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帮我发“羊”财

农村信用社帮我发“羊”财

一、农信社助我发“羊”财(论文文献综述)

曹燕子[1](2018)在《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效果研究》文中指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家庭农场是重要措施。家庭农场实施规模化经营,从本质上来说是资本——技术双密集型农业主体,资金成为影响家庭农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家庭农场资金需求以生产性资金需求为主,具有资金应用于再生产、规模大、期限复杂等特点,难以依靠自有资金来解决,正规金融信贷成为家庭农场重要的资金来源。农村正规金融机构面临着服务“三农”信贷和实现财务可持续性的双重经营目标,导致其优先考虑财务目标、执行约束性政策目标的目标实现导向型信贷供给策略,承担着为家庭农场提供经营性信贷资金、满足家庭农场信贷需求、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重任。在此情况下,家庭农场的正规金融信贷效果如何?这一问题值得研究。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构建需求视角的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效果理论分析框架,将信贷覆盖面、可得性、满意度、收入效应纳入理论分析框架;运用统计数据和调研数据分析河南省家庭农场发展现状、正规金融信贷现状及存在问题;运用调研数据,对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覆盖面、可得性、满意度、收入效应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然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提升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效果的政策建议,为完善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制度顶层设计提供参考。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河南省家庭农场呈现出数量增长较快、经营规模适度、以粮食类家庭农场为主、生产投入规模较大、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初步凸显了经营优势等特点。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需求强烈,表现为80%左右的家庭农场存在正规金融信贷需求,信贷需求金额集中在10万元以上,信贷需求期限表现为短期、中长期共存;家庭农场强烈的信贷需求面临着信贷获批比例较低、正规金融信贷主要来源于农村商业银行等现状。同时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面临着缺少符合家庭农场需求的正规金融信贷产品、缺乏家庭农场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家庭农场缺少符合条件的正规金融信贷抵押物、家庭农场能够承受的利率水平偏低等问题。(2)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覆盖面较小。构建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覆盖面评价指标体系:覆盖广度(乡镇金融机构数量、乡镇金融机构信贷业务获得、乡镇以外金融机构信贷业务获得)、覆盖深度(信贷额分布、信贷额占比分布);通过测算可知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覆盖广度分值为0.3410(最大值为1),覆盖深度分值为0.6690(最大值为2),覆盖面分值为1.0100(最大值为3);周口市、新乡市、三门峡市、南阳市的覆盖广度得分高于全省总体分值(0.3410),新乡市、三门峡市、南阳市、周口市的覆盖深度得分高于全省总体分值(0.6690),新乡市、三门峡市、周口市、南阳市的覆盖面得分高于全省总体分值(1.0100);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覆盖广度得分最高的南阳市,其分值为0.4220,分值较低表明河南省各地区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覆盖广度有限;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覆盖深度得分最高的为周口市,其分值为0.9058,分值较低表明河南省各地区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覆盖深度不足;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覆盖面得分最高的为南阳市,其分值为1.3112,分值较低表明河南省各地区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覆盖面较小。(3)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可得性较低,信贷额集中在10-49.99万元区间。总体家庭农场中有信贷需求并采取申请行为的信贷获批比例为38.84%,粮食类家庭农场的该比例为39.61%,非粮食类家庭农场的该比例为37.50%,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可得性比例较低;总体、粮食类、非粮食类家庭农场获批的信贷额集中在10-49.99万元区间,该比例分别为56.69%、56.10%和57.78%;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主要来自农村商业银行,并以担保贷款为主。实证结果显示:从业经历变量是影响总体家庭农场、粮食类家庭农场、非粮食类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可得性和信贷额的共同变量;家庭农场经营特征变量(经营规模变量、合作社关系变量、总资产变量、结算账户变量、农企关系变量、电商平台变量)、金融机构的信贷产品供应(专门信贷产品变量和信贷发放意愿变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总体家庭农场、粮食类家庭农场、非粮食类家庭农场的信贷可得性、信贷额。(4)河南省家庭农场主正规金融信贷满意度较低。总体家庭农场主对正规金融信贷满意度评价为不满意的比例为22.95%(包括非常不满意和比较不满意),满意的比例为30.16%(包括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粮食类家庭农场主评价为不满意的比例为21.58%,满意的比例为36.84%;非粮食类家庭农场主评价为不满意的比例为34.79%,满意的比例为19.12%;总体家庭农场主的满意比例高于不满意比例;粮食类家庭农场主的不满意比例低于非粮食类家庭农场主,满意比例高于非粮食类家庭农场主,且满意的比例高于不满意的比例;非粮食类家庭农场主的不满意比例高于满意的比例;整体而言,家庭农场主满意度评价较低。贷款手续变量、贷款额度变量、贷款期限变量和银行关系变量是影响总体家庭农场主、粮食类家庭农场主、非粮食类家庭农场主正规金融信贷满意度的共同变量;农场主模范称号变量、家庭农场总资产变量是影响总体家庭农场主正规金融信贷满意度的主要变量;经营规模变量是影响粮食类家庭农场主正规金融信贷满意度的主要变量;商标变量是影响非粮食类家庭农场主正规金融信贷满意度的主要变量。(5)正规金融信贷对河南省家庭农场收入水平有显着正向影响,低收入家庭农场的收入效应处于最高水平。正规金融信贷额对总体家庭农场、粮食类家庭农场、非粮食类家庭农场总收入产生了显着正向影响;经营规模变量、总资产变量对总体家庭农场、粮食类家庭农场、非粮食类家庭农场的总收入有显着正向影响;农场主从业经历变量、农企关系变量对总体家庭农场总收入有显着影响;家庭农场的商标变量对粮食类家庭农场的总收入有显着正向影响;家庭农场的短期雇工变量对非粮食类家庭农场总收入有显着影响;正规金融信贷对总体家庭农场、粮食类家庭农场总收入的影响,随着分位点提高呈现出左高右低的“U”型趋势,对非粮食类家庭农场总收入的影响呈现出单调下降趋势,总体而言正规金融信贷对低收入家庭农场的收入效应处于最高水平。(6)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效果不佳。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需求强烈,且信贷能够显着提高收入水平,尤其是低收入家庭农场,即正规金融信贷对家庭农场发展有显着的促进作用,然而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覆盖面较小、信贷可得性比例较低、满意度较低,说明河南省家庭农场信贷需求满足比例较低,满足程度较低,尚未充分发挥信贷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作用,即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效果不佳。在全文分析的基础上,从扩大家庭农场信贷供给、改善家庭农场信贷环境、提高家庭农场抗风险能力、提高农场主经营管理能力等方面,提出提升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效果的政策建议与对策。具体措施如下:深化农村金融机构改革、扩大家庭农场信贷覆盖范围,促进信贷产品(服务)创新、增加信贷供给,构建信贷制度体系、改善家庭农场信贷环境,改善家庭农场发展环境、提高抗风险能力,强化家庭农场规范管理、提高收入水平。

潘晓健[2](2018)在《邮储银行普惠金融发展路径研究》文中提出普惠金融是国家级战略规划。发展普惠金融不仅是惠及弱势群体和弱势产业的金融制度安排,而且还是优化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甚至更是惠及全社会和金融行业的一项契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此后一系列的政策逐步落地,积极推进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如2015年12月,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国家战略视角确立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2016年2月,银监会发布了《关于2016年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各级监管部门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工作;2016年9月,财政部推出的《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旨在通过加强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手段,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2017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为支持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业务,发布了《关于对普惠金融实施定向降准的通知》等。作为一家致力于将普惠金融理念融入经营发展和市场开拓的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以下简称邮储银行)积极探索普惠金融发展模式,制定普惠金融发展战略规划,逐渐探索出了一条符合自身经营特色的普惠金融发展道路。在当前普惠金融成为国家战略、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发展普惠金融的背景下,研究邮储银行普惠金融如何更好发展以及未来的发展路径如何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普惠金融发展为出发点,较为详尽地梳理了普惠金融的理论基础,阐述了商业银行在普惠金融中的优势,在分析邮储银行推进普惠金融实践以及取得的成效基础上,从博弈演化分析、竞争力分析、转型路径等诸多方面展开研究,并从国际和国内两个维度,考察了商业银行普惠金融的相关实践,为邮储银行更好开展普惠金融提供经验借鉴,因此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在梳理普惠金融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分析了其发展现状及瓶颈,从普惠金融的内涵入手,以相关经济金融理论为基础,探索普惠金融理论脉络,概述国际和国内两个维度普惠金融发展状况,并分析制约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瓶颈因素。进而,本文分别从两种博弈演化分析视角研究了普惠金融发展中政府、资金供给者以及资金需求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运用期望值和动态微分方程等数理经济学研究范式探讨了博弈的动态均衡以及稳定性,分析了博弈的演化路径,为商业银行推动普惠金融提供了一个动态演化的框架。进一步,本文对邮储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的竞争力进行了分析,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全国31个省、市、区邮储银行单位静态和综合竞争力分析进行了评估,并在实证基础上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普惠金融服务层次以及当地金融生态环境等多个维度,分析竞争力差异和变化的可能原因。竞争性视角评估丰富和补充了微观经济主体发展,推动了普惠金融效率研究,从而为提高普惠金融效率提供实证支持。为了研究邮储银行发展普惠金融转型路径,本文从邮储银行SWOT分析方法入手,深入分析邮储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的优势、劣势、机遇以及威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邮储银行发展普惠金融取得的成效以及现状,进而提出普惠金融的战略规划。为了借鉴国际普惠金融发展实践经验和教训,本文阐述了传统和新成立的两类国际普惠金融发展组织以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普惠金融发展模式,及其对中国发展推动普惠金融的启示,总结了六个“适”经验。最后,对邮储银行发展推动普惠金融转型提出了政策建议,文章从邮储银行作为商业普惠金融的最大金融机构,并积极实践普惠金融发展理念的具体实际情况出发,为邮储银行打造普惠金融特色银行,实现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提出了抓住外部普惠金融发展机遇等六个方面政策建议。

莫华[3](2017)在《现代农业视角下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自改革开放以来,“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成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为释放农村经济活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现阶段,“细碎化”的分散经营方式制约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需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介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我国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之一,是将小规模的农户经营与规模化的组织经营相结合的一种经营方式,既能够有效帮助农民增收,又能够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历了萌芽、起步和深化发展的阶段,至今已经发展成为以统分结合为基础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组织化、专业化、区域化、社会化的特征。近年来,我国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数量和质量都在稳步提升,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诞生了一批典型合作社,推动了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但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迅速兴起过程中也出现了小而散、散而乱的现象,直接导致规模不经济的问题。因此,文章以我国农业大省——湖南省为对象,基于现代农业的视角研究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由十章内容构成。第一章为绪论,首先从国际国内两个视角阐述本研究选题的背景,并提出研究的主要问题;其次论述了本研究目的和意义;再次,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阐明本文研究的主要方向;最后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并对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进行了说明。第二章是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首先对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核心概念进行了清晰准确的界定,然后介绍了与本研究相关的几个理论,包括现代农业理论、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规模经济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社会分工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产权理论等。第三章是现代农业视角下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状与水平测评分析。首先从基本概况、发展特点、发展成效、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概述了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其次对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水平进行了测评,发现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社整体上还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第四章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机理。从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湖南现代农业发展的“五化”特征方面作了深入的机理分析。第五章为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证分析——以湖南为例。研究发现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方面效果显着。第六章现代农业视角下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注册资金规模等9个主要因素对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显着的影响。第七章为现代农业视角下湖南农民专业合作发展的案例分析。从现代农业发展的内涵和需求出发,精选了5个有代表性的国家级示范社作了介绍。第八章为现代农业视角下国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经验借鉴,深入分析了亚洲模式、欧洲模式和北美模式,并总结了发展经验。第九章现代农业视角下推动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建议,包括信息化建设、品牌建设、外部联合、准入门槛、预防“精英俘获”、整顿“假空眠”、规范资金互助业务、政策扶持八个方面。第十章是最后一章,分为研究结论和研究展望两个部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有四个:(1)整体上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还处于中等偏下水平;(2)湖南现代农业发展处于初步实现阶段;(3)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现代农业发展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4)注册资金规模等9个主要因素对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显着的影响。然后阐述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包括扩展研究面、细化合作社研究类型、研究政府功能转变三个方面。

杨乐民[4](2017)在《甘肃农村“妇小贷”受众满意度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贫困女性化是诸多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大都存在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我国,农村女性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4,占农村劳动力达60%以上;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贫困女性化现象在我国尤为严重,因而促进贫困女性发展,缓解贫困女性化现象就显得较为迫切。脱贫攻坚是我国“十三五”期间的第一民生工程和头等大事,贫困女性化作为我国现阶段农村贫困的重要特征之一,遏制并消除贫困女性化现象对于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十分必要,且意义重大。金融支持是一种已被实践验证的有效扶贫手段,“妇小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蓬勃发展起来。在试点实施“妇小贷”的过程中,学界对“妇小贷”在我国是否能够所发挥积极的功用莫衷一是;其次,“妇小贷”在我国试点实施已逾七年,却仍未能推向全国,若从完善该政策的角度来看应从何处着手?基于以上考虑,本文以“妇小贷”政策满意度评价为主题来开展研究,并选取“妇小贷”工作较有代表性的甘肃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甘肃农村受众妇女对该政策的满意度和与相关部门领导及工作人员的访谈,深入剖析“妇小贷”在甘肃农村的实施状况。本文旨在基于调查研究得出“妇小贷”是否有助于缓解贫困女性化的结论,并提出能够切实有效完善“妇小贷”政策,推进“妇小贷”工作的建设性意见。本文的主体部分主要围绕以下六个章节进行展开: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开展本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技术路线及方法,提出了研究的问题、目的与方法,最后介绍了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整体框架以及可能的创新点。第二章“妇小贷”受众满意度研究相关理论基础,此章首先介绍了本研究中所涉及的几个关键词的概念,其次阐述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章甘肃农村“妇小贷”实施现状,这一部分主要对甘肃省“妇小贷”工作的政策演进、主要运作模式及实施成效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介绍。第四章“妇小贷”受众满意度测评模型与指标体系构建,此章与第五章是本研究的核心内容。此章节对“妇小贷”满意度测评模型的设计、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释。同时,介绍了本研究中所使用数据的来源,并对样本贷款妇女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统计。此章为本研究提供了学理与数据支撑。第五章甘肃农村“妇小贷”受众满意度分析,此章主要详细分析了贷款妇女对“妇小贷”的满意度状况,且在测算总体满意度的同时,对该政策贷款妇女总体满意度与忠诚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第六章结论与建议,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并针对农村“妇小贷”在实施过程中的不足,笔者主要结合了调查问卷和访谈对话中的有效信息,提出了提高甘肃省农村“妇小贷”受众满意度的若干建议。最后研究认为,甘肃农村“妇小贷”切实改善了受众妇女及其家庭的生存发展状况,有效缓解了贫困女性化现象,提高了农村受众的经济、政治、社会地位,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性别平等。与此同时,研究也发现该政策在内容设计、过程服务等方面存在不足,亟待改善。基于此,笔者结合调研访谈资料和调查问卷数据分析,针对受众普遍关注的还款期限短、担保形式单一、贷款项目易受恶劣天气和市场行情波动的影响以及政策连续性担心等问题,提出了本文的意见与建议。当前我国学界对“妇小贷”的研究较少,且多为质性研究,本文对于农村“妇小贷”受众满意度的研究将是我国“妇小贷”学理研究的重要补充。同时,农村“妇小贷”作为我国实施精准扶贫、推进农村性别平等、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完善好该政策,提高受众的满意度,必将改善精准脱贫质量、加快农村性别平等、发展农村经济,助力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农村短板。

马宁[5](2016)在《财政政策对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研究 ——以鄂温克包商村镇银行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发展普惠金融”列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近两年后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又明确提出我国已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发展普惠金融,而加强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是实现该规划的必要保障。2015年12月31日,国务院正式下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5〕74号)》。“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普惠金融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的新时期,而村镇银行作为农村地区实现国家普惠金融战略的重要金融机构载体,能否健康、稳健可持续发展,不仅关系到中国新一轮农村金融增量改革能否成功,也关系到中国长期的三农、小微融资难题能否解决,更关系到实现全面小康的国家战略。本文通过以鄂温克包商村镇银行为首要的研究对象,搜集和整理支持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资料及国内其他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情况,在推行普惠金融及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和发展趋势下,剖析在财政政策支持下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现状、财政政策的落实情况及定量的说明政策对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同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找出村镇银行现行的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提出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下,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促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需求,力求从政策设计、政策实施等方面,构造具有积极正面作用的长期化、法制化和制度化的农村中小型金融机构的扶持财政政策系统,特别是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中的新生力量——村镇银行提出财政政策建议及提供可供参考的依据。本文研究发现,在村镇银行成长初期对财政政策表现出明显的依赖性,而且这些财政政策的实施也极大的扶持和帮助了村镇银行渡过较为艰难的初创期,使盈利水平连连攀增,但是之后随着村镇银行自身发展壮大,对财政政策的需求也在减少,更多的依赖营业环境和条件。即便如此,如果财政政策可以更好的修正实施,未来一定会对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起到更为关键的作用。

汪洋[6](2016)在《杭州市发展家庭农场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提出2013年,在中央一号文件中第一次出现了“家庭农场”的概念,同时出台的还有认定家庭农场的具体标准以及详细的操作方法,在此条件下,家庭农场这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就此诞生,同时成了中国农业经营的一个重要组织模式。家庭农场相较于传统农业生产经营形式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商品率高,生产率高,调整布局方便等。在此背景下,家庭农场在杭州地区遍地开花,各个地区农民的积极性也被不断激发,家庭农场的发展前景一片大好。然而在家庭农场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出现了一些难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家庭农场进一步的发展,其中金融支持的缺失则是关乎家庭农场生死存亡的首要问题。金融支持缺位的问题,使得金融体系整体功能被削弱,金融服务难以满足家庭农场的发展需求,进而影响农民收入的增长。本文希望通过对杭州市家庭农场金融支持的研究,找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的产生原因,从而为解决杭州市家庭农场金融支持的问题提供一些参考意义。本文对杭州地区70家家庭农场进行了走访调查,同时咨询了杭州市政府相关部门,获得了第一手资料。本文通过对杭州市家庭农场的实地调查,全面了解了杭州市家庭农场的发展状况、家庭农场的实际需求及金融支持现状。本文站在家庭农场的角度,以农村金融、规模效应等理论为基础,通过定性分析和对比分析等方法,发现了实际存在的问题和困难:(1)家庭农场融资问题,主要表现为家庭农场资金缺口较大,融资额度低、期限短,以及正规的金融渠道不畅;(2)农业保险问题,包括家庭农场参保率不高、农业保险理赔流程繁琐及赔偿标准不合理;(3)金融服务缺失问题。然后,本文又从家庭农场、政府和金融机构三个方面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学习,了解了国外发达地区金融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做法与经验,总结出了这些经验对解决杭州市家庭农场金融支持问题的启示,从而进一步探讨了针对杭州市家庭农场金融支持的对策建议:(1)继续增加对家庭农场的财政补贴;(2)大力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3)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和担保体系;(4)应该从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来为家庭农场提供金融支持;(5)提高家庭农场经营者的管理水平。

高杨[7](2014)在《山东省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运行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自实施扶贫开发战略以来,我国财政扶贫资金一直采用自上而下的供给机制,扶贫项目的实际决策与控制权掌握在基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手中,这种扶贫机制使得一方面亟待被扶持的贫困农户的真实需求得不到有效表达,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也难以实现对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的有效监督。在此背景下,借鉴国际和国内民间组织信贷扶贫模式,2006年以来,国务院和财政部联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1(以下全文除标题外简称为“互助社”),并在几年内得以快速发展。然而,由于该项目目前仍处在试点阶段,其蓬勃发展的同时伴有乱象杂呈,引发纷纷公议。诚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互助社,与其他社会组织一样,在实践中必然呈现异质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它们只有在发展中才有可能逐步规范。本文首先在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之上,构建了相对完善的互助社理论框架,借鉴国外类似公益性小额信贷运作的成功经验,回顾中国互助社试点运行七年来的经验和成效;然后,以山东省作为样本研究区域,运用问卷调查法、PROBIT计量模型、动态博弈分析等方法对互助社的总体情况及具体的筹资、管理、运营、风险监管、贫困瞄准五个方面的运作机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实证分析。研究内容与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互助社是在特定贫困区域,为缓解农村金融发展滞后、金融产品不足、农户生产资金缺乏,特别是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突出矛盾,而采取的一种特殊的公益性小贷机构。它与农村合作基金会在组织性质、产权治理结构、资金来源、内控能力、分配机制方面都有本质不同。同时,就金融服务、社区性、合作性而言,互助社与农村资金互助社有明显相似性,但二者的定位和运行机制存在较大差异。从社会资本相关理论出发,发现社会资本对于互助社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影响,既体现在正式的制度层面,也体现在社会规范、民间准则、文化习俗等非正式规则层面。从合作金融相关理论出发,通过讨论认定了互助社属于合作金融的范畴,同时亦为小贷机构的一种特殊形式。筹资、管理、运营、风险监管、贫困瞄准运作机制构成了互助社运行机制的基本环节和主要内容,这五方面彼此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2)国外小额信贷典型模式的成功实践可为中国互助社运行机制的优化提供重要的经验。即在尊重我国国情的前提下,互助社的运行机制应体现出准确的市场定位、灵活的产品设计、市场化的利率、科学的风险控制,才有可能实现机构的财务可持续性和对贫困人口的有效覆盖。通过对互助社在中国试点七年来的实践回顾,可以发现从互助社的早期探索到初步试点,直到目前的大规模推广,无论是从覆盖范围还是从发展速度来看,在中国财政扶贫史上的确是都是前所未有的。但通过分析互助社的特点、优势以及作用,不难发现正是由于互助社较符合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底层金融服务缺失的需求特征,才使得这种前所未有的状况具有其历史必然性。总结我国互助社实践经验的启示,即应当:①遵循民主原则的治理理念;②倾向目标群体的治理路径;③强调产权意识的治理原则;④发展灵活多样的治理手段;⑤政府的有效引导和监管。同时应避免的机构的产权不清、政府的过度干预和低利率的产品设计。(3)山东省的总体经济状况、贫困人口分布和互助社发展规范性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一定代表性,因此较适宜作为中国互助社的样本研究区域。分析发现山东省境内的互助社发展状况总体呈现以下特点:总体发展迅速但区域间规模差异大;益贫效果良好且发展空间广阔;农户名义参与水平高,但贫困户实际参与水平低;财政拨付逐年递增且居主导地位,但与贫困人口分布不匹配;试点村的经济水平差异显着,试点村与互助社数量比例趋于稳定。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社员和管理人员对于互助社的作用基本持肯定态度,对互助社信息透明度也较为满意,但在资金供给、决策形成和利率设置等方面互助社仍无法满足社员自身发展的需求。(4)由于处在试点阶段,互助社的筹资机制在全国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具体对山东省互助社筹资机制进行分析,发现筹资各主体地位较为明确,财政拨款占主导地位且趋于稳定,社会捐助资金占比较低。尽管部分互助社也已经开始尝试创新融资模式,与金融机构开展金融联结,省级财政部门也不断在进行以奖代补的增资和调资,但由于法律框架内互助社不允许吸储,目前大部分互助资金来源仍然渠道仍较为单一,资金总量有限,且对外界的资金依赖性较大。要解决以上问题,一方面可通过“商业银行+财政+民间资金”模式,从而拓宽融资渠道,形成“大扶贫”格局;另一方面政府也应当考虑将农发行作为互助社的扶助银行,为其提供农业政策性贷款流动性融资支持,以及资金存放和结算的优惠支持。从山东省互助社的产权界定方式来看,目前主要有股份合作、共同共有、与专业合作社合营三种形式,界定方式都较为明晰。由此强化了产权主体的行为特征及组织绩效,也印证了社会资本力量立足于农村社区时产生的强大约束性;然而互助社在产权的转移和出让方面界定模糊,甚至互助资金的所有权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双重持有,互助社与村两委之间的复杂关系也在影响着互助社民主管理的有效实现。在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逐步过渡的转轨经济条件下,保留互助资金的集体所有的产权结构是较为可取的方案,但同时应当强化股权制度设计,方有可能实现互助社的福利最大化。(5)从山东省互助社的外部管理框架来看,民政部门和扶贫部门对互助社的双重管理如何进行职责划分与权力实现,互助社的法律身份何时可得确立、互助社分级制度如何普及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从互助社的内部治理结构来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内部规制欠完善、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和激励机制缺失、信息化管理难以推广。政府应从加强外部制度供给、实行“社财乡管、管而不代”的托管模式、通过内培外引激发互助社内生动力几方面来解决这些问题。(6)从借款状况来看,目前山东省互助社的借款额度普遍难以满足农户需求,借款占用费率参差不一,部分互助社的费率设计难以体现对贫困户的有效瞄准,借款用途的限制致使农民面临的消费压力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互助社与专业合作社联合运营可以同时提升经济和社会效益,但也具有一定风险性。通过对还款方式的分析可以发现,互助社的资金周转效率与还款方式密切相关,但还款方式的选择除了考虑资金效率也应当考虑其实际可操作性;目前互助社的还款率普遍较高,但理应注意到潜在的拖欠风险;小组联保作为国际公认的小额信贷典型技术手段,其在中国互助社运营中的环境适应性值得质疑,也不利于从根本上维护农户尊严;互助社的收益结余分配基本规范,但政府强行取消社员农户入股分红这一做法是否值得支持仍存在讨论空间,因为互助社是合作金融性质的组织,其组织成员既是所有者和管理者,又是客户,持有股份的确理应是互助社成员身份的重要标志,也是成员行使民主权利的基础。当然,过于强调股份和分红的作用,带来的负面效应不可小视。针对以上问题,可以考虑的优化途径有:拓宽借款用途、探索和推广“资金互助+专业合作”模式、设置阶梯借款占用费率、淡化联保、灵活担保和设置借款期限。(7)在厘清互助社对扶贫对象的界定和识别、分析贫困户扶持政策、扶持效果及效果差强人意原因的基础上,利用从山东省泗水县17个互助社得到的533份问卷,使用PROBIT计量模型对微观层面影响贫困户借款意愿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决策者性别、决策者文化程度、家庭供养比、家庭现金和银行存款、决策者对借款相关流程的了解程度、决策者对互助社财务信息公开程度的满意状况六个因素对于贫困户对互助社借款意愿影响显着;同时,通过访谈得知贫困户借款不积极的原因主要是认为没有好的产业可以发展,获得资金支持对于他们来说固然可贵,但同时他们更需要投资的机会与能力。因此,地方政府应从建立健全贫困户有效识别机制、给予贫困户充分的产业引导和扶持、设计特惠于贫困户的互助社制度、推广扶贫小额保险等方面入手予以改进。(8)通过分析山东省互助社面对的主要风险的表现形式及产生的原因、外部和内部风险监管的组织结构和行为,发现互助社的外部风险监管缺乏具有专业技能的监管人员和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再通过一个动态博弈框架对互助社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当前存在于二者之间的混合策略博弈呈现出一种与客观效果相悖的激励陷阱。优化外部风险监管的具体途径有:改进对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强化外部监督审计、根据风险贷款比例(PAR)完善风险准备金备付制度等。对于内部风险监管机制的完善,可考虑加强对内部风险监管人员的能力建设、完善互助社内部风险监管规制和根据PAR来具体制定基层互助社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等这些方法。因此,对互助社内部风险监管和外部风险监管,应该根据各自不同特点,明确不同的监管职责,建立协调一致的监管体系,发挥对互助资助组织指导、服务、监督和纠偏的作用,实现应有的监管效果。(9)采用案例分析法,对一个成功案例--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王家泉村互助社和一个失败案例--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青云社进行个案分析。发现前者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的主要因素在于其具有乡村精英在管理方面给予的强大支持,并能够很好地处理互助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关系,且通过与正规金融机构合作扩大了互助资金规模,满足了贫困村村民不断增长的借款需求。但是,也必须看到,并非所有试点村都适合将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互助社合并运营,只有当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主业差异性足够明显、社员规模足够大、核心成员管理能力足够强大时这种合并运营才有可能取得成功。青云社的失败证明尽管联体型互助社在方便管理、降低运行成本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方面确实存在一定优势,但由于抛弃了社会资本优势,这种组织模式在组建机制、民主管理、风险控制、服务质量、贫困瞄准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或者隐患。

马明霞[8](2014)在《民族地区生态移民金融服务问题研究 ——以宁夏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大规模移民搬迁是各国为加快地区开发、促进脱贫致富、保护生态环境等而采取的重要举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为实现落后地区加快发展、实施重大水利工程项目、保护地区生态环境等目的也进行了多次不同类型的移民搬迁。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是我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经济发展长期落后于中东部省市,扶贫攻坚任务艰巨。为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宁夏从1983年开始先后实施了吊庄移民、1236移民、易地移民、中部干旱带移民、“十二五”生态移民工程等一系列移民搬迁工程,有效促进了宁夏扶贫攻坚和地区间均衡发展。尤其是西部大开发以来实施的生态移民,在促进宁夏中南部回族聚居地区脱贫致富、生态环境恢复保护和民族团结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移民搬迁规模和搬迁范围的不断扩大,生态移民地区经济支柱特色产业缺失、自我发展能力较弱、搬迁移民重新返贫等问题逐渐显现。如何更好地帮助搬迁移民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促进生态移民地区经济社会良性可持续发展,是民族地区生态移民问题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各国经济发展实践和国内改革开放探索都一再证明:只有充分有效配置各类金融资源,实现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和共赢共荣,才能有效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不仅能加速促进资金流通、有效整合分散金融资源形成资金合力,还能有效促进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升级换代。尤其是以绿色、低碳、环保为标志的现代金融业能高效进行潜在客户筛选和公允价值评估,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在民族地区生态移民搬迁安置的前期阶段,地方政府的移民规划主要围绕如何实现生态移民“搬得山、稳得住”的目标,有效整合和投入各类专项资金支持移民顺利搬迁安置,因此这一阶段生态移民的金融需求并不突出。但随着生态移民区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逐步完善以及生态移民主体工程逐步完工,财政等各类专项支持资金将逐渐退出,生态移民区在支柱产业培育、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结构提质增效、搬迁移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存在巨额资金需求,资金供需不匹配矛盾在生态移民后期阶段集中凸显。因此,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民族地区生态移民金融服务制度框架,市场化高效配置各类金融资源,合理满足民族地区生态移民发展的资金需求,充分发挥金融对民族地区生态移民的支持作用是本论文研究的山发点和落脚点。本论文以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移民现象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原州区、西吉县、泾源县、同心县、海原县、红寺堡这6个回族人口占比高于宁夏全区平均水平的民族地区(以下简称生态移民6县(区))生态移民的金融服务状况。从金融服务视角,全面综述了国内外对生态移民搬迁问题的研究进展和经济金融学理论依据,系统考察了宁夏生态移民的历史沿革。运川定性描述、定量研究、田野调查、案例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全面剖析了宁夏回族人口占比较高的6个县(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金融服务现状,深刻剖析了当前金融服务民族地区生态移民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主要困难。在借鉴国内外移民搬迁安置经验的基础上,本论文结合宁夏回族人口聚居程度较高的6县(区)生态移民实际,构建了金融服务民族地区生态移民搬迁安置和脱贫致富的制度框架。论文主体共分为八个部分:第一章导论,介绍了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移民问题研究现状以及概念和内涵,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可能的研究创新与不足;梳理了生态移民、金融服务、移民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详细介绍了生态移民的内涵、类型、影响因素和基本原则等;第二章宁夏生态移民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回顾了宁夏自1981年以来的移民搬迁历史,考察了宁夏回族人口占比高于全区平均水平的生态移民6县(区)的经济发展现状,生态移民搬迁的成效、问题和政策扶持情况。第三章宁夏生态移民地区金融发展,介绍了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金融发展总体情况,重点考察了生态移民6县(区)的金融服务状况。第四章民族地区生态移民金融服务现状评估——普惠金融,进一步从普惠金融视角,定量测算了生态移民6县(区)普惠金融指数,运用面板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了影响响民族地区生态移民普惠金融发展的具体因素。根据对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区宁夏片区生态移民农户的问卷调查结果,实证研究了影响生态移民农户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和金融服务普及程度的具体微观因素。第五章金融服务民族地区生态移民的做法与成效,考察了宁夏“十二五”生态移民工程的资金安排和金融需求状况,详细梳理了金融服务民族地区生态移民的主要举措和取得的成效,并以红寺堡移民区为例介绍了民族地区生态移民金融服务的具体实践。第六章金融服务民族地区生态移民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深刻剖析了现行的各项支持生态移民的财税、金融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总结了国外金融服务移民开发的经验教训。第七章民族地区生态移民金融服务体系构建,在对民族地区生态移民金融服务现状、问题等全面剖析的基础上,本章重点从制度层面了构建了民族地区生态移民金融服务体系,是论文最终的落脚点。论文最后一部分给山了研究的主要结论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是宁夏移民搬迁先后经历了吊庄移民、异地扶贫搬迁、中部干旱带生态移民和“十二五”生态移民工程四个阶段,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区宁夏片区生态移民是“十二五”宁夏生态移民工程的主体和重点区域。金融资源匮乏、服务主体单一、服务效率低下、资金外流普遍等是民族地区生态移民金融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二是民族地区生态移民普惠金融发展不均衡且波动较大,加快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扩大公共支出规模、增加面向基层的银行网点和窗口、扩大对弱势群体和偏远地区信贷规模是提升民族地区生态移民普惠金融水平的重要途径。性别、教育、收入、支山以及是否在银行有亲戚朋友、是否会使用银行卡、是否拥有便捷的交通条件、是否安装了POS机等是决定移民农户能否获得银行贷款的主要因素。性别、年龄、职业、收入、支出,农户对互联网、银行卡、存折和网上银行的熟悉程度,以及是否拥有便捷的交通条件和借款渠道等是影响移民农户金融服务深化程度的主要因素。三是金融业通过制定专项政策、加大信贷投放等举措较好地满足了民族地区生态移民的各项资金需求。但目前民民族地区生态移民金融服务还存在财税金融扶持政策落实难、生态移民区金融资源供不应求、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有待完善等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影响了金融服务民族地区生态移民人口脱贫致富作用的充分发挥。四是应构建涵盖增加金融总量供给、支持特色支柱产业发展、满足移民主体融资需要、完善移民区金融生态环境的全面、系统的民民族地区生态移民金融服务制度框架,支持少数民族生态移民地区加快发展。

杨丽萍[9](2013)在《TZ市村镇银行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对于改善农村金融环境、拓宽“支农”资金来源、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有重大意义。本文以TZ市为例,调查了解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以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采取实证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寻求促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本文首先从宏观层面着手,阐述村镇银行组建的历史背景和重大意义。然后,转入微观层面,采取案例分析的方法,介绍TZ市村镇银行的发展情况,通过多角度比较分析,梳理总结出TZ市村镇银行的整体运行状况。接着,结合TZ市村镇银行的发展实际,分析村镇银行在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进行全面的梳理。最后,从村镇银行内外部两个方面,提出促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董桂芳[10](2011)在《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缺失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产业化发展足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然选择,也是西部地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根本出路。农业产业化不仅能解决农户小规模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应用,而且还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加快我国城乡一体化的进程。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缺失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为了深入研究上述问题,本文先从西部地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意义、目前西部地区发展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缺失的现状以及该现状对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影响这三个方而入手,指出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完善的金融支持。然后,对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缺失的根源,主要从经济成因、金融成因以及体制成因三个方面进行层层深入地剖析。最后,提出解决我国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缺失问题的相关政策与建议。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本文所涉及的相关概念以及理论基础,并着重地阐述了西部地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意义。第二章是本文的核心章节之一。本章节主要介绍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金融缺失现状。目前主要存在信贷资金投入不足,农业资金外流严重;农业产业化主体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难,贷款满足率不高以及小额信用贷款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主体的需要等问题。并且,进一步详述了金融支持缺失对我国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影响。第三章也是本文的核心章节之一。主要从经济、金融以及体制三个方面层层深入地剖析了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缺失的根源。经济方面,主要是我国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的实体经济基础薄弱。表现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金融发展缺乏经济支撑以及农村实体经济不能形成对金融资源的有效吸纳。金融方面,主要是我国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金融服务体系及其功能不完善、不健全。表现为农业产业化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产业化金融服务功能不完善以及农业产业化金融服务水平不高。体制方面,主要是我国农村金融运行制度和财政支农机制存在缺陷。表现为农村金融运行制度缺陷及其对金融服务供给的约束、金融准入的制度性限制导致农村金融市场垄断以及财政支农投入不足,支农机制有待完善。第四章主要提出了解决我国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缺失问题的相关政策与建议。主要措施包括建立并健全农业信贷投入机制,选准信贷支农载体,建立明确、长效和稳定的金融优惠政策体系,全面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等。

二、农信社助我发“羊”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信社助我发“羊”财(论文提纲范文)

(1)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述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外研究动态评述
        1.3.3 国内研究动态
        1.3.4 国内研究动态评述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研究数据
        1.4.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数据
    1.5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效果基础理论
    2.1 家庭农场特征与标准
        2.1.1 家庭农场定义
        2.1.2 家庭农场特征
        2.1.3 家庭农场认定标准
        2.1.4 家庭农场与传统农户的联系与区别
    2.2 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效果界定
        2.2.1 正规金融信贷效果定义
        2.2.2 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效果定义
        2.2.3 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相关利益主体预期效果
        2.2.4 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效果分析维度
    2.3 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效果理论基础
        2.3.1 农户经济理论
        2.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3 顾客满意度理论
        2.3.4 收入效应理论分析
    2.4 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效果形成机理
        2.4.1 家庭农场经营性信贷需求形成机理
        2.4.2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目标实现导向型信贷供给形成机理
        2.4.3 供需共同作用下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效果形成机理
    2.5 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效果理论分析框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家庭农场发展历程
        3.1.1 职工家庭农场的产生与发展
        3.1.2 现代家庭农场的产生与发展
        3.1.3 两种家庭农场的区别与联系
        3.1.4 家庭农场发展的必要性
    3.2 河南省家庭农场发展现状
        3.2.1 数量增长较快
        3.2.2 经营规模适度
        3.2.3 以粮食类家庭农场为主
        3.2.4 生产投入规模较大
        3.2.5 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
        3.2.6 初步凸显了经营优势
    3.3 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现状
        3.3.1 正规金融信贷需求强烈
        3.3.2 正规金融信贷获批比例较低
        3.3.3 正规金融信贷主要来源于农村商业银行
    3.4 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存在的主要问题
        3.4.1 现有正规金融信贷产品难以满足家庭农场需求
        3.4.2 合格抵押物缺乏增加家庭农场信贷难度
        3.4.3 信用等级评价体系缺失加剧家庭农场信贷困难
        3.4.4 利率水平较高加重家庭农场信贷负担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覆盖面综合分析
    4.1 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覆盖面理论分析
        4.1.1 文献回顾
        4.1.2 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覆盖面分析框架
    4.2 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覆盖面分析
        4.2.1 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覆盖广度分析
        4.2.2 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覆盖深度分析
    4.3 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覆盖面综合评价
        4.3.1 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覆盖面评价指标体系
        4.3.2 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覆盖面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3.3 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覆盖面测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可得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5.1 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可得性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5.2 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可得性及信贷额计量模型
        5.2.1 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可得性计量模型
        5.2.2 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额计量模型
    5.3 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可得性特征分析与变量选择
        5.3.1 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可得性特征分析
        5.3.2 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可得性变量选择
    5.4 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可得性及信贷额模型估计与分析
        5.4.1 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可得性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5.4.2 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额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河南省家庭农场主正规金融信贷满意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6.1 家庭农场主正规金融信贷满意度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6.2 家庭农场主正规金融信贷满意度模型设定
    6.3 河南省家庭农场主正规金融信贷满意度特征分析与变量选择
        6.3.1 河南省家庭农场主正规金融信贷满意度特征分析
        6.3.2 河南省家庭农场主正规金融信贷满意度变量选择
    6.4 河南省家庭农场主正规金融信贷满意度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6.4.1 多重共线性检验
        6.4.2 模型估计
        6.4.3 稳健性检验
        6.4.4 变量边际贡献值计算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对其收入影响分析
    7.1 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对其收入影响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7.2 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对收入影响模型设定
    7.3 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对收入影响描述性统计分析
    7.4 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对收入影响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7.4.1 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对收入影响变量选择
        7.4.2 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对收入影响实证分析
    7.5 河南省家庭农场收入水平的分位数处理效应回归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提升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效果的政策建议
    8.1 深化农村金融机构改革、扩大家庭农场信贷覆盖面
        8.1.1 推动政策性金融机构业务改革,扩大家庭农场信贷覆盖面
        8.1.2 深化农村商业银行机构改革,扩大家庭农场信贷覆盖面
        8.1.3 加快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扩大家庭农场信贷覆盖面
    8.2 促进信贷产品(服务)创新、增加信贷供给
        8.2.1 多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开展信贷产品(服务)创新
        8.2.2 完善家庭农场信贷担保业务
        8.2.3 改进家庭农场信贷抵押业务
    8.3 构建家庭农场信贷制度体系、改善信贷环境
        8.3.1 加快制定《家庭农场法》
        8.3.2 进一步完善土地经营权抵押制度
        8.3.3 建立家庭农场信用评级体系
    8.4 改善家庭农场发展环境、提高抗风险能力
        8.4.1 修改土地流转相关法律
        8.4.2 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8.4.3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8.4.4 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8.5 强化家庭农场规范管理、提高收入水平
        8.5.1 提高农场主管理能力
        8.5.2 完善家庭农场内部管理制度
        8.5.3 加快家庭农场注册进程
        8.5.4 加强家庭农场人才和技术引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2)邮储银行普惠金融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普惠金融的内涵、理论基础及发展现状
        1.2.1 普惠金融的概念
        1.2.2 普惠金融的特点
        1.2.3 普惠金融的目标
        1.2.4 相关金融理论基础
        1.2.5 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
        1.2.6 制约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瓶颈分析
    1.3 文献研究综述
        1.3.1 国外普惠金融的相关文献综述
        1.3.2 国内普惠金融的相关文献综述
        1.3.3 商业银行普惠金融竞争力的相关文献综述
        1.3.4 邮储银行相关研究综述
    1.4 论文结构及主要论点
        1.4.1 论文结构与内容
        1.4.2 论文主要论点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1.5.3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普惠金融发展的博弈演化路径分析
    2.1 基于公平权利条件下的资金需求可得性的博弈分析
        2.1.1 博弈模型假设
        2.1.2 资金供给者可贷资金充足情况下的博弈过程
        2.1.3 资金供给者可贷资金不充裕情况下的博弈过程
        2.1.4 政府介入金融市场情况下的博弈过程
    2.2 基于普惠金融服务对象资金可得性的博弈演化分析
        2.2.1 动态博弈模型构建
        2.2.2 博弈的均衡分析
        2.2.3 相关参数对博弈均衡的影响分析
    2.3 普惠金融发展博弈演化分析的启示
        2.3.1 政府在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中的作用
        2.3.2 金融机构在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中的作用
        2.3.3 借款人在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中的作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邮储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的竞争力分析
    3.1 普惠金融效率的因子分析方法
        3.1.1 商业银行普惠金融竞争力及其挖掘
        3.1.2 因子分析的基本原理
    3.2 邮储银行普惠金融的竞争力测度
        3.2.1 竞争力测度的指标选取及数据处理
        3.2.2 数据的基本描述和特征分析
        3.2.3 邮储银行单位静态竞争力估算
        3.2.4 邮储银行普惠金融单位综合竞争力估算
    3.3 邮储银行普惠金融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区域经济发展对邮储银行普惠金融竞争力的影响
        3.3.2 普惠金融服务层次对邮储银行普惠金融竞争力的影响
        3.3.3 金融生态环境对邮储银行普惠金融竞争力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际普惠金融的实践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4.1 国际组织及其对普惠金融发展的推动
        4.1.1 普惠金融联盟
        4.1.2 全球普惠金融伙伴组织
    4.2 发展中国家普惠金融的实践经验
        4.2.1 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
        4.2.2 印度尼西亚的乡村信贷部模式
        4.2.3 玻利维亚的阳光银行模式
        4.2.4 巴西的代理银行模式
        4.2.5 肯尼亚的手机银行模式
    4.3 发达国家普惠金融的实践经验
        4.3.1 英国的P2P网络信贷模式
        4.3.2 美国普惠金融模式
        4.3.3 日本普惠金融模式
    4.4 国际普惠金融的实践对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启示
        4.4.1 适度的政府介入
        4.4.2 适时的制度改革
        4.4.3 适宜的金融中介
        4.4.4 适合的金融产品
        4.4.5 适度的监督管理
        4.4.6 适度的教育保护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邮储银行普惠金融发展路径研究
    5.1 邮政储蓄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的SWOT分析
        5.1.1 邮储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的内外部环境判断
        5.1.2 邮储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的优势(Strength)分析
        5.1.3 邮储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的劣势(Weakness)分析
        5.1.4 邮储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的机遇(Opportunity)分析
        5.1.5 邮储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的威胁(Threats)分析
        5.1.6 邮储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的SWOT分析小结
    5.2 邮政储蓄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的现状分析
        5.2.1 邮储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的战略
        5.2.2 邮储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的制约因素
        5.2.3 邮储银行发展普惠金融取得的成效
    5.3 邮储银行普惠金融战略规划
        5.3.1 邮储银行普惠金融发展战略的目标客户
        5.3.2 邮储银行普惠金融产品发展策略
        5.3.3 邮储银行普惠金融渠道发展策略
        5.3.4 邮储银行普惠金融生态发展策略
    5.4 邮储银行普惠金融业务发展规划
        5.4.1 零售金融业务发展规划
        5.4.2 公司金融业务发展规划
        5.4.3 金融市场业务发展规划
        5.4.4 战略新兴业务发展规划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邮储银行发展推动普惠金融转型的政策建议
    6.1 抓住当前普惠金融发展机遇,积极推进普惠金融发展
        6.1.1 抓住当前普惠金融社会大背景
        6.1.2 合理有效利用普惠金融的相关优惠政策
    6.2 加强基础金融和普遍服务融合,协力推进普惠金融发展
        6.2.1 做好基础性金融服务业务
        6.2.2 拓展非基础性金融服务业务
    6.3 加大“三农”金融力度,践行普惠金融发展理念
        6.3.1 建立合理高效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
        6.3.2 形成健全完善的产品体系
        6.3.3 形成一支与三农金融服务要求相适应的人员队伍
        6.3.4 树立三农金融服务领域优质品牌
        6.3.5 成为三农金融服务领域的先行者、领导者和标准的制定者
    6.4 多措并举开拓“小微”融资通道,助推普惠金融发展
        6.4.1 以“深专特精”增强普惠金融服务效能
        6.4.2 以提质增效驱动转型升级
    6.5 拥抱“互联网+”新技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
        6.5.1 加大邮储互联网金融入口端建设
        6.5.2 加大互联网金融产品开发力度
        6.5.3 完善互联网金融核心技术运行框架
    6.6 构建协同发展工作机制,推动普惠金融发展
        6.6.1 完善定价考核机制,增强邮银协同内生动力
        6.6.2 丰富代理金融业务品种,提升代理金融竞争力
        6.6.3 以信息化项目建设推动代理金融能力提升
        6.6.4 紧抓重点、协助代理金融提高服务管理水平
        6.6.5 科学规划、邮银协同加强网点建设
    6.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现代农业视角下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2.1 选题的目的
        1.2.2 选题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简要述评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框架与技术路线图
    1.5 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5.1 可能的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现代农业
        2.1.2 农业现代化
        2.1.3 农民专业合作社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理论
        2.2.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与发育的基础理论
        2.2.3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基础理论
第3章 现代农业视角下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测评
    3.1 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概述
        3.1.1 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基本情况
        3.1.2 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特点
        3.1.3 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成效
        3.1.4 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3.2 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测评
        3.2.1 评估体系的构建
        3.2.2 评估方法与赋权
        3.2.3 数据来源
        3.2.4 评估结果及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机理
    4.1 中间服务,提升农业生产结构的市场化水平
        4.1.1 为小农户与大市场进行对接构建桥梁
        4.1.2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农业生产
    4.2 组织规模,提升农业经营方式的集约化水平
        4.2.1 组织农户共同发展规模农业项目
        4.2.2 通过土地流转或入股实现农业规模经营
    4.3 延伸产业链,提升农业生产形式的产业化水平
        4.3.1 与其他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横向联合
        4.3.2 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纵向经营
    4.4 技术支持,提升农业生产技术的智能化水平
        4.4.1 为社员提供农业技术知识培训
        4.4.2 积极参与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
    4.5 科学经营,提升农业生产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4.5.1 内部管理的信息化
        4.5.2 外部管理的信息化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5.1 湖南现代农业的发展概况
        5.1.1 湖南建设现代农业的进展与成效
        5.1.2 湖南建设现代农业面临的挑战
    5.2 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估
        5.2.1 指标体系构建
        5.2.2 评估结果
    5.3 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现代农业发展贡献的测度
        5.3.1 模型构建
        5.3.2 数据说明
        5.3.3 实证结果
        5.3.4 稳健性检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现代农业视角下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6.1 理论框架构建
    6.2 数据来源与模型构建
        6.2.1 数据来源和描述性统计
        6.2.2 模型构建
    6.3 计量结果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案例分析
    7.1 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案例分析
        7.1.1 产业结构市场化案例:河洲龟鳖农民专业合作社
        7.1.2 生产方式集约化案例:苗汉子野生蔬菜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
        7.1.3 经营形式产业化案例:屈原惠众粮油农民专业合作社
        7.1.4 生产技术智能化案例:大北农长林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7.1.5 生产管理组织化案例:锦绣千村农民专业合作社
    7.2 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比较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现代农业视角下国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经验借鉴
    8.1 国外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几种模式
        8.1.1 亚洲模式:日本、韩国为例
        8.1.2 欧洲模式:法国、德国为例
        8.1.3 北美模式:美国为例
    8.2 国外农业合作社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8.2.1 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组织模式
        8.2.2 创新方式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8.2.3 坚持民主合作的基本原则
        8.2.4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8.2.5 提高对人才的重视程度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现代农业视角下推动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建议
    9.1 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互联网+”模式实现信息化
    9.2 打造自身品牌凸显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差异性
    9.3 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外部联合实现规模化
    9.4 监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互助业务
    9.5 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门槛促使其发展由“量”向“质”转变
    9.6 监督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行为
    9.7 加强整顿并取缔假、空及休眠农民专业合作社
    9.8 继续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社优惠政策
第10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10.1 研究结论
    10.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理事长)调查问卷
附录二:合作社成员调查表
致谢
作者简介

(4)甘肃农村“妇小贷”受众满意度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技术路线与方法
        1.3.1 研究的技术路线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4 研究内容、框架与创新点
        1.4.1 研究的基本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4.3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农村“妇小贷”受众满意度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妇小贷”
        2.1.2 满意度
        2.1.3 忠诚度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普惠金融理论
        2.2.2 赋权理论
        2.2.3 顾客满意度理论
第三章 甘肃“妇小贷”实施现状
    3.1 甘肃实施“妇小贷”的政策演进
    3.2 甘肃实施“妇小贷”的运作模式
    3.3 甘肃实施“妇小贷”的主要成效
第四章“妇小贷”受众满意度的测评模型与指标体系构建
    4.1 测评模型设计
        4.1.1 相关文献
        4.1.2 测评模型
    4.2 测评指标体系构建
        4.2.1 指标体系构建步骤
        4.2.2 指标体系设置
        4.2.3 指标量化与权重测算
        4.2.4 指标体系合理性
    4.3 数据获取与样本基本情况
        4.3.1 数据来源
        4.3.2 调查问卷和数据收集
        4.3.3 样本基本情况
第五章 甘肃农村“妇小贷”受众满意度分析
    5.1 满意度状况分析
    5.2 总体满意度计算
        5.2.1 因子分析
        5.2.2 总体满意度
    5.3 满意度与忠诚度的关系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妇小贷”通过赋权农村妇女,促进了农村妇女的全面发展
        6.1.2“妇小贷”作为金融扶贫的重要方式,有效缓解了贫困女性化现象
        6.1.3“妇小贷”的实施正逢其时,已显现其“撬动”效应
        6.1.4“妇小贷”颇受农村妇女欢迎,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亟待完善
    6.2 提高甘肃农村“妇小贷”受众满意度的若干建议
        6.2.1 适当延长还款期限
        6.2.2 维持借贷金额
        6.2.3 创新担保形式
        6.2.4 提高贷款妇女抗风险能力
        6.2.5 建立“妇小贷”工作长效机制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在学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5)财政政策对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研究 ——以鄂温克包商村镇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村镇银行的概念界定
        2.1.2 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界定
    2.2 相关理论
        2.2.1 农业信贷补贴论
        2.2.2 微型金融理论
        2.2.3 金融创新理论
第三章 鄂温克包商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
    3.1 鄂温克包商村镇银行概况
    3.2 鄂温克包商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3.2.1 经营情况
        3.2.2 业务情况
        3.2.3 财务状况
        3.2.4 风险情况
第四章 财政政策对鄂温克包商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能力影响的综合评价
    4.1 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标准的体系构建
        4.1.1 资源因素
        4.1.2 能力因素
    4.2 现行财政政策及其对鄂温克包商村镇银行的影响
        4.2.1 定向费用补贴政策及其影响
        4.2.2 涉农贷款奖励政策及其影响
        4.2.3 营业税减免政策及其影响
        4.2.4 农户小额贷款税收优惠政策及其影响
        4.2.5 政策影响的综合评价
第五章 现行财政政策扶持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5.1 现行财政政策实施不灵活
    5.2 现行财政政策体系不健全
    5.3 现行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体系混乱
        5.3.1 村镇银行税负较其他行业偏重
        5.3.2 存在双重征税的现象
        5.3.3 进项税额的抵扣可操作性难度较大
        5.3.4 营改增或将增加银行赋税
    5.4 现行财政政策长效机制缺乏
    5.5 现行财政政策保障力低
第六章 现行财政政策扶持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6.1 建议取消村镇银行现行财政政策的年限
    6.2 建议村镇银行实施差异化政策及监管机制
        6.2.1 建议实施差异化机构准入政策
        6.2.2 建议实施差异化业务准入监管
    6.3 建议降低村镇银行营业税等赋税额
    6.4 建议财政资金更多的倾向于村镇银行
    6.5 建议扩大财政政策的奖补范围
        6.5.1 开办机构和置办设备的费用补贴
        6.5.2 员工薪酬补贴
    6.6 建议将村镇银行纳入财政专户的准许目录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杭州市发展家庭农场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现有研究的评述
    1.4 研究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4.0 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家庭农场
        2.1.2 金融支持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农村金融理论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与逆向选择
        2.2.3 规模效应论
3 杭州市家庭农场金融支持的现状分析
    3.1 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
    3.2 家庭农场金融支持的需求分析
        3.2.1 信贷需求
        3.2.2 农业保险需求
        3.2.3 金融服务需求
    3.3 家庭农场金融支持的供给分析
        3.3.1 政府政策支持
        3.3.2 金融机构信贷支持
        3.3.3 农业保险支持
4 杭州市家庭农场金融支持的问题分析
    4.1 融资问题
        4.1.1 家庭农场资金缺口较大
        4.1.2 融资额度低,期限短
        4.1.3 正规金融渠道不畅
    4.2 农业保险问题
        4.2.1 家庭农场参保率不高
        4.2.2 农业保险理赔流程繁琐
        4.2.3 农业保险赔偿标准不合理
    4.3 金融服务问题
5 金融支持问题的原因分析
    5.1 家庭农场自身原因
    5.2 政府方面的原因
    5.3 金融机构方面的原因
6 国外家庭农场金融支持经验
    6.1 法国
    6.2 日本
    6.3 国外经验对杭州的启示
7 杭州市金融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对策探讨
    7.1 继续增加对家庭农场的财政补贴
    7.2 大力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
    7.3 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和担保体系
    7.4 为家庭农场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
    7.5 提高家庭农场经营者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山东省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评述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2. 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运行机制相关概念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辨析
    2.2 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运行机制研究的理论基础
    2.3 小结
3. 国内外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的实践及其启示
    3.1 国外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的实践及其启示
    3.2 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在中国的相关实践及其启示
    3.3 小结
4. 山东省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发展的实证分析
    4.1 选择山东作为研究样本区域的原因
    4.2 调研数据的来源、抽样方法和样本说明
    4.3 山东省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总体发展状况及其特点
    4.4 社员和管理人员对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的看法及期望
    4.5 小结
5. 山东省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筹资机制及产权制度的分析与优化
    5.1 山东省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筹资机制分析
    5.2 山东省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产权制度分析
    5.3 山东省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筹资机制及产权制度的优化
    5.4 小结
6. 山东省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管理机制的分析与优化
    6.1 外部管理机制分析
    6.2 内部管理机制
    6.3 山东省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管理机制的优化
    6.4 小结
7. 山东省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运营机制的分析与优化
    7.1 借款状况分析
    7.2 还款状况分析
    7.3 小组联保状况分析
    7.4 收益分配状况分析
    7.5 山东省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运营机制的优化
    7.6 小结
8. 山东省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贫困瞄准机制的分析与优化
    8.1 扶贫对象的界定与识别
    8.2 贫困户扶持政策分析
    8.3 贫困户参与度分析
    8.4 贫困户借款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8.5 山东省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贫困瞄准机制的优化
    8.6 小结
9. 山东省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风险监管机制分析
    9.1 山东省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面临主要风险及产生的原因
    9.2 风险监管的定义和目标
    9.3 风险监管体系分析
    9.4 外部风险监管的组织行为分析:激励-约束机制的构建
    9.5 风险监管机制的优化
    9.6 小结
10. 个案研究
    10.1 成功案例--“王家泉模式”分析
    10.2 失败案例—“青云模式”分析
11. 研究结论及研究展望
    11.1 研究结论
    11.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1 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负责人调查问卷
附件 2 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社员调查问卷
附件 3 贫困户借款意愿调查问卷
附件 4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8)民族地区生态移民金融服务问题研究 ——以宁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节 相关概念及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相关概念
        二、理论依据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标及思路
        二、研究对象及论文架构
        三、基本研究方法
        四、研究资料来源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宁夏生态移民历史沿革与地区发展
    第一节 宁夏生态移民历史
        一、生态移民的前身——吊庄移民
        二、西部大开发十年间的生态移民
        三、“十二五”时期生态移民工程
    第二节 生态移民地区发展现状
        一、生态环境恶劣,就地发展难度大
        二、经济发展水平低,扶贫攻坚任务艰巨
        三、回族人口占较大比重,贫困发生率较高
        四、土地质量较差,创收能力较弱
        五、生态移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第三节 生态移民文化调适与社会发展
        一、生态移民的文化变迂
        二、生态文化的自我调适与保护
    第四节 生态移民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移民取得的主要成效
        二、生态移民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 宁夏生态移民地区金融发展状况
    第一节 生态移民的主要扶持政策
    第二节 宁夏金融业总体发展情况
        一、地区金融市场总体布局
        二、发展地区金融市场的主要举措
        三、地区金融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生态移民6县(区)金融发展现状
        一、金融业总体发展情况
        二、金融机构种类与网点分布
        三、地区金融服务效率
第四章 民族地区生态移民金融服务现状评估——普惠金融
    第一节 生态移民区普惠金融发展及影响因素
        一、普惠金融发展及其测度研究综述
        二、Mandira Sarma普惠金融指数及其构建
        三、生态移民区普惠金融指标选取及数据构建
        四、生态移民区普惠金融指数测度结果及分析
    第二节 生态移民区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模型构建与数据构造
        二、估计结果与经济解释
    第三节 生态移民区农户金融服务的影响因素—微观视角
        一、模型设定
        二、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三、估计结果及分析
第五章 民族地区生态移民金融服务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第一节 “十二五”时期生态移民工程的融资安排
        一、“十二五”时期生态移民工程的资金安排
        二、“十二五”时期生态移民工程的融资需求
    第二节 生态移民区金融服务的主要举措及成效
        一、制定专项金融政策
        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三、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
        四、推动抵押担保方式创新
        五、创新资金运行模式
        六、创新产融结合扶贫模式
        七、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八、支持慈善园区建设
    第三节 典型民族地区的生态移民金融服务—以红寺堡为例
        一、红寺堡移民区历史与主要特点
        二、红寺堡移民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三、红寺堡移民区金融服务的主要举措及成效
        四、红寺堡移民区金融服务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第六章 民族地区生态移民金融服务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第一节 生态移民区金融发展的扶持政策不足
        一、主要财税扶持政策
        二、差别化的货币信贷政策
        三、财税扶持政策在生态移民地区落地难
    第二节 生态移民区金融供需不匹配矛盾突出
        一、金融供给明显不足
        二、金融需求尚未有效释放
        三、金融市场结构性矛盾突出
    第三节 生态移民区金融服务环境亟待完善
        一、经济落后不利于金融市场发展
        二、金融市场自身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三、金融生态环境亟待健全完善
        四、移民区潜在金融风险相对较高
    第四节 金融服务移民开发的经验借鉴
        一、金融服务移民开发的国际经验
        二、国内金融支持移民开发的实践
第七章 民族地区生态移民金融服务的框架设计
    第一节 指导思想与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总体要求
    第二节 增加生态移民发展的金融供给
        一、健全金融组织体系
        二、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三、加大政策倾斜扶持力度
        四、增强金融机构的比较优势
        五、整合各类生态移民专项资金
    第三节 支持生态移民区特色产业发展
        一、培育主导和支柱产业
        二、支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
        三、促进物流业加快发展
        四、促进慈善产业加快发展
    第四节 满足各类移民主体的融资需求
        一、满足移民农户的合理信贷需求
        二、促进移民区小微企业健康发展
        三、积极满足弱势群体的金融需求
        四、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第五节 支持生态移民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一、支持移民区民俗文化保护
        二、加大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的信贷扶持
        三、支持移民区文化旅游业加快发展
    第六节 完善生态移民地区金融环境
        一、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
        二、改善生态移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
        三、推动生态移民地区信用体系建设
        四、加强生态移民金融服务的协调配合
结语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9)TZ市村镇银行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1.2.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1.2.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1.3 研究思路及框架
2 村镇银行基础理论综述
    2.1 村镇银行的概念
    2.2 村镇银行的理论基础
        2.2.1 农业信贷补贴论
        2.2.2 农村金融市场论
        2.2.3 不完全市场竞争理论
3 我国村镇银行产生的背景分析
    3.1 村镇银行产生的金融背景
        3.1.1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3.1.2 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3.2 村镇银行产生的制度背景
        3.2.1 村镇银行的性质
        3.2.2 村镇银行的服务宗旨
        3.2.3 村镇银行设立的意义
        3.2.4 村镇银行的主要监管指标
4 TZ市村镇银行发展情况分析
    4.1 TZ市村镇银行发展的经济环境
    4.2 TZ市村镇银行发展的金融环境
    4.3 TZ市村镇银行发展的基本情况
        4.3.1 村镇银行市场份额情况
        4.3.2 经营规模平稳扩张
        4.3.3 公司治理和风险控制机制初步建立
        4.3.4 外部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强
5 TZ市村镇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5.1 法人治理机制不够健全
        5.1.1 主发起银行治理缺陷
        5.1.2 决策层和管理层履职不到位
    5.2 产权制度存在先天缺陷
        5.2.1 产权主体偏离村镇银行宗旨
        5.2.2 产权主体独立性难以得到保障
        5.2.3 中小股东“搭便车”现象普遍
    5.3 主营业务发展受到制约
        5.3.1 资金来源渠道有限
        5.3.2 贷款结构有待优化
        5.3.3 贷款议价能力弱,村镇银行收益易受政策性调息影响较大
        5.3.4 多种风险挑战与内控水平较弱的矛盾制约各项业务的发展
    5.4 市场定位出现偏离
        5.4.1 资金来源和机构性质决定了利润最大化为第一经营目标
        5.4.2 风险控制手段制约其对“三农”信贷需求的有效共给
        5.4.3 网点布局和配套设施不到位制约其拓展农村市场
        5.4.4 社会认知度长期得不到有效改善,制约其融入农村金融市场
    5.5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5.5.1 财政、税收等相关配套政策支持不足
        5.5.2 部分监管指标设置不切合村镇银行发展实际
        5.5.3 业务系统建设和相关市场资格不具备
6 TZ市村镇银行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完善法人治理机制
        6.1.1 维护独立法人地位,防止主发起银行越位操作
        6.1.2 主发起银行应以自身优势帮助村镇银行完善公司治理
        6.1.3 应加强对村镇银行“三会一层”的履职监督
        6.1.4 应建立健全关联交易相关内控制度
    6.2 优化产权制度管理
        6.2.1 建立和实施激励机制
        6.2.2 优化股权结构,避免一股独大
        6.2.3 切实做好信息披露工作,提高中小股东履职意识
    6.3 增强自身经营实力
        6.3.1 增强村镇银行金融服务能力,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6.3.2 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业务管理能力
        6.3.3 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强化风险防范
        6.3.4 切实提高利率管理能力,合理扩大存贷款利差
    6.4 提高支农服务水平
        6.4.1 适当合理规划机构网点布局
        6.4.2 积极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产品
    6.5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6.5.1 加强业务指导和系统建设,加快村镇银行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和同城清算系统步伐
        6.5.2 有选择的开放征信系统使用权限,加快村镇银行银行卡业务拓展步伐
        6.5.3 适当增加存款利率上浮区间
        6.5.4 在支农再贷款与存款准备金方面给予村镇银行一定政策支持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10)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缺失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方法和框架
第一章 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及其金融支持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一、农业产业化
        二、金融支持
        三、西部地区
    第二节 农业产业化发展对西部地区的特殊意义
        一、农业产业化是西部地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突破口
        二、农业产业化是西部地区脱贫致富的现实途径
        三、农业产业化是西部地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最佳路径
        四、农业产业化是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第三节 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理论基础
        一、金融与经济增长
        二、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
        三、农村金融领域的三种代表性理论
        四、简要评析
    小结
第二章 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缺失的现状及影响分析
    第一节 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现状分析
        一、信贷资金投入不足,农业资金外流严重
        二、农业产业化主体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难,贷款满足率不高
        三、小额信用贷款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主体的需要
    第二节 金融支持缺失对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影响
        一、影响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二、影响西部地区农民的增收
        三、影响龙头企业的发展
        四、影响农业科技的开发与推广
        五、影响农业产业化所需外部环境的建设
    小结
第三章 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缺失的成因分析
    第一节 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的实体经济基础薄弱
        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金融发展缺乏经济支撑
        二、实体经济不能形成对金融资源的有效吸纳
    第二节 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金融服务体系及其功能不完善、不健全
        一、农业产业化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
        二、农业产业化金融服务功能不完善
        三、农业产业化金融服务水平不高
    第三节 我国农村金融运行制度和财政支农机制存在缺陷
        一、农村金融运行制度缺陷及其对金融服务供给的约束
        二、金融准入的制度性限制导致农村金融市场垄断
        三、财政支农投入不足,支农机制有待完善
    小结
第四章 增强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增强农村实体经济对资金的吸纳能力
    第二节 建立并健全农业信贷投入机制
        一、健全多元化的农业投融资体系
        二、构建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
    第三节 选准信贷支农载体
        一、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发展
        二、大力支持"主导"产业发展
        三、积极支持科技农业发展
        四、引导支持区域特色农业发展
        五、注重支持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第四节 建立明确、长效和稳定的金融政策体系
        一、实行地区差异化的农村金融制度安排
        二、建立农贷低息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措施
        三、建立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四、实行差别准备金制度
    第五节 全面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一、完善农村征信体系
        二、完善金融法律体系
        三、完善农村金融监管体系
        四、发挥农村基层政府作用
    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四、农信社助我发“羊”财(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南省家庭农场正规金融信贷效果研究[D]. 曹燕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02)
  • [2]邮储银行普惠金融发展路径研究[D]. 潘晓健. 吉林大学, 2018(12)
  • [3]现代农业视角下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D]. 莫华. 湖南农业大学, 2017(10)
  • [4]甘肃农村“妇小贷”受众满意度实证研究[D]. 杨乐民. 兰州大学, 2017(04)
  • [5]财政政策对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研究 ——以鄂温克包商村镇银行为例[D]. 马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3)
  • [6]杭州市发展家庭农场的金融支持研究[D]. 汪洋. 四川农业大学, 2016(04)
  • [7]山东省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运行机制研究[D]. 高杨. 山东农业大学, 2014(11)
  • [8]民族地区生态移民金融服务问题研究 ——以宁夏为例[D]. 马明霞. 宁夏大学, 2014(02)
  • [9]TZ市村镇银行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杨丽萍. 南京理工大学, 2013(03)
  • [10]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缺失问题研究[D]. 董桂芳.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2)

标签:;  ;  ;  ;  ;  

农村信用社帮我发“羊”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