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癌局部切除电灼35例随访报告

膀胱癌局部切除电灼35例随访报告

一、膀胱癌局部切除加电灼35例随诊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黄伟平[1](2016)在《透明质酸钠膀胱灌注对TURBt术后复发及生活质量影响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膀胱恶性肿瘤是人类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全世界范围之内,膀胱肿瘤发病率居全身恶性肿瘤的第十一位,在男性患者中排名第七位,在女性患者中排在第十位之后[1]。在欧美国家,膀胱癌的发病率居男性恶性肿瘤的第四位,位列前列腺癌、肺癌和结肠癌之后,在女性恶性肿瘤也排在十位以后[2-3]。在2008年世界发达的地区膀胱癌发病率男性为16.6/10万,女性为3.6/10万,死亡率男性为4.6/10万,女性为1.0/10万[1]。2005到2009年美国男性膀胱癌发病率为37.5/10万,女性为9.3/10万。美国癌症协会预测2015年美国的膀胱癌新发病例数为70530例(男52760例,女17770例),死亡的病例数为14680例(男10410例,女4270例)[4]。在我国,男性膀胱癌发病率位居全身恶性肿瘤的第七位,女性病人也排在第十位之后[5],发病率远远低于西方的国家,2009年全国肿瘤登记地区膀胱癌的发病率为6.61/10万,中国人口标准化率为3.03/10万[5]。按男女性别统计,膀胱癌男性发病率11.41/10万、女性发病率为3.51/10万,男性是女性的3.3倍[6]。城市地区的膀胱癌发病率(8.55/10万)是中国农村人口膀胱癌发病率(3.55/10万)的2.4倍[6]。无论男、女性,各年龄别发病率均为城市高于农村,城市是农村的2倍以上。2009年中国膀胱癌死亡率水平在全国肿瘤登记处的合计2.60/10万[5]。按性别统计,男性膀胱癌患者的死亡率为3.75/10万、女性膀胱癌的死亡率为1.24/10万,男、女性之比为2.97:1[6]。城市地区膀胱癌死亡率(2.81/10万)明显高于农村地区(1.50/10万)[6].而对于分期相同的膀胱癌患者,女性的预后是要比男性差[7]。男性膀胱癌发病率高于女性不能完全解释为吸烟习惯和职业因素,性激素也可能是导致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89],目前有研究认为女性分娩对膀胱癌可能存在一定保护作用[10]。有学者研究发现商业人士和行政人员、男性的电工和电子业工人有患膀胱癌的倾向;清洁工和助理职业对患膀胱癌有保护作用[11]。膀胱癌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甚至于儿童[12]。膀胱癌年龄的发病率在45岁前处于较低水平,自45岁开始逐渐升高,85岁以上达到高峰,农村地区发病高峰出现在80岁组。膀胱癌年龄的死亡率在60岁之前处于较低水平,自60岁组逐渐增高,85岁以上组死亡率最高[5]。中国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膀胱癌发病水平中等。但近10年间,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也不论城市或农村,膀胱癌发病率均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应引起重视[6]。种族对膀胱癌发病的影响迄今还没有确定。美国黑人膀胱癌黑人的一半,但是其总体生存率却更差,而美国白人仅局限于非肌层浸润性肿瘤,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发病危险率却相似。膀胱癌可分为两大类,分别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和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 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原先称为表浅性膀胱癌(superficial bladder cancer)占初发膀胱肿瘤的70%,其中Ta占70%、T1占20%、Tis占10%[14]。Ta和T1期膀胱癌虽然都属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但两者需分别对待,因为其生物学特性是有显着差异的,由于固有层内的血管和淋巴管丰富,故T1期的肿瘤容易发生淋巴转移和血管转移[15]。某些因素同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预后密切相关,其中与肿瘤复发密切相关的因素包括肿瘤的数目、肿瘤是否切除干净及肿瘤的复发频率,尤其是术后3个月时有无复发、肿瘤大小、肿瘤分级。与肿瘤进展最相关的因素包括肿瘤的病理分级和肿瘤病理分期[16-20]。一般认为膀胱颈处的肿瘤预后是较差的[21]。目前对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治疗方法最主要为手术切除肿瘤,包括: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经尿道激光切除手术,光动力学的治疗等等。TUR-BT术后有10%-670%的患者会在一年内复发,术后5年内大约有240%-84%的患者复发,研究发现这可能与原发肿瘤切除不完全、肿瘤细胞种植、新发肿瘤等有一定关系[22.23]。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行TUR-BT术后复发有两个高峰期,分别是术后的100-200天,还有就是术后的600天。TURBT术后相当多的肿瘤复发是由于肿瘤残余造成的,特别是中、高分级的T1期膀胱癌,据文献报道首次电切术后肿瘤残余率可以达到33.8%~36%[23],对那些高风险的T1期膀胱癌在首次电切术后短期内进行二次经尿道电切术,可以显着降低术后肿瘤复发率和进展率,并且可以获得更准确的肿瘤病理分期。而术后膀胱灌注治疗可以大大降低由于肿瘤细胞播散而引起的复发。在理论上尽管TUR-BT术可以完全切除非肌层浸润的膀胱癌,但在临床治疗中仍有很高的复发概率,而且其中有些病例会进展为肌层浸润性的膀胱癌,单纯TUR-BT术是不能解决术后高复发和进展问题[24],因此建议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术后均需进行膀胱灌注化疗这一辅助性治疗。(1)TUR-BT术后即刻膀胱灌注化疗:TUR-BT术后24小时内完成表柔比星(epirubicin)、吡柔比星(THP)或丝裂霉素(mitomycin)等膀胱灌注化疗可以使肿瘤复发率降低39%[25-26],因此推荐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TUR-BT术后24小时内均进行膀胱灌注化疗,但是如果术中有膀胱穿孔或术后出现明显血尿时不宜采用[27]。TUR-BT术后即刻膀胱灌注化疗对单发和多发膀胱癌均有效。低危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24h内行膀胱灌注治疗后,肿瘤复发的概率很低,因此即刻灌注后可以不再继续进行膀胱灌注的治疗[25]。(2)对于中危和高危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24小时内即刻膀胱灌注治疗后,建议继续行膀胱灌注化疗,每周1次,共4-8周,随后进行膀胱灌注维持化疗,每月1次,共6-12个月[28]。研究表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维持灌注治疗如果在6个月以上时则不能继续降低膀胱肿瘤的复发概率,因此建议术后维持膀胱灌注治疗在6个月[28]。但也有研究者发现表柔比星维持灌注1年可以降低膀胱肿瘤的复发概率[28]。灌注期间如果出现严重的膀胱刺激症状,应延迟或者停止膀胱灌注治疗,以免发生验证的化学性膀胱炎。膀胱灌注治疗的副作用是与药物的种类、剂量和灌注的频率相关的。膀胱灌注治疗主要用于减少膀胱肿瘤的复发,没有证据显示其能预防肿瘤的进展[29]。(3)膀胱灌注化疗的药物:膀胱灌注化疗的常用药物有丝裂霉素、表柔比星、阿霉素、吡柔比星、羟基喜树碱等。尿液的酸碱度、化疗药的浓度等与膀胱灌注化疗效果有关,并且药物浓度比药量显得更为重要[30]。化疗药物需留置导尿再通过导尿管灌入膀胱,并保留0.5-2小时,不同的药物保留的时间不一。膀胱灌注前需排空膀胱,避免尿液将药物稀释。吡柔比星为30mg,表柔比星的常用剂量为50mg,羟基喜树碱为10-20mg,丝裂霉素为20-60mg,其他的化疗药物还包括吉西他滨等[31]。膀胱灌注化疗的主要副作用是化学性膀胱炎,程度与灌注剂量和频率相关,TUR-BT术后即刻膀胱灌注更应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多数副作用在停止灌注后可以自行改善。2.术后膀胱灌注免疫治疗:(1)卡介苗(BCG):BCG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多数研究认为是通过免疫反应介导的,BCG适合于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可以预防膀胱肿瘤的进展[32-35]。BCG不能改变低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病程,而且由于BCG灌注的副作用发生率较高,对于低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不建议行BCG灌注治疗[35]。对于中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而言,其术后5年肿瘤复发概率为42%~65%,而进展概率为5%~8%[36,37],因此,中危非肌层浸润膀胱尿路上皮癌膀胱灌注的主要目的是防止肿瘤复发,一般建议采用膀胱灌注化疗,某些情况也可以采用BCG灌注治疗。由于术后膀胱有创面,术后即刻灌注治疗应避免实用卡介苗灌注,以免引起严重的副作用。BCG治疗一般采用6周灌注诱导免疫应答,再加3周的灌注强化以维持良好的免疫反应。BCG灌注用于治疗高危非肌层浸润膀胱尿路上皮癌时,一般采用是一个常规的剂量(120-150mg);如卡介苗用于预防非肌层浸润膀胱尿路上皮癌时,则采用低剂量(60-75mg)。研究发现采用1/3剂量卡介苗灌注治疗中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时,其疗效与全剂量的疗效相当,但是副作用却明显降低了[38-39]。不同卡介苗菌株之间的疗效没有显着的差别。可节目灌注一般在TUR-BT术后2周进行。卡介苗维持灌注可以使膀胱肿瘤进展的概率降低37%[40-43]。但是需要维持卡介苗灌注1-3年(至少维持灌注1年),因此建议在3、6、12、18、24、36个月时重复卡介苗灌注,以保持和强化卡介苗的疗效[44]。卡介苗膀胱灌注的主要副作用表现为膀胱的尿路刺激症状和全身流感样症状,其他的副作用包括结核败血症、前列腺炎、附睾炎、肝炎等[39]。因此,TURBT术后膀胱如有穿孔或有肉眼血尿等情况,则是不能进行卡介苗的膀胱灌注。研究报道,膀胱尿路上皮伞状细胞层在防御有害因子的侵袭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在膀胱上皮表面有一层黏液状物质构成的物理屏障,具有抵御微晶体、蛋白、病原体、致癌因子黏附的作用[45]。已经证实这层黏液状的物质主要由黏蛋白构成,其中一个重要成分为酸性多糖,即所谓葡萄糖氨基聚糖(GAG),透明质酸(HA)是其分类的一种。通过外源性补充透明质酸能促使有缺陷的葡萄糖氨基聚糖层(GAG)恢复到原来的状态[46]。目前透明质酸钠在泌尿系疾病中已用于治疗非细菌性膀胱炎、间质性膀胱炎以及化学系、放射性膀胱炎等。See等研究认为膀胱粘膜中的葡萄糖氨基聚糖具有抗肿瘤的功能,完整的膀胱粘膜是不利于肿瘤细胞种植的,但是一旦膀胱粘膜受损后可明显提高膀胱灌注移植瘤的一个成瘤率,进一步发现膀胱粘膜完整的动物,其肿瘤的发病率常常小于10%[47]。Nakamura等研究发现将人的膀胱癌细胞株灌注到动物膀胱内,肿瘤细胞较易在受损的膀胱粘膜上粘附和种植[48]。目前常常使用电灼法[49#破坏动物的膀胱粘膜,也有人用胰酶[50]或盐酸[51]灌注动物膀胱,通过化学性损伤膀胱粘膜来从而提高膀胱灌注的成瘤率。这些研究也从相反的方向证明了膀胱粘膜的完整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临床中在行膀胱肿瘤电切过程的同时也破坏了膀胱粘膜的完整性,脱落的肿瘤细胞有极大的可能性种植到电切切口上,故而增加了膀胱肿瘤复发的机率;另一方面,不论是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或术后灌注化疗,都对患者膀胱粘膜有较大的物理化学损伤。以尿频、尿痛、尿急为表现的化学性膀胱炎发生率较高,严重者甚至出现持续性血尿,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对继续进行灌注化疗的信心,严重影响了膀胱癌患者术后的一个生活质量[51]。为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膀胱肿瘤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及术后行膀胱灌注化疗后,通过外源性的补充透明质酸钠来修复膀胱粘膜是可以降低膀胱肿瘤术后的复发率,及以及可以减少膀胱灌注化疗引起的化学性膀胱炎,从而大大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第一部分透明质酸钠对大鼠膀胱肿瘤种植成功率的影响我们通过用盐酸损伤大鼠膀胱黏膜后,采用同种移植模型,选用大鼠的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株T739,建立方法为经尿道膀胱灌注法。随机分为2组,A组灌注肿瘤细胞株,B组先灌注透明质酸钠,再灌注肿瘤细胞株。两组动物均于接种后第45d处死。完整切除膀胱并称重,打开膀胱腔测定肿瘤形态、数目、位置。进一步观察有无输尿管得扩张及肾脏的积水。同时了解有无邻近器官的浸润、盆腔淋巴结转移。最后比较两组大鼠膀胱癌种植的成功率及对肿瘤分期的影响。实验材料:1.实验材料:雌性Wistar大鼠40只,购买于浙江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体重为180-220g,将大鼠随机分为2组,A组灌注膀胱肿瘤细胞株,B组先灌注透明质酸钠,再灌注肿瘤细胞株。2.细胞株:大鼠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株T739(以下简称T739细胞)购买自上海拜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加有10%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中置37℃、5%C02培养箱中培养。3.试剂:SH由杭州协合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生产,大分子量(1 650 ku),浓度1%,5 ml/支,稀释至0.2%浓度;胎牛血清购自杭州四季青生物工程材料研究所产品;RPMI 1640培养液购自美国Gibco公司产品,中国杭州吉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分装。方法:建立裸雌性大鼠的膀胱癌模型40只,首先用盐酸损伤膀胱黏膜后,采用同种移植模型,选用大鼠的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株T739进行灌注,建立方法为经尿道膀胱灌注法。随机分为2组,A组灌注肿瘤细胞株,B组先灌注透明质酸钠,再灌注肿瘤细胞株。2组动物均于接种后第45d处死。完整切除膀胱并称重,打开膀胱腔观察肿瘤的形态、数目及位置,并观察其病理形态,最终比较A、B两组的成瘤率及其及对肿瘤分期的影响。结果:1、A组膀胱癌的发生率为10%,其中浅表性癌18例,2例肿瘤侵犯肌层;B组肿瘤的发生率为65%(13/20),浅表性癌13例,无肿瘤侵犯肌层,B组与A组相比肿瘤的种植率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对于分期的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2、实验A组、实验B组膀胱的平均质量分别为(327.1 ± 10.8)、(309.5±29.3)mg,实验A、B组肿瘤的平均质量分别为(64.5±16.5)、(46.1±19.2)mg,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说明透明质酸钠显着抑制了膀胱肿瘤的生长。结论:1.通过外源性补充透明质酸钠可以修复受损的膀胱粘膜;2.透明质酸钠能明显减少膀胱粘膜损伤后肿瘤细胞的种植成功率,透明质酸钠还及显着抑制了肿瘤的生长。第二部分透明质酸钠与吡柔比星联合灌注降低膀胱肿瘤复发率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选用2012年7月后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膀胱非肌层浸润细胞癌(Ta/T1)病本180例。随机分为2组,A组患者膀胱肿瘤经尿道电切镜完整切除后,术后常规灌注化疗药物(吡柔比星针30mg+注射用水40ml),在每次灌注化疗药物30min后,排空膀胱,再灌注透明质酸钠20ml;B组患者膀胱肿瘤经尿道电切镜完整切除后,术后常规灌注化疗药物(吡柔比星针30mg+注射用水40ml)。采用膀胱疼痛直观模拟分级(VAS)评分、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及每日排尿次数来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并随访2年,定期行膀胱镜检查,观察2组术后膀胱肿瘤复发率。临床资料:本组180例,男142例,女38例,年龄38-86岁,平均62.2岁。初发151例,复发29例。肿瘤单发147例,多发53例,所有患者均先行膀胱经检查,测量肿瘤直径为0.5-3cm。钳取肿瘤标本行病理检查,诊断为Ta、T1期尿路上皮癌。TURBT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尿路上皮癌,根据UICC及WHO分期和分级标准,其中Ta66例,T1114例;G1137例,G233例,G310例。将术后患者随机分为A组98例,B组82例,实验药物:吡柔比星(THP):深圳万乐药物有限公司生产透明质酸钠:西施泰(Cystistat),加拿大Bioniche Pharma Group生产实验方法:1.膀胱灌注方法:A组患者膀胱肿瘤经尿道电切镜完整切除后,术后常规灌注化疗药物(吡柔比星针30mg+注射用水40ml),夹闭并留置导尿管,30分钟后自导尿管排空膀胱,即刻行透明质酸钠灌注透明质酸钠20ml,并保留于膀胱中,拔除导尿管,40分钟后自行排出;B组患者膀胱肿瘤经尿道电切镜完整切除后,术后常规灌注化疗药物(吡柔比星针30mg+注射用水40ml),拔除导尿管,30分钟后自行排空膀胱。2.疗效评价:所有患者均于灌注前与灌注后进行一个随访和评分。膀胱区的疼痛及尿痛、尿急评分我们采用视觉模拟评级法(VAS),评分0-10,0代表无痛,10代表最严重的疼痛(无法忍受的痛);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同时记录患者每日排尿次数以及治疗期间的排尿日记(每次排尿量)。3.随访:随访2年,比较2组第一年患者复发率及第二年复发率,患者每3个月行膀胱镜检查,第2年内每6个月行膀胱镜检查,必要时行B超或MRI等检查,发现可疑病变立即取活检,治疗期间如出现非灌注导尿损伤的不明原因肉眼血尿,即应回院检查。结果:1.疗效分析:A组治疗前VAS评分为0.8(士 1.9),B组为0.5(士2.7),2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82),经过一个月膀胱灌注治疗后,我们再来比较两组VAS评分,发现A组相对于B组无论是骨盆疼痛还是尿路刺激症状都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3,P=0.04),直到我们结束临床随访,我们发现A组较B组VAS评分始终保持良好表现(P=0.02)。治疗前2组患者IPSS评分为12.6(士3.4)、13.5(士4.0),经治疗,A组的IPSS14.3(士3.5)比B组的IPSS评分 15.5(士 1.9)只低一点,没有统计学意义(P=0.1),但是A组中IPSS评分的增加幅度却明显小于A组,是有统计学意义的(P=0.02)。A组尿频次数从治疗前的(10.06士4.09)次减少至(8.69±2.68)次,B组尿频次数从(9.85±3.32)次增加至(11士4.4)次,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4,P<0.01)。我们同时发现2组患者尿急和排尿困难症状改善不明显,治疗前后在WHO血尿评估级别变化的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在坚持化疗灌注次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在研究期间均能较好地执行吡柔比星灌注。2.安全性分析:2组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对照组出现发热1例,乏力1例,停止灌注后缓解,被认为与灌注相关;观察组2例出现与灌注化疗相关尿路刺激症状,对症处理后好转,被认为与研究药物无关。3.随访:180例患者获得随访,2组患者平均随访18个月,无患者因副作用而中途退出。A组98例患者中,肿瘤复发13例,总复发率13.3%,其中1年和2年复发率分别为5.1%和8.2%;B组82例患者肿瘤,肿瘤复发28例,总复发率34.1%,其中1年和2年复发率分别为12.2%和21.9%;两组相比,1年及2年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2,P<0.05)。结论:1.透明质酸钠与化疗药物联合灌注能明显改善膀胱灌注化疗患者VAS评分状况,迅速、持续缓解患者的膀胱疼痛,并改善患者尿频与夜尿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VAS评分高的患者改善效果更明显。2.透明质酸钠与化疗药联合灌注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术后复发疗效满意。

张硕,赵向荣,于甬华[2](2016)在《放疗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治疗中的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表明2008年,全国肿瘤登记地区膀胱癌发病率为7.49/10万,世界人口标化发病率(世标率)为4.53/10万。膀胱癌居中国男性泌尿生殖系恶性肿瘤发病率第1位,居中国恶性肿瘤发病率第8位[1]。膀胱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甚至于儿童。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多于中年以后发病,高发年龄5070岁。美国39岁以下男性膀胱癌发病率为

任涛[3](2013)在《经尿道电切术与电灼术治疗腺性膀胱炎的疗效对比》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经尿道电切术与电灼术治疗腺性膀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9月至2011年8月期间确诊为腺性膀胱炎并得到随访的患者330例,其中270例行径尿道电切术,60例行径尿道电灼术,比较两种术式的临床指标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电切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与电灼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灼组术后并发症率高于电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明显低于电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有焦虑和抑郁的患者给予适当的心里干预治疗,可提高依存性和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尿道电切术疗效优于电灼术,是目前治疗腺性膀胱炎的首选方法,值得推广。

吴心宽[4](2013)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不同术式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膀胱部分切除术、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探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最佳手术方式。方法:对2007-2009年间首次发病在我科手术治疗的327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进行跟踪随访,其中能跟踪随访到的且符合比较条件的有216例,对跟踪随访到的且符合比较条件的216例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进行分组,膀胱部分切除组62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20例,年龄22-75岁,中位年龄63岁;电切组90例,其中男性68例、女性22例,年龄20-82岁,中位年龄65岁;钬激光切除组64例,其中男性男性48例、女性16例,年龄18-81岁,中位年龄61岁;三组间膀胱肿瘤数目、大小、术前病理分期、分级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通过对术后肿瘤2年复发例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留置导尿管时间、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比较三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手术方法:膀胱部分切除组切除肿瘤周围2cm内正常膀胱壁,对靠近输尿管口周围2cm内的肿瘤连同输尿管一起切除,再植输尿管内留置双J管一月后拔出,术野蒸馏水浸泡5min后1-0可吸收线缝合膀胱切口,留置Fr20-22导尿管,接膀胱冲洗。电切组对于较小肿瘤则将肿瘤与其基底的部分膀胱壁一起切除深达肌层,对于较大的膀胱肿瘤先用电切刀将瘤体突出膀胱表面以上的肿物逐步切除,再切除基底部的肿物,切除基底部分应包含膀胱壁深肌层,最后切除肿瘤周围2cm内的正常膀胱壁组织,不同部位的组织应分别送病理,术后留置Fr20-22号导尿管,接膀胱冲洗。钬激光组对于小于1cm肿瘤直接气化;对大于1cm的膀胱肿瘤,沿肿瘤突出膀胱壁底部周围正常组织进行扇形切割,将肿瘤突出膀胱壁的根蒂部切断,不仅达到切断瘤体血供减少出血的目的,还有助于保持瘤体的完整性便于明确病理,更便于显露肿瘤基底部,继续切除肿瘤基底部深达肌层,最后用光纤对准肿瘤基底部及肿瘤周围2cm内正常膀胱壁组织进行气化切割,直至见到膀胱壁肌层为止,术后留置Fr20-22号导尿管,接膀胱冲洗。灌注方法:将吡柔比星30mg加入5%的葡萄糖注射液30mL溶解,所有患者均于术后24h内用50ml注射器自导尿管注入膀胱,注射后导尿管予以夹闭,嘱患者灌注后调整体位,依次为仰卧、左、右侧卧、俯卧位各10min,药物在膀胱内保留40min后松开夹闭的导尿管,前八周一周一次,后改为一月一次共计2年。随访方法:随访2年,嘱术后每3个月复查B超、尿细胞学或膀胱镜检查,对B超发现有异常者,进一步行膀胱镜检查如存在可疑复发病灶则行活检以明确有无复发。统计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三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诊2年,膀胱部分切除组2年复发19例,钬激光组2年复发21例,电切组2年复发37例,三组间两年复发率无统计学意义(2=2.072, P>0.05);三组间膀胱痉挛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部分切除组痉挛最严重(2=9.494, P<0.05)。电切组发生膀胱穿孔6例、闭孔神经反射15例但尚可一次完成手术,其余各组无此并发症;电切组与钬激光组不仅在手术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住院天数比部分切除组短,而且出血量少、痛苦小、术后恢复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于给予药物灌注发生尿频、血尿不良反应者,给予减少药物剂量及碱化尿液后患者均可按时完成膀胱药物灌注疗程,没有患者因严重的灌注副作用而停止药物灌注。结论:1)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膀胱部分切除术三组间术后2年的肿瘤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易发生膀胱穿孔及闭孔神经反射,膀胱部分切除术易发生膀胱痉挛并发症。3)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比膀胱部分切除术不仅具有手术时间短、留置导尿管时间短、住院时间短、而且具有出血量少、恢复快、痛苦小的优点。4)对于给予药物灌注发生尿频、血尿不良反应者,给予减少药物剂量及碱化尿液后患者均可按时完成膀胱药物灌注疗程,没有患者因严重的灌注副作用而停止药物灌注。

朱永方[5](2012)在《经尿道钬激光联合膀胱内单次与多次吡柔比星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经尿道钬激光联合膀胱内单次与多次吡柔比星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的临床疗效,探讨治疗腺性膀胱炎的有效方法。方法:电话随访2009年10月至2010年12月安徽省立医院泌尿外科诊治的44例病理活检为腺性膀胱炎的患者,膀胱镜下表现乳头状瘤型13例,滤泡样型26例,慢性炎症型5例;低危型31例,高危型13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按入院顺行编号,随机分成两组,多次组:25例,男性7例,女性18例,年龄2865岁,平均年龄44.3岁,入院前病史从7个月14个月;单次组:19例,男性6例,女性13例,年龄2858岁平均年龄43.4岁,入院前病史从6个月15个月。手术方法:均采用经尿道钬激光对病变黏膜及周围12cm以内的正常黏膜予以钬激光汽化烧灼,切割深度控制在黏膜下层,病变严重者可切除至浅肌层。对慢性炎症型患者,在糜烂面明显,局部黏膜粗糙的部位予以烧灼;对合并结石,尿道狭窄等病变者,可调整钬激光参数同期处理。灌注方法:将吡柔比星30mg加入5%的葡萄糖注射液或注射用水30mL溶解,所有患者均于术后24h内用30ml注射器自导尿管注入膀胱,注射前导尿管予以夹闭,嘱患者灌注后调整体位,依次为仰卧、左、右侧卧、俯卧位各68min,药物在膀胱内保留30min后松开夹闭的导尿管,多次组术后一周开始继续灌注8次,每周一次。随访方法:电话随访615个月,嘱术后每3个月复查膀胱镜、尿常规、B超、肝肾功能等,对B超或膀胱镜检查发现异常行活检明确有无复发。统计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电话随诊615个月,多次组治愈13例,好转10例,复发2例(1例为低危型,1例为高危型),有效率为92.0%,复发率为8.00%;单次组治愈7例,好转5例,复发7例(5例为低危型,2例为高危型,其中高危型1例恶变为腺癌),有效率为63.15%,复发率为36.8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889,P0.05),多次组疗效优于单次组。术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很低,无并发症发生,短期内给予药物灌注不良反应小,患者均可耐受,无患者因不良反应而停止药物灌注,不影响疗程的进行。结论:1)经尿道钬激光联合膀胱内多次灌注吡柔比星治疗腺性膀胱炎可以提高有效率,是治疗腺性膀胱炎的有效方法。2)吡柔比星膀胱灌注的毒副作用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膀胱灌注药物。3)经尿道钬激光术后单次灌注吡柔比星治疗腺性膀胱炎不能提供有效的治疗。4)对腺性膀胱炎手术不可能彻底切除的病变组织,尤其是早期的隐性病变,术后的多次膀胱灌注可以明显弥补这一缺陷,从而有效的预防术后复发。

张金刚,孙光,刘晓强,王一,冯涛[6](2011)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合并后尿道癌的电切治疗》文中指出目的总结并探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合并后尿道肿瘤经尿道电切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该组17例术前膀胱镜活检均诊断为膀胱移行细胞癌合并后尿道移行细胞癌,且为男性,年龄38~79岁,平均57岁。所有患者均行后尿道肿瘤电切术及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尿道肿瘤切至前列腺组织,膀胱肿瘤切至浅肌层。术后30min内给予膀胱灌注,定期复查。结果随访6~120个月,平均72个月,5例肿瘤复发,其中2例出现肿瘤进展,行全膀胱切除加尿流改道术;另3例单纯膀胱肿瘤复发,其中1例3次复发,均再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1例患者术后发生远处转移而死亡。结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合并后尿道肿瘤行经尿道电切术手术效果较好,操作简单,恢复快,可重复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王爱香[7](2011)在《FGFR3/P53、H-ras/CD9基因突变检测在判断膀胱癌预后价值中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膀胱癌两通路发生、发展过程中内在的分子变化规律,为膀胱癌早期诊断、早期预测及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RT-PCR或RT-COLD-PCR及直接测序法检测88例膀胱癌及5例正常对照组织FGFGR3Ⅲb/P53、H-ras基因突变状况及CD9mRNA表达水平,并将其与传统临床病理学参数相联系;选取39例CD9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者检测其CD9基因突变状况;根据随访结果,比较各基因状态与膀胱癌复发之间的关系;应用Logistic回归及相关性分析比较各基因状态在膀胱癌复发中的预测意义及各基因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1.88例膀胱癌中P53突变率随病理分级的增加而增加,低级别(13.7%)中明显低于低-高级别(60.9%)与高级别(64.3%);P53突变率随病理分期的增加而增加,pTa(9.8%)中明显低于pT1(51.4%)与≥pT2(66.7%);突变型P53复发率(46.7%)显着高于野生型P53复发率(22.4%)。2. FGFR3Ⅲb突变率随病理分级的增加而降低,低级别(60.8%)明显高于低-高级别(26.1%)及高级别(14.3%); FGFR3Ⅲb突变率随病理分期的增加而降低,pTa(61.0%)明显高于≥pT2(16.7%);野生型FGFR3Ⅲb复发率(40.8%)明显高于其突变型者复发率(17.9%);低分级、低分期肿瘤中以FGFR3mt/P53wt基因型为主,而高分级、高分期肿瘤以FGFR3wt/P53mt基因型为主,二者之间突变率无相关关系;在所有88例膀胱癌患者中同时检测到两个异构体,一个确认为FGFR3Ⅲb常见,另一个NCBI中将其称为剪接异构体2,缺少外显子8、9及10,因此其蛋白缺乏C端一半的IgⅢ区域及跨膜区。3. H-ras中应用COLD-PCR检测到10个错义突变位点(11.4%),26个(29.5%)沉默突变位点(c.81T>C,H27H),与普通PCR相比使突变检测率提高了41.7%;H-ras错义突变的总体突变率为11.4%,主要分布于低分期低级别膀胱癌中,在不同病理分级与分期中其突变率无显着性差异;沉默突变型H-ras中膀胱癌复发率(46.2%)较野生型H-ra者复发率高(24.2%); H-ras突变率与P53及FGFR3突变率之间无相关关系。4. CD9mRNA表达水平随病理分级增高而降低,低级别(0.81±0.22)显着高于低-高级别(0.49±0.17)与高级别(0.38±0.11); CD9mRNA表达水平随病理分期增高而降低,pTa期(0.81±0.22)显着高于pT1期(0.58±0.22)与≥pT2期(0.37±0.14),pT1期显着高于≥pT2期;部分CD9基因突变检测后发现15例存在突变,且突变位点位于CD9蛋白功能区;CD9mRNA表达水平与P53突变率之间呈明显负相关关系与FGFR3突变率之间呈明显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野生型FGFR3Ⅲb膀胱癌患者的复发危险性是突变型患者复发危险性的3.88倍(P=0.022;95%confidence interval [95%CI],0.081-0.826),突变型P53膀胱癌患者的复发危险性是野生型患者复发危险性的4.53倍(P=0.020;95%confidence interval [95%CI],1.273~16.110)。结论:1.在低级别及低分期膀胱癌发生、发展中,以FGFR3及H-ras基因突变为主;而在高级别及高分期膀胱癌发生、发展中,以P53基因突变、CD9mRNA表达降低为主;FGFR3与P53基因突变是预测膀胱癌复发的有力指标,P53突变预示膀胱癌预后不良,FGFR3突变预示膀胱癌预后良好。2.低分级、低分期肿瘤中以FGFR3mt/P53wt基因型为主,而高分级、高分期肿瘤以FGFR3wt/P53mt基因型为主,FGFR3与P53基因突变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发展中分别代表不同的遗传学路径。3.在膀胱癌从低级别向高级别形态学转化过程中其分子遗传学特征与高级别癌相似4. FGFR3剪接异构体2是一种可溶性蛋白,在膀胱癌发生、发展中它可能对FGFR3Ⅲb的功能起重要调节作用5.CD9基因的突变可能是CD9蛋白表达降低或缺失的一种机制,但不是唯一机制。6. COLD-PCR是一种高敏感性、经济、快捷的突变富集方法。7.沉默突变可能在膀胱癌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陈静[8](2007)在《膀胱移行细胞癌Survivin、Flt1、Flk1表达特征及苦参碱对T24细胞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人体恶性肿瘤的第四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尽管目前对于膀胱癌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但对于膀胱癌的病因、病理发病学、诊断和治疗等仍然有很多问题等待着人们去深入地探讨研究,其中,寻找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操作简单且副作用小的分子生物学肿瘤标志物一直是全球泌尿外科医师的一项重要课题。在现代临床医学中,对膀胱癌患者无论是手术治疗、全身放射放疗、化学药物治疗,还是膀胱腔内灌注化疗药物局部治疗,膀胱癌仍有较高的复发率,因此寻找一种预防和治疗膀胱癌的理想药物也迫在眉睫。Survivin是一种细胞凋亡强力抑制因子,与其他IAP(Inhibitor ofapoptosis familyof proteins,IAPs)家庭成员比较,Survivin具有独特的结构和表达,使其在肿瘤基因诊断治疗及耐药机制方面有较大价值。Survivin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是通过阻止caspase-3和caspase-7的激活来实现的。信号转导通路的异常改变是肿瘤细胞的重要生物学特性,其中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在维持肿瘤细胞恶性生物学特性中起重要作用。肿瘤细胞在一系列内外因素的作用下,通过启动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诱导细胞的增殖、分化,避免细胞发生凋亡。AKT是细胞生存通路P13K/AKT的关键分子,其持续活化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与survivin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探讨。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人体BTCC组织中的survivin表达特征和苦参碱对膀胱肿瘤T24细胞株的干预影响作用,检测T24细胞survivin因子及AKT和caspase-3的表达变化,并探讨苦参碱对膀胱癌的肿瘤抑制作用及其对survivin信号转导机制的影响。本实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选择62例经病理确诊的BTCC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癌组织中survivin因子的表达情况,探寻survivin因子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第二部分应用细胞培养技术,在膀胱癌T24细胞株中加入不同剂量的苦参碱共培养,观察细胞存活率、细胞凋亡的变化,分析苦参碱对膀胱癌T24细胞的影响作用,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和免疫印迹法检测不同分组的T24细胞株中survivin因子、AKT和caspase-3表达变化,探讨survivin在膀胱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苦参碱对膀胱肿瘤细胞的影响。主要结果及结论如下:1、62例BTCC的survivin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无显着关联,即不同性别、年龄患者的survivin表达无显着性差异(P>0.05)。2、survivin的表达在不同病理分级与浸润程度的BTCC组织中有明显不同,统计学意义显着(P<0.01,P<0.05)。3、survivin的表达在复发与无复发的BTCC组织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伴有淋巴结癌转移与无癌转移病例的比较分析中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survivin表达与肿瘤复发无显着联系,而与BTCC淋巴结转移有直接关联。4、62例BTCC中43例survivin表达为阳性或强阳性,阳性率为69.4%。其中20例高分化BTCC中8例为survivin阳性表达,26例中分化BTCC中19例为survivin阳性表达,16例低分化BTCC均显survivin强阳性表达,表明survivin染色强度也随BTCC病理分级的增加显着增强。统计学分析表明,随BTCC病理分级的增加,survivin阳性发生率及染色强度显着增强。5、62例BTCC中40例FLKl为阳性表达,阳性率为64.5%。其中20例高分化BTCC中阳性7例,26例中分化BTCC中阳性17例,16例低分化BTCC中FLKl均为阳性表达。统计学分析表明,随BTCC病理分级的增加,FLKl阳性发生率及染色强度显着增强。6、62例BTCC中42例FLTl表达为阳性或强阳性,阳性率为67.7%。其中20例高分化BTCC中阳性8例,26例中分化BTCC中阳性18例,16例低分化BTCC FLYl均为阳性表达,统计分析表明,随BTCC病理分级的增加,FLYl阳性发生率及染色强度显着增强。7、在对62例BTCC的survivin表达与FLKl表达的关系分析中发现,survivin与FLKl共阳性表达例数为32例,占survivin阳性例数的74.4%,共阴性例数为11例,占survivin阴性例数的57.9%,统计结果表明,BTCC中,Survivin表达与FLK1表达具有相关性。在对62例BTCC的survivin表达与FLYl表达的关系分析中发现,survivin与FLTl共阳性例数为33例,占survivin阳性例数的76.7%,共阴性例数为10例,占survivin阴性例数的52.6%,统计结果表明,BTCC中,Survivin表达与FLT1表达具有相关性。提示Survivin可能是参与BTCC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BTCC组织的增殖及血管形成过程中,survivin和VEGF特异性受体FLK-1、FLY-1可能共同参与了这一作用。8、应用不同剂量的苦参碱与膀胱癌T24细胞共培养,结果发现,正常T24细胞为卵圆形、多角形或细长形,伸展较差,折光强,胞质透亮、细胞核轮廓清晰,圆形或椭圆形,核浆比例大。苦参碱组T24细胞随苦参碱浓度增高细胞出现皱缩、脱壁漂浮甚至破碎的现象,有明显的时间和浓度依赖关系。细胞活力检测和MTT检测结果发现,苦参碱组各浓度组12h检测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即具有显着差异,24h和48h后,差异更显着,具有明显的时间和浓度依赖关系。膀胱癌T24细胞凋亡检测结果显示,苦参碱组平均凋亡细胞数呈上升趋势,随苦参碱浓度增加各组凋亡细胞数量显着增加。说明苦参碱对T24细胞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其中凋亡是T24细胞死亡的一种方式,证实了苦参碱对T24细胞的抗肿瘤效应。9、免疫组化法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检测T24细胞survivin因子及AKT和caspase-3的表达变化,结果发现,survivin因子在膀胱癌T24细胞中普遍表达(胞浆和胞核均表达,以胞浆为主),空白组T24细胞survivin阳性光密度值12h、24h和48h无显着差异,苦参碱组随着加入不同浓度苦参碱处理后,survivin因子阳性表达逐渐降低,经统计学分析,组问比较差异显着。Western Blot检测显示了同样的结果,苦参碱能明显抑制survivin因子蛋白表达,培养12h后,survivin蛋白表达水平逐渐下降,具有显着的时间和浓度依赖关系。说明苦参碱可抑制T24细胞Survivin的表达,可抑制T24细胞AKT蛋白活性,通过提高T24细胞caspase-3蛋白活性导致了细胞凋亡的增加,同时证实survivin在T24细胞的存活及AKT信号通路中起关键性作用。综上所述,Surivivn在BTCC组织中有较高的表达率,Surivivn的表达与BTCC的病理分级、肿瘤浸润程度及淋巴结癌转移的发生显着相关,表明Surivivn可作为BTCC病理诊断的有效辅助指标。苦参碱可抑制膀胱癌T24细胞的存活,抑制T24细胞中Survivin的表达,显着影响T24细胞AKT蛋白活性及caspase-3蛋白活性,促进T24细胞凋亡的发生,提示苦参碱的积极抗肿瘤作用。

章宗武[9](2007)在《低剂量丝裂霉素C术中应用预防膀胱癌复发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低剂量丝裂霉素C(MMC)术中肿瘤基底部注射联合即刻膀胱灌注或联合膀胱粘膜下广泛注射对预防膀胱癌(BC)术后复发和进展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73例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初发病例,男56例,女17例,平均年龄52岁(17~73岁),均接受保留膀胱手术。术中随机分成三组:A、B组分别作为治疗组,A组27例,采用低剂量MMC(MMC10mg加生理盐水100ml配制的MMC液,即0.10g/L)术中肿瘤基底部注射,联合膀胱即刻灌注;B组22例,采用相同剂量的MMC术中肿瘤基底部注射,联合膀胱粘膜下广泛注射。A、B两组术后均定期行MMC 20mg加生理盐水50ml(0.40g/l)膀胱灌注治疗。C组24例作为对照组,仅术后采取20mgMMC加生理盐水50 ml(0.40g/l)定期膀胱内灌注治疗。术后随访12~60个月,平均随访36个月,统计术中低剂量MMC肿瘤基底部注射联合即刻膀胱灌注组(A组)和术中低剂量MMC肿瘤基底部注射联合膀胱粘膜下广泛注射组(B组)的肿瘤复发率(RR)及进展率(PR),与同期仅用MMC20mg术后定期膀胱灌注组(C组)进行比较,分析三组的复发和进展情况及与初发肿瘤分期、分级的关系。结果①全组复发14例,RR19.18%(14/73)。A组复发3例,平均复发时间15.67个月,RR11.11%(3/27)。B组复发2例,平均复发时间17.00个月,RR9.09%(2/22)。C组复发9例,平均复发时间11.00个月,RR为37.50%(9/24)。A、B两组间RR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而A、B两组RR与C组相比明显降低,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②A组复发:G2 T21例,G32例(T21例,T31例);B组复发:G2T21例,G3T21例;C组复发:G24例(T22例,T32例),G35例(T22例,T33例)。三组复发肿瘤细胞病理分级升高共4例,,其中A组病理由G2升高至G31例;C组3例病理分级升高,即由G1升高至G21例,由G2升高至G32例,各组间分级PR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中共有10例发生肌层浸润进展,其中B组1例,C组3例,浸润至膀胱浅肌层的T2期; A组1例,C组5例,浸润至深肌层的T3期。A、B组间分期PR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A、C组间和B、C组间分期PR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③A组原位复发1例(1/27),异位复发2例(2/27);B组原位复发1例(1/22),异位复发1例(1/22);C组原位复发8例(8/24),异位复发1例(1/24)。A、B、C组间异位复发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 A组与C组和B组与C组间原位复发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④治疗期间,共有39例发生局部反应。A组15例(20.55%,15/73)中,Ⅰ级12例,Ⅱ级3例;B组13例(17.81%,13/73)中,Ⅰ级10例,Ⅱ级3例;C组11例(15.07%,11/73)中,Ⅰ级10例,Ⅱ级1例。未见膀胱粘膜坏死、骨髓抑制等严重并发症。结论低剂量MMC(10mg, 0.10g/L)术中肿瘤基底部注射联合即刻膀胱灌注或联合膀胱粘膜下广泛注射,对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及抑制肿瘤进展具有相似的疗效,其疗效均明显优于单纯MMC术后定期膀胱灌注治疗,且安全、可靠,尤其适用于低中风险的Ta或T1期的BC患者,为T2或T3期的BC患者增加了保留膀胱的治疗机会,可作为治疗膀胱癌的较为理想的方法。

任伟,张惠琴,杜双宽,徐永刚,程永毅,赵永军[10](2006)在《膀胱癌治疗体会(附165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不同治疗方法治疗膀胱癌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65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经尿道膀胱肿瘤电灼手术93例,膀胱部分切除手术51例,膀胱切除肠管代膀胱手术21例,所有患者术后都行膀胱局部化疗。结果:165例膀胱癌,随访15年,复发29例,复发率17.6%。结论: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注意处理好术前、术中和术后细节,可降低膀胱癌的复发率。

二、膀胱癌局部切除加电灼35例随诊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膀胱癌局部切除加电灼35例随诊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透明质酸钠膀胱灌注对TURBt术后复发及生活质量影响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透明质酸钠对大鼠膀胱肿瘤种植成功率的影响
    一、材料
    二、方法与步骤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第二部分 透明质酸钠与吡柔比星联合灌注降低膀胱肿瘤复发率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
    一、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3)经尿道电切术与电灼术治疗腺性膀胱炎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回顾
    一、腺性膀胱炎的病因学
    二、腺性膀胱炎的病理学
    三、CG 的流行病学
    四、CG 与膀胱癌发生的关系
    五、CG 与肾上腺素能受体(adrenrgic receptorAR)的关系
    六、腺性膀胱炎的治疗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不同术式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5)经尿道钬激光联合膀胱内单次与多次吡柔比星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6)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合并后尿道癌的电切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7)FGFR3/P53、H-ras/CD9基因突变检测在判断膀胱癌预后价值中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FGFR3及P53的突变检测
    1.1 对象和方法
        1.1.1 主要试剂、仪器设备
        1.1.2 对象
        1.1.3 方法
    1.2 结果
        1.2.1 组织总RNA提取
        1.2.2 P53及FGFR3 PCR扩增结果
        1.2.3 膀胱癌新病理分级的组织形态学特征
        1.2.4 病例的随访结果
        1.2.5 P53、FGFR3两种异构体在正常及膀胱癌组织中的测序结果
        1.2.6 P53、FGFR3Ⅲb在膀胱癌及正常对照中的突变情况
        1.2.7 膀胱癌中P53、FGFR3Ⅲb突变率之间的相关关系
        1.2.8 膀胱癌中各分级及分期间P53、FGFR2Ⅲb突变的基因分布类型
        1.2.9 膀胱癌中P53、FGFR3Ⅲb基因突变情况
    1.3 讨论
        1.3.1 两类癌的发展及概述
        1.3.2 P53概述
        1.3.3 P53与膀胱肿瘤
        1.3.4 FGFR3概述
        1.3.5 FGFR3与膀胱肿瘤
        1.3.6 FGFR3与P53的关系
    1.4 小结
二、应用COLD-PCR技术检测H-ras基因突变
    2.1 对象和方法
        2.1.1 主要试剂、仪器设备
        2.1.2 对象
        2.1.3 方法
    2.2 结果
        2.2.1 H-ras基因普通PCR与COLD-PCR结果
        2.2.2 H-ras基因普通PCR与COLD-PCR测序结果
        2.2.3 膀胱癌中H-ras基因错义突变与临床病理学参数之间的关系
        2.2.4 膀胱癌中野生型与错义突变型H-ras基因复发率的比较
        2.2.5 膀胱癌中H-ras基因沉默突变与临床病理学参数之间的关系
        2.2.6 膀胱癌中野生型与沉默突变型H-ras基因复发率的比较
        2.2.7 膀胱癌中H-ras基因错义突变率与沉默突变率的相关性比较
        2.2.8 膀胱癌中H-ras基因错义突变率与FGFR3Ⅲb相关性比较
    2.3 讨论
        2.3.1 H-ras概述
        2.3.2 COLD-PCR概述
        2.3.3 H-ras与膀胱肿瘤
        2.3.4 沉默突变与癌症
    2.4 小结
三、CD9mRNA表达及基因突变的检测
    3.1 对象和方法
        3.1.1 主要试剂、仪器设备
        3.1.2 对象
        3.1.3 方法
    3.2 结果
        3.2.1 CD9基因RT-PCR扩增结果
        3.2.2 膀胱癌中CD9基因RT-PCR突变检测结果
        3.2.3 膀胱癌中不同病理分级及分期间CD9mRNA表达水平
        3.2.4 CD9mRNA表达水平与其它临床病理学参数的比较
        3.2.5 CD9mRNA表达水平在膀胱癌复发组与未复发组间的比较
        3.2.6 CD9mRNA表达水平与P53、FGFR3Ⅲb及H-ras之间的相关性比较
        3.2.7 膀胱癌复发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3.3 讨论
        3.3.1 CD9基因概述
        3.3.2 CD9基因与膀胱肿瘤
        3.3.3 CD9基因突变的研究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膀胱癌分子遗传学:诊断及治疗的靶点
        参考文献
致谢

(8)膀胱移行细胞癌Survivin、Flt1、Flk1表达特征及苦参碱对T24细胞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论文正文 膀胱移行细胞癌Survivin、FLT1、FLK1表达特征及苦参碱对T24细胞影响的研究
    前言
    第一部分 膀胱移行细胞癌survivin、FLT1、FLK1表达特征与相关性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苦参碱对膀胱癌T24细胞及Survivin信号途径影响的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Survivin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膀胱癌诊断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9)低剂量丝裂霉素C术中应用预防膀胱癌复发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低剂量丝裂霉素 C 术中应用预防膀胱癌复发的临床研究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10)膀胱癌治疗体会(附165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1.2.1 手术方式
        1.2.2 术前、术中、术后的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四、膀胱癌局部切除加电灼35例随诊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透明质酸钠膀胱灌注对TURBt术后复发及生活质量影响的初步研究[D]. 黄伟平. 南方医科大学, 2016(06)
  • [2]放疗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 张硕,赵向荣,于甬华.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16(02)
  • [3]经尿道电切术与电灼术治疗腺性膀胱炎的疗效对比[D]. 任涛. 延安大学, 2013(01)
  • [4]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不同术式的临床疗效分析[D]. 吴心宽. 安徽医科大学, 2013(01)
  • [5]经尿道钬激光联合膀胱内单次与多次吡柔比星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的疗效观察[D]. 朱永方. 安徽医科大学, 2012(01)
  • [6]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合并后尿道癌的电切治疗[J]. 张金刚,孙光,刘晓强,王一,冯涛. 中国内镜杂志, 2011(08)
  • [7]FGFR3/P53、H-ras/CD9基因突变检测在判断膀胱癌预后价值中的初步研究[D]. 王爱香. 天津医科大学, 2011(01)
  • [8]膀胱移行细胞癌Survivin、Flt1、Flk1表达特征及苦参碱对T24细胞影响的研究[D]. 陈静. 第三军医大学, 2007(03)
  • [9]低剂量丝裂霉素C术中应用预防膀胱癌复发的临床研究[D]. 章宗武. 安徽医科大学, 2007(08)
  • [10]膀胱癌治疗体会(附165例报告)[J]. 任伟,张惠琴,杜双宽,徐永刚,程永毅,赵永军. 现代肿瘤医学, 2006(10)

标签:;  ;  ;  ;  ;  

膀胱癌局部切除电灼35例随访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