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英语学习方法

干部英语学习方法

一、干部学英语应掌握的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朱小超[1](2020)在《语言教育规划视角下我国初中英语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科书体现了人类文化知识,反映了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观。我国英语教科书是外语教育政策和规划落实的载体,对英语教科书价值取向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国家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在教科书中的呈现情况,考察教科书编写和语言教育政策和规划的衔接程度。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三个研究问题,分别是:(1)我国初中英语教科书呈现了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变迁?(2)影响我国初中英语教科书价值取向的动因是什么?(3)如何从语言教育规划层面调适初中英语教科书编写,以更合理的方式进行价值的呈现?根据研究问题,釆用内容法、访谈法、文献法和文本分析法进行深入的探究。研究以1949年以来人民教育出版社为主的9套初中英语教科书为样本,对1265篇文章进行内容分析,最后确定其中有694篇文章呈现了不同的价值类目。研究发现了三种变化趋势:第一,出现上升趋势的价值取向,即文化类和智识类价值取向。两者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初中英语教科书中处于较低的比例,改革开放后逐渐提高。第二,保持相对稳定的价值取向,即经济类、社会类、道德类。第三,出现下降趋势的价值取向,即政治类价值取向。根据教科书内容分析和访谈等搜集的数据,发现影响教科书价值取向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等显性的外语教育政策,也包括发挥隐形作用的外语教育规划的不同主体。这些主体可划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有权力的人,如国家教育部门的工作人员;第二类为有专业知识的人,如语言学家、教师和其他教科书编写者;第三类为利益相关者,包括一线英语教师、学生和家长。从语言规划的视角来进一步分析,外语教育政策和规划主体的价值观受到意识形态因素、身份认同因素、形象因素、不安全因素、工具和融合因素等影响。基于以上发现,本研究构建了初中英语教科书价值取向的分析模型。通过语言教育规划的视角,本研究从三个方面为初中英语教科书编写提供了建议。首先,加强外语教育政策和规划的价值取向研究,促进外语教育规划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保持英语教育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协同发展,发挥英语教育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和国家文化建设的作用。其次,加强初中英语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应协调初中英语教科书全球化与本土化价值取向,加强教科书文化内容的教法研究,加强教科书价值的接受机制研究,保持教科书价值体系的更新。此外,应发挥教科书编写人员的能动性。本论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缘起、核心概念、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论文的整体结构等;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回顾了国内外语言教育规划价值取向研究和教科书的价值取向研究,总结已有研究的成果和不足;第三章为理论基础,系统阐释了教育价值理论,分析了语言规划理论的价值转向,对语言教育规划理论进行了回顾。另外,结合第二章的文献综述内容,构建了本研究的理论框架;第四章为研究设计,这部分框定研究对象,阐明研究问题,详述研究方法、数据收集与分析的过程;第五章为研究发现,主要剖析了1949年以来我国初中英语教科书价值取向的变迁以及各个价值类目的流变;第六章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初中英语教科书价值取向的主要影响因素,一方面是语言教育规划的深层驱动因素对教科书价值内容的影响,包括意识形态、身份认同、不安全感、形象、融合和工具等因素;另一方面是语言教育规划的不同主体对教科书价值内容的影响。第七章基于语言教育规划视角,对教科书价值取向的构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第八章回顾了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发现、创新之处、研究局限与展望。

袁明婞[2](2020)在《农民工随迁子女初中英语词汇习得问题对策研究 ——基于贵阳市三所中学的数据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英语教育问题受到各界人士广泛关注。尽管国内外学者就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展开了大量研究,但聚焦于农民工随迁子女英语词汇学习的研究成果较少。因此,为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英语学习能力,本文主要从下列三个问题展开研究:第一,贵阳市农民工随迁子女初中英语词汇习得中存在哪些问题;第二,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第三,如何有效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在英语词汇习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将贵阳市三所中学中九年级全体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两所为农民工子弟学校和另外一所为非农民工子弟学校。笔者首先充分利用了当前被广泛应用于测试及帮助记忆外文词汇的APP“百词斩”对学生词汇量进行测量,然后通过向学生及家长分发调查问卷、进行访谈和观察等方法调查贵阳市农民工随迁子女和非农民工随迁子女在英语词汇习得上的差异,继而探究农民工随迁子女在词汇习得上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应的策略及建议。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其一,与非农民工随迁子女相比,农民工随迁子女中大部分学生词汇量严重不足。该类学生进入九年级的学习后,其词汇量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要求九年级学生应掌握1500-1600词的词汇量水平差距较大。其二,大部分农民工随迁子女识记单词困难,不知道如何使用词汇学习策略来提高其英语词汇能力。其三,农民工随迁子女学生的词汇学习习惯有待改进,在词汇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畏难情绪。其四,在英语词汇习得过程中农民工随迁子女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对英语词汇缺乏学习热情,从而导致学习成就动机的缺乏。为了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英语词汇学习能力,笔者提出下列建议:第一,学生在词汇习得过程中应建立学习目的,合理制定学习目标;第二,学生应努力激发对词汇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词汇学习习惯,正确使用词汇的学习策略及方法;第三,学生应理性对待词汇学习上的成败;第四,学生应通过进行正确科学的归因,增强词汇学习成就动机和提升词汇学习能力。

蔡晶[3](2020)在《M民族大学藏族本科生学习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学习适应性是影响民族院校学生学业成绩和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学生良好的学习适应性对于提升民族院校的教育质量也有着积极的作用。本研究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M民族大学113位藏族本科生的问卷调查,以及15位藏族学生的深度访谈,试图了解藏族本科生在学习适应中存在的障碍以及原因,并进一步探究相应的解决措施。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M民族大学藏族本科生的学习适应性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大部分藏族本科生的学习适应能力有待提高。在学习动机、教学模式、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以及环境因素这五个维度中,藏族学生在教学模式和学习态度方面存在较大的适应障碍。第二,M民族大学藏族本科生学习适应性存在个体差异,主要体现在性别、年级、专业上。在性别方面,男女生整体学习适应性不存在显着差异,但是,女生的学习动机明显高于男生。在专业方面,文科专业学生比理科专业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更强,而且,文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及学习能力均显着高于理科学生。在年级方面,三个年级的学习适应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大一年级适应能力最差,其次是大二年级,大三年级适应能力最强。第三,通过访谈发现,藏族学生在学习适应中存在的问题和地区经济发展、家庭教育、文化心理因素以及学校的管理等有着直接的关系。本文从地方政府层面、学校层面、教师层面以及学生层面分别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帮助提高民族院校藏族本科生学习适应能力。

李晓妹[4](2020)在《模因论指导下的对外汉语多音字教学研究》文中指出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近年来,模因论广泛运用于心理学、传播学、翻译学、外语教学等领域,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着作也十分丰富。从模因论的角度看,汉语教学的过程就是模因成功复制传播的四个阶段:同化、记忆、表达、传播。汉语多音字一字多音,不同的读音对应不同的意义,音义对应关系复杂,并且汉语中多音字的数量多,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是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的难点和重点之一。留学生对多音字的形音义的掌握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读不准、会错意等,造成留学生在听力和阅读理解、口语表达方面的错误。因此,本文尝试从模因论的角度,并结合访谈和问卷调查,研究对外汉语多音字教学,提出相关的教学建议。本文共有五章,第一章介绍选题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思路、采用的理论和语料来源。第二章统计并分析《新HSK考试大纲》和全套《发展汉语》综合教材中的多音字,筛选出留学生应掌握的多音字和可不作为多音字掌握的多音字,以确定各级汉语水平调查问卷的考察内容;总结多音字的特点并从多音字音义关系角度和读音使用频率差异角度对多音字进行分类。第三章在第二章的基础上,对初、中、高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就多音字的基本认识、汉语教师教授多音字的情况和自学多音字的情况进行访谈,就多音字的辨识、读音和意义的掌握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在统计之后分析留学生在学习多音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出现问题的原因。第四章用语言模因成功复制和传播的四个阶段来分析留学生在学习多音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哪一个阶段进行得不充分或是缺失,从而提出教学建议解决留学生在多音字学习的各阶段所出现的问题。第六章总结全文,找出不足,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梁砾文[5](2019)在《外语教育规划视角下的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学术英语是理工科研究生英语学习的“刚性需求”,然而目前相关研究视角多局限于外语教学内部。本研究以外语教育规划为视角,从价值分析、目标分析和执行分析三方面建构中国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本土理论,拓展研究视角,丰富现有理论,并从实践角度,回答三大基础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如何教,以咨借鉴。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价值建构如何?(2)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内涵要素有哪些?(3)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影响路径如何?本研究采用定性、定量、定性的混合路径研究,以及探索性、验证性、阐释性的线性研究设计,采用文献法、探索性访谈、话语分析、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最终实现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之间的三角验证,保证研究结论的信效度,并通过遵守自愿、保密、忠实三大原则,确保本课题的研究伦理。本研究首先在理清三个核心概念“理工科研究生”、“外语教育规划”及“学术英语素养”的基础上,梳理相关理论,建立了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概念框架。其次研究者进行了探索性数据采集,包括国家及高校的规划文本、对理工科研究生、研究生导师及学术英语教师进行的探索性访谈,为后续研究做准备。再次,本研究以话语分析为基础,结合访谈法,分析相关政策文本和探索性访谈数据,回答第一个研究问题:即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价值建构。此外,研究者汇报了学术英语素养内涵要素量化研究工具的修编及验证模型的建构过程,回答第二个研究问题,即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内涵要素。最后,研究者汇报了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的量化研究工具修编和验证模型建构,以及影响因素与内涵要素间路径模型的建构过程,并结合定性数据,回答第三个研究问题,即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影响路径。本研究得到以下研究结论:(1)我国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价值建构在宏观层面突出的表现为主体性丧失,在中观层面没有很好地融入研究生培养体系及高校国际化进程,在微观层面,没有很好地将“工具价值”转化为“人本价值”;(2)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内涵要素体现为静态和动态两个层次。在静态层次上,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包括学术英语知识、学术英语技能和学术英语能力三个方面,在动态层次上,三方面要素通过实践相互转化;(3)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影响因素包括学术英语信念、学术英语实践、学术英语环境和英语学习经历,其中学术英语信念作用最大,无论是内涵要素还是影响因素都并非孤立存在,不仅仅需要重视单个因素的直接效应,更要重视各因素在影响路径中的转化作用。基于以上结论,研究者修订了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概念框架,建构了理论模型。本研究在理论层面,尝试以外语教育规划为视角,从中国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及发展实践中建构相关理论,以期理顺我国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在外语教育规划宏观、中观及微观层面各要素间的关系,指导实践。但是,本研究依然存在研究对象范围有待扩大、研究内容有待深化以及研究工具有待改进等局限。今后可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如将研究对象拓展至更多地区和类型院校中的理工科研究生、进一步探讨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内涵要素的转化机制、各影响因素的协同作用机制等课题、加强语料库技术、参与式观察、跟踪调查等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等,以便更加深入地探寻这一课题,完善现有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

侍艺[6](2019)在《基于英汉对比的汉语否定词“不”“没有”“别”的习得偏误分析与教学策略》文中指出否定作为重要的语言现象,在任何一种语言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否定词常常是学生习得否定句的重难点。因此,本文致力于英汉各自常用否定词在语法及语义特征方面的对比,以期为英语母语者习得汉语否定词提供直观的借鉴。“不”、“没有”和“别”作为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三个否定词,在意义上有所区别又有所联系。本文从本体研究的角度出发,探究三者在语义及语法特征上的区别与联系,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从“别”字“劝阻”语义中划分出“劝慰”语义,并通过逻辑重音实验证明其存在的合理性。后将“不”、“没有”和“别”与英语常用否定词“no”和“not”进行比对,提出“不”“没有”“别”“no”“not”均可与动词合用;“没有”“no”“not”可与名词合用,“不”“别”不可以;“没有”“不”“no”“not”可与形容词合用,而“别”不可等等。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使用“不”“没有”“别”的偏误进行分析,总结出较高偏误情况,如误代偏误中的:“不”误代“没有”、“不”误代“别”、“没有”误代“不”等等,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教学策略。

杨浠筝[7](2019)在《在地国际化:民族院校本科生国际化培养的新策略 ——以Z民族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知识经济带来经济全球化与社会各种变革的同时,也使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更加激烈的竞争,对人才,特别是国际化人才提出了更加迫切的需求,这便对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众所周知,培养专业人才的关键时期在高等教育阶段,本科教育占据高等教育的基础地位,显得尤为重要。2018年,教育部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并印发“新时代高教40条”,都突出强调了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文化高度重视,强调文化自信,将文化自信视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民族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进行人才培养,尤为重视对少数民族专门人才进行培养的主要场所,培养具备国际化素养的本科生以更好地为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服务是民族院校所承担的高等教育使命之一。现行民族院校的国际化培养模式普遍沿用研究型大学对学生国际化素养的培养模式,此类培养模式并不完全适用于民族院校,且收效甚微,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在民族院校中实施“在地国际化”培养策略,以切实提升学生的国际化素养。“在地国际化”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国际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将国际化发展的焦点转移到没有进行跨国学习的本土学生上,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族院校本科生家庭经济条件的学习需求;在本土校园中进行国际化培养相对减轻本科生通过跨国中面临的语言学习压力;同时有助于提升民族学生的文化自信。此策略通过本土教师培养学生的国际化素养,在课程教学中传授国际化前沿知识与理念,相较于外籍教师,本土教师更了解本土学生,这将提醒本土教师适时补充相关内容,通过教师与学生在校内的专门教授与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差异,增强跨文化理解力,更好地实现多元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传播效果。“在地国际化”主要涉及“组织”、“课程”及“人”这三个要素。组织是实施在地国际化策略的机构,勾画策略实施蓝图,指明策略实施方向,引导改善策略实施外部环境,对策略实施进行全方位监督管理,并最终评估其实施效果。课程是进行在地国际化策略的核心构成要素,是人才培养中培养内容的主要构成要件,是连接“组织”与“人”之间的桥梁,组织通过课程改革设计传递国际化发展理念,教师通过参与并实践改革课程扩大、传播国际化发展观念,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接受国际化知识、习得国际化能力、发展国际化意识,最终全方位提高自身国际化素养。而人是整个在地国际化策略的运行终端,需要组织中的教师、行政人员及学生共同努力。本论文主要从民族院校本科生人才培养出发,依据经济社会对国际化人才所提出的具体要求,探析现行普遍采用的国际化培养模式在民族院校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在借鉴国外大学的部分做法的同时尝试进行“在地国际化”培养策略的实践,为民族院校培养国际化人才提供可参考借鉴的实践依据。本论文的选题具有一定的前沿性与可行性,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及案例分析法,对我国民族院校本科生国际化培养进行新的尝试探究。本研究概述了国内外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学生国际化发展及在地国际化的相关研究,在前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以人才培养模式作为理论基础;通过对“国家民委”六所直属民族类大学之一的Z民族大学进行调研,分析发现现有通过跨国流动学习的方式来提升学生国际国际化培养中存在着多方面因素制约,民族院校本科生难以切实提升国际化素养的现实情况。结合前人已有研究成果Z民族大学也在国际化培养过程中对现存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尝试探索适合民族院校的国际化培养策略,组织优化管理、强化师资、完善课程体系、利用校内国际化资源等手段在本土校园中建设国际化环境,通过“努力、借力、借智”的方式打造“在地国际化”培养策略,让无法进行跨国流动学习的本科生,通过校内的国际化环境及国际化培养策略切实提升学生的国际化素养。这样的人才培养策略创新不仅为校园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受到了来自学生的认可,期望使Z民族大学的“在地国际化”实践经验得到推广,致力于更多民族院校通过创新理念、强化师资、打造课程体系、构建平台等方式找到适合院校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及意识全方位素养的提升。本研究以期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潮流下,推动民族院校将自身发展置于更宽广的平台上进行评价,激发民族院校进行国际化发展的主动性,并制订适应院校特征的国际化发展培养策略,为增强民族地区经济培养更多的少数民族专门人才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陈彩虹[8](2018)在《英语学科表现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自2001年以来启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诸多成就,但同时此次课程改革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中,评价改革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瓶颈。从国际形势来看,世界各国都在探索如何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20世纪末以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欧盟(EU)和美国等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确定了核心素养框架,以满足21世纪对人才需求。面对迅速发展的国际形势,我国于2016年9月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教学与评价提供了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已经完成,这次修订充分借鉴了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完善英语课程评价体系,促进核心素养有效形成”的理念,同时还提出要处理好“教、学、评”的关系,以达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目的。英语学科表现性评价是一种完善且平衡的英语学科学生评价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实现教、学、评一体化,以及学生与经验融合的途径。目前在西方国家,表现性评价已经成为其教育评价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都已经非常深入,而我国英语学科对表现性评价的关注和研究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从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出发,论证了英语学科表现性评价的实质与内涵,并基于我国现有的国情以及英语学科学生评价的现状,建立和开发英语学科表现性评价的规范和流程,并进行具体案例设计。本研究的研究问题如下:1.英语学科表现性评价的实质与内涵是什么?2.如何设计英语学科表现性评价?其中子问题包括:英语学科表现性评价的设计原则是什么?英语学科表现性评价的设计流程是怎样的?英语学科表现性评价任务怎样设计?如何开发英语学科表现性评价的评分规则?如何设计具体案例?3.我国实施英语学科表现性评价需要哪些方面的配合?基于以上研究问题,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为主、量化研究为辅的研究方法。本研究首先通过综述国外有关表现性评价的理论基础文献,明确了表现性评价在国外产生的哲学理论基础为一元相对主义本体论和认识论以及辩证的解释学方法论。具体而言,建构主义的教育哲学及心理学是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依据及基础。再通过对国内表现性评价的梳理与综述,本研究发现,表现性评价在我国早已具备理论依据:我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知行合一”的思维理念。这同时也表明英语学科表现性评价在我国实施与开展有其生存的土壤与环境。国外语言表现性评价的研究与实践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并得以快速发展。通过综述国外有关语言表现性评价的实践与应用类文献,本研究发现,当代语言学的发展为国外语言表现性评价的出现、应用与发展起了铺垫与推动作用,如乔姆斯基的形式语言学、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等。以美国为例,《共同核心州立标准》、美国外语教学委员会的《K-12学习者表现指南》及《熟练水平指南》等分别从国家标准、课程标准、实施标准(次级标准)层面奠定了语言表现性评价的实践与发展基础。本研究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以及英语学科学生评价的现状,力求探索适合我国英语学科的表现性评价,在深入解析英语学科表现性评价实质与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英语学科表现性评价的设计原则,并论述了英语表现性评价的设计流程和表现性任务的设计过程,并以“平等协商”的思想为指导,详细阐述了英语学科表现性评价评分规则的设计过程。本研究从实践角度出发,设计了四个课程嵌入式表现性评价案例和一套单元表现性评价案例,并组织了工作坊进行验证。而英语学科表现性评价得以落实还需几个方面的配合:政策的支持,资源配置的调整,英语教师评价素养的提升等。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条件与配套设施进行调整与改进。

高莉[9](2018)在《小学高段英语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众所周知,教育是一个国家实现经济发展和未来国家理想的重要基础,其中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学生学习困难是基础教育中相当普遍的现象,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在小学课堂上的出现更加使部分学生产生学习困难现象,小学英语学困生的存在是每一位英语老师所困扰的问题。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优生可以在知识的海洋中如鱼得水,而学困生却难以融入其中,随着小学英语学习知识的增多与深入,学困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最严重的后果是英语老师放弃转变这些学困生的努力,学困生自身也是自我放弃,但是这种结果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教学理念是背道而驰的。所以作为教师来说,我们有责任关注并转化这些学困生。对于以上现象,各国教育学家和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学困生进行分析并得到了一些成果。就目前而言,大多数研究者都是从认识角度去分析,而具体到某一阶段和某一学科学困生的实证性研究较少。本文以国内外学者对于学困生的研究为依托,以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加德纳的多元智能以及以邵瑞珍教授为首提出的学习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为理论依据,采用观察法、访谈法和个案研究法对选取的三名不同成因的小学高段英语学困生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学习结果到外在表现再到追溯原因这样一个研究思维来进行逆向分析得出不同的原因,并从共性和个性的角度提出具体转化建议。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概述了本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目的意义、相关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点等内容。第二部分是关于小学高段英语学困生的相关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以及小学高段英语学困生的学习表现。第三部分是以小学高段英语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的个案研究角度来分体分析三名小学高段英语学困生,通过三名英语学困生的详细资料、学困情况以及学困原因的详细探究得出他们各自不同的实质性因素和派生性因素,同时也从共性角度分析这三名学困生成因的相似之处。第四部分是从共性和个性两角度来具体提出小学高段英语学困生的转化建议。本论文的研究表明,关注小学高段英语学困生是一件不容忽视的事情,不同的学困原因都要以“知识—情绪”为出发点来改变学困生的认知体验和情绪体验,从而达到转化英语学困生的目的。

张银笑[10](2018)在《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职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多年,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高职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再加上这几年招生录取制度的改革、生源大战的持续升温,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就促使高职院校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才能使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在高职教育中公共英语课是每个高职院校非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必修课,对高职教育改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是,公共英语教学的现状却不尽人意。公共英语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教学质量低下,教材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教材建设缓慢,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管理不严,师资严重不足,考试考核制度有待完善,英语第二课堂不活跃,这些都不利于公共英语的健康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深化改革来提高公共英语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一大批既懂技术又有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本文在仔细研究了建构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在高职院校一线工作十几年的经验总结,通过对杨凌职业技术学院2016级六个不同专业的323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对自己所在的英语教研室十几名同事以及对兄弟院校的二十几名英语教师进行了面对面访谈,关于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有效的改革措施,即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积极探索、钻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必须以职业和就业为导向,努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体现出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职业性;同时为了平衡师生之间比例,职业院校应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优秀教学团队,才能为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高职院校应广泛开辟公共英语第二课堂,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要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不仅形式多元化,内容也要多元化,就是把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结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来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公共英语教学的教学质量。实行深化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以后,已初见成效。但要想达到改革预期的目的,任重而道远。

二、干部学英语应掌握的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干部学英语应掌握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语言教育规划视角下我国初中英语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核心概念
        1.3.1 语言教育规划
        1.3.2 教科书
        1.3.3 价值取向
    1.4 研究思路和内容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语言教育规划的价值取向研究
        2.1.1 国外研究
        2.1.2 国内研究
    2.2 教科书的价值取向研究
        2.2.1 作为语言教育规划载体的教科书研究
        2.2.2 作为课程政策载体的教科书研究
        2.2.3 教科书的价值取向研究
        2.2.4 英语教科书的价值取向研究
    2.3 本研究的概念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教育价值理论
        3.1.1 教育价值的哲学起源
        3.1.2 教育价值的分类
    3.2 语言规划理论
        3.2.1 语言规划定义的变迁
        3.2.2 语言规划的主体
        3.2.3 语言规划的阶段
    3.3 语言规划的价值取向理论
        3.3.1 语言规划资源观理论
        3.3.2 语言规划理论模型
        3.3.3 语言规划动因理论
    3.4 语言教育规划理论
    3.5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对象
        4.1.1 政策文件
        4.1.2 教科书
        4.1.3 教科书编写者
    4.2 研究问题与方法
        4.2.1 研究问题
        4.2.2 研究方法
    4.3 分析框架
    4.4 数据搜集
        4.4.1 政策
        4.4.2 教科书
        4.4.3 访谈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科书价值取向的变迁
    5.1 不同规划时期英语教科书的价值取向
        5.1.1 1949-1966:价值起伏期
        5.1.2 1966-1976:“文革”强势政治话语期
        5.1.3 1977-2000:智识增长期
        5.1.4 2001-2019:文化转向期
    5.2 英语教科书的价值取向各类目变迁
        5.2.1 政治类价值取向
        5.2.2 经济类价值取向
        5.2.3 文化类价值取向
        5.2.4 智识类价值取向
        5.2.5 社会类价值取向
        5.2.6 道德类价值取向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影响基础教育初中阶段英语教科书价值的动因考察
    6.1 影响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科书价值取向的动因
        6.1.1 意识形态因素
        6.1.2 身份认同因素
        6.1.3 不安全因素
        6.1.4 形象因素
        6.1.5 融合和工具因素
    6.2 语言教育规划群体的影响
        6.2.1 有权力的群体
        6.2.2 有专业知识的群体
        6.2.3 利益相关群体
        6.2.4 教科书编者访谈内容提要
    6.3 初中英语教科书价值取向分析模型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对策与建议
    7.1 加强外语教育政策和规划的价值取向研究
    7.2 加强初中英语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7.3 发挥教科书编写人员能动性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
    8.1 主要研究发现
    8.2 研究创新
    8.3 研究局限与展望
    8.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2)农民工随迁子女初中英语词汇习得问题对策研究 ——基于贵阳市三所中学的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Research Purposes
    1.3 Research Significance
        1.3.1 Realistic Significance
        1.3.2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Chapter 2 Relevant Concepts and Theoretical Basis
    2.1 The Definition of Migrant Workers’Children
    2.2 The Definition of Vocabulary Acquisition
    2.3 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s of Vocabulary LearningStrategies
    2.4 Achievement Motivation Theory
Chapter 3 Literature Review
    3.1 Previous Studies on Vocabulary Acquisition
        3.1.1 Studies on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Vocabulary Acquisition
        3.1.2 Studies on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andIncidental Acquisition
        3.1.3 Studies on First Language Transfer and Second LanguageVocabulary Acquisition
        3.1.4 Studies on Vocabulary Acquisition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3.2 Previous Studies on English Education of Migrant Workers’Children
        3.2.1 Studies on English Education of Migrant Workers’ChildrenAbroad
        3.2.2 Studies on English Education of Migrant Workers’Childrenat Home
    3.3 Summary
Chapter 4 Research Design
    4.1 Research Questions
    4.2 Research Subjects
    4.3 Research Methods
    4.4 Research Instruments
        4.4.1 The Software of Vocabulary Test
        4.4.2 Questionnaire
        4.4.3 Interview
        4.4.4 Observation
    4.5 Research Procedures
        4.5.1 Vocabulary Test
        4.5.2 The Distribution and Recycling of Questionnaires
        4.5.3 Interview and Observation
        4.5.4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Collected Data
        4.5.5 Thesis Writing
Chapter 5 Results and Discussion
    5.1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the Results from Vocabulary Test
        5.1.1 Analysis of Vocabulary Test Results
        5.1.2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Vocabulary of Migrant andNon-migrant Workers’Children
    5.2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the Results from Questionnaire
        5.2.1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Basic Situation of VocabularyAcquisition
        5.2.2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Vocabulary Learning Habits andUse of Learning Strategies
        5.2.3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Vocabulary Learning Motivation
    5.3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the Results from Interview
        5.3.1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the Results from Students’Interview
        5.3.2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the Results from Parents’Interview
        5.3.3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the Results from Teachers’Interview
    5.4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the Results from Observation
Chapter 6 Conclusion
    6.1 Major Findings
        6.1.1 Problems in English Vocabulary Acquisition of MigrantWorkers’Children
        6.1.2 Causes for Problems in English Vocabulary Acquisition ofMigrant Workers’Children
    6.2 Effective Measures to Improve Students’English VocabularyAcquisition
        6.2.1 Establishing Specific Learning Objectives
        6.2.2 Stimulating Learning Interest and Using Correct LearningStrategies in Vocabulary Acquisition
        6.2.3 Rationally Treating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VocabularyAcquisition
        6.2.4 Developing Scientific and Correct Attribution
    6.3 Research Limitations
References
Appendix 1:Questionnaire
Appendix 2:Interview
Appendix 3:Excerpts of Interviews

(3)M民族大学藏族本科生学习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 新时代对民族院校教育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二) 学习适应对大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三) 藏族大学生学习适应情况不容乐观
    二、研究问题及意义
        (一) 研究问题
        (二) 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 适应
        (二) 学习适应
    四、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述评
    五、研究设计:对象、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思路与方法
    六、研究创新点及难点
        (一) 本研究的创新点
        (二) 本研究的难点
第一章 M民族大学藏族本科生学习适应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的设计及实施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及实施
        二、访谈提纲的设计及实施
    第二节 M民族大学藏族本科生学习适应性概况
        一、M民族大学藏族本科生学习适应性总体情况
        二、M民族大学藏族本科生在各维度上的适应情况
        三、藏族本科生学习适应性的个体差异
    第三节 M民族大学藏族本科生学习适应上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动机有待提升
        二、教学模式适应困难
        三、学习能力有待提高
        四、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五、环境适应能力较弱
第二章 M民族大学藏族本科生学习适应问题原因
    第一节 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地区经济发展
        二、教育经费投入与分配
        三、教育政策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第二节 家庭教育及文化心理因素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
        二、文化心理因素
    第三节 学校教育管理因素的影响
        一、教师因素
        二、学校管理因素
    第四节 学生自身问题的影响
        一、缺乏对学习的正确认知
        二、缺乏自信心
第三章 提高M民族大学藏族本科生学习适应的对策和建议
    第一节 地方政府层面
        一、落实教育扶贫政策
        二、加大投入
        三、加强师资
    第二节 民族院校层面
        一、完善语言教育课程设置
        二、完善学生管理制度
        三、注重对藏族学生自我潜能的挖掘
    第三节 教师层面
        一、实现“文化回应性教学”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能力观
        三、注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第四节 学生层面
        一、端正学习态度
        二、寻求适合的学习方法
        三、增强自我效能感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外文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模因论指导下的对外汉语多音字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多音字的研究现状
        1.2.2 模因论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采用的理论
    1.5 语料来源
第二章 《新HSK考试大纲》和《发展汉语》综合教材中的多音字统计分析
    2.1 《新HSK考试大纲》和《发展汉语》综合教材中的多音字收录情况
        2.1.1 《新HSK考试大纲》中的多音字收录情况
        2.1.2 《发展汉语》综合教材中的多音字收录情况
        2.1.3 两者所收录的多音字的比较与筛选
    2.2 教材和大纲中所收录的多音字的共同特点及其分类
        2.2.1 多音字的特点
        2.2.2 多音字的分类
第三章 留学生对多音字的认知和掌握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3.1 关于留学生对多音字的认知情况的访谈与分析
        3.1.1 留学生对多音字的基本认识
        3.1.2 留学生对汉语教师教授多音字方法的满意程度和建议
        3.1.3 留学生自学多音字的方法
    3.2 关于留学生多音字掌握情况的问卷调查
        3.2.1 调查问卷设计
        3.2.2 调查问卷统计
    3.3 留学生学习多音字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3.1 多音字辨识方面的问题及原因
        3.3.2 多音字读音方面的问题及原因
        3.3.3 多音字意义方面的问题及原因
第四章 基于模因论的对外汉语多音字教学建议
    4.1 多音字教学各阶段的问题
        4.1.1 多音字同化阶段出现的问题
        4.1.2 多音字记忆阶段出现的问题
        4.1.3 多音字表达阶段出现的问题
        4.1.4 多音字传播阶段出现的问题
    4.2 多音字教学各阶段的教学建议
        4.2.1 多音字同化阶段的教学建议
        4.2.2 多音字记忆阶段的教学建议
        4.2.3 多音字表达阶段的教学建议
        4.2.4 多音字传播阶段的教学建议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外语教育规划视角下的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
        1.1.2 理工科研究生公共英语教育
        1.1.3 研究者个人动机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路径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本章导言
    2.2 外语教育规划研究综述
        2.2.1 国外相关研究
        2.2.2 国内相关研究
    2.3 学术英语素养研究综述
        2.3.1 国外相关研究
        2.3.2 国内相关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本章导言
    3.2 概念界定
        3.2.1 理工科研究生
        3.2.2 外语教育规划
        3.2.3 学术英语素养
    3.3 相关理论
        3.3.1 外语教育规划理论
        3.3.2 学术英语素养理论
    3.4 本研究的概念框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本章导言
    4.2 研究问题
    4.3 研究对象
        4.3.1 调查高校选取
        4.3.2 调查样本
    4.4 研究设计与方法
        4.4.1 研究设计理念
        4.4.2 研究设计
        4.4.3 研究方法
    4.5 数据处理
    4.6 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4.7 研究伦理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探索性数据采集
    5.1 本章导言
    5.2 规划文本收集
        5.2.1 国家宏观层面
        5.2.2 高校中观层面
    5.3 探索性访谈
        5.3.1 探索性访谈设计
        5.3.2 探索性访谈实施
        5.3.3 探索性访谈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价值分析
    6.1 本章导言
    6.2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价值内涵
        6.2.1 外语教育规划的价值内涵
        6.2.2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价值内涵
    6.3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价值研究框架
    6.4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价值研究
        6.4.1 国家宏观层面
        6.4.2 高校中观层面
        6.4.3 个体微观层面
        6.4.4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价值规划评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内涵要素
    7.1 本章导言
    7.2 预测问卷的修编
        7.2.1 预测问卷分量表的题项编制
        7.2.2 预测问卷分量表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7.3《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正式问卷的维度构成与信效度检验
        7.3.1 问卷的维度构成
        7.3.2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7.4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内涵要素的测量模型
        7.4.1 正式调查及数据预处理
        7.4.2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及影响路径
    8.1 本章导言
    8.2 预测问卷的修编
        8.2.1《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的题项编制
        8.2.2《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8.3《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正式问卷维度构成与信效度检验
        8.3.1 问卷的维度构成
        8.3.2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8.4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的测量模型
        8.4.1 正式调查及数据预处理
        8.4.2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的测量模型
    8.5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8.5.1 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路径模型
        8.5.2 学术英语环境与学术英语实践的影响路径
        8.5.3 学术英语信念的影响路径
        8.5.4 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9.1 本章导言
    9.2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规划价值分析
    9.3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规划内容分析
        9.3.1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总体现状和特点
        9.3.2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知识的现状和特点
        9.3.3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技能的现状和特点
        9.3.4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能力的现状和特点
        9.3.5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现状小结
    9.4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的现状和特点
        9.4.1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的总体现状和特点
        9.4.2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信念的现状和特点
        9.4.3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实践的现状和特点
        9.4.4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环境的现状和特点
        9.4.5 理工科研究生英语学习经历的现状和特点
        9.4.6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现状小结
    9.5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路径再思考
    9.6 外语教育规划下的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
    9.7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
    10.1 本章导言
    10.2 研究结论
    10.3 研究启示
    10.4 研究局限与展望
    10.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研究邀请信
附录二 学术英语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三 研究生导师访谈提纲
附录四 研究生访谈提纲
附录五 国家宏观规划历时文本关键表述
附录六 国家宏观规划共时文本关键表述
附录七 高校研究生教育规划文本关键表述
附录八 先导检测调查问卷
附录九 正式调查问卷
附录十 学术英语教师转写文稿(节选)
附录十一 研究生导师访谈转写文稿(节选)
附录十二 研究生访谈转写文稿(节选)

(6)基于英汉对比的汉语否定词“不”“没有”“别”的习得偏误分析与教学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关于“不”“没有”“别”的本体研究
        1.2.2 关于“不”“没有”“别”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1.3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不”和“没有”的语法特征及语义特征
    2.1 “不”的语法特征及语义特征
        2.1.1 “不”的语法特征
        2.1.2 “不”的语义特征
    2.2 “没有”的语法特征及语义特征
        2.2.1 “没有”的语法特征
        2.2.2 “没有”的语义特征
第三章 “别”的语法特征、语义特征及与“不”“没有”的对比
    3.1 “别”的语法特征
    3.2 “别”的语义特征
        3.2.1 “别”的基本语义特征
        3.2.2 “别”的劝慰语义
    3.3 “不”、“没有”和“别”的对比分析
第四章 英语否定词“no”、“not”与汉语否定词“不”“没有”和“别”对比
    4.1 英语否定词“no”、“not”的语法特征及语义特征
        4.1.1 英语否定词“no”的语法特征及语义特征
        4.1.2 英语否定词“not”的语法特征及语义特征
    4.2 英汉常用否定词语法特征及语义特征对比
        4.2.1 英汉常用否定词语法特征对比
        4.2.2 英汉常用否定词语义特征对比
第五章 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使用“不”“没有”“别”的偏误分析
    5.1 问卷调查
        5.1.1 调查背景及调查对象
        5.1.2 调查问卷设计
        5.1.3 调查结果分析
    5.2 调查结果偏误分析
        5.2.1 误代偏误
        5.2.2 误加偏误
        5.2.3 错序偏误
    5.3 偏误产生原因
        5.3.1 内部因素
        5.3.2 外部因素
第六章 对汉语教材编排分析及教学策略建议一以《发展汉语1》(第二版)为例
    6.1 《发展汉语1》(第二版)中否定词编排分析
        6.1.1 《发展汉语1》(第二版)中否定词分布情况分析
        6.1.2 《发展汉语1》(第二版)中否定词的语法教学、课后练习编排分析
        6.1.3 《发展汉语1》(第二版)中否定词的释义编排分析
        6.1.4 《发展汉语1》(第二版)中否定词的编排建议
    6.2 否定词的教学策略建议
        6.2.1 对汉语教师自我完善的要求
        6.2.2 对知识点讲解细化的要求
        6.2.3 否定词教学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调查问卷
致谢

(7)在地国际化:民族院校本科生国际化培养的新策略 ——以Z民族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一)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
        (二)本科教育占据高教的基础地位
        (三)文化自信视为高教的重要任务
        (四)民族院校的使命担当
        (五)跨国培养模式收效甚微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核心概念界定
    五、研究目的
    六、研究方法
第一章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国际化与“在地国际化”
    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国际化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国际化
        (二)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国际化在中国的发展
    二、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
        (一)“在地国际化”
        (二)民族院校本科生“在地国际化”培养的必要性
        (三)本科生“在地国际化”在民族院校实施的可行性
第二章 Z民族大学本科生国际化培养中取得的成果
    一、国际交流项目稳步增加
    二、师资队伍建设有序推进
    三、国际化教学改革如火如荼
第三章 Z民族大学国际化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Z民族大学国际化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现有国际化项目较为有限
        (二)课程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
        (三)参与国际活动人数覆盖少
    二、Z民族大学国际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国际化发展目标不明晰
        (二)教师国际化教学胜任力弱
        (三)学生国际化发展意识淡薄
第四章 Z民族大学实施“在地国际化”培养的努力探索
    一、推动国际化策略实施,组织优化管理制度破除已有障碍
    二、打造国际化师资队伍,教师国际化带动学生国际化发展
    三、设置国际化课程体系,利用先进教育理念促国际化发展
    四、引导利用国际化资源,用校园活动提升本科生国际意识
第五章 民族院校本科生在地国际化培养实施路径
    一、创新理念,明确树立国际化发展的思路
    二、强化师资,培育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
    三、打造体系,建设高质量国际化课程体系
    四、构建平台,酝酿国际校园环境激发意识
结语
    一、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二、研究局限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一、中文参考文献
    二、英文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附录B:民族院校本科生在地国际化培养问卷
附录C:双语师资研修项目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D:选修“双语课程”学生访谈提纲

(8)英语学科表现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陈彩虹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国际教育竞争及教育评价范式改革
        (二)国内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需求
        (三)英语学科学生评价改革的诉求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创新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思路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
    五、论文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国外表现性评价研究综述
        (一)国外表现性评价及其发展阶段
        (二)国外表现性评价的实践与应用
        (三)国外表现性评价产生的理论基础
        (四)国外语言表现性评价研究综述
    二、国内表现性评价研究综述
        (一)国内表现性评价研究
        (二)国内表现性评价产生的理论基础
        (三)国内英语学科表现性评价研究
    三、小结及启示
第三章 英语学科表现性评价的实质与内涵
    一、表现性评价定义演进及构成要素
        (一)定义演进及特征
        (二)表现性评价的构成要素
    二、表现性评价实质与内涵:人与经验的融合
        (一)融合的哲学来源
        (二)融合的心理学基础
        (三)国外融合教育的先例
    三、英语学科表现性评价的实质与内涵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英语学科表现性评价的设计
    一、设计前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设计
        (二)结果分析
        (三)结论
    二、英语学科表现性评价的设计原则
        (一)与英语课程总目标的一致性
        (二)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目标的一致性
        (三)与英语学科教学目标及学习目标的一致性
        (四)与英语学科学业质量标准的一致性
        (五)评价过程公平性原则:协商谈判
    三、英语学科表现性评价设计的流程
        (一)建立概念框架
        (二)确定评价目标
        (三)构建表现性任务
        (四)设计评分规则
        (五)设置“脚手架”
        (六)组织实施
        (七)共同评价
        (八)成果展示
        (九)协商改进
    四、英语学科表现性评价的任务设计
        (一)设计思路
        (二)设计过程
    五、英语学科表现性评价评分规则的开发
        (一)评分规则的内涵
        (二)评分规则的作用与意义
        (三)评分规则的设计过程
    六、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案例设计
    一、设计依据
        (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
        (二)国际外语评价标准
        (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高中英语教材
    二、概念框架
    三、课程嵌入式表现性评价设计
        (一)上海饮食文化
        (二)狗仔队之我见
        (三)上海南京路
        (四)交通与环境保护
    四、单元表现性评价任务及评分规则
        (一)“魔都—上海”单元表现性评价任务设计
        (二)“魔都—上海”评分规则
    五、案例效果验证
        (一)工作坊对象说明
        (二)工作坊的实施过程
        (三)工作坊的结果讨论
    六、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一)英语学科表现性评价是实现学生与经验融合的载体
        (二)英语学科表现性评价有助于实现英语学科教、学、评一体化
        (三)规范的流程设计是实施英语学科表现性评价的前提
        (四)表现性任务设计是英语学科表现性评价设计的重要环节
        (五)学生参与评分规则的制定有助于实现评价过程的公平性
        (六)英语学科表现性评价有助于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行动建议
        (一)在英语学科课程标准或课程标准解读中加强对表现性评价的推介…
        (二)加强教师培训以努力提升英语教师的评价素养
        (三)建立平衡的英语学科学生评价体系
    三、研究局限与展望
        (一)研究局限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英语学科表现性评价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附录二 英语学科表现性评价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附录三 访谈提纲
    附录四 美国《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
    附录五 中国普通高中英语学业质量水平一
    附录六 ACTFL为K-12学习者提供的表现指南
    附录七 外语整体表现性评价(IPA)评分规则
    附录八 文化意识的评分规则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小学高段英语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全人教育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当前一线小学英语教师亟待解决的教学问题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
        (二)国外相关研究
        (三)笔者总结现有研究
    四、研究内容及思路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创新之处
第一章 小学高段英语学困生个案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学困生
        (二)英语学困生
        (三)小学高段英语学困生
    二、相关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
        (二)多元智能理论
        (三)学习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理论
    三、笔者观察实习小学高段英语学困生学习表现
        (一)课前表现
        (二)课堂表现
        (三)课后作业
        (四)考试情况
        (五)其他方面
第二章 典型小学高段英语学困生个案的研究
    一、个案一:“学习动力不足型英语学困生”
        (一)学生情况调查
        (二)英语学困情况具体观察与分析
        (三)英语学困原因的详细探究
    二、个案二——“学习方法不当型英语学困生”
        (一)学生情况调查
        (二)英语学困情况具体观察与分析
        (三)英语学困原因的详细探究
    三、个案三:“情感缺失型英语学困生”
        (一)学生情况调查
        (二)英语学困情况具体观察与分析
        (三)英语学困原因的详细探究
    四、三位学困生共同特点具体分析
        (一)英语知识表征能力差
        (二)都对英语产生学科情绪障碍
        (三)英语学困生的英语原有上位性知识同化困难
第三章 以个性与共性角度提出小学高段英语学困生的转化建议
    一、个性角度
        (一)学习动力不足型英语学困生转化建议
        (二)学习方法不当型英语学困生转化建议
        (三)情感缺失型英语学困生转化建议
    二、共性角度
        (一)社会方面
        (二)家庭方面
        (三)学校方面
        (四)学生方面
结论
    一、不足之处
    二、对后续工作的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小学高段英语学困生访谈提纲
    附录二:教师访谈提纲
后记

(10)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理论依据
        1.3.1 建构主义理论
        1.3.2 人本主义理论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
        1.4.1 国内研究概况
        1.4.2 国外研究概况
        1.4.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高职公共英语的教学现状
        2.1.1 教学质量
        2.1.2 课程设置结构
        2.1.3 教学管理
        2.1.4 教材建设
        2.1.5 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2.2 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2.2.1 教学质量低
        2.2.2 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
        2.2.3 教学管理不严
        2.2.4 教材建设缓慢
        2.2.5 教材难易程度适用性和实用性有待提高
        2.2.6 考试考核制度不合理
        2.2.7 英语的第二课堂不丰富
第三章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存在问题的根源
    3.1 高职生源结构比较复杂
    3.2 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行为所致
        3.2.1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态度不端正
        3.2.2 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和策略不当
        3.2.3 学生的学习英语的目的不明确和动力不足
        3.2.4 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习惯不好
    3.3 对公共英语不够重视
        3.3.1 学院不够重视公共英语
        3.3.2 学生不够重视公共英语
    3.4 教师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3.4.1 教师的教学方法传统单一
        3.4.2 高职英语教师的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第四章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改革措施
    4.1 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1.1 改革的必要性
        4.1.2 改革的可行性
    4.2 转变教学理念,建立新的教学模式
        4.2.1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4.2.2 建立混合式教学模式
    4.3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4.4 以职业和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
        4.4.1 明确高职公共英语的教学目标
        4.4.2 改革高职公共英语的教学内容
    4.5 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4.5.1 充实公共英语教师队伍
        4.5.2 加大师资培养的力度
    4.6 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
        4.6.1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上的形成性评价机制
        4.6.2 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4.7 开辟第二课堂教学,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干部学英语应掌握的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语言教育规划视角下我国初中英语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 朱小超.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7)
  • [2]农民工随迁子女初中英语词汇习得问题对策研究 ——基于贵阳市三所中学的数据分析[D]. 袁明婞.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3]M民族大学藏族本科生学习适应性研究[D]. 蔡晶. 中央民族大学, 2020(12)
  • [4]模因论指导下的对外汉语多音字教学研究[D]. 李晓妹.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5]外语教育规划视角下的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研究[D]. 梁砾文.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6]基于英汉对比的汉语否定词“不”“没有”“别”的习得偏误分析与教学策略[D]. 侍艺. 苏州大学, 2019(03)
  • [7]在地国际化:民族院校本科生国际化培养的新策略 ——以Z民族大学为例[D]. 杨浠筝.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8]英语学科表现性评价研究[D]. 陈彩虹.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9]小学高段英语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的个案研究[D]. 高莉. 河北师范大学, 2018(07)
  • [10]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 张银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干部英语学习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