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冷库技术研讨会

全国冷库技术研讨会

一、全国蓄冷技术研讨会(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红[1](2020)在《夏热冬冷地区高校食堂建筑被动节能自然通风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高校食堂是大学校园中最重要的、也是学生光顾频率最高的场所之一。食堂的规划和设计一直被研究者重点关注。但是,高校食堂的热舒适性和节能特征,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研究表明,被动节能自然通风对改善室内热环境有明显的效果,因此存在将其高效应用在高校食堂的可能性。我国夏热冬冷地区季节性特点显着,夏季气候炎热,过渡季时间长,在夏热冬冷地区的被动式通风设计策略中自然通风和夜间通风具有良好的通风效果和节能潜力。自然通风降温技术所适应的建筑环境特征能够很好地与高校食堂的季节性使用特点相耦合。利用自然通风进行室内外空气交换,能够排出浊气,避免空气污染和疾病传播。研究表明:特别是对于人员集中,散热量较大的高校餐厅这类建筑,在夏季和过渡季,合理应用自然通风能够带走室内热量;同时由于人体在自然通风条件下可以适应较大幅度的环境温度变化,室内可以维持较高的温度而不需要运行空调设备;另外,在建筑表皮利用相变材料,则可以在白天学生就餐时还能充分利用夜间通风的降温效果。因此,通过形体和空间设计加强自然通风,结合相变材料应用于表皮降低室内温度,既可以提升用餐舒适度,也可以做到高校餐厅建筑的节能。本文从被动节能自然通风的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以夏热冬冷地区高校食堂建筑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改善室内热环境和节能为目标,研究揭示气候特征、食堂使用特征、建筑空间、形体、界面设计等多种因素的的协同作用规律,提出适用于提高自然通风的建筑设计策略。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分析研究高校食堂的建筑空间特征和食堂功能布局特征,结合国内外高校食堂的使用特点和用餐人员的行为特点,针对夏热冬冷地区的气候特征,研究揭示夏热冬冷地区高校食堂使用特征与被动节能措施中自然通风的耦合规律,包括夏热冬冷地区利用自然通风改善室内热环境和提高节能潜力的耦合规律,以及自然通风应用潜力与高校食堂使用时间特征的耦合规律。(二)通过高校食堂建筑设计及其室内环境改善和节能特性等方面的国内外文献的分析研究,结合长沙地区已建成的六所高校食堂的实地调研,从自然通风研究角度,提出五种夏热冬冷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适用于自然通风的食堂建筑空间布局模型。研究提出了基于CFD模拟的食堂建筑空间优化设计方法,包括设置不同的风向与建筑迎风面之间的夹角,模拟室内气流流动和风速分布,导出云图和测点风速进行分析比较,获得适宜每种模型的最佳朝向;将不同窗地面积比的各种食堂建筑模型进行模拟研究,对比通风效果随着窗地面积比变化的敏感性,获得不同食堂建筑模型和窗地面积比对建筑自然通风的最佳组合;研究食堂功能布局等对自然通风的相互影响,提出不同食堂建筑模型的推荐功能布局形式。基于以上研究,提出有利于自然通风应用的高校食堂建筑形体和空间布局的设计策略,使得高校食堂自然通风成为建筑设计中的可控因素。(三)研究提出基于特朗伯墙和相变蓄能被动通风构造技术的蓄能墙构造,辅助增强自然通风效果:研制了特朗伯蓄能墙系统,该系统由内外双层墙面组成,外墙玻璃层与内墙形成中间空气夹层,在内墙的内外墙面增加有高反射涂料及构造组成的夜间蓄冷相变材料集成系统。该双层板通过墙板内外墙通风口的开闭来发挥调节室内温度的作用。选取高校食堂建筑模型三,将其界面进行改造,在建筑的四个朝向,采用通高的特朗伯蓄能墙替换原来的窗间墙。参照气候适应性评估方法,采用Energy plus模拟软件,通过模拟实验,对使用本技术前后全年舒适时间进行对比,验证了蓄能墙改善自然通风的作用,结果显示蓄能墙的设置能降低室内温度,带来良好的节能效果。对比分析蓄能墙系统在不同朝向、不同季节的差异性,得到相应的界面设计新理念、设计方法和运行管理方法。(四)结合形体和空间布局,以及新型界面的构造和设计方法,形成了关于平面、空间、界面等有利于夏热冬冷地区高校食堂建筑自然通风应用的设计策略。本文针对高校食堂建筑的使用特征和夏热冬冷地区的气候特征,研究提出了五种典型建筑空间模型,研究了有利于高校食堂建筑自然通风的形体和空间优化设计方法以及食堂功能布局优化方法;研究开发了能增强自然通风效果的蓄能墙,提出了相应的建筑界面设计方法。研究成果构成了一套有利于夏热冬冷地区高校食堂建筑自然通风的技术措施和设计方法。通过该措施和方法的推广应用,可以改善夏热冬冷地区高校食堂室内热环境,创造怡人的用餐环境,提高大学生的生活品质,同时做到节约能源,为夏热冬冷地区高校食堂建筑的绿色设计和绿色校园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刘媛[2](2020)在《基于客流量预测的公共建筑节能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智慧城市的进程加快,公共建筑在所有建筑中的能源消耗比不断增大。火车站候车厅作为客流量较大的一类特殊公共建筑,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候车厅人员具有密集性且变化较大的特点,使得空调系统在兼顾人员舒适性标准与建筑节能时较为困难。因此,对这类公共建筑展开节能优化具有很大的意义。另外,随着节能减排冰蓄冷技术的兴起,其更广泛地被应用到火车站建筑空调领域。在动态客流量的基础上,合理、准确地对火车站候车厅冷负荷进行模拟是优化该建筑冰蓄冷空调运行方式的前提。本课题以客流量变化的动态逐时冷负荷值为基础,能源利用率最高、运营成本最低为目标,对该类建筑的冰蓄冷空调优化展开研究,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基于火车站候车厅的历史逐时数据,确定本课题采用的短期客流量预测算法—BP神经网络、ARIMA时间序列以及组合预测算法,经过对历史数据的预处理,设计出上述算法的各自参数值,并分别应用三种算法对历史客流数据展开预测。最终将三种算法预测结果与实际值对比分析,得出组合预测算法具有较高精准度的结论。其次,以预测出来的客流量数据为原型,对影响火车站候车厅空调负荷的不同因素展开定性、定量分析。采用基于Energy Plus软件模拟和模型计算的方法,分别对围护结构和其他因素进行逐时冷负荷模拟,得出火车站候车厅冰蓄冷空调系统的动态逐时冷负荷值。最后,针对空调系统的工艺流程,建立相应的运行模型—冷量模型、功耗模型以及经济模型。在动态逐时冷负荷值的基础上,将能源利用率最高和运营成本最低设为优化目标,结合相关工程约束条件,应用NSGA-II算法对空调系统进行运行优化,并得出相应的冷量分配控制策略。仿真结果表明,在此控制策略的指导下,系统的运营成本费用可以节约13.0%,能源损失率降低14.7%。

赵晓晓,夏铭,管维良,茅林春[3](2020)在《蓄冷技术在生鲜果蔬贮藏和运输中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本文系统地阐述了蓄冷材料的种类、相变蓄冷材料及其蓄冷剂、蓄冷剂应用形式,着重介绍了相变蓄冷剂在果蔬冷藏保鲜和冷链物流中的应用概况,总结了蓄冷剂在果蔬的采后预冷、运输、贮藏保鲜等关键环节的研究进展与应用现状,为蓄冷剂在易腐农产品冷链物流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赵晓晓[4](2020)在《基于MAP和蓄冷包装的草莓和杨梅保鲜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气调和冷链是非常有效和安全的果蔬贮运保鲜措施,本文从实际应用的角度研究了改变气体包装(MAP)与蓄冷包装组合,以及托盘覆膜包装对草莓和杨梅果实的保鲜作用和效果,为进一步开发和完善易腐果蔬物流配送的包装技术提供了良好的参考。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改变气体包装(MAP)、蓄冷相变材料(PCM)和发泡聚苯乙烯(EPS)包装箱的低温和气调相结合的包装系统,用于生鲜草莓的贮藏保鲜试验。2017年12月至2018年4月的草莓采收季节,测定了草莓包装箱内气体成分、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变化,以及草莓的失重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色泽、质地、呼吸速率、电解质渗漏率和外观的变化。MAP结合蓄冷包装明显抑制草莓果实失重和电解质渗漏,MAP结合蓄冷包装和对照组的相对电导率分别为49.41%和53.62%(10℃,4 d),48.04%和51.09%(20℃,2 d)。。MAP与蓄冷包装组合对保持草莓的硬度、色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以及呼吸速率均有明显的效果,感官评分为7.53(10℃,4 d)和8.20(20℃,2 d)。当环境温度无法控制时,这种简易气调和蓄冷包装可以有效地应用于生鲜草莓的快递和配送。零售包装在维持水果的货架品质和消费者的购买意向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分析了4±1℃下8 d贮藏期间草莓托盘覆膜包装的作用效果,包括包装内部气体成分、果实生理、品质和微生物生长情况。托盘覆膜的零售包装方式可以有效减少草莓的失重、果实软化、呼吸速率和乙烯释放量。研究的4种薄膜中,透气性适中的聚乙烯薄膜,其托盘包装的气体平衡水平为13.6-15.5%O2和4.5-4.3%CO2,且表现出良好的感官品质,感官评分为7.60,对照组仅为5.80,具有较好的保鲜效果。杨梅预冷后,采用聚乙烯(PE)塑料袋MAP、PCM蓄冷和EPS泡沫箱组合包装,研究模拟物流配送环境条件下(30℃),杨梅包装箱内气体成分、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变化,以及杨梅的失重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质地、电导率和感官品质的变化。组合包装的杨梅果实失重率和电解质渗漏率较低,对保持杨梅的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感官品质均有明显的效果,常温下36 h仍具有良好的商品性。

吴涛[5](2019)在《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冷热源方案设计软件DCHS-SDS开发》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建筑数量、建筑能耗的增加,可再生能源、余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化石能源的高效应用,区域供冷供热系统作为一种集中式的冷热源供应系统,具备多样化的能源组合形式,可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据统计,目前我国运行的区域供冷供热系统超过30个。但是,不少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在冷热源方案设计时,由于对负荷预测和设备选型的不合理,导致系统实际的运行效果不佳,不能达到预期的节能效果。为更便捷、准确地实现能源资源的评估、冷热负荷的预测、不同冷热源方案的比选,实现“整体规划、分期施工”的区域供冷供热系统的方案设计,本文依托科技部中荷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智慧节能工业园关键平台技术与协同驱动”(2015DFG62270),开展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冷热源方案设计软件DCHS-SDS的研发,以期对我国区域供冷供热冷热源方案设计提供辅助工具及技术参考。首先,基于国内外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工程案例,总结得到5种常见的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冷热源形式:天然气冷热电联产系统(CCHP)、带蓄冷设备的水源热泵系统、水源热泵结合天然气CCHP系统、常规电制冷结合天然气CCHP系统、带蓄冷设备的常规电制冷系统,从而构建了本文研究的区域供冷供热系统简化物理模型,并对DCHS-SDS功能进行了设计,以此为基础,在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冷热源方案设计软件(DCHS-SDS)中,设计了3个功能模块:冷热负荷预测模块、能源资源评估、系统设备选择和费用计算。冷热负荷预测模块包括冷热负荷数据库与区域建筑冷热负荷的计算分析。本文选择住宅、酒店、商场和办公等典型建筑,采用DeST软件模拟了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夏热冬暖以及温和五个建筑热工分区9个代表城市的全年冷热负荷。数据库包括以上代表城市的全年逐时冷热负荷、设计日逐时冷负荷和设计热负荷单位面积指标,负荷数据库支持其它建筑类型与城市的冷热负荷补充录入。能源资源评估模块对能源价格、浅层地热能、余热资源等使用条件的主要指标进行梳理,便于投资方或设计人员依据项目可利用的能源资源进行比对与排序。设备选择与费用计算模块包括5种常见的区域供冷供热复合系统的冷热源设备数据库、典型复合式系统选择及容量确定、典型复合系统冬夏季运行能耗计算、系统初投资与运行费用计算。系统设备数据库支持其它系统设备(设备型号、容量、性能参数、价格等)的补充录入。本文基于以上4个功能模块的设计理念,以Visual studio为软件开发平台,使用C#语言,完成了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冷热源方案设计软件SCHS-SDS的编制。最后,为验证软件设计的合理性,以重庆某区域供冷供热系统项目为例,运用DCHS-SDS对项目的分期建设冷热负荷、能源资源、复合系统形式、冬夏季运行能耗、系统初投资与运行费用等进行系统计算,基于年运行费用与初投资进行比较,推荐给出“带冰蓄冷设备的水源热泵系统”为该项目更适宜的冷热源系统形式,可以较好地利用该地区的分时电价和江水的低品位冷热源。

李兆宁[6](2019)在《尿素水溶液多温域相变蓄冷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蓄冷空调技术是指在夜间电网低谷期,蓄冷设备将冷量蓄存起来,在白天用电高峰期将冷量释放,用于满足高峰负荷的需要,从而实现电网负荷的移峰填谷,所以蓄冷技术兼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蓄冷系统中,选择合适的蓄冷材料是其高效运行的关键,直接关系到冷量储存和运输。其中功能型相变蓄冷浆体具有蓄冷密度大、流动性好的优点,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首先本文研究了尿素水溶液的相图和结晶规律,构建了二元共晶水溶液在固液两相区的结晶模型,指出这一温区内晶层和冷表面之间存在一层糊状的液膜,呈现固液混合的多孔结构。搭建了晶层的流动冲刷实验台,探究了冰层的不同流速和不同过冷度下的附着状态,发现固液两相区内,冰层的附着力较低,可以在适宜的流速和过冷度下被流体冲刷剥落。其次,本文搭建了冰浆生成和流动特性实验台,测试了冰浆的制备、冰粒尺寸和运动粘度等物性,并探究了不同管径、雷诺数和含冰率的冰浆的流动特性。发现在小管径、高雷诺数情况下冰浆更接近于牛顿流体。而高含冰率的冰浆与牛顿流体偏差较大。利用幂律模型分析冰浆的流动特性,发现流动特征指数n’随着IPF的增大而降低;而稠度系数K’和含冰率呈现正相关。一定含冰率下,n’随着管径的增大略微减小,K’随着管径的增大而逐渐增大。为了更好地描述非牛顿幂律模型流体的复杂的流动特性,引入了修正雷诺数用于定量分析浆体的流态。通过探究修正雷诺数和范宁摩擦系数的关系,发现随着含冰率的增加,管径为4mm、6 mm和8 mm管道内的转折雷诺数Re MR的范围分别为2500~3000、1600~2300和1500~1900。本文最后制备了尿素浆体,并探究了尿素浆体的各种物性。发现尿素浆体的生成过程过冷度仅有0.7°C,低于冰浆和水合物浆体。但是尿素浆体静止分层现象较为明显,浆体制备过程中需要设置搅拌;对于水平管内浆体的流动压降,尿素浆体﹥TBAB水合物浆体﹥冰浆,但差别较小。尿素溶液的密度随温度的升高而略有下降,随浓度的升高而显着升高。尿素溶液的动力粘度高于水,但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尿素浆体的表观粘度大于冰浆,最大值约为尿素溶液的120倍。43%~48%浓度范围内尿素溶液有效相变潜热为223.2 k J/kg~213.7 k J/kg,高于四丁基溴化铵(TBAB)水合物浆体,对应温区可适用于蓄冷空调工况。

梁烁[7](2019)在《商业建筑蓄冷空调系统技术经济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蓄冷空调技术,具有对国家电网“移峰填谷”的重大作用,且有着良好的经济效益。但由于蓄冷空调系统初投资高,系统相对复杂,后期管理难度大,大型商业建筑是否应当采用蓄冷空调系统,如何针对项目情况,合理的进行经济技术可研分析,如何抓住设计、管理及运行环节的要点及关键,避免出现系统运行问题,就成了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将蓄冷空调系统的经济评价与设计流程为研究课题,首先,介绍了蓄冷空调技术的发展历史及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论述了蓄冷空调技术的基本原理,对常见的各类蓄冷形式,如盘管冰蓄冷技术、封装冰蓄冷技术、水蓄冷技术进行讨论和比较。其次,本文分析了蓄冷空调系统的评价体系类型与方法。主要分为能效指标、经济指标与规模指标三大类。其中经济指标判断方法又分为静态分析法与动态分析法。再次,本文对蓄冷空调系统的设计流程与全过程目标管理进行了论述。从负荷计算、方案设计、设备选型到运行过程的目标管理均进行了探讨。以此对实际项目应用中前期设计作为参考。最后,本文以山东临沂万象汇商业建筑为实例,对其做了全面的经济分析与电力分析。对项目做两种不同的空调系统方案,一为传统空调系统,二为冰蓄冷空调系统。结合临沂地区峰谷电价政策,从系统的初投资费用、以一年为单位的周期运行费用、以15年为单位的系统全生命周期动态费用等方面对此项目的两种方案进行分析,最后得出静态经济指标、动态经济指标、电力指标三方面的对比结果。

杨柳[8](2018)在《空调用纳米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蓄冷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能源消耗持续增加,电力供应矛盾问题也日益突出,其中集中空调作为我国公共建筑的耗能大户,俨然成为重点的节能对象。在空调领域应用蓄冷空调技术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缓解电力供应矛盾的有效措施之一。目前,工程中较为常见的蓄冷空调系统为冰蓄冷,然而水的相变温度低导致了系统的蒸发温度和制冷性能系数COP较常规空调系统大为降低。因此,研制出适合空调工况且性能优异的相变蓄冷材料,对提高蓄冷系统效率具有重大的意义。相对无机相变材料,有机相变材料过冷度小且不存在相分离的现象,但其相变潜热值和导热系数相对较低。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采用有机物碳链的接枝改性方法和纳米复合技术来提高有机相变材料的潜热值和导热系数,从而制备出适合空调工况的且性能优异的纳米复合相变材料。同时,对研制出的新型纳米复合相变材料在蓄冷系统中的蓄冷特性进行分析。主要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步冷曲线法初步筛选出相变温度适合空调工况的多种有机相变材料。然后对实验筛选出的有机相变材料进行差示扫描量热(DSC)测试,最终研制出一种相变温度为6.4℃,相变潜热值为215.1J/g的新型有机相变材料YS-1。(2)针对有机相变材料潜热值低的问题,利用极性单体顺丁烯二酸酐(MAH)对相变材料基液YS-1进行接枝改性研究。通过正交试验法确定影响接枝产物接枝率的主要因素,并得出试验的最佳方案。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最佳方案下制得的接枝产物YS-1-MAH的分子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YS-1-MAH的红外光谱上出现了MAH的五元环伸缩振动特征峰,并且改性后的YS-1-MAH相变潜热值较YS-1有所提升。(3)采用纳米复合技术对改性后的YS-1-MAH进行进一步研究。将纳米石墨烯与YS-1-MAH直接共混,通过超声振荡、添加分散剂等方法制备出新型纳米复合相变材料。同时对分散剂的种类、浓度以及超声时间对纳米复合材料分散稳定性的影响进行研究,最终确定出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制备的最佳工艺。采用瞬态平面热源法测量纳米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结果表明,纳米复合相变材料YS-15(0.5wt%的石墨烯/YS-1-MAH)在8℃和-10℃时的导热系数比相变材料基液YS-1提高了 26.8%和30.4%。(4)将自行开发的纳米复合相变材料YS-15应用到直接接触式蓄冷空调系统中,建立了直接接触式蓄冷器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利用ANSYS-FLUENT对纳米复合相变材料在蓄冷器内的蓄冷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纳米复合相变材料蓄冷过程中温度、体积分数以及蓄冷量、蓄冷率的变化,并与未经过改性的相变材料基液YS-1进行对比。为新型纳米复合相变材料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重要参考。

张永铨[9](2012)在《我国蓄冷技术的应用》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较大的提高。2011年底,全国电力装机总容量为10.5亿kW,全国电力供需形势总体基本平衡,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但某些地区、某些时段电力供应仍然十分紧张,

仵强[10](2010)在《冰蓄冷在户式中央空调系统中的应用及经济分析》文中认为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用户式中央空调在全国大中城市的应用也越来越多,由空调用电所带来的夏季峰谷用电负荷昼夜不平衡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冰蓄冷技术正因为其“移峰填谷”的作用而受到人们的关注,它是实现电网“移峰填谷”的重要方法,也是现代户式中央空调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文中论述了户式中央空调的应用,提出冰蓄冷与户式中央空调相结合的运行模式,并对其进行了经济性分析。通过实例对常规户式中央空调系统、冰蓄冷户式中央空调系统及地源热泵系统方案的静态经济法比较,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冰蓄冷技术在户式中央空调中的应用是否可行,主要是看其初投资的回收期,回收期通常以5年之内为经济。若回收期较长,即使运行费用相对减少,也不提倡应用。在冰蓄冷不同蓄冷策略的对比中发现,部分蓄冷策略具有更好的经济性。(2)在实际工程中,各个地区之间不同的电价政策,对蓄冷技术的运行有着较大影响,若有一个较大的峰谷电价比,那么蓄冷技术将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3)在各种方案的对比中发现,虽然地源热泵系统的运行费用最低,但是其系统初投资是三种系统中最高的,且受项目实地环境限制较多,因此在100600m2的独立建筑物中不提倡采用此种系统。综上所述,在今后户式中央空调的发展及应用中,可以将蓄冷技术应用其中,选择设计更好的系统型式,更为节能的运行策略,电力部门也应该制定更好的电价政策以鼓励蓄冷技术的应用。如果设计选型不合理,没有电价政策的支持,会很难达到“移峰填谷”,节约运行费用的目的,同时也会阻碍蓄冷技术的发展。

二、全国蓄冷技术研讨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蓄冷技术研讨会(论文提纲范文)

(1)夏热冬冷地区高校食堂建筑被动节能自然通风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1.4 总结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高校食堂建筑的研究现状
        1.2.2 国外高校食堂建筑及自然通风的研究
    1.3 研究范围界定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范围界定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方案
        1.4.3 研究框架
第2章 高校食堂的特点与自然通风的关系
    2.1 国内外高校食堂比较
        2.1.1 国内高校食堂
        2.1.2 国外高校食堂
        2.1.3 总结
    2.2 食堂的特点
        2.2.1 食堂的定义
        2.2.2 我国食堂的发展历程
        2.2.3 高校食堂特点和企事业食堂对比
        2.2.4 高校食堂特点及对设计的确定性
    2.3 食堂的内部物理环境
        2.3.1 声环境现状
        2.3.2 光环境现状
        2.3.3 空气环境现状
        2.3.4 总结
    2.4 高校食堂能耗情况分析
    2.5 高校食堂室内通风的目标
        2.5.1 食堂建筑对室内健康通风的要求
        2.5.2 热舒适通风的要求
        2.5.3 食堂建筑能源利用要求
第3章 自然通风设计和高校食堂特征的耦合
    3.1 风环境设计的方法程序及措施
    3.2 建筑风环境与场地设计的关联
        3.2.1 建筑场地类型及特征
        3.2.2 建筑群体布局
        3.2.3 建筑单体形态
        3.2.4 气候条件
    3.3 风环境和建筑形式
        3.3.1 影响通风的建筑因素
        3.3.2 风能利用和减小风害
    3.4 室内风环境的设计原理及策略
        3.4.1 利用自然通风的特点
        3.4.2 现代模式与传统模式比较
        3.4.3 自然通风的方式
        3.4.4 利用太阳能强化自然通风模式
    3.5 夏热冬冷地区和被动节能自然通风耦合
        3.5.1 夏热冬冷地区气候特点
        3.5.2 夏热冬冷地区的气候适应性策略
        3.5.3 高校食堂季节性与被动节能自然通风耦合
        3.5.4 夏热冬冷地区被动节能通风策略
    3.6 自然通风技术在大体量的建筑中的运用
        3.6.1 平面单元的竖井式自然通风
        3.6.2 双层墙通风模式
        3.6.3 天井分离餐厨通风模式
        3.6.4 利用大通廊作为腔体实现通风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建立食堂自然通风模型
    4.1 高校食堂的建筑特征
        4.1.1 高校食堂的平面布局形式
        4.1.2 用餐区和厨房备餐区的平面关系
        4.1.3 用餐区和厨房备餐区的空间组合形式
    4.2 食堂模型建立的原则
        4.2.1 食堂自然通风的区域
        4.2.2 适宜的建筑形体
        4.2.3 食堂自然通风的形式
    4.3 建筑模型的平面及空间布局
        4.3.1 规模及其他建筑参数的确定
        4.3.2 食堂空间的组合形式
        4.3.3 建立适宜于通风的食堂模型
        4.3.4 模型与长沙六所已建成的高校食堂对比
    4.4 食堂建筑自然通风动态耦合计算
        4.4.1 自然通风评价方法
        4.4.2 模型及建筑计算
    4.5 食堂模型及模拟设置
        4.5.1 食堂CAD形体模型的分析
        4.5.2 网格划分和湍流模型的选择
        4.5.3 边界条件的设置
        4.5.4 模拟计算的取点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CFD自然通风模拟
    5.1 模拟验证及模型模拟任务书
        5.1.1 食堂模型的计算参数及外界条件
        5.1.2 自然通风的计算方法
        5.1.3 已有模型验证
    5.2 迎风面与全年主导风向角度模拟
        5.2.1 迎风面与主导风向成90°
        5.2.2 迎风面与主导风向成75°
        5.2.3 迎风面与主导风向成60°
        5.2.4 迎风面与主导风向成45°
        5.2.5 迎风面与主导风向成0°
        5.2.6 五个模型通风应用潜力对比
    5.3 变风向角度模拟比较分析
        5.3.1 模型一不同角度的风速分布
        5.3.2 模型二不同角度的风速分布
        5.3.3 模型三不同角度的风速分布
        5.3.4 模型四不同角度的风速分布
        5.3.5 模型五不同角度的风速分布
        5.3.6 五模型最佳角度的风速比较
    5.4 窗地面积比模拟比较
        5.4.1 不同窗地面积比对模型一通风应用潜力的影响
        5.4.2 不同窗地面积比对模型二通风应用潜力的影响
        5.4.3 不同窗地面积比对模型三通风应用潜力的影响
        5.4.4 不同窗地面积比对模型四通风应用潜力的影响
        5.4.5 不同窗地面积比对模型五通风应用潜力的影响
        5.4.6 本节小结
    5.5 模型三有无温差条件下通风应用潜力比较
        5.5.1 有温差条件的通风模拟
        5.5.2 有无温差条件下模拟结果对比
    5.6 模型二自然通风应用潜力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蓄能墙系统Energy Plus模拟
    6.1 界面引入双层相变材料墙体结合夜间通风系统
        6.1.1 特朗伯蓄热双层墙的类型介绍
        6.1.2 相变材料壁板PCM Trumbo
        6.1.3 夜间通风蓄冷系统界面
    6.2 长沙气象数据分析
        6.2.1 长沙基础信息
        6.2.2 气象分析软件介绍
    6.3 模型建立及基本假设
        6.3.1 国内外能耗模拟软件比较
        6.3.2 建筑几何模型建立
        6.3.3 建筑围护结构参数信息
        6.3.4 人员、灯光、设备作息时间设定
        6.3.5 模型工况说明
    6.4 模拟结果及分析
        6.4.1 南向模拟结果分析
        6.4.2 北向模拟结果分析
        6.4.3 东向模拟结果分析
        6.4.4 西向模拟结果分析
    6.5 模拟结果对比
        6.5.1 各朝向全年舒适时数提升效果对比
        6.5.2 各季全年舒适时数提升效果对比
        6.5.3 各季各朝向全年舒适时数提升效果对比
    6.6 特朗伯墙板夜间蓄冷系统的发展延伸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设计验证及研究总论
    7.1 被动节能策略集成的建筑模型
        7.1.1 食堂模型的平面布局
        7.1.2 食堂模型的立面外观及效果图
        7.1.3 食堂模型的内部布局及外墙构造
    7.2 食堂模型CFD模拟的结果分析
        7.2.1 测速点的平均风速分析
        7.2.2 有无温差的风速及云图比较
        7.2.3 窗地面积比结果分析
        7.2.4 迎风面与主导风的角度对比
    7.3 Energy-plus模拟蓄能墙的效果验证
        7.3.1 模拟结果显示
        7.3.2 蓄能墙与空调的经济性比较
    7.4 自然通风研究方法及设计策略
        7.4.1 自然通风设计方法
        7.4.2 高校食堂自然通风设计策略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利
致谢

(2)基于客流量预测的公共建筑节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热点问题梳理
    1.3 课题研究内容
2 短期客流量预测算法研究
    2.1 短期客流量预测算法介绍
        2.1.1 BP神经网络
        2.1.2 ARIMA时间序列
        2.1.3 组合预测算法
    2.2 数据预处理
        2.2.1 归一化
        2.2.2 平稳性检验
        2.2.3 算法参数设计
    2.3 客流量数据预测
    2.4 本章小结
3 火车站空调冷负荷模拟研究
    3.1 常见冷负荷模拟方法
        3.1.1 冷负荷模拟方法分类
        3.1.2 模拟方法选择
    3.2 目标火车站候车厅冷负荷模拟过程
        3.2.1 Energy Plus负荷计算原理
        3.2.2 Energy Plus模拟过程
        3.2.3 其他负荷模拟过程
    3.3 空调冷负荷模拟
        3.3.1 静态负荷模拟
        3.3.2 动态负荷模拟
        3.3.3 火车站冷负荷探究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火车站冰蓄冷空调运行模型研究
    4.1 冰蓄冷空调工艺流程
        4.1.1 常规冰蓄冷空调
        4.1.2 冰蓄冷空调运行模式
        4.1.3 冰蓄冷空调常见控制策略
    4.2 目标火车站冰蓄冷空调系统
        4.2.1 系统工艺流程图
        4.2.2 系统运行现状与优化分析
    4.3 冰蓄冷空调运行模型建立
        4.3.1 冷量模型
        4.3.2 功耗模型
        4.3.3 经济模型
    4.4 本章小结
5 冰蓄冷空调多目标优化运行研究
    5.1 遗传算法优化带约束的多目标问题
        5.1.1 多目标优化问题数学描述
        5.1.2 基本遗传算法
        5.1.3 NSGA-II算法
        5.1.4 支配关系处理约束条件
    5.2 基于NSGA-II的冰蓄冷空调运行优化
        5.2.1 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
        5.2.2 NSGA-II优化
        5.2.3 目标火车站冰蓄冷空调运行策略优化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3)蓄冷技术在生鲜果蔬贮藏和运输中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蓄冷材料的类型
2 相变蓄冷材料
3 相变蓄冷剂及其主要类型
    3.1 无机相变蓄冷剂
    3.2 有机相变蓄冷剂
    3.3 复合相变蓄冷剂
4 相变蓄冷剂的应用形式
5 蓄冷剂在果蔬贮藏和运输中的应用
    5.1 蓄冷剂用于果蔬采后预冷
    5.2 蓄冷剂用于果蔬冷链运输
    5.3 蓄冷剂用于果蔬贮藏保鲜
6 结论

(4)基于MAP和蓄冷包装的草莓和杨梅保鲜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蓄冷技术及其在果蔬贮藏和运输中的应用
        1.1.1 蓄冷用于果蔬采后预冷
        1.1.2 蓄冷用于果蔬冷链运输
        1.1.3 蓄冷用于果蔬贮藏保鲜
        1.1.4 蓄冷用于果蔬冷链“末端一公里”
    1.2 MAP在果蔬贮运保鲜中的应用
        1.2.1 MAP的类型
        1.2.2 MAP包装膜
        1.2.3 MAP填充气体
        1.2.4 MAP保鲜作用
    1.3 草莓的低温和气调保鲜技术
    1.4 杨梅的低温和气调保鲜技术
    1.5 研究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草莓的MAP和蓄冷包装保鲜技术
    引言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果实与处理
        2.1.2 顶空气体成分、实时温度和相对湿度测定
        2.1.3 失重率和硬度测定
        2.1.4 可溶性固形物和色泽测定
        2.1.5 呼吸强度和相对电导率测定
        2.1.6 感官评分
        2.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包装内部气体成分、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动态变化
        2.2.2 果实失重率和硬度变化
        2.2.3 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色泽变化
        2.2.4 果实呼吸强度和相对电导率变化
        2.2.5 果实感官品质
        2.2.6 小结
第三章 草莓托盘覆膜保鲜技术
    引言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果实材料
        3.1.2 托盘覆膜包装
        3.1.3 顶空气体成分和相对湿度
        3.1.4 果实失重率
        3.1.5 果实硬度
        3.1.6 果实相对电导率
        3.1.7 果实感官评分
        3.1.8 果实呼吸强度
        3.1.9 果实乙烯释放量
        3.1.10 微生物检测
        3.1.11 果实挥发性物质
        3.1.12 数据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包装内的气体组分和相对湿度动态变化
        3.2.2 果实失重率变化
        3.2.3 果实硬度变化
        3.2.4 相对电导率变化
        3.2.5 果实感官品质变化
        3.2.6 果实呼吸强度变化
        3.2.7 乙烯释放量变化
        3.2.8 包装对微生物的影响
        3.2.9 果实挥发性化合物的变化
        3.2.10 小结
第四章 杨梅的MAP和蓄冷包装保鲜技术
    引言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果实和贮藏处理
        4.1.2 包装内部气体成分、实时温度和相对湿度
        4.1.3 果实失重率
        4.1.4 果实硬度
        4.1.5 果实色泽
        4.1.6 果实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和pH
        4.1.7 果实相对电导率
        4.1.8 果实呼吸强度
        4.1.9 果实品质评分
        4.1.10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包装内部气体成分、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动态变化
        4.2.2 果实失重率的变化
        4.2.3 果实硬度的变化
        4.2.4 果实色泽的变化
        4.2.5 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pH和糖酸比的变化
        4.2.6 果实相对电导率的变化
        4.2.7 果实呼吸强度的变化
        4.2.8 果实感官品质变化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硕士期间学术成果

(5)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冷热源方案设计软件DCHS-SDS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不足
        1.2.1 区域冷热负荷预测研究
        1.2.2 结合可再生能源的复合式能源系统研究
        1.2.3 方案设计软件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DCHS-SDS功能设计
    2.1 区域供冷供热系统物理模型
    2.2 典型的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形式
        2.2.1 天然气CCHP系统
        2.2.2 带蓄冷设备的水源热泵系统
        2.2.3 水源热泵系统结合天然气CCHP系统
        2.2.4 常规电制冷系统结合天然气CCHP系统
        2.2.5 带蓄冷设备的常规电制冷系统
    2.3 DCHS-SDS软件功能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DCHS-SDS冷热负荷预测模块与能源资源评估模块
    3.1 典型建筑逐时冷热负荷数据库构建
    3.2 典型建筑设计日负荷数据库构建
    3.3 典型建筑全年逐时负荷特征
    3.4 区域负荷的计算与统计
    3.5 DCHS-SDS能源资源评估模块
        3.5.1 天然气
        3.5.2 电能
        3.5.3 水资源
        3.5.4 余热资源
    3.6 本章小结
4 DCHS-SDS设备选择与费用计算模块
    4.1 常见的冷热源设备数据库构建
        4.1.1 水源热泵机组
        4.1.2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
        4.1.3 常规电制冷机组
        4.1.4 燃气发电机
        4.1.5 燃气锅炉
        4.1.6 双工况机组
    4.2 水泵扬程、流量、功率计算方法
    4.3 区域供冷供热系统费用计算方法
    4.4 本章小结
5 DCHS-SDS功能展示及应用
    5.1 开发工具Visual studio简介
    5.2 软件功能展示
        5.2.1 区域负荷模块
        5.2.2 能源资源模块
        5.2.3 系统定义与费用计算模块
    5.3 软件应用
        5.3.1 负荷分析
        5.3.2 能源资源分析
        5.3.3 设备选择
        5.3.4 费用计算与比较分析
        5.3.5 和现有设计方案的比较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C 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冷热源规划软件部分编写代码
    D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6)尿素水溶液多温域相变蓄冷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字母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蓄冷空调的发展和应用
    1.3 功能性相变蓄冷材料的研究进展
        1.3.1 冰浆蓄冷
        1.3.2 水合物浆体
        1.3.3 微胶囊相变乳液
        1.3.4 相变乳液和微乳液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尿素水溶液凝固特性的研究
    2.1 水溶液凝固特性分析
        2.1.1 结晶规律和实验装置
        2.1.2 观察结果和分析
    2.2 晶层附着力测试实验
        2.2.1 实验装置介绍
        2.2.2 实验过程
        2.2.3 实验结果和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尿素水溶液制取冰浆的流动特性研究
    3.1 实验装置和方法介绍
    3.2 运动粘度的测定
    3.3 冰浆的制备过程
        3.3.1 不同工况下的冰浆制备
        3.3.2 冰粒尺寸的测量和分析
    3.4 冰浆的流动特性
        3.4.1 实验参数
        3.4.2 流动压降
        3.4.3 管内流动摩擦系数
        3.4.4 幂律模型
        3.4.5 范宁摩擦系数和转折雷诺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尿素水溶液制取尿素浆体的物性研究
    4.1 浆体的制备和压降比较
    4.2 密度和粘度
        4.2.1 尿素溶液的粘度
        4.2.2 浆体的表观粘度
    4.3 有效相变潜热
    4.4 蓄冷浆体的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本文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商业建筑蓄冷空调系统技术经济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蓄冷空调系统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1.3 蓄冷空调系统在国外的应用现状
    1.4 课题研究内容
2 蓄冷空调原理与常见蓄冷技术分析
    2.1 蓄冷空调技术基本原理
    2.2 常见蓄冷技术
        2.2.1 盘管冰蓄冷技术
        2.2.2 封装冰蓄冷技术
        2.2.3 水蓄冷技术
3 蓄冷空调系统评价体系
    3.1 能效指标
    3.2 蓄冷规模指标
    3.3 经济性指标
        3.3.1 静态分析法
        3.3.2 动态分析法
    3.4 本章小结
4 蓄冷空调设计与全过程目标管理
    4.1 负荷计算
    4.2 方案设计
    4.3 主要设备选型
        4.3.1 双工况主机
        4.3.2 乙二醇水泵
        4.3.3 蓄冰体
        4.3.4 换热器
    4.4 编制运行方案
        4.4.1 按基础依据分类
        4.4.2 按主机运行模式分类
        4.4.3 编制运行方案
    4.5 蓄冷空调系统全过程目标管理与控制
5 山东临沂万象汇冰蓄冷系统工程应用分析
    5.1 项目概况
    5.2 各类蓄冷系统概览及选用
    5.3 供电收费情况
    5.4 项目的冷负荷及其日变化曲线
    5.5 采用冰蓄冷系统的技术经济分析
        5.5.1 可行性分析
        5.5.2 常规制冷空调系统技术经济分析
        5.5.3 冰蓄冷空调系统技术经济分析
        5.5.4 两种空调系统对比分析
    5.6 蓄冷空调的适用条件
        5.6.1 间歇性负荷需求
        5.6.2 峰谷电价
        5.6.3 其他影响因素
    5.7 耗电数值分析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空调用纳米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蓄冷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蓄冷空调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3 相变储能材料概述
        1.3.1 相变储能材料的分类
        1.3.2 对相变储能材料的性能要求
    1.4 纳米复合相变材料的研究现状
        1.4.1 纳米复合相变材料分散稳定性研究
        1.4.2 纳米复合相变材料热物性研究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空调工况相变材料基液的制备及改性研究
    2.1 空调工况相变材料基液的制备
        2.1.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1.2 实验方法与测试过程
        2.1.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2 相变材料YS-1接枝改性研究
        2.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2 接枝产物的制备
        2.2.3 反应条件对接枝率的影响
        2.2.4 接枝产物的红外光谱表征
    2.3 改性后相变材料DSC测试
        2.3.1 相变温度及相变潜热测试
        2.3.2 比热测试
    2.4 本章小结
3 纳米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分散稳定性研究
    3.1 纳米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
        3.1.1 纳米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方法
        3.1.2 纳米复合相变材料的分散方法
        3.1.3 纳米石墨烯的特性
        3.1.4 实验材料与设备
        3.1.5 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3.2 纳米复合相变材料分散稳定性研究
        3.2.1 纳米复合相变材料分散稳定性表征方法
        3.2.2 影响纳米复合相变材料稳定性因素
        3.2.3 分散剂种类对分散稳定性的影响
        3.2.4 分散剂浓度对分散稳定性的影响
        3.2.5 超声时间对分散稳定性的影响
    3.3 石墨烯/YS-1-MAH纳米复合相变材料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
    3.4 纳米复合相变材料导热系数测试
    3.5 本章小结
4 蓄冷器内纳米复合相变材料蓄冷特性的研究
    4.1 直接接触式蓄冷器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
        4.1.1 物理模型
        4.1.2 数学模型
        4.1.3 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的确定
    4.2 实验系统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实验测试与模拟分析的比较
        4.3.2 纳米复合相变材料进口流量对蓄冷完成时间的影响
        4.3.3 纳米复合相变材料进口流量对体积分数的影响
        4.3.4 蓄冷器进口喷嘴分布对体积分数的影响
        4.3.5 改性后的YS-15与未改性的YS-1蓄冷特性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我国蓄冷技术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冰蓄冷和水蓄冷分布情况
    1.1 水蓄冷空调工程
    1.2 冰蓄冷空调工程
2 已建成和投入运行的蓄冷空调工程特点
3 我国蓄冷设备和系统的研究工作
4 蓄冷空调相关出版物
5 我国蓄冷空调系统的展望

(10)冰蓄冷在户式中央空调系统中的应用及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前言
    1.2 蓄冷空调的蓬勃发展
        1.2.1 冰蓄冷在国外的发展和应用状况
        1.2.2 冰蓄冷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状况
        1.2.3 户式中央空调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1.2.4 中小型冰蓄冷空调系统的研究现状
    1.3 蓄冷空调技术发展的意义和方向
        1.3.1 发展蓄冷空调技术的意义
        1.3.2 研究蓄冷技术对推动蓄冷事业发展的意义
        1.3.3 冰蓄冷技术的发展方向
        1.3.4 蓄冷空调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2 蓄冷空调系统
    2.1 空调蓄冷方式
    2.2 冰蓄冷空调的工作原理
    2.3 蓄冰装置技术类型
        2.3.1 蓄冰方式的分类
        2.3.2 冰蓄冷空调的特点
    2.4 冰蓄冷空调运行策略和工作模式
        2.4.1 冰蓄冷空调运行策略
        2.4.2 冰蓄冷系统的工作模式
        2.4.3 冰蓄冷空调系统常见的工作流程及特点
    2.5 冰蓄冷系统的控制策略
    2.6 本章小结
3 户式中央空调系统
    3.1 户式中央空调的概念
    3.2 户式中央空调的分类
        3.2.1 小型风冷热泵机组加风机盘管系统
        3.2.2 小型家用VRV空调系统
        3.2.3 小型中央空调机组
        3.2.4 蒸发式户式中央空调
    3.3 户式中央空调的应用
        3.3.1 户式中央空调的特点
    3.4 冰蓄冷在户式中央空调中的应用
    3.5 地源热泵系统的应用
        3.5.1 地源热泵的应用及发展
        3.5.2 地源热泵系统的优势
    3.6 本章小结
4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经济性分析
    4.1 我国的电价结构
        4.1.1 基本电价
        4.1.2 峰谷分时电价
    4.2 冰蓄冷空调的经济效益
    4.3 冰蓄冷空调系统经济性评价方法
        4.3.1 简单静态经济评价方法
        4.3.2 动态经济评价方法
        4.3.3 冰蓄冷空调经济性的影响因素
    4.4 本章小结
5 经济分析实例
    5.1 工程概述
        5.1.1 应用方案
        5.1.2 空调冷负荷计算
        5.1.3 蓄冷空调运行策略选择
        5.1.4 设备与系统选择
    5.2 系统经济性比较
        5.2.1 全部蓄冷运行策略时制冷机组容量确定
        5.2.2 全部蓄冷策略能耗分析
        5.2.3 全部蓄冷运行策略耗电量计算
        5.2.4 部分蓄冷运行策略时制冷机组容量确定
        5.2.5 部分蓄冷策略能耗分析
        5.2.6 部分蓄冷运行策略耗电量计算
        5.2.7 常规户式中央空调与户式冰蓄冷中央空调运行费用分析
        5.2.8 初投资分析
    5.3 地源热泵的应用及经济性分析
        5.3.1 地源热泵系统设备选型
        5.3.2 地埋管换热系统选型
        5.3.3 地下换热器的尺寸确定及布置
        5.3.4 确定地下换热器长度
        5.3.5 初投资及能耗分析
    5.4 三种方案的比较
        5.4.1 不同方案的经济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全国蓄冷技术研讨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夏热冬冷地区高校食堂建筑被动节能自然通风设计研究[D]. 刘晓红. 湖南大学, 2020(02)
  • [2]基于客流量预测的公共建筑节能优化研究[D]. 刘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3]蓄冷技术在生鲜果蔬贮藏和运输中的研究与应用[J]. 赵晓晓,夏铭,管维良,茅林春. 保鲜与加工, 2020(01)
  • [4]基于MAP和蓄冷包装的草莓和杨梅保鲜技术研究[D]. 赵晓晓. 浙江大学, 2020
  • [5]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冷热源方案设计软件DCHS-SDS开发[D]. 吴涛. 重庆大学, 2019(02)
  • [6]尿素水溶液多温域相变蓄冷特性的研究[D]. 李兆宁. 天津大学, 2019(01)
  • [7]商业建筑蓄冷空调系统技术经济分析研究[D]. 梁烁.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8]空调用纳米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蓄冷特性的研究[D]. 杨柳.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8(02)
  • [9]我国蓄冷技术的应用[J]. 张永铨. 电力需求侧管理, 2012(02)
  • [10]冰蓄冷在户式中央空调系统中的应用及经济分析[D]. 仵强. 西安科技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全国冷库技术研讨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