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文化动物隐喻初探

英汉文化动物隐喻初探

一、英汉文化动物设喻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孙慧妍(PHAJAMRONG DOUNGKAMOL)[1](2019)在《汉、泰语关于“水”隐喻及其映射对比》文中指出隐喻是中国人和泰国人最常用的辞格之一。隐喻也常被看作是人类的认知和思维方式。“水”作为自然界中最基本的物质概念,它对汉泰人民有着明显的重要性,因为两国人民自古到今都主要依靠农业生产来维持生活,尤其是都依靠水路来交通。水的产生与汉泰人民生活有着密切关系,也使汉泰语言中产生了大量与水有关的词汇、隐喻、成语、熟语、惯用语等。本文便以汉泰语关于“水”隐喻词汇为研究对象,采用Lakoff&Johnson的概念隐喻、映射为指点。以汉泰民族文化在当中所起的影响为基础,从喻体喻义、隐喻词汇来源、映射角度进行对比,描写分析汉泰有关水词汇隐喻的共同之处和异同之处。本文共有五章节组成。第一章引言,主要介绍中国和泰国隐喻概念,并总结归纳前人对该课题的研究及不足,确立本文的研究创新点。提出本研究采用的理论方法、研究对象、语料来源。第二章,对比汉泰语“水”的喻体喻义。首先,把汉泰喻体喻义分为两大类,即全部相同(喻体、喻义相同),部分相同(喻体相同、喻义不同);(喻体不同、喻义相同)。第三章,讨论关于汉泰语“水”的隐喻词汇来源。本章从文化形态的各层次来分析汉泰喻体的发展与应用,着重就地理环境、季节温度、宗教信仰、文学古典、历史人物、审美观、劳动、生活饮食等。第四章,为汉泰“水”的隐喻映射对比。整理分类水映射的目标域,对其词语所表示的意义作出全面的映射义解释,分为六种类型:水映射人域、感情、力量、情况或状况、事情或事件和其他。第五章,对全文的总结。虽然中泰两国都位于东南亚地区,以农产业为主,宗教信仰属于佛教文化区,整体来看可认为中泰文化接近,但是如果仔细的观察会发现两国许多细微的相差,就反映在人们交流中的话语也就是隐喻。通过关于汉泰语“水”的隐喻分析,得出小同大异的结果。汉泰水的隐喻词汇大部分映射到相似的人域、感情、力量。在隐喻词汇来源的方面,汉泰语存在最明显的差异如:历史人物、文学古代、审美观等其他。

GAVRILYUK MARINA(赵琳娜)[2](2017)在《俄汉语动物隐喻的认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与概念体系中。隐喻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是人们用某一熟悉的概念来理解或说明另一不熟悉概念的一种认知活动。同时,隐喻又与文化密切相关,它深深地根植于文化土壤中,是文化的沉淀和载体。动物隐喻作为隐喻中的一个类别,是人们在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对动物各种特点的感知和体验来认知和理解其他概念或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人类的语言中存在的大量动物隐喻表达就是这种思维方式在语言层面的体现。由于人类都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他们对同类动物的理解和体验或多或少有着共性;但同时,由于各民族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观念、价值观念、民俗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动物形象的认知必然存在着某些差异。这使得各个语言中都出现了蕴含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思维特点、数量丰富的动物隐喻表达。这些隐喻表达的真实意义,对于本族语者来说是不言而喻的,但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则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在面对不熟悉的目的语动物隐喻时,缺少对这种文化的特别体验,不具备相似的思维方式的二语学习者很难正确地理解该隐喻所隐含的意义。他们往往会凭借母语文化的生活经验图式或者母语习惯来处理目的语隐喻表达,而这势必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甚至导致对隐喻的误解。因此,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动物隐喻理解加工过程的特点,寻找能帮助学习者克服理解困难的途径,对第二语言的教学与习得来说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本文从二语习得的角度出发,在俄汉语动物隐喻的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调查俄汉语学习者对目的语动物隐喻的理解状况,找出并分析他们所采用的理解策略,揭示影响他们对目的语动物隐喻理解的因素和产生误解的原因,以期为二语隐喻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并促进目的语动物隐喻的习得。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理论依据,根据概念隐喻的映射关系对俄汉语动物隐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认知对比分析,描述了两者之间客观存在的共性和差异,并从中俄地理环境、传统文化和语言因素的影响三个角度阐释了俄汉语动物隐喻异同的原因。然后,在跨文化对比和隐喻差异成因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俄汉语动物隐喻的一些异同点设计了问卷,并针对俄、汉学习者分别进行了目的语动物隐喻的理解调查。接着,通过分析问卷调查结果,找出了俄汉语学习者在处理目的语动物隐喻意义的过程中所采用的理解策略以及导致误解的原因,并据此揭示了俄汉语学习者对目的语动物隐喻的认知加工机制。最后,我们探讨了本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对二语隐喻教学带来的启示。全文共分为6章,具体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是绪论部分。本章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概要性地介绍了国内外对本选题的研究状况,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本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以及提出了研究的创新点和基本框架。第二章是俄汉动物隐喻的认知对比分析。在这一章中,我们对从语料库和词典中收集的俄汉语动物隐喻语料按照概念域的不同映射关系做了分类整理,对每一组映射关系所包含的动物隐喻进行了跨文化对比,找出了俄汉两种语言中的动物隐喻所反映出的文化异同。这部分研究结果为调查设计所用。第三章是制约俄汉语言中动物隐喻差异的因素。本章对俄汉语动物隐喻的异同状况作了全面的总结,并从中俄地理环境、传统文化和语言因素的影响三个角度对俄汉语动物隐喻差异的成因进行了整体性的分析。该分析的结果有利于加强跨文化的比较深度,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具有民族特色的动物隐喻,同时也为理解问卷的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第四章是俄汉动物隐喻理解现状调查。在这一章中,我们首先明确了调查的目的和对象,阐明了设计思路及执行调查程序,分析和对照了俄汉语两项调查的结果,找出了俄汉语学习者对目的语动物隐喻所采用的理解策略,总结了影响动物隐喻理解的因素和导致理解误解的原因,并据此揭示了俄汉语学习者对目的语动物隐喻的理解加工过程。第五章是俄汉语动物隐喻的认知研究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本章从国内外二语隐喻教学状况入手,发掘了当前二语隐喻教学的特点和不足点,讨论了本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对二语隐喻教学带来的启示,并从隐喻意识的形成、隐喻思维训练和文化教学等方面提出了俄汉语动物隐喻教学的一些适宜的教学途径。第六章是结语部分。本章对全文的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概括了本研究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做出展望。

黄曼,肖洒[3](2014)在《论英汉习语中的设喻连续体》文中提出所谓设喻连续体,即在某一语言表达式中多种设喻手段并存的现象。英汉设喻连续体习语的意义产出和理解过程是概念隐喻和转喻、或者概念隐喻和提喻的整合运作过程,并且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认知加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隐喻、转喻以及提喻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而是语言事实中存在的同时并存、互相蕴含的连续体关系。这种设喻的连续体中隐喻、转喻或提喻的边界并不是明确清晰的,而是相对模糊的。隐喻、转喻、提喻连续体习语为汉语所特有,英语习语中更为常见的则是隐喻和转喻、隐喻和提喻或者提喻和转喻连续体。英汉习语设喻连续体在语言层面所显示的差异,究其根本是反映了其背后认知机制的差异、不同民族人们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的差异,以及语言所表征的客观现实的差异。

潘明霞[4](2012)在《汉英“身物互喻”词汇对比研究》文中提出概念只能借助语言形式得以表达,词汇是概念最基本的表达形式。人类在认识外部世界的过程中,以自己的身体经验作为基础,不可避免的借用描述身体的词汇来描述世界,于是语言中便产生大量与人体相关的词汇。“以身喻物”词汇的生成正是人体词汇投射到外在世界的结果。随着人类认知水平和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接触、了解和认识范围的不断扩大,掌握的概念也越来越多,人类逐步把对外部世界的认知类推到人类自身,用外界事物概念来命名和描述人体器官部位或指称具有某种特点、属性的人。于是语言系统中便产生很多以他物表人或人体特征的词汇。“以物喻身”词汇的生成正是外在世界的万事万物映射到人体域的结果。任何一种语言的特色都是在与别种语言的比较中显现出来。对比分析的目的是了解两种语言的共性特点和差异特点,为语言教学和跨文化交际服务。Halliday指出进行对比分析时应遵循两条基本原则,第一条是“先描写再对比”。第二条是“比较具体语言结构,而不是整个语言系统”。(转引自王立非:2000)没有任何一种理论能包罗万象,解释一切,只能对语言的具体项目和结构进行对比。本文从汉英语言系统中的词汇层面入手,在综合运用词汇学、认知语言学、对比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采用文献检索与分类结合法、对比研究法、描写与解释结合法、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法,以汉、英词汇系统中的“身物互喻”复合词、成语和惯用语为对象开展对比研究。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首先对本文涉及的“以身喻物”、“以物喻身”和“身物互喻”词汇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接着对“以身喻物”和“以物喻身”两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最后对本选题的缘由、预期目标、理论基础、研究方法、语料来源进行了说明和交代。第二章为“汉英‘身物互喻’复合词对比研究”。本章首先对汉英复合词进行了界定,明确二者在各自词汇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然后对“身物互喻”复合词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对汉英词汇系统里的“身物互喻”复合词进行对比研究。先确定了五个人体器官部位(头、眼、口、手、脚)为比较对象,从汉英词典里进行了语料的收集,基于语料就汉英“以身喻物”复合词的生成模式进行观察和描写。再就汉英“以物喻身”复合词的生成情况,从动物、植物、服饰、其它物体为喻四个方面进行了观察和描写。在对“身物互喻”复合词进行观察描写后,对其共性特点和个性差异进行归纳和分析,结合相关理论和具体数据对汉英“身物互喻”复合词的异同给予相应的解释。最后根据以上研究分析的结果对本章做了一个提纲挈领的小结。第三章为“汉英‘身物互喻’成语对比研究”。本章首先结合权威词(辞)典和专家学者的观点对汉英成语概念进行界定,指出汉英成语在范围认定和表达形式上存在差异,并给出笔者自己的见解。在比较汉英成语定义基础上对“身物互喻”成语概念进行界定。在明确汉英“身物互喻”成语概念后对其开展对比研究。从人体器官部位名称中选择“头、脸、眼、手、心”为代表,分别就以这五个词为喻生成的成语进行观察和描写,对比分析以它们为喻的成语在汉语和英语中的具体表现,揭示它们表现出的相同性和差异性,从认知方式和文化因素等方面给予解释。关于汉英“以物喻身”成语的情况主要分析对比的是“以物喻人”情况。本章从四个方面就“以物喻人”成语的情况进行了分类描写,第一类是“动物喻人”成语。选择汉英语言中的“牛、马、狗、鼠、鱼、鸟”为代表,对汉英成语中动物喻人的成语形式进行对比分析,并就动物喻体在汉英语中使用的频率和语体色彩的差异给予了描写和解释。第二类是“植物喻人”成语。通过对汉英“植物喻人”成语的对比发现因汉英民族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不同,英语中以植物为喻表人的成语大多以蔬菜和水果为主,汉语以花、木为喻体构成表人的成语偏多。第三类是“服饰喻人”成语。因汉民族服饰制度的影响,汉语服饰分类细致,与人关系密切,生成的喻人成语在数量上和使用频率上远远高于英语。汉语与英语在服饰喻人成语的生成方式上比较接近,但喻体类型上差异比较明显,英语里基本上是以成衣的形式为喻,而汉语却涉及到服饰的多个方面,这是由不同的政治制度、历史文化等因素导致的。第四类是“其它物体喻人”的成语。主要以来自生产、生活相关领域的物体为喻构成表人的成语。因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在具体喻体的选择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如以“食物喻体”为例,汉语中选择的是酒、肉、饭等,而英语中选择的是啤酒、奶酪、鸡蛋等。本章以具体语料为例,对汉英“身物互喻”成语进行充分描写,分析总结其共有规律和存在的差别,最后做出相应的理论解释。第四章为“汉英‘身物互喻’惯用语对比研究”。本章先是对汉英惯用语做出界定,指出汉语惯用语在形式上多以三字格式出现,并引用相关统计数据进行了论证。英语惯用语因形式上无明显标记,建议将语体因素纳入界定标准,对英语习语内的语言形式进行再分类。接着是对汉英“身物互喻”惯用语这一概念和本章的对比研究范围做出了界定。在此基础上对汉英“身物互喻”惯用语进行对比研究。从人体面部器官、人体四肢和人体内部器官三个角度入手,对汉英“以身喻物”惯用语进行了考察,通过分析对比,对汉英“以身喻物”惯用语构建的异同及其背后的原因给予相应的解释。在汉英“以物喻身”惯用语对比研究方面,仍然从动物喻人、植物喻人和其它事物喻人三个角度进行了对比分析。考察分析可知,惯用语喻体的选择明显受本族文化因素的制约,与汉英生产、生活方式联系密切,这给第二外语教学中惯用语理解和掌握造成一定的困难。第五章为“结语”。本章首先就本研究涉及的“身物互喻”词汇的映射模式进行归纳。其表现为双向互动的特征:一方面是从人体域映射于非人体域;另一方面是从非人体域映射于人体域。接着就汉英“身物互喻”复合词、成语和惯用语之间的对比情况进行总结。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在“以身喻物”的词汇生成过程中,汉英语表现出同大于异的特点;在“以物喻身”的词汇生成过程中,汉英语表现出异大于同的特点。隐喻思维和转喻思维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基本认知方式,但是民族文化特点和语言类型同样折射出汉英两民族语言词汇系统中语言和文化的不可分离性。“身物互喻”是人类与外在事物互动的产物,是汉英两个民族在认识自身的基础上,通过隐喻或转喻机制,经过各自语言文化的过滤,去认识世界和自身的结果,很自然地对世界万物和人类自身给予不完全相同的分割和处理。对比研究所得的相关结论在理论上对汉英“身物互喻”构词手段和生成方式体现出的共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具有解释作用,在词汇习得、词汇教学、汉英互译实践、跨文化交际等语言实践方面具有指导作用,在汉英词典的编纂研究上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这体现了本研究的价值所在。

陈辉[5](2011)在《从paint the lily到“画蛇添足”——英汉典故跨文化之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典故是英汉语言和文化的宝贵遗产,是其民族文化的长期历史积淀和智慧的结晶,是语言与文化之间最紧密的结合部分。英语典故虽然在某些方面与汉语典故具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如在设喻比较方面,但两者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如在释义渊源、结构形式、民族特色方面。通过对英汉典故的释义渊源、结构形式、喻体寓意、民族特色方面的对比研究,旨在揭示其内在的文化喻义,消除跨文化交际障碍,促进中英文化交流。

郑晶晶[6](2010)在《英汉隐喻异同分析》文中提出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大量的隐喻,这些隐喻既有共性又有民族特性,本文从隐喻概念和通感两方面分析了共性,从民族思维方式、习俗、宗教文化和传统文化等方面阐述了民族个性。

范培培[7](2009)在《汉语成语与英语“idiom”中以“狗”设喻的情况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语成语和英语中的idiom虽然无论在内涵还是外延方面都有所不同,但都存在大量以"狗"设喻的情况。本文通过列举汉语成语和英语idiom中以"狗"设喻及其应用的例子,发现汉语成语中以"狗"设喻多含有贬义色彩,而英语中则更多含有褒义色彩。其原因在于两种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不同价值取向具有深层的语言心理差异。

钟震颖[8](2008)在《浅析英汉动物习语设喻的异同及其翻译》文中研究表明习语是语言的历史遗存,与该民族的文化传统、历史渊源密切相关。有些英汉习语无论是喻体还是喻义都相同,反映了两种文化的共性,但大多数习语反映的是文化的个性。本文就英汉习语中对动物设喻的异同进行比较,以探讨在翻译中应采取的不同方式,从而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刘邵宾[9](2008)在《英汉动物名词用法浅议》文中研究指明动物名词的用法十分丰富,本文主要从保留动物原来形象的比喻和夸张用法及失去动物原来形象的各种用法入手,对英汉动物名词的用法进行跨文化方面的比较。

徐梁峰,蒋茜[10](2007)在《英汉动物习语的文化内涵对比》文中指出动物词汇作为构成习语的一个重要成分,具有独特的作用和丰富的表现力,是语言词汇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各民族不同的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社会习俗和思维方式,动物被赋予了或同或异的联想意义,因而其动物习语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色彩。现运用对比研究法,从动物的联想意义、英汉习语中动物形象的相似和差异,英汉含动物词汇的习语所用设喻形象与喻意对比以及习语的来源,用以研究习语的文化内涵。这将对到位的理解、恰当的运用动物词汇并真正领悟习语中的动物文化大有助益。

二、英汉文化动物设喻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汉文化动物设喻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汉、泰语关于“水”隐喻及其映射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选择意义与价值
    2. 隐喻的概念
    3. 研究现状
    4. 研究对象与范围
    5. 研究方法与理论
第二章 汉泰语关于“水”的喻体喻义对比
    2.1. 全部相同(喻体、喻义相同)
    2.2. 部分相同(喻体相同、喻义不同)
    2.3. 部分相同(喻体不同、喻义相同)
第三章 汉泰关于“水”的隐喻词汇来源
    3.1. 源于地理环境
    3.2. 源于季节温度
    3.3. 源于宗教信仰
    3.4. 源于文学古典
    3.5. 源于历史人物
    3.6. 源于审美观
    3.7. 源于生产劳动
    3.8. 源于生活饮食
第四章 汉泰关于“水”的隐喻映射对比
    4.1. “水”映射人域
    4.2. “水”映射感情
    4.3. “水”映射力量
    4.4. “水”映射情况或状态
    4.5. “水”映射事情或事件
    4.6. “水”映射其他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俄汉语动物隐喻的认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的缘由及研究的意义
        1.1.1 选题的缘由
        1.1.2 研究的意义
    1.2 本选题相关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工作
        1.3.1 本文的研究目标
        1.3.2 本文的创新之处
        1.3.3 研究方法与语料说明
    1.4 本研究的基本框架
第2章 俄汉动物隐喻的认知对比分析
    2.1 俄汉动物隐喻的类型分类
    2.2 动物域映射人的外貌域
        2.2.1 从动物到人体的解剖生理特点
        2.2.2 从动物到人的生理状态与年龄
        2.2.3 从动物到人体的机能特征
        2.2.4 从动物到个人风格特点
    2.3 从动物域映射人的内在特征域
        2.3.1 从动物到个人品德特点
        2.3.2 从动物到人的性格特点
        2.3.3 从动物到个人才智
    2.4 从动物域映射人的社会角色特征域
        2.4.1 从动物到人的职业和职业特性
        2.4.2 从动物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4.3 从动物到社会评价
        2.4.4 从动物到人之间的亲昵称谓
        2.4.5 从动物到詈语
    本章小结
第3章 制约俄汉语言中动物隐喻差异的因素
    3.1 地理环境与动物分布
    3.2 文化背景的影响
        3.2.1 宗教信仰的影响
        3.2.2 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的影响
        3.2.3 古典文学的影响
        3.2.4 民俗传统的影响
    3.3 语言因素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4章 俄汉动物隐喻理解现状调查
    4.1 俄汉动物隐喻理解调查设计
        4.1.1 调查对象
        4.1.2 调查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4.1.3 调查过程与数据统计
    4.2 俄汉语动物隐喻理解调查的结果与讨论
        4.2.1 汉语调查问卷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
        4.2.2 俄语调查问卷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
        4.2.3 俄汉动物隐喻理解调查结果比较
    4.3 俄、汉学习者动物隐喻理解模型构建
        4.3.1 基于已有相关单语者隐喻理解模型的讨论
        4.3.2 基于本研究结果的俄汉语动物隐喻理解模型的构建
    本章小结
第5章 俄汉语动物隐喻的认知研究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5.1 隐喻能力的培养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5.2 国内外二语隐喻教学研究现状与特点
    5.3 俄汉语动物隐喻的认知研究对二语隐喻教学的启示
    5.4 俄汉语动物隐喻的教学途径
        5.4.1 针对俄汉语学习者的动物隐喻教学的基本原则
        5.4.2 培养俄汉语学习者动物隐喻能力的教学策略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语
    6.1 本文的研究内容总结
    6.2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和研究贡献
    6.3 本文的局限性及研究前景
中外文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附录一:俄语动物隐喻
附录二:汉语动物隐喻
附录三:汉语调查问卷
附录四:俄语调查问卷
致谢

(3)论英汉习语中的设喻连续体(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述
     (一) 习语定义及分类
     (二) 习语中的设喻连续体
二、概念隐喻、转喻和提喻
三、英汉习语设喻连续体
     (一) 英汉习语中的隐喻转喻连续体
     (二) 英汉习语中的隐喻提喻连续体
     (三) 英汉习语中的提喻转喻连续体
四、结语

(4)汉英“身物互喻”词汇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基本概念
        1.1.1 以身喻物
        1.1.2 以物喻身
        1.1.3 “身物互喻”词汇
    1.2 研究现状
        1.2.1 基本成就
        1.2.1.1 “以身喻物”研究成果
        1.2.1.2 “以物喻身”研究成果
        1.2.2 不足之处
    1.3 关于本文的若干说明
        1.3.1 选题缘起
        1.3.2 预期目标
        1.3.3 理论基础
        1.3.4 研究方法
        1.3.5 语料来源
第二章 汉英“身物互喻”复合词对比研究
    2.1 汉英复合词
    2.2 “身物互喻”复合词
    2.3 汉英“身物互喻”复合词对比
        2.3.1 汉英“以身喻物”复合词
        2.3.1.1 以“头/head”为喻
        2.3.1.2 以“眼/eye”为喻
        2.3.1.3 以“口(嘴)/mouth”为喻
        2.3.1.4 以“手/hand”为喻
        2.3.1.5 以“脚/foot”为喻
        2.3.2 汉英“以物喻身”复合词
        2.3.2.1 “动物”为喻
        2.3.2.2 “植物”为喻
        2.3.2.3 “服饰”为喻
        2.3.2.4 其它物体为喻
        2.3.3 汉英“身物互喻”复合词异同
        2.3.3.1 相同点
        2.3.3.1.1 相似的复合类型
        2.3.3.1.2 相似的认知基础
        2.3.3.1.3 相似的语言规则
        2.3.3.2 相异点
        2.3.3.2.1 比例上的差异
        2.3.3.2.2 手段上的差异
        2.3.3.3 原因探析
        2.3.3.3.1 身体经验相同
        2.3.3.3.2 语言文化不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汉英“身物互喻”成语对比研究
    3.1 汉语成语
    3.2 英语成语
    3.3 “身物互喻”成语
    3.4 汉英“身物互喻”成语对比
        3.4.1 汉英“以身喻物”成语
        3.4.1.1 以“头/head”设喻
        3.4.1.2 以“脸/face”设喻
        3.4.1.3 以“眼/eye”设喻
        3.4.1.4 以“手/hand”设喻
        3.4.1.5 以“心/heart”设喻
        3.4.2 汉英“以物喻身”成语
        3.4.2.1 “动物喻人”成语
        3.4.2.1.1 以“牛”喻人
        3.4.2.1.2 以“马”喻人
        3.4.2.1.3 以“狗”喻人
        3.4.2.1.4 以“鼠”喻人
        3.4.2.1.5 以“鱼”喻人
        3.4.2.1.6 以“鸟”喻人
        3.4.2.1.7 汉英“动物喻人”成语对比
        3.4.2.2 “植物喻人”成语
        3.4.2.3 “服饰喻人”成语
        3.4.2.3.1 “头衣”指人
        3.4.2.3.2 “足衣”指人
        3.4.2.3.3 “衣料”指人
        3.4.2.3.4 “服饰部件”指人
        3.4.2.3.5 “服饰颜色”指人
        3.4.2.4 其它物体喻人成语
        3.4.3 汉英“身物互喻”成语的异同
        3.4.3.1 相同点
        3.4.3.2 相异点
        3.4.3.2.1 “以身喻物”成语差异分析
        3.4.3.2.2 “以物喻身”成语差异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汉英“身物互喻”惯用语对比研究
    4.1 汉语惯用语
    4.2 英语惯用语
    4.3 “身物互喻”惯用语
    4.4 汉英“身物互喻”惯用语对比
        4.4.1 汉英“以身喻物”惯用语
        4.4.1.1 面部器官惯用语
        4.4.1.1.1 与“眼/eye”相关的
        4.4.1.1.2 与“鼻/nose”相关的
        4.4.1.1.3 与“口/mouth”相关的
        4.4.1.1.4 与“耳/ear”相关的
        4.4.1.2 人体四肢惯用语
        4.4.1.2.1 与“手”相关的
        4.4.1.2.2 与“腿、脚”相关的
        4.4.1.3 内部器官惯用语
        4.4.2 汉英“以物喻身”惯用语
        4.4.2.1 “动物喻人”的惯用语
        4.4.2.1.1 “家养动物”喻人
        4.4.2.1.1.1 以“猫、狗”喻人
        4.4.2.1.1.2 以“家禽”喻人
        4.4.2.1.2 “农场动物”喻人
        4.4.2.1.3 “野生动物”喻人
        4.4.2.1.3.1 以“虎、狼”喻人
        4.4.2.1.3.2 以“鼠、兔、狐狸”喻人
        4.4.2.1.3.3 “其它类野生动物”喻人
        4.4.2.2 “植物喻人”的惯用语
        4.4.2.2.1 以“花、草、树、苗”喻人
        4.4.2.2.2 以“瓜果、蔬菜”喻人
        4.4.2.3 其他类事物喻人的惯用语
        4.4.3 汉英“身物互喻”惯用语异同
        4.4.3.1 相同点
        4.4.3.2 相异点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
    5.1 汉英“身物互喻”词汇映射模式的共有规律
        5.1.1 人体域到非人体域的映射
        5.1.1.1 人体域映射于具体域
        5.1.1.2 人体域映射于抽象域
        5.1.2 非人体域到人体域的映射
        5.1.2.1 具体域映射于人体域
        5.1.2.2 抽象域映射于人体域
    5.2 汉英“身物互喻”词汇异同及原因总结
    5.3 本研究的启示
        5.3.1 对于语言研究的启示
        5.3.2 对于认知研究的启示
        5.3.3 对于文化研究的启示
        5.3.4 对于教学研究的启示
    5.4 本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的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5)从paint the lily到“画蛇添足”——英汉典故跨文化之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英汉典故有着不同的释义渊源
二、英汉典故在结构形式上存在着差异
三、英汉典故在设喻比较方面颇有相似之处
四、英汉典故有着不同的民族色彩
五、结语

(6)英汉隐喻异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英汉隐喻的共性
    (一) 隐喻概念
        1.方位隐喻。
        2.实体隐喻。
        3.容器隐喻。
    (二)通感隐喻
三、英汉隐喻意义的差别
    (一)隐喻的缺失
        1. 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导致隐喻缺失。
        2. 风俗不同造成的隐喻缺失。
        3. 宗教不同引起的隐喻缺失。
    (二)英汉隐喻的语义差别
        1. 英汉隐喻的语义缺失。
        2. 英汉隐喻意义部分不同。
        3. 英汉语隐喻在形式上完全相同,但语义相反。
四、结语

(7)汉语成语与英语“idiom”中以“狗”设喻的情况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一、成语与idiom
二、成语与idiom的设喻
三、汉语成语和英语idiom中用“狗”设喻的情况比较
    (一)汉语成语中有关“狗”的设喻情况
    (二)英语“idiom”中有关“狗”的设喻情况
    (三)汉语成语和英语“idiom”中以“狗”设喻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

(9)英汉动物名词用法浅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保留动物原来形象的比喻和夸张用法
    Ⅰ、比喻用法:
    Ⅱ、夸张:
二、失去动物原来形象的各种用法
结束语

(10)英汉动物习语的文化内涵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动物的联想意义
    1.1 “马” (horse) 和“牛” (cattle)
    1.2 “猫” (cat)
2 英汉含动物词的习语所用设喻形象与喻意对比
    2.1 所用设喻形象相同且喻意相近
    2.2 所用设喻形象相同而喻意相反
    2.3 所用设喻形象不同但喻意相近
    2.4 所用设喻形象或所表达的喻意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专门对应词汇
3 结 语

四、英汉文化动物设喻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汉、泰语关于“水”隐喻及其映射对比[D]. 孙慧妍(PHAJAMRONG DOUNGKAMOL). 浙江大学, 2019(01)
  • [2]俄汉语动物隐喻的认知研究[D]. GAVRILYUK MARINA(赵琳娜). 武汉大学, 2017(06)
  • [3]论英汉习语中的设喻连续体[J]. 黄曼,肖洒.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4)
  • [4]汉英“身物互喻”词汇对比研究[D]. 潘明霞. 安徽大学, 2012(09)
  • [5]从paint the lily到“画蛇添足”——英汉典故跨文化之对比研究[J]. 陈辉.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5)
  • [6]英汉隐喻异同分析[J]. 郑晶晶. 考试周刊, 2010(53)
  • [7]汉语成语与英语“idiom”中以“狗”设喻的情况比较[J]. 范培培.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9(10)
  • [8]浅析英汉动物习语设喻的异同及其翻译[J]. 钟震颖. 理论月刊, 2008(06)
  • [9]英汉动物名词用法浅议[J]. 刘邵宾.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16)
  • [10]英汉动物习语的文化内涵对比[J]. 徐梁峰,蒋茜.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07(04)

标签:;  ;  ;  ;  

英汉文化动物隐喻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