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中微量甲基异丁基酮的分析方法

溶液中微量甲基异丁基酮的分析方法

一、溶液中微量甲基异丁基酮的分析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孙宾宾[1](2021)在《含螺恶嗪或螺吡喃结构的新型光致变色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在特定波长光(或热)的作用下,螺恶嗪和螺吡喃类化合物能够在闭环体(无色态)与开环体(显色态)之间发生可逆反应,有望应用于光信息存储等领域,导致螺恶嗪和螺吡喃类化合物目前无法大规模投入实用的原因,一是其开环体热稳定性较差,在室温下极易返回闭环体;一是其抗疲劳性能尚达不到市场化需求。同时,小分子化合物不利于成膜成纤及器件化。将螺恶嗪或螺吡喃基团通过共价键引入高分子基质,通过空间位阻对光致变色过程的制约,能够有效延迟消色反应速率,提高其开环体的热稳定性,同时有利于成膜成纤及器件化.本论文正是在这一思路下展开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含螺恶嗪或螺吡喃基团的丙烯酸酯是制备光致变色材料最常用的单体。本论文首先在超声辐射条件下快速高效地合成了含羟基的螺恶嗪SO-OH和含羟基的螺吡喃SP-OH:进一步通过DCC/DMAP酯化法分别方便快捷地合成了含螺恶嗪基团的丙烯酸酯SOA和含螺吡喃基团的丙烯酸酯SPA:对上述四个螺恶嗪或螺吡喃类化合物进行了波谱表征,探讨了其光致变色性质。为了提高螺恶嗪基团开环体的热稳定性,同时制备水溶性的光致变色材料,本论文接着将螺恶嗪丙烯酸酯SOA和羧甲基纤维素CMC在水溶液中接枝共聚,制备了水溶性的含螺恶嗪基团的羧甲基纤维素基光致变色材料CMC-g-SOA;通过红外光谱、热重分析、水溶性测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方式对CMC-g-SOA 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了共聚反应机理。紫外线照射能使CMC-g-SOA开环显蓝色,CMC-g-SOA开环体在水溶液中的消色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热消色稳定性较接枝前显着增强:历经10次光致致变色循环后相对吸光度下降1.17%,显示出CMC-g-SOA良好的抗疲劳性能。由于水溶性CMC和脂溶性SOA的接枝共聚在异相条件下进行,两种原料不能充分接触。为了克服这一弊端,本论文继而以脂溶性硝化纤维素NC为母体,在均相条件下制备了含螺恶嗪基团的硝化纤维素基光致变色材料NC-g-SOA:通过核磁共振碳谱、红外光谱、热重分析等方式对NC-g-SOA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了共聚反应机理。NC-g-SOA可以通过溶液法在玻璃片上成膜,紫外线照射NC-g-SOA的乙酸乙酯溶液或膜,能使NC-g-SOA开环显蓝色。NC-g-SOA开环体在乙酸乙酯溶液中和薄膜状态的热消色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速率常数分别为1.77×10-2 s-1和1.36×10-3 s-1。NC-g-SOA在乙酸乙酯溶液中和薄膜状态历经10次光致变色循环后相对吸光度分别下降 3.40%和 0.85%。无论将螺恶嗪基团引入CMC还是NC,都能显着地增强螺恶嗪基团开环体的热稳定性,但仅仅是增强,螺恶嗪基团光致变色过程中的稳定态仍然是闭环体(无色体)。本论文接着以含硝基螺吡喃基团的丙烯酸酯SPA为单体,将其与水溶性的羧甲基甲壳素CMCH共聚,制备了含螺吡喃基团的羧甲基甲壳素基光致变色材料CMCH-g-SPA;通过红外光谱、热重分析、X-射线衍射、水溶性测试等方式对CMCH-g-SPA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了共聚反应机理。X-射线衍射测试显示接枝反应破坏了 CMCH的半晶结构,使得CMCH-g-SPA水溶性增强。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证实,在水溶液中存在硝基螺吡喃基团的开环体结构MCA,接枝MCA的羧甲基甲壳素材料CMCH-g-MCA在水溶液中表现出逆向的光致变色行为,对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除了溶剂水极性强以外,羧基阴离子与MCA结构中吲哚阳离子之间的静电引力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其对接枝在羧甲基甲壳素大分子链上的MCA结构起到了稳定作用。通过可见光照射CMCH-g-MCA水溶液在8 min内可以完成消色反应,随之的热显色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速率常数为4.64×10-4 s-1。CMCH-g-SPA在水溶液中历经10次光致变色循环后相对吸光度下降7.92%。

夏洋峰[2](2021)在《离子液体催化酮连氮合成2-吡唑啉衍生物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酮连氮环化反应是制备2-吡唑啉衍生物的重要方法,其原子利用率可达100%。该反应现用催化剂(如草酸、单质碘等)存在着污染大、催化效率低及分离难等不足,开发绿色、高效催化剂对酮连氮环化制备2-吡唑啉衍生物具有重大意义。本论文以新型离子液体催化剂设计为核心,制备了 Lewis酸类离子液体、磺酸类离子液体和聚合离子液体三类催化剂,显着提升了酮连氮环化反应的效率。结合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揭示了酮连氮环化合成2-吡唑啉衍生物的反应机理,为酮连氮环化制备2-吡唑啉衍生物反应工艺提供了数据和理论支撑。论文主要进展如下:(1)开发了Fe基Lewis酸催化酮连氮环化制备2-吡唑啉衍生物的反应体系。实验结果显示,在4mol%FeCl3、80℃和6h的反应条件下,丙酮连氮的转化率高达95%,产物3,5,5-三甲基-2-吡唑啉的选择性保持在99%。DFT计算结果表明,酮连氮环化合成2-吡唑啉衍生物由两步基元反应组成,分别为构型转变步骤和环化步骤,其中环化步骤的能垒高(40.32 kcal/mol),为反应的决速步骤。反应静电势(ESP)和电子定域函数(ELF)分析可知,FeCl3的加入可以显着地改变酮连氮分子表面的ESP分布,降低反应过渡态能垒,提高酮连氮环化反应生成2-吡唑啉衍生物的转化率。(2)设计合成了酸性可调的Fe基Lewis酸离子液体用于催化酮连氮环化反应制备2-吡唑啉衍生物。Lewis酸离子液体的催化效果显示,[Bmim]Cl-2.0FeCl3催化活性最高,5h内丙酮连氮的转化率可达96%。酮连氮的底物拓展实验表明,酮连氮取代基R基团的碳数越小,其转化率越高,活性顺序为:甲基(96%)>乙基(88%)>正丙基(82%)>正丁基(75%)。在基团碳数相同情况下,R基团为正构烷烃的反应效果优于相应的异构烷烃,转化率顺序为:正丙基(82%)>异丙基(45%);正丁基(75%)>异丁基(43%)>叔丁基(11%)。(3)设计合成了 Br(?)nsted磺酸类离子液体,实现了高效催化酮连氮制备2-吡唑啉衍生物。以磺酸根为给质子基团,通过疏水性基团、烷基链长、阴离子的调控,共获得9种离子液体催化剂。实验结果表明,[PsBim][CF3SO3]催化性能最优,4 h内丙酮连氮的转化率可达98%,选择性保持99%。DFT计算结果表明,该类离子液体阴阳离子能够协同作用于酮连氮分子,分别降低了构型转变步骤和环化步骤的过渡态自由能垒,构型转变在室温下可以自发完成(半衰期t1/2=1.34×10-2 h),并进一步获得了实验验证。(4)设计合成了新型聚合离子液体微球催化剂,构建了酮连氮制备2-吡唑啉衍生物的多相催化体系。分子动力学直径模拟结果显示,酮连氮和2-吡唑啉分子动力学直径最大为10.56 A,小于微球内部平均孔径32.40 A,酮连氮和2-吡唑啉衍生物分子可以在微球材料内部自由进出。实验结果显示,乙烯咪唑(VIM)、二乙烯苯(DVB)、致孔剂甲苯的摩尔比例是调控聚合离子液体微球表面形貌和内部孔结构的关键因素。当VIM、DVB和致孔剂的摩尔比为1:1:6时,聚合离子液体微球的BET比表面积最大(498.8 m2/g),丙酮连氮的转化率和选择性分别为 95%和 99%。

王永密[3](2021)在《N263萃取结构件镀锌酸洗废液中锌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热镀锌是钢铁防腐蚀的常用方法。酸洗为结构件镀锌前的处理环节之一,根据其工艺流程,酸洗废液不可避免地被锌离子污染。酸洗废液中铁浓度约为150g/L,可作为净水剂的优质原料,但是少量的重金属锌离子导致其不能作为高品质净水剂原料。目前,对于酸洗废液仅能采用中和、蒸馏和焙烧进行简单处置,缺乏高效去除锌离子的方法。本论文提出了一种新型萃取体系下选择性去除锌离子的方法。研究了萃取时间、相比、氢离子浓度、温度和萃取剂浓度对酸洗废液中的锌选择性分离的影响。在反萃阶段,考察了相比、时间和反萃剂浓度对负载有机相中锌反萃率的影响,以及Na Cl溶液对有机相的再生效果。此外,采用扩大试验进一步研究了该萃取体系的稳定性。利用斜率法、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波谱分析了萃取机理。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N263与仲辛醇的质量比为1:1时,可避免萃取过程中形成第三相。N263萃取体系对酸洗废液中的Fe(Ⅲ)具有较高的萃取率,并在单级萃取中降低锌离子的萃取。采用铁粉对酸洗废液还原处理后,其中的Fe(Ⅲ)转化为Fe(Ⅱ),锌的单级萃取率大幅提升。(2)在萃取时间10分钟、相比O/A为1.5:1、温度(20±3)℃的最佳实验条件下,30%的有机相对锌的单级萃取率为87.3%,锌铁分离系数为142.9;25%的有机相对锌的三级逆流萃取率为99.99%。(3)在反萃时间为15分钟、相比O/A为2.5:1的实验条件下,0.5mol/L的NaOH对含锌23.4g/L的负载有机相的单级反萃率为99.4%。(4)采用浓度为1mol/L的NaCl对有机相进行再生处理,有机相循环回用十次后对锌的萃取能力仍能达到新有机相的85.4%。在扩大实验中,30%的有机相在搅拌时间15分钟、搅拌速度400rpm和相比O/A 1.5:1的条件下,锌的单级萃取率为74.3%,锌铁分离系数为61.2。(5)通过斜率法、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波谱分析得出,N263萃取酸洗废液中的锌离子的反应机理为阴离子交换,萃合物为[R3CH3N+]2·[ZnCl42-]。综上所述,经三级逆流萃取后酸洗废液中锌离子浓度降低至10ppm,优于净水剂对锌离子的要求。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结构件热镀锌行业酸洗废液的高值化深加工提供研发思路和理论依据。

马怡飞[4](2020)在《聚氨酯泡塑改性及其对金离子吸附过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聚氨酯泡沫塑料广泛用于地质样品中金元素的分离富集,但是直接使用聚氨酯泡沫塑料吸附金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选择性较差和吸附率较低(约为80%)。本文系统地分析了使用泡塑富集钨矿石、锑矿石、铅矿石中的金时结果严重偏低的原因,针对吸附金时最主要的干扰元素Sb和W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通过负载二苯硫脲制成二苯硫脲泡塑,大大提高了吸附的选择性,从而建立了使用泡塑吸附快速测定钨矿石、锑矿石、铅矿石中的金的检测方法。本文在提高泡塑对金元素的吸附率方面也做了大量研究。首先建立了经预处理后的聚氨酯泡沫塑料富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地质样品中金的方法。虽然经过预处理的泡塑对金的吸附率大大提高,但是线性范围仍然较窄,对高含量样品的吸附效果仍不乐观,因此对泡沫塑料负载吸附剂进行修饰,提高其吸附容量便成为了本文的一个研究方向。较无负载泡塑而言,载炭泡塑可有效提高泡塑对金的吸附能力,但现有制备载炭泡塑的方法制备效率都不高。本文建立了活性炭乙醇溶液制备载炭泡塑的方法,通过优化制备条件,包括负载介质的种类、试剂浓度、浸泡时间,使得制备载炭泡塑的时间大幅缩短,制备效率大大提高,目前制备100个载炭泡塑的时间可以控制在30 min之内,并结合ICP-OES建立了测定地质样品中金的方法。同时,本文采用静态吸附实验探讨了金离子在载炭泡塑上的吸附特性。研究了金溶液初始浓度(0.1,0.5,2.0,10.0 mg/L)和温度(5,25,50,75℃)对吸附容量的影响,并对吸附过程的热力学参数进行了计算,对等温吸附方程吸附动力学模型进行了模拟拟合。结果表明,金在载炭泡塑上的吸附为低温自发、放热的过程,反应20 min后基本达到吸附平衡,平衡吸附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吸附速率由颗粒内扩散和膜扩散共同控制。等温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拟合相关性R2大于0.9990,其吸附主要为单分子层的化学吸附。该研究对载炭泡塑法富集金的应用和改进具有指导意义。

张亮亮[5](2020)在《基体分离-ICP-MS测定锆合金等三种材料中痕量杂质元素的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是一种可进行多元素同时分析的无机质谱技术,已普遍应用于冶金分析领域。ICP-MS具有图谱简单、灵敏度高等优点,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质谱干扰问题,需要采用其它辅助手段予以解决。ICP-MS测定锆合金等材料中Cd含量时其所有同位素均受到基体元素和共存元素的多原子离子或同质异位素干扰,需要设法消除。本文研究并建立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定锆合金、镍基高温合金和高纯钼中Cd等多种痕量杂质元素含量的方法。采用离子交换法有效消除了ICP-MS测定锆合金中痕量Cd元素时Zr基体的干扰,同时通过同步分离富集降低了 Mg等另外5种元素的检出限;主要研究了 Cd元素与Zr基体的分离条件,包括上柱酸度、淋洗酸度、洗脱酸度、进样浓度和流速,同时考察了其它杂质元素在经优化实验获得的分离条件下的行为;方法的分离周期控制在15 min左右,具有较快的分析速度;B等其它5种元素不经分离直接用内标法测定。建立的方法中全部元素的检出限为0.0058~0.21μg/g,回收率在85%~110%之间,RSD值小于5%。对于ICP-MS测定镍基高温合金中Cd等元素时存在的质谱干扰问题,采用乙酸铅沉淀分离和离子交换两种方法来分离基体。考察并优化了两种分离手段的条件,实验结果表明,两种分离方法均可实现产生质谱干扰的主量元素Mo与Cd的分离。两种方法对Cd的检出限分别为0.14 μg/g和0.12 μg/g,但沉淀法的分离周期(~5 min)更短,且可同时分离21种元素,更为简单高效。各元素的检出限为0.011~0.97 μg/g,回收率在82%~109%之间,RSD值小于5%。由于ICP-MS测定高纯钼中Cd等元素时存在的质谱干扰问题与镍基高温合金的情况类似,以乙酸铅为沉淀剂也可实现高纯钼基体与Cd等8种杂质元素的有效分离,从而去除干扰。方法的分离周期约为5 min,对Cd等8种元素的检出限为0.025~0.80μg/g,各元素的回收率在85%~107%之间,RSD值小于5%。以上3种方法的研究建立进一步拓展了普通四极杆ICP-MS的应用范围,解决了相应产品中部分元素测定下限无法达到的问题,同时具备较快的分析速度,较好地满足了实际检测需求。

张莹[6](2020)在《草铵膦合成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分为两部分,分别研究了除草剂草铵膦关键中间体的合成及工艺优化以及精喹禾灵的溶解性能。第一部分:草铵膦是一种有机磷类除草剂,随着全球除草剂市场需求量的日益增长,它因具有高效、低毒、除草广谱等显着优点,已在农业生产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草铵膦合成路线多,多数工艺存在成本高、安全风险高、合成步骤复杂等诸多问题。本文选择4-(羟基甲基膦酰基)-2-氧代丁酸(酮酸)合成法,以甲基二氯化磷和丙烯酸为原料,经加成、酯化、克莱森缩合,水解四步反应制备了草铵膦关键中间体酮酸,并对各步反应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在最佳工艺条件下,酮酸产品纯度达95.8%,四步总收率为54.8%。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了酮酸单晶,并对该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和分析。发现酮酸存在酮-烯醇式互变异构现象,在DMSO中以酮式为主,在晶体中均以烯醇式内酯衍生物存在。第二部分:精喹禾灵作为芳氧苯氧丙酸酯类的除草剂,它能够有效抑制小麦、玉米等阔叶作物和双子叶作物中的禾本科杂草的生长,目前已报道的合成工艺提纯效果不佳,为此对其溶解性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采用等温溶解平衡法,在101.2 kPa条件下,在273.15 K-313.15 K温度范围内,分别测定了精喹禾灵在甲醇、乙醇、1-丙醇、1-丁醇、2-丙醇、丙酮、乙腈、乙酸乙酯、1,4-二氧六环、DMF、甲苯和1-己烷共十二种单一溶剂中的溶解度。结果表明,随着体系温度的升高,精喹禾灵在单一溶剂中的溶解度不断增大。在相同体系温度下,精喹禾灵的溶解度顺序为:1,4-二氧六环>乙腈>DMF>甲苯>丙酮>乙酸乙酯>1-丁醇>1-丙醇>1-己烷>2-丙醇>乙醇>甲醇。将溶解度数据运用Modified Apelblat模型、Wilson模型、λh模型以及NRTL模型进行拟合关联,求得平均相对偏差(RAD)值范围在0.07%~2.29%之间,均方根偏差(RMSD)值范围在0.04×10-4~4.57×10-4之间。结果表明,这四种热力学模型都可以用来关联精喹禾灵在所测溶剂中的溶解度,其中Modified Apelblat模型更精准。同时计算出了精喹禾灵在单一溶剂中的热力学混合性质,结果表明,其溶解是自发进行的,为精喹禾灵在工业上的提纯分离过程提供参考。

江梅灵[7](2020)在《2-辛酮/1-十二醇萃取煤化工高浓含酚废水的液液相平衡研究及过程模拟》文中认为煤化工高浓含酚废水是污水治理中的难点,苯酚、甲酚、二元酚等酚类化合物是煤化工含酚废水中常见的高毒性有机化合物。溶剂萃取法和生化法相结合是工业处理煤化工高浓含酚废水的主要方法。目前常用的萃取剂如甲基异丁基酮,二异丙醚等在水中的溶解度比较大,需要对萃余液中的溶剂进行汽提回收,相应所需的能耗较大。本文选取了两种水溶性较小的脱酚萃取剂2-辛酮和1-十二醇,开展脱酚萃取相关基础研究及萃取过程模拟。本文采用平衡釜法测定了不同温度下2-辛酮/1-十二醇+酚类物质(苯酚、甲酚、苯二酚)+水的液液相平衡数据。采用Hand、Othmer-Tobias或Bachman方程检验实验数据的可靠性,相关系数R2均大于99%,说明实验数据可靠。利用分配系数D和选择性系数S评估萃取剂的萃取性能。在相同温度下7种酚类化合物中甲酚最易被萃取,间苯二酚和对苯二酚最难被萃取。2-辛酮和1-十二醇对酚类化合物都具有良好的萃取效果,尤其是2-辛酮萃取性能优异,对对苯二酚的分配系数D高达70.12。使用NRTL和UNIQUAC活度系数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关联,回归得到相应体系在不同温度下的二元交互作用参数,计算模拟得到的相平衡数据与实验数据的均方根偏差RMSD,所有体系的RMSD值均在1.44%之内,说明了两个模型适用于本文的研究体系。在相同操作条件下测定并计算萃取剂萃取极稀含酚水溶液(1g·L-1)的分配系数D,将萃取平衡理论与范特霍夫方程相结合估算萃取过程中的焓变,确定所研究体系的萃取过程为放热过程,高温不利于萃取的进行。利用四元体系(萃取剂+苯酚+间苯二酚+水)数据所得的二元交互作用参数对脱酚萃取塔模块进行模拟和优化,以确定工艺流程中萃取脱酚单元操作参数。该研究验证了2-辛酮和1-十二醇处理含酚废水的可行性,并为煤化工高浓含酚废水中酚类物质的回收和分离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支撑和理论依据。

李玲玲[8](2020)在《化工专利文献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是基于新乡拓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化工专利文献翻译项目所撰写的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报告的研究对象是三篇医药中间体专利文献,文献描述了三种医药中间体的制备工艺以及实验过程,医药中间体是用于合成药品的化工原料或化工产品。该翻译项目减少了因语言不通带来的问题,为公司研发人员学习理解国外专利技术提供便利,从而加快了该公司学习借鉴国外专利技术的步伐,促进了公司自主研发创新的进程,对公司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分析了源文本的语言特点和内容特点,并在功能学派目的论的指导下,以实例探讨了目的论三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的具体应用。采用了省译法、零译法,语法衔接、主题连贯、语序调整以及词汇重现等翻译方法和技巧进行翻译。译文最终受到项目委托者的认可和好评。笔者发现翻译目的论及其三原则适用于指导化工专利文献的翻译。同时为实现项目委托者的目的,要在翻译时结合他们的要求对文本中的特殊元素如图表和化学结构式进行适当处理,通过上述翻译方法和技巧让译文尽可能忠实于原文,同时忠实于读者。由于一般专利文献翻译多关注于专利的申请,本项目更侧重于专利所述内容本身,所以笔者希望本报告对以后此类相似翻译活动提供借鉴。

李慧芳[9](2019)在《TBP萃取体系从盐湖卤水中分离提取锂的机制及关键因素研究》文中指出锂是涉及国家国防与能源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盐湖锂资源占我国锂储量的80%以上,从盐湖卤水中分离提取锂已成为研究热点。溶剂萃取法在锂镁选择性分离、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已经凸显出了优异的效果。因此,采用溶剂萃取法从盐湖卤水中进行分离提取锂的研究备受学者们关注。TBP-FeCl3萃取体系是溶剂萃取法分离提取锂的典型体系,该体系对盐湖卤水中的锂具有较高的选择性,且该萃取体系在工业应用中也具有一定的经济性。然而,学者们在相关研究中发现TBP-FeCl3萃取体系在从盐湖卤水中分离提取锂的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对该萃取体系影响锂萃取的关键因素和萃取机理研究的不深入;(2)当TBP含量较低时,萃取过程中会出现第三相。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通过对TBP-FeCl3萃取体系的萃取动力学和影响锂萃取关键因素的研究,揭示了萃取过程中锂的传质规律,完善了萃取反应的控制机制和动力学理论。通过对萃取过程中第三相成因和机理的研究,明确了有机相中各组分在萃取锂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为消除第三相提供了有效途径。通过对该萃取体系进行初步的理论计算,从分子层面认识了萃取体系和卤水中常见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通过开展TBP-DIBK-FeCl3萃取体系在实际卤水中的应用研究,为该萃取体系的工业化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采用恒界面池法对TBP-FeCl3萃取体系进行了萃取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萃取反应的主要扩散阻力区集中在水相,萃取反应在相界面区域发生,萃取反应属于混合控制机制,萃取锂的动力学速率方程为。萃取热力学的研究结果表明,该萃取过程是可自发进行的放热反应。(2)对TBP-FeCl3萃取体系关键因素对萃取锂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不同水相组成对萃取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FeCl4-配阴离子是该萃取体系萃取提锂的关键。FeCl4-配阴离子的形成受限于水相中Cl-,通过考察不同金属氯化物作为水相Cl-来源对萃取效果的影响,确定了在同一浓度条件下水相金属离子与FeCl4-和TBP结合的难易程度为Ca2+>Li+>Mg2+>Na+>K+;通过考察卤水中主要成分MgCl2对萃取锂的影响,确定了MgCl2浓度的增加有利于锂的萃取,且Cl-影响程度大于Mg2+;通过考察共萃剂FeCl3对萃取锂的影响,确定了Fe3+和Cl-分别是形成对锂具有较高选择性配阴离子的较优中心离子和配体。(3)研究了TBP-FeCl3萃取体系产生第三相的原因,结果表明第三相的产生是由于萃合物在煤油中的溶解性较差所致。将乙酸乙酯(EA)、乙酸丁酯(BA)、甲基异丁基酮(MIBK)和二异丁基酮(DIBK)四种有机试剂加入到TBP萃取体系中,四种有机溶剂的加入不仅改善了分相效果,而且BA,MIBK和DIBK在萃取过程中还起到了协同萃取的作用。此外,DIBK对萃合物的溶解性优于EA、BA、MIBK和TBP;萃取剂水溶性研究表明无论在水溶液还是盐溶液中,DIBK的水溶性均低于EA、BA、MIBK和TBP。(4)采用Gaussian 16程序包,选择ωb97XD方法,在def2-TZVP基组水平上,在真空气相条件下优化出FeCl3和FeCl4-的结构,首次从理论计算的角度给出FeCl3和FeCl4-的理论Raman谱图。对阳离子与FeCl4-和萃取剂TBP结合后形成的萃合物进行结构优化,得到了萃合物的结构、键长和相互作用能等性质参数,表明不同阳离子与FeCl4-和TBP形成萃合物的稳定性规律为H+>Li+>Na+>K+。(5)将对萃合物溶解能力较强,水溶性较小的DIBK加入到TBP萃取体系中,并将该混合萃取体系应用于西台卤水提锂的研究中。通过实验考察确定了萃取段、洗涤段、反萃段和再生段的工艺参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全流程串级实验。经过十次循环后,锂的萃取率可达99.9%,锂镁分离因数(βLi/Mg)为5.215×104,锂钾分离因数(βLi/K)为2.159×103,锂钠分离因数(βLi/Na)为3.659×102,锂钙分离因数(βLi/Ca)为3.104×102。通过斜率法确定了萃合物为LiFeCl4?2TBP?0.2DIBK,并对整个工艺的机理进行了阐述。

宋晓伟[10](2019)在《新型固体酸催化剂的开发及工业应用设计》文中指出固体酸催化剂被广泛应用于化工行业中,它具有回收容易、污染小、催化效率高的优点,已成为一种绿色环保的新型材料,并且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致力于研发新型的固体酸催化剂。本论文以磷酸和磷钼酸复合氧化物为活性组份,硅藻土为载体,并在其中引入助剂,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种新型复合固体酸催化剂。以水杨酰胺分子内脱水制备水杨腈和异戊二烯水合制备甲基异丙基酮为探针反应,对复合固体酸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进行了反应评价。在水杨酰胺脱水反应评价中,将复合固体酸催化剂与现有文献报道的脱水催化剂:二丁基氧化锡、钒/镁铝复合氧化物、SO42-/ZrO2,在不同反应温度下的催化反应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260℃时,SO42-/ZrO2催化活性最佳,转化率:87.20%,产率:36.20%,选择性:41.51%;其次是复合固体酸催化剂,转化率:47.00%,产率:28.40%,选择性:60.43%;但是复合固体酸催化剂选择性较高,从催化剂工业化制备角度考虑,复合固体酸催化剂具有工业化应用的价值。在异戊二烯水合反应评价中,研究了复合固体酸催化剂的小试制备条件和小试评价条件对异戊二烯水合反应性能的影响;当活性组分PM溶液用量为33%,助剂添加量为10%,焙烧温度为600℃时;水与异戊二烯摩尔比为9:1,反应温度为240℃,催化反应效果最佳;转化率:70.90%、选择性:84.80%、产率:60.10%;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催化剂的放大制备,并在放大反应装置中连续运行100 h,达到了与小试基本相同的效果。同时采用XRD、BET、NH3-TPD、FT-IR等方法对复合固体酸催化剂进行了表征。最后,以小试实验数据为基础,对异戊二烯水合制备甲基异丙基酮(3000 t/a)进行了工艺设计,其中主要对固定床反应器、相分离器、精馏塔进行了设计,对附属设备(储罐、换热器、泵)进行了选型,并绘制了工艺流程图。

二、溶液中微量甲基异丁基酮的分析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溶液中微量甲基异丁基酮的分析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含螺恶嗪或螺吡喃结构的新型光致变色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螺恶嗪类光致变色化合物合成进展
        1.2.1 螺恶嗪类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1.2.2 含螺恶嗪的双光致变色体系的合成
        1.2.3 螺恶嗪聚合物的合成
        1.2.4 水溶性螺恶嗪的合成
        1.2.5 微波、超声技术在螺恶嗪合成中的应用
    1.3 螺吡喃类光致变色化合物合成进展
        1.3.1 螺吡喃类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1.3.2 双螺吡喃化合物的合成
        1.3.3 多螺吡喃化合物的合成
        1.3.4 螺吡喃聚合物的合成
        1.3.5 水溶性螺吡喃的合成
        1.3.6 微波、超声技术在螺吡喃合成中的应用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的创新点
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 实验材料
    2.2 仪器设备
3 羟基螺恶嗪SO-OH及其丙烯酸酯SOA的合成与光致变色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羟基螺恶嗪SO-OH的合成
        3.2.2 螺恶嗪丙烯酸酯SOA的合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结构表征
        3.3.2 光致变色性能研究
        3.3.3 反应机理与合成优化
    3.4 小结
4 羟基螺吡喃SP-OH及其丙烯酸酯SPA的合成与光致变色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羟基螺吡喃SP-OH的合成
        4.2.2 螺吡喃丙烯酸酯SPA的合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结构表征
        4.3.2 光致变色性能研究
        4.3.3 反应机理与合成优化
    4.4 小结
5 含螺恶嗪基团的羧甲基纤维素CMC-g-SOA制备与光致变色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CMC-g-SOA制备
        5.2.2 CMC-g-SOA结构表征与水溶性测试
        5.2.3 CMC-g-SOA光致变色性能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CMC-g-SOA制备反应机理及结构推测
        5.3.2 CMC-g-SOA结构确认
        5.3.3 CMC-g-SOA光致变色性能研究
        5.3.4 CMC-g-SOA光致变色机理探讨
    5.4 小结
6 含螺恶嗪基团的硝化纤维素NC-g-SOA制备与光致变色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NC-g-SOA制备
        6.2.2 NC-g-SOA固体薄膜制备
        6.2.3 NC-g-SOA结构表征
        6.2.4 NC-g-SOA光致变色性能测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NC-g-SOA制备反应机理与结构推测
        6.3.2 NC-g-SOA结构确认
        6.3.3 NC-g-SOA光致变色性能研究
        6.3.4 NC-g-SOA光致变色机理探讨
    6.4 小结
7 含螺吡喃基团的羧甲基甲壳素CMCH-g-SPA制备与光致变色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CMCH-g-SPA制备
        7.2.2 CMCH-g-SPA结构表征与水溶性测试
        7.2.3 CMCH-g-SPA光致变色性能测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CMCH-g-SPA制备反应机理与结构推测
        7.3.2 CMCH-g-SPA结构确认
        7.3.3 CMCH-g-SPA光致变色行为研究
        7.3.4 CMCH-g-SPA光致变色机理探讨
    7.4 小结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离子液体催化酮连氮合成2-吡唑啉衍生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2-吡唑啉衍生物
        1.1.1 2-吡唑啉衍生物简介
        1.1.2 2-吡唑啉衍生物制备
    1.2 2-吡唑啉衍生物应用
        1.2.1 医药领域应用
        1.2.2 光学领域应用
        1.2.3 农药领域应用
        1.2.4 燃料领域应用
    1.3 离子液体催化剂
        1.3.1 离子液体简介
        1.3.2 离子液体催化应用
        1.3.3 离子液体固载应用
    1.4 选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1.4.1 选题背景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原料及实验方法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
        2.2.2 实验设备
    2.3 测试方法
    2.4 原料表征
    2.5 理论计算
        2.5.1 方法确定
        2.5.2 基组确定
        2.5.3 静电势分析
        2.5.4 电子定域函数分析
第3章 Lewis酸离子液体催化酮连氮合成2-吡唑啉衍生物
    3.1 引言
    3.2 Lewis酸离子液体合成及表征
        3.2.1 Lewis酸离子液体合成
        3.2.2 Lewis酸离子液体酸度测定
        3.2.3 Lewis酸离子液体热重分析
    3.3 Lewis酸催化性能评价
        3.3.1 金属盐催化剂筛选
        3.3.2 FeCl_3催化剂用量影响
        3.3.3 反应温度和时间影响
        3.3.4 反应溶剂影响
        3.3.5 反应底物影响
    3.4 Lewis酸催化机理解析
        3.4.1 结构优化
        3.4.2 反应静电势分析
        3.4.3 反应电子定域函数分析
        3.4.4 反应路径分析
    3.5 Lewis酸离子液体催化性能评价
        3.5.1 Lewis酸离子液体催化剂筛选
        3.5.2 反应温度和时间影响
        3.5.3 反应底物影响
    3.6 Lewis酸离子液体催化机理解析
        3.6.1 结构优化
        3.6.2 反应机理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磺酸类离子液体催化酮连氮合成2-吡唑啉衍生物
    4.1 引言
    4.2 离子液体催化剂合成及表征
        4.2.1 离子液体催化剂合成
        4.2.2 离子液体催化剂结构表征
        4.2.3 离子液体催化剂结构分析
    4.3 离子液体催化剂热稳定分析
    4.4 离子液体催化剂催化性能评价
        4.4.1 离子液体催化剂筛选
        4.4.2 离子液体催化剂用量影响
        4.4.3 反应温度和时间影响
        4.4.4 反应底物影响
        4.4.5 循环使用性能评价
    4.5 酸性离子液体催化机理研究
        4.5.1 结构优化
        4.5.2 反应路径分析
        4.5.3 反应电子定域函数分析
        4.5.4 反应动力学分析
        4.5.5 反应催化机理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聚合离子液体微球催化酮连氮合成2-吡唑啉衍生物
    5.1 引言
    5.2 聚合离子液体微球合成
        5.2.1 前驱体合成
        5.2.2 前驱体离子化
    5.3 聚合离子液体微球表征
        5.3.1 红外光谱分析
        5.3.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5.3.3 元素分析
        5.3.4 比表面积及孔结构分析
        5.3.5 扫描电镜分析
        5.3.6 热稳定性分析
        5.3.7 动力学直径分析
        5.3.8 微球结构优化
    5.4 聚合离子液体微球催化性能评价
        5.4.1 反应温度和时间影响
        5.4.2 反应底物影响
        5.4.3 反应机理解析
        5.4.4 循环使用性能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部分酮连氮及2-吡唑啉衍生物的NMR图
附录2 部分离子液体的NMR图
附录3 部分Guassian计算物质稳定状态的笛卡尔坐标值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N263萃取结构件镀锌酸洗废液中锌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酸洗废液的产生和危害
        1.1.1 酸洗废液的产生
        1.1.2 酸洗废液的危害
    1.2 酸洗废液的处理方法
        1.2.1 中和法
        1.2.2 蒸发结晶法
        1.2.3 焙烧法
        1.2.4 铁盐净水剂制备法
        1.2.5 电渗析
    1.3 酸洗废液金属离子的处理方法
        1.3.1 选择性沉淀
        1.3.2 电解沉淀
        1.3.3 离子交换
        1.3.4 溶剂萃取
    1.4 研究意义与内容
第二章 实验和方法
    2.1 仪器和试剂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酸洗废液的组成分析
        2.2.2 有机相配制
        2.2.3 萃取操作
        2.2.4 萃取率和分离系数计算
    2.3 分析方法
第三章 锌离子的萃取实验研究
    3.1 水相预处理
        3.1.1 三价铁离子对锌单级萃取的影响
        3.1.2 三价铁离子对锌多级萃取的影响
    3.2 有机相预处理
        3.2.1 萃取剂N263 和稀释剂磺化煤油互溶优化
        3.2.2 第三相改性剂的选择
    3.3 最佳萃取工艺探讨
        3.3.1 萃取时间对锌离子萃取的影响
        3.3.2 相比对锌离子萃取的影响
        3.3.3 氢离子浓度对锌离子萃取的影响
        3.3.4 温度对锌离子萃取的影响
        3.3.5 有机相浓度对锌离子萃取的影响
        3.3.6 多级错流萃取与多级逆流萃取
    3.4 反萃实验
        3.4.1 反萃剂的选择
        3.4.2 反萃时间对锌离子反萃的影响
        3.4.3 相比对锌离子反萃率的影响
        3.4.4 不同反萃剂浓度对反萃率的影响
        3.4.5 有机相循环利用研究
    3.5 扩大实验
        3.5.1 萃取实验
        3.5.2 反萃实验
        3.5.3 多级逆流萃取实验
        3.5.4 有机相循环利用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N263/仲辛醇体系萃取锌离子的反应机理分析
    4.1 N263 萃取锌离子的机理研究
    4.2 红外光谱分析
    4.3 核磁共振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聚氨酯泡塑改性及其对金离子吸附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泡塑对金吸附机理
    1.3 泡塑对金的吸附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1.3.1 泡塑预处理方法
        1.3.2 泡塑的负载改性
        1.3.3 泡塑吸附金在检测矿石中金含量方面的应用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实验部分
    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2.1.1 试剂
        2.1.2 仪器
    2.2 材料的制备
        2.2.1 预处理泡塑的制备
        2.2.2 载炭泡塑的制备
        2.2.3 二苯硫脲泡塑的制备
    2.3 泡塑预处理实验标准工作溶液的配制
    2.4 泡塑预处理实验样品分析步骤
    2.5 泡塑负载实验标准工作溶液的配制
    2.6 泡塑负载实验样品分析步骤
    2.7 钨矿石样品分析步骤
    2.8 锑矿石样品分析步骤
    2.9 回收率的计算
    2.10 表征手段
3 结果与讨论
    3.1 泡塑测定锑金矿中金含量的应用
        3.1.1 锑金矿中金含量检测结果偏低原因分析
        3.1.2 泡塑处理方式的选择
        3.1.3 盐酸除锑效果分析
        3.1.4 氯化物焙烧除锑
        3.1.5 二苯硫脲泡塑的吸附效果
        3.1.6 样品分析
    3.2 泡塑测定钨金矿中金含量的应用
        3.2.1 钨矿中金含量检测结果偏低原因分析
        3.2.2 二苯硫脲泡塑的吸附效果
        3.2.3 样品分析
    3.3 泡塑预处理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浸泡溶液的选择
        3.3.2 HCl和 NaOH的浸泡浓度选择
        3.3.3 HCl和 NaOH的浸泡时间选择
        3.3.4 HCl和 NaOH的联合预处理
        3.3.5 泡塑预处理实验方法与结果
    3.4 负载泡塑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负载方式的选择
        3.4.2 载炭泡塑中活性炭的稳定吸附容量
        3.4.3 载炭泡塑的负载方式
        3.4.4 载炭泡塑载炭效果表征
        3.4.5 载炭泡塑和无负载泡塑吸附金性能比较
        3.4.6 样品分析
    3.5 载炭泡塑对金吸附机理的探讨
        3.5.1 实验方法
        3.5.2 载炭泡塑对金吸附效果的表征
        3.5.3 金溶液初始浓度的影响
        3.5.4 温度的影响
        3.5.5 吸附热力学
        3.5.6 吸附动力学
        3.5.7 吸附速率控制步骤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基体分离-ICP-MS测定锆合金等三种材料中痕量杂质元素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锆及锆合金中杂质元素含量的测定
    1.3 镍基高温合金中Cd等杂质元素含量的测定
        1.3.1 辉光放电质谱
        1.3.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1.3.3 相关标准
    1.4 高纯钼中杂质元素含量的测定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2 锆合金中Cd等杂质元素含量的测定
    2.1 沉淀分离法
        2.1.1 实验部分
        2.1.2 结果与讨论
        2.1.3 小结
    2.2 离子交换法
        2.2.1 实验部分
        2.2.2 结果与讨论
        2.2.3 小结
3 镍基高温合金中Cd等杂质元素含量的测定
    3.1 沉淀分离法
        3.1.1 实验部分
        3.1.2 结果与讨论
        3.1.3 小结
    3.2 离子交换法
        3.2.1 实验部分
        3.2.2 结果与讨论
        3.2.3 小结
4 乙酸铅沉淀分离-ICP-MS测定高纯钼中Cd等杂质元素
    4.1 实验部分
        4.1.1 主要仪器及工作参数
        4.1.2 主要材料与试剂
        4.1.3 实验方法
        4.1.4 工作曲线的绘制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沉淀剂的用量
        4.2.2 乙酸-乙酸铵缓冲溶液的用量
        4.2.3 检测同位素和内标元素的选择
        4.2.4 方法检出限和定量限
        4.2.5 方法精密度和加标回收率
    4.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草铵膦合成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农药简介
        1.1.1 除草剂简介
        1.1.1.1 芳氧苯氧丙酸酯类除草剂
        1.1.1.2 有机磷类除草剂
        1.1.2 草铵膦
        1.1.2.1 草铵膦简介
        1.1.2.2 草铵膦合成路线
    1.2 晶体制备方法
        1.2.1 重结晶法
        1.2.2 熔融法
        1.2.3 研磨法
        1.2.4 反溶剂结晶法
    1.3 晶体表征方法
        1.3.1 单晶X射线衍射(SCXRD)
        1.3.2 粉末X射线衍射(PXRD)
        1.3.3 红外光谱(FT-IR)
        1.3.4 紫外光谱(UV)
        1.3.5 热分析(TGA/DSC)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草铵膦中间体4-(羟基甲基膦铣基)-2-氧代丁酸的合成
    2.1 引言
    2.2 实验仪器及试剂
    2.3 4-(羟基甲基膦酰基)-2-氧代丁酸的合成
        2.3.1 实验主要分析方法
        2.3.2 3-(甲基氯代膦酰基)丙酰氯的合成
        2.3.3 3-(甲基甲氧基膦酰基)丙酸甲酯的合成
        2.3.4 4-(羟基甲基膦酰基)-2-氧代丁酸的合成
        2.3.5 4-(羟基甲基膦酰基)-2-氧代丁酸的核磁图谱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4-(羟基甲基膦酰基)-2-氧代丁酸单晶的制备与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仪器及试剂
    3.3 4-(羟基甲基膦酰基)-2-氧代丁酸单晶的制备
    3.4 4-(羟基甲基膦酰基)-2-氧代丁酸单晶的表征
        3.4.1 粉末X射线衍射
        3.4.2 红外光谱
        3.4.3 紫外光谱
        3.4.4 热分析(TGA)
    3.5 晶体结构数据与Hirshfeld表面分析
        3.5.1 晶体结构数据与分析
        3.5.2 晶体的Hirshfeld表面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精喹禾灵的溶解性能研究
    4.1 引言
        4.1.1 精喹禾灵简介
        4.1.2 固-液相平衡简述
        4.1.2.1 固-液相平衡的测定方法
        4.1.2.2 固-液相平衡的模型关联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4.2.2 实验装置
        4.2.3 实验步骤
        4.2.4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4.2.5 熔融特性
        4.2.6 标准曲线的绘制
        4.2.7 溶解度的计算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精喹禾灵在十二种溶剂中的溶解度
        4.3.2 溶解度模型关联和偏差计算
        4.3.3 精喹禾灵的溶解热力学混合性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7)2-辛酮/1-十二醇萃取煤化工高浓含酚废水的液液相平衡研究及过程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煤化工废水概述
        1.1.1 煤化工废水的来源
        1.1.2 煤化工废水危害性及处理意义
    1.2 煤化工含酚废水脱酚技术概述
        1.2.1 氧化法
        1.2.2 生物处理法
        1.2.3 蒸汽吹脱法
        1.2.4 吸附脱酚法
        1.2.5 膜分离法
        1.2.6 萃取法
    1.3 溶剂萃取法处理煤化工高浓含酚废水
        1.3.1 煤化工高浓含酚废水脱酚工艺流程概述
        1.3.2 脱酚萃取剂的筛选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材料
    2.2 实验步骤及测定方法
        2.2.1 液液萃取步骤
        2.2.2 实验测定方法
    2.3 液液相平衡数据的研究与模型关联
        2.3.1 液液相平衡数据的研究
        2.3.2 液液相平衡数据的可靠性检验
        2.3.3 液液相平衡数据的模型关联
第三章 2-辛酮-酚类物质-水的液液相平衡研究
    3.1 2-辛酮-苯酚-水的液液相平衡研究
        3.1.1 液液相平衡数据
        3.1.2 数据可靠性检验
        3.1.3 活度系数模型应用
        3.1.4 苯酚萃取中的焓估算
    3.2 2-辛酮-甲酚-水的液液相平衡研究
        3.2.1 液液相平衡数据
        3.2.2 数据可靠性检验
        3.2.3 活度系数模型应用
        3.2.4 甲酚萃取中的焓估算
    3.3 2-辛酮-苯二酚-水的液液相平衡研究
        3.3.1 液液相平衡数据
        3.3.2 数据可靠性检验
        3.3.3 活度系数模型应用
        3.3.4 苯二酚萃取中的焓估算
    3.4 2-辛酮-苯酚-间苯二酚-水的液液相平衡研究
        3.4.1 液液相平衡数据
        3.4.2 数据可靠性检验
        3.4.3 活度系数模型应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1-十二醇-酚类物质-水的液液相平衡研究
    4.1 1-十二醇-苯酚-水的液液相平衡研究
        4.1.1 液液相平衡数据
        4.1.2 数据可靠性检验
        4.1.3 活度系数模型应用
        4.1.4 苯酚萃取中的焓估算
    4.2 1-十二醇-甲酚-水的液液相平衡研究
        4.2.1 液液相平衡数据
        4.2.2 数据可靠性检验
        4.2.3 活度系数模型应用
        4.2.4 甲酚萃取中的焓估算
    4.3 1-十二醇-苯二酚-水的液液相平衡研究
        4.3.1 液液相平衡数据
        4.3.2 数据可靠性检验
        4.3.3 活度系数模型应用
        4.3.4 苯二酚萃取中的焓估算
    4.4 1-十二醇-苯酚-间苯二酚-水的液液相平衡研究
        4.4.1 液液相平衡数据
        4.4.2 数据可靠性检验
        4.4.3 活度系数模型应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脱酚萃取塔的模拟与优化
    5.1 2-辛酮萃取酚类物质的过程模拟
        5.1.1 模拟温度和热力学模型的确定
        5.1.2 脱酚萃取塔模拟
    5.2 1-十二醇萃取酚类物质的过程模拟
        5.2.1 模拟温度和热力学模型的确定
        5.2.2 脱酚萃取塔模拟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化工专利文献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Introduction to the Project
    1.2 Significance of the Project
    1.3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Chapter Two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2.1 Main Contents of the Project
    2.2 Source Text Analysis
        2.2.1 Content Features
        2.2.2 Linguistic Features
Chapter Three Case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3.1 Introduction to Skopos Theory
    3.2 Transl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Skopos Rule
        3.2.1 Abridged Translation
        3.2.2 Zero Translation
    3.3 Transl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Coherence Rule
        3.3.1 Cohesion
        3.3.2 Coherence
    3.4 Transl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Fidelity Rule
        3.4.1 Fidelity to the Source Text
        3.4.2 Fidelity to the Target Readers
Chapter Four Assessment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4.1 Self-assessment
    4.2 Peer-assessment
    4.3 Client-assessment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Gains from the Practice
    5.2 Reflection of the Practice
Acknowledgements
Bibliography
Appendix A
Appendix B
Appendix C

(9)TBP萃取体系从盐湖卤水中分离提取锂的机制及关键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锂资源概述
    1.2 国内外锂资源的分布
    1.3 提锂方法
        1.3.1 沉淀法
        1.3.2 煅烧浸取法
        1.3.3 吸附法
        1.3.4 膜分离法
        1.3.5 溶剂萃取法
    1.4 TBP萃取体系的研究进展
        1.4.1 萃取工艺的研究
        1.4.2 第三相的产生及消除
        1.4.3 水相共萃剂和盐析剂的研究
        1.4.4 TBP萃取机理的研究
        1.4.5 TBP混合萃取体系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2章 TBP萃取体系萃取锂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装置
        2.2.2 分析方法
        2.2.3 数据处理方法
    2.3 萃取动力学实验
        2.3.1 传质阻力区的确定
        2.3.2 萃取反应控制机制的判别
        2.3.3 反应物浓度对锂萃取速率的影响
        2.3.4 萃取机理探讨
    2.4 萃取热力学实验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TBP萃取体系关键因素对萃取效果的影响研究
    3.1 实验试剂和仪器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萃取方法
        3.2.2 分析方法
    3.3 各组分对萃取效果的影响
        3.3.1 水相金属(Ⅰ)氯化物的影响
        3.3.2 水相金属(Ⅱ)氯化物的影响
        3.3.3 水相各氯化物的影响
    3.4 水相组成对萃取锂的影响
        3.4.1 水相MgCl_2的影响
        3.4.2 水相FeCl_3的影响
    3.5 有机相TBP浓度对萃取锂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TBP萃取体系第三相成因和机制的研究
    4.1 实验试剂和仪器
        4.1.1 实验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萃取方法
        4.2.2 分析方法
    4.3 第三相成因的研究
    4.4 萃取实验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4.1 不同有机试剂的影响
        4.4.2 有机试剂浓度的影响
        4.4.3 TBP浓度的影响
        4.4.4 Fe/Li摩尔比的影响
        4.4.5 相比的影响
        4.4.6三级逆流萃取实验
    4.5 萃取机制的研究
        4.5.1 光谱分析
        4.5.2 有机试剂作用分析
        4.5.3 萃合物化学计量数的确定
        4.5.4 混合萃取体系作用分析
        4.5.5 有机试剂溶解性实验
    4.6 萃取剂水溶性实验
        4.6.1 反应时间的影响
        4.6.2 MgCl_2 浓度的影响
        4.6.3 不同种类高浓度盐溶液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TBP-FeCl_3萃取体系的理论计算初探
    5.1 量子化学计算
    5.2 密度泛函理论
    5.3 FeCl_3和FeCl_4~-的理论计算
        5.3.1 FeCl_3和FeCl_4~-的结构
        5.3.2 FeCl_3和FeCl_4~-的理论Raman谱图
    5.4 萃合物的理论计算
        5.4.1 萃合物的结构
        5.4.2 萃合物的理论键长
        5.4.3 萃合物各原子的Mulliken电荷分布
        5.4.4 萃合物的理论Raman谱图
        5.4.5 萃合物的相互作用能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TBP-DIBK-FeCl_3萃取体系在实际卤水中的应用
    6.1 实验试剂和仪器
        6.1.1 实验试剂
        6.1.2 实验仪器
    6.2 实验方法
        6.2.1 萃取方法
        6.2.2 分析方法
    6.3 萃取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6.3.1 锂初始浓度的影响
        6.3.2 水相HCl浓度的影响
        6.3.3 水相其它离子的影响
        6.3.4 TBP/DIBK体积比的影响
        6.3.5 Vs/V体积比的影响
        6.3.6 Fe/Li摩尔比的影响
        6.3.7 相比的影响
        6.3.8 萃取工艺研究
    6.4 洗涤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6.4.1 洗涤液组成的影响
        6.4.2 洗涤相比的影响
        6.4.3 洗涤次数的影响
    6.5 反萃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6.5.1 反萃液HCl浓度的影响
        6.5.2 反萃相比的影响
    6.6 再生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6.6.1 NaOH皂化实验
        6.6.2 MgCl_2 转相实验
    6.7 全流程工艺实验
    6.8 萃取机理的研究
        6.8.1 斜率法
        6.8.2 萃合物存在形式
    6.9 萃取热力学的研究
    6.10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录

(10)新型固体酸催化剂的开发及工业应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水杨腈概况
        1.1.1 水杨腈的制备工艺
    1.2 甲基异丙基酮概况
        1.2.1 甲基异丙基酮的制备工艺
    1.3 固体磷酸催化剂概况
        1.3.1 固体磷酸催化剂载体-硅藻土
        1.3.2 固体磷酸催化剂的组成
        1.3.3 固体磷酸催化剂的催化机理
        1.3.4 固体磷酸催化剂的制备
        1.3.5 固体磷酸催化剂的应用
第二章 实验药品仪器及表征手段
    2.1 实验药品
    2.2 实验仪器
    2.3 催化剂的表征
        2.3.1 NH_(3-)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
        2.3.2 BET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
        2.3.3 X射线粉末衍射(XRD)
        2.3.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3.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2.3.6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2.3.7 反应产物分析
第三章 复合固体酸催化剂的制备及应用评价
    3.1 催化剂的制备
        3.1.1 钒/镁铝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
        3.1.2 SO_4~(2-)/ZrO_2 催化剂的制备
        3.1.3 复合固体酸催化剂的制备
    3.2 复合固体酸催化剂在水杨酰胺脱水反应中的评价
        3.2.1 实验过程
        3.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 复合固体酸催化剂在异戊二烯水合反应中的评价
        3.3.1 实验过程
        3.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3 复合固体酸催化剂的表征
第四章 异戊二烯水合制备甲基异丙基酮工艺设计
    4.1 工艺流程设计
    4.2 固定床反应器设计
        4.2.1 反应器类型的确定
        4.2.2 物料衡算
        4.2.3 热量衡算
        4.2.4 反应器结构设计
        4.2.5 传热面积的计算
        4.2.6 反应器筒体设计
    4.3 相分离器设计
        4.3.1 物料衡算
        4.3.2 筒体设计
        4.3.3 支座设计
    4.4 精馏塔设计
        4.4.1 物料和热量衡算
        4.4.2 精馏塔的塔体工艺尺寸设计
        4.4.3 塔板溢流装置设计
        4.4.4 筛板设计
        4.4.5 塔板的流体力学验算
        4.4.6 塔板负荷性能
        4.4.7 精馏塔外部接管尺寸设计
        4.4.8 精馏塔的筒体和裙座设计
    4.5 工艺流程中辅助设备选型
        4.5.1 储罐选型
        4.5.2 换热器选型
        4.5.3 泵的选型
        4.5.4 三废处理及车间布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溶液中微量甲基异丁基酮的分析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含螺恶嗪或螺吡喃结构的新型光致变色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孙宾宾.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离子液体催化酮连氮合成2-吡唑啉衍生物的研究[D]. 夏洋峰.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21(01)
  • [3]N263萃取结构件镀锌酸洗废液中锌的实验研究[D]. 王永密.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4]聚氨酯泡塑改性及其对金离子吸附过程研究[D]. 马怡飞.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5]基体分离-ICP-MS测定锆合金等三种材料中痕量杂质元素的方法研究[D]. 张亮亮.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2020(08)
  • [6]草铵膦合成工艺研究[D]. 张莹. 东南大学, 2020(01)
  • [7]2-辛酮/1-十二醇萃取煤化工高浓含酚废水的液液相平衡研究及过程模拟[D]. 江梅灵.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8]化工专利文献翻译实践报告[D]. 李玲玲.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6)
  • [9]TBP萃取体系从盐湖卤水中分离提取锂的机制及关键因素研究[D]. 李慧芳.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2019(01)
  • [10]新型固体酸催化剂的开发及工业应用设计[D]. 宋晓伟. 济南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溶液中微量甲基异丁基酮的分析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