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流隧洞岩杆问题初探

导流隧洞岩杆问题初探

一、导流隧洞岩干问题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陈佳亮,李世海[1](2021)在《干湿循环与硫酸盐溶液侵蚀耦合效应下牛路水库引水隧洞围岩力学试验研究》文中提出为探讨干湿循环与硫酸盐溶液侵蚀耦合作用下牛路水库引水隧洞工程围岩力学稳定性,设计开展耦合作用下围岩力学试验。吸湿硫酸盐溶液浓度、干湿循环次数与岩体抗压强度均为负相关关系,硫酸盐溶液浓度每增长20g/L,干湿循环0次、9次、15次时强度平均损耗分别为8.9%、11.8%、19.8%。吸湿溶液浓度愈高,岩体弹性模量与峰值应变愈大。干湿循环效应下线弹性阶段模量稳定在192.2MPa,而峰值应变随干湿次数为递增特征。该文丰富了耦合效应下岩体力学特征研究成果,为牛路水库引水隧洞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赵欢乐[2](2020)在《软弱岩体条件下隧道进洞与仰坡相互作用研究》文中认为隧道、仰坡同属于隧道洞口段,而洞口段又是病害高发区域,往往需要利用多种手段进洞,如打入管棚、加固坡体等,对于有仰坡的洞口,隧道开挖往往会导致仰坡变形,仰坡变形又导致隧道变形,此为两者相互作用的总体表现。本文依托苟江隧道工程,主要做了如下几方面工作:(1)阐述了依托隧道工程概况和工程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分析了工程区域岩体特征,界定为软弱岩体,并根据软岩分类法将其划分为低强度、节理化软岩。(2)分析依托隧道工程洞口段仰坡和隧道的位置关系,给出仰坡与隧道所构成的体系类型——隧道-滑坡平行体系。并对该体系的变形破坏模式做了分析,提出了滑动、塌落、崩溃、倾倒、复合型变形破坏模式。预测了所依托的隧道工程洞口段仰坡-隧道体系破坏型式。而后根据滑移线理论推导了该体系下隧道开挖后的扰动范围、利用力的平衡条件建立拱轴线方程推导了坡体滑动挤压区影响深度,在上述基础上得出了隧道开挖与坡体滑动的扰动临界距离公式。(3)建立洞口段真三维模型,模拟分析了仰坡开挖、支护过程中的位移、应力、最大剪应变增量、塑性区变化特征。考虑到依托隧道为部分小净距隧道,事先讨论了无支护情况下左洞先行、右洞先行的变形破坏问题,初步验证了预测的仰坡-隧道体系破坏型式。基于强度折减法中判断坡体临界破坏的位移判据,判断了开挖过程中隧道—仰坡体系的破坏节点,确定了右洞先行为最不利情况。(4)以右隧洞为先行洞,模拟分析了双侧壁导坑分步开挖方法下隧道—仰坡体系的应力、塑性区、最大剪应变增量变化特征。在隧道周边、仰坡坡面和坡内设置位移监测点,监测分析总结了开挖过程中体系的变形规律。此外根据格构梁出现较大位移部位与实际工程中出现病害位置进行比对,最终就本工程给出了几条参考性结论。

李栋[3](2019)在《基于岩石蠕变试验的时滞型岩爆孕育机理研究》文中指出岩爆是指围岩因开挖扰动而造成内部弹性应变能突发性地极剧释放,进而造成松脱、剥落、弹射甚至抛掷的动力失稳现象。岩爆按发生时间可分为时滞型岩爆和即时型岩爆。其中,时滞型岩爆由于发生在围岩开挖完成后的数小时至数十小时,对施工人员及施工设备的威胁更大。本文以某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处新鲜花岗岩为试验对象,首先确定了判定岩石卸载点的方法,并对试验用花岗岩的岩爆倾向性进行了判定。然后,分析了长期荷载作用下花岗岩的蠕变特性,并利用细菌觅食法对蠕变试验采用广义开尔文模型和饱依丁-汤姆逊模型进行参数反演分析。最后,对时滞型岩爆的孕育机理进行了研究。具体成果如下:(1)岩爆倾向性指数Wet需要将岩石加载至临近峰值强度而后卸载,而岩石的峰值强度在试验前难以确定,故导致岩石的卸载点难以确定。针对这一难题,通过单轴压缩试验,对比分析了岩石的裂纹损伤应力和声发射平静期的末期应力,发现二者均位于岩石破坏前的能量积累阶段,且均为岩石峰值强度的80%以上。但现有的试验仪器一般难以自动显示和监测岩石的体积应变,故认为可以利用声发射监测的手段进行岩石卸载点的判定。同时,室内试验和现场微震监测表明,该地下厂房处的新鲜花岗岩具有轻微岩爆倾向性。此外,由室内试验和现场监测结果对比分析认为,在硬岩的岩爆倾向性判定中,Kidybinski判据的判定范围明显偏小,而Singh判据则基本合适。(2)通过单轴加载和三轴卸围压蠕变试验研究了花岗岩的蠕变特性。结果表明,在第一级荷载施加完成后,岩石在短时间内进行应力重分布,变形略有提升。在之后的蠕变过程中,岩石的变形主要集中在荷载变化时期,而在持荷时期变化不明显。在该阶段,岩石平行于开挖方向上的变形持续增加,而垂直于该方向上的变形增长不大。同时,岩石在该阶段产生剥离现象,变形有所增加。在达到临界荷载之后,岩石在短时间内经历了初始蠕变、等速蠕变和加速蠕变阶段,产生较大变形,最终发生破坏。最后,采用细菌觅食法,对蠕变试验采用广义开尔文模型和饱依丁-汤姆逊模型进行参数反演分析,得到了2种模型的蠕变方程。反演分析结果表明,2种模型均能够较好地反映花岗岩初始蠕变和等速蠕变阶段的蠕变特性,且误差较小。(3)通过在蠕变试验中进行声发射监测,分析了花岗岩在蠕变过程中的能量耗散规律和微裂隙扩散规律,并以此对时滞型岩爆的孕育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前期开挖过程中,岩石内已经有微裂隙的产生并有所扩展,并伴随一定的能量耗散。岩石内的主裂隙形成,岩石产生剥离现象,岩爆体初步形成。在开挖完成后,岩石由于施工扰动产生应力重分布,声发射数和能量耗散有所激增。该阶段主要发生原始微裂隙的扩展,仅有少量新的微裂隙产生。之后,岩石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声发射数和声发射能量均维持在较低水平,即出现声发射平静期。该阶段虽有新的微裂隙产生但扩展速度缓慢,岩石在进行破坏前的能量积累。由于该阶段接近岩石的最终破坏,因此可以作为岩爆预警的重点监测阶段。在破坏阶段,岩石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能量耗散,微裂隙迅速扩展并最终贯通,岩石发生破坏,即产生岩爆现象。总之,可以利用声发射监测的手段进行岩石卸载点的判定。同时,花岗岩具有蠕变特性,且广义开尔文模型与饱依丁-汤姆逊模型均能够较好地反映花岗岩初始蠕变和等速蠕变阶段的蠕变特性。此外,岩石在经过前期积累阶段、开挖后应力调整阶段、稳定发展阶段后,最终形成时滞型岩爆。

朱俊杰[4](2019)在《滇中红层软岩水-岩作用机理及时效性变形特性研究》文中认为“滇中红层”软岩主要指滇中红层中的泥岩、粉砂质泥岩、等泥质岩类,这类岩石因为其成岩作用差,内部富含泥质,常表现出较差的工程地质特性:(1)强度较低,在实际工程中则表现出较差的抗滑能力和承载能力;(2)变形模量小,易产生较大的变形,反应在工程实际上则表现出:隧道围岩变形大,地基易发生沉降变形等;(3)流变效应明显,长期强度一般为单轴抗压强度的70%,在工程实际中若没有充分考虑这一特性,最终可能会影响工程的长期运营;(4)水岩作用强烈,岩石的工程地质特性会受水岩作用的强烈影响,继而影响工程的施工难度以及运营稳定性。但目前对滇中红层软岩的水-岩作用机理并没有专门系统的研究,并且也没有系统的研究过水岩作用对滇中红层时效性变形特性的影响。基于此本文拟通过研究滇中红层的水岩作用机理,从理论上解释水岩作用对滇中红层软岩的影响程度,以及影响因素,进而研究水岩作用对岩石时效性变形的特性,为滇中红层地区的工程建设以及工程运营提供指导依据。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系统的研究滇中红层软岩的水岩作用机理以及时效性变形特性:1、滇中红层软岩的主要地层以及主要岩性。滇中红层中的软岩的沉积相多为靠近盆地中心的浅湖相,如西段的张河组、普昌河组、妥甸组等;而随着其沉积环境逐渐过度为河流相,软岩的含量也就越来越少,最后过度成为砂岩夹泥岩或者全砂岩等中硬岩或者硬岩。这样的沉积环境造成了滇中红层软岩的岩性主要以泥岩或粉砂质泥岩等泥质岩类为主。2、滇中红层软岩的主要矿物组成以及红层软岩的主要工程特性。岩石的性质主要由岩石的矿物组成以及岩石的结构所控制,通过研究滇中红层软岩的矿物组成和工程地质特性,得到红层软岩的组成、物理力学性质以及变形特性,继而为研究水岩作用对红层软岩工程地质特性的影响打下基础。3、研究滇中红层软岩水岩作用的表现形式。通过研究滇中红层软岩的水-岩特性试验得出,水岩作用下滇中红层软岩主要表现为岩石的崩解、岩石的膨胀以及岩石的软化。在此基础上研究滇中红层软岩水-岩作用剧烈程度的分级,通过研究红层软岩水-岩作用的强烈程度的分级标准,进而判断软岩水-岩作用的强烈程度,进一步指导该类岩石地区的设计、施工以及运营。4、研究滇中红层软岩的崩解性分级标准。此前关于崩解性的分级标准只考虑了软岩的耐崩解指数,并没有系统的考虑软岩崩解的速度,以及软岩崩解的程度。本文通过修正ISRM推荐的分级标准,将软岩的崩解速率,崩解程度,以及崩解的时间效应进行综合考虑,最终得出一套适用于滇中红层软岩地区的耐崩解性分级标准。5、研究滇中红层软岩的膨胀性分级标准。此前关于岩石膨胀性的分级标准的指标多为间接指标和变形指标,这类指标并不能很好的服务于工程设计以及工程施工,而本文在这些分级指标的基础上,引入了软岩的膨胀力指标。作为膨胀性的直接指标,膨胀力能很好的反映出岩石的膨胀特性,并且根据膨胀力的大小能很好的进行优化设计和施工。6、研究滇中红层长期软化效应。此前关于滇中红层软化性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岩石的软化系数层面,并没有考虑水-岩作用的时间效应。红层软岩作为本次滇中红层地区引水隧道的隧道围岩,必然处于长期饱水的环境,所以仅仅考虑岩石的软化效应是不够的,基于此本文创新的研究了滇中红层软岩软化性的时间效应,得出红层软岩长期饱水作用下强度的变化规律。7、研究滇中红层软岩水-岩作用的影响因素。此前关于岩石水-岩作用的影响因素是针对不同的水-岩作用表现形式单独研究的,并没有系统的考虑水岩作用的影响因素。本文首次将滇中红层水-岩作用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其影响因素,并且首次提出滇中红层水-岩作用的实质是岩石内部空隙率的变化。岩石内部孔隙率增长的过程,滇中红层软岩主要表现出软化和膨胀的特性,当岩石内部的空隙率增长超过极限时,岩石则表现软岩崩解的性质;而影响岩石孔隙率变化的主要是岩石的矿物组成和岩石本身的结构。8、研究滇中水-岩特性之间的关系。此前的研究注重岩石水-岩特性本身,并没有考虑水岩特性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研究滇中红层软岩水-岩特性之间的相关性,得到了滇中红层软岩水-岩特性之间的关系,滇中红层软岩的软化性以及膨胀性属于水岩作用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水岩作用使得岩石内部的连接减少,孔隙率增大,与此同时,岩石内部的黏土矿物膨胀,裂隙充水扩展使得岩石的体积增大表现出膨胀性;当岩石内部的连接力不能克服岩石的膨胀压力时,岩石则散体破碎,表现出崩解性,所以岩石的崩解是滇中红层软岩水岩作用的最终形式。9、研究滇中红层软岩的饱水长期强度,此前关于滇中红层软岩的长期强度研究停留在自然条件下的流变试验研究,并没有研究饱水作用下的流变特性,因为软岩易崩解,研究其饱水流变困难。本文克服这一困难,研究滇中红层软岩的饱水长期流变,首次得到了滇中红层软岩的饱水长期强度,以及本构关系,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

刘强,吴文兵,段隆臣,符文[5](2015)在《层间错动带对导流隧洞围岩稳定性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层间错动带是影响导流隧洞围岩稳定性的主要地质构造之一,研究层间错动带在导流隧洞不同部位出露时对导流隧洞开挖后的稳定性及支护参数选取的影响具有相当重要的工程意义。基于FLAC3D软件,采用数值分析方法模拟了层间错动带分别在导流隧洞不同部位出露时,导流隧洞围岩稳定性的情况。结果表明,当层间错动带在起拱线以上到拱顶之间出露时,对导流隧洞围岩稳定性影响最大。随后,针对层间错动带给出的支护方式及支护参数进行数值分析,论证其支护方案的可行性。

姚成林[6](2014)在《深埋长隧洞岩爆灾害机理及判据研究 ——以齐热哈塔尔水电站引水隧洞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处于较高初始地应力场环境深埋长隧洞,易于发生特有的岩爆灾害,以新疆齐热哈塔尔水电站引水隧洞岩爆问题为研究对象,片麻状花岗岩卸荷力学特性变化为研究核心,对该工程岩爆机理及判据开展了系统性研究分析。基于复杂应力路径卸荷力学试验,研究了高地应力环境下岩石卸载强度、变形、裂隙发展、融合及破坏机理。采用理论分析、数值仿真技术,归纳总结了引水隧洞岩爆孕育及发生机理,提出了可用于该工程岩爆判别的判据及基于硬脆性岩体剥落性状的初始地应力场评估方法。自多个方面对岩爆的影响因素及现场岩爆表征现象进行了研究分析。对引水隧洞洞段是否发生岩爆及等级进行了预测分析,并提出岩爆区不同等级岩爆支护思路。主要研究工作与成果如下:(1)齐热哈塔尔水电站引水隧洞所发生岩爆的主要类型为应变型岩爆,破坏形式主要为片、板状剥落,基本无弹射现象。岩爆的主要声响特征为噼啪爆裂声,多数发生于临近河谷拱顶一侧,具有明显的滞后性现象,一般发生于II类围岩中,III类围岩发生次数相对较少;(2)卸荷速度对于破坏特征具有一定的影响,试样基本表现出宏观剪切破坏局部张拉破坏模式,这一规律与现场所发现的岩爆宏观破坏形式较为吻合,即存在片、板状剥落的同时,存在弯曲鼓折剪切破坏断面规律较为一致;(3)结合室内试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及岩爆宏观表征规律,提出洞壁围岩应力不同演化模式,从力学角度阐述了齐热哈塔尔水电站应变型岩爆孕育发生机制;(4)《水力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2006)、《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487-2008)中所推荐强度应力比法可作为齐热哈塔尔水电站引水隧洞岩爆判别宏观标准,Martin等人所提出的m-0计算方法可作为岩爆爆坑深度预测标准。引水隧洞剩余洞段岩爆主要以轻微岩爆为主,局部洞段具有发生中等岩爆的可能性,弹射现象在该工程引水隧洞中发生的可能性较小;(5)系统地研究了埋深、侧压系数、地层岩性、洞室形状等因素对岩爆的影响,揭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规律。在归纳已有岩爆支护措施的基础上,结合现场岩爆洞段所采用支护方式,提出了齐热哈塔尔水电站引水隧洞岩爆洞段低等级岩爆(片帮和剥落区)采用锚杆或灌浆螺纹钢筋+金属网(喷射混凝土)支护系统,对于较大范围或等级较高岩爆,可适当加密锚杆间距的支护思路。

赵温亮[7](2010)在《乌江思林水电站引水发电系统主要地质问题及工程处理》文中研究表明思林水电站位于乌江中游,枢纽建筑物由大坝、泄洪建筑物、引水发电系统和通航建筑物、开关站等组成。引水系统布置于右岸地下,进出口形成人工开挖边坡,通过地层为可溶岩和泥岩,灰岩地层中发育S65、S64、sj3、sj3、Sj4多个规模较大的岩溶管道系统,泥岩段岩体强度低,围岩类别低,成洞条件差,为工程建设的主要不利地质因素。本文通过对有关工程地质问题的研究、工程处理经验加以总结,提供交流。

赵温亮[8](2010)在《乌江思林水电站引水发电系统主要地质问题及工程处理》文中指出思林水电站位于乌江中游,枢纽建筑物由大坝、泄洪建筑物、引水发电系统和通航建筑物、开关站等组成。引水系统布置于右岸地下,进出口形成人工开挖边坡,通过地层为可溶岩和泥岩,灰岩地层中发育S65、S64、Sj2、Sj3、Sj4多个规模较大的岩溶管道系统,泥岩段岩体强度低,围岩类别低,成洞条件差,为工程建设的主要不利地质因素。本文通过对有关工程地质问题的研究、工程处理经验加以总结,提供交流。

马旭东,戴光清,杨庆[9](2009)在《施工导流隧洞设计理论与安全运行技术进展》文中指出从当前水利水电工程中采用隧洞导流的有利条件出发,介绍导流隧洞设计理论新进展和提高导流隧洞工程效益及安全性技术进展,建议通过经济技术比较和导流模型试验来确定最优导流布置方案。

王成平[10](2007)在《基于VB的隧洞开挖爆破管理设计系统》文中研究表明隧洞开挖爆破管理设计系统是工程爆破专业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本文利用VisualBasic 6.0的内部控件创建隧洞开挖界面,并运用VB语言实现各个控件的作用。输入隧洞开挖爆破的地质情况及各种参数,自动选择相应的爆破方法。不同的爆破方案选择不同的爆破公式和参数,通过编辑代码、设置属性进行参数的计算和输出。根据隧洞的尺寸、形状,利用Visual Basic 6.0的画图功能绘制隧洞爆破网络图。在工程爆破过程中,为了使设计人员更能方便、准确的查找爆破的相关参数和实例,建立爆破数据库管理系统。本文利用VB与Access的联接来建立岩石、炸药、实例数据库。在岩石数据库中根据岩石的分类,确定各类岩石的名称、特性、容重、爆破性分级、抗压强度、岩石坚固性系数等。在炸药数据库中根据炸药的分类,确定工程中常用炸药名称、密度、猛度、爆力、殉爆距离、比容等参数。搜集以往的爆破资料,建立实例数据库,与系统设计的爆破参数进行类比分析。在以上各类数据库中通过对数据添加、保存、删除、修改命令,实现对数据库的管理。以降低爆破成本为目的,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最优爆破方案。并结合工程实例,给出了此方法的基本原理,计算步骤。实例计算结果与层次分析法所得的结果一致。层次分析法用于爆破方案优选,计算简便。可用数值反映各方案的优劣程度,是一种很实用的优选方法。该系统具有界面友好、操作方便、通用性强且易维护等特点。

二、导流隧洞岩干问题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导流隧洞岩干问题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干湿循环与硫酸盐溶液侵蚀耦合效应下牛路水库引水隧洞围岩力学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试验概况
    2.1 工程介绍
    2.2 试验介绍
3 围岩侵蚀作用下力学特性
    3.1 应力应变特征
    3.2 强度特征
4 围岩干湿循环下力学特性
    4.1 应力应变特征
    4.2 强度特征
5结语

(2)软弱岩体条件下隧道进洞与仰坡相互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围岩稳定性
        1.2.2 坡体稳定性
        1.2.3 隧洞与坡体相互作用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依托工程背景
    2.1 工程概况
        2.1.1 项目概况
        2.1.2 工程地质条件
        2.1.3 水文地质条件
        2.1.4 不良地质现象与特殊性岩土
        2.1.5 隧道进口工程地质评价
    2.2 设计施工概况
        2.2.1 设计概况
        2.2.2 施工概况
    2.3 依托工程出现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软弱岩体及其力学特性
    3.1 软弱岩体界定
    3.2 软弱岩体分类
    3.3 软弱岩体力学特性
        3.3.1 基本力学特性
        3.3.2 工程力学特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隧道洞口段病害及相互作用机制
    4.1 洞口段病害
        4.1.1 洞口段定义
        4.1.2 隧道病害
        4.1.3 影响因素
    4.2 围岩与坡体变形破坏模式
        4.2.1 围岩变形破坏模式
        4.2.2 坡体变形破坏模式
    4.3 隧洞与坡体相互作用机制
        4.3.1 隧道-坡体位置关系
        4.3.2 隧道-坡体体系变形破坏分析
        4.3.3 隧道-坡体体系影响区域解析
        4.3.4 隧道-坡体体系支护结构受力模式
    4.4 本章小结
    4.5 对依托工程隧道洞口段的整体分析
第五章 隧道进洞与仰坡相互作用静力分析
    5.1 数值计算原理
    5.2 施工过程模拟
        5.2.1 模型建立及材料参数
        5.2.2 初始应力平衡
        5.2.3 开挖过程模拟
        5.2.4 支护结构实现
        5.2.5 监测点设置
    5.3 计算结果分析
        5.3.1 自然状态下
        5.3.2 仰坡开挖支护
        5.3.3 隧道开挖支护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岩石蠕变试验的时滞型岩爆孕育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爆倾向性评价指标
        1.2.2 硬岩卸荷流变特性及岩爆机理
        1.2.3 岩石试验的声发射监测
        1.2.4 岩石蠕变方程的参数反演分析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岩石卸载点的判定方法及岩石蠕变理论
    2.1 岩石卸载点的判定方法
    2.2 岩石声发射监测
        2.2.1 声发射信号参数
        2.2.2 声发射定位
    2.3 岩石蠕变模型及反演分析方法
        2.3.1 岩石蠕变模型
        2.3.2 常见的智能优化算法
        2.3.3 细菌觅食算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声发射监测的岩石卸载点判定方法研究
    3.1 试验准备
        3.1.1 试验方案
        3.1.2 工程地质条件
        3.1.3 试验设备
    3.2 岩石卸载点的判定方法
        3.2.1 单轴抗压强度
        3.2.2 变形规律
        3.2.3 声发射活动规律
        3.2.4 卸载点的判定方法
    3.3 岩爆倾向性判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花岗岩的蠕变特性及蠕变参数反演分析
    4.1 单轴加载蠕变试验
        4.1.1 试验方案
        4.1.2 变形规律
    4.2 三轴卸围压蠕变试验
        4.2.1 试验方案
        4.2.2 变形规律
    4.3 参数反演分析
        4.3.1 蠕变模型
        4.3.2 反演参数
        4.3.3 反演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岩石蠕变试验的时滞型岩爆孕育机理研究
    5.1 单轴加载蠕变试验
        5.1.1 声发射活动规律
        5.1.2 微裂隙扩散规律
    5.2 三轴卸围压蠕变试验
    5.3 时滞型岩爆孕育机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滇中红层软岩水-岩作用机理及时效性变形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滇中红层”的研究现状
        1.2.2 软岩研究现状
        1.2.3 水-岩作用的研究现状
        1.2.4 水-岩作用的时效性研究
        1.2.5 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创新点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2章 红层软岩形成的地质环境特征
    2.1 区域自然地理
        2.1.1 气象水文
        2.1.2 地形地貌
    2.2 区域地质背景
        2.2.1 区域地形地貌特征
        2.2.2 区域构造部位及构造格架
        2.2.3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2.3 区域地质环境演变特征
        2.3.1 三叠纪
        2.3.2 侏罗纪
        2.3.3 白垩纪
第3章 滇中红层软岩的主要岩性以及基本工程地质性质
    3.1 滇中红层软岩地层岩性
        3.1.1 上白垩统地层软岩岩性
        3.1.2 下白垩统地层软岩岩性
        3.1.3 上侏罗统地层软岩岩性
        3.1.4 中侏罗统地层软岩岩性
        3.1.5 下侏罗统地层软岩岩性
    3.2 滇中红层主要软岩类型
    3.3 滇中红层软岩的物质成分特征
        3.3.1 镜下鉴定
        3.3.2 X衍射
        3.3.3 化学成分组成
    3.4 红层软岩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
第4章 滇中红层软岩水-岩特性试验研究
    4.1 红层软岩的崩解试验
        4.1.1 岩石循环崩解试验
        4.1.2 岩石自然崩解试验
        4.1.3 红层软岩崩解分级研究
    4.2 红层软岩的膨胀特性试验
        4.2.1 岩石膨胀性的试验测定
        4.2.2 红层软岩膨胀性分级研究
    4.3 岩石的软化特性试验研究
        4.3.1 岩石的软化试验
        4.3.2 岩石的长期软化试验
        4.3.3 滇中红层软岩自然条件下的软化效应
    4.4 小结
第5章 滇中红层软岩水岩作用机理研究
    5.1 软岩崩解的影响因素分析
        5.1.1 岩石组成与岩石的耐崩解性
        5.1.2 岩石物理性质与岩石的耐崩解性
        5.1.3 岩石强度与岩石的耐崩解性
        5.1.4 岩石崩解机制分析
    5.2 岩石膨胀性影响因素分析
        5.2.1 岩石结构与岩石膨胀力的关系
        5.2.2 岩石组成与岩石膨胀力的关系
        5.2.3 岩石吸水特性与岩石膨胀力的关系
        5.2.4 岩石膨胀机制分析
    5.3 岩石的软化的影响因素
        5.3.1 岩石的软化系数与岩石干燥饱和吸水率的关系
        5.3.2 岩石的软化系数与岩石黏土矿物的关系
        5.3.3 长期饱水过程中岩石孔隙率与抗压强度对应关系
    5.4 岩石的软化性与岩石膨胀性和崩解性的关系
        5.4.1 岩石软化性与膨胀性的关系
        5.4.2 岩石软化性与崩解性的关系
    5.5 滇中红层软岩的水岩作用机理分析
第6章 岩石的饱水流变特性
    6.1 室内饱水流变试验
        6.1.1 饱水压缩流变试验
        6.1.2 饱水剪切流变试验
    6.2 饱水流变本构模型的建立
    6.3 饱水流变试验与常规流变试验的对比
    6.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5)层间错动带对导流隧洞围岩稳定性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质概化模型与计算条件
    1. 1 导流隧洞的布置及地质条件
    1. 2 计算模型及材料参数
2 计算结果分析
    2. 1变形场特征
    2. 2 应力场特征
    2. 3 塑性破坏区特征
3 支护数值模拟
    3. 1支护参数选取
    3. 2 支护计算结果分析
4 结语

(6)深埋长隧洞岩爆灾害机理及判据研究 ——以齐热哈塔尔水电站引水隧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爆的定义
        1.2.2 岩爆的分类
        1.2.3 岩爆的判据及等级划分
        1.2.4 岩爆的形成机制
        1.2.5 复杂应力路径岩石力学试验
        1.2.6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主要创新点
2 研究区地质环境概况
    2.1 概况
    2.2 区域地质构造特征与区域稳定性
        2.2.1 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2.2.2 断裂构造
    2.3 地形地貌条件
    2.4 地层岩性
        2.4.1 地层
        2.4.2 岩浆岩
    2.5 地应力场特征
    2.6 水文地质条件
    2.7 引水隧洞地应力实测及回归情况
        2.7.1 地应力场宏观分析
        2.7.2 地应力测量
        2.7.3 地应力综合分析结果
    2.8 岩体(石)物理力学性质
3 岩爆的特征及规律研究
    3.1 岩爆发生记录统计
    3.2 岩爆类型划分
    3.3 岩爆发育特征及规律分析
        3.3.1 岩爆发生特征
        3.3.2 岩爆统计规律
    3.4 本章小结
4 齐热哈塔尔水电站引水隧洞岩爆机理研究
    4.1 洞壁围岩应力路径变化特征分析
        4.1.1 最大主应力水平
        4.1.2 最大主应力竖直
    4.2 拟复杂应力路径岩石力学试验
        4.2.1 试验方案
        4.2.2 试验器材
        4.2.3 试样加工
        4.2.4 试验结果
    4.3 岩爆孕育发生机理
    4.4 本章小结
5 齐热哈塔尔水电站引水隧洞岩爆判据及预测
    5.1 引水隧洞岩爆判据
        5.1.1 三维地应力场模拟分析
        5.1.2 已有岩爆判据的对比分析
        5.1.3 深埋硬岩脆性破坏准则对比分析
        5.1.4 m-0 计算法适应性
    5.2 引水隧洞岩爆预测
        5.2.1 强度应力比法
        5.2.2 m-0 计算法预测
        5.2.3 综合预测与分析
    5.3 基于硬脆性岩体剥落性状的初始地应力场评估
        5.3.1 公式推导
        5.3.2 实例验证
    5.4 本章小结
6 岩爆影响影响因素数值分析
    6.1 埋深变化的影响
    6.2 侧压系数的影响
    6.3 最大主应力方向的影响
    6.4 地层岩性的影响
        6.4.1 粘聚力影响
        6.4.2 摩擦角影响
    6.5 洞室形状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7 引水隧洞岩爆洞段支护措施
    7.1 国内外岩爆支护措施
    7.2 齐热哈塔尔水电站引水隧洞岩爆洞段支护措施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施工导流隧洞设计理论与安全运行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导流隧洞设计理论进展
    1.1 施工导流标准
    1.2 洞形选择
    1.3 导流隧洞布置及进出口体型
    1.4 导流隧洞最优洞径及围堰高度的多目标选择
    1.5 闸门布置及向下游供水方式
2 提高导流隧洞工程效益和安全性技术进展
    2.1 导流隧洞改建
    2.2 水面波动、气囊、空蚀、空化、负压
    2.3 进口立轴漩涡
    2.4 出口消能
3 结 语

(10)基于VB的隧洞开挖爆破管理设计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动态
    1.3 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本章小结
2 隧洞爆破技术研究
    2.1 概述
    2.2 隧洞开挖施工主要方法
    2.3 隧洞开挖爆破设计
        2.3.1 炮孔类型与设计原则
        2.3.2 隧洞爆破的参数设计
        2.3.3 隧洞爆破的炮孔布置及起爆顺序
    2.4 隧洞开挖爆破施工
    2.5 本章小结
3 VISUAL BASIC编程介绍
    3.1 概述
    3.2 VB程序设计
        3.2.1 VB可视化编程的基本概念
        3.2.2 VB功能特点
    3.3 VB数据访问技术
    3.4 本章小结
4 隧洞开挖爆破系统设计与开发
    4.1 系统分析
        4.1.1 开发背景
        4.1.2 需求分析
    4.2 系统控制界面软件流程
    4.3 系统控制界面的设计
        4.3.1 系统控制界面组成结构图
        4.3.2 系统控制主界面
    4.4 本章小结
5 爆破系统数据库设计
    5.1 概述
        5.1.1 数据库管理系统
        5.1.2 ACCESS数据库简介
        5.1.3 ADO数据库编程
    5.2 系统数据库设计
        5.2.1 系统功能分析
        5.2.2 数据库设计
    5.3 模块的创建
        5.3.1 登录模块的创建
        5.3.2 岩石库模块的创建
        5.3.3 炸药库模块的创建
        5.3.4 实例库模块的创建
    5.4 爆破参数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爆破方案优化选择
    6.1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
    6.2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6.2.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6.2.2 构造判断矩阵
        6.2.3 层次排序及检验
    6.3 实例应用
        6.3.1 影响爆破成本及预选爆破方案
        6.3.2 用AHP法评估各个方案
        6.3.3 系统实现
    6.4 本章小结
7 系统在实例中的应用
    7.1 工程概况
    7.2 工程参数系统设计
        7.2.1 系统主界面
        7.2.2 爆破工程参数的输入
        7.2.3 爆破设计参数的输出
    7.3 数据库管理
        7.3.1 岩石、炸药数据库
        7.3.2 实例数据库
    7.4 爆破方案优化选择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导流隧洞岩干问题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干湿循环与硫酸盐溶液侵蚀耦合效应下牛路水库引水隧洞围岩力学试验研究[J]. 陈佳亮,李世海. 广东水利水电, 2021(09)
  • [2]软弱岩体条件下隧道进洞与仰坡相互作用研究[D]. 赵欢乐. 贵州大学, 2020(04)
  • [3]基于岩石蠕变试验的时滞型岩爆孕育机理研究[D]. 李栋. 长江科学院, 2019(01)
  • [4]滇中红层软岩水-岩作用机理及时效性变形特性研究[D]. 朱俊杰.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5]层间错动带对导流隧洞围岩稳定性影响研究[J]. 刘强,吴文兵,段隆臣,符文. 施工技术, 2015(01)
  • [6]深埋长隧洞岩爆灾害机理及判据研究 ——以齐热哈塔尔水电站引水隧洞为例[D]. 姚成林.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8)
  • [7]乌江思林水电站引水发电系统主要地质问题及工程处理[A]. 赵温亮.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第四届地质及勘探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0
  • [8]乌江思林水电站引水发电系统主要地质问题及工程处理[A]. 赵温亮. 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0
  • [9]施工导流隧洞设计理论与安全运行技术进展[J]. 马旭东,戴光清,杨庆.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09(05)
  • [10]基于VB的隧洞开挖爆破管理设计系统[D]. 王成平. 西安理工大学, 2007(02)

标签:;  ;  ;  ;  ;  

导流隧洞岩杆问题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