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致密性髂骨炎18例

针灸治疗致密性髂骨炎18例

一、针灸治疗致密性髂骨炎18例(论文文献综述)

杜佳慧[1](2021)在《微调正骨手法调整骶骨倾斜移位的临床疗效评价及骶骨能动性在X线上的表现形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微调正骨手法调整骶髂关节紊乱中骶骨倾斜移位的临床疗效和骶骨的能动性在X线上的表现形式,为临床治疗骶髂关节紊乱提供理论依据和干预方法。方法:收集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前来甘肃省中医院推拿科诊断为骶髂关节紊乱并符合骶骨倾斜移位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采用SPSS24.0软件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微调正骨手法组)与对照组30例(传统复位手法组),在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后,拍摄DR骨盆平片和腰椎侧位片,测量骶骨左右倾斜度、宽度、腰骶角、骶骨左右旋转度、骨盆左右倾斜度数值,并记录JOA下腰痛评估表、VAS疼痛评分标准表。将两组的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分析其统计资料与临床疗效是否具有可比性。结果:(1)临床疗效比较微调正骨手法组在改善下腰痛的临床疗效上总有效率100%,传统复位手法组总有效率70%,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调正骨手法临床疗效优于传统复位手法。(2)JOA积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前评分为9.80±3.85,治疗为后23.67±3.09,JOA积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平均积分11.50±4.38,治疗后为18.93±4.7,JOA积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JOA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调正骨手法在改善下腰痛方面优于传统复位手法。(3)VAS评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平均评分为6.40±1.52,治疗后为2.43±1.14,VAS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平均评分为6.43±1.66,治疗后为3.13±1.70,VAS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调正骨手法在改善疼痛方面优于传统复位手法组。(4)骶骨X线参数比较两组患者组间比较:治疗前后骶骨宽(右旋)、骶骨左右倾斜度、骶骨左右旋转度、腰骶角、骨盆左右倾斜度的测量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骶骨宽(左旋)、骶骨宽(右旋)、骶骨左右倾斜度、骶骨左右旋转度、腰骶角、骨盆左右倾斜度的测量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骶骨宽(左旋)、骶骨宽(右旋)、骶骨左右倾斜度、骶骨左右旋转度、腰骶角、骨盆左右倾斜度的测量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调正骨手法可以调整骶骨的倾斜移位疗效更优。(5)骶骨能动性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骶骨前倾、骶骨后仰、骶骨倾斜度(骶骨左右倾斜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骶骨前倾、骶骨后仰、骶骨倾斜度(骶骨左右倾斜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骶骨在手法治疗后X线上的数值改变说明其具有能动性。结论:(1)微调正骨手法干预治疗骶骨倾斜位移的临床疗效显着。(2)骶骨倾斜移位在X线上的改变证明其具有能动性。

何梓桐[2](2020)在《经筋推拿结合侧卧推扳复位手法治疗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临床课题研究设计,总结经筋推拿结合侧卧推扳复位手法治疗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的临床疗效,意在探索出更为科学、优化的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的治疗方案。方法:统计60例符合诊断条件及纳入标准的患者,采用顺序随机的方法把所有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0例病人。治疗组采用经筋推拿结合侧卧推扳复位手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骨盆交叉带束缚治疗。依据改良的Macnab标准、《临床疾病诊断依据》以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综合分析临床总有效率;观察并记录两组病例相关指标如疼痛视觉模拟定级(VAS)评定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定量表(ODI)评分、耻骨联合间距等治疗前后的对比,以期完成本课题临床疗效的研究。结果:(1)总有效率:治疗组30例患者,显效者18例,有效者11例,显效率为60%,总有效率高达96%;对照组30例患者,显效8例,有效16例,显效率为26%,总有效率约80%。统计学结果提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2)疼痛视觉模拟定级(VAS)评定法:两组患者疗程结束后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对比,统计学结果显示(P<0.05),治疗组VAS评分下降跨度大于对照组,经筋推拿结合侧卧推扳手法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优于常规骨盆交叉带束缚治疗。(3)《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定量表》:两组患者疗程结束后CODI指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后两组患者CODI指数相比较,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显着意义,治疗组指数下降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筋推拿结合侧卧推扳手法治疗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优于常规骨盆交叉带束缚治疗。(4)DR骨盆平片检查: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骨盆平片中耻骨联合间距数值前后比较,统计学分析(P<0.05),结果提示经筋推拿结合侧卧推扳手法复位治疗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优于常规复位骨盆交叉带治疗。结论:经筋推拿结合侧卧推扳复位手法、骨盆交叉带束缚治疗在PPSS的临床治疗上都能起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而经筋推拿结合侧卧推扳手法与常规骨盆交叉带束缚治疗相比较,在治疗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方面,总有效率及相关指标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经筋推拿结合侧卧推扳手法对于缓解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患者疼痛、麻木、活动障碍等症状疗效更为有效。

姚奕凯[3](2020)在《针刀干预骶髂关节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针刀干预骶髂关节(Sacroiliac joint,SIJ)调整骨盆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与十二五规划教材《针刀治疗学》中常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进行对比以观察两组患者之间临床疗效差异。本文旨在探究针刀干预骶髂关节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机制,分析骶髂关节与骨盆功能障碍和LDH之间的关系,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打开新的思路。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2月间在本院骨伤门诊就诊的患者,按照临床诊断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纳入60例具有LDH合并骶髂关节错位或骨盆倾斜的患者。患者病程最短者4天,病程最长者10年。60名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37例,年龄分布在20~65岁之间,平均年龄37.98±12.886岁。所有患者中按突出类型分类:突出为48例,膨出为12例,本次病例采集未纳入脱出病例。按突出节段分类:涉及L3/4节段突出5例、膨出6例;涉及L4/5节段突出40例、膨出12例;涉及L5/S1节段突出34例、膨出9例,其中涉及单节段突出或膨出的18例;涉及2个及2个以上节段突出或膨出的42例。按照患者就诊日期顺序结合随机数字分化法,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30例以及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LDH针刀治疗点位,观察组给予骶髂关节点位+常规治疗点位。两组患者进行针刀治疗的频率为每周一次,根据患者评估结果以及治疗改善程度,分别治疗1~3周,3周为一个疗程。治疗结束1个月后随访观察其症状改善情况。改善情况以患者治疗前以及疗程结束一个月后的奥斯维斯奇功能障碍指数(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腰椎前屈及背伸活动范围评定。选取四项影像学指标作为对比指标,分别为骨盆入射角、骶骨倾斜角、双侧髂骨投影高度差、双侧髂骨投影宽度差。运用本院阅片系统影像分析软件viewpoint进行测量。以上述指标作为治疗前后客观指标对比依据,对两组患者的骶髂关节与骨盆功能以及LDH症状改善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实验结果:1、ODI评分、腰椎前屈及背伸活动范围: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的ODI评分、腰椎前屈及背伸活动范围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者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项指标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治疗后OD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腰椎前屈及背伸活动范围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组间评分相比亦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观察组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腰椎前屈及背伸活动范围显着优于对照组。结果说明针刀干预骶髂关节治疗对LDH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腰部功能活动较常规针刀治疗均有更为明显的改善。2、四项骨盆投影参数: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的骨盆投影参数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者具有可比性。观察组治疗前后骨盆投影参数指标变化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治疗后指标明显优于治疗前。但对照组治疗前后骨盆投影参数指标无显着性差异(P>0.05)。该结果表明在对骶髂关节进行针刀干预治疗后,LHD患者的骨盆参数指标趋于正常,对骶髂关节错位与骨盆倾斜的纠正程度明显优于常规LDH针刀治疗,表明纠正骨盆倾斜及骶髂关节错位对于治疗LDH具有深刻的影响及病理学意义。3、有效率:通过针刀干预骶髂关节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治愈率为43.33%;通过常规针刀治疗LDH的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0%,治愈率为20%。两组患者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针刀干预骶髂关节的有效程度优于常规针刀治疗LDH患者。4、疗程结束三个月后患者复发率: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人数27人,复发2人,复发率为7.4%;对照组患者总有效人数为24人,复发5人,复发率为20.83%。观察组三个月后复发率远低于对照组,表明观察组针刀方法更能从根本解决LDH问题。结论:从纠正骶髂关节错位以及骨盆倾斜的针刀治疗思路为出发点来治疗LDH患者疗效要明显优于传统常规针刀治疗思路。该针刀疗法经过本文阐述后思路明确,逻辑清晰。对于从事治疗相关领域疾病的学习者来说操作简便,安全性高,学习难度不大,值得临床运用推广。

祁冀[4](2020)在《扳法对骶髂关节和颈总动脉的生物力学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髂后上棘的解剖形态、骶髂关节(SIJ)的关节间隙CT下形态和分布特征以及斜扳法对SIJ的生物力学效应,为临床上SIJ错位的诊疗提供参考。研究颈部扳法对兔颈总动脉重度粥样硬化(CAS)斑块破裂及血管力学性能的影响,为其安全性提供补充。方法:1.观测280例干燥髋骨髂后上棘的解剖形态和相对位置。2.回顾75例健康成年人CT资料,观测第1-3骶椎(S1、S2、S3)平面SIJ的滑膜关节间隙和骨间韧带的形态和相对面积。3.6具人体骨盆标本依次切断耻骨联合及韧带,进行垂直压缩、拉伸和斜扳试验,观测SIJ的应变和相对运动。4.兔随机分为手法Ⅰ组(颈部扳法)、手法Ⅱ组(推桥弓)、CAS组和对照组,CAS造模及手法干预后,检测血流剪切力、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通过病理(HE、油红O、Masson三色)及免疫组化染色(CD34、CD68)对斑块成分进行分析。5.对兔颈总动脉进行轴向拉伸试验,分析力学特性。结果:1.髂后上棘有4种形态,“U”形(43.2%)、“V”型(38.2%)、“W”型(11.1%)、增生型(7.5%),未见性别或双侧差异(P>0.05)。2.(1)在S1平面,滑膜间隙为直线型;S2、S3平面滑膜间隙的相对面积逐渐增加,男性多呈弧线型,女性多呈“S”型。(2)在S1、S2平面,男性的滑膜间隙所占面积比例显着高于女性(P<0.05)。3.(1)正常SIJ在斜扳试验中的相对角位移小于压缩和拉伸试验(P<0.05),SIJ上部相对位移小于压缩试验(P<0.05),SIJ下部相对位移与压缩试验相比无差异(P>0.05)。(2)斜扳试验中SIJ的相对位移明显小于腰椎-髂嵴间的相对位移(P<0.05)。(3)随着耻骨联合和韧带逐步被破坏,SIJ在斜扳试验、压缩和拉伸试验中的相对角位移和相对位移大致呈增加趋势,但斜扳试验中SIJ的相对角位移不超过压缩试验。(4)卸载应力后,与初始状态比较,所有SIJ的相对角位移和相对位移不超过0.02°,相对位移不超过0.02mm。4.(1)手法Ⅰ组、手法Ⅱ组兔血清hs-CRP、血流剪切力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2)手法Ⅰ组和手法Ⅱ组斑块内脂质含量高于CAS组(P<0.05),胶原纤维含量和CD68 IOD值高于CAS组(P<0.05);手法I组斑块内的新生血管密度高于CAS组(P<0.05)。5.手法Ⅰ组兔颈总动脉的弹性模量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结论:SIJ错位的临床诊断需考虑髂后上棘和关节间隙形态的特殊性。斜扳法可致SIJ发生轻微的旋转和分离,该效应在耻骨联合和韧带损伤、关节稳定性明显下降时增加,但近似于生理载荷的效应,且手法复原后该效应可能消失。颈部扳法可致重度CAS兔颈总动脉血流剪切力升高,加速不稳定斑块破裂,甚至血管弹性降低。

杜鹏[5](2020)在《国医大师李业甫手法治疗骶髂关节损伤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李氏手法治疗骶髂关节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其优势,并初步探索总结李氏手法所蕴含的学术思想,为临床治疗骶髂关节损伤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案。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骶髂关节损伤患者,采取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人。观察组予以李氏手法治疗,对照组予常规推拿整复治疗。观察组及对照组每周各治疗3次,每次治疗间隔1天,单次治疗时间均为20分钟,6次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进行VAS、JOA和PSQI指标评分,并评估临床疗效,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1.病例完成情况:本研究共观察60例骶髂关节损伤患者,治疗过程中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全部完成临床研究。2.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病程、错位类型)及治疗前VAS评分、JOA功能评分和PSQI评分经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3.VAS评分比较: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后分别与治疗前进行组内比较,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相比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手法均能有效减轻患者骶髂关节源性疼痛,且李氏手法干预对于疼痛的缓解更佳。4.JOA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分别与治疗前进行组内比较,两组JOA评分均较治疗前相比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在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活动受限三个维度,评分亦均较同组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JOA评分进行组间对比,观察组JOA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后观察组在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活动受限三个维度,评分亦均较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均能改善患者主观症状、临床症状、日常活动受限,且观察组治疗效果更优于对照组。5.PSQI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分别与本组治疗前进行组内比较,两组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组间PSQI评分对比,观察组PSQI评分较对照组PSQI评分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手法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且李氏手法对于睡眠质量的改善优异性更佳。6.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共30人,治愈8人,好转20人,未愈2人,总有效率93.33%,未愈率6.67%;对照组共30人,治愈2人,好转22人,未愈6人,总有效率80.00%,未愈率20.00%。由此得出观察组总有效率、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临床疗效更为确切(P<0.05)。结论:1.李氏手法和常规推拿整复手法均能有效减轻骶髂关节损伤患者疼痛程度,改善日常活动能力,提高睡眠质量。2.李氏手法较常规推拿整复手法在减轻骶髂关节损伤患者疼痛程度,改善主观症状、临床体征及日常活动能力,提高睡眠质量等方面,疗效更为确切。3.李氏手法治疗骶髂关节损伤,基于国医大师李业甫学术思想指导下,充分体现李氏手法的特色及优势,为该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姜鹏[6](2019)在《“肩三针”龙虎交战法治疗早中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肩三针”施龙虎交战法与平补平泻手法对比,探讨龙虎交战法干预下,对早中期肩关节周围炎患者疼痛及关节活动度的影响,为龙虎交战法提高临床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提供依据。方法:将符合标准的55名肩周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成龙虎交战组27例,平补平泻组28例。两组选穴均为患侧肩髃、肩髎、肩贞、足三里、阳陵泉、申脉及大椎穴;均先在申脉、阳陵泉、足三里施用平补平泻手法,行针期间嘱患者做患侧搭肩、摸背、梳头、摆臂动作;之后针刺大椎穴施用平补平泻手法;继而两组均针刺“肩三针”(肩髃、肩髎、肩贞)得气后,龙虎交战组行龙虎交战法,平补平泻组行平补平泻手法;6天为1个疗程,每天针刺1次,留针30min,共治疗2个疗程,2个疗程中间休息1天。治疗前后分别评估肩周炎患者肩关节疼痛程度(VAS-P)、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肩关节活动度(ROM),并进行疗效评价,本次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通过医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进行处理。结果:1、两组治疗后患者肩关节VAS-P、ADL、ROM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龙虎交战法和平补平泻手法治疗肩周炎患者,都能明显改善肩周炎的临床症状。治疗后龙虎交战组与平补平泻组比较改善肩关节VAS-P、ADL、ROM的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龙虎交战法较之平补平泻手法能更明显改善肩周炎的临床症状。2、龙虎交战组:治愈7例,显效15例,有效2例,无效3例;平补平泻组:治愈1例,显效15例,有效9例,无效3例。龙虎交战组愈显率为81.48%、总有效率为92.59%,平补平泻组分别为57.14%、89.29%,两组间比较,龙虎交战组愈显率及总有效率均优于平补平泻组(均P<0.05)。说明龙虎交战法治疗肩周炎的疗效优于平补平泻手法。结论:1、龙虎交战法、平补平泻手法均能有效减轻肩周炎患者的疼痛和改善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2、龙虎交战法治疗肩周炎具有良好的疗效,且疗效优于平补平泻法。

朱柳静[7](2019)在《阳和汤联合威伐光照射治疗乳痈僵块阳虚痰凝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阳和汤联合威伐光照射治疗乳痈僵块阳虚痰凝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10月柳州市妇幼保健院乳腺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临床诊断为乳痈僵块阳虚痰凝证的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研究1组和研究2组各30例。对照组予中药阳和汤口服,研究1组给予威伐光照射治疗,研究2组采用中药阳和汤口服联合威伐光照射治疗,治疗时间为30d,随访60d。观察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肿块直径、临床疗效、复发率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1)观察期间,90例患者均完成了本次临床观察,剔除0例,脱落0例;(2)对照组、研究1组与研究2组治疗后30 d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0.0%、56.67%、90.0%;研究1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9,P=0.793);研究2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研究1组及对照组(χ2=8.523,P=0.004;χ2=7.200,P=0.007);(3)经治疗后,3组临床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2组优于对照组(P治疗后30 d=0.003)和研究1组(P治疗后30 d=0.041),对照组与研究1组相比则无统计学差异(P治疗后30 d=0.342);(4)经治疗后,3组肿块直径值较治疗前均有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2组优于对照组(P治疗后30 d=0.000)和研究1组(P治疗后30 d=0.000),对照组与研究1组相比则无统计学差异(P治疗后30 d=0.550);(5)经治疗后,3组中医临床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有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2组优于对照组(P治疗后30 d=0.000)和研究1组(P治疗后30 d=0.001),对照组与研究1组相比则无统计学差异(P治疗后30 d=0.018);(6)疗程结束后60d随访,对照组复发8例(26.7%),研究1组复发4例(13.3%),研究2组复发1例(3.3%)。研究1组复发率与对照组、研究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67,P=0.197;χ2=1.964,P=0.161),对照组复发率与研究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05,P=0.011)。结论:阳和汤联合威伐光照射治疗乳痈僵块阳虚痰凝证能有效缩小乳房炎性肿块,降低复发率,且临床疗效显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黄俊能[8](2019)在《改良侧卧推扳复位手法治疗骶髂关节错位(后错型)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改良侧卧推扳复位手法与常规复位手法治疗骶髂关节错位(后错型)的疗效,对各项疗效指标进行综合详细对比评价,希望能探索出更为合理的、优化的骶髂关节错位(后错型)的治疗方案,为骶髂关节错位的临床治疗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中的患者均来源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门诊及住院病人,根据患者入院顺序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常规松解手法结合改良侧卧推扳复位疗法,对照组用常规松解手法结合复位手法(参照人卫版《推拿治疗学》[8]),依据改良的Macnab[9]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0]来进行疗效评价。治疗前与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两侧髂嵴的高度差值(髂嵴差)的疗效评价。结果:(1)临床疗效:治疗组痊愈率为60%;对照组痊愈率率为16.7%。治疗组在优率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z=-3.251,p=0.001,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2)《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表》[11]:两组患者疗程结束后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比较,经统计学分析(t检验)(t=6.292,p=0.0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改良侧卧推扳手法复位骶髂关节错位(后错型)优于常规复位手法。(3)影像学标准[12]: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骨盆平片髂嵴高点水平差值比较,经统计学分析(t=-2.977,p=0.00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而可以得出改良侧卧推扳手法复位骶髂关节错位(后错型)优于常规复位手法。结论:通过治疗前后的多项组内分析数据比较表明两种治疗方案对骶髂关节错位(后错型)都起到了良好作用;而比较常规松解手法结合改良侧卧推扳手法与常规松解手法结合复位手法治疗骶髂关节错位(后错型),组间结果数据进行对比评价,改良侧卧推扳手法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复位手法。

张晶[9](2018)在《命门穴古代临床应用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系统整理古代医籍中命门穴的相关资料,归纳分析其临床应用规律,同时总结导师应用本穴的经验,为当今临床提供依据。方法:以《中华医典》涵盖的古代中医专着为检索源,建立数据库,应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软件对纳入的条文进行归纳,分析总结本穴治疗病证、配伍腧穴及刺灸法等临床应用特点,同时回顾性收集导师临床经典案例。结果:命门穴单穴治疗病证23种,优势病证为腰痛、头痛、痫证等10种,配伍治疗病证38种,优势病证为瞽、尿频、遗精等10种;配伍腧穴109个,应用频次前3位是肾俞穴、肝俞穴和气海穴;常用刺灸法为针五分、灸三壮。结论:本研究较完整地挖掘分析了命门穴的古代临床应用规律和导师经验,为现代临床及科研提供参考。

袁涛,金钰钧,兰鹏飞[10](2017)在《矩阵针灸联合电温针治疗骶髂关节致密性骨炎42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矩阵针刺联合电温针治疗骶髂关节致密性骨炎(OCI)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治疗,观察组采用矩阵针刺联合电温针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2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的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VAS及JOA评分治疗前后2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良率观察组为63.64%,对照组为4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矩阵针刺联合电温针治疗OCI临床疗效显着,并可改善体征及功能活动。

二、针灸治疗致密性髂骨炎18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灸治疗致密性髂骨炎18例(论文提纲范文)

(1)微调正骨手法调整骶骨倾斜移位的临床疗效评价及骶骨能动性在X线上的表现形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1.1 基线资料
        1.2 性别的均衡性比较
        1.3 病程均衡性比较
        1.4 年龄均衡性比较
        1.5 诊断标准
        1.6 纳入标准
        1.7 排除标准
        1.8 剔除及脱落标准
    2 方法
        2.1 研究方法
        2.2 骶骨X线测量参数
        2.3 疗效观察
        2.4 统计学处理
        2.5 技术路线图
    3 结果
        3.1 临床疗效比较
        3.2 治疗前后JOA评分比较
        3.3 VAS治疗前后评分比较
        3.4 治疗前后骶骨X线参数比较
        3.5 骶骨能动性比较
        3.6 临床异常情况和不良反应
    4 讨论
        4.1 骶髂关节是脊柱的枢纽
        4.2 骶髂关节紊乱
        4.3 骶骨是骶髂关节枢纽
        4.4 骶髂关节紊乱的X线表现形式
        4.5 骶骨倾斜移位的X线表现形式
        4.6 微调正骨手法的生物力学效应
        4.7 微调正骨手法调整骶骨倾斜位移原理
    5 结论
    6 存在问题及展望
        6.1 问题
        6.2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骶髂关节紊乱的生物力学机制探讨与推拿正骨手法的干预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经筋推拿结合侧卧推扳复位手法治疗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临床研究
    1.1 临床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2.干预措施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2.1 治疗组:采用经筋推拿结合侧卧推扳复位手法
        2.2.2 对照组:常规骨盆交叉带束缚治疗
    2.3 疗程
    2.4 疗效评价
        2.4.1 基线观测内容
        2.4.2 疗效观测
    2.5 评估节点
3.统计学方法
4.统计结果
    4.1 基线检测结果分析
        4.1.1 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比较
        4.1.2 VAS、CODI指数、耻骨联合间距基线对比
    4.2 统计结果分析
        4.2.1 总临床疗效比
        4.2.2 治疗后疗效评分评价
5.文献研究
    5.1 中医对于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的认识
        5.1.1 中医记载之“产后痹症”
        5.1.2 中医骨伤中“筋出槽、骨错缝”一说
    5.2 现代医学对PPSS的认识
        5.2.1 耻骨联合的相关解剖结构
        5.2.2 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的致病原因
        5.2.3 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的临床表现
        5.2.4 鉴别诊断
    5.3 影像学辅助检查的诊断价值
    5.4 诊断依据的研究
    5.5 治疗现状
        5.5.1 西医治疗
        5.5.2 中医治疗
    5.6 经筋推拿
        5.6.1 经筋推拿理论
        5.6.2 经筋在耻骨联合部位大致分布及症状表现
        5.6.3 经筋推拿治疗痛症经验探讨
    5.7 侧卧推扳复位手法
        5.7.1 操作机理
        5.7.2 特色及创新
6.讨论及分析
7.存在的问题
8.展望与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
综述 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的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针刀干预骶髂关节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注释表
引言
文献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研究资料
    1.2 病例诊断标准
    1.3 病理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病例标准
    1.6 剔除与脱落患者安排
2.研究方法
    2.1 研究方案设计
    2.2 分组方法
    2.3 研究路线方案
    2.4 院内阅片系统测量方法(见附图 5)
    2.5 治疗方法
    2.6 疗效评定标准与观察指标
    2.7 依从性评价
    2.8 安全性评价
    2.9 统计学方法
    2.10 针刀实操以及 X 线下针刀进针骶髂关节图(见附图 7)
3.研究结果
    3.1 临床患者一般性资料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ODI)评分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椎前屈以及背伸活动范围比较
    3.4 两组患者骨盆投影参数指标治疗前后比较
    3.5 两组患者治疗后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对比
    3.6 依从性评价
    3.7 安全性评价
    3.8 术后随访
4.讨论
    4.1 LDH的发生发展与脊椎稳定性的相关性
    4.2 SIJ及骨盆的力学结构及运动模式
    4.3 SIJ紊乱和脊柱稳定性之间的相关性
    4.4 针刀干预SIJ紊乱治疗LDH的作用机制
5 不足与展望
6.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4)扳法对骶髂关节和颈总动脉的生物力学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骶髂关节扳法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2 颈部扳法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3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一章 髂后上棘的形态解剖学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正常SIJ的关节间隙形态及分布特征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扳法对SIJ的应力-应变及相对运动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扳法对兔颈总动脉重度CAS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扳法对重度CAS兔颈总动脉拉伸性能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附录
    综述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骶髂关节半脱位影像学诊断标准的探讨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5)国医大师李业甫手法治疗骶髂关节损伤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中医学对骶髂关节损伤的认识
        1.1 气滞血瘀,骨错筋结
        1.2 肝肾亏虚,筋弛骨错
    2.中医学对骶髂关节损伤治疗现状的认识
        2.1 推拿治疗
        2.2 针灸治疗
        2.3 针刀治疗
        2.4 牵引治疗
        2.5 中药治疗
        2.6 其他适宜技术
    3.西医对骶髂关节损伤的认识
        3.1 病名
        3.2 病因认识
        3.3 临床表现
        3.4 解剖特点
        3.5 诊断
    4.西医对骶髂关节损伤治疗现状的认识
        4.1 保守治疗
        4.2 介入治疗
        4.3 手术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病例退出(脱落)标准
        1.7 中止试验标准
        1.8 意外情况处理方案
    2.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及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价标准
        2.5 统计方法
    3.研究结果
        3.1 病例完成情况
        3.2 一般资料比较
        3.3 观察指标分析
    4.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推拿的作用机制
        1.1 平衡阴阳,调和气血,恢复脏腑功能
        1.2 行气通络止痛
    2.推拿治疗骶髂关节损伤的作用机制
    3.“李氏手法”学术思想体现
        3.1 手摸心会,病证合参
        3.2 筋骨并举,柔中寓刚
        3.3 动静相宜,治养并重
    4.疗效分析
        4.1 VAS评分
        4.2 JOA评分
        4.3 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活动受限度评分
        4.4 PSQI评分
        4.5 总体有效率
第四部分 结语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推拿治疗骶髂关节损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6)“肩三针”龙虎交战法治疗早中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
    2.研究方法
        2.1 随机与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注意事项
        2.4 观察内容
        2.5 临床疗效评定
        2.6 安全性观测
    3.统计学分析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指标的比较
        1.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P评分比较
        1.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
        1.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ROM评分比较
    2.两组患者总体疗效的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肩三针”龙虎交战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
    2.针刺缓解肩周炎患者疼痛及改善肩关节ROM机理分析
    3.龙虎交战法治疗肩周炎疗效探讨
    4.问题及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随机数字表
附录B VAS-P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
附录C 调整的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量表
附录D 临床病例观察表
附录E 综述
    参考文献

(7)阳和汤联合威伐光照射治疗乳痈僵块阳虚痰凝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1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1.1 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治疗
        1.3.1 中医内治
        1.3.2 中医外治
    2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及治疗
        2.1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2.2 西医治疗
    3 威伐光作用于乳房炎性疾病的原理
        3.1 热疗的作用
        3.1.1 热疗在炎症疾病的应用
        3.1.2 热疗在乳腺疾病的应用
        3.2 国内外对威伐光的应用研究
    4 阳和汤治疗乳痈僵块的原理
        4.1 气血与乳房的关系
        4.2 温通法治疗乳房炎症
        4.3 阳和汤在乳腺炎性疾病的应用
    5 小结与展望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临床资料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2.1 疾病诊断标准
        2.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2.3 入组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病例剔除、脱落及中止标准
        2.6 随机分配与对照研究
        2.6.1 随机化分配
        2.6.2 对照研究
        2.6.3 一般治疗
        2.7 观察指标
        2.7.1 一般资料
        2.7.2 主要观察指标
        2.8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治疗前情况
        3.2 症状积分情况
        3.3 中医症状积分情况
        3.4 肿块直径变化情况
        3.5 疗效评价
        3.6 复发率比较
    4 结果分析
    5 讨论
        5.1 组方分析
        5.2 阳和汤治疗乳痈僵块的有效性
        5.3 威伐光治疗乳痈僵块的有效性
        5.4 疗效及不良反应
        5.5 存在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医症状量化积分表
附录二 阳和汤联合威伐光照射治疗阳虚痰凝型乳痈僵块的临床疗效观察知情同意书
缩略词表或索引
综述 乳痈及乳痈僵块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改良侧卧推扳复位手法治疗骶髂关节错位(后错型)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临床研究
    1.1 临床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2.干预措施
    2.0 病例选择
    2.1 治疗组:常规推拿结合改良侧卧推扳复位手法
    2.2 对照组:常规松解手法+复位手法
    2.3 疗程
    2.4 疗效评价标准
        2.4.1 基线观测
        2.4.2 疗效观测
    2.5 评价时点
    2.6 不良事件(随时记录)
    2.7 质量控制
    2.8 统计学方法
    2.9 临床资料
3.结果
    3.1 总临床疗效比
    3.2 治疗后疗效评分评价
        3.2.1 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
        3.2.2 影像学评分
4.文献研究
    4.1 中医对于骶髂关节错位的认识
        4.1.1 急慢性外伤及劳损
        4.1.2 肝肾亏虚
        4.1.3 气血不足、血瘀
    4.2 现代医学对骶髂关节错位的认识
    4.3 骨盆平片对骶髂关节错位的诊断价值
    4.4 诊断依据的探索
    4.5 骶髂关节错位的治疗现状
        4.5.1 介入及手术治疗
        4.5.2 保守治疗
    4.6 手法治疗作用机理
        4.6.1 平衡阴阳
        4.6.2 调整经络、脏腑、气血平衡
        4.6.3 恢复筋骨、关节功能
    4.7 诊断、分型及手法复位
        4.7.1 定位诊断
        4.7.2 骶髂关节错位分型
        4.7.3 改良侧卧推扳复位手法独特
5.讨论及分析
不足与展望
    存在的问题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
附录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参与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附表《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29分)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9)命门穴古代临床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命门穴古代临床应用特点
    研究目的与方法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源文献的选择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标准
        2.5 条文分类
        2.6 建立数据库
        2.7 频数统计
        2.8 结果分析
    研究内容与结果
        1 穴名
        2 命门穴单穴治疗病证
        2.1 命门穴单穴应用科别
        2.2 命门穴单穴应用治疗内科病证
        2.3 命门穴单穴应用治疗外科病证
        2.4 命门穴单穴应用治疗妇科病证
        2.5 命门穴单穴应用治疗儿科病证
        2.6 命门穴单穴治疗耳鼻咽喉科病证
        2.7 命门穴单穴治未病
        2.8 命门穴单穴应用优势病证
        3 命门穴配伍治疗病证
        3.1 命门穴配伍应用科别
        3.2 命门穴配伍应用治疗内科病证
        3.3 命门穴配伍应用治疗外科病证
        3.4 命门穴配伍应用治疗眼科病证
        3.5 命门穴配伍应用治疗妇科病证
        3.6 命门穴配伍应用治疗儿科病证
        3.7 命门穴配伍治疗优势病证
        4 命门穴配伍腧穴
        4.1 命门穴配伍腧穴及频次
        4.2 命门穴配伍腧穴归属经脉
        4.3 命门穴配伍腧穴分部
        4.4 命门穴配伍腧穴中特定穴
        5 命门穴穴药共用
        6 刺灸法
        6.1 针刺法
        6.2 艾灸法
        6.3 针灸禁忌
第二部分 导师临床应用命门穴经验总结
    1 导师对命门穴的应用经验
    2 经典病案分析
    3 体会
讨论
    1 命门穴治疗病证
    2 命门穴配穴规律
    3 命门穴刺灸法
    4 导师临床经验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命门穴现代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10)矩阵针灸联合电温针治疗骶髂关节致密性骨炎42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治疗方法
    1.5 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VAS及JOA评分
    2.2 临床疗效
3 讨论

四、针灸治疗致密性髂骨炎18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微调正骨手法调整骶骨倾斜移位的临床疗效评价及骶骨能动性在X线上的表现形式研究[D]. 杜佳慧.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经筋推拿结合侧卧推扳复位手法治疗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的临床疗效研究[D]. 何梓桐.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针刀干预骶髂关节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姚奕凯.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4]扳法对骶髂关节和颈总动脉的生物力学效应研究[D]. 祁冀. 南方医科大学, 2020
  • [5]国医大师李业甫手法治疗骶髂关节损伤的临床观察[D]. 杜鹏.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6]“肩三针”龙虎交战法治疗早中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姜鹏.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阳和汤联合威伐光照射治疗乳痈僵块阳虚痰凝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朱柳静.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改良侧卧推扳复位手法治疗骶髂关节错位(后错型)的疗效研究[D]. 黄俊能.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命门穴古代临床应用分析[D]. 张晶.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10]矩阵针灸联合电温针治疗骶髂关节致密性骨炎42例[J]. 袁涛,金钰钧,兰鹏飞. 西部中医药, 2017(06)

标签:;  ;  ;  

针灸治疗致密性髂骨炎18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