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二乳颗粒工艺研究

消二乳颗粒工艺研究

一、小儿厌食冲剂的工艺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谢莹[1](2019)在《理脾复方制剂对厌食大鼠胃肠动力及胃肠激素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了解理脾复方制剂对胃肠动力、下丘脑及血清胃动素、胃泌素、生长抑素、神经降压素的影响,探究不同剂量理脾复方制剂治疗厌食大鼠的作用机理,为理脾制剂颗粒剂的临床运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96只大鼠适应性喂养3天后,按雌雄各半随机分成空白组12只、模型组84只,空白组正常饲料喂养,模型组特制饲料喂养14天。模型组采取病因模拟法建立厌食症模型大鼠,造模成功后模型组按雌雄各半随机分为7组,包括模型对照组(12只)、生理盐水组(12只)、理脾复方制剂低剂量组(12只)、理脾复方制剂中剂量组(12只)、理脾复方制剂高剂量组(12只)、硫酸锌组(12只)、吗丁啉组(12只)。空白组、模型对照组按0.01ml/g蒸馏水干预,生理盐水组均按0.01ml/g生理盐水干预,理脾复方制剂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按0.02ml/g、0.04ml/g、0.08ml/g理脾复方制剂干预,硫酸锌组按0.01ml/g硫酸锌干预,吗丁啉组按0.01ml/g吗丁啉干预,每日1次,连续7天。收集血液分离血清、血浆和下丘脑组织。采用碳末灌胃法测量胃排空率及小肠推进率,采用ELLSA法测定血清及下丘脑胃动素、血清胃泌素,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神经降压素、生长抑素。实验结果采取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者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齐时选择LSD检验;方差不齐时采用Dunnett’ s T3法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厌食大鼠摄食量、体质量明显下调有差异性(P<0.05),表明造模成功。2.干预治疗后厌食大鼠摄食量上调与模型组有差异性的为硫酸锌组其次为生理盐水组、理脾复方制剂中剂量组;干预治疗后各治疗组厌食大鼠体质量均上调与模型组有差异性,依次为硫酸锌组,生理盐水组,理脾复方制剂中、高、低剂量组,吗丁啉组。3.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造模后模型组厌食大鼠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均下调(P<0.05),干预治疗后除生理盐水组在小肠推进率上无差异性(P>0.05),余治疗组对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均有促进作用有差异性(P<0.05),理脾复方制剂以中剂量组效果最佳,吗丁啉组优于硫酸锌组。4.胃肠激素:造模后,模型组厌食大鼠下丘脑及外周血胃动素、胃泌素明显下调有显着差异(P<0.01),神经降压素上调有差异性(P<0.05),生长抑素上调有显着差异(P<0.01),干预治疗后理脾复方制剂中剂量组能显着提高厌食大鼠下丘脑及外周血胃动素含量,降低神经降压素、生长抑素,而理脾复方制剂低剂量组提高胃泌素含量优于中剂量组;除下丘脑胃动素方面硫酸锌组无差异性外(P>0.05),吗丁啉组、硫酸锌组均能不同程度提高胃动素、胃泌素含量,降低神经降压素、生长抑素含量。结论:理脾复方制剂治疗厌食均有效,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厌食大鼠胃动素、胃泌素含量,下调神经降压素、生长抑素含量,从而促进厌食大鼠摄食行为增加,促进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增强胃肠动力而恢复食量、体质量增长,治愈厌食。不同浓度中以中剂量效果最好,该剂量是临床用于治疗厌食常用剂量,为临床使用提供实验理论依据,并为推广名老中医经验方应用奠定基础,同时也为新的剂型推广奠定基础。

田雪丽[2](2017)在《运脾散对厌食大鼠脾胃功能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为探索国家级儿科名老中医药专家黄建业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经验方“运脾散”对胃肠道的作用机理,了解“运脾散”对厌食大鼠胃肠动力、胃粘膜影响以及血清胃动素、淀粉酶等胃肠激素的调节作用,课题组拟开展本研究;其研究成果为运脾散临证治疗小儿厌食提供一定理论依据,为推广应用名老中医经验方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选用健康的35-40D的SD大鼠56只,体重(60±10)g,雌雄各半,适应性喂养后随机分为正常组(以下简称“A组”)16只、模型组40只;模型组大鼠用特制饲料喂养1周后,观察记录大鼠食量、体重变化;造模成功后两组各取8只大鼠完成第一次取材。之后模型组32只大鼠按每组8只,雌雄各半,又随机分为空白模型组(以下简称“B组”)、运脾散治疗组(以下简称“C组”)、醒脾养儿颗粒对照组(以下简称“D组”)、生理盐水对照组(以下简称“E组”),均正常食料喂养,并进行灌胃干预治疗7天。A组、B组给予等容积蒸馏水,C组灌服运脾散中药液,D组灌服醒脾养儿颗粒中药液,E组灌服等容积生理盐水。1周后完成第二次取材。观察造模后、治疗后厌食大鼠血清胃动素与淀粉酶、胃肠动力以及胃黏膜的影响。结果:(1)模型组大鼠食量、体重明显降低,与正常大鼠A组有显着差异(P<0.01),造模成功。(2)治疗后大鼠食量在短期内增长,并迅速恢复至正常大鼠A组水平的为运脾散C组其次为D组、B组、E组,治疗后大鼠体重在短期内增长,并迅速恢复至正常大鼠A组水平的为D组其次为运脾散C组、B组、E组。(3)血清淀粉酶、胃动素含量:造模后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运脾散C组升高最为显着,其次为D组(P均<0.01),而B组与E组显示无差异性(P>0.05)。(4)胃肠推动功能:造模后模型组大鼠胃肠推进功能明显减弱(P<0.01),治疗后运脾散C组、醒脾养儿颗粒D组大鼠胃肠推进功能较治疗前明显亢进(P<0.01),B组与E组无差异性(P>0.05)。(5)电镜下观察胃窦粘膜线粒体、内质网、细胞核、绒毛等超微结构改变情况:A组细胞结构完整,线粒体、内质网结构清晰完整,有大量微绒毛分布,模型组胃粘膜细胞核无核仁,大量空泡组织;线粒体、内质网水肿,结构不完整,并见大量脂肪滴,未见胃微绒毛;治疗后运脾散C组线粒体、内质网、细胞核等迅速恢复至正常大鼠A组水平;D组线粒体嵴不明显,部分线粒体有自溶现象,部分细胞核无核仁;B组线粒体嵴不清楚,内质网间隙宽,有断裂现象,细胞胞核、质比例异常,且细胞核无核仁;E组有少量脂肪滴,细胞间质部分纤维化,细胞核间隙扩大,无核仁。结论:1.特制饲料喂养大鼠,厌食造模成功,该方法可行。2.厌食大鼠血清胃动素与淀粉酶含量降低、胃肠推动力减缓是厌食发生的主要原因;厌食可对大鼠胃窦粘膜线粒体、内质网、细胞核、绒毛等超微结构破坏;3.厌食大鼠胃肠激素分泌降低、胃肠推动力减缓可能与胃窦黏膜超微结构破坏有一定的关联性;4.运脾散C组治疗厌食大鼠在促进血清胃动素、淀粉酶的分泌,增强胃肠推动力,修复胃窦粘膜超微结构以及大鼠食量、体重恢复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其他治疗组;5.运脾散治疗厌食的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修复胃窦粘膜超微结构、促进胃肠激素的分泌、增强胃肠推动力来实现的。运脾散治疗厌食值得推广应用。

段金宏[3](2017)在《小儿开胃增食合剂治疗小儿厌食(脾胃不和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小儿开胃增食合剂治疗小儿厌食(脾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及药物安全性,在临床中能正确辨证应用小儿开胃增食合剂提供理论依据,为临床治疗脾胃不和证的小儿厌食症提供安全有效药物。方法:将88例门诊符合纳入标准且中医辨证为脾胃不和证厌食症患儿,按照就诊次序依次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给予江中健胃消食片治疗,治疗组给予小儿开胃增食合剂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每组患儿2周后、4周后症状、体征改善情况,记录相关数据,并对所观察病例皆于治疗前、后进行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检查以观测其安全性,最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综合疗效:2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3.18%,对照组总有效率70.45%;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7.73%,对照组总有效率90.90%;两组患儿经2周、4周治疗后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差异分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疗效要优于对照组。(2)中医证候总积分:经2周、4周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均有明显降低,对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均能降低中医证候总积分,且治疗组降低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3)主要中医症状及次症总积分:经4周治疗后,在改善食欲不振、食量减少主要症状和次症总积分方面,两组均可缓解患儿主要症状及次症总积分,且治疗组疗效要优于对照组(p<0.05)。(4)安全性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儿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小儿开胃增食合剂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胃不和证),临床疗效显着,能够明显改善患儿的中医症状及体征,且长期疗效显着,安全性好,无不良反应发生。

刘俊可[4](2016)在《健脾消滞颗粒治疗小儿厌食症(脾失健运型)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和评价健脾消滞颗粒治疗小儿厌食症(脾失健运型)的临床疗效;补充和完善健脾消滞颗粒对小儿厌食症(脾失健运型)研究的理论基础,同时为健脾消滞颗粒的疗效提供临床依据,进一步优化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方案。方法:本课题共收集符合中西医纳入标准的小儿厌食症(脾失健运型)患儿72例。将其随组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给予健脾消滞颗粒治疗,对照组给予小儿开胃消食颗粒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周;通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尿淀粉酶、血微量元素锌、临床症状体征积分的变化情况来判定两组疗效的差异。结果:1.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总积分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有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比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2.两组治疗后血微量元素锌、尿淀粉酶检测均比治疗前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有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比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5)。3.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4.12%,对照组总有效率81.82%,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疾病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1.18%,对照组总有效率78.79%,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健脾消滞颗粒能够有效的治疗小儿厌食症(脾失健运型),且其疗效优于小儿开胃消食颗粒。2健脾消滞颗粒能够明显提高厌食症患儿体内微量元素锌及淀粉酶的含量。3健脾消滞颗粒在临床应用中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安全性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王潘涛[5](2016)在《健脾益气颗粒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胃气虚型)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和评价健脾益气颗粒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胃气虚型)的临床疗效及证候改善情况,为其进一步的研发提供临床依据。方法:1.选择符合小儿厌食症(脾胃气虚型)诊断标准的患儿7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健脾益气颗粒)和对照组36例(小儿扶脾颗粒),治疗时间为20天。2.记录患儿用药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微量元素锌、尿淀粉酶,并进行评分,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各症状体征、微量元素锌、尿淀粉酶改善情况。结果:1.治疗前后两组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主症、次症积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主症、次症积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食欲、食量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次症积分相比,除流涎、舌苔无明显差异外,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3.9%,对照组总有效率84.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益气颗粒和小儿扶脾颗粒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胃气虚型)均有效,但健脾益气颗粒疗效更加显着。健脾益气颗粒能显着增加患儿的食欲、食量,改善小儿厌食症的症状,且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徐晓丽[6](2014)在《耳穴贴压治疗脾胃不和型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耳穴贴压法治疗脾胃不和型小儿厌食症的临床效果,评价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初步探讨其可能作用机理。方法:本研究筛选脾胃不和型小儿厌食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耳穴贴压治疗组和小儿健脾化积口服液对照组。2月后统计相关数据,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评分,体重变化及血清Zn含量变化等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中,治疗组治愈率43.33%,总有效率93.34%,对照组治愈率为23.33%,总有效率为83.34%,P<0.05,有统计学差异。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主要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食欲下降和食量减少等评分明显降低,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体重增加较明显,P<0.05,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体重增加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治疗组比对照组体重增加明显,P<0.05,有统计学差异,表明在提高患儿体重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平均血清Zn含量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有统计学差异,表明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提高患者血清Zn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血清Zn含量无明显提高,P>0.05,无统计学差异,表明两种治疗方法在改善患者血清Zn含量方面效果相当。结论:耳穴贴压对脾胃不和型小儿厌食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无毒副作用,痛苦小,易于被患者及家属接受,是一种值得广大医疗工作者推广的有效治疗方法。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理脾胃,使其气机畅达,纳运有司及提高机体对Zn的吸收,改善血清Zn含量有关。

刘建忠,林连美[7](2013)在《小儿厌食中医治疗概况》文中研究指明小儿厌食是以长期食欲减退、食量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食欲障碍性疾病,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城市儿童本病发病率较高,故被认为是富裕社会儿童的主要摄食问题之一[1]。临床表现除食欲不振外,一般无其他明显不适[2]。但可造成机体营养失调,机体免疫力降低,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而出现呕吐、腹泻、便秘、腹胀、腹痛和便血等症状,严重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

史霁[8](2012)在《运脾开胃冲剂治疗小儿脾失健运型厌食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及评价运脾开胃冲剂治疗小儿脾失健运型厌食的临床疗效,探讨本方组方用药的作用及其机理,并为如何缩短小儿脾胃病治疗周期提供临床资料。方法:将确诊为小儿脾失健运型厌食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30例予以口服运脾开胃冲剂治疗;对照组30例予以口服健儿素颗粒治疗,疗程均为14天。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情况及治疗过程中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结果:临床应用研究显示,运脾开胃组的总有效率为93.3%,健儿素组的总有效率为70.0%,组间比较(P<0.05),两组疗效有显着性的差异,治疗组在综合疗效指标、总体症状好转率及单项症状如进食量、食欲、舌苔、大便等,提高血锌指标上均高于对照组。结论:1.运脾开胃冲剂能明显改善小儿脾失健运型厌食症的仄食状况,有效提高血锌含量,临床取得较好的疗效。通过临床用药研究并未出现不良反应,可见本方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2.患儿在解除原发病,去除病因后,继续注重饮食科学合理喂养,营养均衡搭配,保持心情舒畅,根据患儿体质因素给予合理膳食,在患儿厌食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了脾胃病的发生机率。

李珊珊[9](2010)在《健胃消食方治疗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的目的在于从理论、临床方面观察健胃消食方对符合中医脾胃气辨证标准的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效果,以判定中药在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症治疗上的疗效。方法:本课题收集小儿厌食症符合中医脾胃气虚型患儿6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采用健胃消食方给予中药内服治疗,对照组28例给予山白消食合剂治疗,用药前详细记录患儿的症状、体征积分,然后分别给药14天,记录患儿症状、体征改善情况,观察结束后,对各项量化指标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在主要症状及体征的改善方面及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由此可见,健胃消食方是治疗小儿厌食症中医属脾胃气虚型的有效方剂,具有显着的增加食欲,改善症状的作用,优于中成药药治疗,且费用低廉,副作用少,亦证实了中医药在治疗小儿脾胃气虚型厌食症上的作用,是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案。

张宇[10](2009)在《健脾助消散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研究健脾助消散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胃气虚证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探讨小儿厌食症的发病机理及健脾益气、消食和胃法防治小儿脾胃气虚厌食症的初步作用机制,为临床研治小儿厌食症提供思路。方法:临床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小儿厌食症之脾胃气虚证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0例,口服健脾助消散,2~5岁每日1/2剂,6~14岁每日1剂,早晚两次分服。对照组20例,口服健儿素冲剂,2~5岁每次10g,每日3次;6~14岁每次15g,每日3次。两组均以14天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治疗后根据疾病疗效、证候疗效、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评分,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出药物的有效性。结果:从临床观察结果来看,服用健脾助消散后患儿食欲明显好转,食量、体重明显增加,临床相关症状恶心呕吐、疲乏、汗出、大便不调等均明显好转或消失,充分证实了其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有较好效果,疾病疗效和证候积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疾病疗效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73.3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健儿素冲剂的疗效,说明健脾助消散可以较好的用于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胃气虚证。结论:脾胃气虚是小儿厌食症的主要病机,健脾益气、消食和胃是其重要的治法,健脾助消散为治疗小儿厌食症之脾胃气虚证的有效方药。本文从理论、临床研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丰富了小儿厌食症的中医药治疗内容,对小儿厌食症的防治提供更多的思路。临床研究表明健脾助消散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显着,且无毒副作用,安全可靠。

二、小儿厌食冲剂的工艺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儿厌食冲剂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理脾复方制剂对厌食大鼠胃肠动力及胃肠激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品
    1.3 实验饲料
    1.4 主要试剂
    1.5 主要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方法
        2.1.1 实验动物分组
        2.1.2 厌食模型制备
        2.1.3 药物与方法
        2.1.4 标本采集与处理
        2.1.5 指标检测
        2.1.6 统计学方法及处理
        2.1.7 技术路线示意图
    2.2 结果
        2.2.1 大鼠摄食量、体质量干预前后变化
        2.2.1.1 造模后正常组与模型组大鼠摄食量、体质量变化
        2.2.1.2 干预治疗后各组大鼠摄食量变化
        2.2.1.3 干预治疗后各组大鼠体质量变化
        2.2.2 干预治疗前后厌食大鼠胃肠动力的比较
        2.2.2.1 干预治疗前后厌食大鼠胃排空率的比较
        2.2.2.2 干预治疗前后厌食大鼠小肠推进率的比较
        2.2.3 实验大鼠胃肠激素的比较
        2.3.3.1 实验大鼠下丘脑胃动素(MTL)含量的比较
        2.3.3.2 实验大鼠外周血胃动素(MTL)含量的比较
        2.3.3.3 实验大鼠胃泌素(GAS)含量的比较
        2.3.3.4 实验大鼠神经降压素(NT)含量的比较
        2.3.3.5 实验大鼠生长抑素(SS)含量的比较
3 结论与讨论
    3.1 胃肠动力低下是造成厌食发生的主要机理之一
        3.1.1 饮食失调可能是引起胃肠动力低下的原因之一
        3.1.2 胃肠平滑肌收缩力减低与胃肠动力低下有关
    3.2 胃肠激素紊乱是造成胃肠动力不足,发生厌食的机理之一
    3.3 理脾复方制剂能促进胃肠动力可能是通过调节胃肠激素发挥作用的
        3.3.1 理脾复方制剂参与胃肠激素的调节,使胃肠运动处于平衡状态
        3.3.1.1 理脾复方制剂能显着上调厌食大鼠下丘脑及外周血胃动素含量
        3.3.1.2 理脾复方制剂能显着上调厌食大鼠胃泌素含量
        3.3.1.3 理脾复方制剂能下调厌食大鼠神经降压素含量
        3.3.1.4 理脾复方制剂能显着下调厌食大鼠生长抑素含量
        3.3.2 理脾复方制剂能提高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促进胃肠动力
    3.4 理脾复方制剂促进胃肠动力药理研究分析
        3.4.1 理脾复方制剂组方分析
        3.4.2 理脾复方制剂推动胃肠动力的相关物质基础
全文总结、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缩略语表
    附录二 综述 中医药治疗小儿厌食及相关实验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三 相关实验数据及图表
    附录四 致谢
    附录五 个人简介

(2)运脾散对厌食大鼠脾胃功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品
        1.3 实验制剂
        1.4 实验仪器(实验仪器由河南省中医院中心实验室提供)
        1.5 其他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观察与检测项目
        2.2 动物实验过程
        2.3 取材方法
        2.4 标本处理
        2.5 实验观察项目评价(同 2.1 观察项目)
        2.6 统计学处理
实验结果
    1 造模后及治疗后厌食大鼠的一般状态改变
    2 造模后及治疗后各组大鼠血清胃动素、淀粉酶的情况
    3 造模后及治疗后各组大鼠胃内残留率及小肠推进比的情况
    4 造模后及治疗后各组大鼠胃窦粘膜的情况
讨论
    1 饮食所伤是厌食的首要因素
    2 脾失健运是厌食发生的重要机理
    3 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变化与厌食发生的关联性分析
        3.1 血清胃动素降低
        3.2 血清淀粉酶降低
        3.3 胃肠推进功能减弱
        3.4 胃粘膜破坏
    4 健脾助运治法与厌食治疗方药的机理分析
        4.1 健脾助运法可以提高厌食大鼠血清胃动素、淀粉酶水平
        4.2 健脾助运法可以增强厌食大鼠胃内残留率降低,小肠推进比
        4.3 健脾助运法可以改善线粒体、粘膜绒毛分布
    5 运脾散的组方原理以及方中各药物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5.1 运脾散的组方原理
        5.2 方中药物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6 运脾散治疗厌食机理分析
        6.1 运脾散能较快恢复厌食大鼠的食量、体重
        6.2 运脾散有促进厌食大鼠血清胃动素及淀粉酶分泌、提高胃肠激素水平作用
        6.3 运脾散有增强厌食大鼠胃肠推进比作用
        6.4 运脾散有修复厌食大鼠胃窦粘膜超微结构作用
结论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实验数据
    附录2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3)小儿开胃增食合剂治疗小儿厌食(脾胃不和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技术路线图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3 治疗方法
        3.1 临床用药
        3.2 患儿用药期间注意事项
    4 观察方法及指标
        4.1 观察方法
        4.2 观察指标
    5 疗效评定
        5.1 疗效评价标准
        5.2 基于证候的症状及体征分级量化 (见表 1、表 2)
        5.3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5.4 统计学方法
    6 质量控制
        6.1 药物选择
        6.2 对研究人员的培训
        6.3 安全性指标
    7 一般资料分析
        7.1 两组患儿性别比较(见表 3)
        7.2 两组患儿年龄比较(见表 4)
        7.3 两组患儿病程比较(见表 5)
        7.4 两组患儿病情程度比较(见表 6)
    8 临床观察结果
        8.1 治疗后总疗效比较(见表 7、8)
        8.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见表 9、10)
        8.3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见表 11)
        8.4 两组治疗前后次要症状总积分比较(见表 12)
        8.5 安全性观察
讨论
    1 小儿开胃增食合剂组方依据
    2 小儿开胃增食合剂的作用机制及剂型特点
    3 小儿开胃增食合剂的方药分析
    4 现代药理作用机制探讨
    5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5.1 综合疗效
        5.2 中医证候总积分
        5.3 各主要症状及次要症状积分
        5.4 安全性观察
        5.5 小儿开胃增食合剂与健胃消食片对脾胃不和证小儿厌食症疗效比较
    6 运脾和胃是小儿厌食症的治疗大法
        6.1 脾胃不和是小儿厌食症的病机关键
        6.2 运脾和胃是小儿厌食症的治疗要点
结语
    1 结论
    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文献综述 小儿厌食症的中西医认识及研究进展
    1 古籍文献对小儿厌食症的记载及论述
        1.1 病名溯源及沿革
        1.2 病因病机的论述
    2 中医辨证治疗
        2.1 名医经验
        2.2 专病专方
        2.3 特色治疗
    3 西医方面
        3.1 流行病学特征
        3.2 病因病理分析
        3.3 发病机制的研究
    4 西医治疗方面
    5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科研成果

(4)健脾消滞颗粒治疗小儿厌食症(脾失健运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案设计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实验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评价标准
        2.6 安全性评价标准
        2.7 统计分析
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分析
    2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2.1 两组性别比较
        2.2 两组年龄比较
        2.3 两组病程比较
        2.4 两组病情比较
        2.5 治疗前两组主症积分比较
        2.6 治疗前两组次症积分比较
        2.7 治疗前两组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
    3 治疗后结果分析
        3.1 两组患儿疾病疗效评价
        3.2 两组患儿证候疗效评价
        3.3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
        3.4 治疗前后两组主症积分比较
        3.5 治疗后两组次症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3.6 两组治疗前后血微量元素锌、尿淀粉酶比较
    4 安全性评价
    5 研究整体评价
理论探讨
    1 现代医学对小儿厌食症的认识
        1.1 病因
        1.2 发病机制
        1.3 治疗
    2 祖国医学对小儿厌食的认识
        2.1 关于病名的论述
        2.2 古代医家对小儿厌食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古代医家对小儿厌食症的治疗
        2.4 现代中医对小儿厌食症因病机的认识
        2.6 现代医家对小儿厌食症的治疗
    3 导师朱珊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经验总结
    4 健脾消滞颗粒方药配伍分析
    5 健脾消滞颗粒的中药药效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6 研究结果讨论
        6.1 研究结果
        6.2 健脾消滞颗粒与小儿开胃消食颗粒比较
        6.3 健脾消滞颗粒对微量元素锌的影响
        6.4 健脾消滞颗粒对尿淀粉酶的影响
    7 体会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附录2 临床观察表
附录3 病例报告表
附录4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5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5)健脾益气颗粒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胃气虚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的选取
    2 试验方案设计
    3 治疗观察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比较
    2 治疗结果分析
    3 安全性评价
    4 研究整体评价
理论探讨
    1 中医对小儿厌食症的认识
    2 西医对小儿厌食症的认识
    3 导师朱珊教授经验总结
    4 健脾益气颗粒的组方特点及方药分析
    5 单味中药的作用及现代研究
    6 临床疗效的评估与比较
    7 结语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附录2 临床观察表
附录3 病例报告表
附录4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5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6)耳穴贴压治疗脾胃不和型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s
引言
临床研究
    一、研究对象
        (一) 病例来源
        (二) 诊断标准
        (三) 纳入标准
        (四) 排除标准
        (五) 剔除和脱落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 分组
        (二) 试验研究方法
        (三) 观察方法
        (四) 疗效判定标准
        (五) 症状体征量化评分
        (六) 统计学方法
    三、临床资料
        (一) 一般资料分析
        (二) 治疗结果
讨论
    一、小儿厌食症的中西医认识
        (一) 祖国医学对小儿厌食症的认识
        (二) 现代医学对小儿厌食症的认识
    二、小儿厌食症的中西医治疗
        (一)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
        (二) 小儿厌食症的西医治疗
    三、耳穴贴压治疗
        (一) 选穴依据
        (二) 耳穴与经络及脏腑的关系
        (三) 耳穴对消化系统的诊断和调节作用
        (四) 耳穴的基础研究
        (五) 作用机理初探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7)小儿厌食中医治疗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病因病机
2 中医药治疗
    2.1 内治法
        2.1.1 辨证论治
        2.1.2 经方加减
        2.1.3 自拟汤药
        2.1.4 中成药
        2.1.4.1 口服液
        2.1.4.2 冲剂
        2.1.4.3 散剂
        2.1.4.4 糖浆
        2.1.4.5 丸剂
        2.1.4.6 其他
        2.1.5 中医食疗
    2.2 外治法
        2.2.1 外敷法
        2.2.2 针灸疗法
        2.2.3 推拿按摩捏脊疗法
        2.2.4 穴位注射
        2.2.5 耳穴疗法
    2.3 混合外治法
    2.4 内服外治法
3 厌食症中西医结合治疗概况
4 预防与调护

(8)运脾开胃冲剂治疗小儿脾失健运型厌食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1. 祖国医学对小儿厌食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1 古代医家对小儿厌食的认识及研究
        1.2 现代中医对小儿厌食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2. 现代医学对小儿厌食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2.1 病因及病机的研究
        2.2 实验研究
        2.3 西医对小儿厌食的治疗
    3.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
    4. 结语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病例标准
        1.4 排除病例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别
        2.2 治疗疗程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判
        2.5 不良事件判断标准
        2.6 统计方法
    3. 临床资料与治疗
        3.1 两组治疗总疗效比较
        3.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3.3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
        3.4 两组治疗前后血锌比较
        3.5 两组治疗前后血红蛋白比较
        3.6 两组随访复发率的比较
讨论
    1. 运脾开胃冲剂疗效分析
    2. 立法依据
    3. 运脾开胃冲剂方药分析
        3.1 药物组成及中药方解
        3.2 现代药理作用机制
    4. 药物剂型特点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
个人简历

(9)健胃消食方治疗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诊断标准
        (一) 中医诊断标准
        (二) 西医诊断标准
        (三) 症状体征量化标准
    二、病例选择
        (一) 纳入病例标准
        (二) 排除病例标准
    三、一般资料
        (一) 病例来源及分组
        (二) 两组性别分布
        (三) 两组年龄、体重分布
        (四) 两组病程分布
        (五) 两组病情分布
        (六) 两组主要症状及体征频率分布
    四、研究方法
        (一) 观察方法
        (三) 观察指标
        (四) 疗效判定标准
        (五)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一、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症治疗结果研究
        (一) 两组治疗后主要症状、体征改善比较
        (二)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三)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二、不良反应及肝、肾功能观察
讨论
    一、小儿厌食症的中医认识与研究
        (一) 病名溯源及沿革
        (二) 病因病机探讨
        (三) 主要症状分析
    二、现代医学对小儿厌食症的认识
        (一) 小儿厌食症的病因病理
        (二) 小儿厌食症的治疗
    三、方药分析
        (一) 药理分析
        (二) 单味药现代药理学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硕士学位论文摘要

(10)健脾助消散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综述
    一、古代文献资料
    二、中医药现代研究进展
        (一) 病因病机
        (二) 治疗
    三、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一) 病因病理
        (二) 西医治疗
    四、总结
临床研究
    一、一般资料
    二、诊疗标准
        (一) 西医诊断标准:
        (二)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三) 纳入病例标准
        (四) 排除病例标准
    三、治疗方法
    四、观察指标
    五、观察方法
    六、疗效判定
        (一)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二) 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七、资料统计方法
    八、结果
        (一) 两组治疗总疗效比较
        (二)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
        (三) 两组治疗前后体重比较
        (四) 两组治疗前后血红蛋白比较
讨论
    一、健脾助消散临床疗效分析
    二、立法依据
    三、方药分析
        (一) 药物组成
        (二) 组方分析
    四、现代药理作用机制探讨
    五、药物剂型特点
    六、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四、小儿厌食冲剂的工艺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理脾复方制剂对厌食大鼠胃肠动力及胃肠激素的影响[D]. 谢莹. 贵州中医药大学, 2019(02)
  • [2]运脾散对厌食大鼠脾胃功能影响的研究[D]. 田雪丽.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7(06)
  • [3]小儿开胃增食合剂治疗小儿厌食(脾胃不和证)的临床观察[D]. 段金宏.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7(08)
  • [4]健脾消滞颗粒治疗小儿厌食症(脾失健运型)的临床研究[D]. 刘俊可.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6(04)
  • [5]健脾益气颗粒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胃气虚型)的临床研究[D]. 王潘涛.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6(04)
  • [6]耳穴贴压治疗脾胃不和型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研究[D]. 徐晓丽.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4(08)
  • [7]小儿厌食中医治疗概况[J]. 刘建忠,林连美.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04)
  • [8]运脾开胃冲剂治疗小儿脾失健运型厌食的临床观察[D]. 史霁.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2(01)
  • [9]健胃消食方治疗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研究[D]. 李珊珊.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02)
  • [10]健脾助消散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观察[D]. 张宇.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9(11)

标签:;  ;  ;  ;  ;  

消二乳颗粒工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