少具备突出重点、把握逻辑主干"不掉链子"的知识,能将提高学习效率的认知顺序原理用于教学设计,以致善用密切联系现实而教的"数学化"视野与教学再创造的功力。在测评→改进方面,则具备注重数学抽象和意义生成的教学改进指向,善于通过调整学习台阶助长每个学生的独立见解和探索才能,擅长注重能力目标层次形成完整的课堂改进系统知识。3.完善——指导者将知识、理念落实于教师行为的互动技能。其一,共享技能,如激发教师暴露真问题的指导话语和分析框架,通过思考性吸纳的活页记录,指导有效倾听,还有立足专业基础上的协商与回应技能。其二,建构技能,如通过要点速记与即时梳理聚焦问题,建立实践反思的循证周期表,通过研讨纪实、累积性注记协助教师试着建构教学改革新举措,等等。最后,笔者认识到,扎根研究的价值重在方法论的主张,它是一项立足证据、循环渐进的历程,尤其是教师发展指导工作,它涉及许多来来回回、上上下下的反复行动。扎根理论常常没有终点,它的创意全在于实践者生动的工作细节。本研究聚焦于对指导者实践知能的类属研究,当然只是很有局限的起步,至于更大样本范围的“补强”、更有系统的“修剪”与精炼,尚待往后的更大努力。

朱琦[3](2015)在《小学低年段数学操作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课程背景下操作学习越来越受重视,小学低年段数学操作学习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念、综合实践活动四大领域中都占了很大的比重,为了有效实施数学课程,应该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小学低年段数学操作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的研究能扩宽学生操作探究的空间,有利于实现课程标准和教育改革的美好构想。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操作学习”及数学课程资源开发状况的文献研究,发现原有课程资源的研究多停留在宏观层面,如课程资源的概念、分类。新课程背景下操作学习课程资源的定义,操作学习课程资源开发应用的原则,操作学习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策略,是需要我们有新的思考和实践。研究过程中,通过教师访谈了解到操作学习课程资源开发应用的现状,发现各课程知识之间的缺乏融合,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意识、能力薄弱、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结构仍旧趋向单一化等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教师要挖掘自身资源基础,还应掌握开发学生资源、设计操作材料、利用生成性资源、整合其他课程的策略。通过案例研究的方式初步论证了策略对实现课程资源开发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实现了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互结合。

郭飞飞[4](2014)在《1:1环境下初中生数学思维培养模式与策略研究》文中认为1:1网络环境下的数学课堂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中一个新的变革方向,新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引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一系列的改变。通过文献检索、问卷调查、实践应用等多种研究方法,总结出适用于1:1环境下的初中生数学思维培养模式,并提炼出培养初中生创新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学习策略。本研究不仅能够丰富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理论系统,也能帮助教师确立正确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全面分析和了解了1:1信息化环境的特征和优势,并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作为数学教学的目标来构建教学模式和策略。论文的研究过程包括以下五个步骤:一、研究前期,通过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调阅,了解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包括国内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现状、初中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一对一数字化数学学习、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数学学习模式、信息技术对数学思维的培养等方面;理解和掌握研究构建的理论基础,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整合理论,对课题研究提供指导。二、在文献研究和总结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一对一环境下以培养学生数学学习思维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并选择符合一对一环境的初中班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实践研究。三、将一对一教学模式实践应用到一线数学课堂,运用行动研究法通过课堂观察、教学实录以及教学设计对初步的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完善。在研究过程中,要结合一对一学习环境的优势、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能力以及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等对教学模式进行多次重构,并针对教学环节提出辅助性的教学策略,以达到一对一环境下培养学生数学学习思维的目的。四、通过问卷和访谈分析,检验一对一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效果,并对构建好的教学模式以及总结好的教学策略做最后的调整。五、对研究过程和论文结果做总结性的反思和评价。

武捷[5](2014)在《促进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的教学策略研究 ——以小学五、六年级数学教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2001年至今,已实施了近13年,以往只注重“双基”的教学已不能满足为社会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四基”应运而生,即在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基本技能以外,增加了数学基本思想和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虽然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作为数学知识的一部分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曾首次提出,但一直未得以关注。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将其与数学基础知识并列,单独提出,一时间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伴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专家、学者和教学一线的教师们都努力探索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在教学实施时的策略与方法。本研究以小学数学五、六年级为研究切入点,从理论与实践两层面对促进学生形成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索。笔者在对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相关资料进行详细阅读与文本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及个人教学经验,首先对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活动经验、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进一步对关键问题进行阐述。其次,通过对教师开展课堂数学活动的行为及学生活动经验的观察与分析,探析了影响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的诸多问题。在文献和观察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促进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的教学策略,主要从一般性策略和针对四大领域的特殊性策略两个方面进行阐述。通过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课堂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是积累活动经验的主要途径,课外延伸是丰富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有效补充。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学前潜导”、“做中探学”、“学而善思”策略,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活动经验积累的方法,实现活动经验的迁移;通过“慧思广行”策略,进一步提高学生活动经验的应用意识。针对数学四大领域的教学内容,也提出了一些独特的策略建议,例如“细感悟”、“多渠道”、“体验全过程”、“活应用”。

赵正杰,侯秀萍,赵春丽[6](2002)在《多感官协调互动 再创造学习数学——几何知识教学中学具操作创新例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多感官协调互动 再创造学习数学——几何知识教学中学具操作创新例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感官协调互动 再创造学习数学——几何知识教学中学具操作创新例谈(论文提纲范文)

(1)多感官参与下中班数学集教活动开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问题提出
        1.1.1 多感官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必要性
        1.1.2 当前幼儿园数学集教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1.3 国内该领域研究不足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幼儿园数学集教活动的相关研究
        1.3.2 多感官的相关研究
        1.3.3 对相关研究的评述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多感官参与
        1.4.2 中班
        1.4.3 数学集教活动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与对象
        1.5.4 研究思路
    1.6 研究效度
2.多感官参与下幼儿园数学集教的相关理论
    2.1 多感官学习的生理基础和必然性
        2.1.1 感官是重要的认知媒介
        2.1.2 多感官参与对于幼儿园数学集教活动的重要性
    2.2 多感官参与下数学集教活动的相关理论
        2.2.1 蒙台梭利的感觉教育
        2.2.2 学习风格理论
        2.2.3 认知学习理论
        2.2.4 信息加工理论
3.多感官参与下的中班数学集教活动的调查分析
    3.1 多感官参与下的中班数学集教活动的问卷调查分析
        3.1.1 教师背景资料
        3.1.2 幼儿园管理支持
        3.1.3 幼儿园物质环境支持
        3.1.4 对多感官的认识运用
        3.1.5 在多感官参与下的数学集教活动的最大困难
    3.2.多感官参与下的中班数学集教活动的访谈分析
        3.2.1 多感官参与下的中班数学集教活动的教师访谈分析
        3.2.2 多感官参与下的数学集教活动的园长访谈分析
4.多感官参与下中班数学集教活动的实践及其分析
    4.1 在多感官参与下的中班数学集教活动的课前设计
        4.1.1 活动的设计
        4.1.2 前期环境与经验的准备
    4.2 在多感官参与下的中班数学集教活动的实施过程
        4.2.1 导入环节
        4.2.2 操作环节
        4.2.3 结束与分析环节
    4.3 关于多感官参与下的中班数学集教活动的反思
5.对多感官参与下的数学集教活动开展的讨论
    5.1 关于教师的讨论
        5.1.1 提高教师的数学学科教学知识
        5.1.2 树立正确科学的多感官
        5.1.3 完善教师教学步骤
    5.2 关于幼儿的讨论
        5.2.1 肢体动作的融入
        5.2.2 关注幼儿多元表征的形式
    5.3 关于幼儿园领导的讨论
        5.3.1 园长或数学科研负责人对数学集教活动有效评估
        5.3.2 建立完善的园本科研制度
        5.3.3 幼儿园园长对多感官运用的重视与支持
    5.4 其他相关讨论
        5.4.1 日常生活中数学教育的渗透
        5.4.2 与其他的领域教育活动中数学教育的渗透
        5.4.3 游戏活动中的数学教育渗透
        5.4.4 重视环境的创设与数学核心经验的整合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致谢

(2)关于数学教师发展指导者的扎根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顾非石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目标
    1.1 教师发展指导者研究的背景与目标
        1.1.1 我国教研指导的历史背景
        1.1.2 研究的对象、主题与目标
    1.2 引入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
        1.2.1 临场经验的发现性分析
        1.2.2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简介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基础理论作为导引
        2.1.1 以实践为基础的数学教师专业化理论
        2.1.2 教师指导研究中的人境互动分析方法
    2.2 扎根研究特质述评
        2.2.1 保持客观立场的技术与策略
        2.2.2 提升专业敏觉力的潜在资源
第3章 研究计划
    3.1 扎根研究方法的探索
        3.1.1 材料登录中关注经验追踪
        3.1.2 概念架构中重视量化分析
        3.1.3 理论抽象中注重实践循证
    3.2 研究计划与进度表
        3.2.1 计划与说明
        3.2.2 研究进度表
第4章 直接经验的筛选与登录
    4.1 经验描述与筛选
        4.1.1 追踪青浦经验
        4.1.2 扎根教师的内在需求
        4.1.3 扎根教学的鲜活经验
        4.1.4 扎根实际的行动反思
    4.2 指导经验的概念化
        4.2.1 原生态的教学经验
        4.2.2 经验的概念化
        4.2.3 明确数学教研指导作为主题
第5章 编码分析形成概念框架
    5.1 概念基础与数据编码
        5.1.1 教师知识结构的PCK与MKT理论
        5.1.2 数学教师指导者的知识分类
        5.1.3 专门的指导现场与数据编码
    5.2 发现核心概念
        5.2.1 行而知之的默会知识
        5.2.2 实践知能概念及其下属的实务要素
        5.2.3 编码分析的工具设计
        5.2.4 最初的结论
第6章 理论抽象及其实践循证
    6.1 文献导引的理性抽象
        6.1.1 定锚实际的适度抽象
        6.1.2 实务知识取向的指导者工作模型
        6.1.3 行为技能取向的人际互动指导方式
    6.2 循证性实践与理论精炼
        6.2.1 初步结论必须经受量与质的反复检核
        6.2.2 理论框架大致形成后的进一步精炼
第7章 变式特征与指导空间
    7.1 中国经验:概念变式和过程变式
        7.1.1 教研指导的变式特征
        7.1.2 概念变式
        7.1.3 提出过程变式
    7.2 变式实验与核心关联
        7.2.1 “潜在距离”实验
        7.2.2 把握“核心关联”的两项显着效果
        7.2.3 教学铺垫
    7.3 理论诠释及指导空间
        7.3.1 为了意义理解的学习
        7.3.2 数学对象的两重性
        7.3.3 拓展指导空间
第8章 实践性知识的核心类别
    8.1 从前端分析到任务设计
        8.1.1 “不掉链子”
        8.1.2 先易后难
        8.1.3 现实到抽象
    8.2 从过程测评到教学改进
        8.2.1 意义的生成
        8.2.2 调整台阶
        8.2.3 目标为准
    相关研究 数据·课例·建议
第9章 共享与建构的行为技能
    9.1 公开自我与倾听、回应
        9.1.1 公开自我
        9.1.2 指导倾听技能
        9.1.3 投入与回应
    9.2 问题聚焦与反思、建构
        9.2.1 聚焦与细化
        9.2.2 记录反思过程
        9.2.3 试着去“建构”
    案例选粹 做数·作图·建模
第10章 研究成果与方法论反思
    10.1 主要成果与价值
        10.1.1 环绕工作模型建构的理论成果
        10.1.2 反复循证与改进的教学实践效果
        10.1.3 关于研究方法的探索
        10.1.4 研究的价值
    10.2 观察依赖经历的利弊反思
        10.2.1 观察是生命线
        10.2.2 扎根研究没有终点
参考文献
附录1 根据数学教师发展指导预研究语境录像(2011年5月)编制的语义类属编码表
附录2 “青浦实验”有关数学教研指导专题内容(1977年11月至2016年3月)的年序目录表
鸣谢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3)小学低年段数学操作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标和研究问题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
第二章 数学操作学习与课程资源的概述
    一、数学操作学习
    二、课程资源
第三章 小学低年段数学操作学习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调查研究
    一、访谈概况
    二、访谈结果分析
    三、小学低年段数学操作学习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小学低年段数学操作学习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有效策略
    一、深度开发教师资源
    二、切实应用学生资源
    三、巧妙开发操作材料
    四、积极应用生成性资源
    五、合理整合学科间资源
    六、数学操作学习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案例研究
    七、教学实践对策略的反思
第五章 总结与思考
    一、总结
    二、反思与展望
附录(一) 小学低年段数学操作学习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的访谈(教师用)
附录(二) 小学低年段数学操作学习活动素材资源库
附录(三) 小学低年段数学操作学习活动手册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
鸣谢

(4)1:1环境下初中生数学思维培养模式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 研究过程与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研究
        2.1.1 国内信息化数学教学研究现状
        2.1.2 数学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2 初中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2.2.1 初中生数学思维的特征
        2.2.2 信息技术支持下数学思维的培养
        2.2.3 促进数学思维发展的信息化认知工具
    2.3 1:1数字化数学学习
        2.3.1 1:1数字化数学学习的优势
        2.3.2 1:1数字化数学学习的环境
        2.3.3 1:1数字化数学学习在国内的进展
        2.3.4 1:1数字化数学学习存在的问题
        2.3.5 初中生1:1信息技术能力调研
    2.4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数学学习模式
        2.4.1 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
        2.4.2 协作学习模式
        2.4.3 发现式学习模式
        2.4.4 实验式学习模式
        2.4.5 探究式学习模式
    2.5 小结
3. 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1:1环境
        3.1.2 数学思维
        3.1.3 模式与策略
    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3 有意义学习理论
    3.4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整合理论
4. 1:1环境下数学思维培养模式与策略
    4.1 1:1环境下数学思维培养模式的提出
    4.2 1:1环境下数学思维培养模式
        4.2.1 理论基础
        4.2.2 培养目标
        4.2.3 操作程序
        4.2.4 实现条件
        4.2.5 教学评价
    4.3 1:1环境下数学思维培养策略
        4.3.1 问题情境动态化
        4.3.2 思维过程可视化
        4.3.3 探究分析动态化
        4.3.4 合作交互多元化
        4.3.5 反思评价数据化
        4.3.6 拓展迁移动态化
        4.3.7 创新思维开放化
5. 研究总结
    5.1 学生认可度
    5.2 教师认可度
    5.3 学生能力发展
    5.4 问题及建议
    5.5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及参与的活动
致谢

(5)促进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的教学策略研究 ——以小学五、六年级数学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由
        1.1.1 小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现状值得反思
        1.1.2 个人成长过程中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的启示
    1.2 研究的意义
        1.2.1 为数学课改新阶段提供实践的案例
        1.2.2 为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提供更多尝试
        1.2.3 促使教师正确认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及其相关问题
    1.3 研究的现状
        1.3.1 国外有关数学活动经验的文献综述
        1.3.2 国内有关数学活动经验的现状
    1.4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概念的界定
        1.4.1 数学活动
        1.4.2 经验
        1.4.3 数学活动经验
        1.4.4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1.5 研究的设计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小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基本认识
    2.1 数学活动的特征与形成阶段的分析
        2.1.1 数学活动的特征
        2.1.2 数学活动的形成阶段
    2.2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特征和类型的分析
        2.2.1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特征
        2.2.2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分类
    2.3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与数学知识、数学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之间的关系
    2.4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与儿童其他经验的关系
    2.5 小学五、六年级学生经验积累的特征
第3章 小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的教学现状调查及策略中的问题分析
    3.1 小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的教学现状调查
        3.1.1 课堂教师开展数学活动的行为观察与分析
        3.1.2 五、六年级学生活动经验行为观察与分析
    3.2 促进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的教学策略中的问题分析
        3.2.1 将促进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的策略等同于丰富生活经验的策略
        3.2.2 策略缺乏实效性
        3.2.3 成人经验干扰了丰富儿童经验有关策略的提出
    3.3 教学策略中存在的问题给予的启示
        3.3.1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既是学习问题也是教学问题
        3.3.2 促进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的教学策略中需加强方法的指导
        3.3.3 促进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的策略需涉及科学的评价体系
第4章 促进小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的教学策略的建议
    4.1 一般性策略的建议
        4.1.1 学前潜导
        4.1.2 做中探学
        4.1.3 学而善思
        4.1.4 慧思广行
    4.2 针对四大领域的特点所提出的特殊的策略建议
        4.2.1 数与代数:细感悟
        4.2.2 图形与几何:多渠道
        4.2.3 统计与概率:体验全过程
        4.2.4 综合与实践:活应用
第5章 结论与反思
    5.1 基本结论
        5.1.1 教师需要从数学活动的特征和类型等方面正确认识小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5.1.2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中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
        5.1.3 教师可以从一般性策略和针对四大领域的特殊性策略这两个层面实施促进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的有效教学策略
    5.2 反思
附录A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情况课堂观察表
附录B 小学五、六年级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水平的测试卷
附录C 教师对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关注情况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6)多感官协调互动 再创造学习数学——几何知识教学中学具操作创新例谈(论文提纲范文)

1 “割”“拼”实物, 强化对直观形象的感知, 理解概念
2 “割”“补”图形, 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实现转化
3 “裁”“脱”游戏, 优化操作探究途径的设计, 掌握方法
4 “拆”“装”模型, 注重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获取经验

四、多感官协调互动 再创造学习数学——几何知识教学中学具操作创新例谈(论文参考文献)

  • [1]多感官参与下中班数学集教活动开展的研究[D]. 梁小姣. 四川师范大学, 2017(02)
  • [2]关于数学教师发展指导者的扎根理论研究[D]. 顾非石.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3]小学低年段数学操作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D]. 朱琦.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3)
  • [4]1:1环境下初中生数学思维培养模式与策略研究[D]. 郭飞飞. 首都师范大学, 2014(09)
  • [5]促进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的教学策略研究 ——以小学五、六年级数学教学为例[D]. 武捷. 南京师范大学, 2014(01)
  • [6]多感官协调互动 再创造学习数学——几何知识教学中学具操作创新例谈[J]. 赵正杰,侯秀萍,赵春丽. 教学仪器与实验, 2002(X1)

标签:;  ;  ;  ;  ;  

数学的多感官协调互动、再创造与学习:几何知识教学中的工具操作创新实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