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阶频差倍增技术

高阶频差倍增技术

一、高次频差倍增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张新亮,赵延菁[1](2021)在《微腔光频梳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光频梳由一系列离散且等距分布的相干激光组成,可作为高精度光学频率标尺,对时间和频率进行精确测量。微腔产生的光频梳具有小尺寸、低功耗、可单片集成等优势,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孤子的出现极大提升了微腔光频梳的相干性,其产生过程包含着丰富的非线性物理动态,且在光钟、超快测量、相干通信等多个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回顾了微腔光频梳的研究进展,全面综述了微腔光频梳的理论模型、产生方法、物理机理及表征、应用,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展望。孤子微腔光频梳有望作为下一代集成光源,为各个领域带来革命性发展。

魏文强[2](2020)在《基于双路ADC的数字化直接线性相位比对方法的研究》文中指出精密测量技术作为当今尖端科技的核心内容,在诸多领域内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随着卫星导航、大地测量、航空航天和航海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时频测量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对更高测量精度的方法的探索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由于频率源内部噪声的影响,其表现为输出信号在频率和相位上的随机起伏变化,频率稳定度作为衡量频率源性能的重要指标,从取样间隔的长短上可分为长期稳定度、短期稳定度以及瞬态稳定度。频率稳定度一般由相位差或者频差导出,因此,对频率稳定度的探究的基础就是对信号的频差或者相位差测量方法的研究。在时频测量中,相位处理具有最高的测量分辨率,而模拟线路下的相位处理虽然能比较完整地保持输入信号的原貌,但是由于存在抗干扰能力较差、对硬件环境依赖性较强、设备价格昂贵等缺点,数字化下的测量方法逐步取得了主导地位。而传统的数字测量方法仍然存在诸多缺点,如需要频率变换而引入复杂电子线路,计数器带来±1个计数误差,触发器的延迟误差等等。为克服以上缺点,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数字化测量方法-基于双通道ADC的数字化直接线性相位比对方法。该方法采用一个高稳定的高频时钟源和对称结构的双通道ADC的以最大程度上抵消噪声的影响,从而实现更高的测量分辨率。在频率N倍于被测信号的时钟下,将被测信号等间隔划分为N份,其中0o和180o所在区域记为线性区(0o位于线性区中心处),由于时钟信号在频率倍数于被测信号的基础上仍存在一个微小量的频差,从而导致相位间微小步进的现象,当时钟移出线性区时,相邻的下一个时钟将会进入线性区,即一次相位比对的满周期的完成,从而任何时刻必会有时钟序列落在线性区内,完成对信号线性段内的数据采集。通过对线性段采样数据的幅值-相位转换,从而导出两比对信号的相位差。通过合理地调整线性区的大小、选取高性能的ADC等措施均能进一步提高测量分辨率。本文对双通道ADC的数字化直接线性相位比对方法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案进行了详述。并进行了OCXO的自校实验、OCXO与XPRO铷钟的互比实验,实验表明,该方法在OCXO自校情况下频率稳定度可达10-12/s,这种没有频率变换而直接得到线性的测量结果的方法能够具有最小的漂移,同时由于简单和处理直接,噪声指标相对比较理想、测量的响应时间快、方便应用于控制装置等优点。因此,该方法在频标领域有着较强的竞争力。

董胡[3](2020)在《生物媒质中治疗超声的热效应及空化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超声治疗是一种常用的物理治疗方式。治疗超声有多种类型,高度强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作为一种典型的治疗超声,它具有非入侵性、非电离等优点,是治疗常见肿瘤的理想外科手段。超声在生物媒质中传播会产生热效应及空化效应,这些效应对超声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它们也是目前超声治疗领域亟需深入研究的关键问题。本论文围绕生物媒质中治疗超声的热效应及空化效应开展了三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研究了基于超声非线性谐波的温度监测;(2)研究了生物媒质中超声引起的热损伤预测;(3)研究了生物媒质中多频超声的空化效应。具体研究工作如下:第一,通过分析焦点温度变化对非线性谐波幅值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非线性谐波的生物媒质温度监测方法。利用光纤水听器被动接收HIFU辐照离体生物媒质产生的散射回波信号,同时使用热电偶实时测量焦点温度变化,研究了非线性谐波幅值与温度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非线性谐波与温度变化有关,温度对谐波幅值存在影响;谐波幅值随温度升高呈先增大后减小变化趋势,谐波幅值随温度的变化与非线性和吸收效应有关。P2/P1、P3/P1及P3/P2的比值随温度升高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P2/P1、P3/P1及P3/P2的比值在猪肉中的下降速度快于猪肝。第二,针对HIFU治疗中传统方法采用恒定温度(室温或体温)的特征参数预测热损伤的特点,研究了采用不同温度的特征参数对热损伤预测的影响;提出了基于KZK非线性声学方程及Pennes生物传热方程的声热耦合模型,利用动态特征参数预测热损伤并分析了谐波幅值比与热损伤之间关系。结合已知的生物媒质特征参数实验数据并采用数据拟合的方法,得到特征参数与温度的关系式;通过只改变声学参数、只改变热学参数及同时改变声学和热学参数三种方式进行仿真计算,揭示了声、热参数对媒质热损伤预测影响的差异性及其变化规律。仿真结果表明,采用不同温度的声学、声学和热学参数预测的焦点温度及热损伤随参数对应的温度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而采用不同温度的热学参数预测的焦点温度及热损伤随参数对应的温度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与采用不同温度的声学、声学和热学参数以及热学参数预测的焦点温度及热损伤相比较,传统方法的预测出现过高或过低估计。采用导致热变性的温度对应的声学参数、声学和热学参数二者预测的焦点温度及热损伤的差别随温度递增逐渐增大;持续加热引起的热损伤大于分段加热引起的热损伤。此外,采用动态特征参数预测的热损伤大于传统方法预测的热损伤,且随着谐波幅值比逐渐减小而热损伤逐渐增大。第三,利用Yang-Church空化模型,对气泡在水、血、脑及肝四种不同媒质中及多频超声组合辐照下的半径变化及溃灭时间进行了仿真计算,研究了多种频率超声波组合方式以及峰值负压及其持续时间、相角差和多变指数等参数对不同媒质中瞬态空化阈值的影响,为优化多频超声组合方式以降低瞬态空化阈值提供了参考依据。仿真结果表明,单频超声与多频组合超声的最高频率相同时,多频组合超声的气泡膨胀大于单频超声;而单频超声与多频组合超声的最低频率相同时,多频组合的气泡膨胀小于单频超声。同种媒质中,气泡半径Rmax/Rmin越大则气泡溃灭时间越长,媒质粘性的增加降低了气泡生长和溃灭的剧烈程度。相对于频率较低的三频组合,频差对频率较高的三频组合时的瞬态空化阈值的影响更加明显;超声信号的峰值负压越大或峰值负压持续时间越长,对应的瞬态空化阈值越低。此外,多频激励的相角差为零时,对应的瞬态空化阈值最低,而多变指数的改变对多种频率组合时的瞬态空化阈值几乎无影响。本论文针对治疗超声的热效应及空化效应的研究工作可进一步促进治疗超声在临床上的应用。

浦东[4](2019)在《非线性微机械振荡器中的同步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微机械振荡器由于其优异的IC兼容性以及小尺寸等特点被广泛应用在移动电子设备中,并将在未来物联网及智能城市的大潮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在向小型化、高精度发展的同时,由于尺度效应的影响,微机械振荡器中的非线性愈发显着。合理地利用一些非线性效应可以克服其带来的不利影响,甚至突破线性情形下的性能极限。非线性同步现象是上述效应中的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本文基于非线性微机械振荡器研究同步的基本性质,以及同步对振荡器响应的影响机理,并最终利用此现象提升振荡器以及传感器的性能。全文分别从非线性振荡器与外激信号同步、多个振荡器间的互同步以及同步的应用三大块内容着手,围绕同步区间的调控、频率稳定性的提升、同步频率与幅值的依赖关系和远程同步放大传感四个方面的问题,理论结合实验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1.研究了非线性微机械振荡器与外激信号的同步问题,揭示了外激扰动信号对同步带宽和频率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给出了同步带宽和阿兰方差的近似解析表达式,能有效预测同步带宽和频率稳定性随扰动信号的变化趋势;2.首次揭示了闭环反馈相位延迟对同步带宽的调节机制,理论和实验上给出了同步带宽位置和大小随相位延迟的变化关系,建立了相位延迟和幅频响应滞回区间的对应关系,利用相位延迟可以实现可同步区间的10倍放大;3.研究了同步过程中幅值与频率的变化关系,发现了同步后线性振子幅值随频率的非线性依赖,而非线性振子幅频的线性依赖等反常现象,并利用理论分析和实验对这些反常现象进行了解释;4.研究了多个非线性微机械振荡器的高阶互同步,基于压阻法的频率调控方法实现了多个自激微机械振荡器间的同步,探究了互同步过程中同步带宽和振荡器频率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揭示了互同步时振荡器幅值和频差变化关系以及耦合同步系统中的频率敏感特性;5.依据同步锁频现象首次提出了远程同步放大传感机理,设计了同步放大传感系统原型并进行了实验验证,研究结果显示利用同步放大电荷传感器(静电计)的灵敏度能够提高9倍,同时其频率稳定性可以提升3倍。本文为微机械振荡器及传感器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朱长春,曾亮,徐伟,吕燕[5](2019)在《微波及连续频点频率稳定度校准技术研究与运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对测控系统、雷达系统等试验任务中大量运用的微波及连续频点频率源频率稳定度校准方法的研究,采用差拍法、差拍-频差倍增法及差拍-多周期测量法三种方法进行校准系统设计与组建,针对多种典型频率源开展多种方法频率稳定度试验验证及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定,为轨道控制、目标识别等任务提供数据修正依据。通过与计量标准的比对,验证了测量方法、数据处理方法及测量结果的准确可靠,可在计量检定、校准及工程测试等领域广泛应用,具有很强的运用和推广价值。

杜春燕[6](2016)在《宽频带高精度频率测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时间频率具有最高的准确度和稳定度,对时间频率的高精度测量和分析,是其他物理量精密测量的基础。时间频率的测量是现代电子测量技术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测量之一,为了提高频率测量精度,国内外的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验,频率测量技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针对不同的频率范围及应用条件,采用不同的频率测量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频率测量的精度,但是在工业应用方面,仪器测量设备缺乏具有高动态响应、宽频带、高精度的频率测量系统。本课题通过对现有频率测量方法进行研究,设计了一种针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频率型传感器的频率测量系统。本系统主要由微控制器、频率测量模块和显示模块等部分构成,课题对该系统进行了软、硬件设计和电路实现,并完成了上位机平台的搭建。系统基于FPGA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DDS (直接数字频率合成技术)、PLL (锁相环频率合成技术)和ARM Cortex-M3内核单片机STM32。系统的频率测量模块在FPGA片内构建脉冲计数模块、PLL分频模块和混频模块。被测信号经过整形模块调理后输入FPGA,通过脉冲计数模块1进行频率粗测,参考信号产生电路根据频率粗测值控制DDS产生一定频率值的参考信号,混频模块将被测信号和参考信号进行混频并输出其频差信号,频差信号输入给倍频模块高次倍频,通过PLL得到频差倍频信号,再通过脉冲计数模块2对频差倍频信号进行频率测量。频率测量模块将计数器测量值和DDS输出频率信息通过SPI上传给微控制器,STM32单片机处理数据后用液晶模块显示当前测量频率值,并通过以太网将测量结果上传给在LabWindows CVI环境下编写的上位机平台,实时显示并存储。系统频率测量速度优于1Hz,测量分辨率优于0.01Hz,测量频响快、分辨率高、频带宽、结构简单,适用于工业推广。

黄剑龙[7](2016)在《高精度频率稳定度测量系统的实现》文中提出随着晶振、原子频标等频率源的频率准确度、频率稳定度不断地提升,对频率源的测量和比对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没有相应的测量手段,就无法对频率源的性能指标做出正确的评估。频率的测量工作不仅可以用于评估频率源的好坏,也可以反过来促进频率源指标的进一步提高。本论文介绍了国内外频率测量仪器以及频率处理软件的研究现状,其中重点介绍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频率测量仪器以及频率稳定度分析软件。对频率源的主要指标、表征方式做出介绍,主要是频率稳定度在时域和频域的表征方式,以及两者之间的换算方法。对于影响频率源频率稳定度的各种机制,前人总结出噪声幂律谱模型来对其进行描述,我们可以通过时域稳定度与取样时间的关系,或者频域稳定度与傅里叶频率的关系来判别影响频率稳定度的主要噪声类型。讲述了各种常用的高精度频率测量方法的原理,包括频差倍增法、差拍法、相位比较法和双混频时差法,并分别介绍了对应的频率测量仪器,以突出各种频率测量方法的优缺点。在分析现有频率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的不足的基础上,提出研制一套高精度频率稳定度测量系统,包括高精度、宽频率测量范围的时域频率稳定度测量仪和配套使用的频率处理软件。频稳测量仪根据功能模块划分,可以分为频率偏调链路、混频模块、信号处理模块和FPGA四个主要模块。其中,频率偏调链路的设计至关重要。通过采用低噪声倍频模块和低噪声DDS组成频率偏调链路,使得频率偏调源的附加噪声有较大程度的降低,频率调整范围较大,为高精度、宽频率测量范围的频稳测量仪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一系列实验对本论文研制的频稳测量仪的性能做出测试,研制的频稳测量仪测量1OMHz时本底为3.7E-13/1s,可以测量1~30MHz任意频率的100ms到100000s稳定度、频率值、天漂移率。实验表明,在0~50℃温度范围内,频稳测量仪可以保持较高的测量精度。通过与国内外的频率测量仪器进行各项指标的对比,本论文实现的频率稳定度测量仪在测量精度、频率测量范围和取样时间范围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结果。频稳测量仪的测量结果由频率处理软件的图形化界面实时显示,并且可以实时保存测量数据,方面用户后期处理。

陈晓锋,潘海飞[8](2013)在《基于频差倍增法的多通道铯原子频标检定系统》文中研究表明在测控、导航、雷达等领域,为了保证时间和频率的统一,需要对时统的铷钟及高稳晶振等设备进行高精度频率测量。根据频差倍增法测试原理,以铯原子频率标准FTS4040A为核心,设计开发了一套多通道的铯原子频标自动检定系统。首先介绍了系统软、硬件的设计情况,分析了频率测量系统常用的频差倍增技术,然后对基于频差倍增法的测试原理以及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结果表明,系统实现了同时检定14台被检设备各项指标的能力,并提高了测量精度。

蔡福贵[9](2013)在《高精度频率比对仪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频率测量技术在人类科技进步和生产发展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频率稳定度的精确测量检定成为我们科技工作中的重点,它不但提高了我们电路精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测量技术的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频率检测技术的发展概况,并对所要完成的工作和研究内容作了详细的介绍,然后从本测量系统的参考频率源开始,详细论述了比对仪选择的参考频率源即铷原子频标,包括铷原子频标的发展及应用,铷原子频标驯服的相关技术,短时间间隔测量、锁相环技术。接着从频率稳定度的定义和产生的原因入手,论述了频率稳定度表征方法,频率稳定度各种检测方法比较,包括示波器法、倍频法、差拍法、时差法、频差倍增法和比相法。通过分析比较,最后提出差拍法和频差倍增法相结合方法,并给出系统原理框图。在此理论基础上,本文重点完成了频率比对仪的硬件电路设计。包括倍频器、混频器、整形放大电路、控制与计数电路设计,并完成了相关软件程序的设计。最后对系统进行了组装和数据测试,通过测试数据分析,本系统达到了预期设计目标。最后对全文总结,根据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出系统优化改进的措施,并提出了若干实践经验,希望在后续工作中展开。这一款频率比对仪采用了铷原子频标作为参考频率源,不是以前单一的差拍法或者频差倍增法,而是两者结合,并应用嵌入式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具有较高的分辨力和测量精度,测量精度达到10-12。

唐升[10](2013)在《星上时频主备链路比对测量及自主完好性监测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星载时频生成与保持系统以星载原子钟输出频率为参考,综合各种软硬件措施为导航卫星有效载荷提供精确、可靠、稳定并且连续的参考频率信号,其性能指标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授时和测速精度。星上参考频率信号的精确性主要由星载原子钟及参考频率生成链路的性能决定,而可靠性和稳定性指标则主要取决于对参考频率信号的监测以及控制能力。因为运行环境的特殊性,目前的星载时频生成与保持系统主要采取冗余备份的手段来增强导航卫星参考频率的可靠性。为了保证主用参考频率信号发生故障时平稳过渡到备用参考频率信号,必须尽可能保证主备链路信号的同步性。而对星上时频主备链路的高精度监测是主备参考频率信号保持同步的重要前提。因此,星上时频主备链路的高精度测量和完好性监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星上时频主备链路监测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在星上环境下特殊频点信号的高分辨率测量和有限资源条件下的完好性监测。本论文分析了现代导航卫星时频生成与保持技术和国内外频标比对测量技术的研究成果,在充分考虑星上运行环境的特殊性的前提下,提出了星上时频主备链路的高精度比对测量及其自主完好性检测方法,并研制原理样机,测试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在比较现有导航卫星时频生成与保持技术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导航卫星时频生成与保持系统设计方案,并对设计方案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2)依据星上运行环境的要求,提出了一种针对特殊频点信号的数字化高精度比对测量方法,同步测量星上时频主备链路,通过差分抵消系统误差的影响;并研制出基于DSP的星上时频主备链路比对测量系统原理样机,具有测量精度高、体积小、功耗小的特点,适合于星上应用环境。(3)理论分析并仿真研究了星上时频链路比对测量系统的误差来源及其对测量精度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改善措施。(4)分析常见星上参考频率信号异常及其影响,提出基于中间振荡器的星上时频主备链路自主完好性监测方法,在不增加星上时频主备链路比对测量系统硬件构架的基础上,且不需星地闭环的条件下对星上参考频率信号缺失、频率或相位跳变等异常现象进行实时检测并判断异常归属。(5)搭建实验平台对所研制的星上时频链路比对测量系统原理样机进行了测试。系统相位差测量分辨率优于1ps,频差测量分辨率优于10μHz;在设定0.3028mHz跳变检测门限的前提下,对于稳定度为5E-12/s的模拟星上参考频率信号0.8mHz以上的频率跳变和0.078ns以上的相位跳变达到0.019%的检测虚警率和100%的检测率,并能准确判断异常归属。理论分析、实验仿真、原理样机验证三个阶段的结论充分证明了本文提出的星上时频高精度比对测量及其完好性监测方法的可行性。所研制的星上时频链路比对测量系统原理样机系统本底噪声测试典型值优于1E-12/s,最优值达到6.76E-13/s,满足星上时频主备链路的高精度测量及其完好性监测的需求。

二、高次频差倍增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次频差倍增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微腔光频梳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微腔光频梳理论模型
    2.1 非线性耦合模理论
    2.2 时域Lugiato-Lefever方程
    2.3 频域Lugiato-Lefever方程
3 孤子微腔光频梳产生方法
    3.1 频率调谐方案
    3.2 热调谐方案
    3.3 辅助光热补偿方案
    3.4 光折变效应方案
    3.5 自注入锁定方案
    3.6 脉冲泵浦方案
    3.7 压电控制方案
4 微腔光频梳物理机理及表征
    4.1 微腔光频梳物理机理
    4.2 微腔光频梳表征
        4.2.1 光谱表征
        4.2.2 时域表征
        4.2.3 射频谱表征
5 微腔光频梳应用
6 结束语

(2)基于双路ADC的数字化直接线性相位比对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数字化技术及频率稳定度传统测量方法
    2.1 数字化技术
        2.1.1 数字化测量概述
        2.1.2 ADC技术分析
    2.2 频率稳定度
        2.2.1 频差测量
        2.2.2 频率稳定度
        2.2.3 频率源的稳定度分析
    2.3 传统的频率测量方法
        2.3.1 直接计数法
        2.3.2 频差倍增法
        2.3.3 差拍法
        2.3.4 相位重合检测法
        2.3.5 双混频器时差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字化直接线性相位比对技术及系统设计
    3.1 两比对信号相位间变化规律
    3.2 线性相位比对技术
        3.2.1 核心原理分析
        3.2.2 技术改进方法
    3.3 幅值-相位转换
    3.4 时钟游标效应与信号的最大幅值测量
    3.5 测量系统硬件设计
        3.5.1 系统硬件结构
        3.5.2 模数转换器选型
        3.5.3 数据采集与控制
    3.6 数据处理的算法设计
    3.7 数字化直接线性相位比对与传统数字测量的对比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频率稳定度测量实验及误差分析
    4.1 频率稳定度测量的自校实验
    4.2 频率稳定度测量的互比实验
    4.3 频率稳定度测量的误差分析
        4.3.1 ADC自身的不精准性
        4.3.2 输入信号的幅值噪声
        4.3.3 相位噪声与时钟抖动
        4.3.4 电源噪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附录 A XPRO铷钟实物图
    附录 B LTC2298与DC890B实物图
    附录 C LTC2298原理图

(3)生物媒质中治疗超声的热效应及空化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超声治疗原理
    1.2 超声的物理效应
        1.2.1 热效应
        1.2.2 空化效应
    1.3 超声治疗中的温度监测及热损伤预测
    1.4 超声治疗中的空化阈值仿真
    1.5 论文研究工作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超声非线性传播对声场及温度场影响
    2.1 非线性声学模型
    2.2 非线性参量B/A及非线性声学现象
    2.3 超声非线性传播对声场影响
    2.4 超声非线性传播对温度场影响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超声非线性谐波的生物媒质温度监测
    3.1 引言
    3.2 器材与方法
        3.2.1 实验装置
        3.2.2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生物媒质中超声引起的热损伤预测研究
    4.1 引言
    4.2 原理与方法
    4.3 与温度相关的生物媒质特征参数
    4.4 不同温度媒质特征参数对热损伤预测的影响
        4.4.1 不同温度声学参数对热损伤预测的影响
        4.4.2 不同温度热学参数对热损伤预测的影响
        4.4.3 不同温度声热参数对热损伤预测的影响
        4.4.4 分段加热与持续加热对热损伤预测影响
        4.4.5 结果与讨论
    4.5 基于生物媒质动态特征参数的热损伤预测
        4.5.1 声热耦合模型
        4.5.2 结果与讨论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生物媒质中多频超声的空化效应研究
    5.1 引言
    5.2 原理与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气泡动态变化
        5.3.2 瞬态空化阈值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和参与研究项目
致谢

(4)非线性微机械振荡器中的同步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非线性微机械振荡器
    1.2 同步现象
        1.2.1 定义
        1.2.2 经典模型回顾
        1.2.3 藏本模型
        1.2.4 特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微机械振荡器的发展
        1.3.2 同步振荡器的研究
    1.4 选题目的与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2 非线性微机械振荡器模型与测试
    2.1 非线性微机械振荡器模型
        2.1.1 微机械谐振器
        2.1.2 非线性振荡
    2.2 器件结构及加工
        2.2.1 微谐振梁
        2.2.2 SOI制造工艺
    2.3 电学测试
        2.3.1 静电驱动动力学分析
        2.3.2 静电检测
        2.3.3 压阻检测
        2.3.4 去除寄生电容
        2.3.5 自激振荡
    2.4 小结
3 非线性微机械振荡器与外激信号同步
    3.1 动力学模型
    3.2 同步区间
        3.2.1 非线性的影响
        3.2.2 同步扰动信号的影响
        3.2.3 相位延迟的影响
    3.3 频率稳定性及相位噪声
        3.3.1 同步扰动信号影响
        3.3.2 相位延迟的影响
    3.4 同步振幅
        3.4.1 线性情况
        3.4.2 非线性情况
    3.5 高阶同步
        3.5.1 次谐同步
        3.5.2 超谐同步
    3.6 小结
4 多个非线性微机械振荡器间的同步
    4.1 耦合同步模型
        4.1.1 耦合方式
        4.1.2 力学模型
    4.2 高阶静电耦合同步
        4.2.1 高阶同步观测
        4.2.2 结果与讨论
    4.3 互同步时的幅频关系
        4.3.1 1:1的情况
        4.3.2 1:3的情况
    4.4 小结
5 同步放大应用于谐振式传感
    5.1 谐振式敏感机理和同步放大原理
        5.1.1 谐振式敏感机理
        5.1.2 同步放大原理
    5.2 轴向力敏感同步放大音叉静电计
        5.2.1 静电计简介
        5.2.2 谐振器开环性能表征
        5.2.3 静电计闭环性能测试
        5.2.4 同步现象的观测
        5.2.5 同步对静电计性能的提升
        5.2.6 结果与讨论
    5.3 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A Matlab代码
    A.1 自激振荡数值计算
    A.2 去除寄生信号

(5)微波及连续频点频率稳定度校准技术研究与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校准系统设计
    1.1 差拍法
    1.2 差拍-频差倍增法
    1.3 混频-多周期测量法
2 试验验证
    2.1 信号源
    2.2 结果分析
3 不确定度分析
    3.1 测量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
    3.2 有限次测量引入的不确定度
    3.3 差拍器不稳定性引入的不确定度
    3.4 通用计数器测量分辨率引入的不确定度
    3.5 参考频率源不稳定性引入的不确定度
    3.6 环境条件变化引入的不确定度
4 结束语

(6)宽频带高精度频率测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与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频率测量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直接测频法
        1.2.2 多周期同步测频法
        1.2.3 模拟内插法
        1.2.4 差拍法
        1.2.5 双混频法
        1.2.6 频差倍增法
    1.3 课题主要内容及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频率测量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2.1 频率测量的基本知识
        2.1.1 频率的准确度和稳定度
        2.1.2 影响频率稳定的因素
        2.1.3 频率稳定度的表征
        2.1.4 频率稳定度的测定
    2.2 频率测量系统的设计目标
    2.3 频率测量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3.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3.2 系统的频率测量方案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频率测量系统的硬件设计与实现
    3.1 系统控制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1.1 微控制器选型分析
        3.1.2 微控制器硬件电路设计
    3.2 频率测量模块的设计和实现
        3.2.1 整形电路设计
        3.2.2 计数器模块设计
        3.2.3 DDS模块设计
        3.2.4 混频器模块设计
        3.2.5 锁相环模块设计
        3.2.6 时钟电路模块设计
    3.3 通信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3.1 SPI通信接口设计
        3.3.2 DP83848通信接口设计
    3.4 显示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5 电源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频率测量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4.1 频率测量系统控制程序设计
        4.1.1 主控程序设计
        4.1.2 通信程序设计
    4.2 频率测量系统测频程序设计
    4.3 频率测量系统上位机程序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测试及结果分析
    5.1 系统调试过程
    5.2 系统各模块测试结果及分析
        5.2.1 整形电路测试
        5.2.2 计数器模块测试
        5.2.3 DDS模块测试
        5.2.4 混频器模块测试
        5.2.5 锁相环模块测试
        5.2.6 通信测试
    5.3 系统分辨率分析
    5.4 系统准确度与稳定度测试及分析
        5.4.1 系统与信号源不同源频率测试
        5.4.2 系统与信号源同源频率测试
    5.5 不同测量速度测试及分析
    5.6 测量误差分析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高精度频率稳定度测量系统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高精度频率测量的重要性
    1.2 高精度频率测量技术的现状
        1.2.1 对于频率测量仪器的主要要求
        1.2.2 国内外现有频率测量仪器
    1.3 频率处理软件
    1.4 本论文主要工作及论文内容安排
第二章 原子频标主要指标的表征方式和测量方法
    2.1 原子频标的信号模型
    2.2 原子频标的主要性能指标
        2.2.1 频率准确度
        2.2.2 频率漂移率
        2.2.3 频率稳定度
    2.3 原子频标的噪声模型
    2.4 常用的频率测量方法
        2.4.1 频差倍增法
        2.4.2 差拍法
        2.4.3 相位比较法
        2.4.4 双混频时差法
        2.4.5 几种频率测量方法的总结
第三章 高精度、宽频率测量范围的频稳测量仪的设计
    3.1 频稳测量仪设计目标与方案
    3.2 频率偏调源的设计与理论分析
        3.2.1 频率偏调源的设计
        3.2.2 频率偏调源附加噪声的理论分析
        3.2.3 频率偏调链路的预期效果
    3.3 混频模块设计
    3.4 信号处理模块设计
    3.5 测量仪的软件设计
第四章 频稳测量仪的实现与结果分析
    4.1 频稳测量仪的初步实现与测试结果分析
        4.1.1 倍频模块的实现
        4.1.2 AD9912的配置
        4.1.3 信号处理模块的实现
        4.1.4 初步实现的频稳测量仪样机自检结果与分析
    4.2 频稳测量仪的优化与测试结果分析
        4.2.1 频率偏调链路附加噪声的评估
        4.2.2 电路板面的优化
        4.2.3 电源的优化
        4.2.4 信号处理模块的优化
        4.2.5 频率准确度测量误差的优化
    4.3 不同频率的自检测试结果
    4.4 不同温度下的自检测试结果
    4.5 比对测试结果
    4.6 与其它产品比较
第五章 频率处理软件的实现与操作说明
    5.1 频率处理软件需求分析
    5.2 软件开发工具
    5.3 频率处理软件的实现
        5.3.1 串口通讯模块
        5.3.2 数据处理和保存功能
        5.3.3 测量结果图形显示界面
    5.4 频率处理软件操作流程
    5.5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基于频差倍增法的多通道铯原子频标检定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系统硬件组成
3 基于频差倍增法的测试原理
    3.1 开机特性的检定
    3.2 日频率波动的检定
    3.3 日老化率的检定
    3.4 1s频率稳定度的检定
    3.5 频率复现性的检定
    3.6 频率准确度的测定和调整
4 系统软件设计
    4.1 主程序
    4.2 测试模块
    4.3 输出模块
    4.4 故障诊断及系统维护模块
5 系统关键技术与解决方案
    5.1 仪器的自动化控制
        5.1.1 仪器程控编码
        5.1.2 仪器控制软件设计
    5.2 时序控制和时间控制
6 系统应用情况
7 结论

(9)高精度频率比对仪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频率检测技术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
    1.3 课题所做工作和研究内容
第2章 频率比对仪中高稳定基准频率源
    2.1 高稳定度的频率源
    2.2 原子频标简介
        2.2.1 原子频标的发展
        2.2.2 原子频标的种类
    2.3 频率源驯服方法
        2.3.1 GPS/北斗双模授时校频原理
        2.3.2 频率锁定关键技术
        2.3.3 1KHz信号锁频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频率比对仪的设计原理
    3.1 频率稳定度的基本知识
        3.1.1 频率稳定度定义和起因
        3.1.2 频率稳定度的表征方法
    3.2 频率稳定度的测量方法
    3.3 比对仪的测量方法原理和框图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频率稳定度比对仪软硬件设计
    4.1 比对仪的硬件模块设计
        4.1.1 倍频模块设计
        4.1.2 混频模块设计
        4.1.3 整形电路设计
        4.1.4 控制与计数电路的设计
    4.2 比对仪的软件设计
        4.2.1 频率采集模块设计
        4.2.2 串口通讯部分
        4.2.3 液晶显示模块
        4.2.4 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的调试和检测报告
    5.1 系统组装的实现
    5.2 系统的调试和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星上时频主备链路比对测量及自主完好性监测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插图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问题的提出及本文研究内容
    1.3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星载原子钟及其对卫星导航系统工作性能的影响分析
    2.1 卫星导航系统中的星载原子钟
    2.2 星载原子钟的主要技术指标
    2.3 星载原子钟对导航定位精度的影响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导航卫星时频生成与保持技术研究
    3.1 国内外导航卫星时频生成与保持技术分析
        3.1.1 国外技术现状
        3.1.2 国内技术现状
        3.1.3 对比分析
    3.2 新一代导航卫星时频生成与保持系统设计
        3.2.1 方案设计
        3.2.2 关键技术分析
    3.3 系统设计中的技术创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星上时频主备链路比对测量方法研究
    4.1 传统频标比对方法及其在星上应用的能力分析
        4.1.1 直接测频法
        4.1.2 间接测频法
        4.1.3 传统测频方法星上应用的能力分析
    4.2 基于 DSP 的正弦差拍数字化星上时频主备链路比对测量方法
        4.2.1 基本原理
        4.2.2 关键技术
    4.3 星上时频主备链路比对测量系统的误差分析
        4.3.1 测量误差分析
        4.3.2 减小测量误差的应对措施
    4.4 数字化测频算法的 matlab 仿真实验
        4.4.1 基于相关原理的相位差测量算法的仿真实验
        4.4.2 三点测频算法的仿真实验
    4.5 星上时频主备链路比对测量系统原理样机设计
        4.5.1 系统硬件设计
        4.5.2 系统软件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星上时频主备链路自主完好性监测方法研究
    5.1 星上参考频率异常及其影响分析
    5.2 星上时频链路完好性的定义及其监测的主要指标
    5.3 星上时频链路完好性监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5.4 基于中间振荡器的星上主备链路自主完好性监测方法
        5.4.1 完好性监测观测量的选取
        5.4.2 基于三点法测频的信号缺失检测算法
        5.4.3 基于三角帽法短时稳定度分析的频率跳变检测算法
        5.4.4 基于平均瞬时频差统计的频率跳变检测算法
        5.4.5 基于实时递推最小二乘法预测比较的频率跳变检测算法
        5.4.6 数据缓存器长度及异常检测门限值的选取
    5.5 星上时频主备链路自主完好性监测方法的 matlab 仿真实验
        5.5.1 信号缺失检测算法的仿真实验
        5.5.2 频率跳变检测算法的仿真实验
        5.5.3 门限值选取对检测效果影响实验
        5.5.4 基于中间振荡器的异常归属判断的仿真实验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
    6.1 系统的通道一致性标定
    6.2 系统的本底噪声测量
    6.3 系统测频准确性测试
    6.4 星上时频主备链路自主完好性监测方法性能测试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读博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四、高次频差倍增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微腔光频梳研究进展[J]. 张新亮,赵延菁. 光学学报, 2021(08)
  • [2]基于双路ADC的数字化直接线性相位比对方法的研究[D]. 魏文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3]生物媒质中治疗超声的热效应及空化效应研究[D]. 董胡. 湖南师范大学, 2020
  • [4]非线性微机械振荡器中的同步及应用[D]. 浦东. 浙江大学, 2019(02)
  • [5]微波及连续频点频率稳定度校准技术研究与运用[J]. 朱长春,曾亮,徐伟,吕燕. 计量技术, 2019(02)
  • [6]宽频带高精度频率测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杜春燕.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6(03)
  • [7]高精度频率稳定度测量系统的实现[D]. 黄剑龙.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2016(08)
  • [8]基于频差倍增法的多通道铯原子频标检定系统[J]. 陈晓锋,潘海飞. 电子测量技术, 2013(12)
  • [9]高精度频率比对仪的研究与实现[D]. 蔡福贵. 武汉理工大学, 2013(S2)
  • [10]星上时频主备链路比对测量及自主完好性监测方法[D]. 唐升.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家授时中心), 2013(04)

标签:;  ;  ;  ;  ;  

高阶频差倍增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