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沉积有机树脂绝缘涂料的研究

电沉积有机树脂绝缘涂料的研究

一、电沉积有机树脂绝缘涂层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胡亚婕,朱靖,李跃华,滕仁昊,王砚辉,戴磊,王岭[1](2021)在《无铬环保型硅钢绝缘涂层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硅钢被广泛应用于电力行业,在实际工业应用中通常在硅钢表面涂覆绝缘涂层。含六价铬的绝缘涂层应用广泛,但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因而已经被严格限制使用。开展无铬绝缘涂层的研究势在必行。重点介绍了有机绝缘涂层、半无机绝缘涂层和无机绝缘涂层3种硅钢用无铬绝缘涂层的研究进展,简述了绝缘涂层的制备工艺,总结了现阶段环保型绝缘涂层所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杨明波,谭磊,李上民,胡捷,邹红,熊必润,张驰[2](2021)在《高磁感取向硅钢研究开发的关键工艺及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综述了高磁感取向硅钢在稀土微合金化设计、抑制剂形成、渗氮处理、表面绝缘涂层和激光刻痕等关键工艺的研究现状及取得的最新进展,讨论了目前这些关键工艺环节研究还存在的问题,最后指出了高磁感取向硅钢关键工艺环节研究未来的发展思路,尤其指出需要加强激光刻痕技术与表面涂层技术的有机结合。

肖小波[3](2017)在《新型取向硅钢磷酸盐绝缘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取向硅钢是一种具有高磁感低铁损特性的铁硅软磁材料,主要用作各种大型电机及变压器的铁芯。但是如果仅在取向硅钢表面涂覆硅酸镁层,其绝缘性能不足以满足中大型变压器需求,因此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在硅酸镁层表面再涂覆一层绝缘涂层。目前,广泛用于取向硅钢的磷酸盐绝缘涂液中的铬酸酐对人体和环境都有害。所以,新型无铬或低铬磷酸盐绝缘涂液的开发已成为取向硅钢绝缘涂层领域发展的趋势。此外,现今广泛使用的磷酸盐绝缘涂层颜色较浅,遮盖性较差,所以取向硅钢绝缘涂层的深色化处理也亟待解决。首先,研究了取向硅钢磷酸盐绝缘涂液中复合添加钨酸铵和铬酸酐对形成的绝缘涂层及取向硅钢各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复合添加剂中钨酸铵含量的逐渐增大,取向硅钢磷酸盐绝缘涂液的润湿能力先提高后降低,涂覆后的取向硅钢的层间电阻和叠装系数均先增大后减小,其铁损值则先降低后升高。当复合添加1.Owt%钨酸铵+1.5wt%铬酸酐量时,涂液与硅钢硅酸镁底层之间的润湿角最小,润湿性能最好;涂层致密平整,绝缘涂层与硅酸镁层结合处存在~0.7μm的过渡层,涂层的附着性良好,而涂层的耐吸湿性能与单独添加铬酸酐的涂层相比无显着变化;此时,取向硅钢的铁损和磁感应强度分别为1.113W.kg-1和1.872T,叠装系数和层间电阻分别为97.1%和18021Ω·mm2。其次,研究了无铬磷酸盐绝缘涂液中复合添加钨酸铵和硼酸对形成的绝缘涂层及取向硅钢各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复合添加剂中硼酸含量的逐渐减少,取向硅钢磷酸盐绝缘涂液的润湿能力先提高后降低,涂覆后的取向硅钢的层间电阻和叠装系数均先增大后减小,其磁感应强度呈单调下降趋势,铁损值则先降低后升高。当复合添加0.5wt%钨酸铵+2.0wt%硼酸时,涂液与硅钢硅酸镁底层之间的润湿性能最好;涂层较为致密,绝缘涂层与硅酸镁层结合处存在~0.5μm的过渡层,涂层的附着性和耐吸湿性能均良好;此时,取向硅钢的铁损P17/50和磁感应强度分别为1.155W·kg-1和1.876T,叠装系数和层间电阻分别为 98.2%和 19366Ω·mm2。最后,本文研究了水溶性无机着色剂添加量对含铬磷酸盐绝缘涂层及取向硅钢各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含铬磷酸盐绝缘涂液基础上添加4.76wt%的着色剂,制备的涂层粉末及涂覆后的硅钢颜色最深,此时新涂层粉末的亨特白度值为27.71,涂覆后硅钢的亨特白度值为29.50;而原有的涂层粉末亨特白度值为43.08,涂覆后硅钢的亨特白度值为44.26;添加着色剂后不仅提高了涂层的遮盖性,而且涂覆新涂层后的取向硅钢各项性能较之原有的硅钢样品略有提升。

吴诗琪[4](2017)在《多功能超双疏涂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金属腐蚀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不但损耗金属,浪费大量能源,并且对自然环境有很大的危害。由于腐蚀性离子的渗透,传统的防腐涂层对金属基体的腐蚀防护效果往往不长效。具有特殊润湿性的超双疏涂层是近年来防腐涂层方面的研究热点。本文从材料的润湿性出发,利用仿生学原理,以环氧树脂和含氟聚合物为基底,通过加入纳米粒子构造多级粗糙结构,引入低表面能物质提高涂层的超双疏性能,并且结合电活性聚苯胺来提高涂层的防腐性能。从而通过简单的喷涂方法制备出机械性能强健、防腐蚀性能优异的新型多功能超双疏涂层,为其在摩擦环境中的防腐应用提供可能。文章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通过将环氧树脂(EP)、聚苯胺(PANI)、氟化乙烯丙烯共聚物(FEP)、碳纳米管(CNTs)和SiO2纳米粒子引入到有着多级纳微表面结构的涂层中,我们成功地在铝板上制备了导电超双疏复合涂层。当聚苯胺含量为4.5 wt%时,该复合涂层获得超双疏性能,与水的接触角为157°,与甘油的接触角为154°。该涂层对铝板的附着力可达1级,在经过10000次摩擦后,疏水角仍然保持在149°。电化学测试显示该涂层有着长效防腐性能,这是由于超双疏涂层的物理屏障作用和PANI的氧化还原作用。该多功能涂层有望在石油领域得到广泛应用。(2)把核壳结构的PANI/功能化碳纳米管(fCNTs)复合材料和纳米SiO2添加到乙烯-四氟乙烯聚合物(ETFE)中构造出类似荷叶表面的纳微结构,并用全氟辛基三乙氧基硅烷(POTS)来降低材料表面能。通过简单的喷涂工艺在铝板上制备出了一种新型多功能超双疏/导电防腐涂层。制备的超双疏涂层对水、甘油以及乙二醇的接触角分别达到167°、163°和159°。该涂层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400°C)均呈现稳定的耐润湿性,并且对污泥、浓硫酸和乙醇/水溶液都有卓越的自清洁能力。超双疏涂层在铝板上的附着力达到1级,在经过45000次摩擦以及30次弯曲后仍保持超双疏性能。值得注意的是添加了聚苯胺的复合涂层相对于不添加聚苯胺的复合涂层拥有更优越的电化学防腐能力,在3.5 wt%NaCl溶液中浸泡90天后,仍保持极低的腐蚀速率(0.004μm/年)和较高的防腐效率(99.997%)。(3)将Al2O3纳米粒子通过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的偶联效应嫁接到蒙脱土(MMT)纳米片的表面,用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进行低表面能改性,得到超疏水的Al2O3/MMT-PDMS复合物。将得到的复合物和POTS添加到ETFE中,通过溶液喷涂在铝板上得到多功能的超双疏复合涂层。制备的超双疏涂层对水、甘油和乙二醇的接触角高至164°、158°和155°。对石墨粉展现了卓越的自清洁能力,在铝板上的附着力达到1级。在100 kPa压力下进行8000次摩擦以及在350°C的高温热处理两小时后,涂层均可保持超疏水性能。并且该涂层在3.5 wt%NaCl溶液中浸泡30天后,仍然拥有极低的腐蚀率(4.3×10-3μm/年)和99.999%的高腐蚀防护率,展现了涂层卓越的防腐性能。

吕彬[5](2017)在《无取向硅钢绝缘涂层用丙烯酸树脂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无取向硅钢片的C、N、S、O含量极低。近年来,其在制备电机铁芯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实际使用前,需要在其上附加一层较薄的耐高温、绝缘涂层,使其经消除应力退火后性能不受影响,同时层间电阻得到提高。该防护层分为三种。把无机材料作主成分的无机涂层不易附着。把有机树脂类材料作主成分的有机涂层不耐高温。把两者易附着、耐高温融合的半无机涂层性能较好。但目前大多半无机涂层中含量超标的Cr6+可严重致癌。同时,可危害公共环境和身体健康。半无机涂层的树脂部分主要是通过丙烯酸酯聚合而成。增强其合成物的耐热和绝缘性可以减少Cr6+的使用。乳液聚合的工艺过程、工艺条件及改性方法对其性能的影响有较大意义。本研究有四个方面。具体如下:(1)乳液聚合最佳工艺过程的研究。根据乳液聚合过程中重要的工艺参数:温度、加料方式和引发体系;选用五种最常用的丙烯酸酯乳液合成工艺过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引发过程热力学、聚合体系动力学曲线、乳胶粒粒径动态变化、聚合物膜的强度及耐热性知,引发体系采用氧化还原、温度设65℃、聚合和保温设80℃的工艺A,在引发阶段热量释放较少;单体逐渐参与反应;反应率及粒径大小平稳变化;同时其制得聚合物膜的力学强度、耐热性都较好。从理论研究上为工艺过程的选择提供数据支持;(2)乳液聚合最佳工艺条件的研究。在选定的最佳工艺过程A下,改变OP-10与SDS含量、配比及实验转速。探讨合成物的蓝相、四大稳定性、黏度、乳胶粒大小及电位。从作用机理研究知,当乳化剂OP-10与SDS的含量是5%,二者的质量比是5:4,机械强度150rpm时,OP-10的水合作用适中;SDS形成的双电层较稳定;合成时可稳定传质传热,得到较好的树脂;(3)单独改性及协同改性研究。在最佳工艺过程A和工艺条件下,进行N-MAM单独改性、N-MAM和AA协同改性及N-MAM和WD-21协同改性研究。然后观察所得物的蓝相、四大稳定性、黏度、粒径大小及电位。从改性机理研究知,当用5%N-MAM单独改性、4%N-MAM和0.5%AA协同改性、4%N-MAM和2%WD-21协同改性时,聚合物分子链上N-羟甲基与-COOH的交联效果较好;分子链段的位阻效应减弱;使协同改性后乳液各项性能较好;(4)所得树脂作用在半无机硅钢保护层时性能研究。通过分析未改性、5%N-MAM改性、4%N-MAM与0.5%AA协同改性及4%N-MAM与2%WD-21协同改性所得丙烯酸酯乳液成膜后的硬度、附着及耐热性知,4%N-MAM与2%WD-21协同改性的丙烯酸酯乳液薄膜的硬度、附着性及耐热性最佳;其制备的半无机涂层经消除应力退火后,SEM研究表明其表面没有缝隙和裂痕;其层间电阻升至200Ω·mm2,绝缘性较好。

付骏[6](2016)在《取向硅钢磷酸盐绝缘涂层的研究》文中指出为满足客户对硅钢片绝缘性的更高要求,在取向硅钢的生产过程中需要涂覆一层绝缘涂层。目前,使用广泛的是以磷酸二氢铝、硅溶胶、铬酸酐为主要成分的无机涂层。由于Cr6+有剧毒,易对人体造成危害和污染环境,因此绝缘涂液的无铬化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本文研究了不同铬酸酐含量的取向硅钢绝缘涂层的相成分、显微形貌和耐腐蚀性能以及其对取向硅钢的铁损、层间电阻等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开发无铬绝缘涂层。结果表明:随着铬酸酐含量的增加,涂液与硅钢基体的润湿角逐渐减小,润湿性能提高;取向硅钢的层间电阻、叠装系数和磁感应强度均逐渐增大,铁损逐渐较小。在3.5wt%NaCl溶液中,样品的耐腐蚀性能逐渐提高。当铬酸酐含量为2.5wt%时,涂液与取向硅钢基底的润湿性能最好;涂层致密平整,绝缘涂层与硅酸镁底层之间存在0.1μm左右的过渡层;取向硅钢的层间电阻、叠装系数、磁感应强度和铁损均达到最佳值,分别为13221Ω·mm2、96.5%、1.888T和 1.41W.kg-1;腐蚀电流密度达到最小值为 0.586μA/cm2,涂层的耐腐蚀性能最好。研究了取向硅钢绝缘涂液中钨酸钠和铬酸酐的比值对制备的磷酸盐绝缘涂层各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钨酸钠和铬酸酐比值的逐渐增加,涂液与取向硅钢基体的润湿角先减小后增大;取向硅钢的层间电阻、叠装系数和磁感应强度均先增大后减小,铁损先减小后增大;在3.5wt%NaCl溶液中,样品的耐腐蚀性能先提高后降低。当钨酸钠和铬酸酐比值为4:1时,涂液与取向硅钢基底的润湿性能最好;涂层致密平整,绝缘涂层与硅酸镁底层之间存在0.8μm左右的过渡层;取向硅钢的层间电阻、叠装系数、磁感应强度和铁损均达到最佳值,分别为19073Ω·mm2、97.0%、1.898T和1.099W·kg-1;腐蚀电流密度达到最小值为0.177μA/cm2,涂层对腐蚀介质起到了较好的阻滞作用,耐腐蚀性能最好。研究了取向硅钢用绝缘涂液中硼酸与铬酸酐的比值对磷酸盐绝缘涂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硼酸与铬酸酐比值的逐渐增加,涂液与取向硅钢基体的润湿角先减小后增大;取向硅钢的层间电阻、叠装系数和磁感应强度均先增大后减小,铁损先减小后增大;在3.5wt%NaCl溶液中,样品的耐腐蚀性能先提高后降低。当硼酸与铬酸酐比值为3:2时,涂液与取向硅钢基底的润湿角达到最小值为40.1°,润湿性能最好;取向硅钢的层间电阻、叠装系数、磁感应强度和铁损均达到最佳值,分别为19068Ω.mm2、96.8%、1.890T和1.106W·kg-1;腐蚀电流密度达到最小值为0.178μA/cm2,涂层最为致密,对腐蚀介质起到了较好的阻滞作用,耐腐蚀性能最好。

安恺,王雷,郝建军[7](2015)在《环保硅钢绝缘涂层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硅钢涂层正逐步朝着无铬的方向发展。介绍了磷酸盐涂层、钼酸盐涂层、稀土元素涂层和新型涂层等环保硅钢绝缘涂层及硅钢硅酸镁底层的特点及研究进展。

罗朝林[8](2014)在《取向硅钢隔离涂层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取向硅钢是电力电子行业不可缺少的软磁材料,其生产工艺复杂,被称为特殊钢中的“工艺品”。在取向硅钢的生产过程中,需在硅钢表面涂布一层耐火材料作隔离剂,防止钢卷在高温退火时发生粘结,常用的隔离剂为氧化镁。MgO与硅钢表面氧化物反应形成隔离涂层,氧化镁的性质和隔离剂成分关系到隔离涂层的性能,而隔离涂层的性能对硅钢表面质量和最终性能有很大影响。本文研究了MgO颗粒形貌分别为球状、棒状和薄片状时,对隔离涂层和硅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gO初始颗粒形貌影响MgO的二次粒径、活性、水化率等性能,进而影响隔离涂层和硅钢性能。球状MgO不易团聚,涂敷性能好,形成的隔离涂层表面光滑致密均匀,耐腐蚀性能好,硅钢铁损低,磁感应强度大。棒状MgO各方面性能比球状MgO的稍差,而片状MgO易团聚,活性低,形成的隔离涂层疏松,表面粗糙,耐腐蚀性差,硅钢铁损高,磁感应强度低。然后研究了MgO隔离剂中添加硅烷偶联剂和氧化铝对隔离涂液、隔离涂层和硅钢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硅烷偶联剂提高了隔离涂液的悬浮性和涂敷均匀性,使MgO颗粒更均匀的涂布在硅钢表面,形成致密均匀的隔离涂层,改善了隔离涂层的表面质量、耐腐蚀性能和硅钢磁性能。当硅烷偶联剂含量为1%时,隔离涂层的表观质量和耐腐蚀性能最好,硅钢磁性能和层间电阻也有提高,其铁损比硅烷偶联剂含量为0时减小0.04W/kg,磁感应强度增大7mT,层间电阻增大260Ω·mm2。在MgO隔离剂中加入A1203后提高了涂液的涂敷性能,隔离涂层形成了硅酸镁和尖晶石的复合底层,尖晶石底层有助于降低铁损和增大磁感。当A1203含量为4%时隔离涂层表观质量和耐腐蚀性能较好,硅钢的磁性能、层间电阻和叠片系数也较好,铁损比A1203含量为0时降低0.08 W/kg,磁感应强度增大0.09T,层间电阻增大200Ω·mm2。

李微微[9](2011)在《“球—棒”状短碳纤维复合增强体设计及其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短碳纤维是一种重要的复合材料增强体,短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由于成本低廉以及良好的加工成型性,在国民工业各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但碳纤维与树脂基体结合较弱,并且由于长度的原因,短碳纤维端部容易引起应力集中,诱发基体裂纹的产生而导致材料失效。近年来,科学家们通过短纤维的形态设计来解决由于纤维长度以及与基体结合较弱所导致的材料性能提高受限的问题,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在短纤维的选择以及复杂结构短纤维的制备技术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开展短纤维结构设计、制备与提高材料性能相结合的工作对于短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短碳纤维的结构设计及其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性能提高为目标,兼顾氧化改性在碳纤维表面引入活性官能团来改善复合材料界面结合的优点,同时在碳纤维表面电沉积具有一定间距的金属球,形成一种新型的“球-棒”复合结构短纤维增强体。在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中引入短纤维形状因素,考察纤维结构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1)对碳纤维表面进行不同温度的空气氧化处理。XPS和FT-IR分析表明,空气氧化可有效的向碳纤维表面引入含氧官能团,并且经400℃灼烧后,碳纤维表面的O 1s /C 1s由原始碳纤维的23.05%增加到42.83%。失重量和DSC曲线表明,碳纤维在空气中的氧化反应在328℃开始进行,515.6℃时达到高峰,伴随着碳纤维质量的急剧损失。从FESEM照片可以看出,氧化处理后的短碳纤维表面粗糙度增加,表面积增大。(2)400℃氧化碳纤维吸附金属铜的实验结果表明,碳纤维表面的含氧官能团本身对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离子具有还原作用,并对金属铜的电沉积起到促进作用。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碳纤维表面含氧官能团的增加,可以降低启动电化学反应时所需要的沉积电位。(3)采用电沉积方法制备不同表面形貌的铜-短碳纤维复合增强体。从FESEM照片可以看出,当沉积电压低于1.0 V时,碳纤维表面得到不连续的铜颗粒;沉积电压为1.52.5 V时,得到均匀光滑的铜沉积层;大于等于3.5 V时,得到铜-“球-棒”状短碳纤维复合增强体。(4)不同形貌铜-短碳纤维复合增强体的形成机制为:在外加电压的作用下,铜离子优先在纤维表面具有活性官能团的位置被还原成金属铜并吸附在该点,此后沉积电压占据主导地位控制沉积物形貌。当沉积电压适中时,纤维表面可获得均匀光滑沉积层。当初始的沉积电压极高时,瞬时被还原的铜晶粒使该点的导电性能得到改善,在电沉积尖端效应的作用下,铜晶粒自身不断长大,因此最终形成“球-棒”状结构。(5)铜-“球-棒”状短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球-棒”状短碳纤维比平直短碳纤维能够更好的提高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当碳纤维含量为0.1 wt%时,“球-棒”状短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拉伸模量、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5.27 MPa,4.93 GPa,106.9 MPa和2.51 GPa,比纯环氧树脂分别提高了123.1%、74.8%,54.1%和14.5%;比0.5 wt% 400℃氧化短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分别提高了75.9%、39.3%、28.3%和1.2%;比0.5 wt%均匀铜-短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分别提高了25.2%、25.8%,24.0%和0.4%。(6)揭示了“球-棒”状短碳纤维对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增强机理。一方面“球-棒”状短碳纤维的拔出阻力大于平直纤维;另一方面,较之平直纤维,“球-棒”状短碳纤维可显着减少复合材料的界面剪应力,金属球可使材料内部的应力均匀化,不易形成局部应力过大,避免了基体中裂纹的扩展,从而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7)在沉积电压大于等于5.6 V时制备了镍-“球-棒”状短碳纤维复合增强体,其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优于平直短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拉伸强度、拉伸模量、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的最大值分别为27.76 MPa,3.88 GPa,120.62 MPa和3.21 GPa,比纯环氧树脂分别提高了75.6%、37.6%,39.4%和45.9%;比400℃氧化短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分别提高了38.5%、9.6%、16.1%和28.9%;比均匀镍-短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最大值分别提高了30.0%、6.6%、3.4%和3.9%。(8)铜-和镍-“球-棒”状短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表面电阻小于相同纤维含量的400℃氧化短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但高于相应均匀金属层的短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将短纤维结构与复合材料性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提出一种新型的“球-棒”状短碳纤维复合增强体的表面改性-微观结构设计思想,使短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大幅度提高,部分性能甚至超过碳纳米管或碳纳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充分体现了“球-棒”结构短纤维增强体的巨大优势,对提高树脂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降低成本具有重要意义。(2)结合氧化改性和电沉积技术,通过控制碳纤维表面官能团和沉积电压,开发出简便易行的制备“球-棒”状短碳纤维复合增强体的工艺方法,该方法对于“球-棒”状短纤维复合增强体的推广使用具有现实意义。作为首次尝试,本研究为特殊结构短碳纤维复合增强体的制备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并对进一步改善短纤维形态、完善复合材料界面设计、提高弱界面结合复合材料的性能具有重大意义。

赵永超[10](2011)在《以聚合物乳液为成膜物的特性涂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涂料是指涂覆于物体的表面,形成具有装饰、保护作用或赋予物体某种特殊功能的材料。以聚合物乳液为成膜物的水性涂料作为水性涂料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应用研究越来越受到涂料科研技术人员的重视,以聚合物乳液为成膜物的水性涂料的应用领域也愈加广泛。本论文研究了以聚合物乳液为成膜物的三种涂料的制备及其应用性能,提出了一种用Photoshop软件进行涂层附着力分级和生锈面积检测的方法。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以双组分环氧乳液涂料为底漆,含氟丙烯酸乳液涂料、硅丙乳液涂料、苯丙乳液涂料为面漆制备了水性裂纹漆。该水性涂料与传统的溶剂型裂纹漆相比具有环保无毒的优点,可应用于墙面、玻璃、家具或艺术品之类的表面的装饰性涂装。论文对裂纹图案产生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对裂纹间距和裂纹形状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试验中通过改变膜厚、面漆类型、颜料含量、涂层表面空气流通速度等因素制备了不同裂纹间距和裂纹形状的裂纹图案。含氟涂料、苯丙涂料和硅丙涂料的面漆可分别制备主要为Y-型交叉、T-型交叉和混合型交叉的裂纹图案。面漆越厚,裂纹间距越大;颜填料的含量越高,即颜基比越大,面漆越不容易开裂。在面漆干燥成膜的过程中,涂膜表面的空气流通速率的增加可使面漆产生裂纹图案的裂纹间距变小。而且,对裂纹漆的实际应用的性质,如附着力、耐水性和耐洗刷性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表明涂料有良好的实际应用性能。2.利用含氟乳液制备了水性耐候外墙涂料,对涂料的配方进行了设计,对涂料综合性能特别是耐候性进行了表征。耐候性主要通过涂料样板的颜色变化、光泽变化、亲疏水性变化的比较来确定。颜色变化、光泽变化、亲疏水性的变化分别用白度仪,光泽度仪和接触角测定仪进行了表征。通过人工氙灯照射老化试验研究了不同钛白粉和不同乳液制备的涂料的耐候性、耐沾污、耐水性的差异,在1000h的人工老化试验中,使用耐候的杜邦R706金红石形钛白粉配制的含氟涂料无脱落、无起泡,变色轻微。在户外暴晒、雨淋、昼夜变化等自然条件下老化1年,含氟涂料样板的涂膜无脱落、无起泡,无变色。涂料样品在北京国家化学建筑材料测试中心按照《GB/T9755-2001合成树脂乳液外墙涂料》进行了人工氙灯老化试验、耐沾污、耐水性、耐洗刷等综合性能检测,涂料性能达到或超过合成树脂乳液外墙涂料优等品标准。3.针对目前硅钢涂料含铬的环保问题,采用纯丙乳液,金属多齿螯合剂等制备了无铬环保的硅钢薄层涂料。采用金属多齿螯合剂作为防锈组分,替代传统的有毒的含铬组分,成膜过程中在硅钢表面络合形成多个螯合环,形成坚固致密的单分子保护膜,能有效地防止O2、水等进入硅钢的表面,抑制硅钢的氧化腐蚀。硅钢片涂层样板在广州国家日用电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进行了耐热性和耐制冷剂性能检验,检测结果完全达到了硅钢涂层的要求。4.将图像处理软件引入到涂层性能的检测中,提出了利用Photoshop软件和扫描仪进行涂膜附着力分级和生锈面积测量的方法。基于Photoshop软件的灵活的选择图像的功能和对图像像素的统计功能,采用像素代替相对面积的方法,提出了利用Photoshop软件和扫描仪进行涂膜附着力分级的方法,该方法比目前常用的图像对比的方法更为准确;Photoshop测量的剥落区域的像素占划格区域的像素百分率和ASTM标准中给出的剥离率有良好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为0.997。同样基于Photoshop软件的灵活的选择图像的功能和对图像像素的统计功能,结合Photoshop软件“信息”面板对图像的高与宽的测量功能,通过公式对生锈面积进行计算。对规则的生锈区域,将Photoshop软件测量得到的面积和用游标卡尺测量的计算得到的面积进行了对比,相对误差在3.0%以下,证明了Photoshop软件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二、电沉积有机树脂绝缘涂层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沉积有机树脂绝缘涂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无铬环保型硅钢绝缘涂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有机绝缘涂层研究发展
2 半无机绝缘涂层研究发展
3 无机绝缘涂层研究发展
4 结语

(2)高磁感取向硅钢研究开发的关键工艺及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稀土微合金化
2 抑制剂形成
3 渗氮处理
4 表面绝缘涂层制备
5 表面激光刻痕处理
6 结论

(3)新型取向硅钢磷酸盐绝缘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取向硅钢概述
        1.1.1 取向硅钢生产工艺
        1.1.2 取向硅钢性能要求及发展趋势
    1.2 取向硅钢隔离涂层
        1.2.1 取向硅钢隔离涂层的形成
        1.2.2 取向硅钢隔离涂层的作用
        1.2.3 取向硅钢隔离涂层的影响因素
    1.3 取向硅钢绝缘涂层
        1.3.1 取向硅钢绝缘涂层的性能要求
        1.3.2 取向硅钢绝缘涂层的分类
        1.3.3 绝缘涂层对取向硅钢性能的影响
    1.4 取向硅钢用磷酸盐绝缘涂层
        1.4.1 磷酸盐绝缘涂层的形成过程
        1.4.2 磷酸盐绝缘涂层的特点
        1.4.3 无铬环保磷酸盐绝缘涂层的研究进展
        1.4.4 磷酸盐绝缘涂层深色化处理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化学试剂及仪器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案及实验步骤
        2.2.1 实验研究方案
        2.2.2 硅钢试样预处理
        2.2.3 取向硅钢磷酸盐绝缘涂层的制备过程
    2.3 性能测试及结构表征
        2.3.1 性能测试
        2.3.2 结构表征
第三章 复合添加钨酸铵和铬酸酐对涂层及硅钢性能影响
    3.1 样品的制备
    3.2 钨酸铵+铬酸酐添加量对绝缘涂液润湿性能的影响
    3.3 钨酸铵+铬酸酐添加量对取向硅钢绝缘涂层的影响
        3.3.1 钨酸铵+铬酸酐添加量对绝缘涂层形貌的影响
        3.3.2 钨酸铵+铬酸酐添加量对绝缘涂层性能的影响
    3.4 钨酸铵+铬酸酐添加量对取向硅钢性能的影响
    3.5 复合添加钨酸铵和铬酸酐的经济成本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合添加钨酸铵和硼酸对涂层及硅钢性能影响
    4.1 样品的制备
    4.2 钨酸铵+硼酸添加量对绝缘涂液润湿性能的影响
    4.3 钨酸铵+硼酸添加量对取向硅钢绝缘涂层的影响
        4.3.1 钨酸铵+硼酸添加量对绝缘涂层形貌的影响
        4.3.2 钨酸铵+硼酸添加量对绝缘涂层性能的影响
    4.4 钨酸铵+硼酸添加量对取向硅钢性能的影响
    4.5 复合添加钨酸铵和硼酸的经济成本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无机着色剂对涂层及硅钢性能影响
    5.1 样品的制备
    5.2 着色剂对取向硅钢绝缘涂液润湿性能的影响
    5.3 着色剂对取向硅钢绝缘涂层影响
        5.3.1 着色剂对取向硅钢绝缘涂层粉末及涂层颜色的影响
        5.3.2 着色剂对取向硅钢绝缘涂层性能的影响
    5.4 着色剂对取向硅钢性能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4)多功能超双疏涂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超双疏的基本理论
        1.1.1 自然界的超疏水现象
        1.1.2 超双疏表面润湿性的基本理论
    1.2 超双疏表面的制备方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超双疏表面的制备方法
        1.2.2 超双疏涂层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聚苯胺简介
        1.3.1 聚苯胺的结构
        1.3.2 聚苯胺的导电和防腐蚀机理
        1.3.3 聚苯胺防腐涂层的研究进展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EP/PANI/FEP/CNTs/SiO_2超双疏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3 实验步骤
        2.2.4 材料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涂层的表面润湿性分析
        2.3.2 涂层的表面形貌及元素分析
        2.3.3 涂层的化学组成及晶型结构分析
        2.3.4 涂层的机械性能分析
        2.3.5 涂层的防腐性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ETFE-PANI/fCNTs超双疏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3.2.3 实验步骤
        3.2.4 材料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ANI/fCNTs复合材料的表面形貌及化学组成分析
        3.3.2 涂层润湿性分析
        3.3.3 涂层微观形貌及化学组成分析
        3.3.4 机械性能分析
        3.3.5 涂层防腐蚀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ETFE-MMT/Al_2O_3-PDMS超双疏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4.2.3 实验步骤
        4.2.4 材料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MMT/Al_2O_3-PDMS的疏水性分析
        4.3.2 涂层润湿性分析
        4.3.3 涂层微观形貌及化学组成分析
        4.3.4 涂层机械性能分析
        4.3.5 涂层防腐蚀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及获奖情况
致谢

(5)无取向硅钢绝缘涂层用丙烯酸树脂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硅钢涂层的发展现状
        1.1.1 常用的涂层种类
        1.1.2 常用涂层的涂覆方法
    1.2 丙烯酸酯涂料的应用
        1.2.1 丙烯酸酯涂料的分类
        1.2.2 丙烯酸酯涂料的优点和应用
    1.3 丙烯酸酯乳液
        1.3.1 乳液聚合的反应机理
        1.3.2 乳液聚合单体
        1.3.3 乳液聚合乳化剂
        1.3.4 乳液聚合引发剂
        1.3.5 乳液聚合操作工艺
    1.4 丙烯酸酯乳液改性方法
        1.4.1 新型纳米材料改性
        1.4.2 有机硅改性
        1.4.3 环氧树脂改性
        1.4.4 有机氟改性
        1.4.5 其他改性方法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丙烯酸酯乳液合成工艺过程及条件研究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2 乳液聚合工艺过程的研究
        2.2.1 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
        2.2.2 性能测试与表征
        2.2.3 结果与讨论
    2.3 乳液聚合工艺条件的研究
        2.3.1 不同工艺条件下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
        2.3.2 性能测试与表征
        2.3.3 OP-10与SDS的比与乳液的关系
        2.3.4 OP-10与SDS的用量与乳液的关系
        2.3.5 聚合转速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无取向硅钢涂层用丙烯酸酯乳液协同改性研究
    3.1 实验材料及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2 丙烯酸酯乳液协同改性的制备
        3.2.1 N-MAM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
        3.2.2 AA与N-MAM协同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
        3.2.3 WD-21与N-MAM协同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
    3.3 性能测试
    3.4 丙烯酸酯乳液协同改性研究
        3.4.1 N-MAM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性能研究
        3.4.2 AA与N-MAM协同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性能研究
        3.4.3 WD-21与N-MAM协同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性能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改性丙烯酸树酯作用于半无机硅钢涂层性能研究
    4.1 实验仪器
    4.2 半无机复合涂层的制备
    4.3 性能测试
        4.3.1 丙烯酸酯涂膜硬度
        4.3.2 丙烯酸酯涂膜附着性
        4.3.3 耐热性分析
        4.3.4 层间电阻分析
        4.3.5 表面形貌分析
        4.3.6 XPS分析
    4.4 半无机复合涂层的性能研究
        4.4.1 丙烯酸酯涂膜的硬度和附着性
        4.4.2 耐热性研究
        4.4.3 层间电阻性能研究
        4.4.4 表面形貌性能研究
        4.4.5 XPS性能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6)取向硅钢磷酸盐绝缘涂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硅钢的分类
        1.1.1 热轧硅钢
        1.1.2 冷轧无取向硅钢
        1.1.3 冷轧取向硅钢
    1.2 取向硅钢
        1.2.1 取向硅钢的概述
        1.2.2 取向硅钢的生产工艺
        1.2.3 取向硅钢的性能要求
        1.2.4 影响取向硅钢性能的因素
    1.3 取向硅钢硅酸镁底层
    1.4 取向硅钢绝缘涂层
        1.4.1 取向硅钢绝缘涂层的性能要求
        1.4.2 取向硅钢绝缘涂层的分类
        1.4.3 取向硅钢绝缘涂层制备工艺
        1.4.4 取向硅钢绝缘涂层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案及实验步骤
        2.2.1 实验研究的基本思路
        2.2.2 实验流程
    2.3 性能测试及表征
        2.3.1 X射线衍射检测
        2.3.2 差示扫描热分析
        2.3.3 绝缘涂液润湿性测试分析
        2.3.4 表面形貌观察与成分分析
        2.3.5 层间电阻测试
        2.3.6 磁性能测试
        2.3.7 叠装系数测试
        2.3.8 绝缘涂层附着性测试
        2.3.9 耐腐蚀性能测试
        2.3.10 绝缘涂层的红外分析
第三章 铬酸酐含量对取向硅钢性能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及方法
    3.2 铬酸酐含量对绝缘涂层润湿性和涂层显微组织的影响
        3.2.1 对绝缘涂液润湿性的影响
        3.2.2 对绝缘涂层显微组织的影响
    3.3 铬酸酐含量对绝缘涂层和取向硅钢各项性能的影响
    3.4 不同铬酸酐含量的绝缘涂层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添加剂对绝缘涂层及硅钢性能的影响
    4.1 钨酸钠添加剂对绝缘涂层及硅钢性能的影响
        4.1.1 实验材料及方法
        4.1.2 钨酸钠添加剂对绝缘涂层润湿性和涂层显微组织的影响
        4.1.3 钨酸钠添加剂对绝缘涂层和取向硅钢各项性能的影响
    4.2 硼酸添加剂对绝缘涂层及硅钢性能的影响
        4.2.1 实验材料及方法
        4.2.2 硼酸添加剂对绝缘涂层润湿性和涂层显微组织的影响
        4.2.3 硼酸添加剂对绝缘涂层和取向硅钢各项性能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7)环保硅钢绝缘涂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冷轧无取向硅钢表面涂层
    1.1磷酸盐涂层
        1.1.1磷酸盐无机涂层
        1.1.2磷酸盐半无机涂层
    1.2钼酸盐涂层
    1.3稀土元素涂层
    1.4新型涂层
        1.4.1自黏结涂层
        1.4.2有机-无机纳米杂化
        1.4.3物理气相沉积TiN涂层
2取向硅钢硅酸镁底层
3结束语

(8)取向硅钢隔离涂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取向硅钢概述
        1.1.1 取向硅钢的生产工艺
        1.1.2 取向硅钢的性能要求
    1.2 取向硅钢绝缘涂层
        1.2.1 取向硅钢绝缘涂层的分类
        1.2.2 我国取向硅钢绝缘涂层的进展
    1.3 取向硅钢隔离涂层
        1.3.1 取向硅钢隔离涂层的作用
        1.3.2 取向硅钢隔离涂层质量的影响因素
        1.3.3 取向硅钢隔离涂层用氧化镁
        1.3.4 取向硅钢隔离涂层的发展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2.2 实验流程
    2.3 性能测试及表征
        2.3.1 氧化镁的性能测试
        2.3.2 隔离涂液性能测试
        2.3.3 隔离涂层性能表征
        2.3.4 取向硅钢性能测试
第三章 氧化镁形貌对隔离涂层及硅钢性能的影响
    3.1 实验方法
    3.2 氧化镁形貌对其性能的影响
        3.2.1 不同颗粒形貌氧化镁的粒度分布
        3.2.2 初始颗粒形貌对氧化镁其它性能的影响
    3.3 氧化镁形貌对隔离涂层性能的影响
        3.3.1 氧化镁形貌对隔离涂层形貌的影响
        3.3.2 氧化镁形貌对隔离涂层耐腐蚀性能的影响
    3.4 氧化镁形貌对硅钢磁性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添加剂对隔离涂层及硅钢性能的影响
    4.1 添加硅烷偶联剂对隔离涂层及硅钢性能的影响
        4.1.1 硅烷偶联剂含量对隔离涂液性能的影响
        4.1.2 硅烷偶联剂含量对隔离涂层性能的影响
        4.1.3 硅烷偶联剂含量对硅钢性能的影响
    4.2 添加氧化铝对隔离涂层及硅钢性能的影响
        4.2.1 氧化铝含量对隔离涂液性能的影响
        4.2.2 氧化铝含量对隔离涂层性能的影响
        4.2.3 氧化铝含量对硅钢性能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球—棒”状短碳纤维复合增强体设计及其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短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1.2.1 短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结构类型
        1.2.2 短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1.2.3 短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1.3 短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
        1.3.1 短碳纤维的表面处理
        1.3.2 短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界面及性能研究
        1.3.3 短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1.4 短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界面
        1.4.1 界面结构
        1.4.2 界面的破坏
        1.4.3 短纤维形状设计对复合材料界面的作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5.1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2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1.6 总体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研究方法
    2.1 复合材料制备工艺路线
    2.2 实验原料
    2.3 短碳纤维的表面氧化
    2.4 电沉积工艺路线
    2.5 短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2.6 实验研究方法
        2.6.1 表面性质及形貌表征
        2.6.2 电化学测试
        2.6.3 材料力学及电学性能测试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短碳纤维表面氧化及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3 氧化温度对碳纤维失重量的影响
    3.4 表面氧化处理的作用
    3.5 碳纤维表面氧化机理
    3.6 氧化对碳纤维的表面积及表面形貌的影响
        3.6.1 碳纤维的表面积
        3.6.2 碳纤维表面形貌的变化
    3.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短碳纤维表面电沉积铜及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短碳纤维还原铜离子实验
        4.2.2 短碳纤维表面电沉积铜
    4.3 碳纤维表面官能团对铜离子的还原作用
        4.3.1 碳纤维表面官能团对铜离子还原作用的机理
        4.3.2 铜在碳纤维表面的还原形态
    4.4 碳纤维表面电沉积铜
        4.4.1 碳纤维表面官能团对电沉积铜的影响
        4.4.2 铜在碳纤维表面的电结晶机理
    4.5 不同形貌铜-短碳纤维复合增强体的制备及形成机制研究
        4.5.1 不同形貌铜-短碳纤维复合增强体的制备
        4.5.2 不同形貌铜沉积物的形成机制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铜-“球-棒”状短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与实验设备
        5.2.2 短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制备
    5.3 短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5.3.1 拉伸性能
        5.3.2 弯曲性能
        5.3.3 力学模型
    5.4 破坏机制探讨
        5.4.1 断口形貌分析
        5.4.2 破坏过程
    5.5 短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电学性能及机理探讨
        5.5.1 表面电阻
        5.5.2 导电机理探讨
        5.5.3 导电模型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镍-“球-棒”状短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短碳纤维表面电沉积镍
        6.2.2 短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制备
    6.3 不同形貌镍-短碳纤维复合增强体的制备
    6.4 镍-短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
        6.4.1 拉伸性能
        6.4.2 弯曲性能
        6.4.3 断口形貌分析
    6.5 镍-短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研究
    6.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主要结论和创新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10)以聚合物乳液为成膜物的特性涂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水性涂料
        1.1.1 水性涂料的发展与应用
        1.1.2 涂料的成膜机理
        1.1.3 水性涂料的研究热点
        1.1.4 水性含氟涂料
        1.1.5 水性艺术涂料
        1.1.6 水性卷材涂料
    1.2 现代涂料的表征技术
        1.2.1 电化学阻抗谱(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a,EIS)
        1.2.2 光学数码显微镜
        1.2.3 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
        1.2.4 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
        1.2.5 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
        1.2.6 激光散射粒度分析仪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水性裂纹装饰涂料及其裂纹图案
    2.1 引言
    2.2 实验
        2.2.1 材料、样品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裂纹涂料的制备
        2.2.4 裂纹涂料的涂装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裂纹形成机理
        2.3.2 涂层厚度对裂纹图案的裂纹间距的影响
        2.3.3 不同面漆对裂纹图案类型的影响
        2.3.4 干燥温度对裂纹间距的影响
        2.3.5 颜料含量对裂纹图案的影响
        2.3.6 通风对裂纹间距的影响
        2.3.7 面漆缺陷对裂纹图案的影响
    2.4 涂膜的性能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水性含氟外墙涂料的制备及耐候性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
        3.2.1 材料
        3.2.2 仪器设备
        3.2.3 涂料的制备工艺
        3.2.4 涂料样板的人工加速老化试验
        3.2.5 涂层老化后白度、光泽和静态接触角的测量
    3.3 原材料的选择
        3.3.1 腻子的使用与选择
        3.3.2 封闭底漆的使用
        3.3.3 助剂的影响及选择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膨润土对涂料的防沉降性能的影响
        3.4.2 颜料对耐候性的影响
        3.4.3 涂料样板白度随老化时间的变化
        3.4.4 涂料样板润湿性随老化时间的变化
        3.4.5 涂料样板光泽随老化时间的变化
        3.4.6 涂料中氟乳液含量对接触角和耐沾污性的影响
    3.5 涂装工艺及户外样板试验
    3.6 户外老化性能检测和涂料综合性能检测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无铬水性硅钢片薄层涂料及其防腐性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
        4.2.1 材料
        4.2.2 设备仪器
        4.2.3 涂料防沉降剂膨润土浆的制备
        4.2.4 硅钢涂料的制备
        4.2.5 硅钢片涂装前的表面处理
        4.2.6 涂料的涂装方法
        4.2.7 涂层性质的检测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涂膜外观及涂料的性能和鞍钢TM4涂料性能比较
        4.3.2 水性无铬涂层防腐机理
        4.3.3 涂料的的防闪锈性能和涂层的防腐蚀性能
        4.3.4 涂层750℃高温退火后的性能
        4.3.5 涂层的耐R134a性能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PHOTOSHOP软件用于涂层附着力和生锈面积的表征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所需材料
        5.2.2 涂料样板的制备
        5.2.3 图像的获取
        5.2.4 用Photoshop软件进行涂层颜色变化的测量
        5.2.5 用Photoshop软件进行附着力测试的方法
        5.2.6 用Photoshop软件进行生锈面积测试的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Photoshop对颜色变化的测量
        5.3.2 Photoshop在涂膜附着力检测中的应用
        5.3.3 Photoshop测量涂料样板生锈面积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后续工作
附录
    附录1 彩色裂纹漆照片
    附录2 水性含氟外墙涂料检测报告
    附录3 无铬水性硅钢片涂料检测报告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作者简介
    2.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和致谢

四、电沉积有机树脂绝缘涂层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无铬环保型硅钢绝缘涂层的研究进展[J]. 胡亚婕,朱靖,李跃华,滕仁昊,王砚辉,戴磊,王岭. 涂层与防护, 2021(11)
  • [2]高磁感取向硅钢研究开发的关键工艺及其研究进展[J]. 杨明波,谭磊,李上民,胡捷,邹红,熊必润,张驰.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21(04)
  • [3]新型取向硅钢磷酸盐绝缘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肖小波. 福州大学, 2017(05)
  • [4]多功能超双疏涂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吴诗琪. 东北石油大学, 2017(02)
  • [5]无取向硅钢绝缘涂层用丙烯酸树脂制备及性能研究[D]. 吕彬. 武汉理工大学, 2017(02)
  • [6]取向硅钢磷酸盐绝缘涂层的研究[D]. 付骏. 福州大学, 2016(07)
  • [7]环保硅钢绝缘涂层的研究进展[J]. 安恺,王雷,郝建军. 电镀与环保, 2015(04)
  • [8]取向硅钢隔离涂层的研究[D]. 罗朝林. 福州大学, 2014(09)
  • [9]“球—棒”状短碳纤维复合增强体设计及其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性能研究[D]. 李微微. 上海交通大学, 2011(07)
  • [10]以聚合物乳液为成膜物的特性涂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 赵永超. 吉林大学, 2011(09)

标签:;  ;  ;  ;  ;  

电沉积有机树脂绝缘涂料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