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纪录片的画面造型与素材多样性

电视纪录片的画面造型与素材多样性

一、电视纪录片的画面造型与取材多样性(论文文献综述)

詹于萱[1](2020)在《纪录片中的动画运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动画技术的发展,动画的视觉效果与形式也在不断的提升。尽管学术界对动画与纪录片的结合褒贬不一,但这却并不影响越来越多创作者在纪录片中使用动画进行叙事与表意。本文以纪录片中的动画运用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动画、纪录片以及动画纪录片研究领域内的文献资料与含有动画的纪录片案例进行分析与研究。在明确动画是一种虚拟的形式表达的前提下,对其在纪录片中的叙事与表意运用进行分析,得出动画可以将被摄对象,化抽象概念为具象形象以及跨时空还原的作用,并在纪录片的纵向顺叙,横向分叙以及旁观式叙述结构中进行风格多样的灵活运用。而动画本身丰富多变的色彩语言与镜头剪接节奏在帮助纪录片渲染环境气氛的同时,抒发深远意境的表达。另外,本研究尝试对动画的“虚拟”呈像与实拍影像的“真实”画面间存在的虚实互补关系进行研究与阐释。探讨了“虚”景,“虚”镜,“虚”声在纪录片整体的表达中,通过田野考察和临摹将动画与实物相结合进行影像创作,从而表达出文献史料中蕴含的深刻实义,最后成为承载真实意义的影像画面,并产生超越史料与纪录片画面本身的纪录价值。在此基础之上,笔者将研究结论运用于毕设作品中,通过纪录片《选择》中的动画元素设计与制作,来说明动画通过视觉形象设计的复现性,制作形式的效果优先性以及节奏控制对观众情绪调动的作用,来完成纪录片的内容叙事与意境表达。

陈子煊[2](2020)在《新世纪以来中国人物纪录片中纪实性和戏剧性的融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人物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有以要求真实为基石的纪实性准则,也有要求以“有意思”为追求的戏剧性呼声,这两者看似矛盾,却以一种非彼消此长,而是相互成就的姿态在人物纪录片中融合,其融合的特征、规律等特殊呈现,即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本文各章节以相关理论为指导,通过梳理、对比和归纳,首先得出以人物纪录片为参照的纪实性和戏剧性特征,总结出六条主要特征。然后以艺术语言的典型理论展开,结合大量人物纪录片案例,紧密联系融合的中心论点,从融合特征以及融合误区辨析中,得到关于导演的融合设置与观众之间的关系。凝练以上各要点,基于纪录片的本质与创作的必要性,以及未来的发展,归纳出融合的三条规律。最后,结合笔者的毕业作品《“漂”在重庆》,从前期考察融合、中期把握融合、后期剪辑融合的制作三步骤进行分析,将研究成果与创作实践联系,进而落实与进一步深化理论。笔者认为,人物纪录片的艺术魅力在于以坚持纪实性为基础条件,对戏剧性进行充分的吸收与运用,创作者应重视融合要求,尊重真实,用理性的创作思维和适宜的戏剧态度制造出优秀的人物纪录片。

付文静[3](2020)在《新媒体时代电视纪实语言的创新研究 ——以湖南卫视“新闻大片”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电视纪实语言作为电视屏幕上一种独立的语言形态,有着自身独特的发展轨迹。电视纪实语言诞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一直到九十年代初才走上了完全成熟的历史阶段。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作为传统媒体电视新闻传播形式之一,电视纪实语言也同样面临困境,受到了经济、文化、受众、技术等方面的冲击。因此,电视纪实语言亟需创新。现代科技发展的加速度使电视技术迅速向前发展,电视纪实语言在慢慢获得新的发展方式。目前电视技术正面临着全面更新换代的新时代,正进行着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无论是电视纪实语言的前期拍摄技术还是后期制作技术都能够反映电视纪实语言的创新,另外在用人机制和运作团队上也做足了准备。在要素创新上,电视纪实语言通过强化同期语言的使用和解说词应用传播正能量;通过重视“音乐形象”和音乐选择促进人类的感情表达和情感交流;通过注重“风格化”音响和音质优化完善艺术效果;利用画面语言造型和画面语言视觉效果的创新体现创作构思;声音和画面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共同阐释着新媒体时代的电视纪实语言新形态。电视纪实语言在制作上创新了叙事理念,增强了电视纪实作品的感染力;同时,叙事视角也表现出个性化特色,不仅使用全知视角叙事,而且也开始重视大众话语的表达权。以往的电视纪实作品思想性强,节奏较慢,导致观赏性较差,难以吸引受众眼球,也难以进入世界市场。如今湖南卫视“新闻大片”作为能够凸显电视纪实语言创新的“代表作”,对它的深入研究无疑对新媒体时代电视纪实语言的发展是有益的。

兰晓霞[4](2020)在《传统手工艺非遗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也是民族文化的魂,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保护文化多样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近些年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新兴文化的迅速蔓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尤其是那些“藏于陋巷”的传统手工技艺,因老一辈手艺人的逐渐离去,不少技艺后继无人甚至面临失传。纪录片通过视听结合的表达形式,形象的再现了传统手工技艺的制作流程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为传统手工技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更大更广的发展空间。近年来,新媒体迅速崛起,受众审美诉求不断变化,创作者开始运用故事化的叙事方式来展现非遗之美,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技巧让传统手工艺不再单调乏味,增强了纪录片的观赏性和感染力,符合当今大众的观看意愿和审美需求,有利于传统手工艺非遗更好地传播与传承。本文以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从五个方面入手来探究故事化叙事的相关问题。首先,对传统手工艺非遗纪录片和故事化叙事的概念进行界定,结合大量资料分析,系统梳理传统手工艺非遗纪录片的发展现状和故事化叙事的相关概念;其次,从非遗传承人和非遗故事两方面入手,对传统手工艺非遗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内容进行分析;再次,从情景再现、悬念设置、细节呈现、节奏控制四方面来探究手工艺非遗纪录片多元的故事化叙事技巧;然后,分析探究非遗纪录片故事化叙事语言的魅力;最后,提出在纪录片故事化叙事过程中存在的过度强调视听、内容同质化、泛娱乐化等问题。

王荣薛[5](2020)在《饮食类纪录片的文化意蕴及其艺术表达》文中研究表明2012年5月14日《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魅力·记录》栏目首播后,不仅引发了收视热潮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还推动了饮食类纪录片在选题立意、创作手法、内容建构等方面的发展与革新,促使业内涌现出了一系列在制作模式和文化表达方面颇为精良的同类题材作品。在中国社会和文化面临转型的当下,饮食类纪录片深度挖掘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底蕴,以每个中国人熟悉的“饮食”为切入口,展现了广袤国土上孕育出的各种动植物食材,真实自然地表现了普通人的饮食习惯、思维方式、处世理念和民俗礼仪,重新唤醒了国人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关注和追崇。饮食类纪录片佳作频出,不仅增强了国人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对文化身份的认同感,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饮食类纪录片能够实现促进民族文化发展、重建国人文化自信的作用,与其文本表征出的文化意蕴有着密切关系。因此,研究饮食类纪录片的文化意蕴及其艺术表达方式,是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和文化意义的时代课题。本论文主要以影视艺术理论、叙事学理论和纪录片创作的相关理论为指导,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实践创作法等研究方法,在大量观摩和分析优秀饮食类纪录片的基础上,对饮食类纪录片蕴含的文化意蕴进行了深入探析和系统阐述,将纪录片文本表征出的文化意蕴概括为饮食文化、家园情结、儒道互补、天人合一四个层面,体现出纪录片作品所折射出的人与食物、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内核,进而探究了饮食类纪录片是如何借助影像语言和叙事策略,实现对饮食文化、地域民俗、亲情乡愁等深层意识和隐性意象的表征,总结出文化意蕴在饮食类纪录片中的产生机制和表达方式。本论文由绪论、相互关联的六个章节和结语共八部分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缘起和意义,对和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述评,说明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指出了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一章主要对研究所涉及的概念作出了界定,明确了论文的研究对象;梳理了饮食类纪录片的发展脉络及现状,确定了论文的研究范围;分析了文化意蕴存在于饮食类纪录片的合理性,以及此类题材纪录片进行文化表达的必要性。第二章详细阐述了饮食类纪录片内嵌的“饮食文化”的内涵和意蕴,并结合对具体作品的分析,总结出纪录片实现饮食文化建构的策略和方式。第三章全面论述了饮食类纪录片蕴含的“家园情结”以及纪录片表达此种文化意蕴的手法和方式。第四章系统论述了饮食类纪录片表达出的“儒道互补”精神及其在纪录片中的表达方式。第五章深入分析了饮食类纪录片表征出的“天人合一”思想,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总结出纪录片在表达此种文化意蕴时的规律和技巧。第六章立足于当下的饮食类纪录片创作现状,首先从整体上分析了饮食类纪录片在文化表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定的改进建议;然后详细地阐述了毕业作品的创作内容和不足之处。结语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结论和成果,指出加强对饮食类纪录片的文化意蕴及其艺术表达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时代意义,并对今后的饮食类纪录片创作进一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表现文化意蕴的更多层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

刘佳[6](2020)在《中国城市纪录片研究(2011-201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显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包括中央电视总台在内的多家纪录片制作机构推出大量优秀城市纪录片来记录这一伟大进程。本文以2011年至2019年制作播出的当代城市纪录片为研究主体,以社会学、影像叙事学、城市学的学科理念为指导,从主题表达、影像语言、题材类型、概念界定、发展策略五个方面展开论述,剖析城市纪录片的创作,发掘纪录片作品的学术价值。本文绪论部分讲述了城市纪录片的研究背景,确定了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对城市纪录片的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整合。论文主体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章对城市纪录片进行概念界定和题材分类;第二章分析了城市纪录片的生态主题、文化主题、人生主题,通过对人物选择、空间呈现、叙事结构、叙事视角的解读来完成城市纪录片主题的表达与建构;第三章从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入手,对城市纪录片的影像语言进行分析。视觉语言部分着重分析了纪录片的长镜头、空镜头运用以及画面造型呈现,听觉语言部分重点分析了纪录片的同期声、背景音乐及解说;第四章依据城市纪录片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多样态叙事策略、跨文化传播策略以及新媒体宣传策略。

朱敏[7](2019)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文化价值与审美意蕴呈现研究》文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民族精神文化的载体,贯穿了历史长河中祖辈传承下来的丰富的经验和优良的传统,凝聚了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匠人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最直观的将我国各民族的文化形态凸显出来,但是当今社会中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度有待提升,有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慢慢淡出我们的生活,面临失传的严峻形式。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个清晰的认知的基础上,提高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的力度尤为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人通过长期的实践经验和探索积累而来的世代传承带有地域特色的宝贵精神财富,而纪录片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纪录和保存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通过富有表现力的镜头语言和对时间、空间的恰当组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最真实和具有可视性的形态予以呈现,引导人们去探求传统技艺承载的文化价值与审美意蕴。本文共有四章,开篇是绪论部分,展开对此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概述,其次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最后是对研究内容和方法的阐述。第一章是基本概念的界定,首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进行界定,然后对文化价值和审美意蕴概念的界定,最后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层面来阐述文化价值与审美意蕴的呈现。第二章是对本文的重要研究内容进行了论述,从人文关怀和音画的完美结合诠释的民族文化价值来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文化价值的呈现。第三章是通过相关的理论从纪录片艺术性与真实性融合、独特的画面造型、后期剪辑合成三个方面共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审美意蕴。第四章是对笔者创作的毕业作品《商锦》的创作实践的阐述,具体分析了前期调研和选题的确立、中期的拍摄、《商锦》蕴含的文化价值与审美意蕴。结尾处是此研究的结论和对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文化价值与审美意蕴的探索。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研究法、调查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三种研究方法,在总结学者们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文化价值的呈现方式和审美意蕴的生成的探究。

朱贺[8](2019)在《人文纪录片中社会记忆的影像表达 ——兼谈毕业作品《我和太昊陵》》文中认为在中国社会急速发展与变迁的过程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传承的同时也面临着逐渐遗失的危机,族群的历史文化与社会记忆在漫长的岁月与社会变迁中逐渐衰微。因此,如何透过纪录影像来保留与重建族群的社会记忆,增强整个中华民族与子孙后代的身份认同感与根源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记忆既具有独特的个体性质,又离不开社会属性,一方面,社会记忆由个体记忆组成,另一方面,任何个体的记忆与叙述都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记忆框架的制约,个体记忆和社会记忆共同影响着个体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人文纪录片作为承载社会记忆的中介,对社会记忆的保存与传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同一个族群中,不同代际的人由于社会背景与生存环境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记忆,这些记忆既受制于社会记忆的框架,同时也对本族群的社会记忆与历史文化传承起着补充与完善的作用。客体、主体与中介是一切活动中的基本要素,社会记忆也具有记忆客体、记忆主体与记忆中介这三个要素。本文从这三个角度出发,基于社会记忆理论,以人文纪录片为中介,研究人文纪录片中社会记忆影像表达的主体要素与客观载体,从人文纪录片中社会记忆的影像表达中找出建构社会记忆的外部策略与内部策略,探讨人文纪录片中社会记忆的影像价值与文化内核。人文纪录片对社会记忆具有存储与建构的作用,在记录过程中,抓住社会记忆的客观载体,挖掘记忆主体的经历与情感,更好地引发人们的身份认同与族群认同感,体现人文纪录片在社会记忆里的中介作用。在影像表达手法上,用具体生动的视听语言手段刻画社会记忆,用精湛独特的叙事技巧融合个体记忆与社会记忆,促进社会记忆的影像传播。在价值建构中,兼顾影像的外部传播与文化的内在传播这两方面的内涵。在传播渠道上,通过人物口述与对细枝末节的回忆建构人们的记忆空间,激发出人们的群体认同感;在传播内核中,从历史还原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展现人文纪录片中社会记忆的建构价值,体现出人文纪录片中社会记忆影像表达的内涵与作用。社会记忆的形成是人类在发展中从个体到群体,又由群体到社会,同时社会又反作用于个体的循环过程,它对人类的生活与生产起着重要作用。人文纪录片用影像记录当下普通人的现实生活,展示各阶层人们的生活状态,是承载与传播社会记忆的重要中介。为了详细探讨人文纪录片与社会记忆的互动作用及人文纪录片对社会记忆的价值实现过程,笔者研究了大量文献资料,对人文纪录片的创作手段与影像表达策略进行了详细分析。本文以几部纪录片为研究对象,以社会记忆为研究视角,结合笔者的毕业设计作品,分析人文纪录片如何用影像唤醒与建构社会记忆,以求为今后的实践提供参考。

刘灿[9](2019)在《象征艺术表现手法与中国当代纪录片研究 ——以纪录片《幼儿园》为例》文中指出自象征艺术被创造以来,人类就不断尝试将其与不同学科相关联,在符号学、文学、影视学、人类学、美学等诸多领域都有对象征及象征艺术的探讨。正是因为象征具有的能指与所指的特质吸引着众多学者与艺术家的关注。这也正是象征艺术出现在众多学科理论研究与艺术创作之中的主要原因。在科学技术与媒体艺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国影视艺术观念与技术不断革新,在纪录片领域的发展尤为迅速。国内理论界对于纪录片的关注也较之前明显提高,纪录片艺术逐渐向多元化发展,这为象征艺术与纪录片艺术的结合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本文通过对象征艺术特征及其含义的研究,将象征艺术的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并从美学、符号学、影视学等学科理论入手,对象征艺术理论进行梳理。在对中国当代纪录片象征艺术表现手法进行研究的同时,寻找其中题材与形式之间的变化趋势以及象征手法使用的情况,梳理出中国当代纪录片象征艺术题材选择的特点;从声画语言与蒙太奇语言入手,对纪录片镜头语言系统象征艺术进行解构,并以纪录片实例分析蒙太奇组合的意义与象征手法存在的方式;同时,分析象征的使用情况及纪录片镜头语言使用象征的可能性。在对纪录片象征艺术表现手法的对比与分析中,探讨画面“表现过程”与“创造象征”的创作方法,并着重寻找画面创造象征的方式;通过对纪录片创作表现及其叙事形式的分析与研究,以纪录片实例对象征使用的条件进行总结。以中国当代纪录片《幼儿园》为例,为象征艺术在纪录片中的运用找到例证并寻找其结合的意义,从画面、音乐、语言、剪辑、色彩和片名等角度进行分析。通过对比哲学与影视中对于“真实”的理解,着重分析纪录片的“真实观”,并举例对中国纪录片落后的原因进行总结。在象征艺术与纪录片的结合中,对于主体意识存在程度的讨论一直较为激烈,从创作主体的角度对纪录片进行主观意识强弱的探讨,进而梳理象征的使用与主观意识的关系;最后,总结文学与纪录片中象征的运用情况,探讨出象征手法运用于纪录片创作的适配性。

张妮妮[10](2019)在《民俗纪录片对民俗仪式化传播的建构研究 ——兼论个人作品《西和乞巧》》文中研究表明纪录片作为一种艺术传播载体,承担着文化传承的使命。新时代转型期,人类面临经济结构及意识形态的急剧变化,寻求文化认同及身份归属显得尤为重要。民俗纪录片的艺术化表现手法对民俗事象的强化效果,某种程度上可满足观众对社会认同及情感共鸣的心理诉求。随着民俗纪录片多元化创作风格与传播形式的发展,简单、机械的镜头记录已无法满足观众的感官追求与文化需知。只有通过新颖的题材挖掘、艺术化的影视语言渲染、民俗仪式下的文化底蕴呈现,才能生产出优秀作品,激发观众社会认同感,达到仪式化传播效果。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了文章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并结合民俗纪录片的相关影像及文献资料,对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进行梳理,指出其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对民俗纪录片的概念及特征、历史及现状、传播仪式观的相关理论进行概述,并阐述了传播仪式观视阈下民俗纪录片创作的合理性。第三部分以传播仪式观为理论基点,以纪录片《中国新年》《寻找失落的女儿节》及个人作品《西和乞巧》为样本,分析民俗纪录片的创作对民俗内容仪式化传播的建构与强化过程,主要包括表征建构、要素建构、认同建构,并阐述了传播仪式观视阈下个人作品《西和乞巧》创作的合理性。第四部分在分析前文的基础上,从传播仪式观视角出发,对《西和乞巧》的创作与思考进行深入探讨,包括该作品的表征、要素及认同建构,并对其创作过程、内容本真性及形式规范性作出反思。第五部分是结语部分,该部分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内容、问题与结论,同时指出论文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该领域的研究进行展望。本文以传播仪式观相关理论为根基,以样本纪录片为研究对象,分析民俗纪录片的艺术化表达对民俗事象仪式化传播的强化与建构问题。此为对传播学经验主义学者研究该类纪录片欠缺之处的有力补充,同时加强了传播仪式观相关理论的新时代活力,以期为民俗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带来新启发。

二、电视纪录片的画面造型与取材多样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视纪录片的画面造型与取材多样性(论文提纲范文)

(1)纪录片中的动画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概念
        1.2.1 动画
        1.2.2 纪录片
        1.2.3 动画纪录片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创新点
2 纪录片中的动画应用分析
    2.1 动画元素在纪录片中的叙事分析
        2.1.1 叙事对象具象化
        2.1.1.1 抽象概念具象化
        2.1.1.2 被摄对象的跨时空还原
        2.1.2 叙事结构多样化
        2.1.2.1 顺叙结构
        2.1.2.2 分叙结构
        2.1.2.3 旁观式叙述结构
    2.2 动画在纪录片中的表意分析
        2.2.1 纪录片中动画的色彩
        2.2.2 纪录片中动画的节奏
3 纪录片中动画的虚拟与真实拍摄
    3.1 纪录片中的虚拟手法运用和真实性探索
        3.1.1 “虚”景置实物——历史与建筑的还原
        3.1.2 “虚”镜赋实义——对真实世界的物质探索
        3.1.3 “虚”声化实镜——口述与文献资料的影像化
        3.1.4 虚实结合表现纪录片本质真实
    3.2 纪录片后期制作中的虚实结合
        3.2.1 以实化虚
        3.2.2 虚实相生
4 纪录片中的动画设计与制作
    4.1 纪录片中的动画设计制作流程
        4.1.1 动画的前期准备
        4.1.2 动画的中期制作
        4.1.3 动画的后期合成
    4.2 纪录片《选择》中的动画设计与制作
        4.2.1 动画的前期准备
        4.2.2 动画的中期制作
        4.2.3 动画的后期合成
        4.2.4 纪录片《选择》的动画设计反思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新世纪以来中国人物纪录片中纪实性和戏剧性的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新世纪以来中国人物纪录片研究现状
        二、电视纪录片纪实性和戏剧性研究现状
        三、电视纪录片纪实性和戏剧性融合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纪录片的纪实性和戏剧性特征
    第一节 纪录片的纪实性特征
    第二节 纪录片的戏剧性特征
第三章 人物纪录片中纪实性和戏剧性融合的特征
    第一节 情境创设
        一、规定情境
        二、情境再现
    第二节 造型设计
        一、画面造型
        二、声音造型
        三、影像张力
    第三节 冲突设立
        一、核心事件
        二、卫星事件
    第四节 悬念把握
        一、时间线的再次构建
        二、解说词的诱导作用
        三、影片结局提前揭示
        四、结尾部分突发反转
    第五节 细节润无声
第四章 人物纪录片中纪实性和戏剧性融合的误区
    第一节 电影式艺术处理
    第二节 演员式角色安排
    第三节 过度的古典剪辑
第五章 人物纪录片中纪实性和戏剧性融合的规律
    第一节 以真实为风向标
    第二节 融合之思辨性
    第三节 融合之创新性
第六章 毕业作品《“漂”在重庆》中纪实性和戏剧性的融合研究
    第一节 前期考察融合,预设准备
    第二节 中期把握融合,精准拍摄
        一、情境创设
        二、造型设计
        三、细节设计
    第三节 后期剪辑融合,合理设计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毕业作品策划书
附录B 毕业作品内容简介
附录C 毕业作品分镜头剧本(广播电视领域)
附录D 毕业作品剧照
附录E 毕业作品光盘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3)新媒体时代电视纪实语言的创新研究 ——以湖南卫视“新闻大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关于新媒体时代“电视纪实语言”的相关研究
        (二)关于“新闻大片”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电视纪实语言
        (二)“新闻大片”
第一章 新媒体时代电视纪实语言创新的社会语境
    第一节 国内电视纪实语言的发展历程
        一、电视纪实语言的起步阶段
        二、电视纪实语言的探索阶段
        三、电视纪实语言的变革阶段
    第二节 电视纪实语言创新的动因
        一、经济动因:行业竞争压力
        二、文化动因:视觉文化影响
        三、受众动因:受众多样性需求
        四、技术动因:媒介融合冲击
第二章 新媒体时代电视纪实语言的技术创新
    第一节 物理技术的创新
        一、前期拍摄技术创新
        二、后期制作技术创新
    第二节 社会技术的创新
        一、用人机制创新
        二、运作团队创新
第三章 新媒体时代电视纪实语言的要素创新
    第一节 声音要素的创新
        一、强化同期语言和解说词应用
        二、重视“音乐形象”和音乐选择
        三、注重“风格化”音响和音质优化
    第二节 画面要素的创新
        一、画面语言造型创新
        二、画面语言视觉效果创新
第四章 新媒体时代电视纪实语言的叙事创新
    第一节 叙事理念的创新
        一、以史为镜,彰显时代主流价值
        二、以情动人,凸显创作者主观意识
    第二节 叙事视角的创新
        一、全知视角叙事:多重凝视
        二、多元视角叙事:大众话语的表达权
    第三节 叙事策略的创新
        一、开门见山:表达事件主题
        二、强化节奏:掌控事件进程
        三、动态性呈现:推动情节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传统手工艺非遗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传统手工艺非遗纪录片与故事化叙事
    1.1 传统手工艺非遗纪录片的概念界定
    1.2 传统手工艺非遗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1.3 纪录片故事化叙事概述
第2章 传统手工艺非遗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内容
    2.1 “有故事”的题材选择
    2.2 凝聚情感与价值的故事主题
    2.3 蕴含“期待”与“陌生”的故事情节
第3章 传统手工艺非遗纪录片故事化叙事技巧
    3.1 情景再现,重拾“非遗”记忆
    3.2 营造悬念,增强故事吸引力
    3.3 抓取细节,彰显故事表现力
    3.4 控制节奏,调动叙事感染力
第4章 传统手工艺非遗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语言
    4.1 巧用解说诉说非遗故事
    4.2 音乐音响渲染故事气氛
    4.3 画面语言散发非遗魅力
第5章 传统手工艺非遗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的反思
    5.1 过度强调视听效果影响主题表达
    5.2 创作手法相似,内容同质化
    5.3 “受众至上”造成故事“泛娱乐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饮食类纪录片的文化意蕴及其艺术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四节 研究理论基础
        一、影视艺术理论
        二、叙事学理论
        三、纪录片创作理论
第一章 饮食类纪录片创作概述
    第一节 饮食类纪录片概念界定
    第二节 饮食类纪录片的创作现状与分类
    第三节 文化意蕴存于饮食类纪录片的合理性
    第四节 饮食类纪录片文化表达的必要性
第二章 饮食类纪录片中的“饮食文化”
    第一节 饮食文化意蕴阐述
        一、饮食文化的肇端、发展和流变
        二、饮食美学中的色香味形器
        三、饮食文化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第二节 饮食文化意蕴的表达方式
        一、食材器具的符号化表征
        二、特写镜头的奇观化叙事
        三、旁白解说的诗意化营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饮食类纪录片中的“家园情结”
    第一节 家园情结意识阐述
        一、分离团聚中的恋家思乡
        二、家长里短中的人生百态
    第二节 家园情结意识的表达方式
        一、叙事题材的生活化
        二、内部视点的平民化
        三、人物刻画的细节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饮食类纪录片中的“儒道互补”
    第一节 儒道互补哲理阐述
        一、入世理念的自律与勤勉
        二、出世心态的超然与享乐
        三、变通思维的融合与革新
    第二节 儒道互补哲理的表达方式
        一、符号化叙事空间的隐喻与象征
        二、多样化叙事视角的灵活与细腻
        三、表现性蒙太奇的写意与抒情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饮食类纪录片中的“天人合一”
    第一节 天人合一理念阐述
        一、敬畏自然:祭祀仪式的在场
        二、利用自然:食材资源的获取
        三、保护自然:再生理念的询唤
    第二节 天人合一理念的表达方式
        一、画面景观强化真实感和神圣感
        二、故事情节增强戏剧性和悬念感
        三、音乐元素营造民俗美和意境美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内饮食类纪录片文化表达反思
    第一节 饮食类纪录片在文化表达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制作水平良莠不齐
        二、文化表现浮于表面
        三、过于侧重故事讲述
        四、创作立场主观化
    第二节 饮食类纪录片文化表达的策略和建议
        一、增强创作者的文化意识
        二、将文化与食物完美结合
        三、深入生活,挖掘细节
        四、丰富、完善表现手法
    本章小节
结语
作品或视频下载地址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毕业作品《泉城食韵》导演阐述
附录二 国内饮食类纪录片一览表(部分)
攻读学位期间拍摄作品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中国城市纪录片研究(2011-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一、城市纪录片的概念界定与题材类型
    (一)城市纪录片概念界定
        1.城市纪录片概念
        2.2011-2019城市纪录片作品梳理
    (二)城市纪录片的题材类型
        1.社会现实题材
        2.人文历史题材
        3.地理民俗题材
二、城市纪录片的主题表达
    (一)永续发展的生态主题表达
        1.生态“先驱者”引领环保事业
        2.四位一体生态复合结构深化主题
        3.多中心式空间模式布局生态图景
    (二)集体记忆的文化主题表达
        1.人物群像促成城市文化特点
        2.缀合团块结构铺陈文化共识
        3.同心圆空间式建构突出文化中心
    (三)“子文化”群体的人生主题表达
        1.“子文化”群体感悟人生百态
        2.平民视角诉说凡常关怀
        3.“公私”空间对比凸显人生境遇
三、城市纪录片的影像语言研究
    (一)城市纪录片的视觉语言运用
        1.“空间真实”的长镜头运用
        2.“诗意”呈现的画面造型
        3.“物象化”的空镜头
    (二)城市纪录片的听觉语言运用
        1.全知的叙述者讲述
        2.真实细腻的同期声
        3.推进叙事的背景音乐
四、城市纪录片的发展策略研究
    (一)跨文化传播策略增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二)新媒体宣传策略扩大纪录片受众范围
    (三)多样态叙事策略丰富纪录片表达形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7)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文化价值与审美意蕴呈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小结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基本概念界定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界定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概念界定
    第三节 文化价值概念界定
    第四节 审美意蕴概念界定
第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文化价值呈现
    第一节 平民化的叙事视角展现人文关怀
        一、平民化视角回归本真
        二、人文关怀的真实再现
    第二节 故事化的影像风格串联情感和文化
        一、故事化情感的呈现
        二、故事化文化的表达
    第三节 音画的诗意表达诠释民族特色文化价值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中音效的渲染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中画面的美感
第三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审美意蕴呈现
    第一节 用求美之心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新鲜
        一、纪录片编导的求美之心
        二、纪录片艺术性与真实性融合再现人文美感
        三、时尚美与历史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中共舞
    第二节 独特的画面造型再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神文化精髓之美
        一、色彩、影调、场景等造型元素的综合利用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特有镜头语言美的表达
        三、动画元素解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美
    第三节 强大的后期编辑合成技术再造屏幕艺术新时空
        一、多种蒙太奇效应共塑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内涵美
        二、虚实巧妙组合增强主观表达美
        三、声音美的再造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神美
第四章 毕业作品《商锦》创作实践
    第一节 深入调研确定主题
    第二节 深入采访长期拍摄
    第三节 真实再现人文至上
    第四节 文化价值审美意蕴
结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文化价值与审美意蕴的未来探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所取得的突出成果
致谢

(8)人文纪录片中社会记忆的影像表达 ——兼谈毕业作品《我和太昊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一、人文纪录片与社会记忆的概述
    (一)人文纪录片的界定
        1.人文纪录片的定义
        2.我国人文纪录片的发展脉络
    (二)社会记忆的概述
        1.个体记忆
        2.集体记忆与社会记忆
二、人文纪录片中社会记忆影像表达的载体与主体表现
    (一)激活社会记忆的符号载体
        1.建筑:社会记忆的依存场所
        2.神话:社会记忆的流传形式
        3.仪式:社会记忆的传承符号
    (二)回溯社会记忆的主体表现
        1.身份与年龄特征的影像书写
        2.主体诉求的影像表述
        3.情感倾向的影像呈现
三、人文纪录片中社会记忆的影像表达策略
    (一)独具特色的视听风格
        1.源于现实的声音语言体现社会记忆
        2.生动形象的画面造型链接社会记忆
        3.连贯流畅的剪辑节奏深化社会记忆
    (二)明晰的叙事线索
        1.基于主位与客位的叙事视角
        2.服务于记忆脉络的叙事结构
        3.个体记忆与社会发展融合的叙事时空
四、人文纪录片中社会记忆的影像表达价值
    (一)独特的社会记忆价值
        1.重现丰富细节,建构记忆空间
        2.追溯个体记忆,展现真实历史
        3.凝聚情感共识,激发群体认同
    (二)丰厚的文化传播价值
        1.历史记忆的重构与传播
        2.文化意识的唤醒与传承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毕业作品《我和太昊陵》策划案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象征艺术表现手法与中国当代纪录片研究 ——以纪录片《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现状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象征艺术与理论
    第一节 象征艺术的特征
        一、艺术象征的构成要素
        二、艺术象征与寓意的关系
    第二节 象征艺术理论
        一、应和
        二、暗示
        三、音乐性
第三章 象征艺术表现手法在纪录片中的应用
    第一节 中国当代纪录片的特征
        一、改革开放之前
        二、改革开放之后
        三、新世纪以来
    第二节 镜头语言的象征艺术
        一、声画语言
        二、蒙太奇语言
        三、纪录片中象征手法
第四章 创作表现的象征艺术
    第一节 创造象征的过程
    第二节 创造象征的条件
第五章 创造象征的方法——以纪录片《幼儿园》为例
    第一节 画面的象征
    第二节 音乐的象征
    第三节 语言的象征
    第四节 剪辑的象征
    第五节 色彩的象征
    第六节 片名的象征
第六章 象征艺术与纪录片真实性的关系
    第一节 纪录片的真实观
    第二节 纪录片中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第三节 象征手法在纪录片中使用的适配性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民俗纪录片对民俗仪式化传播的建构研究 ——兼论个人作品《西和乞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背景及意义
    文献综述
    研究方法
    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民俗纪录片的理论概述及其仪式化传播
    第一节 民俗纪录片概述
        一、民俗纪录片的概念及特征
        二、民俗纪录片的历史及现状
    第二节 传播仪式观概述
        一、仪式、传播仪式观、仪式化传播的涵义及区别
        二、传播仪式观的核心及本质
    第三节 传播仪式观视阈下民俗纪录片创作的合理性
第二章 民俗纪录片对民俗仪式化传播的建构过程
    第一节 民俗纪录片对民俗仪式化传播的表征建构
        一、象征符号:放大仪式程序化与演示性
        二、人物符号:增强身份标识与赋权
    第二节 民俗纪录片对民俗仪式化传播的要素建构
        一、延伸仪式场域:时空配置制造仪式情境
        二、强化仪式语言:视听元素发挥辐射效应
        三、渲染仪式画面:象征符号链接情感纽带
    第三节 民俗纪录片对民俗仪式化传播的认同建构
    第四节 传播仪式观视阈下个人作品《西和乞巧》创作的合理性
第三章 传播仪式观视阈下个人作品《西和乞巧》的创作与思考
    第一节 个人作品《西和乞巧》对乞巧民俗仪式化传播的建构
        一、仪式化传播的表征建构
        二、仪式化传播的要素建构
        三、仪式化传播的认同建构
    第二节 个人作品《西和乞巧》的创作与思考
        一、创作过程
        二、思考与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四、电视纪录片的画面造型与取材多样性(论文参考文献)

  • [1]纪录片中的动画运用研究[D]. 詹于萱.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2]新世纪以来中国人物纪录片中纪实性和戏剧性的融合研究[D]. 陈子煊. 重庆邮电大学, 2020(02)
  • [3]新媒体时代电视纪实语言的创新研究 ——以湖南卫视“新闻大片”为例[D]. 付文静.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传统手工艺非遗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研究[D]. 兰晓霞. 南昌大学, 2020(01)
  • [5]饮食类纪录片的文化意蕴及其艺术表达[D]. 王荣薛.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6]中国城市纪录片研究(2011-2019)[D]. 刘佳.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7]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文化价值与审美意蕴呈现研究[D]. 朱敏. 曲阜师范大学, 2019(12)
  • [8]人文纪录片中社会记忆的影像表达 ——兼谈毕业作品《我和太昊陵》[D]. 朱贺. 河南大学, 2019(01)
  • [9]象征艺术表现手法与中国当代纪录片研究 ——以纪录片《幼儿园》为例[D]. 刘灿.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10]民俗纪录片对民俗仪式化传播的建构研究 ——兼论个人作品《西和乞巧》[D]. 张妮妮.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电视纪录片的画面造型与素材多样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