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对策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张蕊[1](2020)在《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与信用风险研究》文中认为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是支撑金融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商业银行的风险首先是信用风险问题,不仅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对于整个经济金融体系,对于全社会都是一个值得密切关注的重大问题。远的不说,从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到2009年的迪拜和希腊的危机来看,一国银行信用风险累积过多带来的后果可见一斑。当前从国内经济运行和发展环境上看,本轮国际金融危机过后的几年里,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已经开始出现显着的下降,与此同时我国金融科技日益活跃,发展迅速,正在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也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提出了挑战。我国经济正在进入一个新时期,在这个新时期,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将会更加复杂和严峻,揭示这个银行信用风险的复杂性和严峻性,是我国当前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第2章从经济新常态和金融科技这两个切入点,对我国的经济新常态及其特征进行了界定和分析,并对金融科技及其特征和金融科技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和回顾。第3章首先分析了新时期我国经济新常态约束下的金融环境。主要从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混业化、金融杠杆高位化和金融监管宏观审慎化四个方面从理论上展开分析。接下来,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了新时期我国金融科技约束下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问题,揭示了商业银行大力实现业务转型的历史必然性,并讨论了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特点、目标以及转型的具体种类。第4章对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后的信用风险进行了理论分析,较为细致地分析了信用风险的直接路径和间接路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直接路径包括利率市场化与银行信用风险、消费信贷业务与银行信用风险、普惠金融业务与银行信用风险;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间接路径包括利率风险引致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引致信用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引致信用风险。第5章和第6章对商业银行转型后信用风险的直接路径,包括利率市场化与银行信用风险、银行消费信贷业务与银行信用风险,以及银行普惠金融业务与银行信用风险这三个路径或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实现,以及随着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和普惠金融业务规模的愈益扩大,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愈益上升的结论。第7、8和9章对商业银行转型后信用风险的间接路径,包括利率风险引致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引致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引致信用风险这三个路径或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转型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与利率风险、操作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这三种风险之间呈正向关系,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操作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越大,引致的信用风险越大的结论。最后,第10章,针对研究结论,从政府层面、保险公司层面和商业银行层面,提出了若干条对策建议。

赵志鹏[2](2020)在《利率市场化对城市商业银行收入业务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以宁波银行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金融业的发展受到从前利率管制的限制发展受限,已经严重影响国内经济的平稳增长。在此背景下,国内展开了对利率市场化的改革。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其对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发展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由于受到规模等因素的影响,其影响对各类商业银行差异较大。城商行作为银行业中不可忽略的群体,在利率市场化的影响下出现了一定的经营问题,使得各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受限,需要进行收入业务的转型升级。本文从利率市场化的影响进行研究,结合了宁波银行作为案例企业,对宁波银行收入业务进行分析,分别就其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和收入稳定性以及持续性等方面着手,寻找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在数据分析后,就其利息收入受限、非利息收入发展不足已经结构不均衡、创新不足等问题进行探析,寻找其收入问题背后的原因,并为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在稳定利息收入的同时,重视中间业务的研发和推广,通过增加触网力度增加客户粘性,并通过其特殊的经营区位条件发展出适合宁波银行的差异化道路,为其优化收入结构,改善收入业务提供现实可行的对策。

李欣妍[3](2020)在《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定价机制研究 ——以Z银行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贷款利率定价已成为银行信贷业务的核心内容,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实施的时间较短,利率管制经历过较长的时间,使得商业银行在贷款利率定价方面缺乏足够的经验,严重影响到了贷款利率定价的业务发展进程。科学合理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是我国商业银行走向国际化必须深入研究的内容,以Z国有商业银行内蒙古分行为访谈基点,分层级展开对Z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定价机制的研究,利用深度访谈和文献资料收集等方法,从利率定价管理情况、利率定价方法、内部资金管理机制、贷款基础利率(LPR)管理情况等方面,调查和分析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定价机制。研究发现:Z国有商业银行具有健全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完善的贷款利率定价管理体系,先进的贷款利率定价方法,科学的内部资金管理机制,并在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但也存在着利率定价灵活性不足,科学利率定价人才缺乏,市场化利率建设推进缓慢,贷款执行利率与测算利率差异大,信贷产品单一需提升创新能力等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建立利率市场化新时期的利率定价管理长效机制,转变利率定价授权方式,建设差异化贷款产品分类定价管理机制,高度重视利率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持续推广并加强贷款基础利率的建设,大力开展综合性、创新型业务推进多元化经营等相关建议。

丁轶[4](2019)在《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利率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一直受到政府的管制。20世纪70年代,麦金农提出“金融抑制论”后,各发达国家相继放开对利率的管制,利率市场化改革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股浪潮。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从1996年开始,至今已有二十三年的时间,在改革期间,我国逐渐放开货币利率、债券利率以及存贷款利率,利率决定权由央行转移到金融参与者手中。商业银行在整个金融市场中占据着主体地位。利率市场化改革促进了商业银行的创新发展,为商业银行业务拓展提供了动力,有利于商业银行单一业务结构向综合业务结构转型。但同时,利率市场化改革也使商业银行面临众多问题,净利差收窄直接压缩着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银行间为争夺市场份额而引发过度竞争,信贷风险不断加剧。本文选取16家上市银行2008年到2017年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分为整体研究与分样本研究,样本细分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三类,通过对分样本的进一步细分,更好的为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提出切实有效的政策建议。文章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介绍了文章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和方式、文章的创新点和不足,为后文的进一步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打下基础;第二部分分别从利率市场化和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两方面进行相关知识的梳理,介绍了有关利率市场化以及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相关概念,为后续变量选取做了铺垫;第三部分为理论分析部分,分别选取三个角度分析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第四部分为实证分析部分,选取ROA为被解释变量,净利差为解释变量,资本充足率、存贷比、GDP、M2增速为控制变量,非利息收入占比、非银行社会融资占比、不良贷款率为中介变量,先对样本银行总体做了回归分析,之后对总体进一步细分,分别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进行回归分析,最后从替换被解释变量、内生性、控制时间效应、缩尾处理、引入虚拟变量、分位数回归等多方面进行稳健性检验;第五部分根据前文的分析,对如何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做出政策性建议。通过研究发现,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各银行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但从整个上市商业银行所处的经济大环境来看,未来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必将是多元化、专业化、创新化发展。

尹浚吏[5](2019)在《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结构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商业银行是我国现有经济体系的重要因素,始终影响着我国资金、货币和经济发展等各项政策的实施。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化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不断推进,商业银行得到了改革的红利,同时也面对着更严峻的考验。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得银行对产品有了对产品自主定价的权利,从而提升了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推动了我国金融市场的产品与服务不断进行创新,构建了一个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和更公平的竞争环境。但是我国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利率市场化程度明显落后于较发达国家,相比之下我们的金融市场还不是很完善,所以,利率市场化肯定会对商业银行造成一定影响,出现存贷利率不断缩小和利率不稳定现象。除此之外,我国的商业银行之前一直因为利率受到管制而长期稳定,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会造成存款竞争激烈、贷款风险加大等诸多影响。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理论和资料的分析,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现有情况,发现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利润结构方面的问题。再通过某些商业银行近十年的报表数据,从利润和盈利这两方面进行了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最终得出利率市场化程度严重影响银行利润情况这一结论,商业银行的收益率和非利息利润存在正比例则表示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要加强非利息驱动创新型业务,同时在利率市场化下利息利润并没有非利息利润对银行业务发展产生的作用大,这一点提醒商业银行更要着重发展非利息业务。因此,商业银行如果要增加盈利能力,必须要加大创新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非利息利润业务。

韩晓梅[6](2019)在《中国信贷供给效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转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逐渐增强,发展的重点转向大力加强经济建设,各行各业亟需资金支持,通过扩大信贷供给规模满足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使信贷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不断凸显。但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为应对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等,使新增信贷增长率大幅增加,自2010年以后随着新增信贷增长率的提升,GDP增长率却逐渐走低,这打破了人们一直以来增加信贷以拉动经济增长的观念。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发展的重点是要解决当前结构不平衡、发展不充分的问题,需要从供给侧出发推进结构性改革。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环节,信贷供给改革承担着改善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为其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支持等重要职责。信贷供给应根据新时代发展矛盾的变化,尽快转变过去强调扩大规模以拉动经济增长的理念,实施更加精准有效率的供给,增强信贷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金融要注重回归本源,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作为重要金融工具之一的信贷,应找准自己在新时期的定位和改革方向才能更有效地服务经济发展。因此,研究如何提升信贷供给效率对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立足这一出发点,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和西方经济学信贷理论的比较研究,探索信贷供给应遵循的原则;通过建立信贷供给效率分析模型,研究信贷供给应依据的方式;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信贷政策特征、供给演化逻辑和有效性研究,分析当前信贷政策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信贷体系机制研究,分析我国信贷供给结构关系和运行方式的特征;通过对信贷环境研究,分析环境对信贷供给的影响。总体看,原则是信贷供给的依据,方式决定方法,政策是原则和方式的具体体现,体系是信贷供给和政策落实的主体,环境是影响信贷供给的外在因素,通过对以上影响信贷供给的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给出提升我国信贷供给效率的对策建议。基于以上思路,文章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模型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展开:第一章是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文章的研究背景、意义、主要内容、思路、方法,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并从信贷的作用、信贷供给问题和提升信贷供给效率的方法三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第二章是信贷理论的比较研究,从马克思主义信贷理论出发分析信贷的产生和发展、内在机理和利息,研究认为信贷供给要以实际生产为基础、坚持按均衡比例分配的原则和通过利息率进行调控,且应当正视信贷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和消极作用。对西方经济学的信贷配给、信贷传导机制和信贷周期理论进行梳理,并对两种理论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应以马克思主义信贷理论为基础,同时吸收西方经济学信贷理论的有益成果。第三章是信贷供给效率的模型研究,基于理论研究的思想,以企业收益为重点,建立企业未获得信贷、获得短期信贷和长期信贷的决策模型,研究企业将信贷用于实体生产和虚拟投资的决策,进而分析信贷在不同决策下的供给效率,探索信贷供给的有效方式。第四章是信贷供给效率的政策研究,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信贷相关政策研究,根据供给特征将政策划分为依计划调节与市场化并存期、依市场化改革完善期和全面完善期三个阶段,对阶段性特征进行总结并依据阶段性特征分析信贷供给思路演化的逻辑,然后从强化投入产出、推进优化升级和促进结构调整三方面分析信贷政策的有效性,最后总结分析我国信贷政策中存在的问题。第五章是信贷供给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重点从信贷供给体系中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三个主体间的机制出发,分析我国金融结构、政府干预、银企关系和市场竞争对信贷供给效率的影响,从而解释当前信贷资源配置不均、信贷供给存在低效浪费等现象的原因。第六章是信贷供给效率的环境研究,从与信贷供给紧密联系的市场化、法治化和科技化环境出发,通过理论分析找到环境因素对信贷供给效率的影响机理,再通过HP滤波分析、关联性分析和省际面板数据相关性分析的实证研究,分析环境因素对信贷供给效率的具体影响。研究认为环境因素对信贷供给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其作用的效果、阶段、滞后影响不同,当前阶段应根据经济新常态的要求加强三方面环境因素对信贷供给的促进作用。第七章是总结和建议,根据各章节研究结果对影响信贷供给效率的主要因素进行总结,并结合新时代要求从信贷供给的原则、方式、影响机制、政策、服务对象和环境六方面为提升我国信贷供给效率提出对策建议。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为:一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信贷政策进行全面梳理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这方面基础研究的不足。二是建立以投资决策为基础的信贷供给效率分析模型,从三方面补充了现有研究的不足,首次根据收益建立企业在虚实经济中进行投资的决策模型并对信贷供给效率进行分析;对虚拟经济投资决策的CAPM模型引入Markov状态转移进行改进,实现理论模型的创新;根据模型研究探索出实施差别化信贷利息率、实行精准信贷供给的方法提升信贷供给效率,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撑。

初美慧[7](2019)在《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纵观各国利率的发展变化,大都经过了管制到放松的转变。而我国随着金融市场改革的全面深化,为顺应金融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开启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虽然较很多发达国家,我国利率市场化发展的晚,但在有计划的稳步推进下,于2015年10月改革基本完成。从近20年的时间里可见,利率市场化改革由初探走到纵深,再到今天,其作用效果深刻影响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乃至整个经济环境,这也就给金融业核心组成部分的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下的利率水平,因银行间竞争的加大而频繁波动,对以传统信贷扩张为主要盈利模式的商业银行形成了极大考验。利息收入因存贷利差变小而减少、由高成本、高消耗的资产规模扩张方式,增加盈利的模式也已经不在适用现在的市场环境,商业银行如何打破不利现状,提高盈利能力,更好的经营与发展成了亟待研究的问题。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会迫使商业银行转型升级,为其寻找新的盈利增长关键点,与经营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因此,研究商业银行如何把握住利率市场化变革所带来的机遇,适应新环境、谋求新突破、实现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以上市16家商业银行2007年—2017年11年的数据为研究对象,综合考量了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最具影响的因素,最终选取如总资产收益率、净利差、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等7个指标作为研究变量,进行总体和银行分类型的回归分析。以探究利率市场化如何通过这些变量因素,影响着不同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以及分析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因素呈现出巨大差异,和存在这些差异性原因的问题。最后,为我国不同类型商业银行提出对策建议。整体上商业银行要重视传统的利息收入业务,但要提高非利息收入水平;大型商业银行的定位是综合化和国际化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需确立差别化经营的发展战略;而城市商业银行则走特色化经营发展之路。

陈逸飞[8](2019)在《利率市场化、综合化经营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 ——基于上市银行的实证分析》文中认为迄今为止,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主要以利息收入的形式而存在。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的进程中,存贷款利差缩窄成是各大商业银行存在普遍现象,导致在面对利率波动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这种环境改变对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变化使得商业银行开始积极寻求转型契机。从以传统存贷业务获取净利息收入为主的单一收入结构,向利息收入与非利息收入均衡发展的收入模式转变,以减少利率波动给商业银行的业务带来的不良影响。本文以我国21家A股上市银行在2007-2017年度的相关数据为研究样本,通过构造利率市场化指数LRLI和改良后的综合化经营指数HHI,就利率市场化、综合化经营、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三者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了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战略决策和经营绩效的相关影响。并进一步对综合化经营与利率市场化间的调节效应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做出了分析。实证结果显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确对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产生了显着的负面影响。利率市场化对中小型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战略有推动性作用而对于大型商业银行有抑制作用。最后,通过对综合化经营的调节效应检验发现,综合化经营战略并不能在很好的缓解利率市场化的造成的负面效应,且对于中小型商业银行而言负面调节效应显着。通过前文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最后针对商业银行面临的问题从银行自身和货币当局两个方面,提出了未来综合化经营发展有关的政策建议。

杨斌[9](2019)在《利率走廊调控国际经验与中国目标模式构建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货币金融领域出现中国特有的货币现象。在市场总体流动性充裕的情况下,银行间市场出现“钱荒”和“资产荒”,而中小企业较难申请到贷款,通过民间借贷资金成本又很高,金融市场“量宽价高”问题突出,反映了金融创新和“金融脱媒”加速背景下,货币内生属性增强,数量型调控难度加大,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数量目标和价格目标难以兼得,有必要构建利率走廊调控框架,实现价格稳定。后凯恩斯主义内生货币供给理论认为货币供给内生于实际经济活动,利率则外生地由中央银行设定的政策目标利率决定,早已“预言”了利率走廊调控的必然性。马克思货币理论对利率由两大资本家阶级分割社会平均利润率决定的论述对利率走廊调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其启示意义在于,中央银行可以综合运用利率走廊调控和宏观审慎政策控制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和非息收入,使银行业取得社会平均利润率,有助于让金融回归本职,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因此构建利率走廊调控必须坚持马克思货币理论的指导地位。改革开放40年来,人民银行从最早的直接信贷控制转变到当前间接货币总量调控,还初步尝试构建利率走廊调控模式。由于当前货币政策目标过多,缺乏对价格的有效调控,无法平抑市场利率波动,利率走廊的可信度和中央银行的信誉度受到挑战,影响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通过分析我国微观货币创造机制,发现在我国经济金融领域中货币的内生属性和利率的外生属性都有增强的趋势,数量调控难度加大,价格调控可能性提高。英美两国货币政策发展史的路径差异表明货币政策框架的选择与一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金融发展程度密切相关。随着我国经济向稳态增长逼近,利率走廊调控建设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快利率走廊调控建设,克服数量型调控框架固有缺陷,实现向价格型调控框架转型。发达国家利率走廊调控模式的建立一般需要具备以下基础条件:具有基准性的政策目标利率,合理设定的走廊宽度,能与价格型调控相配合的公开市场操作和具有流动性管理功能的准备金制度。在人民银行推动下,持续的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使我国初步具备构建利率走廊调控的基础条件,但价格型调控框架的完全建立也存在一定的阻碍因素,特别是经济和金融结构扭曲,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的“中梗阻”,对利率走廊调控建设构成挑战。为完善我国价格型调控框架,在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转轨经济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我国利率走廊调控目标模式。通胀目标制具有规则性和透明性,能够加强中央银行与公众沟通,有利于形成和引导公众预期,因此构建利率走廊调控目标模式首要的是要实行通胀目标制。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具有市场性、基础性和主导性,利率走廊调控要以SHIBOR作为基准利率,以有效引导市场利率走向。利率走廊宽度通过改变机会成本改变商业银行的微观行为,因此最优利率走廊宽度的设定要充分考虑调控成本、央行容忍度和外生冲击类型。在我国转轨经济特征背景下,人民银行具有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双重目标,利率走廊还需要余额准备金制度相配合才能实现最终目标。针对存在的问题,一要增强利益诱导的有效性。强化SHIBOR的基准性;完善合格担保品框架,提高融资可得性并;改变准备金制度的期间平均考核方式,实行自愿准备金制度。二要强化中央银行的预期引导。构建通胀目标制+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的调控框架;提高中央银行独立性和货币政策透明度。三要健全顺畅的货币政策传导。加强金融市场建设,构建有效的微观市场主体行为,还应提高分析预测能力应对货币政策时滞问题。

曾志鹏[10](2019)在《利率市场化对农村中小银行机构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农村中小银行机构是地方金融机构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支持县域实体经济和满足三农、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具有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农村中小银行(农商行、农合行、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过度依赖传统存贷业务,存贷利率管制创造了稳定的息差,使得农村中小银行靠单纯做大体量就可以增加盈利,导致了农村银行机构长期粗放式经营,缺乏业务精细化和管理创新,扭曲了市场对资源优化配置机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也在一步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将进一步打破金融垄断性,能够引导资金流向回报率更高的行业,但是利率的市场化在增加银行定价权的同时,也将增加银行间的竞争,缩小存贷利差,利率风险也会加大。本文在梳理利率市场化基本理论和对金融机构影响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对内江辖内农村中小银行主营业务增速、存贷利差、净息差和净利差变化分析了盈利能力收到的影响;通过存、贷款定价机制和存、贷款实际执行利率变化情况分析了定价能力收到的影响;通过利率敏感性缺口指标、收益分析法和经济价值分析法研究了利率风险的变化情况。通过对经营管理报表数据和相关内部制度资料分析,找出了内江辖内农村中小银行在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分别从提升盈利能力、完善利率定价机制和强化利率风险管控方面对农村中小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挑战应该采取的对策措施进行了研究。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对策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与信用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关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相关研究
        1.2.2 国内关于商业银行信用的相关研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本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本文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4.1 本文创新之处
        1.4.2 本文不足之处
2 当代中国所处的新时期
    2.1 我国新时期的界定
    2.2 我国的经济新常态
        2.2.1 我国经济新常态的界定
        2.2.2 我国经济新常态的根本特征
    2.3 我国金融科技浪潮的兴起
        2.3.1 金融科技的界定
        2.3.2 金融科技的特征
        2.3.3 我国金融科技的发展历程
    2.4 本章小结
3 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环境与业务转型
    3.1 新时期我国经济新常态约束下的金融环境
        3.1.1 利率市场化
        3.1.2 金融机构混业化
        3.1.3 金融杠杆高位化
        3.1.4 金融监管宏观审慎化
    3.2 新时期我国金融科技约束下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
        3.2.1 金融科技约束下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历史必然性
        3.2.2 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特点
        3.2.3 业务转型的目标
        3.2.4 业务转型的具体种类
    3.3 本章小结
4 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后信用风险的理论分析
    4.1 直接信用风险
        4.1.1 利率市场化与银行信用风险
        4.1.2 消费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
        4.1.3 普惠金融业务的信用风险
    4.2 间接信用风险
        4.2.1 利率风险引致信用风险
        4.2.2 操作风险引致信用风险
        4.2.3 流动性风险引致信用风险
    4.3 本章小结
5 新时期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直接路径Ⅰ:利率市场化与银行信用风险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1.1 利率市场化与利率水平的关系
        5.1.2 利率水平的变动对商业银行贷款行为与信用风险的影响
        5.1.3 商业银行贷款规模与信用风险
    5.2 研究设计
        5.2.1 变量设计
        5.2.2 模型设计
        5.2.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3 实证结果与统计分析
        5.3.1 描述性统计
        5.3.2 相关性分析
        5.3.3 面板数据回归分析
        5.3.4 稳健性检验
    5.4 本章小结
6 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后信用风险直接路径Ⅱ:业务转型与银行信用风险
    6.1 消费信贷业务与银行信用风险
        6.1.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1.2 研究设计
        6.1.3 实证结果与统计分析
    6.2 普惠金融业务与银行信用风险
        6.2.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2.2 研究设计
        6.2.3 实证结果及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新时期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间接路径Ⅰ:利率风险引致信用风险
    7.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7.1.1 利率水平波动与商业银行信贷期限偏好
        7.1.2 利率水平波动与企业借款的续短为长模式
        7.1.3 续短为长的借款行为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
    7.2 研究设计
        7.2.1 变量设计
        7.2.2 模型设计
        7.2.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7.3 实证结果与统计分析
        7.3.1 描述性统计
        7.3.2 相关性分析
        7.3.3 回归分析
        7.3.4 稳健性检验
    7.4 本章小结
8 新时期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间接路径Ⅱ:银行操作风险引致信用风险
    8.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8.1.1 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定价
        8.1.2 商业银行利率定价权、操作风险和引致信用风险
        8.1.3 商业银行利率定价难度、操作风险和引致信用风险
        8.1.4 商业银行竞争程度、操作性风险和引致信用风险
    8.2 研究设计
        8.2.1 变量设计
        8.2.2 模型设计
        8.2.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8.2.4 多重共线性检验
    8.3 实证结果与统计分析
        8.3.1 描述性统计
        8.3.2 相关性分析
        8.3.3 多元回归分析
        8.3.4 稳健性检验
    8.4 本章小结
9 新时期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间接路径Ⅲ:银行流动性风险引致信用风险
    9.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9.1.1 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流动性需求
        9.1.2 商业银行流动性需求与信用风险
        9.1.3 借款企业行为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
    9.2 研究设计
        9.2.1 变量设计
        9.2.2 模型设计
        9.2.3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9.3 实证结果及统计分析
        9.3.1 描述性统计
        9.3.2 相关性分析
        9.3.3 面板回归分析
        9.3.4 稳健性检验
    9.4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对策建议
    10.1 研究结论
    10.2 对策建议
        10.2.1 政府层面
        10.2.2 保险公司层面
        10.2.3 商业银行层面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致谢

(2)利率市场化对城市商业银行收入业务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以宁波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
        1.3.2 国内研究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2章 利率市场化及发展历程、相关理论
    2.1 利率市场化概念
    2.2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内容
    2.3 利率市场化的历程及必要性
        2.3.1 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历程
        2.3.2 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
    2.4 利率市场化相关理论
        2.4.1 利率决定理论
        2.4.2 利率传导理论
        2.4.3 金融发展相关理论
第3章 城市商业银行收入业务及利率市场化的影响
    3.1 城市商业银行收入业务简介
        3.1.1 利息收入概述
        3.1.2 非利息收入概述
    3.2 利率市场化对宁波银行收入业务影响
        3.2.1 对收入业务的有利影响
        3.2.2 对收入业务的不利影响
第4章 宁波银行及其收入业务现状与存在问题
    4.1 宁波银行简介
        4.1.1 公司信息
        4.1.2 主要会计信息
        4.1.3 主要监管指标
    4.2 宁波银行收入业务现状
        4.2.1 利息收入业务现状分析
        4.2.2 非利息收入业务现状分析
        4.2.3 盈利性与稳健性分析
    4.3 利率市场化下宁波银行收入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4.3.1 利率市场化缩小定价差异,使得利息收入增长空间受限
        4.3.2 非利息收入总量不足且发展不均衡
        4.3.3 利率市场化使收入结构弊端更加显露
        4.3.4 利率市场化使资源分化加剧,导致宁波银行产品定价能力与风险管理能力下降
        4.3.5 利率市场化暴露产品创新不足弊端
第5章 宁波银行收入业务优化的建议
    5.1 巩固传统利息收入业务,增加客户粘性
    5.2 努力发展中间业务,优化收入结构
    5.3 加大业务“触网”力度
    5.4 积极发展中小企业贷款,形成自身的品牌特点
    5.5 依靠当地资源优势,开拓新的收入增长点
    5.6 加强银行风险管控,确保收入平稳增长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3)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定价机制研究 ——以Z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
第二章 制度背景与文献综述
    2.1 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2.1.1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路径
        2.1.2 利率市场化改革新阶段
    2.2 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定价研究
    2.3 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定价机制研究
    2.4 文献评述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的选择
    3.2 分析框架的确定
        3.2.1 利率定价管理
        3.2.2 利率定价方法
        3.2.3 内部资金管理机制
        3.2.4 贷款基础利率管理
    3.3 资料收集
        3.3.1 文献资料收集
        3.3.2 深度访谈法
    3.4 资料整理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案例分析
    4.1 Z银行利率定价管理
        4.1.1 利率管理组织机构
        4.1.2 利率定价管理体系
        4.1.3 人民币贷款利率定价管理
        4.1.4 中长期固定利率贷款利率定价管理
        4.1.5 具体业务品种贷款利率定价管理
    4.2 Z银行利率定价方法
        4.2.1 广泛应用的定价模式
        4.2.2 特有定价模型
    4.3 Z银行内部资金管理机制
        4.3.1 全额资金集中管理体制
        4.3.2 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管理
    4.4 Z银行贷款基础利率(LPR)管理
        4.4.1 定价管理
        4.4.2 报价管理
        4.4.3 应用管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
        1.2.2 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利率市场化及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概述
    2.1 利率市场化
        2.1.1 利率市场化概述
        2.1.2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2.2 商业银行盈利能力
        2.2.1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
        2.2.2 影响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因素
第三章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的机理影响
    3.1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的影响
    3.2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中介地位的影响
    3.3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实证研究
    4.1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4.1.1 变量选取
        4.1.2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4.1.3 描述性统计
        4.1.4 相关性分析
    4.2 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
        4.2.1 模型构建
        4.2.2 实证回归分析
        4.2.3 中介效应分析
        4.2.4 稳健性检验
第五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结构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关于利率市场化的相关概念和实践路径的研究
        1.3.2 关于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1.3.3 关于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利润结构影响的研究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和创新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利率市场化
        2.1.2 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与利润结构
        2.1.3 商业银行利息和非利息收入
    2.2 商业银行利润的影响因素分析
        2.2.1 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的计量
        2.2.2 商业银行利润影响的内部因素
        2.2.3 商业银行利润影响的外部因素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利率传导理论
        2.3.2 金融抑制与深化理论
    2.4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利润结构影响的传导机制
        2.4.1 价格传导机制
        2.4.2 风险传导机制
3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结构现状分析
    3.1 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利润结构现状分析
        3.1.1 商业银行的利润概况
        3.1.2 商业银行的利润结构现状
    3.2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利润变化的影响
        3.2.1 净利差缩小,倒逼商业银行发展非利息收入业务
        3.2.2 增大商业银行信用风险
        3.2.3 削弱商业银行金融中介地位
    3.3 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盈利问题
        3.3.1 收入结构较单一,仍以利差收入为主
        3.3.2 中间业务创新弱,对收入贡献不足
        3.3.3 业务结构不平衡,仍以公司业务为主
        3.3.4 盈利能力大幅下滑,盈利模式急需转型
4 利率市场化影响商业银行经营利润的实证分析
    4.1 18家上市商业银行利润水平的实证研究
        4.1.1 关于样本说明及数据来源
        4.1.2 变量的选取
        4.1.3 模型设计
        4.1.4 变量描述性统计
        4.1.5 平稳性检验
        4.1.6 模型的选择及结果说明
    4.2 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结构的实证研究
        4.2.1 关于变量选择及说明
        4.2.2 模型的设计
        4.2.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2.4 平稳性检验
        4.2.5 模型选择及结果说明
5 结论及建议
    5.1 本文主要结论
    5.2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结构的对策建议
        5.2.1 优化盈利机构,重视传统利差业务但不依赖
        5.2.2 找准市场定位,实施差异化经营
        5.2.3 提升非利息业务比重,拓宽盈利渠道
        5.2.4 利用新型技术,降低资金成本
        5.2.5 有选择的取消对银行经营范围的限制
    5.3 提高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盈利能力
        5.3.1 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
        5.3.2 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
        5.3.3 城市商业银行
参考文献

(6)中国信贷供给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对信贷供给作用的研究
        二、对信贷供给问题的研究
        三、对提升信贷供给效率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框架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五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信贷相关概念和理论比较研究
    第一节 信贷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信贷理论
        一、信贷基本内容
        二、信贷供给遵循原则
        三、信贷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第三节 西方经济学信贷理论
        一、信贷配给理论研究评述
        二、信贷传导机制理论研究评述
        三、信贷周期理论研究评述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经济学信贷理论的比较
        一、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经济学信贷理论比较
        二、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经济学信贷理论比较研究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信贷供给效率的模型
    第一节 企业未获得信贷的收益模型
    第二节 企业获得短期信贷的决策模型
        一、企业获得短期信贷投资生产
        二、企业获得短期信贷投资虚拟经济
    第三节 企业获得长期信贷的决策模型
        一、企业获得长期信贷投资生产
        二、企业获得长期信贷投资虚拟经济
    第四节 信贷供给效率分析模型研究的结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贷供给效率的政策
    第一节 1978-2018 年我国信贷政策梳理和研究
        一、信贷政策依计划调节与市场化探索并存期(1978-1992 年)
        二、信贷政策依市场化改革完善期(1993-2008 年)
        三、信贷政策全面完善期(2009-2018 年)
    第二节 信贷供给政策思路演化逻辑
        一、信贷供给思路演化背景
        二、信贷供给思路演化的影响因素
        三、信贷供给思路演化内在逻辑
    第三节 信贷政策有效性分析
        一、信贷政策对投入产出的强化效应
        二、信贷政策对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效应
        三、信贷政策对经济结构调整促进效应
    第四节 信贷政策存在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信贷供给效率的影响机制
    第一节 金融结构对信贷供给效率的影响
        一、政府主导占优的金融结构对信贷供给效率的影响
        二、金融机构行政化对信贷供给效率的影响
    第二节 政府干预对信贷供给效率的影响
        一、政府主导对信贷供给效率的影响
        二、政企关系对信贷供给效率的影响
        三、政府监管对信贷供给效率的影响
    第三节 银企关系对信贷供给效率的影响
        一、预算软约束对信贷供给效率的影响
        二、信息不对称对信贷供给效率的影响
        三、政治性偏好对信贷供给效率的影响
    第四节 市场竞争对信贷供给效率的影响
        一、行业竞争加剧对信贷供给效率的影响
        二、非正规信贷竞争对信贷供给效率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信贷供给效率的环境
    第一节 环境对信贷供给效率的影响机理
        一、市场化环境对信贷供给效率的影响机理
        二、法治化环境对信贷供给效率的影响机理
        三、科技化环境对信贷供给效率的影响机理
    第二节 环境对信贷供给效率影响的全国整体数据分析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二、数据变动趋势的Hodrick-Prescott滤波分析
        三、信贷供给效率与环境因素的关联性分析
    第三节 环境对信贷供给效率影响的省际面板数据分析
        一、单一环境因素对信贷供给效率影响分析
        二、综合环境因素对信贷供给效率影响分析
    第四节 信贷供给效率的环境研究结论和启示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和建议
    第一节 信贷供给效率主要影响因素总结
    第二节 提升信贷供给效率对策建议
        一、明确信贷供给根本原则
        二、实施精准和差别化的供给方式
        三、科学合理制定信贷供给政策
        四、优化信贷供给体系
        五、保障实体和虚拟经济均衡发展
        六、改善信贷供给环境
参考文献
后记

(7)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方法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有关利率市场化的相关文献研究
        2.1.1 国外文献综述
        2.1.2 国内文献综述
    2.2 有关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文献研究
        2.2.1 国外文献综述
        2.2.2 国内文献综述
    2.3 有关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研究
        2.3.1 国外文献综述
        2.3.2 国内文献综述
第3章 利率市场化概述与理论基础
    3.1 利率市场化概述
        3.1.1 利率市场化含义
        3.1.2 利率市场化特征
        3.1.3 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3.2 理论基础
        3.2.1 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
        3.2.2 金融约束理论
        3.2.3 理论小结
第4章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分析
    4.1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总体影响
    4.2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结构的影响
        4.2.1 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净利差的变化情况分析
        4.2.2 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非利息收入的变化情况分析
        4.2.3 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不良贷款率的变化情况分析
第5章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5.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5.1.1 样本选取
        5.1.2 数据来源
    5.2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5.2.1 因变量的选取
        5.2.2 自变量和控制变量的选取
        5.2.3 模型设定与分析
    5.3 实证分析
        5.3.1 总体样本的实证分析
        5.3.2 分类银行的实证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对策建议
    6.1 对总体商业银行提高盈利能力的对策建议
        6.1.1 重视传统利息收入,维持利差合理水平
        6.1.2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提升非利息收入水平
    6.2 对大型商业银行的对策建议
        6.2.1 重视资产质量,降低不良贷款率
        6.2.2 定位综合化、国际化经营
    6.3 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对策建议
        6.3.1 优化存贷比,提高流动性与安全性
        6.3.2 提高服务质量,定位差别化经营
    6.4 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对策建议
        6.4.1 重视成本管理,提升经营收益
        6.4.2 发挥好地缘优势,定位特色化经营
    6.5 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8)利率市场化、综合化经营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 ——基于上市银行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 创新与不足
2.文献综述
    2.1 利率市场化的相关研究
        2.1.1 利率市场化指数构建的相关研究
        2.1.2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影响的相关研究
        2.1.3 利率市场化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传导机制研究
    2.2 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相关研究
        2.2.1 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动因
        2.2.2 综合化经营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影响的相关研究
        2.2.3 综合化经营提高经营绩效路径的研究
    2.3 研究现状评述
3.利率市场化、综合化经营和商业银行的收入现状分析
    3.1 利率市场化的现状
        3.1.1 利率市场化的含义
        3.1.2 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3.2 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发展现状
        3.2.1 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含义
        3.2.2 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发展的路径
        3.2.3 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现状分析
    3.3 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分析
        3.3.1 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的含义
        3.3.2 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
        3.3.3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总体现状分析
4.研究设计
    4.1 研究假设
    4.2 变量选择与测度
        4.2.1 被解释变量
        4.2.2 解释变量
        4.2.3 控制变量
    4.3 实证模型
5.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5.1 样本数据
    5.2 变量统计分析
        5.2.1 描述性统计
        5.2.2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5.3 实证分析
        5.3.1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
        5.3.2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战略的影响分析
        5.3.3 综合化经营对利率市场化下银行绩效的调节效应检验
    5.4 稳健性检验测试
6.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银行自身层面
        6.2.2 政府机构层面
参考文献
致谢

(9)利率走廊调控国际经验与中国目标模式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回顾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利率走廊调控概念与理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货币政策与货币政策操作框架
        二、数量型调控框架与价格型调控框架
        三、利率走廊调控
    第二节 西方利率走廊调控相关理论基础
        一、早期价格型调控下的真实票据理论与银行贴现率理论
        二、数量型调控下的货币数量论与外生货币供给理论
        三、现代价格型调控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马克思货币理论对中国构建利率走廊调控的指导意义
        一、构建利率走廊调控必须坚持马克思货币理论的指导地位
        二、马克思货币理论及其对利率走廊作用机制的分析
        三、银行业利润率与社会平均利润率
第二章 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发展与转型
    第一节 早期货币政策实践:信贷规模控制
        一、中国货币政策的产生
        二、信贷规模控制
        三、直接调控为间接调控创造条件
    第二节 当前货币政策实践:间接数量调控
        一、1998 年至今的间接货币总量调控
        二、为应对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
        三、间接数量调控的特点
    第三节 数量调控向价格调控转型
        一、数量调控的局限性——转型必要性分析
        二、数量调控下货币供给的内生性——转型必然性分析
        三、数量调控下利率决定的外生性——价格调控的可能性分析
第三章 中国构建利率走廊调控的现实条件与障碍因素
    第一节 利率与汇率市场化改革为实施利率走廊调控奠定基础条件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二、汇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
        三、利率传导机制日益顺畅
    第二节 央行利率调控体系向有利于价格型调控框架转变
        一、央行流动性调节与预期管理能力提高
        二、创新货币政策操作工具
        三、建立健全合格担保品框架
    第三节 实施利率走廊调控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一、构建面向价格型调控的框架还不完善
        二、中央银行调控能力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三、经济金融领域存在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对转型构成挑战
第四章 利率走廊调控模式的国际经验借鉴
    第一节 英国和美国货币政策框架的对比分析
        一、英国与美国货币政策框架的历史路径
        二、数量调控还是价格调控-基于Poole模型的分析
        三、不同发展阶段下的框架选择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第二节 现代价格型调控模式:利率走廊调控
        一、欧洲中央银行
        二、加拿大银行
        三、美国联邦储备银行
    第三节 国际利率走廊调控经验借鉴
        一、合理设定准备金制度
        二、创设常备借贷与存款便利工具
        三、协调公开市场操作
        四、具备市场性、基准性和可控性的目标利率
第五章 中国利率走廊调控目标模式构建
    第一节 实施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双目标
        一、建立通胀目标制
        二、兼顾金融稳定目标
    第二节 基准利率与政策目标利率的选择
        一、选择SHIBOR作为基准政策利率
        二、以常备借贷便利为上限,合理确定利率走廊宽度
    第三节 实行余额准备金制度
        一、准备金制度的争议
        二、模型建立
        三、参数校准
        四、模型分析
        五、结论
第六章 构建中国利率走廊调控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增强利益诱导的有效性
        一、增强SHIBOR的基准性
        二、降低常备借贷便利准入门槛,提升商业银行的融资可得性
        三、余额准备金制度下是期间平均还是自愿准备?
    第二节 强化中央银行的预期引导
        一、构建通胀目标制+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的调控框架
        二、提升央行独立性的具体对策
        三、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
    第三节 健全顺畅的货币政策传导
        一、加强金融市场建设
        二、构建有效的微观市场主体行为
        三、应对货币政策传导中的时滞问题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利率市场化对农村中小银行机构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文献综述
        1.2.1 海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
第二章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理论和历史演变
    2.1 利率市场化改革理论基础
        2.1.1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定义
        2.1.2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特征
        2.1.3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路径
    2.2 外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2.2.1 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简述
        2.2.2 日本利率市场化进程简述
        2.2.3 韩国利率市场化与金融危机
    2.3 小结
第三章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现状
    3.1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历史进程
    3.2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部分
    3.3 取消利率“双轨”制是下一步改革重点
    3.4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影响
        3.4.1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影响途径
        3.4.2 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3.5 小结
第四章 利率市场化对内江辖内农村中小银行机构的影响
    4.1 内江辖内农村中小银行机构现状
    4.2 利率市场化对盈利状况的影响
        4.2.1 存贷利差
        4.2.2 净息差和净利差
    4.3 利率市场化对资金利率定价机制的影响
        4.3.1 存款定价机制现状
        4.3.2 贷款利率定价机制现状
    4.4 利率市场化对利率风险管理的影响
    4.5 农村中小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存在问题
第五章 内江辖内农村中小银行机构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对策建议
    5.1 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环境下经营模式演变的国际经验借鉴
        5.1.1 业务转型模式——以美国为例
        5.1.2 差异定价模式——以印度为例
    5.2 强化盈利能力方面对策
    5.3 完善利率定价机制方面
    5.4 风险控制方面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对策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与信用风险研究[D]. 张蕊.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1)
  • [2]利率市场化对城市商业银行收入业务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以宁波银行为例[D]. 赵志鹏. 广西大学, 2020(07)
  • [3]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定价机制研究 ——以Z银行为例[D]. 李欣妍.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4]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D]. 丁轶. 青岛大学, 2019(02)
  • [5]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结构的影响研究[D]. 尹浚吏. 浙江大学, 2019(01)
  • [6]中国信贷供给效率研究[D]. 韩晓梅.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7]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初美慧.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
  • [8]利率市场化、综合化经营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 ——基于上市银行的实证分析[D]. 陈逸飞.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9]利率走廊调控国际经验与中国目标模式构建研究[D]. 杨斌.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10]利率市场化对农村中小银行机构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曾志鹏.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