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视频行业的困境与出路

音视频行业的困境与出路

一、音像业的困境与出路(论文文献综述)

赵麟麟[1](2021)在《“互联网”背景下C音像转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龙思颖[2](2021)在《古风音乐的产业化困境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马梦璇[3](2020)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ICT产业升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5G、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ICT技术正在迅猛发展,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我国的信通通信产业起步较晚,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制裁的压力,还有国际分工日益专业化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下,研究我国ICT产业的升级问题。分析我国ICT产业的进出口数据,并对GVC参与指数和地位指数的测算,发现我国ICT服务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上游地位,但参与全球生产网络的程度还有所欠缺,而ICT制造业仍对国外中间产品具有较高的依赖程度,以小米和华为两个企业的转型升级方法为我国ICT企业的升级提供借鉴。利用298家ICT服务业企业、455家ICT制造业企业,2014-2018年的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以企业的营业利润代表企业的成长性指标,分别对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企业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研究了影响我国ICT企业升级发展的因素,研究发现,横向比较,研发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现金流量和收益质量是影响ICT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而营运能力的影响不显着,纵向比较,收益质量对ICT服务业企业的正向影响程度高于制造业企业,研发能力、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对ICT制造业企业的促进作用要大于ICT服务业企业,而现金流量对二者影响相差不多。基于这些结论,本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角度为ICT产业和企业的升级提出了建议。

张洁[4](2020)在《MV作品着作权集体管理的困境与出路 ——以中国音像着作权集体管理协会对MV作品的集体管理为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MV是音乐录影带(Music Video)的英文缩写,主要指与音乐搭配的短片或影片。KTV行业是侵害MV作品着作权的重灾区。作为我国唯一的音像作品着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中国音像着作权集体管理协会自成立以来便在打击MV作品着作权侵权行为、保护着作权人合法权益、规范MV作品版权市场、促进KTV行业健康有序经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近年却遭遇各方主体利益博弈下制度失灵的尴尬。本文从着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起源和性质出发,对中国音像着作权集体管理协会成立的背景、性质、运行机制及面临的困境等进行全面深入地介绍分析。认为中国音像着作权集体管理协会存在的问题是角色错位下自身制度缺陷无法满足各方利益需求和时代发展的结果,现阶段移植延伸性着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并非其走出困境的可行之道,扭转现状还需从内部完善着手,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法律建议和解决路径,以期为MV作品的着作权保护提供良好可期的集体管理制度环境,为KTV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稳定高效的法律保障。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关于着作权集体管理的概述。从着作权集体管理的起源与发展、概念及法律性质三个方面对着作权集体管理进行介绍。认为着作权属于私权,实践中应当尊重当事人基于利益衡量对授权合同性质作出的自由选择,而不是人为地对具体的着作权集体管理行为性质进行一刀切式地预先设定。第二部分主要是关于我国MV作品着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中国音像着作权集体管理协会的概述。从设立背景、法律性质、职能范围、维权形式、实现财产权利的模式等五个方面对中国音像着作权集体管理协会的设立与运行机制进行介绍,认为中国音像着作权集体管理协会具有独占性、规模化和集中化的特点。第三部分主要是对MV作品着作权集体管理存在问题的梳理分析。以中国音像着作权集体管理协会长期以管理代服务的角色错位为切入点,从权利人、使用者、终端消费者及商业维权的兴起等多个角度分析MV作品着作权集体管理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为后面提出解决对策奠定基础。第四部分主要是对是否移植延伸性着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探讨。首先从概念及域外经验的角度对该制度进行全面介绍,其次对该制度诞生的原因及法理进行分析,最后,从我国不具备移植条件、移植不利于维护着作权人的合法权益、不利于着作权的发展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延伸性着作权集体管理制度虽然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的优势,但与我国着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发展历史及现阶段实际情况并不匹配,不符合我国客观国情。中国音像着作权集体管理协会希望通过移植延伸性着作权集体管理制度来摆脱目前面临的困境并不可行,其仍然需要从自身完善入手寻找出路。第五部分主要是关于中国音像着作权集体管理协会如何走出困境的内容,即中国音像着作权集体管理协会的转型之路。首先认为中国音像着作权集体管理协会应进行角色重构,既要维持目前在音像着作权领域唯一集体管理组织的垄断地位,又要去行政化、加强监管并允许其他MV作品着作权维权方式的存在和发展。其次建议在维持中国音像着作权集体管理协会现有法定垄断地位的基础上,从确立多元化获权方式、完善许可使用费分配机制、构建平等协商的授权许可及收费机制、创新完善其他各项管理制度等方面加强中国音像着作权集体管理协会机制的健全与完善,为MV作品版权市场的繁荣与规范以及着作权人合法权益的保护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促进MV和KTV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最后强调在集体管理与商业维权并存的现状下,应注意控制商业维权利润,注重各方利益平衡。

赵璟玥[5](2019)在《独立音乐出版传播的版权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独立音乐的出版和传播形态逐渐呈现出图书出版、音像出版与数字音乐三种交替的状态,一方面独立音乐的春风吹向了图书出版领域,音乐类的图书开始涉及到独立音乐,第二,传统音像制品虽已没有了往日的辉煌,但对独立音乐人来说不论是收藏价值还是版权保护,实体唱片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第三,国内流媒体的高速发展加速了数字音乐的竞争态势。再探究独立音乐人这个群体的特点,他们从作品创作到出版、再到发行等一系列过程,没有背后商业资本力量的包装与推动,因此在版权保护上也便稍显乏力。但幸运的是,近几年国内版权大环境在国家的推动下有了明显的改善,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中也提出,要加强版权保护,全面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以版权保护促进文化创新。本文的研究即以独立音乐为对象,通过分析独立音乐出版物三种形式,从版权的角度出发关注图书、传统CD、数字音乐加之独立音乐人群体带来的新发展变化,经过相关案例分析和对专业人士的访谈,发现在实际中存在着音乐图书侵权、大量的盗版唱片、未经着作权人许可上架的盗版作品等现象。而独立音乐人由于其群体的特殊性,维权的困难也正囿于此却又不限于此,纵观整个独立音乐市场,围绕这条产业链上涉及到的每个环节——独立音乐人、出版方、发行方和用户,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每个环节的仔细分析,试图为中国独立音乐的版权保护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吴少峰[6](2019)在《迷笛音乐节中文化表征过程的研究》文中指出节事活动是地方文化活动的集中缩影。近年,随着全球化和国内经济实力的提升,传统文化和新兴创意产业都备受重视,节事活动逐渐在公众面前展露视角,成为吸引游客、创造利润的重要工具。目前,我国旅游类节事活动近万个,然而真正形成品牌效应,组织生产中的经验技术被共享与传承,有良好口碑的节事活动并不多见。因此,如何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既坚守文化传统又符合时代精神,使节事活动不陷入“快餐化”的困境,思考节事活动可持续性发展的思路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国内音乐的日益开放和多元化,年轻人对现代音乐艺术的接受,大型户外音乐节自90年代末20世纪初在国内拉开序幕。近二十年音乐节的探索与壮大,为节事活动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解空间,也为我们对节事活动文化创新与持续的思考也带来充分观察视角。国内音乐节事的萌芽与发展过程中所呈现转型社会的困惑与反叛情绪,地下与地上空间的市场转变,都让音乐节事活动无法独立于转型社会中困惑、冲突与摸索的宏观语境之外,伯明翰学派在音乐文化研究中的讨论和应用中所呈现出的表征理论正好能对此现象的理解带来新的认知和解释。其次,非持续的音乐节乱象中文化内涵挖掘、创意和传承的忽视也使得我们对节事活动产业的发展需要寻求更多的理论指导。此外,从国内音乐节近年的发展来看,真正有影响力的音乐节仍极少,多数音乐节同样缺乏延续性,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它的发生?是隐藏在节事的市场供求关系下文化的传递产生了脱节,还是技术、管理层面的原因导致的节事活动的文化未能得到更好的传播?进入节事活动的消费者又有怎样的感知和创造?表征理论作为一种“选择、表达、构建和塑造”创造过程的探讨,都将为节事活动中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导。以往旅游研究中对表征,以及表征和身份的讨论,主要关注的是表征过程中的某个方面,较少系统的讨论到表征的过程。与身份相关的旅游研究中,较少研究者尝试从群体的角度去探讨参与者在体验中所构建的身份感知与认同。而涉及表征和身份的研究中,讨论的身份主要是当地居民,较少将游客身份引入表征的研究。此外,以往音乐节相关研究较少以质性研究的方法从文化的角度切入,节事中与表征相关的研究鲜少出现,音乐节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文化如何被表征和传递,以及参与者的体验情况都还未得到深刻阐述。因此,本研究在对文化表征理论以及相关研究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引入了身份对表征过程的参与和体验,对音乐节事活动中的文化表征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探讨。迷笛音乐节是本研究的案例地,作为国内标杆性的户外摇滚音乐节,迷笛音乐节的历时长度、举办地的跨度、丰富的节日内容以及规模程度,都为我们对节事活动文化的思考提供了典型的案例地。研究结合了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问卷调查和网络民族志的资料收集方法,文章使用的田野资料来源于在迷笛音乐节连续三年共七届的现场观察和该时期中音乐节前后全过程跟踪观察的网络资料搜查,以及2015年3月至6月持续三个月在北京迷笛学校的田野调查。最终获得的资料包括访谈样本共102个,问卷总样本共1600份,以及网络组织中的文本资料;音乐节历年的媒体报道、宣传册及创办人的访谈资料,另有公司项目总结报告,调研报告以及部分与音乐节的举办相关的会议现场记录等。音乐节相关记录片、照片,以及研究者田野观察记录也作为补充数据为研究带来更完整的理解。网络资料的收集则来源于乐迷及乐迷组织的微信群和QQ群在迷笛音乐节期间的状态跟踪、观察记录和每届音乐节前后组织内的所有聊天导出所形成的文本资料。此外,网络资料还包括近年网络、报纸的媒体数据资料以及BBS乐迷帖等。在分析过程中,研究采用了内容分析法中的类属分析和情境分析,并以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了辅助分析。研究的主要结论:第一,音乐节事活动通过文化的表征、技术的表征和相关的变化完成了第一表征的过程,最终呈现出相关的概念。正如霍尔认为第一表征是从物到概念的建构,节事的表征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它建立在与之相对应的社会基础上,是现实文化中的颠覆、补偿或延长,通过节的形式将文化放大、凝聚,集中的再现出来。对音乐节事活动来说,摇滚文化中的批判和反思,是现实生活中年轻人话语权缺失的精神补偿。被摇滚文化打动进京寻梦的年轻人,在底层对抗中成长为以迷笛音乐学校为中心的摇滚群落,在互帮互助中完成了音乐节的诞生和新体系的建立,是现实的延长。迷笛音乐节作为青年亚文化的一种,也集中再现了青年人对时代现实中存在问题不断反思和批判的真诚态度。然而仅是文化的诞生并不能将音乐节变成可感知,参与和体验的活动,只有通过技术的形式以物化的手段将其构建成一个具体感知的概念,经由准备阶段、入场阶段、现场阶段、结束阶段以及贯穿全部阶段过程中一系列的运作等技术的方式将其转化为可感知的概念,才可能把这种文化通过节日进行表征。此外,节事活动文化的表征不同于物的生产,其生产是非固态的,变化的。在迷笛音乐节中,它通过原生文化的生长与传递,以及技术的摸索和发展,在变化中寻求发展。最终,在前期资料和分析的基础上,获得了音乐节事活动中第一表征中所对应呈现的概念。由此,音乐节事的第一表征通过文化、技术和变化完成了从物到具体可感知概念的表征过程,使音乐节事的文化生产在这个过程中最终被建构,得以呈现、继承和发展。第二,本研究从“迷笛音乐节中文化身份的进入、创造和发展”,“参与者在体验过程中对概念的接收情况和所形成的身份认同”和“参与者在体验中所形成的意义”三个方面探讨了音乐节事活动第二表征中从概念到意义生成的过程。音乐节文化的号召力,吸引了拥有相似兴趣的核心参与者欢聚。他们作为同类人的聚集,暂时逃离确定的规范和主流社会准则的束缚,批判世俗社会中的不合理,释放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形成了与日常状态相区别的阈限空间,并创造和发展了一系列可分享的符号,成为乐迷相聚时默认的规则和遵从的文化。当音乐节开始举行,参与者进入音乐节中,第一表征中准备就绪的概念才变成第二表征中真正的概念呈现出来,研究结合田野和问卷数据的认知,发现乐迷参与者在对音乐节事活动整体的感受中,对所表征出的概念获得了较高的传递和接收。而音乐节的参与者不仅是被动接收了表征过程中呈现的概念,他们也主动创造了音乐节中新的概念且在参与者中具有高接受度。音乐节阈限中的超越体验和概念的高接收度感知,让参与者形成了自生性共睦态、意识形态的共睦态和规范性共睦态三种群体体验感知,在共睦态的共鸣中获得了身份的认同。当节事中所呈现的这些文化的概念被参与者所接收时,意义也在此时产生。通过对访谈中乐迷在音乐节的体验中所获得的感受进行意义的解读,发现对乐迷参与者来说,在音乐节的体验生成了让乐迷参与者感受到沉醉和分享的“乌托邦”,承载了参与者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这个乌托邦也许并未实现,却由年轻人在世俗之外的节日片刻的自我实践中所创造和构建,成为在世俗社会中自我融洽与释放的场所,是世俗社会冲突中的缓和剂,是在路上的乌托邦。第三,迷笛音乐节在多年循环演进的举办过程中,形成了表征的循环。由于音乐节事活动的时期性、一次性和周期性,在不断循环互动过程中,每当进入下一轮举行时,均能通过上一轮举办中的反馈,得到及时的调整,让音乐节的生命力变得可持续,走向专业化和规模化。不仅是作为组织方的音乐节在不断的自我精进,身份方的乐迷参与者也在音乐节历时中所发生的种种不确定事件时进行陆续反馈,在理解、接纳和期待的态度中促进音乐节的改进和完善。最后,研究提出了节事活动文化表征过程的概念性模型,进一步解释了节事活动中第一表征,节事活动中的第二表征以及表征的循环过程。这一概念性模型的提出,不仅拓展了表征理论研究在节事学科的实践,也从节事研究的角度对表征理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深化。可以看到,本研究通过文化表征理论为音乐节事活动的生产和消费过程进行解释,以经验性研究对理论做出进一步探索,将表征研究扩展到节事活动中动态体验和感知的传递视角,提出了节事节事活动文化表征过程的概念性模型,拓展了表征理论研究的边界,深化了表征理论的研究。该实践的尝试,跳出了符号传递中的指涉中意义丢失的可能性,为表征理论的研究在动态的节事活动研究提供了新的操作和理解方式,表明了该理论运用于实践中的可行性。研究从表征的角度来阐释和理解节事活动的呈现过程,让音乐节事活动的实践回归到文化本身,更新了现实中节事活动生产的理解,弥补了以往节事活动研究中文化的缺位,以及商业运营中对文化内涵的不透彻理解。节事参与者在节事活动表征过程中的引入,也实证了参与者不再作为“被动的观众”,而是为节事活动增添了主动创造的过程。此外,本研究所提供的田野数据为后续相关研究的进入提供了一些田野数据,同时在如何数据获取的方法论的思考方面也带来一定的参考。

傅一苹[7](2017)在《论WTO框架下文化产品国际贸易中的补贴规则——以信息技术发展为背景》文中提出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文化产品显着地朝着电子形式进化,且电子形式的货物与服务之间的界线渐趋模糊。由于WTO框架下货物与服务分类规则的缺失以及服务补贴规则的不完善,其成员针对残存货物因素的文化服务的补贴因为货物和服务贸易规则的重叠适用,会受到严格限制传统补贴类型的货物补贴规则的制约,被认为违反国民待遇原则。结合货物与服务分类规则的建立,成员方能在GATS具体承诺表中有效限制外国服务或服务提供者补贴方面的国民待遇。此外,本国服务的界定中可以纳入文化标准,以排除与补贴实施国缺乏文化方面归属关系的服务或服务提供者,从而使基于文化原因的补贴得以实施。

吴静[8](2015)在《新疆数字音像出版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出版、数字阅读已成为我国新闻出版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数字技术对社会资源的整合和信息传递的途径和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光是传统的纸质出版业(图书、报纸、期刊杂志),电子音像业也在经历一场信息技术的巨大变革。在这种数字环境下,新疆音像出版业同样也站在新的历史的起点上,发展数字出版是时代的选择和要求。数字出版的快速崛起,为新疆音像出版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局面,也同时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和挑战。新疆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由于拥有美丽的自然景观、丰富的人文底蕴,多彩的民族文化被人们所熟知。可是自从2013年北京“金水桥”事件以来,新疆逐渐与暴力、恐怖、分裂、独立等代名词联系起来。目前针对于暴恐活动分析指出,随着网络技术与应用的不断发展,全球信息化浪潮冲击着现代化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而音像制品相对于书籍有着生动、直观、互动性强,更易理解等传播特点因此逐渐成为暴恐分子的目标。除了原有的书籍传播途径以外,通过利用互联网网站下载暴恐音视频或者通过物理介质的音像光盘进行传播成为暴恐分子的主要传播手段。在国家加大对数字出版物的监察力度和对非法出版物的打击力度的大环境下,新疆数字音像出版健康有序的发展不仅为新疆稳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而且还担负着宣传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思想的重要政治任务。因此面对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和自身数字化趋势的需要,新疆数字音像出版如何去发展便是我论文研究的目的所在。本论文对数字环境下新疆音像出版的发展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主要阐述了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并将与数字音像发展相关的论文研究进行了梳理,为本文研究打下基础。第二章主要对传统出版环境下新疆音像出版业发展现状、特点、主要成就以及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第三章对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下的新疆数字音像出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作出了分述。同时也对新疆音像出版向数字化转型必要性作出分析为下文论述的展开做好铺垫。第四章从数字音像出版产品的发展、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平台的建设、运营模式以及提升国际文化传播力等五方面对新疆数字音像出版发展与运营作出策略性探索评析。第五章站在数字音像出版企业和政府两个视角上对数字环境下新疆音像出版业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何培瑶[9](2014)在《新媒体环境下电子音像出版单位的内容增值策略研究 ——以时代新媒体出版社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用户应用需求的不断升级,新媒体已然成为这个时代的“新宠”,正逐步深入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可以说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着媒体行业进行新的变革,创新与融合成为新媒体发展的主流。然而,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我国传统电子音像出版社正日渐衰微,尤其是出版单位转企改制之后,不少电子音像出版社甚至入不敷出。本文分析,我国传统电子音像出版单位不管从出版总数、出版数量还是发行量、发行金额上都在走下坡路,究其原因,除了科技的发展、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主要原因还有产业先天发展不足和人才力量跟不上。但是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为电子音像出版社向新媒体转型提供了有利条件,不管是政策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还是科技环境,而电子音像出版单位是最早涉及数字化的出版机构,在多年的出版过程中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和资源,在转战新媒体出版过程中,有着其他纸质图书出版单位和专业技术公司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处于发展十字路口的电子音像出版单位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在新媒体技术环境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国电子音像出版单位已逐步认识到实现内容增值的重要性,并不断进行内容增值尝试,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如安徽电子音像出版社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更名为时代新媒体出版社,成为我国首家主动战略转型至新媒体出版领域的音像电子类出版单位,并在全国出版单位中创先设立了“内容增值部”。另外,河北方圆电子音像出版社、湖北九通电子音像出版社、浙江电子音像出版社、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江西新媒体出版有限公司等电子音像出版单位在新媒体出版方面也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内容增值上也都有自己的经验,值得我们去研究,也值得其他电子音像出版单位借鉴。本文即以安徽时代新媒体出版社为例,采用文献法与参与观察法,将安徽时代新媒体出版社目前的内容增值策略概括为三种,即跨媒体、跨行业产业融合的内容增值策略、立体化全媒体出版的内容增值策略和基于终端产品的内容增值策略。每一种策略均以独立的一章进行阐述分析。分析以一个具体的增值案例展开,先对案例进行论述,再分析实施这一策略所需要的条件,然后对这一策略的盈利方式及其营销方式进行概述,最后对该策略进行简要评析,对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电子音像出版单位如何进行内容增值进行简要总结并提出了一些注意事项,希望能够引起电子音像出版单位的注意。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对现有内容增值策略的实施条件、盈利方式及营销方式的分析。难点在于各出版单位自身的发展情况存在差异,对案例的实施条件和盈利的方法很难进行论断,只能是提供借鉴。本研究的主要意义在于:为传统电子音像出版单位的数字出版转型提供借鉴,探寻出版内容资源价值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为电子音像出版单位走出发展困境提供解决方案。

宋兆成[10](2009)在《发挥自身优势 走特色音像出版之路》文中认为音像业走出困境和行业振兴,必须由科学发展观统领,敢于改革创新,特别是加大原创的力度,大力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即自主权),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音像业的困境与出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音像业的困境与出路(论文提纲范文)

(3)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ICT产业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内容
    1.3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产业升级理论
    2.2 全球价值链理论
        2.2.1 GVC理论发展
        2.2.2 全球价值链的实证研究
    2.3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产业升级理论
        2.3.1 理论研究
        2.3.2 实证研究
    2.4 文献综述小结
第三章 ICT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ICT产业的定义
        3.1.1 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对ICT产业的划分
        3.1.2 我国对ICT产业的划分
        3.1.3 本文对ICT产业的划分
    3.2 我国ICT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2.1 总体发展状况
        3.2.2 各行业的发展状况
        3.2.3 小结
第四章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ICT产业地位升级
    4.1 基于产业层面的研究
        4.1.1 ICT产业进出口数据分析
        4.1.2 ICT产业的GVC指数分析
    4.2 基于企业层面的研究
        4.2.1 小米
        4.2.2 华为
    4.3 小结
第五章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ICT产业升级的影响因素
    5.1 产业层面
    5.2 企业层面
        5.2.1 数据与模型
        5.2.2 实证研究
        5.2.3 结果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产业升级的结论
        6.1.2 实证研究的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MV作品着作权集体管理的困境与出路 ——以中国音像着作权集体管理协会对MV作品的集体管理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着作权集体管理概述——制度化的着作权行使与管理模式
    (一)着作权集体管理的起源与发展
    (二)着作权集体管理的概念
    (三)着作权集体管理的法律性质
二、音集协的设立与运行——独占性、规模化、集中化特点突出
    (一)音集协的设立背景——MV 作品着作权交易及 MV 作品维权特殊性的需要
    (二)音集协的法律性质——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
    (三)音集协的职能范围——以权利人授权及“小权利”为限
    (四)音集协实现财产权利的模式——一揽子使用许可和集中费用分配
    (五)音集协的维权形式——规模化专业性维权
三、音集协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以管理代服务下的制度失灵
    (一)权利人的流失——独占性授权的局限及使用费收取权转授和集中分配的不合理
    (二)使用者的抗拒与非会员权利人的抗议——一揽子许可使用制度的不公
    (三)终端消费者的不满——成本转嫁的负面效应
    (四)商业维权的挑战——市场的自由选择
四、延伸性着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并非音集协走出困境的可行路径
    (一)延伸性着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域外经验
    (二)延伸性着作权集体管理制度诞生的原因及其法理分析
    (三)我国移植延伸性着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五、角色重构与机制完善——音集协破解困境的应然选择
    (一)角色重构——去行政化,合理垄断
    (二)机制重构——与时俱进,完善音集协各项制度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5)独立音乐出版传播的版权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独立音乐相关概念及其版权保护发展
    一、独立音乐相关概念及出版物形式
    二、独立音乐的图书出版
    三、独立音乐的传统音像制品出版
    四、独立音乐的数字出版发行
    五、中国独立音乐版权保护历史演进
第二章 独立音乐出版传播中的侵权现象分析
    一、独立音乐出版传播中的侵权形式
    二、独立音乐实体CD售卖游走在灰色地带
    三、网络平台屡次上架未经授权的独立音乐
    四、中国独立音乐版权保护的评价与思考
第三章 独立音乐版权保护面临的困境
    一、独立音乐人缺乏法律基本常识,常处于弱势地位
    二、专业性不强的人士涌入编辑行业带来版权问题
    三、独立音乐的音像出版物载体形体较为单一
    四、数字出版发行平台忽视版权致使行业乱象丛生
    五、用户付费观念淡薄
    六、法律制度存在的空白点导致实践中难以判定
第四章 独立音乐版权保护的对策分析
    一、独立音乐人选择正规出版,为版权保护奠定基础
    二、编辑需主动学习着作权知识,提升专业素养
    三、音像社引进加密技术,尝试拓展出版的新模式
    四、数字出版发行平台完善版税结算方式
    五、逐步引导消费者接受付费制度
    六、相关平台建设方联合传统出版,普及版权知识
    七、填补独立音乐版权的法律空白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迷笛音乐节中文化表征过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快餐化”节事旅游的乱象
        1.1.2 音乐节的壮大与新生
        1.1.3 文化表征在音乐节事研究中的延伸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路线
    1.3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1.3.1 研究重点
        1.3.2 研究难点
        1.3.3 创新之处
    1.4 研究意义
        1.4.1 现实意义
        1.4.2 理论意义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2.1 文化表征的理论基础及在旅游中的相关研究
        2.1.1 表征的界定
        2.1.2 什么是文化表征
        2.1.3 旅游中文化表征的研究
    2.2 消费者的身份研究
        2.2.1 身份的界定
        2.2.2 身份的思辨之路
        2.2.3 旅游中身份的研究
    2.3 旅游中“表征”与“身份”关系的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音乐节的研究综述
    3.1 音乐节概念的定义
    3.2 西方音乐节相关的研究
        3.2.1 医学角度的人文关怀
        3.2.2 管理和经济相关的研究
        3.2.3 文化方面及心理学的角度
    3.3 迷笛音乐节及相关文献
        3.3.1 迷笛音乐节:媒体报道和参与方记忆
        3.3.2 迷笛音乐节:学术观点与言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方法
    4.1 质的研究:方法论的指导
    4.2 研究方法
        4.2.1 个案研究
        4.2.2 资料收集
        4.2.3 资料分析
    4.3 研究伦理
        4.3.1 研究现场的可进入性
        4.3.2 研究者的主体间性
        4.3.3 研究者的取舍
第五章 迷笛音乐节的概况
    5.1 迷笛音乐节的介绍
        5.1.1 迷笛音乐节是什么
        5.1.2 迷笛音乐节的音乐类型
    5.2 迷笛音乐节所属的时代回溯
        5.2.1 英美摇滚音乐发源的时代背景及其发展历程
        5.2.2 摇滚音乐在国内传播及音乐节发源的时代背景
    5.3 迷笛音乐节的发展历程简介
        5.3.1 音乐节的开始,班子的源头
        5.3.2 初试牛刀,走出校园的迷笛音乐节
        5.3.3 商业扩张,一路南下的五年
        5.3.4 无序到有序:团队相对标准化的音乐节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迷笛音乐节中第一表征的解构与建构
    6.1 田野中第一表征的观察建构
    6.2 音乐节中表征的迷笛文化
        6.2.1 迷笛音乐节中的音乐文化的源头
        6.2.2 文化和情结的来源:共同的根
    6.3 迷笛音乐节管理运营中的技术表征
        6.3.1 迷笛音乐节运作的技术架构
        6.3.2 迷笛音乐节中运作过程的技术解构
    6.4 迷笛音乐节的发展与变化
        6.4.1 原生文化的生长与传递
        6.4.2 技术的摸索与发展
    6.5 迷笛音乐节中第一表征的概念呈现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迷笛音乐节中第二表征的传递与延展
    7.1 迷笛音乐节中文化身份的进入、创造与发展
        7.1.1 核心受众的聚集:参与者的进入
        7.1.2 音乐节现场集体符号的创造与共享
        7.1.3 日常之外的阈限空间
        7.1.4 参与者文化身份的发展变化
    7.2 第二表征概念的完成,迷笛音乐节中的身份认同
        7.2.1 音乐节中第二表征概念的接收与延展
        7.2.2 共睦态,音乐节空间中的身份认同
    7.3 意义的生成:构建中的“乌托邦”,分享与沉醉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迷笛音乐节中文化表征的循环
    8.1 “不确定”事件发生在循环中的态度呼应
    8.2 主办方在表征中的自我精进
    8.3 并未解决的困扰:报批与安全的标准化
    8.4 循环中的理解、接纳与期待
    8.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迷笛音乐节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访谈者基本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论WTO框架下文化产品国际贸易中的补贴规则——以信息技术发展为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信息技术发展对文化产品的影响
二、WTO框架下文化产品国际贸易中补贴规则的困境
三、文化产品国际贸易中补贴规则的出路
    (一) 在GATS具体承诺表中明确指出文化部门补贴方面的国民待遇限制
    (二) 分类规则的建立
        1. 新常态下的货物与服务——货物与电子形式的产品
        2. 电子形式的产品中货物因素的量
    (三) 本国服务的文化标准
        1. 国别标准
        2. 欧盟标准
        3. 小结
四、结语

(8)新疆数字音像出版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言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新疆电子音像出版的发展现状与困境
    2.1 传统出版企业电子音像出版发展现状
        2.1.1 录音制品发展状况
        2.1.2 录像制品发展状况
        2.1.3 电子出版物发展状况
        2.1.4 录音、录像制品及电子出版物发展比较分析
        2.1.5 音像电子出版物零售发展状况
    2.2 新媒体企业数字音像出版发展现状
        2.2.1 互联网发展情况
        2.2.2 出版产业发展情况
    2.3 新疆音像出版业主要成就
    2.4 新疆音像出版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新疆数字音像出版发展的宏观环境分析
    3.1 政治环境对新疆数字音像出版发展的影响
    3.2 新疆经济环境对数字音像出版发展的影响
    3.3 新疆社会环境对数字音像出版发展的影响
        3.3.1 新疆网民规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3.3.2 文化传播方面的扶持政策
    3.4 技术环境对新疆数字音像出版发展的影响
        3.4.1 大数据时代挑战和机遇并存
        3.4.2 “三网融合”带来的媒介融合
        3.4.3 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带来的阅读变革
第四章 新疆数字音像出版的发展与运营
    4.1 新疆数字音像出版的发展
        4.1.1 数字音像业的发展是新疆经济繁荣与社会稳定的需要
        4.1.2 新疆音像的数字化
    4.2 内容资源开发与产品创新
        4.2.1 内容资源的开发
        4.2.2 数字音像出版产品创新
    4.3 数字音像出版产业链发展模式
        4.3.1 数字音像产业链的问题
        4.3.2 数字音像出版产业链发展模式
        4.3.3 数字音像产业链的完善措施
    4.4 数字音像出版平台发展模式
        4.4.1 新疆数字音像出版平台搭建的背景
        4.4.2 数字音像出版平台的建设
        4.4.3 数字影音资源库平台的建设
        4.4.4 建设开放的数字音像内容投送平台
        4.4.5 移动出版业务平台的建设
    4.5 数字音像出版产品营销模式和盈利渠道
        4.5.1 构建多元化的营销体系
        4.5.2 数字音像出版盈利渠道
    4.6 新疆音像出版“走出去”战略
        4.6.1 “走出去”基本情况及发展趋势
        4.6.2 新疆数字音像出版“走出去”的对策
第五章 新疆数字音像出版的发展问题与建议
    5.1 新疆数字音像出版的发展问题
    5.2 新疆数字音像出版发展对策与建议
        5.2.1 政府层面
        5.2.2 出版企业层面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9)新媒体环境下电子音像出版单位的内容增值策略研究 ——以时代新媒体出版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相关概念解析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第二章 传统电子音像出版单位的发展现状及其环境分析
    第一节 传统电子音像出版单位发展现状
        一、传统电子音像出版单位发展概况
        二、传统电子音像出版单位的困境原因分析
    第二节 电子音像出版单位发展的社会宏观环境分析
        一、政策法律环境
        二、经济环境
        三、社会文化环境
        四、科技环境
    第三节 电子音像出版单位的微观环境分析
        一、电子音像出版单位转战新媒体出版的优势
        二、电子音像出版单位转战新媒体出版的劣势
第三章 跨媒体、跨行业产业融合的内容增值策略
    第一节 内容增值案例——“茶健康”研讨会
    第二节 策略实施条件分析
        一、双方共同的利益趋向是合作的基础
        二、作者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是成功的关键
        三、出版社丰富的资源储备是保障
    第三节 盈利方式与营销方式分析
        一、定制出版
        二、事件营销
    第四节 策略评析
第四章 立体化全媒体出版的内容增值策略
    第一节 内容增值案例——“戴光强健康新概念”系列
    第二节 策略实施条件分析
        一、内容资源符合全媒体出版条件是基础
        二、出版单位的制作能力与所掌握的内容发布平台是重要条件
        三、产品的品牌知名度是重要保障
    第三节 盈利方式与营销方式分析
        一、实体出版物销售
        二、音视频付费点播
        三、APP应用付费下载
    第四节 策略评析
第五章 基于终端产品的内容增值策略
    第一节 内容增值案例——VCLASS时代名师学习机
    第二节 策略实施条件分析
        一、产品的目标市场选择是前提
        二、用户群体认可度是销量的保证
        三、版权保护技术是关键
    第三节 盈利方式与营销模式分析
        一、“网络+报纸+电视”的立体化营销模式
        二、线上线下商店同步销售模式
    第四节 策略评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发挥自身优势 走特色音像出版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音像出版业要做大做强必须走强强联合之路
二、强化产业政策、专业法规, 实行国家和行业管理上的专职、专权、专法
    (一) 注重选题策划, 抓住特色, 树立自己的品牌
    (二) 针对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精心策划, 在时间和作品上有所突破
    (三) 充分利用平台优势, 拓宽和优化配置节目资源
    (四) 充分发挥“智本要素”, 加大人才储备
    (五) 广开渠道, 注重对外合作

四、音像业的困境与出路(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背景下C音像转型研究[D]. 赵麟麟.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2]古风音乐的产业化困境与对策研究[D]. 龙思颖. 西华大学, 2021
  • [3]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ICT产业升级研究[D]. 马梦璇.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4]MV作品着作权集体管理的困境与出路 ——以中国音像着作权集体管理协会对MV作品的集体管理为视角[D]. 张洁. 西南政法大学, 2020(07)
  • [5]独立音乐出版传播的版权问题及对策研究[D]. 赵璟玥. 苏州大学, 2019(04)
  • [6]迷笛音乐节中文化表征过程的研究[D]. 吴少峰.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7)
  • [7]论WTO框架下文化产品国际贸易中的补贴规则——以信息技术发展为背景[J]. 傅一苹.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7(06)
  • [8]新疆数字音像出版发展模式研究[D]. 吴静. 北京印刷学院, 2015(03)
  • [9]新媒体环境下电子音像出版单位的内容增值策略研究 ——以时代新媒体出版社为例[D]. 何培瑶. 安徽大学, 2014(09)
  • [10]发挥自身优势 走特色音像出版之路[J]. 宋兆成. 出版广角, 2009(04)

标签:;  ;  

音视频行业的困境与出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