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历史名人——熊庆来

云南大学历史名人——熊庆来

一、云南大学历史名人——熊庆来(论文文献综述)

娄贵品[1](2022)在《“中华民族是一个”讨论背后的傅斯年与吴文藻》文中研究表明傅斯年和吴文藻是1939年"中华民族是一个"讨论背后的主角。由于受到吴文藻组织云南省民族学研究会的刺激,傅斯年规劝顾颉刚撰写《中华民族是一个》,费孝通写信反驳顾颉刚,则加深了傅对吴的恶感。尽管费孝通未再应战,吴文藻则从未正面回应,但随着该会活动的开展,傅斯年在私下全面发泄了对吴的不满。因担心日本帝国主义分化中华民族的阴谋进一步得逞,傅斯年不惜在私德上攻击吴文藻,但所列难以取信于人。傅吴纠葛,其实与顾费之争一样,主要源于双方在学科背景、现实关怀及国家建构的路径选择和理论依据等方面的差异。

汪波[2](2021)在《“塑造”与“适应” ——学人刘文典的大学栖居》文中认为

李逸[3](2021)在《与名人为邻》文中研究指明在20世纪,我国学术界、政治界涌现出了很多爱国爱民、成就非凡的名人,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名人都曾在大学里或大学旁边长住,增添了学府的名气。若是能择一名校学习,与名人为邻,何尝不是一件幸事。熊庆来故居地址:云南大学修建时间:1937年

郑瑶[4](2019)在《继往开来责在斯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研究(1940-1949)》文中研究表明抗战以来,江西作为“前线的后方,后方的前线”,承担着重要的农业生产任务,以保障战时军民对农产品的需求。抗战之前江西境内屡遭兵祸,省内农业人口锐减,这对提高农业生产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此外,战时江西高等农业教育领域仅有江西省农业院兽医专科学校,缺乏对其他农业方面的人才培养。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与社会需求下,省内有识之士于1940年在江西泰和创建了国立中正大学及其农学院,担负起江西农业发展及国内农业改良的使命。本文第二章在大量文献资料的支撑下,展现中正大学农学院独特且艰难的发展历程:1940年胡先骕掌校后与院长周拾禄互相配合,设备仪器从无到有,农学院逐渐壮大发展成为国内知名学院。然而好景不长,胡先骕于1944年4月因“民国日报”事件被迫辞职,经济学家萧蘧接任校长。该年恰逢日军发动“浙赣会战”,致使农学院迁校期间设备仪器惨遭损毁,历年筹办之辛苦皆付之东流,不久萧蘧因遭学生误解辞职离校。林一民接掌正大,他一方面积极筹备发展农学院院务,一方面着手处理学潮运动,但与院长周拾禄在学生管理上有不同的意见,合作一年后两人产生嫌隙,1948年暑期周拾禄离校,由王志鹄接任院长。1949年5月南昌解放,随后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易名为国立南昌大学农学院。本文第三章至第五章以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为切入点,立体呈现正大农学院九年发展历程中的学科建设情况。就师资而言,虽历经播迁,院内总有名师留守;虽人数起伏不定,但这是时代所造成大学师资频繁流动的常态,并且正大农学院师资人数较多的时候甚至超过了许多“前辈”,成为国内农学院中名师齐聚的“农学重镇”。就人才培养而言,农学院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使命之一,设置合理的专业课程,置办齐整的教学材料,寻找合适的实习场所,总是为院内学子的成才尽心竭力,其学子也不负众望,毕业后或从事农业教育,或从事科研工作,虽领域不一,但都为国内农业教育及农业发展作出了一番努力。农学院的另一个使命是进行科研,服务农业。院内诸多科研立足于国情与江西地区的农业特色,并且农学院积极与其他农事机构开展合作,推广优良农产品种植,推广农学知识与技术,改良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此外,农学院还为农界人士与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了诸多服务。本文结语梳理了正大农学院办学的经验教训与所获成就,以期鉴古知今。中正大学农学院在发展变迁中有不足,如教师进修培训始终被耽搁,拟定的发展计划总是因故难以执行,这些都制约了农学院的长远发展。但是,瑕虽在,却不掩瑜。农学院创造了众多的成绩与辉煌,其培养的人才、强大的师资、科研的成果与服务都对江西农业乃至中国农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发展模式对当今倡导的学科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焦建蕊[5](2019)在《云南大学国立化问题研究(1937-1946)》文中指出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华北地区相继沦陷,全国的教育局面发生转变。1938年陈立夫上任教育部部长后,推行战时大专院校国立化运动,以获得对高校的掌控权,而云南大学就是在战时最早一批完成省立改国立的高校之一。由于学校经费的不足,早在1935年,省立云大校长何瑶便提出了改国立的诉求,之后1937年何瑶因为学潮而离任,新任校长熊庆来力主省立云大国立化,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也积极向国民政府申请省立云大改制。1938年8月,省立云南大学改为国立云南大学,正式成为国立院校。借抗战高校、学生、教授西迁之东风,国立云大在战时发展迅速。校长熊庆来通过延聘教师、增设院系、严格管理学生等措施,立足云南特色,展开民族调查、矿冶实验、粮食实验等学术研究,不仅提升了国立云大的学术水平,更为抗战后方建设作出了贡献。国立云大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发展成一所名副其实的国立大学。而随着抗战结束,内战突起,国内学生运动风起云涌,昆明“一二一”运动及“李闻惨案”的发生,更激起了昆明学生的政治热情,掀起了战后的昆明学生运动,也使得国立云大学生与国民政府的离心力越来越强。云南大学的国立化与云南地方与中央关系、整个国家时局的变动有着密切关系。由于远离中央,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前,云南大都处于“半独立”的地位。国民政府中央难以插足其中,双方相互提防警惕,又相互试探,以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正是在这一形势下,由地方牵头向中央申请省立云大的国立化。之后由于抗战的特殊情形,在全民族抗战的大背景下,云南地方与国民政府虽有龃龉,但相处仍旧较为融洽,所以在战时云大国立化十分顺利。这相比因为国立化而使地方、中央和学校三方矛盾激化的四川大学、山西大学而言,云南大学的国立化在当时全国大专院校国立化的大潮中可以说是较和谐的音符。但是随着抗战结束,云南地方与中央在战时荣辱与共的关系衰落,加之国内政局动荡,原本顺利的国立化也因此而出现反复。

马珂[6](2019)在《昆明近代园林特征与演变研究(1840-1949年)》文中研究说明昆明地处中国西南,自古有着不同与中原地区的历史发展脉络,到了近代昆明自开埠以后,昆明园林发生着很大变化:东西方思想的冲突与交融,在“田园城市”理论影响下形成昆明近代公园系统,而具体不同艺术风格的碰撞造就昆明园林独特的特征,为昆明园林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论文针对昆明城市发展过程中,古城格局、文化古迹的消失,近代园林消解等问题,以昆明近代历史园林为研究对象,运用史料研究、实地调研以及分类归纳——特征总结——演绎分析的逻辑方法,对以下内容作出深入研究:(1)近代昆明园林分类及各类型园林的个案研究;(2)昆明近代园林的特征研究;(3)昆明近代园林的演变脉络研究。意图挖掘整理属于近代昆明独有的园林艺术特征与演变脉络,为后续园林遗产保护工作作出贡献。最终,在史料梳理与个案研究基础上,得出:(1)昆明近代园林形成了“两轴、三环、多片区”的整体结构分布特征,中西合璧的风格特征,叠山理水、花木建筑各方面综合了西方风格艺术与传统江南园林技法,形成本土特色,同时园林承载了社会、市井、教育、商业等活动。而这些特征受到近代自然人文、政治权力、以及中西方园林思想等多重因素的影响。(2)昆明近代园林经历了萌芽期(1840-1910年)、发展期(1911-1921年)、繁盛期(1922-1937年)、平稳期(1938-1945年)、衰退期(1946-1949年)五个历史阶段。演变脉络表明:昆明近代公共园林为主流园林,形成整体公园系统;私家园林大量兴起;寺观园林逐年减少,园林空间逐渐转化为其他性质空间或消失,但仍有部分经典的园林保留至今;校园园林既有本土成长起来的中西合璧式园林,又有抗日战争时期呈现出的战时朴素校园景观。

黄若茜[7](2018)在《基于历史记忆的高校档案建设研究 ——以云南大学为例》文中指出社会记忆(或集体记忆)是指一个群体内全部成员的经验总和,包括知识经验、行为模式、地理及社会空间以及涉及相关活动的文字材料、影像材料或实物等。与以往使用的“历史”概念不同的是社会记忆更关注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关心当下人们对过去如何进行感知、诠释和重构,以及它如何影响人们的自我认同和行为方式。高校档案是构建高校记忆的最主要实现途径。挖掘历史档案在高校记忆研究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探索在网络信息大背景下如何从历史档案研究的角度出发,完整、真实地记录和揭示大学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在档案记忆视角下,探索云南大学高校记忆信息资源建设体系内容、特色和构建方式。本文除绪论、结束语和参考文献之外主要有四方面的内容:1、探究高校档案建设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之上完善并得出基于历史记忆的高校档案资源建设理论基础。2、云南大学档案史料挖掘和整理工作现状分析。3、历史记忆视角下云南大学档案记忆实现途径分析。4、构建全面、完整的高校记忆工程视角下的高校档案资源体系。通过上述四个部分的研究来开展基于历史记忆的高校档案建设研究,一方面可以充分地发挥档案的文化传承、文化挖掘、文化求真和文化传播功能,完整地记录云南大学发展的历史面貌,充分总结云南大学发展的宝贵经验,凸显云南大学在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辉中的文化气质,塑造出新的能代表自己精神文化特色的高校人文精神和核心价值理念;另一方面,可以为高校档案文化建设提供新的视角,为高校档案文化功能的发挥创造必要的物质保证,而且也为高校档案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提供良好的平台,从而使高校的档案文化建设迈上新的台阶。最终通过将档案与云大高校记忆研究与其它高校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高校记忆的共性与特殊性,找出档案与历史记忆原理性联系,探索可推广、借鉴的高校记忆工程体系构建方法。

蒋冬丽[8](2018)在《战时国立云南大学社会学系研究(1938-1945)》文中认为20世纪30年代,社会学传入中国已有三十多年,而这一西方学科需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成为当时社会学人的一种共识。吴文藻在30年代开始其“社会学中国化”的探索,选择以英国功能学派为理论基础,运用社区研究的调查方法,指导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学生开始了实地调查尝试。七七战火爆发,中国北部和东部的高校纷纷内迁,而大部分学人也因局势的变动,或早或晚地加入迁移浪潮。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吴文藻亦南来昆明,以中英庚款委员会的讲座教授身份到云南大学服务。恰逢省立云南大学改国立的契机,在校长熊庆来和吴文藻共同努力下,云南大学社会学系成立。在全面抗战的背景下,校长熊庆来以省立云南大学改国立为契机,谋取云南大学的进一步发展。吴文藻南来昆明,为云南大学与燕京大学的合作提供了契机。云南大学多次与教育部磋商经费,社会学系最终成立。社会学系在吴文藻、陶云逵、费孝通三位系主任的治理下,以“服务地方社会、培养专门人才”为教育目标,逐步形成了基本的社会学科课程体系,形成了注重社会服务、教学与实地研究结合的教学理念,培养了一批专门服务于西南和云南社会学、民族学教育和研究的人才。社会学系从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入手,切实进行社会学中国化的探索。云南大学可谓是“社区研究”方法实践的代表之一,从社会调查层面切实推进社会学中国化。云南大学社会学系下设的研究室,集合了一批以早期燕京学人和西南联大毕业生为主干的研究员。他们以社区研究为方法,综合运用功能学派的分析方式,并把研究范围从内地农村扩展到内地新工业;而云南独特而丰富的人文资源,也吸引着社会学人对民族地区的调查。社会学研究室中形成自由、平等、开放、合作的研究风气,激发了每一位研究员的潜能。他们以社区研究为起点,关注整个中国社会,进而探讨如何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这一根本性问题。国立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在教学和实地研究方面取得的客观成绩,并进一步推进了社会学中国化的进程。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在当时培养的人才,为战后社会学系逐渐发展成云南大学的特色学科奠定了台基。

杨燕江[9](2018)在《西南联大管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南联大在抗日战争的艰苦条件下,背负救亡图存和延续民族文化命脉的历史使命,开启了在边省云南的“教育长征”,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其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甚至已经跨越了时代、超越了国界。西南联大的成功与其管理模式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西南联大的成功是其管理模式的成功。本文基于原始档案发掘和相关史料梳理的基础上,借鉴管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与方法,系统阐释了西南联大管理模式的背景(环境)、要素、关系和特征,探讨了其实践效能、当代价值及现实启示。具体而论,在办学实践中形成的西南联大管理模式有其特殊的地理、自然、人文环境。最大的背景和最重要的环境是抗日战争的爆发,日本的侵略和残暴行径激起了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的抗战救国激情,坚信了“南渡”的抱负和信念;云南自“重九起义”以来逐渐积淀而成的革命传统和悠久的历史与民族文化对西南联大管理文化产生了特殊影响;云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对西南联大管理模式的运行提供了难得的实践环境。与此同时,以龙云为代表的云南地方政府与国民党中央政府间复杂的关系变动,为其管理模式创造了难得的学术自由空间和较宽松的政治氛围。在组织架构及资源要素上,西南联大管理模式所依寄的组织系统架构包含了最高决策机构常委会和校务委员会、教授会两个参议机构(分权力机构),职能部门教务处、总务处、训导处三大处和独立设置的会计室,教学机构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法商学院、师范学院五个学院,还包括各临时专门委员会、研究所等机构。由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三常委”及教授群体构成的人力资源、办学经费预算及办学成本所需的财物资源、行政管理时间与校址选择空间形成的时空资源,是西南联大管理模式的三大资源要素。为保障顺畅运转西南联大对外须处理好与国民政府教育部、云南地方政府这两对关系,对内则要处理好与北大、清华、南开三大学的联合与合作,以此保障内部组织机构间能构建起常委会主持全校校务、校务委员会主掌行政事务、教授会专注学术事宜、三大处分司日常管理与服务、学生自治会致力于维护学生权益的运行机制。深入窥探,西南联大管理模式是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综合体,特别在教职员与学生管理上多有创造。统而观之,西南联大管理模式呈现出在遵循部令与寻求自主间保持张力、决策的集体协商与执行的通力配合、具有稳态结构的内部管理运行系统、机构负责人频繁更替带来管理与学术交互等显着特征。另外,制度、人、文化是穿插于整个管理模式间三个不可或缺的显着因子,自治精神对管理硬化的消解则是其独特本质的最直接体现。总体而言,西南联大管理模式是在抗日战争特殊的环境中,基于西方现代大学管理理念和制度,延续并创新了北大、清华、南开三大学管理经验,吸收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历史地形成的。该模式在杰出人才培养、高水平学术研究、服务地方需求和国防需要、传承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均取得了成就。有鉴于此,西南联大管理模式的成功实践,对同样处于历史转型期的当今中国大学仍然具有诸多启示:同时对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进构建现代大学治理模式同样具有现实参考意义。

田露威[10](2018)在《熊庆来高等教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熊庆来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三次欧洲求学和三次办学经验,铸就了他独特的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熊庆来的高等教育思想是非常丰富和庞杂的,他本人并没有很多着作留存于世,只能通过他的讲话、书信、传记等资料来进行分析,他把国外的高等教育思想和中国的传统教育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文章从熊庆来办学实践的角度出发,深入剖析了熊庆来的高等教育方法、内容、制度等方面,系统的总结了熊庆来的高等教育思想体系。文章首先阐述了选择熊庆来的高等教育思想做为研究对象的缘由,系统的分析了后来学者对于熊庆来的生平、教育思想等的研究情况,并且界定了核心概念和研究方法等。论文全面的介绍了熊庆来的生平,回顾了三次办学的基本过程,重点介绍了熊庆来在云南大学担任校长的12年间,如何进行学校整改和建设新院系等。熊庆来的高等教育思想正是在长期的高等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深入了解其高等教育思想的来源,揭示出熊庆来高等教育思想中的教学目的、大学管理、学生观、教师观等,理清其以“求新求真”思想为办学原则、以“以人为本”理念为基础、以“大学精神”为价值导向的高等教育思想体系。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熊庆来的高等教育思想具有多样性、开放性、时代性、独特性等特点,并对其高等教育思想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另外熊庆来的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对当今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对于民族地方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在现当代的大学发展中,特别是“双一流”大学的发展,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借鉴作用。

二、云南大学历史名人——熊庆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大学历史名人——熊庆来(论文提纲范文)

(1)“中华民族是一个”讨论背后的傅斯年与吴文藻(论文提纲范文)

一、吴文藻组织云南省民族学研究会与“中华民族是一个”讨论的缘起及收场
二、云南省民族学研究会开展活动与傅斯年全面“攻吴”
三、学科背景、现实关怀与国家建构视角下的傅吴纠葛
    (一)学科背景与傅吴纠葛
    (二)现实关怀与傅吴纠葛
    (三)国家建构与傅吴纠葛

(3)与名人为邻(论文提纲范文)

熊庆来故居
闻一多故居“一多楼”
杨廷宝故居
陈寅恪故居
周恩来故居

(4)继往开来责在斯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研究(194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
        (一)路数选择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构安排
第一章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的成立背景
    一、战时江西农业的现状与重要地位
        (一)抗战时期的江西农业情况
        (二)抗战时期的江西农业地位
    二、战时江西高等农业教育的缺失
        (一)晚清时期
        (二)民国时期
    三、时代交织背景下的人才流动
        (一)江西农业人才的回流
        (二)战时农学人才的内迁
第二章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的发展态势
    一、胡先骕掌校时期——茁壮发展
        (一)充实图书资料
        (二)添置仪器设备
        (三)扩充实验场所
        (四)壮大发展院系
    二、萧蘧掌校期间——惨淡经营
        (一)迁校避战(1944年5 月—1945年8 月)
        (二)战后复员(1945年8 月—1946年11 月)
        (三)内战学潮(1946年11 月—1947年7 月)
    三、林一民掌校期间——艰苦奋斗
        (一)林一民与周拾禄
        (二)林一民与王志鹄
第三章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的师资队伍
    一、农学院的师资情况
        (一)师资人数、研究领域、留学学历
        (二)师资来源情况分析
        (三)教员“留守”原因之分析
    二、农学院的师资对比
        (一)与校内其他院系对比
        (二)与国内其他农学院对比
    三、农学院的知名师资
        (一)国内农学领域学科带头人
        (二)任职任教的四位学部委员
        (三)与农学院同甘共苦的教授
第四章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的人才培养
    一、农学院的学生情况
        (一)学生来源、招录人数、专业选择
        (二)学生成绩与培养质量
    二、农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法
        (一)结合实际设置科系专业与课程
        (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以实习检验学理
    三、学生毕业去向及院内知名校友
        (一)学生毕业去向及就业选择方向
        (二)农学院内各系知名校友
第五章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的科研工作及社会服务
    一、农学院的科研工作
        (一)科研准备
        (二)科研活动
        (三)科研成果
    二、农学院的社会服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云南大学国立化问题研究(1937-194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云南与中央关系研究
        (二) 关于云南大学的研究
        (三) 民国大学国立化相关研究
        (四) 关于昆明学潮的研究
    三、时间概念说明
    四、研究方法与重难点
    五、论文主要内容
第一章 国立之前:云南地方与中央的往还
    第一节 国立之前:中央与地方之往还
        一、抗战前龙云与南京国民政府之关系
        二、蒋介石对龙云之态度
        三、蒋介石巡视云南与云南建设发展
    第二节 奠定基础:何瑶在任期间省立云南大学的发展
        一、筹措经费充实教育
        二、增设院系奠定基础
        三、改建国立云南大学的初议
第二章 国立云南大学的成立
    第一节 “驱何风潮”与熊庆来至滇
        一、“驱何风潮”之前后
        二、恭敬桑梓:熊庆来至滇
    第二节 以抗战为契机求国立化
        一、战时高校国立化运动
        二、云南各界的支持与推动
    第三节 国立云南大学的建立
        一、国立云南大学的建立
        二、学校经费的中央化
        三、学生生源的全国化
第三章 熊庆来对云南大学国立化的推进
    第一节 熊庆来的治校思想
    第二节 以符“国立”大学之实的改革
        一、增设院系:“造就地方实际建设人才”
        二、“慎选师资,提高学术地位”
        三、“整饬校纪”“提高学生素质”
    第三节 国立云大对抗战的支援
        一、支持抗战宣传
        二、战时学术研究
第四章 “国立化”的淡化:战后的国立云南大学
    第一节 回归地方:学生与教师
        一、学生生源回归地方
        二、名师耆硕的流失
    第二节 政治离心力:战后学潮中的云南大学
        一、战时各党派在云南的活动
        二、从“一二一”到“七一五”
结语:云南大学国立化的一般与特殊
    一、云南大学的国立化
    二、一般与特殊:云大国立化中的地方与中央
参考文献
后记

(6)昆明近代园林特征与演变研究(1840-1949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园林史研究概述
        1.1.2 当下中国园林史所面临不足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与选题的界定
        1.3.1 时间界定
        1.3.2 空间界定
        1.3.3 园林概念界定
        1.3.4 园林类别界定
    1.4 研究动态
        1.4.1 近代园林的研究
        1.4.2 昆明园林的研究
        1.4.3 研究动态小结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与重点
        1.5.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昆明自然人文概况及历史沿革
    2.1 昆明概述
        2.1.1 地理位置
        2.1.2 自然气候
        2.1.3 人文关联
    2.2 早期的昆明
    2.3 自开埠时期(1904—1910)
        2.3.1 自开埠概况
        2.3.2 滇越铁路修建及影响
        2.3.3 开埠后的城市转型
    2.4 民国初期(1911—1936)
        2.4.1 城市规划
        2.4.2 建筑风格
        2.4.3 公共娱乐与文教事业
    2.5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2.5.1 城市建设
        2.5.2 金融事业
        2.5.3 文化教育事业
    2.6 内战停滞时期(1946—1949)
        2.6.1 经济衰退
        2.6.2 城市规划停滞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昆明近代园林概述
    3.1 昆明传统园林历史沿革
    3.2 昆明近代园林分类
        3.2.1 昆明近代公共园林
        3.2.2 昆明近代私家园林
        3.2.3 昆明近代寺观园林
        3.2.4 昆明近代宗教园林
        3.2.5 昆明近代校园园林
        3.2.6 昆明近代纪念性景观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昆明近代园林个案研究
    4.1 公共园林
        4.1.1 金碧公园
        4.1.2 翠湖公园
        4.1.3 大观公园
        4.1.4 古幢公园
        4.1.5 近日公园
    4.2 私家园林
        4.2.1 城区内的私家花园
        4.2.2 郊野别墅园
    4.3 寺观园林
        4.3.1 水院型寺观园林
        4.3.2 山地型寺观园林
        4.3.3 综合型寺观园林
    4.4 校园园林
        4.4.1 东陆大学
        4.4.2 西南联合大学
    4.5 本章小结
        4.5.1 公共园林
        4.5.2 私家园林
        4.5.3 寺观园林
        4.5.4 校园园林
第五章 昆明近代园林的特征
    5.1 分布特征
        5.1.1 整体分布特征
        5.1.2 各类型园林分布特征
    5.2 园林风格特征
        5.2.1 中式
        5.2.2 西式
        5.2.3 中西合璧式
    5.3 园林要素特征
        5.3.1 叠山
        5.3.2 理水
        5.3.3 建筑
        5.3.4 雕像与纪念性构筑
        5.3.5 植物营造
        5.3.6 楹联匾额
    5.4 园林活动
        5.4.1 社会公共活动
        5.4.2 学术教育活动
        5.4.3 运动康健活动
        5.4.4 市井庙会及宗教活动
        5.4.5 园林周边业态的发展
    5.5 影响因素
        5.5.1 山水城市环境影响
        5.5.2 多元文化影响
        5.5.3 政治权力影响
        5.5.4 西方园林规划理念影响
        5.5.5 江南园林影响
        5.5.6 传统宗教思想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昆明近代园林的演变
    6.1 萌芽期(1840-1910)
        6.1.1 清晰的古城池整体景观格局
        6.1.2 寺观园林由盛转衰
        6.1.3 公共园林与学校园林的兴起
    6.2 发展期(1911-1921)
        6.2.1 公共园林发展
        6.2.2 私家园林崛起
        6.2.3 寺观园林短暂复兴
    6.3 繁盛期(1922-1937)
        6.3.1 私家园林繁盛
        6.3.2 公共园林繁盛
        6.3.3 多条风景名胜公路创建
        6.3.4 寺观园林的空间功能转化
    6.4 平稳期(1938-1945)
        6.4.1 小型公共园林建设兴起
        6.4.2 私家园林数量攀升
        6.4.3 战时整体园林空间功能变化
    6.5 衰退期(1946-1949)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1.1 昆明近代园林个案研究
        7.1.2 昆明近代园林的特征
        7.1.3 昆明近代园林的演变
    7.2 后续遗产保护的思考
        7.2.1 现存昆明近代园林状况及原因
        7.2.2 后续遗产保护思考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图片索引

(7)基于历史记忆的高校档案建设研究 ——以云南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记忆工程与档案的文献计量
        (二)高校记忆与档案的文献计量
    三、相关研究和实践回顾
        (一)由地方档案机构主导的“城市记忆工程”实践
        (二)西南联大档案与《国立西南联大史料汇编》
        (三)哈佛大学档案馆的编研成果与其多元化职能角色
    四、研究方法、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三)不足之处
第一章 高校档案建设理论基础
    第一节 高校档案的相关定义和形成
    第二节 高校档案的属性及本质
    第三节 高校档案的功能
        一、历史传承功能
        二、文化传播功能
        三、知识教育功能
        四、娱乐休闲功能
第二章 云南大学档案资源现状分析
    第一节 云南大学档案馆·党史校史研究室概况
        一、档案馆·党史校史研究室历史沿革
        二、档案馆·党史校史研究室机构设置
    第二节 云南大学档案馆藏资源研究
        一、日常工作中形成的档案资源
        二、历史发展中收集整理的档案资源
    第三节 云南大学校史编研利用
        一、校史编研具体实施策略
        二、校史编研工作存在的不足
        三、校史编研成果及利用途径
    第四节 云南大学文物保护与展示
第三章 云南大学档案记忆研究
    第一节 云南大学档案记忆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云南大学档案部门构建历史记忆的能力与策略
    第三节 云南大学档案记忆研究的实施建议
        一、拓展史料挖掘和整理的视野
        二、扩大研究领域
第四章 记忆工程视角下高校档案资源建设
    第一节 基于历史记忆构建高校档案资源的必要性
    第二节 记忆工程对高校档案资源建设的指导意义
    第三节 基于历史记忆构建高校档案资源的保障措施
        一、技术保障
        二、人力保障
        三、行政保障
        四、运行保障
    第四节 现阶段的理性思考
        一、高校档案馆藏资源结构不合理
        二、高校档案馆藏资源特色不鲜明
        三、高校档案馆藏资源“重纸质轻机读”现象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战时国立云南大学社会学系研究(1938-194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史回顾与本文思路
    三、论文的重难点与写作方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草创维艰:从“社会人类学系”到“社会学系”
    第一节 云南大学国立化时的规划
        一、熊庆来赴滇与云南大学改“国立”
        二、吴文藻南下与设立“社会人类学”的构想
    第二节 社会学系的成立
        一、流产的“社会人类学系”
        二、多方运作“社会学系”终成立
第二章 云南大学社会学系的成长
    第一节 吴文藻主系时期奠台基(1939年7月—1940年11月)
        一、招揽燕京弟子和早年友人
        二、“社会学”入门初定方向
    第二节 陶云逵代理系主任时期稳向前(1940年11月-1942年7月)
        一、“德国学派”与“英国学派”的竞存
        二、重视“社会服务”类的课程设置
    第三节 费孝通主系时期求突破(1942年7月到1945年8月)
        一、校际合作
        二、心向“社会人类学”的课程尝试
        三、教研合作
第三章 近代化语境下的城乡调研
    第一节 云南大学社会学研究室的成立与人事
        一、云南大学社会学研究室的成立
        二、研究室主任与主要成员
    第二节 认识“内地”农村
        一、对“内地”农村的调查规划
        二、调查的展开与成效
    第三节 关注“内地”新工业
        一、史国衡对昆厂劳工的调查
        二、田汝康、游凌霄对女工的关注
        三、关于“乡村工业”之路的讨论
第四章 中华民族与民族论争
    第一节 社会学系的学术论争:以顾颉刚、费孝通之争为例
        一、顾颉刚、费孝通双方论争
        二、学术与时势
        三、论争对双方的影响
    第二节 社会学研究室对云南民族地区的调查
        一、田汝康对“摆”的研究
        二、许烺光对民家的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西南联大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概念界定
        (三) 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 关于民国及抗战时期内迁高校的研究
        (二) 关于以“西南联大”为主体对西南联大本身的研究
        (三) 关于西南联大管理的研究
        (四) 研究现状评述
    三、研究基本内容与结构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西南联大管理模式之背景论
    第一节 历史渊源:云南的革命传统与三大学的使命粘合
        一、云南省革命和历史文化传统的渲染
        二、北大、清华、南开三大学的使命粘合
    第二节 地理环境:办学的地理区位与便利的科研条件
        一、云南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自然资源的丰富性
        二、战时云南战略地位的增强和文教氛围的提升
    第三节 战事激发:三大学的忍辱内迁与抗战必胜的信念
        一、国民政府对北大、清华、南开三大学的战时内迁部署
        二、日军惨无人道轰炸所激起的知识分子抗战到底的决心
        三、北大、清华、南开“南渡”的抱负及发奋图强的信念
    第四节 政治氛围:云南地方与国民政府关系变动形成的管理空间
        一、龙云与蒋介石间复杂关系演变为西南联大管理创造中间地带
        二、云南地方与国民政府相互角力为西南联大管理赢得宽松环境
    小结
第二章 西南联大管理模式之要素论
    第一节 机构设置——西南联大组织系统构架
        一、西南联大的最高权力机构设置
        二、西南联大的主要职能部门设置
        三、西南联大的教学主体院系设置
        四、西南联大的其他相关机构设置
    第二节 人力资源——“三常委”及教授群体
        一、西南联大管理中“三常委”领导特质
        二、西南联大管理中教授群体特点的分析
    第三节 财物资源——经费预算及办学成本
        一、西南联大的经费预算及主要来源
        二、西南联大的师生规模及维系成本
        三、西南联大的新建校舍及图书仪器
    第四节 时空资源——行政管理时间与校址选择空间
        一、时间资源:西南联大各机构负责人管理时间分析
        二、空间资源:对昆明、蒙自、叙永校址选择的考量
    小结
第三章 西南联大管理模式之关系论
    第一节 西南联大处理与政府的关系
        一、西南联大与国民政府教育部的关系
        二、西南联大与云南地方政府的关系
    第二节 西南联大与北大、清华、南开三大学的关系
        一、共同开展教师聘用:混搭式的教师人事编制
        二、共同承担教师薪酬:互助式的教师薪酬发放
        三、共同进行学生培养:本科生研究生分类管理
    第三节 西南联大内部组织机构间的关系
        一、常委会主持全校校务
        二、校务委员会和教授会分掌日常行政和学术事务
        三、教务、总务、训导三大处分司日常管理与服务
        四、学生自治会致力于维护学生权益
    第四节 “学校-教授-学生”三重关系构建
        一、学校与学生的关系:严管与关怀并举
        二、教授与学生的关系:教育和关照并用
        三、学校与教授的关系:救济与支持并行
    第五节 学生学术与社会相关联的制度安排
        一、形式多样的学生实习与就业
        二、以国防需求为导向服务社会
        三、多层次的学生社会调研安排
        四、学生学术及课外活动的规范
    小结
第四章 西南联大管理模式之特征论
    第一节 西南联大管理模式的产生形式
        一、西南联大管理模式的继承性
        二、西南联大管理模式的创新性
    第二节 西南联大管理模式的显着特征
        一、在遵循部令与寻求自主间保持张力
        二、决策的集体协商与执行的通力配合
        三、具有稳态结构的内部管理运行系统
        四、机构负责人管理与学术工作的交互
    第三节 “制度—人—文化”的有机统一
        一、制度设计:规范的精细管理
        二、人的作用:积极的能动因素
        三、文化创设:自由氛围的营造
    第四节 自治精神消解管理的硬化
        一、国民政府教育部的过度干预及其负效应
        二、西南联大源自传统维护自治的内生动力
        三、西南联大自治精神保护主动性与创造性
    小结
第五章 西南联大管理模式之价值论
    第一节 西南联大管理模式的效能评价
        一、西南联大的人才培养成效
        二、西南联大的学术研究成效
        三、西南联大的社会服务贡献
        四、西南联大的文化传承创新
    第二节 西南联大管理模式的当代价值
        一、在历史的转型中自觉肩负时代使命
        二、在管理中对大学精神的坚守与变革
        三、在大学坚持学术为志业的本真追求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熊庆来高等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一)熊庆来的求学精神对当代大学生有极大的鼓舞作用
        (二)研究熊庆来的高等教育思想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三)熊庆来的高等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实践具有参考价值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熊庆来
        (二)高等教育思想
    三、文献综述
        (一)有关熊庆来生平以及学术贡献的研究
        (二)有关熊庆来与云南大学的研究
        (三)有关熊庆来所取得的数学成就的研究
        (四)有关熊庆来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的研究
        (五)对熊庆来教育思想研究的评价
    四、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历史研究法
第二章 熊庆来的生平与教育实践活动
    一、熊庆来的生平
    二、熊庆来的教学实践
    三、熊庆来的办学实践
        (一)创建东南大学数学系
        (二)创办清华大学数学系
        (三)执掌云南大学
        1.重视地方需要,突出云南特点
        2.办学相对自主,教授集中治学
        3.慎选各科师资,广泛招揽人才
        4.完善管理机制,提高师生素质
        5.重视科学精神,加强学术研究
第三章 熊庆来的高等教育思想概述
    一、熊庆来的高等教育思想的来源
        (一)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中西方教育交互的影响
        (三)“教育救国”理念的驱动
    二、熊庆来的高等教育思想
        (一)造就为“国家有用之才”的高等教育目的观
        1.培养学术救国的通才
        2.培养为社会服务专才
        3.培养文化的传播者
        (二)立足云南,服务桑梓的大学功能观
        1.发掘人才,提携后进
        2.立足云南,服务西南
        3.大学之要“在其学术之生命”
        (三)“教育为百年大计”的高等教育价值观
        1.学术与政治的辩证统一
        2.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整合
        3.“国立化”与“现代化”的价值导向
        (四)“开新风必赖大师”的高等教育教师观
        1.对教师主体价值的认识-“灵魂论”
        2.兼容并包选聘教师,危难时刻保护教师
        3.学诣为先,唯才是用
        (五)“爱生等如子女”的高等教育学生观
        1.夯实基础,学思并重
        2.诚实守信,严于律己
        (六)“以人为本”的大学管理观
        1.校务公开,教授治校
        2.独立自主,效率优先
        3.学术自由,民主管理
        (七)“学术为民族的命脉”的科学研究观
        1.学术与事工平衡
        2.科学研究为民族振兴
        3.科学研究建构在丰富的资源基础上
        4.立足本土,兼容中西
        (八)真、善、理、新的大学精神观
第四章 熊庆来的高等教育思想的评价及启示
    一、熊庆来高等教育思想的评价
        (一)塑造了中国大学精神
        (二)多样性和独特性的结合
        (三)民主性和开放性的结合
    二、熊庆来高等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
        (一)“双一流大学”的建设需要“明智”的校长
        (二)创新精神是大学的生命线
        (三)民族地方高校应成为民族变化传承和创新服务的中心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云南大学历史名人——熊庆来(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华民族是一个”讨论背后的傅斯年与吴文藻[J]. 娄贵品.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01)
  • [2]“塑造”与“适应” ——学人刘文典的大学栖居[D]. 汪波.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3]与名人为邻[J]. 李逸. 求学, 2021(17)
  • [4]继往开来责在斯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研究(1940-1949)[D]. 郑瑶.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
  • [5]云南大学国立化问题研究(1937-1946)[D]. 焦建蕊.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6]昆明近代园林特征与演变研究(1840-1949年)[D]. 马珂.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7]基于历史记忆的高校档案建设研究 ——以云南大学为例[D]. 黄若茜. 云南大学, 2018(01)
  • [8]战时国立云南大学社会学系研究(1938-1945)[D]. 蒋冬丽.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9]西南联大管理模式研究[D]. 杨燕江. 云南大学, 2018(09)
  • [10]熊庆来高等教育思想研究[D]. 田露威. 西华师范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云南大学历史名人——熊庆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