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方法探讨

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方法探讨

一、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方法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魏祥璋[1](2021)在《提升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成效的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介绍了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作用,通过对现阶段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来探讨提升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成效的有效措施,确实提高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充分发挥计算机基础课在高职教育中的应有的育人作用,推动高职院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曹斌华[2](2021)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数字化设计从普及到升级到变向的发展过程,当代设计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已然超越了简单的视觉图像层面而趋向于更为综合、系统与跨界。然而,大部分院校的设计基础教学却不容乐观,年级分段式的、简单化的、被分割的单元课程学习模式,依旧涵盖于几乎所有国内院校的设计教学之中,即所谓的素描、色彩、装饰及构成等课程。由此可知,专业化与碎片化的分门别类的知识训练和当下综合性与交叉性的设计发展趋势的矛盾,已然对设计教育特别是设计基础课程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针对此问题,本文应对的方法及研究方向即是:通过课程的整合与重构,尝试建构起一种主题性、综合型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以课题整合与作业编排为教学方法,以多种形式“语法”、“手法”、“看法”为作业途径,从而对基础教学展开反思与实验。本论文首先以包豪斯设计基础教学的整合性、多元性特质为讨论的出发点,在其课程的整体架构中反思中国自身设计教育在诸多方面过于碎片化的问题;其次,依据教育学视野和学科学理的角度讨论专业发展、现实情境以及学生条件等三方面的设计现状;再次,以整合的角度对中外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建筑设计以及当代艺术等相关基础教学的课题展开参照性地描述;从此,以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作为出发点揭示出以“形式”为学理取向的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最后,以课程模式、课题设计、作业条件、主题切入等内容作为课程整统的要点,以此展开“整合”观念下的“物象”、“方法”、“交叉”、“专业”等四类方向的12个主题性、综合型设计教学案例的讨论,并对教学成效进行记录与分析。本文所提及的主题性教学法的核心是通过课题整合手段,将原有以技法、材料为区分的课程内容重构于主题之下,并围绕简单到复杂的系列主题教学单元展开教学活动与实践。这一教学改革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传统课程模式,倡导教学理念回归到设计学交叉性、跨学科性的特质中,并与当下极具整合意义的设计趋向相吻合,因此,对于设计基础中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周笑非[3](2021)在《基于STEAM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不论是教育大环境的引导下,还是亟需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岗位推动下,职业教育再次迎来了发展的新时期。中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进程直接影响职业教育整体发展趋势。就中职教育发展而言,教学是其根本。STEAM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跨学科性思维以提高学生基本技能与综合能力。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得以更好地实施必须依靠于符合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要求、适合中职学生能力与发展、结合社会岗位各类技能要求的课程教学。社会对中职学生定位是可以胜任岗位要求的技术型人才,STEAM教育理念与中职人才培养标准对接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本研究旨在将STEAM教育理念与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相融合,借鉴STEAM教育理念的特点与优势,构建基于STEAM理念的中职教学设计。并在该模式基础上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形成教学设计,为后续教学实践撰写教学设计提供参考。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等支持各阶段研究,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我国STEAM教育研究现状以及STEAM理念在中职教育中的运用情况,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然后对广西某中职学校进行现状调研,了解当前中职学校对STEAM理念运用情况,学生跨学科思维培养情况,为设计基于STEAM理念的中职教学设计提供依据。接着进行了三轮教学实践,通过实验效果以验证本研究中基于STEAM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最后针对教学实践阶段反馈,对教学设计进行完善并总结,提出基于STEAM理念的教学设计的实施建议,为中职学校开展STEAM理念教学,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能力,提供相关参考。

王丽艳,栾若星,赵颖[4](2021)在《MOOC平台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从分析辽宁工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现状入手,了解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阐述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在MOOC平台的应用,从而分析出MOOC在课程教学中的优势就是注重"教",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弥补传统教育的短板,并剖析了MOOC为辽宁工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带来的变革。

熊涛[5](2020)在《微课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合理使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计算机基础课的设立是为了让中职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当下社会岗位上,计算机基础是每个人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企业中开展各类的工作,不断提升信息化的水平,因此可以说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是对人才的重要衡量指标,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将微课引入到计算机基础课中,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如今教育信息化推进在不断加速,国内的中职学校开始注重计算机基础课中对微课的建设和应用,但是当下计算机基础课中对微课展开应用的实际情况还是有待革新,多数对学生在微课使用方面还需要提升意识,将微课应用到计算机基础课中,优化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师对教学的反思,提升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效果。本文分析计算机基础课中如何对微课展开应用。

恽健[6](2020)在《计算机基础课多元化教学模式探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当前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中,计算机基础课是重要的内容及组成部分,在帮助学生更好学习计算机知识,实现学生计算机水平的提升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及作用,因而需要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的有效开展。在目前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实施中,需要对有效的教学模式及方式进行合理应用,而多元化教学模式就是比较有效且效果比较理想的一种,

张晓亮[7](2020)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家近年来大力发展中职教育,中职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中职的实际教学中,中职教师还是以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为主。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作为信息化教学应用形式,对中职学校教学有较大的指导意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将面对面教学和在线学习相结合,线下传统课堂教学和线上辅助学习相结合,线下学习和线上学习相结合。尤其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是知识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学生课前在线上教学平台进行知识性内容的预习并完成相应任务,教师通过任务分析有的放矢,在线下课堂进行知识讲解,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实践训练,学生课后在线上教学平台进行复习,从而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本文首先阐明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界定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相关核心概念,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确定研究内容和方法;其次研究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并进行可行性分析;然后对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和学生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德国设计导向职教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设计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流程框架;最后将混合式教学设计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分析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实施途径,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中职学校教学的应用提供意见和建议。

黄兴鸿[8](2020)在《基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中职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文中认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要:“注重学思结合”,即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的能力。思考和分析是思辨能力的内涵,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社会信息纷杂的今天,中职生需要具备一定思辨能力,来应对信息社会所带来的挑战,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作为中职生的必修公共基础课,其教学大纲同样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信息的能力,蕴含着思辨能力培养,即思辨能力应被纳入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人才培养目标。但由于受传统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影响,中职信息技术教师缺乏对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视,当下中职生思辨能力现状仍有较大的改善和提升空间。文章基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进行中职学生思辨能力培养实践研究,具体调研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一是把握国内外思辨能力研究现状;二是中职学生思辨能力培养存在哪些问题及影响因素;三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如何培养中职生的思辨能力。笔者以访谈形式对个别信息技术教师以及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初步分析得出中职生思辨能力现状有待提升,紧接着展开成因分析,发现中职生思辨能力与其综合素质,以及教师的引导方式密切相关。针对成因分析,制定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策略,挑选实验班和对照班展开准实验研究,同时采用国内思辨能力专家所研发的有效测量量表,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进行思辨能力前测和后测,收集数据,形成分析报告。整篇论文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第一,绪论。阐明本文研究背景,明确研究目的、研究意义,通过文献研究法,把握国内外思辨能力研究现状和研究不足,提出本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思辨能力界定及理论依据。对思辨及思辨能力进行概念界定,论述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理论支撑。第三,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现状。以访谈的形式展开调查,初步了解中职生思辨能力培养现状。总结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学生思辨能力培养存在问题,并系统分析影响中职生思辨能力培养的因素。第四,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学生思辨能力培养途径。针对问题成因分析,提出中职生思辨能力培养策略,结合理论依据,将思辨能力培养融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培养目标中,开展准实验教学实践。第五,中职生思辨能力培养的实验数据分析。根据准实验研究法,发放并回收思辨能力测量量具,对比分析实验班和对照班前测和后测的数据,形成研究结论。第六,结语。总结文章研究成果,指出文章研究不足,并提出研究展望。研究表明,当下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缺乏对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视,中职生思辨能力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基于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实践,实验班在思辨能力培养上已取得显着的成效,说明中职生的思辨能力现状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改善的。

宝勒尔图雅(Erdenebileg Bolortuya)[9](2020)在《中蒙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当今全球激烈的竞争以及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培养学术能力高以及创新能力强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对于中蒙两国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在本文的研究中,以中蒙两国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课程论和教学理论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分析中蒙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发展现状,对比分析了中蒙两国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在设置、实施以及管理方面的异同。在SWOT分析理论的指导下,分析中蒙两国教育学硕士课程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以及威胁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蒙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相互学习借鉴的建议。由于两国教育管理体制不同,蒙古教育社会化程度越来越深,蒙古国强调的是硕士教育的过渡性和职业性,而中国强调的是学术性,因此蒙古国的课程价值取向以社会为主,而中国以学科为主。同时,蒙古国教育学课程设置的优点是课程设置比较灵活,重视方法论课程和研究方法课程,以及重视课程设置的社会价值取向,然而其课程设置过于灵活影响了培养质量。中国教育学课程的主要优点则是开设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课程,建立以学科知识体系为基础的课程体系。然而,选修课的数量和类型还不够丰富;课程内容陈旧;有些课程与本科课程没有合理的联系;课程内容不够实用;教育学课程没有人文学科课程。总之,基于中国的经验或者说优点,建议蒙古国在改进课程方面,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及教师课程实施办法三个方面出发,具体而言,需要强调选修课的重要性,要强调实践教育,要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更新教师课程实施理念,改进教师课程实施办法,同时综合考虑确立课程目标,正确合理进行课程评价;而就中国而言,基于蒙古国的有点与经验,需要重视并增加方法论的课程,强调课程内容的前沿性与科学性,注重跨学科的设置,合理调整课程结构,突出课程设置的个性化,加强课程的国际化研究,以及改进课程实施的取向与策略,并且优化课程目标与评价。总之,中蒙两国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发展可以借鉴对方优秀的经验,从而弥补自身的不足。

胡敏,邓文萍,蔺丽[10](2020)在《中医药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课堂参与现状及提升策略分析》文中认为计算机基础是大学本科的必修课,但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情况和学习效果仍不容乐观。学生的课堂参与是保证学习效果的必要条件,因此,本文从学生课堂参与着手,探讨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的参与情况,并针对学生参与的现状,提出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的策略。

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方法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提升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成效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计算机基础课的地位和作用
2 现阶段计算机基础课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 提升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成效的路径
    3.1 转变教师观念
    3.2 任务式案例式教学
    3.3 互联网+课堂(翻转课堂)
    3.4 构建“预、教、学、练、测”教学模式
    3.5 费曼学习法
4 结束语

(2)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缘由
        一、艺术设计的发展与综合性、交叉性特征
        二、设计基础教学瓶颈与深化实验
        三、团队教学实验平台与个人实践基础
    第二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目的
        一、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的意义、价值的认知
        二、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实验的整理
        三、对设计基础学理的反思与知识系统的重构
    第三节 关于论文的准备
        一、对设计基础教学相关文献的解读
        二、有关设计教学发展与现状的反思
        三、论文撰写所参考的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延伸与发展
    第一节 整体性与碎片化的演绎,关于包豪斯基础课的延伸
        一、发端与演化:包豪斯基础课程的若干特征
        二、理性与消解:乌尔姆基础课程的变向及终结
        三、变革与升华:阿尔伯斯在美国的基础课程教学
        四、回望与纪念:包豪斯百年主题教学工作坊
    第二节 关于国外基础课程的发展
        一、多元与个性:多样教学思想主导下的教学景观
        二、形式与散发:美国基础课程的体系构成
        三、逻辑与功能:雷曼的产品设计基础教学方法
    第三节 关于中国设计基础课程的历程与现状
        一、发端与缺失:绘画+图案模式
        二、引进与误解:对构成教学的反思
        三、程式与格局:设计素描+装饰色彩+三大构成
        四、变异与修补:局部改革与片断探索
        五、介入与挑战:数字化情景中的新课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教育学视野与学理解读中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条件
    第一节 外生性:艺术设计发展的专业氛围
        一、发展认知:提升与设计功能扩展
        二、数字媒体:从辅助设计到智能化设计
        三、走向综合:从单一化设计到系统设计
    第二节 内生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现实情境
        一、程式与单一:绝大多数院校的重复单一
        二、改革实践:极少数院校的改革实践
        三、工科介入:理性建构中的技术性与工具性
        四、改写因素: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及教学形态的渐变
    第三节 原生性:艺术设计学科学生的基础条件
        一、基础的标准:入学专业统考条件下的命题及应试
        二、修订与确立: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的改写
        三、矛盾与理想:教与学的局限与愿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于主题性设计基础课程的参照与启示
    第一节 知识的综合与媒介的交叉
        一、侯世达:《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
        二、莫霍利·纳吉:《新视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的基础》及教学实验
        三、“透明性”:时空交错中的多维视觉设计启示
    第二节 来自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的示范
        一、案例1:“笔记与思维”设计创意工作坊
        二、案例2:“从绘画到设计”综合设计工作坊
        三、案例3:“综合材料”绘画工作坊
        四、案例4:“在障碍中行动”舞台空间工作坊
        五、案例5:“二十四节气”实验艺术工作坊
    第三节 来自建筑教育的参照与启示
        一、现代空间模型与现代性练习设计
        二、AA建筑学院中当代艺术与空间教学的交叉
        三、鲁安东的建筑电影与空间认知课题
        四、顾大庆的制图/构成/绘画/模型的综合课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学理取向
    第一节 关于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
        一、造型:从结构性造型到主题性造型
        二、色彩:从自然色彩到数码色彩
        三、形式:从方法主题到哲理主题
        四、装饰:从经典图式到图案构成
        五、材料:从真实材质到抽象质感
    第二节 关于课程的知识谱系与表现要素
        一、构成语法:从和谐关系到解构拼贴
        二、视觉维度:从超写实描绘到超现实表现
        三、形式要素:从平面表现到运动时空交错
        四、媒介技法:从材料手工到声音媒体运用
        五、数字媒体:从辅助手段到思维导向
    第三节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学理取向
        一、对形式概念的解读与分析
        二、多元形式的内涵意义与图式表现
        三、“形式美”与“有意味的形式”
        四、形式的戏剧性展开与形式感的生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 关于课程模式的反思与教学结构的设计
        一、关于对单元制课程体系的反思
        二、关于对片断式教学实验的小结
        三、关于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四、关于对主题性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第二节 关于建构主题性、综合型课程结构
        一、变单元设置为结构整合
        二、主题切入:物象/方法/交叉/专业
        三、内容整合:形式/要素/维度/媒介
    第三节 关于课题设计的要素与法则
        一、资源与情境:从对象到内容的认知
        二、切入与转换:从主题到课题的变异
        三、叙述与媒介:从视觉到形式的演绎
        四、方法与游戏:从理性到趣味的改写
    第四节 关于作业系列的编排与组合
        一、规定性与自由性的结合
        二、逻辑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三、分析性与发散性的结合
        四、单一性与交叉性的结合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题性与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一)
    第一节 以“要素”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演绎方式:从正常到非正常
        二、分析方式:从抽象到泛象
    第二节 以“对象”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寻找与归纳,来自自然的形式
        二、课题2:构成与解构,来自建筑的形式
        三、课题3:观念与拼贴,来自当代艺术的形式
    第三节 以“方法”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看法/关于视觉体验的方法
        二、课题2:语法/关于形式分析的方法
        三、课题3:手法/关于艺术表现的方法
    第四节 关于综合型教学方法
        一、课题与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
        二、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方法
        三、教学研究与教案编制
        四、课题作业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与体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题性、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二)
    第一节 “物象”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自行车—对机械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二、芭蕉—对自然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三、纸—对日常材料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现
    第二节 “方法”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变体—对经典作品的研习以及方法的运用与拓展
        二、拼贴—多样化形式元素的组合与重构
        三、分形—隐藏秩序的发现与操作
    第三节 “交叉”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建筑—抽象视觉要素与空间构成的综合
        二、音乐—视听转化与表现性的形式演绎
        三、园林—传统图式的表达与时空构造的演绎
    第四节 “专业”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服装—从身体的观念到形式的媒介
        二、装置—从空间解读到材料象征
        三、迷宫—从二维图形到三维空间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基于STEAM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2.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3.中职教育与STEAM理念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STEAM理念研究现状
        2.我国STEAM教育
        3.STEAM理念在中职教育中的应用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3.研究技术路线
二、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1.STEAM理念内涵与素养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3.教学设计
    (二)基于STEAM理念教学设计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自我效能理论
        3.社会互赖理论
三、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一)调查设计与分析
        1.调查方法
        2.调查对象的选择
        3.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
        4.调查问卷分析
    (二)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1.存在问题
        2.解决策略
四、基于STEAM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策略
    (一)基于STEAM理念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设计原则与要素分析
        1.基于STEAM理念的教学设计的原则
        2.基于STEAM理念的教学设计要素分析
    (二)基于STEAM理念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设计思路
        1.基于STEAM理念教学设计宏观思路
        2.基于STEAM理念教学设计中观思路
    (三)基于STEAM理念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设计
        1.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要素
        2.基于STEAM理念的教学设计
五、基于STEAM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实践
    (一)研究设计
        1.研究安排
        2.数据收集
        3.基于STEAM理念的课程内容
    (二)教学实施
        1.第一轮行动研究
        2.第二轮行动研究
        3.第三轮行动研究
    (三)基于STEAM的中职教学设计应用成效
        1.教学设计应用评价方案
        2.学生学习效果评价
        3.研究小结
六、研究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总结
        1.构建基于STEAM理念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设计
        2.提供基于STEAM理念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案例
        3.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教学设计实施建议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1.研究不足
        2.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MOOC平台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现状
    (一)新入学的大学生计算机水平各异
    (二)教学内容丰富,涉及新知识多,层次广
    (三)课上演示的知识点细节,课后很难有效地回忆起来
二、MOOC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中的应用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在MOOC平台的建设
    (二)利用MOOC布置课前预习任务
    (三)利用MOOC辅助课堂教学
    (四)利用MOOC进行课后复习
    (五)利用MOOC实现课程成绩考核
三、MOOC为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带来的变革
    (一)“精细化”和“精品化”的教学资源
    (二)“个别化”和“个性化”的教学过程
    (三)“交互性”的教学活动和学习者高度的“可参与性”
四、结束语

(5)微课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合理使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微课的概念
2 中职计算机基础课中微课的主要优势
    2.1 网络资源的丰富性
    2.2 教学效果的真实性
    2.3 课程应用的灵活性
    2.4 选题内容的趣味性
3 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现状
    3.1 学生在计算机基础课中缺乏学习目标
    3.2 教学模式比较陈旧
    3.3 学生的层次差别是比较大的
4 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微课的应用策略
    4.1 实时更新,紧密结合课程走向
    4.2 以人为本,制定个性学习计划
    4.3 自我监控,提升学习的效率
5 计算机基础课中微课的应用模式
    5.1 课前预习中对微课的应用
    5.2 课堂教学中对微课的应用
    5.3 课后复习中对微课的应用
6 结论

(6)计算机基础课多元化教学模式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多元化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及意义
    1.1 多元化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提升
    1.2 多元化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
    1.3 多元化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1.4 多元化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学改革的更好实现
2 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应用途径及策略
    2.1 转变课程教学理念
    2.2 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内容
    2.3 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2.4 实施多元化教学评价
结语:

(7)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中职学校
        1.3.2 混合式教学
        1.3.3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2 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可行性分析
    2.1 理论基础
        2.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1.2 设计导向职教理论
        2.1.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2 可行性分析
        2.2.1 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
        2.2.2 信息技术的进步
        2.2.3 中职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
        2.2.4 中职学校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3 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基于智慧职教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流程设计
    3.1 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调查问卷
        3.1.1 问卷设计
        3.1.2 调查内容
    3.2 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前期分析
        3.2.1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对象分析
        3.2.2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分析
        3.2.3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分析
        3.2.4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环境分析
    3.3 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过程设计
        3.3.1 课前云课堂建构学习阶段
        3.3.2 课中项目教学阶段
        3.3.3 课后复习提升阶段
    3.4 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评价设计
        3.4.1 云课堂前置评价
        3.4.2 过程性评价
        3.4.3 课程总结性评价
4 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
    4.1 教学前期准备
        4.1.1 智慧职教平台资源准备
        4.1.2 教学设计准备
    4.2 教学过程实施
        4.2.1 智慧职教平台预习
        4.2.2 线下课堂项目教学
        4.2.3 云课堂复习
    4.3 教学评价
        4.3.1 学生线上学习成绩
        4.3.2 学生线下课堂成绩
        4.3.3 学生总评成绩
    4.4 教学实践总结
        4.4.1 教学实践调查
        4.4.2 教学效果分析
        4.4.3 教学存在问题与建议
5 研究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创新之处
    5.3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含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8)基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中职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社会发展对思辨人才的重视
        2.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
        3.中职生需提升思辨能力以应对信息社会的挑战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研究综述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一)概念界定
        1.思辨
        2.思辨能力
    (二)中职生思辨能力培养的理论依据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2.布鲁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
        3.人本主义理论
        4.建构主义理论
三、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现状
    (一)中职生思辨能力培养现状调查
        1.访谈提纲设计
        2.访谈实施
        3.访谈结论
    (二)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学生思辨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重技能训练轻思辨能力培养
        2.计算机应用课堂缺乏思辨情境创设
        3.中职生被动学习缺乏主动思辨
    (三)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学生思辨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成因
        1.中职信息技术教师对学生思辨能力培养关注不够
        2.中职信息技术教师缺乏有效的引导方式
        3.中职生欠缺思辨意识
四、基于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学生思辨能力培养途径
    (一)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策略
        1.信息技术教师重视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2.营造利于学生思辨的课堂氛围
        3.激发中职生思辨意愿
    (二)基于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教学实践
        1.实验研究设计
        2.实验前准备工作
        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学生思辨能力培养过程
五、中职生思辨能力培养的实验数据分析
    (一)中职生思辨人格倾向调查分析
        1.思辨人格倾向前测分析
        2.思辨人格倾向后测分析
    (二)中职生思辨技能水平的变化
        1.思辨技能前测分析
        2.思辨技能后测分析
六、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
    (三)研究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思辨人格倾向调查问卷
    附录三 :思辨技能测试卷
    附录四 :实验班思辨技能前后测成绩表
    附录五 :对照班思辨技能前后测成绩表
致谢

(9)中蒙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发展需借鉴国际经验
        (二)蒙古国提高教育学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需要
        (三)个人的留学经历与专业发展的需要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教育学硕士
        (二)研究生课程
        (三)课程设置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点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文献来源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研究生课程设置相关内容
        (二)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比较
        (三)蒙古国研究生教育
第二章 研究理论基础
    一、泰勒课程理论
    二、学科结构课程理论
    三、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四、教学理论
第三章 中国与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比较
    一、中蒙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理念比较
        (一)蒙古国课程理念
        (二)中国课程理念
    二、中蒙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原则比较
    三、中蒙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权力比较
    四、中蒙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结构比较
    五、中蒙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内容比较
    六、比较总结
        (一)中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特点
        (二)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特点
第四章 中国与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实施比较
    一、中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实施
    二、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实施
    三、中蒙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实施比较
第五章 中国与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管理比较
    一、中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管理
        (一)课程目标
        (二)课程评价
    二、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管理
        (一)课程目标
        (二)课程评价
    三、中蒙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管理比较
        (一)课程目标比较
        (二)课程评价比较
第六章 中国与蒙古国一级学科课程的SWOT分析
    一、中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的SWOT分析
        (一)中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的优势
        (二)中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的劣势
        (三)中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的机遇
        (四)中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的威胁
    二、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的SWOT分析
        (一)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的优势
        (二)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的劣势
        (三)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的机遇
        (四)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课程的困境
第七章 借鉴中国经验,推进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改进的对策
    一、课程设置的改进
        (一)强调选修课的重要性
        (二)强调实践教育
        (三)优化课程内容
    二、课程实施的完善
        (一)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
        (二)更新教师课程实施理念
        (三)改进教师课程实施方法
    三、课程管理的改进
        (一)综合考虑确立课程目标
        (二)正确合理课程评价
第八章 借鉴蒙古国经验,推进中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改进的策略
    一、课程设置的优化
        (一)重视并增加方法论的课程
        (二)强调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科学性
        (三)注重跨学科课程的设置
        (四)合理调整课程结构
        (五)突出课程设置的个性化
        (六)加强课程的国际化研究
    二、课程实施的改进
        (一)课程实施的取向改进
        (二)课程实施的策略改进
        (三)注重课程实施的技能训练
    三、课程管理的优化
        (一)课程目标的优化
        (二)课程评价的优化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中医药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课堂参与现状及提升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 背景
二 学生参与
三 计算机基础课堂学生参与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 学生方面
    (二) 教师方面
    (三) 教学内容方面
四 计算机基础课堂学生参与提升策略
    (一) 灵活的目标导向
    (二) 合适的教学模式
    (三) 变革的观念与理论
    (四) 多元的评价方式
    (五) 有效的教学策略
五 总结

四、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方法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提升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成效的路径研究[J]. 魏祥璋.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1(30)
  • [2]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D]. 曹斌华.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3]基于STEAM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实践研究[D]. 周笑非.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MOOC平台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应用[J]. 王丽艳,栾若星,赵颖.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2)
  • [5]微课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合理使用分析[J]. 熊涛.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0(35)
  • [6]计算机基础课多元化教学模式探究[J]. 恽健. 电子世界, 2020(22)
  • [7]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研究[D]. 张晓亮.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8]基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中职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D]. 黄兴鸿.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9]中蒙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比较研究[D]. 宝勒尔图雅(Erdenebileg Bolortuya).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10]中医药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课堂参与现状及提升策略分析[J]. 胡敏,邓文萍,蔺丽. 教育现代化, 2020(36)

标签:;  ;  ;  ;  

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方法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