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骶神经根变异4例分析

腰骶神经根变异4例分析

一、腰骶神经根变异4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文龙[1](2020)在《骶骨骨折致腰骶神经根压迫性损伤的动物模型及电生理和组织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SD大鼠腰骶神经根的解剖学观察及电生理研究研究背景及目的骶骨骨折在骨盆骨折中约占20%-30%,其中22%-60%合并神经症状。骶骨受到强大暴力时,容易骨折,造成骶孔变形、缩小,损伤骶神经产生相应的功能障碍,成为晚期致残的主要原因。目前骶骨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治疗尚存在较大分歧。如何通过骨折程度评估神经损伤及恢复情况,是否需要神经减压,何时减压以及陈旧性损伤减压是否有效均存在较大争议。因此研究骶骨骨折致骶神经迫性损伤机制,神经减压与神经功能(感觉、运动、大小便)之间的关系对于确定手术指征和选择手术时机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人的解剖学研究发现骶丛由腰骶干(LA、5)以及全部骶神经和尾神经的前支组成。坐骨神经由L4、5,S1~3构成是全身最粗大的神经。阴部神经来自阴部神经丛,神经纤维由骶2、3、4神经前支组成,内含许多副交感神经纤维。骶骨骨折后引起的神经损伤主要是坐骨神经(S1)和阴部神经(S2-4)损伤。因此我们把研究目标神经定位为坐骨神经和阴部神经。坐骨神经可以反映下肢感觉运动情况,阴部神经用于反映大小便功能变化。骶骨骨折特别是合并神经损伤方面研究较少,主要原因是进行体内研究特别是人体研究困难。基于人体内试验研究的局限性,我们考虑构建一个有效的腰骶神经根压迫性损伤的动物模型,来研究神经根在不同压迫程度下的功能改变。在神经损伤研究中,大鼠的神经损伤模型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实验模型,文献报道各种方法来制备这一类损伤模型,建立大鼠神经根压迫损伤模型目前仍然被认为是神经损伤研究中最常用和最可靠的实验模型。随着电生理技术不断进步,电生理不仅为周围神经损伤的范围、程度等提供了有效的判断,而且可确定周围神经的修复程度。我们对大鼠的腰骶部进行解剖,明确大鼠腰骶神经根的主要构成、走形特点,并设计建立了骶骨骨折致腰骶神经根压迫损伤的动物模型,以研究腰骶神经根压迫性损伤及神经压迫与神经功能间的关系。设计并进行了大鼠神经根压迫损伤电生理测试,观察不同压迫程度下神经功能的变化。方法选用20只SD成年健康大鼠,大鼠年龄均为9周,体重在250-300g之间,进行大鼠腰骶部解剖学研究。采用2%戊巴比妥进行麻醉,固定于动物解剖台上,取腰椎后正中入路切开,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筋膜,显露并切除双侧椎旁肌,显露出T12-S3节段。后路椎板广泛切开至椎间孔。将L4-S1神经根完全显露。在手术显微镜(x10)下观察腰骶神经根的解剖,应用游标卡尺测量椎间孔的直径,神经根在椎管内的长度和直径以及出椎间孔后形成脊神经的直径。再将动物仰卧固定,解剖腰骶丛,手术显微镜(x10)下观察股神经、坐骨神经和阴部神经的构成。将大鼠分成分成4组:sham(假手术组)、10g组、30g组和60g组,每组24只。进行神经根压迫性损伤电生理研究,将大鼠麻醉后,固定于动物解剖台上,行椎板切除术,切开硬脊膜显露L5神经根,由同一位实验员完成,采用10g、30g、60g力量的无菌血管夹钳夹血管3次,每次持续10s,3次夹闭中间间隔10s,sham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分别于处理完成后第0、2、7、14天分别进行电生理检测:神经传导速度(CV)、复合动作电位下曲线面积(AUC)和神经复合动作电位的峰值(Peak值)。结果SD大鼠腰骶神经根的解剖学观察:SD大鼠的腰椎分为六节(L1-L6),骶骨分为四节(S1-S4),4块骶椎骨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从4对椎间孔中相应发出4对骶神经。SD大鼠的骶骨上方是腰6椎体,腰6椎体与骶骨形成的关节可部分活动,腰6神经根从腰6椎体和骶骨的椎间孔发出,腰6神经根是比较粗大的(1.01±0.09mm);股神经和闭孔神经由L1-L4构成,坐骨神经由L5-L6构成,阴部神经由L6-S1构成,尾神经干由S1-S4神经构成。L5神经根恒定构成坐骨神经,L6神经恒定构成阴部神经。其中L5神经根长度3.67±0.15mm,适合放置电极进行神经根压迫损伤电生理研究。大鼠神经根压迫损伤模型的电生理研究:各组压迫后0天,2天,7天,14天,传导速度未发生明显变化。横向比较各组,传导速度亦未发生明显降低。压迫30g和60g组,刺激伪迹后出现第一个动作电位时间较sham和10g组有明显延长,压迫10g和sham组未观察到此变化;随着时间增加复合动作电位下曲线面积(AUC)降低的百分比逐渐减少;10g压迫后用3v、2v、1v刺激,Peak值在1v和2v增加,而3v减少。30g和60g压迫后用3v、2v、1v刺激下Peak值均减少,且10g、30g和60g组间相比较有差异(P<0.05)。10g组发现在压迫后1v刺激0d-14d Peak值逐渐增加,2v刺激0d-14d Peak值增加;30g、60g组各时间点Peak值组间比较亦无差异。结论通过SD大鼠的腰骶神经根解剖学研究可知,SD大鼠作为一种最常用的实验动物,L5、L6神经根构成神经相对恒定,适合用来研究神经根压迫性损伤。并且L5和L6神经根长度适合放置电极进行电生理测试来评估神经根受压后的损伤情况。可采用SD大鼠神经根挤压损伤的实验模型模拟人体骶骨骨折导致的神经根压迫损伤。电生理学方法是检测神经功能较准确和有效的方法。研究发现压迫10g对神经功能丧失并不明显,复合动作电位下曲线面积(AUC)和神经复合动作电位的峰值(Peak值)反而出现增加,特别是压迫Od时最明显。说明当压迫较轻时会引起神经异常放电。随着时间延长,神经功能越趋于正常。压迫30g以上出现神经功能丢失,压迫60g神经功能丧失更明显,并随着时间延长无明显恢复。第二部分SD大鼠腰骶神经根压迫性损伤的组织学研究研究背景及目的骶骨发生骨折后,压迫骶神经进而导致骶神经受到损伤。神经压迫性损伤主要有以下两个机理:一个是通过机械性压迫导致神经直接发生原发性损伤;另一个是压迫神经使神经血供产生障碍从而导致继发性损伤。机械性压迫损伤使神经干产生一个纵向推力,引起郎飞氏结节部位狭窄,轴浆粘稠度高。在机械压迫下,迫使郎飞氏结节及髓鞘突入邻近结节间区,使髓鞘施万细胞基膜及轴突膜发生撕裂,导致髓鞘脱失,形成典型的套叠现象。当压力作用于神经,受压神经段发生机械性变形,神经的血管损伤,从而进一步损害神经内微循环,神经可发生缺血性改变,局部缺血可以使髓鞘代谢受抑制,引起脱髓鞘改变,导致神经传导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为感觉和运动功能降低或丧失。机械性压迫对神经的损伤与压力的强度相关,通常压力强度较高时,主要通过直接的力学效应和间接的生物学效应造成神经损伤。压力较低时主要通过神经血供和营养运输障碍等间接损伤效应导致神经损害。在较高压力(200-400mmHg)作用下,即使压迫时间很短,也将引起神经结构的改变和功能的障碍。因此神经损伤的程度与压迫强度相关。本实验构建了 SD大鼠腰骶神经根压迫损伤模型,设计了不同压迫力量下的神经根压迫性损伤,并且进行了压迫后不同时间下的神经根组织学检测,课题通过神经组织学方法研究不同压迫程度与神经功能变化和损伤程度的关系。方法神经根压迫损伤组织学研究实验大鼠分成4组:sham(假手术组)、10g组、30g组和60g组,每组24只。分别于腰骶神经根压迫损伤模型制备后第0、2、7、14天,且行神经电生理检测后进一步将各组大鼠解剖行组织学分析,在对应的神经电生理测试点取神经进行组织学观察。每个标本切9张切片(远端3,压迫3,近端3),在各个部位取一张组织切片进行不同的染色。固定、石蜡包埋,切片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并用数码图像采集系统将图像采集到电脑。40倍光镜下观察,每张切片取20个高倍视野(highpower fields,HPFs)。最后图像分析和评分由熟悉病理学实验但未参与该研究的实验人员进行。HE染色观察血管破裂,βAPP染色观察神经纤维着色和浸银染色观察神经纤维间隙和断裂等情况。结果HE染色观察:Sham组观察神经纤维染色均匀,连续性良好。10g压迫神经根后发现少量红细胞,2d后观察神经根内炎性细胞聚集,神经出现空泡现象。7d后观察炎性细胞减少,神经根水肿。14d后观察神经内出血消失,水肿亦较前减轻。30g压迫后0d,神经根内出血较10g加重。2d后仍可见神经内出血,炎性细胞浸润和神经根空泡样变。7d后神经根内出血减少,轴突水肿,炎性细胞浸润。14d轴突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均较前减少,但可见压迫后轴突中断。60g压迫后0d,神经内出血严重。2d可观察到轴突连续性中断,7d神经根内仍可见红细胞和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及空泡样变。14d后红细胞和炎性细胞均减少,但轴突断裂情况明显。β-APP染色观察:在各压迫组中均在2d后发现βAPP神经轴突中染色阳性并持续到14d仍可观察到阳性表达。浸银染色观察:10g压迫后神经根轴突形态基本保留完好,2d发现轴突水肿明显。30g压迫后可明显观察到轴突断裂。60g压迫神经根轴突损伤严重。0d即出现明显水肿。结论在不同损伤程度及时间情况下,神经纤维周围发生的组织学可发生变化。压迫10g未发现明显的轴突断裂,神经功能保留较好,神经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释放的神经递质是引起神经异常放电的主要原因。压迫30g出现轴突断裂引起神经功能丧失。压迫60g组织学损伤表现明显,并随着时间延长无明显恢复。此结果对于神经根损伤后选择修复时机以及预后的判断,可发挥重要指导作用。

穆晓红,李筱叶[2](2020)在《痉挛型脑性瘫痪外科治疗专家共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脑瘫的发病人数每年不少于600万,其治疗也是当今医学的难点之一。痉挛型脑瘫作为脑瘫中最主要的类型,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脑瘫的外科治疗已经过30余年的发展,鉴于国内脑瘫外科的治疗现状,并征求部分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目前亟需一个规范脑瘫外科治疗的专家共识用于指导临床。受中国康复医学会骨与关节分会的委托,我们组织骨科、神经外科、矫形外科、小儿骨科、显微外科、康复医学科以及麻醉科、护理等各领域的相关专家起草了《痉挛型脑瘫外科治疗专家共识》。

王欣,王大巍,孙亦强,赵子豪,窦永峰,胡鹏,耿晓鹏[3](2020)在《合并移行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骶神经根支配区的变化》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腰骶移行椎是一种常见的先天脊柱畸形,国内外学者均有报道移行椎患者的腰骶神经根支配I区可能会发生改变,但并未系统阐述其支配区的变化以及该种改变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的指导意义。目的:探讨当存在腰骶移行椎时,腰骶神经根的运动和感觉支配区发生改变的可能性。方法:研究方案的实施符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对研究的相关伦理要求,参与试验的患病个体及其家属对试验过程完全知情同意。回顾分析321例单一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行手术治疗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38例(11.8%)存在腰骶移行椎,包括骶椎腰化26例、腰椎骶化12例。26例骶椎腰化患者中,23例为L5/S1(L6)椎间盘突出,压迫S1(L6)神经根。12例腰椎骶化患者中,8例为L3/4椎间盘突出,压迫L4神经根。在283例正常结构的患者中,138例患者L5/S1椎间盘突出压迫S1神经根,95例患者L4/L5椎间盘突出压迫L5神经根,47例患者L3/L4椎间盘突出压迫L4神经根。比较术前骶椎腰化患者S1神经根受压的症状、腰椎骶化患者L4神经根受压的症状与正常腰骶椎患者L4、L5或S1神经根受压的症状。结果与结论:(1)S1神经根受压所致运动功能减退的分布在骶椎腰化患者组和正常组之间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2)L4神经根受压所致运动功能减退的分布在腰椎骶化患者组和正常组之间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3)骶椎腰化患者S1神经根受压所致的运动功能减退与正常状态下L5神经根受压所致的运动功能减退相似;而腰椎骶化患者L4神经根受压所致的运动功能减退与正常状态下L5神经根受压所致的运动功能减退相似;皮肤感觉异常的分析也显示了相似的结果;(4)结果说明,腰骶神经根的功能在移行椎患者中发生改变,使得骶椎腰化患者的S1神经根起到L5神经根的通常功能(神经根功能上移),腰椎骶化患者的L4神经根起到L5神经根的通常功能(神经根功能下移)。

毕华焱[4](2019)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联合脊柱调曲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在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基础上联合脊柱调曲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为优化椎间孔镜术后脊柱功能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纳入病例研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行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后,术后3天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脊柱调曲法康复治疗,治疗周期为2周。在观察时间点内(观察治疗前、术后2周、术后3月、术后6月)进行观察指标测定,主要包括:主观功能评价(JOA评分、VAS评分)、影像学评价(腰椎椎间隙高度、腰椎曲度角比较)及术后6月临床疗效统计。通过观察上述指标在治疗前后变化进行比较。数据资料使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PELD联合脊柱调曲法治疗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研究发现:PELD手术治疗前后JOA、VAS评分比较具有显着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于椎间隙高度及腰椎曲度的改善无显着差异(P>0.05)。PELD术后康复治疗中,研究发现:两组JOA评分、VAS评分改善情况与康复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前后椎间隙高度、腰椎曲度角变化与康复前比较,两组均有所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总体临床疗效评价中,治疗组优良率为96.7%,治疗组优良率为9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调曲法联合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PELD手术可明显改善LDH患者疼痛症状及腰椎功能,在椎孔镜术后行脊柱调曲法康复治疗,在术后腰椎功能恢复、影像学评价(椎间隙高度、腰椎曲度)等方面均优于常规腰背肌康复治疗,有效缩短了术后康复时间,微创手术疗效得以巩固,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是值得临床广泛应用的治疗方案。

梁振[5](2018)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和MRI诊断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CT与MRI检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价值、各自优势以及对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不足材料与方法:选取从2015年1月2017年9月就诊于新矿集团莱芜中心医院骨科、疼痛科的腰腿疼患者,从上述病人中挑选出符合病例入选标准的患者共计56例,均于一周之内行腰椎CT和MRI检查,距离手术时间小于1个月,最后诊断均经手术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症。CT检查应用德国西门子炫速双源CT机(SOMATOM Definition Flash),MRI检查应用美国GE Signa HDe 1.5T磁共振仪,采用8通道CTL脊柱表面相控阵线圈。56例患者中男性为26例,女性为30例,年龄1880岁,平均年龄为(50.25±13.40)岁;病程1120月,中位病程为11月,四分位数间距为348月。所有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均经手术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脱出、游离),即所观察腰椎间盘均为责任间盘,经手术治疗后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均于术后完全消失或明显减轻。对比观察CT检查和MRI检查对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符合率,观察项目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的位置、程度、椎间盘突出物的密度/信号,硬膜囊和/或神经根、受压的程度以及后纵韧带的骨化。纳入标准为手术证实的腰椎间盘突出、脱出或游离三种类型病例,所有患者的手术椎间盘术前影像表现与临床症状及体征吻合,并且术后相应的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减轻或消失。两名高年资影像科医生阅片,观察记录征象并判断突出类型,意见不一致时请第三名高年资医师参与。结果:CT检查共检出腰椎间盘突出44个(44/50),检出正确率为88.00%,MRI检查检出腰椎间盘突出36个(36/50),检出正确率为72.00%,CT检查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的检出正确率明显高于MRI检查(P=0.046,P<0.05);CT检查共检出腰椎间盘脱出10个(10/16),检出正确率为62.50%,MRI检查共检出腰椎间盘脱出16个(16/16),检出正确率为100.00%,MRI检查对于腰椎间盘脱出检出正确率明显高于CT检查(P=0.007,P<0.05);CT检查共检出腰椎间盘游离2个(2/5),检出正确率为40.00%,MRI检查共检出腰椎间盘游离5个(5/5),检出正确率为100.00%,MRI检查对于腰椎间盘游离的检出正确率明显高于CT(P=0.038,P<0.05);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椎间盘三种不同突出类型(突出、脱出、游离)总的检出结果,CT检查共检出椎间盘56个(56/57),检出正确率为78.87%,MRI检查共检出椎间盘57个(57/71),检出正确率为80.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5,P>0.05)。结论:CT与MRI检查对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CT检查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的检出正确率更高;MRI检查对于腰椎间盘脱出及腰椎间盘游离的检出正确率更高。两者有机结合应用可以明显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诊断工作中的诊断准确率。

林斌[6](2016)在《DTI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腰骶神经根受压的初步探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使用3.0T磁共振对50例受试者的腰3-骶1椎体水平行扩散张量成像(DTI)扫描并对神经根进行定量分析,并探究:(1)健康人群从L3至S1任意节段神经根FA值是否存在差异;(2)腰椎间盘突出腰神经根受压时病例组患侧及健侧FA值的差值是否存在差异;(3)FT图能否示踪神经根的走行,并应用于LDH腰骶神经根受压的诊断。方法:(1)收集潞安矿务局总医院2014年12月-2015年10月之间30例(男16例、女14例)经MRI检查及临床确诊罹患腰4-5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纳入病例组;以及20例(男13例、女7例)健康志愿者,纳入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腰椎常规扫描及DTI检查。(2)采用西门子MAGNETOM Skyra 3.0 T磁共振扫描仪分别对50例受试者的腰椎行矢状位T1WI、T2WI与轴位L3-4,L4-5,L5-S1椎间盘T2WI扫描,并在腰3-骶1椎体水平行DTI序列扫描,仰卧位,头先进。(3)将整理的数据输入到西门子MMWP3957工作站中,采用Nearo 3D后处理功能描绘示踪纤维(FT)图、各向异性分数(FA)图,对FA图的各感兴趣区进行数据测量。(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测量的FA值符合正态性时采用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表示,L3-S1神经根不同节段的FA值多组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如方差分析有统计学意义采用SNK法进行组间两两比较;两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所测量的FA值如是非正态性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M(Q1,Q3)来表示,两组间的比较采用Wilcoxon方法进行比较。统计学检验均为双侧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正常组内左侧内L3至S1神经根FA值无统计学差异(F=1.638,P=0.189);正常组内左侧外L3至S1神经根FA值无统计学意义(F=0.240,P=0.868);正常组内右侧内L3至S1神经根FA值无统计学意义(F=1.350,P=0.266);正常组内右侧外L3至S1神经根FA值无统计学意义(F=1.025,P=0.387)。可以认为L3-S1各节段间FA值没有差异。(2)正常组L5双侧内差值低于病例组双侧内差值,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17,P<0.01);正常组L5双侧外差值低于病例组双侧外差值,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8,P<0.01)。(3)FT图可以用于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对神经根的压迫,同时可以观察神经根的走行。结论:DTI-FT是一项可以直观且无创的显示腰骶脊神经根的走行及形态的新应用。其能够评价神经根是否受压和受压的程度,是常规磁共振检查诊断LDH的有效补充。FA值能反应出水分子的扩散能力,可以量化地反映神经根未受压及受压后在分子水平的改变。DTI技术可以对LDH诊断提出直接的影像学依据,且对临床判断是否是根源性的腰痛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且可以对神经根病变进行定量评价,为临床判断腰痛病因提供新的诊断思路。

吴戈,张藜莉,邓刚,邓茂松,张淑慧,金光暐,曾庆玉[7](2015)在《核磁共振PROSET序列在腕管综合征病变中应用价值的探讨(附18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和评估核磁共振PROSET序列在腕管综合征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8例腕管综合征(CTS)患者进行了常规MRI序列及PROSET序列扫描,并进行多种重建及统计的分析。结果 PROSET序列结合常规MRI序列能够更好地显示CTS的腕管解剖结构及正中神经的卡压情况。结论 PROSET序列作为一种重要的补充序列,在评估CTS患者正中神经病变中更加准确,对指导临床选择手术方式及评估预后有重要意义。

王浩,赵巍,袁宏[8](2009)在《MED镜下对变异神经根处理的探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摘除术(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所见神经根的变异情况,探讨术中神经根解剖变异时的对策。方法自2006年10月至2008年10月采用MED治疗12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中发现4例存在神经根变异,发生率为3.2%,Kadish分型均为Ⅱ型。其中L4/5间隙2例,L5/S1间隙2例。4例均在内窥镜下经过细致辨别确定为神经根解剖变异并在术中采取扩大显露范围、小心牵离受压神经根、彻底减压等操作。结果4例神经根变异患者术后无神经根损伤,术前症状体征消失,随访6个月无复发。结论腰骶神经根变异发生率低,但术中应予以重视。对术前突出节段与神经根损害、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症状不完全符合的病例应考虑神经根变异的可能。MED镜下可清晰辨别突出椎间盘与变异神经根的毗邻关系,有效防止神经根损伤的发生。

李春梅,宦怡,赵海涛,常英娟,葛雅丽,张劲松,刘艳丽[9](2007)在《正常腰骶部脊神经根的解剖及MR PROSET成像表现》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和探讨正常腰骶部脊神经根的解剖和磁共振PROSET序列显示腰骶部神经根的价值。方法采用PROSET技术做冠状面正常腰骶部神经根成像20例,所有原始图像均经3D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后处理。结果20例PROSET成像均清楚显示硬膜囊、硬脊膜鞘外形及脊神经根、神经节和部分节后段的走形,MIP重建图像能多方位观察神经根走形。结论PRO-SET序列对显示腰骶神经根解剖具有独特优势,结合常规磁共振图像,为临床诊治腰骶神经根病变提供满意的影像学依据。

李春梅[10](2007)在《腰骶部脊神经根磁共振PROSET成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腰骶段脊神经根走形复杂,与周围组织缺乏对比,使其影像学直观显示一直很困难。目前观察脊神经根病变多采用的脊髓X线造影(椎管造影),或CT脊髓造影(CTM)、磁共振脊髓成像(MRM)等方法,都难以显示神经根走形的全貌,尤其是脊神经的节后段,从而不能明确区分神经根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因此,这些方法都不能很好地满足临床诊断和治疗的要求。腰骶部疾病如间盘突(膨)出、结核、蛛网膜囊肿等疾病影响神经根走行,引起相应部位的神经根症状。而且蛛网膜粘连、神经根(根鞘)炎等病变的诊断多年来也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因此,寻求更好的影像检查方法,对于提高这类疾病的临床诊断能力具有较好的帮助。近几年出现的磁共振PROSET技术能较清晰地显示神经根走形,尤其是脊神经节和部分节后段走形,改进了对脊神经病变的诊断效果。本论文在对正常腰骶部脊神经根的解剖学观察的基础上,进行了正常志愿者和临床患者的PROSET成像的研究。旨在通过大量病例的统计分析,评价磁共振PROSET序列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并对PROSET序列在诊断腰骶脊神经根病变中的适应症进行了概括。目的:1.通过观察正常腰骶部脊神经根的解剖,与磁共振PROSET序列成像的对比,探讨磁共振PROSET序列在腰骶部脊神经根的影像显示方面的价值。2.通过大量相关病例的成像观察,结合其临床诊断结果,探讨磁共振PROSET序列对显示腰骶脊神经根病变的价值。方法:1.采用PROSET技术作冠状面正常腰骶部脊神经根成像20例,所有原始图像均经3维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后处理。观察采用PROSET技术的原始图像和MIP重建图像对脊神经根成像显示的特点。并得到正常的脊神经根图像,作为病变诊断的基础。将PROSET成像与MRM成像进行对比。2.对54例腰骶部脊神经根可疑病例采用PROSET技术作冠状面腰骶部脊神经根PROSET成像,所有图像均经3维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后处理,10例应用部分容积重建法重建图像。探索PROSET对各种脊神经根病变的诊断能力,评价不同的重建方法的优缺点,并与MRM成像进行对比。结果:1.20例正常腰骶部脊神经根PROSET成像均清楚显示硬膜囊、硬脊膜鞘外形及脊神经根、神经节和部分节后段的走形,MIP重建图像能多方位观察神经根走形。与MRM图像对比,PROSET图像在显示脊神经根、神经节和部分节后段的走形有优势。2.54例腰骶部脊神经根可疑病例PROSET成像中,阳性40例,阴性14例。其中椎间盘疝14例,显示硬膜囊缘的椎间盘压迹,或局部神经根鞘受压向侧方移位,并伴有局部椎管狭窄;骶管囊肿8例,胸腰段椎管内蛛网膜囊肿1例,清晰显示囊肿大小、形状、与神经根的关系;神经源性肿瘤5例,显示肿瘤形态及其沿神经根走形的表现,并且可清楚地观察到肿瘤穿过椎间孔的表现;转移瘤4例,不仅可显示神经根被肿瘤包绕或推移,椎旁小静脉明显增粗迂曲,还能全面观察肿瘤外形;腰椎结核2例,仅可见相应神经根鞘显示,而神经节和节后段与椎旁脓肿信号相似,显示不清晰;髓外硬膜下脂肪瘤1例,显示L3-L4水平半月形低信号紧贴硬膜囊侧壁,并向下延伸,L4神经根向左侧方轻度抬起,L5神经根鞘增粗;腰椎骨折1例,脊髓空洞1例,均未见神经根信号改变;脊柱先天发育畸形3例,可见神经根走形变异、缺如等先天发育异常表现。14例阴性PROSET成像表现同结果1表现相同。与MRM图像对比,PROSET图像在显示病变对脊神经根、神经节和部分节后段的走形及形态改变有优势。3.磁共振PROSET原始图像有利于神经根的显示,MIP重建图像能多方位观察神经根病变,部分容积重建法比MIP法重建的图像更清晰。结论:PROSET序列能清楚显示腰骶脊神经根解剖,对揭示腰骶脊神经根病变部位及病因具有独特优势,它可部分替代磁共振脊髓造影,结合常规磁共振图像,为临床诊治腰骶脊神经根病变提供满意的影像学依据。

二、腰骶神经根变异4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腰骶神经根变异4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骶骨骨折致腰骶神经根压迫性损伤的动物模型及电生理和组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SD大鼠腰骶神经根的解剖学观察及电生理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用于腰骶神经根解剖学研究
        1.2 用于腰骶神经根压迫损伤电生理研究
        2 研究所需设备及测量仪器
        3 实验动物腰骶神经根解剖
        4 大鼠神经根压迫损伤模型的建立
        5 大鼠神经根损伤模型的电生理检测
        6 电生理糊指标
        7 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SD大鼠腰骶神经根压迫损伤的组织学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试剂
        2 材料及仪器
        3 组织准备
        4 SD大鼠神经根取材
        5 神经根固定及石蜡包埋
        5.1 脱水
        5.2 透明
        5.3 渗透
        5.4 包埋
        6 HE(Haematoxylin & Eosin)染色
        6.1 溶液配制
        6.2 具体步骤
        6.3 β-APP ( β淀粉样前体蛋白)免疫染色
        7 银浸染色
    分析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综述 骶骨骨折致觝神经压迫性损伤的研究及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以及答辩情况表
外文论文Ⅰ
外文论文Ⅱ

(2)痉挛型脑性瘫痪外科治疗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外科治疗
    1.1 选择性周围神经切断术(SPN)
    1.2 矫形手术
    1.3 矫形器具的使用
2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2.1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名称的确定
    2.2 国外发展进程
    2.3 国内发展历程
    2.4 疗效
    2.5 外科治疗的原则

(3)合并移行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骶神经根支配区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Introduction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1.1 设计
    1.2 时间及地点
    1.3 对象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1.4 方法
    1.5主要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Results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2.2 一般情况
    2.3 典型病例
3 讨论Discussion
    3.1 合并移行椎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骶神经根支配区的变化
    3.2 自下而上进行腰椎计数是否可行?
    3.3 髂嵴连线指导术中定位

(4)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联合脊柱调曲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试验 脊柱调曲法联合经皮椎间孔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分组情况
    2.方法
        2.1 手术方法
        2.2 术后处理
        2.3 康复治疗
        2.4 主观症状评价
        2.5 影像学评价(脊柱骨性参数)
        2.6 临床疗效评价
        2.7 指标观察时间节点
        2.8 统计学处理
第二部分 结果
    1.治疗前样本资料分析
        1.1 两组年龄、体重指数、病程分布对比
        1.2 两组病变节段及性别对比
    2 临床疗效结果及分析
        2.1 PELD术前、术后临床效果评价
        2.2 PELD术后康复治疗效果评价比较
        2.3 临床疗效比较(改良MacNab标准)
第三部分 讨论
    1.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
        1.1 椎间孔镜技术治疗LDH的应用范围
        1.2 椎间孔镜治疗LDH的技术优势及疗效
    2 影响PELD术后疗效相关风险因素
    3.现代医学对术后康复治疗的认识
    4.传统医学对于PELD术后康复治疗的认识
    5.脊柱调曲法应用PELD术后康复治疗的研究
        5.1 脊柱调曲法的理论基础
        5.2 PELD术后应用脊柱调曲手法的作用机制探析
        5.3 脊柱调曲法在PELD术后康复疗效的分析
    6.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附件2 伦理审查表
    附录3 JOA评分表
    附录4 VAS评分表
研究生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一、发表论文
    二、参研课题
    三、获得奖励
    四、学术交流

(5)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和MRI诊断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病例纳入标准
    3 病例排除标准
    4 CT和 MRI检查方法
    5 阅片分析方法
    6 观察征象与分型
    7 统计学分析方法
结果
    1 手术诊断结果
    2 CT检查结果
    3 MRI检查结果
    4 CT和 MRI检查应用检查结果
讨论
    1 LDH的CT、MRI 特点及 CT、MRI 检查对LDH的诊断价值
    2 CT与 MRI检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价值限度及原因分析
    3 腰椎间盘突出症影像学检查方式的合理选择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图
致谢

(6)DTI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腰骶神经根受压的初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仪器
    1.3 检查方法
    1.4 统计方法
    1.5 知情同意书
2 结果
    2.1 健康组L3至S1神经根FA值的比较
    2.2 正常组与病例组L5双侧FA差值的比较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7)核磁共振PROSET序列在腕管综合征病变中应用价值的探讨(附18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成像方法
2 结果
    2.1 腕管解剖结构
    2.2 CTS 患者正中神经 MRI 异常征象
3 讨论
    3.1 CTS 的临床检查方法
    3.2 PROSET 序列的临床应用
    3.3 PROSET 序列在 CTS 患者应用探讨

(8)MED镜下对变异神经根处理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9)正常腰骶部脊神经根的解剖及MR PROSET成像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实验设备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腰骶部脊神经根解剖和影像的研究意义
    3.2 腰骶部脊神经根的解剖
        3.2.1 脊神经根的走行
        3.2.2 腰骶部神经根的变异
        3.2.3 脊神经节
    3.3 腰骶部脊神经根MR PROSET图像

(10)腰骶部脊神经根磁共振PROSET成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1 腰骶部脊神经根的解剖
    2 腰骶部脊神经根的影像表现
第一部分 正常腰骶部脊神经根的解剖及磁共振 PROSET成像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磁共振PROSET序列在腰骶神经根病变中的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图
发表文章
致谢

四、腰骶神经根变异4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骶骨骨折致腰骶神经根压迫性损伤的动物模型及电生理和组织学研究[D]. 李文龙. 山东大学, 2020(04)
  • [2]痉挛型脑性瘫痪外科治疗专家共识[J]. 穆晓红,李筱叶.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20(01)
  • [3]合并移行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骶神经根支配区的变化[J]. 王欣,王大巍,孙亦强,赵子豪,窦永峰,胡鹏,耿晓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05)
  • [4]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联合脊柱调曲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 毕华焱.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和MRI诊断比较研究[D]. 梁振. 青岛大学, 2018(03)
  • [6]DTI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腰骶神经根受压的初步探究[D]. 林斌. 山西医科大学, 2016(08)
  • [7]核磁共振PROSET序列在腕管综合征病变中应用价值的探讨(附18例分析)[J]. 吴戈,张藜莉,邓刚,邓茂松,张淑慧,金光暐,曾庆玉.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5(03)
  • [8]MED镜下对变异神经根处理的探究[J]. 王浩,赵巍,袁宏.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09(02)
  • [9]正常腰骶部脊神经根的解剖及MR PROSET成像表现[J]. 李春梅,宦怡,赵海涛,常英娟,葛雅丽,张劲松,刘艳丽.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7(12)
  • [10]腰骶部脊神经根磁共振PROSET成像研究[D]. 李春梅. 第四军医大学, 2007(03)

标签:;  ;  ;  ;  

腰骶神经根变异4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