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蜀与南唐词的异同

西蜀与南唐词的异同

一、试论西蜀、南唐词的异同(论文文献综述)

杨志杰[1](2020)在《西蜀词与南唐词主题取向的异同》文中研究表明五代时期,西蜀和南唐成为南方两个重要文化中心,是五代词繁荣的摇篮。因两国在经济、政治条件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西蜀与南唐词主题取向无疑会受到其影响。但是,从整体来看,人们对西蜀和南唐均缺乏深刻的理解,将其判定为同一风格,笔者认为并不是如此,西蜀与南唐词主题取向既有相似也有差异。

陶友珍[2](2020)在《唐宋词在清代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文中研究表明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都会或多或少地打下前代文学的印记,清代是词学复兴的时代,但不可否认的是,清词的中兴离不开清人对唐宋词的学习与接受。本文利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主要从词集、词论与创作三个方面分析研究唐宋词在清代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情形。就词集而言,本文主要从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着录、刊刻、抄写、校勘、评点、笺注等方面展开相关研究。统计数据显示,秦观、陈允平、辛弃疾、苏轼、赵以夫、周密、周邦彦、吴文英、欧阳修、黄庭坚等人的词集在该时期书目中着录次数较多,选集的着录以《花庵词选》《梅苑》《绝妙好词》《乐府雅词》为最。该时期新刊唐宋词集,别集以姜夔和张炎词集刊刻次数最多,选集以《绝妙好词》和《乐府补题》刊刻次数为多。顺康雍乾时期学人对唐宋词集的校勘、笺注、评点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唐宋词在清代的传播与接受。唐宋词集的流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顺康雍乾时期词坛风会,其中《花间集》与明末清初词坛的复古之风,《乐府补题》与该时期咏物词的繁荣,《绝妙好词》与中期浙派的兴盛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个时期新编的唐宋词选目前可见的约有23部,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大、体例全、择取精等特点,为唐宋词的传播与接受打下了较好的文献基础。从统计数据来看,南宋清雅词人及其作品的入选率普遍较高,排名靠前,姜夔和张炎的词尤其受青睐。该时期新编的一些唐宋词选对清代词坛产生了较大影响,《见山亭古今词选》《词综》《词洁》《御选历代诗余》《晴雪雅词》等都是其中的代表。清人词论也是研究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传播与接受的重要载体。一方面,词话是唐宋词传播的重要途径。顺康雍乾时期词话中保存和传播的唐宋词数量颇为可观,其主要以品评、赏析、阐释、辨讹、述闻等方式呈现,唐宋词的词话传播具有小众化、碎片化、趣味化和深度化等特点;另一方面,清人在词话中通过研究具体的唐宋词作,学习唐宋人的写作技法,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创作经验。其在词的命题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创获,作词讲求蕴藉、合理用典、情景交融。对于长调、中调、小令也能依据其自身特点采取不同的写作技巧。关于咏物词则主张神似而非形似,须寄托情感。大多数清人都认同宋代是词的高峰时期。他们认为词有着与诗、曲不一样的特质,主张词须幽深而要眇,尤其反对词的曲化和俗化。但清人也认识到了词与其他文体在摅写性情、标举景物方面的相通之处。这种词体观也从侧面透露出清人认同并学习何种唐宋词的接受思想。清人在构建词史时,几乎都忽略了豪放词人,而其列举的各个时期的代表词人往往以南宋清雅词人居多。从顺康雍乾时期关于唐宋词的论争来看,一般而言,清初学人多主张学五代北宋,康熙中叶以还,对南宋词的认可度逐渐提高。正变之论和本色之争基本延续了传统的观点,但强调豪放亦为本色或只可论正变而不可论短长者亦不乏其人,反映了清人较为宏通的接受观;而雅俗之争基本呈现一边倒的倾向,崇雅的势力要远大于媚俗。在词的创作方面,清人也对唐宋词多有接受。从实际情况来看,唐宋词接受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词的创作:明末至顺治初期,清人多学习南唐、花间、北宋,清词多呈现出小令化和艳情化的倾向;顺治中期至康熙中期,清人的接受取向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色,清词题材与风格多样,成就颇高;康熙后期至乾隆后期,是姜、张独尊的时期,清词更追求华丽的外壳而缺乏深广的思想内容,整体成就不如清初。清人在创作上对唐宋词的接受是多方面的,很多地方都是隐性而难以坐实的。故而,本文以追和这一较为明显而特殊的接受方式为例,阐述清人在创作上对唐宋词的接受。顺康雍乾时期追和唐宋词主要有和韵、集句、效体、櫽栝等不同形式,其追和唐宋词时对长调更偏好,追和对象多为唐宋名家名作,对南宋词作尤为青睐。顺康雍乾时期追和词的兴盛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词学文献的储备以及词人创作追和词的契机和心态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清人的追和使李清照、姜夔、张炎等人在词史上的地位得以确立,加速了唐宋词经典化进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清词的中兴与繁荣。

史笑添[3](2020)在《作为艺术品的国度 ——南唐的美学内涵与江南意识》文中认为南唐是唐宋变革过程的重要枢纽,也是中古转为近古的一个阶段。南唐政权文教之鼎盛与生活之放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本文试图将南唐政权本身作为一个审美对象,探讨其基于政治而产生的江南意识,以及此种江南意识焕发出的美学之内涵。本文首先揭示出,基于闭锁的心态,南唐人认为自己继承了大唐的文统,事实上却是将其意义从文教转为文艺,希望借助文艺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于是产生自我认同与外界认识的歧异。李昪将自己追认为唐代皇室后裔,使前期南唐充满中原政治认同。直到南唐战败于后周,失去政治希望后,被迫用文艺保持体面。于是江南意识消化了中原意识,变为自觉。它既带有政治底蕴,又将政治意识审美化,使南唐成为一个专注于美和艺术的国度。其次,本文以南唐的绘画、珍玩、文论为例,指出南唐既保留功利性质的审美,又不由自主地喜好无功利的纯粹审美,已经不动声色地转向审美自由的文艺观,产生出文艺境界。它首先来自多层次情景产生的空间感,而作家主体精神又超出并驱动客体构筑了“江南”这个宏大的文化空间。借助以上研究结果,本文指出南唐艺文和它们的作者都处于一种“惑溺”的思维内,亦即拥有压力导致的普遍神经症人格。具体而言,南唐的美学内涵可归结为“狂喜”和基于物感体会到的“哀伤”。它们不是平行,而是交融为“狂喜的物哀”,形成自我背反的美学。一方面,家国之哀移情到外物,诗人又通过体物深化了哀愁。另一方面,这种艺术生产的快感使审美意识遮蔽了政治意识,形成南唐的江南意识,并且通过南唐的文艺被近世江南文化传承下去。这种“神经症”恰恰成为南唐美学内涵发展的契机。而南唐的美学内涵在后世的接受、演变过程中,又逐渐脱离其神经症的阴影,沉淀而为江南文化的重要成分。

赵水静[4](2019)在《五代十国文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五代十国时期的文化作为连接唐、宋文化的纽带,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有独特地位,具备明显的过渡性特点。学术界对于五代十国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南方的前、后蜀、南唐和吴越等国,对同时代北方地区的文化关注则相对较少。将五代十国时期的文化视为有机整体,并对南、北文化进行深入比较研究,有助于深入认知五代十国文化,亦有利于中国古代文化史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各文化领域的发展变化根源于经济发展状况与社会结构的变动。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北方地区经济呈现周期破坏与缓慢发展交替的情况,南方地区在局部统一后则发展相对迅速。除此之外,五代十国时期的社会阶层变动异常剧烈,南北经济格局变迁与阶层流动均促使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出现若干新特点。五代十国时期的各文化领域与唐代相比出现了不小变化,某些领域呈现新的发展趋势。教育领域出现官学教育萎缩,私学教育有较大发展的情况。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书院、学馆、私塾,尤以南方地区成就突出,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在科举方面,中原王朝与南方诸国均深化建立相关制度,竞相举行考试,录取人数有较大提升,进而刺激了文化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的史学成果颇为可观,官方编撰了一大批典籍,其成就超过我国历史上其他分裂时期。就文学领域而言,这一时期北方地区停滞不前,而南方各地则发展迅速。词的创作日趋繁荣,诗歌创作逐渐萎缩。小说数量虽少,但不乏精品。俗文学的发展开启了宋代市民文学的先声。散文创作颓势虽难以遏制,但王闽与吴越地区仍有可称之处。在绘画与书法领域,创作题材及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释道人物画渐趋衰落,山水花鸟画数量则大为增加。绘画材质从画壁称雄转变为以卷轴画为主,这种变化与作品的商品化趋势有密切关系。五代十国时期书法艺术成就颇高,开启了宋人书法尚意风格之先河。五代十国时期的乐舞与唐代相比衰落严重,但其承前启后的作用仍不容忽视。这一时期的区域文化呈现较大发展,主要呈现在江浙地区、川蜀地区、闽广地区及两湖地区,反映出我国文化版图的巨大变迁。南方各区域中,文化发展体现出不平衡态势。江浙与西蜀两地发展最快,两湖地区次之,闽地的发展速度甚至超过两湖地区,南汉所在的岭南地区发展仍相对滞后。五代十国时期伴随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各地经济与文化迅猛发展,导致文化重心进一步加速南移。自此时起,南方地区在文化上的全面优势地位就此奠定,其后基本未发生改变,并积极引领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新趋势。我国古代文化重心的转移始于五代十国时期,两宋时期南方文化的繁荣发展是建立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坚实发展基础上的。这一时期文化发展表现出了与其他历史时期不同的特点与新趋势。其基本特点是:(一)南北文化的差异是政治上的分裂在文化上的体现。(二)五代十国文化体现了汉地文化的特色。(三)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力有所减弱。(四)佛教文化的色彩愈来愈淡。文化发展的新趋势是:(一)词的发展方兴未艾。(二)绘画艺术的新趋势对后世影响极大。(三)私学教育发展趋势影响了宋代教育的基本格局。(四)尚意书法影响了宋代及后世书法的审美趋向。(五)五宗的理论与思想对宋代理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方芮[5](2019)在《地域文化视域下的南唐词研究》文中指出南唐词是唐五代词的一个流派,这一名称起源于其产生的时间和地域,以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宰相冯延巳为创作主体。目前研究南唐词的成果颇为丰富,但从地域文化角度对南唐词进行深入研究的成果有些薄弱。南唐词深受江南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尚和忧患意识。本文将南唐独特的地域文化作为切入点,对南唐地域文化特征与词风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全文分为六章,第一章对南唐词及其所涉及的地域文化进行了界定,分为两个小节:(一)论述了南唐的地域起源、发展、变化过程。(二)对影响南唐词的两个文化圈进行界定和阐述,分别为江西地域文化和扬州、金陵地域文化。第二章对江南文化熏陶下的南唐词人群体展开了论述。分为两部分:(一)对江南地域的总体特征进行概括。(二)在江南文化影响下的南唐君臣有何性格特征,与其地域文化有何关联。第三、四、五、六章都在论述江南文化对南唐词产生的影响,是本文的重点。分别从江南风物、都市生活、地缘局势、道寂禅悦之风四个方面展开,分为四个部分:(一)江南风物与南唐词的婉约性特征;(二)繁华都市、歌妓文化对南唐词香艳性特征的影响;(三)特殊地缘引起的社会变乱与南唐词的伤感性特征;(四)佛道文化对南唐词词风的影响。基于以上分析,江南文化确实对南唐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地缘角度出发,尽可能还原南唐词的社会文化背景,勾勒出南唐词人生活创作的具体时空场景,以丰富和深化南唐词及地域文化研究。

李小荣,杨遇青[6](2019)在《中国汉传佛教文学思想史研究论纲——从东晋到晚清》文中提出佛教东传华夏之后,从东晋开始对中国文化的许多领域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然在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领域,目前国际汉学界还没有较为系统的论述。东晋到晚清的汉传佛教文学思想史研究的初步构想大致有:研究对象的确立依据、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和不同历史阶段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总之,作为跨学科的研究对象,这是一个有待深入开掘的全新领域,很值得中国文学思想史和中国宗教文学思想史方面的学者予以全面关注。

梁丽莎[7](2018)在《浅论五代蜀词的发展》文中认为五代是中国词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其起源、发展,历来为相关研究者所争议。就五代蜀词的发展研究而言,一方面,普遍认为蜀词的发展就是花间词的发展;另一方面,对于蜀词的研究多将蜀词与南唐词的发展进行比较。

闫庆刚[8](2017)在《南唐词空间意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南唐词在词的演变过程中有重要的地位,冯延巳、南唐二主是南唐的主要词人,他们特殊的身份地位及所接受的文化思想都对南唐词的风格产生影响。由于词中常运用各类文学意象来传情达意,因此意象研究成为词学研究中重要的一部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冯延巳词有"堂庑特大"1、对李煜词有"眼界始大,感慨遂深""2这样的评价,前人对这些评价的理解主要是通过南唐词人的经历和情感变化来分析,然而"堂庑"本意指屋宇这一空间,"眼界"本意指目力所及的空间范围。所以受此启发,本文选取空间意象这一角度,对南唐词中常出现的空间意象进行分类研究,希望可以通过对南唐词空间意象的分析来尝试从另一个角度理解王国维的认识。本文共分五章,包括引言、论述与结语。在引言部分,本文先阐释了论文的选题及意义,并对南唐词、南唐词意象和南唐词空间意象的文献研究做进一步综述,以期了解南唐词的研究现状。这些文献为本论文写作提供了详细的研究背景,在新的思路和理论方面也有很多启发,如意象组合理论和意象图式理论等。在正文部分,本文分为三章,共涉及10种空间意象。本文以曾昭岷先生主编的《全唐五代词》3为文本依据,对南唐词中的每种空间意象都做了详细的数据统计,并对各类空间意象描写分别进行具体分析。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本文还将南唐词空间意象与花间词同类意象进行了比较。第二章分析南唐词中的分隔性空间意象,其中包括屏、帘、门、窗和阑意象,它们主要将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分隔开来。每种空间意象都有自己的特点,同时它们又分别通过屏上的画、卷起的帘、开着的门、窗外的月和词中人凭阑外望等突破了内部空间的有限性,与外部空间相连接,构成更大的空间视野。第三章分析南唐词中的建筑空间意象,其中包括内部的厅堂、外部的楼阁和庭院意象,由于这些意象是包含一定范围的空间,所以它们表现出的特点与该范围内的具体事物及人的活动有关。厅堂主要表现为"画堂""空堂""深堂",在词中它们与室内的帘帐、灯烛和乐声等一起营造出幽深的意境。南唐词中楼阁的特殊之处在于楼内人物身份的不同以及上高楼或倚楼时看到的广阔空间。李煜因其特殊的人生经历,所以他的词中楼阁意象具有深刻的"建筑意"4。庭院意象在南唐词中一方面营造出凄清的意境;另一方面由于词人在南唐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庭院又成为词人高贵身份和雅致情趣的承载体,表现出风流潇洒的士人风范。第四章分析宏观自然空间意象,主要包括山、水和天三种意象。相比较花间词人的描写,山意象在南唐词中数量增多,描写也被逐渐泛化,构成更普遍、更宽广的背景空间。此外,词人对山的描写也表现出由近知远、回旋往复的空间感。水意象在南唐词中形式表现有多样化特点,既有近处的小空间,也有远处茫茫的大空间。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李煜词中的水意象在南唐词里有其特殊的意味——"象随心动",即词中水意象的运用是根据词人心中想象而非当时亲眼所见,表现出词人丰富的想象力,也表达出词人对故国深切的思念之情。南唐词中的天意象主要表现出远的特点,更能营造广阔的宏观空间。结语部分主要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指出词中的空间意象和词人自身经历的现实空间是密切相关的。屏风、窗、阑干、楼阁、庭苑、山河和天等这些空间意象,在南唐词中渐趋增多,且它们本身在词中就能够营造出广大空间,影响词境的变化。所以这启发我们除了从词人经历和思想的变化来理解"堂庑特大""眼界始大"的含义以外,还可以从空间意象变化的角度来理解南唐词所呈现出的"堂庑特大""眼界始大"之内涵。

梁青[9](2017)在《西蜀词成因探微》文中认为唐末五代,在整个文坛一度凋零之时,词这一新兴文体能够得以绽放,背后必然有深刻的原因。尤其西蜀词,奠定了“诗庄词媚”、“词为艳科”的基本格局,可称后来词派的滥觞。研究西蜀词历来不少见,然而西蜀词缘何成此面目,对此加以专门探讨的论着未多见,故而本论文,分别从幕府、地域和文本等多层视角入手,旨在更深入、多角度地探讨这一词学问题。本文主要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构成。绪论部分在梳理了相关文献综述的前提下,对本论题的研究范围给予界定、研究方法加以介绍。正文部分共分三大章。第一章以幕府为切入点来探究西蜀词成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唐五代的幕府建制。第二部分从西蜀幕府词人群体的生成、西蜀幕府良性循环的文学生态两个层面对西蜀词的生成原因做了探究。第二章以西蜀地域特色为切入点,分西蜀特定的山川风物、风俗民情两层探究西蜀词成因。第三章以文本为切入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立足于西蜀词的主题内容,分西蜀词的主调—男女爱情词、西蜀词的别调—人事风土词和西蜀的“仙道艳情词”三个角度,对西蜀词主题内容的成因加以深刻剖析;第二部分立足于西蜀词的艺术特色,从西蜀词的绮艳秾丽、雅俗兼容两大艺术特色着手,探讨西蜀词艺术特色的生成原因。结语部分主要是在分析归纳本文重要论点的基础上,对西蜀词的生成原因加以简要论述。

孙萱智[10](2016)在《词之演进与北宋士大夫生活 ——以十一世纪前期词坛为中心》文中认为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宋初17位词人及晏殊、柳永、欧阳修、张先四人的词作、诗文。希望在对这些文献进行阅读和整理的基础上,了解词体的发展脉络和成熟过程,还原宋初不同阶层士大夫在宋词中表现出的生活情趣、娱乐活动、思想状况。同时探讨宋初词体由低谷进入创作高潮并确立最终形态的过程,以及宋词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词人对其的塑造和影响。本文结构如下:绪论部分对研究对象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同时确立研究方法,为后文的具体论述打下基础。第一章主要是针对宋初词坛沉寂期的17位词人及46首词作进行考察。通过对17位词人的籍贯、生平经历、词作内容的分析,阐明了宋初五十余年间,北上的南方词人的生活环境,以及南方文化对北方文人的渐染。进而说明在宋初南北融合的潮流中,对五代词的反拨成为宋初词作的整体趋向。同时,宋初词人的翰林学士身份也促进了慢词的创制,真宗朝“天书封祀”事件成为词作发展的契机。第二章以晏殊词为中心,探讨在晏殊词中叙述视角的转变,通过指出词的抒情内容上的变化,揭示了晏殊词乃是词的诗化的开端。随后从晏殊的慢词入手,认为晏殊的寿词确立了后世寿词的范式;由晏殊的寿词引入晏殊等高级官僚的日常生活,从北宋士大夫对香料的使用来重构士大夫日常生活的侧面。最后,通过分析晏殊所欣赏的“富贵语”“气象”等来探讨晏词对于词风雅化的贡献。第三章围绕柳永词展开,先从柳永词的内容入手,将柳永词分为“妇人词”与“士大夫词”两类,分别讨论了柳永在“妇人词”中所体现出来的用典以及在“士大夫词”中使用的白话等现象,并还原了落第士子以词投献的风貌。另外,通过对柳永词中女性形象分析归纳,展示了北宋初年官僚与歌妓交往的情状,最后,通过对柳永词中男性形象的分析展示了柳词中柳永的自我形象。第四章通过对欧阳修词的解读,反映了词发展到北宋中叶而产生的雅与俗的冲突,本章结合欧阳修的生平对欧阳修俗词创制的可能性和场景进行了分析和还原,并指出了欧词中的民歌风格及叙事性手法的使用。另外,从欧阳修的三个交游圈子及欧词的不同特征上分析了欧阳修词的过渡地位。第五章在对张先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张先词词题的分析指出了张先词的纪实性特征,通过对张先送别词的分析说明了张先送别词的独特风格;另外,对张先自制慢词的词调的分析揭示了张先对慢词词调、手法上的开拓。最后,通过张先的7首次韵词来分析张先致仕居杭期间的交游,通过梳理张先的交游网络揭示了熙宁变法这一政治事件对词坛的影响,并以张先词中所保存的叶子格词入手还原了中下层地方官僚的娱乐生活。余论部分归纳了上述章节的研究结论,分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简要整理了十世纪后期至十一世纪中叶百年间词作发展的主要脉络,第二部分则重构了北宋各级官僚的社会生活风貌。最后,提出了本文未尽的研究之处。

二、试论西蜀、南唐词的异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西蜀、南唐词的异同(论文提纲范文)

(1)西蜀词与南唐词主题取向的异同(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蜀词主题内容及其归因探析
    1. 西蜀词的主调———男女情爱词的情爱取向。
    2. 西蜀词的别调———人事风土词的游逸取向。
二、南唐词的主题内容及其成因探析
    1. 南唐词的主调———化俗为雅取向。
    2. 不同历史阶段的创作题材。
三、西蜀词与南唐词主题取向的共同之处———花间词
四、西蜀与南唐词主题取向的不同

(2)唐宋词在清代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清代顺康雍乾时期词传播与接受的环境及课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流布
    第一节 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书目中的着录
        一、别集
        二、选集
    第二节 宋版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流传
        一、毛扆及毛褒所藏宋刻
        二、钱曾所藏宋刻
        三、季振宜所藏宋刻
        四、徐乾学所藏宋刻
        五、张宗橚所藏宋刻
        六、黄丕烈所藏宋刻
    第三节 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重刻与重抄
        一、唐宋词集丛刻
        (一) 汲古阁所刻唐宋词
        (二) 侯文灿刻《宋十名家词》
        二、宋词别集重刻
        三、唐宋词选集重刻
        (一) 《梅苑》
        (二) 《草堂诗余》
        (三) 《绝妙好词》
        (四) 《乐府补题》
        四、唐宋词集的重抄
        (一) 书坊及私人传抄唐宋词集
        (二) 四库馆臣抄录唐宋词集
    第四节 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校勘
        一、私人藏书家对唐宋词集的校勘——以毛扆和鲍廷博为中心
        二、四库馆臣对唐宋词集的校勘——以《四库全书总目》为中心
        (一) 字句勘误
        (二) 作者考订
        (三) 格律辨析
        (四) 版本考证
    第五节 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评点与笺注
        一、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评点——以《山中白云词》为例
        (一) 艺术手法的点评
        (二) 思想内容的感悟
        二、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笺注——以《绝妙好词笺》为例
        (一) 名物掌故笺释
        (二) 词人生平考证
        (三) 词人词作评价
        (四) 其他词作增补
        (五) 文字内容校勘
    第六节 唐宋词集的传播与顺康雍乾时期词风的演变
        一、《花间集》与明末清初复古之风的赓续
        二、《乐府补题》与顺康雍乾时期咏物词的繁荣
        三、《绝妙好词》与中期浙派的兴盛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编选
    第一节 顺康雍乾时期新编唐宋词选概述
    第二节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词选中的计量及其接受意蕴
        一、基本数据的获取、统计与计算
        二、数据的解读与分析
        (一) 时代及群体的选择
        (二) 重要词人的进退与沉浮
        (三) 词作的审视
    第三节 唐宋词的选编与顺康雍乾时期词坛风会
        一、《见山亭古今词选》:清初崇雅之风的酝酿
        二、《词综》:开启清代学南宋慕骚雅的新时代
        三、《词洁》:南北兼取的接受理念与客观上崇雅的强化
        四、《御选历代诗余》:不主一隅与悉归于正
        五、《晴雪雅词》:示人词法与南宋清雅词风的普及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词话中的传播与接受
    第一节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词话中的传播——以《词话丛编》为中心
        一、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词话中的传播概述
        二、唐宋词在词话中的传播方式
        (一) 品评与赏析
        (二) 笺注与阐释
        (三) 辨讹与纠谬
        (四) 纪事与述闻
        三、词话传播唐宋词的特点和效应
        (一) 小众化
        (二) 碎片化
        (三) 趣味化
        (四) 深度化
    第二节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词话中的接受——以作法的研习为中心
        一、创作进程的构思
        二、艺术境界的营造
        三、作法类型的归纳
    余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体认与论争
    第一节 顺康雍乾时期对唐宋词人及其作品的体认
    第二节 词体观背景下的唐宋词接受
        一、诗、词之异同
        二、词、曲之异同
    第三节 词史观背景下的唐宋词接受
    第四节 顺康雍乾时期关于唐宋词接受的论争
        一、南北宋之争
        二、正变之论
        三、本色论
        四、雅俗之辨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从唐宋词接受看顺康雍乾时期词风之演变
    第一节 明末至顺治初期——宗花间、南唐、北宋与清词的小令化、艳情化
    第二节 顺治中期至康熙中期——多元化接受与清词题材及风格的多样化
        一、风云变幻的唐宋词多元接受
        二、多元接受背景下的清初词坛
    第三节 康熙后期至乾隆后期——姜张独尊与清词内容的贫弱及风格的单一
        一、从厉鹗到王昶:对姜张的坚守与新变
        二、姜张词风笼罩下的其他类型唐宋词接受
        三、姜张独尊下的雍、乾词坛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从追和看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
    第一节 顺康雍乾时期追和唐宋词的形式
        一、和韵
        二、集句
        三、效体
        四、櫽栝
    第二节 追和词的计量及其接受意蕴
        一、顺康雍乾时期追和唐宋词用调排行及分析
        (一) 追和用调数据基本分析
        (二) 追和十大词调
        (三) 追和词调与声情
        (四) 追和词调选用与原作及词坛风尚关系
        二、顺康雍乾时期追和唐宋词人排行及分析
        (一) 追和次数及所属时代分布
        (二) 追和十大词人
        (三) 顺康和雍乾时期追和差异分析
        (四) 稼轩词风在清前期全面回归
        (五) 康熙中期姜张词风全面崛起
        三、顺康雍乾时期追和唐宋词作排行及分析
        (一) 被追和热点作品排行比较
        (二) 被追和热点作品的词调、题材和风格比较
        (三) 顺康时期与雍乾时期被追和热点作品之比较
        (四) 被追和热点作品所属时代比较
    第三节 追和词兴盛的原因及其对顺康雍乾词坛的影响
        一、追和词兴盛原因探究
        二、追和对于顺康雍乾词坛的影响和意义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大事记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3)作为艺术品的国度 ——南唐的美学内涵与江南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缺陷
第一章 “南唐的文教”与“文教的南唐”
    第一节 儒书衣服:南唐文教的繁荣形象
    第二节 麒麟楦:南唐文教问题再探
    第三节 “元和之风”解——南唐的元和情结
第二章 “唐之子孙”:论南唐人的自我定位
    第一节 法统·正统·文统
    第二节 攀髯:徐知诰复姓及其影响
    第三节 文在兹:南唐的文统意识
第三章 南唐的江南意识
    第一节 江南意识的定义与形成
    第二节 梦入江南烟水:杨吴、早期南唐与江南
    第三节 龙战于野:晚期南唐的偏安心态
    第四节 吹皱一池春水:南唐江南意识之成熟及其特性
第四章 江南大义:南唐文艺性格研究
    第一节 从“徐黄体异”看南唐文艺的双重性格
    第二节 物障:南唐文艺与物
    第三节 情而美:“江南大义”再发现
第五章 南唐文艺的境界及其成因
    第一节 南唐文艺的境界
    第二节 堂庑:南唐文艺中的空间
    第三节 “江南关键词”:作为意象的江南风物
    第四节 弦外音:作为文学抒情方式的音乐
第六章 狂喜的物哀:南唐作为审美对象
    第一节 惑溺:南唐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第二节 情味切:南唐的审美狂喜
    第三节 珠沉玉碎:南唐的“物哀”美学
结语:不可能性:南唐的梦、美和江南遗产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4)五代十国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相关概念与研究对象的界定
        1、关于“文化”的定义
        2、“文化重心”与“文化中心”概念辨析
        3、“五代十国”的界定
    二、研究现状与选题意义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选题缘由与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研究方法
        2、主要内容与拟解决问题
        3、难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文化发展的经济社会基础
    第一节 南北方的经济格局
        一、北方经济的破坏与缓慢恢复
        二、南方经济的恢复与迅速发展
    第二节 社会阶层的剧烈变动
        一、统治阶层的变动
        二、农民阶层的新特点
        三、商人阶层的壮大
        四、市民阶层的作用
    小结
第二章 教育与科举的发展变化
    第一节 官学与私学教育
        一、官学教育的衰落
        二、南方私学教育的兴盛
    第二节 科举制度的变化
        一、中原诸朝科举
        二、南方诸国科举
    小结
第三章 史学传统的延续与发展
    第一节 史馆制度的延续
        一、五代史馆设置状况
        二、十国史馆设置状况
    第二节 史馆的组织与管理
        一、监修国史
        二、史馆修撰
        三、直史馆
    第三节 修撰史书活动与成就
        一、官方修史的成就
        二、私家修撰的兴盛
    小结
第四章 文学与艺术的发展
    第一节 文学的地域差异
        一、文学发展状况及特点
        二、南北文学的差异
    第二节 艺术的发展状况
        一、绘画艺术的变化与影响
        二、书法创作的新动向
        三、乐舞艺术的成就
    小结
第五章 五代十国时期文化重心的转移及原因
    第一节 文化版图与分布格局的特点
        一、晚唐的文化格局
        二、五代时期的文化格局
        三、南方区域文化的发展
    第二节 区域文化中心形成的原因
        一、唐后期以来自然环境的变迁
        二、南方统治者的文化政策
        三、人口的迁移与分布
        四、文化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三节 文化重心转移的标准及历史影响
        一、文化重心转移的标准
        二、文化重心转移的历史影响
    小结
结语: 五代十国文化的特点及历史地位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5)地域文化视域下的南唐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南唐词及其所涉及的地域文化的界定
    (一) 南唐的地域起源、发展、变化
    (二) 南唐词所涉及的地域文化的界定
        1.江西地域文化
        2.扬州、金陵地域文化
二、地域文化成长下的南唐词人
    (一) 江南的总体地域文化特征
        1.山川秀美、水域众多
        2.物质繁荣,追求享乐
        3.儒、释、道合一
        4.尚文主情
    (二) 江南地域文化下的南唐词人群体
        1.冯延巳:扬州—抚州—金陵
        2.李璟:扬州—金陵—洪州
        3.李煜:金陵—汴京
三、江南风物与南唐词的婉约性特征
    (一) 小桥流水共盘桓——典型物象与词风的柔美性
        1.江南风物在南唐词中的体现
        2.江南风物对南唐词的影响
    (二) 凤笙休向泪时吹——江南吴歌与词风的多情性
        1.南唐词中的吴歌元素
        2.江南吴歌对南唐词的影响
四、歌楼舞榭、浅斟低唱的繁华都市与南唐词的香艳性特征
    (一) 江南歌妓文化的形成背景
        1.都市文化的繁荣
        2.江南文人的诗酒风流
    (二) 歌妓文化在南唐词中的表现
    (三) 歌妓文化对南唐词的影响
五、特殊地缘引起的愁苦心情及社会变乱与南唐词的伤感性特征
    (一) 江南特殊地缘的形成背景
    (二) 南唐词中的伤感性特征
    (三) 特殊的社会状况对南唐词的影响
六、江南禅悦道寂之风对南唐词的闲适、空寂风格的影响
    (一) 江南禅悦道寂之风的形成背景
        1.得天独厚的地缘环境
        2.包容并蓄的文化方针
        3.社会深厚的信仰之风
    (二) 江南禅悦道寂之风在南唐词中的表征
    (三) 江南禅悦道寂之风对南唐词的渗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6)中国汉传佛教文学思想史研究论纲——从东晋到晚清(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对象的确立依据:从研究现状谈起
    (一) 汉传佛教
    (二) 佛教文学
    (三) 文学思想史
    (四) 其他关联性的研究领域
        1. 从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一册起, 古代文学批评界、古代文论界对佛教文论 (含佛经翻译理论) 都较为关注。
        2. 学术界在梳理中国美学史时, 也会兼顾汉传佛教观念与古代文学思想或文艺美学的关
        3. 就诗僧队伍而言, 不但人数多, 而且传世的僧诗作品数量也极其巨大, 如杨镰任总主编的《中国历代僧诗总集》就收录了两晋至晚清3000多位诗僧的13万多首作品。
        4. 文学批评史上一些与佛学、禅宗关系较为密切的文论名着, 像刘勰《文心雕龙》、皎然《诗式》、 (日) 空海《文镜秘府论》、严羽《沧浪诗话》等, 向来也是佛教文论的中心话题。
    (五) 小结
        1. 研究趋势
        2. 存在的问题
        3. 研究对象及研究架构
二、研究方法
    (一) 文献整理法和田野调查法
    (二) 文献释读与理论总结相结合的方法
    (三) 文学本位、历史还原和对宗教“了解之同情”的大综合法
    (四) 内部研究的小综合法
    (五) 多元比较法
三、各时段的研究重点和难点
    (一) 东晋南北朝
        1. 东晋南北朝佛教“义学”与文学思想的发展
        2. 佛典汉译与中古文学思潮研究的新课题
        3. 僧侣创作中所反映的佛教文学思想
        4. 士大夫创作和王室创作中所反映的佛教文学思想
        5. 佛教与东晋南朝诗体之演变
        6. 南朝佛教文学思想的新变
        7. 佛教僧传的神圣书写
        8. 释家宣教作品及造像记中所反映的佛教文学思想
        9. 笔记小说和南朝民歌中所反映的佛教文学思想
        1 0. 西域佛教文化与北朝佛教文学思想的互动
    (二) 隋唐五代
        1. 隋及初唐的佛教文学思想
        2. 盛唐佛教文学思想的新变
        3. 中唐佛教文学思想
        4. 晚唐五代佛教文学思想
        5. 敦煌佛教文学思想
        6. 隋唐五代佛教文学思想的域外传播与接受
        7. 唐五代释家诗论的话语体系
    (三) 宋金元
        1. 宋金元佛教文学思想形成的文化背景和知识谱系
        2. 宋金元僧侣的文学理论与批评实践
        3. 宋金元佛教文学批评的新形式
        4. 宋金元净土文学、密教仪轨中的佛教文学思想
        5. 宋金元俗文学创作中的佛教文学思想
        6. 宋金元教内外创作中所反映的佛教文学思想
        7. 辽、西夏、金、元少数民族僧侣创作中的佛教文学思想
        8. 宋元佛教文学思想的域外传播与授受
    (四) 明清
        1. 明清佛教思想史重理与文学思想的建构
        2. 明初佛教文学思想
        3. 明代中后期佛教文学思想的繁荣
        4. 清初及清中期佛教文学思想的发展
        5. 晚清佛教文学思想与现代转型
        6. 小说戏曲评点及长篇小说、宝卷、佛教仪式作品中反映的佛教文学思想
        7. 汉传、藏传佛教文学艺术交流与佛教文学思想的新变
        8. 明清佛教文学思想的域外传播

(8)南唐词空间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论文选题及意义
    二、南唐词及空间意象研究综述
        1、南唐词研究综述
        2、南唐词意象研究综述
        3、南唐词空间意象研究综述
第二章 分隔性空间意象研究
    一、屏、帘意象研究
        1、屏意象研究
        1.1 个人空间的形成
        1.2 借绘画对空间的拓展
        2、帘意象研究
        2.1 垂帘与帘外风雨
        2.2 帘意象表现的动态空间
    二、门、窗、阑意象研究
        1、门意象的开与合
        2、窗意象研究
        2.1 窗意象的总体特征
        2.2 窗月意象组合
        3、阑意象研究
        3.1 阑空间蕴涵的情感
        3.2 凭阑外望时的空间拓展
        3.3 高寒的空间感受
第三章 建筑空间意象研究
    一、内部空间的厅堂意象研究
        1、画堂、空堂与深堂
        2、意象组合分析
    二、外部空间的楼阁与庭院意象研究
        1、楼阁意象研究
        1.1 楼内人物及楼阁的意义
        1.2 上高楼和倚楼
        1.3 李煜词中楼意象的"建筑意"
        2、庭院意象研究
        2.1 深院里的凄清
        2.2 庭院空间意境的升华
第四章 宏观自然空间意象研究
    一、山意象研究
        1、空间意象的泛化
        2、由近知远、回旋往复的空间感
    二、水意象研究
        1、大小空间之别
        2、李煜词中的"象随心动"
    三、天意象研究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9)西蜀词成因探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国内外相关研究
        1.1 有关西蜀词成因的研究
        1.2 有关西蜀幕府的相关研究
        1.3 有关西蜀词艺术特色的研究
    2 对相关问题的界定
    3 本文研究方法
一 以幕府为切入点探究西蜀词成因
    1 唐五代的幕府建制
        1.1 幕府的含义及发展流变概述
        1.2 五代幕府的发展
        1.3 西蜀幕府所具有的区域特征
    2 西蜀幕府对西蜀词生成的影响
        2.1 西蜀词产生的前提条件:西蜀幕府词人群体的生成
        2.2 西蜀词产生的必要条件:西蜀幕府良性循环的文学生态
二 以地域特色为切入点探究西蜀词成因
    1 西蜀特定山川风物对西蜀词生成的影响
        1.1 西蜀繁花似锦的地域特色
        1.2 西蜀浓艳繁花对西蜀词的渲染
    2 西蜀特定风俗民情对西蜀词生成的影响
三 以文本为切入点探究西蜀词成因
    1 西蜀词主题内容之成因探寻
        1.1 西蜀词的主调—男女情爱词成因
        1.2 西蜀词的别调——人事风土词成因
        1.3 西蜀独特“仙道艳情”词的成因
    2 西蜀词艺术特色之生成原因探寻
        2.1 西蜀词绮艳秾丽的成因
        2.2 西蜀词雅俗兼容的成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西蜀词人生平简表
附录二: 五代西蜀词人及词作简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词之演进与北宋士大夫生活 ——以十一世纪前期词坛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作为南方文化的词:宋初的馆阁词人
    第一节 宋初词体与南方文化
        一、词所描写的内容
        二、宋初词体的继承与超越
        三、词作之产地
    第二节 南方的词与北方的政治
        一、翰林学士与词的创作
        二、宋初词体与真宗“天书封祀”事件
    结语
第二章 诗词之界限与高级官僚的“富贵”:以晏殊为中心
    第一节 小令的诗人笔法与慢词的士人身份
        一、诗词的离合与界限
        二、晏殊的寿词与宫廷生活
    第二节 词与高级官僚的宴饮
        一、太平宰相的夜宴
        二、升平气象与“富贵语”
    第三节 警联与词之风格的雅化
    结语
第三章 雅俗之融合与落第士子的创作:以柳永为中心
    第一节 柳词中的俗语与用典
        一、“妇人语”与白话入词
        二、词中用典的发轫
    第二节 以词干谒的肇端
    第三节 柳词中的歌姬与自我
        一、耆卿与歌妓的交往
        二、柳词中所表现的自我形象
    结语
第四章 雅俗的冲突与士大夫形象的成熟:以欧阳修为中心
    第一节 地方仕宦经历与俗词的创制
        一、“青春才子有新词”:民歌风格的吸收
        二、俗词的创制与欧柳之异同
    第二节 “儒者”形象的确立与词体范式的建立
        一、“儒者”形象的争端与确立
        二、欧词与词体之过渡期
    结语
第五章 词之日常化与中层官僚社会:以张先为中心
    第一节 词题与词的纪实性
        一、送别词与词题的使用
        二、自制曲的切磋与慢词的创新
    第二节 词的社交化与退居官僚的交游
        一、词中次韵与诗中唱和之关系
        二、以词会友与地方官员的闲居生活
    结语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试论西蜀、南唐词的异同(论文参考文献)

  • [1]西蜀词与南唐词主题取向的异同[J]. 杨志杰. 兰台世界, 2020(06)
  • [2]唐宋词在清代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D]. 陶友珍. 苏州大学, 2020(06)
  • [3]作为艺术品的国度 ——南唐的美学内涵与江南意识[D]. 史笑添.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4]五代十国文化研究[D]. 赵水静.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5]地域文化视域下的南唐词研究[D]. 方芮.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
  • [6]中国汉传佛教文学思想史研究论纲——从东晋到晚清[J]. 李小荣,杨遇青. 东南学术, 2019(01)
  • [7]浅论五代蜀词的发展[J]. 梁丽莎. 北极光, 2018(09)
  • [8]南唐词空间意象研究[D]. 闫庆刚.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7(08)
  • [9]西蜀词成因探微[D]. 梁青. 温州大学, 2017(03)
  • [10]词之演进与北宋士大夫生活 ——以十一世纪前期词坛为中心[D]. 孙萱智.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西蜀与南唐词的异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