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炎季节性规律的探讨

脑膜炎季节性规律的探讨

一、流脑发病季节性规律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石艳艳[1](2020)在《泰安市2012-2016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及预测》文中指出[背景]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公众普遍认同和接受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针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这一科学观念。疫苗被认为是20世纪公共卫生领域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疫苗接种是预防、控制和消灭针对传染病最特异、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措施。但疫苗和药品一样,对人类机体来说是一种异物,某些个体不可避免地发生概率极低的接种后不良反应。而在疫苗接种前,受种者都是健康或处于亚临床状态,对接种疫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特别是严重的不良反应的容忍度远低于患病后进行治疗,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免疫规划的发展,也促进了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监测的诞生和发展。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的建议,自20世纪90年代起,世界上多个国家陆续建立AEFI监测系统,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监测工作。随着我国预防接种工作的逐步发展和扩大,特别是实施国家免疫规划以来,疫苗种类和接种剂次逐渐增多,以及接种率的大幅度提高,接种疫苗后发生的AEFI病例也随之增多,逐渐引起了公众和社会舆论的关注。为充分了解和掌握疫苗接种后AEFI实际发生情况,同时也为疫苗上市后的安全性评价提供数据,我国于2005年建立AEFI监测系统,并于2008年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应用。为了更好地规范和指导全国AEFI监测工作,原卫生部办公厅和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办公室于2010年联合制定下发了《全国AEFI监测方案》(以下简称《监测方案》)。目前,我国AEFI监测系统已日臻完善,监测和分析相关数据对于AEFI病例的及时发现、预防接种服务质量的提高、疫苗安全性评价、增强公众对预防接种的信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目的]1通过泰安市2012-2016年AEFI监测指标完成情况,评价AEFI监测系统运行状况。2通过对泰安市2012-2016年AEFI监测数据的描述和分析,全面了解泰安市AEFI病例分类和流行病学特征,评价疫苗的安全性以及预防接种服务质量。3采用时间序列模型,对2017年泰安市AEFI发生情况进行预测。4通过上述研究,为提高预防接种服务质量、预防和控制疫苗接种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建立规范化的预防接种安全监测体系提供指导,并为相关公共卫生策略和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统计与分析]通过《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中的AEFI监测模块和预防接种模块,收集泰安市2012-2016年上报的所有AEFI病例和“统计分析”功能中的相关指标,以及常规接种报表(一类和二类)中所有疫苗的接种剂次数;然后再收集相关年度补充(强化)免疫/查漏补种活动报表中疫苗接种剂次数。将收集的数据生成不同年份Excel 2016基础数据文件;然后将所需数据整理、合并、分类和计算,生成不同工作表;最后再将整理计算好的数据导入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1.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AEFI监测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分析,主要结果为报告病例数、48小时报告率和48小时调查率等指标。2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AEFI病例的分类、年龄和性别分布、时间分布、疫苗分布、地区分布、异常反应临床诊断分布、主要临床症状分布以及从接种疫苗到发生反应的时间间隔分布等特征进行分析,并在SPSS 23.0统计分析软件中,对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以及国家免疫规划(National Immunization Program,NIP)疫苗和非NIP疫苗AEFI报告发生率进行显着性检验。3通过SPSS 23.0统计分析软件中的时间序列分析建立预测模型,选择最优预测模型与人工建立的预测模型进行参数对比。采用最优预测模型预测2017年AEFI每月发生例数,随后利用2017年每月实际发生例数与预测发生例数进行对比验证,采用预测发生例数的95%可信区间及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MAPE)来评价模型预测效果的准确性。[结果]1.AEFI监测系统评价2012-2016年泰安市报告4325例AEFI病例,每年均有病例报告。2012-2014年报告病例呈快速增长,2014-2016年开始缓慢下降。其中2012年最少,666例;2014年最多,983例。总的48小时报告率为99.50%,2014年最高,为100%;2012年最低,为99.10%。总的48小时调查率为93.52%,2014和2015年最高,为100%;2013年最低,为86.67%。2.AEFI分类在4325例AEFI病例中,一般反应所占比例最高,为98.47%;其次为异常反应,为1.09%;偶合症最低,为0.44%。无疫苗质量事故、预防接种事故和心因性反应的发生。2012-2016年不同年度AEFI病例分类所占比例与总构成比一致。3.AEFI流行病学特征(1)三间分布4325例AEFI病例中,年龄<1岁者所占比例最大,≥7岁者所占比例最小。各年份年龄分布大致相同。男性病例数多于女性,性别比为1.33:1。2012-2016年每个月均有AEFI病例报告,从春季开始报告病例数不断增加,夏季最多,秋季开始回落,冬季稍有上升。各年度AEFI报告发生率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139.726,P<0.001),2013年监测的敏感性最低,2016年最高。各年度各县(市、区)均有AEFI病例报告,但报告发生率存在地区差异(χ2=132.529,P<0.001),其中泰山区监测的敏感性最强,新泰市最低。(2)不同种类疫苗AEFI发生率分析2012-2016年泰安市共有34种疫苗用于预防接种,共接种11215437剂次AEFI报告发生率为38.56/10万剂次。12种NIP疫苗报告发生率为36.67/10万剂次,22种非NIP疫苗报告发生率为44.52/10万剂次,非NIP疫苗的发生率高于NIP疫苗(χ2=32.834,P<0.001)。在NIP疫苗中,AEFI报告发生率最高的是百白破(无细胞)疫苗,为108.79/10万剂次。在非NIP疫苗中,乙脑(灭活)疫苗报告发生率最高,为286.38/10万剂次。47例异常反应报告发生率为0.68/10万剂次。在10种临床诊断分布中卡介苗淋巴结炎最多,17例,报告发生率也最高,为5.52/10万剂次。(3)主要临床症状及接种-反应时间间隔的描述AEFI病例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局部红肿和局部硬结。发热最多,占全部病例的76.32%,且体温≥38.6℃的病例居多,占发热病例的81.55%。局部红肿和局部硬结次之。接种疫苗后1天内发生AEFI的病例所占比例最高,为87.68%。15天后发生AEFI的病例所占比例最低,为0.72%。4.AEFI发生趋势预测及模型评价SPSS 23.0统计软件中由专家建模器选择的简单季节性/指数平滑法预测模型,在平稳R2、MAPE和标准化的贝叶斯信息度量值(Bayesian Information Criterion,BIC)方面,是5个模型中最好的。综合评价表明,专家建模器所选择的预测模型比传统的手工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效果。使用简单季节性/指数平滑法模型预测2017年AEFI每月发生例数,发现实际发生例数均落入了相应预测值的95%可信区间内,并且MAPE较小,说明该模型预测准确性较高。[结论]1.泰安市AEFI监测系统运转良好,监测的敏感性在提高的基础上能够保持稳定,但在监测及时性上有待进一步加强。2.连续动态监测明确了 AEFI的分类、发生人群、时间、地区、疫苗种类、主要临床特征和反应发生时间,并将此作为监测工作重点。3.简单季节性/指数平滑法模型可作为预测AEFI发生例数的良好预测模型,特别适合在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者中推广使用。[建议]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通过培训、学习、指标评价等一系列的措施提高AEFI监测、管理和处置水平,也可以正确把握接种禁忌、规范接种(受种)行为和宣传教育等方式减少AEFI的发生。1.加强人员岗位和数据分析能力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2.定期开展监测指标评价工作,提高监测质量。3.正确掌握接种禁忌、规范预防接种行为、疫苗冷链运转、严格留观制度,减少AEFI的发生。4.开展预防接种健教与相关常识宣传工作,让儿童家长了解和正确认识 AEFI。

言晨绮[2](2019)在《中国重点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特征及肺结核发病率预测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分析我国2004-2016年重点乙类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特点以及人群分布情况,了解其流行特征及变化规律。2、了解我国重点呼吸道传染病的地理分布特征,空间聚集情况。3、根据我国肺结核流行数据,构建自回归移动平均(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ARIMA)模型对我国肺结核发病率进行短期预测。材料与方法1、数据收集:(1)2004-2016年中国大陆地区乙类呼吸道传染病报告数据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传染病疫情信息网络直报系统;(2)2004-2016年我国基本人口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3)中国矢量数字地图来自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National Geomatics Center of China(NGCC)。2、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6软件整理2004-2016年我国乙类呼吸道传染病数据,对我国乙类呼吸道传染病构成情况,患者年龄构成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对我国重点乙类传染病进行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突变检验。3、使用ArcGIS10.2软件将各省编码与当地肺结核发病率数据进行链接,制作肺结核专项地图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4、基于R3.4.4软件实现我国肺结核发病率数据ARIMA模型的拟合,对我国肺结核发病率进行短期预测。结果1、中国2004-2016年乙类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情况:2004-2016年我国共报告15,291,625例乙类呼吸道传染病,死亡共计39,406例,平均每年发病率为88.12/10万,死亡率为0.23/10万。Mann-Kendall突变检验显示2004-2016年我国百日咳和流脑发病率都呈下降趋势,猩红热发病率上升,麻疹和肺结核发病率在2004-2009年都呈上升趋势,2009-2016年下降。乙类呼吸道传染病发病数前三位分别是肺结核、猩红热和麻疹,死亡数位列前三的病种分别是肺结核、麻疹和流脑。大多数呼吸道传染病易感人群都是15岁以下儿童,而肺结核在各个年龄阶段都有发病,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最高。2、肺结核地理分布情况我国肺结核地理分布不均现象严重,发病率最高的三个地区是新疆、贵州和西藏,发病率最低的三个地区是天津市、上海市和山东省。2004-2016年,大多数省份发病率变化趋势与总趋势一致,但是新疆、西藏和青海三地区发病率仍逐年上升。按东中西划分区域,西部地区发病率最高,其次是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发病率最低。但三个地区总患者数相差不大。对我国肺结核发病的空间分别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存在空间正相关,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高-高区域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低-低地区主要聚集在我国东部。3、基于ARIMA模型对中国肺结核流行趋势的预测根据2004-2016年我国肺结核月发病率拟合了ARIMA(0,1,2)×(0,1,1)12模型。根据预测结果,我国肺结核发病率将持续小幅下降,预测2018年和2019年我国肺结核发病率分别为59.55/10万和58.80/10万。结论1、疫苗免疫计划内呼吸道传染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大多数呼吸道传染病的以15岁以下儿童为主,白喉控制效果最好;但肺结核仍是流行最广的病种,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最高。2、肺结核的流行地理分布不均,西部地区发病率远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肺结核的发病存在空间聚集性,高-高聚集区集中在西部地区,低-低聚集区则在东部地区。3、模型预测提示2018-2019年肺结核发病率将呈持续小幅度下降趋势。

徐英,张培,田滔滔,刘建华,张皓,鲁芳芳,宇传华[3](2018)在《宜昌市1951—2015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病学特征》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全面了解宜昌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规律及地域分布特征,为开展疫苗针对性疾病防控措施制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1951—2004年宜昌市疫情资料汇编和2005—2015年中国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资料,流脑监测报告信息系统数据,对1951—2015年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病趋势与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1951—2015年宜昌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年发病率、死亡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疫苗运用前(1951—1981年)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自然流行阶段,共发生3次流行,且有明显规律性,流行间隔周期813年。疫苗运用后(1982—2015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病得到较好控制,未发生流行。疫苗运用前后年均发病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5年间共报告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例25 413例,年均发病率为12.75/10万,死亡2 249人,年均死亡率1.14/10万,病死率为8.85%。流脑疫苗运用(1994—2015年)时期,流脑发病周期性不明显,季节性高峰突现;发病人群以小学生为主;流行菌群有变迁,维持流脑疫苗高接种率情况下,发病率呈现极低水平。结论宜昌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病率降到极低水平,低年龄组人群仍是发病重点人群。在提高疫苗接种率的同时,应加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持续性、系统性监测,掌握菌群变化趋势与人群免疫水平,以防控全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流行。

田滔滔,鲁芳芳[4](2018)在《应用集中度和圆形分布法分析宜昌市流脑发病季节性特征》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宜昌市1992-2015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的季节性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准确和科学的依据。方法应用集中度及圆形分布法,对宜昌市1992-2015年的流脑季节性分布进行分析。对圆形分布平均角的假设检验采用Rayleigh’s检验,检验统计量Z=n·γ2。结果宜昌市1992-2015年流脑报告发病137例,报告病例一般集中在2-4月,其中3-4月报告病例为61例,占病例总数的44.53%,达到高峰。流脑季节性分布的M值为0.518 6(0.5<M<0.7),有明显的季节性;r值为0.485 1(Z=32.2406>Z0.05=2.995 7,P<0.05)。平均角对应的日期即流脑发病高峰日(3月23日),高峰期为2月2日-4月7日。结论流脑发病有较强的季节性,其发病高峰日多集中在2-4月份。因此,应继续保持流脑疫苗高接种率,并根据流行季节采取相关预防措施从而减少流脑的发生。

张丽,蒋凤,詹玮[5](2017)在《贵州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特征及免疫策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贵州省1951-2014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特征及免疫策略,为制定和调整流脑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贵州省1951-2014年流脑监测资料及流脑免疫策略进行分析。结果 1951-2014年贵州省共报告流脑病例175 622例,死亡20 993例,1951-2014年贵州省流脑发病率0.014220.41/10万,年均死亡率0.0041.75/10万。全省流脑发病率从2006年的0.504/10万降至2014年的0.014/10万,下降97.22%;2007-2014年贵州省流脑年均发病28例、年均死亡4例,均分别较1951-2006年下降99.04%和98.93%。贵州省流脑发病具有明显季节性,76.68%的病例发生在冬春季,高峰在2月;80%以上的病例为15岁以下的散居儿童和学生,流脑发病占比较大(>50%)的是毕节、遵义和铜仁市,自2006年MPV联合免疫策略实施以来,全省流脑发病率大幅下降,无明显发病高峰,总体呈散发。结论接种MPV是降低贵州省流脑发病及死亡的有效措施,MPV常规与A群MPV应急接种联合免疫策略的实施对降低贵州省流脑发病及死亡效果显着。

宋全伟[6](2016)在《六种国家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不同阶段发病和死亡变化趋势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国家免疫规划不同阶段的主要针对传染病发病与死亡变化情况,评价免疫规划实施对所针对传染病的防控效果。方法根据疫苗出现时间及国家免疫规划发展历程,将1950-2014年划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疫苗前阶段、计划免疫前阶段、计划免疫阶段和免疫规划阶段,以麻疹、脊灰、百日咳、白喉、流脑和乙脑(以下简称“六种传染病”)这六种免疫规划主要针对传染病为代表,.采用以下方法分析发病与死亡变化情况。1.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六种传染病的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幅度,采用集中度法分析六种传染病的季节分布特征。2.空间自相关分析采用空间聚集性分析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法,分析六种传染病的空间分布特征。3.中断时间序列分析运用中断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研究国家免疫规划不同阶段6种传染病的发病率变化趋势。4.数学模型使用考虑人群异质性的具有周期系数传染率的麻疹SIR模型估算麻疹真实发病率,比较不同阶段麻疹发病率的差异。结果1.通过汇总描述疾病报告发病率可见,六种传染病在疫苗出现及免疫规划不同阶段的发病死亡较疫苗前均下降明显,计划免疫前阶段较疫苗前阶段脊灰的发病率下降40.6%,麻疹下降34.9%;计划免疫阶段下降幅度最大的是麻疹(94.7%),幅度最小的是乙脑(44.8%),其余4种传染病为87.5%~96.9%;免疫规划阶段6种传染病发病率较疫苗出现前阶段降幅均>98%,其中脊灰和白喉在该阶段无病例报告。2.通过中断时间序列分析发现,计划免疫前与疫苗前阶段相比较,脊灰(p<0.01)、流脑(p<0.01)、乙脑(p<0.01)和麻疹(p=0.02)发病率随时间变化趋势有统计学差异,这4种疾病在疫苗上市后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计划免疫前与计划免疫阶段比较,白喉(p<0.01)和百日咳(p<0.01)发病率随时间变化趋势有显着性差异,实施计划免疫后发病率下降速率明显加快。脊灰(p=0.27)和麻疹(p=0.41)的趋势变化无统计学差异。3.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六种传染病在疫苗前、计划免疫前和计划免疫这3个阶段形成了不同的空间聚集类型,但以高发病率聚集为主;六种传染病在4个阶段的高发病率聚集区覆盖的省份个数为21、18、13和6个,免疫规划阶段高发病率聚集区规模及涉及的省份个数较其他阶段均明显减少,表明在免疫规划实施阶段各省发病率水平差异缩小,经空间统计学检验,已无高发病率聚集区。4.运用麻疹传播动力学(SIR)模型模拟我国1950~2014年的麻疹发生情况,模型估计<5岁组的传染率参数分别为al=1.74,b1=3.28,c1=-1.12,≥5岁组.的参数分别为a2=1.67,b2=5.64,c2=-1.01。报告数据与估算数据在不同阶段相差分别为81.3%、68.0%、66.4%和56.2%。与疫苗出现前阶段麻疹发病率相比,计划免疫前阶段下降了34.9%,计划免疫阶段下降了94.7%,免疫规划阶段下降了99.4%。结论六种传染病报告发病与死亡水平较疫苗出现前均有明显下降,至免疫规划阶段,发病率下降幅度均超过98%,死亡率下降均超过99%。疫苗的出现和实施计划免疫均加快了六种病发病率的下降速度在国家免疫规划不同阶段,各省报告发病水平差异缩小、在免疫规划实施阶段已少有高发病率聚集区。与基于被动监测数据所得结果相比,国家免疫规划不同阶段估算麻疹发病水平较疫苗使用前降幅更大。疫苗的使用有效地降低了疫苗可预防疾病的发病和死亡水平,全国实施计划免疫政策加速了其下降速率,计划免疫措施对控制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效果显着。扩大免疫规划措施将疾病发病率维持在低发水平,削弱了疾病流行周期,防止了大规模暴发,是维持传染病低发和消灭疾病必不可少的环节。

曹雷[7](2015)在《基于五运六气理论对长春地区温疫类疾病流行与气象因素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基于五运六气理论以长春地区54年气象数据和8种温疫类疾病发病数据为基本资料,研究五运六气理论中有关五运六气变化与温疫类疾病流行的相关性,探求五运六气理论在长春地区防病治病方面的思路与现代研究方法。方法:1建立长春地区1959-2012年54年间各气象因素六气时段的数据库及8种温疫类疾病发病的数据库,包括:①相对湿度、气温、降水量、水汽压、风速等5种气象因素的六气时段日平均值;②病毒性肝炎、伤寒副伤寒、猩红热、痢疾、流脑、麻疹、百日咳、流行性出血热等8种温疫类疾病的年发病数、年发病率、月发病数、月发病率以及六气时段发病数、六气时段发病率(六气时段划分均以大寒为起始点)。2六气时段温疫类疾病发病与气象因素的单因素相关分析:通过运用SPSS19.0软件Spearman相关分析的统计学方法;①分析温疫类疾病六气时段发病率与同期平均气温,平均水汽压,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降水量、平均风速之间的相关性;②分析温疫类疾病高发年的六气时段发病率与同期平均气温,平均水汽压,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降水量、平均风速之间的相关性;③对两组分析结果进行比较,查找温疫类疾病的高发与气象因素之间的相关性。3六气与温疫类疾病发病的相关性研究3.1君相二火与温疫类疾病高发的相关性研究:①按照六气划分,选取辰戌之岁客气为少阳相火及寅申之岁客气为少阴君火的初之气时段、卯酉之岁客气为少阳相火及丑未之岁客气为少阴君火的二之气时段、子午之岁客气为少阳相火的五之气时段、卯酉之岁客气为少阴君火及巳亥之岁客气为少阳相火的终之气时段,对上述存在君相二火时段的温疫类疾病高发情况进行研究,寻找君相二火之气与温疫类疾病高发的关联。②分别统计六气时段客气为君相二火的各类温疫类疾病高发的六气时段发病率作为研究数据,其中以二之气少阴君火主气及三之气少阳相火主气时段的温疫类疾病发病率数据作为研究组,其他非君相二火主气的初之气、四之气、五之气及终之气的温疫类疾病发病率数据为对照组,分别进行两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分析两组之间的统计学差异,对比“二火之气”与“单火之气”对温疫类疾病发病的影响。3.2司天、在泉之气与温疫类疾病发病的相关性研究:总结每一种温疫类疾病五行属性、发病病位以及司天、在泉对应脏腑的高发年份,将1959-2012年分为1959-1989年及1991-2012年共两组,分别统计各组各温疫类疾病高发年,将每一种温疫类疾病高发年份按照六气司天、在泉的不同进行归类,依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所描述司天之气与在泉之气所主时段的民病特点对应五行属性、病位及症候特点逐年进行统计印证。4“三年化疫”与温疫类疾病发病的相关性研究:通过运用SPSS19.0软件Spearman相关分析的统计学方法探索温疫类疾病高发年与所对应的两年前和三年前气象变化的相关性。具体方法为选取1959-2012年各温疫类疾病高发年的六气时段发病率以及1959-2012年每年六气时段的平均气温,平均水汽压,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降水量、平均风速作为研究对象:①1961-2012年六气时段疾病高发年的六气时段发病率与其相对应的两年前(1959-2010年)六气时段的气象各因素平均值进行相关分析;②1962-2012年六气时段疾病高发年的六气时段发病率与其相对应的三年前(1959-2009年)六气时段的气象各因素平均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①影响8种温疫类疾病发病乃至高发的气象因素大致相同:六气时段的风速是5种气象因素中影响温疫类疾病发病乃至高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平均相对湿度、气温是影响温疫类疾病发病的重要因素,而平均相对湿度、水汽压和气温则是影响温疫类疾病高发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在温疫类疾病发病的六气时段中,风速的影响较为广泛,流行性出血热在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的发病与风速呈显着负相关,而下述6种疾病的发病则与风速呈显着正相关,即麻疹、百日咳在六气的各个时段,伤寒副伤寒、流脑在除四之气的其他五个时段,痢疾在二之气、终之气,猩红热在终之气时段;气温与平均相对湿度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四之气时段,即痢疾、伤寒副伤寒、百日咳、流脑在四之气时段相对高湿、低温的条件下,易引起发病,而流行性出血热则在四之气时段相对干燥、高温、空气流动性低的环境下易引起发病。在各温疫类疾病高发的六气时段中,风速、气温、平均相对湿度、水汽压及降水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风速、气温、平均相对湿度及水汽压影响较为多见,降水量的影响相对较少,二之气及四之气时段,有显着相关的气象影响因素较多,其中,麻疹、百日咳在四之气的相对高湿、低温、强风条件下,易引起爆发流行,百日咳及猩红热在二之气的相对低温、强风环境下,易引起爆发流行,流行性出血热则在四之气的相对干燥、高温及低风条件下,易引起爆发流行。②六气与温疫类疾病发生的关系:第一、在温疫类疾病高发的六气各时段中,当客气为君相二火之气时,1959-2012年间所研究的8种温疫类疾病中,除1969年外,均有一种乃至多种温疫类疾病高发,即客气为君相二火之气时,较易引起温疫类疾病发生。第二、在温疫类疾病高发的六气各时段中,当主气、客气为君相二火加临时,均有一种乃至多种温疫类疾病的发病率显着高于其他仅客气为君相二火的四个时段,即主气、客气为君相二火加临时,易加重温疫类疾病的流行程度。第三、六气与温疫类疾病发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当主气、客气为君相二火加临的二之气时段温疫类疾病显着高发时,可以建立多元逐步回归模型,麻疹、百日咳、伤寒副伤寒等3种温疫类疾病适用于模型,风速增加时则发病率随之升高;当主气、客气为君相二火加临的三之气时段温疫类疾病显着高发时,可以建立多元逐步回归模型,麻疹、百日咳、痢疾、流脑、猩红热等5种温疫类疾病适用于回归模型,麻疹、百日咳的发病率随风速增加而升高,而当气温下降同时风速增加时,痢疾、流脑、猩红热的发病率随之升高。③8种温疫类疾病中痢疾、伤寒副伤寒,百日咳、流脑、麻疹及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情况与五运六气理论中司天、在泉之气所主时段的民病特点具有较高的理论符合率,猩红热及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情况理论符合率较低。④温疫类疾病发病与两年前气象因素以及与三年前气象因素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大致相同,前两年和前三年的风速是温疫类疾病发病的最主要影响因素,而平均相对湿度和气温则是重要影响因素,除病毒性肝炎及流行性出血热外,另外6种疾病的发病与两年前以及三年前气象各因素的相关性基本一致。对比当年、两年前以及三年前的研究结果,各气象因素中的风速、平均相对湿度和气温的变化对温疫类疾病的发病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结论:①当年、前两年及前三年的风速、平均相对湿度和气温对温疫类疾病的发病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②“三年化疫”适用于长春地区温疫类疾病的发病规律研究。③君相二火之气对温疫类疾病的流行具有十分重要影响,在各年的六气时段中,当客气为君相二火之气时易引起温疫类疾病流行,而主、客气为君相二火之气加临时,则易加重温疫类疾病的流行程度。④五运六气理论中六气司天、在泉所主时段民病特点与本研究中实际温疫类疾病流行特点具有较高符合率,适用于本地区温疫类疾病防治研究。

吴光渠,林雁,管辉日,蔡和宋[8](2014)在《三明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特征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三明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50—2012年的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50—2012年累计报告流脑21 236例,死亡1 593例,年均发病率16.51/10万,年均死亡率1.24/10万,病死率7.5%,1990年后,发病率控制在1/10万以下,呈散发状态,流脑发病具有明显季节性,以春季为主(24月),占80.6%。1990—2012年014岁占72.6%(90/124),学生占51.6%(64/124)。A群流脑疫苗接种的实施,改变了流脑周期性流行规律,其发病水平明显降低,流行高峰不复存在,城乡发病率水平基本趋于一致。结论防控流脑的发病应采取疫苗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同时应加强流脑血清学监测。

张俊杰,李宗瑾,杨恒丹,崔振铎,王晓明,魏海涛,杨秋锋,赵克娜[9](2013)在《某市2001年至2011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流行特征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平顶山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特征,为完善预防控制措施,有效控制流脑流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平顶山市疫情资料汇编》及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报告资料等进行描述分析。结果 1957-2011年平顶山市流脑发病总体呈下降态势,期间年平均发病率为4.33/10万,年平均病死率为5.03%,发病以10岁以下年龄段为主,主要集中在7岁以下28例,占40%;15岁以上发病16例,占22.86%,发病随着年龄的增长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以学生及散居儿童为主,占87.14%;县(市)发病高于城区;发病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即使在疫苗后时期,疫情仍有周期性波动迹象;2009年发现C群流脑病例,但病例较少,呈高度散发。结论平顶山市流脑发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但近年有流行优势菌群变化的可能,提高儿童流脑疫苗的有效接种率是控制流脑流行的关键。

魏珊[10](2013)在《我国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的发病趋势和季节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随着自然和社会的巨大变化,虽然有些传染病已被人们有效控制或消灭,但依然有些传染病仍在危害人类健康,部分已被控制的传染病有死灰复燃的倾向,新发传染病也不断出现,传染病依然是我国的重大疾病负担,传染病的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我国目前将39种发病率较高、流行较广、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列为法定报告传染病。传染病的时间分布特征是其流行病学基础特征,可以为病因推断提供线索,时间分布中发病趋势和季节性是重要的两个方面,不仅可以反映疾病的动态变化情况,而且能反映疾病的致病因素和防治对策的综合作用结果,同时可为探索疾病的病因线索和疾病预防策略及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目前国内研究传染病的发病趋势和季节性的方法相对有局限性,不能最大程度的、准确的反映传染病的该两项时间特征。因此,本研究尝试采用时间序列分解法验证、探索我国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近八年来的发病趋势和发病季节性,以提高预测、监测传染病爆发和流行的能力,为传染病病因推断、防控工作等提供参考依据,提高对传染病生物学、生态学、传播机制等的认识。方法本文共纳入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24种,排除了非典型肺炎等5种报告年限不全或某些月份病例数为0的传染病。首先收集卫生部全国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提供的2005至2012年各传染病的月报告病例数,并且根据每月天数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对其进行调整;其次利用时间序列分解法分解出各传染病的发病趋势因素(MAi)、季节性因素S及SRi,并且绘制曲线图;再次对MAi曲线形态进行发病趋势推断及归纳分类,综合S及SRi曲线形态和S值聚类分析的结果,对发病季节性的显着程度和发病高峰期及低谷期进行推断及归纳分类,并且结合各传染病的潜伏期推测感染高峰期和感染低谷期。结果1、发病趋势。5种传染病呈上升趋势: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戊型肝炎和布鲁氏菌病;6种传染病呈下降趋势:淋病、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伤寒和副伤寒、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炭疽;5种传染病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疟疾、狂犬病、甲型肝炎、麻疹、肺结核;2种传染病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流行性出血热、血吸虫病;3种传染病呈波动趋势:猩红热、百日咳、乙型肝炎。3种传染病呈阶梯状趋势: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钩端螺旋体病。2、发病季节性的显着程度。3种传染病季节性特征非常显着: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钩端螺旋体病;7种传染病季节性特征较显着:炭疽、麻疹、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疟疾、猩红热;6种传染病季节性特征一般显着:布鲁氏菌病、百日咳、戊型肝炎、血吸虫病、伤寒和副伤寒、狂犬病;8种传染病季节性特征不显着:艾滋病、新生儿破伤风、肺结核、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淋病。3、发病周期。13种传染病为一年内单峰型: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疟疾、布鲁氏菌病、百日咳、戊型肝炎、血吸虫病、伤寒和副伤寒、狂犬病;3种传染病一年内为双峰型: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猩红热;8种传染病为一年内多峰型或无明显高峰型:艾滋病、新生儿破伤风、肺结核、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淋病。4、感染高峰期。春季感染最多的传染病主要包括两种呼吸道传染病(麻疹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两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性出血热和布鲁氏菌病)、一种消化道传染病(戊型肝炎)。夏季感染最多的疾病主要包括两种呼吸道传染病(百日咳和猩红热)、两种消化道传染病(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及全部的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秋季感染最多的疾病主要包括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登革热、流行性出血热和钩端螺旋体病)。冬季感染最多的疾病主要包括两种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猩红热)、一种消化道传染病(戊型肝炎)。结论1、大多数传染病的发病趋势表现出不断上升或波动,说明我国传染病的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尤其是五种发病一直呈上升趋势的传染病,应该列入今后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点。2、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病大多呈下降趋势,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大多呈上升趋势。提示我国近年来在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病的防治上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对血源及性传播疾病防控力度不够或效果不佳。今后应在保持对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病防治的基础上,加大对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的预防控制力度。3、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发病季节性均较明显,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病的季节性也比较明显,血源和性传播疾病则季节性都不显着。4、在季节性特征非常显着、较显着和一般显着的传染病中,大部分都是单峰型,只有三种是双峰型:猩红热、出血热和钩体病。这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探索其出现双峰的原因,并且在两次高峰到来前都需做好相关防控工作。5、秋冬季节,呼吸道传染病感染最多。夏秋季节,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和消化道传染病感染最多。感染高峰期比发病高峰期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更好的做好疾病的预防、了解传染病的生态学等机制。6、本文研究优势。数据来自自2004年开始运行的全国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为防止直报试运行第一年的数据存在不完善之处,自2005年开始选取数据;为去除由于各月份天数不同以及人口自然增长可能引起的偏倚,在分析前根据此两因素进行了调整。在研究方法上,采用时间序列分解法,从一个时间序列里分解出趋势因素和季节性因素,去除掉无关因素的干扰;最大限度的应用数据;不受数据形式的限制;通过曲线图,可以形象、直观的反映发病趋势和季节性;通过S值大小可以进行季节性显着程度的比较。7、本文不足。时间序列分解法缺少证明其具有显着性意义的统计指标;对于季节性特征显着与否、高峰期分布月份的评判带有主观因素。本文希望在将此方法进行推广和应用的同时,不断得到完善和改进。本文研究数据是全国所有地区传染病发病数的总和数据,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影响传染病发病的自然和社会因素可能存在不同。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应选取较小地理区域的发病数据进行具体分析。

二、流脑发病季节性规律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流脑发病季节性规律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泰安市2012-2016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及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写词
前言
    1 预防接种概述
        1.1 预防接种的成就和意义
        1.2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不容忽视
    2 各国AEFI监测系统的建立
    3 AEFI监测研究进展
    4 AEFI监测内容
        4.1 报告要求
        4.2 调查诊断
        4.3 指标要求
        4.4 分类
    5 本研究的主要思路和技术路线图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内容
        3.1 AEFI监测系统运转情况
        3.2 AEFI分类构成情况
        3.3 AEFI流行病学特征
        3.4 AEFI发生预测和模型评价
        3.4.1 ARIMA模型
        3.4.2 指数平滑法模型
        3.4.3 模型预测和评价
    4 质量控制
结果
    I AEFI监测指标完成情况
    2 AEFI分类
    3 AEFI流行病学特征
        3.1 年龄和性别分布
        3.2 时间分布
        3.3 地区分布
        3.4 疫苗分布
        3.5 异常反应分布
        3.6 主要临床症状分布
        3.7 疫苗接种到反应发生的时间间隔分布
    4 AEFI发生趋势预测及模型检验
        4.1 模型选择
        4.2 模型预测
讨论
    1 AEFI的监测指标分析
    2 AEFI分类分析
    3 AEFI流行病学特征探讨
        3.1 年龄和性别分布
        3.2 时间分布
        3.3 地区分布
        3.4 疫苗分布
        3.5 异常反应分布
        3.6 主要临床症状分布
        3.7 疫苗接种到反应发生的时间间隔分布
    4 AEFI的发生趋势预测及验证
结论与建议
    1 本研究的结论
    2 建议和对策
    3 创新性
    4 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1 AEFI相关概念
    2 AEFI报告时限和范围
    3 疫苗种类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中国重点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特征及肺结核发病率预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2004-2016年中国重点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
    2.1 资料来源与方法
    2.2 结果
第三章 肺结核地理分布专题研究
    3.1 资料来源与方法
    3.2 结果
第四章 中国肺结核发病率预测模型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第五章 讨论
    5.1 2004-2016中国乙类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情况
    5.2 我国肺结核患者空间分布
    5.3 东中西三地区肺结核流行情况
    5.4 肺结核空间自相关分析
    5.5 基于ARIMA模型对中国肺结核流行情况的预测分析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宜昌市1951—2015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病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病例监测
    1.3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流行趋势与周期性
    2.2 年均死亡率、病死率变化
    2.3 流行特征
    2.4 高危人群具有局限性
    2.5 流脑病例病原学监测
3 讨论

(4)应用集中度和圆形分布法分析宜昌市流脑发病季节性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分析方法
        1.2.1 集中度
        1.2.2 圆形分布法
        1.2.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集中度
    2.2 圆形分布
3 讨论

(5)贵州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特征及免疫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流脑免疫策略
        2.1.1 MPV推广应用阶段
        2.1.2 实施MPV常规免疫与A群MPV应急接种联合免疫策略
    2.2 贵州省流脑流行特征
        2.2.1 流行趋势
        2.2.2 流行周期
        2.2.3 发病高峰
        2.2.4 年龄分布
        2.2.5 地区分布
        2.2.6 职业分布
        2.2.7 流脑聚集性疫情
    2.3 MPV使用量与流脑发病率的关系
3 讨论

(6)六种国家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不同阶段发病和死亡变化趋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我国免疫规划的发展简史
    2.六种传染病控制阶段划分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统计方法
    2.3 软件使用
    2.4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3.1 疫情概述
    3.2 脊灰发病死亡变化趋势
    3.3 白喉发病死亡变化趋势
    3.4 百日咳发病死亡变化趋势
    3.5 流脑发病和死亡变化趋势
    3.6 乙脑发病死亡变化趋势
    3.7 麻疹发病死亡变化趋势
    3.8 基于具有周期系数传染率的麻疹模型估算历年麻疹发病情况
    3.9 总结
讨论
创新与局限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综述 断点回归分析在医药行业的应用
    参考文献

(7)基于五运六气理论对长春地区温疫类疾病流行与气象因素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温疫类疾病流行与气象变化关联性研究概况
        1 气温与温疫类疾病流行相关性的研究
        2 湿度、降水量与温疫类疾病流行相关性的研究
        3 日照与温疫类疾病流行的关联性研究
        4 风速与温疫类疾病流行的关联性研究
        5 从温疫类疾病季节流行规律揭示与气象因素的关联性研究
        6 问题与展望
    综述二:基于五运六气理论对疫病流行的现代研究概述
        1 基于五运六气理论对疫病流行的理论研究
        2 基于五运六气理论对疫病流行资料的研究
        3 五运六气理论应用于疫病防治的相关问题探讨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1 古人对温疫的认识
    2 六气与疾病流行
        2.1 司天之气与疾病流行
        2.2 在泉之气与疾病流行
    3 五运六气失常对温疫流行的影响
        3.1 五运异常易发生温疫
        3.2 君相二火加临易变衍火毒造成温疫流行
        3.3 气候失常二至三年后易发温疫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研究资料的内容
        1.2 研究资料的来源
        1.3 气象资料与疾病资料数据库的建立
        1.4 温疫类疾病高发的统计标准
    2 按六气时段划分温疫类疾病与气象因素的单因素相关性研究
        2.1 研究内容与方法
        2.2.按六气时段划分的温疫类疾病与气象因素相关性研究结果
        2.3 小结
    3 六气与温疫类疾病发病的相关性研究
        3.1 君相二火与温疫类疾病发病的相关性研究
        3.1.1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2 研究结果
        3.1.3 小结
        3.2 司天、在泉之气与温疫类疾病发病的相关性
        3.2.1 研究内容与方法
        3.2.2 研究结果
        3.2.3 小结
    4“三年化疫”与温疫类疾病发病的相关性研究
        4.1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4.2 研究结果
        4.3 小结
第四部分 讨论
    1 研究方法的合理性分析
    2 温疫类疾病与气象各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3 六气对温疫类疾病发病的影响
        3.1 君相二火与温疫类疾病发病的相关性探讨
        3.2 司天、在泉之气所主时段民病特点与温疫类疾病发病的理论思考
    4 温疫类疾病的高发与两年前及三年前气象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4.1 温疫类疾病高发年的发病率与两年前及三年前气象因素的相关性的比对分析
        4.2“三年化疫”的相关思考
    5 本研究的局限性
    6 对今后研究的展望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三明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2 结果
    2.1 流行概况
    2.2 时间分布
    2.3 县区及城乡分布
    2.4 人群分布
        2.4.1 年龄分布
        2.4.2 职业分布
    2.5 健康人群流脑带菌情况和抗体水平[1-3]
        2.5.1 健康人群带菌率
        2.5.2 抗体水平监测
3 讨论

(9)某市2001年至2011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流行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分析与检测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流行概况
    2.2 流行特征 (2001-2011年资料记载)
        2.2.1 地区分布
        2.2.2 时间分布
        2.2.3 人群分布
3 讨论

(10)我国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的发病趋势和季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1. 数据来源
    2. 纳入和排除病种
    3. 数据准备
    4. 时间序列分解法具体步骤
    5. 绘制曲线图
    6. 描述发病趋势和季节性
    7. 分类汇总、对比比较
    8. 判定发病趋势类型
    9. 判定季节性显着程度
    10. 判定发病高峰期和低谷期
    11. 推算感染高峰期和低谷期
第三部分 结果
    1、发病趋势
    2、发病季节性
    3、发病高峰、低谷;感染高峰、低谷
第四部分 讨论
    1、发病趋势
    2、发病季节性显着程度
    3、感染高峰期
    4、研究优势及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
致谢

四、流脑发病季节性规律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泰安市2012-2016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及预测[D]. 石艳艳. 山东大学, 2020(11)
  • [2]中国重点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特征及肺结核发病率预测模型研究[D]. 言晨绮. 南华大学, 2019(01)
  • [3]宜昌市1951—2015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病学特征[J]. 徐英,张培,田滔滔,刘建华,张皓,鲁芳芳,宇传华. 中国热带医学, 2018(04)
  • [4]应用集中度和圆形分布法分析宜昌市流脑发病季节性特征[J]. 田滔滔,鲁芳芳.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8(01)
  • [5]贵州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特征及免疫策略分析[J]. 张丽,蒋凤,詹玮. 现代预防医学, 2017(12)
  • [6]六种国家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不同阶段发病和死亡变化趋势的研究[D]. 宋全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6(02)
  • [7]基于五运六气理论对长春地区温疫类疾病流行与气象因素相关性研究[D]. 曹雷.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5(04)
  • [8]三明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特征分析[J]. 吴光渠,林雁,管辉日,蔡和宋.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14(05)
  • [9]某市2001年至2011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流行特征分析[J]. 张俊杰,李宗瑾,杨恒丹,崔振铎,王晓明,魏海涛,杨秋锋,赵克娜. 中国医药指南, 2013(17)
  • [10]我国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的发病趋势和季节性研究[D]. 魏珊. 复旦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脑膜炎季节性规律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