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池县又一批教师入党

盐池县又一批教师入党

一、盐池县又有一批教师入党(论文文献综述)

李胜超[1](2021)在《华北抗日根据地宗教统战工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徐桂裕[2](2021)在《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新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代以来,随着妇女解放的思想传入中国,在上海等城市中,开始出现妇女解放的潮流,然而这些潮流通常仅限于城市知识女性,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和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妇女解放对于当地女性来说,只能算是一个洋词汇。在这种情况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了解了苏联比较彻底的妇女解放工作的中国共产党人,主动地扛起近代中国妇女解放的旗帜,将社会解放与妇女解放相结合,为传统女性指明了一条妇女解放的新的道路,即在中共的领导下,参与革命,去打破旧社会制度的禁锢。中共在陕甘宁边区的妇女解放实践,颇为成功地将传统女性蜕变为新女性,就是一个典型。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叙述边区旧社会女性的生活状况,论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中国共产党人的妇女解放理论,阐述1927-1937年中共在革命根据地的妇女解放实践。第二论述中共在边区的妇女解放工作。中共中央来到达陕北后,继续开展妇女解放的实践工作,从保障妇女教育、政治、婚姻的权利,到改善女性工作生活条件,引导女性参与抗战,帮助边区女子自立、自强,引导边区女性从接受帮助逐渐转变为自我进步和发展。第三章分析边区劳动者、知识分子中的新女性的面貌与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中共的妇女解放工作促进边区女性,尤其是乡村女性开始觉醒。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下,为了服务于战争动员的需要,妇女解放的内涵除了妇女获得权利的一面,还有担负社会与家庭责任义务的一面,所以边区的妇女解放运动不再单纯的让妇女群众靠“他助”获得解放,而是更多地让女性“自助”,权利与义务两头抓,将妇女解放的内容从男女平权、婚姻自由扩大到参与斗争、经济独立、家庭幸福等。通过这一系列工作,陕甘宁边区劳动妇女与知识女性的物质与精神世界被重新塑造,展现出有异于同时期国内女性的新形象。

张锋[3](2021)在《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基本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刘青山[4](2020)在《扛鼎半壁 圆梦千年——国资央企决战脱贫攻坚纪实》文中研究表明十万里山河同庆,五千年华夏欢歌!2020年底,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将首次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作为千年文明古国,中国的这一成就亘古未有;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这一成就举世瞩目,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勃勃生机。

徐向阳[5](2020)在《磨刀石》文中提出28万余字的长篇小说《磨刀石》是中国石油作家协会会员、长庆油田职工徐向阳以长期积累的生活体验,感同身受的人生体会,弥足珍贵的创作素材,得天独厚的文脉资源,饱醮深情创作的一部反映石油工人生活的文学作品。小说以长庆油田的发展历史为背景,从红军后代张毅山求生存投身革命写起,从中国人民解放军19军57师集体转业"石油工程第一师"入笔,以社会大背景为主线,讲述了张毅山、石忠诚、秦凤翔、薛宝娃、许长征等第一代石油人舍生忘死的感人故事,塑造出他们为了石油事业,发扬解放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生动形象和革命精神;以秦军和父亲决裂的激烈冲突为线索,讲述了第二代石油人的不易不甘和不屈,以张孝文和田希望、石铭的故事,塑造出第二代石油人勇于向困难挑战的"好汉坡精神",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苏里格精神";以孙铁成匿名给师傅遗孤寄钱,收养师傅的女儿杨彤彤,以及后来彤彤上大学又找回了孙铁成丢失多年的儿子的感人故事,阐释了人间的大爱真爱;以田继承、秦思油、彤彤、童童为代表,表现了第三代长庆石油人继承老一辈革命传统,在人生道路上积极进取的胸怀、精神、气质和抱负。小说以长庆人艰苦创业为主线,以象征意义的灵石治病救人为副线。主线写实,副线写虚,虚实结合,表现了三代人战斗的血和泪、恨与爱,反映了大时代背景下三代石油人的艰辛与不易、坚守与坚持,以及面对宛如铁柱、击之铿锵、抚之凛冽被称为"磐石"的鄂尔多斯盆地,发起的一次又一次进攻。整整50年,长庆人不是在会战,就是在会战的路上;整整50年,长庆人筚路蓝缕,以蚂蚁啃骨头的执着,迎难而上、攻坚肯硬、拼搏进取,深刻阐述了长庆人是如何把延安精神、大庆精神和解放军精神最后凝练成今天的"磨刀石精神"。着名评论家常智奇评说:这是一部有生活容量、历史含量、现实重量、情感质量、思想能量、艺术分量的作品。碍于篇幅所限,本刊节选刊发,以飨读者。

唐凯伦[6](2020)在《提升组织力视角下陕甘宁边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即按照“科学实际地设立和发展党组织”这一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坚持的基本准则之一,形成了包括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在内的严密的组织体系和组织架构,这是世界上其他任何政党都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党的基层组织作为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是党执政大厦的根基,而组织力则是党组织力量的直接来源和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体现。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作为党中央在延安的所在地,是所有根据地的核心和表率,其在党的基层组织发展和建设方面的所思所想和所行所为,为巩固和壮大中国共产党的局部执政,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也为其他的革命根据地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无愧于根据地之首的美誉。本文共有四个章节。首先,对陕甘宁边区在抗日战争时期之前的社会面貌做大致的描述,与后续中国共产党进入陕北后发展经济、建立政权、巩固民生形成鲜明对比,从侧面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党组织,尤其是基层党组织嵌入到政治、经济、文化、法治、民俗等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如何影响和改变着边区的面貌和群众的生活。其次,对抗战前陕甘宁边区党组织的发展状况进行简要梳理和概括,追溯、理顺边区党组织的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之后从发动群众全面抗战、边区的重要性和复杂性等多方面入手,全面阐述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三章从“上、下、内、外”四个角度切入,着重论述了陕甘宁边区在抗战时期建设、发展、巩固党的基层组织的相关举措,研究基层党组织建设路径,分析措施之间的内在联系,用史实凸显其基层党组织的运行机制和框架逻辑。第四章则结合十九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党的基层组织工作新要求,并针对当前基层组织工作所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通过总结陕甘宁边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经验,以期对新时代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有所借鉴和启示。

李悝悝[7](2020)在《山东抗日根据地社会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社会教育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是领导阶级以提高国民文化知识水平和思想觉悟以及共同价值观为目的,在全社会开展的普遍的学制外的教育活动。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社会教育事业,特别是在抗战时期,社会教育成为启迪民智、动员民众联合抗战的重要手段。回溯历史,在全面抗战之前,中共在山东境内的处境举步维艰。1928年5月25日,中国工农革命军红军就正式建立,可直至1935年11月前山东省境内还未建立起一支正规红军,民众流离失所,山东共产党人甚至曾与中央失去长达两年多的联系。但到抗战胜利时,山东根据地约有3500万民众,30万人的军队,这些军民组成强有力的统一战线,团结歼敌60万人,占全国人民武装歼敌总数的三分之一,并成为解放战争的主力军。不言而喻,我党如何教育和动员群众,从无到有地创建发展革命根据地并领导抗战胜利是一门值得深究的学问。通过回顾抗日战争时期(1931年-1945年)山东抗日根据地实施社会教育的缘由,从马克思主义学说、传统教化、近代思潮、党的传统和地域条件等方面勾勒出共产党人在根据地实施社会教育的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实施社会教育的过程中,山东共产党人始终坚持落实中共中央新民主主义社会教育理论政策,突出强调“社会是一所大学校”,要求通过社会教育构筑民众的“铜墙铁壁”。不仅如此,共产党人还根据山东的独特省情将新民主主义社会教育思想“在地化”,总结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山东战时国民教育思想”和“山东新文化运动”思想。纵向追溯,山东根据地社会教育事业由战前零散发展到九一八事变后的迷茫徘徊,到1936年的转危为安,再到1940年联合大会后的繁荣壮大,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分散到整体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山东境内的共产党人围绕思想、政治、国防、文化知识和生产技术等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内容,以冬学运动为典型,以俱乐部为中心机构,还配合民校、夜校、读报组、群众剧团、民众教育馆以及具有山东特色的“庄户学”等共同构成了多样化的教育模式,这使得社会教育事业得到了广大积极分子的支持拥护(同时也有一小部分中间分子冷漠动摇和落后分子的抵抗反对)。经过不懈努力,根据地社会教育取得极大成效:民众提高了政治觉悟,丰富了文化生活,调动了抗日热情以及促进了妇女解放,等等。当然,山东抗日根据地社会教育事业开展的过程中,也存在具体执行中方向不够明确,忽视学校教育的重要性等不足。但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针对这些偏差,不断进行探索纠正。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在各种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各种社会矛盾也更加凸显,阶层分化严重、贫富差距拉大,导致了人们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参与度不高,甚至存在相当严重的政治冷漠。加之国外少数敌对分子和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形象进行大肆诋毁,许多民众开始对国家政策产生质疑,社会上往往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从抗战时期根据地社会教育成效来看:人才可以靠学校去培养,但民众的素质和民心的养成只靠学校教育的作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重视发展社会教育,提高学校以外民众的素质。教导民众如何正确辨识这些声音,正确抵制这些错误言论是一门学问,需要党进行科学有力的社会教育。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审视历史,我们能够正视现实与遥想未来。从对山东抗日根据地社会教育的研究分析来看,可以得到如下启示:实施社会教育是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必由之路;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我党是中国传统教化文化的守护者、扬弃者与发展者;理论联系实际,政策的“在地化”;社会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以更好为民谋利的重要手段;加强社会教育提高社会成员的文明素质是民族复兴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些宝贵的经验启示运用到新时代社会教育工作之中,将对我们破解新时代民众思想的问题和困境,为今天党彰显意识形态话语权,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提供理论支撑,同时对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起到良好的借鉴作用,也会不断激发人民群众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热情,激发全社会的活力,从而推动实现20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黄靖雯[8](2020)在《十八大以来扶贫工作中出现的基层腐败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时间节点的临近,国家扶贫工作也有条不紊逐步推进。基层作为扶贫政策执行的最终落实单位,承担着扶贫工作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重任。但与此同时总有不法分子在扶贫资金诱惑下选择贪污腐败,不仅损害人民利益,还污染政治环境、阻碍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央纪委在2018年开展的专项调查展示国家对腐败问题的重视和治理扶贫领域基层腐败的决心,为扶贫领域基层反腐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保障。本文主要以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人民主体理论及中国共产党人治腐理论为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通过案例汇总、整理和剖析七省扶贫腐败专项治理曝光案例,总结现象规律,寻求扶贫领域基层腐败产生原因,并以此思考预防治理基本对策。整理发现,当前扶贫领域基层腐败主要表现为厚亲待友、挪用资金、侵占骗取以及收费受贿等类型,体现出腐败主体集中于村级干部、牵涉领域范围较为广泛、分布地区差距较大、涉案金额数目差距较大且小额居多等特征。扶贫中基层腐败的主要原因在思想素质层面主要表现为思想腐朽落后、理想信念不够坚定、政治和文化素质水平有待提高等;政治层面主要表现为监督以及公开制度不够明确、法律法规设计留白、基层扶贫的管理体系设计有待完善等;经济层面主要表现为薪酬及激励体制设计有待改进等。针对扶贫领域基层腐败问题,基于以上观察结果和原因分析,本文从思想素质、政治体制设计、经济激励三个维度构建预防和治理扶贫领域基层腐败对策体系。首先在思想素质层面主要建议提高干部党性修养和思想素质、弘扬民主法治思想;其次在基层反腐机制层面主要建议健全扶贫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公开力度、健全管理制度、加强监督力度;最后在经济激励层面主要建议科学设计薪酬体系和激励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及管理。

于慧芬[9](2019)在《人民文艺的规模化建造 ——20世纪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前期的人民文艺丛书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40年代中后期至50年代前期在中国历史上是具有转型意义的时期,随着国共战事的日趋明朗化,和平、民主、建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想呼之欲出。有效地调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协力建立现代民族国家成为中共的政治和军事战略目标。而与此相配合的是发挥“文化部队”的效力,推广“为工农兵”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时期。这一时期也被学界普遍认为是现代文学向当代文学发生转向的重要的时期,当代文学的“一体化”建设愿景正是在历史的转折时期逐步生成,其目标是根据政党政治任务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新的人民的文艺。从四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初,革命文艺界紧锣密鼓地为人民文艺大造声势,并通过文学实践启动人民文艺规模化建造的工程,其中人民文艺丛书的编纂和出版就是这一系统工程的基础性部分,它是新的人民的文艺建设的样板性工程。本论文试图以人民文艺丛书的编纂和出版热潮为视角来追溯人民文化的起源,从中研判人民文艺的话语资源,人民文艺的生成过程以及作为权力象征的人民文艺对“十七年”文学生态造成的影响。论文在绪论里论述了三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延安人民文艺丛书编纂行为发生的政治和文化背景,其二是现代商业出版的崛起和“五四”文学社团丛书热的出现,其三是“五四”同人性质的社团丛书热与以后期创造社和“左联”为代表的左翼革命文艺丛书的编纂和出版的比较。全文共有四章。第一章主要论述人民思潮与人民文艺之间的关系问题,共四节。第一节主要是梳理“人民”概念的流变,一个概念的流变史就是一部深刻的文化史。本节从“国民”和“人民”这两个概念的流变和转换入手,主要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文化现代化和政治现代化的思想视野中考察国民和人民如何起源,探寻在晚清知识分子进化论的思想视野中处于进化论顶端的国民和处于进化论末端的人民是如何一步步产生分歧、冲撞、分离最后地位颠倒。这一过程的梳理是本论文的根基,只有处理了这个基本问题,才能进一步论述为什么人民文艺会在四十年代让如此之多的知识分子趋之若鹜,甘于为之献身。第二节主要论述“五四”时期的劳工神圣观与新的人民观之间的关联。“人民观”主要是指相对于晚清知识分子进化论末端的“人民”概念而言。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劳工参战并作为胜利的一方,再加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这一时期进行了广泛传播,“五四”崇劳风尚兴起。崇拜体力劳动者既有当时无政府主义者的民粹观念,也有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工人概念的融入,就是有着如此复杂观念的“人民”进入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视野。“劳工神圣”从思想源头来看是复杂而含混的,从倡导者的思想体系来看同样是复杂的。如此复杂而含混的“劳工神圣”观念逐渐成为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发起工人运动、进行革命实践道德上和理论上的重要武器。第三节主要讲述毛泽东的人民观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间的逻辑关系。毛泽东的《讲话》是四十年代中期人民文艺观念形成和人民文艺创作实践的纲领性理论。毛泽东的人民观念是人民文艺产生的基础,如果想要理解为人民的文艺为何首先是为工农兵的文艺,就要对毛泽东人民观念的变迁进行简要的梳理,理清毛泽东的人民观如何从“五四”时期无政府主义民粹观念中的“劳工”跳脱出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进行相应的改造而建立自己的人民观念。第四节主要论述1940年代《讲话》的传播与人民文艺权威的确立,主要阐释的是《讲话》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手段在传播的过程中确立起人民文艺观念的权威。人民文艺权威地位的确立可以由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讲话》的传播有政治强力的推动,另一方面政治强力对《讲话》的推动只是问题的一方面,而不是人民文艺权威确立的唯一原因,除了政党力量的推动还有左翼知识分子的积极回应,不能忽视人民文艺话语本身所包含的可以调动知识分子思想和情绪的现代因素。第二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讲实现人民文艺规模化建造的有效途径。第一节主要阐释第一次文代会与新中国文艺一体化仪式,通过对第一次文代会一体化的象征符号的解读和研判,来分析作为新中国成立前的文艺界第一次盛大的聚会是如何赋予当代文学一体化的驱动力。新中国文艺的发展范围是解放区人民文艺而不是“五四”左翼文学,周扬报告中所提及的“新的人民的文艺”所举例证是《中国人民文艺丛书》。周扬指出毛泽东的方向是新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作为人民文艺思想直接影响之下的解放区文学自然成为新中国文学发展的示范。第一次文代会建立起以解放区作家为主体,以毛泽东人民文艺思想为指导以及以解放区人民文艺实践为示范的新中国文学创作格局。第二节主要论述由解放区文学发展成为国家范围内主流文学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描述主要选取《中国人民文艺丛书》作为个例。《中国人民文艺丛书》严格意义上说是“官修”丛书,也就是说它不是单纯作为一种文艺类型是示范,更为重要的是承担着延安政权的国家政治和文化发展战略。《中国人民文艺丛书》和近代革命史的编纂是以历史总结为表征,而又有指向未来的功能。这是《中国人民文艺丛书》所包含的历史辩证修辞。第三节主要围绕当代出版组织化与人民出版事业的建立展开讨论。人民文艺丛书热的出现,从根本上来说不是知识分子个人或者团体的意志,而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计划。人民文艺丛书的编纂和出版热潮需要最广泛的人民文艺作品、专业编辑和出版人才、印刷设备,还需要健全的出版发行网络。人民文艺丛书的出版是一个文化事件,更重要的是一个政治事件。第四节主要论述丛书编纂的内在逻辑,也就是人民文艺与人民政治之间的关系问题。1940年代是人民文艺与人民革命并驾齐驱的时代,人民文艺与人民革命都是对人民政治观念的实践,人民革命是人民政治的现实叙述,人民文艺通过对政治理念中完美主体的塑造,通过对现实革命的修正和超越而成为人民政治观念的理想化表述。人民文艺与人民革命都是人民政治的实践方式,人民文艺与人民革命同时展开对现实的改造。第三章主要论述文艺丛书与作家队伍重建之间的关系问题。第一节主要尝试以解放区知识分子政治身份而引出文艺丛书热的话题。这里主要涉及一个核心问题,就是由谁来引导人民文艺发展的问题。作家队伍的重组不是指国统区作家和解放区作家的合流,而是指在合流的过程有主流和支流之分,有中心和边缘之别,合流意味着重建一种等级秩序。解放区知识分子相对于国统区的知识分子而言处于权力的中心,是人民文艺的引导者。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的丛书编纂和出版热潮对作家体系的形成和巩固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第二节试着阐释人民文艺理想创作主体的问题。不论是三十年代左翼革命文学还是解放区的人民文艺创作实践。都是对无产阶级文学的一种实践。从革命文学论争时期郁达夫就表示真正的无产阶级文学应该是由无产阶级创造的观念,“左联”成立后开始进行工农作家培养工作,解放区时期通过培养工农通讯员、识字班、延安鲁艺、华北联合大学等形式培养工农作家和党内作家。建国初期天津工人作家培养实验……可以说工农作家的培养是左翼发展无产阶级文学一种重要手段。人民文艺丛书作为无产阶级文学实践的一种,其功能之一便是对工农作家的培养。第四章主要论述的是人民文艺丛书与十七年文学生态的形成之间的关联性。第一节主要讲人民文艺丛书与五十年代文学批判。这部分主要阐释1950年版《中国人民文艺丛书》选本《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和《大众文艺丛书》选本《嘱咐》所引发的小资产阶级创作倾向的批判。规模化的文艺批判运动和规模化的人民文艺建造其最终目是一致的,就是人民文艺的真理永恒性。二者的区别在于实现的路径有所差异。人民文艺丛书的编纂侧重在“立”,也就是回答人民文艺是什么。而文艺批判运动则是重在“破”,也就是回答人民文艺不是什么。第二节论述的是人民文艺期刊与人民文艺丛书的互生关系。本节使用的案例是《中国人民文艺丛书》与《文艺建设丛书》。前者是建国前编纂的最具权威性的人民文艺丛书;后者是建国后编纂影响范围最大的人民文艺丛书。《中国人民文艺丛书》所收编的文艺作品,是在解放区的文学生产和文学流通场域内与期刊构成互生关系的解放区文学作品。也就是说作为选本的文学是借助于期刊获取读者群和传播效应;期刊通过对有群众基础的文艺作品进行人民文艺话语空间的建构。《中国人民文艺丛书》与期刊之间的互生关系是一种间接的互生关系。互生关系并不是发生在整体意义上的文艺丛书与期刊之间,而是发生在作为丛书选本的文学与期刊之间。《文艺建设丛书》与《文艺报》之间的互生性更为直接。人民文艺丛书与人民期刊之间的关系其实是党的文学和党的出版物之间的关系问题。当代文学与四十年代解放区文学存在深刻的关联性,而四十年代解放区文学又是对“五四”左翼革命文学的突变和更新。无产阶级文学实践是贯穿于左翼文学发展的重要线索,人民文艺是左翼知识分子发展无产阶级文艺的一种激进实验,人民文艺丛书的编纂和出版是无产阶级文艺实验的重要手段。研究表明,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人民文艺丛书热潮是由四十年代末《中国人民文艺丛书》和《北方文丛》两部重要的解放区文学丛书开启的,此后出现了人民文艺丛书的编纂和出版热潮。自《中国人民文艺丛书》和《北方文丛》始,人民文艺丛书的编纂和出版就不仅仅是作为单纯的文化事件,而是一个有意味的政治事件。建国初期人民文艺丛书出版由国家力量直接推动,人民文艺规模化的示范效应最终形成,可以说建国初期乃至十七年时期文学类型的单一化和趋同化与人民文艺规模化建造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本论文在立足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展开对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初期人民文艺丛书的研究,试图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方法重新探寻进入十七年文学场域的门径,为当代文学史的重写提供新的可能性。

杨莉[10](2019)在《金融扶贫模式的案例分析及启示》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民生和精准扶贫工作,把精准扶贫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在多次会议上提出"要进一步完善机制,推动金融机构实施特惠金融政策,加大对脱贫攻坚的金融支持力度"。宁夏作为一个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政府把构建完善金融精准扶贫机制,实施五个一批工程作为农村金融扶贫工作的紧迫任务抓紧抓实。中国人寿宁夏分公司通过实施"扶贫保"金融扶贫创新项目,用商业保险的方法兜住建档立卡贫困户因病、因意外致贫的风险,堵住返贫的漏洞,守住脱贫的成果,实现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脱贫攻坚目标,充分发挥了商业保险的功能来助推社会治理,通过保险扶贫的方式放大政府惠及民生、关爱百姓的职能,实现了政府、金融机构、贫困户"多赢"的发展格局。

二、盐池县又有一批教师入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盐池县又有一批教师入党(论文提纲范文)

(2)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新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中共的妇女解放理论和实践
    第一节 中共关于妇女解放的理论研究
    第二节 土地革命时期的初步实践
第二章 对边区女性的引导
    第一节 陕北的传统女性
    第二节 维护妇女权利
    第三节 改善妇女工作与生活条件
    第四节 引导女子抗战
    第五节 协助女性自我发展
第三章 边区的新女性们
    第一节 新劳动妇女
    第二节 延安的新知识女性
    第三节 边区新女性的特征、问题及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4)扛鼎半壁 圆梦千年——国资央企决战脱贫攻坚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勇于探索:央企始终致力于减贫方略创新
敢于攻坚:央企始终致力于补足发展短板
善于作为:央企始终致力于巩固基层治理
甘于奉献:央企始终致力于发展成果共享

(5)磨刀石(论文提纲范文)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6)提升组织力视角下陕甘宁边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关于中共组织史的研究
        (二)关于陕甘宁边区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组织力
        (二)陕甘宁边区
        (三)党的基层组织
第一章 陕甘宁边区社会面貌与抗战前的党组织状况
    一、社会面貌
    二、党组织概况
        (一)党组织发展和沿革历程
        (二)党组织发展实态
第二章 陕甘宁边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举措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架构的理顺调整
        (一)调整支部组织形式
        (二)优化支部领导方式
    二、党员的发展和教育
        (一)完善党员发展机制
        (二)加强党员干部教育
    三、协调处理与群众和基层政权的关系
        (一)改善人民生活,密切联系群众
        (二)统筹党政关系,推进良性互动
第三章 陕甘宁边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
    一、历史经验
        (一)组织任务要服从党的政治路线
        (二)组织工作要坚持群众路线
        (三)组织体系要完整严密,坚强有力
    二、现实启示
        (一)从严治党是基本要求
        (二)将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
        (三)提升组织力是重要抓手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山东抗日根据地社会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由来
    二、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学术价值
        (三)实践意义
    三、学术史综述
        (一)大陆学者关于该课题的研究
        (二)港台及海外学者关于该课题的研究
    四、学术要点
        (一)论文研究拟采取的方法
        (二)论文创新之处及拟攻克的难点
    五、相关界定
        (一)时间
        (二)空间
        (三)内容
        (四)概念界定
第一章 山东抗日根据地实施社会教育的理论渊源与现实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传统教化文化的扬弃
        (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传统教化文化的批判
        (二)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传统教化文化的传承
    二、近代以来持续不断的“开民智”运动的继续推进
        (一)近代以来“开民智”运动的发展概况
        (二)近代以来“开民智”的主要思想及路径
    三、社会教育是巩固统一战线夺取抗战胜利的现实需要
        (一)唤醒民众爱国意识以巩固统一战线
        (二)增强民众抗战技能以推动抗战胜利
    四、社会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
        (一)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力源泉
        (二)社会教育是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
    五、山东省的独特省情
        (一)山东风土人情宜于接受我党理念
        (二)山东抗日根据地地位特殊
第二章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教育思想
    一、中共中央关于社会教育思想
        (一)社会教育是“长期的大学校”
        (二)民智重于教化,民权大于特权
        (三)社会教育可以动员民众构建抗战的“铜墙铁壁”
        (四)社会教育为抗战服务
    二、山东抗日根据地关于社会教育思想
        (一)山东省战时国民教育思想
        (二)山东“新文化运动”理论
        (三)小学教育协助社会教育
        (四)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
第三章 山东抗日根据地社会教育的实施
    一、山东抗日根据地实施社会教育的发展脉络
        (一)抗战前我党领导的山东社会教育工作
        (二)局部抗战时期我党领导山东社会教育工作
        (三)全面抗战初期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社会教育工作
        (四)山东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成立后的根据地社会教育
    二、山东抗日根据地社会教育实施的内容
        (一)围绕树立新价值观进行的思想教育
        (二)以爱国抗日拥党拥军为中心的政治教育
        (三)以提升军事战斗技能为主的国防教育
        (四)以扫盲为主要目标的文化知识教育
        (五)以养民富民巩固根据地建设成果为中心的生产技术教育
    三、山东抗日根据地社会教育实施的形式
        (一)冬学运动:最普遍的社会教育形式
        (二)民校、夜校:最持久的社会教育形式
        (三)读报组:成本低效率高的好形式
        (四)庄户学:山东开创的独特形式
        (五)群众剧团:群众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
        (六)民众教育馆:社会教育的领导实施机关
        (七)俱乐部:社会教育的中心场所
    四、山东抗日根据地社会教育的实施效果
        (一)山东抗日根据地社会教育的积极影响
        (二)山东抗日根据地各群体对社会教育的不同反应
        (三)山东抗日根据地社会教育的不足
第四章 山东抗日根据地实施社会教育的经验启示
    一、实施社会教育是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必由之路
        (一)以教育总方针指导社会教育走向
        (二)以改革为基本途径为社会教育续航
    二、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一)社会教育内容要关注群众
        (二)社会教育形式要贴近群众
        (三)从群众中选拔社会教育干部
    三、我党是中国传统教化文化的守护者、扬弃者与发展者
        (一)反对民族虚无主义,传承中国传统教化优秀思想
        (二)批判盲目排外思想,借鉴国外社会教育科学成果
        (三)在传承借鉴中创新社会教育内容方针
    四、理论联系实际,实现政策的“在地化”
        (一)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结合地方特点探寻普遍规律
    五、社会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以更好为民谋利的重要手段
        (一)以提高全民素质为社会教育基本目标
        (二)加大对社会教育的投入力度
    六、加强社会教育提高社会成员的文明素质是民族复兴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坚持社会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
        (二)坚持党对社会教育事业的领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8)十八大以来扶贫工作中出现的基层腐败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1.3.1 思路与方法
        1.3.2 创新点与难点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贫困与基层扶贫工作
        2.1.2 基层腐败与腐败治理
    2.2 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社会和谐理论与人民主体理论
        2.2.2 中国共产党治腐基本理论
第3章 十八大以来扶贫工作中基层腐败现状分析
    3.1 十八大以来扶贫工作中基层腐败基本状况及案例选取说明
        3.1.1 基层腐败基本状况
        3.1.2 案例数据选取说明
    3.2 十八大以来扶贫工作中基层腐败问题分类
        3.2.1 精准扶贫中厚亲待友的腐败
        3.2.2 精准扶贫中挪用资金的腐败
        3.2.3 精准扶贫中侵占骗取的腐败
        3.2.4 精准扶贫中收费受贿的腐败
    3.3 十八大以来扶贫工作中基层腐败问题的特征
        3.3.1 腐败主体趋于村级干部
        3.3.2 腐败涉及领域较为广泛
        3.3.3 腐败分布地区差距较大
        3.3.4 小额资金腐败较为频发
    3.4 十八大以来扶贫工作中基层腐败危害性分析
        3.4.1 腐败频发危害基层政治建设
        3.4.2 腐败问题制约基层经济发展
第4章 十八大以来扶贫工作中基层腐败原因
    4.1 基层扶贫领域文化及政治素养有待提高
        4.1.1 部分基层工作人员党性修养及理想信念有所欠缺
        4.1.2 部分基层工作人员文化及民主法治素养有待提高
    4.2 基层权力运行过程中监督体系有待完善
        4.2.1 基层权力运行过程中内部监督有待完善
        4.2.2 基层权力运行过程中外部监督有待加强
    4.3 基层扶贫工作中法律与公开制度有待完善
        4.3.1 基层扶贫工作中法律与查处机制有待改进
        4.3.2 基层扶贫工作中信息公开和管理有待增强
    4.4 基层扶贫工作中薪酬与激励方式尚有欠缺
        4.4.1 基层扶贫工作中薪酬设计造成失衡心理诱发腐败
        4.4.2 基层扶贫工作中保障与激励措施的效力有待提升
第5章 治理扶贫工作中基层腐败的对策
    5.1 提高文化及政治素养
        5.1.1 提升党性修养和思想素质
        5.1.2 提高文化和民主法治素养
    5.2 健全权力运行中的监督体系
        5.2.1 完善基层扶贫工作内部监督
        5.2.2 增强基层扶贫工作外部监督
    5.3 完善扶贫相关法律体系和公开制度
        5.3.1 加强扶贫领域法治建设和查处力度
        5.3.2 优化扶贫工作信息公开和跟踪管理
    5.4 改进基层扶贫工作人员薪酬及激励设计
        5.4.1 合理设计基层扶贫工作人员薪酬标准
        5.4.2 科学设计基层扶贫工作人员激励方式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9)人民文艺的规模化建造 ——20世纪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前期的人民文艺丛书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人民思潮与人民文艺
    第一节 “人民”概念的流变:从国民到人民
    第二节 劳工神圣与新的人民观
    第三节 毛泽东的人民观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第四节 1940 年代《讲话》的传播与人民文艺权威的确立
第二章 丛书热和人民文艺的规模化建造
    第一节 第一次文代会与新中国文艺一体化仪式
    第二节 从解放区文学到国家文学:《中国人民文艺丛书》的诞生与权威的确立
    第三节 当代出版组织化与人民出版事业的建立
    第四节 人民文艺与人民政治:丛书编纂的内在逻辑
第三章 文艺丛书与作家队伍的重建
    第一节 以解放区知识分子主导的文艺丛书热
    第二节 人民文艺丛书与工农作家培养
第四章 人民文艺丛书与十七年文学生态的形成
    第一节 人民文艺丛书与五十年代文学批判
    第二节 人民文艺期刊与人民文艺丛书的互生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盐池县又有一批教师入党(论文参考文献)

  • [1]华北抗日根据地宗教统战工作研究[D]. 李胜超. 青岛科技大学, 2021
  • [2]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新女性研究[D]. 徐桂裕. 扬州大学, 2021(09)
  • [3]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基本理论研究[D]. 张锋.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扛鼎半壁 圆梦千年——国资央企决战脱贫攻坚纪实[J]. 刘青山. 国资报告, 2020(10)
  • [5]磨刀石[J]. 徐向阳. 地火, 2020(03)
  • [6]提升组织力视角下陕甘宁边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D]. 唐凯伦.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 2020(08)
  • [7]山东抗日根据地社会教育研究[D]. 李悝悝.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8]十八大以来扶贫工作中出现的基层腐败问题研究[D]. 黄靖雯.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2020(06)
  • [9]人民文艺的规模化建造 ——20世纪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前期的人民文艺丛书热研究[D]. 于慧芬. 武汉大学, 2019(07)
  • [10]金融扶贫模式的案例分析及启示[A]. 杨莉. 保险理论与实践——宁夏保险研究课题优秀成果汇编(2017-2018), 2019

标签:;  ;  ;  ;  ;  

盐池县又一批教师入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