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性格的浪漫音乐家——李斯特(上)

双重性格的浪漫音乐家——李斯特(上)

一、双重性格的浪漫主义音乐家——李斯特(上)(论文文献综述)

张明晰[1](2021)在《李斯特钢琴作品《奥伯曼山谷》的演奏与教学思考》文中提出在钢琴演奏和教学中,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入思考至关重要。李斯特创作的钢琴作品《奥伯曼山谷》具有十分庞大的曲式结构,包括多种类型的技术难点,蕴含丰富的情感,对于钢琴演奏程度较高的学习者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钢琴作品。笔者从作品的创作与背景、曲式与和声、视听与赏析、难点与策略、风格与情感五个方面浅谈对《奥伯曼山谷》的演奏与教学的理解与思考,希望能为钢琴学习者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

李昊[2](2021)在《双钢琴改编曲《六首卡农风格练习曲Op56》演奏与教学研究》文中指出双钢琴作为一种重要的钢琴二重奏形式,是在钢琴领域被广泛应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常见于各类钢琴音乐会与比赛中。从流传至今的管风琴作品,到风格各异的现代钢琴作品,其中还有很多优秀的、流传并没有那么广泛的作品需要去积极的学习与研究,包括各种形式的原创作品与改编作品。舒曼和德彪西作为浪漫派与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其音乐作品各具创作特色与研究意义,在钢琴教学中,他们的独奏作品被广泛应用,但双钢琴作品使用较少。本文研究曲目《六首卡农风格练习曲Op56》,是德彪西改编自舒曼踏板钢琴的一组双钢琴练习曲,由于踏板钢琴的演奏难度较高,在20世纪后就没有流行开来,其音乐作品也少有人关注,德彪西将其改编为双钢琴版本,降低了原作品的演奏难度,增加了其演奏的可能性。本文通过对作品的分析研究,了解舒曼复调音乐的卡农创作手法,体现其回归古典的倾向,笔者旨在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让更多的钢琴学习者了解此作品,并作为双钢琴学习与教学的备选曲目之一。首先笔者将对双钢琴改编曲形式进行概述,对其性质与类型进行归纳总结,从原作创作与双钢琴版本的改编入手,对其音乐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结合实践体会,对作品的演奏要点与教学意义做出论述,全文从作品的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在此,笔者将以此研究方向作为论点来建构论文框架,对作品进行探索与研究,以期对未来的钢琴学习与教学提供可借鉴的启示。

王廷政[3](2020)在《舒曼歌曲集《桃金娘》(op.25)诗乐关系及演唱研究 ——以基于吕克特诗作的歌曲为例》文中提出在欧洲音乐史上,19世纪浪漫主义乐派具有重要的开创性和延续性,涌现了韦伯、舒伯特、瓦格纳、舒曼等音乐巨匠。舒曼作为这一时期代表性音乐家,其成就体现在钢琴、艺术歌曲、音乐评论等多个方面。其中尤以艺术歌曲领域的成就最为突出。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舒曼在1840年推出的歌曲集《桃金娘》(Op.25)长久以来被人们关注的较少,以“诗乐关系”为研究视角的成果更是屈指可数,但其却具有一定的研究、学习价值。本文从认识舒曼的成长经历出发,明确舒曼的艺术歌曲创作,梳理舒曼诗乐观及《桃金娘》的创作概况。在此基础上,以《桃金娘》中基于吕克特诗作的五首曲目为例,进一步揭示作品中诗歌与音乐的关系。最后,聚焦于《桃金娘》中基于吕克特诗作的五首曲目展开演唱分析。

黄琦玲[4](2020)在《从“小克莱斯勒”时期看青年勃拉姆斯的双重性格——以《舒曼主题变奏曲》作品9为例》文中认为在西方音乐史上,人们熟知的具有双重性格的作曲家当属舒曼。然而,很少有人关注到勃拉姆斯的双重性格。在《舒曼主题变奏曲》(Op.9)中,勃拉姆斯在不同的变奏之后签下"B"(勃拉姆斯)或"Kr."(克莱斯勒),二者在表情术语、音乐气质、乐句结构、织体形式等方面都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文章指出,勃拉姆斯自身及其创作风格中的矛盾性,可从双重性格的角度进行分析。

牛青[5](2020)在《李斯特钢琴改编曲《浮士德圆舞曲》的艺术特征与教学探析》文中研究说明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是世界闻名的钢琴家、指挥家、作曲家以及教育家,是浪漫主义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浮士德圆舞曲》是李斯特在1860年创作的钢琴改编曲,是根据法国作曲家古诺的歌剧《浮士德》第二幕结尾的合唱《微风圆舞曲》以及歌剧中主人公浮士德与心上人玛格丽特的二重唱段落为素材进行改编创作的。全曲保留了原歌剧唱段中基本的和声织体,并结合李斯特常用的炫技手法加以展开,中间还插有甜美飘逸的抒情段落,充满了诗意与浪漫主义色彩,整曲洋溢着青春的气息。本文将以《浮士德圆舞曲》为探究对象,从乐曲的创作背景入手,探究乐曲中所展现的艺术特征,并通过笔者自身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经验,对《浮士德圆舞曲》进行相应的教学探究,重点论述了该作品的技术难点及教学要点。其目的是加深演奏者对《浮士德圆舞曲》的理解与认知,并为《浮士德圆舞曲》的钢琴教学研究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本文由三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李斯特的生平以及钢琴改编曲《浮士德圆舞曲》的创作背景。第二章首先对作品的曲式结构进行整体分析,然后对演奏技巧所展现的艺术特征进行进一步的探究。第三章结合笔者自身的学习感受以及在教学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从整体视角出发,对《浮士德圆舞曲》的技术难点以及教学要点进行阐述和分析。

吕舒宁[6](2020)在《李斯特《第二叙事曲》中悲剧性特征分析与教学演奏研究》文中指出《第二叙事曲》是李斯特两首叙事曲中极富悲剧性的一首,是李斯特借用钢琴的交响性笔法对古希腊爱情神话中文学形象的音乐再现,音乐的发展脉络与神话故事情节紧密结合,用充满悲剧性的音乐语汇汇集成高超演奏技法的叙事性音乐篇章。李斯特巧妙的创作构思结合以高超的演奏技巧,使得整部作品的音乐发展环环相扣,运用多种凸显作品悲剧性音乐特征的表现手法,丰富了音乐形象的塑造,推进了主体旋律的变形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变的音乐织体,加剧了情感表达的反差。本文围绕作品的悲剧性音乐特征展开论述,旨在从悲剧性的角度明晰作品的深刻性。

徐英懋[7](2020)在《论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的悲剧内涵》文中指出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1828)是西方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创作领域广泛,包括艺术歌曲、交响曲、室内乐、钢琴作品、歌剧作品。而其中,艺术歌曲则是最能体现其突出贡献的体裁,舒伯特作为早期浪漫派的代表,为德奥艺术歌曲在十九世纪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创作于1827年的声乐套曲《冬之旅》(D.911)是舒伯特十分重要且特殊的一部作品,显示出他在艺术歌曲创作上以及悲剧精神诉求上的高度成熟。这部套曲直剖灵魂深处的取材角度,以及音乐所达到的深度,不仅超越了舒伯特的时代,直至今天也是充满现代感的。本文是以《冬之旅》为研究对象,以《冬之旅》的创作语境为研究前提,在音乐史的基础上,结合作品的音乐本体分析,深度探讨舒伯特在作品中的悲剧性创作手法,并延伸讨论舒伯特独特的悲剧性创作对于浪漫主义音乐的意义所在。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介绍《冬之旅》的创作语境,首先从德国早期浪漫主义音乐文化的历史背景出发,继而对舒伯特晚期艺术歌曲的创作所呈现的晚期风格进行解读,并对舒伯特音乐创作中的悲剧性做时代及其个人的追根溯源。第二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进入到作品悲剧内涵的具体研究之中,分别从《冬之旅》中的文本歌词,音乐语言和钢琴伴奏这三个方面展开。其中,音乐语言的分析是对旋律、调性、和声中的悲剧内涵做深度挖掘。此外,钢琴伴奏在《冬之旅》中的作用尤为重要,舒伯特提升了钢琴伴奏的地位,使之成为具有形象刻画、情感表达的手段。第三章则是在前两章的基础之上,对《冬之旅》中的悲剧内涵做出人文角度和音乐史学角度的再思,进一步从死亡意象的角度考察套曲的悲剧性风格。舒伯特在《冬之旅》中的音乐语言不仅是浪漫主义精神的缩影,更是影响着之后浪漫派作曲家们的创作,推动浪漫主义音乐向前发展。

吴安妮[8](2020)在《浪漫派“音乐着述”:语境·文本·意义 ——以瓦格纳为例》文中指出音乐着述是文学与音乐结合的主要产物之一,它繁盛于浪漫主义的背景之下,以文字的形式占据了浪漫主义音乐发展重要且特殊的一角,在作曲家们的加入之后形成可观规模。在众多撰写音乐着述的浪漫派作曲家中,舒曼、李斯特、柏辽兹、瓦格纳皆榜上有名,其中,瓦格纳所涉及的音乐着述类型最为广泛,包括音乐评论、音乐随笔,以及与音乐有关的书信、日记等。他在文字中展露的思想具有独树一帜的特性,不论是深度或广度,都具备深刻的研究价值。本文站在浪漫主义的语境之下,以浪漫派作曲家尤其是瓦格纳所写的音乐着述为研究对象,探讨他在音乐着述中流露的艺术理念和乐剧思想。同时,延伸讨论作曲家写作音乐着述的社会和个人缘由,以及音乐着述对当时及后世的意义与价值。以音乐史学为基本研究方法,涉及音乐美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方法。本文一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对应论文标题中的“语境”一词,以论述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思潮下的音乐与文字为主,探究从浪漫主义文学到浪漫主义音乐的进程,以此作为铺垫引出作曲家的音乐着述写作概况。第二章和第三章对应标题中的“文本”一词,立足于瓦格纳的音乐着述读解。其中第二章将关注于瓦格纳文字中所流露的艺术理念,包括他文字中的民族性原则以及对绝对音乐、标题音乐的审视;第三章将关注瓦格纳文字中展现的乐剧思想,在革命欲望、古希腊文化和反基督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瓦格纳的艺术理想逐渐清晰。同时,在对瓦格纳较为关注的音乐与戏剧的关系探讨中,挖掘出他看似矛盾的前后言论,不仅归因于境遇转变,本文期望通过他文字本身对悖论给予阐释解决。第四章对应标题中的“意义”一词,将关注音乐着述的社会效用,不仅包含瓦格纳音乐着述的意义,还有浪漫派作曲家们的音乐着述为当时及后世带来的影响,结合舒曼、李斯特等作曲家的音乐着述一并阐述。包括纠正和引导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为后来的乐评奠定基础等。

苏飏[9](2019)在《从《c小调钢琴奏鸣曲》(D.958)看舒伯特创作的“双重性”思维及演奏》文中研究表明作为浪漫主义时期极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弗朗兹·舒伯特在浩浩汤汤的音乐历史长河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位命运多舛的天才留下大量作品后,生命最终定格在了在三十一岁的年华,在他去世后,那些生前不被看好的作品得以被世人重新审视。本文从作曲家的“双重性”思维入手,讨论舒伯特三首晚期钢琴奏鸣曲的第一首《c小调钢琴奏鸣曲》(D.958),剖析作品内涵,阐释其作品的艺术价值。

王德娟[10](2018)在《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的“英雄情结”》文中研究表明从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出发,一直延伸到21世纪义务教育音乐学科的课堂教学,这个期间有关英雄情结音乐带给我们的启示,具有现实意义与实用价值。说到浪漫主义,它侧重于从自己的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现代对于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研究的时间界限大约是指19世纪前后(1790年—1910年)1,历时一百二十年,而贝多芬的晚期作品则被视为浪漫主义的开端。在这个时期涌现出大量精彩绝伦的钢琴作品,有抒发强烈个人情感的、歌颂大自然美好风光的、描写以往历史的、重视民俗民间文学的等等。从那个时候开始,人们对于交响乐、芭蕾舞、绘画、电影等,越来越感兴趣。这期间,相关英雄情结的文字、思想和音乐也随之奔涌而现。笔者这篇文章是以“英雄情结”作为出发点,对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进行剖析;力求把人们内心中“英雄”般的品质焕发起来,将这种良好的品质适应于当今社会的需求。说到“英雄情结”音乐的涵义,我认为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意义。为什么这么说呢?1、“英雄情结”可理解为爱国主义情愫的基调;2、“英雄情结”是人性解放和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共识;3、“英雄情结”能指导我们行为的方向;4、“英雄情结”意味着精神自由的境界,精神自由是抛弃一切顾虑的幸福和满足。因此,“英雄情结”的音乐会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当今社会,物质过剩的现象普遍存在,盛行的流行音乐也大多是大情小爱的曲调,再加上长期处于和平年代的我们,对英雄情结的理解和感受已缺失的越来越严重,英雄情结也逐渐淡化在我们的生活中。而中国梦的提出是需要巨大英雄品质凝聚力的,所以,我想通过对音乐艺术作品的深度分析来唤醒人们英雄的情怀和对理想的向往。本文从如下五个方面进行论述:一、“英雄情结”的相关概念及内容;二、浪漫主义时期“英雄情结”的自由空间;三、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形态中的“英雄情结”;四、浪漫主义时期不同视角下的“英雄情结”;五、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中“英雄情结”的现实意义。简言之,“英雄情结”的品质是人与生俱来的精神需求;“英雄情结”为我们指引积极向上的方向;“英雄情结”是陪伴终身的正能量。

二、双重性格的浪漫主义音乐家——李斯特(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重性格的浪漫主义音乐家——李斯特(上)(论文提纲范文)

(1)李斯特钢琴作品《奥伯曼山谷》的演奏与教学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创作与背景
二、曲式与和声
三、视听与赏析
四、难点与策略
五、风格与情感
结语

(2)双钢琴改编曲《六首卡农风格练习曲Op56》演奏与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论文思路框架
第一章 双钢琴改编曲及《六首卡农风格练习曲Op56》概述
    第一节 双钢琴改编曲概述
    第二节 舒曼管风琴原作创作背景
    第三节 德彪西双钢琴版本分析
        一、卡农技法分析
        二、 “舒曼风”节奏分析
        三、和声特点分析
        四、曲式调性分析
第二章 双钢琴改编曲《六首卡农风格练习曲Op56》演奏解析
    第一节 演奏技术要点分析
        一、卡农模仿轮奏
        二、踏板的运用
        三、丰富变化的触键方式
        四、乐曲速度的整体把控
    第二节 合作演奏要点分析
        一、演奏风格的融合与统一
        二、气息的统一
        三、各声部的平衡关系
        四、弹奏力度的控制
第三章 双钢琴改编曲《六首卡农风格练习曲Op56》教学研究
    第一节 卡农技法的运用与影响
    第二节 双钢琴演奏形式的教学与实践意义
        一、提高演奏技巧与合作意识
        二、培养学生听辨能力与音乐表现力
        三、丰富音乐作品,提高演奏兴趣
补充:《六首卡农风格练习曲Op56》同源改编曲与演奏版本介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舒曼歌曲集《桃金娘》(op.25)诗乐关系及演唱研究 ——以基于吕克特诗作的歌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及目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方法、创新点
第一章 舒曼及其艺术歌曲
    第一节 浪漫主义的舒曼与诗
    第二节 浪漫主义的舒曼与歌
    第三节 舒曼的诗乐观
    第四节 《桃金娘》的创作概况
第二章 《桃金娘》中基于吕克特诗作歌曲的诗乐关系探析
    第一节 Op.25,No.1 Widmung(献词)诗乐关系分析
    第二节 Op.25,No.11 Liedder Braut Nr.1(新娘之歌)诗乐关系分析
    第三节 Op.25,No.12 Liedder Braut Nr.2(新娘之歌)诗乐关系分析
    第四节 Op.25,No.25 Aus den ostichen Rosen(东方玫瑰)诗乐关系分析
    第五节 Op.25,No.26 Zum Schuluss(尾声)诗乐关系分析
第三章 《桃金娘》中基于吕克特诗作歌曲的演唱分析
    第一节 Op.25,No.1 Widmung(献词)演唱分析
    第二节 Op.25,No.11 Liedder Braut Nr.1(新娘之歌)演唱分析
    第三节 Op.25,No.12 Lied der Braut Nr.2(新娘之歌)演唱分析
    第四节 Op.25,No.25 Aus den ostlichen Rosen(东方玫瑰)演唱分析
    第五节 Op.25,No.26 Zum Schuluss(尾声)演唱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附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从“小克莱斯勒”时期看青年勃拉姆斯的双重性格——以《舒曼主题变奏曲》作品9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小克莱斯勒”时期
    (一)乐队指挥克莱斯勒
    (二)“小克莱斯勒”时期的三个发展阶段
二、《舒曼主题变奏曲》作品9之签名变奏比较分析
    (一)表情术语及音乐气质对比
    (二)乐句结构对比
    (三)织体形式对比
结语

(5)李斯特钢琴改编曲《浮士德圆舞曲》的艺术特征与教学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四、选题研究的意义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李斯特与《浮士德圆舞曲》
    第一节 李斯特的钢琴之路
    第二节 钢琴改编曲《浮士德圆舞曲》的创作背景
        一、李斯特钢琴改编曲的创作动因
        二、《浮士德圆舞曲》的由来
        三、《浮士德圆舞曲》内容情节简述
第二章 《浮士德圆舞曲》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浮士德圆舞曲》曲式结构分析
    第二节 《浮士德圆舞曲》的音乐特征
        一、八度技巧体现交响性和英雄性
        二、华彩乐段体现戏剧性
        三、声乐原作钢琴化体现歌唱性
        四、刮奏加旋律体现舞蹈性
第三章 《浮士德圆舞曲》钢琴教学探析
    第一节 乐谱版本的比较和选择
        一、记谱方式
        二、踏板对比
        三、指法标记
        四、音乐术语
    第二节 教学中的音乐处理
        一、技术处理
        二、速度处理
        三、力度处理
        四、情感把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李斯特《第二叙事曲》中悲剧性特征分析与教学演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李斯特《第二叙事曲》的灵感来源与悲剧性特征的音乐表现
    第一节 李斯特《第二叙事曲》的灵感来源
        一、李斯特所处的时代与个人生活经历
        二、来自肖邦钢琴叙事曲的启发
    第二节 李斯特《第二叙事曲》中悲剧性特征的音乐表现
        一、悲剧性情节的音乐发展
        二、凸显悲剧性的音乐手法
第二章 李斯特《第二叙事曲》悲剧性表现手法的具体运用
    第一节 三部式曲式结构
        一、呈示部
        二、混合型中部
        三、再现部
    第二节 悲剧性的织体与主题旋律
        一、织体的预示性与推动性
        二、旋律的斗争性与歌唱性
第三章 李斯特《第二叙事曲》中悲剧性特征的教学与演奏探究
    第一节 对比性三要素的理解与应用
        一、调控“善变”的音色
        二、合理分配力度比
        三、把握速度的“脉搏”
    第二节 主题乐句与重点段落的处理
        一、主题乐句的对比发展
        二、发展性段落的悲剧渲染
        三、再现部升华爱情主题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论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的悲剧内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现状研究
        (三)研究现状分析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冬之旅》的创作语境
    第一节 德国早期浪漫主义音乐文化风貌
        一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兴起
        二 德奥艺术歌曲的定型与繁荣
    第二节 舒伯特的晚期利德与《冬之旅》
        一 舒伯特的晚期风格及晚期曲目
        二 《冬之旅》的体裁地位
    第三节 《冬之旅》中悲剧内涵的产生缘由
        一 时代缩影
        二 悲情体验
第二章 《冬之旅》音乐本体的悲剧内涵探究
    第一节 文本中的悲剧因素
        一 诗作《冬之旅》的悲剧精神内涵
        二 诗作中悲剧性的具体表现
    第二节 音乐语言中的悲剧因素
        一 旋律走向
        二 调性布局
        三 和声语汇
    第三节 钢琴伴奏中的悲剧因素
        一 意象刻画
        二 情感诉求
        三 模拟步伐
第三章 《冬之旅》悲剧内涵的思考与评价
    第一节 悲剧内涵中的死亡意象
        一 死亡意象的阐释
        二 死亡意象的体现
    第二节 悲情写照在浪漫主义音乐中的意义
        一 折射浪漫主义艺术观念
        二 丰富浪漫主义音乐语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浪漫派“音乐着述”:语境·文本·意义 ——以瓦格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思潮下的音乐与文字
    第一节 浪漫主义思潮下音乐与文字的融合
        一、十九世纪社会与文化发展图景:浪漫主义思潮
        二、从浪漫主义文学到音乐
        三、浪漫派音乐着述概况
    第二节 浪漫派作曲家的音乐着述
        一、着述缘由
        二、代表性作曲家的音乐着述
第二章 瓦格纳音乐着述中的艺术理念
    第一节 瓦格纳的民族性
        一、德意志民族的精神气质
        二、作为“评价标尺”的民族性
        三、“忠于自我”的民族性
    第二节 绝对音乐与标题音乐
        一、变化中的绝对音乐观
        二、对标题音乐的“另类”支持
第三章 瓦格纳音乐着述中的乐剧思想
    第一节 革命与新生
        一、“革命”的双重含义
        二、古希腊精神的援引
        三、基督教的反向启迪
    第二节 音乐与戏剧
        一、音乐与戏剧的关系
        二、音乐与戏剧的结合
第四章 浪漫派“音乐着述”的再思考
    第一节 瓦格纳音乐着述的意义
        一、“拯救”德国艺术
        二、利己主义
    第二节 浪漫派音乐着述的价值
        一、社会文化
        二、后世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从《c小调钢琴奏鸣曲》(D.958)看舒伯特创作的“双重性”思维及演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选题创新点
一、双重性思维在《c小调钢琴奏鸣曲》(D.958)中的显现
    1、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观念的双重体现
    2、阳刚与阴柔的双重风格
    3、毫无征兆的强弱双重对比
    4、明暗交界的双重调性色彩
二、舒伯特双重性思维的来源依据
    1、浪漫主义时代下的叛逆与抗争
    2、舒伯特的双重性格
    3、病痛的折磨与对好事物的向往
三、双重性思维对《c小调钢琴奏鸣曲》(D.958)的演奏启示
    1、旋律声乐化的演奏
    2、力度落差的把握
    3、八度的难点攻克
    4、音色的细腻变化
    5、踏板的运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的“英雄情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一、“英雄情结”概念分析
    (一)“英雄情结”的定义
    (二)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英雄情结”的显现
二、浪漫主义时期“英雄情结”的自由空间
    (一)诗歌
    (二)绘画
    (三)戏剧
    (四)舞蹈
    (五)其他艺术门类
三、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形态中的“英雄情结”
    (一)调性特征
    (二)和声功能色彩
    (三)旋律特征
    (四)织体安排
    (五)速度与力度
四、浪漫主义时期不同视角下的“英雄情结”
    (一)创作的角度
    (二)情感的角度
    (三)文化的角度
五、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中“英雄情结”的现实意义
    (一)创作层面的意义
    (二)演奏层面的意义
    (三)教育层面的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双重性格的浪漫主义音乐家——李斯特(上)(论文参考文献)

  • [1]李斯特钢琴作品《奥伯曼山谷》的演奏与教学思考[J]. 张明晰. 乐器, 2021(08)
  • [2]双钢琴改编曲《六首卡农风格练习曲Op56》演奏与教学研究[D]. 李昊.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舒曼歌曲集《桃金娘》(op.25)诗乐关系及演唱研究 ——以基于吕克特诗作的歌曲为例[D]. 王廷政. 山东大学, 2020(02)
  • [4]从“小克莱斯勒”时期看青年勃拉姆斯的双重性格——以《舒曼主题变奏曲》作品9为例[J]. 黄琦玲. 艺术教育, 2020(07)
  • [5]李斯特钢琴改编曲《浮士德圆舞曲》的艺术特征与教学探析[D]. 牛青. 西安音乐学院, 2020(08)
  • [6]李斯特《第二叙事曲》中悲剧性特征分析与教学演奏研究[D]. 吕舒宁. 西安音乐学院, 2020(08)
  • [7]论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的悲剧内涵[D]. 徐英懋.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8]浪漫派“音乐着述”:语境·文本·意义 ——以瓦格纳为例[D]. 吴安妮. 上海音乐学院, 2020(01)
  • [9]从《c小调钢琴奏鸣曲》(D.958)看舒伯特创作的“双重性”思维及演奏[D]. 苏飏.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10]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的“英雄情结”[D]. 王德娟. 辽宁师范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双重性格的浪漫音乐家——李斯特(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