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扬琴三大体系(二)

世界扬琴三大体系(二)

一、世界扬琴三大体系(二)(论文文献综述)

杨元[1](2021)在《浅探中印扬琴之碰撞》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与印度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各自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深厚的文化传统,各种民族乐器、音乐发展也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近几年随着国家之间交流的频繁,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密切,在世界音乐的不断发展下和推动下,促使中印两国的音乐交流、合作越来越多,中印两国的许多的音乐家用各自国家的音乐、乐器交融与碰撞来搭建中印音乐文化的桥梁。而中国扬琴作为世界扬琴大家族中的一员,近几年在世界音乐的舞台上发挥着自己民族文化优势,用自己独特的世界乐器身份名片,和各国乐器、音乐交流为中国文化音乐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张哲琳[2](2021)在《“402”型扬琴与新疆扬琴声学特性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李晨曦[3](2021)在《扬琴在我国不同地域民间音乐中的流变考证 ——以广东、四川、内蒙古、新疆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自明末清初以来,扬琴在中国经历了近400年的发展,完成了从外国乐器到民族乐器的转变,成为中国独特的民族乐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家逐渐安定,人民群众的生活日见好转,音乐文化在悄无声息中开始兴盛,中国扬琴艺术的发展渐入佳境。中西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从而开启了中国扬琴发展的新征程。中国扬琴经历了时代的变革,在形制、作品、技法、演奏形式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开辟出更广袤的天地。国内出现多种扬琴型号“竞争上岗”的局面,可以说百花斗艳,而“402”型扬琴独领风骚在这场变革中大获全胜广泛普及;作品的创作上,中国扬琴在保留自己传统音乐特性的同时,吸收借鉴西方的写作手法,创作出多元化的扬琴音乐作品;扬琴演奏的技法,因作品的多样而逐渐丰富起来,不仅传统技巧被充分运用和创新,更是在音效上别开生面,如滑音指套的诞生,在《林冲夜奔》中演奏出来的音效用于表达风雪肆虐的情景就极为形象;扬琴演奏的形式也不再单一,从只伴奏的角色中抽离出来,多种表演形式共同发展,在听觉和视觉上更易满足观众需求,与时俱进,从而促进群众基础的扩大,更好的发展扬琴艺术事业。本论文将从三个不同的层面,对扬琴进行研究。一、本文首先分析了扬琴的历史渊源及其传入中国的途径。这一部分将研究世界扬琴的历史渊源和分布,并根据文献检索研究扬琴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路径。二、其次,分析扬琴在中国不同地域民间音乐中的流变。这一部分是整篇文章的核心部分,包括两个部分:1.扬琴在中国四个不同地域民间音乐中的运用和发展;2.扬琴在中国不同地域民间音乐中的流变共性。三、最后,对扬琴的融合性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在这一部分,笔者将探讨扬琴与中国不同地域民间音乐文化和世界扬琴艺术及文化的融合与吸收。对中国扬琴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建议,最后对中国扬琴未来的发展进行前瞻性研究。

陈侠琪[4](2021)在《扬琴新技法的运用与探讨》文中研究表明演奏技法是扬琴演奏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技法的创新是提高扬琴艺术表现力的重要途径,新技法丰富了扬琴音响效果,拓展了扬琴艺术表现的深度与广度,提升了扬琴的演奏技艺,因此,新技法在音乐创作中和演奏中的运用及探讨,对于进一步提升扬琴艺术的价值和推动扬琴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扬琴演奏技法的运用与创新,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通过三个章节进行阐述。第一章:扬琴技法的运用与创新。通过对音效类技法、制音类技法、组合技法等其中原有的技法进行一些创新运用;第二章:扬琴新技法的探索。笔者对扬琴技法中的“拨弦”“泛音”“只手和音”“只手双竹”等技法,从演奏方式上进行深入的探索与尝试;第三章:扬琴新技法对扬琴艺术发展的重要意义。扬琴新技法有利于提升扬琴演奏者二度创作的创新意识、拓展扬琴新功能、推动扬琴音乐作品的出新、提高扬琴艺术审美价值以及充实扬琴技法理论研究。笔者希望该篇论文的研究成果,能够使扬琴演奏者与作曲家受到一定的启发,促进扬琴音乐的创作,为扬琴艺术事业贡献绵薄之力。

王晓庆[5](2020)在《当代中国扬琴音乐教育的传承与发展——第十五届世界扬琴大会参会有感》文中指出扬琴又称洋琴、瑶琴、扇面琴、铜丝琴、蝴蝶琴等。清代徐坷《清稗类钞》记载:"洋琴—康熙(1662一1722)时,有自海外输入之乐器,曰洋琴。半于琴,而略阔。锐其上而宽其下,两端有铜打,以铜丝为弦,张于上,用锤击之,锤形如着。其音似筝筑,其形似扇。"扬琴自明末清初经海上和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后,随后逐渐进入内地,经过不断创造与革新,其曲目和技法逐步完善,扬琴已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乐器,

贺奥[6](2020)在《中国扬琴练习曲教材的分析——从《黄河99首练习曲》说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扬琴是民族器乐当中较为特殊的乐器,《黄河扬琴练习曲99首》作为第一部扬琴专门练习曲集,无疑具有影响深远的学术价值,可以作为样本来探讨中国扬琴练习曲的现状与发展的路径。中国扬琴练习曲的规范已有雏形,却仍需要进一步发展,在诸多不足的方面,专家学者应当取得共识,在练习曲编订的系统性、专业性、艺术性和多元性上形成一致标准,最终形成一个规范且统一的练习曲教材体系。

田倩倩[7](2020)在《接受美学维度下扬琴艺术的继承与发展》文中认为德国人姚斯和伊瑟尔在上个世纪中期,提出了接受美学理论,最早是反思文学理论的新理论,后期逐渐扩展到了艺术理论中,为我们打开了从接受者角度思考艺术发展的新视野。扬琴是从明朝时期传入中国的“西洋乐器”,后在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获得大众接受与认可的乐器。在扬琴的早期接受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扬琴艺术与大众艺术融合的较好,扬琴较宽的音域,为中国传统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做了伴奏工作。进入现代社会以后,扬琴随着中国传统音乐接受群体的减少而迅速锐减,如何从接受角度重新思考扬琴的继承与发展问题,是本文谈论的重点。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绍选题意义和背景,以及目前国内外主要研究现状。本论文论题的选择来自于本人长期从事扬琴表演与教学的艺术实践中,发现扬琴艺术小众化问题较严重,欣赏扬琴艺术的人群在日趋锐减,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接触到了接受美学理论,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接受美学理论从接受者角度出发的观点,为本人思考扬琴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带来了新的视野。第二章介绍接受美学理论的来龙去脉,厘清该理论的核心思想,尽量做到化繁为简。接受美学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产生于德国,主要由姚斯和伊瑟尔创立,他们关注接受者,并提出了期待视野等观点。接受美学理论最初来自于现象学的思考,最后发展与释义学相结合的理论。在扬琴表演和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作品的表达和解释,让大众更能够设身处地的理解扬琴作品表达的情感,从而提升扬琴艺术的美学内涵。第三章介绍接受美学视野下扬琴艺术地域性的“中国化”历程。第四章介绍接受美学视野下扬琴艺术发展史。第五章依据目前表演和教学实践,提出实际上具有操作性的建议。

王炎柃[8](2020)在《秦腔中的扬琴伴奏艺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包含着诸多的艺术形式,中国戏曲便是最为重要的艺术分支,是综合性的艺术载体,在我国戏曲艺术中,产生于西北地区的秦腔以它粗犷豪放的演唱特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扎根于大西北的黄土地之中。这一古老的西北传统地方戏曲艺术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时代的不断发展过程中赋予了它更新的内容和更高的要求,从乐器的组合、音域的拓展,到音量的丰厚,音色的优美等,已今非昔比,无论是在乡村田野还是在剧院舞台,都尽情的绽放它的魅力。而扬琴这一外域乐器,以它丰富的表现力、清脆优美的音色,运用在秦腔伴奏当中,在秦腔乐队中,扬琴常常能够协助主奏乐器完成演员的包腔,由于它的音色清脆明亮,音域宽广,独具的双声部伴奏的性能,使秦腔那铿锵雄健、刚劲豪迈的固有风格更加完美,并且把众多乐器的音色和谐地统一起来,发挥着扬长避短的作用,同时又可以张扬它特有的个性魅力,是秦腔乐队中重要的伴奏乐器。作者通过全面的梳理,学习继承及伴奏实践中的粗浅认识与体会对中国戏曲秦腔的扬琴伴奏加以分析研究,从四个章节分析研究了秦腔中的扬琴伴奏艺术。分别概述了秦腔艺术的沿革与发展,从秦腔的起源、表演方式及风格特点、乐队配置等这几个方面研究,进一步的阐述了秦腔的种种特征;以扬琴伴奏音乐的发展为铺垫,通过扬琴伴奏的演奏技巧与表现,为秦腔音乐的伴奏创造了丰富的演奏方法和伴奏技巧,从而更好的运用在秦腔伴奏中去。以实践的体会心得论述扬琴在秦腔传统戏曲当中、在秦腔现代剧目当中的伴奏,从传统剧目到现代剧目,从一定程度上真实的反映出秦腔音乐的发展进程。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了扬琴在各种秦腔剧目中伴奏的方法,例如:无曲谱剧目伴奏、有曲谱剧目伴奏及常用曲牌实践体会等,运用秦腔特有的欢音、苦音采用比较研究方法,解决秦腔中的扬琴音高问题。在我看来,秦腔中的扬琴伴奏这一艺术表现形式具有令人不断挖掘的魅力,伴随着人们社会生活的发展,审美意趣的变化,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使扬琴伴奏能更加丰富、和谐、准确地表达秦腔剧目的内容,人物性格的丰富多彩,艺术的综合表现力。

刘乔宇[9](2020)在《大国强音·世界和声——第十五届世界扬琴大会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推动各国音乐文化的发展,促进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10月26日到30日在安徽合肥大剧院举办了第十五届世界扬琴大会,参会的有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艺术家、教育家、作曲家、乐器制作家以及全国各大院校的专业演奏团体和学子们。大会期间有专门针对扬琴的作品创作现状、国内扬琴教育、演奏技法、制作和改革的座谈会和专家讲座,还有多场高水准的音乐会。

杨佳[10](2016)在《扬琴中国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以中国扬琴为例,以历史文献和田野材料为据,讨论扬琴及其音乐文化的变迁。中西文化交通历史悠久,自汉代张骞出使西域至唐玄奘西行取经,到郑和下西洋至明清时期的传教士东来,音乐是中西交通中不可缺少的表现形式,音乐承载着文化交通中人们的思想与智慧,扬琴便是中西音乐文化交通中的标识之一。据资料记载,扬琴于明清时期传入中国进入到民间,与民间音乐相融合,逐渐成为民间音乐中不可缺少的乐器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扬琴向专业化发展,进入各地方专业学校及乐团。回顾外来扬琴传入中国的历程,它经历了从民间作坊到专业团队、从地方流派到全国普及的发展过程,扬琴已经实实在在地成为中国的民族乐器,在民族音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围绕这一乐器,即关注扬琴音乐历时性传承发展过程,同时关注扬琴音乐共时存在的形态现象,运用田野调查和文献互证的方法,探索扬琴由“洋”到“扬”这一乐器文化属性方面的演变过程,透过这些文化元素探索扬琴四百多年具象的外在历史演变轨迹,以至于在当下的民族音乐环境中,更好地传承中国音乐文化,更好地彰显民族文化。作为人与音乐之间的物质载体,扬琴把抽象的音乐观念用具体的乐器形式体现出来,因此研究乐器所承载的信息,是了解外来文化中国化的重要途径。第一章围绕二十世纪至二十一世纪国内学者针对扬琴历史渊源的热点问题进行分析调研:论述扬琴起源的三种见解,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扬琴与古代拨弦乐器有着密不可分的论证关系;论述世界扬琴的名称、分布、形制、功能;分析扬琴传入中国的两种路径。第二章从乐器改革的角度,论述外来扬琴本土化的变迁,分别从扬琴的形制、材质、音位排列的规律分析中国化的内因,即扬琴受中国地理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等相关音乐文化传统因素影响,制作出适用于中国民间音乐的乐器。第三章从乐器存在方式的角度,论述扬琴十八世纪至二十世纪三百多年的变迁,分别从民间音乐曲种、剧种、乐种和少数民族民间器乐四种音乐种类,论述扬琴中国化的演变,通过田野调查与史料文献相互参照的方法,说明外来扬琴成为中国民族民间乐器,与中国各地方人民的生活习俗、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文化事项密不可分。第四章从音乐本体的角度,论述扬琴音乐形态的变迁,透过不同音乐文本资料的比较,分析扬琴音乐曲调来源、曲目类型、曲式结构、演奏技法等音乐本体在不同时期的风格特征。第五章从乐器的文化功能角度,论述扬琴在不同时期社会文化活动中的作用,透过音乐的表现方式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作用下的扬琴中国化历程。

二、世界扬琴三大体系(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界扬琴三大体系(二)(论文提纲范文)

(1)浅探中印扬琴之碰撞(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扬琴之漫探
二、印度桑图尔之漫寻
三、中印扬琴之碰撞

(3)扬琴在我国不同地域民间音乐中的流变考证 ——以广东、四川、内蒙古、新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
        1.研究重点
        2.研究难点
        3.创新点
一、扬琴的历史渊源
    (一)世界扬琴的分布
        1.欧洲洋琴
        2.西亚、南亚洋琴
        3.中国扬琴
    (二)中国扬琴的源起
        1.海上丝绸之路传入
        2.陆上丝绸之路传入
二、扬琴在我国不同地域民间音乐中的流变考证
    (一)扬琴在我国四个不同地域民间音乐中的运用与发展
        1.民间乐种中的扬琴(以广东音乐为例)
        2.民间曲种中的扬琴(以四川扬琴为例)
        3.民间剧种中的扬琴(以内蒙古二人台为例)
        4.少数民族中的扬琴(以维吾尔族传统乐曲为例)
    (二)扬琴在我国不同地域民间音乐中的流变共性
        1.作品题材的丰富性
        2.演奏风格的地域性
        3.扬琴技法的多样化
三、中国扬琴的融合性与前瞻性
    (一)中国扬琴的融合性
        1.扬琴与不同地域民间音乐的融合性
        2.中国扬琴与世界扬琴的融合性
    (二)中国扬琴的前瞻性
        1.中国扬琴艺术现存的问题与发展前景
        2.中国扬琴的普及与推广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扬琴新技法的运用与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课题来源、选题依据和背景情况
    二、课题研究目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三、国内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第一章 扬琴技法的运用与创新
    第一节 音效类技法的运用与创新
    第二节 制音类技法的运用与创新
    第三节 组合技法的运用与创新
    第四节 击弦、拉弦工具的运用与创新
第二章 扬琴新技法的探索
    第一节 拨弦类技法的探索
    第二节 音效类技法的探索
    第三节 击弦、拉弦工具的探索
第三章 扬琴新技法对扬琴艺术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一节 提升扬琴演奏者二度创作的创新意识
    第二节 拓展扬琴新功能、增强音乐表现力
    第三节 推动扬琴音乐作品的出新、提高扬琴艺术审美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当代中国扬琴音乐教育的传承与发展——第十五届世界扬琴大会参会有感(论文提纲范文)

一、扬琴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
二、扬琴音乐教育传承和发展

(7)接受美学维度下扬琴艺术的继承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2章 接受美学与扬琴艺术的融合
    2.1 接受美学主要内容及历史背景
    2.2 接受美学与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
    2.3 接受美学与现象学的相关性
    2.4 接受美学与释义学
第3章 接受美学视野下的扬琴艺术地域性的“中国化”历程
    3.1 扬琴艺术的地域性演变脉络
        3.1.1 华南地区的发展
        3.1.2 华东地区的发展
        3.1.3 西南地区的发展
        3.1.4 东北地区的发展
        3.1.5 西北地区的发展
    3.2 扬琴艺术地域性的流派接受
第4章 接受美学视野下的扬琴艺术发展史
    4.1 接受美学视野与扬琴艺术发展史的关联性思考
        4.1.1 明朝扬琴艺术接受史
        4.1.2 近现代扬琴艺术接受史
        4.1.3 当代扬琴艺术接受之探索
    4.2 接受美学视野下的部分扬琴作品释义性赏析
        4.2.1 以历史故事为主题的扬琴艺术作品
        4.2.2 以风土人情为主题的扬琴艺术作品
        4.2.3 以现代作曲技法为主题的扬琴艺术作品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xxxxx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秦腔中的扬琴伴奏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我国的研究现状
    三、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章 秦腔艺术与扬琴伴奏
    一、秦腔艺术的沿革与发展
        (一)秦腔的起源
        (二)秦腔的表演方式及风格特点
        (三)秦腔的乐队配置
    二、扬琴伴奏音乐的发展
        (一)扬琴的起源与形制
        (二)扬琴伴奏的历史沿革
        (三)扬琴伴奏的演奏技巧与表现
第三章 秦腔剧目中扬琴伴奏实践方略
    一、扬琴在秦腔传统戏曲当中的伴奏
        (一)无曲谱剧目伴奏
        (二)有曲谱剧目伴奏
        (三)常用曲牌实践体会
    二、扬琴在秦腔现代剧目中的伴奏
    三、扬琴演奏员在秦腔剧目伴奏中应具备的素质
    四、扬琴音高在秦腔中的实际解决
        (一)欢音
        (二)苦音
        (三)音高听觉解决
第四章 秦腔中的扬琴伴奏在中国戏曲中的发展与展望
    一、秦腔在中国戏曲发展中的历史意义
    二、扬琴伴奏在秦腔中的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大国强音·世界和声——第十五届世界扬琴大会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开幕式
二、学术讲座
三、中外扬琴代表团专场音乐会
四、闭幕式

(10)扬琴中国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四、材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五、研究意义
        (一)乐器发展史的研究价值
        (二)学科建设的实践依据
第一章 扬琴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世界扬琴的分布
        一、欧洲洋琴
        二、波斯阿拉伯洋琴(西亚、南亚洋琴)
        三、中国扬琴
    第二节:扬琴的起源
        一、源于“筑”说
        二、源于“扬州”说
        三、源于“卡龙”说
        四、扬琴起源之我见
    第三节:扬琴传入中国的路径
        一、海上丝绸之路传入
        二、陆上丝绸之路传入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从乐器的形制看扬琴中国化的进程
    第一节:18世纪至19世纪扬琴型制的中国文化元素
        一、扬琴型制中国化特征
        二、扬琴材质中国化特征
        三、扬琴音位中国化特征
    第二节: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多种型制扬琴相互影响
        一、“扇面形两排码”扬琴
        二、“梯形两排码”扬琴
    第三节:20世纪中叶至21世纪初多功能、多种类扬琴
        一、扬琴改革的科研成果
        二、市场运作模式推动扬琴中国化发展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从乐器的存在方式看扬琴中国化的进程
    第一节:18世纪至19世纪初扬琴与民间音乐融合
        一、洋琴与“扬州清曲”结合
        二、洋琴与“四川扬琴”结合
        三、扬琴与“平胡调”结合
    第二节: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各地方民间音乐中扬琴流派的突起
        一、民间乐种中的扬琴(以广东音乐扬琴流派为例)
        二、民间曲种中的扬琴(以四川扬琴流派为例)
        三、民间剧种中的扬琴(以内蒙二人台为例)
        四、少数民族中的扬琴(以维吾尔族传统乐曲为例)
    第三节:20世纪中叶至21世纪现代扬琴传承方式
        一、民间班社中的扬琴——以四川扬琴为例
        二、学校教育中的扬琴——以维吾尔族“锵”为例
        三、专业团体中的扬琴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音乐形态看扬琴中国化的进程
    第一节:18世纪至20世纪扬琴传统音乐形态
        一、扬琴传统作品的曲目类型
        二、扬琴传统作品的结构类型
        三、从扬琴传统乐曲结构看中国文化审美基因——以《金蛇狂舞》为例
        四、扬琴传统作品的演奏技法——击点成线
    第二节:20世纪中叶至21世纪扬琴音乐形态
        一、音乐作品多样化
        二、音色概念的多样化
        三、表演方式多元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从乐器的文化功能看扬琴中国化的进程
    第一节:18世纪至19世纪扬琴音乐的社会娱乐功能
        一、礼仪民俗中的扬琴
        二、宫廷活动中的扬琴
        三、生活民俗中的扬琴
        四、社会各人群的参与
    第二节: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扬琴音乐的社会教育功能
        一、乐教思想
        二、乐教思想的文化功能思考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四、世界扬琴三大体系(二)(论文参考文献)

  • [1]浅探中印扬琴之碰撞[J]. 杨元. 黄河之声, 2021(14)
  • [2]“402”型扬琴与新疆扬琴声学特性比较研究[D]. 张哲琳. 新疆艺术学院, 2021
  • [3]扬琴在我国不同地域民间音乐中的流变考证 ——以广东、四川、内蒙古、新疆为例[D]. 李晨曦.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4]扬琴新技法的运用与探讨[D]. 陈侠琪. 中国音乐学院, 2021(08)
  • [5]当代中国扬琴音乐教育的传承与发展——第十五届世界扬琴大会参会有感[J]. 王晓庆. 音乐天地, 2020(11)
  • [6]中国扬琴练习曲教材的分析——从《黄河99首练习曲》说起[J]. 贺奥. 艺术评鉴, 2020(17)
  • [7]接受美学维度下扬琴艺术的继承与发展[D]. 田倩倩. 南昌大学, 2020(01)
  • [8]秦腔中的扬琴伴奏艺术研究[D]. 王炎柃.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9]大国强音·世界和声——第十五届世界扬琴大会综述[J]. 刘乔宇. 山西青年, 2020(10)
  • [10]扬琴中国化研究[D]. 杨佳. 中国音乐学院, 2016(08)

标签:;  ;  ;  ;  ;  

世界扬琴三大体系(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