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富阳GSM网络优化

浙江富阳GSM网络优化

一、浙江富阳GSM网络的优化(论文文献综述)

朱钦震[1](2021)在《杭嘉湖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景观发展模式的调查研究》文中提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我国乡村依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目前,杭嘉湖地区存在着一些发展不充分的乡村,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乡村振兴发展程度较高的村庄,其中具有示范性意义的乡村,其景观建设情况普遍较好,具有代表性,研究此类乡村的景观发展模式不仅能够丰富乡村景观的理论研究体系,又能为发展不充分的乡村提供生产、生态、生活等各方面的景观建设方法,对杭嘉湖地区创建环境优美、生态宜居、文化繁荣的乡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以乡村景观发展模式为研究主题。首先,通过文献查阅法,明确了乡村景观的定义、构成要素和分类等基础理论,并探索性地提出了“乡村振兴示范村”的概念。其次,对浙江省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景观建设现状进行了概述,详细描述了乡村景观的构成要素和乡村类型,将杭嘉湖地区乡村类型划分为:“产业型、生态型、水乡型、田园型、文化型”五种类型;并筛选出五个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振兴示范村作为调研样本,分别为:安吉县鲁家村、余村,秀洲区潘家浜村,嘉善县缪家村,桐庐县环溪村。通过实地调查法,对各村庄的生产性景观、生态景观、聚落景观、人文景观的发展过程和现状进行了详细调研;并分析了各个乡村的景观发展历程、发展动因、发展定位、资源依托、发展侧重点、景观主体特征和景观功能等关键点,通过归纳演绎法总结出了杭嘉湖地区五种类型乡村的景观发展模式,即:“主题农场聚集模式”、“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水乡文旅融合模式”、“田园农业观光模式”、“古村文化感知模式”。最后,通过比较分析法,对五种类型的乡村景观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对比和总结,提出了各类乡村景观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发展要点和推广应用的条件,建立了一套具有推广意义和应用价值的杭嘉湖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景观发展模式,并期望为今后其他类型相似的乡村提供景观发展方面的模式参考。

李琳[2](2020)在《杭州地区乡村水体景观营造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乡村景观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整个人地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现阶段我国乡村景观的研究不局限于景观风貌的塑造,而是如何深入挖掘景观的生态价值、多元价值,将其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经济、社会等方面创造最大价值。伴随当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水体景观由过往的生产、生活功能,向生态文明的方向转移,水体景观的生态化建设已逐步成为乡村景观建设研究重点。本文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以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探寻乡村建设过程中的人、社会以及自然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通过深入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内涵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合理规划和设计乡村水体景观建设的规划设计要点系,在景观与乡村发展之间建立可持续的空间规划和管理体系模式。首先通过对杭州地区乡村水体景观的实地调研,总结目前水体景观建设的可取之处,将其分类为生产、生活、生态、聚落、社会五大形态,并剖析水体景观在保护与发展、生境塑造、景观外向组织性、自我修复能力记忆理论技术指导方面存在的问题。其次通过AVC评价法,构建了乡村水体景观要素评价体系,比较分析乡村水体景观建设的侧重点。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乡村水体景观的总体设计原则和生态文明建设下的规划设计导向,并对其生产、生活、生态、聚落、社会5大形态提出设计策略和具体实施方法。包括生态目标策略—构建乡村水体生态安全格局、生产目标策略—优化乡村水体生态网络结构、生活目标策略—制定乡村水体生态修复措施、聚落目标策略—打造乡村水体生态净化系统、社会目标策略—维护乡村水体流域历史人文资源5大策略和乡村景观营造与水体生态修复相结合、滨水地带栖息地重建、发掘乡村地域特色性设计、形成兼具生态、净化、景观和游憩价值的乡村水体景观系统的4大实施方法。最后根据前文提出的研究方法,将规划设计策略在杭州市双浦镇板桥村项目中进行试验,验证其科学性与合理性。以期为对未来乡村水体景观的设计提供研究思路和参考,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施贡献一份力量。

韩非[3](2020)在《基于改进引力模型的沪宁杭城市群旅游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地缘性、利益相关性和资源互补性而引发的区域旅游发展不均衡问题,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区域社会经济等层面发展的现实差异。正是在此背景下,探讨旅游竞争力的构成、动力系统以及转化机理,寻求沪宁杭城市群旅游业协调发展从自发到自觉,进而推动长三角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再迁跃,才具有鲜明而重大的时代意义。本文遵循“理论联系实践”的研究思路。首先通过文献梳理及对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明确了旅游竞争力的内涵要义,进而基于传统旅游引力模型同时借鉴两步移动搜索法的测度思路,综合考虑了旅游推拉理论中推力、拉力与空间阻抗三大因素的关联作用情形,构建了推拉型两步移动搜索法模型(PP-2SFCA)。在此基础上,以沪宁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分别揭示了沪宁杭城市群旅游竞争力的空间基本特征,并探讨了特征分异形成的一般机制。最后,针对区域旅游业的协调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针对沪宁杭城市群旅游竞争力评估的实证研究表明:(1)沪宁杭城市群旅游景区空间分布上存在较为明显的“近郊化”现象,围绕各地级市近郊形成了明显的旅游集聚区。景区空间集聚形态呈东北部集中,西南部分散分布特征,并以上海为核心,与沪宁、沪杭沿线地级市相串联,构成了“轴对称状”空间形态。同时,各组团内部形成了以各地级市内部的中心引领、外围协同的模式,具有较好的协同发展潜力。(2)沪宁杭城市群旅游竞争力微观上形成了以无锡为中心,以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为次一级外围边缘组团的“核心-边缘”状结构;县域尺度下,综合竞争力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环太湖地区、杭州湾地区、上海周边地区以及南京中部区域;从区域尺度来看,沪宁、沪杭、宁杭沿线的旅游竞争力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降序序列特征。(3)从各因子对区域竞争力的作用效果来看,旅游资源赋存因子对沪宁杭各城镇发展轴旅游竞争力的形成均产生了显着影响,除旅游企业互联、科技水平因子外,其他指标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区域旅游竞争力。从各区域竞争力显性作用因子的数量与效果来看,沪宁沿线旅游竞争力受到的合力因子,无论在数量方面还是作用程度方面均高于沪杭、宁杭沿线;其中,宁杭沿线旅游竞争力除显着受到资源赋存因子的影响外,其他因子对其影响程度均不明显,这也导致了宁杭沿线旅游竞争优势无法进一步激活。本文有关旅游竞争力理论研究的一般性结论主要有以下三点:(1)旅游竞争力是一个由局部到整体的联动系统,微观层面的旅游景区竞争力、中观层面的城市旅游竞争力以及宏观层面的区域旅游竞争力构成了旅游竞争力。因此,对旅游景区这一微观基本单位的竞争力展开科学的评价尤为重要。(2)旅游景区竞争力的显化动力系统是一种由内源动力与外化效能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的动力系统。主要由表征内源动力拉力因素的旅游景区优势度、表征外化效能推力因素的客源地出游潜力及表征空间阻抗因素的交通可达性构成,其也是本文构建的PP-2SFCA模型的三大构成要素。(3)区域旅游竞争力是在内生发展因素与外部支持条件两大因素的整合驱动机制下整体提高。内生发展因素是区域旅游竞争力激活的前提基础,外部支持条件主要通过对内生发展因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促进着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的激活速率与发展程度。在内、外双重合力作用下,各因子间相互促进、协调互动,形成了区域旅游竞争格局。此外,参与到整合驱动的要素因子越多,旅游竞争的潜力越大。

马天山[4](2019)在《BL公司物流配送网络管理体系的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融合发展,物流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物流行业竞争日趋激烈?BL公司为了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将物流部向物流公司运作转变,对目前的物流配送网络进行重点优化,在保持物流配送效率不变的状态下降低公司的运营成本,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都具有重大意义?每一个全新建立的公司需要从零开始建立自己所需求的物流网络系统,已发展很多年的公司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业务增长或整体公司组织变更,也需要因时、因地制宜地对原来的物流网络进行重新设计和优化,从而建立一个具备与公司发展相应阶段匹配的,物流服务水平与物流成本且优而平衡的物流网络?本文以时尚的、季节性强的、生活必须的、对中国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鞋服行业作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分析行业比较有代表性的BL公司物流配送网络的运营情况及调研数据,总结出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以物流成本理论、配送中心网络布局及优化、配送网络等理论开篇为研究的理论铺垫,通过对BL公司内部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物流网络现状的进行整体调查,并对BL公司物流配送网络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和归纳,提出了BL公司物流配送网络优化的必要性?其次,通过公司物流网络规划研究,建立物流配送中心选址优化模型、配送线路优化模型,对公司的物流网络进行管理优化,增强运输管理系统化、增加运输考核等优化措施,从而有效地降低公司运行成本,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为公司的销售提供后勤保障提升销售业绩、快速反应,增强公司在同行业的竞争,并为未来承接第三方业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冯皇鋆[5](2016)在《中国联通浙江本地综合接入扩容方案研究》文中指出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发展,互联网网络通信和相关网络产业的业务逐步向着人性化、信息化、高效率发展。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结合越来越密切,他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发展,简单的语音或单向被动的视频服务和语音服务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需要的是更丰富、更加个性化、体验性更强的、更快速的宽带多媒体业务,浙江联通本地接入扩容方案可以使宽带服务接入方式更加合理。浙江联通本地接入扩容方案可以提高数据的传输效率、是用户的体验度和满意度得到满足,用户需求的变化对涉及到的接入网要进行必要的改造和新建。为了对全网业务能力进行提升,必须要考虑各个方面的技术提高,充分利用交换技术和网络技术。利用软交换网络的资源优势,扩展新的用户群体,使自己的用户占有率进一步的增加。浙江联通原有的通信和网络设备接入能力已不能满足当前的发展需求,浙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联通公司提供的宽带服务和通信能力的服务。为了提高浙江本地企业在全国的竞争中和发展中处于有利的地位,使浙江本地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稳定发展的态势、蓬勃前进的动力、良好的企业健康状态,浙江联通进行综合接入扩容方案的研究是当前网络形势的迫切要求。本文结合浙江本地企业发展中对通信和宽带的实际需求和浙江联通本地综合网络接入扩容技术的现有特性进行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同时结合浙江联通实施扩容改造后的网络现状[1],仔细明确和分析了目前通信网络中存在的问题和缺点,对业务需求进行了分析及预测,包括扩容方案分析、扩容配套设施建设、接口配置、基站传输、扩容电源建设方案以及网络安全运行保障措施,并提出了浙江联通接入网络的扩容方案。

蒋迪刚[6](2016)在《杭州都市区基于轨道交通的空间结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都市区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导形态,并作为参与区域竞争的基本空间单元,越来越受到重视。杭州都市区在区域发展中处于龙头地位,并对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产生影响。开展都市区空间布局和组织结构优化的研究,对于杭州及其周边城市的规划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内外研究结论对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核心问题有一基本共识,即土地利用与交通的一体化规划。当前,杭州都市区的轨道交通正进入快速、集中建设阶段,一方面,轨道交通相对于传统交通方式的优势决定了其必然会对当前基于传统交通方式的城市空间形态产生冲击;另一方面,抓住轨道交通建设这一契机,通过轨道交通的引导来实现都市区空间的有序增长,将成为都市区空间结构优化的关键途径与保障。本文在梳理都市区空间结构与轨道交通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际都市区基于轨道交通的空间结构优化的相关实践经验,总结了都市区轨道交通系统构建经验、功能空间组织特征以及轨道交通与功能空间一体化组织规律,进而探讨杭州都市区基于轨道交通的空间结构优化策略,依托轨道交通系统,实现功能空间的圈层、扇形、轴向及节点布局优化,以期引导都市区空间结构的理性发展,提升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陈闪[7](2015)在《基于EI的富阳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生态基础设施(EI)理论为指导,以富阳市建成区为对象,重点研究富阳市建成区绿地系统规划。本文结合实地调查并依据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与开发程序的不同,将富阳市建成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建筑用地、交通用地、林地、耕地、水域和其它用地6类景观类型组成的分类体系,然后在GIS和Fragstats软件技术支撑下对研究区遥感影像进行分类解译,获得研究区景观类型图。首先对富阳市建成区进行景观格局分析,然后选取土地利用类型、坡度、坡向、高程、水域缓冲区和植被覆盖指数6个因子,将研究区划分为极敏感区、高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低度敏感区和非敏感区5个等级。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应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因子叠加法完成研究区综合生态敏感性评价,结合景观格局指数,综合评价富阳市建成区生态敏感性程序及其空间分布情况。研究表明,富阳市建成区生态敏感性总体较高,5个敏感区面积比重分别为7.14%、18.95%、33.98%、20.17%、19.76%。在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基础上,并以此规划出研究区生态安全的生态保护区、控制发展区、适宜发展区三类生态用地类型,进而提出了不同类型生态敏感区土地利用策略,并从区域整体景观出发,规划制定“一轴、三核、两环、四楔、八园、多链”的富阳市建成区绿地系统规划的总体布局。然后,基于生态基础设施(EI)的理论,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尺度对富阳市建成区绿地系统规划分别进行控制性规划与专项研究。在宏观尺度方面,重点研究了城市生态水基础设施、城市生态核心基础设施、城市生态廊道基础设施以及城市减灾基础设施;在微观尺度方面,重点研究富阳市具有典型性的生态景观要素类型,即富春江滨水廊道、黄公望山地森林公园和新沙岛湿地景观要素,对研究区三个景观要素进行详细专项规划与设计,为其他地区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评价提供模式和借鉴之用。

阿古拉[8](2015)在《雨水资源自养坡耕地及其灌排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21世纪水资源正在变成一种宝贵的稀缺资源,因此采用节水、节能以及提高雨水资源利用率的灌溉方法已成为全世界灌溉技术发展的总趋势。另外据统计显示,我国现有农田耕地的1/5为坡耕地,而坡耕地的生产能力整体不高,所以在对坡耕地的开发改造利用过程中,提高坡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对保证我国耕地面积和粮食安全有至关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开展雨水资源自养坡耕地及其灌排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析了国内外的雨水资源利用以及坡耕地改造的技术现状,提出并建立了雨水资源自养坡耕地灌排控制系统。该系统通过“降水—田面集水—蓄水池蓄水—灌溉供水”过程实现雨水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从根本上解决了改造坡耕地与其它远离灌溉水源的分散农田的灌溉问题,也为坡耕地生产能力提供了很好的途径。提出了坡耕地改造雨水资源自养坡耕地灌排系统中灌溉保证率与最小蓄水池容积优化方法及模型,建立了蓄水池结构优化设计方法及模型,提出了蓄水池结构优化设计结果,为雨水资源自养坡耕地灌排系统设计提供了依据。探明了田块填土厚度及其结构对土壤水运动及蒸发蒸腾量的影响规律。阐述了雨水资源自养坡耕地灌排控制系统的开发过程,从系统需求分析开始,按系统提出的功能要求进行系统整体方案构架。在整体方案中,设计各子系统构建方案,通过硬件采集系统统一进行数据采集与无线通信。利用服务器构建系统数据库与数据处理平台,针对不同信息与应用进行不同类型的操作构件,并统一通过Internet进行网络发布,使整个系统实现了网络化实时监控与自动控制。通过在试点工程的应用发现雨水资源自养坡耕地灌排系统具有良好的粮食生产能力和节水能力,具备自给自足的灌水能力,在合理配建下可以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李亚鹏[9](2014)在《浙江省集装箱海河联运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浙江省地处长三角,海岸线绵长,内河水网交错,发展海河联运有其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需求优势。浙江沿海运输和内河运输虽然各自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但长期以来,内河与外海是两个相对独立、闭合的系统,沿海与内河不对接。尤其是集装箱海河联运发展更是举步维艰。在当今能源、环境问题制约经济发展的形势下,发展集装箱海河联运是浙江区域经济强劲运输量需求的客观要求,是优化浙江综合运输体系、打造绿色交通的重要举措,对紧密区域协作、保障浙江经济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欧盟国家非常重视海河联运发展。近些年,他们无论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是政策支持方面,都为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海河联运树立了标杆,值得我们借鉴。本文总结了欧盟国家的先进经验,并对浙江省集装箱对海河联运的发展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对海河联运体系进行初步剖析,并重点梳理阻碍海河联运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发展难点。为进一步了解浙江省集装箱海河联运发展的必要性,本文以嘉兴各沿海港区与内河航道网所覆盖的浙北地区杭州、嘉兴和湖州三市及其所辖的地区为研究对象,对集装箱海河联运按外贸和内贸分别进行需求分析。为了充分利用海河联运的巨大优势,发挥水运系统规模化、集成化、高效率、低成本的优势,从系统论的角度,提出由运营系统、支撑系统、服务系统构成的未来集装箱海河联运系统,并对每个系统的具体构建提出了建议方案。最后,本文针对浙江省海河联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海河联运体系构建的需要,提出了促进浙江省海河联运加速发展的对策建议。

林健[10](2014)在《钢铁物流配送网络优化及实施 ——以A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现代物流作为现代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发展现代化物流便于有效的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优化资源配置、改善投资坏境,还对提高我国经济实力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全球信息化进度的不断加快,物流行业在商品流通的关键环节中成为了新兴行业,在全球化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物流业革命。伴随着全国铁路投资和公路投资号角的吹响,省内各地对大宗商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工地项目数量增多,且日需求不定,如此的态势给钢铁物流配送增加了难题,如何合理安排车辆,如何在最短的距离中实现配送工地目标的到达成为了物流运输的日常计划和公司成本领先的重要指标。物流配送是物流活动中一个直接与消费者相连的重要部分。车辆路径问题正是物流配送优化中的关键环节。本文在对国内外对车辆路径问题的研究进行概述之后,详细描述了车辆路径问题并对含有运载量约束的车量路径问题建模。在此基础上引入了某国企物流部配送工地钢材的实例,对其特殊点进行分析求解。考虑到各节点需求量的可变性,本文引入了模拟退火算法,用插入法、交换法及2-opt产生新解并设计相应的算法求解。模拟退火算法是局部搜索法的扩展,是Metropolis在1953年首次提出这个概念,然后在1983年Kirkpatrick将此算法应用在组合优化问题中。对于无限时配送车辆优化调度问题或满载配送车辆优化调度问题上有着较好的寻优性能,通过实例证明模拟退火算法求解在解决车辆路径问题上有较好效果,为了将该数学模型嵌入正常的工作模块中,这次使用了计算编程对实现求解的过程进行了程序化,以方便日常工作中在同等条件能在最短时间内给予相对优化的方案。

二、浙江富阳GSM网络的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浙江富阳GSM网络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杭嘉湖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景观发展模式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1.1.2 乡村景观在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
        1.1.3 国内乡村景观的发展现状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1.2.2.2 实践和应用意义
    1.3 国内外乡村景观研究综述
        1.3.1 国外乡村景观研究综述
        1.3.1.1 乡村景观变化研究
        1.3.1.2 乡村景观感知研究
        1.3.1.3 乡村景观规划研究
        1.3.2 国内乡村景观研究综述
        1.3.2.1 乡村景观类型研究
        1.3.2.2 乡村景观规划研究
        1.3.3 小结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2.1 文献查阅法
        1.4.2.2 实地调查法
        1.4.2.3 问卷调查法
        1.4.2.4 归纳演绎法
        1.4.2.5 比较分析法
    1.5 研究框架
2 杭嘉湖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景观发展模式的基础研究
    2.1 基本概念辨析
        2.1.1 “乡村振兴”的概念
        2.1.1.1 “生产发展”发展到“产业兴旺”
        2.1.1.2 “生活宽裕”发展到“生活富裕”
        2.1.1.3 “村容整洁”发展到“生态宜居”
        2.1.1.4 “管理民主”发展到“治理有效”
        2.1.2 “乡村景观”概念
        2.1.3 “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景观发展”的关系
        2.1.4 “乡村振兴示范村”概念的界定
        2.1.5 “乡村发展模式”概念
    2.2 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研究
        2.2.1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2 景观美学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乡村景观发展模式的相关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研究区域概况分析与调研准备
    3.1 浙江省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景观建设现状概述
    3.2 调研区域概况
        3.2.1 区位概况
        3.2.2 行政区划和社会经济
        3.2.3 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3.3 杭嘉湖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及乡村景观的发展现状
        3.3.1 杭嘉湖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发展现状
        3.3.2 杭嘉湖地区乡村景观的构成要素
        3.3.2.1 乡村自然景观
        3.3.2.2 乡村生产性景观
        3.3.2.3 乡村聚落景观
        3.3.2.4 乡村人文景观
        3.3.3 杭嘉湖地区乡村类型
    3.4 乡村景观发展模式的研究
        3.4.1 乡村景观发展模式的确定方法
        3.4.2 乡村景观发展模式的内容
    3.5 乡村振兴示范村调研样本的选择
        3.5.1 调研对象的选择依据
        3.5.2 调研对象的确定
        3.5.3 调研内容
4 杭嘉湖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景观发展模式调查分析
    4.1 以鲁家村为代表“产业型”乡村的景观发展模式探究
        4.1.1 “产业型”鲁家村的代表性分析
        4.1.2 调查背景介绍
        4.1.2.1 区位概况
        4.1.2.2 村庄发展概况
        4.1.3 鲁家村景观总体布局
        4.1.4 鲁家村景观发展的分类调查
        4.1.4.1 鲁家村生产性景观的发展
        4.1.4.2 鲁家村自然景观的发展
        4.1.4.3 鲁家村聚落景观的发展
        4.1.4.4 鲁家村人文景观的发展
        4.1.5 鲁家村的景观发展分析
        4.1.6 鲁家村景观发展的“主题农场聚集模式”总结
        4.1.7 鲁家村“主题农场聚模式”存在的问题
        4.1.7.1 家庭农场规模普遍较小,配套设施性景观建设不足
        4.1.7.2 乡愁韵味和传统生活气息不足
        4.1.7.3 景观“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
    4.2 以余村为代表“生态型”乡村的景观发展模式探究
        4.2.1 “生态型”余村的代表性分析
        4.2.2 调查背景介绍
        4.2.2.1 村情概况
        4.2.2.2 村庄发展概况
        4.2.3 余村景观总体布局
        4.2.4 余村景观发展的分类调查
        4.2.4.1 余村生态景观的发展
        4.2.4.2 余村生产性景观的发展
        4.2.4.3 余村聚落景观的发展
        4.2.4.4 余村人文景观的发展
        4.2.5 余村的景观发展分析
        4.2.6 余村景观发展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总结
        4.2.7 余村“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存在的问题
        4.2.7.1 地理环境的影响导致景观发展规模受限
        4.2.7.2 建筑的现代化形式导致乡村地方特色减弱
        4.2.7.3 景观“同质化”现象较为明显
    4.3 以潘家浜村为代表“水乡型”乡村的景观发展模式探究
        4.3.1 “水乡型”潘家浜村的代表性分析
        4.3.2 调研背景介绍
        4.3.2.1 村情概况
        4.3.2.2 村庄发展概况
        4.3.3 潘家浜村景观总体布局
        4.3.4 潘家浜村景观发展的分类调查
        4.3.4.1 潘家浜村生产性景观的发展
        4.3.4.2 潘家浜村自然景观的发展
        4.3.4.3 潘家浜村聚落景观的发展
        4.3.4.4 潘家浜村人文景观的发展
        4.3.5 潘家浜村的景观发展分析
        4.3.6 潘家浜村景观发展的“水乡文旅融合模式”总结
        4.3.7 潘家浜村“水乡文旅融合模式”存在的问题
        4.3.7.1 景区周边自然村未纳入景观体体系的建设中
        4.3.7.2 乡村文化感知性不强
        4.3.7.3 非物质文化的挖掘力度不足
    4.4 以缪家村为代表“田园型”乡村的景观发展模式探究
        4.4.1 “田园型”缪家村的代表性分析
        4.4.2 缪家村调研背景
        4.4.2.1 村情概况
        4.4.2.2 村庄发展概况
        4.4.3 缪家浜村景观总体布局
        4.4.4 缪家村景观分类调查
        4.4.4.1 缪家村生产性景观的发展
        4.4.4.2 缪家村自然景观的发展
        4.4.4.3 缪家村聚落景观的发展
        4.4.4.4 缪家村人文景观的发展
        4.4.5 缪家村的景观发展分析
        4.4.6 缪家村景观发展的“田园农业观光模式”总结
        4.4.7 缪家村“田园农业观光模式”存在的问题
        4.4.7.1 商旅业态的融入导致乡村传统文化特征被削弱
        4.4.7.2 集中化的新社区聚落出现乡村景观“同质化”现象
        4.4.7.3 生产性景观和聚落景观的割裂现象
        4.4.7.4 缺乏文化景观体验区域的营造
    4.5 以环溪村为代表“文化型”乡村的景观发展模式探究
        4.5.1 “文化型”环溪村的代表性分析
        4.5.2 调查背景介绍
        4.5.2.1 村情概况
        4.5.2.2 村庄发展概况
        4.5.3 环溪村景观总体布局
        4.5.4 环溪村景观分类调查
        4.5.4.1 环溪村生产性景观的发展
        4.5.4.2 环溪村自然景观的发展
        4.5.4.3 环溪村聚落景观的发展
        4.5.4.4 环溪村人文景观的发展
        4.5.5 环溪村的景观发展分析
        4.5.6 环溪村景观发展的“古村文化感知模式”总结
        4.5.7 缪家村“古村文化感知模式”存在的问题
        4.5.7.1 以莲文化作为乡村景观唯一主导因素,导致景观长效性不足
        4.5.7.2 莲文化景观局限于村庄聚落之内
        4.5.7.3 生产性景观的经济功能被弱化
        4.5.7.4 缺乏非物质文化景观的营造和文化体验活动的策划
    4.6 调查问卷分析
        4.6.1 调查问卷内容分析
        4.6.2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4.6.3 调研小结
    4.7 本章小结
5 杭嘉湖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景观发展模式的研究和分析
    5.1 杭嘉湖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景观发展模式的分类比较
        5.1.1 杭嘉湖地区五种乡村振兴示范村景观发展模式的研究和应用
        5.1.1.1 主题农场聚集模式
        5.1.1.2 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5.1.1.3 水乡文旅融合模式
        5.1.1.4 田园农业观光模式
        5.1.1.5 古村文化感知模式
        5.1.2 杭嘉湖地区五种乡村振兴示范村景观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
        5.1.2.1 共性特征
        5.1.2.2 个性特征
    5.2 杭嘉湖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景观发展模式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5.2.1 自然环境和聚落格局限制了乡村景观的进一步发展
        5.2.2 自然村未被纳入景观体系的建设,导致景区村庄发展受限
        5.2.3 未找准乡村文化特色,导致乡村景观的“同质化”现象
        5.2.4 乡村景观类型丰富程度不足,导致季相性景观营造情况欠佳
        5.2.5 乡村品牌营造不充分,导致乡村旅游环境缺乏特色性
    5.3 杭嘉湖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景观发展模式优化对策和建议
        5.3.1 “主题农场聚集模式”的优化对策和建议
        5.3.1.1 因地制宜地扩大主题农场的经营规模
        5.3.1.2 强化各主题农场的联动效应
        5.3.1.3 确立乡村文化主题,保持乡村传统生活氛围
        5.3.1.4 与周边村庄形成基础设施相互协调,促进田园综合体的发展
        5.3.2 “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的优化对策和建议
        5.3.2.1 通过对村庄周边资源的合理利用,扩大景区村庄的发展规模
        5.3.2.2 强化乡村文化主题的建设,展现乡村的个性特征
        5.3.3 “水乡文旅融合模式”的优化对策和建议
        5.3.3.1 村庄的发展应与周边村域形成有效联动
        5.3.3.2 开发文创产品增强水乡文化旅游体验感
        5.3.4 “田园农业观光模式”的优化对策和建议
        5.3.4.1 延长产业链,强化景观品牌和产业品牌的建设
        5.3.4.2 挖掘乡土文化,确立乡村文化主题以营造乡村传统生活氛围
        5.3.4.3 加强文化景观体验区域的打造,形成乡村独特气质
        5.3.5 “古村文化感知模式”的优化对策和建议
        5.3.5.1 合理利用村庄周边资源,扩大景区村庄的发展规模
        5.3.5.2 传统文化与生产性景观结合,并强化生产性景观的经济功能
        5.3.5.3 深入挖掘文化精神内涵,融入景观规划中
    5.4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全文总结
    6.2 可能的创新之处
    6.3 不足之处
    6.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浙江首批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先行创建单位》和《嘉兴乡村振兴示范镇创建名单》
附录2 杭嘉湖地区3A景区村庄名单
附录3 浙江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名单(2016—2019)
附录4 杭嘉湖地各县区代表性的乡村发展概况汇总表
附录5 杭嘉湖地区乡村景观发展模式调查问卷
附录6 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致谢

(2)杭州地区乡村水体景观营造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新时代乡村振兴
        1.1.2 乡村生态景观的兴起
        1.1.3 水体景观的重要地位
        1.1.4 杭州地区乡村水环境特征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内容
        1.3.1 研究的主要方法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的基本框架
2 研究概述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乡村景观
        2.1.2 水体、水体周边环境
        2.1.3 乡村水体景观
    2.2 国内外乡村建设发展进程综述
        2.2.1 国外乡村建设发展进程综述
        2.2.2 国内乡村建设发展进程综述
    2.3 国内外乡村景观建设发展进程综述
        2.3.1 国外乡村景观建设发展进程综述
        2.3.2 国内乡村景观建设发展进程综述
    2.4 国内外水体景观建设发展进程综述
        2.4.1 国外水体景观建设发展进程综述
        2.4.2 国内乡村水体景观建设发展进程综述
    2.5 水体景观设计理论基础
        2.5.1 人居环境理论
        2.5.2 乡村规划学
        2.5.3 景观生态学
        2.5.4 环境心理学
        2.5.5 园林美学
    2.6 本章小结
3 杭州乡村水体景观调查与分析
    3.1 调研计划
        3.1.1 地形地貌对水系特征的影响
        3.1.2 调研乡村名单选取
        3.1.3 调研要素确定
    3.2 调研方法
        3.2.1 资料收集法
        3.2.2 实地调研法
        3.2.3 访谈和问卷调查
        3.2.4 综合归纳与分析
    3.3 乡村基本概况
        3.3.1 调研乡村区位
        3.3.2 社会经济
        3.3.3 历史沿革
    3.4 乡村水体景观建设情况
        3.4.1 调研乡村建设情况综述
        3.4.2 调研乡村典型案例分析
    3.5 杭州乡村水体景观形态分类
        3.5.1 乡村水体生产景观
        3.5.2 乡村水体生活景观
        3.5.3 乡村水体生态景观
        3.5.4 乡村水体聚落景观
        3.5.5 乡村水体社会景观
    3.6 乡村水体景观建设面临突出问题
        3.6.1 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3.6.2 乡村水体生境亚健康
        3.6.3 乡村水体景观外向性组织欠缺
        3.6.4 乡村水体自我修复能力匮乏
        3.6.5 水体景观营造缺乏理论与技术指导
    3.7 本章小结
4 乡村水体景观AVC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4.1 乡村水体景观AVC综合评价指标的选取
    4.2 确定权重
    4.3 综合评价
    4.4 评价分析
        4.4.1 乡村水体景观生命力分析
        4.4.2 乡村水体景观吸引力分析
        4.4.3 乡村水体景观承载力分析
5 杭州地区乡村水体景观营造探索
    5.1 乡村水体景观设计原则
        5.1.1 整体连续性
        5.1.2 维持生态优先
        5.1.3 保持景观多样化
        5.1.4 强调地域特色性
        5.1.5 舒适度与可达性原则
    5.2 基于农田-水网格局的新时期生态基底建设要求
        5.2.1 传统“水—田—林—宅”生态基底的新时期要求
        5.2.2 生态基底满足生物栖息需求
        5.2.3 乡村水体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优化
    5.3 乡村水体景观营建优化策略
        5.3.1 生态目标策略:构建乡村水体生态安全格局
        5.3.2 生产目标策略:优化乡村水体生态网络结构
        5.3.3 生活目标策略:制定乡村水体生态修复措施
        5.3.4 聚落目标策略:打造乡村水体生态净化系统
        5.3.5 社会目标策略:维护乡村水体流域历史人文资源
    5.4 乡村水体景观营建具体措施
        5.4.1 乡村景观营造与水体生态修复相结合
        5.4.2 滨水地带栖息地重建
        5.4.3 发掘乡村地域特色性设计
    5.5 兼具生态、净化、景观和游憩价值的乡村水体景观系统
        5.5.1 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
        5.5.2 乡村水体景观系统的塑造
    5.6 本章小结
6.板桥水网乡村规划设计
    6.1 区位分析
    6.2 双浦镇板桥村景观AVC综合评价
    6.3 双浦镇板桥村景观AVC评价分析
    6.4 现状研判
    6.5 奠定交融的生态网络基础
        6.5.1 自然要素识别
        6.5.2 基地生态敏感度分析
    6.6 板桥水网乡村规划策略
        6.6.1 统筹村域资源,定位江南水乡品牌形象
        6.6.2 生态安全层面——中心控制区划定保障安全格局
        6.6.3 景观复合机能——生态网络连接实施技术手段
        6.6.4 社会综合职能——场地存量更新丰富乡村多元价值
        6.6.5 时域动态特性——建立管控机制与弹性发展策略
        6.6.6 小结
    6.7 结论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部分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图表目录
附录二:“乡村水体景观AVC综合评价指标评估”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三:乡村水体景观AVC综合评价因子重要性比较问卷
致谢
个人简历
导师简介

(3)基于改进引力模型的沪宁杭城市群旅游竞争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旅游供给模式的转变
        1.1.2 社会发展与旅游业的关联耦合
        1.1.3 长三角旅游一体化
        1.1.4 沪宁杭城市群旅游业的竞合态势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基础概念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基础概念
        2.1.1 旅游景区
        2.1.2 旅游竞争力
        2.1.3 区域旅游竞合
    2.2 研究综述
        2.2.1 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
        2.2.2 空间可达性模型
        2.2.3 旅游引力模型
        2.2.4 旅游空间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方法
        2.2.5 研究评述
第三章 区域概况、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3.1 研究范围
    3.2 旅游资源空间特征识别
        3.2.1 研究方法
        3.2.2 旅游资源空间特征
    3.3 数据来源及处理
        3.3.1 数据来源
        3.3.2 数据预处理
第四章 旅游景区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4.1 旅游引力概念及基础测度模型
    4.2 旅游景区竞争力的内涵界定
    4.3 旅游景区竞争力评价因子测度
        4.3.1 旅游景区优势度测度(拉力因素)
        4.3.2 客源地出游潜力测度(推力因素)
        4.3.3 交通可达性测度(空间阻抗)
    4.4 既有旅游引力模型算法的缺憾
        4.4.1 空间阻抗参数的固化
        4.4.2 供需关系的二元分离
        4.4.3 全局化视角的缺位
    4.5 具体改进思路
        4.5.1 空间阻抗形式的选定
        4.5.2 供需关系的数值对应
        4.5.3 节点竞争力的空间重构
    4.6 模型实现过程与改进结果
        4.6.1 模型实现过程
        4.6.2 模型改进结果
第五章 沪宁杭城市群旅游竞争力评价
    5.1 旅游竞争力空间特征
        5.1.1 聚合方式
        5.1.2 空间特征
    5.2 旅游竞争力空间分异的机理解释
        5.2.1 研究方法
        5.2.2 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5.2.3 区域旅游竞争力的转化机制
    5.3 发展建议
        5.3.1 结合地方特色,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5.3.2 完善区域交通,构建立体交通网络
        5.3.3 提高城乡发展质量,夯实旅游业发展基础
        5.3.4 发挥产业政策优势,加速旅游集群化建设
第六章 结论、创新与不足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附表
致谢

(4)BL公司物流配送网络管理体系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思路和主要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及思路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物流配送网络相关理论
        2.1.1 物流网络的定义
        2.1.2 物流配送网络的目标
        2.1.3 物流配送网络规划
    2.2 配送中心选址相关理论知识
        2.2.1 配送中心选址网点布局概念
        2.2.2 物流配送中心选址规划方法
    2.3 物流配送线路优化的一般方法
    2.4 物流成本的相关理论论述
        2.4.1 物流成本分类
        2.4.2 物流成本的理论
    2.5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2.5.1 物流网络及配送线路研究
        2.5.2 配送中心选址研究
        2.5.3 现有研究成果评述
    2.6 本章小结
3 BL公司物流配送网络的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BL公司概述
        3.1.1 BL公司介绍
        3.1.2 BL公司物流组织架构
    3.2 BL公司物流配送网络问题分析
        3.2.1 BL公司物流配送网络问卷调查
        3.2.2 BL公司配送中心网络布局及选址问题
        3.2.3 BL公司运输配送及运输管理系统问题
4 配送中心网络布局选址的管理优化
    4.1 配送中心布局成本法优化管理
        4.1.1 优化内容
        4.1.2 物流成本优化对比
        4.1.3 优化效果
    4.2 配送中心0-1 整数规划选址模型
        4.2.1 配送中心选址原则
        4.2.2 配送中心选址模型求解
5 配送线路的管理优化
    5.1 配送线路优化的选择
        5.1.1 节约里程法的应用
        5.1.2 遗传算法建模的应用
    5.2 配送管控的管理优化
        5.2.1 建立BL公司运输信息管理平台
        5.2.2 建立配送考核机制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BL公司配送网络体系调查问卷
    附录2 配送中心选址excel规划求解报告
致谢

(5)中国联通浙江本地综合接入扩容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本文结构
2 浙江联通网络的现状现状和建设发展需求
    2.1 联通的网络的状态现状
        2.1.1 浙江通信潜在需求
        2.1.2 浙江通信项目背景
    2.2 浙江联通建设的必要需求
3 系统需求分析
    3.1 业务需求分析
        3.1.1 GSM业务需求分析
        3.1.2 LTE业务分析
        3.1.3 LTE业务服务
        3.1.4 固定宽带业务
        3.1.5 网络结构
    3.2 室内扩容业务特性分析
    3.3 室内扩容业务建设需求
4 系统扩容方案设计
    4.1 传输需求
        4.1.1 基站传输需求
        4.1.2 优化扩容原则
    4.2 电源建设方案
    4.3 配套设施建设方案
    4.4 拟建规模及形成能力汇总
    4.5 工程建设进度
    4.6 维护管理、劳动定员及人员培训
    4.7 共享共建、节能、环保、安全生产
    4.8 防雷接地系统
        4.8.1 防雷与接地要求
        4.8.2 接地系统
    4.9 抗震加固要求
        4.9.1 电信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4.9.2 基站设备的抗震加固
5 网络安全运行保障措施
    5.1 网络安全运行措施相关要求
        5.1.1 移动通信无线网安全防护要求
        5.1.2 OMC-R物理环境安全要求
        5.1.3 灾难备份及恢复要求
6 总结
    6.1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6)杭州都市区基于轨道交通的空间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都市区化
        1.1.2 轨道交通建设与都市区结构优化
        1.1.3 杭州都市区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2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2 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进展综述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
        2.1.2 都市区空间结构
    2.2 都市区空间结构研究综述
    2.3 轨道交通与都市区空间发展互动关系研究综述
        2.3.1 交通导向的都市区空间形态演变研究
        2.3.2 轨道交通对都市区空间形态的影响研究
        2.3.3 轨道交通对都市区功能分布的影响研究
        2.3.4 轨道交通沿线和站点土地开发研究
3 轨道交通与都市区空间组织的特征与规律
    3.1 轨道交通系统及其功能层次
        3.1.1 基于国际经验的都市区轨道交通系统构建
        3.1.2 东京轨道交通系统及其分布特征
        3.1.3 巴黎轨道交通系统及其分布特征
    3.2 都市区功能空间组织的特征与规律
        3.2.1 分圈层的功能布局
        3.2.2 呈扇形的功能布局
        3.2.3 轴带状的功能布局
        3.2.4 节点式的功能布局
        3.2.5 特殊形式功能布局
    3.3 轨道交通系统与功能空间的结合
        3.3.1 依托轨道交通打造都市区空间结构
        3.3.2 轨道交通与中心体系的一体化组织
        3.3.3 中心区用地布局与轨道交通建设
        3.3.4 轨道交通站点的土地开发
4 杭州都市区轨道交通与空间结构优化
    4.1 杭州都市区空间界定
    4.2 杭州都市区空间发展及轨道交通建设现状
        4.2.1 都市核心区整体呈现圈层式扩展,东西轴线集聚效应高
        4.2.2 高端制造和科研创新两大核心功能发展仍显滞后
        4.2.3 都市区轨道交通系统化建设滞后,“多门户”联系尚未建立
        4.2.4 受建设时序影响,核心轨道站点TOD模式实现度较低
    4.3 杭州都市区基于轨道交通的空间结构优化策略
        4.3.1 引导功能圈层布局与差异化发展
        4.3.2 拓展东西轴线空间,依托产业集聚区形成“大扇面”布局
        4.3.3 依托轨道系统,加强功能轴向引导与整合
        4.3.4 轨道交通支撑体系及其与都市区空间的一体化组织
        4.3.5 优化轨道布局推动中心城区功能空间拓展
        4.3.6 中心城区依托地铁网络创造分散的就业中心
        4.3.7 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站点的土地利用分类模式
5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7)基于EI的富阳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2 城市绿地系统与生态基础设施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与内涵
        2.1.1 城市绿地
        2.1.2 城市绿地系统
        2.1.3 生态基础设施
    2.2 城市绿地系统国内外研究进展
        2.2.1 国外研究动态
        2.2.2 国内研究动态
    2.3 我国绿地系统规划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2.4 生态基础设施的研究进展
        2.4.1 国外研究动态
        2.4.2 国内研究动态
    2.5 生态基础设施的规划内容与方法
    2.6 生态基础设施的分析与评价体系
        2.6.1 景观安全格局分析法
        2.6.2 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
3 研究区概况及景观格局分析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形地貌
        3.1.3 气候特征
        3.1.4 水文特征
        3.1.5 土壤资源
        3.1.6 森林植被
    3.2 研究区范围
    3.3 数据来源与景观分类信息提取
        3.3.1 数据来源
        3.3.2 数据预处理
    3.4 构建研究区GIS数据库
    3.5 建立研究区数字高程模型(DEM)
    3.6 研究区景观格局现状分析
        3.6.1 景观格局指数选择
        3.6.2 景观斑块特征分析
        3.6.3 研究区景观斑块尺度等级结构分析
        3.6.4 研究区景观空间结构分析
    3.7 小结
4 研究区生态敏感性评价
    4.1 生态敏感性评价因子的选择
        4.1.1 评价因子的选取与因子指数确定
        4.1.2 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4.1.3 空间叠加分析
    4.2 GIS数据预处理
    4.3 单因子生态敏感性分析
        4.3.1 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敏感性分析
        4.3.2 坡度生态敏感性分析
        4.3.3 坡向生态敏感性分析
        4.3.4 高程生态敏感性分析
        4.3.5 水域缓冲区生态敏感性分析
        4.3.6 植被覆盖指数生态敏感性分析
    4.4 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
    4.5 不同生态敏感区的用地策略
    4.6 小结
5 基于EI的富阳市绿地系统规划
    5.1 规划范围
    5.2 规划目标及规划依据
        5.2.1 规划目标
        5.2.2 规划依据
    5.3 总体规划布局结构
    5.4 基于EI的富阳市绿地系统规划
        5.4.1 宏观尺度的富阳市绿地系统总体规划
        5.4.2 微观尺度的详细专项规划设计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总结
        6.1.1 景观格局分析
        6.1.2 生态敏感性评价
        6.1.3 不同景观尺度的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8)雨水资源自养坡耕地及其灌排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雨水资源利用
        1.1.2 坡耕地改造
        1.1.3 雨水资源自养坡耕地灌排控制系统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雨水资源利用状况
        1.2.1 国外雨水资源利用现状
        1.2.2 国内雨水资源利用现状
    1.3 灌排控制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雨水资源自养坡耕地灌排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1 雨水资源自养坡耕地灌排系统结构
    2.2 雨水资源自养坡耕地灌排系统工作原理
    2.3 本章小结
3、雨水资源自养坡耕地灌排系统研究
    3.1 集雨工程
        3.1.1 集雨工程集雨面研究
        3.1.2 作物根系吸水层结构建模优选
        3.1.3 集雨工程附属结构
    3.2 灌排工程
        3.2.1 灌溉工程
        3.2.2 排水工程
    3.3 蓄水工程
        3.3.1 蓄水池的容积优选原则
        3.3.2 蓄水池容积优选的调蓄计算原理与步骤
        3.3.3 破坏年的标准
        3.3.4 作物系数
        3.3.5 单季直播稻生育期划分和水层控制标准
        3.3.6 直播稻非生育期调蓄计算的假设和结果
        3.3.7 蓄水池容积优选
    3.4 本章小结
4、雨水资源自养坡耕地灌排控制系统开发
    4.1 系统目标与研究技术路线
        4.1.1 系统目标
        4.1.2 研究技术路线
    4.2 系统的功能介绍与方案设计
        4.2.1 系统功能结构简介
        4.2.2 系统工作过程简介
        4.2.3 系统解决的问题
    4.3 系统设计方案
        4.3.1 微循环灌溉流量计的选型
        4.3.2 田间和蓄水池水位的检测方案设计
        4.3.3 智能控制系统
        4.3.4 系统无线远程通信技术
        4.3.5 系统能源供给方案设计
    4.4 系统软件的主要功能与使用指南
        4.4.1 实时数据显示
        4.4.2 报表分析
        4.4.3 数据的存储与数据的安全技术
        4.4.4 报警查询
    4.5 本章小结
5、雨水资源自养坡耕地灌排系统的成本和效益分析
    5.1 改造成本分析
        5.1.1 改造成本组成分析
        5.1.2 单位面积雨水资源自养坡耕地灌排系统改造成本分析
        5.1.3 试点工程和普通坡改梯改造成本对比
        5.1.4 规模效应下雨水资源自养坡耕地灌排系统改造成本分析
    5.2 运行成本分析
    5.3 经济效益分析
    5.4 本章小结
6、结论与创新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与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成果

(9)浙江省集装箱海河联运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念界定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集装箱海河联运发展现状与经验借鉴
    2.1 欧盟国家发展状况
        2.1.1 德国发展状况
        2.1.2 荷兰发展状况
        2.1.3 法国发展状况
    2.2 我国发展现状
        2.2.1 广州港构建“穿梭巴士”
        2.2.2 深圳港打造华南公共驳船快线联盟
        2.2.3 上海港推进“长江战略”
    2.3 经验借鉴
        2.3.1 政府发挥绝对主导作用
        2.3.2 完善航道网建设
        2.3.3 积极推进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
        2.3.4 加大补贴和奖励力度
第三章 浙江省集装箱海河联运发展基础与障碍
    3.1 发展条件
        3.1.1 外海的优势
        3.1.2 内河的优势
    3.2 已有航线
        3.2.1 通航情况
        3.2.2 运营情况
        3.2.3 效益分析
        3.2.4 成功经验
    3.3 主要障碍
        3.3.1 基础设施限制
        3.3.2 现有标准阻碍
        3.3.3 配套管理滞后
        3.3.4 市场开拓不足
第四章 集装箱海河联运需求分析—以浙北地区为例
    4.1 需求分析的条件假设
    4.2 需求分析方法研究
        4.2.1 需求范围
        4.2.2 需求预测方法
        4.2.3 发生量的预测
        4.2.4 运输方式分流比例预测方法
    4.3 货源生成地货量预测
        4.3.1 货源生成地进出口额预测
        4.3.2 进出口货物生成量参数
        4.3.3 货源生成地内贸集装箱货量预测
        4.3.4 不同运输方式货量分流比例测算
    4.4 小结
第五章 集装箱海河联运体系及其构建
    5.1 运营系统
        5.1.1 运营组织
        5.1.2 运营模式
        5.1.3 运输方式
    5.2 支撑系统
        5.2.1 口岸服务系统
        5.2.2 应急保障系统
    5.3 服务系统
第六章 对策建议
    6.1 合理布局内河码头,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6.2 完善基础设施,构建内河联运体系
    6.3 政府设立专门机构,宣传政策强化服务
    6.4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企业深入合作
    6.5 优化部门协作,加大对科研技术和资金的投入
    6.6 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推动浙江经济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10)钢铁物流配送网络优化及实施 ——以A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选题的意义
    1.3 国内外对VRP问题的研究现状
        1.3.1 VRP问题概况
        1.3.2 VRP问题的求解算法研究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工作
        1.4.2 技术路线
2 钢铁物流研究现状分析以及相关理论
    2.1 钢铁行业现状及物流组成
        2.1.1 钢铁行业现状
        2.1.2 钢铁物流组成
        2.1.3 钢铁物流存在的问题
    2.2 物流配送相关理论
        2.2.1 配送运输的相关概念
        2.2.2 配送运输的动因分析
        2.2.3 配送运输的基本准则
        2.2.4 配送运输的基本流程
        2.2.5 配送运输的方法
3 物流配送优化技术概述以及研究方向和建模
    3.1 物流配送优化技术
        3.1.1 道路路径优化技术
        3.1.2 现代物流的调度技术与组织技术
        3.1.3 车辆积载方法技术
        3.1.4 物流信息化技术
    3.2 钢铁物流配送的目标问题
    3.3 车辆路径问题的描述及模型建立
        3.3.1 车辆路径问题的描述
        3.3.2 车辆路径问题的常见约束
        3.3.3 含运载量约束的车辆路径问题的模型
    3.4 本章小结
4 某A公司配送运输实例分析
    4.1 案例企业的整体背景和物流配送问题
        4.1.1 案例企业行业背景
        4.1.2 案例企业物流组成
        4.1.3 案例企业的物流配送难点
    4.2 公司具体实例需求分析
    4.3 实例分析及计算
    4.4 模拟退火算法求解含运载量约束的VRP问题
        4.4.1 模拟退火算法简介
        4.4.2 模拟退火算法的新解产生方法
        4.4.3 编程求解思路
        4.4.4 程序实现及计算结果分析
    4.5 VRP优化模型在A公司的实施机制
5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浙江富阳GSM网络的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杭嘉湖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景观发展模式的调查研究[D]. 朱钦震.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8)
  • [2]杭州地区乡村水体景观营造模式研究[D]. 李琳.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7)
  • [3]基于改进引力模型的沪宁杭城市群旅游竞争力评价研究[D]. 韩非. 南京工业大学, 2020(01)
  • [4]BL公司物流配送网络管理体系的优化研究[D]. 马天山. 浙江理工大学, 2019(02)
  • [5]中国联通浙江本地综合接入扩容方案研究[D]. 冯皇鋆.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6(05)
  • [6]杭州都市区基于轨道交通的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 蒋迪刚. 浙江大学, 2016(02)
  • [7]基于EI的富阳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 陈闪. 浙江农林大学, 2015(06)
  • [8]雨水资源自养坡耕地及其灌排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阿古拉. 浙江大学, 2015(12)
  • [9]浙江省集装箱海河联运发展对策研究[D]. 李亚鹏. 浙江海洋学院, 2014(08)
  • [10]钢铁物流配送网络优化及实施 ——以A公司为例[D]. 林健. 浙江工业大学, 2014(03)

标签:;  ;  ;  ;  

浙江富阳GSM网络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