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回顾与展望

辽宁省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回顾与展望

一、对辽宁省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李梓豪[1](2021)在《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团体辅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适应是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相互交叉研究的重点内容。大学阶段是个体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处于人生发展重要转折点的大学生群体的社会适应状况关系到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及人格的完善。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份子,他们既有专业的特殊性又具有大学生的普遍性。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体育事业的大力支持,体育教育专业也随之迎来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期。但是,在日益增长的体育人才需求下,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在社会适应方面出现的问题也随之受到了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为了促进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整体的社会适应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依据团体辅导理论、《大学生社会适应量表》内部5个维度及该群体的社会适应现状进行团体辅导的方案设计,期待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群体社会适应水平的提升及人格的完善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方案。本文运用文献查阅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进行研究,以辽宁省6所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社会适应现状为研究对象,调查该群体的总体社会适应及内部各维度现状,并通过对不同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学生干部在总体社会适应及内部各维度上的情况进行差异性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选取辽宁省某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大一30名新生,将他们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人。实验前对这30名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发放《大学生社会适应量表》进行前测,再对实验组进行为期1个半月,共计6次的团体辅导活动。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同样的量表后测,进而得出本次团体辅导方案是否对于提升该群体的社会适应水平产生积极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在总体社会适应及内部各维度上均呈现中等偏上的水平,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该群体社会适应的最小值均数低于中间值,说明还有一部分学生的社会适应水平有待提升。不同性别在学习适应维度上呈现出显着差异;不同年级在总体社会适应、未来适应、心理适应以及人际适应维度上存在非常显着差异,在学习适应维度上存在显着差异;是否独生子女在未来适应、心理适应维度上存在显着差异;是否学生干部在心理适应维度上存在非常显着差异,在人际适应维度以及总体社会适应上呈现出显着差异。经过团体辅导活动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在总体社会适应及内部各维度上的均值分数都得到了显着提升,证明本次的团体辅导活动对于提升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水平效果显着。

王浩然[2](2021)在《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时下,体育课程受重视程度日渐高涨,为提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能力,解决学生学习倦怠问题,为提高其学习质量,论文对辽宁省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调查,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继而深入探索学生心理韧性、自我效能感水平对学习倦怠水平的影响程度,梳理出其三者中的影响程度,促使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学习倦怠水平的改善,为大学生学习倦怠情况的改善提供实践指导,提高学习效果与教育能力。本研究采用文献法、问卷法以及数理统计等多种方法,引用较为成熟量表对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整理与分析所得数据,梳理出致使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以期能够对症下药,可以促使改善目前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学习倦怠状况。研究结论如下:(1)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学习倦怠整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其中男生成就感低维度高于女生;情绪低落维度存在年级差异;来自城市学生成就感低和行为不当维度上高于来自农村学生。(2)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心理韧性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受性别差异下,积极认知和人际协助维度女生高于男生;在目标专注维度、积极认知维度上,农村学生较之城市高,家庭支持维度非独生子女更高。(3)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来自农村大学生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高于来自城市大学生。(4)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倦怠与心理韧性、学业自我效能感两个维度之间的各个子维度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其中,心理韧性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各维度之间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心理韧性在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学习倦怠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何耀慧,汪晓赞,杨光[3](2020)在《我国体育教师知识研究:主题嬗变、热点聚焦与展望》文中提出为了解我国体育教师知识研究现状,探究其发展的脉络和历程,并聚焦其主要研究热点与趋势,本文采用Citespace分析软件,对CNKI收录的195篇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对比国外体育教师知识研究进展,得出以下结论:我国体育教师知识研究呈现整体上升的趋势,经历了知识结构、专业知识和能力及学科教学知识三个发展阶段,目前主要聚焦于体育教师PCK、知识转移及体育教师CK等三大领域。体育教师知识研究与教育领域及国外体育教育领域在研究的深度、实践性和特定领域化方面仍有差距;研究对象指代不明确,初步呈现向多元化发展的迹象;研究理论单一,主要移植教育领域,缺乏立体化的发展;研究方法呈现不断发展的态势,测试工具研制的科学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未来应在体育教师知识研究的专注性、系统性和持续性方面给予重视。

王超[4](2020)在《自主学习在大学器械健身选修课中的应用研究 ——以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新时代下每个人都应当坚持终身学习,终身学习已成为人们适应社会,谋求发展的主要途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对终身学习的重要保证。近年来,随着国外先进教学思想的引入,在体育教学中自主学习方法的应用也日益增多。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人们无法外出运动,器械健身作为一门不同于其他项目的体育运动,学生器械健身学习自主性的培养对其居家体育锻炼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本研究结合在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器械健身选修课的开展特点,运用自主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实验研究,为高校体育课和器械健身教学理论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完善自主学习理论基础,为改进器械健身课堂教学提供参考。本研究以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生275人为调查对象,抽取四个教学班共119人为实验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以器械健身课为主要平台,了解大学生体育自主学习现状,对比自主学习教学和传统体育课的教学进行了分析和思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生体育自主学习总体成绩处于一般等级。男生的体育自主学习能力要优于女生,不同性别学生在学习环境维度有非常显着的差异。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动机和学习环境上有显着性差异,大一学生要好于大二学生。2.接受自主学习教学方法的学生比接受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学生在器械健身的学习能力上有了显着性提高,因此,我们认为实验班实施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起到了一定的效果,说明本实验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学习器械健身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在器械健身中的应用比传统的体育学习方法更有效。3.接受自主学习教学方法的学生比接受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学生在引体向上成绩和仰卧起坐成绩上有显着性提高,因此,我们认为实验班实施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起到了一定的效果,说明本实验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4.改善大学器械健身选修课有效教学的建议是:教师及时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针对特定的人群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有利的自主学习环境,创造良好的器械健身课堂环境。吸取传统体育教学中的优点,注意启发诱导,与学生和谐相处。

黄培真[5](2020)在《辽宁省高校冰雪运动校园推广现状及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对于我国冰雪运动项目发展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促进我国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同发展的良好契机。辽宁省是我国冰雪运动推广与发展的重点省份,在冰雪文化传承以及运动员培养等多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辽宁省高校冰雪运动推广现状和实现路径,有利于认清辽宁省高校冰雪运动推广的实际情况与存在问题,对提升辽宁省高校冰雪运动发展水平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与借鉴价值。本文以辽宁省高校冰雪运动校园推广现状及路径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辽宁省高校冰雪运动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实践路径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辽宁省高校冰雪推广的场地设施依然十分有限,接近一半的高校缺乏冰雪运动场地,无法满足校园师生参与冰雪运动的实际需求;冰雪项目开课率并不高,雪上课程设置极低;冰雪项目师资配备相对较弱,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低,教师整体学历层次较高;在校学生参与冰雪运动的次数非常有限,但参与冰雪的愿意强烈;传统校园推广主体滞后,高校类型与专业设置不均衡,校园场地设施匮乏,冰雪师资队伍薄弱,冰雪文化认同度低缺乏冰雪兴趣和热情,是影响当前辽宁省高校冰雪运动校园推广的主要因素。此外,推广路径需要明确冰雪推广者的主体和任务,制定冰雪推广达成的具体目标,选择和确定冰雪推广内容,拓展冰雪推广途径,提升冰雪作用对象的针对性。基于上述结论提出如下建议:政府加大政策扶持与投资力度,提高冰雪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深化冰雪教学改革,注重冰雪课程开发力度;重视冰雪运动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原有冰雪教师培训力度与高水平运动员引入力度;利用北京冬奥会发展有力契机,做好高校冰雪宣传工作;积极参与冰雪运动赛事,培养竞技后备人才。

徐晓涵[6](2020)在《DMAIC模型在辽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管理中运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实习是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检验专业教育质量、培养合格的体育教育人才的必要措施,是高校教育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完善并加强教育实习管理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质量是高校培养质量和培养水平的全面体现,构建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管理模型,是体育教育改革和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机构的应有之义。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考察、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以辽宁省为例,对域内沈阳体育学院、辽宁师范大学、鞍山师范学院、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大学、大连大学等六所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运用六西格玛管理理论和DMAIC模型,构建了基于六西格玛管理理论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管理模型。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将六西格玛管理理论运用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管理具有可行性。六西格玛管理理念的核心,包括“以满足顾客的需求为导向、注重流程管理、以数据和事实为基础、无边界通力合作、不断改进和追求更高目标”六个方面。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管理所遵循的“以生为本、以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中的具体测量数据为基础、将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管理视为一个流程,强调学校与院系、部门与部门、指导教师和学生、高校和实习基地的通力合作,持续不断的针对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以不断追求高质量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为目标”六个方面的原则与六西格玛管理理论的核心相契合。因此,探寻教育实习管理与六西格玛原理的契合点,进而拓展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管理的途径。第二,本文对辽宁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管理的研究从对实习生的管理、高校院系自身的管理以及对实习基地和指导教师的管理三个方面展开。实习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对教育实习的认知不够、教育实习目的存在明显差异、就业意向呈现多元化、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重技术轻从师能力的培养与锤炼;高校院系方面存在的问题:前期准备内容不够全面、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有待深化、与实习基地的联系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实习学校和指导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实习内容不够全面,局限于教学训练,忽视学校体育研究和班主任工作、受限于季节气候,室外实践课内容有局限、指导教师培训制度不健全有待完善、对指导教师的监督考核不严格。第三,构建辽宁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管理DMAIC模型共分为五个阶段,分别为界定(D)阶段、测量(M)阶段、分析(A)阶段、改进(I)阶段和控制(C)阶段。界定(D)阶段:界定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管理项目,即确定六西格玛改进项目、确定研究的流程和范围、定义顾客关键需求;测量(M)阶段:测量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管理项目,从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前期准备阶段、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实施阶段、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总结和实习成绩评定阶段分别对实习生、高校、实习基地和指导教师进行测量;分析(A)阶段:从实习生、高校、实习基地和指导教师等方面分析影响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质量的主要因素;改进(I)阶段:提出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管理改进与完善策略;控制(C)阶段:对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管理实施六西格玛控制策略,对改进阶段的成果进行维护和巩固,防止工作流程回到原先的模式上。通过将DMAIC模型与辽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管理的不断循环操作,形成一套适用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管理的持续改进模型。最后,针对六西格玛管理理论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中运用的相关问题提出了三方面的建议。

郭家骏[7](2019)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高等体育院校为例》文中认为改革开放40年,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成为世界第一的高等教育“大”国。在“新常态”成为中央执政理念关键词的背景下,认识、判断和实现高等教育的新常态,从高等教育大国转变为高等教育强国,是我国高等教育在现阶段的紧迫任务。在健康中国2030的规划框架中,高校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对于实现全人教育、为国家培养身强体健的高素质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教育质量的提升取决于师资水平的提升,在高等教育新常态下推动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促进高校体育教育质量的提升是高校体育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然而,通过文献综述整理得知目前我国体育教师普遍存在教育理论水平较低、教育知识匮乏、教学能力单一、教学热情不足等问题,不仅严重阻碍了体育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发展,而且无法满足新常态下高校体育教育实现人文性、社会性、生态性、制度性的需求。因此,关注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研究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实现高等教育新常态的重要课题。鉴于此,本研究以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研究内容,通过综合使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个案分析法的研究方法,采取混合研究设计,以高等体育院校为例,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影响因素、阶段性特征、内容构成、实现路径和支持系统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与探讨,同时梳理分析了我国着名体育教育家马约翰先生的生平和事迹发展轨迹,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师未来发展的价值选择。本研究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门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旨在深切关照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呼吁为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必要而充分的支持策略与方法,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实践参考。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沿用“理论分析”到“实证调查”再到“理论分析”的总体思路确定培训迁移理论、终身教育理论、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等为研究的理论基础,“U-G-S”教师教育模式为研究的实践基础。以此,明确研究问题、规定了核心概念、呈现了目前关于这一问题的已有研究和总结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第二,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考察发现:我国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存在教师年轻化、理论水平较低、职称分布失衡、整体研究能力低、初级专业技术岗位占比过大、薪资待遇相对弱势、业务水平后劲不足的现状。虽然绝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师都认为有专业发展的必要,但是在实际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却存在保障机制不健全、培训内容不恰当、职业认同与工作满意度低、缺乏有效评价与考核机制的问题。不过,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受到多元动机的驱动、获得多元内容支持,知识需求广泛、技能需求深入,为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与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背景。第三,基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布鲁克菲尔德的成人学习理论,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三维度分析模型,包括社会环境方面、工作场所层面和个体层面。基于这个分析模型,编制了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回收了400份面向教师的问卷和48份面向专家的问卷。利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后表明,政府政策法规、市场化产业化程度、高校体育教师选拔晋升制度、高校体育教师招聘管理制度、高校体育教师培训管理制度、高校体育教师绩效考评制度、高校体育教师管理监督机制、高校体育教师的薪金及保障体系、高校体育教师业务水平是影响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第四,在明确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根据是职业社会化和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理论视角梳理了新手、熟手、专家三个发展阶段,总结了不同阶段的发展方式,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分层培训模式”来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这要求在转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并统筹分层培训体系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建设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需求的分层培训模式。第五,详细的探讨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内容构成,包括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化建设、理清专业发展的工作特征和明确专业发展的素质要求。具体而言,本研究在深入分析中美两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后,通过探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基本内容和维度,从思想素质、身心素质、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四个方面明确了专业发展的素质要求。第六,基于对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影响因素、专业发展阶段和专业发展内容构成的讨论,提出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实现路径,将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力量驱动分为问题驱动、目标驱动、责任驱动、创新驱动和资源驱动五个维度,构建了一个从国家政策到教师自主发展、从外到内、从宏观到微观的专业发展驱动模型。本研究尤其强调了“自主—合作”型专业成长模式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应然取向,也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第七,为了让驱动力量更好地发挥实效、切实促进高校体育教师形成学习共同体、实现专业发展,建立全方位的支持体系。这个支持体系的建设应秉持扩大支持广度、增强支持强度、净化支持纯度的思路,切实落实多元开阔的支持渠道、丰富多样的支持内容、发展厚重的支持文化和健全完善的协同机制的建设原则。这些思路与原则是保障教师专业发展可持续进行、保障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机制长效运转的有力武器。最后,从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对马约翰先生的成长过程与实践智慧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马约翰先生的专业热情、运动精神、体育教育专业知识和立足本土鼓励科学锻炼的魄力是其成为卓越体育教师的重要原因。马约翰先生的事迹体现出体育教师需要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掌握扎实的专业能力、勤于反思并不断追求自我发展、严于律己和学生一同成长的能力品质。马约翰先生的精神提醒着当代高校体育教师要紧跟时代成为终身学习型高校教师,并深刻理解体育价值培养后人类时代人才。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多层面、多角度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分析,构建了我国当代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完整图景。在深入探讨从专业发展现状到专业发展的未来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本研究深刻地意识到只有建立多层次的保障机制、竭力营造可持续的动态发展环境和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才能推动高校体育教师实现有效的专业发展。

刘硕[8](2019)在《辽宁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必修课开展现状调查分析》文中指出体操必修课是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的不断发展,高校体操必修课应与时俱进,适应现实,提高效率,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提高实用性。因此,研究辽宁省高校体操必修课程现状,深化辽宁省高校体操必修课程改革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辽宁省6所高校体育专业体操必修课程开展现状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方法,专家访谈方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方法等研究方法。对辽宁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必修课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对比分析,找出辽宁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必修课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为体操必修教学更加具有实用性改革提供参考。通过全面调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辽宁省6所高校体操必修课教学内容不合理,不能满足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2)辽宁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目标并不完善。(3)辽宁省6所高校体操教师男女教师性别比例不平衡,男教师是女教师的多倍,差距较大,年龄结构相对合理,但体操教师外出培训的次数较少,高学历的人数也较少。(4)辽宁省6所高校体操教师生源和学生生源主要还是以本省的学生为主,外省的学生较少。(5)所调查的辽宁省6所高校学期数有差异,最多4个学期,最少2个学期,且6所高校体操必修课总学时数偏少。(6)在所调查的辽宁省6所高校体操教材没有及时更新。(7)在调查的辽宁省6所高校体操课程考核方面,主要考核方式有理论、技术、平时成绩三个方面。理论考试方面都是通过笔试形式考核,技术考试方面是以掌握基本动作为主的形式,实践和教学能力的考核不够重视,评价方式主要是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形式。(8)通过调查可知目前辽宁省6所高校所采用的常用教学方法前三位分别是讲解示范法、分解练习法、巡视纠错改正法,教学方法单一。(9)在所被调查的辽宁省6所高校可知,大多数教师和学生对学校现有的场地设施不满意,发现学校许多设备相对陈旧,有些设备无法正常使用,也没有更新或修理,体操馆布局不合理,体操馆也有多次使用的现象。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1)重视体操教学的学习,合理安排体操教学内容。(2)优化体育教育专业体操必修课程目标。(3)加强体操教师师资队伍建设。(4)改变招生体操教师和学生生源宣传定位不准确的情况。(5)增加体操必修课学时数和学期数(6)及时更新体操教材。(7)合理使用教学方法。(8)实现考核评价的多样性。(9)加大对体操场地器材设施的投入力度。

刘瑞娜,申俊明,许芳辉[9](2019)在《我国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为主,对我国体育教师职业倦怠进行了研究探析,将体育教师的职责倦怠研究现状进行了划分,即萌芽、发展、繁盛和停滞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每个阶段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存在的不足,对近20年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历程进行了回顾和展望。

王岳[10](2017)在《辽宁省属普通高校乒乓球课程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础,是保证教学计划实施的前提。国家教育部门对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要求学校及教育机构不断加强对教学课程的研究和探索,继续深化课程改革,增强课程的实效性和实用性,推进学校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促进学校教学的健康发展。乒乓球课程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乒乓球教学目标的保障。乒乓球课程编制是否科学、合理不仅决定高校乒乓球教学的效果和效率,也决定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健全程度。因此,对高校乒乓球课程优化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高校乒乓球教学实践效果,加快乒乓球教学改革与创新步伐;同时还有助于完善和丰富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推动高校体育教学理论的发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结构分析法、自由词汇联想法等研究方法,在结合体育学、教育学、心理学、动作发展学、社会学等多元理论的基础上,对辽省属高校乒乓球课程进行理论及实践研究,从而以双向多元动态的方式建构一套高校乒乓球课程优化方案,以期为高校乒乓球课程的合理科学发展奠定理论基础,推动高校乒乓球教学的持续健康发展。研究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省属普通高校乒乓球课程现状的研究,分为对辽宁省属普通高校乒乓球课程编制的解读及对课程教学实践的反思两方面。第二部分为省属普通高校乒乓球课程的优化,从优化的理论基础、基本原则、依据的方式方法及课程优化方案的建构四个步骤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乒乓球课程实施步骤是一个从国家到学校再到学生的逐级传递过程。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学生的诉求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同时,学生不能完全理解、认同和接受教学信息,从而导致乒乓球课程教学效果欠佳,制约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具体而言,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①课程目标方面,学生们虽然总体比较配合,课堂表现也不错,但是对于课程目标的认识并不明确。这直接导致了他们较低的课程参与水平;较低的运动技能目标定位(以迎合学生兴趣为主),乒乓球运动技能的价值无法得到充分体现:教师们对社会适应目标重视不足;心理健康作用难评估。②课程内容方面,课程内容选择相对保守,对乒乓球运动技能的传授与学习关注度过高,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不够紧密。实践教学内容基本不存在有效的区分度,难度递增的分层设定名存实亡。理论课方面,安排不能满足新《纲要》对体育理论教育课时量的规定;理论知识安排未能与国家《纲要》中要求的“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相匹配。③课程实施方面,当前采用的教学方法以讲解法、练习法为主,教学方法相对传统。学生认为自己掌握技能的进度很慢;课程较枯燥,兴趣不强;希望增强教学手段的科技含量;课程组织形式主要为集中讲解和分组练习两种,拘囿常规;课程过程的控制方面,教师与学生的理解分歧较大。④课程评价方面,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对学生的评价,课程评价规定、期末考核方法及得分评价情况不够完善,除了教师对学生评价,基本不采用自评、相互评价等评价手段:对教师的评价手段不易实施,多数高校的统计结果无法反应评教活动的良好开展情况。(2)乒乓球课程与学生认知存在较明显的脱节现象,两者各有自己的结构体系,没有过多交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在2198个学生给出的36182个节点中,与课程编制的结构直接相连的节点极少,仅仅为“有益健康”“休闲娱乐”“社会交际”“健身健体”“缓解压力”“减肥塑身”“心理健康”“修身养性”“成就与成功的”“意志品质”和“考试”。②课程编制的结构中存在,但是缺乏学生有效沟通方式的节点有“发展个人意志品质”“完善自身人格”“形成良好行为习惯”“良好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态度”“正确看待合作与竞争”。③学生认知结构中存在,但是课程编制的结构中没有显现的节点有“科学的”和“发展友谊”:学生认知结构与课程结构间存在倾向偏差的节点有“积极态度”与“提高水平”。鉴于此,提出几点主要建议和策略:(1)辽宁省属高校乒乓球课程的优化应该采用双向多元的动态模式。考虑“自上而下”学校起点以及“自下而上”学生起点两个方向需求的沟通与连接。(2)建构结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符合各校乒乓球课程发展实情的课程优化方案。

二、对辽宁省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回顾与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辽宁省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团体辅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社会适应概念的相关研究
        2.1.1 关于适应的研究
        2.1.2 国外关于社会适应概念的研究
        2.1.3 国内关于社会适应概念的研究
    2.2 关于大学生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
        2.2.1 国外关于大学生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
        2.2.2 国内关于大学生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
        2.2.3 关于大学生社会适应维度的划分
    2.3 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
    2.4 团体辅导的相关研究
        2.4.1 团体辅导的定义
        2.4.2 团体辅导的理论
        2.4.3 团体辅导的发展
        2.4.4 团体辅导的功能
        2.4.5 团体辅导的优点
        2.4.6 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查阅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社会适应现状
        4.1.1 社会适应各维度及总体概况
        4.1.2 不同性别社会适应现状
        4.1.3 不同年级社会适应现状
        4.1.4 是否独生子女社会适应现状
        4.1.5 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社会适应现状
    4.2 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社会适应现状分析
        4.2.1 不同性别社会适应现状分析
        4.2.2 不同年级社会适应现状分析
        4.2.3 是否独生子女社会适应现状分析
        4.2.4 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社会适应现状分析
    4.3 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团体辅导方案设计
        4.3.1 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团体辅导方案设计的理论依据
        4.3.2 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团体辅导的方案大纲
    4.4 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团体辅导研究结果
        4.4.1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前测差异比较
        4.4.2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后测差异比较
        4.4.3 实验组的前测与后测差异比较
        4.4.4 对照组的前测与后测差异比较
    4.5 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团体辅导研究结果分析
        4.5.1 团体辅导研究结果分析
        4.5.2 团体辅导成员反馈结果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 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社会适应调查问卷
附录 B 团体辅导成员反馈表
附录 C 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团体辅导方案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核心概念的界定
        1.3.2 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综述
        1.3.3 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1.3.4 心理韧性的相关研究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和研究路线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路线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学习倦怠情况
        3.1.1 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性别差异
        3.1.2 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年级差异
        3.1.3 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城乡差异
        3.1.4 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学习倦怠各维度上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
    3.2 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心理韧性情况
        3.2.1 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心理韧性的性别差异
        3.2.2 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年级差异
        3.2.3 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城乡差异
        3.2.4 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心理韧性各维度上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
    3.3 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情况
        3.3.1 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性别差异
        3.3.2 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年级差异
        3.3.3 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城乡差异
        3.3.4 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各维度上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
    3.4 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心理韧性的相关关系
    3.5 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关系
    3.6 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关系
    3.7 学习倦怠、心理韧性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关系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我国体育教师知识研究:主题嬗变、热点聚焦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我国体育教师知识研究的文献分布
    3.2 我国体育教师知识研究的主题嬗变历程
        3.2.1 关注知识结构的体育教师知识研究萌芽期
        3.2.2 关注专业知识与能力的体育教师知识研究成长期
        3.2.3 关注学科教学知识的体育教师知识研究发展期
    3.3 目前我国体育教师知识研究的热点领域分析
        3.3.1 体育教师知识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呈现
        3.3.2 我国体育教师知识研究热点领域分析
    3.4 对我国体育教师知识研究的审视与展望
        3.4.1 研究对象指代不清晰,初步呈现向多元化发展的迹象
        3.4.2 研究理论基础单一,缺少多样性实证检验
        3.4.3 研究内容渐与世界接轨,深度、精细度及实践性有待加强
        3.4.4 研究方法以调查为主,渐向多样化发展
4 小结

(4)自主学习在大学器械健身选修课中的应用研究 ——以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目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1.1 自主学习
        2.1.2 器械健身课程
        2.1.3 大学选修课
    2.2 自主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2.2.1 国内外自主学习研究的理论基础
        2.2.2 自主学习的特点及评价方式
        2.2.3 自主学习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2.2.4 自主学习方法实施需注意的问题
    2.3 器械健身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2.3.1 国内外关于器械健身的研究现状
        2.3.2 器械健身选修课研究现状
        2.3.3 大学生的体育自主学习和选修课的相关研究
    2.4 文献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教学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大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调查结果分析
        4.1.1 大学生体育自主学习各维度的现状分析
        4.1.2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体育自主学习现状分析
        4.1.3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体育自主学习现状分析
    4.2 自主学习在大学器械健身选修课中的应用情况分析
        4.2.1 实验前测数据分析
        4.2.2 自主学习在实验班对照班中的应用情况分析
        4.2.3 自主学习对器械健身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分析
    4.3 讨论
        4.3.1 大学生体育自主学习现状调查结果的讨论
        4.3.2 自主学习在器械健身选修课中应用情况的讨论
        4.3.3 关于器械健身选修课有效教学的讨论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3 不足与展望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5)辽宁省高校冰雪运动校园推广现状及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实地调查法
        2.2.5 逻辑分析法
        2.2.6 数理统计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辽宁省高校冰雪运动校园推广的基本情况
        3.1.1 冰雪运动推广的场地设施
        3.1.2 冰雪运动推广的课程设置
        3.1.3 冰雪运动推广的师资配置
        3.1.4 冰雪运动推广对象的参与情况
    3.2 辽宁省高校冰雪运动校园推广的制约因素
        3.2.1 传统校园推广主体的滞后
        3.2.2 高校类型与冰雪运动设置不均衡
        3.2.3 校园场地设施的匮乏
        3.2.4 冰雪师资队伍薄弱
        3.2.5 冰雪文化认同度低
4 辽宁省高校冰雪运动校园推广的路径选择
    4.1 推广路径选择的理论依据
    4.2 辽宁省高校冰雪运动校园推广的路径选择
        4.2.1 明确冰雪运动推广者的主体和任务
        4.2.2 制定冰雪运动推广达成的具体目标
        4.2.3 选择和确定冰雪运动推广内容
        4.2.4 拓展冰雪运动推广途径
        4.2.5 提升冰雪运动对象的针对性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录 A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 B《辽宁省高校冰雪运动校园推广现状(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 C《辽宁省高校冰雪运动校园推广现状(学生调查问卷)》

(6)DMAIC模型在辽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管理中运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趋势
        1.1.2 提高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管理质量的客观要求
        1.1.3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管理改革使然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质量及管理现状的相关研究
        1.2.2 “六西格玛”管理理论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
        1.4.2 六西格玛管理的含义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查阅法
        2.2.2 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实地考察法
        2.2.5 数理统计法
    2.3 研究技术路线
3 六西格玛管理理论应用的拓展——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管理中应用的可行性
    3.1.1 以满足顾客的需求为导向
    3.1.2 以数据和事实为基础
    3.1.3 注重流程管理
    3.1.4 无边界通力合作
    3.1.5 不断改进
    3.1.6 追求更高目标
4 辽宁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4.1 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的基本情况
        4.1.1 实习生对教育实习的认知情况
    4.2 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管理的基础措施
        4.2.1 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形式和时间安排
        4.2.2 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基地
        4.2.3 教育见习情况
    4.3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具体实施情况
        4.3.1 教育实习前期准备阶段
        4.3.2 教育实习实施阶段
        4.3.3 教育实习总结和实习成绩评定阶段
5.DMAIC模型在辽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管理中的应用
    5.1 界定阶段(D)——界定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管理项目
        5.1.1 确定六西格玛改进项目
        5.1.2 确定研究的流程和范围
        5.1.3 了解“顾客”关键需求
    5.2 测量阶段(M)——测量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管理项目
    5.3 分析阶段(A)——分析影响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质量的主要因素
        5.3.1 过程分析
        5.3.2 数据分析
    5.4 改进阶段(I)——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管理改进与完善策略
        5.4.1 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强化从教实践能力培养
        5.4.2 高校院系与实习基地联手,加强对实习指导教师的培训
        5.4.3 创新教育实习模式,为实习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4.4 优化课程内容,注重实践环节教学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5.4.5 完善实习评价体系,监督实习工作
    5.5 控制阶段(C)——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管理的六西格玛控制策略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辽宁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实习生调查问卷
附录2 辽宁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带队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 辽宁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指导教师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高等体育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基本概念界定
    四、文献综述
    五、研究基础
    六、研究设计
    七、创新之处
第一章 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考察与问题诊断
    第一节 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师发展的现实考察
        一、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师的现状调查
        二、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调查
    第二节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问题诊断
        一、专业发展保障机制不健全
        二、专业发展培训内容不恰当
        三、职业认同与工作满意度低
        四、缺乏有效评价与考核机制
    第三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分析
        一、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方式的选择
        二、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内容的选择
        三、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知识的需求
        四、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技能的需求
第二章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指标的构建依据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三、布鲁克菲尔德成人学习理论
    第二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分析结构的三维度模型
        一、社会环境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二、工作场所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个体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问卷设计与实证分析
        一、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测量工具的编制与修订
        二、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三章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第一节 教师发展阶段论的梳理
        一、职业社会化视角下的教师发展阶段论
        二、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下的教师发展阶段论
    第二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特征
        一、新手型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征
        二、熟手型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征
        三、专家型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征
    第三节 阶段论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式
        一、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分层培训模式
        二、不同阶段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
第四章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构成
    第一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化建设
        一、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内涵
        二、美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总体框架
        三、我国高校体育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第二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特征
        一、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
        二、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容和维度
    第三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素质要求
        一、使命担当的思想素质
        二、阳光体健的身心素质
        三、促进健康的知识结构
        四、实践创新的教学能力
第五章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路径
    第一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战略路径
        一、问题驱动的战略路径
        二、目标驱动的战略路径
        三、责任驱动的战略路径
        四、创新驱动的战略路径
        五、资源驱动的战略路径
    第二节 高校体育教师共同体的开发与优化
        一、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发展路径
        二、高校体育教师实践共同体发展路径
第六章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系统
    第一节 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的建设思路
        一、扩宽渠道,扩大支持广度
        二、激发活力,增强支持强度
        三、持续支持,净化支持纯度
    第二节 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的建设原则
        一、多元开阔的支持渠道
        二、丰富多样的支持内容
        三、发展厚重的支持文化
        四、健全完善的协同机制
第七章 理想的高校体育教师个案分析
    第一节 马约翰先生的实践智慧
        一、用专业热情引导学生热爱运动
        二、用运动精神引导学生以道驭术
        三、用体育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四、立足本土融汇中西鼓励科学锻炼
    第二节 优秀高校体育教师的能力品质
        一、由内而外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
        二、扎实掌握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
        三、勤于反思并不断追求自我发展
        四、严于律己实现与学生共同成长
    第三节 高校体育教师的未来
        一、紧跟时代共同构建终身学习型高校教师
        二、深刻理解体育价值培养后人类时代人才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8)辽宁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必修课开展现状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体操概念的界定
    2.2 国外相关研究
    2.3 国内相关研究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思路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辽宁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必修课程目标的现状分析
        5.1.1 对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目标的比较
        5.1.2 对辽宁省6 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目标对比分析
    5.2 辽宁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必修课教学内容现状分析
        5.2.1 体操课程理论教学内容情况调查
        5.2.2 体操课程实践教学内容情况调查
        5.2.3 学生对体操教学内容满意程度调查
    5.3 辽宁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必修课学时与学期安排的现状分析
        5.3.1 学时数与学期数的调查
        5.3.2 体操师生对学时数学期数设置满意程度调查
    5.4 辽宁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必修课教学方法的现状分析
        5.4.1 常用的教学方法调查
        5.4.2 学生对教学方法满意程度调查
    5.5 辽宁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必修课考核评价方式现状分析
        5.5.1 考核内容的调查
        5.5.2 评价方式的调查
    5.6 辽宁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必修课教材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5.6.1 教材使用情况调查
        5.6.2 学生对教材满意程度调查
    5.7 辽宁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必修课场地设施情况现状分析
    5.8 辽宁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必修课教师师资队伍现状分析
        5.8.1 教师性别状况调查
        5.8.2 教师年龄结构调查
        5.8.3 教师进修情况调查
        5.8.4 教师科研状况调查
        5.8.5 教师学历,学位情况调查
    5.9 辽宁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师及学生生源现状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个人简介

(9)我国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我国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学术论文回顾
    2.1 萌芽阶段 (1999-2000年)
    2.2 发展阶段 (2002-2008年)
    2.3 繁盛阶段 (2009-2012年)
    2.4 停滞阶段 (2013年-至今)
    2.5 取得的主要成就
        2.5.1 对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研究
        2.5.2 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多学科研究
    2.6 研究存在的不足
        2.6.1 研究成果发表的刊物级别不高、影响力不大
        2.6.2 研究成果总量偏少, 已有研究存在一定的盲点
3 对我国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美好展望
    3.1 整体推进, 全新发展, 突破纵向职业倦怠的短板
    3.2 丰富本土量表的编制, 提高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水平
4 小结

(10)辽宁省属普通高校乒乓球课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起点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相关概念及文献述评
        1.3.1 相关概念
        1.3.1.1 课程
        1.3.1.2 高校课程
        1.3.2 文献述评
        1.3.2.1 关于体育课程
        1.3.2.2 关于乒乓球课程与高校乒乓球课程
    1.4 研究的核心理论基础
        1.4.1 认识论范畴
        1.4.1.1 建构主义课程理论分析
        1.4.1.2 缄默知识理论分析
        1.4.2 方法论范畴
        1.4.2.1 文脉理论分析
        1.4.2.2 认知结构理论分析
    1.5 研究思路及研究设计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访谈法
        2.2.4 结构分析法
        2.2.5 自由词汇联想法
        2.2.6 理想类型法
3 辽宁省属普通高校乒乓球课程现状
    3.1 对辽宁省属普通高校乒乓球课程编制的解读
        3.1.1 课程目标设定
        3.1.1.1 运动参与方面
        3.1.1.2 运动技能方面
        3.1.1.3 身体健康方面
        3.1.1.4 心理健康方面
        3.1.1.5 社会适应方面
        3.1.2 课程内容展现
        3.1.2.1 运动技能方面
        3.1.2.2 体育理论方面
        3.1.2.3 体能健康方面
        3.1.3 课程实施方法
        3.1.3.1 教学方法
        3.1.3.2 组织形式
        3.1.3.3 教学过程
        3.1.4 课程评价认定
        3.1.4.1 对学生的评价
        3.1.4.2 对教师的评价
    3.2 辽宁省属普通高校乒乓球课程教学实践的反思
        3.2.1 课程目标设定不够切合实际
        3.2.1.1 运动参与目标不够明确
        3.2.1.2 运动技能目标水平略低
        3.2.1.3 身体健康目标与实际教学的匹配度较低
        3.2.1.4 心理健康目标设定不易控制
        3.2.1.5 教师对学生的社会适应目标培养重视不足
        3.2.2 课程内容结构结构不够合理
        3.2.2.1 技能实践内容的难度分层落实水平较低
        3.2.2.2 理论教育内容重视程度不够
        3.2.2.3 身体素质课程内容安排不够合理
        3.2.3 课程实施方法相对陈旧
        3.2.3.1 教学方法的使用较为保守
        3.2.3.2 组织形式的搭配拘囿常规
        3.2.3.3 师生教学过程期待不对等
        3.2.4 课程评价标准不够完善
        3.2.4.1 对学生的评价设计不易操作
        3.2.4.2 对教师的评价设计难以实施
4 辽宁省属普通高校乒乓球课程的优化
    4.1 辽宁省属普通高校乒乓球课程优化的多元理论基础
        4.1.1 省属普通高校乒乓球课程优化的哲学基础
        4.1.2 省属普通高校乒乓球课程优化的心理学基础
        4.1.3 普通高校乒乓球课程体系建构的社会学基础
        4.1.4 省属普通高校乒乓球课程优化的动作发展学基础
        4.1.5 省属普通高校乒乓球课程优化的教育学基础
    4.2 辽宁省属普通高校乒乓球课程优化的基本原则
        4.2.1 课程的意义建构原则
        4.2.2 课程的技能发展主导性原则
        4.2.3 课程、教与学的泛关系性原则
        4.2.4 课程的生成性原则
        4.2.5 课程整合设计原则
    4.3 辽宁省属普通高校乒乓球课程优化所依据的方式方法
        4.3.1 省属普通高校乒乓球课程优化的双向多元起点方式
        4.3.1.1 学校起点方式
        4.3.1.2 学生起点方式
        4.3.2 省属普通高校乒乓球课程优化的起点间结点分析
        4.3.2.1 学校起点与学生起点间内隐结构比对
        4.3.2.2 学校起点与学生起点间外显结构比对
        4.3.2.3 小结
        4.3.3 省属普通高校乒乓球课程优化的连接点确证
        4.3.3.1 课程目标连接点
        4.3.3.2 课程内容连接点
        4.3.3.3 课程实施连接点
        4.3.3.4 课程评价连接点
    4.4 辽宁省属普通高校乒乓球课程优化的建设性方案
        4.4.1 乒乓球课程目标方面
        4.4.2 乒乓球课程内容方面
        4.4.3 乒乓球课程实施方面
        4.4.3.1 教学方法
        4.4.3.2 教学组织形式
        4.4.3.3 教学过程
        4.4.4 乒乓球课程评价方面
        4.4.4.1 对学生的评价
        4.4.4.2 对教师的评价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6.1 研究的创新之处
    6.2 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对辽宁省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回顾与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团体辅导研究[D]. 李梓豪.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2]辽宁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王浩然.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我国体育教师知识研究:主题嬗变、热点聚焦与展望[J]. 何耀慧,汪晓赞,杨光.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0(06)
  • [4]自主学习在大学器械健身选修课中的应用研究 ——以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为例[D]. 王超.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5]辽宁省高校冰雪运动校园推广现状及路径研究[D]. 黄培真. 沈阳体育学院, 2020(12)
  • [6]DMAIC模型在辽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管理中运用的研究[D]. 徐晓涵.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7]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高等体育院校为例[D]. 郭家骏.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8)
  • [8]辽宁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必修课开展现状调查分析[D]. 刘硕.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19(09)
  • [9]我国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刘瑞娜,申俊明,许芳辉.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9(04)
  • [10]辽宁省属普通高校乒乓球课程优化研究[D]. 王岳. 辽宁师范大学, 2017(04)

标签:;  ;  ;  ;  ;  

辽宁省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回顾与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