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美”与科学美

“科学美”与科学美

一、“科学美”与科学中的美(论文文献综述)

教育部[1](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张文龙[2](2019)在《“科学美”的合法性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美学原理教科书中是没有“科学美”的,而在这之后,几乎中国的所有美学教科书都把“科学美”纳入到美学体系中去。但是,把科学美纳入到传统美学体系之中,是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在美学教科书中,对美的形态划分是根据其所在的领域而进行的。一般来说,主要有三种美的形态,即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如果把科学美也放入美学中去,这样对美的形态的划分标准就不一致了。其次,关于科学美的提法,只限于中国学术界,在西方是没有这样的概念的,尽管也有人建议美学应该研究理性中的美,但这种说法在西方是没有得到认可的。再次,科学活动中是存在着美,这是所有科学家都有的切身体验,无可置疑,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科学活动中有美的存在就把这种美定义为科学美。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不能用单称判断来取代全程判断,只有能真正反映科学的本质的那个共性才能代表科学本身,所以,尽管科学实验、科学符号是科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它们都不属于科学本身。本文认为,真正能代表科学本身的只能是科学理论,因此,所谓的科学美也只能是科学理论美,除此之外,都不能称之为科学美。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试图对科学美的合法性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也就是说,对于把科学美纳入到美学体系中是否合适,科学美这样一种新的美学形态是否符合美学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律。本文认为,尽管从传统美学的视角看,科学美是完全不符合美的基本特质的,但是,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因此,我们不能用一种静止的眼光来审视科学美,而应该从社会发展的视角来对它进行全面的把握。

刘洁[3](2015)在《科学美一般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世纪以来,美学从艺术的阁楼中走出,不仅仅研究艺术,而研究更为广泛的内容。这样一个新的视野下,二十世纪的科学发展迅速,审美和科学,从人类文明的两极统一到一起。“科学美”,这个新的概念也随之诞生。然而长久以来,“科学美”并没有有机地融入美学中,常常被研究者予以质疑,究竟原因何在呢?科学中的一些美学问题是需要人文艺术来平衡的。由此本论文科学美一般问题研究主要是从科学人文主义属性角度来探讨科学之美,科学中的真、善、美统一的问题。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就锁定为科学之美,包括感性之美和理性之美两种美,科学美应当更加注重理性之美。本论文将科学之美作为研究对象,从美学的角度对科学中的美辩证思考,审视科学活动中美所体现的价值,选取“自然事物的内容美”“科学理论自然中的理论美”“科学创造活动和鉴赏活动中的美”三方面内容探讨科学美,并在科学美存在的基础上,研究真、善、美三者的关系。探讨科学发展迅速的今天,科学与艺术不应是分离、对立的,这不利于科学的长足发展,不利于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融合。本文首先对科学、美,科学美的概念进行诠释,主要从历史的角度梳理相关哲学家、科学家对于科学之美的论述与分析,在此基础之上,从理论上对本文研究对象、科学、科学美等概念进一步界定。本文又从三个方面对科学研究活动过程中的美进行分析,其一,如何使科学中感性美的体验上升到对科学之理性美的认识。其二,科学美的一般特征,其三,从科学之审美,探讨科学美的作用价值。最后通过对科学中的美之问题分析和思考,指出科学与人文是需要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我们应当善于在科学中发现美、认识美、理解科学中的美。

耿淑玲[4](2011)在《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课程的构建》文中认为当前科学课程改革的实践正在如火如茶地进行,但是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我们一方面应大力推动科学课程改革实践的进行,另一方面应加强对课程改革实践的总结与反思,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本文在对科学课程改革进行总结与反思的前提下,提出构建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课程的设想,试图为我国科学课程改革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导论。主要从研究的缘起与意义、文献综述、核心概念界定、研究的视角、研究的问题、思路、方法以及论文结构等方面对论文进行基本的介绍。第二章,审视人文关怀在科学课程发展过程中的境遇。这是本文的逻辑起点,着重回答在科学课程发展中到底有没有而且要不要人文关怀的问题,即探讨构建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课程的必要性。近代西方科学课程是由文艺复兴这场人文主义运动所催生的,可以说是“人”的发现导致了近代西方科学课程的产生。其后,科学课程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19世纪中期以后,由于科学的强势影响,实证化的科学研究方法渗透到科学课程及其研究中,导致了人文关怀在科学课程发展过程中的遮蔽。但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西方科学课程在经历了三次发展的高潮之后,这种阴霾正逐渐消散,今天,关注人已经成为科学课程发展的总趋势。我国的近代科学课程伴随着近代科学从西方移植而入,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它主要着眼于器物层面,对于深层次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文化素养方面缺少足够的重视,而且这种状况在后来的发展中始终没有得到纠正,实可谓“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如何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当代国际社会的做法为我们的科学课程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第三章,提出构建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课程的理论依据。本文认为,构建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课程的理论基础应该立足于哲学层面来进行探讨。一直以来,科学哲学的发展就是影响科学课程改革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而近些年来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更是对原来的科学课程体系形成了巨大冲击。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扩大了科学课程理论研究的范围,使我们能够站在科学哲学和文化哲学相结合的高度思考科学课程的问题:科学课程不能仅仅着眼于科学知识的传授,而应该更加突出创造科学知识的人,以及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应该将历史和人文的因素融入于科学课程教学中,使学生能够从文化的视角解读科学,也能够从科学的角度理解文化,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此外,萨顿的科学史观对于我们构建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课程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以萨顿科学史观为指导,将其学说加以推衍和运用,对科学发展的历史进行梳理,揭示出:在整个科学发展过程中,人的因素始终贯串于其间,并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人文关怀,作为其知识载体的科学课程当然更该如此,因而这也成为了我们构建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课程的又一重要理论依据。第四章,阐述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理念上的创新,才能带来制度创新和行为方式的创新。构建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课程,在教学策略和方法上与传统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会有很大的不同,然而更主要的是体现在深层次上,即它的教育理念与传统教育理念有着本质的区别。什么是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本文认为,其最核心的理念就是关注人。通过中西文化的对比可以看出,我国的国民一直以来就缺乏自己独特的个性;而近代以来的功利化取向,又使我们个体的需求和精神成长一直被忽视。有鉴于此,“培养鲜活有个性的人”应该成为科学课程的终极追求。科学素养是现代公民的必备素养,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而我国学生的科学素养状况一直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因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应成为我国科学课程的现实目标。此外,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课程,着眼于倡导一种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相结合的科学课程文化观。以科学课程为载体,实现两种文化(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结合,实现两种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通,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这对于改变我国科学精神不发达的现状是非常有益的。第五章,介绍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课程的实施策略。课程实施是课程理念见诸行动的过程,是决定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一环。科学课程的实施策略是多元的,人们基于不同的课程理念,可以构建出不同的科学课程来,更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方法来实现。不过,如果从科学史、贴近生活世界的素材和科学美这三个方面着力,也足可以使我们在教学中彰显人文情怀方面大有作为。

黄昊[5](2011)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审美活动初探》文中认为20世纪以来,美学摆脱了以往仅仅把艺术作为其研究对象的局限,逐渐扩展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这一新的视野下,伴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科学与审美,从人类社会生活的两极,走到了一起,一个新概念“科学美”也随之诞生。纵观科学史,我们发现,科学家在提出假说或建构理论模型时所使用的科学方法,不仅包含有大量的想象、直觉与灵感,而且存在着一种强烈的在科学意义上的追求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思维活动。科学中有美,科学研究的过程伴随着科学审美方法。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以科学研究的典型过程为分析依据,探究科学研究中审美活动的形态及方法,并辅之以案例说明。全文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着重阐述科学研究中审美活动的存在。首先阐述科学史上对科学的一般定义,结合自然的本质提出对科学的反思,概述历史上着名的科学家、哲学家对科学关的看法,论述科学是美的;再从科学与审美的辩证关系切入,论述科学审美的内涵;最后阐释科学审美的功能。第二部分着重阐述科学审美的表现形式。通过叙述科学美发生的过程和机理,借用艺术里“意境”的概念,把“意境”作为科学美的载体。通过对科学意境的建构,归纳出科学意境的特点,并阐释意境作为科学审美表现形式的意义。第三部分着重阐述科学研究中的审美方法。从科学美的特征出发,提出科学审美方法的基本类型,强调了科学审美方法在科学研究不同阶段的作用。第四部分是对科学研究中审美活动的认识与评价,着重强调要全面把握科学美的辩证性,提出科学美是相对性与绝对性的辩证统一,是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同时还强调要避免唯科学主义和唯美主义的误区。

李醒民[6](2010)在《科学:真善美三位一体的统一体》文中认为科学具有真、善、美的底蕴,是真善美三位一体的统一体。本文在分别论证科学之真、科学之善、科学之美的基础上,进而揭橥三者何以生发、引导、统摄、联结,从而达成三位一体的。

徐瑛[7](2008)在《《内经》理论体系的科学美学思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帝内经》不仅是中医学的原典,更是科技人文集大成者,是中国古代科学美学思想的典范。科学美学虽是美学应用于科技领域的新兴学科,但科学美学思想却源远流长,是科学与人文相交融的体现。本文通过文献对比、文献追溯方法研究《内经》与科学美学的密切关联,进而纵向提炼出贯穿《内经》的科学美学特征,横向分析《内经》各组成部分的科学美学思想,并尝试以科学美学原理探讨中医学的发展前景。从科学建构的角度立论,《内经》理论体系可以认为是古人以真善美三位一体的科学美学思想为指导,运用“科学美学”思维和方法构筑而成。从美的形态划分,《内经》理论具有深层科学理性美。《内经》符合真理的三大检验标准:实践标准、逻辑标准和科学美学标准。《内经》理论经历了严格的临床实践的验证;具有辩证逻辑、多值逻辑、模糊逻辑的合理性;同时符合科学理论的和谐、简洁、对称、新奇的美学标准。意象思维融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为一体,是《内经》科学美学思维的集中体现。《内经》理论体系中包含了统一法、两面神方法、思想实验、探索性演绎和类比法等多种科学美学方法。科学动态美与生命美在《内经》中得到突出展现。人体之气的生生不息生动展现出生命科学领域的动态美;古老的重阳思想具有近现代生命美学的内涵。《内经》所反映的生命节律现象不但体现出科学有序美,更体现了科学循环美。科学美学同构论在《内经》中得到充分体现。天人相应观、主客交融、形神一体观和生命全息律分别展示了《内经》理论体系的天人同构、形神同构和自身同构美。《内经》意象思维具有丰富的科学审美属性:天人合一、主客交融的审美思维模式;直观形象性、整体模糊性、突发创造性的多重审美品格;以及直觉顿悟、类比联想和臻美想象等三重审美功能。《内经》在探究自然生命的各种关系过程中体现出科学美中的关系美。《内经》阴阳五行理论一方面实现了思维经济、简洁的科学美原则,具有优良格式塔的美学内涵,另一方面也决定了中医学重程式循环,轻创造求异的特征。伴随现当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只有摆脱古老的“五行定数”局限,探寻其深层的逻辑规律和方法,阴阳五行理论才能有更广阔的运用前景。《内经》藏象理论的模糊美一方面丰富了中医学的科学美内涵,同时也产生出神秘玄奥,难以把握的弊端。因此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中医学应该注意辩证看待精确与模糊的关系,明确《内经》医学的长处和不足,发挥宏观整体定性的优势,弥补微观分析定量的不足。《内经》经络学说具有三维的层次美,升降病机理论在理论建构、科学美学方法的运用以及天人合一观三方面体现出科学和谐美。《内经》诊法理论具有现象学美学特征:即重在真实描述、本质直观、关系思维、整体观念和质化分析。中医学应当本着扬长避短的原则,辩证对待这些科学美学特征。作为指导临床诊疗的操作体系,辨证论治过程体现出逻辑程序美,即程式美;而“化不可代”、“因势利导”治则反映出《内经》崇尚自然美的科学美学传统。它们共同构成了《内经》治疗理论的形式美和内容美。最后,养生理论也展现出科学自然美学观。因而,从真与美关系原理认识中医学的科学性,用互补原理正确看待中西方医学,在对传统美学思维“扬长补短”基础上,根据和谐美学原理发展中医学,这就是科学美学原理对中医学的启示。

庞丹,韩魁武[8](2007)在《对科学臻美的一条可能路径之探求——杨振宁的科学美学观及其启示》文中研究说明杨振宁具有非常丰富而深刻的科学美学思想,本文从何谓"科学美"、"科学美"栖居于何处以及如何把握"科学美"等方面探析其科学美学思想,以启迪当今学者,并且将之加以进一步深入发掘和弘扬。

谭清华[9](2006)在《论审美因素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 ——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文中指出通常我们将科学与艺术严格区分开来,认为科学创造是枯燥无味的,根本没有美学情趣,而只有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才具有审美的愉快。这是一种很大的误解。我们是太不了解科学创造了,诚然,科学创造过程有相当严谨、周密的逻辑思考,也有非常琐碎、细致的具体工作,但是,科学创造不只是动用理智,也动用情感,不只是充满艰辛困苦,也弥漫着审美愉悦。所以,杨振宁说:“科学中存在美,所有的科学家都有这种感受。”正是由于科学美的吸引,科学家战胜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甚至心甘情愿为之牺牲。 科学中不但存在着美,而且审美在科学创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虽然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在人类诞生以前就已经存在,但自然科学理论却是人的创造性劳动的产物。科学理论虽然是客观规律的反映,但这种反映并不是机械的、被动的,它是由人按照美的规律构造出来的。所以,科学创造的过程也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创造者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和原则来指导自己的研究工作,并用这些审美标准和原则来判断、取舍各种假说和理论。美学因素不仅浸润在科学创造的原动力之中,而且也渗透在其理论体系的构思和表述之中,美学原则潜在地影响着科学成果的内容和形式。 纵观科学史,我们就会发现,科学工作者在提出假说或建构理论时所使用的科学方法,不仅包含有大量的想象、直觉与灵感,而且存在着一种强烈的追求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思维活动。因此,科学审美意识作用于科学家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左右着科学探索的方向,影响着科学发现的思路,丰富着科学创造的方法。审美因素在科学创造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和认识论意义。 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阐述了审美和科学创造的关系,指出审美在科学创造中具有动力作用、启迪作用、预构作用、评价与选择作用。第二章论述了审美情感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第三章论述了审美思维即审美想像、审美直觉和审美灵感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第四章论述了审美方法即简单性方法、对称方法与和谐方法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

李醒民[10](2006)在《论科学美和数学美》文中提出

二、“科学美”与科学中的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学美”与科学中的美(论文提纲范文)

(2)“科学美”的合法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美的起源、本质与特征
    2.1 美的起源
    2.2 美的本质
    2.3 美的特征
第三章 “科学美”的提出、质疑及其反驳
    3.1 “科学美”的提出
    3.2 “科学美”的质疑
    3.3 对“科学美”质疑的反驳
第四章 “科学美”合法性问题的重新剖析
    4.1 “科学”和“科学美”的概念分析
    4.2 传统美学视域下“科学美”的不合法性
    4.3 现代美学视域下“科学美”的合法性
第五章 “科学美”的人文教育价值与方法论意义
    5.1 “科学美”的美学价值
    5.2 “科学美”的教育价值
    5.3 “科学美”的科学方法论意义
结语
参考支献
致谢

(3)科学美一般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第一章 科学美的一般表现
    第一节 科学中美的一般问题
        一、科学的一般概念
        二、美的一般概念
        三、科学美的一般内涵
    第二节 科学美的相关历史论述
        一、科学之秩序美:毕达哥拉斯学派及柏拉图
        二、科学美之基础----求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及爱因斯坦
        三、中世纪至近代关于科学真与美的争论
    第三节 科学中真与善的关系
        一、科学活动中真与善的含义
        二、科学活动中真与善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 科学研究活动过程中的美
    第一节 科学中的感性美到理性美
        一、科学研究活动过程中的感性美
        二、科学美的极致——理性美
    第二节 科学中美的特征
        一、科学追求秩序美
        二、科学寻求的对称美
        三、科学的简单美
    第三节 科学之审美
        一、科学中美感体验
        二、尼采和福柯之审美主义精神中的启示
        三、科学中美的作用
第三章 科学之真、善、美的统一
    第一节 科学之美的使命
        一、架起真与美的桥梁
        二、促进真与善的融合
    第二节 科学美的最终归宿
        一、建立美好人格达到真、善、美的统一
        二、推动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融合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参考外文文献
参考论文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课程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相关文献综述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研究的视角和思路、方法
第二章 人文关怀在科学课程发展过程中的境遇
    第一节 人文关怀在西方科学课程发展中的境遇
        一、人文关怀的凸显:近代西方科学课程的产生
        二、人文关怀的遮蔽:现代西方科学课程发展的失衡
        三、人文关怀的回归:当代西方科学课程发展的趋势
    第二节 人文关怀在我国科学课程发展中的境遇
        一、人文关怀的缺失:源于功利而移植的我国近代科学课程
        二、人文关怀的呼唤:我国科学课程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构建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课程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科学哲学"文化转向"的影响
        一、西方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
        二、科学哲学"文化转向"对科学课程研究的影响
    第二节 萨顿科学史观的推衍和运用
        一、萨顿和他的科学史观
        二、萨顿科学史观的推衍和运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第一节 核心思想:关注人,为了人
        一、培养鲜活有个性的人:科学课程的终极追求
        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课程的现实目标
    第二节 着眼点:两种文化的结合、两种精神的融通
        一、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关系
        二、在科学课程中实现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结合
        三、在科学课程中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通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课程的实施策略
    第一节 以科学史为线索
        一、科学史进入科学课程的历程和教育价值
        二、以科学史为线索展开教学的案例
    第二节 以贴近生活世界的内容为素材
        一、科学课程为什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
        二、科学课程面向学生生活世界的教育价值和途径
        三、以贴近生活世界的内容为素材展开科学教学的案例
    第三节 以科学中美的体验为导引
        一、对科学中美的认识过程及其在科学课程中的体现
        二、科学课程中美的教育价值
        三、以科学中美的体验为导引展开教学的案例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审美活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科学研究中审美活动的确证
    第一节 科学的历程:真与美从疏离到逐渐统一
    第二节 反思科学:科学家遵循"美"的规律进行创造
    第三节 科学审美的内涵
    第四节 科学审美的功能
第二章 科学意境:科学研究中审美活动的表现形式
    第一节 科学意境的存在
    第二节 科学意境的产生
    第三节 科学意境的特点和意义
第三章 科学研究中的审美方法及其应用
    第一节 科学美的特征对科学审美方法的制约
    第二节 力求简单
    第三节 寻求对称
    第四节 探索和谐
    第五节 探求新奇
    第六节 科学审美方法的作用
第四章 科学研究中审美活动的认识与评价
    第一节 全面把握科学审美的辩证性
    第二节 避免唯科学主义和唯美主义的误区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6)科学:真善美三位一体的统一体(论文提纲范文)

一、科学之真
二、科学之善
三、科学之美
四、科学之真善美是三位一体的

(7)《内经》理论体系的科学美学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美学及科学美学的研究进展
    第二节 中医美学研究现状
    第三节 选题目的、研究方法及意义
    第四节 对科学美学的说明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科学美学与《内经》
    第一节 科学美学与《内经》理论体系的建构
    第二节 科学理性美与《内经》
    第三节 科学美学标准对《内经》理论体系的评价
    第四节《内经》的科学审美思维
    第五节 科学美学方法在《内经》中的体现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贯穿《内经》的科学美学特征
    第一节 气的运动、重阳思想与动态美、生命美
    第二节《内经》生命节律的循环美
    第三节 天人相应与天人同构
    第四节《内经》主客交融、形神一体观与美学同构论
    第五节《内经》全息律与自身同构论
    第六节《内经》意象思维的科学美
    第七节 脏腑相关、邪正虚实与美在关系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科学美学思想建构下的《内经》理论体系
    第一节 阴阳五行的科学美
    第二节 脏象中的不精确美
    第三节 经络学说的层次美
    第四节 病机—升降理论的科学和谐美
    第五节《内经》诊法中的现象学美学特征
    第六节《内经》治疗理论中的科学美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从科学美学原理看中医学的前景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前景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8)对科学臻美的一条可能路径之探求——杨振宁的科学美学观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何谓“科学美”?
2 “科学美”居于何处?
3 如何把握“科学美”?
4 结 语

(9)论审美因素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 ——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章 审美与科学创造
    一、审美
    二、科学创造
    三、审美与科学创造
第二章 科学审美情感——科学创造的催化剂
    一、科学创造中的“宇宙宗教情感”
    二、科学美感
    三、科学审美情感是科学创造的精神动力
第三章 科学审美思维——科学创造的捷径
    一、科学审美想象
    二、科学审美直觉
    三、科学审美灵感
    四、小结
第四章 科学审美方法——科学创造的金钥匙
    一、简单性方法
    二、对称方法
    三、和谐方法
    四、小结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科学美”与科学中的美(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2]“科学美”的合法性问题研究[D]. 张文龙. 华中师范大学, 2019(12)
  • [3]科学美一般问题研究[D]. 刘洁. 新疆大学, 2015(03)
  • [4]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课程的构建[D]. 耿淑玲. 湖南师范大学, 2011(11)
  • [5]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审美活动初探[D]. 黄昊. 复旦大学, 2011(01)
  • [6]科学:真善美三位一体的统一体[J]. 李醒民.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4)
  • [7]《内经》理论体系的科学美学思想[D]. 徐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12)
  • [8]对科学臻美的一条可能路径之探求——杨振宁的科学美学观及其启示[J]. 庞丹,韩魁武. 科学学研究, 2007(05)
  • [9]论审美因素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 ——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D]. 谭清华. 广西大学, 2006(01)
  • [10]论科学美和数学美[J]. 李醒民. 湖南社会科学, 2006(01)

标签:;  ;  ;  ;  ;  

“科学美”与科学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