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坑铁矿区火山岩与铁矿原铁源关系初探

马坑铁矿区火山岩与铁矿原铁源关系初探

一、马坑铁矿区火山岩与铁矿原始铁质来源关系的初步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袁远[1](2020)在《闽西南永定—德化地区早白垩世花岗质岩石成因与铁—钼成矿作用》文中认为闽西南地区是东南沿海乃至华南最具经济意义的铁、铜成矿带之一,带内已发现120余个铁多金属矿床,尤以马坑式矽卡岩型铁钼多金属矿最为典型。铁钼多金属矿化与集中出露于该区永定—德化一带的早白垩世花岗岩类的关系极为密切。但是针对该阶段花岗岩类的研究程度仍比较低,致使该区早白垩世岩浆作用的时空分布、成因机制及其与铁钼多金属成矿的耦合关系还存在争议。据此,本文选取闽西南永定—德化地区与铁钼多金属矿相关的早白垩世花岗岩类为研究对象,包括十二排、大排与永福复式岩体,开展系统的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矿物与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详细分析了早白垩世花岗岩类的岩相学与地球化学特征,全面阐明了它们的成因类型、岩浆起源及演化机制,精确厘定了岩浆侵位时代;查明了典型铁钼矿床地质特征与同位素地球化学组成,在此基础上系统探讨了早白垩世岩浆作用与铁钼成矿事件的成因联系以及构造背景。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锆石U-Pb年代学结果揭示了本文研究岩体的形成年龄主要集中在142~128Ma。通过对比分析区内已报道的同时期花岗岩类年代学与岩石学资料,新提出闽西南永定—德化地区存在一条早白垩世花岗质岩浆岩带,岩石组合主要为正长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斑)岩,侵位时限为早白垩世早期(145~125Ma)。2.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永定—德化带早白垩世花岗岩类显示高硅富钾,普遍贫钙、镁,为准铝质—弱过铝质岩石。微量元素组成上,它们均不同程度富集K、Rb、Th、U、Y和REE,显着亏损P、Ti、Sr、Ba、Nb、Ta等元素,具有中等至强负Eu异常和平缓右倾型稀土配分模式。地球化学特征指示研究区早白垩世花岗质岩体主要属于高钾钙碱性的高分异I型花岗岩类。3.Sr-Nd-Hf同位素特征表明,相关早白垩世花岗岩类很可能是由古元古代(麻源群)基底变质岩部分熔融产生的熔体与地幔岩浆发生混合,随后进一步通过较高程度分异结晶形成的。幔源岩浆不仅直接参与了成岩过程,并且地幔物质贡献程度随时间逐渐增大,反映了深部趋于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过程。4.典型矿床地质调查、地球化学及成矿年代学研究表明,铁钼多金属矿化主要形成于145~130Ma,与永定—德化带早白垩世早期花岗岩类具有紧密时空关联。S-Pb-O-Re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铁钼多金属矿化的成矿流体与金属元素主要来自于与早白垩世高分异花岗岩类相似的壳源岩浆。通过综合对比,本文认为闽西南永定—德化早白垩世花岗质岩浆侵入及相关的矽卡岩—斑岩型铁钼多金属成矿作用主要受控于晚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后撤引发的弧后伸展背景。5.通过对比分析前人对该区成矿系列的相关认识,本文将闽西南地区与铁钼多金属矿床有关的成矿系列重新厘定为“与早白垩世早期花岗岩类有关的铁、钼、铅锌、铜成矿系列”,并进一步提出了铁钼多金属矿床的主攻类型及找矿方向。

徐春辉[2](2020)在《辽宁本溪地区三维地质结构特征与BIF铁矿分布规律》文中研究表明辽宁本溪地区位于中朝准地台胶辽台隆太子河-浑江台陷内,是我国条带状铁矿(BIF)的重要产地,具有悠久的铁矿勘探和开采史,已探明资源储量在我国同类型已探明储量中占较大比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该区现已探明铁矿资源储量已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矿山企业和科研工作者逐渐将资源找矿的目标由地表转入地下,发掘第二找矿空间矿床资源逐渐成为矿床资源开发的主要趋势。当前矿山企业和科研机构已掌握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等地学数据,如何通过的科学的空间分析技术挖掘这些数据背后隐藏的矿产资源,为矿产资源的空间预测提供科学依据,已成为地学工作者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论文采用分区块的三维地质研究方法,在对研究区内地层、矿床、构造等地质数据的综合分析基础上结合非震地球物理剖面数据(重力、地磁、大地电磁)和区域重、磁数据处理和解释,完成了本溪地区的深部地质结构调查。采用以剖面为主,地表产状和野外观测为辅,钻孔验证为约束的基于剖面的分块三维建模方法,建立了本溪地区地下三维地质模型。揭示了本溪地区的深部地质结构和BIF铁矿空间分布规律,阐述了深部地质结构与BIF铁矿展布的空间关系,找出了侵入岩体、褶皱、断裂等后期地质构造活动对铁矿空间发育分布的影响,指出了深部找矿的靶区。论文主要取得了如下的研究成果和认识:(1)提出了以地质模式为指导、多级剖面约束、分区块调查与研究、统一集成、逐步完善的三维地质研究思路;分别建立了以研究方法和模型为中心的三维地质研究流程。为矿集区的三维地质研究提供了可行的参考方案。(2)设计了5条穿过研究区的主干剖面并测量了剖面上的非震地球物理数据,使用反演软件对剖面上的重、磁、电数据进行反演,绘出5条非震地球物理剖面,对非震剖面进行综合解释,得出主干剖面上的深部地质结构。应用反演软件以区域重、磁数据为基础,主干剖面为约束,对将研究区均匀等分的12条重、磁联合反演剖面进行重、磁联合反演与综合解释,得出重、磁联合反演剖面上的深部地质结构。(3)使用基于剖面的三维建模方法,以剖面为主,DEM数据、钻孔数据、产状数据等为辅,结合地层、矿床、构造等地质资料,建立了本溪地区的地下三维地质模型,阐述了本溪地区的深部地质结构。将本溪地区的深部地质结构依据特征的不同划分为以古元古界为主型、燕山期花岗岩侵入型和太古代结晶基底和沉积盖层双层结构型三大类以及六个小类。根据本溪地区的深部地质结构类型将本溪地区划分为龙岗地块、辽吉裂谷、辽吉裂谷和龙岗地块的过渡带三个大的深部构造单元六个小的深部构造单元。本溪地区的铁矿空间分布与深部地质结构间存在重要关系。(4)建立了本溪地区主要铁矿的三维空间模型,结合该区的深部地质结构,指出了本溪地区铁矿空间展布的规律:本溪地区的铁矿以NW向走向为主;由南向北盖层逐渐变薄遭受的剥蚀逐渐增强;北部地区含铁建造多表现为复式褶皱,南部地区铁矿含铁建造多表现为板状。本溪地区铁矿现有空间展布是后期褶皱、断裂、岩体侵入等地质构造活动综合地质作用的结果。褶皱和断裂改变铁矿的空间形态,影响铁矿的发育规模同时还能促进富铁矿的形成。岩体侵入一方面对含铁建造造成了侵蚀影响了铁矿的规模,另一方面因岩体侵入提供的热液与贫铁矿产生交代反应促成富铁矿的发育。(5)指出深部找矿远景区,根据本溪地区的深部地质结构及铁矿空间展布规律,结合区域重、磁异常推测在研究区东部本溪田师傅盆地新元古-古生代沉积盖层下埋藏有太古宙BIF隐伏铁矿,深部找矿远景好。

宋哲[3](2020)在《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成矿带海相火山岩型铁矿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火山岩型铁矿作为我国主要的铁矿床类型之一,具有规模大、品位高的特征,有较高开采价值。陆相火山岩型铁矿主要集中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宁芜-庐枞地区,海相火山岩型铁矿主要分布于新疆的西天山、东天山、阿尔泰等地。西天山阿吾拉勒成矿带的海相火山岩型铁矿不仅近年来找矿取得巨大突破,而且研究工作深入,建立了包括岩浆型(塔尔塔格铁矿)、热液型(智博、查岗诺尔、松湖、备战等铁矿)、热液-沉积型(式可布台铁矿)3种铁矿化类型的矿床成矿系列和成矿模式。东天山与西天山类似,在阿齐山-雅满苏成矿带中也发现了雅满苏、沙泉子、黑尖山、红云滩、赤龙峰等一系列具有经济价值的海相火山岩型铁矿,但是对成矿过程以及区域成矿规律的研究程度较低,影响了对进一步找矿潜力的评估。因此本文以新疆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海相火山岩型铁矿带中黑尖山铁矿床、雅满苏铁矿床、赤龙峰铁矿床分别作为矿浆型铁矿化、岩浆热液交代-充填铁矿化、热液-沉积型铁矿化的典型代表,通过描述每个矿化类型典型矿床的含矿构造,矿体和矿石的结构构造和矿物组合以及围岩蚀变特征,将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成矿带海相火山岩型铁矿从成矿作用、构造背景、赋矿围岩、蚀变类型、矿物组合、矿体特征、矿石矿物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探讨了成矿机理,建立了区域成矿模式。在黑尖山铁矿床矿体围岩安山质角砾熔岩中发现五种富铁团块(钠长石-磁铁矿型、钠长石-钾长石-磁铁矿型、钾长石-磁铁矿型、绿帘石-磁铁矿型和石英-磁铁矿型),结合富铁团块中磁铁矿电子探针显微分析,得出五种富铁团块分别代表岩浆-水热系统的不同演化阶段:依次为钠长石磁铁矿型富铁团块为岩浆活动产物;钠长石钾长石磁铁矿型和钾长石磁铁矿型富铁团块为岩浆-热液过渡的产物;而绿帘石磁铁矿型和石英磁铁矿型富铁团块则可能为热液作用的产物。且绿帘石磁铁矿型和石英磁铁矿型富铁团块的磁铁矿成分特征与矿石矿物中磁铁矿的成分特征最为相似,所以绿帘石磁铁矿型和石英磁铁矿型富铁团块是残余富铁矿浆结晶且受热液完全交代产物。建立了黑尖山铁矿床富铁团块的形成模型:是由富水且氧化的富铁矿浆在寄主角砾状安山质熔岩的裂缝中结晶并释放出气体,形成囊状和杏仁状的富铁团块。雅满苏铁矿床为岩浆热液交代-充填型铁矿床,对矿床含矿玄武岩进行全岩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雅满苏玄武岩样品均属于弧岩浆范畴,形成于弧后盆地环境,同时玄武岩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洋壳物质的交代。利用磁铁矿单矿物Fe,O同位素和原位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对雅满苏铁矿和同处一个成矿带的多头山铁矿和骆驼峰铁矿研究,根据主要矿物形成的先后顺序将岩浆热液交代-充填铁矿化矿石中磁铁矿分为三种,根据不同类型矿石中磁铁矿组分和铁同位素分馏特征不同,表明成矿环境有两种:岩浆热液环境和后期热液环境。因此阿齐山-雅满苏火山岩型铁矿带热液型铁矿床具有岩浆作用到热液作用的连续成矿过程。赤龙峰铁矿床为热液-沉积型铁矿床,对该矿床开展了主要矿石矿物赤铁矿的单矿物Fe,O同位素分析和原位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测试以及与矿石中主要矿物重晶石S同位素的分析,提出重晶石和赤铁矿均为为海相环境。且成矿物质的富集与热液蚀变无直接联系,但矿床的主要的成分硅、铁以化学沉积物的形式析出,具有热液特征。表明硅、铁是来源于与海底火山作用有关的岩浆热液流体。综合新疆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海相火山岩型铁矿带中三种典型铁矿化类型,认为这三种铁矿化类型反映了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成矿带中海相火山岩型铁矿的一个较为完整的火山活动及成矿的过程,具体可分为:1)母岩浆形成阶段(成矿母岩浆形成阶段);2)富铁矿浆分离结晶阶段(黑尖山铁矿床中富铁团块形成阶段);3)岩浆热液成矿阶段(区域绝大多数与雅满苏铁矿相似的海相火山岩型铁矿形成阶段);4)热液-沉积成矿阶段(赤龙峰铁矿形成阶段)。因此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海相火山岩型铁矿成矿带的不同矿化类型是基于时间变化(火山活动早晚、岩浆演化的不同阶段)和空间差异(以火山机构为载体,成矿位置处于火山口的近端至远端的不同)所造成的,代表的是一个连续,具有密切联系的成矿过程。

段壮[4](2019)在《山东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的鲁西莱芜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矽卡岩型富铁矿成矿区之一,也是我国平炉富矿的重要产地。莱芜地区中生代侵入岩发育,主要包括矿山、角峪、金牛山和铁铜沟岩体,其中矿山岩体是最重要的成矿岩体。矽卡岩型铁矿床主要产于矿山岩体与中奥陶统碳酸盐岩地层的接触带中,包括大-中型矿床7处,小型矿床3处,累计探明资源储量约5亿吨,占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总储量的95%以上。前人对该莱芜地区成矿岩体地质特征、控矿构造及矿化特征等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对该区成矿岩体的岩石成因、成矿流体组成和演化、成矿时代、膏岩层参与铁矿成矿的方式和机制等关键问题的研究还比较薄弱。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莱芜地区的中生代侵入岩及张家洼大型富铁矿床为主要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和矿相学观察的基础上,开展相关的岩石地球化学、成矿年代学及矿物地球化学研究,深入探讨该区侵入岩的成因、成矿流体演化、膏盐层参与成矿的方式、成岩成矿时代和成矿动力学背景,揭示该区矽卡岩型富铁矿成因机制和关键控制因素。系统的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莱芜地区的侵入岩主要形成于130Ma,是华北克拉通破坏峰期的响应。该区几个主要侵入岩体如矿山、角峪、金牛山和铁铜沟等具高Mg#,富集LILE、Pb和LREE,亏损HFSE等微量元素组成特征,并明显富集Sr-Nd同位素,表明其初始岩浆来源于EMI型和EMII型地幔之间的富集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并且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壳混染;此外,铁铜沟岩体的同位素组成特征显示有少量软流圈物质的加入。莱芜地区富集岩石圈地幔的形成可能与三叠纪时期华南陆壳向华北克拉通俯冲过程中产生的熔体及侏罗纪时期古太平洋向中国东部俯冲产生的板片流体对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的交代有关。张家洼矽卡岩型铁矿床主要赋存于矿山岩体的闪长质侵入体与中奥陶统碳酸盐岩的接触带、石炭系本溪组与奥陶系地层之间的层间滑动离构造以及接触带与层间构造的复合部位。野外观察和岩相学特征表明,该矿床的成矿作用可以分为钠质交代阶段(钠长石、方柱石)、干矽卡岩阶段(透辉石、镁橄榄石、尖晶石)、湿矽卡岩阶段(金云母、磁铁矿、蛇纹石及少量磷灰石和榍石)、硫化物阶段(黄铁矿)和碳酸盐阶段(方解石),其中湿矽卡岩阶段是主成矿阶段,磁铁矿为主要的矿石矿物。与磁铁矿共生的热液榍石U-Pb年龄为131±4 Ma,与磁铁矿共生的金云母40Ar/39Ar年龄为130±1 Ma,二者在误差范高度吻合,并与矿山岩体的锆石U-Pb年龄(130±1 Ma)完全一致,表明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年龄为130 Ma。鲁西北淄博地区召口矽卡岩型铁矿床的石榴石U-Pb年龄为128±3 Ma,鲁西南沂南地区的铜井矽卡岩型Cu-Au-Fe矿床的石榴石U-Pb年龄为126±7–127±3 Ma。这些年龄在误差范围内均与张家洼铁矿床的年龄相似,暗示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是鲁西早白垩世130 Ma左右区域大规模成矿作用的产物。综合华北克拉通东部已发表的矽卡岩型矿床及成矿岩体的年龄可知,华北克拉通中、东部的矽卡岩型铁矿成矿作用均爆发于130 Ma,与华北克拉通破坏峰期一致,指示华北地区大规模矽卡岩型铁成矿作用是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和破坏的响应和产物。为了探讨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床成矿流体的演化以及膏岩层参与铁矿成矿的方式和机制,本文对成矿岩体(矿山岩体)中的硫化物和磷灰石以及矽卡岩型铁矿床中不同成矿阶段的热液矿物(钠化-干矽卡岩阶段的方柱石、湿矽卡岩阶段的热液磷灰石和磁铁矿、硫化物和碳酸盐阶段的黄铁矿)开展了系统的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矿山岩体中的磷灰石具有异常高的Cl含量(可达7 wt.%),暗示与成矿有关的岩浆高度富集卤族元素(尤其是Cl),从而有利于高盐度岩浆流体的出溶。该区成矿岩体中辉石堆晶和不成矿岩体中部分具有原生结构的硫化物硫同位素组成具有典型的岩浆硫特征(δ34S接近于0‰)。钠化-干矽卡岩阶段的方柱石Cl/Br摩尔比值介于565–1094,暗示该阶段的成矿流体以岩浆流体为主。形成于湿矽卡岩阶段且与磁铁矿共生的热液磷灰石具有明显更高的Cl/Br摩尔比值(685–8875),指示该期流体混染了围岩奥陶纪蒸发岩中的岩盐;同时,热液磷灰石的87Sr/86Sr比值(0.70765–0.70903)明显高于成矿岩体的初始87Sr/86Sr比值(0.70645–0.70792),而与奥陶系碳酸盐围岩的同位素组成相似(0.70867–0.70919),也指示该阶段大量围岩物质加入到成矿热液中。张家洼铁矿的磁铁矿具有高Mg特征(MgO含量普遍大于1 wt.%),并且伴生镁铁矿和镁钛矿,指示铁成矿阶段有大量富镁围岩物质的加入。硫化物-碳酸盐阶段的硫化物具有富重硫的硫同位素组成特征(δ34S值整体大于10‰),指示奥陶纪膏盐层中硫酸盐的加入为热液流体提供了大量的硫。同时,大规模富含地层重硫的热液流体叠加交代了该区成矿岩体,使岩体中富含浸染状、细脉状的热液黄铁矿,这些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组成与矿石中硫化物阶段的黄铁矿硫同位素组成相近。综上所述认为,奥陶系膏岩层主要以热液流体交代、萃取的方式在湿矽卡岩阶段持续加入到成矿流体系统中;成矿岩体出溶的富氯流体利于铁质出溶和搬运,是成矿的关键因素。

宋樾[5](2019)在《塔什库尔干地区铁矿成因类型及成矿环境研究》文中指出研究区位于塔什库尔干地块之上,东南以麻扎—康西瓦断裂带与西昆仑地块相邻,西北以乔尔天山—岔路口断裂带与明铁盖地块相隔,总体呈北西—南东走向展布。塔什库尔干地区不仅是与特提斯洋的扩张、消减息息相关,也在其演化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成矿环境。因此在区域地球动力学和成矿域的研究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在塔什库尔干地区发现了一系列规模较大的铁矿床,如赞坎—莫喀尔条带状磁铁矿床和切列克其菱铁矿床等。矿床的沉积和变质,与古特提斯洋的演化关系密切。在特提斯洋扩张时期,海底火山活动发育,携带成矿物质在不同的洋底环境沉淀成矿;在特提斯洋萎缩、消减时期,大洋板片俯冲以及后来的碰撞导致的岩浆作用对原有矿床进行了后期的叠加和改造。因此对塔什库尔干地区典型铁矿床的矿石和围岩进行详尽地球化学研究,可以揭示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成矿环境、成矿时代及后期改造事件的性质和时代,更清晰的认识区域内洋—陆转换及陆—陆碰撞历史及与之伴生的岩浆热事件的发生机制,进而有助于总结区域演化历史和成矿规律,并对后期的找矿工作提供更多有用信息。布伦阔勒岩群在塔什库尔干地区广泛分布,其时代归属一直没有定论,两种观点很有代表性:一为新太古代到古元古代(2700Ma2016Ma)年龄;二为新元古代晚期到早古生代(1845Ma480Ma)的年龄,印支期为岩群发生变质的时代。本次研究对赞坎—莫喀尔矿床的直接围岩(布伦阔勒岩群)的锆石进行了U-Pb-Hf测试,结果显示该地区布伦阔勒岩群的成岩年龄为492Ma556Ma,个别样品可见古老年龄的锆石可能为捕获古老地层的碎屑锆石的结果。因此,赞坎—莫喀尔磁铁矿区的布伦阔勒岩群,形成时代为早古生代,应从原划分方案的古元古界地层中剥离出来。在研究区选出两个典型铁矿床,分别为赞坎—莫喀尔磁铁矿床和切列克其菱铁矿床,通过对矿石、矿物及围岩的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稳定同位素以及锆石U-Pb-Hf同位素等综合研究,揭示了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成矿环境、成矿过程与成矿时代,并对后期矿区内岩浆热事件对成矿的影响作出了时代、范围及程度上的限定。赞坎—莫喀尔磁铁矿矿床的矿石主要由Fe2O3T和Si O2组成,代表陆源碎屑成分的Al2O3(平均1.93%)和Ti O2(平均0.35%)含量极低,w(Sr)/w(Ba)与w(Ni)/w(Co)比值特征表明成矿来源与深海高温热液密切相关,具有海相火山沉积的成因特征。稀土元素PAAS配分图解较为平坦,与典型BIF型铁矿有着明显的差异,具有深海高温热液的印迹。使用激光剥蚀探针测试磁铁矿显示,其还有矽卡岩型矿床的特征,可能是印支期变质作用留下的地球化学印迹。氧同位素特征同样表明成矿过程中火山作用参与明显。此外,矿床的直接围岩“布伦阔勒岩群”形成于早古生代(492Ma556Ma)。因此认为,赞坎—莫喀尔磁铁矿矿床应形成于早古生代的古特提斯洋洋底,成矿物质喷出洋底后在合适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停止运移并沉积成矿,为沉积变质型铁矿床。切列克其菱铁矿矿石的Ti O2和Al2O3含量很低,表明成矿过程鲜有陆源碎屑物质的加入。Al/(Al+Fe+Mn)等主量元素对比值、微量元素富集系数(EFi)和Fe-Mn-(Cu+Co+Ni)×10等说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海底火山活动喷出的热液。稀土元素PAAS配分模式具有轻微“左倾”、强烈正Eu及Ce异常的特征也证实其为热水喷流成因。流体包裹体特征则显示出成矿环境为220℃到250℃的温度区间和2.76km到1.66km深度的海底,而矿物C-O同位素说明矿石的成因与海底火山、热液活动关系极为密切。与矿体整合接触的围岩曾被认为是志留系温泉沟组地层,但最新研究表明,穿插地层的侵入体具有早古生代的成岩年龄。结合区域演化历史,认为矿床形成时代为早古生代,与赞坎—莫喀尔磁铁矿床的成矿时代接近,同为古特提斯洋演化过程的产物。对后期侵入矿区的岩体进行锆石U-Pb和Hf同位素分析显示,侵位年龄为晚三叠世(204.63Ma214.54Ma),浆源区为地壳物质。该年龄被认为是古特提斯洋印支期最后闭合的年龄,侵入岩是造山垮塌阶段的岩浆作用产物。岩浆侵入期间,岩浆热液对部分矿脉的叠加、改造使铁质活化运移形成新的矿脉,同时使原生的菱铁矿石次生长大。综上,切列克其菱铁矿床是在早古生代期间,古特提斯洋洋底火山活动喷出的含铁流体与岩浆房脱气作用形成的二氧化碳流体混合物,被海水搬运迁移,在合适的化学条件下沉积成矿,并在三叠纪被岩浆热液部分改造,为热水喷流沉积矿床。本次研究所选取的典型铁矿床,其成矿作用、成矿环境及后期的热液改造作用,与区域上的古特提斯洋演化历史息息相关,成矿过程反演了部分区域演化历史。综合比对矿体和区域上岩体的研究结果,将区域演化历程分为四个阶段:1)新元古代晚期556Ma,古特提斯洋裂解,原特提斯洋南向俯冲期,成矿物质形成了最初始的积累。2)556Ma492Ma,古特提斯洋底火山活动活跃,成矿物质喷出洋底,在合适的化学条件下析出沉淀,原特提斯洋则持续向南俯冲;3)492Ma408Ma,古特提斯洋北向俯冲,成岩、成矿作用持续进行,原特提斯洋闭合。4)408Ma204Ma,古特提斯洋闭合,已形成的矿层被印支期造山作用挤压成条带状磁铁矿床,并伴随着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的改造。

罗杨[6](2019)在《新疆铁热克特乌增铁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疆西天山是我国铁矿分布相对集中的区域之一。塔城大队在西天山铁热克特乌增铁矿区发现的铁热克特乌增铁矿,矿产储量估算196万吨,虽然该铁矿规模较小,但是品位高,埋藏浅,矿化特征较独特。但因自然条件险恶,地理交通情况较差,该地区的铁矿地质研究程度低,其铁矿研究大多集中在矿产储量计算,而其铁矿成因、成矿环境、成矿条件、成矿模式等问题尚未定论。因此加大该铁矿床的基础地质和地球化学方面研究力度,可进一步认识西天山地区大地构造演化和铁矿成矿特征,同时有利于深化该铁矿的成矿机制以及成矿理论。据相关地质研究资料显示,前人所采集的样品,来自单个钻孔,仅能反应元素地球化学纵向上的特征,而对元素地球化学横向变化规律缺乏系统性研究,严重制约了对该铁矿成因的认识,特别是目前研究矿床成因的重要手段—Fe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也少有涉及。本次系统地对岩石地球化学横向特征进行探讨,结合Fe同位素特征,从元素地球化学角度入手探讨其成因。本文在调查铁热克特乌增铁矿区区域地质背景的基础上,查明矿区地质特征以及矿床地质特征,分析矿床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铁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成矿物质来源、成矿环境、成矿机制和成矿模式,得出结论如下:(1)铁热克特乌增铁矿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随着矿化强度的增高,Si O2的含量也有所增大,Fe2O3开始富集,但镁,钙含量不高。(2)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以及p H、Eh值表明,铁热克特乌增铁矿成矿经过了酸性和碱性,氧化和还原两个阶段。(3)Fe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指示铁热克特乌增铁矿的主要四个含矿层,铁的来源是岩浆热液和沉积物。(4)铁热克特乌增铁矿的成因较为复杂,成矿物质来源具有多源性。早期原始铁质主要来源于岩浆,贯入地层,并由海水入侵,萃取出的成矿物质在滨海处沉积,海水褪去后,铁矿物质经流水搬运、改造、富集等影响沉积成矿。此次研究认为铁热克特乌增铁矿的成因属于海相火山—沉积型铁矿。

李博超[7](2019)在《北山磁海大型铁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文中指出新疆北山造山带位于东天山造山带南部,历经复杂的构造-岩浆-成矿事件,是我国重要的铁矿勘探远景区之一。磁海矿床是一个重要的具有经济价值的大型铁矿,是北山地区铁找矿勘探的重要成果。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野外调研及室内观察、测试、分析,系统的剖析磁海铁矿,明确研究区岩浆源区及演化,探讨北山铁矿床成因机制,为今后新疆北山及东天山岩浆型铁矿找矿勘探提供新的信息。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LA-ICP-MS锆石U-Pb定年数据表明,磁海镁铁质岩体侵位于306.9±3.2 Ma;磁海铁矿矿体主要赋存于辉绿岩体中,与围岩接触界线明显,因此其成矿时代要稍晚于成岩时代。(2)岩石地球化学数据表明,磁海辉绿岩样品具高钠低钾、高镁铁特征,归属碱性-亚碱性系列,表现了幔源的特征。此外,辉绿岩样品中K、Pb、Rb、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富集,Nb、Ta和Ti等高场强元素(HFSEs)亏损,伴随轻微的Eu异常(Eu/Eu*=0.901.11)。其稀土元素分馏不明显,LREE轻微富集,表明幔源受早期俯冲物质影响。(3)全岩Sr-Nd同位素数据显示,辉绿岩具有较高的87Sr/86Sr值(0.708120.70927)和正εNd(t)值(+0.9+6.2);其锆石原位Hf同位素值εHf(t)值为+13.0+18.1,结合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磁海辉绿岩母源岩浆是由亏损软流圈地幔和受早期板片物质影响的富集岩石圈地幔相互作用形成的。(4)Fe同位素数据显示,辉绿岩和矿石的δ57Fe值分别为-0.29‰0.36‰和-0.01‰0.43‰,表明成矿物质源于岩浆。矿区磁铁矿O同位素和黄铁矿S同位素与幔源镁铁质岩O同位素和S同位素组成相似,表明成矿物质源于深部幔源。(5)晚石炭世至二叠世,北山及其邻区东天山处于碰撞后伸展伸展阶段。受俯冲流体影响的富集岩石圈地幔拆沉,触发了软流圈地幔的上升并与拆沉岩石圈地幔发生相互作用,形成镁铁质岩浆。镁铁质岩浆先侵位,受结晶分异作用影响产生的含铁矿浆贯入镁铁质岩石裂隙中成矿;其后岩浆活动生成的富铁质流体在矿区发育热液交代型矿化。

刘一男[8](2019)在《安徽庐枞盆地铁矿床成矿系统和成矿模式研究》文中指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位于扬子板块北缘,是我国最重要的陆内铜金铁多金属成矿带之一。庐枞盆地是成矿带内以陆相火山岩型和矽卡岩型铁矿床为特色的矿集区,区内地质勘查研究历史悠久,参与人员众多,成果积累丰富。2013年以来,庐枞盆地深部勘探得重大突破,在罗河铁矿床主矿体以下600米又发现了新的厚大铁矿体;龙桥铁矿床、大鲍庄铁硫矿床,马口铁矿床、杨山铁矿床和何家大岭铁矿床的生产勘探也揭露了新的成矿地质现象,这些找矿新发现和新突破是庐枞已有成矿模式所无法解释的,也经典“玢岩矿床”成矿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庐枞盆地铁矿床成矿系统和成矿模式亟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次工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勘查成果,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岩心编录以及室内岩相学工作,结合全岩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全岩、单矿物)、同位素年代学、高精度矿物原位微量元素以及同位素测试等多种分析测试手段,对庐枞盆地内龙桥、罗河,大鲍庄、马口、杨山和何家大岭等铁硫矿床开展系统研究,阐明盆地不同类型铁矿床的成矿作用过程,并将它们纳入同一成矿系统,建立庐枞盆地的成矿模式。通过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铁矿床对比,开展成矿带内成铁岩浆岩成矿专属性,膏盐层与铁成矿作用关系以及矿床中磷的来源的方面研究,并探讨铁矿床成矿动力学背景以及成矿带铁铜矿床成矿作用的差异性。论文获得的主要认识和进展如下:前人研究将龙桥铁矿床归为沉积-热液改造型矿床,认为矿区内正长岩是矿床成矿母岩。本次工作在龙桥铁矿床中新发现了闪长岩侵入体,确定其岩性为辉长闪长岩,其成岩时代为133.5±0.8Ma,稍早于矿床中已知的正长岩体。矿床地质特征研究表明,辉长闪长岩与铁成矿作用关系密切,而正长岩为成矿期后破矿岩体。龙桥铁矿床中磁铁矿微量元素分析测试结果表明,靠近辉长闪长岩的磁铁矿具有较高的形成温度(Ti,V含量高)以及较低的水岩反应强度(Mg+Al+Si低),随着远离辉长闪长岩体,磁铁矿形成温度降低,水岩反应作用增强,地层组分加入增多。本文提出龙桥铁矿床属于层控矽卡岩型铁矿床,其中部分铁质可能来源于岩浆流体与赋矿围岩中沉积菱铁矿的水岩反应作用,但主要铁质来源仍为闪长质岩浆。罗河铁矿床总资源量约10亿吨,是成矿带内最大的铁矿床,其火山岩中“二层矿”特征具有鲜明的成矿特色,其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找矿勘探价值。本次工作通过对罗河铁矿床系统矿床学研究,确定矿床深部新发现矿体和浅部矿体的赋矿围岩均为强烈蚀变的砖桥组火山岩(粗安岩-辉石粗安岩),明确罗河铁矿床在成因上和深部隐伏闪长质岩浆活动有关。将罗河铁矿床的成矿作用划分为6个阶段,即碱性长石阶段(I)、透辉石-硬石膏-磁铁矿阶段(II)、绿泥石-绿帘石-碳酸盐阶段(III)、硬石膏-黄铁矿阶段(IV)、石英-硫化物阶段(V)以及碳酸盐-硫酸盐阶段(VI)。通过榍石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确定罗河铁矿床深部和浅部矿体中榍石的形成时代分别为130.0±0.8Ma和129.7±0.8Ma,形成时代相近。榍石微量元素特征指示成矿温度约700-800℃,成矿流体自深部向浅部氧逸度有所升高。两类榍石均具有岩浆榍石轻稀土富集的特征,Nd同位素特征均与赋矿围岩相似,表明深部和浅部矿体为同一成矿作用的产物。罗河铁矿床各阶段典型矿物SHRIMP原位S同位素特征表明,阶段II中黄铁矿的δ34S值为8.2-9.3‰;阶段III中黄铁矿的δ34S值为7.2-11.1‰,其中脉状黄铁矿(7.2-7.4‰)要低于浸染状黄铁矿(8.7-11.1‰);阶段IV黄铁矿的δ34S值为6.2—10.6‰;阶段V中黄铁矿的δ34S值为-2.5—-4.6‰。阶段II硬石膏δ34S值为16.1-17.7‰;阶段IV硬石膏δ34S值为18.3-19.2‰。阶段II,III,IV黄铁矿硫同位素相对稳定,与之共生的硬石膏值也变化较小,而阶段V中黄铁矿硫同位素则呈现出了突然变低的趋势。上述硫同位素特征表明,成矿系统从深部膏盐层持续获得硫酸盐补给,早期硫同位素分馏仅仅受到歧化反应控制,而到了晚期硫酸盐的还原作用导致黄铁矿δ34S值有所升高。罗河铁矿床各阶段典型矿物SHRIMP原位C-O同位素特征表明,阶段II成矿流体δ18Ofluid明显高于岩浆水,δ18Ofluid值在流体演化过程中有两次迅速降低,表明成矿过程中有两次岩浆-热液脉动作用并伴随后期大气水的加入,分别对应阶段IIb和阶段IV硬石膏的大量沉淀;C碳酸盐C-O同位素二元图,大多测试样品δ13C值在-5‰~0‰且δ13C与δ18Ofluid并无相关性,表明矿床流体中的碳源主要来自三叠系沉积地层,氧同位素的降低表明了大气水的加入。罗河铁矿床至少经历了两期深部流体脉动作用,第二次热液脉动温度明显降低,持续时间较短,后期大气降水的大量加入是导致磁铁矿转变为黄铁矿硬石膏组合的关键因素。矿床磁铁矿微量元素具有矽卡岩和IOA型矿床的双重特征。综上所述,罗河铁矿床既不同于典型的矽卡岩型铁矿床,也与典型IOA矿床存在差异,在矿床浅部与斑岩型热液系统具有一定可比性,属于较为特殊的Fe-P-SO42-系统,这里我们暂时将其称之为“非典型”IOA矿床。大鲍庄硫铁矿床由赤铁矿体、黄铁矿体以及硬石膏矿体组成,均产于砖桥组凝灰质火山岩中,具有VMS型矿床的部分地质特征,但其成因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本次工作通过系统的矿床地质和黄铁矿SHRIMP原位S同位素和LA-ICP-MS分析,确定矿床中存在四类黄铁矿,不同类型黄铁矿δ34S具有较大的变化范围(-31.4‰~+10.5‰)。凝灰岩中的脉状黄铁矿(type I)δ34S为+9.9‰和+10.5‰;块状矿体中细粒环状或椭圆状黄铁矿(type II)δ34S为-9.2‰~-2.0‰;交代凝灰岩的黄铁矿(type III)δ34S为+3.1‰~+5.3‰;硬石膏胶结物中的自形大颗粒黄铁矿(type IV)δ34S为-29.7‰~-30.4‰;等粒状和板状硬石膏变化范围较窄,为+21.0‰~+21.7‰。Type I黄铁矿具有高Mn、Co、Ni、Zn,低As、Ti、Tl、Sb的特征;type II黄铁矿具有较高的Al、Ti、V、Cu、As、Sb、Te、Tl,而Mn、Zn和Se含量较低;type III黄铁矿具有较高的Mg,Al,V,Ti,且变化范围较大,具有较高的Se,以及较低的Cu,Te;Mn,Zn,As,Sb,Bi,Tl等微量元素含量也是介于type I和type II之间;type IV大多微量元素含量均低于其他三类黄铁矿。上述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深部初始高温流体含有大量地层硫的加入,type I黄铁矿显示出与罗河铁矿床相似的硫同位素特征;随后喷出的热液与湖水混合,形成沉积黄铁矿(type II),温度不超过300℃;未喷出的流体交代围岩形成浸染状或脉状黄铁矿(type III)。热液活动末期流体活动减弱,温度迅速下降,形成少量type IV黄铁矿。与典型VMS型矿床不同,大鲍庄矿床的硫来自于深部同化而并非海水的混合,属于火山湖喷流沉积型矿床。前人研究认为马口铁矿床正长岩中产出典型的磷灰石-透辉石-磁铁矿“三组合”,属于与正长岩有关的玢岩型铁矿床。本次工作通过系统的矿床学和矿物学和年代学研究工作,确定马口铁矿床成矿母岩为闪长岩,成岩时代为131.2±3.3Ma,石英正长岩体为后期破矿岩体。马口铁矿床成矿母岩的厘定,进一步明确了庐枞盆地铁矿床的岩浆岩成矿专属性。马口铁矿床磁铁矿微量元素特征指示钠长石阶段热液性质接近岩浆水,黄铁矿硫同位素特征指示了矿床内的硫总体来自岩浆硫。在磁铁矿矿化过程中岩浆热液对三叠系地层的同化作用增强,随后从透辉石磁铁矿阶段到石英硫化物阶段,成矿流体中大气水的加入导致温度迅速下降。马口铁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矿体特征、矿物组合以及磁铁矿沉淀机制与“梅山式”玢岩铁矿相似。通过对庐枞盆地内不同类型铁矿床中磁铁矿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的系统对比研究,提出马口热液磁铁矿微量元素变化与典型IOA型矿床磁铁矿岩浆-热液模式相似,氧同位素接近正岩浆磁铁矿;龙桥矽卡岩型矿床磁铁矿微量元素变化趋势与Knipping et al(2015)提出Kiruna型铁矿床磁铁矿成分变化趋势完全不同,磁铁矿氧同位素明显高于岩浆水范围。罗河和杨山铁矿床磁铁矿微量元素变化趋势介于马口和龙桥之间,总体趋势指向IOCG,磁铁矿氧同位素值介于马口和龙桥之间,具有矽卡岩和IOA的双重(过渡)特征。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庐枞盆地内一系列与岩浆热液有关的铁矿床属于同一成矿系统,成矿作用是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矽卡岩型矿床强烈的水岩反应导致了磁铁矿成分变化趋势在Ti+V vs.Mn+Al图解上更偏向于横向变化。磁铁矿地球化学成分不可能受到严格的限制,与固定的界线相比,利用磁铁矿微量元素的演化趋势去判断矿床类型更为可靠。在对庐枞盆地成铁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区域对比,本次工作提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铁矿床具有闪长岩质岩浆岩成矿专属性,130Ma左右形成闪长质侵入岩是矽卡岩型及玢岩型铁矿成矿的必要条件,而正长岩类侵入岩形成稍晚,在部分矿区穿切铁矿体,与铁成矿作用无直接关系。庐枞盆地、宁芜盆地和鄂东南地区的成铁岩浆岩的成岩时代和地球化学特征基本一致,岩浆源区为成分接近EMI型富集地幔的交代地幔,岩浆上升过程中受下地壳物质混染较少,更多保留了源区地幔的特征。庐枞盆地内不同类型铁矿床中磷灰石SHRIMP原位O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特征表明,马口和龙桥铁矿床中辉长闪长岩内的岩浆磷灰石主要为富F、Cl磷灰石,马口热液磷灰石继承了岩浆磷灰石的地球化学特征,而罗河、泥河矿床热液磷灰石具有较高的SO3,指示了庐枞盆地铁成矿体系同化膏盐层具有选择性。岩浆可以大量同化石盐,但对于石膏的同化有限,石膏的加入主要是靠热液的溶解作用。这种同化机制的差异造成了庐枞盆地内岩体侵位深度不同的矿床其矿物组合以及磷灰石地球化学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通过与宿松变质磷灰石特征对比,表明无论是岩体侵位还是热液成矿过程都没有同化已知的基底变质富磷地层。庐枞火山岩盆地中的大多数铁矿床成矿流体在深部与三叠系沉积地层发生了水岩反应,后沿断裂运移到火山岩中形成大量Na-Ca质蚀变,由于矽卡岩矿物发育、CO2逸度较高等因素导致磷灰石发育少于南美。蚀变特征、磁铁矿微量元素特征以及流体氧同位素指示盆地内铁矿床应属于矽卡岩-IOA的过渡部分,与岩浆-热液IOCG矿床中的早期Na-Ca质蚀变相似。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庐枞盆地铁矿床的综合成矿模式,主要可分为产于三叠系沉积地层中的矽卡岩型铁矿床(龙桥);产于岩体和火山岩接触带的IOA型铁矿床(马口);产于巨厚火山岩中的矽卡岩-IOA型铁矿床(罗河、泥河、杨山);产于中低温氧化条件下的赤铁矿矿床(大岭)以及产于砖桥旋回晚期凝灰岩中的喷流沉积型黄铁矿矿床(大鲍庄)。虽然各个矿床赋存部位有所差异,但均与闪长质岩浆有关,盆地内的铁成矿过程连续而且成因上具有相互联系,是与早白垩世岩浆热液在不同成矿环境和成矿条件的产物。在区域构造和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为扬子板块和大别造山带之间的前陆盆地系统,庐枞盆地作在前陆系统中应属于地势较低的前缘带,可能为古板块的碰撞缝合部位,其成岩成矿作用受中国东部中生代燕山期地质动力学背景的制约。源区岩浆在152Ma开始活化,至135Ma后,由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应力方向有所改变,区域伸展作用加强,构造活化作用导致局部缝合带活化,在135Ma-123Ma之间形成了一系列火山岩盆地及其中以铁为主的矿床。通过对成矿带内成铜岩浆岩和成铁岩浆岩的对比研究,初步提出“深部岩浆演化决定矿种,浅部地层性质决定矿床类型”,并建立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源区构造“双活化”成矿模式。

孙志远[9](2018)在《新疆阿奇山-雅满苏成矿带富钠海相火山岩与铁成矿作用》文中提出海相火山岩型铁矿由于其品位富、储量大等特点,是近年来国内外矿床学研究的热点。东天山阿奇山-雅满苏成矿带是新疆乃至我国海相火山岩型铁矿重要产出地区之一,本文对该成矿带内富钠海相火山岩以及雅满苏和红云滩两个典型铁矿床进行研究,以揭示富钠海相火山岩及其与铁成矿的关系。阿奇山-雅满苏成矿带内海相火山岩为基性-中性-酸性岩石组合,且以安山质岩石为主。SHRIMP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火山岩年龄在337.5Ma~327.4Ma之间。电子探针结果揭示带内海相火山岩中斜长石包括钠长石和更长石,识别出两期钠长石(化)的存在,且晚期钠长石(化)可能与区域铁成矿有密切关系。石炭纪海相火山岩富钠(Na2O平均为4.52%,Na2O/K2O平均为9.13),属钙碱性岩石系列。岩石学、年代学、主量和微量元素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带内海相火山岩形成于大陆边缘弧前盆地,为早石炭纪古康古尔洋向中天山地块俯冲作用的产物。富钠火山岩为岛弧岩浆在海底喷发后与海水相互反应形成。雅满苏铁矿床成矿过程划分为火山喷溢和火山热液两个成矿阶段。获得矿区火山热液成矿期与磁铁矿共生的黄铁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320.3±9.1Ma、石榴石U-Pb年龄为324.2±9.7Ma,表明成矿年龄和蚀变年龄与矿区火山岩年龄(327.4±3.1Ma)在误差范围内一致。磁铁矿原位LA-ICP-MS分析结果指示角砾状和浸染状矿石中磁铁矿具有高的Ti、V、Cr、Ni、Co元素含量,显示岩浆型磁铁矿特征;块状、条带状和脉状矿石中磁铁矿具有高的Si、Al、Mn、Mg、Ca等元素含量,显示热液型磁铁矿特征。成矿流体从早阶段高温、高盐度向晚阶段低温、低盐度演化。红云滩铁矿床成矿亦可划分为火山喷溢和火山热液两个成矿阶段。获得火山热液成矿期与块状磁铁矿矿石中黄铁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324±31Ma、石榴石U-Pb年龄为331.0±5.3Ma,与矿区火山岩年龄(333Ma~324Ma)在误差范围内一致。流体包裹体和磁铁矿原位LA-ICP-MS分析结果表明成矿流体的温度(Th(°C))、盐度(wt%(Na Cleqv))和微量元素组成(Ti、V、Cr、Ni、Ga、Sn、Mn、Zn等)具有波动变化特征,指示可能与红云滩矿区多期火山喷发后能量和物质再次补充有关。阿奇山-雅满苏成矿带内铁矿床的矿体几乎均呈层状、似层状或透镜状产出,且大都赋存于富钠安山质海相火山岩中。火山地层实测剖面指示铁矿产于火山喷发旋回中,与火山喷发活动有密切关系,而与侵入岩无直接接触关系。带内富钠火山岩与铁矿床有时间-空间的耦合关系。铁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于俯冲流体交代地幔楔形成的富铁玄武质岩浆,玄武质岩浆演化后经过岩浆和热液作用而成矿,其中,钠质交代中基性岩浆活化析出的铁质是成矿物质来源之一。

易锦俊[10](2018)在《闽西南马坑铁矿成因机制与找矿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坑铁矿是闽西南地区重要的铁多金属矿床,本文在开展矿区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马坑铁矿的成因类型、成矿流体性质、成矿物质来源和找矿标志等科学问题,总结了矿床主要成矿要素,建立了“马坑式”铁矿的找矿模型。利用LA-ICP-MS方法测得各类铁矿石的磁铁矿均具有较低的V、Ti、Cu、Zn元素含量,在(Ca+Al+Mn)-(Ti+V)和(Ti+V)-Ni/(Cr+Mn)两个判别图解上,所有分析数据均投影于矽卡岩区,显示其为矽卡岩成因,马坑铁矿为一层控矽卡岩矿床。磁铁矿、石榴石、辉石具有相似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多为轻稀土富集、正铕异常,暗示这些矿物之间存在成因联系,它们是在高温、富铕、氧化环境下形成的;莒舟、大洋花岗岩具有强的负铕异常,与磁铁矿、石榴石、辉石的正铕异常形成互补,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莒舟、大洋花岗岩。铁矿石中磁铁矿单矿物的δ57Fe值变化于-0.108‰0.344‰之间,小于大洋花岗岩的δ57Fe值,表明Fe质主要来源于花岗岩;而新鲜辉绿岩相比蚀变辉绿岩富集Fe的重同位素,暗示蚀变辉绿岩部分铁质进入了成矿流体。硫化物矿物δ34S变化于-3.2‰0.8‰之间,总硫同位素组成δ34S∑S为-2.7‰,反映出岩浆硫的特征,但部分混入了围岩中的还原硫。对矿石铅来源的示踪结果显示,矿石铅主要来自于上地壳,并具有少量地幔铅加入的混合铅特征。总之,马坑铁矿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大洋、莒舟花岗岩,但辉绿岩和地层亦贡献了部分成矿物质。对ZK614、ZK617钻孔岩心进行蚀变矿物、元素浓度和磁化率扫描,结果显示:马坑铁矿具有典型的矽卡岩矿床蚀变矿物分带特征;As、Sn元素分布基本与磁铁矿化一致,它们的含量与Fe元素含量显示出一定的正相关性。矿物蚀变分带、硅钙面、辉绿岩以及As、Sn元素地球化学异常等是马坑铁矿的重要找矿标志。根据上述研究成果,总结“马坑式”铁矿的主要成矿要素如下:成矿地质体以晚中生代花岗岩为主,侵位时代在130Ma左右,古生代及中生代发育的辉绿岩为次要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以区域推覆构造、滑脱构造及褶皱构造为主;成矿结构面以林地组石英砂岩与经畲组-栖霞组碳酸盐岩间以及文笔山组碎屑岩与经畲组-栖霞组碳酸盐岩间的硅钙面为主;成矿作用特征标志包括蚀变矿物规律性的带状分布、林地组广泛发育的硅化带以及磁铁矿化、辉钼矿化、铅锌矿化等。

二、马坑铁矿区火山岩与铁矿原始铁质来源关系的初步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坑铁矿区火山岩与铁矿原始铁质来源关系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闽西南永定—德化地区早白垩世花岗质岩石成因与铁—钼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2.1 华南晚中生代岩浆与成矿作用研究现状
        1.2.2 闽西南晚中生代岩浆作用研究现状
        1.2.3 闽西南晚中生代成矿作用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1.5 实验分析方法
        1.5.1 锆石U-Pb测年
        1.5.2 锆石Lu-Hf同位素测定
        1.5.3 辉钼矿Re-Os年龄测定
        1.5.4 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
        1.5.5 全岩Sr-Nd同位素测定
        1.5.6 电子探针分析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前泥盆系基底岩系
        2.1.2 上泥盆统-中三叠统岩系
        2.1.3 中新生代陆相碎屑及火山岩系
    2.2 侵入岩
        2.2.1 前中生代侵入岩
        2.2.2 早中生代侵入岩
        2.2.3 晚中生代侵入岩
    2.3 区域构造
第3章 早白垩世花岗岩类岩石学特征
    3.1 十二排岩体
    3.2 大排岩体
    3.3 永福复式岩体
    3.4 洛阳岩体
    3.5 潘田岩体
第4章 早白垩世花岗岩类年代学特征
    4.1 十二排岩体年代学特征
    4.2 大排岩体年代学特征
    4.3 永福复式岩体年代学特征
第5章 早白垩世花岗岩类岩石成因
    5.1 十二排岩体地球化学特征与岩石成因
        5.1.1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1.2 锆石Lu-Hf同位素特征
        5.1.3 岩石成因及源区性质
    5.2 大排岩体地球化学特征与岩石成因
        5.2.1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2.2 锆石Lu-Hf同位素特征
        5.2.3 全岩Sr-Nd同位素特征
        5.2.4 岩石成因及岩浆源区性质
    5.3 永福复式岩体地球化学特征与岩石成因
        5.3.1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3.2 锆石Lu-Hf同位素特征
        5.3.3 矿物学特征
        5.3.4 岩石成因及源区性质
        5.3.5 各单元岩石的成因联系
第6章 典型铁钼矿床特征
    6.1 龙岩马坑铁(钼)矿
        6.1.1 矿区地质特征
        6.1.2 矿床地质特征
        6.1.3 成矿物质来源
        6.1.4 成矿时代
        6.1.5 矿床成因
    6.2 永定大排铁铅锌(钼)矿床
        6.2.1 矿区地质特征
        6.2.2 矿体特征
        6.2.3 围岩蚀变特征
        6.2.4 矿物共生组合与期次
        6.2.5 成矿时代
        6.2.6 矿床成因
    6.3 武平十二排钼矿
        6.3.1 矿区地质特征
        6.3.2 矿体特征
        6.3.3 蚀变与矿化特征
        6.3.4 成矿时代
        6.3.5 矿床成因
    6.4 漳平洛阳铁(钼)多金属矿床
        6.4.1 矿区地质特征
        6.4.2 矿床地质特征
        6.4.3 成矿物质来源
        6.4.4 成矿时代
        6.4.5 矿床成因
    6.5 安溪潘田—德化阳山铁矿床
        6.5.1 潘田铁矿床
        6.5.2 德化阳山铁矿
    6.6 马坑外围铁(钼)矿化点地质特征及矿化时代
        6.6.1 竹子炉钼矿点
        6.6.2 山坪头铁多金属矿点
    6.7 永福岩体外围矿化特征及及成矿年代学研究
        6.7.1 主要地质矿化特征
        6.7.2 矿化时代
第7章 早白垩世花岗岩类与铁钼成矿作用
    7.1 早白垩世花岗岩类与铁钼多金属矿床时空结构
    7.2 永定—德化早白垩世花岗质岩带与深部构造的空间关系
    7.3 早白垩世岩浆作用与铁钼成矿的关系
        7.3.1 岩浆起源与演化
        7.3.2 成矿物质来源
        7.3.3 花岗岩类地球化学特征对铁钼成矿作用的启示
    7.4 闽西南与早白垩世早期花岗岩类相关铁钼多金属矿成矿系列的再认识
        7.4.1 前人对于闽西南及邻区成矿系列的划分方案
        7.4.2 闽西南铁钼多金属矿化作用成矿系列的重新厘定
第8章 结语
    8.1 主要成果
    8.2 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2)辽宁本溪地区三维地质结构特征与BIF铁矿分布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BIF铁矿的研究现状
        1.2.2 三维地质调查的研究现状
        1.2.3 鞍-本溪地区的深部地质结构及含铁建造空间展布研究现状
    1.3 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存在的科学问题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论文工作量小结
    1.5 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理位置
    2.2 地层
        2.2.1 太古宇
        2.2.2 古元古界
        2.2.3 新元古界
        2.2.4 古生界
        2.2.5 中生界
    2.3 侵入岩
        2.3.1 新太古代侵入岩
        2.3.2 古元古代侵入岩
        2.3.3 中生代侵入岩
    2.4 区域地质构造
    2.5 断裂
    2.6 矿产
第3章 三维地质研究方法与流程
    3.1 三维地质研究内容
    3.2 三维地质研究思路
        3.2.1 地质模式指导
        3.2.2 多级剖面约束
        3.2.3 分区块调查研究
        3.2.4 分区块按对象三维地质建模
        3.2.5 统一集成
        3.2.6 逐步完善
    3.3 三维地质研究流程
        3.3.1 以研究方法为中心的三维地质研究流程
        3.3.2 以模型为中心的三维地质研究流程
    3.4 三维地质建模模型
    3.5 小结
第4章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4.1 岩石物性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4.2 区域岩石物性特征
    4.3 区域重力特征
    4.4 区域航磁特征
    4.5 小结
第5章 区域深部地质结构格架特征
    5.1 非震地球物理数据的采集
        5.1.1 重力数据测量
        5.1.2 地磁数据测量
        5.1.3 大地电磁测深数据测量
    5.2 非震地球物理数据的处理
        5.2.1 重、磁数据处理
        5.2.2 MT数据处理
    5.3 非震地球物理剖面深部地质结构
        5.3.1 非震地球物理综合剖面Ⅰ
        5.3.2 非震地球物理综合剖面Ⅱ
        5.3.3 非震地球物理综合剖面Ⅲ
        5.3.4 非震地球物理综合剖面Ⅳ
        5.3.5 非震地球物理综合剖面Ⅴ
    5.4 重、磁联合反演
    5.5 重、磁联合反演剖面深部地质结构
    5.6 小结
第6章 本溪地区深部地质结构特征
    6.1 研究区三维空间模型
    6.2 燕山期侵入岩体的深部地质形态
    6.3 辽吉裂谷的构造边界与沉积边界
        6.3.1 构造边界
        6.3.2 沉积边界
    6.4 本溪地区深部地质结构特征
    6.5 本溪地区深部地质结构构造演化史
    6.6 小结
第7章 本溪地区含铁建造的空间发育规律
    7.1 本溪地区主要铁矿矿床特征
        7.1.1 南芬矿集区
        7.1.2 北台矿集区
    7.2 本溪地区铁矿空间展布规律
        7.2.1 研究区主要铁矿平面展布特征
        7.2.2 含铁建造盖层发育情况
        7.2.3 含铁建造空间三维形态
        7.2.4 富铁矿的空间分布规律
    7.3 岩体侵入对含铁建造空间发育的影响
        7.3.1 岩体侵入对含铁建造的侵蚀作用
        7.3.2 岩体侵入对矿体的富集作用
    7.4 褶皱对含铁建造空间发育规律的影响
        7.4.1 褶皱改变铁矿的形态
        7.4.2 褶皱使铁矿富集
    7.5 断裂对含铁矿建造空间发育的影响
        7.5.1 断裂影响矿体出露形态
        7.5.2 断裂影响矿体的保存程度
        7.5.3 断裂提供铁矿富集条件
    7.6 隆升剥蚀作用及盖层对铁矿的影响
    7.7 深部找矿前景
    7.8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成矿带海相火山岩型铁矿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国外火山岩型铁矿研究现状
        1.2.2 国内火山岩型铁矿研究现状
        1.2.3 东天山海相火山岩型铁矿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科学问题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以及完成工作量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完成工作量
        1.3.4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4.1 火山岩特征
        2.4.2 侵入岩特征
    2.5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研究样品与实验分析方法
    3.1 样品采集和处理
    3.2 全岩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实验分析
    3.3 全岩Sr-Nd同位素分析
    3.4 矿物电子探针实验分析
    3.5 矿物LA-ICP-MS原位分析
    3.6 稳定同位素分析
    3.7 矿物能谱分析
第四章 矿浆型铁矿化-黑尖山铁矿
    4.1 矿床地质特征
    4.2 矿区富铁团块的特征
        4.2.1 岩石学和矿物学特征
        4.2.2 富铁基质地球化学特征
        4.2.3 围岩地球化学特征
        4.2.4 富铁基质Fe,O同位素特征
    4.3 富铁团块的成因及形成机理探究
        4.3.1 与围岩的时间关系
        4.3.2 物质来源
        4.3.3 成因及形成机理
        4.3.4 与铁成矿的关系
        4.3.5 东天山海相火山岩型铁矿富铁团块特征
第五章 岩浆热液交代-充填型铁矿化——雅满苏铁矿
    5.1 矿床地质特征
    5.2 含矿地层的岩石学和矿物学特征
    5.3 含矿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
        5.3.1 全岩成分特征
        5.3.2 全岩Sr-Nd同位素特征
    5.4 玄武岩源区特征
    5.5 磁铁矿矿石特征
    5.6 磁铁矿地球化学特征
        5.6.1 磁铁矿成分特征
        5.6.2 磁铁矿Fe,O同位素特征
    5.7 磁铁矿成因
    5.8 成矿过程探讨
第六章 热液-沉积型铁矿化——赤龙峰铁矿
    6.1 矿床地质特征
    6.2 矿石矿物学特征
    6.3 赤铁矿地球化学特征
        6.3.1 赤铁矿成分特征
        6.3.2 赤铁矿Fe,O同位素特征
    6.4 铁矿石中重晶石S同位素特征
    6.5 矿床铁质来源
    6.6 矿床成因
第七章 不同类型铁矿床的成因联系及成矿模式
    7.1 矿浆成矿机理
    7.2 岩浆热液交代-充填成矿机理
    7.3 热液-沉积成矿机理
    7.4 东天山海相火山岩型铁矿成矿模型
第八章 我国火山岩型铁矿对比研究
    8.1 与长江中下游宁芜-庐枞地区陆相火山岩型铁矿对比研究
    8.2 与西天山阿吾拉勒地区海相火山岩型铁矿对比研究
第九章 主要结论及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山东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来源及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矽卡岩型铁矿床研究现状
        1.2.2 华北矽卡岩型铁矿及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成矿作用
        1.2.3 蒸发岩与岩浆及热液成矿的联系
    1.3 选题的研究内容及方案
    1.4 论文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鲁西地区区域地质特征
        2.1.1 大地构造背景
        2.1.2 区域地层
        2.1.3 区域构造
        2.1.4 区域岩浆岩
        2.1.5 区域矿产
    2.2 莱芜地区地质特征
        2.2.1 地层
        2.2.2 构造
        2.2.3 岩浆岩
第三章 鲁西莱芜地区中生代侵入岩成因研究
    3.1 岩相学特征及地球化学组成
        3.1.1 岩相学特征
        3.1.2 锆石U-Pb年代学
        3.1.3 主-微量元素特征
        3.1.4 全岩Sr-Nd同位素特征
        3.1.5 锆石Lu-Hf同位素
    3.2 岩石成因
        3.2.1 莱芜地区侵入体的形成时代
        3.2.2 莱芜地区侵入体的源区组成与岩浆演化
第四章 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地质特征
    4.1 张家洼铁矿床矿体地质特征及控矿构造
    4.2 矿石类型及特征
        4.2.1 矿石的矿物组成及其特征
        4.2.2 矿石构造
        4.2.3 矿石结构
    4.3 围岩蚀变及成矿阶段
        4.3.1 钠质交代阶段
        4.3.2 干矽卡岩化阶段
        4.3.3 湿矽卡岩化阶段
        4.3.4 硫化物阶段
        4.3.5 碳酸盐阶段
        4.3.6 表生作用期
第五章 莱芜地区矽卡岩型矿床成矿年代学研究
    5.1 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热液榍石U-Pb定年
        5.1.1 样品描述
        5.1.2 分析结果
        5.1.3 讨论
    5.2 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金云母~(40)Ar/~(39)Ar定年
        5.2.1 样品描述
        5.2.2 分析结果
        5.2.3 讨论
    5.3 淄博召口矽卡岩型铁矿床石榴石U-Pb定年
        5.3.1 矿区地质特征简述
        5.3.2 样品描述
        5.3.3 分析结果
        5.3.4 讨论
    5.4 沂南矽卡岩型Cu-Au矿床石榴石U-Pb定年
        5.4.1 矿区地质特征简述
        5.4.2 样品描述
        5.4.3 分析结果
        5.4.4 讨论
    5.5 华北矽卡岩型铁成矿作用与克拉通破坏的成因联系
第六章 膏岩层对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的作用和控制
    6.1 方柱石卤族元素组成特征及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6.1.1 样品描述
        6.1.2 分析结果
        6.1.3 讨论
    6.2 热液磷灰石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6.2.1 样品描述
        6.2.2 分析结果
        6.2.3 讨论
    6.3 磁铁矿元素组成特征及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6.3.1 样品描述
        6.3.2 分析结果
        6.3.3 讨论
    6.4 莱芜地区硫同位素组成及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6.4.1 样品描述
        6.4.2 分析结果
        6.4.3 讨论
    6.5 矿山岩体中磷灰石卤族元素组成特征及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6.5.1 样品描述
        6.5.2 分析结果
        6.5.3 讨论
    6.6 膏盐层加入矽卡岩型铁成矿体系的时限及对成矿的影响
第七章 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关键控制因素与找矿潜力分析
    7.1 成矿关键控制因素
        7.1.1 岩浆条件
        7.1.2 构造条件
        7.1.3 地层条件
    7.2 成矿潜力评价与找矿方向
第八章 结束语
    8.1 主要认识和结论
    8.2 存在问题和进一步的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实验分析方法
    1.全岩主-微量元素及Sr-Nd同位素分析
        1.1 全岩主-微量元素组成分析
        1.2 全岩Sr-Nd同位素组成分析
    2.矿物成分分析
        2.1 电子探针分析(EPMA)
        2.2 方柱石卤素含量分析(LA-ICP-MS)
        2.3 磷灰石微量元素分析(LA-ICP-MS)
        2.4 磷灰石Br含量分析(SIMS)
        2.5 石榴石LA-ICP-MS元素面扫描
    3.U-Pb同位素定年
    4.金云母~(40)Ar-~(39)Ar定年
    5.锆石Hf同位素分析
    6.磷灰石原位Sr同位素分析
    7.硫同位素分析
        7.1 硫化物单矿物中硫同位素组成分析
        7.2 硫酸盐及全岩中硫同位素组成分析
        7.3 硫化物LA-MC-ICP-MS原位硫同位素组成分析
附表和附图

(5)塔什库尔干地区铁矿成因类型及成矿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2.1 区域研究历史及现状
        1.2.2 铁矿研究历史及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2.4 拟解决的问题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野外工作方案
        1.3.2 室内工作方案
        1.3.3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1.5 取得的成果及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层
        2.1.1 羌北—昌都—思茅地层区
        2.1.2 秦祁昆地层区
    2.2 构造
        2.2.1 西昆仑地块
        2.2.2 麻扎—康西瓦断裂带
        2.2.3 塔什库尔干地块
        2.2.4 乔尔天山-岔路口断裂带
        2.2.5 明铁盖地块
    2.3 岩浆岩
        2.3.1 火山岩
        2.3.2 侵入岩
    2.4 变质岩
    2.5 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
        2.5.1 区域重力场特征
        2.5.2 区域磁场特征
    2.6 区域矿产概况
第3章 样品制备和分析方法
    3.1 主微量元素含量分析
    3.2 磁铁矿物微量元素分析方法
    3.3 矿物同位素分析方法
    3.4 激光拉曼探针测试分析
    3.5 锆石U-Pb同位素测试方法
    3.6 锆石Hf同位素分析
第4章 典型铁矿床地质特征
    4.1 赞坎-莫喀尔磁铁矿
        4.1.1 矿区地质特征
        4.1.2 矿体地质特征
        4.1.3 矿石及矿物特征
        4.1.4 围岩蚀变特征
        4.1.5 成矿期次划分
        4.1.6 小结
    4.2 切列克其菱铁矿
        4.2.1 矿区地质特征
        4.2.2 矿体地质特征
        4.2.3 矿石及矿物特征
        4.2.4 围岩蚀变特征
        4.2.5 成矿期次划分
        4.2.6 小结
第5章 区域典型铁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成矿环境与时代
    5.1 成矿物质物质来源与成矿环境
        5.1.1 赞坎-莫喀尔磁铁矿床
        5.1.2 切列克其菱铁矿床
    5.2 成矿时代
        5.2.1 赞坎—莫喀尔磁铁矿床
        5.2.2 切列克其菱铁矿床
第6章 区域演化史及区域铁矿成矿模式
    6.1 布伦阔勒岩群
    6.2 区域演化历史
    6.3 区域成矿模式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新疆铁热克特乌增铁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我国铁矿资源现状
        1.2.2 我国铁矿主要类型
        1.2.3 铁矿床研究方法研究现状
        1.2.4 铁热克特乌增矿区研究现状
        1.2.5 铁热克特乌增铁矿床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4.3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铁热克特乌增区域地理位置及交通
    2.2 区域地层
    2.3 大地构造
    2.4 构造
    2.5 岩浆岩
        2.5.1 火山岩特征
        2.5.2 侵入岩特征
    2.6 小结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床地层
    3.2 矿床构造
    3.3 岩浆岩
    3.4 矿体特征
    3.5 矿石特征
    3.6 铁热克特乌增矿床与其他沉积型铁矿床特征对比
第4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1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4 Fe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第5章 矿床成因探讨
    5.1 成矿物质来源
        5.1.1 稀土元素与成矿物质来源
        5.1.2 Fe同位素与成矿物质来源
    5.2 成矿环境
        5.2.1 pH和Eh的测定
        5.2.2 Eh
        5.2.3 pH
        5.2.4 成矿构造环境
    5.3 矿床成因探讨
    5.4 成矿模式
结论
    主要认识与成果
    存在问题及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的学术成果

(7)北山磁海大型铁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完成工作量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基本构造格架
    2.2 区域地层
        2.2.1 太古界
        2.2.2 元古界
        2.2.3 古生界
        2.2.4 中生界
        2.2.5 新生界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作用
    2.5 区域矿产
3 矿床地质概况
    3.1 矿区地质特征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2 矿体特征
    3.3 矿石成分及组构
    3.4 围岩蚀变与成矿期次
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1 岩相学特征
    4.2 样品采集及实验条件
        4.2.1 LA-ICP-MS锆石U-Pb年龄
        4.2.2 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4.2.3 Hf同位素
        4.2.4 全岩Sr-Nd同位素
        4.2.5 Fe同位素
        4.2.6 O同位素
        4.2.7 S同位素
    4.3 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
        4.3.1 锆石U-Pb年龄
        4.3.2 锆石微量元素特征
    4.4 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4.4.1 主量元素
        4.4.2 微量元素
    4.5 同位素
        4.5.1 锆石Hf同位素
        4.5.2 全岩Sr-Nd同位素
        4.5.3 Fe同位素
        4.5.4 O同位素
        4.5.5 S同位素
5 矿床成因
    5.1 成岩成矿时代
    5.2 岩浆源区及演化
    5.3 成矿动力学背景
    5.4 成矿模式
6 结论
    6.1 取得的主要认识
    6.2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安徽庐枞盆地铁矿床成矿系统和成矿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以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实物工作量
    1.5 研究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层
    2.2 构造
        2.2.1 断裂构造
        2.2.2 褶皱构造
        2.2.3 火山机构
    2.3 岩浆岩
    2.4 区域地质演化
    2.5 区域矿产
第三章 龙桥铁矿床
    3.1 矿床地质特征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1.4 矿体特征及矿石结构构造
        3.1.5 围岩蚀变及成矿期次
    3.2 辉长闪长岩岩石学和年代学特征
        3.2.1 岩石学特征
        3.2.2 定年结果
    3.3 辉长闪长岩地球化学特征
        3.3.1 全岩地球化学特征
        3.3.2 Sr-Nd-Pb同位素特征
        3.3.3 岩体磷灰石地球化学特征
    3.4 磁铁矿地球化学特征
        3.4.1 磁铁矿矿石全岩分析
        3.4.2 磁铁矿原位微量元素特征
        3.4.3 磁铁矿SHRIMP原位O同位素特征
    3.5 矿床成因
    3.6 关于矿床类型指示图解的启示
第四章 罗河铁矿床
    4.1 矿床地质特征
    4.2 成矿年龄
        4.2.1 样品特征
        4.2.2 榍石LA-ICP-MS定年结果
    4.3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3.1 蚀变岩全岩地球化学特征
        4.3.2 榍石主微量元素特征
        4.3.3 榍石Nd同位素特征
        4.3.4 磁铁矿原位微量元素特征
        4.3.5 硬石膏及黄铁矿S同位素特征
        4.3.6 矿床典型矿物SHRIMP原位C-O同位素特征
    4.4 矿床成因
第五章 大鲍庄黄铁矿床
    5.1 地质特征
    5.2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5.2.1 黄铁矿S同位素特征
        5.2.2 黄铁矿微量元素特征
    5.3 矿床成因
第六章 马口铁矿床
    6.1 马口铁矿床区域填图
    6.2 矿化和矿物特征
    6.3 马口成矿岩体年龄
    6.4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6.4.1 矿床岩浆岩全岩分析
        6.4.2 全岩Sr-Nd-Pb同位素特征
        6.4.3 磁铁矿原位微量元素特征
        6.4.4 钠长石、磁铁矿和磷灰石SHRIMP原位O同位素特征
        6.4.5 黄铁矿SHRIMP原位S同位素特征
    6.5 矿床成因
第七章 杨山铁矿床
    7.1 杨山地质特征
    7.2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7.2.1 磁铁矿原位微量元素特征
        7.2.2 磁铁矿SHRIMP原位O同位素特征
    7.3 矿床成因
    7.4 磁铁矿出溶对微量元素测试的影响
第八章 何家大岭铁矿床
    8.1 地质特征
        8.1.1 地层
        8.1.2 构造
        8.1.3 岩浆岩
        8.1.4 矿体特征
        8.1.5 矿石特征
        8.1.6 围岩蚀变
    8.2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8.2.1 赤铁矿原位微量元素特征及指示意义
        8.2.2 赤铁矿O同位素特征及指示意义
        8.2.3 黄铁矿S同位素特征及指示意义
    8.3 成矿作用和矿床成因
第九章 成矿作用和成矿模式
    9.1 成矿物质来源
        9.1.1 成矿岩浆岩专属性
        9.1.2 矿床中的钠化蚀变岩与正长岩
        9.1.3 泥河铁矿床赋矿围岩岩性
        9.1.4 蚀变矿化物质来源
    9.2 成矿流体特征和成矿作用过程
        9.2.1 水岩反应对流体性质的影响
        9.2.2 成矿过程
    9.3 成矿模式
    9.4 与铜矿化岩浆专属性的对比
    9.5 地质动力学背景
        9.5.1 前陆盆地系统
        9.5.2 “双活化”作用对铁成矿作用的影响
        9.5.3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铁铜成矿特色的原因
第十章 主要结论及研究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附录1 样品制备及分析方法

(9)新疆阿奇山-雅满苏成矿带富钠海相火山岩与铁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与项目依托
        1.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海相火山岩型铁矿床研究现状
        1.2.2 东天山海相火山岩型铁矿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2 研究区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地层
        2.2.1 古生界
        2.2.2 新生界
    2.3 构造
    2.4 岩浆岩
        2.4.1 侵入岩
        2.4.2 火山岩
    2.5 研究区矿产
3 阿奇山-雅满苏带海相火山岩
    3.1 火山旋回与岩石组合
        3.1.1 雅满苏地区
        3.1.2 红云滩地区
    3.2 岩相学
    3.3 年代学
        3.3.1 样品采集
        3.3.2 分析结果
    3.4 矿物学和矿物化学
        3.4.1 斜长石
        3.4.2 角闪石
        3.4.3 辉石
    3.5 岩石地球化学
        3.5.1 主量元素
        3.5.2 稀土和微量元素
        3.5.3 Rb-Sr和 Sm-Nd同位素
    3.6 构造环境
    3.7 源区性质
    3.8 成岩模式
4 雅满苏铁矿
    4.1 矿区地质
    4.2 矿床地质
        4.2.1 矿体
        4.2.2 矿石
        4.2.3 成矿期次及矿化阶段
    4.3 矿床地球化学
        4.3.1 成矿年代学
        4.3.2 磁铁矿矿物地球化学
        4.3.3 流体包裹体
        4.3.4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4.4 讨论
        4.4.1 成矿时代
        4.4.2 成矿物质来源
        4.4.3 成矿流体来源与演化
5 红云滩铁矿
    5.1 矿区地质
    5.2 矿床地质
        5.2.1 矿体
        5.2.2 矿石
        5.2.3 成矿期次及矿化阶段
    5.3 矿床地球化学
        5.3.1 成矿年代学
        5.3.2 磁铁矿矿物地球化学
        5.3.3 流体包裹体
        5.3.4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5.4 讨论
        5.4.1 成矿时代
        5.4.2 成矿物质来源
        5.4.3 成矿流体来源与演化
6 富钠火山岩与铁成矿机制
    6.1 富钠火山岩成因及其与铁矿的时-空和成因关系
        6.1.1 富钠火山岩成因
        6.1.2 富钠火山岩与铁矿的时-空及成因关系
    6.2 富钠火山岩与铁成矿机理
        6.2.1 钠质交代与铁质来源
        6.2.2 铁质的运移与沉淀机制
        6.2.3 铁成矿机制
7 阿奇山-雅满苏成矿带铁多金属成矿作用和找矿启示
    7.1 铁多金属矿床成矿地质特征
    7.2 成矿作用
        7.2.1 夕卡岩成因
        7.2.2 海相火山成矿作用
        7.2.3 成矿模式
    7.3 找矿启示
8 结论及存在问题
    8.1 结论
    8.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论文发表情况
附录1:分析测试方法及流程
附录2:分析测试附表

(10)闽西南马坑铁矿成因机制与找矿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磁铁矿LA-ICP-MS元素分析研究现状
        1.2.2 铁同位素示踪研究现状
        1.2.3 岩心多参数信息提取研究现状
        1.2.4 马坑铁多金属矿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2.4.1 构造-岩浆活动背景
        1.2.4.2 矿床地质特征
        1.2.4.3 矿床成因研究
        1.2.4.4 存在的科学问题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工作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与工作方法
        1.4.2.1 技术路线
        1.4.2.2 工作方法
        1.4.3 工作量统计
    1.5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1.5.1 主要成果
        1.5.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前泥盆纪基底
        2.1.2 晚古生代—中三叠世盖层岩系
        2.1.3 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地层
        2.1.4 晚侏罗世—白垩纪地层
        2.1.5 新生代地层
    2.2 区域构造
        2.2.1 区域构造演化
        2.2.2 断裂
        2.2.3 推覆构造
        2.2.4 滑脱构造
        2.2.5 褶皱
    2.3 区域岩浆岩
        2.3.1 火山岩
        2.3.2 侵入岩
    2.4 区域地球物理
        2.4.1 区域重力异常
        2.4.2 区域航磁异常
    2.5 区域地球化学
    2.6 区域矿产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2.1 褶皱构造
        3.1.2.2 断裂构造
        3.1.3 侵入岩
        3.1.3.1 花岗岩
        3.1.3.2 辉绿岩
    3.2 矿床地质
        3.2.1 矿体特征
        3.2.1.1 主矿体
        3.2.1.2 小矿体
        3.2.1.3 钼矿体
        3.2.2 矿石特征
        3.2.2.1 矿石类型
        3.2.2.2 矿石构造
        3.2.2.3 矿石结构
        3.2.3 围岩蚀变及矿化阶段
        3.2.3.1 围岩蚀变
        3.2.3.2 矿化阶段
第4章 磁铁矿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矿床成因探讨
    4.1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4.1.1 样品采集和显微观察
        4.1.2 分析方法
    4.2 测试结果
    4.3 矿床成因探讨
        4.3.1 磁铁矿微量元素组成及其成因意义
        4.3.2 磁铁矿微量元素变化特征与成矿过程约束
        4.3.3 马坑铁矿的矿床成因探讨
    4.4 小结
    附表
第5章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及其对成矿流体的指示
    5.1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5.2 测试结果
        5.2.1 辉绿岩
        5.2.2 大理岩
        5.2.3 林地组砂岩
        5.2.4 磁铁矿矿石
        5.2.5 磁铁矿单矿物
    5.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成矿流体的指示
        5.3.1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3.2 成矿流体性质
        5.3.3 成矿流体来源和成矿作用阶段
    5.4 小结
    附表
第6章 铁、硫、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和成矿物质来源研究
    6.1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6.1.1 铁同位素分析
        6.1.2 硫、铅同位素分析
    6.2 测试结果
        6.2.1 铁同位素测试结果
        6.2.2 硫同位素测试结果
        6.2.3 铅同位素测试结果
    6.3 成矿物质来源探讨
        6.3.1 铁同位素组成和铁质来源
        6.3.2 硫同位素组成和硫的来源
        6.3.3 铅同位素组成和铅的来源
    6.4 小结
第7章 岩心多参数信息提取及矿化蚀变特征与成矿要素研究
    7.1 钻孔岩心的选取及分析方法
        7.1.1 钻孔岩心的选取
        7.1.2 扫描测试方法
        7.1.2.1 蚀变矿物的高光谱扫描
        7.1.2.2 XRF元素浓度和点状磁化率测试
    7.2 测试结果
        7.2.1 蚀变矿物的高光谱扫描
        7.2.2 pXRF元素浓度测试
        7.2.3 高精度XRF元素浓度和点状磁化率测试
    7.3 矿化蚀变特征探讨
        7.3.1 矿化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7.3.2 蚀变矿物分带
    7.4 对成矿要素的指示
        7.4.1 辉绿岩对成矿的贡献
        7.4.2 硅钙面控矿特征
        7.4.3 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对成矿作用的指示
    7.5 小结
第8章 成矿机制与“三位一体”找矿模式
    8.1 成矿机制
        8.1.1 成矿流体演化和成矿过程
        8.1.2 流体沸腾作用与小矿体的形成
    8.2 成矿地质体
        8.2.1 大洋、莒舟花岗岩
        8.2.2 辉绿岩
    8.3 控矿构造与成矿结构面
        8.3.1 褶皱构造控矿作用
        8.3.2 断裂构造控矿作用
        8.3.2.1 断层
        8.3.2.2 推覆构造
        8.3.3 滑脱构造控矿作用
        8.3.4 结构面控矿作用
        8.3.4.1 硅钙面控矿
        8.3.4.2 裂隙充填控矿
    8.4 成矿作用的矿化蚀变标志
    8.5 成矿时空演化
    8.6 “马坑式”铁矿成矿规律和找矿模式
第9章 结语
    9.1 主要结论
    9.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马坑铁矿区火山岩与铁矿原始铁质来源关系的初步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闽西南永定—德化地区早白垩世花岗质岩石成因与铁—钼成矿作用[D]. 袁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2]辽宁本溪地区三维地质结构特征与BIF铁矿分布规律[D]. 徐春辉. 吉林大学, 2020(03)
  • [3]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成矿带海相火山岩型铁矿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式研究[D]. 宋哲.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4]山东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机制研究[D]. 段壮.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
  • [5]塔什库尔干地区铁矿成因类型及成矿环境研究[D]. 宋樾. 吉林大学, 2019(10)
  • [6]新疆铁热克特乌增铁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D]. 罗杨.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7)
  • [7]北山磁海大型铁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D]. 李博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8]安徽庐枞盆地铁矿床成矿系统和成矿模式研究[D]. 刘一男. 合肥工业大学, 2019
  • [9]新疆阿奇山-雅满苏成矿带富钠海相火山岩与铁成矿作用[D]. 孙志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
  • [10]闽西南马坑铁矿成因机制与找矿模式研究[D]. 易锦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3)

标签:;  ;  ;  ;  ;  

马坑铁矿区火山岩与铁矿原铁源关系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