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工作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档案工作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档案工作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刘欢[1](2021)在《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研究》文中指出建设文明,促进文明进步与发展是人类繁衍生息至今的孜孜追求与内在动因,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重要目标。于中国而言,中国共产党一直在不断构建、完善、发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基于中国国情与农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底色在乡村文明,而乡村文明又集中体现在乡风文明水平上。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后,党就集中开始了乡风文明建设实践探索。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时期里,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内容与形式不断迭代更新,收获许多实践成效。及至新时代,党和国家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使乡风文明建设能够站在新的历史坐标向更高处扬帆远航,进而为中国在不同文明交流借鉴中展现中国气派、体现中国特色、走出中国道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重要贡献。乡风文明建设受到国内外学界广泛关注与探讨,已取得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分布在政治学、文化学与社会学,或者更为细致表现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乡村文化建设问题等具体领域,然而专注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研究乡风文明建设仍然是学界的欠缺之处。本文采用史论结合研究法,综合学科研究与系统研究相结合以及规范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视角,以战略性高度概述了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建设及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对中国乡风文明建设进行了历史考量,并系统化地研究了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思想资源、基本属性、现实境遇及路径选择,以期为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尽绵薄之力。具体来说,论文由七部分组成。第一章,绪论。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之处与不足,以此构成论文研究的逻辑起点。第二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概述。这一部分主要对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进行了概述,以及分析论证了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之间的内在逻辑。论文从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依据、目标要求与重大意义三方面完整概述乡村振兴战略,在区分文化与文明概念、文明乡风与乡风文明概念基础上,对乡风文明建设概念进行了整体性阐述。从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内在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使乡风文明建设向深层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存在高度一致性三方面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第三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思想资源。这一部分重点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以及发达国家乡风文明建设思想四个方面对论文的思想资源进行归纳总结,为第四章、第六、七章的相关论述进行基础理论的铺陈。第四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基本属性。这一部分大致拆分为三个方面,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现实功能。其中,基本原则包括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切实立足乡村文明、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整体协调发展等内容。主要内容包括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乡村移风易俗行动、着力消除乡村精神贫困等五方面。现实功能包括促进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带动乡村人居环境整体优化、繁荣与发展新时代乡村文化、推动乡村社会和谐有序发展、不断提升乡村社会文明水平等内容。第五章,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历史考量。这一部分从历史进程、主要特色及经验启示三方面考量了近百年来的中国乡风文明建设实践。历史进程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到新时代、新时代以来的乡风文明建设四个阶段。主要特色表现在鲜明的政治性与人民性、内容形式的继承发展性、突出实践的社会现实性三个方面。经验启示包括要强化党对乡风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以激发内生动力、使乡风文明建设与乡村经济协同发展、重视教育卫生工作的移风易俗作用以及以充足的历史耐心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五个方面。第六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境遇。这一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机遇。主要包括乡村新型社会组织多样发展、乡村产业结构不断深入发展、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渐趋完善、乡村社会主流思想健康向上、农民科学素质培育不断加强等五方面。第二部分是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挑战。主要包括乡村党组织组织力不强、乡村集体经济收入不佳、乡村文化出现衰落痕迹、乡村不良社会风气滋长、农民主体意识相对薄弱等五方面。第三部分是制约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因素。主要包括乡村党组织建设不完善、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式微、乡村文化传承发展受阻、乡村文化生态发展失衡、乡村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等五方面。第七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这一部分分为五大内容。一是从突出乡村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发挥乡村党组织的模范作用、密切乡村党组织的群众联系等三方面筑牢乡风文明建设的组织保障。二是从走出乡村集体经济认知误区、不断深化乡村集体产权改革、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有效途径等三方面夯实乡风文明建设的经济基础。三是从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文化、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传承发展提升优秀农耕文化等三方面打牢乡风文明建设的文化根基。四是从发挥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伦理价值、盘活乡村内生治理机制自治功能、因地制宜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实践等三方面培植乡风文明建设的社会土壤。五是从不断提高乡村义务教育质量、优化提升乡村职业技能培训、转变乡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等三方面增强乡风文明建设的农民力量。总之,通过系统研究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论文主要提出如下创新观点:一是论文提出应从“文明”高度深刻理解乡风文明内涵,从总体要求、核心主体、根本任务、现实基础及主要特点等方面概述了乡风文明建设。二是论文首次详尽梳理了近百年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分析了其主要特色以及总结出其经验启示。三是论文丰富了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将“消除乡村精神贫困”纳入其中。四是论文在剖析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现实境遇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路径选择。

邱铁鑫[2](2020)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中华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着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彰显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新中国的成立,使原本带有“铁路弱国”枷锁的中华民族有了朝着“铁路大国”“铁路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铁路逐步实现了由落后于世界、到追赶世界、再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性飞跃。在此过程中,中国大地上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铁路文化,这些文化蕴含于新中国铁路的历史发展逻辑之中,不仅影响着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走向,对于中国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现代工业文明成果,铁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近代中国一大批仁人志士的关注,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构成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思想渊源。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铁路建设相关论述、传承铁路人创造的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国情,充分发挥了铁路文化在发展经济、巩固国防、稳定社会、改善民生、转变民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铁路的大发展,促进了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繁荣兴盛。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中国铁路文化事业的发展,反映了中国铁路自觉—自立—自强—自信的历程,更从侧面彰显出了中华民族走向文化自信的发展逻辑,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史的缩影。论文通过研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问题,可以看到关乎新中国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逐步坚定文化自信的全局性问题;可以看到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作用的伟大实践。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回答新中国铁路文化是什么、其建设的内容有哪些、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以及怎样建设新时代铁路文化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立足于此,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等基础理论问题,理顺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并重点梳理铁路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行为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从物质承担、价值内核、制度保障和形象展现四个层面阐释新中国铁路文化何以自信:一、铁路物质文化是铁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以物质为载体的显着特点,与人类在铁路领域进行生产生活的实践联系得最为紧密,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铁路领域进行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最直观的成果。从铁路建筑文化建设和收藏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对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进行了探究,反映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物质成果。二、铁路精神文化是铁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实质,是人类在铁路领域长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念、思维方式、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共同目标、精神风貌以及文艺作品等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精神文化理念,它彰显了铁路文化的价值内核。从铁路精神、铁路文艺、铁路思想政治工作等三个方面梳理了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凸显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三、铁路制度文化作为铁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铁路物质文化的工具,又是铁路精神文化的产物,还是铁路行为文化的本质体现。它既不是纯物质形态的,也不是纯精神形态的,更不是纯行为形态的,而是一定的物质文化活动、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和一定的行为文化活动相结合的综合系统。从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铁路体制建设和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等方面理顺其脉络,总结其经验,揭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制度因素和路径选择。四、铁路行为文化并不能与铁路企业文化划等号,它是铁路管理理念、精神风貌、经营态度、职工文化活动等文化因素的动态体现,也是铁路所塑造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的折射,更是展示铁路形象的重要文化因素。从安全文化建设、服务文化建设和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三个方面呈现了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的丰富内容,展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良好形象。在总结70余年来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探讨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具体举措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如何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使中国铁路不仅有“速度”,而且更加有“深度”。进而,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在“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下,助力新时代铁路软实力建设。

王寿健,李杰,牟美娟[3](2008)在《试论档案馆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优势》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我们描绘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在认真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大力加强"三个文明"建设活动中,特别是在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服务中,档案馆具有一定的优势,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一优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赵士兵[4](2006)在《高校档案事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贡献》文中认为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造就一批批"四有"新人,输送到社会,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示范与辐射作用。而高校档案工作,以其独特的内涵,为完成这一根本性任务,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马学强[5](2006)在《档案馆文化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档案馆是文明进步的产物,从产生之日起,就履行着记忆、存储、传播、发展文化的职责,成为社会文化制度的重要构成。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形势要求下,档案馆应该履行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功能问题,既关系到档案馆的发展方向,又关系到文化产业和社会文化制度的宏观布局,因而成为文化产业界和档案界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主要研究档案馆的文化性质与功能,探讨档案馆在先进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借鉴发达国家档案馆制度安排和文化服务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进一步发挥档案馆的文化功能、丰富社会文化供给的对策。 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广泛运用了规范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方法和比较分析方法对档案馆在社会文化建设中的位置和功能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对中外档案馆文化服务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为在实践中制定符合文化产业发展要求和我国国情的档案馆文化服务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对策参考。 本文由正文、结语组成。正文分七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 档案馆的文化性质。人们对文化的认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采用了狭义上的文化概念:指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能力和成果,也就是精神文明。档案是人们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原始记录,无论其外在的形式——档案载体,还是其内在的内容——档案记录,都具有明显的文化性。档案的文化性是生之俱来的,是固有的。既然文化性是档案所固有的,那么集中保管利用档案的档案馆也就具有了文化性。而且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档案馆的文化性越来越突出,现日渐成为社会文化体系的神经网络和大动脉。档案馆是现代社会一种重要的文化制度安排。 第二章 档案馆的文化功能。性质决定功能,职责决定角色。档案馆的文化性决定了档案馆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功能。从社会文化活动的基本内容来看,档案馆具有并正在发挥着文化记忆、文化储存、文化传播、文化教育、文化发展、文化休闲等六方面的功能。 第三章 档案馆与先进文化。先进文化贵在建设。先进文化建设主要由文化创新与发展、文化宣传与教育两部分构成。而无论是文化创新与发展,还是文化宣传与教育,都需要档案馆的参与,都依赖于档案馆的支持。一句话,档案馆是先进文化建设的生力军。 第四章 档案馆与文化产业。档案馆既是一种文化信息资源,又是一种文化物质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现实中,档案馆正在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构成,一方面档案馆的文化信息服务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素材,提供了内容支持;另一方面,档案馆还充分发挥其文化物质资源的优势,编辑出版图书、报纸、杂志,编辑发行影片、电视片,举办主题展览,组织第二课堂和夏令营,搭建文化平台,开展群众性的休闲、娱乐活动,为社会贡献了相当数量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在显示其独特的文化价

韦界儒[6](2004)在《论广西民族档案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族档案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表现为地方性、典型性、生动性等特点。要通过搞好档案宣传 ,大力丰富馆藏 ,出版民族档案史料 ,举办民族档案展览 ,积极提供利用等途径来实现民族档案的作用

王殿珍[7](2003)在《档案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文中提出档案是人类文明成果的集中体现,是存贮和传播知识的一种重要信息资源。档案工作是文化建设的重要成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是档案工作的重要任务。

张素凡[8](2003)在《档案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文中指出档案是人类各个时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真实记录,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档案工作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这项工作,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高军红,吴菁[9](2002)在《档案史料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文中研究说明 档案史料工作是积累、储存档案这一历史文化财富,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工作。它形成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又反馈于这两个文明,为这两个文明服务。因此,研究档案史料工作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充分发挥档案史料的独特作用,就成为每一位档案工作者必须思考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

赵小敏[10](2002)在《档案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档案工作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档案工作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概述
    2.1 乡村振兴战略概述
        2.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依据
        2.1.2 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要求
        2.1.3 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2.2 乡风文明建设概述
        2.2.1 文化与文明的阐述
        2.2.2 乡风文明概念辨析
        2.2.3 乡风文明建设阐释
    2.3 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
        2.3.1 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内在要求
        2.3.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使乡风文明建设向深层发展
        2.3.3 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存在高度一致性
第3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思想资源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
        3.1.1 文明进步的基础是人的自由自觉活动
        3.1.2 实现城乡融合是乡村发展的必由之路
        3.1.3 建设社会主义需要重视乡村文化建设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
        3.2.1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攸关国计民生根本性问题
        3.2.2 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3.2.3 净化社会风气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与目标
    3.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
        3.3.1 以农为本思想
        3.3.2 道德教化思想
        3.3.3 “和合”思想
        3.3.4 乡村运动思想
        3.3.5 乡村改造思想
    3.4 发达国家乡风文明建设思想
        3.4.1 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思想
        3.4.2 重塑乡村伦理精神思想
        3.4.3 提升乡村生活风貌思想
第4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基本属性
    4.1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
        4.1.1 坚定社会主义方向
        4.1.2 切实立足乡村文明
        4.1.3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
        4.1.4 坚持整体协调发展
    4.2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4.2.1 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
        4.2.2 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4.2.3 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
        4.2.4 开展乡村移风易俗行动
        4.2.5 着力消除乡村精神贫困
    4.3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功能
        4.3.1 促进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4.3.2 带动乡村人居环境整体优化
        4.3.3 繁荣与发展新时代乡村文化
        4.3.4 推动乡村社会和谐有序发展
        4.3.5 不断提升乡村社会文明水平
第5章 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历史考量
    5.1 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
        5.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的乡风文明建设
        5.1.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乡风文明建设
        5.1.3 改革开放以来到新时代的乡风文明建设
        5.1.4 新时代以来的乡风文明建设
    5.2 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特色
        5.2.1 鲜明的政治性与人民性
        5.2.2 内容形式的继承发展性
        5.2.3 突出实践的社会现实性
    5.3 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经验启示
        5.3.1 要强化党对乡风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
        5.3.2 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以激发内生动力
        5.3.3 使乡风文明建设与乡村经济协同发展
        5.3.4 要重视教育卫生工作的移风易俗作用
        5.3.5 以充足的历史耐心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第6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境遇
    6.1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机遇
        6.1.1 乡村新型社会组织多样发展
        6.1.2 乡村产业结构不断深入发展
        6.1.3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渐趋完善
        6.1.4 乡村社会主流思想健康向上
        6.1.5 农民科学素质培育不断加强
    6.2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挑战
        6.2.1 乡村党组织组织力不强
        6.2.2 乡村集体经济收入不佳
        6.2.3 乡村文化出现衰落痕迹
        6.2.4 乡村不良社会风气滋长
        6.2.5 农民主体意识相对薄弱
    6.3 制约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因素
        6.3.1 乡村党组织建设不完善
        6.3.2 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式微
        6.3.3 乡村文化传承发展受阻
        6.3.4 乡村文化生态发展失衡
        6.3.5 乡村教育发展相对落后
第7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7.1 筑牢乡风文明建设的组织保障
        7.1.1 突出乡村党组织的政治功能
        7.1.2 发挥乡村党组织的模范作用
        7.1.3 密切乡村党组织的群众联系
    7.2 夯实乡风文明建设的经济基础
        7.2.1 走出乡村集体经济认知误区
        7.2.2 不断深化乡村集体产权改革
        7.2.3 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有效途径
    7.3 打牢乡风文明建设的文化根基
        7.3.1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文化
        7.3.2 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7.3.3 传承发展提升优秀农耕文化
    7.4 培植乡风文明建设的社会土壤
        7.4.1 发挥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伦理价值
        7.4.2 盘活乡村内生治理机制自治功能
        7.4.3 因地制宜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实践
    7.5 增强乡风文明建设的农民力量
        7.5.1 不断提高乡村义务教育质量
        7.5.2 优化提升乡村职业技能培训
        7.5.3 转变乡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后记

(2)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境)外研究现状
        1.2.2 国(境)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目标、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思想渊源与指导思想
    2.1 近代中国铁路倡导者的铁路建设思想
        2.1.1 盛宣怀的铁路建设思想
        2.1.2 詹天佑的铁路建设思想
        2.1.3 梁士诒的铁路建设思想
        2.1.4 孙中山的铁路建设思想
        2.1.5 张嘉璈的铁路建设思想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铁路观
        2.2.1 马克思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2.2 恩格斯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2.3 列宁、斯大林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3 中国共产党人的铁路建设思想
        2.3.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2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3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4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5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
第3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论探析
    3.1 基本概念界定
        3.1.1 文化
        3.1.2 铁路文化
        3.1.3 新中国铁路文化
        3.1.4 文化自信
    3.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3.2.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
        3.2.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特征
        3.2.3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功能
    3.3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异同比较
        3.3.1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共同点
        3.3.2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不同点
    3.4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历程彰显文化自信
        3.4.1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内涵
        3.4.2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
第4章 反映文化自信物质成果的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
    4.1 新中国铁路建筑文化建设
        4.1.1 有着鲜明时代印记的车站文化建设
        4.1.2 展现深刻时代价值的铁道文化建设
    4.2 新中国铁路收藏文化建设
        4.2.1 有着卓越历史贡献的铁路机车
        4.2.2 有着特殊历史回忆的铁路车票
        4.2.3 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的铁路纪念章(碑)
第5章 彰显文化自信价值内核的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
    5.1 新中国铁路精神生产
        5.1.1 革命斗争精神的传承
        5.1.2 铁路建设精神的彰显
    5.2 新中国铁路文艺创作
        5.2.1 难以消解的文化矛盾心理
        5.2.2 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息
        5.2.3 多样性的铁路文艺表达
    5.3 新中国铁路思想政治工作
        5.3.1 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5.3.2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精神
        5.3.3 加强思想政治宣传,增强思想性和政治性
        5.3.4 加强路风教育,展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
第6章 体现文化自信制度保障的新中国铁路制度文化建设
    6.1 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
        6.1.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铁路法制建设
        6.1.2 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以前的铁路法制建设
        6.1.3 新时代的铁路法制建设
    6.2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和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6.2.1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
        6.2.2 新中国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第7章 塑造文化自信良好形象的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
    7.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
        7.1.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理念
        7.1.2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实践
    7.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
        7.2.1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理念
        7.2.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实践
    7.3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
        7.3.1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意义
        7.3.2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实践
第8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新时代建设路径探析
    8.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
        8.1.1 国家建设的动脉
        8.1.2 时代精神的表征
        8.1.3 释放人情的场域
        8.1.4 国际舞台的名片
        8.1.5 中国故事的素材
    8.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路径
        8.2.1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
        8.2.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几点举措
    8.3 创造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新辉煌以增强文化自信
        8.3.1 注入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底气
        8.3.2 “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博览轨迹”——铁路文化的实地考察
附录2:近代中国铁路车站文化略谈
附录3:改革开放以来部分铁路文学杂志创刊表
附录4:新中国铁路安全主要法规名录表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5)档案馆文化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选题理由及意义和目的
    二、本论题的研究现状
    三、创新之处
    四、基本框架
    五、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档案馆的文化性质
    第一节 档案的文化性
        一、档案文化性的构成
        二、档案文化性的表现
    第二节 档案馆的文化性
        一、档案馆在中国的出现与发展
        二、文化性是档案馆的根本属性
        三、档案馆在社会文化体系中的地位
第二章 档案馆的文化功能
    第一节 文化记忆功能
    第二节 文化储存功能
        一、档案馆具有文化储存功能
        二、档案馆的文化储存功能的实现
    第三节 文化传播功能
    第四节 文化教育功能
        一、科学文化教育
        二、思想道德教育
        三、现实社会教育
    第五节 文化休闲功能
    第六节 文化发展功能
        一、档案馆为文化发展提供基础
        二、档案馆工作是文化发展的组成部分
第三章 档案馆与先进文化建设
    第一节 什么是先进文化
    第二节 档案馆是先进文化建设的生力军
        一、先进文化贵在建设
        二、档案馆是先进文化建设的生力军
    第三节 档案馆参与先进文化建设的方式
        一、参与共产党员思想道德建设
        二、参与社会公众思想道德建设
第四章 档案馆与文化产业发展
    第一节 档案馆与文化产业
    第二节 档案馆的文化资源性
        一、档案馆是一种文化信息资源
        二、档案馆还是一种文化物质资源
    第三节 档案馆为文化产业提供资源服务
        一、文化信息资源服务
        二、文化物质资源服务
    第四节 档案馆制作开发文化产品
        一、图书
        二、期刊报纸
        三、电视片、影片、光盘等音像出版物
        四、展览
        五、档案礼品
第五章 山东省部分档案馆文化功能发挥情况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全省国家综合档案馆文化功能发挥情况综述
        一、文献资源服务
        二、制作文化产品
        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第二节 山东省档案馆
        一、文献资源收藏
        二、编辑出版图书资料
        三、编辑发行《山东档案》期刊
        四、举办陈列展览
        五、拍摄电视片
        六、提供档案文献服务
    第三节 济南市档案馆
        一、档案收藏情况
        二、档案资源服务情况
        三、文化产品制作情况
    第四节 青岛市档案馆
        一、资源占有
        二、资源服务
        三、文化产品
    第五节 分析与评价
        一、取得的成绩
        二、存在问题
第六章 加拿大公共档案馆社会文化功能分析与启示
    第一节 安大略省档案馆(Provincial Archives of Ontario)
        一、广泛收集,丰富的馆藏
        二、广泛参与,融入地方文化
        三、注意合作,共建学习园地
        四、注重服务,构建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基地
    第二节 加拿大图书档案馆( Library and Archives Canada )
        一、文化历史研究基地
        二、首要学习基地
        三、文化休闲中心
    第三节 不列颠哥伦比亚( British Columbia ,简称 BC)博物馆
        一、参与地方文化教育,发挥其文化教育功能
        二、加强经营管理,展示其文化产业魅力
    第四节 加拿大政府对档案馆文化趋向的推动
        一、政策引导
        二、法律规范
        三、制度创新
        四、资金推动
第七章 新时期档案馆文化功能进一步发挥的对策
    第一节 社会发展对档案馆文化服务提出新的要求
        一、日益增长的社会文化需求
        二、亟需提高的文化供给
    第二节 完善政策,促进档案馆文化功能的全面发挥
        一、成立文化产业发展协调机构,把档案馆事业纳入统一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为档案馆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第三节 增强素质,加大措施,推动档案馆文化功能的充分实现
        一、构建新型档案馆工作系统,为其文化功能的发挥提供高效的主体
        二、完善档案馆基础设施,为档案馆文化功能的发挥提供平台
        三、加强档案资源建设,为档案馆文化功能的发挥提供丰富的资源
        四、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为档案馆文化功能的发挥提供效率支持
        五、不断创新,突出重点,努力展示档案馆文化魅力
结语
    (一) 档案馆具有独特的文化功能
    (二) 档案馆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主体
    (三) 现实中档案馆文化功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挥
    (四) 社会文化的发展对档案馆的文化服务提出了迫切需求
    (五) 档案馆文化功能的充分发挥需要两个层面两个主体的共同努力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论广西民族档案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8)档案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档案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二、档案工作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档案是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财富, 档案工作是物质文明的重要条件
四、档案是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生动素材
五、档案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 档案工作推动精神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10)档案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档案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
二、档案自身属性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必要性
    (一) 档案具有原始记录性特点
    (二) 档案具有凭证性、真实性特点
三、努力开发档案资料, 增强社会教育功能, 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
    (一)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 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三) 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四、档案工作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研究[D]. 刘欢. 吉林大学, 2021(01)
  • [2]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D]. 邱铁鑫.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3]试论档案馆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优势[J]. 王寿健,李杰,牟美娟. 山东档案, 2008(02)
  • [4]高校档案事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贡献[A]. 赵士兵. 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 2006
  • [5]档案馆文化功能研究[D]. 马学强. 山东大学, 2006(12)
  • [6]论广西民族档案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J]. 韦界儒. 档案学通讯, 2004(01)
  • [7]档案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J]. 王殿珍.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省直分校学报, 2003(04)
  • [8]档案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J]. 张素凡. 美与时代, 2003(08)
  • [9]档案史料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A]. 高军红,吴菁. 中国近现代史及史料征集研究(二)——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2
  • [10]档案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J]. 赵小敏.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03)

标签:;  ;  ;  ;  ;  

档案工作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